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培养模式

2024-04-09

产教融合培养模式(共8篇)

篇1:产教融合培养模式

产教融合下数控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

一、产教融合的内涵

(一)产教融合是高职专业建设的必走之途

现阶段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基于能力本位的高素质技能型综合性人才,它必须在工作中实践,在工作中熟练。传统的教学方式培养不了高素质技能型综合性人才,无法与职业岗位对接,更不用谈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结果与企业所需保持高度一致。因此,高职专业建设必须与产业拓展融合,在学习中融进更多的产业要素。

(二)产教融合是企业增效的动力之源

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互利双赢的前提下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企业以提高效益为目的,产业以盈利为前提,人是企业的财富之本,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岗位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与企业无缝对接,从而间接地降低了企业的成本,从而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这样企业产生合作的积极性。不然,便会出现学校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局面。

二、目前高职专业产教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教学过程理论与企业生产实践脱节,课程内容上与企业具体岗位技能与素养相脱离,在教学实践中没有将企业真正产品提炼出来,引入进教学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市场理念、成本理念、质量意识很差,不利于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开展产教融合的`真正的“双师型”教师比例低,对于以能力为本的职业教育来讲是致命的缺憾。产教融合过程中未形成健全的产教融合的制度体系,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主动性尚待提高,尤其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人身安全、材料消耗、对企业工作效率影响、企业现场管理问题、师傅配备比与教学的参与度等是现阶段产教融合难以落实的瓶颈。

(一)产教融合表面化

在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企业无暇顾及学校专业与课程构建。从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构建、教学进程安排、教学模式选择、教学体系评价等缺少企业的参与,没有真正的岗位任务,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强。

(二)产教融合功利化

目前我国在部分学校曾有实施,一般是企业新建、扩大规模或技术升级需要大批一线技术工人的时候,以校企合作的形式出现,也称订单制,或订单双元制模式,但学生就业稳定率较低,也并未形成稳定系统的教学模式;随着企业技术改造及升级换代的完成,企业对一线工人的专业技术要求逐渐降低,由此又催生出一种新的校企合作模式。

三、产教融合下的高职数控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

(一)构筑与行业企业密切“血缘”关系的人才培养模式

紧密围绕沈阳地区装备制造行业的龙头企业(沈阳机床集团、沈重集团、沈阳鼓风机集团、北京精雕科技有限公司等)岗位职业能力进行调研,确定专业面向的就业岗位及岗位群的核心能力,每年对迁移岗位进行能力修订。把行业、企业标准引入课程等的改革和创新,按照具有沈阳职业技术学院自身特色的、的“专业跟着主导企业走,课程跟着岗位能力走,教学跟着生产过程走,教材跟着任务项目走”的校企深度融合建设思路,实现了校企的深度融合。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训与28周的顶岗实习环节中,企业安排一线技术骨干担任学生的师傅,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边看、边干、边学”,形成了密切“血缘”关系的合作模式。

(二)基于工作过程建立的数控专业课程体系

工作过程是“在企业中为完成一项工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课程的设置与定位、目标与内容、教学实施与评价都落实在职业能力的培养上。我们把行业标准、职业资格标准与企业员工岗位能力要求融入了课程标准,构建基于典型企业产品工作过程的数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通过校企合作与专家指导,及时了解企业的需求,按照行业协会、企业、学校合作的原则,充分利用校内实训资源,实现课程标准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课程考核与社会职业技能鉴定、校内实践与企业顶岗实习的融合,在实践教学中针对各个实训环节,基于企业一线数控机床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参考国家数控职业标准,以企业生产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过程,并将教学实训与生产加工相结合,与沈阳鼓风机集团、北京精雕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探索现代学徒制的最新模式,建立有利于“生产育人”目标实现的运行机制,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三)企业车间班组6S管理的运行机制

在教学中实施“车间班组”的教学与管理模式,采用“分组实施、小班教学”的方法由专任教师和来自企业的外聘教师共同承担实训任务,将班级的学生分成小班组,实行小组轮换操作、分工合作保证每位学生有实际操作的机会,老师具有“车间主任、教师、技术主管”三重身份,学生具有“徒弟和准员工”的双重身份。在教学中实施了企业与学院齐抓共管的教学运行模式,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四)结合教学资源协同平台,构建自反馈式考核模式

教学资源与专业教学改革紧密结合,依托于我院国家级高职高专学生实训(师资培训)基地和长期建立起来的校外实训基地,构筑教学资源协同共享平台。以学习者为中心,实现了在全真环境中的实践性教学环节训练,不断引入企业新的加工案例,增加教学录像,增加实训指导项目,建立完善的课程标准,学生牢固掌握核心技能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超越自我并真正运用。同时抓住课程及技能模块的核心技术点,考核结合国家数控职业证书,课程考核采用“学生自查”与“项目评价”方式,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互诊互断、互发互现,进而自我提高。

(五)承接产品为纽带,以产促教,以教兴产

以校内实训车间为桥梁,把实训车间承接的加工、试制产品或典型零件的加工程序、工艺方案、工艺文件作为教学单元中的案例和载体,被广泛运用到课程教学方案的设计中。通过建设与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对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安排、学生管理、教学评价等进行全面的改革,促进产教融合,提高实习效果。产教融合作为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经之路,必将成为开创职业培训新局面的持续动力。产教结合的前提是“产”,目的是“教”,必须与教学紧密结合,职业院校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高职院校作为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中流砥柱,应不断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全方位合作,立足于行业和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为高职院校健康稳定的发展注入新的生命力。

篇2:产教融合培养模式

[摘 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的主要人才培养模式,但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尚处于浅层次合作,存在缺乏制度保障、企业积极性不高、学校办学条件对企业缺乏吸引力等问题。针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政府多渠道提供支持和保障,校企双方建立互利共赢机制,共同推进合作发展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 G719.21[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要按照国家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要求,以办学模式改革为重点,积极推进集团化办学、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和教材以及产学研合作。通过产教深度融合,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是当前创建新型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保障,以及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1]。

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现状

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高职院校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以及实训和实习基地建设[2]。自此之后,很多高职院校开始进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试点。其中一些院校在尝试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如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与无锡国美电器有限公司合作,在市场营销专业推广了“三明治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明显提高,专业教学资源得到丰富,就业率和对口率持续增长,专业的知名度有所提升;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与林森集团合作打造“订单班”,形成学生、企业和学校三方多赢的局面。虽然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对专业建设、学生就业、企业和学院发展带来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目前校企合作方式较为简单,校企合作还不够深入。

学术界将校企合作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浅层次合作,学校按行业发展需要确定专业,由企业专家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学校的专业建设,并在企业建立实训基地;二是中层次合作,在浅层次合作的基础上增加了学校为企业提供咨询、培训等服务功能;三是深层次合作,企业与学校深度渗透,学校为企业提供技术,企业主动向学校投资,学校按照企业具体岗位需要培养人才,建立双方共赢的利益共同体[3]。目前校企合作模式虽然多种多样,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以浅层次合作居多,尚未形成科学的和深层次的合作体系。

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国家制度保障

虽然各级政府都很重视职业教育中的校企合作办学问题,提倡职业院校加快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而且也出台了一些推进校企合作的指导意见,但是目前尚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国家尚未制定保障学校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和保障参加校企合作学生权利和义务的相关法律法规,如对参加校企合作学生的劳动报酬的标准、工作中是否与正式工享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等;没有从政策层面为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提供支持,无法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热情,从而为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提供空间和平台。

(二)企业参与合作积极性不高

培养人才是家庭、学校、社会和国家的职责,而企业没有义务为培养人才而参与校企合作。企业生存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了创造财富,注重财富的积累,而不是财富的流失。企业招聘人才的目的也是为了创造财富,而培养人才需要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更何况目前人力资源市场劳动力供过于求,特别是一些科技含量不高的企业,不通过校企合作完全可以通过人力资源市场招到大量廉价的劳动力。由于学生到企业实习会增加企业负担,所以综合多方面因素,企业缺乏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太愿意与学校进行深度合作。

(三)学校办学条件对企业缺乏吸引力

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来源于校企合作能为企业发展带来正能量,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但是目前一些高职院校自身的办学条件制约了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如有些高职院校实训实验条件薄弱,教师服务社会的能力欠缺,学校专业不能更好地为产业发展服务,对口就业率偏低等,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校企合作的发展。因此,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学校的科技服务水平决定了校企合作的成败,同样也决定了校企合作的深度。

三、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一)政府多渠道提供支持和保障

校企合作是学校和企业双方自愿开展的合作,但合作能否达到一定的深度,使双方均最大程度获益,这不仅要依靠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努力,更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一是政府可出台校企合作的相关法规,规范企业和学校双方的责任和义务,保障双方的利益;二是政府可对深入开展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并为其依法办理相关行政审批事项打开绿色通道;三是可在一定区域内组建高职教育集团,建立由集团主导的校企合作管理体系,在集团内优化资源,进行科学管理,使校企合作深入发展。在集团内建立校企合作的评价机制,制定评价标准,按期对各校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情况进行有效的评估,从而确保校企合作向更高层次推进[4]。

(二)建立校企互利共赢合作机制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建立校企合作只着眼于短期利益,一次性合作较多,有些校企合作关系的维持主要靠朋友关系,这种合作属于浅层次合作,难以长远发展,若要建立和维系深度合作,必须建立起良好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企业与学校合作,是希望学校为其输送能够直接上岗的新员工,也希望学校能为企业员工提供优质的培训,为企业的革新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学校与企业合作,是希望企业能够接收更多的毕业生,为学校提供实训师资和实训设备,以及为学校专业建设和发展提供指导意见。只有切实把握好企业与学校双方利益的平衡点,才能使校企合作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只有建立互利共赢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校企合作才能更加深入和持久。

(三)校企双方实现三个共同合作

1.共同设置专业。学校应广泛开展专业调研,结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广泛听取企业专家、校企合作单位的意见,优化资源配置,合理科学地设置专业,着力发展特色专业和优势专业。学校应与合作企业共同进行专业评估,积极探索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校企双方共同对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课程标准进行研究,确保专业设置顺应时代发展;双方共同根据课程标准,积极开发合作课程和编写合作教材,通过对学生的共同培养,实现学生零距离上岗。

2.共同建立实训基地。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场所,提高教师实践技能的重要平台,也是学校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学校应加大投入,改善实训实验设施,优化实训条件。校企双方应按照互惠共赢的原则,共享共建实训基地。例如,建立“厂中校”,由学校投入部分设备,由企业提供场地和进行经营管理,学校定期安排学生到实训基地实习,教师可到企业参与生产实践;建立“校中厂”,由学校提供场地,由企业提供设备、人力和进行经营管理,学校为企业提供各项支持,企业为学生实习和教师科研提供支持[5]。校企互利共赢将使双方合作更加紧密而持久。

3.共同培训师资。学校教育离不开教师,教师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实践技能的高低影响着学生能否成才。学校应加快师资队伍建设,创造条件让教师去校企合作单位学习和培训,参与企业的生产实践和科技开发,并将最新的行业信息和技术引入课堂,使学生尽快适应行业和企业的变化。教师参与企业实践、培训和技术开发,能够使教师的科研水平不断提升,从而更好地为企业开展技术咨询服务提供支持,发挥服务企业和服务社会的作用,进一步推动校企合作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篇3:产教融合培养模式

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地处“辽宁 (丹东) 仪器仪表产业基地”, 是全国仪器仪表职教集团理事单位, 与国内40多家仪器仪表企业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学院充分利用这些条件, 紧密对接仪器仪表产业集群, 开展校企深层次合作, 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 提出了“产教融合、学工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校企深度融合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模式

工业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深入企业调研, 明确了岗位能力要求, 听取专业指导委会建议, 制订了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 共建师资队伍, 共同确定课程体系, 共同开发课程, 共同组织教学, 使学生的能力水平不断提高。在这个过程中, 学院与企业始终保持紧密联系, 随时了解毕业生在企业的表现, 与岗位能力需求进行比较, 及时调整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在每个教学环节中, 都做到校企深度融合, 共同开发实际的项目, 将学习与工作融为一体, 在企业现场或者实训室开展“教学做一体化”的项目化教学, 使学生熟练掌握各项专业技能。在每个教学环节中加强过程考核和终结考核, 与预期能力目标比较, 找出差距、分析原因, 深化课程改革, 达到课程目标。

二、引进企业实际项目, 按照实际工作过程进行项目化教学

对于电子产品生产工艺训练、仪表装调实训、智能仪表制作技能训练等实践环节, 分别按照丹东东发集团的煤气表生产过程、通博电器有限公司的热工仪表的装配调试工作过程、丹东思凯电子的智能水表设计制作过程来组织相应的项目训练, 完成“教学产品”制作。在企业现场或学校, 由企业技术人员与专职教师共同进行教学和实训指导, 真正做到“做中学、学中做”, 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实现“学校”与“工厂”“学习”与“工作”的一体化。

三、学生参与企业的生产, 在工作中学习

从2008年开始, 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就与大连华录·松下电子有限公司开展了深度校企合作。合作模式是:根据企业生产任务的需求, 安排灵活多样的阶段性生产体验, 组织学生到企业参与生产, 接受企业管理, 帮助企业完成紧急订单, 在工作中学习, 真正实现了“学工一体”。学生通过这种“生产性实训”, 深入掌握了电子产品生产工艺, 了解了企业文化, 还获得了一定的劳动报酬, 体验了工作的辛苦和收获的喜悦。企业也进一步了解了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素质, 连续多年接收了大批毕业生就业。现在学院进一步推广这种实训模式, 到丹东东发集团、丹东耐能仪表厂等企业都进行了生产性实训, 获得了良好的实训效果。

四、组织顶岗实习, 让学生提前感受企业文化

在第五学期末, 学院就业办就联系大批企业召开“人才双选会”。毕业生提交简历, 笔试和面试合格后, 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 成为企业的实习工人, 在师傅的带领下工作和学习。在顶岗实习期间, 学校专职教师经常到现场了解学生工作情况, 了解企业的反馈意见, 发现学生在专业能力和社会交流上存在的问题, 及时指导, 并进行全面考核。组织顶岗实习, 可以让学生提前进入企业, 边工作边学习, 学为所用, 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工作热情和学习热情, 培养责任感, 让学生切身感受企业文化, 尽早胜任岗位、适应社会。

这一系列深层次的校企合作的举措, 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 真正做到工作中学习、学习中工作, 学生能够尽早地接触企业, 适应工作岗位, 有效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摘要:为适应专业目录的调整, 重新确定专业定位, 提出了“产教融合、工学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实施“教学做”一体的项目化教学, 深入企业开展生产性实训, 真正实现了校企深度融合。

关键词:校企融合,工学一体,“教学做”一体化,“零距离”对接

参考文献

[1]张晶, 韩桂香.工学交替理念指导下的翻转课堂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6 (14) .

[2]贾广敏.校企协同创新高职实践教学体系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6 (14) .

[3]钱乃余, 王鑫, 张德生, 等.项目导向的“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5 (2) .

篇4:产教融合培养模式

[摘要]高职院校主要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就需要产教融合,也就是职业教育与产业深度合作,培养适合行业、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产教融合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利于于学生的就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校企双方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与标准,共同设计与实施专业课程体系,共同构建“工学交替”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交替

【分类号】G712

高职教育以培养社会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重要途径。产教融合集教育教学、生产劳动、素质养成、技能训练、科技研发、经营管理和社会服务于一体,不仅能培养高素质的社会劳动者,还能将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同的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转型,更好的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因此,深化产教融合,理论联系实践,对于加快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产教融合的含义与类型

所谓产教融合就是职业教育协同产业深度合作,是职业院校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与行业企业开展的深度合作,充分利用学校和行业、企业双方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培养适合行业、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教育模式。[1]在产教融合的教育模式下,企业和学校通过建立实际生产经营过程和教育教学过程的密切联系和互动互通机制,充分发挥出企业和学校在人才培养中各自的优势,把以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技能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培养既具有理论知识素养,又具备相关实践经验的技能型人才。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中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类型:

1.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校企合作模式是企业与学校资源共享、要素组合的一种办学模式。企业和学校通过共同投入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设施,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为数不少的职业院校在探索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并取得显著成效。这种合作,改善了实习实训条件,同时带来了企业的经营文化、管理模式,企业的生产经营项目、工艺流程,企业的能工巧匠和专业技术人才,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2.校中廠模式

校中厂模式的实施由学校为合作企业提供生产场地、部分设备、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吸引企业将研发、生产中心迁移到校园,企业节约了土地、设施、劳动力等要素成本,生产效率大大提高。而企业直接向学校开放生产教学现场及相关技术传授、生产管理实践,并提供给学生顶岗实习的机会。同时教师可参与生产研发,共同取得技术升级的研究成果。在这种模式下,企业技术革新、产销两旺,并充当了学校的实习实训基地,并向学校上交一定利润,可谓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丰收。

3.厂中校模式

厂中校模式是指学校为企业提供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满足企业需求同时降低了生产成本,也能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同时,学生通过参与企业实习实训锻炼了实践技能,教师通过参与企业管理与研发,提高了专业水平。企业为师生提供学习、食宿条件,支付一定的劳动报酬。该模式主要采用工学交替教学模式,学生分批分阶段交替开展学校的理论教学和企业实践教学。在这种模式下,学校与企业建立了人才资源保障和实践基地保障的长效机制,校企合作关系越来越紧密。

除上述三种主要模式外,企业与学校的生产要素还可以进行各种形式的优化组合,前提是这种组合能够产生更高的效率。

二、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意义

高职院校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核心任务,衡量职业院校质量优劣的关键在于学生是否受社会和企业欢迎。实用性技术人才培养,仅依靠职业院校的教育显然是不够的,这就需要有行业产业的积极参与和支持。“产教融合”的积极意义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产教融合有利于提高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基于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制度,学生既可在学习中工作,也可在工作中学习。学生通过到企业一线实践,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学习目的更加明确,减少盲目性,也能更好地熟悉产业的生产情况和工艺流程,在了解、掌握实践技能的同时还能提升职业道德素养,为将来踏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产教融合”培养模式既能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宗旨,也能满足高职教育与市场接轨的需求,的确能促进学生成才,同时也是校企双方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捷径。

2.产教融合有利于校企资源的合理配置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可对学校和企业的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合理使用。当学生去企业实习时,学校对于暂时闲置的教学资源可用于教师培训,也可用于承担的校外培训业务,这样既解决了教师培训的设施设备不齐的问题,也为学校带来了新的创收。有些设备成本太高,学校不可能直接购买使用,学生可以在企业实践期间接触到更多、更先进的设施、设备。这样,既可以使企业设施、设备发挥最大价值,也降低了高职院校的办学成本。

3.产教融合有利于培养双师型教师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实践性人才,因此需要大量的双师型教师,也就是既懂理论又会实践的教师。因此,打造一支优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便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必要条件。通过“产教融合”,学校一方面可鼓励专业教师多参加技能培训、考取证书,并定期安排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通过一线工作经历弥补实践经验缺乏以及对最新、最前沿技术的掌握相对滞后的缺憾;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从企业聘请技术能手或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充实专业教师队伍。

4.产教融合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

高职教育一直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作为办学宗旨,因此,通过“产教融合”的培养模式,学生能在实践中了解企业的招聘意向和用人需求,并获得更直接的就业信息,学生也因为丰富的实践经验,距企业的招聘要求更近了一步。同时,企业和学生直接接触,也便于企业的招聘人员直接了解学生的情况,择优录取毕业生。

在产教融合体制中,企业已成为育人主体之一,通过主动参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专业结构的调整,从而有针对性地指导学校调整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最终解决人才输出和用人需求之间不匹配、相互脱节的矛盾。通过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企业既满足了人才战略实施的需要,又有效的降低了人力资源成本,还可以从专业师资的技术咨询服务中,得到流程改善、业务标准化、管理能力提升、解决技术难题等多方面的外力支持,从而提升企业生产力。从学校方面来说,实现了专业与行业对接、教学内容与工作内容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极大地提升了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从而最终使学生获得提升,同时也为社会服务。

作者简介:

李永荣(1983-)宁夏中卫人,重庆交通职业学院讲师。

篇5:产教融合培养模式

市场需求是产教融合的根本动力,高职院校进行职业教育本身就是以就业为导向开展的。产教融合从字面上理解非常简单,但具体计划和实施,不是企业或者学校这种独立个体单独决定的,需要结合当前社会的就业需求,以政府为主导进行,从而获取社会的关注和支持,也能够营造更优异的人才培养环境,促进和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深化合作,调节两者之间的.合作矛盾。由此政府层面应该统筹安排,系统规划,做好产教融合的顶层设计,尽快拟定当地的产教融合计划,加快形成多方参与的工作机制,将政府、企业、学校、社会等各部分力量充分发挥,促进产教融合尽快实施。

3.2职业教育的改革创新

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是产教深度融合的必要条件,要规避传统教育模式的局限,才能发挥出产教融合的最大教育特色。校企文化相互渗透与融合是产教融合的核心内容,但传统职业教育模式过分注重理论性教学,学生多数是在课堂中接受相关的理论知识教育,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或者受场地、时间、设备等的限制,让学生在实习或实训过程中只能学习到有限的东西。职业教育模式的转变是开展战略性合作的第一步,与企业合作,深入融合,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平台,还可以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甚至可以合作开展科研型产品,并将研究成果转化正式的新产品、新工艺以及经营决策,学校、学生以及企业都可以共同获利。由此要求学校要坚持走产、学、研发展之路,改革传统课程体系和教育模式,建立一支专业的产教融合教育队伍,推动校企深度融合,在培养人才的基础上,让企业和学校在不断的合作中相互促进,相互发展。

3.3以学生为主体

产教融合教育模式的开展是教育深化改革的产物,但其根本目的在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综合素质强,专业技术过硬的人才,也就是说学生是产教融合的主体和最终受益者,要求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教育开展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和核心,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创新教学观念,重视学生,让学生了解并遵守社会规范、职场规则,在文化课和专业课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就业观和人生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的专业技能进一步提升。在教学过程中,要将舞台和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工作中去,提前了解现今的社会结构和人才供需要求。

4促进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教学开展的有效策略

4.1明确双方责任,实现共赢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模式的开展,必须要根据现有、条件资源以及管理状况,积极与管理和技术都较为先进的企业沟通,说服其加盟产教融合体系,实现校企合作。上文中讲述,当前企业和学校进行产教融合的现状之一是企业冷、学校热,企业不愿意承担相关的责任和风险,因此要加强和促进校企合作,必须明确双方责任,实现责任共担,从而实现校企双赢的最终目标。在产教融合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要以学校现有的专业实习工厂以及相关的机械设备为媒介,争取更多的企业加盟,以学校的厂房和设备,以及企业的产品和技术,两者相互结合,在实践中进行教学,让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生产,从而学习理论之外的实践知识。此外,企业可以安排生产工人、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学人员,根据产教结合教学计划,实施生产中的教学工作,学校则安排有关教师跟班参加生产兼指导、辅导学生学习生产技术。需要注意的是,校企合作正式开展之前,校企双方都应该相互考察、审核、选择,最适宜的企业和学校联合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4.2解决当前产教融合的突出性问题

产教融合教学模式的计划和实施,必须要建立在解决当前产教融合的突出性问题的基础上。首先,要解决企业的生产与学生实训之间的矛盾,从企业的角度而言,更倾向于自主生产的时间占多数,但从学校的角度而言,则更倾向于学生上机操作的时间占多数,解决这一矛盾需要学校与企业相互协调,协商既能满足企业生产,又能满足学生实践的时间安排。其次是要解决企业生产与学生学习之间的矛盾,企业生产注重效率和合格率,而学生都是新手,上机操作,易出次品,针对此问题,学校和企业应该安排技术过硬,上手熟练的技术人员提前进行指导和培训,增加学生的熟练度。最后则是解决学生人数与设备数量之间的矛盾,要求学校利用已有的资源,加强生产设备方面的投资,满足产教融合的需求。解决了当前产教融合的突出性问题,是确保企业加工好产品,学生实践时间充足的关键,产教融合的关键在于“解放思想”,不受传统教育以及生产思想的束缚,进行教学模式改革、课程改革,创新课程体系,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前进。

4.3统一、规范性管理

首先,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教学模式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包含文化课、专业基础课、技能强化课、思想素质提升课等等,不仅要让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更要在专业技能以及综合素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在此基础上进行专业主干课程的学习。对于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安排,要循序渐渐,分层次分阶段进行,在技术人员以及教师的指导下逐步过渡到独立操作,且设置专业的考核评价机制,每个阶段、每个层次的学习完成之后,都应该进行严格的考核,只有评价合格者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不合格者继续实践学习,直至学会为止,确保每个人、每个环节都必须过关,从而提升学习质量。另外,对学生应该进行统一、规范性的管理,加强学生的规范意识,注重操作流程和操作工艺,一切按照要求进行,树立严格的安全生产意识。另外,在产教融合的实施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的素质培养,制定实习规范及奖惩考核细则,让学生以规范性行为进行实践和学习,从而减少操作风险,在保障安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和生产。

5结束语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模式的开展,需要借助政府的统筹和支持才能开展,现今虽然还处于实践阶段,但未来该教育模式发展成熟之后,能够有效加快现代职业教育的整体质量,为国家培养出高素质的专业性人才。高职教育不能再局限于啃书本、学究式的传统教育模式,学生所学习的知识是必然不能与社会实践脱离的,需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才能发挥最大的价值,走进社会、走进企业、走进工厂,都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方式,劳动创造财富,知识也能创造财富,劳动与知识的融合不仅可以创造更大的财富,还能够创造幸福。本文对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教学模式进行分析,并且提出了一些对策,相信未来通过不断的调整和发展,在专业、课程、资源、实践等方面完善融合建设,两者能够进一步相互促进,最终以产教融合的全新教育模式展开高职教育,提升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曹丹.从“校企合作”到“产教融合”———应用型本科高校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困惑与思考[J].天中学刊,2015,(01):133-138.

[2]孔宝根.企业科技指导员制度: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新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15,(03):59-64.

[3]祁小波.基于工作过程的产教融合机制的构建———以高职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建设为例[J].贺州学院学报,2015,(02):92-96.

[4]黎永键,关伟.产教融合下的高职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以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辽宁高职学报,2017,(01):13-17.

[5]涂华锦,邱远.地方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发展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河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业教育研究,2016,(11):28-32.

篇6:产教融合培养模式

塔城地区乌苏职业技术学校校园占地面积260亩,分南北两个校区。南校区为教学区,占地164亩,北校区为实训区,占地96亩。学校办学条件完善,实训设备齐全。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投入资金8000余万元用于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的引进。实训基地新建焊接加工、机械加工、数控加工和汽车维修实训车间8000平方米,电子电工实训车间7间,占地面积

795 平方米,采购各类实训设备投入近2100万元。有8个校外实习基地。30多家合作企业,这为我校探索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提供了充足的实训条件。

学校地处乌苏、奎屯、独山子的“金三角”地区,是北疆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重点产业有石油化工、纺织、冶金、仓储物流、设备制造等,过去的五年,我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从学校实际出发,积极研究探索新形势下发展职业教育的新思路、新举措,开展校企合作培养中高技能人才的研究和尝试,深刻地理解“面向企业,着眼未来,服务经济”这一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学校紧紧围绕市场需要,注重与行业、企业的有效合作,坚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推动专业人才培养与产业岗位人才需求相衔接,为地方经济培养了大量的技能型人才,依托“奎-独-乌”园区的经济发展,以岗位能力建设为主线,以专业建设为核心,以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为重点,深化校企合作,把学校建设成“金三角”地区中级技能人才的培养基地、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校企合作的试验基地。

为推动校企合作,我们坚持“工学结合,定单培养,产教结合,定向就业”的培养模式,把培养和就业紧密结合,有力促进了专业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一是与本地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与工业园区人力资源签订“订单式”招生协议。我校与乌苏化工园区各企业定期召开座谈会和招聘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近年来乌苏市政府分别在新疆北方科技投资有限公司投资1100万元,在新疆钵施然农业机械科技有限公司投资500万元,在乌苏鹏程植保机械有限公司投资200万元,为我校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确保学生实习、就业的无缝对接。2016年10月15名乌苏工业园区签订的“订单式”招生焊接学生,入企实习,焊接实习老师跟班三个月,与企业指导教师,共同管理学生,真正意义上实现师带徒的教学模式。每年在学生顶岗实习季,学校开展双选招聘会活动。2016年6月6日,我校在学校举办校园企业招聘会,有180余名学生面临顶岗实习,20余家企业将带着他们的文化,企业需求等来我校参加此项活动,学生和企业进行双向选择。

二是积极寻求与各知名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我们立足于学校发展,加大横向联合,拓宽校企合作渠道,先后与分布在乌鲁木齐、昌吉、石河子、克拉玛依、奎屯、独山子等地的三一西北重工有限公司、中建西部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新疆机械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新疆广汇投资实业有限公司、湖北宜化威重化工机械有限公司-新疆分公司等18家大型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

三是积极探索“校中厂、厂中校”的合作形式。以合作育人、合作就业为基础,学校出租场地与设备,企业引入管理机制和管理人员,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实现学生在校内开展顶岗实习活动。2015年我校与新疆宏琨展鹏矿业投资有限公司达成了“校中厂”的合作协议。

四是工学交替,产教结合。即学生在企业和学校交替学习,每个学生既是在校学生,又是企业员工,在校学习理论知识,在企业获得专业技能和初步的工作经验。我们本着出校门就能进厂房的办学理念,学校每年选派骨干教师进入企业实习,同时,聘请企业技术骨干到校任教或定期聘请企业人力资源部的领导为学生开设讲座,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企业管理、职业规划等方面的培训,为学生实习和就业做好心理和技能方面的准备。

五是校企联合办学

学校和企业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共同培养技能人才,合作中企业专家可到学校兼职授课,学校教师定期到企业顶岗进修,让教师成为专家型职业人,教师在企业中了解新技术,新工艺,改进教学,培养更贴近企业人才,学生毕业即可上岗的工作,大大缩短企业用人成长周期,联合办学的另一目的,企业可向学校提供实习设备,实训场地,改善学校的实习条件。2016年3月,我校将一个班的学生送至湖北宜化威重化工机械有限公司-新疆分公司(厂址在独山子),配实训教师下企业实习指导,同时进行业务提升。企业与学校根据企业用工需求制定顶岗实习计划,今年3月,企业与2015年7月份顶岗实习的学生正式与企业签订就业合同,成为企业正式员工。

学校领导积极采取“走出去”的方式主动与企业联系、沟通,并多次考察企业实力和管理水平,感受企业对人才的知识、素质、技术、能力的需求,学校与企业的进行有效沟通,根据企业当前和长远所需人才要求,在确定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时充分征求企业的要求和意见,形成开放办学,实现学校与企业文化、理念的融合,使学生就业与企业需求达成良好对接。2014年7月-2015年12月有106位学生顶岗实习,学校派出实习指导教师,在与企业共同管理学生的同时,学习企业文化、管理制度、产品生产的工艺流程、汽车维修技巧等专业知识,积累丰富的教学和管理经验,回校后对教学定向、专业设置和发展方向、课程建设、实验室的进一步完善、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班级企业化的管理等奠定坚实的基础。

“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优势,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的有效途径。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是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促进生产力发展、使教育与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为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人才提供有力的保证。

六、工作中的问题

1、订单式招生企业的效益影响学生就业的稳定性,不少企业在发展初期,经济的下滑影响企业的整体发展,冬休和停产,裁员是很平常的事,导致学生失业。

篇7:产教融合培养模式

摘要:工匠精神是中国为实现工业转型、注重人才培养的政策指导下备受关注的职业精神,它正是当下社会所严重缺失的一种精神。工匠精神内涵丰富,有着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永不止步、打造卓越、淡泊名利的表现。目前来说,我国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上普遍存在着各种不足,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借当下产教融合的趋势,加强与企业合作,并以此来助学生养成工匠精神。

关键词:产教融合 企业合作 工匠精神 培养人才

篇8:产教融合培养模式

多年来,“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受到了各方面的极大关注,不少中高职学校对这种模式进行了探索和尝试。这种模式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校企双方的发展:一方面,学校因此得以紧跟时代的步伐,培养社会紧缺人才,另一方面,企业能够因此找到自己真正所需的人才。但是,此模式在中国一直未能成为职业教育的主导模式,在“订单式”培养模式的实施上总是雷声大、雨点小。究其原因,“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确实存在诸多障碍。

1 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障碍

王永莲教授在《我国高职教育订单培养模式的障碍分析》一文中提到,我国高职教育的订单培养存在政府、学校、企业、学生等多方面的障碍,并进行了全面的分析、阐述。当前,“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障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缺乏实质性的实践教学

很多学校受实训条件的限制,未能开展丰富的实践教学。特别是文科类的学校,校外实践基地不能提供大批量的实践机会,而校内又缺乏足够的实训场所,教学中缺乏对职业技能的训练。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也较弱,达不到“订单”所要求的目标,从而使企业参与订单的积极性严重受挫。

1.2 缺少“双师型”教师

“双师型”教师应该是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于一身,具有本行业相关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目前,高职院校教师大多是从大学一毕业就从事教师工作,缺乏实际工作经验,难以胜任实践教学工作。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缺乏,使得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也像老师一样理论有余而实践不足。

1.3 学生缺乏诚信意识

“订单”是一个三方协议,其中也对学生明确了义务:毕业后去委托企业上班。但事实是,一些高职学生在经济利益面前未能很好地履行义务,毕业后去了待遇或发展前途更好的企业。学生的这种违约给企业造成很大的影响,损害了企业参与订单式培养的热情,最终给“订单”培养模式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2“产教融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及其特点

为了克服传统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种种障碍,我们尝试提出“产教融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配合“2+1”培养模式,以便使“订单式”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

2.1“产教融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此模式把“订单式”培养与“产教融合”结合起来。与传统的“订单式”相比,“产教融合订单式”模式强调,合作企业一定要参与人才培养的设计以及人才培养的实施,就是说,企业要承担教育机构的某些功能。在订单期内,学生有至少一年的时间在企业度过,完成大部分的实践课程,接受岗位技能培训。

“产教融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订单”期限,仅限于学生在读期间,学生毕业后即相互不受约束,企业没有接纳学生就业的义务,学生也没有为企业服务一定期限的义务。

2.2“产教融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与传统的“订单式”模式相比,“产教融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2.2.1 校企双方共同设计人才规格

企业根据自己的岗位需求,向学校发出“订单”,学校和企业一起根据“订单”的要求,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及设置专业课程。只有把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体现到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中来,才能保证最终培养出来的学生就是企业所需要的人才。

2.2.2 校企双方共育人才

“产教融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把“订单式”和“产教融合”进行深度、紧密的结合,吸收了这两种模式的精华。这种模式有点类似于德国的“二元制”,但又与“二元制”不同。德国的“二元制”中,企业和学校都是政府主导下的教育培训机构,并且以企业培训为主,学校培训为辅;而在“产教融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中,学校和企业的合作靠“订单”维系,“订单”是这种模式的关键,并且学校仍处于教育的主导地位,学生大部分时间还是在学校度过,一般可以采用“1+0.5+1+0.5”的模式,两年在学校,一年在企业。这样,学生在学校和企业之间进行轮换,学校和企业的教育资源得以充分利用。

2.3.3“订单”期限较短

传统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订单”期限往往较长,一般约定学生毕业后企业需接纳学生,安排就业,同时也约定学生必须去合作企业就业,服务满规定的期限,这既是双方的权利,也是双方的义务。而“产教融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并不规定学生毕业后的去向,企业也没有必须接纳毕业生的义务。在这里,“订单”对学生来说不再是“卖身契”,而对企业来说,“订单”只是一种“吸引人才”和“人才导向”的手段,不再是“捆人”的工具。

3“产教融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

相对于传统的“订单式”,“产教融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以下优势:

3.1 可以使实践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职业教育的实质是一种实践活动,实践教学应该是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但实际上,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常常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培养出来的学生普遍动手能力较弱,达不到“订单”的要求。

“产教融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充分利用合作企业的实践教学资源(真实工作岗位),让学生至少有一年的时间在合作企业轮岗。把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或提供服务的过程当成学生的实习、实训过程,把实践课程直接搬到企业中,在企业的实际运行过程中完成实践课程的学习,这比在学校的仿真实训室更能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如此,大量的实践课时真正有了着落,高职教育的实践性特征真正得以体现。

3.2 可以有效解决“双师型”教师缺乏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性特征不能得以真正体现的一大原因就是“双师型”教师缺乏。“产教融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能够有效解决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缺乏问题。

首先,合作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资深员工是天然的“双师型”教师。“产教融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有大量的时间在合作企业实习实训,同时大量的实践课程在合作企业中完成。学校可以聘用合作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承担相应的实践课程的教学工作,这样他们自然就成了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成员。

其次,专职老师可在合作企业中顶岗实践,成长为“双师型”教师。学生在合作企业轮岗期间,学校需要派出专业老师带队,这些带队老师可在企业挂职锻炼或顶岗实践,有机会了解企业生产技术发展和应用的现状,还能通过实践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与实践动手能力,从而成长为“双师型”。

3.3 可以有效避免诚信陷阱

传统的订单培养中,学生违约的事情时有发生,频频染上“诚信”污点,也给合作企业与“订单培养”的继续推进产生很大的影响。而“产教融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并不规定学生毕业后的去向,学生只是在在读期间往返于校企之间,企业也没有必须接纳毕业生的义务。把在读期间学生在合作企业轮岗实训、实习作为其完成学业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合情合理的。这样,没了“卖身契”之后的“订单培养”,“诚信”问题自然就避免发生了。

3.4 可以减轻贫困学生的家庭负担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一般不需要深厚的理论基础。教育部教高[4]2号《关于制订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中也指出,高职教育的“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因此,高职教育完全可以采用“2+1”或者“1.5+1.5”的模式,让学生有足够时间到企业实践,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实践性。这样,结合“2+1”的“产教融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有大量的时间在合作企业进行轮岗实训、实习,从而获取一定的劳动报酬,能大大减轻许多贫困学生的家庭负担。特别是,可以通过协议让合作企业提前支付一部分劳动报酬给贫困生做学费或生活费,这会使很多因缴不起学费而丧失读书机会的贫困家庭的子女免去辍学之憾。

3.5 可以吸引企业积极占领人才培养的制高点

高科技的不断发展使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在加快,各种人才尤其是高技能型人才非常紧缺。参与“产教融合订单式”人才培养的企业可以抢先与学校合作,培养出自己最需要的人才。通过“产教融合订单式”协议,合作企业一方面可以把对人才的需求直接体现到人才培养方案及其实施中来,另一方面,合作企业可以从在本企业实训实习的学生中挑选出工作、学习优秀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这样既可为企业储备更多优质人才,还可减少员工的流失率。

4 结语

“产教融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克服了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能够极大地发挥学校的优势,提升企业参与订单培养的积极性,从而真正推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永莲.我国高职教育订单培养模式的障碍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5):19-21.

[2]徐东.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问题研究[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7,27(6):147-150.

[3]教育部教高〔2006〕16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2006,11,16.

[4]教育部教高[2000]2号《关于制订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Z].2000,1,17.

上一篇:伊庄实验小学201下一篇:庐山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