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城市发展背景分析

2024-05-24

南通城市发展背景分析(精选6篇)

篇1:南通城市发展背景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新医改背景下南通市城市社区卫生资源优化配置与服务评价研究

作者:耿劲松 黄利民 董建成等

来源:《中国全科医学·学术版A》2013年第06期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指出,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建设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完善服务功能。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是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也是体现政府维护人群健康责任的最佳切入点。本研究对南通市城市社区卫生资源配置和服务开展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为进一步完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区域规划建设提供可借鉴的科学依据。

篇2:南通城市发展背景分析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推进南通经济协调健康发展,依据“依托江海、崛起苏中、融入苏南、接轨上海、走向世界、全面小康”的总体思路,南通把沿江开发、江海联动作为提升国际化水平的重大机遇和最大优势,全力抢抓“一带一路”和长三角经济带建设等新一轮国家发展战略机遇,以此提升全市经济综合实力和城市发展活力。那么南通城市发展活力究竟如何,增长的潜力在哪?搞清楚这些问题,必然会促进南通经济在前进的征途上,扬长避短实现跨越式发展。本文围绕反映城市经济活力的四大类20个指标,通过长三角16个核心城市间的对比,对南通城市经济活力进行了定量描述和分析,剖析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城市经济活力的涵义

城市经济活力主要体现城市的经济活动能力。世界“经济活力与可持续发展组织”对此的定义为:一个地区的经济竞争能力、适应能力,以及对私人企业和公共企业的吸引能力;具有经济活力的地区能够为居民提供满意的就业等经济活动,以及长期可持续性的生活质量;能够随时发现机遇和把握机遇,致力于居民福利的增加;能够鼓励和承认居民和企业的创新、勤奋、品德高尚,以及参与地区活动。美国著名的城市规划和建筑专家凯文·林奇认为:“城市的经济活力主要表现为城市的成长性,而且更多地表现为经济的成长性、对外来资本和各种生产要素的吸引力方面”。城市经济活力与城市社会活力、环境活力以及文化活力共同构成了城市活力体系。

二、城市经济活力综合评级体系的构建

我们认为,采用一个或几个指标都不足以分析和评价一个城市的经济活力状况,除定性描述和分析之外,更重要的是对其进行定量描述和分析,也就是要寻找和建立一个评价的标准和尺度,以此测量、界定一个城市的经济活力状况,并通过不同城市之间的比较,来准确定位一个城市的经济活力状况,探索和发现城市经济发展的潜力,为宏观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城市经济活力尽管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但概括起来无非包含四方面要素:经济成长性;对资本和生产要素的吸引力;居民生活质量;创新能力。本文在上述四项要素的基础上,依据南通的实际情况,按照科学、完备、可比及可操作性的原则,构建了一套城市经济活力的综合评级指标体系。

(一)经济成长性

经济的成长性,即一个城市是否具有经济增长的潜力与发展后劲。该要素是评价一个城市是否具有经济活力的首要因素,它着眼于未来,从动态角度对城市经济活力进行阐释,选取人均GDP、财政收入、人口总量三个层面进行评价。GDP是一个城市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更是一个城市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根基;财政收入则用来衡量地方政府吸取财政资源与发展地方经济的能力,体现城市未来发展的现实经济储备;人口则是潜在劳动力供给的反映。

(二)对资本和生产要素的吸引力

一个具有经济活力的城市,必然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能吸引人力、资本等流动性较强的生产要素,成为令人向往的活力之都。本文分别从劳动力、教育与人力资本以及对资本的吸引力三个层次进行评价。人是城市发展、富于经济活力的源泉,是生产力中最为核心的部分,一个具有发展潜力的城市必然拥有大量的高层次人才,而优质的教育会为人才储备提供基础与可能;对资本的吸引力,即能否筹措到充足的资金,是一个经济主体在发展过程中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资本的流动性决定了它能自主选择高回报、高成长性、富于活力的城市。

(三)居民生活质量

居民的生活质量是评价城市经济活力的重要指标。本文主要从财富、居住、就业及消费状况三个层面进行评价分析。收入水平主要反映居民的财富状况和经济能力;居住环境主要反映城市居民对住房的负担能力、对房屋存量的保护能力及居住的舒适度;就业状况是居民生活消费质量得以持续提高的物质保证。

(四)创新能力

创新是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只有努力创新,一个城市才能焕发勃勃生机,并不断发展进步;而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体现了一个城市对个人及企业的创新精神、创新成果在制度层次上的尊重与保障,能激发并鼓励创新成果的涌现,进而转化为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动力。本层次分别从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保护两个层面进行评价。

根据以上构想,特建立城市经济活力综合评价体系,共四大类20项指标。经济成长性

人均GDP

人均GDP

人均GDP增长率

财政收入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率

人口总量

常住人口

对资本和生产要素的吸引力

劳动力

从业人员

教育与人力资本

教育占一般财政支出比重

对资本的吸引力

实际利用外资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三次产业结构

居民生活质量

财富状况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农民人均纯收入

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年末余额

居住状况

城镇人均住房面积

每千人拥有医疗机构床位数

就业及消费状况

城镇登记失业率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 发明专利数量

R&D占比

知识产权保护

篇3:南通城市发展背景分析

“陆海统筹”是根据海陆两个地理单元的内在联系,运用系统论和协同论的思想,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综合考虑海陆的资源环境特点,系统考察海陆的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在海陆资源环境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社会经济系统的活力和潜力基础上,统一筹划海陆两大系统的资源利用、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生态安全和区域政策,通过统一规划、联动开发、产业组接和综合管理,把海陆地理、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系统整合为一个统一整体,实现区域科学发展、和谐发展。[1]南通拥有陆地面积8000平方公里,海域面积近万平方公里,正是拥有丰富的陆海资源才得以成为国家级陆海统筹发展实验区,如何因地制宜统筹具有南通特色的陆海资源要素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是对教育发展的战略进行研究,其结果是对教育发展与未来走向作出总体的、长远的、根本的谋划与对策,具有全局性、纲领性、长远性、竞争性、应变性的特点,是教育发展应遵循的总的指导原则与工作方针,[2]本文所述教育为应用型本、专科教育。

陆海统筹背景下的南通教育发展战略是针对南通陆海统筹发展大背景下形成的教育发展战略,基于该背景下的教育应服务于地方经济,对陆海统筹发展改革起到促进和保障作用。

二南通教育发展的重要性

陆海统筹是海洋开发、利用与保护过程中的全方位统筹,内容涉及陆海开发规划的统筹、陆海经济产业一体化调控、陆海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海岸带综合管理等多个领域,具有明显的综合性特征。[3]基于这一特征,发展教育尤为重要,意义非同寻常。陆海统筹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方针,是国家加速转型和加快推进科学发展、实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产物,它的提出是国际海洋开发大势所趋,也是我国发展陆海经济的重要理念。目前,我国辽中南、京津冀、山东半岛、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已在陆续研究陆海统筹,南通作为长三角地区的一员于2014年也正式把陆海统筹作为重点部署提到日程上来,那么面对陆海统筹发展综合配套改革的全面深化,南通将需要大量人才,除引进包括国家“千人计划”在内的各类高端人才外,更需要大量南通本地教育资源培养的各类人才,他们对南通经济的发展需要具有针对性,这样才更有利于构建加快南通陆海统筹发展的有效载体,加快把南通建设成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为全国陆海统筹发展和江苏区域协调发展探索新路、积累经验、提供示范。陆海统筹背景下的南通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的主要任务就是围绕国家“陆海统筹”这一全局性政策和南通实施“陆海统筹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这一区域性政策下的教育改革与发展以及决策方案进行系统而科学的分析、调研和论证,从而提出关于南通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和教育改革的政策选择,由此可见,南通教育的发展可以促进南通地区陆海统筹发展综合配套改革的重要因素,甚至可以辐射江苏乃至全国。

三南通高等教育发展的优势

在以陆海统筹背景下发展南通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有很多独特的优势,一定要深入洞察,切实把握住这一重要机遇,并把机遇转换为构建南通陆海统筹发展综合配套改革的新优势、新动力,有力、有序并有效地推进南通陆海统筹发展的建设,在此背景下,充分利用南通高等教育的发展优势,加快南通高等教育的发展成为必须。

一是教育优势。南通是著名的“教育之乡”,其基础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较高,但高等教育发展一直以来滞后,直至2005年以来高等教育才开始发展,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得到迅猛发展。南通目前已拥有两所本科院校,六所高职高专,两所成人高校和四所五年制高职,在办学层次上,职教门类比较齐全,此外,还有北航软件学院等大学在南通建立研究生基地,这些院校和当地经济紧密结合,互动发展,成为南通高等教育的一个特色。

二是涉海专业丰富。南通目前有包括南通大学、南通理工学院、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等在内的本科、高职院校都相应的开设涉海专业,包括船舶与海洋工程、船舶检验、港口物流设备与自动控制、海洋生物技术、水产生物技术等,可以满足南通地区各类海洋产业发展的基本需要。

三是南通特殊的区位优势。南通是江海交汇之地,国家一系列战略“一带一路”“陆海统筹”“发展海洋强国”,长江经济带等都把南通纳入其中,势必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大量技术人才,这不仅给南通本土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发展空间,同时也吸引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在南通设立分校分院。

四南通高等教育发展战略构建

南通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构建必须紧紧围绕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南通陆海统筹发展的外在需求,二是南通高等教育的优势和特点。基于这两个问题,本文将从政府、市场、高校三个层面来构建陆海统筹背景下的南通高等教育发展战略。

1政府层面:统筹配置教育资源

南通市高等教育在陆海统筹背景下的教育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需要市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增强“陆海统筹”观,其中相关教育的行政部门应当起主导作用。目前办学层次和种类已经不是南通市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教育发展的主题应转向内涵式发展,即在陆海统筹背景下,南通高等教育应注重完善科教人才引进制度,强化科技创新,推动人才培养转型升级,政府部门应建立健全相关政策,引导南通各高校之间建立应用型本科教育和高职教育优质资源的共享平台和合作机制,这样既可以达到各高校之间优势互补,又可以把财政资金集中投入到共享平台,避免教育资源过度浪费。由此带来的连锁反应即南通的高校不仅仅是一个个单独的个体去面对生源、就业等竞争,而是几所高校联合起来共同去面对竞争,各出所长,建立强大的学科群,并且可以弥补各自学校培养人才的“思维定式”这一缺陷,为南通地方经济做出卓越贡献。

2市场层面:深化校企合作,以市场化机制,倒逼专业结构调整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市场不仅是高校向其输送合格毕业生成果的主要方向,而且还是高校教育获取经费和技术支持的重要途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倡:“建立政府指导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多种形式的产学研战略联盟”,[4]鼓励高校和企业进行校企合作。

为此在政府部门的促成下,南通大学牵头联合南通地区其他7家高校成立南通高校技术成果转移中心,为服务陆海统筹背景下的地方经济提供了良好的合作平台。面对国家海洋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南通的区域优势越来越明显,随之带来巨大的市场潜力,各大中小企业都开始汇集南通,尤其是海洋相关制造企业和配套企业,因此深化校企合作来进行高校专业培养,倒逼高校专业结构调整大有文章可做。我们的校企合作可以从教学、师资、科研项目的开发和转化等多方面多层次进行,可以把教师的理论研究应用到企业实践,又可以把企业的先进技术,实际问题带给课堂上的学生作为实例,还可以为企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可谓一举多得。

3高校层面:改革、创新、与时俱进

“陆海统筹”国家战略的提出对南通来说是振兴地方经济的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南通市区所辖高校都为地方性高校,他们的培养目标之一就是为地方经济服务培养应用型、技术型、职业型人才,那么专业调整、专业设置等就要与时俱进,紧随陆海统筹经济发展需要。高校可以联合行业、企业,根据行业、企业人才培养标准,共同制定教育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内容,其结果可以保证教学过程与产业升级、行业标准、企业需求相对接,从而达到适度超前储备新兴产业人才的目的。

此外,企业需要的不仅是应用型、技术型、职业型人才,更需要创新型人才,《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中也提出:“鼓励行业、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建区域或行业技术创新推广中心,加大对高职院校、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的科技创新扶持力度”。[5]政府的政策有了,接下来就需要高等院校进行改革、完善培养机制,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学校也要多开展创新大赛,成立创新团队,提供奖学金等方式,形成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实践的培养机制。

随着南通陆海统筹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建设,南通市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发展成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高等教育的发展直接影响南通陆海统筹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进程。陆海统筹背景下,南通高等教育要从政府、市场、高校三个层面来共同构建,政府要统筹配置教育资源,使其最大化应用;市场要利用其灵活机制,倒逼学校进行专业调整;高校要审时度势,与时俱进,使其发展符合市场需要,符合国家政策发展需要。

摘要:随着南通陆海统筹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的落实和实施,基于此背景下的南通高等教育的发展成为重要的一项议题,本文通过分析南通教育发展的重要性及南通高等教育发展的优势,提出陆海统筹背景下南通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并从政府、企业、高校三个层面来构建。

关键词:陆海统筹,南通教育,高等教育,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成长春.坚持陆海统筹—构件江苏海洋经济优势调查报告[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2(9):120-128.

[2]贺武华.中国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的倡导者及其拓荒之作——《教育、社会、未来:郝克明教育文集》读后感[J].高校教育管理,2011,4,(5):82-87.

[3]杨荫凯.推进陆海统筹的重点领域与对策建议[J].海洋经济,2014,1,(4):1-4.

[4]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EB/OL].http://www.gov.cn/jrzg/2010-06/06/content_1621777.htm,2010-06-06/2015-01-25.

篇4:南通城市发展背景分析

关键词:扬州 金融业 存贷款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其强大的杠杆功能可以使地区发展的原动力以乘数效应推动经济的增长。苏中地区本是江苏乃至全国重要的地区,特别是扬州,但随着社会发展进步,扬州的区位优势在渐渐丧失。

1 从金融总量来看

一个地区金融机构的存贷款余额是反映该地区金融资源总量的重要指标之一。2006年至2010年期间,扬州的存款余额分别为1085.26、1253.84、1551.90、2067.13和2430.60亿元;南通的为2163.42、2384.83、2966.11、3926.47和4957.83亿元;泰州的为966.80、1126.94、1401.81、1885.39和1460.68亿元。南通金融机构的存款总量一直居于领先地位,扬州第二,但2010年南通的存款余额几乎为扬州的两倍,泰州的金融总量和扬州的相比稍有落后。扬州存款余额年增速为15.53%,23.77%,33.20%,17.58%,平均年增速22.52%;南通存款余额年增速分别为10.23%,24.37%,32.38%,26.27%,平均年增速23.31%;泰州的存款年增速分别为16.56%,24.39%,34.50%,23.07%;平均年增速为24.63%,泰州的存款增长速度最快,扬州最慢。十一五期间,扬州的贷款余额分别为597.24、750.77、889.41、1212.75和1486.10亿元;南通的为1233.25、1459.12、1728.24、2315.68和2964.58亿元;泰州的为552.73、653.95、792.87、1160.37和1460.68亿元。南通金融机构贷款总量居第一,但规模远超扬泰。扬州贷款余额年增速分别为25.71%,18.47%,36.35%,22.54%,平均年增速25.77%;南通贷款余额年增速分别为18.32%,18.44%,33.99%,28.02%平均年增速24.69%;泰州贷款余额年增速为18.31%,21.24%,46.35%,25.88%,平均年增速27.94%,泰州的贷款增速第一,扬州次之,南通最后。

2 人均存贷款水平

人均存贷款水平其增长速度可以体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也可反映社会财富集聚程度。十一五期间,扬州人均存款水平分别为2.37、2.73、3.38、4.51和5.29万元;南通的为2.81、3.11、3.88、5.15和6.50万元;泰州的为1.92、2.25、2.80、3.74和4.60万元;在人均贷款水平上,扬州的为1.30、1.64、1.93、2.64和3.24万元,南通的为1.60、1.91、2.26、3.04和3.89万元,泰州的为1.10、1.31、1.58、2.30、2.30和2.89万元;南通在人均存贷款水平上一直居第一,扬州第二,相比较存贷总量快两倍的差距,扬州的人均水平和南通相比较要小了。扬州的人均存款和人均贷款平均增长速度为22.5%,25.7%,南通的人均存贷平均增长速度23.5%,25.0%,泰州的人均存贷平均增长速度为24.54%,27.8%。从人均存款增速上看泰州第一,扬州第三;人均贷款增速看泰州第一,扬州次之。

3 金融机构存款和贷款占GDP的比重

金融机构存款和贷款占GDP的大小反映地区汲取金融能力的强弱。三个地区汲取金融能力总体上呈上升趋势,2010年,存款占GDP比重和贷款占GDP比重,南通以1.45和0.87居首位,扬州以1.1.和0.67排在第三。十一五期间,存款占GDP的平均年增速,泰州以5.0%的速度排第一,南通和扬州分别为4.6%,2.8%,扬州的增速比较慢,明显落后于泰州和南通。贷款占GDP的平均年增长速度,泰州以7.7%的平均速度排第一,扬州以平均5.7%的速度落后南通的5.8%的速度。比较结果显示,扬州汲取金融能力最弱,可用和实际利用金融资源的能力有待提高。

4 金融机构存贷款差和存贷款比

存贷差指金融机构存款总额与贷款总额的差额,反映金融结构的资金充裕程度,增长过快则表明储蓄向投资转化出现梗阻,资金使用效率不高。存贷比即银行贷款总额/存款总额,从银行盈利角度讲,存贷比越高越高好。表1显示,五年来三市金融机构存贷差均呈扩大之势,其中南通存贷款差额一直居于首位,2010年扬州以944.5亿元的差额位第二位,但和南通相比,差距显著。三市的存贷比都有上升趋势,2010年泰州的存贷差最小而0.63的存贷比最大,说明泰州金融机构盈利能力较强,扬州第二。

5 从银行金融机构的数量来看

一个地区的金融机构的数量反应了该地区对金融结构的接纳程度和支持力度。

近年来扬州经济快速发展,吸引银行前来“掘金”, 2008年招商银行挂牌营业;2009年华夏银行扬州支行、邗江民泰村镇银行、常熟农村商业银行邗江支行正式挂牌营业;2010年扬州农村商行、南京银行扬州分行挂牌营业,新建农村小额贷款公司7家,2011年浦发银行扬州分行、光大银行正式开业。目前扬州的银行机构总数已经达到了23家,共有768个营业网点(含离行式ATM机)。

泰州作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医药高新区、国家级出口加工区不断吸引各银行进驻:浦发、南京银行、中信、江苏银行、江苏长江商业银行、无锡农商行、靖江农村商行等,2011年兴业银行泰州分行、泰州农村商业银行正式开业,泰州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已达30家,形成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并存的格局。

南通紧依上海,经济发展迅猛,招商、华夏、南京银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光大银行、南通农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相继在南通开业。伴随着世界500强企业中的多家日本知名企业相继落户,南通成为日资最为密集的城市之一。2011年日本名古屋银行南通分行正式开业,成为在南通设立的第一家外资商业银行。

6 从证券业的发展来看

证券市场是实现资金资源的集聚和再分配的场所。一个地区的上市公司、证券公司和期货公司数量反映了该地区证券市场的发达程度。扬州全市9户证券公司营业部累计开户25.98万户,证券交易额3029.5亿元,其中股票交易额2942.7亿元,基金交易额30.33亿元。泰州年末全市上市公司6家,证券公司营业部14家。全年累计开户230775户,比上年增长15.3%;实现证券交易总额2013.27亿元。南通在数量和交易金额总量上远远高于扬州和泰州。

7 从保险的发展来看

截止到2010年末,扬州28家寿险公司、24家财险公司合计实现保费收入65.98亿元,增长22%。南通在2010年新增4家保险机构,年末保险机构总数达56家。全年保费收入134.45亿元,比上年增长39.4%。泰州在2010年末全市各类保险公司38家、保险专业中介机构20家,全年保险业务收入65.32亿元,比上年增长32.7%。扬州在保险公司总数和保费收入上略居第二。

以上分析看出,南通金融业的发展一直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而泰州这几年的发展劲头十足,金融发展速度决不容小觑;而扬州金融业的发展已有被泰州赶超之势,扬州金融业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扬州近年来社会经济蓬勃发展、区域优势日益凸显,为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与此同时扬州有关部门也大力支持金融业的发展,扬州市金融管理部门制定了“扬州金融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以及“扬州创新型经济金融助推计划”等,把引进银行作为扬州市金融部门的重要任务,重视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金融机构本身应该增强核心竞争力,优化对内部员工的培训,加强服务质量,提高银行工作人员工作效率,在加强风险管理的情况下提高金融业的创新能力。

篇5:南通城市发展规划战略

2003-10-30

[摘要]在评析历次城市发展规划的基础上,提出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调整建议和南通城市空间发展策略。

[关键词]城市空间形态;规划调整;南通市

一对南通历次城市规划的总体评析

1.有关近代张謇对南通城市发展规划实践的评价

1895年张謇在南通兴办实业,新辟了唐闸工业区、天生港港口区和狼山风景区,同时在旧城区南部开商场、办学校、建博物馆、修道路等,改变了老城过去“以中轴线为对称的方形城廓、十字长街的城市形态格局”。由此,南通形成了以老城区为政治、金融、商业、文化中心,唐闸镇、天生港和狼山镇环绕的“一城三镇”的城镇组团体系。城镇之间以河道及公路相联,在城市功能发挥上成为一个整体。张謇这种朴素的田园城市模式的规划实践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可能出于以下考虑:其一,唐闸地区有丰富的棉花原料和从事土布生产的熟练工人,在交通方式为水运和步行的年代就近于原料和劳动力市场布局纺织企业是比较合理的;其二,位于通扬运河畔的唐闸地区,是历史上海盐集散中转码头,水运条件较为优越;其三,张謇在南通兴办实业的指导思想是“实业救国、地方自治”,通过兴办实业来获取教育经费,以唤起民众救国救家;其四,避免在旧城大兴土木办工业,可以保护南通古城风貌和居住环境。从他的故居选址及周边环境建设可窥见张謇的传统风水意识以及与现代环境意识的交融。

我国著名的两院院士吴良镛先生在提及“中国近代第一城”——南通时认为:“张謇发展南通的思想不只是基于城市观念,还是集城、镇、乡地区整体共同发展的观念,是谋求城乡关系、工农商关系协调发展并带有区域发展的思想。拟议中的通、泰、盐经济区,比今天苏锡常经济区要早半个世纪。在张謇思想的影响下,当时周边地区如皋县沙元炳、金沙镇孙儆、盐城县凌钟智,都致力于振兴本地实业,筹建学校,起到了建设南通卫星城镇的作用”。但从另一角度来看,张謇的规划实践过早地分散了城市功能,给南通城市空间发展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弱化了中心城市的集聚作用;增加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难度;影响了城市经济实力总体水平的提升;影响到长江岸线港口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各组团之间的相互联系度等。虽然张謇的这种城市规划实践可与霍华德(E.Howard,1898年)在《Tomorrow:

A Peaceful Path to Real Reform》中提出的“田园城市模式”的思想相比拟,但两者是基于完全不同的历史发展背景。英国城市规划学者霍华德建议围绕大城市建立分散、独立、自足的田园城市以解决大城市发展的矛盾,以达到高度的城市生活和清静的乡村生活的有机结合,强调把城市和区域作为整体。而当时南通城区规模很小,社会经济状况亦十分落后,陆路交通也很不便,在城市经济集聚尚不充分的条件下,张謇就把城市的诸多功能分散,将3个不同的功能组团布局在城外9公里处,这种城市空间结构形态不符合国际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

2.1949年—1978年的南通总体上是建设生产型的城市

从1949年12月拟定《南通市(五年)建设计划》开始,先后修改编制了《南通市城市建设规划草图》(1952)、《南通市城市布局的初步方案》(1956)、《南通市城市规划(草案)》(1958)、《南通市初步规划》(1960)、《南通市城市建设发展规划草案(初稿)》(1965)等城市发展规划方案。由此对城市进行过多次功能分区:1952年南通市区划分为工业区、仓库区、文化区、工人住宅区、风景区、蔬菜果园区、农作物区、特种作物区等,其中工业区主要沿港闸河呈带状分布,沿通扬运河两岸布置仓库区;1958年城市工业区分为三大片,一是唐闸和天生港重工业区,二是旧城区及东南工业区,三是城东北以秦灶为中心的粮棉加工工业区;1960年为落实国家城市规划工作会议精神,南通市重新编制了城市初步规划,首次确定了城市的性质是以发展轻、化、纺工业为主体并相应地发展为农业服务的机械工业,同时对城市人口发展规模和城市用地规模也作了近远期规划,确定了姚港以东地区为化学工业区、唐闸和八厂街为轻纺工业区、老任港为机械工业区。

综上所述:该阶段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主要是建设生产型城市。受前苏联城市规划理论思想的影响,各种规划方案主要侧重于城市工业区和生活区的布局,规划目标与实际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符合,在实施过程中并不能按计划完成。加之“文化大革命”极左路线的干扰破坏,使城市建设管理失控,不讲功能的分区,不顾整体的布局,带来了诸多问题:如生活配套设施严重不足、城市工业污染严重、园林绿地被侵占、文物古迹遭破坏等,增加了城市改造和建设的难度。从首次确定的城市性质为轻、化、纺工业城市来看,说明当时还没有认识到港口对南通城市发展的重要作用,以至港口资源开发利用的滞后阻碍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3.80年代南通城市总体规划的制定与实施

1981年经省政府批准实施的《南通市总体规划》,是一部最早通过省内审批的按法律程序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其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坚持国家城市发展方针,在一城三镇的空间形态基础上,全面规划、合理布局,逐步把南通建成一个独具特色的优美城市;确立的城市性质是“以轻纺为主的工业城市和有较好发展前景的港口城市”。

南通城市空间形态按“一城三镇”规划布局。城区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濠河内的旧城区一律不再新建工厂、仓库,有污染的工厂逐步迁出。旧城外的工业区调整为6个:即任港路以机械工业为主;城西以印染工业为主;城西北以轻工业为主;城东北以电子工业为主;城东南以纺织工业为主;姚港路以化学工业为主。三镇定位为:唐闸镇是以轻纺工业为主的综合工业镇;天生镇是以电力、建材工业为主的工业镇;狼山镇是以旅游为主的自然风景镇。对外交通中水运以长江航运为主,内河航运为辅;开辟城市外环北路,新建通沙汽渡连接江南;拟建民用机场。城区交通规划形成“三横、四纵、一外环”的方格网式干道系统。居住用地布局以旧城区改造和征地新建相结合。重点改造人民路中段、南大街北段、桃坞路、南市街等,以设置行政办公、商业服务、文化娱乐设施等为主。

当规划付诸实施不久,客观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1984年,南通被定为14个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同年国务院批准南通兴建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1987年南通完成了总体规划调整提纲的编制工作。调整的重点是:合理确定城市人口控制规模和用地控制规模;调整沿江岸线使用规划;调整和完善城市对外交通系统和城市道路网络;调整规划布局,适当扩大市辖区面积(城市空间形态仍保持原有城镇布局的特色,城市发展方向近期向两翼唐闸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远期主要沿长江岸线向下游发展,逐步形

成以城区为中心、一城一区多镇的沿江组团式城镇群体);城市性质也调整为“新兴的工业、外贸港口城市”,并将港口性质确定为沿海区域性综合港口,为长江中、下游大宗物资和外贸进出口物资的中转服务,为分流上海港物资服务,为全市及苏北腹地的工业和外贸服务。

综合看来,南通城市规划基本上实现了从单纯注重城市生产性功能向综合注重生活功能的转变。主要体现在工业、仓库用地和生活居住用地占主城区城市总用地的比重发生了很大变化。规划要求对外交通用地和生活居住用地在城市建设用地中的比重从2%和35%提高到6%和45.5%,而工业用地比重规划从31.6%下降到28%。1993年城市用地结构为工业用地占29.24%,居住用地占26.89%,仓储用地10.4%,公共设施8.96%,对外交通7.4%; 2000年分别为:34.87%、22.76%、5.6%、5.49%、7.58%。但在实施过程中因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城建用地比例并没有按规划要求执行,而工业用地明显增加,住宅建设用地和服务业用地减小幅度较大。

4.1995年城市总体规划制定的主要目标

随着80年代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和90年代狼山港、江海港口工业区的开发建设,南通市城市经济发展进入了转型时期。城市受港口发展的导向作用,港口建设及其港口工业的发展提高了城市的集聚效应,老城区的城市规模不断向四周延伸和扩大,且有进一步沿江向下游轴向继续延伸形成沿江带形发展的态势。因此在1995年总体规划中将城市性质定为“上海北翼现代化的港口、工业、贸易城市”,着重强调港口对城市空间发展的作用。

在城市空间形态与结构方面,规划以新的城市空间发展观念,将“一城三镇”这一独特的城市形态格局仅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同时充分考虑到城市发展内在动力的变化及建设高效、优质的城市目标,把南通市城市空间形态规划形成港闸区、主城区、开发区、江海港区等4个各具特色、城市职能各有侧重的综合功能区作为城市组团,中间以自然地形、地物或大片生态绿地相隔离,并以现代化快速干道交通紧密相联,从而使之成为带状组团式的规划结构形态。

居住用地布局应考虑到城市总人口的合理分布,选择在环境条件优良的地方,围绕城市商业服务中心,与科教、文化娱乐、卫生体育等公共设施协调布置,以居住区的形式集中、紧凑、成片安排。具体布局上仍以主城区为主,开发区和港闸区适量分流。工业用地布局的重点是发展沿江工业带,以长江岸线和交通设施为主轴,成片、成区布局。具体有:港闸区在城港路两侧开辟港闸经济开发区,功能以技术、劳动密集型加工工业为主;主城区以现状工业布局为基础,局部调整用地结构;城市中心地段“退二进三”搬迁工业企业,发展第三产业;城区边缘仍为 4个相对集中的工业片区,规划在城南地区形成一个崇川工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江海港区,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加工工业、精细化工工业和大型港口工业。

二对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调整建议

南通市委在“十五”计划中提出了要把中心城市建设成为现代化百万人口大城市的总体目标。笔者认为,南通有区位优势和一定的经济基础,但需要统一行动,需要从思想上统一各区县的认识,结束经济上分散发展的局面。对南通市域的产业和空间发展进行分析,寻找南通在新的经济发展阶段的可能对策,论证产业和空间发展的优先性,同时必须及时有效

地对城市的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实施结构性和战略性的调整。为此,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制定时建议考虑:

1.在宏观经济背景下重点建设江海港口群,发展港口经济和海洋经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增强经济外向度,将城市性质定位为上海北冀的现代化物流基地和工业、外贸、旅游城市

南通市产业空间布局应充分利用濒江近海、腹地广阔的区位特点,发挥比较优势,调整、优化生产力布局,加快建设三沿经济带,重点发展以港口经济、海洋经济为主体的产业经济;以加入WTO和西部大开发为契机,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加快工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传统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大力推进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提高新兴产业的科技含量,重点发展重化工业、高科技产业和信息产业;提高南通在全省、长江三角洲乃至全国的经济地位;逐步提高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在保持以商贸、房地产业为主体的同时,加快发展旅游和现代服务业,尤其要充分利用南通丰厚的人文资源和濒江临海的自然资源,立足于长江口,构建大江大海大旅游的系统概念,规划沿江、沿海、沿路三条旅游带;重点建设南通、如皋、吕

四、寅阳、掘港等旅游重点城镇,使旅游业逐步成为南通国民经济新兴的支柱产业;利用建设苏通大桥、崇海大桥的有利契机和公路港口铁路三位一体的综合交通优势,加大江海港口群建设力度,使南通成为长江流域国家级现代化物流基地。

2.南通城市空间形态演变近期应集聚发展,增强中心城市生产、集散、管理、服务、创新功能;远期应转换为沿江轴向发展

港口与城市、港口产业与城市建设有着互为依存、互相促进、功能互补、血肉相联的关系。80年代以来随着狼山港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江海港区的开发建设,港口功能不断拓展,城市形态受港口发展导向作用,明显呈沿江向下游轴向发展,因此,南通城市与港口,无论功能或空间布局,关系都十分密切。经济全球化对南通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港口产业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必将引发南通城市建设的大发展、城市功能的大提升,推动南通城市空间形成以老城区为中心,唐闸镇、天生镇、狼山镇、开发区、江海港区等共同构成的“一城多镇、城乡相间”的独特城市形态。这种城市空间结构反映了综合性城市因多种城市功能要素(主要是港口运输功能)不同布局指向的要求而表现出的一城多镇的结构形态。根据世界港口城市沿江河轴向发展的普遍规律和南通城市发展历史基础及城市建设的飞跃发展的客观形势,笔者认为南通城市空间发展的演变模式近期以老城区和开发区为基础,相向靠拢,集聚发展,适当向两翼延伸,提高城市集聚效应,增强中心城市生产、集散、管理、服务、创新的功能;远期由集聚发展转换为沿江轴向发展,形成沿江带状并逐步向下游方向发展的态势。主要理由有:第一,老城区不断向四周延伸和扩大,从客观上有进一步拓展空间的要求。第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布局、建设依托原有的南通城市空间结构中的港口发展轴线,致使整个城市逐渐呈现某特定节点快速发展,城市整体结构仍保持稳定的态势。第三,沿江岸线的港口资源的开发利用及港口工业的发展客观上带动了城市用地结构的变化。第四,排污工程投资的节省和沿江土地资源、水资源的相对优势,也促使城市向东南方向沿江拓展。第五,城市空间扩展既受城市内部因素的影响,又受区域内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的影响。从城市以外的区域角度来看,随着苏通大桥开工建设,南通城市会偏重于向国际大都市上海这一主要对外联系方向而发展。

3.优化城市布局形态,塑造富有时代气息、历史文化、江海特色的城市形象

运用市场化运作机制,加快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广泛应用信息与网络技术,提高城市现代化管理水平。首先是高起点规划建设新区。以现代化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按照完善规划、积极推进、居住先行、配套跟上、中心迁移、综合开发的总体思路,全面启动新区建设,以行政中心区、综合公用建筑区、教育科研区、文化博览区、居住区和体育中心六大功能区为主。建设现代化网络信息系统,提高智能化水平。建设快速干道、主次干路以及支路系统,形成布局合理、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到2010年新城区基本建成为全市行政、科研、金融、文化中心。其次是高标准改造建设老城区。按照完善功能、美化濠河、优化环境、提高品位的思路,加快老城区改造步伐。突出水城优势,加强濠河整治,保护开发人文资源,增加大型公共绿地和休闲娱乐场所,营造和拓展城市文化氛围。进一步完善城市排水、供气、供热、公交等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城市骨干道路网络,重点建设铁路客运站与市内连接的道路,配套建设苏通长江公路大桥与市内连接的通道。

4.加大行政区划调整力度,把通州市纳入中心城市的总体规划范围,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完善城市内部功能的地域整合把通州市整体纳入中心城市的总体规划范围,实行市县共同规划,合理分工,分步实施,留出中心城市向外拓展的空间。目前,南通城市处于快速集聚发展的阶段,主城区城市空间拓展的形式基本上遵循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主要是沿交通干线呈触角式发展,即“摊大饼”连续外延式空间扩展为主体。如果仍然按照过去从通州市一次划几个乡镇这种“割肉”模式,从长远的空间发展看,既影响市区城市内部功能的地域整合,又不利于整个通州市城镇体系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因此,有必要从政治上统一各区县的认识,结束经济上分散发展的局面,及时有效地对城市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实施结构性和战略性重构。

三南通城市空间发展的策略

1.加快城市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城市空间结构优化

城市空间结构演化与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密切相关。城市产业结构是决定城市经济功能和城市性质的内在因素,产业结构调整和由此引起的人口在三次产业间的转移,推动了城市化的演进和城市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产业结构调整一方面使城市用地不断地出现新的类型和需求,另一方面,它促进了城市功能的进一步完善,从而根本上对包括城市用地结构、市域城镇体系和区域城市群体在内的广义的城市空间结构产生重大影响。

90年代以来,伴随经济的高速发展,南通市的产业结构正经历着重大调整。南通市的GDP构成一、二、三产业比重从1978年6.2:73.3:20.5演变为 1990年的4.1:68.8:27.3和2000年的1.5:57.4: 41.1,这说明市区已进入了“工业化中后期过渡阶段”。第三产业比重正接近第二产业并呈现超越的趋势。加入WTO后,南通城市将被置于一个全面竞争的开放空间系统内,必然会对现有的产业结构产生更大的冲击,及时把自己纳入国际分工体系中加速产业的结构性调整,从而使城市形态也呈现出与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的演化特征。

2.高起点规划新城区,加快建设步伐

在主城区东南侧两公里处规划建设一个新的城市CBD。这有利于加强现中心城区和开发

区的连接,有利于城市功能的转变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合理化。但新城区建设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城建资金来源可采取多元化渠道,制定出台一些鼓励城建投资的政策。如城区道路谁建设、谁开发、谁收益,以地生财;城区路段广告权拍卖、标志性设施实行招投标;个人和单位投资城建的,可适当减免税费;城区道路两侧路面的硬化、绿化、美化由沿街单位和居委会承担等。

3.高标准调整主城区内部空间结构

随着城市产业结构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城市用地结构在需求类型和分布区位上都将会发生积极的变化。从分布区位上看,突出表现为大型生产和传统服务部门向城市边缘迁移;从用地需求上看,金融保险业、高科技产业及公共设施用地增加较迅速。在南通旧城区的十字街地带布局了文峰大世界、南通百货、华联商城、南通国际金鹰等大型零售百货公司及大型的批发零售超市,各大商业银行总部或其分支机构、邮电通讯业及高档住宅区等逐步取代了过去的手工作坊和小型工业企业。十字街中心广场视野开阔,历史建筑与现代化绿地、灯饰融为一体,成为南通市目前实行“退二进三”改造旧城较为成功的地区。原城市近郊的工农路两侧地区,已初具南通市新的中轴线规模,一些大型的商业零售业均利用这里便利的交通条件、密集的城市居民区、低廉的经营成本和良好的经营业态,新建、扩建了一些大型的价格低廉的购物中心;原有的一些有污染或无法承受市区土地价格升值的工业企业也相继迁出这一地带。继而这一地区成为主城区继南大街商业中心之后的第三产业集中发展地带,即以居住区及其生活服务设施为主。当然,南通市的城市商务设施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并不是由于受到金融、咨询、服务业迅速发展的推动,而是较多地受房地产开发波动的影响,在城市中心地区依附城市商业中心集聚和沿城市主要干道两侧延伸发展。特别是城市中心区基础设施的改造,吸引了大量商务设施的集聚,但其分布在地域上分化不够明显,与商业中心的商务设施相互混杂,影响了其功能的高效发挥。到目前为止,南通市主城区仍然分布着大量的居住、工业和批发零售商业用地,这主要是因为城市产业结构相对滞后造成的。因此,建立起完善、高效的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必须依靠城市产业结构比例和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

参考文献

1南通市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南通市志(上册).上海:上海社会学院出版社,2001 2吴良镛.张謇与南通“中国近代第一城”及其启示.南通人大,2003(3)

3南通市人民政府.江苏省南通市城市总体规划(1980—2000),1982

4南通市统计局.南通市统计年鉴(2001).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5江苏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南通市规划设计院.南通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1995 6余建华.南通城市地位的回顾与展望.南通师范学院学报,2003(3)

篇6:南通现代服务业提速发展

南通市人民政府

近年来,南通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部署与要求,把推动服务业提速发展作为促进科学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举措,克难奋进、务实创新,服务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表现为“三个新”:一是总体水平跃上新台阶。2011年,全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571.5亿元,占GDP比重38.5%、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完成服务业投资836.6亿元、同比增长39.3%,增速列全省首位。二是产业结构实现新优化。2011年,南通市现代物流、旅游休闲、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取得较快发展。全市共完成物流总量4.15亿吨,同比增长17.4%;濠河景区成功晋升5A级旅游景区;被中国电子商会评为“最佳呼叫产业基地”。三是载体建设取得新成效。全市41家省、市级服务业集聚区功能不断完善,共吸引入园企业(含个体工商户)近3万家,累计实现综合营业收入123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8%和17.9%。“中国家纺产业网”正式开通;海安软件科技园云计算服务平台被国家工信部认定为“国家软件和集成电路公共服务平台-云计算创新应用中心”。

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南通市服务业发展紧紧扭住“猛攻有效投入”这个牛鼻子密不可分。今年一季度,南通市服务业投资延续了快速增长的势头。1-3月,全市完成服务业投资192.7亿元、同比增长44.7%,增速分别高于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和工业投资增速22.4个和29.6个百分点;服务业投资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重29%,比去年同期提高4.4个百分点。主要突出了四个方面工作:

一、抓氛围强投入

去年,我省推进转型升级工程暨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工作会议一结束,南通市委、市政府就及时深入贯彻落实会议精神,通过多种方式为现代服务业发展鼓劲造势。形成了近5万字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题调研报告,在市委常委会上进行讨论并通过。相继召开全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规划座谈会、全市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现场推进会、全市物流业发展推进会、全市科技服务业现场推进会、全市部门服务业统计工作会议等专题工作会议,以及2011’中国南通港口经济洽谈会-现代服务业推介会等专题招商会。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了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跨越发展的浓烈氛围,各地竞相掀起猛攻投入的发展热潮。

二、抓重点推投入

在发展载体上,突出服务业集聚区的龙头作用,下决心建设和提升一批服务业发展载体。推动南通中央商务区、南通家纺城、海安523文化产业园等示范带动类集聚区做大做强,在全国尽快形成较强的影响力和吸聚力;加快南通综合保税区、兴东空港产业园、圆陀角旅游度假区等重点培育类集聚区的基础建设和项目招商,尽快形成实质性形象;促进南通通富商贸物流园、如皋花木大世界、启东天汾电动工具商贸城等优化提升类集聚区转型升级,打造品牌特色,提高附加值。在产业体系上,构建形成“7+3”现代服务业发展结构,优先发展现代物流业、旅游休闲业、服务外包产业、现代金融业、文化产业、科技服务业、商贸流通业,同时积极发展商务服务业、稳步发展房地产业、拓展提升家庭服务业。在项目建设上,采取滚动编制实施年度重点项目计划的方式,每年汇编实施项目168个,涵盖现代物流、科技服务及服务外包、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现代商贸、社区服务、旅游业、文化产业等八大领域。2011年,全市168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56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102%。

三、抓环境促投入

一是完善规划体系。形成“2+10”服务业发展规划格局,制定了《南通市现代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南通市现代服务业提速发展行动计划(2012-2014年)》两个综合性规划和《南通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十二五”发展规划》、《南通市现代物流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等10个专项规划,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南通市服务业及其十大产业的发展思路、目标及重点。二是创新扶持政策。着力打造“融合、宽松、高效、低成本”的政策环境,先后在总部经济发展、二三产主辅分离等行业和领域,制定出台近50个政策文件,在用地、税收、规费等方面给予特殊的优惠政策。三是强化要素保障。在服务业发展急需的资金上优先分配,用地上优先供应,人才上优先引进。

四、抓机制保投入

在省内率先实行服务业办公室联席会议制度和集中办公制度,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每周召开1-2次联席会议,及时研究讨论服务业发展的重点工作和重大事项,议定事项以纪要形式通报并进行督促,同时从十大行业主管部门抽调业务骨干到市服务业领导小组办公室集中办公。对服务业重点项目推进,实行领导办公会议制、责任挂钩制和检查督办制,强化项目建设的过程控制,确保序时进度。不断优化考核结构,加大对服务业投入的考核力度,在综合考评中突出对服务业投入总量的考核,在项目考核中突出对服务业重点项目年度投资计划的考核,在集聚区考核中突出对新开工重点项目、公共服务平台和配套基础设施投入的考核。

上一篇:华为组织结构下一篇:高中心情随笔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