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的园子》读书笔记

2024-05-04

《祖父的园子》读书笔记(共18篇)

篇1:《祖父的园子》读书笔记

读《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我总倾向于先读自己教过的课,这样反思自己,收获更为明朗。

《祖父的园子》是一片略读课文,反观自己在上学年教授这一课时,我当时最注重的是让学生多读,体会其中的人物情感,比如“我”的童真童趣,祖父的慈爱,园里生活的有趣、美好,引发学生兴趣,鼓励他们去读《呼兰河传》。读完于老师的课堂实录,发现于老师的课堂效率更高,内容更丰富,也更有趣。

于永正老师曾说过:“教语文,没那么复杂,就三件事:读书,写字,作文。这三件事做好了,语文不好也难。这三件事做不好,语文要学好也难。”于老师的课堂就是这样。

读书。从前几篇课堂实例中来看,于老师对于读书丝毫不马虎,学生有拖音等小毛病也是及时纠正,其他方面,于老师重视范读,因为示范就是指导,那从我作为老师来讲,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是迫在眉睫的;其次表情朗读,引导学生从表情入手,让学生学会“察言观色”,是有感情朗读的内容之一,情之所至,为之动容;还有读写充满语境感,于老师会让同学们知晓写作背景、作家等相关知识,便于学生想象画面,抒发感情。

写字。在本节课中,我印象深刻的是于老师讲“帽”字,他问同学们右上角的部分读什么,同学们回答说“曰”,于老师纠正到:

“不是曰,也不是日,因为这两横是不靠的,这个字念‘小(mào),最早,这个‘帽’字是象形字(画帽子);后来加个目,因为帽子戴在眼睛上面,成了会意字;后来为什么加‘巾字旁’呢?古人好扎头巾,最早‘帽’专指头上的头巾,再后来一演变,所有的帽子都用这个字来表示了。‘帽’和‘冒’的本义都没有了,‘小更加可怜,被人遗忘了,连个独体字都不是了,仅是一个部首了。这个字有意思吧?每一个汉字都是一个故事,不仅‘帽’这样写,还有我们上学期学的课文《少年王冕》的‘冕’字上面要写成‘小,冕就是帽子的意思,卫冕冠军,也是这个冕。”

教学生写字也有这么多学问!不仅于老师的学生学习到了知识,我也是受益匪浅,除了了解了自己从未发现的“小蓖猓也发现自己的知识目前是多么浅薄,与于老师相比,内涵不足之外还有严谨不足。像于老师这样教写字,不仅带给学生知识,还能启迪学生!这样的语文课学生怎会不喜欢?

作文。在写作方面,于老师也是一丝不苟,在本节课,首先于老师通过指导学生读好“我“和祖父的对话,在读中让学生感悟到写人要会写对话,还要注意抓住细节描写,并及时巩固,让学生写一件童年的趣事。学生写的时候,于老师俯下身来,耐心地一点一滴地指导着。写完后于老师先让学生进行交流,并且拿出自己写的范文与孩子们一起分享(于老师备课之认真让人敬佩),并让孩子们谈谈看后的感受,培养了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每次读于老师的课堂实录都受益匪浅,在教好一堂课这条道路上,我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

篇2:《祖父的园子》读书笔记

每个人都有童年,快乐也好,辛酸也好,都有着一段段精彩的时刻。我读选自于萧红《呼兰河传》中《祖父的园子》,让我有了深刻的感悟。

《祖父的园子》写了萧红和祖父在园子里劳动的景象,萧红胡乱锄了几下草就玩了起来,一会儿捉蟋蟀;一会儿追蝴蝶;一会儿躺在园子里睡觉,一会又把槐花别在祖父的帽子上,逗祖父玩。真悠闲、快乐呀!

我最难忘的是那句:天空蓝悠悠的,天上飘的几朵云好像压到祖父的帽子了!多么自由、无拘无束!你躺在地上闻着空气的清新,听着鸟儿清脆的叫声,感受着暖风拂过你的脸颊,和锄地的外祖父聊着天,多和谐的一幅场景啊!我多想体验一下!

现在我们小的时候只有二到三年的快乐时光,等五六岁就开始上学、上辅导班了,什么“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什么童年付出多一点,即使童年不快乐,以后会快乐。"之类的话都从家长口中而出,我们也无力去改变。我现在也很留恋二到四岁的快乐时光。

篇3:《祖父的园子》导学案

童年冬阳下的骆驼队,给作者留下了难忘的记忆。下面的这篇课文中的哪些情景,让“我”对童年生活久久不能忘怀呢?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祖父的园子。

【学习目标】

1.认识“蚱”等8个生字,读读记记“蚂蚱、樱桃、蚌壳、瞎闹、倭瓜、水瓢、圆滚滚、一动不动”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心情,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学习重、难点】

1.体会作者从哪些情景表现“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的写作手法。

2.领悟作者如何表现“我”在园子里的心情的表达方法。

【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围绕课文前的“学习提示”,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重点,体会作者情感。

2.注意与大家交流、讨论,积极吸取别人的合理见解,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使语文课堂变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乐园。

【导学准备】

课前了解作家萧红,读一读有关她的文章。

【导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上节课,我们随着作家林海音一起感受了她在北京城南的那段美好时光。今天,就让我们跟着另一位女作家萧红,走进《祖父的园子》,一同感受她的童年生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2.思考: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

三、走进园子,品味童年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具体描写园子的段落,反复读一读,想想: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当你有所感悟的时候,就在旁边用词语记录下来。(学生自主学习)

2.汇报交流:

A.园子的自由

第一自然段:

“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停在上面一动不动了。”

(1)这个自然段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想象画面)

(2)开头说“我家有个大花园”,后面没对花具体描写,花开在了哪儿呢?

(3)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生机勃勃的感觉。 第十七自然段:

(1)指名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2)作者怎样来写园子的自由的?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进行诗化合作读)

交流讨论:

(3)重点读带“就”的句子,体会其中的自由和快乐。

作者反反复复地用一个“就”字,用反反复复差不多的句式来写,让读者充分感受到园子中所有生命的自由自在。

(4)想想园子中书中写到的哪些事物是自由的,没写到的哪些事物也是自由的。

仿写:

()了,就像()似的

()愿意()就()。 (5)分析动植物的自由与“我”童年的自由的关系。

一切景语皆情语,读着诗一样的语言,一切都活了,一切都是自由的,其实最最自由的是萧红自己。(借景抒情)

B“.我”的自由

交流讨论:

(1)“我”在园子里做了哪些自由的事?(栽花、拔草、种小白菜、 铲地、浇菜等)

可以自由自在地做这么多事,简直就是———

(我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2)再次浏览第4~15自然段。

说话练习:当()的时候,祖父笑了。

(生说,师把它们整理成一首小诗)

祖父的“笑”,笑出了什么?(宽容、爱)

(3)“我”在这个园子里到底是玩儿还是干活?你从中感受到什么?(干活就是玩儿,玩儿就是干活,反正都充满了快乐。)

(4)有感情地朗读小诗,把祖父的爱和“我”的快乐读出来。

“我”在祖父的爱和宽容下自由自在快乐地成长,这里简直是 “我”———爱的乐园,童年的天堂!

四、拓展延伸

篇4:《祖父的园子》教案

1.熟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我”在祖父园子里的生活情景,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优美的句子。

3.学会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4.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作者从哪些情景表现“我”在园子里自由、快乐、幸福。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难点:领悟作者如何表现“我”在园子里的心情的表达方法。

三、课前准备

让学生了解作家萧红,读一读她的有关文章。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童年冬日下的一队队骆驼,给作者留下了难忘的记忆,下面这篇课文中的哪些童年生活的情景让“我”对童年生活久久不能忘怀呢?

板书课题:祖父的园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勾画生字新词,注意读准字音。通过查阅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同桌交流 交流:记忆中的园子(1—3自然段),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干活、玩耍(4—15自然段),园中的一切都是活的,都是自由的(16—17自然段),在园中玩累了,可以快乐地入梦(18—20自然段)。

3.交流课文主要内容:记忆中祖父的院子色彩鲜艳,景物众多,祖父经常在园子里劳作,“我”也经常在园子里“乱闹”、玩耍,园中的景物的自由的,“我”也是自由的快乐的。

4.分小组讨论,交流,作者回忆了童年时代在祖父的园子里快乐玩耍的哪些情景?

(1)观赏小昆虫,大榆树;

(2)跟随外祖父栽花,拔草,种菜,铲地;

(3)误把狗尾草当谷穗留下不铲除 ,在祖父的园子里玩耍的情景;

(4)摘吃黄瓜,追逐蜻蜓,捉玩蚂蚱;

(5)用瓢舀水往天空扬;

(6)沐浴阳光,感受花、鸟、果、虫的自由;

(7) 用草帽遮脸睡觉 。

(三)体会作者在园子里的心情

1.走进“园子”,感受童年的趣事。

(1)在祖父的园子里,有一位小女孩,她顽皮可爱,读文章相关段落,标出她做的哪些趣事,认真体會。

(2)交流:你觉得哪件事最有趣?

(3)小结:本是浇菜的水和工具,可到了“我”手里,就成了“乱闹”的玩具。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读出作者的快乐和顽皮。

2.走近祖父,体会祖父的慈爱。

(1)作者在园子里这么淘气,这么调皮,祖父是什么态度,阅读5—12自然段,细细体会。

(2)重点体会:抓“慢慢地”体会祖父对我的慈爱\抓祖父的笑:“大笑起来──笑够了──还在笑”,从这三次笑中你读出了什么?祖父的笑里隐藏着什么?(慈祥、和蔼可亲、疼爱孙女的)\分角色朗读对话,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

3.在这座园子中,孙女爱胡闹,祖父从来不恼,正是有了祖父的慈爱,在他宽容、耐心、呵护下,我才可以如此地在园子中纵情嬉戏!那么这座园子在“我”的眼中在“我”心里又是怎么样的呢?

这是一座乐园,更是一座爱园。

4.小结:祖父给与“我”足够的宽松氛围。让“我”自由快乐的,不光是祖父的园子,更有慈爱的祖父。祖父允许“我”随便玩闹,对“我”倾注了爱心和耐心,祖父给了“我”心灵的自由,他的爱放飞了“我”孩子的天性,在他暖融融的爱的包围下,才有了孩子自由、快乐而又幸福的童年。

(四)走进园中景物,感受作者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

1.心中是自由快乐的,看什么都是自由快乐的,在作者眼里,园中的景物又是怎样的呢?自由读(16—17自然段)。

2.把自己当成园子里的一只蝴蝶、或者一朵花,或者一棵树,来讲述你的快乐和自由吧!引读(17自然段)。

3.短文连用十个“就”字,朴素的文字,普通的景物,自由自在的景物,处处传达着“我”的自由与快乐。一切景语皆情语啊!带着这样的感受齐读13段(引读13节)。(这是对园中景物的一次回望。有了对文中趣事的理解,再读第13节就能更好地领悟作者写作的巧妙,体会到作者在借景抒情,体会到作者“心”的自由。此处读是一次情感的升华。)

(五)领悟表达特点

讨论:作者为什么能将她的童年生活写得那样有趣,真实,吸引读者?

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并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把“我”—一个小孩做的、想的、说的如实地写下来。这些事,只有小孩会这样做,这样说,具有真情实感。作者的描写具体生动,用了一系列的动作、语言,心理描写,使我们好像真正走进了园子,看到了“我”一样。因此,我们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感受生活中的人、事、物。

这篇课文为什么能给人带来强烈的震撼,使人心驰神往?缘于作者敏感的心灵,细腻的笔触,她选举的例子看似一件件平常的小事,却往往最易打动人,印证了“生活就是写作的源泉”,对我们的写作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六)总结升华

师:在园子里,我是自由的,想摘黄瓜就摘黄瓜,想捉绿蚂蚱就着绿蚂蚱……玩累了,想睡就睡。

1如果你是文中的作者,当你来到这生机勃勃、无拘无束的园中时,你想干什么?小练笔。(请用上“想……就……愿意……就……”)

2为什么课题叫《祖父的园子》?

3补充萧红的资料。

篇5:祖父的园子读书笔记

正是有了祖父暧融融的深爱,才有了作者自由自在的童年。在作者眼里一切都是无拘无束的,充满梦幻色彩的。是啊!童年一幅美丽的油画;童年是一条彩色的河;童年是一首歌,歌里跳动着幸福与快乐的音符;童年是一首诗,诗里有我们的想象与憧憬。让我们珍惜童年,快乐的过好每一秒、每一分、每一时、每一天吧!

也许,有些同学觉得上辅导班上学、写作业是一种压抑心情遥东西,其实,不是的。你总会从中找到快乐,解开难题,交到新的朋友,得到老师的表扬,考试拿高分……都是一种快乐。

快乐,并不只是妈妈给了许多零用钱,快乐,也不只是爸爸给买了好玩玩具……富有不一定快乐,但快乐就是最富有的。

篇6:祖父的园子读书笔记中学生

有一次,我到乡下去挖笋,当时我偷懒而且没有锄头,就直接用脚用力的踢,“咔”的一声,春笋掉在了地上——终于被我踢断了。我看着外面的一层层粗糙的皮难看极了,就把最外面的一层皮给拉掉。结果拉掉一层,还有一层;又把它拉掉,又冒出来一层。我火极了,就不停的拉,还想:“你这个可恶的笋,我就不信我不能把你的皮给扒光!”结果我扒的更起劲了……就这样拉呀拉,到后来这棵大笋就只剩下一点点的小笋根了,我哭笑不得,只好把手里的笋根给扔了。

又有一次,我拿着一根狗尾巴草,左看右看上看下看,始终觉得这是一根谷穗,妈妈看我盯着一根狗尾巴草,很好奇就问:“你看狗尾巴草干吗呀?”“我在想麦穗干嘛要种在马路边呢,难道农村的田地不够用了吗?”妈妈笑看着我:“这不是麦穗。”“这1000%是麦穗!”我一脸坚信的说道。妈妈依然笑看着我说:“那你就尝一下吧!”我想:“反正大米都是从这麦穗里面磨出来的,那尝一下应该也没关系的吧?” 我低着头,生怕别人看到我,将信将疑地把一小点肥嘟嘟的“狗尾巴”给吃了下去。“呸呸呸……真苦,难吃极了!!”我一脸囧样的抬起头,嚷道,“老妈,你忽悠我,这个不好吃!!哪里逃,看我降龙十‘巴掌’!!”当我抬起头,大叫着时,谁知妈妈已经跑远了,还说:“你肯定追不上我!”最后我和妈妈在笑声中累地坐在地上。

篇7:祖父的园子读书心得体会

主要的内容是:我的祖父住在呼兰河的一个小城市,那里有一个园子风水如画。

我的祖父家有一个大园子,这园子里有蜜蜂、蝴蝶、蜻蜓、蚂蚱等,这昆虫有各种各样的,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些蝴蝶不大不小,不好看,但是作者喜欢的是大红蝴蝶,它满身带着金粉,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的就跟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你看作者的祖父一天到晚一直在园子里,祖父带着一顶大草帽,作者就带着一顶小草帽,祖父下地种小白菜的时候,作者就跟后,她看见种子没有被土给盖上,用自己的脚。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都把种子给踢飞了。

祖父铲地,我也铲地,她拿不动铲子,她就把铲杆给拔下来,她认不得哪一个是草,她把韭菜当作野草一起割掉,把狗尾草当作谷穗留着,祖父浇菜,我也抢过来浇,而是拿着水瓢,尽了力气,把水往天上一扬,大喊着:“下雨了,下雨了。

篇8:《祖父的园子》读书笔记

一、追问诱导,插柳成荫

[出示预习要求:快速默读《祖父的园子》,捕捉重点信息,在括号里填写合适的字词:祖父的园子,是个( )园、( )园、( )园,也是个()园。]

师:谁来填一填?

生:花园。

师:这里似乎没有明显地写花。你从哪儿找出来的?

生:(读)“蜜蜂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乎乎,圆滚滚,就像一个小毛球,停在上面一动不动了。”

师:那你为什么觉得这句话是写花的呢?我倒想听听你的想法。

生:因为蜜蜂会采花蜜。如果他们家园子里的花开得不是很好的话,那么蜜蜂一会儿就飞走了,可是蜜蜂停在上面一动不动。

师:嗯,说得真好!蜜蜂有可能被花香给迷住了,也有可能采蜜采累了,是不是?你真会读书!来,同学们,关注这几个词语,想一想,它们和写花有关系吗?(课件中圈出“带着金粉”“满身绒毛”“胖乎乎,圆滚滚”“小毛球”。)

生:“带着金粉”表示带着花粉;“胖乎乎、圆滚滚”是写蜜蜂采了很多花蜜;“像一个小毛球”说明蜜蜂采了很多蜜,很胖。

师:理解得真好!你看,这就是萧红文字的魅力———表面上不写花,但是处处都在写花,有香有色,有动有静。这就是侧面描写。(课件出示:侧面描写)来,美美地读一读这段文字。

(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张老师出示预习要求,让学生按要求填空,为学生的阅读指明了方向。填空的设计也具有巧妙之处,即由易到难。其中简单的,比如“果园”“花园”之类的答案是能够直接从课文中找到的。但有些填空则是学生自读自悟基础之上的个性化答案,比如后面所填写的“乐园”。与此同时,在教学中,张老师并不是简单地讲授答案,而是通过一连串的追问,引导学生获得并表达真实的情感体验。如引导学生从蜜蜂采蜜,找到蜜蜂胖乎乎、圆滚滚的身体。学生由此联想到蜜蜂采蜜定是获得了大丰收,并推及园子里的花一定很多,于是自然说出“花园”。这看似零散的教学,实质上形成了学生情感的整体。

二、融情于景,情感共鸣

在课堂中,张老师让学生围绕“这是一个自由的园子”,自读找出“溜土窝、追蜻蜓、捉蚂蚱、吃黄瓜、采倭瓜花”等。此时学生心中的自由,已经与萧红心中的自由不期而遇。张老师没有浅尝辄止,又引导学生补充还可以在园子里做什么。学生畅所欲言,俨然已经融入到园子里。紧接着的情感升华,就是由讲到读。

师:同学们,正因为有这样一位宽容的祖父,所以“我”在园子里可以为所欲为,所以文中很多地 方写祖父 怎么样 ,“我”也怎么样。找出来读一读。

(学生找到句子后,师生合作朗读。)

师:祖父戴一顶大草帽,

生:我戴一顶小草帽;

师:祖父栽花,

生:我就栽花;

师:祖父拔草,

生:我就拔草;

师:祖父铲地,

生:我就铲地。

[课件出示:祖父(),我就()。]

师:谁接着说?

生:祖父浇菜,我就浇菜。

生:祖父摘谷穗,我就摘谷穗。

生:祖父浇水,我就浇水。

师:总而言之,祖父干什么,“我”就干什么,祖孙俩形影不离。那画面好温馨啊!同学们,你们看,萧红写这个园子的自由,其实处处都在写心中的自由,这就叫“借景抒情”。其实,在《呼兰河传》的第三章里,萧红常常写到自己在园子里自由地奔跑。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采用师生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这样更易于把学生带入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从而较好地实施课堂教学环节。但是,有时学生的朗读只是为了配合教师,其情感并不是发自内心的。这样的分角色朗读表面上看似乎师生配合非常默契,实际上却容易导致学生阅读的“伪体验”。在“自由的园子”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教师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的氛围。学生看似找的是文章中哪些地方体现了“自由”,实则已经将其内化到自己的心中,即“你眼中的自由是什么样的”。张老师让学生畅所欲言,师生之间的问答,俨然成了同伴间的快乐聊天。学生从学课文中找到了快乐、共鸣,教师也很好地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这种基于情感内化后的师生配合,自然少了些刻意的朗读指导,此时无声胜有声。

三、润物无声,平中见奇

师:同学们,玩着玩着啊,我们就累了。让我们在萧红的园子里静静地闭上眼睛睡一会儿吧。(师配乐朗诵,文字缓缓地从屏幕下方往上移动。)

(出示:“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

白云来了,一大团一大团的,从祖父的头上飘过,好像要压到了祖父的草帽上。

我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不用枕头,不用席子,把草帽遮在脸上就睡了。”)

师:(轻声讲述)蝴蝶睡了,蚂蚱睡了,蜜蜂睡了,蜻蜓睡了,这园子里的一切仿佛都睡了……也不知睡了多长时间,睡着睡着,就进入了梦乡。你会梦见些什么呢?也许,你会梦见……你会梦见……这园子里的一切都静静的,伴着我们进入了甜甜的梦乡。

师:(三分钟后) 你梦见了什么?(生交流)

师:连我们的梦都是那样的自由自在啊!同学们,虽然我们没有去过萧红家的园子,但依然能够通过文字和想象看到园子里的一切,这就是文字的魅力!可以想见,萧红在睡觉的时候也可能梦到这一切。但是,19岁以后,萧红再也不能快乐地做这样的梦了。

师:(借助中国政区图,在低沉的音乐声中解说写作背景)1911年,萧红生于呼兰县城。18岁那年,那个带给她无比快乐的祖父永远地走了;19岁,她被迫离家,离开这个美丽的、“样样都有”“一切自由”的园子,漂泊了很多地方,从一个异乡到另一个异乡,最后漂泊到香港;1942年,由于庸医的误诊,年仅31岁的萧红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人世。整整12年时间,她再也没有回到过那个魂牵梦萦的园子,她只能一次次地在梦中看见园子里的一切。

师:花开了———

(屏幕出现重点段提示语,学生根据提示尝试背诵:花开了……鸟飞了……虫子叫了……倭瓜……黄瓜……若都不愿意……玉米……)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已经屡见不鲜。关于多媒体的使用,教师们也经常感到困惑:过多利用多媒体,有时会忽略传统教学工具,如黑板、粉笔;不用多媒体,有时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拓展。笔者认为,张老师的这节课恰到好处地运用了音乐。教者的轻声叙述,配上音乐,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动静结合。想象后的交流,更是将萧红眼中的自由之情升华。在此基础上引入萧红的写作背景和不幸,与自由又形成强烈的对比。学生对萧红的了解,随着情感的跌宕起伏愈来愈深。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所有教学行为都只是那一笔笔的“画龙点睛”。

篇9:《祖父的园子》导学案

童年冬阳下的骆驼队,给作者留下了难忘的记忆。下面的这篇课文中的哪些情景,让“我”对童年生活久久不能忘怀呢?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祖父的园子。

【学习目标】

1.认识“蚱”等8个生字,读读记记“蚂蚱、樱桃、蚌壳、瞎闹、倭瓜、水瓢、圆滚滚、一动不动”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心情,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学习重、难点】

1.体会作者从哪些情景表现“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的写作手法。

2.领悟作者如何表现“我”在园子里的心情的表达方法。

【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围绕课文前的“学习提示”,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重点,体会作者情感。

2.注意与大家交流、讨论,积极吸取别人的合理见解,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使语文课堂变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乐园。

【导学准备】

课前了解作家萧红,读一读有关她的文章。

【导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上节课,我们随着作家林海音一起感受了她在北京城南的那段美好时光。今天,就让我们跟着另一位女作家萧红,走进《祖父的园子》,一同感受她的童年生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2.思考: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

三、走进园子,品味童年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具体描写园子的段落,反复读一读,想想: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当你有所感悟的时候,就在旁边用词语记录下来。(学生自主学习)

2.汇报交流:

A.园子的自由

第一自然段:

“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停在上面一动不动了。”

(1)这个自然段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想象画面)

(2)开头说“我家有个大花园”,后面没对花具体描写,花开在了哪儿呢?

(3)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生机勃勃的感觉。

第十七自然段:

(1)指名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2)作者怎样来写园子的自由的?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进行诗化合作读)

交流讨论:

(3)重点读带“就”的句子,体会其中的自由和快乐。

作者反反复复地用一个“就”字,用反反复复差不多的句式来写,让读者充分感受到园子中所有生命的自由自在。

(4)想想园子中书中写到的哪些事物是自由的,没写到的哪些事物也是自由的。

仿写:

(      )了,就像(     )似的

(      )愿意(      )就(      )。

(5)分析动植物的自由与“我”童年的自由的关系。

一切景语皆情语,读着诗一样的语言,一切都活了,一切都是自由的,其实最最自由的是萧红自己。(借景抒情)

B.“我”的自由

交流讨论:

(1)“我”在园子里做了哪些自由的事?(栽花、拔草、种小白菜、铲地、浇菜等)

可以自由自在地做这么多事,简直就是——

(我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2)再次浏览第4~15自然段。

说话练习:当(  )的时候,祖父笑了。

(生说,师把它们整理成一首小诗)

祖父的“笑”,笑出了什么?(宽容、爱)

(3)“我”在这个园子里到底是玩儿还是干活?你从中感受到什么?(干活就是玩儿,玩儿就是干活,反正都充满了快乐。)

(4)有感情地朗读小诗,把祖父的爱和“我”的快乐读出来。

“我”在祖父的爱和宽容下自由自在快乐地成长,这里简直是“我”——爱的乐园,童年的天堂!

四、拓展延伸

篇10:祖父的园子教案

【教材简析】

这篇略读课文节选自著名作家萧红的《呼兰河传》。全篇以轻快、优美的文笔详尽地展现了祖父园子的勃勃生机。园子里的所有生命都是那么无拘无束;祖父又是那么宽厚仁爱;尤其是童年的“我”,在这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

学习这篇课文,要放手让学生完全自主地阅读,读懂课文内容,明白祖父的园子不仅是童年的乐园,而且是学习的课堂;懂得大自然处处皆学问,习得知识的途径有很多种;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建议】

本文作者主要回忆了童年时代在祖父园子里的快乐生活,充满了童真、童趣,饱含真情实感。

教学时,应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广泛交流。可引导学生围绕课文前的“学习提示”,先通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再潜心默读课文,找出印象最深的情景,自读自悟,体会作者心情。然后,全班交流,畅谈自己的感受。最后,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积极运用于写作实践。

【设计理念】

鼓励学生在前两课同类题材的学习基础上,把阅读方法运用于阅读实践。教学中,引导学生围绕课文前的“学习提示”,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重点,体会作者情感。并注意与大家交流、讨论,积极吸取别人的合理见解,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使语文课堂变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乐园。

【教学目标】

1、会认读8个生字及“蚂蚱、樱桃、蚌壳、瞎闹、倭瓜、水瓢”等词语,通过,并结合课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熟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我”在祖父园子里的生活情景,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录文中优美的句子。

4、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从哪些情景表现“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如何表现“我”在园子里的心情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

让学生了解作家萧红,读一读她的有关文章。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上节课,我们随着台湾作家林海音一起感受了她在北京城南的那段美好时光。今天,就让我们跟着另一位女作家萧红,走进《祖父的园子》,一同感受她的童年生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读通课文。思考:你觉得祖父的园子是一个怎样的园子?试着用一个词语概括,并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谈谈理解。

(本课清新活泼的笔调定会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定会对祖父的园子产生深刻、美好的第一印象。所以,开篇的第一个问题也正是顺应了学生当时有话要说的心理,而且,对整体把握全文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三、研读课文,体验情感

1、默读课文,找出印象最深刻的情景,体会“我”的心情:

学生自主学习。

2、汇报交流:

⑴ 对园子的印象(1~3小节):

“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什么蜜蜂、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停在上面一动不动了。”“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① 从这几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祖父的园子里昆虫丰富多彩;昆虫非常可爱;祖父的园子充满生机、热闹、美丽……我对园子非常喜爱,难以忘怀。)

② 有感情的朗读,读出热闹和生机勃勃的感觉。

⑵ “我”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干活、玩耍(4~15小节):

“伏在”、“乱钩”,说明“我”的举止很天真可爱,说明了园子不仅是童年的乐园,而且是学习的大课堂。

(这几个小节围绕着“我”错把谷穗当野草割掉的趣事展开,通过对话表现“我”的年幼无知和天真顽皮,也表现出祖父对“我”的喜爱和呵护。一老一少,形象鲜明,语言生动,特别是人物心理很耐人寻味。教学中,还可安排角色表演的形式,激发兴趣、丰富内容、加深体验。)

① 小结:

“我”在园子里到底是玩还是干活?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我”在园子里干活就是玩,玩就是干活,反正都充满了欢乐。)

② 选择句子或段落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我”的快乐。

(“捡了这个,扔了那个,心里却又想着另一个”,这种微妙的心情,是每个孩子共有的心理特点,因此,这一环节应重视孩子的朗读体验,读出孩子所特有的俏皮可爱。)

⑶ 感受园子里所有生命的自由(16~17小节):

① 思考:

从这两段话中读出了什么?是从哪些句子读出来的?

② 交流、讨论:

凡是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

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 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

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

(写园子里植物和动物的自由自在,表达“我”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快乐心情;所以,在“我”的眼里,园子里的一切都是自由、快乐的,都是那样美好,充满活力。)

③ 重点朗读17小节,体会其中的自由和快乐。

(理解作者在这一小节排举了大量事物,花费大量笔墨细致描写的用意,充分感受园子中所有生命的自由自在。)

⑷ 有感情地朗读后面三段话,通过适当的语气把“我”的快乐心情读出来。

四、回归全文,领悟写法

思考:

作者为什么能将她的童年生活写得那样有趣,真实,吸引读者?

(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并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把“我”──一个小孩做的、想的、说的如实地写下来。这些事,只有小孩会这样做,这样说,具有真情实感。作者的描写具体生动,用了一系列的动作、语言,心理描写,使我们好像真正走进了园子,看到了“我”一样。因此,我们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感受生活中的人、事、物。)

(这篇课文为什么能给人带来强烈的震撼,使人心驰神往?缘于作者敏感的心灵,细腻的笔触,她选举的例子看似一件件平常的小事,却往往最易打动人,印证了“生活就是写作的源泉”,对我们的写作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五、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兴趣的,还可以背一背自己喜欢的段落。

2、摘抄课文中体现童真童趣的句段。

3、课外阅读有关童年生活的文章,如高尔基的《童年》,为口语交际学习作准备。

六、练习设计

1、理解下列句子:

⑴ 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榆树先呼叫,来了雨,榆树先冒烟。太阳一出来,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

⑵ 凡是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拍一拍手,仿佛大树都会发出声响;叫一两声,好像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

2、读了这篇课文,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3、扩展练习:

我觉得祖父的园子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

【补充资料】

篇11:祖父的园子作文

春天,是一个繁花似锦、鸟语花香的季节,所有的生命都在这一刻醒来。菜地里也是如此,到处绿意盎然,蜂飞蝶舞。油菜花姐姐绽开了笑脸,连桃花妹妹都露出了粉嘟嘟的小脸蛋。别提有多美了!

这片菜园一直是由奶奶打理的。

记得在八月里,正是种菜苗的时候。我看奶奶在菜地里忙得不亦乐乎,汗水湿透了她的衣襟。我跑过去对奶奶说:“奶奶,我来帮你吧!”“好,真乖!”说着,奶奶递给我一只桶,笑着说:“去,端点水来。”

我端来水,拿起水瓢,边浇边对菜苗说:“喝吧,喝吧,喝了快快长大,下次我再来时要和你比比身高。”

菜苗才浇了十株,我就扔下水瓢去拔野草了。“唉哟,唉哟”野草虽然拔了起来,我却因用力过猛而摔了个四脚朝天。野草没拔几根,我却把奶奶辛辛苦苦种下去的菜苗压断了好几株。

“你这孩子,尽帮倒忙。”奶奶带着责怪的口气摇摇头说。但是,我分明听出了她话中的那份宠爱。

篇12:祖父的园子作文

祖父的园子是五彩缤纷,充满活力,生机勃勃的。种类繁多,五颜六色的昆虫,在园子里飞翔、蹦跳、嬉戏;五光十色,形态各异的花花草草,泛着淡淡的幽香,争奇斗艳的开放;高大挺秀,粗壮坚强的大榆树,在阳光下,闪着金光,活力四射。在这样美丽的园子中,跟着祖父四处转悠。祖父干什么,“我”就干什么。但其实,“我”不是在劳作,而是在胡闹。“我”拿着锄头的“头”铲地,不过是在地上乱钩一阵。“我”分不清哪个是苗,哪个是草,把谷穗当做野草割掉,把草当做谷穗留着。

而“我”这样胡闹,祖父不但不责备我,还耐心地给“我”讲着谷穗和狗尾巴草 的区别。这让我感受到了祖父的仁爱,对作者倾尽了爱心和耐心。

“我”跟着祖父浇地,“我”拿水瓢用力气向天空扬去,便是下雨了。这体现出了孩子想象力丰富,敢于异想天开的天性。体现出作者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

在作者的眼中,太阳、大树、土墙、倭瓜、黄瓜、玉米、花、

鸟、虫子、蝴蝶……都是有灵性的,是自由快乐、不受约束的、不由别人主张、摆设,由着自己的性子生长。一切都是美好的,充满活力的。之所以在作者眼里,一切都是活力的,自由自在的,是因为自己过着这样随心所欲,不受拘束,无忧无虑,充满梦幻色彩的生活。

祖父的园子是色彩明丽的园子,自由的园子,快乐的园子, “我”也是自由的,快乐的。祖父的爱是暖融融的,像阳光一样的,那么温暖,柔和。作者在童话般的园子中度过童年,在美丽的大自然中生活,在祖父浓浓的、暖暖的爱中成长,使我的心中充满了无限的向往 。

篇13:《祖父的园子》读书笔记

师:为什么写生活, 还要写景物呢?读这两段, 你读出了什么?

师: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

生:自由的、活的园子。

生:快乐美丽、生机勃勃。

……

师:她是怎么写出这个“美丽”的?

生:从“我家有一个大园子……样样都有。”看出美丽, 因为美, 所以吸引昆虫。

……

师:她怎么写出“活“, 联系上下文看看?

生:花开了, 就像睡醒了。

生:鸟飞了, 活了。

师:作者没写花活了, 鸟活了, 虫子活了……是怎么写的?

生:作者用了拟人的手法。

师:你没有发现写自由的句子的特点吗?

生:愿意怎么样, 就怎么样, 要怎么样, 就怎么样。

师:这里愿意怎么样, 就怎么样, 一句一句地连起来写, 这是排比。

师:同是写自由, 这里写谁是自由的?

生:所有的东西都是自由的。

师:作者写这些事物的自由和童年生活自由有联系吗?为什么写这些话呢?

生:写所有东西自由, 可以衬托“我”的自由。

师:这是借这里的自由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这叫借物抒情。

师:现在请大家借助“要怎么样, 就怎样”, 发挥想象写出作者的快乐、幸福。

生:我愿意摘花就摘花, 愿意睡觉就睡觉, 愿意吃芒果就吃芒果, 要怎么玩就怎么玩, 玩到深夜也没人管 (那是有人管的) 。

生:种花、踢飞种子, 愿意吃柿子, 就把柿子吃完 (那不行) , 想玩电脑多久就玩多久 (你写着写着写到自己身上了) 。

生:铲地、拔草, 让生活充满花香。愿意浇花就浇花, 把花淹死也没人管。

生:我的生活是自由的。我愿意摘花, 把所有的草都留着……若把他们吓跑了, 没关系, 我知道他们会回来的, 因为这里是自由的……

师:他注意先写中心句。如果每个同学都用这样的写法, 能写出你现在的生活吗?

生:写不出来。

师:为什么?

生:我们没有文中作者那么自由。

师:因为作者有祖父……

魏星老师这样教:

师:仔细阅读第十三节, 你觉得哪些词语、句式最能表现“自由”?

(学生自读自悟, 抓住“愿意……就……”“想……就……”“一会儿……一会儿……”“又……又……”等词语、句式进行交流, 感受园中的“自由”。)

师:注意到了吗, 这段话一连用了10个“就”字, 读起来是不是觉得有点啰嗦呢?

生:我觉得不啰嗦, 读起来很顺畅。

生:感觉园子中的各种小精灵我行我素、自由自在。

生:我读起来觉得很孩子气, 好像是作者萧红一口气说出来似的。

师:你看, 萧红的文字很普通, 很朴素, 但是读起来觉得很洒脱, 很灵动, 很孩子气, 字里行间跳跃着两个字———

生:自由!

(在读完园子中的一个个有趣的活动之后, 再次回到第十三节, 通过改变人称、角色朗读, 把“人的自由”和“自然的自由”融合在一起。)

师: (引读) 一到了这个园子里, “我”就玩了起来, 闹了起来, 不知不觉地。园子中的一切都活了, “我”就变成了那倭瓜啦———

生: (读) 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 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师: (引读) “我”就变成了那黄瓜啦———

生: (读) 黄瓜愿意开一谎花, 就开一谎花, 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

师:想象一下, 当萧红写到这个地方的时候, 她当时的表情是怎样的?

生:写到这里, 萧红禁不住笑了, 她好像又回到了那个园子, 成了园子中的黄瓜、倭瓜……

生:萧红可能手舞足蹈。

生:她写得特别快, 笔下的文字就像园子中的蝴蝶快乐地飞舞着。

生:当萧红写到“只是天空蓝悠悠的, 又高又远”的时候, 她放下笔, 眼睛看着窗外, 又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中。

师:这是多么幸福、多么惬意的写作体验啊!———读书就是和作者一块儿体验、一块儿创作。让我们齐读这一节!

思考:

一、在“文眼”中唤起童年的记忆

文本的“定篇”决定我们能从文本中去寻找到情感的关键词, 两位老师找到了。“自由”的定义在教学的初始就已经呈现, 于是, 思维的角落开始在记忆里寻找, 两位老师都是在定义的搜寻过后, 抓住文本的依托来唤起学生童年的记忆。于是, 才有了“他是怎样来写出美丽的, 怎样写出活的”“你觉得这段中哪些词语、句式最能表达‘自由’”。在文本问题的干预下, 学生暂时放弃了自我的记忆, 转入文本语言的品味, 这种品味让“园子”呈现了一种场景, 这种场景不仅是作者的表达, 更是学生在接受自我童年记忆搜寻后的一种嫁接与反思, “因为美, 所以吸引昆虫”“园子里的小精灵我行我素, 自由自在”, 他们已忘却是在文本的脚步中搜寻, 完全是一种沉醉的回忆。

二、在“文语”中体验童年的心理

篇14:《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

教学类型:新课

教材选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

授课对象:小学五年级学生

教材分析:《祖父的园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略读课文,写了作者在园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8个生字,读记“蚂蚱,樱桃,蚌壳,瞎闹,倭瓜,水瓢,圆滚滚,一动不动”等词语。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心情,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2.过程与方法:

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由的把课文读懂。

以读促悟,联系上下文,深入体会文中的关键词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在孩童的眼中,一切都是自由的,快乐的,甚至是充满梦幻色彩的。

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自主读书,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领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的,并积累语言。

教学设计:

一 .导入课题,揭示课题:

上篇课文中的“小英子”在对童年生活淡淡的回忆中,我们真切的看到了她对童年魂牵梦莹。对早早走远的童年的依依留恋。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也是作者对她美好童年的回忆。让我们跟随作者走进她那“自由的,快乐的,充满梦幻色彩的”童年。

二 .明确阅读要求:

看课文前的提示语,想一想学习本文的目的要求是什么。(这篇课文中的哪些情景,让“我”对童年的生活久久不能忘怀呢?默读课文,说说“我”在园子里的心情怎样呢?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三 .依据阅读提示,自读自悟,同学交流。

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有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查字典,词典或联系上下文,自行解决。

默读课文,想一想,“我”在园子里心情是怎樣的?并在书上做简单的批注,读后同学之间,根据自己的批注进行交流。

学生回答,师生归纳。(“我”在园中的心情是自由的,快乐的)

四 .读评结合,走进课文,感受作者的自由,快乐的心情。

默读乐文,想一想,课文中有哪些问句,句子中体会作者的什么心情?

学生试着把有关的问句画出来。

指名读,请学生评价。

(从对昆虫的描述中体会到的:昆虫的色彩美“白,黄,红,金,绿。”昆虫的可爱“胖呼呼,圆滚滚,毛茸茸。”“我”和 “爷爷”在园中劳动“摘黄瓜,追蜻蜓,采倭瓜花,捉蚂蚱”等,都能体会到作者的自由和快乐。)

五 .读思结合,走进文本,体会不能忘怀的童年。

针对提出不同的问题,默读思考,准备交流。

小组内讨论交流。

各小组推荐代表在班上交流,教师引导点拨。(“我”有个慈爱的祖父,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祖父允许胡闹,对“我”倾注的爱心和耐心,真是一个慈祥的祖父。)

(我有一个自由的心灵,因为在“我”眼中:花儿,鸟儿,倭瓜,黄瓜,玉米,蝴蝶,都是自由的,想怎样就怎样,无拘无束,无忧无虑,自在快乐。)

六 .拓展延伸,升华文本。

篇15:《祖父的园子》教案

一、教学目标1、2、3、能快速默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抓住重点句进行学习,想像课文描写的“我在祖父园子里的生活情景,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认识8个生字及“蚂蚱、樱桃、蚌壳”等词语,摘录描写优美的句子

二、教学难点

抓住重点句体会“我”在园子里的心情

三、教学过程

(一)读诗导入,明确步骤

1、揭示课题

童年是最纯真,最令人难忘的岁月。身处童年,我们每天都在编织着美丽的故事。今天,我们要走进〈〈祖父的园子〉〉,与作者一同感受童年在园子里的心情。板书课题。

2、读课前连接语,明确学习步骤

(二)初读课文

扫清文字障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三)按阅读提示再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

2、祖父的园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是从文中的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3、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反复的朗读。

(四)走进园子,品味童年

1、师:你们自由朗读课文,看看课文写了哪些事情,你觉的作者我在园子做的哪件事最有趣?边读边在旁边写出感受。生自读自悟,教师巡回。2、交流:

重点抓住以下几件趣事:

⑴ 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当祖父下种,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跟在后边,把那下了种的土窝,用脚一个个地溜平。哪里会溜得准,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有时不但菜种没被土盖上,反而被我踢飞了。你体会到什么?淘气、调皮。特别从哪个词体会到?男女生赛读

⑵ 祖父铲地,我也铲地。因为我太小,拿不动锄头杆,祖父就把锄头杆拔下来,让我单拿着那个锄头的“头”来铲。其实哪里是铲,不过是伏在地上,用锄头乱钩一阵。我认不得哪个是苗,哪个是草,往往把谷穗当做野草割掉,把狗尾草当作谷穗留着。

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画面?是不是特有趣?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体会天真,傻的可爱。)

⑶ 当祖父发现我铲的那块满留着一片狗尾草时,他问我:“这是什么?” 我说:“谷子。”

祖父大笑起来,笑得够了,把草摘下来问我:“你每天吃的就是这个吗?” 我说:“是的。”

我看着祖父还在笑,我就说:“你不信,我到屋里拿来你看。”我跑到屋里拿了鸟笼上的一头谷穗,远远地就抛给祖父,说:“这不是一样的吗?”

祖父慢慢地把我叫过去,讲给我听,说谷子是有芒针的,狗尾草则没有,只是毛嘟嘟的,真像狗尾巴。

师:祖父哈哈大笑起来,从这个笑字你体会到了什么?

师:一个笑字,让我们体会出来了,这个笑字蕴涵了祖父对萧红的爱。指导同学们朗读萧红和祖父的对话

⑷ 玩腻了,又跑到祖父那里去乱闹一阵。祖父浇菜,我也抢过来浇。不过我并不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一扬,大喊着:“下雨啰!下雨啰!

指导朗读,“下雨啰!下雨啰!”体会快乐。你又看到怎样的情景?可她还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一扬,大喊着:“下雨啰!下雨啰!

师:过渡:园子里发生了这么多有趣的事情,在这样的园子里作者是怎样的心情呢?板书(自由)

三、融情于景,体会写法

师:仅仅是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吗?还有什么也是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请你在文中找一找。

交流:

重点句子(园子的):

1、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蜜蜂、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种蝴蝶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蜜蜂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乎乎、圆滚滚,就像一个小毛球,停在上面一动不动了。

用一个词概括园子里的蜜蜂、蝴蝶、蜻蜓、蚂蚱给你留下的印象。(充满生机、热闹、美丽)2、昆虫是自由自在的,你还能找到谁也是自由自在的。(根据回答出示第13自然段)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飞上天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又从墙头上飞走了一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这个。只是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

哪些都是自由的?还有哪些是自由的?

出示:我们能否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以下呢。

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引读:

我就是倭瓜,我愿意___就____;我就是玉米,我愿意___就___;我就是黄瓜,我愿意______就_______。

再读: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再读:

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园子里一切景物的自由都在传达着我的自由呀!这种写法叫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呀。

(五)、品悟祖父之爱

那么是什么给了我这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呢?想一想这是一位怎样的爷爷? 生答

教师:同学们,萧红的自由都是建立在祖父的爱之上的,祖父是萧红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人,萧红一生坎坷,1942年,也就是在她写完《呼兰河传》的第二年,31岁的萧红就离开了人世,她出生

在一个地主的家庭中,父亲对她很无情,祖父是唯一疼爱她的亲人,萧红的人生除掉了冰冷和憎恶以外还有温暖和爱,所以她就对爱和自由方面怀着永久的憧憬和向往。萧红为什么对那个园子念念不忘呢?那个普通的菜园子它普通吗?

生答

教师:(音乐)是啊,这不是一个普通的菜园子,他所表现出来的自由和爱是萧红一生的憧憬和向往,那是一个多么好的天地啊,那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天地,那是一个高远,敞亮的天地。一想到这个天地,萧红就感到轻松、快乐、幸福。一想到这个天地,她就涌起了写作的冲动,一想到这个天地,她就想用最真纯,最无邪的文字表现它、放大她、珍藏它。同学们,有爱的天地真好,有自由的天地真好,在我们的童年生活中,你有没有这样的天地呢? 附板书设计:

篇16:祖父的园子作文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那么,怎么去写作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祖父的园子作文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祖父的园子作文 篇1

一般农村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小园子。祖父家也不例外,我祖父的园子,是我眼中最特别、最大的园子,这一切都还不能表达我心中对祖父家园子的感情。

还记得我第一次去祖父家园子的时候,我第一个表情就是惊讶。为什么惊讶?因为祖父的园子非常大,比一般的园子要大一倍呢!我看到祖父的园子之后,立刻爱上了它。

祖父把我带进他的园子里,第一个给我的东西是一顶草帽。我看了一眼,伸手去拿草帽的时候,后悔了。那顶草帽是用草制作而成,有软有硬,有细有粗,手感不好。戴在头上,有时还会被那些硬草给扎到。那顶草帽,虽然给我的第一印象不太好,但后来,我就越来越喜欢那顶草帽了。

祖父为了让我戴起来比较舒服,帮我调整了一下。戴上调整后的草帽,感觉好多了。再往里走,园子里就变得更加美丽,鲜花的香味也更加清香。园子里的一草一木,都是美丽的,重要的是,这些都是祖父亲手种下的。

如果你走进这个园子,也一定会惊讶的:这个园子里竟然能容纳这么多的蔬菜水果,而且祖父还把它们安排的井井有条。

四四方方的园子,位于祖父家院子的正中间,园子的四边,分别种了葡萄、丝瓜、扁豆等,它们都顺着祖父给它们扎的架子,爬到了屋顶上,给院子里的小路搭了绿荫,阳光洒下,地上是斑驳的光影,漂亮极了!

园子里面,有苹果树、山楂树等,树都不大,但是硕果累累。树的旁边,祖父因地制宜,分成了大大小小的“封地”,就成了西红柿、茄子、辣椒、草莓的领土,墙的南边,则爬满了冬瓜、南瓜等。

这个枝繁叶茂的园子,就像一个蔬菜水果的乐园,它们井然有序的生长着,祖父就是里面辛勤的园丁。

祖父的园子就仿佛是祖父的生命,祖父一天基本不干别的,就待在园子里。噢,忘说了,祖父的园子里还有蚂蚁、蚂蚱、蛐蛐呢,在园子里呆上一天,你也不会感到无聊。

祖父的园子作文 篇2

今天在教学《祖父的园子》一课中,我觉得我展现了二十多年来积淀的教学艺术。那“抛”与“扔”的教学处理,及时捕捉了学生理解上的难点,引发学生进一步的思考与讨论。现身说法举例说自己的孩子为了吃冷饮,而不肯脱棉袄的趣事,抛砖引玉,让生动的生活情境再现,引得整个教室哄堂大笑,更唤起了学生强烈的主人意识。最精彩的是那段“指挥”,特有创意,学生被我那夸张的肢体语言一解释,我想再木纳的人也该明白作者为何运用这种重复的写作手法。

左思右想,课堂上的我仿佛和我的学生一般大,幽默诙谐的语言,夸张的动作,灿烂的笑容,简直就像个顽童。我带给学生的是轻松与自由,让学生觉得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上完课,反思自己,觉得让学生喜欢学习,且不说知识内容学生是否感兴趣,真正能吸引住学生的还是老师的魅力,这就要靠自己在平时教学中不断的积累和探索了。希望自己能在三尺长的指挥台,像“指挥家”一样奏响出强烈而优美的音乐来。

祖父的园子作文 篇3

祖父的园子给“我”的童年带来了无限的快乐,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在“我”心目中——

祖父的园子是自由自在的园子:倭瓜愿意爬上架就。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玉米愿意长多高就。……

祖父的园子是充满生机的园子:园子里的昆虫很多,有,有,有,有,拍一拍手,叫一两声。

祖父的园子是快乐的园子:“我”在园子里吃黄瓜、、、、、。

设计意图:

《祖父的园子》主要描写了“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第一题基础题让所有学生在填空的过程中,熟悉课文内容,感受“我”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

挑战题

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儿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儿又从墙头上飞走了一只白蝴蝶。

(1)这段话中写到的植物、动物有什么特点?

(2)这段话运用了 和 的写法。

(3)你能运用“愿意……就……”句式,仿照样子写几句话吗?

祖父的园子作文 篇4

今天我读了一篇叫《祖父的园子》这篇文章。文章写啦三件事,第一件事写了院子里昆虫和树。第二件事写啦“我”跟祖父在院中,栽花、拔草、中小白菜、铲地、浇水,通过这些表现了“我”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第三件事写啦“我”在园里游戏累了,可以快乐地入梦。读啦这篇文章我知道了作者儿时的调皮、可爱。

我也想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祖父的园子作文 篇5

读完萧红写的《呼兰河传》中的《祖父的园子》后,我感受到了,在祖父的园子中很自由,想干嘛,就干嘛。

萧红在那样一个时代,还这样快活,很自由,真令人向往。在《祖父的园子》中,萧红把一个园子写成了快活自由、五彩缤纷的一个天地,让人读了回味无穷。在快活自由中萧红是这么写的: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而在五彩缤纷中,萧红是这么写的: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这两处我感受到了祖父的园子很美,既漂亮又自由,给人的感觉是神清气爽。萧红也挺淘气,想给祖父帮忙却总帮倒忙,但祖父也不生气,反而还笑了起来。

我推荐大家去读《呼兰河传》,这本书说了萧红小时候的故事,又好笑,又有点幽默。值得一读。

祖父的园子作文 篇6

风景如画的鼓浪屿有一个海底世界,是一个好玩有趣的旅游景点。今天我也来到了这里,见识了鱼儿们的生活和游戏。

海底世界里面有小丑鱼、热带鱼、企鹅、海狮,样样都有。热带鱼有橙色的,也有黑色的。这种鱼小,可爱但并不好看。好看的是小丑鱼,全身一个颜色,十分招人喜欢。海豚是灰蓝色的,海狮是深灰色的。水母则跳起优美的舞蹈,满身的皮肤十分光滑,躲到一棵珊瑚后面,头大大的,身体瘦瘦小小的,像一个蘑菇,躲在后面一动不动了。

看完这些,海豚贝贝的表演开始了!贝贝先跟大家打招呼——大声地叫唤一下,就开始了她的表演。她一会儿在那里游泳,一会儿钻圈,一会儿又去顶球,乐此不彼。互动环节开始了。饲养员请了两位观众上去,和海豚亲密接触。贝贝十分开心“叭”地亲了一下他们。大家看到贝贝这么活泼可爱,忙掏出手机、相机,为贝贝照相。贝贝看到大家都在拍她,在水面上跳啊,教案,别提多高兴了!

篇17:祖父的园子作文

每天早晨,是校门口最繁忙的时候。家长们护送着小孩们来到学校,老师们维持着校园秩序,整个学校人虽然多,但却井然有序。

走进校园,就能看见一座高大、崭新的教学楼。一进教学楼,就能听到同学们琅琅的读书声。往里走,在教学楼前面,是两片小池塘。池塘里的水不深,里面有许多游来游去的小鱼,每到夜晚,池塘边的灯就会亮起,闪烁着朦胧的微光,吸引着小鱼往灯边凑。

教学楼的右边,就是我们的大操场,这里可是我们上体育课和玩耍的好地方。同学们有的在一起踢足球,有的在这里进行拔河比赛,还有的和同学们跳花绳,比比谁跳得多,跳得高……欢笑声、追逐声连成一片,处处都充满了同学们的欢声笑语。

操场的正后方有一个国旗台,在它的正中间,有一根闪闪发光的钢管,上面有一面随风飘扬的五星红旗。每天早晨7点50分,学校里会准时播放国歌,顿时,无论是老师还是同学都会停下脚步,面对着国旗的方向肃立,同学们还会对着国旗敬礼。

篇18:《祖父的园子》读书笔记

如何有效地进行略读课文的教学, “浙江省‘百人千场’名师赴仙居送教下乡活动”的一堂课《祖父的园子》, 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示范, 使人茅塞顿开, 心里头瞬间敞亮起来。

一、初读课文:略中求粗放

《祖父的园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略读课文, 文章共有20个自然段。许多老师因其篇幅长, 内容多而感到无所适从, 往往把这些课文讲得支离破碎, 甚至用三、四课时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如何长文短教呢?执教的王老师告诉我们, 关键是要找到“教学的眼睛”。“教学眼睛”是文本的情感密码, 在文本解读方面具有吸引学生进行整体探究和感悟的牵引力, 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形成一个教学板块的支撑力, 在课堂活动方面具有让学生共同参与、广泛交流的凝聚力。

为了找到这篇课文的“教学眼睛”, 王老师不仅一次又一次地研读文本, 还仔细阅读萧红的原著《呼兰河传》。读着读着, 她忽然发现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就这样一天一天的, 祖父、园子、我这三样是一样也不可缺少了。”这不就是“教学的眼睛”吗?她猛然间有一种如获至宝的惊喜。这个句子既是文章重点内容的高度概括, 又蕴含着文章的主旨。

于是在教学伊始, 王老师就将课文置于作者萧红的原著《呼兰河传》的背景中, 出示原著中的句子引导学生进行质疑:“这样的一天一天”是怎样的一天一天?“园子”是怎样的一座园子?“祖父”是怎样的一个人?为什么“祖父、园子、我”这三样是一样也不可缺少的了?然后引导学生再围绕原著句子中的“园子、我、祖父”这三大板块组织教学, 展开深入探究。整个课堂, 从原著中的句子出发, 又回到原著中的句子结束, 在教学上走了一个来回, 情感得到了提升。这样, 教学主线清晰、明朗, 主导性问题粗放、大气, 因为它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与主题的基础上,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读自悟, 既与文本的理解相得益彰, 又给学生畅谈感受留下较大的空间。我们不能不佩服, 这个突破口选得是那样地准, 切入口选得是那样地好。

二、细读课文:略中求精读

20个自然段面面俱到, 显然不可取, 这就需要做到略中求精读。王老师在引导探究“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时, 在众多段落中, 首先将教学重点落在第1自然段和第17自然段, 这是教学内容的精选;学生交流初读感受“这是一个美丽的、充满生机的园子”后, 王老师对表现“美丽”的第一自然段是用以读代讲、图片感受的方式一带而过, 将教学重心明显倾向于第17自然段的教学, 采用聚焦关键词句的方式, 引导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

【教学片段1】聚焦园中动物的自由

“花开了, 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 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 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

(1) 出示句子。自由读这个句子, 用心体会体会。

(2) 自由读, 想象画面, 谈感受。

(3) 指导朗读。

睡醒了的花, 天上逛的鸟, 在说话的虫子, 多么富有童趣的语言!仿佛把我们带进了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你能通过朗读读出这份自在与悠闲吗?

这么美的句子, 真需要我们美美地去读一读。男女生合作读, 会别有一番情趣。

这么美的句子, 这么美好的景物, 请你把它留在自己的脑子里。试着背诵。

(4) 引读:“一切都活了, 要做什么, 就做什么。要怎么样, 就怎么样, 都是自由的。”

【教学片段2】聚焦园中植物的自由

“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 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 就开一朵花, 愿意结一个瓜, 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 就是一个瓜也不结, 一朵花也不开, 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 它若愿意长上天去, 也没有人管。”

(1) 这也是一段很特别的文字, 你能发现它的特别之处吗?

(2) 用心读一读, 从这么多个“愿意……就……”中, 你体会到了什么?

(3) 带感情朗读。

所有的景物都是那么快乐, 那么自由!带着这份感受一起读。

分角色串读。请3个学生来分读描写倭瓜、黄瓜、玉米的语言, 来诉说自己的快乐 (注意角色的转换) 。其他学生就把自己当做园中的一朵花、一棵菜、一棵树, 来倾听他们诉说自己的快乐和自由。

(4) 没有人管, 没有人问, 真是太自由了!

引读:“一切都活了, 要做什么, 就做什么。要怎么样, 就怎么样, 都是自由的。”

由上面的教学片段中, 我们不难发现, 略读课文并不排斥局部的精读。教师紧紧扣住“自由、快乐”, 通过抓重点词句来体会园中景物的自由, 并进行随机朗读, 这样就激活了文字, 把它变成生动可感的画面, 把“写在纸上的语言变成活的语气” (朱自清) , 这份自由的感受也在这些画面的呈现中越来越深。此时再进行引读、男女生合作读, 再到背诵积累, 学生是读得入情入境, 趣味盎然。通过一次次对语言的品味和感悟, 一步步走进文本的心灵世界。正如一部精彩的电影, 因为紧紧抓住了人物关键时刻的言行, 令人难忘。同样, 一堂耐人寻味的好课, 因为有了对关键词句的准确聚焦, 才会闪现思维的灵动。

三、熟读课文:略中求灵活

课文的核心情感是自由。园中的万物为什么是自由的, 因为在园子中小萧红是自由的, 她的心是自由的。在处理园里“动物的自由”“植物的自由”的片段时, 执教老师是不遗余力的, 仅仅一个自然段足足花了15分钟, 每个句子都是细细品味, 慢慢琢磨, 为下面感悟“我的自由”作了很好的情感铺垫。而表现“我的自由”及祖父形象的, 文中共有13个自然段。对此, 王老师又是进行粗线条处理的:

【教学片段3】感悟我的自由及祖父形象

(1) 自由快乐的, 仅仅是园中的动物或植物吗?还有谁也是自由、快乐的?快速浏览课文, 你从哪些事感受到我也是自由的?

(2) 结合文本, 交流“溜土窝”“铲地”“浇菜”“割谷穗”等趣事。

(3) 用上“在祖父的园子里, 我愿意_____, 就_____。我愿意______, 就_______。……”的句式说说我内心的快乐与自由。

(4) 引导探究“我”自由与快乐的源泉。聚焦祖父的三个“笑”, 感受祖父的慈祥、宽容、疼爱。

“自然的自由”与“人的自由”, 不同的角度, 采取截然不同的处理方式, 可见略读课文也是要略中求灵活的。

四、适度延伸:略中求拓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关于“祖父、园子、我”的故事, 仅仅是限于文中描写的这些事吗?答案是否定的。于是, 王老师在引导学习课文内容后, 又进行了适度的延伸:“‘关于祖父、园子、我’, 在原著《呼兰河传》中还有着更为详细的描述, 咱们课外找来用心地读一读, 你会发现这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这样把学生语文学习的触角由课内伸向课外, 由校园延伸到社会, 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 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与能力。

上一篇:关于夏天的600字初二作文下一篇:立信税务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