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册归去来兮辞

2024-05-17

第二册归去来兮辞(通用6篇)

篇1:第二册归去来兮辞

高一语文上册《归去来兮辞》第二课时

教案鲁教版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教师示范背诵。学生背诵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各推选代表参与并进行评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诵读能力。

二、探究性阅读训练

1.请交流自己对第一课时问题二的看法。

要求:以想象之作为正方,以实录之作为反方,让学生根据观点进行人员组合并辩论。各抒己见,有理有据,自圆其说。

学生积极发言,全班交流。

小结(略)

助读材料(投影)

①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篇》中援引周振甫先生的见解:“《序》称《辞》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为‘追录’‘直述’,岂有‘木欣欣以向荣’‘善万物之得时’等景色?亦岂有‘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植杖而耘籽’等人事?其为未归之想象,不言而喻矣。”

②吴战垒教授认为:陶渊明是一位富于创造性想象的诗人,他的《桃花源记》,就以丰富的想象,创造出一个幽美逼真的世外桃源,而成为“乌托邦”的始祖,这种浪漫主义想象正是构成《归去来兮辞》谋篇特点的秘密所在。

2.陶渊明为什么要选择一条归隐田园的道路?试结合文本及助读材料进行探究。

探究方法:学生可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陶渊明断断续续为官的13年间,徘徊不定、几度进出的历史事实;了解“委心任去留”的自然率真是陶渊明可贵的秉赋,正如苏东坡所云:“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隐之为高”。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助读材料(投影)

1.陶渊明《饮酒·其九》:“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问子为谁欤,田父有好怀。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缆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可视为“复驾言兮焉求”一句的注脚。)

2.陶渊明《归田园居·其二》:“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实绝尘想。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3.陶渊明《移居》二首:“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邻曲时往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诗中反映了诗人隐居时与朋友往来的情况。)

4.陶渊明《读〈山海经〉》:“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小结(投影)

陶潜,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鄙弃官场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穷守节是他的归隐意念,乐天知命是他的人生真谛。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

三、文言知识小结:(投影)

1.本文出现了“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请找出例句,分析它们的词义。

明确(略)

2.“之、以、兮、而、来”五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纳。

学生在文中找出例句,分析。

明确:兮: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或“呀”,如“归去来兮”“大风起兮云飞扬”。

来:虚词,无义,如“归去来兮”;有时为句尾语气词,相当于“咧”。如《孟子·离娄上》:“盍归乎来!”

3.本文活用的词语有哪些?请找出来加以解释。

明确:眄庭柯以怡颜(使面容现出愉快的神色)

乐琴书以消忧(名词动用,抚琴,读书)

或棹孤舟(船桨,这里用作动词,划)

善万物之得时(用作动词,认为好,羡慕)

4.判断下面三句话的句式特征。

A.寓形宇内复几时?

B.将有事于西畴。

c.复驾言兮焉求?

明确(略)

5.归纳一词多义,力求在动态的语境中辨析词义。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订正。

明确(略)

四、查缺补漏

解决学生疑难,可采用自主析疑解疑的方式进行,也可采用讨论法进行。

五、课堂小结

本文语言朴素,音律谐美,内容淳朴自然。陶渊明用性灵和良知为中国士大夫创建了坚不可摧的精神堡垒,也为我们营造了平淡自然的艺术境地。我们会永远铭记他!

六、布置作业

1.有人认为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试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2.写作训练

写作平台第二题或第四题并进行交流。

篇2:第二册归去来兮辞

举例说明哪是些物质是混合物.

什么是纯净物 ? 举例说明.

2.    纯净物.

三.   用分子的知识解释 :

讨论 : 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混合物与纯净物. 阅读P28 第5段.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1.    混合物与纯净物:

都限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混合物 : 由不同分子构成的.

纯净物 : 由同种分子构成的

2.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

物理变化 : 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

化学变化 : 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

四.   巩固练习:

1.    简答下列各题 :

(1). 根据分子的性质解释,

a). 气体易被压缩, 固体不易被压缩.

b). 水在夏天比冬天蒸发的快.

2.    选择题 :

(1). 下列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是        (   ).

(A). 二氧化锰 ;   (B). 氯酸钾 ;    (C). 氧化镁 ;   (D). 液氧 .

(2). 下列物质属于混合物的是          (   ).

(A). 铁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的生成物 ;

(B). 氯酸钾, 二氧化锰混合后加热制取氧气的剩系物 ;

(C). 硫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产物 ;

(D). 石蜡燃烧后的生成物.

教学后记 :

篇3:第二册归去来兮辞

一、Unit 3的Warm-Up Questions (见学生用书P.51) 有下述两个句子:

2. What kind of a job do you want to have after graduation?

3. What kind of a person do you want to have as your future boss?

kind of后接可数名词, 前面通常不带冠词a、an、the, 这个名词表示不确定的概念。如:He’s a kind of unofficial adviser.

他像个非官方的顾问。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

故应将上述两句分别改为What kind of job…和What kind of person…

二、Unit 3的II.Comprehension of the Text, 第7小题 (见学生用书p.57) 如下:

7) .The author was very unhappy about the teaching arrangement because_____.

a.he would have to teach all subjects except art to all the boys

b.he was no good at teaching algebra and geometry

c.he would have to teach three different levels

d.all of the above

b选项是:he was no good at teaching algebra and geometry.

该句中的good, 编者用作形容词, 但是形容词前面不用no, 而用not来否定。no是限定词, 只修饰名词。例如:

It’s no good (my) talking to him.

(我) 同他谈没有用。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

当good作为形容词时, 才有be good at结构, 其否定式为be not good at…例如:He isn’t good at dancing.

故b应改为he was not good at teaching algebra and geometry.

三、Unit3 Part V.Usage (Complete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by translating the Chinese in brackets into English) , 第7题 (见学生用书P.62) 如下:

7. The dog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停地嗅着一团绒线) in the living room.

该题的参考答案是was smelling a ball of wool (见《大学英语精读教师用书》第二册, p.144)

该参考答案有点欠妥, 没有翻译出“不停地嗅着一团绒线”的语气。应该译成:kept smelling a ball of wool或:was smelling a ball of wool without stopping。

四、Unit 4的III Vocabulary Activates, 第二道练习题的第6小题 (见学生用书p.85) 题干是:

When 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 the best method is to begin with the spoken language.

这是一个有语病的句子, 这样的语病时常出现。该句的主语the best method, 不可能是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这一动作的实施者, 因此该句要改为:

In the course of 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 the best method is to begin with the spoken language.或者:

When we start to learn a foreign language, the best method is to begin with the spoken language.或者:

The best method of 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 is to begin with the spoken language.

五、Test Yourself 1的Part III, No.74 (见学生用书p.136) 如下:

More and more people are taking to their bikes as a (n) ______to driving or using public transport.

参考答案是C。讨论的要点是alternative后接to还是接of。请看《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的例句:

You have the alternative of marrying or remaining a bachelor.

你可以结婚也可以仍做单身汉。

因此, 应将题干中的to driving改为of driving。

六、Unit 6的New Words, 编者给予生词sweat vi. (见

学生用书p.141) 一个学生熟知的词义“流汗”, 但是在课文中该词的意义与所给的词义大相径庭:

I’d sweated through my share of stab wounds of the belly, of punctured lungs, of compound fractures.I had sweated over them for five years.I didn’t need to sweat any more. (见学生用书p.139, lines 39-41)

我战战兢兢地治疗过交在我手下的腹部刺伤、肺部穿孔以及复合性骨折等病例。这类外科手术我已经战战兢兢地干了五年。

该词义应该改成:be in a state of great anxiety处于焦急不安的状态

七、Unit 6的VII.Cloze中有这样一句:

Dr.Nolen believed that the most important time in a surgical (1) career is the point at which the surgeon begins to feel confident (2) in his ability to make sound decisions in each individual case. (见学生用书p.151)

本句中的confident后接in还是of?请看《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的例句:He is confident of victory.他对胜利充满信心。但是名词confidence后才接in, 请看《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的例句:

Don’t put too much confidence in what the papers say.不要过分相信报纸上的话。

因此, 应将题干中的feel confident (2) in his ability改为:feel confident (2) of his ability

八、Unit 6的III Vocabulary Activities, 第三题的第六小题如下:

6) .Are you positive all the beds in the hospital are occupied (见学生用书p.172)

参考答案是:Are you positive the hospital has no vacant beds?

(见《大学英语精读教师用书》第二册p.160)

编者在此没有将该句的全部否定的语气翻译出来。应该改为:

Are you positive no beds in the hospital are vacant?

或者:Are you positive none of the beds in the hospital are vacant?

摘要:在使用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 董亚芬任总主编的大学英语精读教材第二册的过程中, 笔者发现了有几处地方颇值得商榷, 故在此抛砖引玉, 以期教材更加完善。

篇4:第二册基础巩固检测

1.下列加点字读音有错的一项是( )

A.炮烙(páo)咀嚼(jué)

憎(zēng)恶间或(jiàn)

B.塑造(sù)晌午(shǎng)

吮吸(shǔn)蹒跚(pán)

C.怂恿(sǒng) 滑稽(jī)

供奉(gòng)俨然(yǎn)

D.碾坊(fāng) 嗾使(sǒu)

兴味(xìng)自诩(xǔ)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过了两天,四个青年妇女集在水生家里来商量……

B.这部小说的构思既精巧又严密,真是无可厚非。

C.这部长篇小说确实来得不易,作者披肝沥胆,花了十几年的时间才写成。

D.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举国上下弹冠相庆,真是大快人心。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中央和地方14家报纸今年2月全月出现了不规范字达4256个。统计结果显示,那些不规范的字主要是繁体字和旧字形,也有些异体字和错误字。

B.好容易待到晚饭前他们的短工来冲茶,我才得了打听消息的机会。

C.前不久,在美国召开的有27个国家数百位科学家参加的第三届国际固氮学术会议上,这两个模型受到了高度重视,给予很高的评价。

D.不难看出,新时期文学的繁荣和崛起是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进行的。

4.下列各句括号内的两种表述分别编为四组,与上下文语意连贯、音节和谐的一组是()

①她年纪大约二十六七,(a.脸色青黄;b.青黄脸色),但两颊却还是红的。卫老婆子叫她祥林嫂。

②每逢深秋时节,(a.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b.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松竹山茶,色彩绚丽,美景尽览。

A.①a ②bB.①b ②a

C.①a ②aD.①b ②b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5—7题。

①总之,我们要拿来。②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③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④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⑤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鲁迅《拿来主义》)

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这种工作过去还做得很不够。这不但是当前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新民主主义文化,还有外国的古代文化,例如各资本主义国家启蒙时代的文化,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但是一切外国的东西,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送进唾液胃液肠液,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才能对我们的身体有益,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所谓“全盘西化”的主张,乃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形式主义地吸收外国的东西,在中国过去是吃过大亏的。中国共产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也是这样,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就是说,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决不能主观地公式的应用它。公式的马克思主义者,只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开玩笑,在中国革命队伍中是没有他们的位置的。中国文化应有自己的形式,这就是民族形式。民族的形式,新民主主义的内容——这就是我们今天的新文化。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5.甲文中“新宅子”比喻什么?“新文艺”与乙文中哪个句子相应?

答:

6.甲文中的五句话,主要是围绕其中哪句话提出的问题展开的?(只答序号就行)乙文中哪些语句与之相应?

答:

7.下面是对甲、乙两文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甲文中“使用”“存放”“毁灭”这几个词共同论述了对待文化遗产的处理方法。

B.乙文中“中国共产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也是这样”的“这样”,指的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C.两文都认为要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遗产。

D.两段文字都使用的论证方法是比喻论证法。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8—10题。

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祖茂,武昌太守。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必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繥(粳米),乃使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繥。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

(陈寿《晋书》)

赞曰:黔娄①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意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②之民欤?葛天氏③之民欤?

(陶潜《五柳先生传》)

【注】①黔娄(见《高士传》),是齐国一个不爱卿相之聘的高人。②③“无怀氏”见《庄子》,“葛天氏”见《吕氏春秋》,都是传说中的远古帝王。

8.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学善属文属:连接、连缀,引申为写作

B.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 况:比拟

C.造饮必尽 造:置备

D.以亲老家贫亲:父母

9.选出能体现陶潜主要性格特点的一项()

①博学善属文②造饮必尽,期在必醉③起为州祭酒 ④悉令种秫谷⑤以为彭泽令⑥解印去县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10.联系全文看,下列对“赞曰”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赞”是传后所附的一种评论性文字。

B.此篇的“赞”和前面传文内容都肯定了五柳先生安贫乐道的精神。

C.“赞”中写陶潜“衔觞赋诗”,与《晋书》中写五柳先生“性嗜酒”的用意一致,都是通过写嗜酒,表现五柳先生深知酒趣,不拘世俗礼教,表现他率真的隐士风度。

D.“赞”中之所以提到传说中的远古帝王,是想说明陶潜有古人之风,当今时代是难得的理想社会。

四、(23分)

11.翻译上面选文中画线的语句。(10分)

⑴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译文:

⑵素简贵,不私事上官。

译文: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在评论这首小诗时认为,这一“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用得非常传神,它能真切地透察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

13.填写下列名句或名段中空缺的句子。(任选两句填写)(6分)

⑴斩木为兵,揭竿为旗,_____________,

________。(贾谊《过秦论》)

⑵夫秦王有虎狼之心,____________,

_______,天下皆叛之。(司马迁《鸿门宴》)

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王羲之《兰亭集序》)

⑷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_____________。实迷途其未远,________。(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14—17 题。

平单位一个领导,挺好的一个人,却因贪污受贿被捉了起来,平很是不解,领导那么好的一个人,怎么还去贪污受贿呢。一天,平看见了朋友乔,平喊住乔,把心里的疑问告诉了乔。平说我单位有一个领导,很好的一个人,却因贪污受贿被捉了,平还说这领导不仅人好,家庭条件也好。他自己是正处级,妻子副处级,儿子女儿都在好单位,一家人正常收入都比人家多得多,他根本用不着贪污受贿,可他偏偏去贪污,你说这是为什么呢?乔听了,看着平笑笑,还说你怎么会想到这些呢。平说我实在是不明白,才问你,还有,有些领导官当得很大了,比如某某某已经算得上国家领导人了,又比如某某某是一个省级干部,他们官当得那么大,应该不为钱发愁吧,可他们却大肆贪污受贿,最后连命都搭上了。你认为他们为何要这样。乔这时不笑了,很严肃地看着平,乔说我刚刚看了一篇小说,是作家刘国芳的《过河》,我跟你说说这篇小说吧。平说我未问你小说呀。乔说你别打岔。平不解地看看乔,不做声了。

乔便讲起那篇《过河》的小说来。

乔说河边住了一个孩子,总在河边玩,河边有条堤挡,堤挡上草色青青,花儿点点,还有蝴蝶蜻蜓满天空飞。孩子很迷恋这儿,总在堤挡上玩得很开心。孩子的母亲,不反对孩子在堤挡上玩,但交代孩子,不要到堤下去,更不要到水边去。孩子是一个听话的孩子,就在堤上玩……

平这时打断了乔,平说我跟你说大人的事,你怎么说孩子的事。

乔说有些大人还不如孩子哩,你听下去吧。一天,孩子在堤上玩着,忽然看见河对岸有一朵花。这朵花很大很大,红红的。孩子从没见过这么大的花,便一直盯着花看,看了很久,孩子就想去摘这朵花,但那朵花在河对岸,孩子过不去。孩子很乖,过不去,孩子就在这边找,想在河这边找到那种花。但孩子失望了,河这边根本没有那样的花。因为这边没有,孩子越想摘到那朵花。孩子于是下了堤挡,还来到了水边……

平这时又打断了乔,平说你今天怎么啦,我在跟你说大人的事,你怎么喋喋不休老说那个孩子那朵花……

乔说你这人怎么这么没耐性,往下听呀。那孩子走到水边,站住了,这边离对岸近一些,那朵花好像越好看,孩子看了一会,便想过河了。当然,在过河前,孩子往水里看了看,孩子看见水并不深,水里全是沙子。看见水不深孩子胆子大了,脱了鞋下水了,慢慢往前走。水真的不是很深,但走到河中间时,水深了,孩子脚踩下去,便没过了胸部。水一没过胸部,孩子便站不稳了,孩子随即被水冲走了。不过,在被水冲走前,孩子终于看见那朵花了,那根本不是什么花,而是缠在草里的一个红红的塑料袋。

平知道这个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平说现在你说完了孩子的故事,该回答我问你的那些事了吧。乔说我不是回答了吗?平说你今天哪根筋不对,说话东拉西扯,你原来不是这个样子的,我有事,不跟你说了。

说着,平走了。

过后,平便把这事忘了。

大概三个月后,平又碰见了乔,平这天满脸高兴。乔见了,就说:“怎么这么高兴,捡到钱了吗?”

平说:“比捡到钱还高兴,告诉你,我当上主任了,官不大,但也是个正科级。”

乔也一脸高兴,连忙说祝贺祝贺。说完,脸一变,又非常严肃地说:“你千万莫过河呀。”

平说:“过什么河,你说话怎么老是东拉西扯。”

14.“平”向“乔”询问了哪些事情?(5 分)

答:

15. ⑴“乔”喋喋不休地讲述“那个孩子那朵花”的故事用意何在?⑵“孩子”指谁?⑶“花”又指什么?(6 分)

答:

16.小说末尾,“乔”对“平”说,“你千万莫过河呀”。这话有何深刻含义?(6 分)

答:

17.下面对这篇小小说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5 分)

A.这篇小小说语言平实,却在文中巧妙地虚拟了一个过河的故事,耐人寻味。

B.这篇小说语言干巴,缺乏文采,可见作者的语言功底较差。

C.读完小说,我们也会有“平”的那种感觉,就是觉得作者说话老是东拉西扯,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严谨的结构。

D.“乔”由于自己也难以说清“平”所问的那些事情,所以就跟“平”东拉西扯,真是“王顾左右而言他”,风马牛不相及。

E.假如那个孩子没有被淹死,他长大了说不定就成了“平”。

六、(15分)

18.把下面长句改成4个短句,使意思表达得更为清楚。(不得改变原意,可以添加必要的词语)(4分)

我是通过由到过杭州的一位前辈带到乡间来的上面印着一幅与现今常见的游览图不同的题目叫做“人间天堂”的游览图的一把劣质折扇初识西湖的。

答:

19.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调整划线部分的语序,并做到各短语格式协调一致、合乎逻辑。(字数不得增减)(5分)

必须协调人与自然,社会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适度的汲取西方人文精神的合理因素,发扬我国原有人文精神的优秀传统,才能培育出全新的人文精神。

答:

20.根据上下文,从神态、动作、语言三个方面分别用一句话加以具体描写。(6分)

在东南电视台打擂,她刚演唱完,看到评委们的亮分,不禁为自己的成绩而难过,________,_______,______。暗下决心:今后一定要闯过第二关。

七、(60分)

21.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螃蟹在树林里迷了路。遇到青蛙,问道:“青蛙哥哥,到河边去,怎么走?”青蛙指着前面说:“你一直往前走,一会儿就会到达河边。”

螃蟹走了老半天,还是没走到河边,后来,螃蟹遇见了青蛙,指责到:“你害得我好苦,走了老半天还是没有见到河的影子。”青蛙说:“我没有骗你!叫你一直往前走,你却横着爬,当然到不了河边。”

【要求】1.细读寓言故事,归纳出一个观点,或扩写成螃蟹问路的故事,或抒写自己的生活感想,或议论社会现象,写一篇文章,体裁不限。

2.题目自拟,注意联系现实生活实际提炼主题,全文不少于700字。

提示:从螃蟹角度看:1.没有正确方向,就很难达到目标;2.没有正确的方法,“横着爬”是很难实现理想的;3.没有正确的态度,不自究自查原因,一味责怪别人指导错误,都无济于事。

从青蛙角度看:1.帮助别人要从实际出发;2.提建议要有真诚的态度;3.指导别人要具体,要耐心。

【答案及解析】

1.D “碾坊”的“坊”字读fáng。

2.A “无可厚非”是不必做过多的指责;“披肝沥胆”比喻开诚相见,也比喻极尽忠诚,句中可改为“呕心沥血”;“弹冠相庆”指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他的同伙也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含贬义。

3.B “好容易”在这里相当于“好不容易”。A项“了”应改为“的”,“那”应改为“这”;C项“给予很高的评价”缺主语;D项语序不当,“繁荣”与“崛起”应互换。

4.A ①句中选项前后都是用主谓结构的短语来陈述“她”的情况的,为保持结构上的一致性,自然要选“脸色青黄”了。②句中,两选项的差别细微,语序相同,但“俯瞰”一词的位置不同。从内容来看,“俯瞰”的应是“槐榆丹枫”与“松竹山茶”等全景,而非“槐榆丹枫”一景;从“音节和谐”这一要求来看,“俯瞰”之后用逗号,后面四个语言单位字数相同,自然体现了“音节和谐”的特点。

5.“新宅子”指经过对文化遗产的选择和创新而成的新文化;“新文艺”与乙文中的“民族的形式,新民主主义的内容——这就是我们今天的新文化”相应。(大意对即可)

6.第①句(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也是本段的中心句)。“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

7.C 两文都谈论了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只不过鲁迅说的是封建文化,毛泽东说的是外国的进步文化。

附参考译文:

(一)陶潜,字元亮,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祖父陶茂,做过武昌郡太守。陶潜年少时就志趣高尚,学识广博,善于词章,聪颖洒脱,而无所拘束,性格率真而不矫情掩饰。受到乡邻的敬重。他曾经写了一篇《五柳先生传》,用以比况自己,他说:“先生不知是哪里的人,也不知他的名姓。他家宅边有五棵柳树,因而就以‘五柳’为号。他安静少言,不羡慕荣华利禄。喜爱读书,但又不追求太过于深刻的理解,每有心得体会,就高兴得忘了吃饭。天生好饮酒,却由于家贫又不能常得到酒。亲朋好友知道他这种情况,有时备酒请他,他去了就一定得喝到尽兴,期望一醉方休,直到醉了才走,从来没有客气过。(他的)家中四壁皆空,房屋遮不住风吹日晒。身上穿着满是补丁的粗布短衫,盛酒食的器具屡屡空着,但他却安然自在,(他)经常写些文章自娱自乐,表达自己的心志,而不考虑利害得失。他这样一直到老。”他的自序文章如此,大家认为这是他自己的真实写照,没有一点虚构。

由于父母年老,家里困难,他出任江州祭酒,但他受不了公职在身的拘束,不多日子就辞职回家了。州里召他做主簿,他不干,在家种田维持生活,落得瘦弱多病,后来又做了参军。他对亲朋说:“想弄个县官做做,为我隐居田园讨碗饭吃,可以吗?”州里执事听说后,任命他为彭泽县令。县里的公田他让全都种上可以酿酒的秫谷,说:“我能常陶醉于美酒,就满足了。”他的妻子坚决要求种粳,才使一顷五十亩种秣,五十亩种粳。陶潜向来简慢自尊,不私下讨好上级。郡里派督邮到县里巡察,属吏提醒他,要穿戴整齐,拜见这位督邮才是,陶潜叹口气说:“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恭敬地侍奉一个乡里小儿!”义熙二年,陶潜解印离县回乡,于是撰写了《归去来》一文。

(二)作者评论道: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心忡忡,不乐于发财做官。”这句的含义莫不是说这种人吧?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为自己抱定的志趣,而感到无比的快乐——这样的人大概是无怀氏时期的百姓,或者是葛天氏时期的百姓吧!

8.C “造”,到,往。“属”有一个基本义项为“连接”,而把文字连缀起来就是写文章,因此可引申为“写作”;“况”可联系现代汉语中“比况”一词来推断;“亲”字解释为“父母”也是合适的,因为在古代,父母年老了在职的人员就要辞官养亲,以尽孝道。

9.B ①跟性格无关,只是说学问好;③⑤都是交代履历,也不能说明性格问题;只有②④⑥三项能体现陶潜的性格特点。

10.D 作者用古史传说指代理想时代、理想社会,并非指“当今时代”。

11.⑴先生不知是哪里的人,也不知他的名姓。他家房屋旁边有五棵柳树,因而就以“五柳”为号。

⑵(陶潜)向来简慢自尊,不私下讨好上级。

(前一句翻译的难点是“因以为号”;后一句中“简”是指礼节少,“贵”是指不屈膝,很自尊,“事”在这里为动词,有“讨好,为……做事”的意思)

12.同意。通过这一“看”,我们仿佛看到那离人踽踽独行的身影、愁苦的面容和睫毛间闪动的泪花,可以体味到抒情主人公涌起的阵阵酸楚,把去留双方的离愁别绪和真挚情谊表现得淋漓尽致。

13.⑴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⑵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⑶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⑷知来者之可追;觉今是而昨非

14.平单位上的一个领导怎么会去贪污受贿;有些高级领导官当得那么大,应该不为钱发愁,为何还要大肆贪污受贿,甚至连命都搭上了。

15.(1)旨在说明贪欲过多会自取灭亡。 (2)“孩子”指有着种种贪欲的人,如平单位上的那个领导,某个省级干部,甚至国家领导,当然也包括平自己在内。(3)“花”指的是各种所谓的美好的东西,如金钱、地位等。

16.欲望就是一条条河,没有哪条河不淹死人。乔说这番话是要劝诫平不要被贪欲所左右,以免重蹈覆辙。

17.AEB .作家追求的是语言平实的作品风格,这并不等于语言干巴,更不能据此断定作家的语言功底就差;C.这篇小说的艺术手法,妙就妙在它的“东拉西扯”,以实喻虚,虚实相映;D.乔是深知其中奥秘的,但他没有直接说出来,而是用讲故事的方式委婉含蓄地道出个中真谛。

18.①我是通过一把劣质折扇初识西湖的。 ②这把折扇是由一位到过杭州的前辈带到乡间来的。 ③折扇上印着一幅题为“人间天堂”的游览图。 ④它与现今常见的游览图不同。

19.必须发挥我国原有的人文精神的优秀传统,适度的汲取西方人文精神的合理因素,协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

20.她双眉紧锁(或“她眼睛里噙满泪花”等),两脚不自然地挪动着(或“捶了捶脑袋”等),对走过来笑微微的主持人说:“我坚信:有志者,事竟成。”

篇5:第二册黄鹂

学习目的: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蕴涵的哲理;

2、借鉴课文的写作方法,学习精彩语言;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成为独立的思考者;

教学设想:

在学习过程当中,变单纯的“师教生”为“生生互学”、“生生互补”,变僵硬的教师灌输为学生间的自我启迪,充分地让学生自主,自悟,自得,能者为师。既要有规范性的教学目标,又允许学生存在争鸣观点,突出“实、巧、趣、情”的教学特色。学习过程基本设计为“自读—质疑—讨论—吟诵—训练”。

《黄鹂》文章较长,在展示课中,对教学目标的掌握情况由学生的整体水平决定,教师起引导作用,不定硬性指标,如时间紧张,拟将“学习语言”作为学生课下吟诵的体悟重点。

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

叶圣陶先生有句话:“语文阅读教学的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西方文学理论上有句话,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两句话,你喜欢哪一句,说说它对你的启发。

我们这节课,大家就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把自己的看法尽情地说出来。我们今天学习的是《黄鹂》,怎么开讲呢?按照我平时的做法,每节课同学们都要朗诵一首唐诗作为开头,当然这首唐诗必须与课文有关系,今天,我想请一位同学为大家找一首唐诗,为这节课设计一个开头。

二、整体感知

1、朗读

文章很长,需要多找几个同学读,读到哪个段落停下,不是由老师说了算,而是由朗读的同学说了算,读到你认为该停的地方停下,尽量把文章的思路体现出来。

2、通过刚才读课文,我们熟悉了文章的内容,概括地说,作者叙述了“我”和黄鹂的几次相遇,其中有抗战时期的黄鹂,在青岛养病时见到的黄鹂,鸟市上的黄鹂,还有江南的黄鹂,通过这四次写黄鹂,作者表达了自己的思想。

3、你现在想针对文章提出什么问题呢?对课文有没有不懂的地方或者认为作者说的不够精确的地方?(有些问题当场由学生解答,与后面教学设计重复的问题如“最后几段寓意、文章哲理”等暂且存疑,个别问题则没有必要提供答案,提问题的目的在于启发学生思考,)

三、学习文章的思想内容(哲理)

1、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获呢?刚才提出问题没有得到答案的同学要认真听,因为别人的心得体会也许正好回答了你提出的问题,当然你也要说出自己的收获。

先说思想上的收获,文章使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学生可能列举的内容与教师的`分析引申:

(1) 要爱护鸟类,爱护动物,保护环境。

分析引申:文章完全可以做如此理解。黄鹂在文中美的化身,作者反抗人类对美的暴力破坏,表现出了对暴力的无奈。

(2) 要给艺术创造以自由、广阔的天地(学生一般不会引发这种思考,可略)。

分析引申:这是对文章深层意义的挖掘。作者写黄鹂,同时是在托物言志。新中国建立后的一段时间,因为受左的错误倾向影响,“要求文学艺术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服务”,干涉了许多不该干涉的事情。作者通过黄鹂的命运,发出了自己的感慨和向往。

宏观的文学艺术我们不多谈,老师从小的方面问学生:中学阶段写作文你感觉很自由吗?受到什么限制吗?

(3) 万事万物都有极致。任何事业,任何人要发挥到极致,都需要有最佳的环境,我们要努力地创造这样的环境。

分析引申:文中举了哪些例子说明万事万物都有极致?黄鹂的极致是什么?黄鹂的禁锢和限制又是什么?教育的极致呢?人才的极致呢?

三、借鉴课文的写作方法与语言技巧

再说说你在文章的写作方法上的收获。读了这篇文章,对你今后写作有什么帮助?

学生可能列举的内容与教师的分析引申:

1、用象征的手法来说理。

分析引申:这种写法在以前学过的哪篇文章里见过?有什么妙处呢?(使文章形象生动,含蓄深刻,可以表达某种不宜直说的见解)

2、精彩的语言。

分析引申:你认为哪部分语言最美?朗诵,训练。

篇6:第二册音乐教案

一、情境导入、引发兴趣

1、播放《小燕子》,边唱边学小燕子飞进教室,飞到座位。

2、春天来了,原本冷冷清清的大森林里又开始变得热闹起来了,杜鹃鸟也站在枝头跳舞呢。

二、感受体验、理解表现 聆听《杜鹃圆舞曲》

1、整聆听全曲,初步感受乐曲情绪,说说音乐中的杜鹃鸟是怎么样在跳舞的?

2、细聆听第一段,把你听到的杜鹃鸟的叫声学学给大家听听。

3、感受三拍子的特点,用碰铃给第一段音乐伴奏。

4、在游戏中再次感受音乐。做一只欢快的杜鹃鸟,和着三拍子的音乐节奏做杜鹃鸟飞的动作,听到轻快活泼的音乐时站起来飞,听到优美的音乐时坐下做杜鹃鸟飞的动作。比一比哪只小杜鹃的舞跳的最好看。

三、学唱歌曲、体验情感

熟悉《布谷》的旋律,唱会第一段歌词。

1、初次完整聆听歌曲。森林里呀真热闹,这边杜鹃鸟刚跳完舞,听那边又有谁在歌唱了?竖起耳朵仔细听。

2、再次聆听歌曲,说说这首歌曲给你什么感觉?你能把布谷鸟的叫声学学给同学听吗?

3、继续聆听歌曲,你能找出与《杜鹃圆舞曲》旋律相似的地方吗?

4、跟着歌曲录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拍一拍。

5、听歌曲录音,编一个布谷鸟飞的动作,合着音乐节拍,在第一段时站着做,第二段时坐着做,第三段时蹲着做。

6、听老师范唱歌曲,仔细看歌词,说说哪些字唱的时间长?

7、跟琴学唱第一段歌词。通过听老师范唱和比较,说说自己是怎样唱准节奏的。

8、分组比赛。

四、节奏创编,练习伴奏

1、布谷的歌儿真动听,如果我们给它加上合适的伴奏的话,那它的歌儿 就会边的更动听,请小朋友们动脑筋想一想加上什么样的伴奏好听?

2、在老师的启发带领下一齐创遍节奏。

3、练习用碰铃为歌曲伴奏。

4、分组展示。

五、课堂小结,下课。

第三课时

一、情境导入

播放《杜鹃圆舞曲》,和着三拍子做杜鹃飞的动作,听到乐曲情绪转变时,做相应的动作,音乐完后情绪飞回座位。

二、学唱歌曲

1、感受歌曲,随音乐做有节奏的律动。

2、用轻快、柔和、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第一段。

3、听老师范唱第二、三两段,学生看了格子字谱,点格子聆听演唱。

4、再次聆听老师范唱第二、三两段,说说那些字唱的长哪些字唱的短?

5、按节奏读歌词。

6、轻生跟琴学唱。

7、同桌互相帮助学会难点句。

8、整首歌曲完整演唱,分角色演唱。

9、听录音,为歌曲创编简单的动作。

10、用碰铃为歌曲伴奏演唱。

三、拓展延伸

(一)节奏训练

1、以小组为单位寻找声音,观看P7页上的图画,你能从画面上听到哪些声音?并把这些声音用节奏模仿出来。

2、各小组汇报,把自己发现的图片中的声音读出来。

3、在老师的指导下练习多声部练习。多个声部练习时,要逐声部进入,学生可根据老师的解说和提示进入。

(二)春天音乐会

1、用柔和的声音演唱歌曲。

2、分角色表演唱。

3、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春天的歌曲?看老师表演《春天里》。

4、学生自己表演关于春天的歌曲。

四、课堂小结、下课。

教学内容:

聆听《阳光下的孩子》,背唱《彝家娃娃真幸福》,表演《乃哟乃》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阳光下的孩子》、背唱《彝家娃娃真幸福》、表演《乃哟乃》,初步感受彝族的音乐特点。

2、能初步听辨高和低的音

3、能按图意及节奏编创适当的词,并能准确地拍和读。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律动: 聆听《快乐的啰嗦》模仿老师的动作,感受音乐的节拍和情绪。

二、聆听《阳光下的孩子》 1.完整地初听歌曲。

提示:这首歌曲是高兴的还是悲伤的?歌中唱出了什么内容? 2.复听歌曲。边听边轻轻地合着节拍做拍手的动作。

三、编创与活动

1.这是一个听辨音的高低的练习。虽然一年级还未开始学习识谱,感受、听辨音高的铺垫已经开始了。教师可以弹奏出sol和do两个音,让学生听辨,开始可弹距离远远两个音,在学生说出高低后,再听辨sol和do。可采取听和唱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听sol唱sol,同时将双手举过头。听do唱do时双手自然下垂。

2.也可以做听辨的游戏。一组组听辨,看哪一组听得又准做得又快。

四、表演《彝家娃娃真幸福》

1.教唱歌曲之前,完整地聆听歌曲范唱。在学生感受的基础上,教师可简单介绍彝族人民的风俗习惯、解放后生活的巨大变化,以及彝族人民勤劳勇敢、粗犷豪爽的性格和能歌善舞的民族特点。

2.在听唱的基础上,随着范唱录音轻声朗读歌词。要求学生吐字清晰地演唱歌曲。提示学生,衬词应唱得轻巧,要求学生注意表达歌曲的情感,使歌曲演唱得轻快而富有弹性。3.在歌曲唱会的基础上,编创动作,并由小组讨论选择适当的节奏型为歌曲伴奏。

五、表演《乃哟乃》

1.完整地聆听歌曲范唱。一至二遍学生拍手。

2.教师在学生感知的基础上,简单介绍土家族的风俗,土家族是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中的一个民族,歌词中的“乃哟乃,乃哟嗬”是快乐的意思。然后让学生轻声读歌词。

3.边听音乐或教师弹琴,边用手指着课本上的小人图形谱唱歌;感受音的高低变化。速度可稍慢些。

4.可跟着教师像唱歌词一样唱歌谱,学生只是感受歌谱。5.歌曲熟悉后,可用稍快的速度演唱,以恰当地表现歌曲的情感。6.分小组自编动作,边唱边表演,表达自己快乐的心情 7.结合歌曲的音乐表现的需要,按小组编创伴奏,为歌曲伴奏。

六、课堂评价活动,教师小结。

第九课 巧巧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聆听《我有一双万能的手》,表演《粉刷匠》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我有一双万能的手》,用轻松愉快的声音边唱边表演《粉刷匠》感受劳动的快乐

2、认识串铃,辨别其音色并能用探索式的学习掌握其多种演奏方法。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律动:

聆听《我有一双万能的手》,模仿老师的动作,感受音乐的节拍和情绪。

二、聆听《我有一双万能的手》 1.完整地聆听歌曲。

提示:歌曲唱出小朋友的手都会做什么事?你会做什么事? 2.复听歌曲,随着歌曲做表演。

三、表演《粉刷匠》 1.完整地聆听歌曲范唱,尽量记住旋律的音调。提示:这首歌唱出了哪些内容,小粉刷匠都做了什么? 2.复听歌曲范唱,心里默唱,看谁记的旋律多,试着唱唱,可分小组唱。3.随录音唱歌词。提示:如果你是粉刷匠,或着帮妈妈做了一点事,得到夸奖,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启发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4.边听录音边唱,试着编创自己的动作,也可以试着用旧报纸把自己打扮成粉刷匠的样子,边唱边表演。

5.跟着教师完整地像唱歌词一样唱歌谱。6.提示学生重点唱好“小鼻子变呀变了样”,也可展开讨论:小鼻子为什么变了样,懂得劳动要不怕脏和累,理解小粉刷匠忘我的劳动精神和看到劳动成果的喜悦,准确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四、编创与活动

1.认识串铃:看图或看教师示范手持串铃的正确姿势。2.分小组探索,让串铃发出长短不同的声音。3.展示每个学生的探索。鼓励学生不同的探索。串铃及弹奏方法简介

串铃:俗称马铃,原为蒙古族、藏族的打击乐器。形状为:将十几个金属小铃系于皮条弯成的弧形带子上,也有的将铃系在塑料制成的圆环上(儿童打击乐中的圆环均为塑料制成),演奏时,用手摇动。常用于民间歌舞音乐的伴奏或器乐合奏中。儿童演奏时可采用下列两种办法:

1.用左手持铃,用右手击左手腕部。

2.左、右手各持一铃,摇动时,左、右手在胸前交替动作。

五、课堂评价活动,教师小结 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聆听《铁匠波尔卡》,表演《理发师》 教学目标:

1、聆听《铁匠波尔卡》,能理解劳动的愉快,并用轻松愉快的声音边唱边表演《理发师》。

2、认识沙球,用探索式的学习掌握其多种演奏方法。

3、通过编创动作和表演,培养学生的参与总结、创造意识。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律动:

聆听《我有一双万能的手》感受音乐的节拍和情绪。

二、聆听《铁匠波尔卡》 1.完整地聆听乐曲。

提示:乐曲中听到了什么样的声音,不是乐器发出的声音。

2.教师简介乐曲的来历,引起学生的兴趣。复听乐曲。让学生用手指边听音乐边指看课本上的图形谱。试看记住这一句旋律。

3.按乐器的声音图谱,选择打击乐器合着乐曲敲击。体验参与音乐表现的快乐。

提示学生注意听:伴奏的声音要控制,要与乐曲吻合。

三、表演《理发师》 1.完整地聆听歌曲范唱。

《理发师》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让学生简单叙述歌曲内容。2.复听范唱,用跟唱的方法尽快学会歌曲。分小组编创角色进行表演。

3.请一部分学生加入打击乐器沙球、边打边唱。其他同学边唱边表演。

四、编创与活动 1.认识沙球,看图或看教师示范持沙球的正确姿势。2.分小组尝试,发出声音。3.指导学生看右面的练习:

第1小节:左手一下,右手一下,第2小节:左手一下右手两下。沙球及演奏方法简介 沙球:又名沙锤,用密封的椰子壳外加木把制成(儿童打击乐为塑料壳,内装沙粒,两个一组)。演奏时,左、右手各握一把,双手交替上下晃动,奏出各种节奏音型。沙球发音清脆呈短暂的沙沙声,多用于演奏有特殊风格的舞曲。

五、课堂评价活动,教师小结。第十课 汪汪与咪咪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聆听《小狗圆舞曲》,表演《猫咪别淘气》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小狗圆舞曲》、表演《猫咪别淘气》,突出“汪汪与咪咪”的主题,培养学生的爱心与观察能力。

2、理解歌曲的内容,有感情地演唱,并能发挥想像力编创动作表演。

3、能选择适当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律动:

聆听《小狗圆舞曲》模仿老师的动作,感受音乐的节拍和情绪。

二、聆听《小狗圆舞曲》 1.完整地聆听乐曲,让学生用手指随课本上的图形谱划动。提示:你感到乐曲描绘了小狗怎样的动作,或小狗在做什么? 2.复听音乐,随着音乐用手势在桌上进行表演。

三、表演《猫咪别淘气》 1.反复聆听歌曲。

提示学生歌中唱出的小猫咪在怎样淘气? 2.用听唱法学会歌曲。

3.分小组讨论,做分角色表演的准备。4.分小组边唱边表演。5.加入打击乐器表演。

四、编创与活动

1.本课的编创与活动安排了一个选择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的练习。教师可指导学生分小组试一试每个人关于选择乐器的建议。

2.选择一种效果较好的伴奏方法,为歌曲伴奏。

五、课堂评价活动,教师小结。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聆听《跳圆舞曲的小猫》,表演《谁在叫》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跳圆舞曲的小猫》、表演《谁在叫》和编创活动,进一步突出主题,培养学生的爱心。

2、编创节奏,并能背唱自己熟悉的有关小动物的歌曲。

3、比较两首聆听乐曲,感受小狗的音乐是急促的、旋转的,小猫的音乐是悠闲的,感受旋律的不同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律动:

聆听《小狗圆舞曲》模仿老师的动作,感受音乐的节拍和情绪。

二、聆听《跳圆舞曲的小猫》

1.完整地聆听这首篇幅短小的管弦乐曲。

2.提示:听了乐曲你想到了什么?可让学生根据标题去想像。3.跟着乐曲和教师哼唱第一部分主题A,加深对乐曲的印象。4.复听乐曲。用手指在桌上画图形谱。

提示:乐曲的情绪和速度有什么变化?你能听到哪两种小动物的叫声? 5.分小组讨论:你感到小猫在做什么?结尾使你想到什么? 6.听乐曲,用动作表演。学小猫的样子跳圆舞曲。

三、编创与活动

1.本课的编创与活动是一个编创节奏与复习歌曲相结合的趣味性练习。要求学生不但能按节奏编创小动物的叫声,而且能唱出关于这个小动物的歌曲。(即:课本中学过或平时自己听过的歌。)2.在编创节奏中,再次熟悉运用×、×节奏。可分小组进行填创游戏,要求边说边做小动物的动作,看谁将节奏读得准,动作做得生动形象。

四、表演《谁在叫》 1.完整地聆听歌曲,用手指随着课本上的旋律线划动。提示:听一听,谁在叫?为什么小动物叫了?它们都在做什么? 再一次聆听,使学生在聆听中熟悉旋律、内容、发现问题、回答问题。2.听着歌曲录音跟唱全曲。或用听唱法学会歌曲。3.分组进行编创活动。提示:你知道哪些小动物,它们怎样叫,利用小组的智慧你一句、我一句为歌曲编创新歌词,分组表演自己的歌。

4.边唱边表演动作。第一段唱原词,第二段唱小组填创的歌词。5.背唱自创的歌曲给爸爸、妈妈听。

课本中《谁在叫》这首歌采用了图与旋律线示意的方法呈现,生动形象而有趣。学生可通过旋律线的示意,结合看图,迅速地记忆歌词。同时也有助于提示学生的动作表演。

上一篇:9001管理评审汇报下一篇:甄嬛传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