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销售使用记录

2024-05-10

药品销售使用记录(精选7篇)

篇1:药品销售使用记录

药品养护记录

1、特殊管理药品(毒、麻、精、放),易制毒、戒毒、肽类制剂、蛋白同化制剂等国家药监局规定的必须严加保管的药品。

2、贵重药品、疫苗、生物制品、血液制品、需要冷藏的药品

3、对于存储时间较长和效期较近药品(有效期在半年以内的品种)品种应该列入重点养护品种。(并且还要填催销表催销)

4、发现质量问题的药品和国家药监局通报的药品品种的前后批次的药品,一定要列入重点养护品种。

5、其他的药品根据影响药物稳定性的因素和实际存储条件决定,药品存储条件要求越苛刻的品种,越需要重点养护。如对湿度、温度和光线敏感的品种,在特定时间也应该列入重点养护的品种,比如:易吸潮的品种在梅雨高温季节也应该列入重点养护。

以上是重点养护药品品种确定表的确定理由,至于你们公司有哪些品种需要重点养护,就要根据公司现有的药品品种来填写了。

如果有中药材的话,中药材应单独有 重点养护药品品种确定表。

确定理由当然是:贵重药材、毒性药材、麻醉药材、易生虫、霉变、走油、吸潮的药材等等。中药材重点养护药品品种就是上述药材分类中的品种了。

篇2:药品销售使用记录

[生物化学]药品批生产记录应按

药品批生产记录应按

A生产日期归档

B批号归档

C检验报告日期顺序归档

C药品分等细则归档

E药品入库日期归档

答案:

B

解析:

篇3:药品销售使用记录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排除标准

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分析现有文献有关“零差率”政策对药品使用和销售影响的讨论。由于研究目的是了解我国公立医院药品“零差率”政策的实施对药品使用和药企的影响,因此只检索和纳入中文文献。纳入文献的时间从政策实施(即2009年)起,截至2016年2月。纳入明确提及公立医院药品“零差率”政策对用药行为和对医药企业影响等内容的文献;新闻媒体报道并有数据支撑的文章也纳入收集范围,以确保全面收集信息。排除的文献类型包括书信、文献目录、会议摘要等。

1.2 检索策略

检索数据库为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资讯-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医药信息系统和卫生计生委网站;检索项为“主题”,检索词为“药品零差价(率)+公立医院”“药品零差价(率)+医药企业”“药品零差价(率)+用药行为”“药品零差价(率)+存在问题”,检索年份未限定。按照该检索策略,分别从3个数据库中检索文献,并直接排除重复文献。对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进行筛选,确保全面纳入文献。

1.3 文献整理与分析

(1)阅读文献题目和摘要,排除不相关文献。(2)浏览文献全文,纳入关联密切文献。(3)对文献质量加以评价,剔除质量不符合要求的文献。(4)对符合要求的文献进行重点信息摘录。本研究采用Note Express文献管理器进行文献管理。

2 结果

2.1 纳入文献分类和分布

共检索到93篇文献,经过筛选和质量评价后,最终获得符合要求的文献21篇。纳入文献地域范围广,文献质量整体较高,有一定代表性。文献分类和分布情况见表1。

2.2“零差率”政策对药品费用的影响

沈荣生通过对桐乡市第二人民医院药房和财务数据分析显示,2012-2013年公立医院实施药品零差率销售后,药品费用显著下降[1]。文中涉及患者负担的4个费用指标,即门诊均次费用、门诊患者人均药品费用、住院均次费用、住院患者人均药品费用均有下降,下降幅度分别是4%、12.46%、4.20%、24.2%[1]。柳萍在对浙江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效果的评价中指出,浙江省已实施改革的31个县(市),取消药品加成收入13.7亿元,同时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增加收入11.5亿元;门诊次均费用从172.67元降到172.38元,下降0.17%[2]。李晓峰等指出,2014年长春市5所市级公立医院门诊1~5月患者次均费用为197.66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9.89%,住院次均费用较上年同期下降1.04%;药品费用下降显著[3]。

多篇文献均表明在实施药品零差率后,患者人均药品费用下降,患者负担有所减轻,但不同文献测算的药品费用下降幅度差异较大。可见“零差率”政策对控制药品费用有一定效果,但具体程度差异较大。

2.3“零差率”政策对药品使用的影响

2.3.1 基本药物和医保药物构成比变化。

蔡靖对浙江省乐清市公立医院药品零差率改革的实证研究表明,公立医院用药结构有所调整,2012年基本药物使用比例15.27%,同比上升30.73%,自费比例为10.28%,同比下降32.46%[4]。沈荣生根据医保可否报销和是否属于基本药物将药品分为4类,分别为国家基本药物、浙江省增补非基本药物、医保合作医疗可报销药品、自费药品;同时,其研究结果显示,桐乡市第二人民医院实施药品零差率后,医生选择使用药品的种类和比例有明显变化,国家基本药物使用所占比例为15.15%,增幅63.07%,幅度最大,省增补药物增幅21.35%,医保报销药品增幅3.04%,相反,自费药品占比5.16%,下降65.56%,降幅显著[1]。杨练等对四川省6所公立医院门诊处方分析后得出了不同结论:处方中自费用药的构成比上升显著,医保药物、基本药物构成比下降明显,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5]。杨练等认为“零差率”政策的实施没有促使医生选择经济、有效、廉价的药品,没有从体制上改变医生逐利的用药方式[5]。

注:*由于部分文献同时涉及2项及以上的研究内容,故各类文献数量总和>21篇。

2.3.2中药饮片使用量增大。

《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试点城市所有公立医院推进医药分开,积极探索多种有效方式改革“以药补医”机制,取消药品加成(中药饮片除外)。在其他药品取消加成后,中药饮片加成不变,鼓励医院通过多开中药饮片来部分弥补取消药品加成所带来的损失[1]。沈荣生研究数据显示,“零差率”后桐乡市第二人民医院中药饮片占比从4.25%提高到5.17%,增幅21.65%[1]。

2.3.3处方药合理化现状存有争议。

张开礼等对医院门诊处方进行分析,指出“零差率”政策实施后,处方点评合格率从86.5%上升至89.6%,医生用药更加合理化[6]。蔡靖指出,在国家控费的大背景下,各医院相继加强控费措施,严格规定每个科室的均次费用和增长比例,规定每个医生的均次费用,并且和医生个人奖金挂钩,一方面控制了医药费用的过快增长,另外一方面也很大程度地影响了医生对药品的选择[4]。处方用药会更趋合理,价格高昂、疗效不显著的药物将不再受宠,优质优价的产品更受欢迎。冯英也认为药品“零差率”政策的实施,使公立医院对药品收入的依赖性逐步降低,促使医院通过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来吸引患者,不断提升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增加医院业务收入[7]。陈波等对台州市4所公立医院药品采购数据进行分析,认为“零差率”政策实施后,抗菌药物和大输液采购量有所下降,但是总使用量仍然很大,管理还有待加强[8]。杨练和李显文均采用平均每张处方针剂数、药品品规数、医院抗菌处方比例、输液使用率、激素使用率5个指标衡量医院处方用药是否合理[5,9]。杨练等指出,部分医院出现5个指标较实施“零差率”前上升的情况,说明“零差率”对促进医生合理化用药效果不明显[5]。李显文等对浙江省富阳和新昌3所县级医院门诊处方抽样分析,显示上述5个指标变化不明显,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不能说明5个指标在改革前后有变化。李显文等认为出现这一状况的原因有三:一是医生用药习惯较难改变;二是“零差率”政策只是切断了医院和药品利润之间的联系,但没有使医院建立采购低价药品的激励约束机制,未能促使医生采用高性价比药品;三是合理用药培训和管理方面尚有待加强[9]。

2.4“零差率”政策对药企销售的影响

2.4.1 药企或将承担“零差率”政策下医院减少的收入。

蔡靖认为,在药品“零差率”政策下,通过财政补贴和提高医疗服务费用未能弥补取消药品加成的收入损失,医院存在着巨大的运行压力,而这一政策所带来的损失将直接转嫁给药品生产企业。一方面,“零差率”政策改变的是医院顺加药价的部分,减少的是医院的利润,医药存在着增加收入的动力;另一方面,药品“零差率”并没有对药品生产流通环节上的企业利润产生影响,由于商业竞争的存在,企业仍会通过各种名目进行商业推销[4]。齐欣认为,“零差率”将作为医药分开的举措,打破“以药补医”格局,促使用药更加理性,但如果补偿措施不到位,会影响医院运营,而医院可以通过其主导地位,迫使企业让利[10]。王慧慧等指出,芜湖市基本药物制度改革以“动药企奶酪”为特征。政府通过公开招标,确定3家药品流通企业承担药品配送,按总药品销售金额的20%来补贴公立医院因取消药品加成而减少的收入[11]。郑继伟认为,在原先“以药养医”机制下,医院和医生的利益是一致的,医院会容忍、默许甚至鼓励医生多开药;实行药品“零差率”之后,医院不存在经济动力,再加上对药品费用增长的严格限制,医院将主动加强管理和监督,限制医生乱开药行为,并且随着对商业贿赂行为的打击力度不断加大,药品回扣问题会逐步得到解决[12]。

2.4.2 质优价廉药品销售利好。

随着“零差率”政策的全面铺开,基本药物使用量不断提高。基本药物是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用药需求的药品,其主要特征是安全、必需、有效、价廉。基本药物用量的提高给基药生产企业带来利好。“零差率”政策的实施使医院失去了药品收入的经济基础,促使医院将关注点放在提高治疗效果上,因而优质优价药品将会脱颖而出,反映了新医改破除以药养医、提高医疗服务费用、鼓励医生以优质服务获得合理收入的用意。药品生产企业应该更加注重其产品质量和疗效,专利药、原研药、独家品种等价格相对较高,若在疗效上没有显著优势,竞争力将大大下降。

3 讨论

3.1 研究集中微观领域,缺乏整体把握

纳入的文献主要对某省、某市或者是某一所医院“零差率”实施情况的研究,较少有对不同地域实施情况的对比分析,也缺乏对全国“零差率”政策实施的整体把握。一方面是因为新医改在各地试点,而各试点省市改革条件有较大差异,政策实施有较大的复杂性。另一方面是获取医院药品数据较难。研究者多就职于某所医院或政府机构,最了解的是某所医院或者某地区“零差率”实施情况,缺乏对其他地区的比较分析和整体把握。建议未来研究着重对各地实施效果进行比较,从中找出比较好的改革措施在全国推广。

3.2 研究方法较为简单,有待改进

从纳入的文献看,各研究获得的数据基本为一手数据,真实可靠,但是研究方法多采用简单的前后对比,有些研究缺乏必要的信度效度检验,结论可靠性不足。数据大多只覆盖改革前后两年左右,没有对改革后一段时间进行追踪研究。建议未来加强对“零差率”政策实施后几年内变化的研究。

3.3 研究视角集中在医院,较少分析药企

“零差率”政策是新医改的一项重要举措,动的是医院的“奶酪”,减少的是医院药品加成的收入,自然对医院研究较多。但政策的目的是废除“以药养医”,解决药价虚高,涉及的不仅仅是医院,药企也受到很大影响。在补偿机制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医院又处在强势地位,是否会通过隐性手段变相增加收入,能否真正起到政策效果等问题必须要结合药企分析研究,单一从医院角度并不能真正了解“零差率”政策的实施效果。

3.4“零差率”政策效果的实现需要多项改革举措积极跟进

取消药品加价(中药饮片除外)目的是破除以药养医,从体制机制上切断医院与药品销售之间的利益联系,是限制医生多开药、开贵药,促进药品合理使用,切实降低群众用药负担的有益尝试。从纳入文献的研究结果看,虽然改革后试点医院的药品加价率均为零,药品费用降低显著,但是“零差率”政策在促进用药合理化、解决药品“回扣”等问题上的实施效果却因地域不同而存有很大区别。

“零差率”政策触动了医院和医生的利益,那么如何合理补偿?对医院而言,要建立合理的补偿机制;对医生而言,需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真正体现医务人员服务价值。一系列的改革举措积极配合跟进才能真正体现“零差率”政策的目的。仅仅是简单地取消药品加成,而深层次的利益关系没有理顺,大处方、滥开药、看病贵等老百姓关心的问题就难以得到根本性解决。

参考文献

[1]沈荣生.公立医院改革药品零差率后对药品使用的影响[J].中国医院,2013,17(1):62-63.

[2]柳萍.实施药品“零差率”销售建立新型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浙江省积极推进县级公立医院医药价格改革[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2,32(10):9-10.

[3]李晓峰,周琳.统计显示:15月长春五家市级公立医院门诊患者次均费用比上年同期下降19.89%[J].吉林医学信息,2014(7):6.

[4]蔡靖.公立医院药品零差率改革研究[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4.

[5]杨练,谭玲,李见,等.四川省县级公立医院药品零差率政策效果评价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5,31(6):429-433.

[6]张开礼,李玉珍,杨春智,等.药品“零差率”销售对某三级医院门诊西药房用药的影响[J].中国药房,2014,25(30):2807-2809.

[7]冯英,何康玲.芜湖市公立医院实施药品“零差率”政策的效果分析[J].中国药房,2013,24(28):2595-2597.

[8]陈波,张喜红,陈赛贞,等.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县药品使用与问题剖析[J].医院管理论坛,2014,31(4):11-14.

[9]李显文.县级公立医院药品零加成改革对医疗行为的影响:基于病种费用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4,30(5):335-337.

[10]齐欣.零差率欲铺开,药企恐大承压[N].医药经济报,2015-03-06(1).

[11]王慧慧,冯立中.药企让利20%补偿零差率[N].安徽日报,2013-10-27(A02).

篇4:药品销售使用记录

母乳喂养可减低婴儿过敏风险

新研究发现,单用母乳喂养4月以上有助于预防高危患儿罹患哮喘、湿疹及食物过敏。另外。专家建议,在婴儿满周岁后再添加牛奶,满2周岁再吃鸡蛋、花生,满3周岁再吃鱼,可降低患哮喘、湿疹和食物过敏的危险性。

美国参议院禁止校园内出售垃圾食品

美国参议院提案呼吁修改20世纪70年代至今颁布的过时食品销售法案,根据该提案,将禁止学校商店和自动贩卖机出售高卡路里的零食和含糖饮料。该修正案将对校园所出售的食品中脂肪、糖分和盐的含量作出限制,重点是食品和饮料。举例来说,在中学校园内将只允许卖没有任何甜味剂、香料或有碳酸类的瓶装水。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发布》

卫生部近日发布《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膳食指南主体框架由一般人群膳食指南、特定人群膳食指南和平衡膳食宝塔三部分组成。与1997年的版本相比,新版膳食指南新增加了“三餐分配要合理,零食要适当”和“每天足量饮水,合理选择饮料”两个条目,建议成年人每天进行累计相当于步行6000步以上的活动,成年男性一天饮用酒的酒精量不超过25克,成年女性不超过15克。

膳食指南(适合于6岁以上一般人群)指出食物应多样,谷类为主,粗细搭配;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每天吃奶类、大豆或其制品:常吃适量的鱼、禽、蛋和瘦肉;减少烹调油用量,吃清淡少盐膳食;食不过量,天天运动,保持健康体重;三餐分配要合理,零食要适当;每天足量饮水,合理选择饮料;如饮酒应限量;吃新鲜卫生的食物。

膳食宝塔(每人每天应摄入量):谷类食物250~400克;蔬菜300N500克,水果200~400克;鱼禽肉蛋等动物性食物125~225克;奶类300克,豆类食物相当于干豆30~50克的大豆及制品;烹调油不超过25或30克食盐不超过6克。

工商总局公布五种质量不合格酱油品牌

篇5:互联网销售药品探析

1 互联网销售药品的优势和特征

1.1 药品价格便宜

交易成本的节省体现在企业和客户两个方面。在网上开一家药店, 不需要昂贵的店面租金、装潢费用, 所以不需要花费大额的投资。尽管网上开一家药店需要一定的投资, 但与普通药店比, 交易成本已经大大降低了。网上开药店水电费、营业税等也比普通药店低很多, 所以通过网络销售的药品价格要比普通药店销售的药品便宜。

1.2 时空的突破性

由于互联网络具有超越时间约束和空间限制进行信息交换的特征, 因此使得脱离时空限制达成交易成为可能, 经营限范围不再是一个地方的一个片区, 而是远销到全国各地。这是普通药店无法比拟的, 更受消费者的欢迎。

1.3 交易的互动性

互联网络上的促销是一对一的、理性的, 避免推销员强势推销的干扰。网络是一个主动式信息传输渠道, 顾客在家中发出问讯或购买信息而实现双向互动完成药品信息, 避免了不必要的尴尬。

1.4 耗时少, 购药轻松便利

费者不用走出家门和办公室就可以购买药品, 并且网上药店售药的时间比实体店提供的时间长。在整个购买过程中大大的节省了时间、又节省了人力。

1.5 互联网销售的特征

随着网民的增加和电子商务的发展, 网上购物的人数在不断增加。网上购物者的主体具有年轻、比较富裕、个性化明显、擅长理智分析、求方便等特征。

2 我国互联网销售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2.1 传统购物习惯的制约

绝大部分人仍习惯于传统的接触式消费, 通过自己的实物辨别来完成购买行为。许多网站假冒某某研究所、某某医院、某某专科门诊, 实际上这些机构根本不存在, 售药者抓住患者病急乱投医的心理, 安排所谓的专家、学者大肆忽悠患者。互联网药品销售涉及到多方面的安全问题, 一些非法经营者利用互联网覆盖面广、隐蔽性强、不易监管等特点, 非法设立网站, 或在无药品销售资质的网站上销售药品, 因此许多用户对网上交易的安全性、可靠性持怀疑态度。

2.2 药品物流运输等专业性待提升

药品作为特种商品, 有其特有的运输环境和储藏条件, 一些药品需要特殊冷藏和特种运输工具。国内的医药物流配送体系普遍存在配送效率低下、错误率高、信息反馈不及时等问题。对于新兴的医药电商而言, GSP等标准门槛也比较高, 配套的医药物流配送体系仍需要不断完善。

2.3 网上支付的问题还没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国内很多地区的电子银行支付系统需要建立和完善, 即使在一些大中城市, 电子银行的应用也不普遍, 并且互联网药品销售目前大多数还不能使用医保卡。

2.4 没有药师指导可能用错药。

网上购药者基本上绕过医师或者药师指导这个环节, 没有药师的面对面指导, 费者购药常被误导, 引起了不应有的损失。

3 改进络销售药品的对策措施

3.1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应在国家层面上及时制定出台关于互联网交易管理方面的法律及配套措施, 完善证据类型, 将电子证据、IP地址、网页等记录纳入执法证据, 从法律层面上解决证据效力问题。

3.2 施行综合监管

网上售药涉及的监管部门很多, 应以药品监管主体的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为主导, 形成多部门互相配合的联合执法的共同体。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要指定专人对各网站特别是本辖区内的网站进行监测, 发现非法售药立即处理。

3.3 加大打击力度

目前查处异地网站非法售药难度太大, 对发现的异地网站非法售药行为, 要及时移交相关地区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查处。要加强与公检法部门的配合, 应该移交司法部门的案件坚决移交。其次要加快网络医疗监管制度的建立, 尽快为消费者建起一个良好的网上购药环境。

3.4 适当增加合法网店的数量

据报道, 发达国家网上药店的销售额已占销售总额的20%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应顺应电子商务潮流, 增加合法网上药店的数量, 把非法网上售药挤出市场。

3.5 加强宣传, 提高认知水平

要通过宣传, 让公众认识到从未经批准的网店上购药安全隐患多, 风险高。目前, 国家没批准过任何一家网上医院, 打着各种旗号的网上医院、康复中心、研究所的名义为患者进行网上诊疗都是违法违规的, 这有违法的网上看病是对病人不负责任, 存在很高的风险。消费者要加强法律意识, 一旦遇到兜售假药或违规售药的无良企业, 应及时举报。

3.6 借鉴国外经验

英国皇家药学会早在2006年颁布了《网上药店服务专业标准指南》, 规定了一系列网上药店必须遵循的准则。相比之下, 欧美国家的网上药品销售起步早, 有具体、细化的管理制度, 值得借鉴[3,4,5]。

参考文献

[1]郭冰洁, 郭振武, 曲静.当前国内外互联网药品销售市场调查及模式研究[J].上海医药, 2014 (5) .

[2]王国才, 赵彦辉.多重渠道冲突管理的渠道区隔与整合策略——基于电子商务的研究框架[J].经济管理, 2009 (8) .

[3]孟令全, 刘志刚, 施伯琰, 陈玉文, 高丽丽.美国医药电子商务发展情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药房, 2006 (7) .

[4]王莉.论国外医药电子商务的监管对我国政府的借鉴[J].现代经济信息, 2013 (5) .

篇6:浅析药品销售渠道的管理策略

1 我国药品销售渠道模式的概况分析

1.1 目前医药行业的发展状况

随着医药行业的不断发展, 我国医药市场上升至全球的第三位, 仅次于发达国家美国和日本[1]。由于我国人口数量众多, 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 在未来五年内, 我国极有可能超越日本, 成为全世界的第二大医药市场。据权威部门调查得知, 在我国投资的外资医药企业存在313家, 外资药品制造企业则有389家, 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医药市场发展的巨大潜力, 市场对于高质量的药品需求是较高的。与西方已经处于饱和状态下的药品市场相比较, 我国药品市场正处于高速增长阶段, 能够吸引到更多的优秀外资医药企业入驻中国市场[2]。

随着市场新医药改革不断深入, 国家对于各项医疗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创新, 为整个医药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 老年人群的慢性病例不断增多, 这也导致市场对于先进的医疗需求不断增大, 有效促进了慢性病治疗药物市场规模的持续增长。

1.2 药品市场的销售渠道模式发展

在计划经济年代, 我国的药品销售观念落后, 经营管理方式单一, 药品处于一种购销的状态。在整个药品市场中, 药品得到总局的统一管理, 购销坚决实行“三级批发, 一级零售”[3]。各药品商店需要得到上层的同意, 才能得到所需的各类药品, 导致市场药品流通效率偏低, 药品的流通方式与销售渠道完全被国家所控制管理。各大医院要想获取缺乏的各类药品, 需要加强与药品企业的合作与联系。因此, 在计划经济时期, 医药市场的药品生产企业, 根本无需关注如何开拓药品销售渠道工作。

我国医药市场是在近几年才迅速发展的,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市场的药品分销集中度明显偏低。例如在美国医药市场中仅排名前三位的药品分销企业就占据了整个市场的95%以上份额。而在我国医药市场的产品销售信息化水平落后, 不具备完善的全国性药品网络, 位于市场前三位的药品分销企业只占市场份额的30%左右, 市场上分布的大大小小分销企业高达上万家。然而, 随着新医改制度的不断推进, 国家积极引导规模较大的分销企业收购较小的分销企业, 争取将自身企业做大做强, 带领整个市场和谐稳定的持续发展[4]。

1.3 当前药品市场的主要销售渠道模式

1.3.1 区域经销商制

制药企业在销售渠道管理中, 往往会选择与市场几家大型医药企业进行合作, 让它们作为自己在某个区域的药品经销商, 负责药品的配送。各个区域的医药企业必须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加强各类药品的宣传和推广, 提高药品的销售量。当前市场上多数的制药企业都是使用这种销售模式的。

按照我国颁布的药品管理法规定, 市场上的药品制造企业必须在获得GSP证书后, 才能够直接向社会各大药店与医院供应药品, 但是获得此证书的制药企业毕竟还是占少数, 为了降低企业运用成本, 通过采用区域经销商制无疑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制药企业只需要关注到自身产品的质量, 根据市场反馈的信息, 及时调整药品价格, 防止假冒药品出现, 这样能够用最低的成本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 也能够有效维护药品市场的正常秩序, 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图1为区域经销商制的运作流程。

1.3.2 代理制

代理制本质指的是制药企业通过委托市场的医药企业进行药品的销售, 委托方根据市场的需求, 在一定区域内进行销售渠道的开发和管理, 有效建立起完整的销售网络, 提高产品的销售服务水平, 投入一定的资金进行互联网宣传与广告宣传。目前市场上药品代理商多为中小型医药企业或者个人。

制药企业按照代理商的选择个数, 主要将其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独家代理制, 另一类则是多家代理制[5]。顾名思义, 独家代理制指的是制药企业选择一家医药企业负责药品销售, 而多家代理制指的是制药企业指定多家医药公司代理销售自身生产的药品, 这几家企业必须有效完成药品的宣传推广以及分销回款等工作。代理制的采用有效降低了制药企业的销售成本, 通过充分利用下游代理商的市场营销优势, 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

1.3.3 直销制

直销制指的是制药企业直接省略掉代理商的指定工作, 通过自身将药品销售给社会的各大药店或者医院, 甚至是药品需求者。然而采用直销制的制药企业必须满足取得GSP证书的条件, 这样才能直接从事药品流通业务, 这种模式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成本, 对于小型制药企业来说负担太重, 只能够作为大型制药企业新的销售渠道。

2 当前市场药品销售渠道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缺乏先进的药品销售观念

由于我国新医改推行时间较短, 药品企业受到传统经营理念的影响, 未能深刻认识到销售渠道创新优化的重要性。因此, 在整个经营管理过程中, 管理人员思想观念落后, 缺乏先进的销售观念, 始终认为只要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 就能有效打开市场, 提高药品的销售量, 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但他们严重忽视了社会大众的需求, 在购买方式上过于单一, 缺乏有针对性的优化调整, 未能对整个药品销售市场进行科学的调查研究分析, 导致销售渠道较为混乱[6], 企业整体缺乏与市场销售渠道合作共赢的观念, 思想过于保守, 这样也就严重制约了药品企业的快速发展。

2.2 企业药产品与服务落后于社会需求

医药企业过于注重自身的产品制造, 忽视了与下游终端销售的联系与合作, 导致自身的发展无法适应市场的发展特点, 在医药产品制造和服务上落后于市场的需求。由于我国医药市场上大部分的制药企业规模偏小, 资金能力有限, 无法引进先进的制药大型设备。因此, 在制药过程中无法有效保证产品的质量, 工作人员的管理观念相对落后, 这种状况直接导致了那些规模偏小、生产落后的医药企业生产的众多产品不能正常得到GMP认证, 它们的产品难以满足市场的要求, 得不到下游代理商和销售商的认可, 产品打不开市场销路, 也就阻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2.3 药品零售终端建设有待加强

众所周知, 零售终端作为市场任何产品的重要销售渠道, 是一个无法忽视的核心环节。然而, 在当前我国的制药企业中零售终端的发展较为落后, 大多数的中小型药品企业未能认识到互联网销售与电话销售的重要性, 仍在一味沿用传统的连锁商店销售方式, 这样无法提高产品销售的效率, 实现医药产品的集中化配送与购进。由于药品总部与分店之间存在空间距离, 无法得到及时的沟通与联系, 导致分店的需求无法得到解决[7]。一旦分店库存产品缺乏, 就会使商店的声誉受到影响, 相反, 一旦库存量过多, 就会增加分店库存的成本费用。

3 优化制药企业的药品销售管理策略

3.1 创新药品营销渠道观念

制药企业要积极引入先进的营销管理理念, 要对医药市场展开详细的调查和研究, 聘请专业人士对企业员工展开教育培训活动, 提高员工的营销技巧和市场竞争意识, 要让员工认识到先进营销方式的重要性。与此同时, 企业要营造出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 充分激发员工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培养员工良好的综合职业素养, 始终坚持以人文本, 要将用户放在药品销售工作的主体位置, 有效建立起以用户为中心的市场营销理念, 最大化满足市场药品的用户需求, 提高自身药品质量和服务水平。

3.2 加强销售渠道的开发

制药企业要加强与市场药品代理商的交流与合作, 不断创新开发药品销售渠道。为了进一步优化药品销售管理策略, 企业要积极建立起优秀的销售团队, 定期的开展专业培训活动, 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和营销能力。制药企业可以采取与各大经销商建立战略联盟的方式, 投入一定的资金, 加强销售渠道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激励市场零售终端创新药品的促销手段。要加强药品销售网络的完善建设, 及时获取用户的反馈意见, 有针对性的实施销售策略。企业要定期调配专业人员对零售终端进行销售业务的指导, 不断提高药品促销和物流配送等方面的经营水平, 从而促进制药企业稳定持续的发展。

3.3 加强数字化营销渠道的建设

当前是一个互联网时代, 药品企业要充分意识到互联网营销的重要性, 要不断加大数字化营销渠道的建设资金, 借助互联网把企业生产的产品直接销售给社会广大消费者。互联网能够及时上传企业的产品各类消息, 让消费者在第一时间充分了解掌握产品的信息, 根据自身的需求选择购买药品。医药企业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药品零售, 降低线下销售成本的压力, 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伴随着我国非处方药制度的制定颁布, 企业在生产非处方药时可以将此类药品直接零售销售给有需求的用户, 促进药品企业的未来发展[8]。

4 结语

综上所述, 制药企业要想得到稳定持续的发展, 就必须高度重视渠道销售管理工作, 先进的销售渠道管理策略能够有效推动制药企业和谐健康的发展。在日益竞争激烈的药品市场环境下, 制药企业要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 不断创新提高自身经营管理理念, 引进先进的制药设备, 提高产品的质量, 优化销售渠道服务, 加强与市场药品零售端的交流与合作, 充分了解掌握市场对于医药产品的需求, 实现双方的合作共赢。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科学技术的不断改革与创新, 药品行业发展得到了质的飞跃。越来越多的药品企业开始高度关注和重视销售渠道的开发管理, 销售渠道作为医药企业发展过程的重中之重, 是一个必不可缺的关键部分。医药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 就必须合理选择先进的营销渠道, 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有效地提升企业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基于此, 本文将进一步对药品销售渠道管理策略展开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药品销售,营销渠道,管理策略

参考文献

[1]彭诗荣, 吴惠芳, 任吉民, 杨悦.新医改背景下我国医药商业发展问题研究[J].中国药业, 2012 (08) .

[2]陈红, 武海斌, 企业营销渠道变化与新型营销模式构建[J].华北工学院学报 (社科版) , 2012 (19) .

[3]张广伟, 郭晓曦.我国医药行业产品市场竞争与资本结构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 2013 (5) .

[4]刘伟宇.营销渠道管理理论发展及其重心演变[J].审计与财经研究, 2012 (08) .

[5]屈伸, 陈玉文.新医改背景的医药第三终端市场发展趋势探讨[J].中国药业, 2013 (02) .

[6]马爱霞, 黄艳, 汤晶晶, 等.中国医药流通的现状及发展策略[J].中国药房, 2013 (5) .

[7]顾正海.新医改背景下医药流通企业市场的出路[J].中国医药技术经济与管理, 2012 (4) .

篇7:麻醉药品使用情况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该院Hiss系统抽取2012年1~6月住院麻醉药品消耗品种、数量,金额,并累计同期各科室住院患者使用同种麻醉药品的天数。

1.2 方法

采用WHO推荐的限定日剂量(DDD)和药品说明书规定的剂量及临床常规用量,参照《新编药物学》(17版)确定各药的日剂量标准DDD值,计算各药用药频度和药物利用指数,用药频度(DDDs)=用药总量/该药的DDD值,药物利用指数(DUI)=DDDs/用药总天数。根据所计算的麻醉药品用药频度DDDs及麻醉药品药物利用指数DUI,结合相关处方及病历,调查各科室麻醉药品使用的合理性。

2结果

2.1 麻醉药品的用量及金额排序

该院常用麻醉药品9种,注射剂6种,芬太尼注射液2规格,片剂3种,各用量和销售金额及构成比见表1。

2.2 麻醉药品的用量总量、用药天数、DDD、DDDs、DDDs

排序及DUI值 该院用药频度较高的是盐酸吗啡注射液、注射用瑞芬太尼、盐酸哌替啶注射液,DUI>1的药物有盐酸吗啡注射液、瑞芬太尼注射液和磷酸可待因片,见表2。

2.3 各麻醉药品适应证使用情况统计

注射用瑞芬太尼、芬太尼注射液、舒芬太尼注射液全部用于手术镇痛;吗啡注射液主要用于癌症68.0%,心肌梗死止痛20.2%;哌替啶注射液应用范围较广,用于手术镇痛、结石、外伤分别为60.2%、17.3%、8.2%;布桂嗪注射液用于癌痛为88.1%,布桂嗪片用于癌痛为94.3%;可待因片用于镇咳63.8%。

3讨论

由表1可见,住院患者麻醉药品消耗金额前三名依次为注射用瑞芬太尼、枸橼酸芬太尼注射液(0.1 mg)和枸橼酸芬太尼注射液(0.5 mg),三者金额构成比之和接近90%,全都用于手术阵痛,由于阵痛泵的广泛使用决定了此三种药所占药物消耗金额比例偏大。芬太尼注射液是阿片受体激动剂,阵痛效力约为吗啡的80倍,阵痛作用产生快,持续时间较短,并且呼吸抑制作用较吗啡弱,不良反应比吗啡小[1]。注射用瑞芬太尼金额排在首位与文献报道[2]一致,与其价格较高有关,但是该药的一些优点使他逐渐受到麻醉师的青睐。该药注射后起效迅速、药效消失快,是真正的短效阿片类药,具有麻醉深度易于控制等优点[3]。舒芬太尼起效比芬太尼快,作用时间约为芬太尼两倍,镇痛作用最强,心血管状态更稳定,更适用于心血管手术麻醉[3],但由于是新采购的品种,所以用量很小。

由表2可见,用药频度(DDDs) 前三名依次为盐酸吗啡注射液、注射用瑞芬太尼和盐酸哌替啶注射液,前者是该院癌痛镇痛的主流药物。该院吗啡注射液的DUI为1.10>1,表明该院吗啡注射液日剂量似乎偏大,但是,对癌症患者镇痛使用吗啡应由医师根据病情需要和耐受情况决定剂量,即个体化给药,不受药典中关于吗啡极量的限制。注射用瑞芬太尼和磷酸可待因片的DUI虽然大于1但接近于1,比较合理。盐酸哌替啶注射液的应用泛围最广,缘于其价格低廉和医师长期养成的用药习惯。布桂嗪属三阶梯癌症治疗中第二阶梯镇痛药,其镇痛作用约为吗啡的1/3,该院主要用于癌症引起的疼痛。可待因也是第二阶段镇痛药,但该院用于镇咳多于用于癌症患者,尤其适用于伴有胸痛的剧烈干咳。

WHO在《癌症三阶梯止痛指导原则》中推荐将吗啡作为缓解重度疼痛的代表药物,并把吗啡的消耗量作为一个国家癌症疼痛改善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4]。癌症患者药物止痛治疗首选口服及无创途径给药,而该院麻醉药品口服制剂用量比较小,尤其是吗啡控释片的用量极少,说明该院癌症患者药物止痛治疗用药结构不合理,主要原因硫酸吗啡控释片价格较贵,患者更倾向于接受价格低廉的盐酸吗啡注射液,也由于患者及家属的错误认识,认为注射给药比口服给药更有效。抽查处方、医嘱时发现大部分癌症患者用药单一,只有少数联合用药。非阿片类镇痛药和辅助用药既可以增加阿片类药物的阵痛效果,又可以减少阿片类药物的用量,选用多种药物联合应用、多种给药途径交替使用,可以提高阵痛效果,并且能降低成瘾性。对晚期癌症患者提倡使用阿片类+非阿片类镇痛药+辅助用药[5]。

该院麻醉药品应用基本合理,但癌症患者麻醉药品应用没严格遵循三阶梯止痛原则,存在不合理。患者的认知度也较低,强烈建议医院加强培训和宣教,特别是强化贯彻执行癌痛三阶梯治疗原则,提高患者的依从性,降低不良反应。同时建议适当增加麻醉药品剂型种类,可以丰富药物选择,更方便,更实用,降低药物滥用风险,减轻患者负担,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的药物治疗服务。

摘要:目的 评估某院麻醉药品的应用现状,为临床合理规范使用麻醉药品提供参考。方法 对该院住院部2012年1~6月麻醉药品应用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该院住院麻醉药品金额前两名为注射用瑞芬太尼和枸橼酸芬太尼注射液,主要用于手术阵痛;用药频度排在首位的是盐酸吗啡注射液,主要用于癌痛止痛;DUI>1的药物有盐酸吗啡注射液、瑞芬太尼注射液和磷酸可待因片。结论 该院麻醉药品使应用基本合理,符合规定。

关键词:麻醉药品,用药频度,使用分析

参考文献

[1]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第1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67-169.

[2]胡文俊,周丽琼,黄文涛,等.我院2008~2010年麻醉药品应用分析.中国药物警戒,2012,9(1):35-37.

[3]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临床用药须知.2010年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146-151.

[4]黄贵平.我院2007~2010年麻醉药品应用情况分析.中国药房,2011,22(46):4338-4340.

上一篇:班主任工作的十六字箴言下一篇: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保密资格审查认证管理办法、申请书及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