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提高对坚持和发展

2024-04-08

要提高对坚持和发展(精选8篇)

篇1:要提高对坚持和发展

当前我国社会科学界围绕唯物史观问题的讨论和争鸣是件大好事,这是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和健康的表现。下面结合讨论,略述管见。

(一)唯物史观是科学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可分为经济、政治和文化三大范畴。经济的前提和条件归根到底是起决定性作用的。但说经济因素是惟一决定性的因素是错误的。(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第460-461页)机械唯物论和唯经济论都是片面的。必须辩证、综合地分析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重要关系。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既有适应、促进作用,有时也起消极、促退作用,中外历史大量史实证明了这一点。

(二)我认为不论汤因比的“文化形态史观”或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基本上都是唯心史观。以宗教类别和居住地区为标准,划分和评析人类社会是不正确的。那种认为唯物史观“应当结束其使命”的论点也是不确切的。

(三)把人类社会总结为必经五种依次更替的社会阶段的论点并非唯物史观。例如中世纪时,阿拉伯、斯拉夫等许多民族集团,并未经过奴隶制社会。今天我们不仅要正本清源,澄清前苏联一些人对唯物史观的曲解和误释,而且要坚持和弘扬唯物史观的科学理性,更重要的是应对唯物史观加以丰富和发展。一方面对马克思、恩格斯100多年前的个别提法或手稿理解不能一成不变,另一方面也不能把唯物史观简单化、教条化。当今是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我们要充分吸收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和方法中积极的可取成果,扩大唯物史观的优势,促进理论和方法的创新。

(四)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阶级斗争为纲”是错误的,但历史有过

大量的阶级斗争是事实,今天,阶级分析的方法绝不可放弃。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的大量著述和学术观点传入国内,这不是坏事。“舆论一律”不可取。但我们在吸收、借鉴的同时,必须思考、评析,不能“崇洋”、照搬。近几年来,值得注意的是:国内某些人撰文公开作结论说:“农民战争的历史任务主要是破坏”;他们把曾国藩美化为“在优国优民的心情驱使下,走上了镇压太平天国的道路”、“其历史地位应划在近代进步和爱国人物之中,而且其重要性,在中国近代历史前六十年里儿乎无人可与之相比……”(原文摘自《湖南师大学报》1995年第5期)。此类论调实在走得太远,借迄今尚未展开讨论。

(五)唯物史观认为:人类文明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文明是个历史范畴、社会范畴和综合范畴。社会主义建设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长期以来,我国对精神文明建设有些忽视,我们社会科学界对我国和世界精神文明发展的历史与现实的研究做得很不够。江泽民同志曾指出过:“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绝不允许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

我认为,人类精神文明的终极追求是:人类自身的全面发展与解放;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以及人对自然的认识、改造与和谐。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同样重要,必须克服“重理工轻文史”的现象。我国近几年自编和引进的世界文明史的著述已有一些,但关于人类精神文明发展史的论述有待充实。

(六)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的重要理论中,强调了“先进文化”的内涵和指导前进方向的重要作用。今天我们面临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回顾中华文明15世纪前在世界上领先地位和辉煌,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倍增。“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58页)。我认为:先进文化必将大力促进经济建设。历史证明,只有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才会有发达的文化,但先进文化与经济两者间的互动性有待深人研讨,这是我们今天研讨唯物史观的应有之义。

篇2:要提高对坚持和发展

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积极发展党内民主的“五项要求”是什么? 在月亮上跳舞 回答:2 人气:11 解决时间:2010-03-05 20:54

满意答案

好评率:100%

其一,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强调“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具体作出的部署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正确处理党委同人大、政府、政协、司法机关和人民团体的关系。二是完善地方党委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部门党组(党委)工作机制、党对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领导的体制机制。三是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四是加强对统一战线的领导,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五是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

其二,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决定》紧紧围绕落实党员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突出了许多具体措施。在落实党员知情权方面,提出推进党务公开,健全党内情况通报制度,建立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办好党报党刊和党建网站。在落实党员参与权方面,强调建立健全党内事务听证咨询、党员定期评议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等制度。在落实党员监督权方面,强调鼓励和保护党员讲真话、讲心里话,营造党内民主讨论、民主监督环境。还强调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发挥党的基层组织在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方面的作用。

其三,完善党代表大会制度和党内选举制度。这两项制度是党内民主最基本的实现形式,也是党内民主最有效的制度保证。《决定》在这两方面作出了新的部署。在完善党代表大会制度方面,突出强调五点:一是改善党代表大会代表结构,提高基层一线代表比例;二是改进候选人提名方式,扩大党代表大会代表对提名推荐候选人的参与;三是建立各级党代表大会代表提案制度;四是落实和完善党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建立健全代表参与重大决策、参加重要干部推荐和民主评议、列席党委有关会议、联系党员群众等制度和办法,做好代表联络工作,保障代表充分行使各项权利,充分反映党员意见和建议;五是继续选择一些县(市、区)试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在完善党内选举制度方面,突出强调了3点:一是完善党内选举办法,改进和规范选举程序和投票方式,改进候选人介绍办法;二是推广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由党员和群众公开推荐与上级党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办法,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范围;三是严格控制选任制领导干部任期内职务变动,维护选举结果严肃性。

其四,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强调要发挥全委会对重大问题的决策作用,完善常委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健全和规范党委常委会向全委会定期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制度;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水平,加强党委决策咨询工作,做好重大问题前瞻性、对策性研究,健全决策失误纠错改正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

篇3:要提高对坚持和发展

关于发展观, 我国不同时期的革命领导人都曾做过不同的论述:毛泽东同志在1945年时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 归根到底, 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 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 还是解放生产力的。”邓小平同志一再讲发展才是硬道理;以江泽民同志为首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进一步把发展提到了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战略高度, 要求共产党人做先进生产力发展的代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 则对发展的问题进行了更深入的阐述, 提出发展不仅是第一要务, 而且要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正确的群众观。马克思、恩格斯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毛泽东同志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邓小平同志讲要把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拥护不拥护做为我们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其本质就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 又进一步提出了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新的群众观。

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 就要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是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性的把握,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当然是发展, 内涵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其本质是以人为本, 这个人就是人民群众。树立和落实正确的群众观, 就要牢牢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加快发展, 创造成绩, 强国富民, 发展的目的都是为了人民群众。可以这样理解:科学发展观是前提、基础, 是我们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而正确的群众观, 则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方法、手段、途径和保证。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群众观是新时期党群工作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我们党群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把科学发展观和群众观纳入党群工作内容中, 是新的时期、新的任务、新的情况所决定的, 是时代的要求, 也是党群工作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要求。

当前, 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攻坚阶段, 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 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日趋明显, 与此相对应, 职工群众包括部份党员的思想观念、社会构成、行为方式的多样化也日趋明显。决定了我国目前社会生活中职工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的多样性、复杂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新的形势下, 以科学的发展观和群众观深入实际、调查研究, 切实了解职工的新变化, 把握职工的新特点, 努力开拓党群和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 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党群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做好党员的教育工作, 要把学习、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和群众观和党员教育工作结合起来, 进一步明确新时期加强党员教育的基本内容、基本任务和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到过去那种大忽隆的大会和理论灌输已经行不通了。现在的党员无论是学识还是为人处事的社会经验都和过去截然不同。我们的党员教育就由过去单一的说教型向多样的体验型转变;由简单的灌输型向寓情的渗透型转变;由大规模的理性教育向小型化、灵活性强的谈话、对话等方式转变, 用大家都容易接受的方法敦促党员争做群众表率。我们开展了过“政治生日”活动, 建立党员“入党纪念日”档案。每月召开“入党纪念日”座谈会, 组织本月入党的党员, 集中面对党旗宣誓, 再次理解入党誓词的内涵和意义。过“生日”的党员交流自己近阶段来的思想、学习、工作情况, 对今后工作进行表态发言。党委书记向党员祝贺, 并赠送贺卡、贺词, 落实党内“三先”, 提高党员的宗旨观念和党员意识, 增强党员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更好地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其次要把党员教育工作和日常工作结合起来, 党员教育工作要把科学发展观群众观真正落到实处, 就必须把工作的重心瞄向实际瞄向企业中心工作, 在新芳烃建设中, 根据“以我为主, 提前介入”的工作要求, 党委号召党员发扬以我为主精神, 在中交之前深入施工现场开展“三查四定”, 盯现场、纠违章、查隐患、保安全, 及时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查找出各类问题1000多项, 并及时得到解决, 确保开车顺利进行。在新芳烃开车准备阶段, 党委向各党支部和广大党员发出“开好新芳烃, 开稳老芳烃, 向国庆六十周年献礼”的倡议, 得到了各党支部和广大党员的积极响应, 老芳烃党员在做好老装置安全运行的前提下, 以划片区域负责的方式对口新芳烃的开车。党员做到日常工作中看得出, 脏累苦险难中冲得出, 不但自己模范带头, 还在带教新职工和转岗职工中体现了骨干作用, 为新芳烃创下建设周期最短、生产准备期最短, 开车时间最短以及安全工时最长的同类装置建设、开车的记录作出了积极贡献。

把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中心工作结合起来。这是增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关键。芳烃部成立以来, 我们以发展的要求有意识地实践了使党群工作零距离融入事业部中心工作的尝试。每年年初, 事业部党委领导以现场办公的形式, 深入各联合装置分析各装置的运行现状, 寻找装置在节能降耗、稳定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发挥的空间, 指导支部制定“两带一挑战”活动项目, 要求从立项抓起, 重过程管理, 重活动参与者个人有提高, 项目有实效。活动立项之后, 党委职能部门结合“三基”工作检查, 及时了解项目的进展情况, 协调专业处室进行必要的指导。如2号芳烃党小组开展的“加强精细化管理, 降低加氢裂化综合能耗”项目通过降低加热炉的氧含量, 根据温差变化优化空冷运转, 降低加热炉的负荷等措施, 使加氢裂化综合能耗累计值为33.13kg标/t, 超过了3 5k g标/t的带建目标, 1 0月份更是达到了3 1.0 6 kg标/t的最好水平, 实现效益近亿元。这种以不拘形式, 贵在突破;围绕难点, 参与面广;体现过程, 重在成效为特色的活动也引起了兄弟单位的重视, 炼安公司东区仪表党支部主动与我们设备处党支部及4#芳烃党支部开展共建活动, 以确保4#芳烃联合装置安全平稳运行, 技术经济指标保持先进, 同时探索在“大运保”体制下, 设备处和联合装置与运保单位如何更好地配合, 优化设备运行的方式方法, 通过每月交流、每季讲评、年中推进、年度总结, 来注重过程, 落实措施, 持续改进, 达到了互利共赢, 共同提高的目的。

党委结合芳烃部被公安机关列为世博安保、治安重点保护单位的实际, 开展了“‘四强四优’在我心中, 世博安保在我手中”党内主题活动, 通过层层发动, “做一次动员、带一支队伍、提一份建议、升一级技能、保一方平安、树一种形象”的党内主题活动要求深入人心, 各联合装置和处室党支部和共产党员结合各自工作, 纷纷投入到这一党内主题实践活动中去, 通过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党员的引领力, 带出了一支有战斗力的员工队伍, 促进了事业部的安全稳定, 完成了平安世博的目标。

党委注重用科学的发展观来引导职工。60万吨/年新芳烃建设开车时候, 正逢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实体经济, 产品价格一路下滑。针对部分职工对企业发展的前景信心不足把困难看得过多过重的问题, 深入进行形势任务教育, 引导职工运用辩证法, 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形势, 既看到现有的困难, 更看到辉煌的明天, 用新一轮的发展来提高职工的愿景和期望值, 从而增强信心, 振奋精神。思想问题解决了, 但现实问题又接踵而来, 新芳烃操作人员是以转岗为主, 技能不高, 经验不足的群体, 如果没有行之有效的办法把他们培育出来, 他们根本承担不起新芳烃开车的重任。我们在改善培训方式, 拓宽人才成长渠道, 建立人才培养和职工成才机制方面实现创新。打破常规, 紧跟建设开车节奏培训人员, 通过新老结对, “生熟”搭配, 全员培训提升全员素质和带在现场, 建在班组, 带建活动推动整体水平提高以及既带技术, 又带思想, 以大学生为重点培育后续力量的活动在新芳烃开展起来。通过注重培训方式的多样化, 打造高技能操作人才, 保证了新芳烃一次开车成功。

党委坚持群众观, 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必须既讲道理, 又办实事, 倾听群众呼声, 了解群众情绪, 关心群众生活。这是新形势下增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和重要办法。芳烃部成立以来, 发展任务不断, 管理人员的调配以及新老装置的人员流动等关系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不少, 党委的主导思想是不回避、讲大局、顾小体, 既坚持依法、依章办事, 又维护职工的正当权益。为了使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增强群众意识、群众观念, 不断转变思想观念和作风, 增强做好群众工作的动力、激情、责任和能力。党委把思想政治工作聚焦在听取研究解决职工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 完成完善为职工群众办实事项目上;开展领导干部互动式形势任务宣讲, 收集热点、难点问题着力解决上;抓好领导干部深入群众“五个一”制度的落实等项目上。以期通过深入群众, 把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出来, 把职工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 二年多来, 我们为外操室安装了空调, 为中控室添置了直饮水装置, 在所有的办公区域和装置修建了停车棚, 40多件实事把职工的心凝聚了起来。

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只有把提高群众的思想认识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把教育群众同服务群众结合起来, 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 善于从群众最关心、与群众切身利益最密切的问题入手, 与企业中心工作紧密结合, 与企业的改革和发展紧密结合, 与职工的工作、思想和生活紧密结合, 其针对性和实效性就能增强, 职工群众就能迸发出无穷的创造力和工作热情。在“增收节支、建功立业”竞赛活动中, 广大职工纷纷“建标、对标、追标、创标”, 参与到劳动竞赛和揭榜攻关活动中来。2010年, 14项劳动竞赛全部达到了考核指标, 达标率100%;达到奋斗值的11项, 达标率78.57%。围绕生产难点和瓶颈开展的事业部16项揭榜功关项目, 有13项达到了年初制定的目标, 达标率72%, 创造经济效益2.8亿元。

篇4:要提高对坚持和发展

学校的一切活动都要为师生的发展服务,学校的发展要以师生的成长为基础。校长要想教师之所需,急师生之所急,现在有些校长就是监督控制得多,服务师生、家长少,导致学校整体的管理绩效不高。那么,作为校长,怎样才能提升自己的服务水平,推动学校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呢?

一、做好“四转变”,提高服务质量

有的校长,经常是高高在上,这样势必会影响到校长的服务质量,因此,校长要提高服务质量,必须做到四个转变:

1.转变管理心态

校长应该是师生、家长的公仆,只有对这一点深有体会,校长才能从心里尊重教师,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

2.转变工作方法

有些校长把工作布置下来,没有指导,没有提醒,到检查时,要是教师没有完成,小则批评,大则扣绩效。很少深入一线服务教师,了解教师工作的完成情况。对于教师的思想困惑、工作困难,校长应给予及时的指导,让教师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

3.转变说话方式

有的校长说话总是高高在上,不能理解教师的困难,经常随意指责教师,这样是做不好服务工作的,也无益于学校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

4.转变管理角色

只有站在教师的立场上,想他们之所想,急他们之所急,爱他们之所爱,尊重教师的工作,才能更好地为他们服务。

二、做好“五坚持”,提高服务质量

1.坚持多些调查,少些官僚

在管理过程中,教师总会有不合校长心意的地方,如果校长不分青红皂白,不搞清楚事实真相,就横加指责,长此以往,这个团队的凝聚力就会丧失。因此,校长要经常深入一线,了解老师、学生、家长,发现他们的困难、疑惑、需求,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他们。还有的校长当领导时间久了,取得一些成绩就会骄傲,摆资格,摆架势,因此,校长要经常反省自己的言行。

2.坚持多些指导,少些指责

“管理”中的“理”就是指导的意思,如何让学校的工作更好地落到实处,提高教师的执行力,把每一项工作都深入细致地落实好,这是校长要思考的问题。对于一些活动细节,有的教师一时是不能很好理解的,因此,校长必须深入一线去发现教师在落实工作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给予相应的指导,保证每一项工作都能落到实处。

3.坚持多些帮助,少些监督

一所学校,工作千头万绪,仅仅靠校长的监督是远远不够的,更何况谁都不愿意在别人的监督下工作,教师更需要的是信任,教师在管理学生、与同事相处、与家长交流的过程中,都会有很多困惑,更需要校长的帮助;当得到校长的帮助时,教师会感激于心,校长的威信自然就会提升,学校的团队凝聚力、向心力也会大大增强,教师的执行力也就会大大提高了。

4.坚持多些提醒,少些处罚

教师的工作都比较繁重,学校布置的工作不一定都能按时完成,校长必须清楚:工作布置了,要求讲了,方法说了,处罚强调了,到头来还是会有部分教师没有按质量或没有按时间完成。当教师没有按质量或没有按时间完成工作时,处罚并不能弥补该教师没有完成工作对学校全局造成的影响,反而会使他们产生排斥和抵触情绪,以后更难开展工作,因此,为了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学校把工作布置下来后,在实施过程中,要经常提醒教师按时按质完成工作,减少处罚。

5.坚持多些表扬,少些批评

美国著名的女企业家玛丽·凯曾说过: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比金钱更为人们所需要,那就是肯定和赏识。人的错误是在表扬中改正的,人的积极性是在表扬中被激发的,我们在管理工作中,经常会忽视教师阳光的一面,只要教师在工作中有点不如意的地方,就多加批评。要知道批评会使教师产生逆反心理,带来一系列的不良影响。每一位教师,都有其闪光的一面,在工作中,都有很多值得表扬的地方,因此,对于教师要坚持多些表扬,少些批评。在平时检查工作时,要善于发现教师的优点,随时记录,及时表扬,表现突出的要在每周的教师例会上集体表扬;每学期都要开展各项评优表模活动,并把获奖教师的照片贴在学校的宣传栏里,大力宣传。

三、做好“六服务”,提高服务质量

1.服务于领导班子管理水平的提高

校长可能不是学校教学水平最高的人,但校长必须是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最新的人。校长要做的工作不仅仅是低头拉车,更重要的是抬头看路,校长需要的是思索、判断和决定,校长要积极创造条件,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舆论环境,成为领导班子大胆探索、积极进取、锐意改革的坚定支持者,与领导班子同甘苦、共患难,为他们取得的成功感到由衷的高兴,对他们的失误表示真诚的理解,解放他们的思想,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卸下他们的思想包袱,让他们轻装上阵,提高他们的管理能力。

2.服务于学生各种问题的处理

由于认识水平的局限,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易与同学、教师、家长发生矛盾,学生也是人,也有喜怒哀乐,如果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各种矛盾、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势必影响到他们的成长。对此,校长有责任帮助学生解决各种问题,把服务于学生当成一项日常工作来做,确保学生有问题时能及时得到解决,让学生快乐成长。

3.服务于教师教学的指导

教学是校长管理工作的核心部分。有的校长整天忙于具体的事务,表面上积极努力,实际上忙的都是与教学不沾边的事,这是不合格的校长。校长要服务于教学,首先应该有自己的一套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指导方法,制订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激励机制;其次要通过各项教学活动,营造良好的教风。校长必须经常参加各类教学活动,和教师一起探讨、分析、反思、总结教学方法。

4.服务于帮助教师解决各种困难

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与学生发生的矛盾、与家长发生的矛盾,与同事发生的矛盾,与领导发生的矛盾,如果发生在教师身上的各种矛盾没能得到及时解决,就会对学校产生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因此,帮助教师解决各种矛盾和困难,也是校长服务于教师的一项重要内容。当教师遇到困难后,校长应及时想办法解决,让教师没有负担地投入教学,快乐工作。

5.服务于为教师创建良好的工作环境

服务于教师,就是要让教师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怎么做,怎样才能做好,做好了能得到什么奖励,没有做好会受到怎样的处罚。对于每项常规工作,校长都要确定一套操作流程,每项活动都要事先拟定一个方案,按规章制度办事。

6.服务于家长与学校的沟通

服务于家长,就是要让家长能放心地把孩子放在学校。校长应该建立一套促进家校沟通的行动机制,学生在校的表现要定时向家长反馈,学生迟到,班主任要打电话联系家长,恶劣天气要有提醒;公布校长和各处室的电话,让家长的问题能得到及时回复,对教师、学校有不满都可以投诉;家长到校办事能知道该找哪个部门,找哪个人,在哪里找,尽量缩短在校办事的时间。校长可以把家长到学校办的事(中途新生插班、贫困生补助、补交餐费、写转学证、到校投诉等)进行分类,然后拟定出每件事的办理流程,制成宣传板挂在校门口,并培训好门卫,让学校门卫能为到校办事的家长做出明确的指引,方便于家长。

通过“四转变、五坚持、六服务”,校长能够大大提高服务质量,使学校的团队凝聚力大大增强,学校的管理绩效也会实现质的飞跃,实现办人民满意学校的目标。

篇5:要提高对坚持和发展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贯穿党的十八大报告的一条主线。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必须紧紧抓住这条主线,更加深入学习、全面理解、透彻领会、自觉贯彻,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一、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道路自信

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鲁迅曾经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和带领人民,成功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对于这样一条来之不易的光辉道路,我们必须清楚来龙去脉,坚定道路自信。

1、回顾光辉历程,增强底气。

1982年9月,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第一次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自此,党的十三大到十八大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主题词和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何而来呢?十八大报告以简明的语言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经过几代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接力探索而形成发展起来的。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新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从总结历史的角度,回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光辉历程,全面反映出这条道路的坚实基础、历史进程和实践成就,更有厚重感,更具说服力。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从内心深处增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底气。

2、明确当前方位,保持清醒。

经历党91年来的奋斗、新中国成立63年来的探索、尤其是改革开放34年来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现在何处呢?十八大报告从两个方面给出了判断:一是从发展进程看,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报告提出,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正是基于“三个没有变”的判断,报告特别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改革发展都要

牢牢立足这个最大实际。二是从发展阶段看,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报告在客观分析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就和进程的基础上,提出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在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大势的基础上,强调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从发展进程和发展阶段两方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前方位,意在提醒我们,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既要胸怀远大理想,又要立足当前实际,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

3、认清前进方向,自觉担当。

在回顾光辉历程、明确当前方位后,应该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将通向何方?对此,报告从三个层面给出明确回答:一是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的总目标: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二是确立“两个百年目标”:在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三是确立“两个全面”的目标:确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主要包括五项新要求、两个翻一番的新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主要包括加快推进市场经济体制、民主政治制度、文化体制、社会管理体制、生态文明制度五大体制建设目标。

目标就是方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就是要认清前进方向,勇立时代潮头,勇担历史重任,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扎扎实实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二、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定理论自信

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十八大进一步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深刻领会这个理论体系,是坚定理论自信的前提和基础。

1、这个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这个理论体系:其一,内涵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三者有机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三大基本问题而展开,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系统完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飞跃的伟大成果。其二,特色鲜明。这个理论体系最鲜明的特色就是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其三,一脉相承,与时俱进。一脉相承体现在三者都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都贯穿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线,都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在理论主题、思想基础、政治理想、根本立场上一以贯之。与时俱进体现在三者用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在不同时期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历史性贡献,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勃勃生机。特别需要明确的是,科学发展观是这个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表明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2、这个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

其一,这个理论体系已经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新成就。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

一系列新的历史成就,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三个大台阶”,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靠的就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正确指引。实践表明,正是因为有这个理论体系的正确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不断取得新的伟大成就。这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

其二,这个理论体系必将指引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我们更要清醒地认识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行动指南。一是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按照十八大要求,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核心立场、基本要求、根本方法,更加自觉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自觉地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二是要全面把握“三总”要求。十八大报告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把握了“三总”要求,就领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谛和要义。三是要牢牢把握“八个必须坚持”的新要求。“八个必须坚持”从依靠力量、根本任务、必由之路、内在要求、根本原则、本质属性、必然选择、领导核心八个方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新的理论概括,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东西,是符合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和布局。“八个必须坚持”积极回应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改革攻坚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的难点问题、干部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是当前工作的根本遵循,是发展进步的正确指引。我们不仅要在实践层面抓好贯彻落实,而且要在理论层面使之成为全党全民的共同信念,成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强大力量。

三、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定制度自信

十八大报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为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三大根本成就之一提出来,进一步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这是从总结经验和发挥作用的角度,对这个制度作出的科学总结和充分肯定,其要旨就在于进一步坚定制度自信。

1、这个制度特色鲜明,必须自豪自信地看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特色鲜明。一是符合国情,切合实际。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切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际,选择符合我国国情、适合现实需要、充满生机活力的制度体系,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二是保障民主,体现集中。在政治层面,通过制度设计,体现党的领导地位,体现国家政权性质,坚持国家和基层两个层面民主制度的有机结合,既确保人民民主权利,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又体现党和国家的集中统一意志。三是提高效率,注重公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保障提高效率的同时更加注重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全面贯彻、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四是激发活力,规范秩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保障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促进社会和谐,促进共同富裕,最大限度地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同时,通过各种制度规范五大建设秩序,保障社会安定团结,保障经济快速发展,保障文化发展繁荣,保障生态永续发展,保障党的先进纯洁。对于这样一套符合国情、切实有效的制度体系,我们应该引以为豪,充满自信。

2、这个制度优势明显,必须毫不犹疑地坚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应该看到,正是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实践中,全国上下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活力充分迸发,国力大大增强,集中力量办大事,突出民生办好事,有效应对攻难事,充分体现了这个制度的独特优势,极大彰显了这个制度的强大生命力。我们必须毫不犹豫地坚持这个制度。

3、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这个制度还要继续丰富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务实管用的,但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还要继续丰富和发展,不断提到新高度,开拓新局面,创造新辉煌。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入发展,我们一定要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把握时代发展要求,顺应人民共同愿望,不懈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坚持以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不断完善现有制度,及时制定一些新的制度,逐步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永葆党的生机活力,永葆国家发展动力,在党和人民创造性实践中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篇6:要提高对坚持和发展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提高广大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为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提供了队伍保证。

一是提高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及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领导干部学法用法,提高依法执政能力的实施意见》,建立健全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法、法制讲座、法律培训、自学法律、重大事项决策法律咨询、法律知识考试考核等一系列制度,不断推进领导干部法制教育制度化、规范化。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的领导带头参加多种形式的法制教育培训,学习宪法、法律和法规的规定;积极参加全市领导干部依法执政理论研讨活动,认真撰写法制论文,不断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养,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把依法行政贯穿于行政管理的各个环节。2007年7月,特邀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法律委员会主任委员杨景宇在市人民会堂作了《物权法》专题讲座,300余名领导干部聆听了讲座。各县区探索推行了领导干部任前法律知识考试制度,如淇县粮食局局长转任环保局局长时,县人大常委会对其个人单独进行了法律知识考试。市委党校坚持把法制教育纳入党校培训计划,在每年举办的领导干部培训班中均开设了法律课程,切实提高了广大领导干部的法律素质。

二是强化对全市行政执法人员的教育培训和管理。一是加强依法行政知识培训。2004年以来,组织两级政府法制机构人员和部分市政府部门法制机构负责人,参加了全省政府法制骨干培训班、全省依法行政示范单位创建工作座谈会、全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座谈会、全省行政复议工作研讨会等一系列培训和交流活动。在组织参加上级培训的基础上,我市也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积极开展教育培训活动。市政府法制办举办了行政执法人员培训班以及《河南省行政执法责任追究试行办法》、《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等各类培训班32期,发放法律书籍2万余本,组织广大行政执法人员学习了行政许可法、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等20余部重点法律法规。各县区、市政府各部门也结合各自实际,利用网络、图书阅览室、电教室等各种阵地,采取集中学法与个人自学相结合、撰写学法论文与开闭卷考试相结合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法制教育,做到了学法有计划、有内容、有时间、有登记、有检查。市公安局成功举办了全市公安机关“优秀诉讼代理人”选拔赛,并先后组织全市1433名民警在公安干校进行网上法律知识考试,在公安信息网上开通了“法制在线”栏目,组织业务骨干通过在线讨论解答民警法律咨询,有效服务了基层执法实践。卫生、工商、税务、财政、药监、国土、劳动、环保等单位,也分别举办了各种类型的法律知识和执法培训班,全面提高了广大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法律素质和执法水平。二是加强行政执法人员的管理。全面实行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合法性审查制度,健全行政执法人员资格制度,对拟上岗行政执法的人员进行相关法律知识考试,经考试合格的授予其行政执法资格、上岗行政执法。进一步整顿行政执法队伍,严格禁止无行政执法资格的人员履行行政执法职责。2008年,对全市各级行政

执法部门的行政执法人员持证情况进行了全面统计、清理和信息采集;9月底,在全省率先完成了全市4000余名行政执法人员信息录入上网和公布工作,强化了对执法人员的社会监督。

篇7:要提高对坚持和发展

中共凤庆县委党校 唐纯国

[摘 要]:边疆民族地区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阵地,由于存在语言多样、信仰多样、习俗各异、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等因素导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较大挑战。必须坚定党的民族理论自信、党的民族政策自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自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传播手段,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宣传形式和载体;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普及的组织基础;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宣传普及的时效性,加快脱贫奔小康步伐,才能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可信度和感召力。

[关键词]:边疆民族地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坚持和发展 思考

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前进道路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世所罕见。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尤为重要,先进的理论只有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所理解、所接受,才能转化为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精神力量。“总结历史和现实经验,处理好民族关系,关键是要找到符合自身实际的正确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新形势下做好边疆民族工作必须牢牢把握的正确政治方向。“中国不能全盘照搬别国的政治制度和发展模式,否则的话不仅会水土不服,而且会带来灾难性后果。”

临沧是“世界佤乡”,是典型的边疆民族欠发达地区,大部分地方为民族直过区,社会发育程度低。他们“一夜之间”从原始社会或奴隶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直接跨越数个社会发展阶段,实现其他民族近千年才达成的目标。而在这一进程中,“直过民族”群体经历着生产方式、文化习俗、生活观念的碰撞与激变,有嬗变欣喜,也有磨砺艰辛。在这样的环境区域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动实践,面临很大的困难与挑战。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渊源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历代党和国家领导人所关注的,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可以概括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当前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要不断地回答建设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13年1月5日,总书记强调,“党的十八大精神,说一千道一万,归结为一点,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

1、理论渊源。从16世纪初到19世纪30—40年代,当时影响广泛,遍及欧洲并波及美洲。托马斯·莫尔等人是空想社会主义的先驱,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是空想社会主义的集大成者。空想社会主义是人们对未来社会的美好向往与憧憬,也是一种缺乏现实力量和正确途径方法的理论设想,空想学说对未来美好社会进行了精心勾画和设计,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观点;空想社会主义为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提供了丰富资料和思想启示,从社会主义的理论发展史的角度看,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深厚的理论逻辑。

2、历史渊源。习总书记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并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初步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创新,翻开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崭新一页,经过30多年的接力探索,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将社会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使世界社会主义从苏东剧变的阴影中走出来,焕发出新的夺目光彩。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献里面对资本主义状态下的种种不公正现象,进行了激励的批判。从这个角度来看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一是发展,二是公正。邓小平同志讲,不发展不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慢了也不是社会主义。那么我们可以说,不公正不是社会主义,不能把公正的状态保持下去,不断趋向于更加公正的社会理想,也不是社会主义。

世界社会主义已走过五百年,经历了无数考验和挑战,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现实、由一国到多国、由初步探索到不断深化的跨越发展,在斗争中成长,在曲折中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探索中创立,社会主义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中国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的实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最根本的就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的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它鲜明的中国特色;既破除了我们过去对马克思主义的各种各样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同时又抵制了偏离 和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不走老路走新路,不走邪路走正路”的基础上开创出来的。

二、边疆民族地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挑战

作为一名从基层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国家领导人,总书记对于人民群众的冷暖疾苦有着异乎寻常的深刻体察。他说:“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失去了人民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工作就无从谈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边疆民族地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较大挑战。

1、社会阶层结构,交往方式,价值观念发生变化面临的挑战

第一,人民群众的阶层结构出现了新变化。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广大群众由于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以及价值观念等方面的不同,形成了若干不同层次的群体。不同社会群体从市场经济中得到的利益的差异、获取利益的途径与方式的差异以及地域经济发展的差异,使得利益发展在多种利益分配方式下呈现出利益结构复杂化、利益差距扩大化、利益冲突明显化的态势。弱势群体的“仇富仇官”心理使得人民内部矛盾尖锐化,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

第二,人民群众的交往交流方式出现新变化。一方面,网络技术的进步使得信息可以方便地获取和迅即地传播。另一方面,执政党能否及时、公正、客观地回应社会关切就显得更迫切、更突出。如果不能作出积极有效的回应,会使本来没有事的地方发生事情,会使小问题衍生成大问题。

第三,人民群众价值观念出现新变化。当代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导致了各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并存,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同时产生了社会价值的失范,对人们价值观的整合和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盛行,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带来整个社会价值体系的混乱和行为的失范,引发各种社会矛盾。

2、党和人民群众关系发生新变化面临的挑战

一是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利益关系发生了变化,从一致到多样。计划经济条件下是以平均主义和“大锅饭”为特征的利益关系,党和人民群众之间利益的一致性占主导地位,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利益的一致性,逐渐转变为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利益主体的分化和具体利益的多元化。

二是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连接纽带发生了变化,从政治整合到社会整合。战争年代和计划经济条件下,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是以政治目标和政治利益为核心、以政治关系和思想意识形态整合为纽带,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联系逐渐转变为以代表和实现人民群众利益为核心、以党对社会的利益整合为纽带。三是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渠道发生了变化,从刚性到弹性。以往是以计划和命令为主的、封闭型的、具有刚性特点行政型联系渠道,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逐渐转变为市场和利益为导向的、开放型的、具有弹性特点的社会型联系渠道。

四是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作用机制发生了变化,从单向到互动。计划经济条件下党群之间是带有“权威与服从”型特点的单向作用机制,市场经济条件下转变为“共生与互动”型双向作用机制。

3、党群关系和作用方式变化对群众工作理念和服务方法提出了挑战。

第一,人民群众既要生存,又要发展。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解决了人的基本需求之后,那么更高层次的需求会自动地涌现出来。

第二,人民群众既要表达,又要参与。表达是一种情绪和愿望要求的展现,另一方面还要把这种表达变成一种身体力行的参与行为,不管是政治参与、经济参与,还是社会参与,包括文化参与,而这些方面就给我们党和国家的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

第三,人民群众既要权益,又要权利。权益是一种满足意义上的权益,具有相当的被动的含义,但是权利是一种能动的概念,人民群众不但要享受权益而且还要拥有权利。

第四,人民群众既要温饱,又要环保。温饱是初级阶段所要解决的问题,现在,我们在衣食住用行等方面的要求都大体上得到了满足。温饱满足之后,还要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总书记非常敏锐,也非常能够懂得老百姓的心理,他说,“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的更好,工作的更好,生活的更好。”因此,对群众工作理念和服务方法要与时俱进,主动作为,敢于担当,尽力满足他们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的更高期盼和要求。

三、对边疆民族地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考

新中国成立以来,历代党的中央领导集体都坚持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民族实际情况相结合,提出了一整套民族理论,制定了一系列边疆民族政策,实施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总体上保持了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大好局面。

一要坚定党的民族理论自信。党的民族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深刻阐述了民族和民族问题的科学内涵,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当代中华民族问题的基本规律,以及解决当代中华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基本原则、根本途径和根本保证,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民族问题、怎样解决民族问题这个民族工作最根本、最主要的问题,是我们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伟大征程 中,要始终坚持党的民族理论的指导地位。

二要坚定党的民族政策自信。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是党和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依据和手段。民族政策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繁荣为基本原则,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全面准确地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直接关系到党的民族工作的顺利推进,直接关系到各族群众的权益福祉,直接关系到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进步,直接关系到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对于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否则就会乱了根本、伤了元气。要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推动民族政策的不断完善,做到与时俱进。

三要坚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自信。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我们党依据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原理和我国的实际情况,不照搬外国、不因循守旧作出的重大历史决策。蕴含着我国千百年来处理边疆民族问题的政治传统和历史经验,凝结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建设新中国而表现出的高度政治智慧和深远胆识,体现着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各族人民对我们党的衷心拥护以及对中华民族的情感归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民族区域自治作为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一条基本经验不容置疑,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不容动摇,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的一大政治优势不容削弱。我们要坚决反对搞民族分裂、民族自决的邪路,也不走取消民族区域自治的错路。同时,要牢牢把握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结合新形势、新任务,推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四要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宣传形式和载体。我们党历来重视借助各种媒介有效宣传马克思主义。当前,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借鉴以往的有效传播形式的同时,应当努力提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的说服力和战斗力,力求做到生动活泼、群众喜闻乐见。一是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向群众学习语言,把抽象的理论转化为群众明白易懂的语言。二是不仅要围绕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展开理论宣传和进行理论阐释,增强理论宣传的针对性和可信性,而且要充分考虑民族地区广大群众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推出一批通俗且具有时代感的理论读本、文章、歌曲、影视作品,创造出具有号召力、感染力的标语、口号。三是要广泛运用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进行宣传,同时充分利用网络、手机、博客等新型媒体引导舆论,增强理论宣传效果。四是用民族干部宣传党的科学理论、用民族语言讲解党的科学理论、用民族文字阐述党的科学理论、用民族节庆展示党的科学理论、用民族文化体现党的科学理论。通过组织懂民族语言、有一定理论基础的党员干部理论宣传队,深入少数民族村寨用民族语言开展党的理论政策宣传;组织民族专家学者,用傣、佤、景颇、傈僳等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翻译党建理论知识读本、编写教材、制作电视宣传片,阐释党的科学理论;报社出版民族文字报纸,广播、电视、网络 开设民族语言频道,传播党的科学理论;在傣族泼水节、景颇族目瑙纵歌节等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组织文艺工作者、民间艺人创作和表演民族歌舞节目,用民族文化体现党的科学理论。

五要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普及的组织基础。一是实施农村党员发展工程,发展壮大农村党员队伍,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二是实施农村党员素质提高工程,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学校和农村党校“两校进村”活动,加强对农村党员的党性教育和致富能力培训,全面提高农村党员素质。三是实施农村带头人培养工程,加大“ 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社干部”的工作力度,带领群众致富。四是实施农民服务站建设工程,构建服务群众网络体系,增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为民排忧解难中促进社会和谐。五是实施“红旗飘飘”工程,重点在边境沿线乡镇、村寨、农户、机关单位、公共场所开展升挂国旗、党旗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使广大党员和边境各族干部群众牢固树立国家、国民、国防、国门、国土意识,激发热爱伟大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的热情。

六要以致富奔小康为基础,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普及的时效性和感召力。一是坚持把经济建设作为基层党组织工作的中心任务。以党支部为龙头,以党建工作为抓手,把基层党建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探索有利于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有利于促进特色产业做大做强、有利于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工作思路,逐步形成了“支部十协会+企业十农户”的经济发展模式,加快产业的快速发展,让农民得实惠,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普及的时效性和感召力。二是打造非公诚信党组织。使党建工作与促进市场诚信经营有机结合,全力打造党建品牌,树立非公党员诚实守信良好形象。三是创新工作方法,真正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认真处理群众投诉,面对困难与问题,要敢于担当,勇于负责,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宣传普及工作的主动权,要克服简单粗暴工作作风,增强宗旨意识、服务意识。实践证明,任何一种脱离群众需要的、孤立封闭的理论都将被大众所抛弃。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要被群众接受,关键是党员干部要真正关心群众的需要,能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困难问题。只有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才能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可信度和感召力。

参考文献: [1] 徐光春《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党员干部读本)》

[2] 黄相怀《从“四个全面”把握治国理政新思路》

[3]《中华民族报》《牢牢把握正确方向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4]《十八大报告》

[5]廖和平《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6]《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316页 [7] 李广艳 《红旗文稿 》

篇8:要坚持和实践德育为先

正式颁布的《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增加了“要坚持德育为先”的字句,重申“德育为先”,这是恰如其分的。教育实践表明,德育工作对中小学学生和谐成长的作用十分重大。然而,一段时间以来,我们中小学虽然表面上仍高举重视德育的大旗,但实际的德育工作则表现出疲软之势。其中原因,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行政对学科教学抓得具体,而对德育工作虽口头上重视,但往往心不在焉。二是部分教师对德育工作缺乏热情。出现这些问题的源头在校方的评判标准上,校方对教师的业务要求一般都比较严格,教师的工作量普遍较大,一些教师认为把课上好已经是对得起学生了,至于德育工作是“额外的负担”。三是德育工作的疲软与缺少办法有关。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们的社会形态已发生巨大的变化,互联网、社会观念的多元化等复杂局面的出现,我们再用一成不变的教育套路去应对,不可能取得好的成效。

“两会”出台的“两纲”规划了未来十年的教育宏伟蓝图。如何实现2020年的美好愿景,“两纲”中有关德育的要求亟需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审时度势,站在应有的高度,对历史负责。

学校行政必须贯彻“德育为先”

鉴于德育工作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性,学校行政一把手应分管德育工作。在落实德育工作方面不仅要有规定,更要抓落实,使学校德育工作始终处于各项工作中优先考虑的一环。需要注意的是抓德育工作,师德是校方要着重研究并落实的。如果师德一旦有缺失,那么学生德育工作不堪设想。眼前当务之急恐怕是要深入学习“两纲”,在统一教师意志的前提下,结合学校实际,把德育贯穿于育人的各个环节。

教师要有实践德育为先的意识

广大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德育给学生成长带来的好处,充分认识德育工作的开展有利于学科教学的开展,充分认识德育应渗透在学科教学中,承担起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责任。

坚持德育为先,教师是主要执行人,应该在充分认识并且认同的基础上提高一步,上升到积极主动去探索的“自觉”。每个教育工作者有实践德育为先的意识,是我们开展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德育是门科学,有它自身的规律,将学科与德育结合,无疑是需要认真研究方能取得实效的。

转变思想实现德育创新

当下德育工作难做已是不争的事实。不少教师处于有心无力的境地,也有部分教师面对困难畏惧不前。德育工作瓶颈在何处?问题出在我们的教育方法研究不适应当前的社会现状、学生的心理现状和家长的现状。因此,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等都是我们需要坚持和实践的重要命题。

上一篇:三升四奥数暑期训练下一篇:看篮球赛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