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

2024-05-13

五年级语文下册《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共13篇)

篇1:五年级语文下册《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掌握课文生字、词。

⑵、熟练朗读课文,理清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2、能力目标:

⑴、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⑵、培养学生语言积累及口语表达能力。

⑶、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美,寻找亲情,从而提高审美观。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朗读,感悟课文内容。

2、难点:通过学习课文,每一个学生都能有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者

先展示、交流学生搜集的有关女作家萧红的资料,再多媒体展示教师搜集的资料如下:

萧红:原名张乃莹,黑龙江省呼兰县人,她从小生长在一个比较富有的地主家庭。她的童年却是在可怜的阴影中长大的,在侮辱与损害的恶境中孤零零的挣扎过来。她的父亲张庭举是一个典型的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奴仆。他冷酷、贪婪,甚至因为萧红是个女孩而歧视她。只有在她的祖父那里,可以得到温暖和爱,祖父和他的后园是她童年时代的一束阳光,因而她对于和祖父一起时的那段童年时光有着强烈的眷恋之情。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她笔下的祖父以及充满乐趣的后园。

三、学习目标

多媒体出示:

1、掌握课文生字词。

2、熟练朗读课文,理清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四、朗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交流自己预习时查找的生字、词,然后集体订正。

3、教师范读课文,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五、整体感知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学习,锻炼学生整体阅读、归纳、概括能力。重点解决如下问题:

1、祖父和“我”在后园都做了哪些有趣的事?并简单复述。

2、我是个什么样的孩子?你喜欢文中的祖父么?为什么?

小组派代表发言,其他组补充完善,最后多媒体展示讨论结果:

⑴、第一问答案:

①、种小白菜。

②、铲地,重点写“狗尾草”事件。

③、我在后园吃黄瓜、追蜻蜓、捉蚂蚱、扬水“下雨”。

④、我和祖父讨论“樱桃树为什么不结樱桃”,“为什么樱桃树不开花”等问题。

⑤、插花事件。

⑵、第二问答案:

祖父:

勤劳慈爱、幽默风趣,有一颗童心。

“我”:

天真活泼、顽皮可爱,有一颗自由的心

六、小结

作者通过回忆童年时代快乐、自由、温馨、美好的后园生活,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浓浓亲情的眷恋,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与人性美的向往,以及童年的“我”作为一个真正的人的自由和天性。

七、作业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任意选择一题做答:

1、在本文中找出你喜欢的五个词语解释并各自造一个句子。

2、在下列词语中任意选出五个,把它们连接成一段话(不少于50字)。

嘴馋、玫瑰、玩腻了、明晃晃、毛嘟嘟、蓝悠悠、寂寞。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以朗读为主,研讨赏析文中优美语句。

〖教学过程〗

1、本课的作者。

2、给下列词语注音:

谷穗、玩腻了、衣襟、地榇、嘴馋。

二、朗读、赏析、感悟

1、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大声朗读,并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自身感悟出发,谈谈自己的理解。

(朗读时要注意,有的文段应大声朗读,有的可以欢快地朗读,有的甚至像小萧红那样喊,有的则要默默地品读。)

如:

⑴、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地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⑵、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这榆树先啸,来了雨,大榆树先就冒烟了。太阳一出来,大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了。

⑶、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飞上了天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⑷、刮了风,下了雨,祖父不知怎样,在我却是非常寂寞的了,去没有去处,玩没有玩的,觉得这一天不知有多少日子那么长。

(除了这些句子外,当然也可以是其他句子。)

2、小组合作探究:

本文写出了浓浓的亲情,也写出了“我”作为一个真正的“人”的自由和天性。找出集中反映人的自由和天性的段落,互相交流体会。

第一部分:

“太阳在园子里是特大的……只是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

第二部分:

“一到后园里,我就没有对象地奔了出去……休息好了又是跑。”

三、交流(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在你的亲人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用亲身经历的具体事例说明。)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1、必做题:

同学们,在你们的童年中有过这样的经历吗?请把它们写出来,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你童年的欢乐和那温馨美丽的亲情!

2、选做题:

阅读萧红的其他作品,并写出读书笔记。

篇2:五年级语文下册《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读8个生字及“蚂蚱、樱桃、蚌壳、瞎闹、倭瓜、水瓢”等词语,通过查字典,并结合课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熟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我”在祖父园子里的生活 情景,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感受童 年生活的情趣,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录积累文中优美的句子。4.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 己的感受。教学重点: 让学生自主地、入情入境地读书,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 和快乐,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并积累语言。教学难点: 体会感情,领悟表达方法。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导入新课

导入:我们已经学习了《东阳童年骆驼队》,这篇课文给你留下哪些难忘的记忆呢?告别童年东阳下的骆驼队,我们走进了第7课《祖父的园子》。(齐读 板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文章的生字新词。读好后想一想:

这篇课文中的哪些情景,让“我”对童年生活久久不能忘怀呢?

2、自由读,交流:

(园子里有很多可爱小动物;“我”跟祖父一起栽花、拔草、种小白菜,铲地;浇菜;“我”在园子吃黄瓜、追蜻蜓、采倭瓜花、捉绿蚂蚱;园子里的小动物自由自在的;“我”在园子里睡觉……)园子是丰富多彩的,我的活动也是丰富多彩的。

3、默读课文,想一想:我在园子里的心情是怎样的?你从哪里体会到?

2、交流:(快乐的,自由的……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板书“自由自在”

三、学习“我”在园子的做的事情,重点朗读。

1、是啊!“我”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做了很多事情,对这些事情,作者进行了“详略”处理,其中写得最详细的是哪件事情?(铲地)

2、找出相关段落,自由读,从哪些的动作和语言可以看出作者的自由自在。

3、交流:(5-12自然段)

(1)动作:伏在、乱钩(哪个句子说明我是乱钩呢?)、抛给。(板书)

(2)语言:

A 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把最后一句话改成直接叙述,再师生分角色朗读;

你从我和祖父的对话中体会到什么?(无拘无束、调皮、惬意、漫不经心、调皮、懒散;祖父的亲切、慈祥、宽容、哭笑不得)B 再指名学生分角色朗读:读着读着,我们会发现,祖父有一个典型的动作——笑(板书),透过“笑”字,你体会到了什么?

指名读“祖父的话” 你对祖父又有哪些深刻的认识?

祖父的“笑”和我的自由有什么关系呢?(正是祖父的爱放飞了我自由的天性)

C 祖父始终“笑”着面对我,那我又是怎么说的呢?作者并没有写出来,这给了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请你们自由的读一读,你觉得“我”会怎么说呢?(练习指名)(调皮地、大声地、不耐烦地、嬉皮笑脸地、没大没小地、一本正经、天真地、满不在乎地……)

指名读“我”的话,加上这些词语,作者的形象就更生动更立体了!

D 同桌合作:练习、展示(多么和谐的画面!多么温馨的情景!)

4、我们抓住重点词,通过朗读,体会出作者的自由自在,你还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出来呢?指名学生读相关句子,简要说明。

“其实,不过是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有时不但没有盖上菜种,反而把它踢飞了。”

“其实哪里是铲,不过是伏在地上,用锄头乱钩一阵。”

“我并不细看,不过马马虎虎承认下来就是了。”

“玩腻了,我又跑到祖父那里乱钩一阵。”

“我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

开火车读读这几个典型的句子。

四、学习园子里其他生物的表现,重点为练笔。

1、过渡:慈爱的祖父,对“我”的瞎闹是这样的宽容,他对“我”倾入了无限的爱心与耐心,放飞了“我”的自由,于是“我”眼中一切都是自由的,特别是课文的第17自然段,字里行间都流淌着自由的气息。

2、自由读,思考:你有什么感受?

3、交流朗读:(我体会到园子里的一切都是自由的。)

哪个句子让你的这种感受特别深刻?

4、读着读着,你发现作者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吗?

三个“就像……似的”——拟人——多么富有诗情画意的语言啊!(男生朗读)

七个“愿意”—无比自由—作者笔下的一切都是有灵性的,自由快乐的!(女生朗读)板书:“就像……似的”、“愿意”

4、只要我们的心灵是自由快乐的,那么我们眼中的一切都是无拘无束的!你们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会吗?(指名学生说,如:我今天考了好分数,特别高兴,觉得校园里的一切都是自由的;有一天,妈妈带我公园里放风筝,我很高兴,觉得公园里的一切都是自由的;有一天我一个人在家,特别自由,觉得家里的一切都是自由的……)

5、请学生也像作者一样用上“就像……似的”、“愿意”等词语和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写写自己心中的那份自由。

6、交流

五、回归全文,领悟写法

1、小结:现在请同学们带着这份自由,重新回到祖父的园子。因为我的心“情”是自由自在的,所以我看到的一切“景”色都是自由自在的;也正因为满眼的“景”色都是自由自在的,所以我的心“情”就更加自由自在了。这就叫做“情景交融”。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写作方法。(板书“情”“景”“交融”)

2、齐读课题:我是自由的,园子是自由的,而慈爱的祖父正是这种自由的源泉,所以作者深情地称这个园子为“祖父的园子”。

六、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兴趣的,还可以背一背自己喜欢的段落。

2、摘抄课文中体现童真童趣的句段。

3、阅读补充材料A《一朵中国北方原野的花——致萧红》,深入了解作者。

4、阅读补充材料B《呼兰河传》(节选),看看这篇文章是怎样做到“情景交融”的。

(在1和2之间选择一题;在3与4之间选择一题。)

七、板书设计:

祖父的园子

伏在 乱钩 抛给 就像……似的

自由自在 …… 笑 愿意 情景交融

参赛者信息:

姓名:杨艳红

在文库平台的访问链接: 省份:陕西省

篇3:五年级语文下册《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

萧红曾说:“祖父, 后园, 我, 这三样东西是一样也不可缺少的。”的确, 回顾萧红短暂而又坎坷的一生, 祖父是她精神的寄托, 园子是她生命的圣地。祖父和园子, 给了她完全的自由与快乐, 也成了她永久的憧憬与怀念。

一、走进那个自由的园子

这是一个让萧红放飞心灵、自由栖息的园子, 也是一个承载了祖孙二人无限亲情和欢笑的园子。多年以后, 当萧红提笔追忆这个园子时, 内心依然充满了亲切与温暖——

我家有一个大花园, 这花园里蜜蜂、蝴蝶、蜻蜓、蚂蚱, 样样都有。……蜜蜂则嗡嗡地飞着, 满身绒毛, 落到一朵花上, 胖乎乎, 圆滚滚, 就像一个小毛球, 停在上面一动不动了。

一开篇, 作者就絮絮叨叨地讲述了一摊子无关痛痒的闲话, 什么蝴蝶好不好看啦, 蜻蜓、蚂蚱什么颜色啦, 蜜蜂长什么样、怎么飞舞啦……读后难免让人生厌。然而再读之, 我们便可发现, 在这絮絮叨叨中, 其实饱含着作者对这个园子深深的眷恋。蜜蜂、蝴蝶、蜻蜓, 皆寻常之物也, 但在萧红看来, 这些小东西却是如此的可爱, 如此的让人迷恋。何也?因为此时, 她已离家多年, 那个让她魂牵梦萦、眷恋不舍的园子, 如今已不知怎样了。所以, 当作者再次回想起童年的园子时, 其间的一花一木、一虫一鸟, 无不让人感到亲切、甜蜜与温暖。

行至文末, 作者又一次表达了同样的深情——

花开了, 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 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 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 要做什么, 就做什么。要怎么样, 就怎么样, 都是自由的……它们是从谁家来的, 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

这段文字是对前面内容的升华。作者借景抒情, 将自己内心的自由和快乐表现到了极致。在这里, 花是自由的, 鸟是自由的, 虫是自由的, 瓜是自由的, 当然, 人更是自由的。

读着这样的文字, 我们感受到的是一股自然的原始气息和一派清新的田园风情。文中一连串的排比与重复, 读来非但不觉啰唆, 反而有一种明快、洒脱之感, 让人似乎走进了一个充满生机、充满灵气、充满自由的童话王国。

二、走近那位慈祥的老人

有人说, 一部《呼兰河传》, 其实只写了一句话, 那就是:“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住着我的祖父。”话虽偏激, 但从中可以看出祖父在萧红心中的地位。

在《祖父的园子》中, 作者回忆了这样一段往事:

祖父发现我铲的那块地还留着一片狗尾草, 就问我:“这是什么?”

我说:“谷子。”

……

祖父把我叫过去, 慢慢讲给我听, 说谷子是有芒针的, 狗尾草却没有, 只是毛嘟嘟的, 很像狗尾巴。

当“我”将“谷穗当作野草割掉, 把狗尾草当作谷穗留着”时, 祖父非但没有呵斥责备, 反而“大笑起来”, 笑够了, 再慢慢地给“我”讲什么是谷子, 什么是狗尾草。如此慈爱、和善、宽厚的祖父, 怎不让人缅怀与思念?

在萧红的记忆里, 祖父就像一个老顽童, 永远都是笑呵呵的。所以在《呼兰河传》中, 她多次写到祖父的“笑”, 比如——

祖父蹲在地上拔草, 我就给他戴花。祖父只知道我是在捉弄他的帽子, 而不知道我到底是在干什么。我把他的草帽插了一圈的花, 红通通的二三十朵。我一边插着一边笑, 当我听到祖父说:“今年春天雨水大, 咱们这棵玫瑰开得这么香。二里路也怕闻得到的。”

就把我笑得哆嗦起来。我几乎没有支持的能力再插上去。等我插完了, 祖父还是安然的不晓得。他还照样地拔着垄上的草。我跑得很远的站着, 我不敢往祖父那边看, 一看就想笑。所以我借机进屋去找一点吃的来, 还没有等我回到园中, 祖父也进屋来了。

那满头红通通的花朵, 一进来祖母就看见了。她看见什么也没说, 就大笑了起来。父亲母亲也笑了起来, 而以我笑得最厉害, 我在炕上打着滚笑。

祖父把帽子摘下来一看, 原来那玫瑰的香并不是因为今年春天雨水大的缘故, 而是那花就顶在他的头上。

他把帽子放下, 他笑了十多分钟还停不住, 过一会一想起来, 又笑了。

在这段文字中, 作者反反复复写到一个“笑”字。在这里, “我”在笑、祖父在笑、祖母在笑、父亲在笑、母亲在笑, 全家人都在笑。透过这一阵阵的笑声, 我们似乎感到了一家人浓浓的温情。可事实上, 对于童年的萧红来说, 除了祖父, 其他人既不疼她, 也不爱她。她的父亲是个极其专制而又冷淡的人, “偶尔打碎一只杯子, 他就要骂到使人发抖的程度”。她的生母“性情暴躁, 脾气不太正常”, 继母则常常对她恶言恶色、拳脚相加。至于祖母, 对顽皮淘气的萧红也没有多少好感, 有时甚至拿针刺她的手指。这种没有爱抚、没有温暖的生活, 深深地刺痛了萧红幼小而敏感的心。

然而此时, 全家人却其乐融融、和和美美, 沉浸在一片欢声笑语之中。而创造这一切的, 正是那个爱她、疼她、宠她的祖父。

可是, 当萧红写下这段文字时, 祖父已经去世了。所以此时此刻, 她的内心除了甜蜜, 更多的是叹息、哀伤与追思。

在《呼兰河传》的最后, 萧红这样写道: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 以前住着我的祖父, 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我生的时候, 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 我长到四五岁, 祖父就快七十了, 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 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 祖父就死了。

在这里, 作者不厌其烦、喋喋不休地写了祖父的年龄和自己的年龄。这看似单调、重复的叙述, 流露出的正是她对祖父缠绵而又惆怅的深情。

三、走近那位孤寂的才女

童年是萧红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在《祖父的园子》中, 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淘气率真、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萧红。比如——

……一抬头, 看见一个黄瓜长大了, 我跑过去摘下来, 吃黄瓜去了。黄瓜还没有吃完, 我又看见一只大蜻蜓从旁边飞过, 于是丢下黄瓜追蜻蜓了……

玩腻了, 我又跑到祖父那里乱闹一阵。祖父浇菜, 我也过来浇, 但不是往菜上浇, 而是拿着水瓢, 拼尽了力气, 把水往天空一扬, 大喊着:

“下雨啰 ! 下雨啰 !”

这是一幅流动的图画。画面中, “我”看到黄瓜就去摘, 看到蜻蜓就去追, 看到倭瓜花就去采, 看到蚂蚱就去捉……一个没有管束、没有忧愁, 只是快乐、只有自由的小女孩跃然纸上。

在《呼兰河传》中, 萧红还多次写到那些美好的童年往事, 譬如下面这段文字——

我玩的时候, 除了在后花园里, 有祖父陪着。其余的玩法, 就只有我自己了。

我自己在房檐下搭了个小布棚, 玩着玩着就睡在那布棚里了。

我家的窗子是可以摘下来的, 摘下来直立着是立不住的, 就靠着墙斜立着, 正好立出一个小斜坡来, 我称这小斜坡叫“小屋”, 我也常常睡到这小屋里边去了。

我家满院子是蒿草, 蒿草上飞着许多蜻蜓, 那蜻蜓是为着红蓼花而来的。

可是我偏偏喜欢捉它, 捉累了就躺在蒿草里边睡着了。

蒿草里边长着一丛一丛的天星星, 好像山葡萄似的, 是很好吃的。

我在蒿草里边搜索着吃, 吃困了, 就睡在天星星秧子的旁边了。

蒿草是很厚的, 我躺在上边好像是我的褥子, 蒿草是很高的, 它给我遮着荫凉。

在这段文字中, 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 回忆了独自在后花园玩耍的情景, 也让我们见识了一个淘气顽皮而又充满活力的“假小子”。

然而, 当萧红提笔重温这一段段美好的记忆时, 现实的悲凉也一次次地侵袭着这位才女的生命。

萧红出生在黑龙江呼兰县的一个地主家庭。由于从小缺少父母的疼爱, 她只能与祖父相依相伴。18岁时, 那个带给她无限快乐的祖父永远地走了。19岁时, 她为了反抗包办婚姻而离家出走, 从此四处漂泊, 受尽流离之苦, 生活极度穷困, 常常连最起码的吃住也没有着落。1942年1月, 贫病交加的萧红在历经艰辛之后, 客死香港, 年仅31岁。她在遗言中写道:“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 留得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 不甘, 不甘。”寥寥数语, 道尽了萧红一生的痛苦与挣扎、漂泊与无奈、奋斗与成就。

有人说,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悲情的女作家。她一生漂泊, 命运多舛, 情路坎坷, 忧病相煎, 最终魂断浅水湾。她曾不止一次地感叹:“若是那时候能回呼兰我的家乡去多好啊!”对于萧红来说, 其实真正想回到的是家乡的后花园, 是和祖父在一起的幸福时光, 是过去那段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美好生活。而这, 也成了她一生永远无法抵达的梦。

篇4:《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

教学类型:新课

教材选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

授课对象:小学五年级学生

教材分析:《祖父的园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略读课文,写了作者在园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8个生字,读记“蚂蚱,樱桃,蚌壳,瞎闹,倭瓜,水瓢,圆滚滚,一动不动”等词语。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心情,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2.过程与方法:

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由的把课文读懂。

以读促悟,联系上下文,深入体会文中的关键词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在孩童的眼中,一切都是自由的,快乐的,甚至是充满梦幻色彩的。

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自主读书,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领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的,并积累语言。

教学设计:

一 .导入课题,揭示课题:

上篇课文中的“小英子”在对童年生活淡淡的回忆中,我们真切的看到了她对童年魂牵梦莹。对早早走远的童年的依依留恋。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也是作者对她美好童年的回忆。让我们跟随作者走进她那“自由的,快乐的,充满梦幻色彩的”童年。

二 .明确阅读要求:

看课文前的提示语,想一想学习本文的目的要求是什么。(这篇课文中的哪些情景,让“我”对童年的生活久久不能忘怀呢?默读课文,说说“我”在园子里的心情怎样呢?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三 .依据阅读提示,自读自悟,同学交流。

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有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查字典,词典或联系上下文,自行解决。

默读课文,想一想,“我”在园子里心情是怎樣的?并在书上做简单的批注,读后同学之间,根据自己的批注进行交流。

学生回答,师生归纳。(“我”在园中的心情是自由的,快乐的)

四 .读评结合,走进课文,感受作者的自由,快乐的心情。

默读乐文,想一想,课文中有哪些问句,句子中体会作者的什么心情?

学生试着把有关的问句画出来。

指名读,请学生评价。

(从对昆虫的描述中体会到的:昆虫的色彩美“白,黄,红,金,绿。”昆虫的可爱“胖呼呼,圆滚滚,毛茸茸。”“我”和 “爷爷”在园中劳动“摘黄瓜,追蜻蜓,采倭瓜花,捉蚂蚱”等,都能体会到作者的自由和快乐。)

五 .读思结合,走进文本,体会不能忘怀的童年。

针对提出不同的问题,默读思考,准备交流。

小组内讨论交流。

各小组推荐代表在班上交流,教师引导点拨。(“我”有个慈爱的祖父,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祖父允许胡闹,对“我”倾注的爱心和耐心,真是一个慈祥的祖父。)

(我有一个自由的心灵,因为在“我”眼中:花儿,鸟儿,倭瓜,黄瓜,玉米,蝴蝶,都是自由的,想怎样就怎样,无拘无束,无忧无虑,自在快乐。)

六 .拓展延伸,升华文本。

篇5:五年级语文下册《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祖父的园子》

课型:新授

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读8个生字及正确书写“蚂蚱、樱桃、蚌壳、瞎闹、倭瓜、水瓢”等词语,通过查字典,并结合课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熟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我”在祖父园子里的生活情景,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录积累文中优美的句子。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自主地、入情入境地读书,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点:让学生自主地、入情入境地读书,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并积累语言。教法:引导法

学法:自主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导入:我们已经学习了《冬阳童年骆驼队》,这篇课文给你留下哪些难忘的印象呢?(学生回答)告别童年冬阳下的骆驼队,今天让我们走进第7课《祖父的园子》。(板书课题 齐读)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文章的生字新词。读后想一想: 这篇课文中的哪些情景,让“我”对童年生活久久不能忘怀呢?

2、自由读,交流:

(园子里有很多可爱小动物;“我”跟祖父一起栽花、拔草、种小白菜,铲地;浇菜;“我”在园子吃黄瓜、追蜻蜓、采倭瓜花、捉绿蚂蚱;园子里的小动物自由自在的;“我”在园子里睡觉……)园子是丰富多彩的,我的活动也是丰富多彩的。

3、默读课文,想一想:“我”在园子里的心情是怎样的?你从哪里体会到?

4、交流:(快乐的,自由的……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三、精读课文 品味赏析

1、是啊!“我”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做了很多事情,对这些事情,作者进行了“详略”处理,其中写得最详细的是哪件事情?(铲地)

2、找出相关段落,自由读,看看从哪些动作和语言可以看出作者的自由自在。

3、交流:(5-12自然段)

(1)动作:伏在、乱钩(哪个句子说明我是乱钩呢?)、抛给。(2)语言:

A、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把最后一句话改成直接叙述,再师生分角色朗读;

你从“我”和祖父的对话中体会到了什么?(无拘无束、调皮、惬意、漫不经心、调皮、懒散;祖父的亲切、慈祥、宽容、哭笑不得)B、再指名学生分角色朗读;读着读着,我们会发现祖父有一个典型的动作——笑,透过“笑”字,你体会到了什么?

指名读“祖父的话”(你对祖父又有哪些深刻的认识?)祖父的“笑”和我的自由有什么关系呢?(正是祖父的爱放飞了我自由的天性)C、祖父始终“笑”着面对“我”,那“我”又是怎么说的呢?作者并没有写出来,这给了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请你们自由的读一读,你觉得“我”会怎么说呢?(练习指名)(调皮地、大声地、不耐烦地、嬉皮笑脸地、没大没小地、一本正经、天真地、满不在乎地……)指名读“我”的话,加上这些词语,作者的形象就更生动更立体了!

D、同桌合作:练习、展示。(多么和谐的画面!多么温馨的情景!)

4、我们抓住重点词,通过朗读体会出作者的自由自在,你还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出来呢?指名学生读相关句子,简要说明。

A、其实,不过是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有时不但没有盖上菜种,反而把它踢飞了。其实哪里是铲,不过是伏在地上,用锄头乱钩一阵。

B、我并不细看,不过马马虎虎承认下来就是了。

C、玩腻了,我又跑到祖父那里乱钩一阵。

D、我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开火车读读这几个典型的句子。

四、研读课文 体验情感

1、过渡:慈爱的祖父,对“我”的瞎闹是这样的宽容,他对“我”倾入了无限的爱心与耐心,放飞了“我”的自由,于是“我”眼中一切都是自由的,特别是课文的第17自然段,字里行间都流淌着自由的气息。

2、自由读,思考:你有什么感受?

3、交流朗读:(我体会到园子里的一切都是自由的)哪个句子让你的这种感受特别深刻?

4、读着读着,你发现作者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吗?

三个“就像……似的”——拟人排比——多么富有诗情画意的语言啊!(男生朗读)

七个“愿意”—无比自由—作者笔下的一切都是有灵性的,自由快乐的!(女生朗读)

5、只要我们的心灵是自由快乐的,那么我们眼中的一切都是无拘无束的!你们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会吗?(指名学生说,如:我今天考了好分数,特别高兴,觉得校园里的一切都是自由的;有一天,妈妈带我公园里放风筝,我很高兴,觉得公园里的一切都是自由的;有一天我一个人在家,特别自由,觉得家里的一切都是自由的……)

6、请学生也像作者一样用上“就像……似的”、“愿意”等词语和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写写自己心中的那份自由。

7、交流。

五、回归全文 领悟写法

1、小结:现在请同学们带着这份自由,重新回到祖父的园子。因为我的心“情”是自由自在的,所以我看到的一切“景”色都是自由自在的;也正因为满眼的“景”色都是自由自在的,所以我的心“情”就更加自由自在了。这就叫做“情景交融”。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写作方法。

2、齐读课题:我是自由的,园子是自由的,而慈爱的祖父正是这种自由的源泉,所以作者深情地称这个园子为“祖父的园子”。

六、课堂检测

1、语音世界。(看拼音、写词语)hú dié cǎo mào xiā nào chăn dì jiǔ cài()()()()()dào suì pāo kāi

suí yì

qí shí yīn liáng()()()

()()

2、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阅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七、布置作业 课外延伸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兴趣的,还可以背一背自己喜欢的段落。

2、摘抄课文中体现童真童趣的句段。板书设计

祖父的园子

花园的美景 自由

祖父的园子 快乐

篇6:五年级语文下册《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

1.认识8个生字,读读记记“蚂蚱、樱桃、蚌壳、瞎闹、锄头、倭瓜、水瓢、圆滚滚、一动不动”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心情,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二、自学生字(课前完成,检查)

1、读准生字词(分辨多音字)。

2、形近字对比组词。

3、分析难写字和易错字。

4、理解难懂的词语( 联系上下文、查词典)。

三、初读课文,知大意。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找出生字新词,注意读准字音.

3、想想作者回忆了童年时代在祖父的园子里快乐玩耍的哪些情景?

1、观赏小昆虫,大榆树

2、跟随外祖父栽花,拔草,种菜,铲地

3、误把狗尾草当谷穗留下不铲除在祖父的园子里玩耍的情景:

4、摘吃黄瓜,追逐蜻蜓,捉玩蚂蚱

5、用瓢舀水往天空扬

6、沐浴阳光,感受花、鸟、果、虫的自由

7、用草帽遮脸睡觉

四、理解课文,

1、课文中哪些情景让“我”对童年生活久久不能忘怀呢?画出有关的句子,并说说原因。

2、说说“我”在园子里的心情怎样,从哪儿体会到的。

满足,得意,自由自在,无忧无虑

3、有感情的朗读你喜欢的部分。

课后反思 :

祖父的园子是一幅明丽的漂亮的富有童话色彩的画,画中有树、有花、有菜、有庄稼、有蜻蜓、有蝴蝶、有蚂蚱、有小鸟、有风、有雨,还有太阳的光芒、云朵的影子。

资料交流:学生出示自己课前准备的作者的资料,以了解萧红短短一生的文学成就,以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体会作者的情感。

因为是略读课文,所以我让学生结合课前的提示,充分地自主地读文,在读中体会情感,在读中感悟语言的特点。并在读书的基础上 ,交流

(1)“我”在园子里心情是怎样的?

(2)是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的?

篇7:五年级语文下册《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

1熟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我”在祖父园子里的生活情景,体会“我”快乐无忧的心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2.领略祖父园子和儿童诗的魅力,感受童年的情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准备好了吗?我们开始上课。欢快的音乐声中,有一个人缓缓地向我们走来,看,她是谁?(出示萧红头像)对,她就是萧红。对她,你有那些了解?指名学生汇报萧红资料。

2.师:同学们课下搜集信息的习惯真好!(补充):萧红,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她文笔质朴、清新、厚重,短短的一生我们留下了近百万字的作品,(出示课件)被鲁迅称为“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生读)其代表作《呼兰河传》是萧红对故乡的回忆录,也是萧红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伟大的作家矛盾曾这样高度评价它的艺术成就:“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生读)

3.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呼兰河传》,走进萧童年的园子《祖父的园子》。板书:童

二.学习《祖父的园子》

1.课前,同学们已经读了课文,现在,拿出你手中的导学单,回答第一个问题:走进祖父的的园子,你都看到了什么景物?(评价:你看到的真多!我也看到了,你呢?)

2.师:园子里的景物真多,不仅有植物,还有动物呢!你还看到了哪些人呢?生答。

3.师:这么多的景,这么多的物,还有我和祖父,你还看到了什么有趣的事呢?(太有趣了!太有意思了!真是顽皮……)

师: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发生了这么多有趣的事啊!通过这些趣事,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萧红?(顽皮、可爱、自由、快乐…..)

师:哦,你看到了一个快乐的萧红、自由的萧红。板书:自由快乐

4.师:一个人的快乐是藏不住的,《呼兰河传》的整篇文章中都洋溢着这份快乐和自由,现在,赶紧去字里行间找一找那些蕴含着快乐的句子吧,并把它在书上画下来。师:画完的同学和小组内的成员交流一下你的感受吧!生交流——汇报

5.师:相机出示(祖父栽花,我也栽花段落)观察一下,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难读吗?长吗?这就是萧红语言的魅力:她善用简洁明快的短句子,把文章写得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板书:短句)文中这样的短句子还有很多(指名读)……这些简短的句子把一个孩子的快乐写得多么真实!

6.师:欣赏完了这些节奏明快的短句,我们来继续寻找体现作者快乐和自由的句子。你还从哪里能感受到萧红的快乐?

7.师:(相机出示第17段)前面,萧红利用口语化的短句子,写出了她在园子里的乐趣,这一段,又运用了什么表达方法呢?(生:拟人)你是从那个句子看出它是用了拟人呢?(生回答)作者把园子里的小生灵当做人来写,使这些小生灵——可爱极了(生答)带着这份感觉再读一读这个句子好吗?指名读拟人句

师:除了拟人,你还看出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呢?(生:排比)你是从那几个词语看出是运用了排比呢?(生回答)这些排比句形象地写出了园子里万物的自由!你再来感受一下这份自由,好吗?(出示排比句生读)。

8.师:(师生接读、分角色朗读)看,作者巧用修辞,使文章的语言像诗一样优美!(板书:诗意语言)不管是排比和拟人,都来自于作者丰富的想象。(板书:想象),让我们带着这份想象,再次感受园子里的自由和快乐吧!

师: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虫子叫了——,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要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在哪里?来,小倭瓜,你来!(多快乐的小倭瓜啊)小黄瓜呢?你来!(真实自由自在的黄瓜!)玉米是怎么长的?(恩,使劲的长吧,反正没有人管你)蝴蝶飞到哪里去了?

9.师:读着读着,我们就把这一段读成了一首诗(男女生分读)

10.师:《呼兰河传》的尾声部分也用诗一样的语言这样写道:(齐读)

二,学习《童年的水墨画》

1. 师:在萧红的眼里,她的童年就是一首诗!(板书:诗)更是一幅五彩斑斓的画,(板书:画)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童年的水墨画》

2.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三首诗歌,并完成手中的学习学习单。

师:画出最吸引你的场景,并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你的感受。

师:你来说,最吸引你的场景是什么?给你怎样的感受?(生汇报)

3.师:(引导朗读):这么美丽的画面怎能忘记!忘不了在喧闹的街头读书的专注——生朗读《街头》;忘不了碧绿的溪水边曾留下我们垂钓的身影——生朗读《溪边》;更忘不了水葫芦出水时的那一阵水花,两对虎牙!

4.师:(引导背诵)这么诗意的语言,这么美丽的画面,想不想永远留在心中?(指名背第一二首,齐背第三首)

三,学习《我想》

师:童年是一首优美的诗,童年是一幅五彩的画,童年更是一个美丽的梦!你听:(师配乐朗读第一小节)让我们怀揣梦想,一起读下去吧!

四.总结,布置作业

篇8:五年级语文下册《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

[案例]

师:一起来读一读我们今天要来学习的新课文。

生: (齐读课题)

师:预习过吗?

生: (齐答) 预习过。

师:预习过的请举手。 (学生纷纷举手) 有一个良好的预习习惯终身受益。现在老师请三位同学上来。谁愿意上来?

生: (小声嘀咕) 干嘛?

师:不要问干嘛。谁愿意上来?不知道干什么, 有勇气上来的老师佩服他!

生: (部分学生举手)

师: (从举手的同学中请了三个人上台板演)

……

师:下面, 我们写三组词。听老师报词语, 一组一组竖着写。 (给上台板演的三个孩子分工, 一个写一组) ……每组词语老师只念一遍, 所以一定要听仔细。

师:第一组——蜜蜂、蝴蝶、蜻蜓、蚂蚱

生: (板演的第一个学生写, 台下的其他学生一块写)

生:写好的要养成习惯——举手, 看看谁写得快。 (等学生完成后) 下面请你接着写一个和上面四个词同一类的。

生: (第一个板演的同学补充的是——蚂蚁)

(第二组词语是:倭瓜、黄瓜、玉米、韭菜、谷穗)

(第三组词语是:栽花、拔草、下种、铲地、浇菜)

……

师: (三组写后) 现在还有一个词——“草帽”, 你看看应该写在哪一组的下边。一定要分清楚属于哪一组。 (对黑板上的孩子) 你们三位想好, 这个词应该谁写就谁写。 (对台下的学生) 你们必须要写, 你看写在哪儿比较合适。

生: (板演的孩子都没写;台下孩子大多写在边上, 单独一列)

……

师:今后我们预习课文, 要把生字、生词画下来, 看一看怎么写, 再读一读, 然后记住它。知道了吗? (生:知道) 如果有可能可以把课文中的词语进行归类。这样记得就更清楚、更准确、更牢固。明白了吗?

……

师:在“我”童年的眼里, 这些昆虫、庄稼又是什么样的呢?让我感觉到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呢?请你用心读一读课文的两个自然段——集中描写园子昆虫和庄稼的两个段落。找到后大声地用心读书。…… (预习检查告一段落, 进入新课研读阶段)

[评析]

薛老师的听写看似信手拈来, 细细品味, 实是匠心独运:

一、考验自信的强度

“不要问干嘛。谁愿意上来?不知道干什么, 有勇气上来的老师佩服他!”是啊, 摆在我们人类面前未知的东西太多了, 我们无法保证总能在一切尽知的情况下工作、学习和生活。但也正是因为有了这诸多的未知, 才练就了人类探求未知领域的本领, 赋予人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果因为不可知、不确定的因素便停步不前, 那么科技岂能进步?社会岂能发展?所以, 孩子从小便应受到这方面的训练——敢于向未知发起冲击。不知干什么, 依然敢举手, 体现的正是挑战未知的信心、决心和勇气。因此, 从发问初期的小声嘀咕——“干嘛?”到有十几个孩子举手, 反映了自信强度的递增。从中可见, 举起的不只是手, 举起的是自信!

二、检查预习的实度

布置预习是广大教师经常使用的常规教学方法之一, 新课学习之前, 这几乎是必不可少的一项作业但有些教师在检查孩子预习效果时往往是君子动口不动手——习惯于让孩子读读生字、词 (经常是教师事先已准备好, 或抄于黑板上, 或显示于屏幕上) 和读读课文, 且还常常自以为高明——节约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 (写字词势必要占用较多的教学时间) 。然而, 问题往往就出在这里。孩子到了高年级, 习作中的错别字那么多, 与我们平时“节约宝贵的教学时间”、“君子动口不动手”的检查预习效果的方式是不是有一定联系呢?本案例中, 教者则舍得花时间, 借助听写把孩子预习时生字、词的自学情况真实地反映了出来, 同时也利于引导孩子今后扎扎实实搞预习。

三、检验听力的精度

细心的教师一定发现:现在的孩子往往比较浮躁, 没有良好的倾听习惯。争取发言时, 人人积极, 小手林立, 有了机会, 扬眉吐气;没有机会, 则垂头丧气。“失落”的心自然难以听得进别人的发言。然而, 薛老师却有言在先:“一组一组写”。“每组词语老师只念一遍, 所以一定要听仔细”。相对于大部分老师习惯采用的报一个写一个的听写形式, “听一组词语, 再写下来”对听力的精确程度要求明显提高了, 耐心倾听的时间被拉长了。老师提出的“一定要听仔细”的要求必然促使孩子侧耳倾听, 长期坚持, 必然能大幅度地提高孩子的听辨能力, 也有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倾听习惯。

四、训练思维的深度

在孩子写出第一组词语“蜜蜂、蝴蝶、蜻蜓、蚂蚁”四个词之后, 老师要求孩子“写一个和上面四个词同一类的”。这已不再是词语识记中的简单再现, 而是必须调动思维的有效参与, 进行分析、综合、做出判断而进行创造的过程了, 于是才有了“蚂蚁”一词的“诞生”。而“草帽”一词的听写乍看似乎不着边际, 实则是继“蚂蚁”之后的思维深度的进一步强化与递进, 从板演的三个孩子一个没写, 到下边的孩子单独写一列可见一斑。

五、降低理解的难度

篇9:《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节选自著名作家萧红的《呼兰河传》。全篇以轻快、优美的文笔详尽地展现了祖父园子的勃勃生机。园子里的所有生命都是那么无拘无束;祖父又是那么宽厚仁爱;尤其是童年的“我”,在这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

学习这篇课文,主要是让学生自主地 、入情入境地读懂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并积累语言。

设计理念:

鼓励学生在前两课同类题材的学习基础上,把阅读方法运用于阅读实践。教学中,引导学生围绕课文前的“学习提示”,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重点,体会作者情感。并注意与大家交流、讨论,积极吸取别人的合理见解,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使语文课堂变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乐园。

教学目标:

1.会认读8个生字及“蚂蚱、樱桃、蚌壳、瞎闹、倭瓜、水瓢”等词语,通过查字典,并结合课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心情,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重点难点

1. 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

2. 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让学生了解作家萧红,读一读他的有关文章。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童年冬日下的一对对骆驼,给林海音留下了难忘的回忆。今天,就让我们跟着另一位女作家萧红,走进《祖父的园子》,一同感受她的童年生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2,思考:你觉得祖父的园子是一个怎样的园子?试着用一个词语概括,并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谈谈理解。

三、研读课文,体验情感

1,默读课文,找出印象最深刻的情景,体会“我”的心情。(学生自主学习)

2,汇报交流:

A.对园子的印象(1—3小节)

“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什么蜜蜂、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停在上面一动不动了。”“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①从这几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祖父的园子里昆虫丰富多彩;昆虫非常可爱;祖父的园子充满生机、热闹、美丽……我对园子非常喜爱,难以忘怀。)

②有感情的朗读,读出热闹和生机勃勃的感觉。

B.“我”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干活、玩耍。(4—15小节)

“伏在”、“乱钩”,说明“我”的举止很天真可爱,说明了园子不仅是童年的乐园,而且是学习的大课堂。

③小结:“我”在园子里到底是玩还是干活?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我”在园子里干活就是玩,玩就是干活,反正都充满了欢乐。)

④选择句子或段落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我”的快乐。

C.感受园子里所有生命的自由。(16—17小节)

①思考:从这两段话中读出了什么?是从哪些句子读出来的?

②交流、讨论:

凡是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

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

(写园子里植物和动物的自由自在,表达“我”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快乐心情;所以,在“我”的眼里,园子里的一切都是自由、快乐的,都是那样美好,充满活力。)

③重点朗读17小节,体会其中的自由和快乐。

D.有感情地朗读后面三段话,通过适当的语气把“我”的快乐心情读出来。

四、回归全文,领悟表达特点

思考:作者为什么能将她的童年生活写得那样有趣,真实,吸引读者?

(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并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把“我”—一个小孩做的、想的、说的如实地写下来。这些事,只有小孩会这样做,这样说,具有真情实感。作者的描写具体生动,用了一系列的动作、语言,心理描写,使我们好像真正走进了园子,看到了“我”一样。因此,我们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感受生活中的人、事、物。)

五、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兴趣的,还可以背一背自己喜欢的段落。

2.摘抄课文中体现童真童趣的句段。

3.课外阅读有关童年生活的文章,如高尔基的《童年》,为口语交际学习作准备。

篇10:五年级语文下册《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

唐山市玉田县鸦鸿桥镇河西小学 刘杰博 QQ:449276438 知识与能力:.认识8个生字及“蚂蚱、樱桃、蚌壳”等词语,摘录描写优美的句子。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过程与方法::熟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我”在祖父的园子里的生活情景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诗导入,揭示课题

童年是最纯真、最令人难忘的岁月。上一篇课文,冬阳下的一队队骆驼,给作者留下了难忘的记忆。今天,我们要走进《祖父园子里》,与作者一同感受童年在园子里的心情。

二、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三、按阅读提示再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文。

2.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先自己练读,再读给同伴听。

3.想一想,你什么喜欢自己读的段落?有什么感受和体会?

四、汇报交流

1.文章开头的描写:“我家有一个大花园„„停在上面一动不动了。”“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1)从这几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预设的答案可能有:祖父的园子里昆虫丰富多彩;昆虫非常可爱;“我”对它们非常喜爱;作者描写这么细致,说明祖父的园子给了“我”一个美好的童年,让“我”对那里的一切都难以忘怀。等等。学生回答后,追问从哪些句中体会到的。)

(2)有感情地读这几句话,要求通过适当的语气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

2.你觉得“我”在祖父园子里做的事情哪一件最有趣?说说为什么?

(1)预设学生喜欢的事情可能有:①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有的不但没有盖上菜种,反而把踢飞了。理由是多元的,可以是:“我”爱祖父的模仿行为;“我”的举止很天真、幼稚;“我”的举止很可爱;等等。②其实哪里是铲;„„把狗尾巴当做谷穗留着。

理由可以是:“伏在”“乱勾”,说明“我”的举止很天真可爱;把“谷穗”割掉,把“狗尾巴”留着,这样的举止让我想起自己小时候干的傻事;等等。③一抬头,看见一个黄瓜长大了,„„于是丢下黄瓜追蜻蜓了。理由可以是:“我”“见异思迁”,是“我”对园子里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心,都非常喜爱的缘故,这样的事情,在孩子中间是经常发生,读了这样的句子,能引起我们的共鸣;“我”在园子里的生活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快快乐乐,等等。

④祖父浇菜,我也过来浇,„„大喊着:“下雨啰!下雨啰!” 理由可以是:“我”很天真、顽皮;祖父对我十分宽容、喜爱和呵护;“我”在园子里十分自由快乐;等等。(2)作者为什么能写得这样有趣?

在学生充分发表见解的过程中相机归纳:作者把“我”──一个小孩做的、想的、说的,如实地写下来;哪些事,只有小孩会这样做,这样说,把孩子的天真、顽皮写出来,具有真情实感。作者写得很具体,用了一系列的动作、语言,描写的具体生动,使我们好像就看到“我”一样。等等。

3.文章后面的几段话:“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1)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预设的答案可能有:写园子里植物和动物的自由自在,表达“我”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快快乐乐的心情;“我”内心充满了快乐和自由,所以,在“我”的眼里,园子里一切都是自由、快乐,都是那样美好,充满活力。

(2)有感情地读课文的后面三段话,要求通过适当的语气把“我”的快乐心情读出来。

五、朗读全文,布置作业

1.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我们深切地感受到童年的纯真和美好。童年是一幅画,绚丽多彩;童年是一首诗,耐人寻味。让我们齐声有感情地朗读这篇文章,再次感受童年的美好。

篇11:五年级语文下册《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

人教实验版五年级语文下册7《祖父的园子》教案

课 题 7.祖父的园子 一 课时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认识8个生字及“蚂蚱、樱桃、蚌壳”等词语,摘录描写优美的句子。 2.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3.过程与方法:熟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我”在祖父的园子里的生活情景。 教学重点 略读课文,粗知大意,抓住只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抓住只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引导、激励、点拨相结合;自读自悟体验。 教学准备 按要求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设计: 一、读诗导入,揭示课题 童年是最纯真、最令人难忘的岁月。上一篇课文,冬阳下的一队队骆驼,给作者留下了难忘的记忆。今天,我们要走进《祖父的园子》,与作者一同感受童年在园子里的心情。 二、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三、按阅读提示再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文。 2.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先自己练读,再读给同伴听。 3.想一想,你什么喜欢自己读的段落?有什么感受和体会? 四、汇报交流 1.文章开头的描写:“我家有一个大花园……停在上面一动不动了。”“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1)从这几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预设的答案可能有:祖父的园子里昆虫丰富多彩;昆虫非常可爱;“我”对它们非常喜爱;作者描写这么细致,说明祖父的园子给了“我”一个美好的童年,让“我”对那里的一切都难以忘怀。等等。学生回答后,追问从哪些句中体会到的。) (2)有感情地读这几句话,要求通过适当的语气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 2.你觉得“我”在祖父园子里做的事情哪一件最有趣?说说为什么? (1)预设学生喜欢的事情可能有:①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有的不但没有盖上菜种,反而把踢飞了。理由是多元的,可以是:“我”爱祖父的模仿行为;“我”的举止很天真、幼稚;“我”的举止很可爱;等等。②其实哪里是铲;……把狗尾巴当做谷穗留着。 理由可以是:“伏在”“乱勾”,说明“我”的举止很天真可爱;把“谷穗”割掉,把“狗尾巴”留着,这样的举止让我想起自己小时候干的傻事;等等。③一抬头,看见一个黄瓜长大了,……于是丢下黄瓜追蜻蜓了。理由可以是:“我”“见异思迁”,是“我”对园子里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心,都非常喜爱的缘故,这样的事情,在孩子中间是经常发生,读了这样的句子,能引起我们的共鸣;“我”在园子里的生活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快快乐乐,等等。 ④祖父浇菜,我也过来浇,……大喊着:“下雨!下雨!” 理由可以是:“我”很天真、顽皮;祖父对我十分宽容、喜爱和呵护;“我”在园子里十分自由快乐;等等。 (2)作者为什么能写得这样有趣? 在学生充分发表见解的过程中相机归纳:作者把“我”──一个小孩做的、想的、说的,如实地写下来;哪些事,只有小孩会这样做,这样说,把孩子的`天真、顽皮写出来,具有真情实感。作者写得很具体,用了一系列的动作、语言,描写的具体生动,使我们好像就看到“我”一样。等等。 3.文章后面的几段话:“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1)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预设的答案可能有:写园子里植物和动物的自由自在,表达“我”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快快乐乐的心情;“我”内心充满了快乐和自由,所以,在“我”的眼里,园子里一切都是自由、快乐,都是那样美好,充满活力。 (2)有感情地读课文的后面三段话,要求通过适当的语气把“我”的快乐心情读出来。 五、朗读全文,布置作业 1.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我们深切地感受到童年的纯真和美好。童年是一幅画,绚丽多彩;童年是一首诗,耐人寻味。让我们齐声有感情地朗读这篇文章,再次感受童年的美好。 2.摘抄课文能体现童真童趣的句段。 3.课后小结。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7.祖父的园子 花园的美景:明晃晃、胖乎乎、蓝悠悠 自由 祖父的园子 栽、拔、种、铲、浇 快乐 有趣的活动 摘、追、捉 幸福 教后小结 优 点 教师:李颖 教师: 不 足 改进措施

篇12: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为此,我在执教略读课《祖父的园子》时,摒弃了繁琐的分析,把本课教学目标设定为体验和表达。一是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园子。二是默读课文,找出园子中我做的事、看到的物,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积累背诵精彩句段。三是猜读,通过补充材料,拓展思维,给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

本节课的教学我注重了学生的实践,凸显语用理念,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去了解课文“写了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在读书上,我采取多种方式让学生读课文,如:自由读、默读、接读、分角色读、跳读、范读、欣赏读等形式,从读中去找寻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童趣。在默读时,我让学生圈画关键词句,提取信息,为以后作批注打基础,在语言表达上,我把自由表达的权利还给学生,怎么想就怎么说,在最后拓展环节,通过猜想萧红长大以后得生活状态,推荐阅读《呼兰河传》和《小学生萧红读本》。

由于本文是略读课文,所以首先我让学生初读捕捉信息;其次聚焦重点段,划出关键句段,不求一字一句全部哦去读,直接找出与园子有关联的,没有关联的内容直接跳过去。帮助学生从整体上鸟瞰感知园子,初步把握文章主旨。

接下来,我引导学生读文章,抓住“一切都活了……”那一段,感受作者心中的园子,一切都是自由的,紧扣“自由”来想象作者心中的园子,然后聚焦到4——15段,体会园子中一切皆自由,而这种自由正是作者童年生活无拘无束的、自由自在的真实写照。

在朗读形式的设计上,我力求营造“快乐、轻松、自由”的读书氛围,让学生感受读书的乐趣。

篇13:五年级语文下册《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

一、追问诱导,插柳成荫

[出示预习要求:快速默读《祖父的园子》,捕捉重点信息,在括号里填写合适的字词:祖父的园子,是个( )园、( )园、( )园,也是个()园。]

师:谁来填一填?

生:花园。

师:这里似乎没有明显地写花。你从哪儿找出来的?

生:(读)“蜜蜂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乎乎,圆滚滚,就像一个小毛球,停在上面一动不动了。”

师:那你为什么觉得这句话是写花的呢?我倒想听听你的想法。

生:因为蜜蜂会采花蜜。如果他们家园子里的花开得不是很好的话,那么蜜蜂一会儿就飞走了,可是蜜蜂停在上面一动不动。

师:嗯,说得真好!蜜蜂有可能被花香给迷住了,也有可能采蜜采累了,是不是?你真会读书!来,同学们,关注这几个词语,想一想,它们和写花有关系吗?(课件中圈出“带着金粉”“满身绒毛”“胖乎乎,圆滚滚”“小毛球”。)

生:“带着金粉”表示带着花粉;“胖乎乎、圆滚滚”是写蜜蜂采了很多花蜜;“像一个小毛球”说明蜜蜂采了很多蜜,很胖。

师:理解得真好!你看,这就是萧红文字的魅力———表面上不写花,但是处处都在写花,有香有色,有动有静。这就是侧面描写。(课件出示:侧面描写)来,美美地读一读这段文字。

(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张老师出示预习要求,让学生按要求填空,为学生的阅读指明了方向。填空的设计也具有巧妙之处,即由易到难。其中简单的,比如“果园”“花园”之类的答案是能够直接从课文中找到的。但有些填空则是学生自读自悟基础之上的个性化答案,比如后面所填写的“乐园”。与此同时,在教学中,张老师并不是简单地讲授答案,而是通过一连串的追问,引导学生获得并表达真实的情感体验。如引导学生从蜜蜂采蜜,找到蜜蜂胖乎乎、圆滚滚的身体。学生由此联想到蜜蜂采蜜定是获得了大丰收,并推及园子里的花一定很多,于是自然说出“花园”。这看似零散的教学,实质上形成了学生情感的整体。

二、融情于景,情感共鸣

在课堂中,张老师让学生围绕“这是一个自由的园子”,自读找出“溜土窝、追蜻蜓、捉蚂蚱、吃黄瓜、采倭瓜花”等。此时学生心中的自由,已经与萧红心中的自由不期而遇。张老师没有浅尝辄止,又引导学生补充还可以在园子里做什么。学生畅所欲言,俨然已经融入到园子里。紧接着的情感升华,就是由讲到读。

师:同学们,正因为有这样一位宽容的祖父,所以“我”在园子里可以为所欲为,所以文中很多地 方写祖父 怎么样 ,“我”也怎么样。找出来读一读。

(学生找到句子后,师生合作朗读。)

师:祖父戴一顶大草帽,

生:我戴一顶小草帽;

师:祖父栽花,

生:我就栽花;

师:祖父拔草,

生:我就拔草;

师:祖父铲地,

生:我就铲地。

[课件出示:祖父(),我就()。]

师:谁接着说?

生:祖父浇菜,我就浇菜。

生:祖父摘谷穗,我就摘谷穗。

生:祖父浇水,我就浇水。

师:总而言之,祖父干什么,“我”就干什么,祖孙俩形影不离。那画面好温馨啊!同学们,你们看,萧红写这个园子的自由,其实处处都在写心中的自由,这就叫“借景抒情”。其实,在《呼兰河传》的第三章里,萧红常常写到自己在园子里自由地奔跑。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采用师生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这样更易于把学生带入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从而较好地实施课堂教学环节。但是,有时学生的朗读只是为了配合教师,其情感并不是发自内心的。这样的分角色朗读表面上看似乎师生配合非常默契,实际上却容易导致学生阅读的“伪体验”。在“自由的园子”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教师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的氛围。学生看似找的是文章中哪些地方体现了“自由”,实则已经将其内化到自己的心中,即“你眼中的自由是什么样的”。张老师让学生畅所欲言,师生之间的问答,俨然成了同伴间的快乐聊天。学生从学课文中找到了快乐、共鸣,教师也很好地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这种基于情感内化后的师生配合,自然少了些刻意的朗读指导,此时无声胜有声。

三、润物无声,平中见奇

师:同学们,玩着玩着啊,我们就累了。让我们在萧红的园子里静静地闭上眼睛睡一会儿吧。(师配乐朗诵,文字缓缓地从屏幕下方往上移动。)

(出示:“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

白云来了,一大团一大团的,从祖父的头上飘过,好像要压到了祖父的草帽上。

我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不用枕头,不用席子,把草帽遮在脸上就睡了。”)

师:(轻声讲述)蝴蝶睡了,蚂蚱睡了,蜜蜂睡了,蜻蜓睡了,这园子里的一切仿佛都睡了……也不知睡了多长时间,睡着睡着,就进入了梦乡。你会梦见些什么呢?也许,你会梦见……你会梦见……这园子里的一切都静静的,伴着我们进入了甜甜的梦乡。

师:(三分钟后) 你梦见了什么?(生交流)

师:连我们的梦都是那样的自由自在啊!同学们,虽然我们没有去过萧红家的园子,但依然能够通过文字和想象看到园子里的一切,这就是文字的魅力!可以想见,萧红在睡觉的时候也可能梦到这一切。但是,19岁以后,萧红再也不能快乐地做这样的梦了。

师:(借助中国政区图,在低沉的音乐声中解说写作背景)1911年,萧红生于呼兰县城。18岁那年,那个带给她无比快乐的祖父永远地走了;19岁,她被迫离家,离开这个美丽的、“样样都有”“一切自由”的园子,漂泊了很多地方,从一个异乡到另一个异乡,最后漂泊到香港;1942年,由于庸医的误诊,年仅31岁的萧红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人世。整整12年时间,她再也没有回到过那个魂牵梦萦的园子,她只能一次次地在梦中看见园子里的一切。

师:花开了———

(屏幕出现重点段提示语,学生根据提示尝试背诵:花开了……鸟飞了……虫子叫了……倭瓜……黄瓜……若都不愿意……玉米……)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已经屡见不鲜。关于多媒体的使用,教师们也经常感到困惑:过多利用多媒体,有时会忽略传统教学工具,如黑板、粉笔;不用多媒体,有时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拓展。笔者认为,张老师的这节课恰到好处地运用了音乐。教者的轻声叙述,配上音乐,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动静结合。想象后的交流,更是将萧红眼中的自由之情升华。在此基础上引入萧红的写作背景和不幸,与自由又形成强烈的对比。学生对萧红的了解,随着情感的跌宕起伏愈来愈深。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所有教学行为都只是那一笔笔的“画龙点睛”。

上一篇:简洁的大学生英文自我介绍下一篇:以面对失败话题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