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双轮驱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2024-05-07

坚持双轮驱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精选9篇)

篇1:坚持双轮驱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坚持“三个双轮驱动”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近几年来,平湖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适应宏观调控,坚持有效投入与自主创新、招商引资与创业再创业、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三个双轮驱动”,全市经济保持较快平稳发展,发展的质量和协调性不断增强。2007年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居浙江省第二,新型工业化评价、新农村建设考核均列嘉兴第一,连续3年获得嘉兴县市、区综合考核一等奖。“三个双轮驱动”已成为全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力抓手和有效途径。当前,全市已进入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国际化的关键时期,兼具“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的双重特征,必须深入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市”总战略,坚持和完善“三个双轮驱动”,把创新体制机制和强化统筹有机结合起来,推动平湖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坚持有效投入与自主创新双轮驱动

有效投入不仅事关经济即期发展,更事关经济持续发展能力,自主创新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近年来,我们立足平湖实际,一手抓有效投入,牢牢把握有效投入这个牛鼻子,缓解瓶颈制约,注重集约节约,提高投资实效,一手抓技术创新,加强体系建设,集聚各类人才,促进成果转化。全市设备投资在工业投资中占比逐年提高,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大幅提升,科技综合实力全省排名3年前移了6位。当前,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已成为一种常态,伴随经济总量的持续扩张,资源、要素、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更显突出,必须坚持和完善有效投入与自主创新双轮驱动,实现发展由较多地依赖传统生产要素驱动向更多地依靠创新驱动转变。

坚定不移抓有效投入。深入实施项目推进年活动,坚持项目推进、形态发展和功能完善相结合,坚持市领导联系挂钩重点项目制度和项目推进例会、督查制度,把科技、节能、减排等作为重点项目,做好项目前期工作,促使项目早开工、早竣工。强化资金等要素保障,合理配置用地资源,充分挖掘存量土地潜力,提升土地利用效率。把自主创新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战略。围绕建设科技强市,加快完善区域创新体系,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和推动创新的积极性。加快科技孵化创业中心建设,加快培育创新主体,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加大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力度。把提高创新能力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平湖院区和中科院平湖无机非金属材料分中心作用,大力推进产学研联合,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变,加快形成产业新优势。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坚持招商引资与创业再创业双轮驱动

招商引资是加快发展的助推器,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外在动力,创业再创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潜力所在,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近年来,我们一手抓招商引资“一号工程”,拓展招商领域,完善招商手段,发展外源经济,一手抓创业再创业,营造创业环境,激发创业热情,发展民营经济。全市连续9年居全省招商引资和外贸出口“双

十强”,2007年平湖经济开发区利用外资列全省省级开发区第二位,近3年新注册个体工商户和企业法人数1.5万户(家),80%的农民从事非农产业,农民80%收入来自非农产业。当前,国际和国内资本、产业正加速向长三角转移,全市民营经济已有较好发展基础但面临多重压力,必须坚持和完善招商引资与创业再创业双轮驱动,促进内源经济和外源经济相互融合发展。

着力提升引资质量和水平。坚持招商引资“一号工程”不动摇,实施“一支队伍、二种资金、三次产业”的招商方式,按照高投入、高科技、高税收、低污染、低能耗的项目选择路径,强化项目预评估,努力实现“项目求大、结构求优、质量求高、领域求宽”的引资目标。强化招商平台建设,推动平湖经济开发区转型提升,加快独山港区开发建设,提升镇、街道工业功能区建设水平,拓展中小企业发展空间。积极推进民营经济发展。激励全民创业,坚持培大育小,引导和鼓励更多农村劳动力进入二三产业、更多的自然人成为市场主体、个体工商户转办私营企业、中小企业“二次创业”、大中型企业提质创牌,推进股改上市、做强做大做优。降低鼓励产业的创业门槛和创业成本,加强担保体系和融资平台建设,引导传统家庭工业向现代家庭工业转变并向园区集聚。积极推进内外资经济融合发展。加强内外资企业在产品、资本、人才、技术、市场、管理等全方位的合作,使民营企业逐步融入国际分工产业链,降低创业风险和商务成本,使先进的外向型经济、活跃的民营经济相互补充、共同发展,加快培育产业集群,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和抵御经济风险能力。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坚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

制造业是工业化中期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GDP和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服务业是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是现代产业中最具成长力的产业。近年来,我们一手抓先进制造业发展,优化发展布局,注重园区集聚,提升产业层次,一手抓现代服务业发展,深化政策研究,单独组建服务业发展局,实施重点推进,已获得全国出口服装加工生产基地和国家级光机电产业基地称号,2007年轻重工业比由2005年的49.5:50.5调整到43.2:56.8,服务业投资增幅高于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幅10.6个百分点,九龙山旅游度假区已成为全省服务业发展重点项目。当前全市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互动趋势越来越明显,必须坚持和完善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努力实现工业经济为主向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转变。

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充分发挥面向大海、紧临上海的“两海”优势,大力实施接轨上海首位战略,积极推进临港工业发展,打造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特色优势产业等五大产业集群,实现工业经济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抓住杭州湾大桥和杭浦高速建成通车的契机,推进现代物流、休闲旅游、商贸商务等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着力推进楼宇经济、总部经济、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培育,形成特色鲜明、产业集聚、功能完善的服务业发展新格局。继续推进九龙山旅游度假区健康发展,打造长三角领先、全国一流的休闲度假旅游精品。积极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互动发展。把研发设计、物流服务、咨询管理、后期服务等产业链的服务端从生产领域剥离出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融合互动发展,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竞争力。加快专业市场建设,积极发展服务外包、创意、会展等服务业,加快发展与先进制造业直接相关联的配套服务业以及公共性服务业,带动相关制造产业的共

同发展,缩短产业结构升级的周期,带动全市经济的持续繁荣。

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把创新体制机制和强化统筹协调有机结合起来改革创新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动力之源,统筹兼顾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方法。近年来,我们创新发展理念,致力于建立健全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方式方法,注重增强发展的协调性,经济发展已开始实现向集约节约的转变、向统筹区域发展的转变、向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的转变。在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体制构建和工作方法上也面临紧迫的任务,需要注入新的动力,必须把创新体制机制和强化统筹协调有机结合起来。要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深化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完善节能减排激励和约束机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深化城乡配套改革和农村综合改革,建立有助于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

要进一步强化统筹协调,善于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着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做到以点带面、协调推进。善于统筹海洋经济和陆域经济的发展,以港口经济的发展带动全市经济的繁荣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善于在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同时推进城市发展方式、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使之互促共进、全面发展,在经济发展中不断改善民生,让全体市民更多更好地享受发展成果。

篇2:坚持双轮驱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8月18日下午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研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习近平在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正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必须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坚持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源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副组长李克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财经领导小组成员刘云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中央财经领导小组成员张高丽出席会议。

会议听取了科技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汇报,领导小组成员进行了讨论。

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实现了科技水平整体跃升,已经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增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全球科技创新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和特征,新技术替代旧技术、智能型技术替代劳动密集型技术趋势明显。我国依靠要素成本优势所驱动、大量投入资源和消耗环境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紧紧抓住机遇,及时确立发展战略,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掌握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主动。

习近平强调,我们必须认识到,从发展上看,主导国家发展命运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只有不断推进科技创新,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习近平阐述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本要求,提出4点意见。一是紧扣发展,牢牢把握正确方向。要跟踪全球科技发展方向,努力赶超,力争缩小关键领域差距,形成比较优势。要坚持问题导向,从国情出发确定跟进和突破策略,按照主动跟进、精心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明确我国科技创新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对看准的方向,要超前规划布局,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速赶超甚至引领步伐。二是强化激励,大力集聚创新人才。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为了加快形成一支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型人才队伍,要重点在用好、吸引、培养上下功夫。要用好科学家、科技人员、企业家,激发他们的创新激情。要学会招商引资、招人聚才并举,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广泛吸引各类创新人才特别是最缺的人才。三是深化改革,建立健全体制机制。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精心设计和大力推进改革,让机构、人才、装置、资金、项目都充分活跃起来,形成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的强大合力。要围绕使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加快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来谋划和推进。要按照遵循规律、强化激励、合理分工、分类改革要求,继续深化科研院所改革。要以转变职能为目标,推进政府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四是扩大开放,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全面提高我国科技创新的国际合作水平。

习近平强调,要抓紧出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政策和部署,抓紧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再选择一批体现国家战略意图的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工程,集中力量、协同攻关。要加快研究提出创新驱动发展顶层设计方案,研究提出中央财政科技资金管理改革方案。要抓紧修改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实施更加积极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要研究在一些省区市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形成几个具有创新示范和带动作用的区域性创新平台。

篇3:坚持科技创新加快经济转变

1 凯盛集团科技创新发展现状

近年来,凯盛集团承担国家“863”和“973”等多项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课题的研究工作,在基础研究和高科技研究领域取得一批重大成果,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率显著提高,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创新动力不足、研发资金短缺、创新人才稀缺、自主创新环境待优化等制约因素。因此,依靠自主创新实现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闯出一条具有凯盛集团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是企业发展中的一项艰巨任务。

2 凯盛集团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政策鼓励支持

蚌埠是老工业城市,可利用资源稀少,工业化水平滞后,承接产业转移、吸引外来投资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企业自主创新科研经费,科技成果奖励制度等方面的不足都制约了凯盛集团的快速发展。

2.2 缺乏研究开发资金

企业自主创新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是自主创新却是一个不确定的过程,有可能成功或者失败,存在着很大的风险。凯盛集团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也遇到了自主创新资金不足、政府扶持力度不强等困难,导致进行核心技术或前瞻性技术的研发速度减缓,自主创新只能维持在前期技术研发和试生产等开发应用层面。

2.3 缺乏技术创新人才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在于拥有一定规模和较高素质的科研队伍。近年来,由于蚌埠经济发展速度较慢,人才吸引力度不强,导致凯盛集团科技人才比例提高并不显著,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尤为紧缺,现有的技术研发人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创新人才的缺乏已成为阻碍凯盛集团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

3 凯盛集团科技创新采取的措施

随着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自主创新能力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能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环境相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凯盛集团自2000年改制加入中国建材集团以来,借助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东风,以“善用资源、服务建设”为核心理念,大力实施集成化、产业化、工程化、国际化战略,大力发展新玻璃、新材料、新能源、新装备产业,加速推进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了由传统事业单位向科技型企业集团的转变,实现了由传统浮法玻璃技术向新型玻璃技术的转变,实现了由单一科研设计模式向工程化和产业化的转变,不断形成在新兴产业发展方面的核心优势,创造了科技成果本地化的新模式。

3.1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论文写在产品上,研究做在工程中,成果转化在企业里[4]”。凯盛集团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通过完善的体制推进技术与经济紧密结合,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和重大技术改造项目,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技术应用。

近年来,凯盛集团承担了“浮法玻璃高效节能关键技术研究”、“玻璃熔窑全氧燃烧技术”、“建筑材料绿色制造共性技术”、国家重大产业技术开放课题“浮法玻璃熔窑富氧燃烧节能技术研究”、国家“863”计划、“973”计划等多项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课题的研究工作。微铁高透过率玻璃(面板,也称“光伏玻璃”或“超白光伏玻璃”)是晶硅太阳能电池组件中不可替代的关键材料,它对太阳能量的透过率等保证电池正常运转的关键技术指标要求非常高。此前该技术长期被外国大公司所垄断,我国光伏玻璃在2005年以前全部依赖进口。针对产品空白,凯盛集团在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上进行攻关,并在技术、质量、规模、能耗、投资等关键指标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并处于国际领先地位,该产品通过国际公认的瑞士SPF太阳能检测中心最高级别U1级认证,利用该成套技术,已建成或在建30余条生产线,占领了我国光伏玻璃市场约85%和全球市场约45%的份额,对促进与推动我国太阳能利用及提高太阳能产业的国际地位意义重大。“太阳能电池用微铁高透过率玻璃成套技术及产业化开发”成果打破了国外垄断,催生了我国光伏玻璃产业的诞生及快速发展,荣获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目前,正在进行工程化设计的国内第一条全氧燃烧玻璃熔窑也已经顺利点火投产,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线Low-E项目正在洛阳玻璃和中联玻璃的生产线上进行工程化设计;吸收二氧化碳的新型陶瓷材料、光电玻璃配方及玻璃制备工艺研究、LED灯泡化学钢化研究、LED光散射玻璃板研发等多个科研项目正在进行中,空心玻璃微珠产品获得了国家“863”计划的重点支持,满足了航空航天和深海探测等尖端科技领域对关键材料的迫切需要。

3.2 发挥科技平台优势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凯盛集团在国内浮法玻璃新技术研究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一直以引领行业科技发展,解决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关键问题为己任。近年来,凯盛集团组建了玻璃节能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浮法玻璃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安徽省玻璃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薄膜太阳能电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掘进与运输设备工作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光电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蚌埠浮法玻璃新技术省级实验室等多个省部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通过搭建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凯盛集团可以充分发挥平台优势,整合国内在本领域内的研究力量,统筹规划相关项目的研究开发成果,从而发挥集群创新优势,避免重复研发和投资,从而减少资源的浪费,极大地提升凯盛集团的自主创新能力。中国玻璃新材料科技产业园成功通过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复评,成为蚌埠自主创新、工业强市、新兴产业发展和招商引资的一张靓丽名片。

3.3 全力推进节能减排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节能减排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相互关联、互相促进。一方面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才能把过高的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降下来;另一方面,抓好节能减排,又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现实有效的切入点和突破点。凯盛集团在牢牢占领传统浮法玻璃市场的同时,引导国内玻璃工程市场向高、精、尖方向发展,设计建设了全球最大吨位的浮法线,其1 200 t的日熔化能力创造了世界玻璃生产规模的奇迹,同时,能耗比传统浮法线降低15%以上。2011年2月凯盛集团院利用自主创新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浮法玻璃窑炉全氧燃烧技术,建成了中国平板玻璃行业第一个全氧燃烧超白浮法玻璃示范线,通过冷修改造,不仅打破了国外公司在浮法玻璃高端市场的垄断和技术壁垒,使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而且实现节能增加20%,年节约标准煤1.7万t,减少氮氧化物排放80%以上。此外,凯盛集团自主创新的全氧燃烧、烟气余热发电、烟气脱硫脱氮、石英尾砂综合利用等技术和装备,已成功实现了工程化应用,显现出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3.4 推动经济结构调整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已经成为一个十分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按照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要求和中国建材集团的战略部署,凯盛集团紧密结合行业结构调整实际和产业低碳发展需要,紧密结合新兴领域变化形势,努力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以集成化、产业化、工程化、国际化为导向,确立了发展新玻璃、新材料、新能源、新装备、科研开发“四新一研”的战略,将单一科研设计院所打造成为集科研开发、产品生产、装备制造、应用推广于一体的具有产业链发展完整功能的科技型企业集团。

“帽子在中央,资源在地方[5]”。凯盛集团按照中国建材集团的战略指引,通过完善组织架构、实施“央企市营”模式、推进“三五”管理、创新研发管理机制,通过资本运作和联合重组等方式,从政策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企业资源、矿产资源等方面稳步推进全国范围内新兴产业的资源整合,加快已布点的产业基地建设,继续为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打牢基础。凯盛集团牢牢把握优质石英矿产资源这个上游产业链,稳步推进河北滦平、湖南衡阳、安徽凤阳等地的矿产资源整合,取得了明显进展;利用资源整合将中国建材集团无偿划转给凯盛集团所属的通辽矽砂工业公司,更好地融入全院“四新”产业发展大局,提升整体效益。同时,原安徽华光玻璃集团已经正式更名为安徽华光光电材料科技集团,所属上市公司方兴科技资产置换已经得到证监会正式批准。

3.5 实施人才强企战略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近年来,凯盛集团大力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和人才优选发展战略,通过以事业引才,以感情聚才,以待遇和环境留才,激发人才队伍整体活力和创造力,不断完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坚持“员工与企业共成长”理念,为各类技术、研发、管理、技能人才提供事业发展平台,努力激发各类人才创造活力、实现自身价值,营造良好的人才工作环境。凯盛集团大力加强产学研平台建设,与武汉理工大学、大连交通大学、安徽理工大学、安徽科技学院、蚌埠学院等院校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通过联手重点专业及专业群建设、推进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加强教育团队建设,为地方经济、企业发展培养出高素质的新型人才,创造了产学研结合的良好模式和具有更高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凯盛集团拥有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中组部 “千人计划”、蚌埠市十佳科技工作者等高科技人才并建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十一五”期间,通过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全院人才总量增加了2.5倍,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已占职工总数的70%以上,建立起一支专业配套、结构合理、创新力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队伍。

4 凯盛集团科技创新取得的效果

近年来,凯盛集团确立了工程化、产业化、海外投资“三力支撑”的转型发展模式[6],立足蚌埠,辐射皖江,在蚌埠建设了占地2 000多亩的国家级玻璃新材料科技产业园,实现了新兴产业多项成果就地转化。凯盛集团“十一五”承担并参与完成国家科技部“863”及“973”科技支撑计划项目3项,安徽省科技厅、浙江省科技厅及中国建材集团科技立项课题,并针对课题的研究成果积极进行推广应用及产业化开发,另外,有5个项目正在申报国家“十二五”科技计划预备项目,3种装备产品通过安徽省高新技术产品评审,为我国玻璃工业的节能减排和科技进步做出突出贡献。凯盛集团荣获“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优秀团队称号、安徽省首批“115”产业创新团队、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实验区创新人才奖、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级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二等奖和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荣誉称号。在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源动力的推动下,“十一五”期间,凯盛集团主营业务收入增长6倍,净利润增长8倍,2011年全年业务收入首次突破100亿元大关,利润总额超过10亿元,成为蚌埠市第一家百亿集团企业。

作为我国玻璃行业科研开发的领军企业,凯盛集团将以建设创新型、集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社会责任型企业为己任,结合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大力开展科技创新,努力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工业作为产业发展的中心课题,研发出更多的科技创新成果,推动企业的发展转型,为打造“百亿集团,百年老店”、建设成为又强又优、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和为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摘要: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建议》明确提出,要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1]。近年来,中国建材国际工程集团有限公司/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凯盛集团”)深入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坚持把科技创新助推企业发展作为着眼点和落脚点,不断完善科技创新环境,加大科技项目的投入和研发,形成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的科技创新战略,提升企业发展软实力,推动经济快速发展。

关键词:凯盛集团,科技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人民日报,2010-10-28(01).

[2]温家宝.关于科技工作的几个问题.求是,2011-07-16.

[3]潘云鹤.以科技创新支撑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科技日报,2011-08-03.

[4]徐根应.安徽有个“合芜蚌”.人民日报,2011-11-21.

[5]宋志平.中国建材集团2011年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1-01-12.

篇4:坚持双轮驱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一、大力发展创新型都市工业

维扬区人口密集,人力资源储备丰富、素质较高,发展“都市型工业”是必然选择。在综合研究既有产业条件、人才储备水平、资源支撑能力和国家产业政策的基础上,维扬区委区政府确定了以机电制造业为主导、高新技术产业为方向的工业产业政策。

在这一产业政策指导下,维扬区积极做强支柱产业,促进各类机械、数控机床、汽车零部件等机电装备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推动扬杰电子、中显科技、宏福稀土、优邦制药、维普生物等“三新”产业规模化,形成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产业集群;以顶津饮品为龙头,推动规模持续扩张,打造轻工食品百亿产业;引导通宇钢管、亚联钢管等管材企业集聚扩张,做大做强能源配套产业;依托建业庆松、金桃化工、新浪环保等企业,加快发展环保设备产业;鼓励新江扬电缆、中凌高科、扬开电器等企业加强产业对接,积极发展智能电网配套产业。做优骨干企业,鼓励企业增资扩股、不断加大技改投入,推动规模扩张、质态提升,加速做大做强;借鉴鑫华印刷与凤凰传媒集团、硅谷光电与宁夏发电集团合作模式,引导企业加强合资合作,实现重组优化、借力发展,加速形成一批年产值10亿元、5亿元、1亿元以上的企业梯队,2009年新增亿元企业10家以上、总数超60家,列统企业总数达250家。同时形成了以机电、光伏、轻工为主体的3大产业集群,以光伏电子产业为例,维扬现有光伏电子企业20余家,基础元器件、通信设备、电子新材料、新型显示器件等产业门类初具规模。

在积极突破重大项目和实现产业集聚集群的同时,维扬区着力引进了一批小而高、小而优、小而新、小而特、小而强的创新性“新五小”项目,扬长避短,摆脱自然资源和土地制约,发挥人才优势和科技优势,培育了一批细分行业龙头和单打冠军。如主要生产汽车智能控制产品的罗思韦尔电气有限公司,目前共申报6项国家专利,顺利通过“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评审认定,确定了5年内上市的发展目标,迅速成长为行业内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的骨干企业。多行业创新性“新五小”项目的引进、培育不仅有利于发展创新型经济,做大经济总量、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运行质态,还有助于分散金融危机给重大项目带来的结构性风险,提高区域经济抵抗金融危机的能力。

二、完善城市功能,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维扬区在积极发展都市型工业的同时,重视完善维扬的城市功能。发挥独特的区位资源优势,以“五城二园三圈”为载体,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传统服务业,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活服务和生产服务。努力提高维扬生活服务的水平和层次,着力打造与文昌商圈相呼应的琼花园姊妹商圈,积极培育大王庙商圈和蜀冈商圈,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层次和水平;以天惠、天地、百脑汇等信息数码广场为载体,打造现代数码城。

利用毗邻蜀冈·瘦西湖5A级风景名胜区这一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资源,确立了“以观光旅游为基础、以休闲度假旅游为主导、以特种旅游为补充”的发展思路,加强旅游项目包装,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推动旅游业产业链发展。在合理保留区域内的绿地与旅游景观的基础上,建设十里蜀冈,将瘦西湖风景区与蜀冈西峰连成一体;加大力度开发旅游配套设施,形成五星级酒店和农家乐旅游高低搭配的业态格局。

三、坚持都市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联动发展

在现代服务业发展过程中,维扬区委区政府认识到: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和都市型工业是维扬经济腾飞的两翼,必须有计划地同步协调联动发展,方能互相促进、互相砥砺,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已有汽车车辆及配件企业的工业基础上,维扬加快汽车城公共服务平台和二手车交易中心建设。在2009年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危中求机,积极打造集展示、销售、检测、维修、汽车文化等为一体的扬州国际汽车城,目前已吸引近20家汽车4S店入驻发展,不仅启动扬州汽车消费市场还带动了上、下游关联工业企业快速发展;针对维扬玩具工业密集但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的现状,建设6万平方米商务广场,吸引动漫设计、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等企业人驻,打造动漫玩具城,在发展动漫产业的同时促进玩具工业提档升级;以扬州传统玉器、漆器工业为基础,以工艺坊、玉文化产业园等为依托打造集玉器、漆器、剪纸等研发、生产、贸易为一体的工艺美术城;针对机电工业集中的特点,积极发展生产性物流,打造扬州公铁水联运物流集聚区,培育提升扬子江钢材、聚龙建材物资交易港、医药物流城等区域性生产物流市场。

在坚持都市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发展的战略指引下,维扬区实现了由一个以市郊农业生产为主的经济弱区向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强区的跨越:2009年维扬区克服自然资源的制约,实现了土地的集约化利用,经济运行质态位居扬州市前列,在12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实现财政收入超20亿元,增幅达23%,其中税收收入占一般预算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分别达到83.8%和48.8%。维扬区将继续坚持这一行之有效的发展战略,创新发展、争先进位,向着“扬州的窗口、精致的代表、创新的示范”这一发展目标而努力奋斗。

(作者系中共扬州市维扬区委书记)

篇5:做到“四个坚持”加快发展转变

通过认真学习卢展工书记在 《人民日报》上发表的《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论述和《河南日报》系列政论文章,结合工作实际,我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第一,必须坚持解放思想。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加快发展方式转变,首先要解放领导干部的思想,促进领导方式的转变,包括转变领导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工作作风、方式方法和制度机制。去年以来,市委提出并要求持续开展“一创双优”活动,首要之义就是要求全市上下尤其是领导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用新观念引领新发展,彻底破除影响、禁锢发展的旧思想,真正做到“十破十立”。实践证明,只有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才能跟上发展方式转变的步伐,才能在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上取得新成效。解放思想必须创新体制机制。科学的机制是转变运作方式、做到求实求效的根本保证。最近,我市制定出台了一批意见、政策、机制类文件,建立健全了推动濮阳加快发展的体制机制,引导各级干部把心思用在谋划工作中,把精力集中到推动工作落实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这些好的体制机制必须不折不扣地坚持下去并不断加以完善,真正成为濮阳长远持续发展的保障。

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坚持科学发展,就是要做到在发展中转变、在转变中提升、在发展中环保。前几年,由于多种原因,国家环保总局对我市实行区域限批。面对严峻形势,我们以铁的手腕、硬的措施,改善环境质量,提前解除了“限批”。目前,我们已谋划的几个重大工业项目,又受制于环境容量,无法尽快实施。在工作实践中,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在“十二五”期间我市环境容量有限的情况下,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遵循“节约、集约、循环、生态”的发展理念,坚定走好“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

第三,必须坚持实施“工业强市”战略。

濮阳发展的差距在工业,潜力在工业,希望也在工业。强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快濮阳工业经济发展是我市摆脱落后,实现赶超的必然选择,是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工业强市”强什么?要强观念、强目标、强过程、强投入、强督查,按照“项目带动、产业支撑、特色主导、集聚发展”的思路,重点实施产业集聚区建设、大企业培育、中小企业提升、重点工业项目推进、企业上市助推、百名优秀企业家培养等六大“行动计划”,进一步做强做优传统优势产业,做大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提升工业经济发展水平。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积极改善工业发展环境,建立健全责任推进、发展竞赛、台账管理、考核奖惩四大机制,坚持五年、十年,更长时间,扎扎实实地推进下去,濮阳工业的未来一定会有更好的发展。第四,必须坚持强化运作。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既是一种理念和要求,更是实实在在的行动。于无路处找出路,在难题前找办法。强化运作,首先要善谋划。按照“三具两基一抓手”的工作方法,把实施项目作为推进工业的突破口,把招商引资作为增

实力、促转型的重要举措,把产业集聚区建设作为统筹发展的重要载体,带动濮阳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其次是优服务。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服务意识。在服务企业上,坚持多服务、多帮忙、多设路标的办法。再次是求实效。深入开展“两转两提”、“一创双优”活动,发扬严、细、深、实、正的良好作风,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不断提高一线决策、一线解决问题能力,把主要精力放在抓项目、办实事、解难事上,放在抓基层打基础上,主动抓、具体抓、合力抓,推动工作落到实处,说到做到,求实求效。

篇6:坚持双轮驱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张建国要求,各级各部门和广大企业要增强做好经信工作的信心和决心,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继续坚持“双轮驱动”,切实做好“转、调、创”三篇文章,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作用,着力抓投入、抓平台、抓人才、抓研发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切实落实国家和省里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健全完善推进机制,激发企业发展活力。大力发展节能型产业,创新节能机制,化解产能过剩矛盾,全力推进节能降耗,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坚持统筹兼顾,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协调推进“四化”同步发展。要抓好当前各项工作,切实组织好明年1季度特别是1月份的工业生产,做好春运形势分析预测,全面落实各项冬季安全防范措施。

会上山东省政府与各市政府签订了《2013年度节能目标责任书》,山东省工业经济运行指挥部对2012年全省工业稳增长先进集体进行了表彰。

篇7:坚持双轮驱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改革创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强大动力。2012年2月16日《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的文章,题目是: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李克强指出:在城乡之间二元结构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的同时,城镇内部“二元结构”现象又在显现,后者既包括城镇居民与进城农民工及其家属之间在生产生活条件上形成的差异,也包括城镇历史遗留的棚户区困难群众与大多数市民之间在居住条件上的差异。推动解决这种“双二元结构”问题,有利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减少社会矛盾,释放出城镇化带来的需求潜力。 如何通过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的“双轮驱动”,推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解决“双二元”结构问题,是当下需要予以高度关注的。

本期策划选题是:“中国城市化转型与结构创新”。旨在关注中国城市发展关键时期,战略结构转型如何推动城乡一体化均衡发展、如何破解“双二元结构”问题。城市作为国家发展的先驱角色,优先获得创新驱动的更好体制、政策和要素资源。未来城市化发展在于质量提升,结构转型。创新将成为驱动我国城市发展的永恒动力。

“十二五”时期是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努力打造国际活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企业总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和谐宜居之都的关键时期。当前,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践行“北京精神”,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力推进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双轮驱动”,促进首都文化发展繁荣,增强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为加快推进城市环境建设和精细化管理提供了很好的机遇。我们必须紧紧把握住首都环境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认识抓好首都环境建设的极端重要性,按照做好新形势下“四个服务”的要求,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统筹协调,强化责任落实,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任务。

一、推动环境建设文化理念创新,促进环境建设资源整合

环境建设是自然文化与社会文化的结合,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统一。随着首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提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目标。但是,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上,在构成城市文化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建筑文化、自然文化、管理文化、行为文化等要素上,还没有形成城市管理的有机系统,还处在松散的城市管理形态。要践行“北京精神”,推动环境建设科学发展,必须要树立环境建设的文化理念,采取资源整合、合纵连横的城市管理策略,形成城市文化对城市管理的有机性、系统性、连续性、整合性和宏观性。

二、推动信息网格城市管理创新,促进城市管理协同发展

随着城市规模的发展,城市管理的问题日渐突出,现在网格化管理的范围在逐步扩大,城市管理涉及经济、社会以及信息的方方面面。单一的网格已不能满足城市成长的需求。在信息网格城市管理的基础上,要随着社会管理创新的深入和拓展,加快网格化城市管理在城市、社会、经济三个领域空间的建设,强化标准规范管理,基于城市网格,经济网格和社会网格的一体化,各项资源整合和协同发展,形成信息网格城市管理新模式,并努力实现北京城区和远郊区的全覆盖。

三、坚持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城市功能完善相协调

城市管理直接关系到社会公众利益,关系到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关系到城市可持续发展。2012年北京市市政市容委提出全面开展“精细管理、服务群众”工作,实施精细管理,需要以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为动力,厘清工作思路,整合资源,完善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动员社会参与。要加强规划引导和实施分级分类管理,不断破解发展难题,提升城市承载能力。要坚持政府主导,发挥市民的主体作用,大力弘扬践行“北京精神”,深入开展“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活动,全面推进公共文明引导行动,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共享环境建设的文明成果。

创新是解决好首都环境问题,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要在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双轮驱动”下,加快推进首都优势资源整合,运用创新的理念、创新的机制、创新的手段,不断提高首都环境建设水平。要注重运用现代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首都环境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拓宽工作视野和工作思路,全面完成环境建设各项任务,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篇8: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考

关键词:黄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思考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期间经济发展的主线,是我们当前经济工作的主旋律。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黄冈老区发生了巨变,经济快速增长,社会和谐稳定,人民生活改善,综合实力增强,黄冈形象不断提升。

一、黄冈经济发展方式的“八个失衡”

在发展进程中,黄冈也暴露出很多问题,特别是经济发展方式上存在八个“失衡”。

(一)经济增长与结构形态失衡。

从地区结构看,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凸现。尽管加快了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但城镇化进程依然缓慢。2009年城镇化率仅有33.36%,低于全国46.6%,全省46.0%的水平。从产业结构看,“一高两低”问题仍十分突出。2009年,三次产业结构为29.5∶37.5∶33.0,而全国为10.6∶46.8∶42.6,全省为14.9∶46.1∶39.0,黄冈仍然是一个典型的三农大市。从工业化进程看,发展速度慢,发展水平低。2009年工业化率全国为40.1%,湖北39.4%,黄冈仅有29.7%。“工业缺块头、产业缺龙头、产品缺拳头”问题一直困扰黄冈工业化进程。去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348家,一年净增345家,增量全省第一。但企业平均增加值仅为1431万元,而全省平均为3452万元。工业产品精品名牌少,市场份额占有率低,尚未形成品牌规模效应。

(二)经济增长与资源支撑失衡。

我国是人均资源贫乏的国家,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水资源、4%的森林、1.8%的石油、0.7%的天然气、不足9%的铁矿、不足5%的铜矿和不足2%的铝土矿,养育着占世界22%的人口,资源支撑艰难。同时又是一个资源分布很不均衡的国家,北煤南运、南水北调、西气东输、中粮西送,带来生产生活成本加大,经济社会发展负荷加重。黄冈市要加快经济发展,对资源依赖性更强。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同比增长34.4%,而原煤消费量同比增长99.5%,节能降耗压力大。同时工业用地趋于紧张,人地矛盾逐步加剧。

(三)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失衡。

发达国家上百年所经历的工业化进程,我国在30年就走过来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带来“三高一低”问题,即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中国经济增长有2/3是以对生态环境透支为代价实现的,中国环境污染是发达国家的30倍。

随着工业发展步伐加快,我市内河几大水系水质破坏较重。各县市城关镇近郊湖河塘堰,群众称之为“七十年代洗衣洗菜,八十年代鱼蚱变态,九十年代水生生物绝代,如今臭不可奈”。沿河两岸无序无规则采河砂、淘铁砂,对河道、植被破坏异常严重。空气质量较差,据环保部《2007年全国城市环境与综合治理年度报告》,参加全国“城考”的61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黄冈市属空气质量较差的五个市之一。2008年湖北省环境质量报告,黄冈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低于全省(71.96)平均水平。

(四)经济增长与动力协调失衡。

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三大动力必须协调驱动、共同发力。然而,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经济高增长主要依赖投资和出口的拉动。我国投资率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009年达到67.04%,而消费率持续下降,已降50%以下。世界平均消费率约77%,美国高达82%。我市经济近几年快速增长,主要依靠投资的拉动,2009年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率高达66.3%。我国消费率下降,投资率上升,说明经济蛋糕不断做大,而国民享用的份额却不断缩小。长期消费动力不足,对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增长是极为不利的。

(五)经济增长与自主创新失衡。

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发达国家平均在30%以下,而美国、日本仅为5%。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及产品发展滞后于全国、全省。2008年,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1.2%,低于全省平均水平7.6个百分点。2009年高新技术企业仅有47家,实现增加值32.2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6.76%,比上年下降了4.44个百分点。由于科技含量低,带来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低,仅为12.7万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六)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失衡。

长期以来工作重心放在抓发展保增长上,轻视了社会事业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近几年,我市在社会发展上投入力度加大,但因历史欠账多,使社会事业的发展仍滞后于经济建设。我市公共教育、公共卫生、科教创新、文化事业、社会救助、社会保障、社会危机处理机制很不健全。黄冈市是一个人文资源丰富、文化底蕴厚实的地区,但文化事业发展相对滞后,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社会保障体系和机制不完善,城乡居民大量存钱防老防病,难以形成即期消费和投资动力。

(七)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失衡。

我国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不仅较低而且持续下降,不仅低于发达国家而且远低于世界主要新经济体平均水平。不仅收入分配跟不上经济增长步伐而且地区间、行业间居民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我市城乡居民收入比1978年为1.8∶1,以后逐年扩大,2009年达到了2.74∶1,而全国为3.33∶1。我国城镇居民的福利待遇远远高于农村居民,所享用的公共资源、公共福利很多方面是没有计入收入的。综合起来看,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据有关方面分析很可能是6∶1。收入增长低于经济增长,且分配格局极不合理,差距不断扩大,不仅制约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长期下去会引发社会问题。

(八)经济增长与人的全面发展失衡。

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第一要义是发展。长期以来我们注重了经济的增长,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对人的身心健康、人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人的安全稳定有序的社会环境维护、人的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保护,重视和落实不够。因而经常出现“一触即发”的矛盾纠纷,出现“就业难”、“用工荒”、“看病贵”、“安居难”等。这些问题不解决,经济发展再快、增速再高难以持续。

二、黄冈经济发展方式的“八个转向”

(一)发展目标要侧重经济繁荣与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制定规划要综合考虑经济、社会、文化、民生、生态建设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制定经济发展目标要对速度、效益、后劲、人均水平统筹规划,综合平衡。

(二)发展思路要从“重点抓工业”转向整体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程上。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在三次产业结构中它肩挑两头,既促进、反辅农业产业化升级,又带动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竞相发展。黄冈工业化正在向中级阶段迈进,一定要坚持走“高起点、少投入、低消耗、优效益、可持续”的路子;城镇化一定要统筹规划,城乡联动,提高质量,使城镇化率赶上全国、全省的平均水平;农业产业化,一定要通过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

(三)发展方略要从主要依靠二产业带动发展转向一、二、三产业全面协调发展上。黄冈市三次产业结构层次较低,一产业偏重、二产业不大、三产业不快。要努力优化结构,坚持“做优做高”一产业,“做大做强”二产业,“做特做活”三产业。发展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黄冈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人文和生态优势,潜力巨大。山东发挥自然、人文优势做活了“一山一水一圣人”的大文章。黄冈具有世界顶尖级的“苏东坡”、“李时珍”、“李四光”人文资源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黄梅戏曲文化、禅宗文化、中医药文化,我们必须尽快提升二、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力争全市三次产业比重高低顺序实现“三、二、一”的格局。

(四)发展动力要从单一依靠投资转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上。近几年我市经济增长的主动力是投资。经济外向度仅4.5%。消费不足,人均消费额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在力争投资力度再大一些,投资结构再优一些,投资效益再高一些的基础上,狠抓消费升级,刺激经济增长。同时要利用全球经济回暖、需求逐步回升的有利时期,抓好外贸增长,优化出口结构。

(五)发展路径要从单纯依赖物质资源投入转向重点依靠技术进步和智力资源上。要努力提高企业发展的科技含量;实施精品名牌战略,增强企业产品的影响力和在市场中的占有率。变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用现代企业制度规范企业运作,增强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应变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六)发展策略要从主要“扮演配角”转向“争当主角”与“乐做配角”互动双赢上。招商引资为黄冈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但在发展过程中,地方过度依赖外来企业,内生型经济动力不足,发展缓慢。“突出抓招商”的同时必须把“招商引资”转向“择商选资”上,提高招商引资质量。要在招引“大(总部经济项目、产业集群项目)、高(高新技术企业及产品)、新(朝阳产业及产品)、优(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品牌、国家优质精品名牌企业)项目上下功夫。坚决做到“四个不引”,即破坏资源的项目、污染环境的项目、危及安全的项目和高耗低能的项目不引。在招商中争做主角,依托而不依赖,有所为有所不为。

(七)发展机制要从传统定式转向建立适应市场经济需求、具有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机制上。要继续深化改革,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优化配置资源、有利科学发展、鼓励企业创新的新机制,为我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后发赶超提供保障。

篇9:坚持双轮驱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提法源自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增长方式作为一个理论的概念,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由苏联学者提出。在当时提出这样的概念,是因为苏联想改变依靠大量的投入来维持经济增长速度的局面。在当时的提法叫做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一概念被传到中国以后,引起了我国经济学界的思考和讨论。但把经济增长方式上升到国家战略这个层面则是在九五规划当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2年远景目标纲要》当中指出:“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十多年来,在经济体制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框架和体制已经初步建立。但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方面,由于种种原因,实现的效果不是很理想。虽然在这期间,在党的高层会议和领导人的讲话当中也数次把这一问题提到战略的高度。党的十七大报告当中这样定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这是首次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显示了中央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随着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逐步升级,演化为全球的经济危机,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发展方式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在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我们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随后,在春节刚过就举办的中央党校省部级领导干部进修班上,胡锦涛又发表讲话:“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变革,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当中,开篇谋局就讲到:“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性

我们看到,在经济危机发生以后,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变得迫切而严厉。这是因为,经济危机的发生,使我们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支撑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内在因素也发生着变化。这些变化表现在:

第一,经济全球化可能会进入一轮低潮阶段。经济危机前,全球都处在一个黄金发展期。经济全球化使全球市场得到整合。尤其表现在新兴经济体的加入:中国低成本的制造业劳动力、印度低成本的服务业劳动力、俄罗斯低成本的油气资源、巴西低成本的农矿产品,在全球化当中,都被整合到全球的生产体系当中去了!这种整合,降低了全球的生产成本,提高了规模化的经济效益,使全球的经济发展都处在良性运行状态。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数据,在金融危机之前的2007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为5.2%。而经济危机发生后,全球的各个经济体经济发展都受到严重的影响。2009年更是创造了全球经济增长速度为负的先例。这在二战之后,在全球经济发展当中还是首次。2010年下半年,随着次贷危机引发的欧债危机逐步发酵,把全球经济又拖入到漩涡之中。各个国家经济复苏的步伐变得缓慢而艰难。在这样严峻的经济发展形势之下,各国为了本国的经济复苏和发展,在国内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同时,贸易保护主义纷纷抬头,一直以自由市场经济标榜自己的美国,也在总统的国情咨文当中号召国民买国货!所以,在经济全球化受阻的形势下,我国所面临的出口环境会更加艰难。

第二,世界经济在短期内很难恢复到危机前水平。危机发生后,为了挽救经济,各国无一例外的运用货币政策,刺激经济以维持运行。然而各国经济的表现并不令人乐观,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还有很多。要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更需要一定的时日!而且,按照马克思的关于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发展周期要有四个阶段: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在经济复苏前,是有使经济复苏的动力出现的:知识经济、IT产业、金融产业都曾经担此重任!而今,新的动力源在哪里?

第三,全球环境治理问题凸显。工业化的过程,虽然有科学技术的因素在其中,但从其本身来说,都是能源、资源大量消耗的阶段。西方发达国家在没有任何环境因素限制的时期,消耗了全球的低价格能源,使本国经济使用低价格完成了工业化过程。现在,随着环境和资源问题的显现,全球的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瓶颈问题。针对日益频繁的极端性气候问题,联合国的专门组织对污染问题做出新的要求:三可:可统计、可报告、可核查。就是你单位GDP的排放强度必须要达到的水平。也就是说,单位GDP排放强度已经不是你国家发展的内部问题,是你要在全球的成员当中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了!

正是这些外部环境的变换,使得我国原来的发展战略和方式受到极大的冲击,原来我国的经济发展一直执行的出口导向战略由于经济危机的发生、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而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着力点

第一,在发展动力上,要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长期以来,我国存在内需与外需失衡、消费与出口失衡的问题。从2000—2008年,我国投资增长17.9%,净出口增长34.7%,投资比消费增速快7.2个百分点,而出口更是比消费快出24个百分点。2009年投资对经济是拉动作用更是高达47.7%,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消费的作用却在持续下降。这种忽视消费,依赖投资的经济增长模式终将难以为继。直到2010年,消费对GDP拉动达到5.6个百分点,本世纪以来首次超过投资的贡献率。2011年,消费对GDP的贡献率首次超过50%。消费率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70%左右的水平,连发展中国家的水平我们也远未达到。在新兴经济体的“金砖四国”中,我们这样的消费率也是最低的,最高的国家为巴西,消费率为83.6%。除了中国之外,排在最后的是印度,但消费率也达到了69.6%。我们是刚刚超过50%,就是和印度相比较,我们还相差近20个百分点。而这二十个百分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该是怎么的效果。为此,我们迫切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形成以消费为主力拉动的经济发展模式。

第二,在产业结构方面,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目前,我们国家的产业结构很不合理。基本上是以工业为支撑的“二三一”模式。第二产业比重较高,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2010年第一产业增加值40497亿元,增长4.3%,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2%;第二产业增加值186481亿元,增长12.2%,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6.8%;第三产业增加值171005亿元,增长9.5%,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3.0%。到了2011年年初,我们明确提出2011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年。可公布的数据却不容乐观,据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1年第一产业增加值47712亿元,增长4.5%,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1%;第二产业增加值220592亿元,增长10.6%,占比为46.8%,;第三产业增加值203260亿元,增长8.9%,占比为43.1%。从两年的数字比较,第二产业增加值没有变化,一直高达46.8的百分点,而变化的仅仅是第一产业减少了0.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了0.1个百分点。而中等收入国家的第三产业比重已经超过了50%,高收入国家更是超过了70%的水平。所以,我们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实现产业结构从“二三一”到“三二一”的转变。

第三,在经济增长源泉方面,要大力推动依靠技术创新驱动。

寻求新的发展动力关键在于推动技术创新和改革。无论哪个产业的发展,都要求有技术的创新。但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这不是能在短时间内通过努力就能达到的目标。这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为它受很多条件的制约。比如核心技术掌握不够、比如研发投入水平太低、比如国家对科研政策激励不足。而在这些表象的背后,还有我们国家的教育体制,对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还有我国对公共教育的投入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对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都不足3%,而从世界的平均水平来看,这个比重早已达到了4.5%。发达国家一般都超过了5%。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当中,我国政府提出要提高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到4%。这对于教育的发展来说无疑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通过各种教育,充分发挥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作用。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依托各类人才培养计划,培养一批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政府要充分发挥其在创新激励、人才开发、文化培育、服务体系建设等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快推进管理领域的创新。以适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

第四,在资源环境方面,要大力推动经济向低碳、绿色、集约的发展方式转变。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日益突出。目前,我国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在世界上处于较低的水平。据国务院新闻办发表的《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指出,中国拥有较为丰富的化石能源资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但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较低。其中,煤炭和水力资源人均拥有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天然气人均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十五分之一左右。耕地资源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30%,制约了生物质能源的开发。一方面我国资源紧张同时我国也面临能源的消费量巨大、能源利用效率不高的局面。我国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能源消费国。2009年,我国GDP仅占世界的8.6%,却消耗了世界46.9%的煤炭和10.4%的石油。同年美国GDP占世界的24.3%,煤炭和石油消费量占15.2%和21.7%;日本GDP占世界的8.7%,比中国多了0.1%,但煤炭和石油消费量的消耗只占世界的3.3%和5.1%。看看这样的数据,我们应该知道我们的差距该有多大!伴随着高消费的同时,必然出现高污染的状况。较多的污染物排放和环境的承载力有限的矛盾日益突出。因为高污染而引发的极端天气灾害、空气污染、海洋污染、生物多样性的消失等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问题之一。

上一篇:大一思修调查报告下一篇:词语投降的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