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朗诵

2024-05-07

归去来兮辞朗诵(共6篇)

篇1:归去来兮辞朗诵

读《归去来兮辞》,并不能给人一种轻松感,因为在诗人看似逍遥的背后是一种忧愁和无奈。陶渊明本质上不是一个只喜欢游山玩水而不关心时事的纯隐士,虽然他说“性本爱丘山”,但他的骨子里是想有益于社会的。

篇2:归去来兮辞朗诵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您们好,今天我述课的题目是《归去来兮辞》,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述课。

一、教材分析

《归去来兮辞》是人教版必修五第二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本单元主要学习古代抒情散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古人的真情真性和品味课文丰富多彩的语言艺术。而在前面的几册书中已多次学习了不同文体的古文,在此基础上继续感知作者是如何“披文入情”的,“情”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本文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作品,描写了诗人辞官归隐的喜悦心情和对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与热爱。它也是作者诀别官场的宣言书。文章由两部分组成,主体是有韵的“辞”,主体前面有个“序”,序说明了写作本文的缘由,对于学习主体有很大的帮助。而主体部分的文句清新流畅,语言优美,音节和谐,感情真切,词句精炼,表现力强,把作者的情感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所以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把握文章的“情”。

二、学情分析

在高一阶段学生已经接触了不少的文言文,有了一定的文言基础,但是文言文对高二的学生来说还是一个难题,尤其是职业高中的学生来说更是一个拦路虎,所以针对这种情况应该加强对文言文的学习,除了对于文言文的实虚词的学习积累以外,同时应加强学生对于语言的品味和鉴赏,注重对“情”的理解和体会。这也是检验学生对于文言文掌握的一种方法。但是职高学生的学习习惯不太理想,知识的储存也比较单薄,因此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老师只要引导学生答对了方向,合情合理则可多鼓励,有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同时对学生进行人文的熏陶和感染,激发他们内心的情感体验,揣摩作者的“情”,欣赏文章的淡远潇洒的语言风格。

三、确立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行文线索,学习本文的寄托手法;理清文章的情感思路。

2、通过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文章,熟悉复习重点字词,思考、讨论、探究文章的思路,作者的情感变化。

3、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

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求。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在掌握文章的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情感思路。

2、教学难点:掌握“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主要通过诵读法、讨论法及不断的深入探究,来帮助学生学习。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帮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

本课的课时安排:共两课时,本次重点讲述第二课时。

(一)简单述一述第一课时的知识

1、了解作者其人及作品。

2、自读文章,疏通字词的读音。

3、疏通重点字词的意思。

4、初步感知文章大意。

(二)第二课时正式述课

第一环节,复习导入。

1、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初步简单学习了《归去来兮辞》一课,同学们先一起回顾一下上节课的内容(1)回忆复习一下字词掌握的情况(请几位学生解释加点的字):如生生所资眄庭柯以怡颜审容膝之易安(生:动词活用为名词,维持。怡:....

是动用法,使愉快。容膝:动词作名词,能容纳双膝的小屋。)

(2)再请两位同学来试着背诵一下课文(或只背一段也行)

“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作为花中的隐士的陶渊明的思想到底是如何变化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继续学习《归去来兮辞》,来进一步了解一下吧。第二环节,赏析探究。

1、诵读课文课文第一段

(1)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辞官不做呢?(学生读文,从文中试找原句)

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2)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学生从读文中感受体会,回答)

明确: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3)结合此诗和第一段内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怀?(学生学会概括)

明确:鄙弃官场,蔑视权贵。(向往田园的隐士情怀之一。)

2、读第2段,学生齐读本段,讨论下面的问题:(学生紧扣课文回答,也可自我归纳回答)

(1)、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

(2)、抵家时的欣喜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

(3)、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从何看出?

明确:(1)、“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2)、“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

(3)、“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

(4)、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又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

明确: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隐士情怀(之二)。

3、读第3段 体会“归去来兮”“息交以绝游”,作者再一次表明自己厌恶官场,固穷守节的坚定决心,也是其隐士情怀之三。指定小组朗读此段。思考: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分组比赛,看哪组最先有回答的最全,并给予表扬)

明确:(1)、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

(2)、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

(3)、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

(4)、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在回答问题的同时,复习加固字词的意思。如西畴、窈窕是指什么等等。)

总结: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诗酒琴书的隐士情怀之四。

2、读第4段,思考回答问题:

(1)、魏晋焦虑人生苦短的文人中,陶潜是最为焦灼的一个,在第三段结尾处两句——“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已见端倪,在第4段中又有何表现?(学生齐读本段,思考回答。)

明确:“寓形宇内复几时,何不委心任去留”。

(2)、既然知道人生苦短,作者是否还快然自足于隐士生活?依据何在?(学生讨论回答)

明确:“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从正反两方面,想象中表明自己怡然于隐居生活的情怀。

(3)、如何正确理解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学生先翻译意思,明了的情况下再讨论分析。)

明确:陶潜顺应自然,乐夫天命超生死,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里边有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也流露出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这是他欲冲破黑暗而不能的保身之计,也是他人性减弱的一种表现。也是作者摆脱了现实的困扰而产生的真实、复杂的感慨。(本文陶渊明的思想感情,既有回归田园的欢悦,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应有完整的认识。)

5.讨论总结: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组织文章的呢?即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学生读课文思考讨论。

明确:本文有两条线索,一行文(时间顺序),一抒情(感情变化)。

本文的行文线索:辞官抵家家中——室内——庭院:家居之乐

春耕——幽游:田园之乐

本文的抒情线索:自悔自责

自安自乐

乐天安命

6、最后试背诵全文,最后小结

陶潜,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鄙弃官场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穷守节是他归隐意念的巩固,乐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

第三环节板书设计:

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

叙事线索 : 辞官归家 家居之乐

鄙弃官场,向往田园

隐士 淡泊明志,闲适自在情怀厌恶官场,固穷守节躬耕田园,诗酒琴书

抒情线索 : 自悔自责乐夫天命

第四环节课后反思:

篇3:《归去来兮辞》的人本情怀

《归去来兮辞》的人本情怀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一、陶渊明在社会、家庭中, 立功业济苍生、负责任敢担当的世俗人本情怀;二、在归隐田园上, 亲友、邻人对陶渊明无意或有意的人身关怀而形成的客体人本情怀;三、身处自然, 物我独立又相互交融, 从而形成天人合一的自然人本情怀。下面从这三个层面来具体解读。

(一)

陶渊明处在儒家与道家思想并行的玄学繁盛时代, 受儒家思想的渐染,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的理念一时深入其心。同时, 陶渊明的先祖曾建功立业, 其曾祖陶侃是东晋名将, 祖父陶茂官至太守, 父亲也曾出仕, 所有这些, 在陶渊明稚小的心里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痕, 他说:“悠悠我祖, 爱自陶唐。……桓桓长沙, 伊勋伊德。” (《命子》) 在社会风尚和家族渊源的双重推动下, 少年陶渊明有了“学而优则仕”的率真冲动, 要一展抱负济苍生。在《杂诗》中他说道:“以我少壮时, 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 骞翻思远翥。”他不仅想要“猛志逸四海”, 而且希望自己“远翥高飞”, 从中, 我们不难体味到他拒逸豫、立功业的雄伟抱负。这时的陶渊明, 强化了自我主观能动性, 把潜意识中兼济天下的本色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亲故多劝余为长吏, 脱然有怀。”此次出仕, 虽有家贫的诱因、亲友的劝勉, 但何尝又不是社会影响施于其身所致, “脱然有怀”说明无人催逼, 这完全是他内心意愿的流露, 谁说这不是本我的展示。

无论是为了理想, 还是为了脱贫, 陶渊明宣告出仕了。可残酷的现实却容不下浪漫的理想, 容不下“质性自然”的诗人, 仕途有时是与阴暗和龌龊相生相伴的, 要么同流合污, 龙飞九天;要么恬淡无欲, 独善其身。陶渊明做彭泽令前, 四次出仕, 四次辞官, 个中情由, 除了找不到一个“大济苍生”的施展抱负的舞台, 主要是在官场上, 他“举世皆浊我独清”的本我性格, 显得那样孤独无助。但陶渊明不是一个死守儒家教义的人, 他注重的是儒家思想对自身修为的提升。他说:“世与我而相违, 复驾言兮焉求?”既然世俗与我互相违悖, 我再驾车出游又能追求什么呢?他的人格和尊严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和考验, 归去已是必然。最后一次出仕, 却是因为“幼稚盈室, 瓶无储粟”, 小孩满屋, 食不果腹, 陶渊明受到了世俗生活的严峻考问。衣食住行是人类生活最原始的动因, 为了家族的生存、繁衍, 陶渊明只能暂时隐忍而“投耒去学仕”, 于田园虽有不舍, 却毅然赴任, 其对家庭的责任感, 敢于担当的男儿本色依然让人肃然起敬。

于社会, 于家庭, 陶渊明作为官吏, 作为家长, 都是发自内心的担当。立功业济苍生的理想, 家庭的责任, 使其角色变换, 但没有谁可以操控他, 都是他内心真性情的流露。他集两重角色于一身, 抒写了一个率真的世俗本我人生。

(二)

古代隐士是陶渊明的心灵慰藉, 是他淡泊人生的指引, 为他潇洒地跳出官场的牵绊提供了巨大的精神力量。陶渊明一身轻松, 两袖清风地回家了, 可是, 放弃功名利禄的实惠, 舍去光宗耀祖的荣誉, 毕竟不能视同等闲, 世俗红尘中的亲友、邻居会尊重理解陶渊明的取舍吗?

“乃瞻衡宇, 载欣载奔。”年已不惑的陶公如童稚般跃然而至, 游子思归的情怀, 拳拳可见!了无牵绊的诗人回来了, 率真由性的生活大幕也即时开启。“僮仆欢迎, 稚子候门。”这里是主仆别后相聚的欣喜, 是父子重享天伦的欢愉!陶渊明共有五子, 此时年幼, 尚不明了父亲辞官归隐后, 会给他们造成何种成长的困惑, 随着陶渊明的归隐, 他们从肉体到灵魂也就属于了乡村, 他们和农家子弟说着同样的语言, 关注着同样的问题, 这种与农家子弟毫无异致的生存方式大大收缩了他们的视界, 制约了他们精神的成长, 注定了他们成为农夫的命运, 但翻遍史料, 却找不到一点他们抱怨不满的文字记载, 足以明证在血脉亲情前, 世俗名利于他们已如同浮云, 这是他们对陶渊明人生价值观的惯性认同。“三径就荒, 松菊犹存。携幼入室, 有酒盈樽。”松菊依然如昨, 淳香的美酒已经溢满了酒杯, 往事不堪回首, 如今则是何等洒脱雅致, 陶渊明能有如今之闲适, 除了自己的执着追求, 也得益于他有一个贤慧的妻子。他的妻子翟氏是一个吃苦耐劳的女人, 萧统《陶渊明传》有“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 与其同志”的话;李延寿《南史·隐逸传》亦有“其妻翟氏, 志趣亦同, 能安苦节, 夫耕于前, 妻锄于后”等语。陶渊明的妻子是通情达理的, 对丈夫的辞官也是支持的。即使在陶渊明的晚年, 在“旧谷既没, 新谷未登”之际饿得去讨饭, 他的妻子也没和他红过脸———“年饥感仁妻, 泣涕向我流。”只是向丈夫抹了一把眼泪, 绝不会像嫦娥那样扔下后羿去奔月, 也不会像苏格拉底的悍妻那样经常给丈夫难堪, 更没有逼其再出仕。陶渊明虽有“室无莱妇”之叹, 是因为希望妻子能像老莱子的妻子那样对自己的弃官归隐表示充分理解, 可是, 如果连哭诉也不许, 这未免有些苛求, 反而可以说明, 他的妻子翟氏是一个对陶渊明充满了人性关怀的好女人。

陶渊明隐居乡野, 邻居虽无求仲、羊仲那样的高士, 但以人为核心的古老淳厚的民风, 使之陶醉, 这种美丽真挚的人世情感让我们驻足留连依依难舍。“农人告余以春及, 将有事于西畴。”农人们把春天到来的消息告诉了我, 将要到西边的田地去耕耘播种, 没有嘲讽和捉弄, 只有农事上的真挚关怀。陶渊明的诗文中, 这种真挚的乡野人本情怀随处可见, 有朴实的农民共话桑麻:“时复墟曲中, 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 但道桑麻长”;有比邻的相与宴饮:“得欢当作乐, 斗酒聚比邻”。如此种种, 如沐春风, 如饮甘醇。

家人在日常的琐碎中给予陶渊明祸福与共的关怀, 邻人在淳朴的民风中给了陶渊明真挚善良的关怀, 他们以包容的心态尊重陶渊明的人生价值取向, 接纳了遍体鳞伤的游子, 撑起了他归隐的天空, 圆润了他浪漫的田园之梦。

(三)

陶渊明, 是一位真正挚爱着田园的诗人, 前无古人地描绘出田园风光之纯美。走近渊明, 就是走近乡村走向静穆走进诗画山水。《归去来兮辞》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辞官归隐后的愉悦生活画面, 展现了一幅纯美的田园风光图。“舟遥遥以轻飏, 风飘飘而吹衣。”“久在樊笼里”的陶渊明如天外仙人飘然而来, 即将去践行“性本爱丘山”的本我宣言, “复得返自然”的欢快不言而喻。“眄庭柯以怡颜”是他隐逸的生存方式, 生活的精髓是“闲”;生活的基调是“适”;生活的乐趣是“静”。质朴本色的“庭柯”温暖了渊明疲惫的心, “质性自然”的陶渊明宣示了“庭柯”优雅的存在, 这是物我关怀的对话和交融。“园日涉以成趣, 门虽设而常关。”关门而日涉园, 诗人不容有人扰了自己闲居的兴致, 闭门谢客, 每天只去园里走走, 和自然的精灵静默对话, 可谓胜过红尘杂语无数。“策扶老以流憩, 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 鸟倦飞而知还。”拄着手杖, 漫步悠闲随意, 看看远山白云, 听听归鸟和鸣, 山峦隐约, 云卷云舒, 肃穆庄严, 灵动飘逸, 它们以亘古的存在迎接诗人的来访;鸟儿知倦而还, 与诗人的归隐相映生辉。凡此种种, 何尚又不是物我属性一致的体现。我赏我景, 我写我心, 诗人以语言为载体以真情为内容, 为我们留下了一个个美的瞬间, 描绘了一张张美的画卷, 从而成就一种物我融合的本我情怀。

陶渊明是一位迥异于大众士子有着自我人格和价值观的读书人。他诀别仕途, 投身田园, 只想做一个自食其力与世无争又愉悦满怀的农民。“农人告余以春及, 将有事于西畴。”诗人陶醉在旖旎的田园风光中, 以致农耕时节已到, 却要邻居农夫善意提醒, 可见陶渊明是满怀着诗意闲适来看待他自食其力的农耕生活的。“怀良辰以孤往, 或植杖而耘耔。”除草培苗是有其季节性的, 诗人却只愿在良辰摆弄农作物, 随心所欲、真实憨厚的躬耕生活, 让陶渊明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谐和, 保全了人格的纯真完整, 重新燃起了他生活的绚丽火花。在陶渊明的诗文中, 耕作生活的随意闲适, 人与自然的和谐包容, 处处可见。“种豆南山下, 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 戴月荷锄归。” (《归园田居》其三) , 他亲身种豆, 虽然天天早出晚归, 草盛豆稀, 但是心境却无比愉快。对于田园, 农夫一心一意地种豆, 他心无旁骛地“种诗”;农夫关心谷物的收成, 他关心田园的风景。陶渊明从田稼生活中, 取得了一种真实的生活依凭, 淡化、消释了悲痛, 真正到达了归真返朴的境界。陶渊明在人与自然相互独立、相互包容的生活中寻找产生诗性精神的源泉, 这种耕作与诗情的统一, 使本色自然成就了本色诗人的千古田园诗。田园之幽美, 稼穑之闲适, 诗人完成了从社会向自然的华丽转身, 形成天人合一的至高本我人格。

篇4:《归去来兮辞》述评

关键词:《归去来兮辞》 主题 述评

《归去来兮辞》是晋代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备受前人推崇。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曰:“两晋无文章,幸独有《归去来辞》一篇耳。”在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中,它被选入了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五册第二单元。但是这篇作品的主题却引起了颇多争论。本文将对《归去来兮辞》的主题进行文献综述。

一、主题

(一)文本定位

《归去来兮辞》是一首辞。“辞是战国后期楚国诗人屈原在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用的是楚地方言,内容又跟楚地的社会生活、山川风物有关,故称楚辞。”[1]

此文是一篇辞赋。辞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灵活的古体韵文。篇幅长短不限,句式散文化。大体上以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为一组;以四言六言为主,间有长短句,在整齐之中有参差,错落有致,韵脚的转换和押韵的方式也灵活而富于变化。在汉代,人们习惯将辞和赋统称为辞赋,不加区别。但实际上二者仍是两种不同的文体。其相似之处在于:辞和赋都注重文采,讲究铺排,善于用典;但赋的句式进一步散文化,关联词语增多。在内容上,赋以咏物说理为主,而辞则重在抒情。

(二)写作时间

对于《归去来兮辞》的写作时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而写作时间的确定,对作品所反映的主题的确定有重要的影响。对于写作时间,主要有以下几个认识:

1.辞官之前

张学成、李桂奎的《<归去来兮辞>创作地考辩》(2000年)和李金坤的《<《归去来兮辞》创作地考辩>补正》(2001年),都对《归去来兮辞》的创作时间进行了分析,他们都认为是陶渊明尚在县衙彭泽时,创作了这篇作品。他们认为辞是源于楚辞的,带有一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从文中的“田园将芜胡不归”等句子中分析,认为此时的陶渊明并没有归家。

陆靖康在《“心先历历想而如身正一一经”——浅析<归去来兮辞>的谋篇特点》(2000年) 中,认为《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美妙的“心造的幻影”。

杨盛峰在《<归去来兮辞>二题》(2007年)中,也认为是作品的内容是设想的,作者当时并没有“归”。

2.辞官之后

王瑶先生:“文中前半述归时之事,后半述归后之情。”从内容上认定为归家后所作。朱东润先生:“本篇是作者辞去彭泽令后初归家时所作,写归家时的愉快心情和隐居的乐趣。”[2]更明确地断言《归》文为归后之作。

杨智慧在《<归去来兮辞>的隐士情怀》(2000年)一文中,认为《归去来兮辞》是在初归家时所作。

高建新在《“返回到本源近旁”——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解读》(2008年)一文中,认为是陶渊明辞去彭泽令之初所作。

李华扬、张大磊在《<归去来兮辞>所反映的两晋时期的耕读文化》(2012年)中提到:《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公元405年(晋安帝义熙元年)辞去彭泽令回家时的感慨之作,而在这之前他已多次辞官。[3]

胡才众在《读<归去来兮辞并序>有感》(2013年)一文中,提到:《归去来兮辞并序》是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后的第二年(公元406年)写的,这时他42岁。[4]

3.序为辞官之前,辞为辞官之后

持有这一观点的是逮钦立先生。他说:“(义熙元年)八月,为彭泽令。十一月,弃职返里。……作《归去来兮辞序》。义熙二年丙午,陶渊明四十二岁。移居园田作《归园田居》五首。写成《归去来兮辞》。”

(三)题解

“归去来兮”,仅从文字训诂角度,就有归去、归来、归去与归来三种理解。[5]

1.归去

逯钦立《陶渊明集校注》、台湾版《中文大辞典》及不少古文注本,都认为“归去来”即“归去”,来是语助词。

清王引之《经传释词》云:“来,句末语助也。《孟子》:‘盒归乎来,《庄子·人间世篇》:‘尝以语我来,又:‘其有以语我来,来字皆语助。”是其确证。[6]

2.归来

而陶渊明的好友颜延之在《陶征士诔》中则说陶是“赋诗(一作辞)归来”,《隋书·王贞传》也说“彭泽遗荣,先有《归来》之篇”。之后五代梁震的“桑田一变赋《归来》”、宋苏轼的“招我《归来》篇”等,都是将“归去来”释义为“归来”。

3.归去归来

至清代,林云铭、余诚的《古文析疑》,吴楚材、吴调侯的《古文观止》、毛庆蕃的《古文学余》又提出“归去来”为“归去与归来合称”之说。

鄢化志在《“归去来兮”辨》(2001)一文中,认为“归去来兮”是“归去归来之合称“。他说:从“迷途”到“归去”、从“归去”到“归来”,从“归来”到“归尽”,是不断体验、不断觉悟、层层深入、逼近生命本质意义的过程。因此,以“因事”归去为前提的“顺心归来”,既有行为载体的情节意义,又有感情心理的精神内涵,同时也展示出陶渊明对生命意义求索的哲理境界。[7]在2004年发表在《先秦两汉文学论集》的文章《“归去来兮”发微》一文中,又进一步阐述了他的观点。

徐国荣在《“归去来兮辞”渊源考论》(2012年)一文中,认为《归去来兮辞》受到了张衡以及道教“存思”的影响。存思,亦称存想,或简称存,是道教的一种修炼方术。行此术时,要求修炼者闭合或微闭双眼,凝神静思,去除心中杂念,想象所思对象的具体形貌,从而在幻觉中达到通神的目的与境界。他认为: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悬想”之所以由实而虚,正是利用了当时社会普遍了解的“存思”方法。又由于存思法,故可在“去来”未成为现实之前加上“归”字,成为“归去来”的组合。“归”是未归前的“归心”之旨,“去来”是“去而来”之后的方向性指向,两者确实本“不侔”,但又因“存思”法而可合为一体,遂使此篇成千古之疑。[8]

4.“来”即歌调名

许永强在《陶渊明的<归去来>辞中的“来”字应怎样解释》(1994年)一文中,独辟蹊径,认为“来”音“离”。因为“来”字在歌唱时经常被用做和声的音符,后来就演变成为一个固定的歌调名称。陶渊明的《归去来》就是模仿“来”字歌调的名称来命题的,意思是说,让我来唱一个《归去》的“来”字调吧!认为陶渊明是用调侃幽默的语气来命题和开篇。

(四)主题思想

1.归家之忧

徐新平在《<归去来兮辞>题旨辨析》(2000年)中,认为文中表现的是陶渊明一生中从未有过的“惆怅而独悲”的矛盾和痛苦,以及这种怅悲心理的自我化解的过程。

杨盛峰在《<归去来兮辞>二题》(2007年)中,认为陶渊明的归隐是无奈的,文章表现了作者深深的苦涩与无奈,主要是生计问题、孤独、归隐之情与济世之志的矛盾以及不知所归之惑,都导致了作者的悲戚。

成龙在《<归去来兮辞>情感内核新探》(2007年)中认为,“愉快”只是《归去来兮辞》情感的外壳,“孤独无奈”才是情感的内核。透过文字的表面,我们应该触摸到陶渊明内心深处那种深沉浓重的孤愁,这才是对《归去来兮辞》中真实的陶渊明的解读。

张文真在《<归去>未必真悠然——<归去来兮辞>另一解读》(2009年)中认为,陶渊明的归家,并不是真正的悠悠然,而是一曲蔑视尘俗实现自我的心路悲歌。主要是因为诗人因心处两端,心为形役而独悲;因缺少知己而痛楚;因“力耕”却“贫富常交战”而焦虑,所以《归去来兮辞》所反映的陶渊明的感情并不是真正的欢乐。

兰菊花、王成才在《对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另一种解读》(2009年)一文中,认为读《归去来兮辞》更体会到一种悲痛和忧愤,从某种意义上说,《归去来兮辞》更是诗人的一首孤愤难平、忧乐相生的心灵悲歌。主要表现为心为形役之悲、居家涉园之孤、交往出游之忧和委心承化之愤。

胡才众在《读<归去来兮辞并序>有感》(2013年)一文中,提到:我们感受到的是陶渊明看似喜悦背后的一种悲苦之情。而陶渊明的悲苦和无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现实之悲和理想之悲。读《归去来兮辞》,并不能给人一种轻松感,我们感受更多的是一种悲从苦中来的无奈,是作者现实与理想的悲苦之情的显现。

田敏婷在《欢欣外衣下的孤独与无奈——再读<归去来兮辞>》(2013年)一文中,认为《归去来兮辞》体现了作者的孤独与无奈,主要是懊悔之情、庆幸之情和孤独之情。

2.归家之乐

徐利在《<归去来兮辞>的典型意义》(2007年)一文中,认为《归去来兮辞》主要表现的是作者的一种淡远潇洒的风格,表现出人生之乐趣,主要有归途之乐、天伦之乐、安居之乐、田园之乐、山水之乐、悟道之乐等。

林志强在《归园田兮,归山水兮?——<归去来兮辞>教参分析指弊》(2010年)中说:“我以为陶渊明真的很热爱田园生活,是个彻头彻尾的田园诗人。而非终日游山玩水多少有些颓废的山水诗人。所以《归去来兮辞》所抒发与表达的应当是归田园的欣喜与欢乐以及决绝尘网终身‘植杖耘耔‘乘化归尽的志向。正如吴先生所说:‘这是作者的处世哲学和人生结论,它‘确乎发自内心,而且包含着从庸俗险恶的官场引身而退的痛苦反省,带有过来人正反两面的深刻体验,其思想深度,绝非‘消极二字可以涵盖。”[9]

3.亦乐亦忧

张莉莉在《关于陶渊明的再评价——从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说起》(1987年)一文中,说:“实际上我以为:《归去来兮辞》是一篇如实记载了作者的情感与理智‘交战过程的文字,是一篇在痛苦后进行自我劝慰、自我排泄、自我解脱的文字。在表面的欣喜之下,实在深藏着的是作者对现实极度绝望的心理;在表层的平静达观后面,骚动着的是一颗不甘而又无可奈何的心灵。因此,把《归》文说成是‘宣言书似乎有拔高之嫌,而把它说成是‘描写乐趣又未免有浮浅之病。”[10]

朱江在《隐逸者背后的哀伤——审视<归去来兮辞>中作者情感的另一面》(2003年)一文中,也认为陶渊明的感情是复杂的,认为《归去来兮辞》固然表达了作者归隐时的大喜,但是在这大喜的背后还隐藏着作者深沉的无奈和哀伤。

周宗培在《“归去”之忧——<归去来兮辞>的另一面》(2005年)中认为,《归去》写其乐亦写其忧,实为一张一弛,谋篇布局至关重要,归途之乐与抵家之乐是起,写其乐;“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等句是伏,流露出忧。[11]

邢长印在《快乐并痛苦着——<归去来兮辞>思想情感解读》(2005年)一文中,认为陶渊明是欣喜有之、惆怅有之、无奈有之、痛苦亦有之,可谓“快乐并痛苦着”。

周美珍在《<归去来兮辞>思想感情探究》(2009年)中,认为《归去来兮辞》表现出的作者感情是复杂的,主要表现在:快乐是归田之本,孤独是人生之美,忧愁是追求之痛,“猛志”是精神之柱。

丁曰宏在《陶渊明归田之志坚决的背后——读<归去来兮辞>有感》(2011年)中,认为“他表面上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貌似飘逸潇洒的隐士生活,但内心的苦闷却永远无法排遣”。其实,陶渊明归田之初,其志坚决的背后,是“满腔的愤懑不平”,是“惆怅而独悲”的真实心理,是对自己未来之路如何选择的犹豫彷徨。《归去来兮辞》表明自己归田之志坚决的方法就是说服自我、自我宽解、自我慰藉。因此,《归去来兮辞》是一篇劝归辞。也由此可以看出:陶渊明归田之志坚决的背后,内心是复杂的,情感是多面的,思想是矛盾的。

肖俊在《快乐与忧愁:价值追求转型带来的人格悖论在作品中的反映——也谈<归去来兮辞>的复杂感情》(2012年)中,同样认为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反映出的感情是复杂的,不仅包含了快乐的感情,还包含了忧愁的情感。

4.人本情怀

陆靖康在《<归去来兮辞>:陶渊明人生哲学的诗意自白》(2002年)一文中,认为《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自己对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的一种诗意自白。主要表现了以下几种态度:安贫乐道君子固穷的人生态度;委运任化生死由之的达观思想;质化自然抱朴守真的生活原则、特立独行不拘时俗的处世方式以及安逸闲适平和恬淡的审美趣味。这五个方面密不可分,在陶渊明身上完全统一。

黎宇在《<归去来兮辞>的人本情怀》(2012年)一文中,认为《归去来兮辞》是一篇以率性的爱和天赋的善去彰显本我的处世宣言。他认为人本情怀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陶渊明在社会、家庭中,立功业济苍生、负责任敢担当的世俗人本情怀;二是在归隐田园上,亲友、邻人对陶渊明无意或有意的人身关怀而形成的客体人本情怀;三是身处自然,物我独立又相互交融,从而形成天人合一的自然人本情怀。

持这一观点的还有柯加瑜。他在《从<归去来兮辞>看陶渊明的生命哲学》(2010年)中,论述了陶渊明的人生哲学:高洁品格的人生追求;安逸恬淡的人生趣味;委运任化的人生态度。

林君慧在《一个挣脱人生困惑的诗意灵魂——从<归去来兮辞>看蓬勃生长的个体生命意识》(2011年)一文中,认为《归去来兮辞》中体现了作者的个体生命意识,体现在:尊重生命自然形式,维护个体精神自由、躬耕陇亩体验真趣,物我合一寓情自然、随和入俗情味淳厚,任真自适诗意栖居。

5.隐士情怀

所谓的隐士文化,是古代正直文人因失意仕途或不满浊世等,而采取消极避世的一种人生态度,是古代知识分子“独善其身”的高洁人格的体现。[12]

杨智慧在《<归去来兮辞>的隐士情怀》(2000年)一文中,认为《归去来兮辞》表现出了作者的隐士情怀,主要表现在:厌恶官场,鄙弃功名;娱情诗酒,崇尚自然;尽享天伦,体验农趣;抚摸伤痛,不忘忧思。在杨智慧的《解读<归去来兮辞>的隐士情怀》(2000年),《解读<归去来兮辞>的隐士文化》(2001年)再次论证了这一观点。支持这一观点的,还有孙亚杰的《解读<归去来兮辞>的隐士文化》(2003年)。

李军梅在《<归去来兮>中的隐士情怀》(2010)一文中,也认为《归去来兮辞》反映了作者圣洁、飘逸、浪漫、悠然的隐士情怀,主要表现为:厌恶官场,蔑视权贵;尽享天伦,闲适自在;固穷守节,躬耕田园;顺应自然,乐天知命。

6.生态美学

于国华,洪燕佳在《论<归去来兮辞>的生态意识》(2008年)一文中,认为陶渊明是中国古代生态诗人的典范,他的《归去来兮辞并序》表现了他自觉地回归田园的生态选择;表现了平等而和谐的生态田园生活;表现了简朴生活与躬耕之乐的现实的生态之路。从生态批判的角度看,《归去来兮辞》是一篇生态意识的宣言。

陈晓明在《回归家园:<归去来兮辞>的生态美学解读》(2012年)一文中,以“家园意识”的生态美学角度解读《归去来兮辞》。生态美学的审美内涵,不仅要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更要求人与社会的协调的整体和谐以及人的精神的健康协调。在与自然的融合中,诗人顺应宇宙造化之法则,心灵得到了安顿。

7.乱世抗争

牛宣华在《乱世中的别样抗争——探寻<归去来兮辞>中的陶渊明》(2007年)一文中,认为《归去来兮辞》反映了一个乱世中最孤独痛苦的魂灵,“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是对统治者的声讨反抗,是愤恨之极的呼喊。

何永生在《一个叛徒的哀的美敦书——<归去来兮辞>别解》(2008年)中,同样认为《归去来兮辞》所反映的主题思想主要是陶渊明对乱世的抗争,对黑暗社会的批判。

总之,《归去来兮辞》的主题思想仍然没有一个定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对于其写作时间,更多的人认为是他在辞官之后所作,序给了人们一个确定时间的理由。对于其主题思想,更多的人看到了陶渊明思想的复杂性。文中所表现出的归家之喜的背后,更深刻的是他归家的无奈和痛苦。

二、《归去来兮辞》之我见

通过对相关的研究成果的分析,笔者对《归去来兮辞》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首先是其主题思想的确定。至于陶渊明的写作时间和写作地点,争论颇多,仍然没有一个定论。无论如何,这些需要进一步的考证。在高中语文必修5教材上,课文注释①是这样的:“陶渊明从29岁开始出仕,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于东晋义熙元年(405)十一月辞去彭泽县令。这篇赋就是其回归田园之初激动欣喜之情的自然流露。”[13]但是通过比较相关的研究则可以发现,作品创作于辞官之前的说法更有理据。很多人从文中的生活上,以为陶渊明描写的是事实,但是序的结尾注明写作时间为“乙巳岁十一月”,也就是冬季辞官时;而辞中的一些内容却是写春天的:“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这说明正文中的内容并不是写作时已然发生的事,而是作者想象中的情形。

而对《归去来兮辞》题目的解析,也有颇多争论。到底是“归去”“归来”还是“归去归来”?课文注释采用了逯钦立的注释,认为来是助词,无义。但是相比较而言,“归去归来”更加有说服力。首先“归去归来”是从“迷途”到“归去”、从“归去”到“归来”,从“归来”到“归尽”,是不断体验、不断觉悟、层层深入、逼近生命本质意义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比单纯的归去、归来更有意义。其次,把“来”理解为助词,与一般的古文习惯不同。“归去来兮”的来处于句子中间、语气词“兮”字之前。看其他古诗文,则可发现:凡处于“兮”字之前的“来”字,均为实词。把“归去来兮”解释为“归来”,则是将“去来”视为偏义复词,也不符合语法习惯。因此,解释为“归去归来”更有说服力。

至于文中表现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很多人可能都会从文中读出作者归家的欣喜之情,教材在单元提示中也认为文中抒发的是回归田园的乐趣。但是我们更应该明白,作者的归家是一种无奈之举,是对现实世界失望后的一种选择。由于深受儒家文化“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影响,陶渊明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知识分子,很希望建功立业。但是官场的黑暗,使得他不得不放弃做官,转而投向田园生活。但是“高处不胜寒”,作者感受到的是一种深深地孤独,这在文中也多有体现。例如文中“抚孤松而盘桓”“怀良辰以孤往”等,就写出了作者的这种孤独。同时,陶渊明又是一个隐士,在《归去来兮辞》中,也体现出了这种隐士情怀。

注释:

[1]孙伟强:《<归去来兮辞>导读策略》,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26期。

[2]张学成,李桂奎:《<归去来兮辞>创作地考辩》,九江师专学报,2000年,第2期。

[3]李华扬,张大磊:《<归去来兮辞>所反映的两晋时期的耕读文化》,芒种,2012年,第16期。

[4]胡才众:《“归去来兮”辨》,文学教育,2013年,第7期。

[5]鄢化志:《读<归去来兮辞并序>有感》,文艺研究,2001年,第3期。

[6]彭泽陶:《就<归去来兮辞>两个“归去来兮”的解释问题答复叶晨晖同志》,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82年,第2期。

[7]鄢化志:《“归去来兮”辨》,文艺研究,2001年,第3期。[8]徐国荣:《“归去来兮”渊源考论》,文艺研究,2012年,第3期。

[9]林志强:《归园田兮,归山水兮?——<归去来兮辞>教参分析指弊》,中学语文,2010年,Z1期。

[10]张莉莉:《关于陶渊明的再评价——从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说起》,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6期。

[11]周宗培:《“归去”之忧——<归去来兮辞>的另一面》,现代语文,2005年,第8期。

[12]孙亚杰:《解读<归去来兮辞>的隐士文化》,中学语文教学,2003年,第4期。

[13]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语文教育研究所:《普通高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5(必修)》,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参考文献:

[1]许永强.陶渊明的《归去来》辞中的“来”字应怎样解释[J].韩山师专学报,1994,(2).

[2]杨智慧.《归去来兮辞》的隐士情怀[J].中学语文,2000,(9).

[3]杨智慧.解读《归去来兮辞》的隐士情怀[J].语文天地,2000,(21).

[4]陆靖康.“心先历历想而如身正一一经”——浅析《归去来兮辞》的谋篇特点[J].中学语文教学,2000,(12).

[5]徐新平.《归去来兮辞》题旨辨析[J].中国文学研究,2000,(2).

[6]鄢化志.“归去来兮”辨[J].文艺研究,2001,(3).

[7]杨智慧.解读《归去来兮辞》的隐士文化[J].语文知识,2001,(3).

[8]陆靖康.《归去来兮辞》:陶渊明人生哲学的诗意自白[J].阅读与鉴赏,2002,(2).

[9]鄢化志.“归去来兮”发微[J].先秦两汉文学论集,2004,(6).

[10]邢长印.快乐并痛苦着——《归去来兮辞》思想情感解读[J].中学语文园地,2005,(6).

[11]赵谦翔.《归去来兮辞》备教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2008,(7-8).

[12]陈芳.近三十年《归去来兮辞》研究综述[J].九江学院学报,2009,(2).

[13]张悦.二十一世纪以来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研究综述[J].现代语文,2011,(5).

[14]黎宇.《归去来兮辞》的人本情怀[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2,(22).

篇5:归去来兮辞

房县三中语文教研组

【课文背景知识】

1.欧阳修曾有“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的慨叹,文中体现的人生态度、思想感情能引起旧时许多不满现实而又无可奈何、只能洁身自好的知识分子的共鸣,陶渊明是属于时代的,他永远是古代文人心灵中的一片净土。学习中应了解作者为什么辞官归田,鄙弃官场,以及热爱田园之情

2.《归去来兮辞》是一篇优美的古代散文,代表了陶渊明散文的基本特点试概括他散文的特点

3.陶渊明是古代文人心目中的一个偶像,他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还有没有积极的意义?

【重点难点讲解】

重点难点

1.五个疑问代词 田园将芜,胡不归(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还愁苦则独自悲伤呢?).复驾言兮焉求(我还乘车出去干什么呢?).曷不委心任去留(何不随心任意地生活呢?).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为什么那样遑遑终日,想到哪里去呢?)..2.词类活用 眄庭柯以怡颜(使面容现出愉快的神色).乐琴书以消忧(名词动用,弹琴,读书)..或棹孤舟(船桨,这里用作动词,划).3.特殊句式

寓形宇内复几时?(省略句,“形”与“宇”之间省略介词“于”)将有事于西畴(介宾结构后置)

复驾言兮焉求?(宾语前置句反问句代词作宾语前置,“还出去干什么呢?”)4.一词多义 虚词:①之

②以

③兮

语气词,多用于诗赋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或“呀”,如“归去来兮”“大风起兮云飞扬”

④而 ⑤来 虚词,当助词讲无义,如“归去来兮”有时为句尾语气词,相当于“咧”如《孟子·离娄上》:“盍归乎来!” 实词:①行

②引 ③乘 ④策

重点难点 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理解记述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 3.归纳实词、虚词的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 训练突破

1.陶渊明回家时的心情

训练1

作者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抵家时的欣喜又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从何看出?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隐土情怀?

2.阅读课文,体会作者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

训练2

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3.了解陶渊明的思想

训练3 有人认为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试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读写链接

阅读陶渊明的诗,结合文章主旨,写一些自己对陶渊明诗中意义的认识。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拓展延伸探究】知识拓展

1.作者简介

陶潜(365—427),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私溢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陶渊明出身于贵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响很深。他生于东晋后期和晋宋交替之际,家势已渐渐衰落。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境贫寒,二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每次时间都很短几度出仕,使他逐渐认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四十一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此后二十三年,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但再无出仕之念,最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卒年六十二岁。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许多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奉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的。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田园诗人”。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而辞赋以本篇最有名有《陶渊明集》 2.写作特点

(1)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作者的感慨、喜悦、遗憾,不是直接生发,而是在描景绘事中巧妙而自然地流露。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影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诗情画意充溢字里行间。

(2)语言朴素,音节和谐,用词自然,直抒胸臆,不假雕饰,呈现出一片天然和谐纯净之美。

(3)层次清晰,大体是“议论→描绘→生发”三大部分,描绘部分又可细分为“路上→居室→庭院→郊野”四个小层次。3.陶渊明的意义

陶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作风而进入更纯熟的境地,像一座里程碑。标志着古朴的歌诗所能达到的高度。陶渊明又是一位创新的先锋。他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将玄言诗注疏老庄所表达的玄理,改为日常生活中的哲理;使诗歌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并开创了田园诗这种新的题材。他的清高耿介、洒脱恬淡、质朴率真、淳厚善良,他对人生所作的哲学思考,连同他的作品一起,为后世的士大夫筑了一个“巢”,一个精神的家园。【命题趋势分析】

1.诵读浅显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这是大纲的要求在研习课文的过程中,主要是诵读和领悟互为推进。

2.在感悟课文某一点内容的时候,适当地引用陶渊明的其他诗句,以达到以此篇带动对陶渊明整篇诗文的感知;反过来,对陶渊明整篇诗文的感知又能加深对课文内涵的领悟 【同步达纲练习】

1.对加粗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云无心以出岫(xiù)

B.舟遥遥以轻飏(yáng)

C.眄庭柯以怡颜(mie)

D.或命巾车,或棹孤舟(zhào)2.对加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恨晨光之熹微(光线微弱)

B.云无心以出岫(云彩)

C.胡为乎遑遑欲何之(急急忙忙,心神不安的样子)

D.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向往中的仙境)

3.下面句子中“以”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请息交以绝游

B.农人告余以春及

B.既窈窕以寻壑

D.木欣欣以向荣 4.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古今意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A.悦亲戚之情话

B.将有事于西畴

C.既窈窕以寻壑

D.善万物之得时 5.从句式角度分析,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既自以心为形役

B.王之蔽甚矣

C.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D.鸟倦飞而知还

6.下列句子“而”字意思和用法与“临清流而赋诗”中“而”字相同的一项是()

A.觉今是而昨非

B.门虽设而常关

C.时矫首而遐观

D.泉涓涓而始流 【课文阅读指导】能力升级

阅读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序”,回答“序”后的问题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①,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②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③,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①四方之事,指陶渊明接受建威将军刘敬宣的命令出使的事四方,意为到各处去。

②归欤,《论语·公冶长》有“子在陈曰:‘归欤归欤’”的句子,表怀乡之情。

③骏奔,《诗经·周颁》“清庙”篇有“骏奔走化庙”的话,即去祭祀。1.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生生所资(生产生活)

B.脱然有怀(轻快的样子)....

C.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寻找)

D.非矫厉所得(勉强去做)...2.判断“以”字用法,正确的选项是()

①耕植不足以自给

②诸侯以惠爱为德

③家叔以余贫苦

④足以为酒

A.①②相同

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

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

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

③④相同 3.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错误的一项是()

A.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等到过一些日子,便产生留恋故园的怀乡感情。

B.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本性任其自然,这是勉强不得的。

C.饥冻虽切,违己交病:饥寒虽然来得急迫,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到痛苦。

D.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就盼望遇上丰年,便辞官归乡。4.下列选项是对本文文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陶渊明做官单纯是为了养家糊口他做彭泽令,仅以“有酒可饮”为理由。

B.陶渊明去做官,既有家贫、求生无术的原由,也有亲故劝告、诸侯惠爱、家叔引荐、彭泽县离家不远的因素。

C.陶辞官而去最根本的理由也是“质性自然”,感到官场拘束,出仕违背平生志向。

篇6: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上一篇:银行网点工作总结下一篇:城镇三小联盟校发展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