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

2024-05-12

课文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精选8篇)

篇1:课文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

小学课文《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

一、导入

师:同学们,作家萧红用富有诗意的语言,写了《祖父的园子》。在这座园子有树、有花、有菜、有庄稼,有蜻蜓、有蝴蝶、有蚂蚱、有小鸟,有风、有雨,还有太阳的光芒、有云朵的影子,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座园子。齐读课题

二、感受我之快乐

1、师:在这座园子里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情。请你自由朗读课文,看看课文写了哪些事情,你觉的哪件事最最有趣?

生自读自悟,教师巡回。

2、交流:

重点抓住以下几件趣事:

⑴ 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当祖父下种,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跟在后边,把那下了种的土窝,用脚一个个地溜平。哪里会溜得准,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有时不单菜种没被土盖上,反而被我踢飞了。

你体会到什么?淘气、调皮。特别从哪个词体会到?有时不但菜种被我踢飞了,甚至连鞋子也跟着一起踢飞了。

通过男女生分读体会我和祖父的亲密。

⑵ 祖父铲地,我也铲地。因为我太小,拿不动那锄头杆,祖父就把锄头杆拔下来,让我单拿着那个锄头的头来铲。其实哪里是铲,也不过爬在地上,用锄头乱勾一阵就是了。也认不得哪个是苗,哪个是草,往往把韭菜当作野草一起割掉,把狗尾草当作谷穗留着。

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画面?是不是特有趣?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体会天真,傻的可爱。)

⑶ 当祖父发现我铲的那块满留着一片狗尾草时,他问我:这是什么?

我说:谷子。

祖父大笑起来,笑得够了,把草摘下来问我:你每天吃的就是这个吗?

我说:是的。

我看着祖父还在笑,我就说:你不信,我到屋里拿来你看。我跑到屋里拿了鸟笼上的一头谷穗,远远地就抛给祖父,说:这不是一样的吗?

祖父慢慢地把我叫过去,讲给我听,说谷子是有芒针的,狗尾草则没有,只是毛嘟嘟的,真像狗尾巴。

祖父虽然教我,可我并不仔细看。一抬头看见一个黄瓜长大了,跑过去摘下来,我又去吃黄瓜了。黄瓜还没有吃完,又看见了一个大蜻蜓从旁边过,于是丢了黄瓜又去追蜻蜓了。跑了几步就又去做别的了。

(联系小猫钓鱼小猴子下山 体会有趣,你讨厌她吗?)

⑷ 玩腻了,又跑到祖父那里去乱闹一阵。祖父浇菜,我也抢过来浇。不过我并不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一扬,大喊着:下雨了!下雨了!

指导朗读,下雨了!下雨了!体会快乐。你又看到怎样的情景?可她还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一扬,大喊着:下雨了!下雨了!

师:过渡:园子里发生了这么多有趣的事情,在这样的园子里作者是怎样的心情呢?

三、融情于景,体会写法

师:仅仅是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吗?还有什么也是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请你在文中找一找。

交流:

重点句子(园子的):

1、我家有一个大园子,这园子里蜂子、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种蝴蝶极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的就跟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出示图片:

你最喜欢什么?作者更喜欢啦,这不她正得意地向你炫耀呢!

指名读,你不得意,你为什么这么得意?(美、生机勃勃)一起美美地读。

2、根据回答出示第13自然段: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飞上天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谎花,就开一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又从墙头上飞走了一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这个。只是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

哪些都是自由的?还有哪些是自由的?

出示:

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出示图片。

引读:

我就是倭瓜,我愿意______就______;我就是玉米我愿意_____就_____;我就是黄瓜,我愿意______就_______。

出示组图:我就是______,我愿意______就_______

再读: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练说:

我也是自由的,我要______就______(愿意______就______。

再读:

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园子里一切景物的自由都在传达着我的自由呀!这种写法叫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呀。

3、出示画面,播放背景音乐:

师:嘘!我玩累了,不用枕头,不用席子,把草帽遮在脸上就睡着了。此时她正做着甜甜的美梦呢,她梦见了______

师:读到这里,你们的心是否也痒痒的,有什么话想说吗?

师:多么渴望这样的园子里的.生活呀,这哪里是一座园子,分明就是作者童年的乐园

板书:

乐园

三、品悟祖父之爱

那么是什么给了我这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呢?请找找文中描写祖父的句子,想一想这是一位怎样的爷爷?

(勤劳──培育庄稼,慈爱宽容──从不责备。)

师:文章中有好几处写到了祖父的笑,请看课文插图你从祖父的笑中读到了──。

(笑中的慈爱、包容、呵护。)

师:是呀,有了祖父的爱,这座园子才会充满生机,充满乐趣,所以在我眼里──-再读: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这是一座乐园,更是一座爱园。

板书:

爱园

四、总结

萧红一生悲苦,8岁丧母,父亲因她是女孩歧视她,继母更不喜欢她,她是在可怜的阴影中长大的。但她从祖父那里享受到了快乐的童年,享受到了什么是爱。无论她经历怎样的逃亡和饥饿,无论她面对怎样的不幸与苦难,祖父的爱就象一束阳光温暖着她,她在《呼兰河传》里深情地写下了从祖父那里,知道了人生除了憎恶与冰冷之外,还有温暖与爱。所以我就向这温暖与爱的方面,怀着永远的憧憬和追求。

读着这句话,有什么东西深深地触动了你吗?

这是一座爱园,更是一座精神的家园。这祖父的园子怎不令她难忘呢?

板书:

家园

课后请继续走进萧红,走进她的《呼兰和传》,下课!

篇2:课文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

1、认识8个生字,读读记记“蚂蚱、倭瓜、水瓢”等词语。

2、自主探究文本,体会园子的特点,感悟作者自由、快乐的童年;了解作者“朴实无华、借物喻人”的表达方式。

3、凭借拓展阅读和启迪谈话,激活学生“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美好的童年,使之永恒”的欲望和动力。

预设过程:

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1、谈话揭题,学生读题

二、初读课文,概览大意

1、师:请同学们默读全文,边读边思考:这是一个的园子。

2、学生交流,教师板书。(五彩缤纷、应有尽有、快乐、自由等)

三、文本探究,感悟特点

第一板块:感悟园子的五彩缤纷、应有尽有、充满阳光

1、探究:为什么说这是一个五彩缤纷、应有尽有、充满阳光的园子。(生快速地浏览课文,把相应的句子划下来,并在句子旁边写上相应的词语。(学习旁注)

2、交流。

第二板块:感悟在园子里的快乐、自由

3、生快速浏览全文 ,在文中圈出能概括萧红所做事情的关键词。

4、交流(预设结果:栽花、拔草、种菜、铲地、摘瓜、追蜻蜓、捉蚂蚱、浇菜、睡觉)

5、小结:因为“我”在园子里()、()、()……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快乐、自由的园子。

四、细研课文,感悟“自由”

第一板块:研读“自由之事”

1、师:在这么多事情中,作者写得最具体的是哪一件事?(铲地)从哪儿到哪儿写铲地?请用括号括起来(5至12自然段)。

2、课件呈现:

3、师:为什么你们觉得铲地这件事写得最具体?

写得最长——教师点评

写出了人物的语言——师生合作情境对话——教师点评

写出了人物的神态——祖父的笑——教师点评

4、思考:所有的事情都能看出作者的童年是快乐的、自由的,为什么作者单单把这件事写得最具体呢?

5、教师小结:是呀,萧红在园子里可以瞎闹、胡闹、捣乱,甚至犯下大错,但是都没有关系。所以这是一个快乐、自由的园子。

第二板块:研读“自由之景”

1、思考:除了萧红所做的这些事,让我们感受到园子的快乐和自由之外,你还能从什么地方感受到?(第16自然段)

2、课件呈现

3、师:自由地读读,有什么感觉?

4、比照阅读,体会写法。(呈现教师下水文)

5、师:通过对比,你发现了什么?

6、教师小结。

7、思考:作者仅仅是在述说着这些景物的自由吗?

8、教师小结:只有自由的心灵才可能有自由的想象(揭示“借物喻人”的写法)此时,萧红正在述说着自己的自由,她想说——(课件呈现)

9、探究:萧红的童年是快乐的,而这份快乐正是源于这份自由。 那么课题为什么不是“自由的园子”呢?(预设:是祖父的爱与宽容创造了这个自由的园子)

五、猜测内容,阅读延伸

1、师:童年自由的时光让萧红久久难忘,于是,她就用她的笔写成了一部童年生活的回忆录,它就是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课件呈现《呼兰河传》的封面)

2、师:你们猜猜看,在《呼兰河传》里还会写些什么呢?(学生猜文)

3、有一位作家叫茅盾,他是这样评论这部小说的。(课件显示)

4、你们有什么疑惑吗?要解决这一疑惑,请阅读小说《呼兰河传》。

六、直面童年,引发思考

播放歌手罗大佑《童年》;呈现教师“童年”主题的下水文; 引发思考:你将会用怎样的方式来书写你美好的童年,让它永恒呢?

板书设计:

祖父的园子

应有尽有 五彩缤纷 充满阳光

篇3:课文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

如何有效地进行略读课文的教学, “浙江省‘百人千场’名师赴仙居送教下乡活动”的一堂课《祖父的园子》, 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示范, 使人茅塞顿开, 心里头瞬间敞亮起来。

一、初读课文:略中求粗放

《祖父的园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略读课文, 文章共有20个自然段。许多老师因其篇幅长, 内容多而感到无所适从, 往往把这些课文讲得支离破碎, 甚至用三、四课时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如何长文短教呢?执教的王老师告诉我们, 关键是要找到“教学的眼睛”。“教学眼睛”是文本的情感密码, 在文本解读方面具有吸引学生进行整体探究和感悟的牵引力, 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形成一个教学板块的支撑力, 在课堂活动方面具有让学生共同参与、广泛交流的凝聚力。

为了找到这篇课文的“教学眼睛”, 王老师不仅一次又一次地研读文本, 还仔细阅读萧红的原著《呼兰河传》。读着读着, 她忽然发现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就这样一天一天的, 祖父、园子、我这三样是一样也不可缺少了。”这不就是“教学的眼睛”吗?她猛然间有一种如获至宝的惊喜。这个句子既是文章重点内容的高度概括, 又蕴含着文章的主旨。

于是在教学伊始, 王老师就将课文置于作者萧红的原著《呼兰河传》的背景中, 出示原著中的句子引导学生进行质疑:“这样的一天一天”是怎样的一天一天?“园子”是怎样的一座园子?“祖父”是怎样的一个人?为什么“祖父、园子、我”这三样是一样也不可缺少的了?然后引导学生再围绕原著句子中的“园子、我、祖父”这三大板块组织教学, 展开深入探究。整个课堂, 从原著中的句子出发, 又回到原著中的句子结束, 在教学上走了一个来回, 情感得到了提升。这样, 教学主线清晰、明朗, 主导性问题粗放、大气, 因为它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与主题的基础上,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读自悟, 既与文本的理解相得益彰, 又给学生畅谈感受留下较大的空间。我们不能不佩服, 这个突破口选得是那样地准, 切入口选得是那样地好。

二、细读课文:略中求精读

20个自然段面面俱到, 显然不可取, 这就需要做到略中求精读。王老师在引导探究“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时, 在众多段落中, 首先将教学重点落在第1自然段和第17自然段, 这是教学内容的精选;学生交流初读感受“这是一个美丽的、充满生机的园子”后, 王老师对表现“美丽”的第一自然段是用以读代讲、图片感受的方式一带而过, 将教学重心明显倾向于第17自然段的教学, 采用聚焦关键词句的方式, 引导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

【教学片段1】聚焦园中动物的自由

“花开了, 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 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 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

(1) 出示句子。自由读这个句子, 用心体会体会。

(2) 自由读, 想象画面, 谈感受。

(3) 指导朗读。

睡醒了的花, 天上逛的鸟, 在说话的虫子, 多么富有童趣的语言!仿佛把我们带进了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你能通过朗读读出这份自在与悠闲吗?

这么美的句子, 真需要我们美美地去读一读。男女生合作读, 会别有一番情趣。

这么美的句子, 这么美好的景物, 请你把它留在自己的脑子里。试着背诵。

(4) 引读:“一切都活了, 要做什么, 就做什么。要怎么样, 就怎么样, 都是自由的。”

【教学片段2】聚焦园中植物的自由

“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 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 就开一朵花, 愿意结一个瓜, 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 就是一个瓜也不结, 一朵花也不开, 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 它若愿意长上天去, 也没有人管。”

(1) 这也是一段很特别的文字, 你能发现它的特别之处吗?

(2) 用心读一读, 从这么多个“愿意……就……”中, 你体会到了什么?

(3) 带感情朗读。

所有的景物都是那么快乐, 那么自由!带着这份感受一起读。

分角色串读。请3个学生来分读描写倭瓜、黄瓜、玉米的语言, 来诉说自己的快乐 (注意角色的转换) 。其他学生就把自己当做园中的一朵花、一棵菜、一棵树, 来倾听他们诉说自己的快乐和自由。

(4) 没有人管, 没有人问, 真是太自由了!

引读:“一切都活了, 要做什么, 就做什么。要怎么样, 就怎么样, 都是自由的。”

由上面的教学片段中, 我们不难发现, 略读课文并不排斥局部的精读。教师紧紧扣住“自由、快乐”, 通过抓重点词句来体会园中景物的自由, 并进行随机朗读, 这样就激活了文字, 把它变成生动可感的画面, 把“写在纸上的语言变成活的语气” (朱自清) , 这份自由的感受也在这些画面的呈现中越来越深。此时再进行引读、男女生合作读, 再到背诵积累, 学生是读得入情入境, 趣味盎然。通过一次次对语言的品味和感悟, 一步步走进文本的心灵世界。正如一部精彩的电影, 因为紧紧抓住了人物关键时刻的言行, 令人难忘。同样, 一堂耐人寻味的好课, 因为有了对关键词句的准确聚焦, 才会闪现思维的灵动。

三、熟读课文:略中求灵活

课文的核心情感是自由。园中的万物为什么是自由的, 因为在园子中小萧红是自由的, 她的心是自由的。在处理园里“动物的自由”“植物的自由”的片段时, 执教老师是不遗余力的, 仅仅一个自然段足足花了15分钟, 每个句子都是细细品味, 慢慢琢磨, 为下面感悟“我的自由”作了很好的情感铺垫。而表现“我的自由”及祖父形象的, 文中共有13个自然段。对此, 王老师又是进行粗线条处理的:

【教学片段3】感悟我的自由及祖父形象

(1) 自由快乐的, 仅仅是园中的动物或植物吗?还有谁也是自由、快乐的?快速浏览课文, 你从哪些事感受到我也是自由的?

(2) 结合文本, 交流“溜土窝”“铲地”“浇菜”“割谷穗”等趣事。

(3) 用上“在祖父的园子里, 我愿意_____, 就_____。我愿意______, 就_______。……”的句式说说我内心的快乐与自由。

(4) 引导探究“我”自由与快乐的源泉。聚焦祖父的三个“笑”, 感受祖父的慈祥、宽容、疼爱。

“自然的自由”与“人的自由”, 不同的角度, 采取截然不同的处理方式, 可见略读课文也是要略中求灵活的。

四、适度延伸:略中求拓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关于“祖父、园子、我”的故事, 仅仅是限于文中描写的这些事吗?答案是否定的。于是, 王老师在引导学习课文内容后, 又进行了适度的延伸:“‘关于祖父、园子、我’, 在原著《呼兰河传》中还有着更为详细的描述, 咱们课外找来用心地读一读, 你会发现这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这样把学生语文学习的触角由课内伸向课外, 由校园延伸到社会, 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 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与能力。

篇4:《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

教学类型:新课

教材选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

授课对象:小学五年级学生

教材分析:《祖父的园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略读课文,写了作者在园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8个生字,读记“蚂蚱,樱桃,蚌壳,瞎闹,倭瓜,水瓢,圆滚滚,一动不动”等词语。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心情,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2.过程与方法:

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由的把课文读懂。

以读促悟,联系上下文,深入体会文中的关键词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在孩童的眼中,一切都是自由的,快乐的,甚至是充满梦幻色彩的。

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自主读书,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领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的,并积累语言。

教学设计:

一 .导入课题,揭示课题:

上篇课文中的“小英子”在对童年生活淡淡的回忆中,我们真切的看到了她对童年魂牵梦莹。对早早走远的童年的依依留恋。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也是作者对她美好童年的回忆。让我们跟随作者走进她那“自由的,快乐的,充满梦幻色彩的”童年。

二 .明确阅读要求:

看课文前的提示语,想一想学习本文的目的要求是什么。(这篇课文中的哪些情景,让“我”对童年的生活久久不能忘怀呢?默读课文,说说“我”在园子里的心情怎样呢?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三 .依据阅读提示,自读自悟,同学交流。

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有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查字典,词典或联系上下文,自行解决。

默读课文,想一想,“我”在园子里心情是怎樣的?并在书上做简单的批注,读后同学之间,根据自己的批注进行交流。

学生回答,师生归纳。(“我”在园中的心情是自由的,快乐的)

四 .读评结合,走进课文,感受作者的自由,快乐的心情。

默读乐文,想一想,课文中有哪些问句,句子中体会作者的什么心情?

学生试着把有关的问句画出来。

指名读,请学生评价。

(从对昆虫的描述中体会到的:昆虫的色彩美“白,黄,红,金,绿。”昆虫的可爱“胖呼呼,圆滚滚,毛茸茸。”“我”和 “爷爷”在园中劳动“摘黄瓜,追蜻蜓,采倭瓜花,捉蚂蚱”等,都能体会到作者的自由和快乐。)

五 .读思结合,走进文本,体会不能忘怀的童年。

针对提出不同的问题,默读思考,准备交流。

小组内讨论交流。

各小组推荐代表在班上交流,教师引导点拨。(“我”有个慈爱的祖父,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祖父允许胡闹,对“我”倾注的爱心和耐心,真是一个慈祥的祖父。)

(我有一个自由的心灵,因为在“我”眼中:花儿,鸟儿,倭瓜,黄瓜,玉米,蝴蝶,都是自由的,想怎样就怎样,无拘无束,无忧无虑,自在快乐。)

六 .拓展延伸,升华文本。

篇5:《祖父的园子》课文反思

导入文本后,我让学生结合课文的阅读提示,自主地、入情入境地读书,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并积累语言。因为如此挥洒自如的行文,如此清新流畅的文字,如果在这里讲解分析不仅会显得苍白无力,甚至可能破坏了语言文字的意境美。在学生充分读书的基础上,让他们交流“我”在园子里心情是怎样的,思考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的,作者为什么对祖父的园子久久不能忘怀?在交流反馈的同时,引导他们读相关的段落,体会作者童年的快乐。

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自主阅读,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化自主阅读,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悟出趣、悟出情,让学生充分地感受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眷恋和对亲人的怀念。学生很喜欢对园子里昆虫这一段的描写,作者说起花园的昆虫,仿佛一个孩子在掰着手指头,给你显示她的富有,那极满足和得意的神态跃然纸上。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孩子们在读书的过程中,体会到作者写小昆虫,不仅着眼于它们的色彩──“白、黄、红、金、绿”一应俱全,还对蜜蜂的样子和姿态,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丰富的色彩感和形象感,让你的眼前一下子就明亮绚丽起来。足见孩子们读书体会的精妙。更重要的是学生知道了:让作者感到自由快乐的,不光是祖父的园子,还有慈爱的祖父。他给了孩子心灵的自由,他允许孩子随便玩闹,对孩子倾尽了爱心和耐心。他的爱放飞了孩子的天性,在他暖融融的爱的包围下,才有了孩子自由、快乐、幸福的童年。正是因为作者的心灵是自由的,所以在她孩童的眼里,一切才是自由的,快乐的,甚至是充满梦幻色彩的。

篇6:课文祖父的园子预习资料

(2)从以上几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祖父的园子里昆虫丰富多彩;昆虫非常可爱;

祖父的园子充满生机、热闹、美丽……

对园子非常喜爱,难以忘怀

2、重点阅读4——15段,分析以下问题。

(1)这几段都写了什么内容?

写了我同祖父一起栽花、拔草、铲地、“我”把谷穗当野草铲掉,把野草当谷穗留下、还有帮祖父“浇菜”,我的这些行为往往不是在帮祖父,而是在捣乱。

(2)祖父对我的这些“捣乱”行为,有着什么态度?

祖父没有任何责备,而是给我非常自由的空间,任我玩耍,任我胡闹,从中可以看到祖父对我的爱心和耐心,是我无拘无束的成长。

(3)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天真的、可爱的、顽皮的孩子,喜欢干一些恶作剧,但却非常讨人喜欢。

(4)“我”在园子里到底是玩还是干活?

“我”在园子里干的活就是玩耍,而玩的游戏就是干活,总之“我”的童年充满了欢乐,充满了自由,同时也充满了祖父对我的浓浓的爱意。

3、阅读文章17自然段,理解文章含义

(1)读了这一段,你有什么感受?

这一段写园子里植物和动物的自由自在,表达“我”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快乐心情,在“我”的眼里,园子里的一切都是自由、快乐的,都是那样美好,充满活力的。我们读完也仿佛看到作者的童年在园子里玩耍的情景,感受到她的快乐,自己也想去那园子里玩耍一番。

(2)作者在这一段是如何描写的?

作者在这一段,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式,“愿意”……“就”……同时,运用大量笔墨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写出了我对园子的喜爱之情。

4、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祖父的园什么样的园子?

(1)是一个充满了欢声笑语的园子。

(2)是一个自由自在,没有约束的地方。

篇7:祖父的园子课文分析与研究

课文分析

‚祖父的园子‛是一幅色彩明丽富有童话色彩的画,这里是‚我‛童年生活的地方,它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不只是园子,还有慈爱的祖父,他给了‚我‛心灵的自由,爱飞了‚我‛的心灵,舒展了‚我‛的人生。

一、童年是彩色、流动的画。

文章用独特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艳、动感十足的画面。第一二小节是一副色彩丰富的画,由白的、黄的、大红的、金粉的蝴蝶,金的蜻蜓,绿的蚂蚱,各色鲜艳的花组成,绚丽而富于生气。这样的画面,对于身处钢筋混凝土包围的城市人,尤其是城市孩子,无疑是童话般的世界,会令他们无限向往。第十三节则是一副流动的画,‚我‛看见黄瓜摘来吃,丢下黄瓜追蜻蜓,采倭瓜花,捉蚂蚱,随着作者文字的描述,一个个画面一一展现,在画面自然转换中,不仅让读者能够充分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快乐和自由,而且还能唤醒读者潜藏在心灵深处的童年,让它逐渐浮现,让它慢慢清晰,拨动读者的心灵之弦。读者会自然而然地乐作者所乐,乐读者自己所乐。

二、童年是自由而快乐的,饱含祖父的爱。

课文重点写了作者在‚祖父的园子‛里自由自在的嬉戏生活。祖父在园中栽花、拔草、种白菜、铲地、浇水,‚我‛跟随祖父做着看似相同实则完全不一样的游戏的内容,祖父是劳作,而‚我‛不是真正的劳作,是‚乱闹‛。至于摘黄瓜、追蜻蜓、采倭瓜花、捉绿蚂 蚱,更是孩童的游戏了。玩闹累了,就在园子里睡下。‚我‛所做的这一切都是自由的,祖父没有批评,甚至没有一丝责怪,是完全理解甚至是赞同的。祖父给与‚我‛足够的宽松氛围,让‚我‛自由快乐的,不光是祖父的园子,更有慈爱的祖父。祖父允许孩子随便玩闹,对孩子倾尽了爱心和耐心,祖父给了‚我‛心灵的自由,他的爱放飞了‚我‛孩子的天性,在他暖融融的爱的包围下,才有了孩子自由、快乐而又幸福的童年。

三、寄情于景,寄情于物。

寄情于景,寄情于物是古诗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如王维的《红豆》、杜甫的《春望》。本文也善用寄情于景,寄情于物。如:‚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儿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儿又从墙头上飞走一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这段话表面上描写倭瓜上架上房、黄瓜开花结瓜、玉米生长和蝴蝶飞舞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实际却是作者把自己自由快乐的心情寄托在它们身上,通过拟人化的描写表现自己自由快乐的童年生活,寄情言外,清新自然。

四、语言轻快灵动。

作者语言选择很有意思,大量使用短句表达情感。长句和短句 是相对而言的,词语多,结构复杂的句子就是长句;词语较少,结构简单的句子就是短句。长句和短句各有特点,表达效果也各有不同:长句能使表达严密、精确、细致,使条理贯通,气势畅达,适宜于政论性的文章和文学作品中描写自然景色和心理活动的内容;短句节奏短促,干脆利落,生动明快,活泼有力,适宜于叙述性文章,尤其适宜于表现紧张的气氛,激越的情绪、欢快的心情、坚定的语气等。文中选择短句营造出轻松欢快的氛围,表达了自由快乐的感情,读来流畅自然,轻快灵动,亲切感人。再则,语言儿童化,口语化,更显童年的稚气和童言的天真无忌。

如:‚祖父发现我铲的那块地还留着一片狗尾草,就问我:‘这是什么?’

我说:‘谷子。’

祖父大笑起来,笑够了,把草拔下来,问我:‘你每天吃的就是这个吗?’

我说:‘是的。’

我看祖父还在笑,就说:‘你不信,我到屋里拿来给你看。’

我跑到屋里拿了一个谷穗,远远地抛给祖父,说:‘这不是一样的吗?’‛

资料链接

萧红

严格按照《呼兰河传》中描写恢复的萧红故居

萧红(1911.6.2—1942.1.22),女,原名张迺莹,另有笔 名悄吟,黑龙江呼兰人。

幼年丧母,1928年在哈尔滨读中学,接触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尤受鲁迅、茅盾和美国作家辛克莱作品的影响。由于对封建家庭和包办婚姻不满,1930年离家出走,几经颠沛。1932年与萧军同居,两人结识不少进步文人,参加过宣传反满抗日活动。

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在鲁迅的帮助和支持下,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开始用笔名萧红),萤声文坛。

1936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在东京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l940年与端木效蕻良同抵香港,不久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1942年,历尽坎坷之后在香港病故,时年31岁。

著有中篇小说《生死场》,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短篇小说集《牛车上》等。

关于《呼兰河传》

这部作品以作者自身的童年回忆为线索,通过描写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东北小镇呼兰(今哈尔滨市呼兰县)的风土人情,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当地老百姓平凡、卑琐、落后的生活现状和得过且过、平庸、愚昧的精神状态。

《呼兰河传》以梦幻般的笔法勾画了一个平静而饱含幽怨的寂寞世界,宛如掠过无声黑夜的璀璨极光,堪称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永垂 不朽的经典之作。

《呼兰河传》是一串凄婉的歌谣组成的梦幻诗篇。萧红把自己对生命的体验与感悟,孤独与忧伤、寂寞与怅惘,真诚地融入一篇篇追忆,透过浑朴简婉的笔调与洗尽铅华的轻淡词句,愈发烘衬出那个幽暗、冰冷的、令人窒息的时代……

《呼兰河传》是作者在阅历了人生之后写的一本童年回忆录。她在这部长篇小说里,不仅以朴实细腻的笔法,描绘了自己的童年生活,而且也真实生动地勾勒出故乡人民的生活场景。她用素描的手法,朴素地描绘出东北农村那种富有地方色彩的风俗画。她鞭答了那些愚昧保守但又自得其乐的农民身上的弱点,歌颂他们之中那些勇敢善良、追求自己幸福的人们。除此之外,她还毫不留情地描绘了我国农村由于长期受到封建主义思想的统治而造成的种种弊病:盲目地反对革新和大多数人的甘愿当看客,以及喜欢虐待违反传统习惯的人与事,非常轻视做人的基本权利而可笑地敬鬼神。她一方面描绘出这种令人窒息的生活,另方面又留恋自己记忆中的童年,对儿时的生活流露出一种牧歌式的情调。

在艺术表现上,《呼兰河传》是比较独特的:它虽然写了人物,但却没有主角;虽然叙述故事,但却没有主轴;全书七章虽说俨然一体却又可以各自独立。可以说不但是小说,还是散文、叙事诗。作家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她‚回忆式‛的巅峰之作。

在现代文学史上,萧红几乎是独一无二的。她从生存本身意义 上展现人们的生存困境,视角独特,她的文字成为不可复制不可替代的绝品。

《呼兰河传》相关评论:

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越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可是,仍然有美,即使这美有点病态,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惑。──茅盾

萧红的《呼兰河传》,1937年冬天在武汉动笔,1940年冬天在香港完成。《呼兰河传》对呼兰河城的散落追忆,植根于萧红在寂寞中道出的言说。这种言说,塑造了属于萧红个人的‚新方言‛。──文贵良

萧红在香港写的《呼兰河传》感人至深,我阅此书后,径去浅水湾她墓前凭吊一番,深恨未能得见此才女。──金庸

呼兰河和呼兰城

呼兰河是松花江中游左岸的一条大支流,发源于小兴安岭西南侧,金代称‚胡刺温水‛,又作‚活刺浑河‛,明代称‚忽刺温河‛,清代始称‚呼兰河‛。呼兰,为‚活刺浑‛、‚忽刺温‛音转。满语意为‚烟囱‛。流经松嫩平原东部13个市县,包括铁力、庆安、绥化、望奎、兰西、呼兰等,在哈尔滨以下4公里处由左岸注入松花江,全长523公里,总流域面积35683平方公里。最大支流为通肯河,此外还有克音河、努敏河、欧根河、依吉密河、安邦河和泥河等,较大支流集中于右侧。呼兰河下游行进在广阔的平原之上,河道曲折。水量 主要以大气降水补给,年径流总量47亿立米。由于降水的地区分布极不均匀,上游山地森林区降水大,水量丰富。下游平原区降水少,蒸发强烈,西部最小径流量仅25毫米,甚至形成闭流区。流域内降水时间分配不均,6-9月集中了全年降水量的65%,径流量约占全年经流量的70%以上。暴雨过后常有洪水发生。多年平均最大径流量和最小径流量相差悬殊达7倍以上,丰枯水变化很大,旱涝现象严重。河流含沙量大,地表侵蚀严重。流域内天然落差355米,水力资源丰富,理论蕴藏量为11.52万千瓦,有待充分开发利用。

呼兰镇,原名呼兰城。呼兰镇隶属呼兰县管辖。位于县境南部,呼兰河左岸,距省会哈尔滨市25公里(公路)。交通发达,铁路、公路并举。清代前期,设呼兰城,为城守尉驻地。始无城郭。1879年8月(清光绪五年七月),呼兰城守尉升改呼兰副都统后,呼兰城成为副都统驻地。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呼兰副都统倭克津泰为防止沙俄入侵,在呼兰城周围挖壕筑堤。壕宽2.6米,堤高3米,壕堤三面环城,全长3.75公里,南面是呼兰河。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设置呼兰府,遂为府城。府城划为南北两区。1911年(清宣统三年),呼兰府知府王顺存开西大街,城中心形成十字大街,南北大街长2.75公里,东西大街长2.65公里。中华民国成立后,1913年将府改县,遂为呼兰县城。东北沦陷后,初为呼兰城区保,1939年6月改称呼兰街。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始为城关区,1949年改为第一区。1955年8月,将一区改为呼兰镇。1958年9月,改称呼兰镇公社,1984年复称呼兰镇。

呼兰镇历史悠久,至今已近260年。城区南、西濒临呼兰河,双曲拱桥横跨河上;西有西岗公园,风光秀丽。是全县工商业最为发达的地区,一大批新老工厂、商店分布全城,省属呼兰火柴厂建于1928年,县属麻纺厂有职工2500人。镇属企业有炉具厂、塑料厂、锅炉厂等,部分产品分获省优和部优产品称号,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超过1亿元。镇郊农村有耕地1.98万亩,以蔬菜生产为主,大葱省内驰名。畜牧业较为发展,1990年产鲜奶1596吨,产蛋1001吨,成禽出栏9.8万只。

全镇总面积46平方公里。镇内街道和主要巷道10条,总长18.3公里,为沥青和砂石路面。除镇内分设10个街道外,还辖镇郊永兴、富强、伟光、原野4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10.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8万人;满、回、朝鲜等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2.6%。镇政府驻于镇内。萧红故居座落在镇内东南隅,为黑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我‛在园子里充满乐趣、自由自在的生活,体会祖父的爱,初步感悟园子的精神意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4.感受萧红语言新鲜自然、率真稚拙之美,产生阅读其它作品的愿望。

教学重点

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感想的写作手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童年记忆中冬日下的一对对骆驼,给林海音留下了难忘的记忆,那么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中的哪些童年生活情景让‚我‛对童年生活念念不忘呢?下面,我们一起走近萧红的《祖父的园子》,感受她的童年生活。

2.板书课题:祖父的园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勾画生字新词,注意读准字音。通过查阅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同桌交流等方法理解文中部分词语。

3.小组讨论:作者回忆了童年时在祖父的园子里经历的哪些场景?

4.全班交流:记忆中的园子(1—3自然段),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干活、玩耍(4—15自然段),园中的一切都是活的,都是自由的(16—17自然段),在园中玩累了,可以快乐地入梦(18—20自然段)。

5.交流课文主要内容:记忆中祖父的院子色彩鲜艳,景物众多,祖父经常在园子里劳作,‚我‛也经常在园子里‚乱闹‛、玩耍,园中的景物的自由的,‚我‛也是自由的快乐的。

三、细读品味,体会文意。

(一)走进‚园子‛,感受童年的趣事。

1.在祖父的园子里,有一位小女孩,她顽皮可爱,读文章相关段落,标出她做的哪些趣事,认真体会。

2.交流:你觉得哪件事最有趣?

预设一:‚祖父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在后边,用脚把那下了种的土窝一个一个地溜平。其实,不过是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有时不但没有盖上菜种,反而把它踢飞了。‛

这哪里是在种小白菜,‚我‛就是在瞎闹。谁愿意当当文中的小女孩,读出作者的调皮劲儿。

预设二:‚其实哪里是铲,不过是伏在地上,用锄头乱钩一阵。我认不得哪个是苗,哪个是草,往往把谷穗当作野草割掉,把狗尾草当谷穗留着。‛

‚我‛是在怎样铲地的?哪里是在铲地呀?这简直就是帮倒忙。

预设三:‚玩腻了,我又跑到祖父那里乱闹一阵。祖父浇菜,我也过来浇,但不是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一扬,大喊着:

‘下雨啰!下雨啰!’‛

(1)同样是浇水,我和祖父有什么不同?从哪里读出来的?

(2)想象一下,小萧红大喊着‚下雨啰!下雨啰!‛的神情是怎样的?(激动地、欢快地、开心地、天真烂漫地……)

(3)感情朗读。你边读边想象她的动作,神情。

(4)小结:本是浇菜的水和工具,可到了‚我‛手里,就成了‚乱闹‛的玩具。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读出作者的快乐和顽皮。

(二)走近祖父,体会祖父的慈爱。

1.作者在园子里这么淘气,这么调皮,祖父是什么态度,阅读5-----12自然段,细细体会。

2.重点体会:

祖父发现我铲的那块地还留着一片狗尾草,就问我:‚这是什么?‛

我说:‚谷子。‛

祖父大笑起来,笑够了,把草拔下来,问我:‚你每天吃的就是这个吗?‛

我说:‚是的。‛

我看祖父还在笑,就说:‚你不信,我到屋里拿来你看。‛

我跑到屋里拿了一个谷穗,远远地抛给祖父了,说:‚这不是一样的吗?‛

祖父把我叫过去,慢慢地讲给我听,说谷子是有芒针的,狗尾草却没有,只是毛嘟嘟的,很像狗尾巴。

(1)抓‚慢慢地‛体会祖父对我的慈爱。

(2)抓祖父的笑:‚大笑起来──笑够了──还在笑‛,从这三次笑中你读出了什么?

(3)祖父的笑里隐藏着什么?(慈祥、和蔼可亲、疼爱孙女的)

(4)分角色朗读对话,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

3.在这座园子中,孙女爱胡闹,祖父从来不恼,正是有了祖父的慈爱,在他宽容、耐心、呵护下,我才可以如此地在园子中纵情嬉戏!那么这座园子在‚我‛的眼中在‚我‛心里又是怎么样的呢?

这是一座乐园,更是一座爱园。

4.小结:祖父给与‚我‛足够的宽松氛围。让‚我‛自由快乐的,不光是祖父的园子,更有慈爱的祖父。祖父允许‚我‛随便玩闹,对‚我‛倾注了爱心和耐心,祖父给了‚我‛心灵的自由,他的爱放飞了‚我‛孩子的天性,在他暖融融的爱的包围下,才有了孩子自由、快乐而又幸福的童年。

(三)走进园中景物,感受作者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

1.心中是自由快乐的,看什么都是自由快乐的,在作者眼里,园中的景物又是怎样的呢?自由读(16—17自然段)。

2.把自己当成园子里的一只蝴蝶、或者一朵花,或者一棵树,来讲述你的快乐和自由吧!引读(17自然段)

心中有自由快乐,看什么都是自由快乐的,让我们再来看看园子的景像吧!引读:明媚的阳光下,花开了,在我看来,就像__________;鸟飞了,就像__________;虫子叫了,就像__________;倭瓜有的爬在架上,有的爬在房上,在我看来,是__________;黄瓜 有的开着花,有的结果了,在我看来,是__________;玉米长得特别茂盛,在我看来,是__________……

3.短文连用十个‚就‛字,朴素的文字,普通的景物,自由自在的景物,处处传达着‚我‛的自由与快乐。一切景语皆情语啊!带着这样的感受齐读13段(引读13节)。(这是对园中景物的一次回望。有了对文中趣事的理解,再读第13节就能更好地领悟作者写作的巧妙,体会到作者在借景抒情,体会到作者‚心‛的自由。此处读是一次情感的升华。)

四、回顾总结,延伸拓展,渗透园子的精神意义。

1.在‚我‛童年的记忆中,祖父的园子是一个怎样的园子?

2.有自由的园子真好,有爱的园子真好。就这样一天一天的,祖父、后园、‚我‛三者是一样也不可缺少的。在三十一年短暂而坎坷的人生旅途中,对于人间的‚温暖与爱‛怀着‚永久的憧憬与追求‛的萧红常常会忆起呼兰河城,因为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她的祖父,有她和祖父的园子。所以,作者用一颗真诚的心,用一本《呼兰河传》记录了曾经的点点滴滴。

《呼兰河传》这本书的尾声部分这样写道: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已完全荒凉了。

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地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

曾经的一切是萧红难以忘却的,随着年龄的增加,相信你们会体会得更深。不管怎样,请记得,无论是文字还是情感,《呼兰河传》都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

练习设计

一、给黑体字选择读音。

蚌壳(bàng bàn)樱桃(yīng yīn)啃吃(kěn kěng)倭寇(wō wēi)

水瓢(piáo páo)

玩腻(mì nì)

二、比一比,再组词。

碟()飘()愉()啃()烁()

蝶()漂()榆()肯()砾()

谍()瓢()渝()恳()乐()

三、品一品句子的思想感情。

1.凡是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子模仿秀(用上黑体字)。

1.其实哪里是铲,不过是伏在地上,用锄头乱钩一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拍一拍手,仿佛大树都会发出声响:叫一两声,好像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时不但没有盖上采种,反而把它踢飞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课文传真(根据课文填空)。

1.课文中的‚我‛回忆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几件童年趣事,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2.童年的‚我‛在园子里的心情可以用这些词语来形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阅读 呼兰河传(节选)

萧红

除了念诗之外,还很喜欢吃。

记得大门洞子东边那家是养猪的,一个大猪在前边走,一群小猪跟在后边。有一天一个小猪掉井了,人们用抬土的筐子把小猪从井吊了上来。吊上来,那小猪早已死了。井口旁边围了很多人看热闹,祖父和我也在旁边看热闹。那小猪一被打上来,祖父就说他要那小猪。

祖父把那小猪抱到家里,用黄泥裹起来,放在灶坑里烧上了,烧好了给我吃。

我站在炕沿旁边,那整个的小猪,就摆在我的眼前,祖父把那小猪一撕开,立刻就冒了油,真香,我从来没有吃过那么香的东西,从来没有吃过那么好吃的东西。

第二次,又有一只鸭子掉井了,祖父也用黄泥包起来,烧上给我吃了。

在祖父烧的时候,我也帮着忙,帮着祖父搅黄泥,一边喊着,一边叫着,好像拉拉队似的给祖父助兴。

鸭子比小猪更好吃,那肉是不怎样肥的。所以我最喜欢吃鸭子。

我吃,祖父在旁边看着。祖父不吃。等我吃完了,祖父才吃。他说我的牙齿小,怕我咬不动,先让我选嫩的吃,我吃剩了的他才吃。

祖父看我每咽下去一口,他就点一下头,而且高兴地说:‚这小东西真馋,‛或是‚这小东西吃得真快。‛

我的手满是油,随吃随在大襟上擦着,祖父看了也并不生气,只是说:‚快蘸点盐吧,快蘸点韭菜花吧,空口吃不好,等会要反胃的……‛

说着就捏几个盐粒放在我手上拿着的鸭子肉上。我一张嘴又进肚去了。

祖父越称赞我能吃,我越吃得多。祖父看看不好了,怕我吃多了。让我停下,我才停下来。我明明白白的是吃不下去了,可是我嘴里还说着:‚一个鸭子还不够呢!‛

自此吃鸭子的印象非常之深,等了好久,鸭子再不掉到井里,我看井沿有一群鸭子,我拿了秫秆就往井里边赶,可是鸭子不进去,围着井口转,而呱呱地叫着。我就招呼了在旁边看热闹的小孩子,我说:‚帮我赶哪!‛

正在吵吵叫叫的时候,祖父奔到了,祖父说:‚你在干什么?‛

我说:‚赶鸭子,鸭子掉井,捞出来好烧吃。‛

祖父说:‚不用赶了,爷爷抓个鸭子给你烧着。‛

我不听他的话,我还是追在鸭子的后边跑着。

祖父上前来把我拦住了,抱在怀里,一面给我擦着汗一面说:‚跟爷爷回家,抓个鸭子烧上。‛

我想:不掉井的鸭子,抓都抓不住,可怎么能规规矩矩贴起黄泥来让烧呢?于是我从祖父的身上往下挣扎着,喊着:‚我要掉井的!我要掉井的!‛

祖父几乎抱不住我了。

阅读提示:

1.认真阅读节选短文,了解故事内容。

2.仔细阅读文中描写‚我‛贪吃馋相的语句,体会作者童年身体自由心灵舒展的生活经历。

篇8:课文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

一、追问诱导,插柳成荫

[出示预习要求:快速默读《祖父的园子》,捕捉重点信息,在括号里填写合适的字词:祖父的园子,是个( )园、( )园、( )园,也是个()园。]

师:谁来填一填?

生:花园。

师:这里似乎没有明显地写花。你从哪儿找出来的?

生:(读)“蜜蜂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乎乎,圆滚滚,就像一个小毛球,停在上面一动不动了。”

师:那你为什么觉得这句话是写花的呢?我倒想听听你的想法。

生:因为蜜蜂会采花蜜。如果他们家园子里的花开得不是很好的话,那么蜜蜂一会儿就飞走了,可是蜜蜂停在上面一动不动。

师:嗯,说得真好!蜜蜂有可能被花香给迷住了,也有可能采蜜采累了,是不是?你真会读书!来,同学们,关注这几个词语,想一想,它们和写花有关系吗?(课件中圈出“带着金粉”“满身绒毛”“胖乎乎,圆滚滚”“小毛球”。)

生:“带着金粉”表示带着花粉;“胖乎乎、圆滚滚”是写蜜蜂采了很多花蜜;“像一个小毛球”说明蜜蜂采了很多蜜,很胖。

师:理解得真好!你看,这就是萧红文字的魅力———表面上不写花,但是处处都在写花,有香有色,有动有静。这就是侧面描写。(课件出示:侧面描写)来,美美地读一读这段文字。

(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张老师出示预习要求,让学生按要求填空,为学生的阅读指明了方向。填空的设计也具有巧妙之处,即由易到难。其中简单的,比如“果园”“花园”之类的答案是能够直接从课文中找到的。但有些填空则是学生自读自悟基础之上的个性化答案,比如后面所填写的“乐园”。与此同时,在教学中,张老师并不是简单地讲授答案,而是通过一连串的追问,引导学生获得并表达真实的情感体验。如引导学生从蜜蜂采蜜,找到蜜蜂胖乎乎、圆滚滚的身体。学生由此联想到蜜蜂采蜜定是获得了大丰收,并推及园子里的花一定很多,于是自然说出“花园”。这看似零散的教学,实质上形成了学生情感的整体。

二、融情于景,情感共鸣

在课堂中,张老师让学生围绕“这是一个自由的园子”,自读找出“溜土窝、追蜻蜓、捉蚂蚱、吃黄瓜、采倭瓜花”等。此时学生心中的自由,已经与萧红心中的自由不期而遇。张老师没有浅尝辄止,又引导学生补充还可以在园子里做什么。学生畅所欲言,俨然已经融入到园子里。紧接着的情感升华,就是由讲到读。

师:同学们,正因为有这样一位宽容的祖父,所以“我”在园子里可以为所欲为,所以文中很多地 方写祖父 怎么样 ,“我”也怎么样。找出来读一读。

(学生找到句子后,师生合作朗读。)

师:祖父戴一顶大草帽,

生:我戴一顶小草帽;

师:祖父栽花,

生:我就栽花;

师:祖父拔草,

生:我就拔草;

师:祖父铲地,

生:我就铲地。

[课件出示:祖父(),我就()。]

师:谁接着说?

生:祖父浇菜,我就浇菜。

生:祖父摘谷穗,我就摘谷穗。

生:祖父浇水,我就浇水。

师:总而言之,祖父干什么,“我”就干什么,祖孙俩形影不离。那画面好温馨啊!同学们,你们看,萧红写这个园子的自由,其实处处都在写心中的自由,这就叫“借景抒情”。其实,在《呼兰河传》的第三章里,萧红常常写到自己在园子里自由地奔跑。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采用师生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这样更易于把学生带入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从而较好地实施课堂教学环节。但是,有时学生的朗读只是为了配合教师,其情感并不是发自内心的。这样的分角色朗读表面上看似乎师生配合非常默契,实际上却容易导致学生阅读的“伪体验”。在“自由的园子”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教师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的氛围。学生看似找的是文章中哪些地方体现了“自由”,实则已经将其内化到自己的心中,即“你眼中的自由是什么样的”。张老师让学生畅所欲言,师生之间的问答,俨然成了同伴间的快乐聊天。学生从学课文中找到了快乐、共鸣,教师也很好地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这种基于情感内化后的师生配合,自然少了些刻意的朗读指导,此时无声胜有声。

三、润物无声,平中见奇

师:同学们,玩着玩着啊,我们就累了。让我们在萧红的园子里静静地闭上眼睛睡一会儿吧。(师配乐朗诵,文字缓缓地从屏幕下方往上移动。)

(出示:“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

白云来了,一大团一大团的,从祖父的头上飘过,好像要压到了祖父的草帽上。

我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不用枕头,不用席子,把草帽遮在脸上就睡了。”)

师:(轻声讲述)蝴蝶睡了,蚂蚱睡了,蜜蜂睡了,蜻蜓睡了,这园子里的一切仿佛都睡了……也不知睡了多长时间,睡着睡着,就进入了梦乡。你会梦见些什么呢?也许,你会梦见……你会梦见……这园子里的一切都静静的,伴着我们进入了甜甜的梦乡。

师:(三分钟后) 你梦见了什么?(生交流)

师:连我们的梦都是那样的自由自在啊!同学们,虽然我们没有去过萧红家的园子,但依然能够通过文字和想象看到园子里的一切,这就是文字的魅力!可以想见,萧红在睡觉的时候也可能梦到这一切。但是,19岁以后,萧红再也不能快乐地做这样的梦了。

师:(借助中国政区图,在低沉的音乐声中解说写作背景)1911年,萧红生于呼兰县城。18岁那年,那个带给她无比快乐的祖父永远地走了;19岁,她被迫离家,离开这个美丽的、“样样都有”“一切自由”的园子,漂泊了很多地方,从一个异乡到另一个异乡,最后漂泊到香港;1942年,由于庸医的误诊,年仅31岁的萧红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人世。整整12年时间,她再也没有回到过那个魂牵梦萦的园子,她只能一次次地在梦中看见园子里的一切。

师:花开了———

(屏幕出现重点段提示语,学生根据提示尝试背诵:花开了……鸟飞了……虫子叫了……倭瓜……黄瓜……若都不愿意……玉米……)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已经屡见不鲜。关于多媒体的使用,教师们也经常感到困惑:过多利用多媒体,有时会忽略传统教学工具,如黑板、粉笔;不用多媒体,有时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拓展。笔者认为,张老师的这节课恰到好处地运用了音乐。教者的轻声叙述,配上音乐,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动静结合。想象后的交流,更是将萧红眼中的自由之情升华。在此基础上引入萧红的写作背景和不幸,与自由又形成强烈的对比。学生对萧红的了解,随着情感的跌宕起伏愈来愈深。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所有教学行为都只是那一笔笔的“画龙点睛”。

上一篇:大自然给我的们的启示作文下一篇:安全检查员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