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学校园文化建设

2024-05-06

浅议中学校园文化建设(通用6篇)

篇1:浅议中学校园文化建设

浅议中学校园文化建设

【内容摘要】: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办过程中形成的并被师生所认同的价值观念与理想目标的综合。提高对校园文化建设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这是抓好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美化校园环境,这是抓好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强化管理机制,这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证;加强课余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这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加强舆论文化建设,形成优良校风,这是抓好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

【关键词】:中学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也可谓学校整体文化,是学校在长期办过程中形成的并被师生所认同的价值观念与理想目标的综合。校园文化一般以正式系统观念、理想目标和群众规范为主体,同时也包括对非正式系统的价值观念、理想目标和群众规范的不同理解。校园文化的构建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塑造学校文化的活动过程,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是间接地对学生群体行为、思想、情感等产生影响的校园环境的总和。实践表明,校园文化对学生心理素质、审美情趣、人格完善、生活信念等都有一定的影响,对学生的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旨在对校园文化的构建谈谈自己的看法。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建设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使学校真正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深化素质教育改革、实施新课程的需要,是社会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需要,是陶冶学生情操、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良好行为的有效举措,是学校正常运行,提高办学质量的有效保证。

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呢?

一、提高对校园文化建设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这是抓好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

校园文化是按师生一定价值取向、心理需求,从师生素质园地上生长起来并得到升华的一种精神综合现象。一方面它的质与量是受师生的素质所制约,在优秀素质主导下生长出健康的、1

向上的优秀校园文化,而健康向上的优秀文化一旦生长起来,又反过来会给师生优秀素质的培育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总的来说,校园文化对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校园文化对中学生素质教育具有导向性功能。

(二)校园文化的全方位、渗透性,为中学生素质的全方位培育提供了有效的渠道。

(三)师生共建校园文化的过程就是影响中学生素质形成的过程。

(四)校园文化内容广阔,形式多样,深浅各宜,能更好地适应中学生素质教育的多层次需要。

正是基于上述认识,所以学校决策层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把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作为认真贯彻十七大精神、实践“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提高学校管理水平、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作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和事关学校发展的大事来抓。

二、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美化校园环境,这是抓好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

美丽的校园给人以美的感受,充满绿色和生机的校园不仅使人心情舒畅、创造良好的学习心境,而且可以陶冶人的情操。科学规划和建设美丽文明的校园,一般要遵循总体布局的系统性原则,总体布局是校园规范蓝图的物化,是校园建设的基本框架,也是校园环境文化内涵、特征的总体表述。校园建设的总体布局不仅要将功能分区、空间构成、绿化及小品设计等按一定的要求、方法有机地组合起来并覆盖到整个校园,同时还要使校园环境文化扩大、涵盖到整个校园空间。由于构成校园建设总体布局的功能分区、空间构成、绿化及小品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有机联系,因此,必须从校园建设的系统上来确定和把握总体布局。

在功能分区上,应根据学校的特点和校园的地形地貌,因地制宜地确定教学区、行政区、学生生活区和教工生活区等区域划分。功能分区布局要合理,既要明确功能,突出重点;又要方便联系,互不干扰。教学区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中心功能区,也是校园景观最为集中、最为典型的区域,在这一区域要特别重视将使用功能与校园环境文化统一起来。教学功能区在布局上要优先安排,它是校园建设的重心所在。

在空间构成上,要结合功能分区,造就各具特色的院落空间,并使其与建筑的室内空间相衔接、相渗透。同时,要将校园中原有的天然地势地貌充分加以利用和发挥,构建和谐优美的校园空间,创造出能代表空间构成乃至整个校园建设的标志性景观,使其成为郁葱清新、含蓄幽深、水景相映、心旷神怡的特殊空间,成为学校校园环境文化的特色。

在绿化及小品设计上,要做到规划设计与绿化及小设计同步出台,要根据不同功能分区和空间构成的特点,确定绿化及小品相应的主题,如教学区为“成长”、行政区为“育人”、学生生活区为“恬静”、教工生活区为“师德”等。围绕绿化及小品的主题,精心实施,造就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校园景观。

同时,校园美化不应局限在校园整体布局、楼馆的建筑装修及教学设施的更新添置等纯粹的物质文化层面上,还应表现在通过对校园环境的点缀所体现出全校师生的共同思想、共同情感、共同的审美观等精神文化上,如校园板报的内容形式,办公室、教室的布置,名人画像、名人名言、艺术作品悬挂等。

三、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强化管理机制,这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证。学校制度文化对校园文化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因为合理的规章制度是价值观念和思想品德的规范化。思想政治工作强调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是正确的,但除此之外,还应增加一个“约定以规”。教育与管理互为表里,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教育的要求就会空泛无力。实践证明,严格的校纪可促进良好校风、教风、学风的形成。学校应遵循教育规律,依据教育方针和教育法规,围绕培养“四有”新人这个核心,建立和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在制度的建立过程中,应充分发扬民主,经过师生充分酝酿和讨论,最后才以条文的形式定下来。学校的规章制度要体现三个特点:一是全,规章制度应该是全方位的,做到事事有章可循;二是细,内容具体明确,操作性强;三是严,纪律严明,赏罚分明。为了使广大师生了解和掌握各项规章制度,可按适用范围将教职工管理制度及学生管理制度分订成册,用知识竞赛或考试的办法,督促学生学习掌握制度的内容,使大家明白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错的;违反了规定要受到什么处罚,符合条件将得到什么奖励,从而形成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制度文化环境。为了保证制度的贯彻落实,有必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网络。成立以党支部书记挂帅,主管校长负责,工会主席、政教处主任、团委书记、年级组长、政治老师参加的领导小组,实行“四级”管理。即:“党支部、工会、团委”一条线,“主管校长、政教处主任、班主任”一条线;“校团委、学生会、团支部、班委会、各班值日生”一条线;“校长室、政教处、公安局、派出所、学生家长”一条线。

四、加强课余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这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

根据中学生朝气蓬勃、充满活力和创造欲的特点,要精心组织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社区服务活动,努力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尽情释放潜能,展示特长,实现自我发展。“学校搭台”,给予必要的行为指导和物质支持;“学生唱戏”,成为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要遵循自主性、实践性、愉悦性、发展性、教育性原则,做到“五有”(有计划、有教案、有记录、有成果、有总结)、“四定”(定人员、定地点、定时间、定内容)、“三落实”(组织、经费、器材)、成立课外活动小组和各类社团、协会,如业余团校、学科兴趣小组、文学社、剧团、田径队、篮球队、小乐队、合唱队、舞蹈队、书法组、美术组等。活动形式要丰富多彩,吸引全校师生一起参与。既要有思想性的(如青年志愿者活动、演讲比赛、各种评优活动等)和知识性的(如学科知识竞赛、知识讲座、“三小”活动等),又要有娱乐性的(如各种体育比赛、文艺汇演、游园活动、美术书法作品展、影视欣赏等)和实践性的(如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生产服务、勤工俭学、军训等),还有必要设置全校性的学校传统活动,如我校组织的“三月学雷锋活动”、“元旦文艺晚会”、“诗歌朗诵会”、“师生书画展”等等,又如每年一次的“体育节、科技节、艺术节、读书节”四节活动等,就兼顾了教育与情趣、知识与娱乐、活动与休闲的关系,努力让学生根据天资所好、扬长避短,各得其所,各行其乐,变命令式为倡导式,变禁绝式为诱导式,变接受式为参与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组织,主动参与,寓教于乐,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五、加强舆论文化建设,形成优良校风,这是抓好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

“风”,风气、风尚也。校风是一所学校所特有的占主导地位的行为习惯和群体风尚,体现为一种独特的心理环境,它稳定且具有导向性。辩证唯物主义和社会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的一切活动,无论是心理活动还是行为活动,都是由一定环境条件,即环境对人并作用于人的一切客观现实所激发,其活动过程受环境条件的制约,当然,活动也反作用于环境,改变着环境条件。环境对人的活动的激发作用又主要是通过客观现实对人的心理的影响以至于对行为的影

响而产生的。也就是说,当客观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对人的心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时,才能对人们活动有所作用,成为有主观意义的因素。这种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的环境因素,逐渐在人们的心理上转化为某种观念,那么,这种以观念形式而存在于人们心理上的环境,我们称之为“心理环境”。校风就是体现为这样一种特定的心理环境。

学校要重视校园舆论文化建设,真正做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首先要加强德育工作,注重养成教育,通过校会、晨会、级会、班会,组织学生认真学习规章制度、道德修养等文章,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及明辨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其次要加强爱校教育,培养母校意识。通过成立校史展览室,设计校旗、校徽,制作校歌,统一校服,提高学校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使学生自然生发出强烈的荣誉感、自豪感,从而产生凝聚力,形成学校精神;再要强化学校的“三风”建设,即领导的作风、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学校领导要加强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在学校各项工作中带好头;教师要确立正确的学生观、人生观、教育观、质量观,逐步形成以“爱生、敬业”为核心的师德规范,努力倡导爱生、敬业、严谨的良好教风;要教育学生树立打好基础、报效祖国的崇高志向,逐步形成勤奋刻苦、善思创新的优良学风。同时,要抓好宣传阵地,充分发挥广播室、黑板报、阅报栏(室)、宣传窗、名人名言警示牌的作用,扶正祛邪,净化校园空气,引导正确舆论,促进优良校风的形成。

随着课改、教改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校园文化建设”必将面临许多新的情况,出现许多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育管理者不断更新理念,开拓创新,积极构建适合学生、教师发展的优良的“校园文化”,使学校真正成为师生身心愉悦、情感陶冶的成长乐园。

参考文献:《中国素质教育实用全书》主编:顾春张会军开明出版社

篇2:浅议中学校园文化建设

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型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划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江泽民同志的这一讲话强调指出了我国传统教育理论中的某些教育观念、教育模式以及教育常规制度必须改革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在现代信息社会中,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已为教育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事实上,现代教育技术正是建立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上的,其中校园网建设则是目前现代教育技术的热门课题之一,它的主要目标就是为学校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科研提供信息化的教学环境。校园网的建成,为全校的教学、科研、教务、人事、行政、财务、图书、管理等提供了一个高效高性能的工作环境,对提高全校的教学、科研、管理水平,进行国际交流,都有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校园网是学校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基础设施以及实现各项管理工作的物质基础,是建立远程教育体系的基本保证,是实现“终身教育"的重要手段,因此,校园网的建设和应用必将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全民素质产生其他信息化手段所无可比拟的巨大作用。

一、校园网的普及和发展,将给我国教育领域带来深刻影响

远程教育和校园网的普及和发展,给我国教育领域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三中心的教学模式的突破、人才观念的转变以及校园教育的延伸等等,这些新的问题都将无法回避地出现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每一教育工作者的面前,使他们感到新鲜、刺激,同时还要求他们尽快适应这样的思维模式和教学方式。

第一,信息化的教学环境拓宽了学生接受知识的渠道。学生不仅可以从传统的教学环境,即三中心教学模式(以教师、课堂和书本中心的模式)中学习知识,而且还可以从网上进行学习或讨论。这样,便从集约型向分散型,即从集体学习向个体化学习模式发展,学生应用计算机技术,通过校园网共享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学生的学习过程已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包含有更多的创造性活动内容,因而最终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个体化学习模式。

第二,培养人才的指导思想和评估标准也将发展质的变化。培养学生适应在信息化环境中学习、生活和工作,将被导入必修的基础素质教育之一。在当前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学科之间交叉和渗透日益显著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继续深造能力和创新能力,显得比传授几门专业知识更重要。因此,今后评估人才的标准,不再仅以掌握知识多少为依据,而将着重考核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三,利用网络教学将进一步促进我国教育的社会化。我国曾经历了两次超越校园的过程教育阶段,即函授教育和广播电视教育阶段,使我国教育社会化已初具规模。现在建立在计算机网络基础上的远程教育,将在规模和水平上超过前两阶段。由于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采用,使网络教育具有交互功能和更加形象生动的特点,特别适合个体化学习模式,有利于受

教育者的基本素质培养。因此有理由预测,今后校园内外进行学习的比例将会发生重大变化,教育进一步社会化将会成为我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二、校园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即将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产生的深远影响,使得校园网络的建设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作为现代化的学校,拥有一套完整实用的校园网络应该成为必不可少的硬件基础。

对于校园网建设来说,其应用是目的,网络环境是基础,网络教学资源是核心,而人员培训与网络维护是保障。评价一个校园网的成功与否,可从下面四个环节来考虑:网络环境建设、网络畅通保障机制、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和网络应用。一个学校在建设校园网时,也应从这四个环节协调发展去考虑。否则,校园网的建设就不能算是成功的。

第一,忽视规划,重复建设。

在校园网的建设中,有关人员不注意研究相关技术的发展情况,也不去进行建设前的规划工作,盲目上马,等建成后,才发现其使用的技术和设备已经落后或不适应当前形势了,于是推倒重来,既造成资金的大量浪费,当然更谈不上有什么效益了。

这就要求,在建设校园之前必须充分了解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制定相应的校园网建设目标,并认真调查网络建设公司的技术实力、资金实力、服务态度、提供快速响应服务的能力、在校园网方面原成功案例、在业界的口碑等重要因素,慎重选择集成商。另外在校园网建设的整个过程中,成立专门负责机构,对网络维护管理人员的培训和对教师的培训,也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重硬件,轻软件。

现在仍然有一些学校认为校园网就是把计算机、服务器、各种网络设备连在一起就可以了,殊不知在校园网建设过程中,搭建网络硬件环境只是全部工作的一部分而已。与此同时重要的是各种应用软件、共享资源、人员培训等的建设。

在国内的一些校园网建设中,往往仅把网络系统本身建设作为重点,从网络系统本身入手,首先考虑主干网的类型和速度,而容易忽视应用系统、基础数据和使用人员队伍的建设,或把这几方面分开,如先建网,然后考虑应用系统和基础数据,再考虑使用人员队伍的建设。结果购置了最先进的网络设备,但缺乏相应的应用系统,又要花很长时间开发软件,有了应用系统和基础数据,再进行使用人员的培训,结果整个过程拖得太长,由于网络技术发展很快,等学校自行开发完成时网络设备甚至操作系统平台又落伍了。这样使建设校园网的巨大投资,在短时期内很难发挥效益,校园网的建设发挥不了其应有的效益。

从目前国内的网络技术发展情况看,建设校园网的网络系统本身并不困难,可以很快建成,但建设网上的应用系统、基础数据和使用人员队伍则是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如没有很好的规划,将这几方面很好地结合起来,很可能就会走弯路。

建设校园网必须从校园网规划时就应把关系到校园网应用的应用系统、基础数据和使用人员队伍的培训等任务作为工作重点来考虑,只有反映学校现代化教育教学需求和适合学校特点的应用,即真正实现信息化学校的效果,才是校园网建设和发展的根本所在,正在或将要建设校园网的学校务必高度重视。

校园网是在学校区域内为学校教育提供资源共享、信息交流和协同工作的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是针对学校内部的计算机网络,不是一般的企业网;它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它要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交流、引导或辅助教学及协同工作等功能;它是一个信息系统,有血有肉,而不仅仅是一堆设备和一个空架子。如把校园网当企业网来建设,不考虑学校的特点,换句话说如只想到买先进设备,轻视软件和信息资源的建设,不具备前面所说的功能,钱花得再多,也不是真正的合格校园网,这样构建的结果达不到预期目标是理所当然的。

人员培训是校园网能否正常运行的关键。因为校园网的出现是一件新鲜事物,学校各级领导和广大师生从观念与技术上都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为此在安排培训对象和培训内容上应有针对性:

1、对主管校园网工作的各级领导:重点放在观念转变和对本校校园网的总体规划以及总体框架的培训上。

2、对校园网管理和维护人员:主要培训校园网各硬件设备的连接及各种网管软件的使用与维护。

3、对开发和使用网上教学软件的广大师生:主要培训开发教学软件所需的有关创作软件和工具软件和计算机及网络的应用。

中小学校园网的利用率不高,甚至有的建成后闲置了起来,主要原因是建网与教师、学生的操作培训没有同步进行。

第三,重投入,轻效益

几乎全国各地都有一些学校,在网络初期建设中投入大量的资金,购买高档的计算机和网络设备,而实际上用得最多的只是普通计算机的文字处理功能,校园网的利用率很低,没有达到利用校园网改善教学、提高工作效率的真正目的。

校园网被当作一个学校的评价因素之一,评省重点、市重点要考虑这个学校是否建有校园网,而根本不关心网络的使用情况。校园网同时还是学校炫耀实力、显示威望或招揽生源的杀手锏。基于以上考虑,许多学校也就把建校园网当作目的,至于能不能用起来就显得不重要了。于是,几百万的先进设备也就成了供检查、参观时的摆设了,这对我们这样一个处于发展阶段、教育经费严重私有制的国家来说实在是太奢侈了。

要使花费巨资建成的校园网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益,除加强宣传,提高认识以外,还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研究和探索:

1、校园网维护与保障

只有保障校园网的畅通,才能应用校园网为教学服务。校园网的管理涉及网管人员、网络设备、相关资料等的常规管理,同时也包括电子邮件、网络资源开发的管理。另外,随着校园网功能的不断拓展,日常的维护工作变得十分庞杂,网络的各功能模块需要不同的人来负责。

在加强校园网技术人员培训、提高网络管理水平的同时,还可以依托专业网络公司、高等学校或聘请专家顾问,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以获得长期技术支持的保障。

2、校园网资源建设

校园网价值的真正体现就在于丰富的软件资源。光靠学校自身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要走引进与自主建设相结合的路,联合多方面的力量,共同建设资源。

3、校园网有效应用

校园网的应用是整个校园网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影响有效应用校园网的因素有三方面:第一是应用网络的兴趣和动机;第二是应用网络的基本技能;第三是有足够的机会和时间。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通过合理的机制激发应用校园网络的兴趣和动机。学校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和改革管理的机制,通过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培训,树立起教师新的教育观念,使教师真正认识到校园网对教学改革和培养学生的作用,自觉地将校园网应用作为教学工作必不可少的部分。

通过多层次培训提高应用校园网络的能力。学校一方面要对各个学科的骨干教师进行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辅助教育和Internet应用的培训;另一方面借助教师继续教育工程,让广大教师和管理干部都参加普及性的计算机操作基本技能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让所有教师都有应用校园网的能力。此外,还要有足够的经费投入和合适的管理机制,确保应用校园网络的机会和时间。

对于校园网络建设,不存在对所有学校都适用的通用方案,即使对一所学校,既不能寄望于“一步到位”,也不可能有最优的方案,只有较优的方案。为了更好地适用网络时代的需要,必须对校园网络建设采取“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战略。不同的学校可根据具体实际一边分析研究,一边积极实践,逐步优化,探索出一条自己的路。

三、校园网的发展目标

篇3:浅议中学校园文化建设

1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识, 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在中学里, 占统治地位的观念还是以分数评价学生为主, 侧重于争夺优秀生源、强调升学率, 重视学生的知识学习而忽视能力的锻炼、人生价值观的培养, 忽视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的传统观念, 非常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有悖于新课改的精神。因此, 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以人为本,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识。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不仅需要教育管理部门加强对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督导, 还需要中学按照新课改要求, 充分发挥其主体性, 形成特色文化理念。

发挥中学的主体性, 学校管理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管理者的理论水平、综合素养、统筹管理能力、行为方式等直接影响着校园文化建设的进程。这就需要中学管理者带头加强对校园文化的研究, 主动加强与其他中学、相关高校的交流与合作, 积极将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和高校校园文化理论与实践经验结合起来, 接受专家学者对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 研究出切合本校实际的指导理论和建构模式。

中学教师是中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具体实施者。教师的价值观、教育观、教学观直接影响着教育培养目标和教育教学行为的实现, 影响着校园文化建设的顺利有效进行。所以必须加强对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 积极鼓励教师在课程改革、育人方式、实践活动等方面进行的探索, 真正发挥其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2 创设良好的保障环境

2.1 完善中学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学校制度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规章制度是学校对内部各类成员的一种行为的规范, 不同的教育理念, 会有不同的规范, 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约定俗成的制度文化。学校要想达到自己的培养目标, 实现特色的教育意图, 就必须制定系列的规章制度来保障校园文化的开展。制定科学的学校制度, 首先必须要与教育发展规律、国家各项教育法规、国家教育改革发展步伐一致;其次要做到全面、科学、可操作性强, 体现制度的人文性、时代性、前瞻性, 要有益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有利于调动师生的工作、学习热情;第三, 制定制度要体现民主性、科学性, 制定前可充分调研, 实施前要广泛宣传、征求意见, 取得师生的认可, 执行过程中要应以人为本, 做到及时有效。制度建设的目的是保障校园文化建设成为所有成员的共同价值追求, 完成新课改的任务, 探索巩固新的学校文化构建模式。通过制定制度和执行制度, 形成师生个性发展与学校荣辱与共的强大向心力, 酿造奋发图强的校园精神、互帮互助的校园氛围, 为中学校园文化的确立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2 完善管理文化

管理文化即管风。俗话说, 火车跑得快, 全靠车头带。在建设校园文化过程中, “学校领导作风过硬才能理直气壮地教育和管理师生员工, 才能对全校成员提出严格而合理的要求, 才能带领师生把学校办好。作为校风中的重要内容, 学校领导和管理者的作风, 影响全局, 是校风中最具导向性和控制性的部分”。 (1) 学校制度是构建中学校园文化的保障机制, 但是如果片面的强调制度而缺乏对师生的人文关怀, 则校园文化的建设就很难内化成强大的向心力。要努力使制度建设上升为制度文化建设, 就需要学校管理者加深校园文化的观念, 形成独特的管理文化。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校制度最大程度发挥作用, 最大程度的激发师生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和工作学习的积极性, 才能符合新课改关于“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的自主性要求。

2.3 应加强对校园文化的督导评价

中学教育督导评价的标准基本上决定着学校在建设中的投入方向。传统的学校督导检查评估标准中, 普遍含有学校德育工作、教学教研工作、后勤管理工作、党政建设工作、基础设施和仪器配备等方面内容, 却鲜有校园文化建设这方面的内容。这就明显说明, 我国的教育督导检查评估工作还不太适合时代的发展要求。而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教育督导评价的标准有利于中学校园文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发展, 有利于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展。

3 全面有效构建中学校园文化

一般来说中学校园文化主要由管理文化、教学文化、学习文化相互作用整合而成。其中, 管理文化起着导向作用, 教学文化起着推动作用, 学习文化则是前二者的落脚点, 是学校文化的主要标志, 而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 校园气氛是其生动体现。 (2)

3.1 精神文化建设

做为中学校园文化核心的精神文化, 主要是由学校办学理念、价值追求、整体形象以及师生教育教学活动等载体综合而成, 是学校是在新课改革背景下持续发展的动力。中学阶段是青少年的关键成长期, 他们接受新事物快、思想活跃、精力旺盛, 热爱实践活动。中学应深入的开展校园精神文化教育, 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促使德智体全面发展。

精神文化建设方面, 在新的课改背景下应当改变传统的说教的方式, 采取开放的多样的方式引导学生“形成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价值观,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逐渐培养其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 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具有社会责任感,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3)

具体方式上, 可学习先进学校的经验, 像有些学校坚持的每周一清晨庄严地升旗仪式、爱的主体教育演讲比赛等, 开展能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的文化活动, 献爱心活动, 邀请法律人士组织“模拟法庭”等活动, 既体现新课改的时代性、自主性和互动性特点, 又能陶冶师生情操, 提高师生工作学习的积极性。

3.2 教育教学文化的构建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学文化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 引导学生大胆质疑, 促进学生自主管理意识的提高, 富有个性学习习惯的形成。在教学文化建设上, 教师应以人为本, 尊重学生的人格, 关注个体差异, 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中学建设教育教学文化, 要形成自己的特色。首先, 鼓励教师积极加强理论和业务学习, 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其次, 奖励推动教师加强教学实践锻炼, 不断总结、改进、提高自己的教风;第三, 积极推进课程改革, 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第四, 大力支持教师进修, 确保教师理论素质的提高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同步。另外, 还应加强对学生心理卫生健康发展的活动教育, 中学可建立心理咨询室 (心理氧吧) 等并切实开展教育活动, 达到美育师生心理的作用, 切实为提高学校文化建设服务。

3.3 学生学习文化的构建

新课改更深层次的扩大了学生学习内容, 指出要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个性发展能力。传统较封闭性的校园生活, 不利于学生与社会的交流, 弱化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这就需要学校引导开展综合性、多层次、多选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以增长学生知识,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社会实践作为校园学习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概含科学知识类和文艺娱乐类的活动形式。科学知识类的活动形式主要包括学习竞赛、学习兴趣小组、学法研究、科技实践、勤工俭学等。中学应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平台, 为学生通过这些形式开展科技以知识竞赛, 举办科学知识讲座, 组织各种科技兴趣小组, 进行科技作品制作, 开展“小发明”、“小创作”设计活动等。文化娱乐类的活动形式主要包括表演、文艺演出、文学作品创作、诗歌朗诵、影视评论、书画展览、舞会、球类、棋类、田径比赛等活动。以期丰富师生们的业余文化生活, 体会真善美, 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提高能力。

3.4 物质环境文化

校园物质环境是中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的有形部分, 它直接地体现着整个校园文化的风貌和气韵, 直接影响着学校师生的精神状态和行为习惯。校园净化、绿化、美化, 师生员工就不会乱攀乱摘、随地吐痰、乱扔垃圾, 还有助于陶冶情操,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加强学校物质环境建设, 应先做好校园总体规划, 注意建筑风格、建筑方位, 做到既整齐有序, 又错落有致。还要大力加强建筑设施的质量管理, 使之真正成为花园式的学校。为配合学校物质环境建设, 还应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通过开展校园文化教育活动像义务劳动、绿色工程、文明班级 (寝室) 评选、绿化周、卫生月等。增强师生参与学校绿化、美化, 净化的积极性, 净化心灵。

4 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新的形势下, 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和中学生的特殊成长期, 中学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着很多挑战。

在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中, 学校管理者应积极推动师生员工研究市场经济规律, 避免其负面影响, 减少盲目性, 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 塑造学生灵魂的基础。学校要加强周边文化环境的管理, 消除不良影响, 为学生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加强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与考试并不矛盾。相反, 良好的中学校园文化还能极大的提升学生成绩, 提升学生能力, 可以说它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折的滑翔板。就像西南大学李玉文副教授所说:“能给学生不错的受教育过程和充实而值得期盼的学校生活, 又能给他幸福的成绩单, 不管是一学期的期末时, 还是他毕业时, 这样的教育不但是素质教育的, 而且简直就是学校教育的终极价值诉求。”我想这种理念与之伴随的行动——构建良好的中学校园文化——应成为所有教育者的终极追求。

摘要:作为中学校园文化核心的精神文化, 主要是由学校办学理念、价值追求、整体形象以及师生教育教学活动等载体综合而成, 是学校是在新课改革背景下持续发展的动力。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学文化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 引导学生大胆质疑, 促进学生自主管理意识的提高, 富有个性学习习惯的形成。并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提高综合能力。

关键词:校园文化,新课改,精神文化,学习文化

参考文献

[1]劳凯声.教育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0 (10) .

[2]葛金国, 吴玲, 周元宽.课程改革与学校文化重建[M].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7:77-83.

[3]伍小青.对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 2007.4.

[4]李晓丽, , 张涛.论中学校园文化的功能[J].管理观察, 2008.8:142-144.

篇4:浅议中学校园文化建设

【关键词】高职校园文化     学生性格      养成

一、前言

职业教育文化发展路径是当代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往往能够对学生的性格特征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本文将对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性格的养成进行简要地分析。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基本内涵

校园文化是学校创新教育重要精神的体现,是高职院校多年发展中所逐渐积累、沉淀形成的一种意识文化。它是整个学校精神面貌的展现,体现学校特有的教学思想、办学理念。高职校园文化将是由学生、教师共同努力营造的一种高质量的校园文化。一般来讲,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诸方面。物质文化是指高职院校中具有明显文化意味的硬件设施,主要指景观、建筑风格、校容校貌、基础设施、活动中心等,它是学校“形文化”的一部分。制度文化是指高职院校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特有的管理思想和观念,以及在这种观念下制定的具体的管理体制、管理模式及规章制度的综合体,它是一种“法文化”。精神文化是校园群体共有的价值认同、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既是深层次的群体意识,又是群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体现了班风、学风、教风、校风的学校精神,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和核心。三种精神文化的融合体就是高职校园文化,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三、高职学生性格特征的养成分析

1.荣誉感较强

学生荣誉感的养成最早可以在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学生身上体现,他们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还往往担负着教育工作者的重任,通过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为身边有困难的同学提供帮助以及解决的办法。通过对大量事情的处理,学生干部的性格逐渐趋于沉稳、冷静,面对突发事件能够做到临危不乱。通过这种责任的承担,学生的荣誉感也会不断增强。

2.人际关系困惑突出

高职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需要处理各种人际关系问题,这为其带来了大量的苦恼。在以高考为评价标准的现代社会,学生对于未来学习以及发展的道路并不是十分担忧。出现这种问题,说明高职学生在成长中的独立意识正在不断增强,面对自身存在的问题他们有时不想去面对,并期望在未来的发展中得到大家的认同,所以来自同伴间的人际压力也会逐渐上升。慢慢地随着人际交往的扩大,高职学生便开始较早地接触人际关系处理问题,在这个过程中,高职学生开始形成自己的性格特点抑或是缺点,往往最终使得部分学生变得以自我为中心,敏感自负。

3.缺乏对学习的快乐体验

很多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以及学习中都认为快乐与学习是没有关系的,他们往往在学习中会与教师产生相左的意见,并发生一些肢体冲突。这种现象的频繁发生,说明学生的自我意识正在不断强化,他们开始有意摆脱现在的环境,并逐渐将一些问题推到老师的身上。高职学生由于正处在心理的成长阶段,所以做事情的时候难免会不够周全,甚至会发生偏激的行为,这些都将影响学生性格的养成。所以,处理好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对学生性格的养成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同时也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快乐体验,让他们看见一片书写着勇气的蓝天。

4.关注校风德育建设

从教于高职院校的教育者们恐怕都为教育教学管理苦心孤诣。例如有些学校提出“三带三不带”的管理要求,初闻之下觉得多此一举,但是,有经验者会明白提出这一要求的必要性。对于年龄不小但心理不成熟的调研对象,行为虽然时现幼稚,却具有一定的思考能力。这些学生虽然时常成为校风及德育管理的挑衅者,但是他们也希望校园文化建设過程中在校风、德育方面投入更多。

5.认知恒定性弱,态度矛盾

高职校园文化实际上获得了大多数学生的认可,并在同学之间的友谊以及性格的影响方面均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校园文化的具体作用乃至是具体的影响在现实中的表现应该是多元性的。有时候,同一个个体在面对同一种存在的校园文化时,往往会产生多种不同的态度,这些不同的态度观点往往是相互违背的。这种状况的出现,说明校园文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学生的认可,但是学生在心理上却依旧对其存有较大的疑问。这种忽左忽右状况的出现,最终会导致学生对自我的价值观产生疑问,导致学生性格多变,时而温顺时而暴躁,不利于学生良好性格的养成。所以,积极为学生纠正错误的校园文化认知观念,有助于学生良好、稳定、客观、务实的性格特征的养成。

四、结语

在现实的校园文化建设中,这种文化的构成与传播,实际上对学生性格的养成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完善的校园文化能够促进学生对多元社会敏感判断力的提升,激发学生的自我意识,促使学生养成一种个性化的性格特征,为学生健康的心理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郭华生,曾立坚,钟向忠.试析高职校园文化的新建构[J].成人教育,2013(12).

[2]汪兴堂,陆秀英.高职校园文化定位及建设机制的研究[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11(03).

篇5:浅议学校校园网建设与管理

瓜州县腰站子学校罗富强

一、认识校园网

校园网指校园内计算机及附属设备互联运行的网络,是由计算机、网络技术设备和软件等构成的为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的集成应用系统,并可通过与广域网的互联实现远距离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校园网应为学校的教学、管理、日常办公、内外交流等各方面提供全面、切实的支持。应具备教师备课教学功能、学生学习功能、教务管理功能、行政管理功能、教育装备管理功能、资源信息功能、内外交流功能等。

二、校园网的主要内容

1、建立对外宣传网站,扩大学校影响,提高知名度;

2、建立校内网页发布体系,实现校内信息上网,包括学校职能部门网页、各教研室网页、各班级网页;

3、建立教师电子信箱、文件资源区、讨论区、学生评价、电子图书、网上考试、档案管理等,让教师体验网络的方便,并逐渐亲身参与到网络的建设中来;

4、建立高级网络服务,如办公自动化、视频点播、音频播放、视迅会议等;

5、建设大型教学资料数据库,把网络应用直接推向课堂。1

三、校园网的功能

1、信息交流功能

(1)互联网信息服务——让学校了解世界,让世界了解学校。老师们可以很方便在因特网上检索教学资料。在互联网上开设对外宣传网站,通过主页展示学校的形象。

(2)校内信息服务——信息的接收者就是信息的发布者。全校师生可以通过公共网站和部门网站向校园网加载信息,当然,这些信息是由老师和学生经过筛选和加工、对老师和学生有用的信息。在校园网上发布各类信息,为教育教学和管理决策提供各项信息服务。

2、教学服务功能

(1)学科园地网页有各科教师提供的教育教学资料和教学课件供老师们参考。

(2)远程教育资源web服务器、多媒体教学资源数据库将教学资源库建设成为包括各科的教材、教案、试题、录像、图片等对教师备课有参考价值的多媒体素材。

(3)电子备课室为教师提供了优越的电脑制作条件,备课室内配有多台高级多媒体计算机,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可以刻制在光盘上带到上课的教室。光盘阅览室提供大量的光盘电子出版物,发挥电子媒体容量大、体积小、成本低、检索快、易于复制和保存、易于处理和音像图文并茂等优点,使老师们能够用最短的时间获取最多的信息。

(4)远程教学这种崭新形式的教学活动是通过卫星、数据专线等与国内、国际的教学机构相连,相互之间直接通过网络交流信息。具备观摩教学、演示、辅导等功能。

(5)电教系统与校园网的结合,这种方式的结合尤其适用于电教系统不是很完善的学校。在校园网基础上,不必再重复建设闭路电视系统,在节省投资、保护投资的基础上完成了丰富的教学内容。

3、学生学习功能

网络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利用网络自主学习,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他们需要上网查找资料,将完成的作业利用电子邮件发送给老师。鼓励学生们建立自己的网页,包括英语角、数理天地、学生网页、电脑文化等栏目。他们在上面交流学习心得,争取共同进步。

4、学校管理功能

校园网使学校建立了完善及时的信息发布体系,可以实现全校管理信息系统的现代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网上的办公系统、考试系统、成绩管理系统、学籍管理系统、排课系统、学生、教师评价系统、财务管理系统、运动会管理系统、后勤管理系统。

5、扩展图书馆功能

面向教师、学生开放的电子备课室、远程教育室、微机室把采购、分类、编目、流通、查询等环节全面实行计算机自动化管理,可以在校园网上实现检索图书、浏览全文、查阅借阅情况、办理预

约及续借手续等,从而实现图书管理的“电脑化”和资料查询的“网络化”。

校园网在教学过程中合理有效地应用,不仅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而且将会促进教育观念、教学思想的转变。以远程教育资源为平台的校园网的应用,不仅可以大大拓展教师和学生的视野,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教师在使用校园网等现代教育技术的过程中,也将增强终身学习的能力,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篇6:浅议中学校园文化建设

一、加强民办培训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其一,教育是良心事业,教育是育人工程。

民办教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对民办教育实行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在民办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如何提升自身形象、品质、公信力,使民校变成名校,已成为民办培训学校的投资者、经营管理者及老师都应该去深思的问题,而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就是最为直接的方法和途径。校园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德育工作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全面育人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如果一所民办培训学校没有文化,这所学校严格意义上还不能算是一所学校,只能算是一个企业。学校文化主导着学校每个成员的言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每一个成员的思维与行动。古代大文豪韩愈在《师说》中曾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何为“道”?通俗来说就是道理,就是规律,就是为人处事所持之标准,就是品德。民办培训学校虽然以“授业解惑”为直接目的,但作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不能忽视“传道”这一教育的根本目的。试想一下,一所培训学校中同事关系融洽、师生关系和谐,全校充满着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会给在其中学习的中小学生多么大的影响,对塑造其完善的人格具有多么大的意义。教师的言传身教远比口头鼓吹来的直观的多,有力的多。

其二,校园文化建设对民办培训学校自身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在教育上的投资越来越多,以初高中学生文化辅导课为主的民办培训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就有必要不断的加强民办培训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活力与灵魂,一个民办学校若缺乏校园文化,那么就如鲜花缺少水分的滋润一样,没有发展的潜力,缺乏生存的活力。校园文化对校园中每一个人的影响和制约正好与管理的导向、凝聚、激励、约束等功能相吻合,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一种新型的民办学校德育模式。

由于思维定势或处于思维转型期观念的困扰,人们对培训学校往往投以怀疑的目光。培训学校要生存、发展、壮大,客观上也离不开校园文化建设。随着《民办教育促进法》的贯彻落实,民办学校如雨后春笋蓬勃而生,全国共有7万多所民办学校,但有不少的是“其兴也勃,其亡也忽”,很快成为唯利是图的“文化沙漠”,仅仅能昙花一现。而其中也有些欣欣向荣、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了名校。总结其成败得失,是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是重要原因之一。

二、办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措施和途径

民办培训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全面的复杂而系统性的工程,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搞好学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办学者、管理者的远见卓识与人格魅力,需要全体成员融入自己的优秀品格。因此,在创建校园文化过程中,全体师生人人参与,增强“自我动手建校园”意识,培养师生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

文化是一种隐性的东西,它必须依赖于各种载体来体现,并作用于人们的思想,起到教育作用。校园文化亦是如此。我们应该认识到校园文化强大的育人功能,有效地利用各种载体,推进校园文化的建设,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建设优质民办培训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措施和途径。

其一、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涵。

学校精神植根于深厚的文化土壤,它反应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是学校教育理念的体现,是学校的灵魂。学校精神的形成需要长期的历史积累,是一个由外到内、由浅至深的发展过程。它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核心,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良好的学校精神一旦形成,必将构成一股巨大的推动力,激励人们把民校办成“名校”。它对内能创造出一个积极健康、团结向上的,能影响校内成员价值选择、人格塑造、思维方式、精神风貌等关系学校教育质量优劣的环境和组织氛围;同时,它对外又体现了学校的目标要求及办学特色,在社会上构成巨大魅力和竞争能力。民办培训学校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学校精神的培育作为长远目标,注重把学校精神的培育与指导具体的实践相结合,在正确价值取向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带头作用和校园典范的榜样作用,使其对校园文化建设真正起到凝聚作用,对建设特色学校起到促进作用,对培养全面发展人才起到塑造作用。培养、发展创新精神是校园文化理应追求的教育目的和人文理念。只有把创新精神融入整个学校精神的培育中去,并使之成为精神的核心之一,才能使民办学校在激烈的办学竞争中永葆蓬勃的生命力,使学校精神成为凝聚全校师生共同奋进的强大推动力。

其二、以制度建设为载体,形成学校制度文化

学校制度文化是学校在日常管理要求或规范中逐步形成的,是全体学校成员认同和遵循的物质与精神成果,体现着学校个体特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规章制度,才能规范师生行为,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制度建设是民办学校园文化发展的保障,校园文化要发展,必须要有相配套的管理机制。要把校园文化纳入法制的轨道,通过制定校园文化管理制度,实施有效管理,以维护校园文化建设、文化活动的有序开展。但一个学校的制度建设不能仅局限于校园文化建设的管理制度,还应更加广泛和全面。要具有严格完善的规章制度和民主科学的管理方法。学校制度不应成为约束人的工具,应使其成为引导人、服务人、发展人的工具。因此,民办学校的制度建设要根据师生的内在需求、心理特征,并符合民民办学校发展的内在规律,成为倡导自由、民主宽松气氛的导向性体系,使之“人格化”,而非“权力化”,以创造稳定、持久并富有创新活力的校园文化氛围,推动学校发展,提高社会认可度。制度体系建立后,还必须强化相应的责任制及监督约束机制,保证其有效实施。

其三、构建和谐的师生文化

上一篇:创建生活化小学数学课堂的策略(教学论文)下一篇:快乐的作文:我最大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