广播电视发展

2024-05-20

广播电视发展(精选8篇)

篇1:广播电视发展

创新发展广播电视论文

1.广播电视行业档案管理的现状

1.1不重视档案管理工作

在广播电视系统内部,并没有将档案管理工作纳入具体的工作中。我国相关法律已经明确指出,在实际工作中,要加大档案管理工作的力度,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总会出现前后观念不一的情况,而且工作人员的法制意识不够强烈,行业内部的档案管理只限制在文件处理内容中,并没有按照国家的要求形成档案管理,导致档案管理不规范。

1.2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

从我国广电档案管理的角度来看,管理制度不健全是目前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在正常的工作中,一个单位不仅要形成各种档案管理,而且内容也是需要集中管理的,这是档案管理最基本的原则。随着经济的发展,广播电视行业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档案管理缺乏有效的约束制度,与实际要求相差很远,而有的部门并没有任何制度可以遵照执行,档案管理流程也没有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制订,各自为政的现象比较普遍。

2.提升广播电视档案管理的办法

2.1确定工作重心,加强信息化建设

广播电视档案管理与文书档案相比,具有一定的鲜活性,与现实业务的结合比较紧密,常被利用的内容也比较多。鉴于此,要将广播电视档案管理纳入到重要的管理内容中,坚持贯彻国家的相关规定和标准,统一集中管理。同时,还要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收集和整理原生电子文件,加强单位内部业务技术的整合,做好档案信息化的规划管理工作,不断分封媒体资源,加强资源整合,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加大服务力度,为档案的高效利用提供一定的帮助。

2.2重视档案管理人才的培养

档案管理作为广播电视系统的核心部分,要想提升其管理效率,就要从根本上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培养。按照国家的相关要求,努力配备相关的专职档案管理人员,从根本上保证管理人员的稳定性。另外,要结合文件的数量,确定专职管理和兼职管理人员。档案的种类复杂,广播电视行业的档案管理不能按照传统档案的管理方式执行,它需要与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内容联合在一起,加大对人员的培养力度,建立一支高效的档案管理队伍,这对广播电视档案管理行业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3落实有关档案管理的全部规定

广播电视相关领导要重视档案管理方面的工作,设立专门的档案管理部门负责本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同时,各个管理部门也要承担相关文件、材料的归档工作,负责本部门的档案管理。另外,根据国家相关规定,档案管理部门要加强收集、整理资料,明确管理原则和管理体制,按照要求管理档案,明确分管领导,健全组织机构,为档案管理工作提供更多的保证。

3.广播电视档案管理的创新举措

3.1体制建设的创新

从整体情况出发,要不断完善广播电视档案管理体制,明确档案管理各个部门的规章制度,健全档案管理体系,制订档案管理的期限表,定期检查档案管理工作,严格执行档案管理部门的相关规定,规范档案管理的要求,严肃处理不按规定移交档案的人员。另外,还要加强档案管理内部人员对职责和义务的认识,加强档案管理自身的运行规范,定期开办研讨会,增强单位领导、干部和职工的档案管理意识。在这个大前提下,要努力落实档案管理工作,为广电档案管理开发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

3.2服务宗旨的创新

对于广播电视档案管理工作,要坚持“服务群众”的宗旨,增强档案管理的服务意识,不断发展广播电视事业,做出优质的`节目。如果在工作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当广播电视档案管理借出时,需要填写借用资料的编号,确认送回时间,避免出现丢失或误用的情况。鉴于此,可以采用电子扫码技术,实现对素材的全方位管理。另外,要加强对《档案法》的宣传,提高其宣传力度,采用形式多样、内容新颖的宣传方式,努力提升工作人员对档案管理的认识,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全面发展。

3.3人员素质提升的创新

在广播电视档案管理工作中,要不断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以便其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的发展要求。同时,要摒弃过去档案管理中的不科学观念,将科学发展观作为重要的指导思想,努力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切实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另外,还要树立严格的档案管理工作意识,增强管理人员的职能意识,使管理过程能够与时俱进,以创新的思维应对创新的知识面,实现管理过程的全面发展。同时,还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强新观念、新意识的应用,采用创新的思维,全面发展档案管理,建立完善的学习和考核机制,并严格落实持证上岗制度。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业务技能,不断提升其业务素质。单位领导应不断吸收年轻的工作人员,给档案管理工作注入新的生命力,而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要加强对文化、技能的学习,认清档案管理的工作内容,不断提升服务品质。

4.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信息化发展已经逐渐进入了广播电视行业,实现了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这也是我国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广播电视档案管理行业将会向信息化和数字化的方向发展。信息化的发展需要与IT技术联合在一起,高效的网络技术是其传播和发展的重要内容,这就意味着,广播电视的数字化发展决定了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同时,也提升了广播电视档案管理被重视的程度。所以,在管理过程中,要增加有关广播电视档案管理的资金,增强计算机网络的信息化建设,更新陈旧的设备,以保证广播电视档案管理工作的高效性和稳定性。另外,要加大在软件方面的投入,落实相应的管理体制,努力实现专业化和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加大广播电视档案管理队伍的建设力度,加强岗位建设,努力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素质和能力。对于广播电视档案管理,在工作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合作理念,而过去的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行政档案业务的发展,不会为企业带来任何物质财富。从档案管理本身出发,档案管理的目的就是为后续工作提供科学的经验和可靠的依据。因此,在管理过程中,要加强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的落实,将管理过程落到整个档案管理中,以服务群众为中心,将广播电视档案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到广播电视档案管理的总体内容中。

篇2:广播电视发展

中国广播电视的发展概况

我国的广播电视事业经过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随着国家的兴旺、科技的进步,已经形成了全国规模的广播电视传播网。广播电视已经深入社会,深入每个家庭,另外我国的对外广播电视也稳步发展,成为世界上较有影响的媒体之一。

第一节 旧中国的广播事业

一、中国早期的广播事业(P7-11)

中国境内最早的广播电台是由美国人奥斯邦于1922年底在上海创办的。奥斯邦与一位旅日华侨合作,为了推销无线电器材,在上海建立“中国无线电公司”,办起一座无线电台,1923年1月开始播音,播送音乐和上海《大陆报》上刊登的新闻。由于公司内部和外部的原因,此电台只开办了三个月。

此后不久,美商开孚洋行于1923年5月在上海又开办了一座广播电台,内容以播送音乐为主,也仅维持了半年。

1924年,美商开洛公司在上海建造了开洛电台(呼号KRC,发射功率100瓦)。该台与《申报》、《晚报》合作,在报馆安装广播室,报告新闻。这座广播电台是早期外商在上海开办的广播电台中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影响较大的一座,直至1929年10月底才停止播音,前后播出历时五年。

此后,外国人相继在中国办广播,其中一部分是单纯为 推销无线电器材服务的;但也有不少是为帝国主义国家对华进行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侵略作宣传的,是思想文化渗透的工具。

中国人建立的第一座官办广播电台是“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该台在1926年10月1日开播,是在奉系当局的支持下建立的,这也是我国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

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办的私营广播电台,是上海的“新新公司广播电台”。该台于1927年3月18日正式播音,主要内容是播送商业行情、时事新闻和中国音乐。“新新广播电台”完全由中国人自行设计、装配、安装及施工,并且由中国人自己独立经营。

在“新新广播电台”开播后不久,天津、北京等地的广播电台也相继建立。1927年5月1日,天津无线电报局创办的“天津无线电台”开始广播;同年9月1日,北京广播无线电台也开始播音.此后,广播事业在我国蓬勃兴起。

二、国民党统治下的广播事业

广播作为一项事业,是从国民党创办的“中央广播电台”开始的。1928年8月1日,“中央广播电台”在国民党中央党部大礼堂开始播音。这是国民党在办起《中央日报》之后,建立的又一个中央宣传机构。这座电台的全称是“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广播无线电台”,简称“中央广播电台”,功率500瓦。

国民党为了扩大宣传,在1932年11月将“中央广播电台”发射功率扩充为75千瓦,使其成为当时亚洲发射功率最大的广播电台。

在1928年,国民党政府还成立了中央广播无线电台管理处,积极从事全国广播网的建立。据1937年6月的统计数据显示,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国民党统治区内已有广播电台78座,其中官办的有20多座,其余大多是商办的。

抗战爆发后,我国的广播事业受到很大摧残,一批广播电台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或破坏。国民党的中央广播电台在1937年11月23日中止播音,由汉口、长沙两地的电台接替播音任务,成为抗日宣传的喉舌。

抗战全面爆发后,中央广播电台随国民党政府迁往陪都重庆,1938年3月10日在重庆恢复播音,发射功率减为10千瓦。

国民党政府最早的对外广播电台是设在南京的短波广播电台,于1936年2月23日开播。1938年汉口短波电台开播。1939年初,位于重庆的中央短波广播电台开播,每天用多种外语(英、德、法、俄等)和中文向世界广播。1940年1月5日,该台改名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英文名为”Voice of China”(中国之声),简称VOC.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区内的广播电台迅速恢复发展,但主要是国民党控制的官方台。国民党政府的中央广播 电台1946年5月迁回南京,又于1949年迁往台湾。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广播事业(P10-1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广播事业诞生于延安。1940年春,党中央决定成立广播委员会,由周恩来任主任,负责筹建工作。1940年12月30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建成开始试验播出,呼号为XNCR,这是共产党领导建立第一座人民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当时是新华社的一个组成部分,属于该社的语言广播部。

由于处在战争坏境,广播设备简陋,经常发生故障,因此广播播出时断时续,在1943年被迫彻底停止,直到1945年,经过多方努力才恢复播音,并于1945年9月5日正式播音。当时播出的主要内容有国内外时事新闻、解放区消息、解放区建设情况、文艺节目等等。

1947年,国民党胡宗南部进攻延安,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于3月14日停播,当天由设在瓦窑堡的战备电台接替播音,21日,改名为陕北新华广播电台。

随着日本的投降,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各地陆续接管和新建了许多地方人民广播电台,一般称为“某地新闻广播电台”。

1949年北平解放后,陕北新华广播电台随着党中央迁往北平,并改名为“北平新华广播电台”。

1949年6月5日,党中央决定把语言广播部与新华总社

分开,成立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管理和领导全国的广播事业。从此,广播电台成为独立的新闻机构。9月27日,“北平新华广播电台”改名为“北京新华广播电台”。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改为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局,由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领导。1949年12月5日,北京新华广播电台正式定名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仍然是我国广播宣传的中心。随后,各地的新华广播电台也先后改为“某地人民广播电台”。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广播电视事业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广播电视事业飞速发展,广播电视由不完善、不发达的传播网发展成为以无线广播电台、无线电视台、卫星电视、有线电视等相结合的多层次、多种类、多功能的较完善的传播网。截至2002年底,我国共有广播电视306座,广播人口覆盖率达到93.21%;全国现有电视台360座,电视人口覆盖率到达94.54%。

新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文革”前的广播电视事业(1949-1966)这一阶段接管了国民党的电台,修复、改造了民营广播电台,重点建设了新中国的中央电台和省市电台,建立起中国大陆第一座电视台,调整、巩固了中国的广播电视事业。

(一)新中国广播网的形成与发展

从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到新中国成立之前,各地人民广播 的发展为共和国广播网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截至1949年9月新中国成立前夕,全国各解放区坚持播音的各级广播电台共有39座。到1952年12月,全国地方电台增加到70座。除西藏外,各大行政区、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都有了广播电台,一个无线广播网在全国初步建立起来。到1960年,全国各级地方电台发展到135座。在国民经济困难时期,一批电台在调整中下马。1964年前后,地方台逐步恢复和发展。

地方各级人民广播电台是在原有各解放区广播事业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各级地方广播电台除了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重要节目外,还根据当地的特点和情况,开办了各种类型的节目。一些民族自治区除开办汉语普通话广播外,还开办了适合本地听众的民族语言广播。到1965年底,全国共有地方电台84座。这个规模稳定了相当长一段时间。

以上我们说的是无线广播的发展情况,我国的有线广播,是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农村互助合作化运动的发展逐步兴盛起来的,以农村的有线广播网为主。同时,一些没有无线电台的中小城市和大城市的区也陆续建成了有线广播站。据统计,到1965年底,全国共有有线广播站2365座,广播喇叭872万只。

这一时期我国的对外广播。建国以后,由于党中央和政府的重视,我国的对外广播得到了很快的发展。1950年4 月10日,为了加强对国外的广播,中央广播事业局成立了国际广播编辑部。从这一天起,对外的外语广播开始使用“北京广播电台”(英文名Radio Beijing)的呼号开始播音。到1965年底,“北京广播电台”的对外广播语言达到27种,每天累计播音100多小时,覆盖了除南极与北极外的大部分地区。当时,中国对外广播的规模、语种和播音时数,在世界上仅次于苏联和美国,名列第三位。

至此,中国已初步建成了无线与有线相补充、对国内与对国外相结合的广播网,并且日益完善。

(二)中国第一座电视台的诞生与早期的中国电视 20世纪50年代是世界电视事业大发展的时期。到1958年底,已有67个国家依靠自己的力量或者借助其他国家的援助开办了电视。在这样的国际形势下,我国开始了创办电视的准备。但真正促使中央广播事业局下决心尽快上马的是一件偶然事件:

“1957年下半年,我们得到台湾将在美国的帮助下建立电视台,并定于1958年‘双十节’开播的消息。我们坐不住了,下决心要争这口气,一定要走在他们的前头。”

——梅益《荧屏岁月记》》(注:梅益曾任任中央广播事业局局长、党组书记)这可以说是中国电视诞生的国内背景。虽然台湾直到1962年10月10日才借助日本的力量开办了第一座电视台— 台湾电视公司,但是这种带有政治意义的紧迫性却加速了中国电视的诞生。

问题:思考一下创办一座电视台需要作那些准备?

1957年,北京广播器材厂开始试制电视发射机和播送系统设备。1958年4月,北京广播器材厂试制成功1000瓦图像发射机一部,500瓦伴音发射机一部,播控室低周波控制设备一套,摄像机七台,这些为我国建立电视台作了必要的物质准备。

1958年5月1日,我国的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开始实验广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正式诞生。第一天试播从晚上7点开始,持续了1个小时左右,播出的内容有:先进生产者的谈话、纪录片《到农村去》、诗朗诵《工厂里来的三个姑娘》、《大跃进的号角》,舞蹈《四小天鹅舞》、《牧童和村姑》、《春江花月夜》。同年9月2日,北京电视台正式开播。当时电视播出采用直播方式,技术员放影片,播音员对着画面解说,录音员同时放送事先准备好的音乐,节目直接播送出去,不能保留。这种直播方式一直延续到1965年。

1958年10月1日,中国第二座电视台——上海电视台建成并开始试播,1959年10月1日正式对外播出。

篇3:地方广播电视发展趋势

如今时代,广播电视是较为重要的传媒工具,是全世界最大的公众媒体。我国的广播电视是联系党与人民群众的纽带,是我们政府的喉舌。最终任务是完成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的宣传,另外就是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我国的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还相对西方发达国家较晚,经过我国的发展,截至到2010年12月底,我国共有广播电台227个,电视台247个,广播电视台2120个,教育电视台44个,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7.62%。地面无线广播电视网络一般分为短波、中波、调频广播,发射分为米波、分米波电视发射,传输方式又分为模拟和数字两种传输方,建设及维护的成本相对较低。目前,我国传输方式多数采取模拟传输方式,数字传输方式是我国今后发展的趋势,数字传输一般是通过视频信号处理成为数字信号之后传输给用户方式,数字广播电视一般都具有双向互动、抗干扰能力强及传输信息量大的特点。

地方广播电视的优势所在

1.覆盖面广

我国地大物博,地貌复杂,在技术上基本采用无线发射的传输方式并结合当地地貌进行设计,完全可以慢读当地居民的需求。例如,阿尔山市人口只有8000左右,阿尔山有5个镇,最大的镇是伊尔施,有3万多人。我们根据我们人口分散的特点,建立了适合的电视传输方式,无线传输覆盖了接近95%的人群。

2.社会效益大

由于地方地势太一般的无线覆盖面积广,极大程度上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从而会很大程度上产生经济效益,当地的企业都会将广告费用投放到当地电视台,电视台在地方经济的发展方面做了必要的贡献。

3.信息受众面广

根据有关资料及数据调查显示,广告客户一般都是根据地方电视台的发射功率的强弱、信号覆盖面的半径大小及覆盖人口面积半径长短而进行广告资金的投入。因此,当地地方台要尽量将影响面做大,让当地更多群众观看到地方台电视,这样就会为地方台带来经济效益。

4.便于移动接收

随着我国无线移动接收的技术成熟,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接收到各种信息。由于人们生活的节奏加快,人口流动性变大,在很多时候不能像以往在家中观看收听电视信息,根据人们生活的变化,增加了无线接听的功能,这样人们在路上、车上就可以收听到自己喜爱的节目。

5.建设规模小

在广播电视3种传输中,无线广播电视传输方式具有规模小、服务面广的特点。由于地方台经济实力相对较为薄弱,不能将地方台的电视节目进行卫星全区域信号覆盖,组建全区域的有线网络投入较大,地方台经济上有点困难,而局域无线网络又不能满足更广的需求,唯有进行无线传输来实现全区域的信号覆盖。

地方电视台发展之路

1.准确把握节目特色

地方台一定确定发展重点,就要将全台的力量进行整体的战略设计,建立本台的自身特色,为奠定自己的品牌打好基础。湖南卫视依托湘楚文化气息,确定了以娱乐为主题思想的个性化定位,从而深受广大观众尤其青少年的喜爱。上海地方台为迎合上海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形象特质,确定了以国际新闻为主的个性定位,新闻以高端前卫,分析透彻得到了许多关心时事的观众关注,打造了自己的新闻品牌。

2.突出地方特色

地方广播电视台在一定的地理位置中,要考虑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优势,要设立适合当地的地方特色。在不同领域里有着当地的民风民俗、文化气息、山河美景,报道要以当地的地方新闻为主。作为地方广播电视台,一是要根据本台的实力和潜力,选择适合本地经济发展及实际中出现的状况为重点,积极关注民生,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好服务,形成自己的特色,成为当地百姓关注的热点。

3.有高质量的节目

篇4:兵团广播电视发展简史

关键词兵团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史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广播电视作为科技产物在获得长足发展的同时,其影响也日益深入,建立了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密切联系。因此,通过对兵团广播电视媒介的发展史的研究,不仅可以更全面、系统地了解兵团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而且对认识其在兵团社会生活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也不无裨益。

一、兵团广播发展史

20世纪50年代,硬纸或铁皮制作的喊话筒,可以算是兵团最早的广播雏形。一般认为,1953年,农一师在阿克苏城区建立的有线广播站标志着兵团广播事业的诞生。之后,各团场逐步建立广播室,团、连大都利用电话线传送广播节目。

到1955年底,全兵团初具规模的有线广播站(室)已有35个。随后,兵团各农牧团场掀起兴办广播的高潮,大多数农牧团场和工矿企业纷纷兴办起有线广播,有的还形成团、营、连三级广播网。到60年代中期,兵团已建成有线广播站(室)259个。至此,兵团初步建立起全兵团范围内的收听网。有线广播成为当时兵团最主要的宣传工具和文化娱乐形式。成为职工群众了解外部信息的重要渠道。

“文化大革命”期间,兵团的广播事业受到挫折,已初具规模的有线广播站网遭到破坏。

1981年兵团体制恢复后,特别是改革开放的20年间,兵团广播事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1983年经国家批准,兵团第一家广播电台——石河子人民广播电台正式成立。随后农一师的阿拉尔广播电台开播。农场有线广播站(室)也陆续得到恢复与创建,到1985年底,全兵团新建成团场(厂)广播站(室)202个,95%的农牧团场都有了广播站。

由于广播专线耗资大、维修难、管理跟不上,破坏现象严重。完好开通率较低,80年代后期,兵团广播建设进入重点发展调频广播时期,许多师(局)、团场白手起家,自筹资金。艰苦奋斗,办起了团场(厂)调频广播站。到1995年,全兵团建成团场调频广播站43座。

广播设备也逐步更新。进入20世纪90年代,兵团广播节目的录制和播出开始向自动化、数字化过渡。农八师石河子人民广播电台采用数字录音采访机、录音机,提高了采访和节目制作质量:开发出“文艺节目计算机管理系统”,运用电脑管理文艺节目,提高了编辑水平。1994年5月1日,石河子人民广播电台率先实现了直播,推出了以“板块节日、热线电话、主持人直播”为要素,符合广播规律和特点的节目形式,改变了广播传统的单向传播模式,促进了兵团广播在传播内容、传播形式方面的改革。兵团广播节目传输技术在20年间逐渐从无线技术发展到电缆、光缆、数字化传输技术。1998年,石河子人民广播电台在新疆首家采用MD录音设备,使播控系统模拟信号传播节目上升为数字信号传播。到2005年底,全兵团拥有有线广播电视站188座,团场调频广播站92座,师(局)广播电台2座,全兵团广播覆盖率达92.3%。

二、兵团电视发展史

兵团电视事业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1981年2月1日,石河子电视录像转播台正式开播:1985年3月16日该台经国家广播电影电视部批准为石河子电视台。这是兵团系统第一家电视台,标志着兵团电视事业的起步。随后,农一师、农六师经国家广播电影电视部批准,相继建成阿拉尔电视台和五家渠电视台。同时,各师(局)、团场也普遍加快了转播设施的建设。自兵团电视台1993年成立到1998年底,全兵团建成电视录转台104座。农二师二十九团于1986年兴建起卫星地面接收站。成为兵团第一个采用接收卫星电视传递节目的农牧团场。到1995年底,兵团建成卫星地面接收站155座。目前。数字式录音机、录像机、摄像机、编辑机已在许多台站投入使用,接收数字卫星信号基本普及。经过20年建设,兵团电视业已完成从差转、录转、卫星收转到开路发射、有线电视入户等形式的递进和更新。

兵团有线电视事业发展迅猛。1993年10月1日,农八师石河子市建成兵团第一个有线广播电视系统,接着兵团有线电视台、农二师、农五师、农六师、农七师有线电视台相继建成。到1995年末,兵团已建成师级有线广播电视台5座,团级有线广播电视台(站)130座,兵团团场以上机关所在地相继实现了有线电视网络覆盖,大部分连队已经和正在实现有线电视入户,兵团职工群众收看到的电视节目数量最多的达到50套(民汉节目)。1997年5月,兵团有线电视台与自治区有线电视台实现光缆联网,可收视人口增加到60万左右。1999年,农八师石河子市建成有线电视宽带多媒体试验网,开通了试验点互联,可视电话、网上电话、数据传输和国际互联网(因特网)接入,成为新疆首家建成开通的多媒体综合服务网络。到2005年底,兵团建成有线电视台11座,微波传输台4座。一个由卫星收转、开路发射、微波传输、光缆连接、电缆八户、广播电视并举的传输覆盖网络已在兵团基本形成,全兵团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6.1%。

三、兵团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1广播电视事业呈现由基层团场向师市、兵团的逆向发展过程。

50年代,兵团广播事业开始起步,60年代初步建立了团场为单位,以有线广播为主导的广播收听网络。文革中广播设备破坏流失严重,部分广播设备成为派性斗争的宣传工具。直到1970年后才逐步恢复。1977年12月31日,石河子试验台建成开播。1983年8月1日,在原试验台和市人民广播站的基础上石河子人民广播电台正式建立。经历了三十年的发展和酝酿,兵团第一个广播电台建立起来。1993年12月,阿拉尔人民广播电台建立。此时兵团广播事业无线广播讯号系统传输网络的架构基本确立。

电视的发展也是从师市、团场开始的。1981年2月1日,石河子电视录转台开播。1985年3月16日,石河子电视台批准成立。1986年7月16日石河子电视台建成地面卫星接收站,从此不再录播新疆电视台节目,广大观众可以看到当日中央台新闻。这一时期,各团场纷纷建立电视插转台和转播台,形成以师市为中心的电视传输网络。直到兵团有线电视台1993年成立,兵团、师市、团场三级传播网络才初步形成。

2基础薄弱,但稳步发展,技术不断改进,广播电视覆盖率逐年提高。

起步最早的石河子人民广播电台从建台至今,技术装备发生了质的变化。建台伊始,使用的是电唱机、薄膜唱片、老式602录音机和仅有的几台盒式录音机及653、635

型开盘录音机。1985年,电唱机、602、653型录音机被淘汰,代之以635、636型开盘录音机。1995年以后,635、636型开盘机也渐渐退出历史舞台。逐步被MD激光录音机取代。到1998年,电台已拥有20多台激光录音机。形成了制作、播出、传送一条龙的MD流水线。1999年底,计算机进入电台新闻宣传阵地,开始在新闻采编播中发挥作用。2001年7月,电台建立了由18个分站组成的数字音频工作站。至此。石河子人民广播电台完全实现了写稿、编稿、审稿、节目录制、节目播出、节目转播的全电脑数字化管理流程,实现了全员无笔化办公。

1985年,兵团电视人开始用电视艺术表现兵团。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当时节目生产能力有限。在发展过程中,石河子电视台摄像机从建台以来的DXC-1200单管机、VO-4800背包机更新为性能较好的DXC537-CCD三管机和VO-8800背包机:录像机从VO-2860发展到VO-9850,使低带走向高带:字幕机从苹果机到6401到索贝8800。兵团电视台2005年一次性购置了包括DVCPRO 25/50/P2产品在内近60套摄录设备,并进行了E-Net2直播一体化网络改造,为兵团电视台今后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随着西部大开发“西新工程”、“连连通”工程的实施,兵团各农牧团场广播电视的覆盖率逐年稳步提高。从1998年的83.1%、87.2%提高到2005年的92.3%、96.1%目前已达到或超过国内平均水平。(截至2000年底,我国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为92.1%和93.4%)。

3初步建立了以兵团电视台为核心的传播网络,为集团化作战奠定了基础。

兵团有线电视台成立以来。在短短的十几年里,从最初的电视录制中心发展到今天计划单列的电视播出机构。节目每天播出20小时以上,覆盖乌鲁木齐市区和兵团14个师、170多个农牧团场。截至2006年底,兵团有7个师和近百个团场实现了广播电视全师、全团或大部分单位联网,兵团有线电视入户率目前已达到60%左右。

从2000年开始。兵团电视台树立了“大电视”的理念,从节目资源、网络传输、公众传播上创新合作。逐步形成兵团的“电视航母”,建立起兵团、师、团场三级体系的电视媒体网络。兵团电视媒体坚持以团场有线网络为基础,团、连相连,以师电视台为依托,采用有线、无线并举,加快师、团联网,最终以地面有线、空中卫星方式完成兵团和师的联网,克服了小台小站、各自为阵的问题,从缺乏实力、没有合力、竞争无力的状态中解放出来。实现大联合、大合作,应对挑战,参与竞争。

篇5:广播电视事业发展情况汇报

近几年来,在县委政府和上级广播电视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我县广播电视事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县委、县人民政府的各项中心工作,团结一致,排除万难,大胆改革,锐意创新,推动了广播电视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荣获********。现将多年来我县广播电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整合资源,改革体制,不断增强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活力。

2003年以来,我县针对广电网络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弊端,按照区人民政府关于县、乡广播电视网络整合的文件精神,结合实际,首先对我县广播电视网络资源进行整合,把县一级的网络资产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实行分离,对网络资产进行资产评估后以增资扩股的形式组建成广西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并明晰广播电视局与公司资产股权所有者、出资人与网络资产经营管理者的关系。公司成立后实行“存量不变,增量分成”的利益分配办法,有效地推动了我县广播电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2006年,按照文化体制改革“管办分离”的精神,我县把广播站、转播台编制合并,成立广播电视台,实现政事分开。2007年,利用新一轮50户以上“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建设的机遇,为确保农村广播电视的长效管理,我县又对全县乡镇的广电网络采用业务整合和委托管理的形式进行整合。通过县乡广电网络资源整合,为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广播电视产业,增强广播电视的发展活力,提升广播电视的竞争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打通道建平台,改进宣传方式,力创广播电视宣传新高。

由于经济基础差,负责重等种种原因,我县广播电视宣传基础设施十分落后,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广播电视的宣传质量。2004年5月,我县针对广播电视新闻节目播放渠道滞塞,宣传平台滞后的实际,提出了“打通两条播出通道,构建三大宣传平台”的广播电视宣传工作思路并加快实施。“打通两条播出通道”就是:

(一)打通县级新闻节目的播出渠道。于2004年5月对县广播电视播出机构的传统播出系统进行技术革新,采用硬盘播出系统,减少了编播过程中的许多中间环节,大大提高了新闻节目的播出质量。

(二)打通市级新闻节目的播出渠道。2005年8月,我县争取市广播电视部门的支持,率先开通贺州市、电视信号双向传输,为进一步做好对外宣传打开了通道。“构建三大宣传平台”就是:以三大宣传平台为依托,我县紧紧围绕县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全力做好广播电视宣传工作。近几年来,不断激活广播电视宣传工作机制,大力推行努力提高广大记者的综合素质,激发广大新闻记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2004年以来,我县的新闻稿件在县台播出新闻6300条,新闻稿采用率连续多年居全市各县区之首。优秀作品创历史新高,在区级的优秀作品评选中,我县连续三年有广播电视作品获一等奖,填补了无一等奖的空白,广播电视局连续四年被评为宣传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三、优化网络,五级贯通,不断做强做大广电业。

广播电视信号传输质量和覆盖能力,是衡量广播电视公信力和生命力的重要标准。2000-2002年,我县政府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条件下,投入资金对县城广播电视网络同轴电缆主干线进行全面升级改造,使我县县城群众收看电 2 视节目由原来的12套增加到了20多套。2003年,为解决县城周边农村电视收视质量差的问题题,又投入资金对县城周边农村广电网络进行升级改造。2004年4月—2007年7月,利用县旧城改造的机遇,组织网络技术人员对县城主街道主干线进行HFC光纤改造,目前我县广播电视城域网光纤主干线基本实现了管道地埋,有线电视信号已由原来的模似信号向数字化整体转换,电视节目由20多套增加到60多套,经济收入由2003年的102万元提高到2007年的288万元。

在升级改造县城网络的同时,我县还积极开展新一轮“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建设,拓展农村广播电视网络。2004-2005年,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我县克服地理环境恶劣、交通落后等困难,充分利用自治区光缆在昭平县境内开口的资源和新一轮“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建设的机遇,自架杆路,把电视信号与区、市、县、乡、村进行光纤联网,实现广播电视网络传输五级贯通。在工程建设中,我县县委政府领导率领广播电视部门技术人员克服山高路弯,交通不便,施工难度大等困难,爬山涉水,日夜奋战,不仅提前一个月超额完成上级下达的155个建设任务,树立了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的典范,得到了自治区、市的充分肯定。2007年,又充分利用已与县城网联网的村屯点的光纤资源,积极拓展有线电视网络,新建了28个村村通点。在建设过程中,我县针对村村通建设资金紧收的实际,转变观念,大胆改革建设模式和利益分配方式。

四、以人为本,优化服务,不断加强和规范有线电视数字化工作。

我县是广西第二批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作县份之一。2006年7月,3 我县根据自治区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下,仅用一个月时间就完成了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作。在有线电视整体转换过程中,我县针对广播电视的特殊性,结合人们的消费观念和缴费习惯,不断加强和规范有线电视数字化工作。

首先,坚持公益性原则,充分尊重用户的选择权。8800多数字电视用户,我县都是在自愿并签定了有线电视数字化转换协议的前提下转换的。对一些不愿意转换的用户或已经转换要求退机的用户,我们均按照政策免费提供七套模拟电视节目,确保群众最基本的公共服务,切实维护有线电视用户的基本收视需求。其次,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严格执行物价政策和落实优惠政策。把自治区物价局的收费许可标准和相关优惠政策向群众公开,落实社会“八类”困难特殊用户的减免优惠政策,使群众真正享受到优惠资费带来的实惠。第三,坚持用户至上的原则。通过落实片区服务和技术维护小分队,公开维护电话和联系电话,做好24小时全天候服务。还积极开展“大客户回访”活动和“阳光服务”活动,广泛听取用户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设立监督电话,自觉接受群众对有线电视数转工作的监督。

五、以安全为首任,狠抓社会管理,实现安全播出零事故。

多年来,我局做到平安建设和广播电视事业同步发展,全力做好社会稳定,筑牢平安建设的根基。经常广泛开展安全大检查,加强事故隐患的整治工作,几年来没出现过一次安全生产事故。同时,认真落实安全播出的监管工作。修订了应急预案,成立应急小分队。为维护国家的安全,净化我县的广电市场秩序作出了应有的贡献。2007年8月,县委政府组织广播电视部门 4 技术人员深入到镇村,开展地面卫星广播电视转星调整工作。

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推进广播电视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篇6: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技术发展论文

2.1对传统技术进行更新

各个地方的广播电视单位不但要将电视内容安全播出作为一个目标,而且要重视起来安全播出技术得发展。单位的领导要积极的改变自己的观点,转变原来的观念,提高自身对安全播出技术以及现代技术发展的认识和了解,及时的将传统落后的技术进行改进。不但要保证播出的效果良好,也要将具体的技术手段作为一个准则。同时,要加强对安全播出技术的资金投入,及时的引进更多的先进技术。还要抽取自己部门的精英人才,寻找一些爱学习、具有相关能力的工作人员,去探索更好的安全播出技术。各个地方单位要增加互相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建立更多的部门人员讨论的机会和平台,特别是对一些经营比较好的单位。要做好员工的培训,购进更多的现代设备,将单位内部的安全播出技术不断更新,使广播电视的质量更好,播出更安全。

2.2信息技术的融合

广播电视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已经成为一个主要趋势,并且逐渐的趋于稳定,开始被更多的人认可和使用,也近一步提升了电视广播的质量,创造了一个更清新、更智能的广播电视。另外,对于安全播出技术的发展,将会融合有线电视、无线电视、网络电视等多种形式的广播电视形式,实现不同平台的播出模式。现代移动通信也是一个热点,很多的人开始在一些智能产品上观看广播电视,这也将会是广播电视的一个跨越性发展阶段,可以更好的提高其安全性,降低灾害、事故等为广播电视传输中带来的影响,让人们更加好的观看广播电视。

2.3智能分析技术的使用

广播电视的安全播出过程是比较复杂的,会涉及很多的步骤,包括很多内容,包括电视卫星、信号传输等,大量的数据需要传输,而且要保证同时并且准确的传输,如果这个过程没有一个准确、有效的分析,对这些相关数据实现整合,那么数据就可能会出现问题,数据的价值也会大大降低。智能分析技术是现今比较热门的一个技术,可以对需要的数据自动的进行采集,同时对采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对将要播出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进行提前性的预测,并且对工作人员进行提示,让工作人员可以及时的对其进行处理,将整个数据、信息更加完善,传输更加正确的数据,实现更好的播出内容和效果。

3结语

广播电视是人们生活中一个重要的部分,是人们了解信息的一个重要平台,所以广播电视的安全、准确播出是及其重要的。安全播出是一个需要长期进行的项目,安全播出技术也是需要不断进行更新的内容。所以必须对安全播出技术进行重视,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引进更多高素质人才,提高播出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许耀文.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分析[J].西部广播电视,(16):214.

[2]龚万里.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体系建设[J].西部广播电视,2016(16):241.

篇7:广播电视无线发射发展策略论文

我国为了积极贯彻广播电视繁荣发展的精神,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加强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能力的建设,以便通过广播电视数字化的方式构建科学系统的广播电视传输覆盖体系,实现广播电视的数字化发展[1]。广播电视无线发射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技术,是广播电视行业发展的关键保障,这就需要积极探究该技术在广播电视信号传输中的运用,加大先进技术的开发力度,促进技术水平的提升,达到广播电视覆盖网高效运行的目的。

1、广播电视无线发射技术概述

1.1发展现状

广播电视无线发射技术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经济效益与社会公益的选择。广播电视无线发射技术在广播电视的信息传输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具有较强的抗自然灾害能力。由于无线广播电视是国家的重要公益事业,政府部门必须要从思想层面重视其建设,然而在实际建设中未能获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导致无线模拟电视发展受阻,制约数字电视的发展。另一方面,市场竞争运营问题。在有线电视实施市场化的运营方式之后,广电部门为实现有线广播电视的良性发展,使无线广播电视处于停播或半停播的状态,严重影响无线广播电视的发展。现阶段,我国诸多乡镇和城市的群众基本接受了有线接入方式,甚至部分偏远地区也安装有卫星接收机,但无线覆盖率则相对较低,这也影响着无线广播电视的发展。

1.2优势

广播电视无线发射技术是由政府所提供,具有覆盖面积广、成本低、方便简单等优点,涉及诸多方面的技术,如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软件技术等,旨在更好地服务于城乡群众。通常广播电视无线发射技术具有如下的优势:①有效应对突发事件。技术安全事件、破坏侵扰事件、自然灾害事件等都会造成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事故,但这些事件往往难以预测,极大影响广播电视的播出效果。而广播电视无线发射技术的运用可以很好地防御道路坍塌、洪涝、暴雨、台风等,防止人为操作失误、设备突发故障、线路连接不规范、系统配置不科学等现象,有效避免突发事件和广播电视播出事故。②提高信号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广播电视无线发射技术可以持续发射高频电磁波,确保节目持续且自动地播放,促进节目稳定性和画质清晰度的.提升,特别是电视节目的稳定播放能力,更好地满足群众对节目的要求。随着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相对于传统的信号发射技术,广播电视无线发射技术的信号抗感染能力更强,网络覆盖面积更广,有利于提高信号的安全性及稳定性。③减少人员工作量。作为群众放松休闲的重要方式,广播电视在丰富人们生活和精神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各广播电视台开始加大节目的开发力度,24小时不间断播放节目。广播电视从业人员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不断增加,极易在节目的播放和操作方面出现问题,不能确保节目播出质量,而广播电视无线发射技术的运用能确保节目播出的质量[2]。对于该技术而言,其具有可监控性、高智能性、高效率性等特点,有利于降低工作的难度,减轻人员的工作量,优化节目播出质量,避免出现工作纰漏,实现广播电视行业的良性发展。

2、广播电视无线发射技术的发展策略

2.1加强空时无线电技术的开发

空时无线电技术作为一种科学的技术,主要时利用MIMO―MU技术创新无线信号发射技术,多用于军师作战中的电波过滤和空间定位,具有多用户、多输出端口、多输入端口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通信与信息学科中。现阶段,空时无线电技术在网络中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可以有效利用空间资源,借助自动化处理技术优化整合无线信号的信息资源,提高空间资源的利用率,促进广播电视无线发射技术的优化。我国应该积极开发空时无线电技术的应用措施,利用广播电视信息无线发射技术对空间资源进行合理利用,促进空间资源的高效利用,更好地实现广播电视无线发射技术的发展。

2.2完善无线发射监控系统

数字化将会成为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而要想实现数字化社会的发展,必须要加强自身技术的升级与转型,从设备日常管理、设备检测、无线设备控制等方面加以改善,更好地完善广播电视无线发射技术。只有完善这些方面的工作,有机结合这些方法,才能智能化管理无线发射系统,达到智能化监控的目标,进一步广播电视行业的数字化发展。

2.3提高高空光缆架设高度

作为广播电视信号传输的前提和基础,高空光缆在信号传输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这也是发射信号的重要保障。为了确保信号发射的稳定性及安全性,可以适当提高高空光缆的架设高度,增加信号的覆盖范围,加快高空光缆的发展,促进播出质量的提升。

2.4合理运用校正技术和虚拟仪器技术

首先,校正技术的运用。部分发展中国家在广播电视无线发射设备中运用校正技术,用机械取代人工操作,不需人为干涉和参与发射机的启动,可自动调节发射机的性能,使其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同时校正系统能针对发射机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科学的校正与控制,如由故障引发功能失效、机体老化失灵、电流生成热量等,从而提高发射质量,保证维护工作的正常实施。总之,校正技术在无线发射机中的运用,有利于确保广播电视传输质量,减轻人员工作量,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其次,虚拟仪器技术的运用。对于广播电视无线发射而言,其是利用电磁波的方式进行信号的传递,因此在信号发射水平及质量的监测方面存在一定难度。传统的监测技术多是借助场强仪实施单点手工测量,对信号的实际发射情况进行判断,这样的方式不能准确统计和测量,致使测量结果有所偏差,无法科学评估无线信号发射工作,阻碍广播电视无线发射技术的发展。目前我国在虚拟仪器技术方面的研究获得了一定成效,有机结合GPIB和LabVIEW,对无线发射技术信号检测系统软件加以开发,利用计算机采集、处理、计算数据,并对测量的结果进行传输,进一步提高信号发射的质量。

2.5注重发射设备的维护保养

广播电视无线信号传输的前提条件就是发射设备,所以需要做好设备的日常检修及维护,认真处理设备的防锈蚀、防雷工作,借助避雷天线与避雷天线进行防雷,严密监测天线与防雷地网的功能,做到及时发现与妥善处理。工作人员开展防止天线和防雷地网的锈蚀工作时,可以利用覆盖保护技术、电化学保护技术、缓蚀剂技术等处理防雷设备。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设备锈蚀会增加接地线路的电阻,不能发挥出防雷功能,所以在具体操作中要恰当运用金属锌的特性,避免钢铁设备出现锈蚀问题,达到理想的效果。同时在雨水相对多的季节,如春季和夏季,广播电视工作人员应该将盐水浇在无线发射防雷设备上,避免设备的锈蚀;春夏季后可借助万用表等工具详细检测防雷设备的接地点,对每个接地点电阻进行记录,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保障设备的正常安全运行。

2.6加强人才的培养

随着广播电视无线发射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对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还强调无线发射设备要具备较高的科技含量,进而有效维护与操作无线设备,最大限度发挥出无线设备的作用。所以广电部门需要积极培养专业的技术人才,对从业人员实施培训与教育工作;或者是加强实践项目的培训力度,通过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培养人员,提高从业人员的从业素质及技能水准,构建技术过硬的人才队伍,为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3、结束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广播电视技术逐渐被数字化技术所覆盖,使广播电视行业朝着信息化和数字化的方向发展,有利于构建优质的信号覆盖网络,实现全方位智能化的目标,更好地满足公共文化服务要求。广播电视无线发射作为先进科学的技术,能够实现自动检测运行情况、自动控制机器开关等,自动检修无线发射设备出现的故障,并且工作人员可以利用计算机发送遥控及监控指令,进一步提高广播电视的工作效率及公共服务质量,为用户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实现广播电视行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宗颖.广播电视无线发射的现状与发展策略[J].中国有线电视,,(04):497―498。

篇8:藏区广播电视发展策略

在我国,藏区占地面积大、人口分布广、宗教文化气氛较浓,地方方言众多,各个方言之间又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同时,信息传播较闭塞、文化教育较落后,经济发展较为滞后。众多原因造成了藏区广播电视发展较其他地区相对滞后。近年来,国家加大对藏区广播电视建设投入,其发展有了很大进步。随着“广播电视村村通”“西新工程”“户户通工程”的实施,迪庆州广播电视的中央广播电视节目和省级广播电视节目覆盖率都已达97.51%,地方广播电视节目的覆盖率达60.42%和49.04%。迪庆州有州广播电视台,所辖的县也有相应的广播电视台。数量上少,节目质量大多不尽如人意,尤其是县级广播电视台,很少有除新闻外的自办节目,大多数转播中央台的节目或点播影视文艺节目。

2 藏区广播电视发展策略提议

根据相关资料研究得知,藏区交通较为闭塞、经济基础薄弱、地理环境恶劣,导致该地区的广播事业发展相对滞后。这种滞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广播电视设备落后且较为陈旧、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广播电视信号有效覆盖较差、专业性人才缺失等。针对上面罗列的问题,笔者从节目形式、资源整合、站点覆盖范围等三个方面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2.1 藏区广播电视节目在形式上要多维创新

从我国广播电视发展政策上来看,广播电视节目的创新是一个永恒的课题。纵观各种电视节目,民族性的节目是最能体现一个国家或者民族文化的节目,也是最具竞争力的节目。因此,藏区广播电视的建设必须服务藏民为宗旨,以坚持藏族特色为原则,以提升传播效果为目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应发展藏语大众传媒,保护藏族语言文化生态。纵观全国电视节目,地方性广播电视节目带有很大的地域性特点。这种地域性的特点是值得借鉴的,是地方性电视台生存的法宝。因此,藏语广播电视节目的发展要充分结合这一理论。同时,为了满足当地藏民对广播电视的需求,藏区广播电视节目的编排必须坚持“以藏语为主,藏汉语并举”的原则[2],着力发展与藏语相关传媒节目。

第二,应打造民族特色品牌,传播和传承民族文化。藏区广播电视节目发展的基础应是突出民族特色。藏区独具特色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是藏区区别于其他地区的一大优势。因此,藏区广播电视节目的编排应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积极发动藏民的积极性,让更多的人和风景进入到节目中去,大力宣扬藏区的风景和文化,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一流节目品牌。藏区丰富秀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厚神秘的人文资源是其最大的优势和特色,每年都能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赴藏区游玩。因此,其广播电视节目发展也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例如,可以开设一些纪录片、风景片、特色电视剧等节目。这是藏区广播电视生存发展的主要途径,也是藏区广播电视脱颖而出的重要法宝。

第三,应创新广播电视宣传报道方式和节目形态,增强节目贴近性。广播电视建设的宗旨是为人民大众服务,所以广播电视节目也应贴近藏区人民的生活、关心藏区人民的生活、真实展现藏区群众的文化状态。这样才能拉近与观众的心理距离,引起观众共鸣,满足其精神文化需求。

2.2 藏区广播电视建设在广播资源上要进行有效整合

藏区的独特优势在于该地区有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优美的自然风光。然而,劣势也及其明显,主要表现在经济、交通等资源较为匮乏,导致了该地区的人才流失、市场紧缩、技术落后。这些也是制约藏区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主要原因。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使其效能最大化。

首先,应有效整合资金资源,构建多种融资渠道。广播电视是“三高”行业,其消费高、投入高、装备要求高。然而,藏区经济基础的薄弱,使得广播电视在该地区的发展举步维艰,成为藏区广播电视发展的瓶颈。广播电视事业是服务于大众的基础性事业,所以应根据国家的形势政策,紧抓不同时期内国家不同的发展政策,时刻跟着党走,合理整合藏区现有的广播电视资源,从多渠道融资来着手藏区广播电视事业的建设[3]。

其次,应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由于藏区地理环境恶劣、经济落后、生活条件艰苦、社会保障事业不健全等原因,故无法吸引优秀的专业广播电视人才到藏区工作;同时,当地的优秀人才在外学习之后更不愿回到当地工作。以上种种原因导致藏区广播电视人才严重缺失。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办法:一是充分利用高等院校这一资源,采取定向培养方式,和相关院校合作,有针对性地为藏区广播电视事业培养专业人才;二是对在职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培训,按课时对其培训进行考察;三是多为年轻人提供机会,充分发挥年轻人创新、有拼劲、有闯劲的特点。

最后,为长远发展考虑,整合现有的传输资源。广播电视业的发展和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现代通信技术对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为长远发展考虑,响应工信部“三网”融合的号召,所以对藏区传输资源的整合是十分有必要的。

2.3 藏区广播电视在传播方式上要因地制宜

根据藏区人民特殊的生活、生产习惯,并结合当地的地理环境等特点,为实现最大限度的增大藏区的广播电视的覆盖范围这一目标,应根据不同地区和人民生活习惯,建立不同的广播电视覆盖体系。

对于城镇:应以发展有线电视及网络传媒为主。这一策略主要针对距离城镇较近的农村和经济条件好的城镇而言,因为这些地方人口比较密集、人民生活居所比较稳定、经济条件较好,所以发展网络传媒及有线电视是最适合该地区的最优传媒手段。

对于农牧地区定居点:应以卫星电视传输为主。因为在经济条件比较落后的农牧区,由于人口密度较低,居住较分散,推广有线电视成本巨大。鉴于此,在农牧地区定居点以卫星信号传输是很有必要的。

对于游牧区:应以传统的广播信号为主。这一策略主要针对居所不固定的边远地区的游牧民族,因为该区的人民常年处于游牧状态、所处的地理环境比较恶劣,加之携带电视这一媒介比较困难,所以电视不适合该地区群众。针对这种情况,便携式传播媒介(例如收音机)在这一地区将会大有用武之地。

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事业的不断推进,为响应国家全面发展小康社会的号召,藏区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将在这一号召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藏区的广播电视媒体应充分发挥舆论导向的作用,建立危机干预机制,帮助化解民族地区危机,服务藏区经济文化建设,推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促进藏区和谐发展和长治久安。

摘要:笔者针对藏区地理、人文方面的特点,并结合我国广播电视发展的策略,对藏区广播电视的发展提出以下几点改进建●节目形式上,应以创新为指导思想,以大力发展藏语传媒为契机,以丰富节目形态和节目内容为目的;资源上,应根据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有效整合和利用资金、人才和技术资源;站点覆盖范围上,应根据不同的地理和人群特点,建立立体多元化的覆盖体系,最大效能地发挥广播电视的作用,促进藏区经济、文化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藏区,广播电视,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1]姚兰.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关于西部民族地区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思考[J].当代传播,2000(4).

[2]钟克勋,徐希平.传媒新格局下的民族新闻教育[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7).

上一篇:初三数学复习工作小结下一篇:xx年教学园长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