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城市总体规划

2022-08-21

第一篇:南通市城市总体规划

南通城市发展规划战略

2003-10-30

[摘要]在评析历次城市发展规划的基础上,提出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调整建议和南通城市空间发展策略。

[关键词]城市空间形态;规划调整;南通市

一对南通历次城市规划的总体评析

1.有关近代张謇对南通城市发展规划实践的评价

1895年张謇在南通兴办实业,新辟了唐闸工业区、天生港港口区和狼山风景区,同时在旧城区南部开商场、办学校、建博物馆、修道路等,改变了老城过去“以中轴线为对称的方形城廓、十字长街的城市形态格局”。由此,南通形成了以老城区为政治、金融、商业、文化中心,唐闸镇、天生港和狼山镇环绕的“一城三镇”的城镇组团体系。城镇之间以河道及公路相联,在城市功能发挥上成为一个整体。张謇这种朴素的田园城市模式的规划实践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可能出于以下考虑:其一,唐闸地区有丰富的棉花原料和从事土布生产的熟练工人,在交通方式为水运和步行的年代就近于原料和劳动力市场布局纺织企业是比较合理的;其二,位于通扬运河畔的唐闸地区,是历史上海盐集散中转码头,水运条件较为优越;其三,张謇在南通兴办实业的指导思想是“实业救国、地方自治”,通过兴办实业来获取教育经费,以唤起民众救国救家;其四,避免在旧城大兴土木办工业,可以保护南通古城风貌和居住环境。从他的故居选址及周边环境建设可窥见张謇的传统风水意识以及与现代环境意识的交融。

我国著名的两院院士吴良镛先生在提及“中国近代第一城”——南通时认为:“张謇发展南通的思想不只是基于城市观念,还是集城、镇、乡地区整体共同发展的观念,是谋求城乡关系、工农商关系协调发展并带有区域发展的思想。拟议中的通、泰、盐经济区,比今天苏锡常经济区要早半个世纪。在张謇思想的影响下,当时周边地区如皋县沙元炳、金沙镇孙儆、盐城县凌钟智,都致力于振兴本地实业,筹建学校,起到了建设南通卫星城镇的作用”。但从另一角度来看,张謇的规划实践过早地分散了城市功能,给南通城市空间发展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弱化了中心城市的集聚作用;增加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难度;影响了城市经济实力总体水平的提升;影响到长江岸线港口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各组团之间的相互联系度等。虽然张謇的这种城市规划实践可与霍华德(E. Howard,1898年)在《Tomorrow:

A Peaceful Path to Real Reform》中提出的“田园城市模式”的思想相比拟,但两者是基于完全不同的历史发展背景。英国城市规划学者霍华德建议围绕大城市建立分散、独立、自足的田园城市以解决大城市发展的矛盾,以达到高度的城市生活和清静的乡村生活的有机结合,强调把城市和区域作为整体。而当时南通城区规模很小,社会经济状况亦十分落后,陆路交通也很不便,在城市经济集聚尚不充分的条件下,张謇就把城市的诸多功能分散,将3个不同的功能组团布局在城外9公里处,这种城市空间结构形态不符合国际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

2.1949年—1978年的南通总体上是建设生产型的城市

从1949年12月拟定《南通市(五年)建设计划》开始,先后修改编制了《南通市城市建设规划草图》(1952)、《南通市城市布局的初步方案》(1956)、《南通市城市规划(草案)》(1958)、《南通市初步规划》 (1960)、《南通市城市建设发展规划草案(初稿)》(1965)等城市发展规划方案。由此对城市进行过多次功能分区:1952年南通市区划分为工业区、仓库区、文化区、工人住宅区、风景区、蔬菜果园区、农作物区、特种作物区等,其中工业区主要沿港闸河呈带状分布,沿通扬运河两岸布置仓库区;1958年城市工业区分为三大片,一是唐闸和天生港重工业区,二是旧城区及东南工业区,三是城东北以秦灶为中心的粮棉加工工业区;1960年为落实国家城市规划工作会议精神,南通市重新编制了城市初步规划,首次确定了城市的性质是以发展轻、化、纺工业为主体并相应地发展为农业服务的机械工业,同时对城市人口发展规模和城市用地规模也作了近远期规划,确定了姚港以东地区为化学工业区、唐闸和八厂街为轻纺工业区、老任港为机械工业区。

综上所述:该阶段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主要是建设生产型城市。受前苏联城市规划理论思想的影响,各种规划方案主要侧重于城市工业区和生活区的布局,规划目标与实际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符合,在实施过程中并不能按计划完成。加之“文化大革命”极左路线的干扰破坏,使城市建设管理失控,不讲功能的分区,不顾整体的布局,带来了诸多问题:如生活配套设施严重不足、城市工业污染严重、园林绿地被侵占、文物古迹遭破坏等,增加了城市改造和建设的难度。从首次确定的城市性质为轻、化、纺工业城市来看,说明当时还没有认识到港口对南通城市发展的重要作用,以至港口资源开发利用的滞后阻碍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3.80年代南通城市总体规划的制定与实施

1981年经省政府批准实施的《南通市总体规划》,是一部最早通过省内审批的按法律程序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其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坚持国家城市发展方针,在一城三镇的空间形态基础上,全面规划、合理布局,逐步把南通建成一个独具特色的优美城市;确立的城市性质是“以轻纺为主的工业城市和有较好发展前景的港口城市”。

南通城市空间形态按“一城三镇”规划布局。城区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濠河内的旧城区一律不再新建工厂、仓库,有污染的工厂逐步迁出。旧城外的工业区调整为6个:即任港路以机械工业为主;城西以印染工业为主;城西北以轻工业为主;城东北以电子工业为主;城东南以纺织工业为主;姚港路以化学工业为主。三镇定位为:唐闸镇是以轻纺工业为主的综合工业镇;天生镇是以电力、建材工业为主的工业镇;狼山镇是以旅游为主的自然风景镇。对外交通中水运以长江航运为主,内河航运为辅;开辟城市外环北路,新建通沙汽渡连接江南;拟建民用机场。城区交通规划形成“三横、四纵、一外环”的方格网式干道系统。居住用地布局以旧城区改造和征地新建相结合。重点改造人民路中段、南大街北段、桃坞路、南市街等,以设置行政办公、商业服务、文化娱乐设施等为主。

当规划付诸实施不久,客观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1984年,南通被定为14个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同年国务院批准南通兴建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1987年南通完成了总体规划调整提纲的编制工作。调整的重点是:合理确定城市人口控制规模和用地控制规模;调整沿江岸线使用规划;调整和完善城市对外交通系统和城市道路网络;调整规划布局,适当扩大市辖区面积 (城市空间形态仍保持原有城镇布局的特色,城市发展方向近期向两翼唐闸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远期主要沿长江岸线向下游发展,逐步形

成以城区为中心、一城一区多镇的沿江组团式城镇群体);城市性质也调整为“新兴的工业、外贸港口城市”,并将港口性质确定为沿海区域性综合港口,为长江中、下游大宗物资和外贸进出口物资的中转服务,为分流上海港物资服务,为全市及苏北腹地的工业和外贸服务。

综合看来,南通城市规划基本上实现了从单纯注重城市生产性功能向综合注重生活功能的转变。主要体现在工业、仓库用地和生活居住用地占主城区城市总用地的比重发生了很大变化。规划要求对外交通用地和生活居住用地在城市建设用地中的比重从2%和35%提高到6%和45.5%,而工业用地比重规划从31.6%下降到28%。1993年城市用地结构为工业用地占29.24%,居住用地占26.89%,仓储用地10.4%,公共设施8.96%,对外交通7.4%; 2000年分别为:34.87%、22.76%、5.6%、5.49%、7.58%。但在实施过程中因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城建用地比例并没有按规划要求执行,而工业用地明显增加,住宅建设用地和服务业用地减小幅度较大。

4.1995年城市总体规划制定的主要目标

随着80年代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和90年代狼山港、江海港口工业区的开发建设,南通市城市经济发展进入了转型时期。城市受港口发展的导向作用,港口建设及其港口工业的发展提高了城市的集聚效应,老城区的城市规模不断向四周延伸和扩大,且有进一步沿江向下游轴向继续延伸形成沿江带形发展的态势。因此在1995年总体规划中将城市性质定为“上海北翼现代化的港口、工业、贸易城市”,着重强调港口对城市空间发展的作用。

在城市空间形态与结构方面,规划以新的城市空间发展观念,将“一城三镇”这一独特的城市形态格局仅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同时充分考虑到城市发展内在动力的变化及建设高效、优质的城市目标,把南通市城市空间形态规划形成港闸区、主城区、开发区、江海港区等4个各具特色、城市职能各有侧重的综合功能区作为城市组团,中间以自然地形、地物或大片生态绿地相隔离,并以现代化快速干道交通紧密相联,从而使之成为带状组团式的规划结构形态。

居住用地布局应考虑到城市总人口的合理分布,选择在环境条件优良的地方,围绕城市商业服务中心,与科教、文化娱乐、卫生体育等公共设施协调布置,以居住区的形式集中、紧凑、成片安排。具体布局上仍以主城区为主,开发区和港闸区适量分流。工业用地布局的重点是发展沿江工业带,以长江岸线和交通设施为主轴,成片、成区布局。具体有:港闸区在城港路两侧开辟港闸经济开发区,功能以技术、劳动密集型加工工业为主;主城区以现状工业布局为基础,局部调整用地结构;城市中心地段“退二进三”搬迁工业企业,发展第三产业;城区边缘仍为 4个相对集中的工业片区,规划在城南地区形成一个崇川工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江海港区,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加工工业、精细化工工业和大型港口工业。

二对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调整建议

南通市委在“十五”计划中提出了要把中心城市建设成为现代化百万人口大城市的总体目标。笔者认为,南通有区位优势和一定的经济基础,但需要统一行动,需要从思想上统一各区县的认识,结束经济上分散发展的局面。对南通市域的产业和空间发展进行分析,寻找南通在新的经济发展阶段的可能对策,论证产业和空间发展的优先性,同时必须及时有效

地对城市的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实施结构性和战略性的调整。为此,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制定时建议考虑:

1.在宏观经济背景下重点建设江海港口群,发展港口经济和海洋经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增强经济外向度,将城市性质定位为上海北冀的现代化物流基地和工业、外贸、旅游城市

南通市产业空间布局应充分利用濒江近海、腹地广阔的区位特点,发挥比较优势,调整、优化生产力布局,加快建设三沿经济带,重点发展以港口经济、海洋经济为主体的产业经济;以加入WTO和西部大开发为契机,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加快工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传统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大力推进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提高新兴产业的科技含量,重点发展重化工业、高科技产业和信息产业;提高南通在全省、长江三角洲乃至全国的经济地位;逐步提高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在保持以商贸、房地产业为主体的同时,加快发展旅游和现代服务业,尤其要充分利用南通丰厚的人文资源和濒江临海的自然资源,立足于长江口,构建大江大海大旅游的系统概念,规划沿江、沿海、沿路三条旅游带;重点建设南通、如皋、吕

四、寅阳、掘港等旅游重点城镇,使旅游业逐步成为南通国民经济新兴的支柱产业;利用建设苏通大桥、崇海大桥的有利契机和公路港口铁路三位一体的综合交通优势,加大江海港口群建设力度,使南通成为长江流域国家级现代化物流基地。

2.南通城市空间形态演变近期应集聚发展,增强中心城市生产、集散、管理、服务、创新功能;远期应转换为沿江轴向发展

港口与城市、港口产业与城市建设有着互为依存、互相促进、功能互补、血肉相联的关系。80年代以来随着狼山港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江海港区的开发建设,港口功能不断拓展,城市形态受港口发展导向作用,明显呈沿江向下游轴向发展,因此,南通城市与港口,无论功能或空间布局,关系都十分密切。经济全球化对南通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港口产业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必将引发南通城市建设的大发展、城市功能的大提升,推动南通城市空间形成以老城区为中心,唐闸镇、天生镇、狼山镇、开发区、江海港区等共同构成的“一城多镇、城乡相间”的独特城市形态。这种城市空间结构反映了综合性城市因多种城市功能要素(主要是港口运输功能)不同布局指向的要求而表现出的一城多镇的结构形态。根据世界港口城市沿江河轴向发展的普遍规律和南通城市发展历史基础及城市建设的飞跃发展的客观形势,笔者认为南通城市空间发展的演变模式近期以老城区和开发区为基础,相向靠拢,集聚发展,适当向两翼延伸,提高城市集聚效应,增强中心城市生产、集散、管理、服务、创新的功能;远期由集聚发展转换为沿江轴向发展,形成沿江带状并逐步向下游方向发展的态势。主要理由有:第一,老城区不断向四周延伸和扩大,从客观上有进一步拓展空间的要求。第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布局、建设依托原有的南通城市空间结构中的港口发展轴线,致使整个城市逐渐呈现某特定节点快速发展,城市整体结构仍保持稳定的态势。第三,沿江岸线的港口资源的开发利用及港口工业的发展客观上带动了城市用地结构的变化。第四,排污工程投资的节省和沿江土地资源、水资源的相对优势,也促使城市向东南方向沿江拓展。第五,城市空间扩展既受城市内部因素的影响,又受区域内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的影响。从城市以外的区域角度来看,随着苏通大桥开工建设,南通城市会偏重于向国际大都市上海这一主要对外联系方向而发展。

3.优化城市布局形态,塑造富有时代气息、历史文化、江海特色的城市形象

运用市场化运作机制,加快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广泛应用信息与网络技术,提高城市现代化管理水平。首先是高起点规划建设新区。以现代化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按照完善规划、积极推进、居住先行、配套跟上、中心迁移、综合开发的总体思路,全面启动新区建设,以行政中心区、综合公用建筑区、教育科研区、文化博览区、居住区和体育中心六大功能区为主。建设现代化网络信息系统,提高智能化水平。建设快速干道、主次干路以及支路系统,形成布局合理、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到2010年新城区基本建成为全市行政、科研、金融、文化中心。其次是高标准改造建设老城区。按照完善功能、美化濠河、优化环境、提高品位的思路,加快老城区改造步伐。突出水城优势,加强濠河整治,保护开发人文资源,增加大型公共绿地和休闲娱乐场所,营造和拓展城市文化氛围。进一步完善城市排水、供气、供热、公交等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城市骨干道路网络,重点建设铁路客运站与市内连接的道路,配套建设苏通长江公路大桥与市内连接的通道。

4.加大行政区划调整力度,把通州市纳入中心城市的总体规划范围,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完善城市内部功能的地域整合

把通州市整体纳入中心城市的总体规划范围,实行市县共同规划,合理分工,分步实施,留出中心城市向外拓展的空间。目前,南通城市处于快速集聚发展的阶段,主城区城市空间拓展的形式基本上遵循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主要是沿交通干线呈触角式发展,即“摊大饼”连续外延式空间扩展为主体。如果仍然按照过去从通州市一次划几个乡镇这种“割肉”模式,从长远的空间发展看,既影响市区城市内部功能的地域整合,又不利于整个通州市城镇体系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因此,有必要从政治上统一各区县的认识,结束经济上分散发展的局面,及时有效地对城市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实施结构性和战略性重构。

三南通城市空间发展的策略

1.加快城市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城市空间结构优化

城市空间结构演化与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密切相关。城市产业结构是决定城市经济功能和城市性质的内在因素,产业结构调整和由此引起的人口在三次产业间的转移,推动了城市化的演进和城市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产业结构调整一方面使城市用地不断地出现新的类型和需求,另一方面,它促进了城市功能的进一步完善,从而根本上对包括城市用地结构、市域城镇体系和区域城市群体在内的广义的城市空间结构产生重大影响。

90年代以来,伴随经济的高速发展,南通市的产业结构正经历着重大调整。南通市的GDP构成

一、

二、三产业比重从1978年6.2:73.3:20.5演变为 1990年的4.1:68.8:27.3和2000年的1.5:57.4: 41.1,这说明市区已进入了“工业化中后期过渡阶段”。第三产业比重正接近第二产业并呈现超越的趋势。加入WTO后,南通城市将被置于一个全面竞争的开放空间系统内,必然会对现有的产业结构产生更大的冲击,及时把自己纳入国际分工体系中加速产业的结构性调整,从而使城市形态也呈现出与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的演化特征。

2.高起点规划新城区,加快建设步伐

在主城区东南侧两公里处规划建设一个新的城市CBD。这有利于加强现中心城区和开发

区的连接,有利于城市功能的转变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合理化。但新城区建设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城建资金来源可采取多元化渠道,制定出台一些鼓励城建投资的政策。如城区道路谁建设、谁开发、谁收益,以地生财;城区路段广告权拍卖、标志性设施实行招投标;个人和单位投资城建的,可适当减免税费;城区道路两侧路面的硬化、绿化、美化由沿街单位和居委会承担等。

3.高标准调整主城区内部空间结构

随着城市产业结构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城市用地结构在需求类型和分布区位上都将会发生积极的变化。从分布区位上看,突出表现为大型生产和传统服务部门向城市边缘迁移;从用地需求上看,金融保险业、高科技产业及公共设施用地增加较迅速。在南通旧城区的十字街地带布局了文峰大世界、南通百货、华联商城、南通国际金鹰等大型零售百货公司及大型的批发零售超市,各大商业银行总部或其分支机构、邮电通讯业及高档住宅区等逐步取代了过去的手工作坊和小型工业企业。十字街中心广场视野开阔,历史建筑与现代化绿地、灯饰融为一体,成为南通市目前实行“退二进三”改造旧城较为成功的地区。原城市近郊的工农路两侧地区,已初具南通市新的中轴线规模,一些大型的商业零售业均利用这里便利的交通条件、密集的城市居民区、低廉的经营成本和良好的经营业态,新建、扩建了一些大型的价格低廉的购物中心;原有的一些有污染或无法承受市区土地价格升值的工业企业也相继迁出这一地带。继而这一地区成为主城区继南大街商业中心之后的第三产业集中发展地带,即以居住区及其生活服务设施为主。当然,南通市的城市商务设施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并不是由于受到金融、咨询、服务业迅速发展的推动,而是较多地受房地产开发波动的影响,在城市中心地区依附城市商业中心集聚和沿城市主要干道两侧延伸发展。特别是城市中心区基础设施的改造,吸引了大量商务设施的集聚,但其分布在地域上分化不够明显,与商业中心的商务设施相互混杂,影响了其功能的高效发挥。到目前为止,南通市主城区仍然分布着大量的居住、工业和批发零售商业用地,这主要是因为城市产业结构相对滞后造成的。因此,建立起完善、高效的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必须依靠城市产业结构比例和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

参考文献

1南通市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南通市志(上册).上海:上海社会学院出版社,2001 2吴良镛.张謇与南通“中国近代第一城”及其启示.南通人大,2003 (3)

3南通市人民政府.江苏省南通市城市总体规划(1980—2000),1982

4南通市统计局.南通市统计年鉴(2001).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2

5江苏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南通市规划设计院.南通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1995 6余建华.南通城市地位的回顾与展望.南通师范学院学报,2003 (3)

作者:余建华 来源:《城市问题》2003年第5期

第二篇:南通市综合交通规划

设计任务书

南通市综合交通规划

设计任务书

一、项目背景

近年来,南通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

综合功能全面增强;机动车拥有量迅猛增长,居民出行机动化水平也随之迅速提高。城市交通如何面对城市化和机动化进程加快带来的交通压力和矛盾,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及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同时发挥其在引导城市发展方向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需要以新的观念和思路重新审视,探索新的对策。同时,2006年,南通市新一轮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已经启动,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对实现南通市的城市交通与城市土地、经济的协调发展,促进城市结构的合理布局和城市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规划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适应并适度超前

于社会经济发展,建立安全、便捷、高效、清洁、经济的城市交通系统。做到对外交通与城市交通的驳接转换合理,客运快速化,货运物流化,从而实现南通市的城市交通与城市土地、经济的协调发展,以城市交通促进城市结构的合理布局和城市经济的发展。

三、编制工作基础及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

3、《关于加强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苏建规

[2005]193号)

4、《长江三角洲区域规划》

5、《长江三角洲地区城际轨道交通网规划》

6、《江苏沿江地区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7、《苏锡常都市圈轨道交通规划研究》

8、《崇明岛轨道交通规划》

9、《南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5年)

10、《南通市域轨道交通规划研究》(2006年)

11、《南通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纲要》(2007年)

四、规划范围及规划期限

1、规划范围

分为两个层次

一是对南通市域8001平方公里范围进行交通结构规划;二是对

南通市区范围进行综合交通规划。

2、规划期限

和城市总体规划一致,即:近期2007年至2010年

远期2011年至2020年

远景2020年以后

五、规划内容要求

(一)市域交通结构规划

1、在交通现状调查的基础上,提出市域交通发展总体的指导思想与规划原则及重大交通发展政策等战略性内容。

2、在预测市域交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进行市域交通结构规划,在建立起市域内科学合理的交通结构体系的同时,注重与长江三角洲区域交通体系的衔接。

3、制定交通发展实施规划。

(二)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1、进行城市交通现状调查,分析城市交通状况以及交通设施规划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明确城市综合交通系统发展的重点。

2、交通发展战略研究,从宏观、战略和全局的角度考虑,明确未来城市交通发展的方向,提出城市交通发展总体的指导思想与规划原则,达到的规划目标和采取的战略措施,并且贯彻到综合交通规划编制的各个环节。

3、城市交通需求预测,对远期交通的发展变化,以及不同的规划建设方案对交通状况的改善效果,进行分析预测。

4、制定综合交通系统规划,并根据城市交通发展重点,确定研究专题进行深入研究。

5、制定交通发展实施规划,包括交通发展进程及阶段划分、近期交通建设规划、重点地区或主要节点改善方案。

6、规划方案综合评价,建立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指标体系,

对规划方案进行客观可信的评价,并提出具体的规划实施建议及滚动规划机制。

7、规划实施评价体系,建立规划实施评价指标体系,作为实施过程中定期进行评价的基础。

六、成果要求

1、成果构成

成果应充分表达规划内容,主要包括规划文本、规划说明、附图、相关专题研究报告及基础资料收入附件。图纸主要包括区位图、市域交通现状图、城市道路交通现状图、市域交通规划图、城市道路网规划图、轨道交通线网或快速公交系统概念规划图、公交枢纽与站场规划图、自行车道系统规划图、人行道及过街通道规划图、公共停车设施布局规划图、城市综合交通近期建设规划图以及其它能有效表达规划内容的图纸,市域图纸比例1/100000~1/200000;市区图纸比例1/1000~1/5000。

2、成果形式

⑴ 中间成果及评审材料各20套。最终成果包括规划说明及基础资料汇编,规划文本(含彩色缩印图)和附件统一装订为A3格式,至少10套;

⑵ 展示用不小于A1比例的彩图一套;

⑶ 供汇报展示用演示文件1份(为ppt格式);

⑷ 上述成果的电子文件2套(文字为doc格式,图纸为dwg格式,效果图为jpg格式),必须提交CAD图纸的(.dwg)格式电子文件。

七、工作要求

1、设计单位要充分了解现状情况,充分收集相关资料,听取有关部门意见。外地设计单位在南通工作时间不少于三周。

2、规划设计单位向甲方进行中间汇报和讨论不得少于3次,一般安排在初步方案阶段和论证成果阶段,在进行中间汇报时需要提供汇报提纲及成果简本若干套。设计单位还应根据甲方组织专家论证等需要进行汇报。

3、设计单位按照甲方要求提供制作规划公示及汇报简本的电子文件;

4、根据甲方要求配合参与公众参与活动。

八、规划时间要求

1、2006年5月底前完成前期准备及现状调查。

2、2006年8月底前完成初步研究方案。

3、2006年9月底前完成中间成果讨论。

4、2006年11月底前完成成果论证。

5、2006年12月底前完成最终成果并提交甲方。

南通市规划管理局二00七年四月

第三篇:南通产业空间布局规划任务书

南通市产业集群空间布局规划设计任务书

一、项目背景

产业集群的概念: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产业集群是指:某一特定产业(相同产业或关联性很强的产业)的企业根据纵向专业化分工以及横向竞争和合作关系,大量集聚于某一特定地区而形成具有聚集经济性的产业组织。产业集聚最显著的特点是空间的聚集性和产业的关联性。一般地,产业集群综合了市场和科层组织的功能,形成了一个稳定、持续、有序的生态组织,从而在整合力、竞争力、吸引力和影响力等方面具备市场或科层组织所不拥有的整体竞争优势。

大量经验表明,地方产业群正在推动着世界各地的经济增长。全球经济中,一国欲获得竞争优势,不能只靠本国的全球性大企业,更重要的是那些在扎根于国土上的中小企业所形成的产业集群。

2006年是“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开局之年,展望“十一五”,正是南通实现全面小康的决胜期、持续跨越发展的黄金期、提升在全省和长三角城市地位的赶超期、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全面腾飞的关键期,南通必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大步跨越发展,实现全面腾飞。“十一五”时期,南通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定位中包含“科学发展走在江苏前列,产业全面优化升级,经济增长方式实现较大转变,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集约型、集群型经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构筑长三角北翼先进制造业和基础产业基地。因此必须根据产业布局合理、资源充分利用、空间开发有序的要求,制定好全市产业集群空间布局规划,明

确重点发展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集聚区域,不断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促进区域资源要素整合。全面构建以“大南通”为核心,沿江、沿海、沿路为重点的支柱型产业集群和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区域板块。

二、规划范围

南通市域一市六县(市)行政范围,总面积8001平方公里。

三、规划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实施沿江开发、江海联动战略。集中发展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精心培育特色产业集聚区,壮大产业基地,打造产业高地,依托现有基础,尽快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若干产业集群和经济板块。

四、规划基本思路和目标

通过规划,紧紧围绕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化产业布局,通过重大项目和龙头企业的带动,做大已有集群规模和培育新兴产业板块并举,重点发展船舶配套、集成电路元器件、精密机械、新材料、家用纺织品、服装面料、化工、电动工具等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形成一批融入国内外产业链的知名产品群和一批产业规模、市场份额、盈利能力国内领先的产业集群,避免市域产业集群的同质性。力争“十一五”末产业集群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5%以上。加速推进产业向“三沿”(沿江、沿海、沿路)地区、省级以上开发区和重点工业集中区集聚,强化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的经济载体功能,促进集中发展和集约发展,充分发挥对全市经济的先行示范、龙头带动作用,提高区域竞争力。

五、规划设计要求

㈠ 编制工作基础及依据

1、南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5年)

2、南通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3、南通市工业发展和布局“十一五”规划

4、南通沿江沿海空间发展规划

5、南通沿江开发详细规划

6、南通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7、南通城市总体规划调整(2002年)

8、南通港总体规划

9、市域生产力空间布局和工业集中区规划研究

㈡ 规划内容要求

1、认真收集现状基础资料,对南通市现状工业产业门类、规模、空间分布等有一个比较准确的了解。分析南通发展产业集群的基础条件及存在问题。对照规划目标,明确发展战略。

2、研究08年苏通大桥建成对南通产业发展的影响,分析长三角产业转移的特点,并与南通周边城市的产业(主导)进行比较,提出南通产业集群发展的重点、类型及相应发展阶段。

3、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科学发展的前提下,以“大南通”为核心,做到产业集聚与区域不平衡并行发展,重点推进生产要素向“三沿”(沿江、沿海、沿路)地区、向省级以上开发区、向特色工业集中区聚集,提出产业集群不同发展阶段的空间结构及规划布局。

4、重点确定沿江、沿海、沿路产业集聚带及各产业集聚区的空间布局形态、用地规模、集聚效应等。

5、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6、推进产业集聚的相关政策与措施。

㈢ 规划专题研究

1、南通船舶修造业及配套专题空间布局规划

船舶工业是人类进入近代工业时代的综合性先导产业之一,是现代大工业的缩影,具有产业关联度高、经济效益好、容纳就业人数多等特点,是关系到国防安全及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产业。

本次规划必须专题对南通船舶修造业进行专题研究,在认真分析南通船舶工业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其发展成为产业集群的基础条件及可能性;近远期发展战略、目标;区域布局目标和修造、配套发展的重点及方向,并在市域空间布局上给予落实,提出政府相关政策建议和实施措施建议等。

2、南通现代纺织业及配套专题空间布局规划

南通纺织工业历史悠久,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形成了比较配套的工业体系。纺织工业尤其是现代纺织业是南通市工业化进程和区域经济发展中不可替代的支柱产业。如何应对当今纺织品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做大做强南通的纺织业,加快实现由纺织大市向纺织强市的转变,这是近一段时期内南通纺织工业所肩负的艰巨任务。

本次规划应在认真分析南通纺织工业现状及对未来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基础上,提出其发展成为产业集聚的基础条件及可能性;近远期发展战略、目标;着重在培育纺织大企业,做强产业集群等上认真研究规划,并在市域空间布局上给予落实,政府相关政策建议引导等,形成南通现代纺织业及配套空间布局规划。

3、南通机械电子业及配套专题空间布局规划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以当代电子技术为先导、以先进制造技术为基础,融合自动化、计算机和信息管理等有关技术而形成的综合性高新技术,是当今信息业与制造业的最佳结合点和发展方面。机电一体化技术以及装备是诸多发展领

域的基础,是南通现阶段国民经济面临的重要课题和发展的战略重点。

本次规划必须认真对南通现状机械电子信息产业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对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环境作出一定的科学评估,提出南通机械电子产业集群的发展思路、方向、目标,重点在分产业导向、产业空间布局上提出科学合理的规划,明确发展的对策、措施,在市域空间布局上为南通机械及电子信息产业化发展上提供规划支撑。

4、南通化工产业及配套专题空间布局规划

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原材料工业,南通市是全国15个精细化工基地之一,也是全国唯一的国家火炬计划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化工行业是南通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目前已形成门类基本齐全、品种丰富、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工业体系。

本次规划应在分析研究南通化工行业现状及对未来发展环境和市场进行认真评估的基础上,提出南通化工行业发展战略、重点及产业发展对策措施,并在市域空间布局上给予落实,形成南通化工产业及配套空间布局规划。

六、成果要求

1、成果构成

成果应充分表达规划内容,主要包括规划文本和附件,规划说明及基础资料收入附件。图纸主要包括区位图、市域产业集群空间布局现状图、市域工业集中区分布现状图、市域船舶修造业空间布局现状图、市域纺织业空间布局现状图、市域机械电子业空间布局现状图、市域化工业空间布局现状图、市域产业集群分阶段空间结构图、市域产业集群分阶段布局规划图、市域船舶修造业空间布局规划图、市域现代纺织业空间布局规划图、市域机械电子业空间布局规划图、市域化学工业空间布局规划图等。市域图纸比例1/100000~1/200000;市区图纸比例1/10000~1/50000。

2、成果形式

⑴ 中间成果及评审材料各20套。最终成果包括规划说明及基础资料汇编,规划文本(含彩色缩印图)和附件统一装订为A3格式,至少10套;

⑵ 展示用不小于A1比例的彩图一套;

⑶ 供汇报展示用演示文件1份(为ppt格式);

⑷ 上述成果的电子文件2套(文字为doc格式,图纸为dwg格式,效果图为jpg格式),必须提交CAD图纸的(.dwg)格式电子文件。

七、工作要求

1、设计单位要充分了解现状情况,充分收集相关资料,听取有关部门意见。外地设计单位在南通工作时间不少于一周。

2、规划设计单位向甲方进行中间汇报和讨论不少于2次,一般安排在初步方案阶段和论证成果阶段,在进行中间汇报时需要提供汇报提纲及成果简本若干套。设计单位还应根据甲方组织专家论证等需要进行汇报。

3、规划设计单位必须与《环境影响评价书》的编制单位及时有效沟通。

八、规划时间要求

1、2006年6月中旬前完成前期准备及现状调查。

2、2006年7月底前完成初步研究及方案。

3、2006年9月底前完成中间成果。

4、2006年11月底前完成评审成果。

5、2006年12月底前完成最终成果并提交甲方。

南通市规划管理局

二00六年四月

第四篇:昭通市“十三五”教育科研工作规划

附件2:

昭通市“十三五”教育科研工作规划

一、“十二五”教育科研工作的回顾与思考

“十二五”期间,昭通市教育科研工作在市教育局的领导下,在省教科院的指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学习十八大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云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按照“11246”的教育工作思路和“12345”的教科研工作思路,注重统筹,求真务实,在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水平、提升全市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一)抓教研队伍建设。一是强化教研机构建设。全市12个教研机构,编制数从181增加到281名。昭通市教育局教材教学研究室更名为昭通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争取编制19名,总编制增加到35名,科级领导职数由原来的3名增加为4名(正科级1名、副科级3名),建立了中学研究室、小学幼儿研究室、综合办、学会秘书处、《昭通教育》编辑部、教育发展研究室、课程办等办公室,明确了各自职责,并从全市优秀教师中公开招 1 考选聘了13名学科教研员。昭阳区教研中心从教师中选招了16位教研员。11个县区教研机构申报复评为云南省二级县级教研机构,有两个县区教研机构正在申请云南省一级县级教研机构市级复评。二是多途径培训教研员。立足自身岗位强化自身学习,争取外出培训学习,组织业务培训学习,教研员量化标准引领学习等途径培训教研员,提高其素养。

(二)抓教学常规管理。一是出台《昭通市中小学教学管理常规》,开展常规工作检查指导;二是借助高效课堂、学校内涵发展、云南省现代教育示范学校项目、常规检查等方式深入基层指导工作,开展专题讲座、入校指导和听评课等活动;三是发挥名师示范引领作用,切实加强名师工作室建设和管理,组织了昭通市中小学幼儿园名师工作室考核总结交流工作,通过省教育厅考核,我市16个中小学幼儿园名师工作室获得好评。

(三)抓课堂教学改革。一是高效课堂研究。我市借助云南现代教育示范学校建设和昭通市学校内涵发展契机,借鉴省内外先进的课堂教学模式,从教学目标的确立、教材把握、教学流程、作业设置、教学评价、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课外实践等方面建立高效课堂教学模式,采用专家入校指导、同课异构、外出访学等形式,推进高效课堂建设,并申报为省级课题,出版专著《高效课堂探索》,被省课题规划办评为良好课题。二是开展课堂教学竞赛活动。每两年组织一轮小学、初中、高中所有学科课堂教 2 学竞赛活动;与市工会联合组织小学语文、数学,初中语文、数学女教师和高中语文、数学教师岗位技能比赛活动,以赛促教。三是开展中小学高效课堂成果评比活动,评出一等奖17篇、二等奖35篇、三等奖53篇。

(四)抓师资队伍培训。一是组织校长、教师到上海、湖北、重庆、山东等课改先进学校开展访学培训学习。二是认真组织各学科新教材培训。三是组织教师参加各种省级竞赛活动。四是开展学会活动,分别组织了中学语文、英语、物理、历史、化学、生物、小学语文、小学数学、特殊教育等专业委员会年会,选举产生理事会成员,并开展教学研讨活动。

(五)抓实普通高中备考。一是深入研究我省新高考模式,每年及时下发了《昭通市高考备考教学工作指导意见》。二是组织高三教师参加省、市组织的备考研讨会,了解考试信息,深刻领会考纲的精神,把握考试方向。三是组织全市高三学生参加云南省两次高三复习统一检测工作,并组织我市省一级高完中教师命题对全市高三毕业班学生进行总复习检测,及时做好质量分析工作,通过全面分析,查缺补漏,提出切实的改进意见,有针对性指导学校改进教学和管理工作。

(六)抓义务教育教学监测。一是研究制定《昭通市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考试和高中阶段学校招生方案》,解决课程改革中遇到的新问题,推动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二是科学修订《昭通 3 市初中各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加强指导全市初中学校备考管理,指导教师科学备考,提高课堂教学和备考的效益,做好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计算机网络阅卷工作,完成质量分析。三是做好每年初中非毕业班质量监测工作,完成命题制卷、成绩统计及质量分析工作。四是完成各全市小学六年级学业水平监测的组织、命题、审题等工作。

(七)抓教学教研评价。一是抓二级高完中和初级中学教学质量综合评价,结合我市实际,逐年修订评价方案,为我市高初中学校科学办学起到了导向作用。二是抓各县区及市直中小学幼儿园教学教研工作考评,表彰奖励教学教研先进单位及工作者。三是制定《昭通市中小学(幼儿园)学科教研组建设指标体系》和《昭通市中小学(幼儿园)优秀学科教研组评选和管理暂行办法(试行)》,以此推动教研组的建设。

(八)抓课题研究。一是研究制定并下发了《昭通市“十二五”教学教研课题指南》《昭通市教学教研课题管理办法》和《教学教研工作奖励办法》。二是抓好市级教育科研课题的申报、立项和结题工作,共收到课题150个,确定1项重点课题、立项课题56个、一般课题92个,重点课题、立项课题已结题52个,5个立项课题未按时完成被撤项。三是抓好国家、省级课题申报工作。全市共完成47个国家级、39个省级课题申报工作,获国家级重点课题7个,省级立项课题20个;四是完成省教科院主持 4 的课题“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质量发展研究”子课题,并完成调研报告和咨询报告。

(九)抓教学辅学用书规范。“十二五”期间,我市严格执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新闻出版部门等有关教学、辅学用书管理的文件精神,每年下发相关文件,切实加强中小学教学、辅学用书管理,不断加大监督检查的力度,按照省教育厅关于中小学教材选用工作管理有关政策的要求,做好中小学教材选用和教辅推荐工作,加强教学用书发行和管理工作,完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书法》教材版本的选定工作,加强和规范我市的教学、辅学用书管理。

(十)抓教学平台建设。一是按期完成《昭通教育》编辑发行工作,《昭通教育》多次评为全国内刊一等奖。二是做好网络交流平台,发行《教研信息》累计65期,供全市教师学习参考。三是建立QQ群、微信群等联系方式,为教师提供了交流平台。

“十二五”以来,我们紧紧围绕教研工作目标任务,降低重心、转变作风,市县联动,追求实效,扎实工作,较好地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但教育科研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一是教研人员整体素质还不平衡,教学教研意识和研究能力有待加强;二是教研员年龄普遍老化,深入研究本专业业务力度不够,成果不突出,在教师中无威信;三是县级教学教研队伍编制占用现象突出,教研员数量普遍不足,工作应付现象明显,效益不高;四是小学 5 课程存在教师包班现象,学科教师不专职,部分学科未采取教师转岗培训而开齐开足,影响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五是部分县区对教学质量监测管理不够,综合考评不够认真,数据上报审查不够,有弄虚作假现象。今后,我们将紧紧围绕教研工作规划、计划,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提高质量,进一步落实教研工作制度,力求常规工作有新突破,教研工作有新进展,整体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为我市课程改革和教育质量的提高做出更大的成绩。

二、“十三五”教育科研工作发展的总要求

(一)指导思想

认真学习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省委九届十二次全会、市委三届十次全会精神,贯彻落实《昭通市“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精神,实施“教育兴昭”战略,以立德树人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重点,唱响“专业、服务、有效、质量”的工作主旋律,加强队伍建设,创新教研机制,充分发挥市教科所及县级教研机构的教研、指导、服务和管理功能,紧紧围绕狠抓常规管理和提高教研水平两大主题,立足课堂教学,加强教学研究,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教带研,以研促教,提高教研工作实效性,促进教师专业和学校内涵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二)发展理念

6 1.以人为本。遵循教师成长规律,把握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需求,积极构建昭通教研和谐的人文环境,加强师德建设,提高师德水平,促进教职工间的精诚团结、协作互助,充分调动教研员投身教改、服务基层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教职工的创造潜质和创新精神,形成强有力的促进昭通教育科研可持续发展、均衡发展的研训力量和专业支撑,在服务教学、研究教学和发展教学中实现教研价值。

2.整合优化。充分发挥市教科所“上引下联”的优势,根据教科所自身发展和基层教育教学发展的需求,内部挖潜,外部求援,在挖掘教科所内部人才资源、物质资源和信息资源的基础上,拓展视野,整合外部各级各类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拓展市内外资源整体优化和提升效应,最大限度地满足昭通教育教学发展的需求。

3.创新机制。针对新时期教育科研工作“研究、指导、服务”的特点,结合昭通教育发展的实际以及教育科研发展的特点和专业需求,以追求卓越的科学精神和真抓实干的工作态度,研究影响教育科研发展全局的机制性问题,不断发展创新教育科研工作模式、策略和机制,突破各项工作有序推进的瓶颈,实现昭通教育科研整体发展的新跨越。

4.科学发展。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思想精髓和精神实质, 7 以现代教育思想前瞻性科学研究成果的实效性来引领发展,通过加强教育科研人才高地、学术高地和信息技术集散高地建设,夯实教育科研科学发展的基础,提升昭通教育科研科学发展的水平。

(三)工作思路

1.围绕一个中心。科学实施和深化课程改革,努力构建高效课堂,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做好两项服务。深入课堂,把握课堂教学改革的脉搏,为规范、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服务;深入学校,把握学校教学发展的实际,为科学、高效的教育决策服务。

3.提高三个水平。宏观指引和微观指导相结合,提高课程实施水平;过程监测与终结评价相结合,提高常规管理落实水平;促进教研员成专业发展和增强教育科研实效相结合,提高教育科研引领水平。

4.力抓四个重点。以课改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用常规落实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努力打造高效课堂;以倡导终身学习优化教师的职业生活习惯,以推动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以严谨的调研考试检测质量,用科学的《学科质量分析报告》引领方向,确保我市基础教育的均衡、优质、高效发展;以“四优”评比等传统形式释放教育科研能量,用网络教研开辟新的战场,增强教育 8 发展的教育科研含量。

5.打造五个品牌。巩固提升我市高考一级高完中重本录取水平,提升高考二级高完中本科录取水平,逐步缩小与先进发达地区的差距,高考备考有实效;提升体现课改精神,支撑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高考改革,课程改革有亮点;扎根学校,主持课题,示范学科,提炼经验,教育科研指导有新招;教育博客常更新,学科QQ、微信群常联通,教研论坛常引领,网上教育科研有影响;制度管理,绩效说话,过程有检查,结果有评估,常规管理有效果。

(四)主要目标

1.科教兴市,教研兴教。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云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教师队伍建设总体要求为导向,全面落实《昭通市教育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坚持“全面课程、地方特色”、“魅力课堂、有效教学”的总体思路,加强课堂教学研究,全面提高指导服务质效,进一步探索减负增效策略,稳步促进昭通教育发展,赶超发达州市。

2.弯道超越,内涵发展。以优化教师的职业生活习惯,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为目标,创新研训模式,在大力推动校本培训的过程中,端正教师学习先进经验的态度,激发教师和学术对话 9 的勇气,努力发挥本地成功经验的辐射、示范作用,增强教育发展的教育科研含量,努力扩大昭通教育科研的影响。

3.弱势补强,均衡提高。积极开展农村教师提高工程研究,在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积极发挥组织管理和协调作用,为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探索新路和提供有效经验,增强昭通教育发展过程中农村教育发展的话语权。

4.教育大计,育人为本。始终关注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动态和现实状态,为推进学校德育工作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充分开发本地历史文化资源和优良传统资源,凝练德育特色课程主题,丰富地方课程资源。

5.科学发展,网络支撑。探索并完善教育信息化技术在学校管理和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模式,提高其在课程实施和课堂教学改革中的作用。围绕昭通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的建设,拓展教育视野,瞄准教育均衡发展中教师队伍建设的瓶颈问题,进一步完善教育信息化软硬件建设,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现代技术支持。

三、“十三五”教育科研工作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加强教研网络建设,确保教研工作的正常开展。 1. 完善全市教学教研管理网络。进一步加强市教科所、县区教育局教研室(或教研中心)、学校教务处和教科室、学校学 10 科教研组建设,完善协调一致、功能互补、职责分明的教学教研管理网络。同时加强教学教研队伍建设和教学教研骨干培育,打造一支推进教学教研的领头羊队伍,确保各级各类教研项目的实施和高效。

2.加强“互联网+教学教研”网络建设。将信息技术引入教学教研,通过学科QQ群、微信群、教研沙龙、教研论坛、教研博客、学科资源库等随时联通学校、联通教师、联通教学,努力实现教学、研究的信息化和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

3.促进优质资源共享。继续发挥“名师讲座”“专家论坛”“送教下乡”“进城挂职”等教研形式的作用,针对部分学校教学中存在的困难,组织区域优秀教师、教研员根据学校、学生及学科的特点,研究教师的呈现表达和学生的接受性,提高思维指导的实效。

4.加强学科教学网建设。各学科要依据已有的网络资源,建立与完善学科教研网络,完善区域共享资源库,促进区域教研资源联动效应的最大化和最优化。发挥“联片教研”、“联校教研”和“同城教研联盟”的作用,深入研究校际、乡(镇)际、同城级的联动教研,在同伴互助的基础上,发挥专业引领作用,共振课程教学实践思维,推进区域学科的均衡发展。

(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学校内涵发展。

1.注重德育特色课程建设。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11 开展“立德树人”研究,切实把德育特色课程建设作为新一轮德育研究的重要项目,结合国家有关加强德育工作的核心理念和主要精神,顺应德育工作的时代性要求和发展趋势,凝练德育特色课程主题,以一定的逻辑架构和内在要求,丰富课程的资源,形成具有一定引领和辐射能力的昭通德育系列化特色课程。同时,加强学科德育的研究,把握学科的德育尺度,研究课程教学的内容与表达,在常态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品德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目标。

2.提高课程执行力和指导力。全面落实教育部及云南省课程设置及比例,确保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加强课程教学研究,特别是英语、音乐、体育、美术、书法、信息技术等课程的开设研究,落实“计划、组织、实施、检查、总结”管理五环节,指导各中小学既要立足学科课程教学工作,又要担负起更为艰巨的管理任务,还要借助各类调研、检查,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避免学科教师包班现象,提升我市课程执行力和课程实施水平。

3.紧抓教学常规管理。认真落实《昭通市中小学教学管理常规》,坚持常规的常态化检查,帮助学校发现问题,研究对策,促进学校的课程教学常态规范、有效管理;注重学段视导,坚持以“深入学校,深入课堂”的形式加强调研,提高对学校指导的有效性。加强对教师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辅导、考核、 12 反思等一整套教学工作流程的检查评价与反馈,帮助学校有效提高学科教研组教研质量,优化教师的职业生活习惯。

4.推进教研方式转变。深入落实《昭通市中小学校本研究实施意见》,继续以校本教研为抓手,深入开展全面参与互动式研究,有序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实施,提高教师分析教材、创造性地处理教材的能力。继续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推广课堂教学的先进经验,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倡导“全面课程加校本特色”的学校课程建设,推行“一校一品”工程,积极构建符合教育规律、具有校本特点的学校课程方案。进一步加强学校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的组织管理,完善学校课程方案的制定。通过“教师课程教学工作状态”“学生学习生活质量”等研究督促学校落实课改理念,加强对学生心理、学业等多方面指导,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5.规范教学质量监控。一是推进“互联网+教学教研”,改革传统的评价方式和手段,规范和优化评价流程,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鉴定性评价与激励性评价,诊断性评价与指导性评价相结合的要求,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指导、诊断、激励和督促作用,实现评价对教育发展的增值功能。二是严格根据《昭通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学管理工作的意见》精神,加强对学业水平考试阶段性评价的监测,各级教研部门和学校按 13 照学生主要学业成就发展水平阶段性评价抽测安排,组织考试及其命题研究,增强考试改革的实效性,严格考试的组织形式和频率,增强考试的规范性。同时,以科学的《学科考试质量分析报告》细致分析考试结果,研究改进教学的有效措施,并以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改善和优化质量监控方式,优化学校的绩效考核体系。

6.深化教学教研综合评价。坚持市级对初中、高中教学质量综合评价,县级对小学的教学质量综合评价;坚持市级对县级教研机构、市直学校教学教研工作的评价,县级教研机构对县镇中学、中心校及县区直学校教学教研工作的评价。

(三)创新培训机制,促进教研员和教师专业发展 1.启动“所(室)本培训”,打造优秀教研团队。通过市、县区教研部门内部老教研员的“专家讲座”、新老教研员的“拜师结对”和新教研员的“成长述职”等途径大力开展“室本培训”,分享和促进教研员的专业成长,努力提升教研员课堂教学的评价能力、有效教研活动的组织能力、命题及考试评价能力、课题研究能力,确保教研员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推动者,是教育教学发展的引领者。

2.开展校本培训。要根据教育部发布的各类教师专业标准,从教师职业道德主题活动、新教师系统培训、弱势教师重点帮扶、名师团队打造、项目菜单培训(如信息技术素养培训、如何确定 14 教学目标、如何命题等)、提升教师学历层次、专业技术培训等方面开展师德、师智、师能的校本培训,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专业技能。

3.打造“优秀教研组”。通过校本教研、教学反思和课题引领,促使教师的专业发展由外控刺激发展转化为内需自主发展,教师的教学生态由个体零散转化为集体协作,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把握教师专业成长的现实途径,开展“能力为本,实践为主、需求为重”的教师个性化专业培养工作,发挥不同层次教师的表率作用,促进各级各类教师都能取得进步,把教研组锻造成学校管理和教学研究的有效载体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学习共同体。

4.建设“名师工作室”,用优秀的师资保证教育的优质。成立以“本土教育家”、特级教师、学科名师、学科骨干教师为主体的市、县区学科“名师工作室”和学科中心教研组,以此凝聚队伍,攻坚难题,提炼经验,引领发展,扩大影响,推动各学科教研工作在各地各校的实效开展。

(四)扎实开展课题研究,提高教学教研的科技含量。

1.加强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根据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和任务,分析审视区域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包括教师专业发展、师德建设、绩效管理、学生德育、资源优化、校园文化建设等,转化为重点攻关和突破的研究课题, 15 通过收集分析研究情报资料,推进行动研究和实践研究,探索理论与实践融于一体的原创性课改教改研究方案,积极申报国家、省、市课题,并积极研究,为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的宏观思考和教育决策提供依据。

2.重视教学教研成果的推广交流。加强教学教研的调查和指导,认真评审表彰“十二五”优秀教学教研成果,以敏锐的眼光及时发现基层学校的成功经验,并通过研讨和提升,帮助和引导学校提炼和概括特色经验和工作亮点,形成基于实践探索的原生态的较为系统的校本教研经验。通过召开教学教研现场研讨和成果展示交流活动,发挥其辐射和推广的作用,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倍增效应。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各县区教育局及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学教研工作的领导,选聘业务能力强的人员充实教学教研岗位,努力打造团结奋进、迎难而上、锐意改革、争创一流的队伍,优化学风和作风,确保各项政令畅通,为教学教研各项改革的持续推进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二)健全制度。坚持与时俱进的时代品格,针对教研部门改革发展进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改进和完善体现人文关爱、教研特点的制度建设,着重引导全体教研员提高对各项制度 16 的理解力、认同感和执行力,切实发挥各项制度对教学研究、指导和服务的引领、规范和促进作用,从而真正使制度文本转化为全体教师自觉遵从的制度文化,为教研部门的制度管理、绩效考核注入活力和动力。

(三)加大投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教研改革的持续深化,积极争取领导的支持关心,不断加大对教研部门的投入力度,改进教研部门工作条件,确保教学教研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同时,在法律法规的框架下,努力开源节流,多方筹措经费,以满足教研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四)深化改革。严格执行上级部门关于加强人事制度改革的有关精神,坚持因岗设人,人尽其才的基本原则,招聘优秀教师补充所缺教研员岗位,积极推行岗位责任制和工作负责制,以实施绩效工资为契机,全面考量教研员工作业绩,坚持兼顾公平、效率优先的分配原则,实现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

附件:昭通市“十三五”教育科研课题指南

附件:

17

昭通市“十三五”教育科研课题指南

一、指导思想

“十三五”期间,昭通市教育科研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办人民满意的教研为追求,以推进课程改革为重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为途径,以贯彻落实《昭通市教育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为指针,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坚持勇于探索创新、实事求是的精神,努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地为教育决策、为基层工作实践、为繁荣教育科研服务。

二、基本目标

“十三五”期间昭通市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目标是:为昭通教育改革创新服务,为昭通教育行政决策服务,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服务。在这个过程中,造就一批研究型的中小学校长和教师,造就一批以校本研究为主要途径的学习型特色学校,造就一批有影响的教育科学研究专家,形成一支教育科学研究的决策咨询队伍,繁荣教育科学,推动昭通教育发展。

三、课题分类

本课题分类以研究内容为主进行分类,在每一个大类中,有若干个细目。这个分类仅供申报课题时参考,申报人应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依据这个分类,确定恰当的研究课题。

(一)教育理论研究

1、推动全市基础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和学校内涵发展的策略研究

2、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研究

3、教育核心价值研究

4、人才健康成长规律研究

5、学生身心发展关键期研究

6、教育学科建设研究 ……

(二)基础教育研究

1、新课程改革实施难点及改进研究

2、基于终身学习的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3、缩小校际教育质量差距研究

4、适合学生的教育模式研究

5、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研究

6、大班额条件下的因材施教研究

7、研究性学习指导研究

8、少教多学模式研究

9、学生学习共同体建设研究

10、个性化作业设计研究

11、教师备课、说课、上课、评课案例研究

12、农村小班化教学研究

13、学习困难学生教育援助机制研究

14、理科实验教学研究

15、学生阅读、计算和表达能力培养研究

19

16、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

17、普通高中走班制教学行动研究

18、高考改革后普通高中选修课多样化研究 ……

(三)职业教育研究

1、区域专业布局与产业结构动态调整机制研究

2、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研究

3、中职“2.5+0.5”、五年制高职“4.5+0.5”学制调整下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研究

4、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办学水平、示范作用研究

5、以能力为本位的公共基础课教学评价研究

6、专业课程体系与国家职业(行业)标准的衔接研究

7、学生技能学习特点与培养策略研究

8、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标准研究

9、技术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方法与途径研究

10、专业课程数字化资源开发与共享研究

11、职业技能培训需求研究

12、职业培训机构运行模式研究

13、职业院校教师培养与培训的案例研究

14、终身教育视野下县级职业教育发展研究

15、职业院校管理现代化研究

20

16、中职生学习心理问题研究 ……

(四)幼儿教育研究

1、学前保教结合研究

2、幼儿教学资源开发研究

3、幼儿游戏教学研究

4、超常儿童早期教育追踪研究

5、幼儿亲子教育研究

6、学前教育质量评估研究

7、托幼一体化研究

8、幼小衔接研究 ……

(五)德育研究

1、青少年文明素养与行为研究

2、学校德育有效衔接研究

3、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育人功能研究

4、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研究

5、学生诚信教育、关心他人和团结合作教育研究

6、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研究

7、校园网络语言和流行语教育价值研究

8、学校劳动技术教育研究

9、学生社团组织建设研究

21

10、学生自主能力培养研究

11、学生互助合作能力培养研究

12、学生环保和低碳生活教育研究

13、学校禁烟、反毒品教育研究

14、教书育人楷模研究

15、大众传媒对学生道德影响的调查研究 ……

(六)教育心理研究

1、学生心理素质模型研究

2、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研究

3、学生应激和抗挫折心理训练研究

4、学生孤独症、多动症、抑郁症等异常行为干预研究

5、学生焦虑、厌学的心理疏导研究

6、学生压力管理研究

7、学生心理发育特征研究

8、学生领导能力培养研究

9、学生性别角色社会化教育研究

10、教学改革的心理学研究 ……

(七)体育卫生艺术教育研究

1、学生体育运动标准研究

2、体育学力及其评价研究

22

3、阳光体育活动的实施效果研究

4、教体结合培养高水平运动员有效模式研究

5、学校健康体育实施模式研究

6、学生竞技运动能力研究

7、学校趣味体育研究

8、学校运动队和运动会竞赛制度改革研究

9、学校卫生设施建设研究

10、学校卫生教育标准研究

11、学校营养配餐研究

12、学生作息时间研究

13、学生健康行为养成教育研究

14、学生肥胖症防控研究

15、学生近视预防和矫正研究

16、学生逃生避难教育研究

17、学校美术教育课程研究

18、学校音乐教育课程研究

19、艺术特色学校研究 20、学校艺术教学质量标准研究

21、学生规范书写能力培养研究

22、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研究

23、学生特殊才艺能力培养研究 ……

23

(八)班主任、共青团、少先队工作研究

1、班主任队伍现状调查研究

2、新时期优秀班集体建设的内涵和策略研究

3、优秀班主任个案研究

4、新形势下少先队、共青团工作创新研究

5、少先队、共青团工作与学校德育工作的关系研究

6、中学“团队一体”化的研究

7、在少先队、共青团工作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研究 ……

(九)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1、教育科研与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研究

2、校本培训与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研究

3、新形势下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研究

4、学科带头人成长规律研究

5、骨干教师培养模式研究

6、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个案跟踪研究

7、优秀中青年教师流失现象调查与对策研究

8、普通高中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

(十)农村教育研究

1、农村教师队伍基本素养的提高策略研究

2、贫困山区高中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现状与争议研究

24

3、农村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研究

4、偏远农村学校教育资源整合和构建节约型教育研究

5、农村学校学生“自主发展”的培养策略策略

6、农村学校控制学生流失率的策略研究

7、提升贫困山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研究

8、农村留守儿童现状与对策研究

9、高寒山区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10、农村初中生数学课堂参与状态调查与策略研究

11、贫困山区留守儿童思想引领的紧迫感和重要性研究 ……

(十一)学科教研员和学校教科室提供的教科研课题

本课题指南另外设置了从学科教研员和学校征集来的部分课题,内容相对具体,问题针对性强,具有地方特色。仅供大家参考或选择。另外,我们还欢迎申报从一线教学实践中诞生的小课题。 高中语文

1、高中生作文水平提升策略的研究

2、高中生阅读能力的研究

3、高中生背诵积累对提高语文能力的作用研究

4、高中生畏惧作文的成因及改变的对策研究

5、学生学语文中读、背、写三者关系及意义的研究

6、语文教学与思维能力培养研究

7、工具性和人文性相互促进研究

25

8、语文能力对于立足社会的作用研究

9、文言文教学与作文教学相互关系的研究

10、高中选修课与读本对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研究 …… 初中语文

1、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研究

2、初中作文整体改革研究

3、文言文阅读教学模式研究

4、朗读能力的培养研究

5、中学生语文高效阅读能力的培养研究

6、课堂教学中与文本对话的途径与方法研究

7、提高学生写作兴趣的途径研究

8、有效作文训练、批改研究

9、口语交际训练研究

10、语文综合性学习有效实施途径研究

11、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艺术的研究

12、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设计的研究

13、课前演讲训练研究

…… 小学语文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研究:

1、提高小学识字教学效率的研究

26

2、小学生识字方法的研究

3、引领学生在生活中自主识字的研究 ……

小学语文写字教学研究:

1、小学写字教学现状的审视与策略研究

2、在低年级加强写字指导的策略研究

3、培养小学生良好写字习惯的研究 ……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1、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研究

2、小学生朗读指导研究

3、课外阅读指导研究

4、提高小学生阅读速度的研究 ……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研究:

1、从写话入手,培养小学生习作兴趣的研究

2、小学生习作内容研究

3、小学生习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研究:

1、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策略研究

2、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行动研究

27

3、提高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途径研究 ……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

1、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设计思路

2、研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3、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策略研究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

1、构建小学语文生成性课堂的教学策略研究

2、小学语文课学生提问的课例研究

3、各年段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研究 ……

小学语文评价对策研究:

1、小学生语文学习发展性评价研究

2、小语考试命题改革研究

3、小语课堂学习评价研究

4、小语课堂教学评价研究 …… 高初中数学

1、初高中数学衔接的研究与实践

2、中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3、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实践研究

28

4、数学作业的有效性研究与实践

5、转化数学“学困生”的有效途径研究

6、数学“分层导学”的研究与实践

7、优秀数学教师教学艺术的案例研究

8、中学数学习题变式的研究

9、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10、作业分层设计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实施

11、有效中学数学课堂导入方法研究

12、中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途径与策略研究

13、初中几何语言教学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关系研究

14、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研究

……

小学数学

1、有机整合三维教学目标的研究

2、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研究

3、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

4、数学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的研究

5、改革考试制度与全面评价学生数学素养的研究

6、小学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教学研究

7、小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途径研究

8、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设计的研究

9、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激励与导向性评价研究

29

10、有效开展生生互动活动的研究

11、小学数学课堂预设与生成关系的研究

12、小学数学教后反思的研究

14、小学数学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研究

15、以课例为指导打造高效课堂教学的研究

16、小学数学个性化作业设计研究与探索

17、有效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研究 …… 高初中英语

1、英语阅读方法和技巧的研究

2、任务型教学中的阅读教学研究

3、英语教学的自学活动研究

4、英语主题教学模式与实践研究

5、有效语法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6、英语课堂合作学习的途径和方法

7、英语作业类型与作业批改的研究

8、中学英语“自主--合作”教学模式研究与实验

9、促进“学困生”英语学习的探索与实践

10、中学英语以“读”为载体,培养学生习作能力的研究

11、英语阅读教学实践与研究

12、英语教学中新知呈现的策略研究

13、英语教学中词汇教学的策略研究

30 …… 小学英语

1、起始年级英语单词拼写、拼读、记忆的研究

2、小学英语高段阅读教学与作文辅导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3、小学中高年级英语词汇作业布置形式研究

4、小学英语课文教学中的任务设计研究

5、活动致趣,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6、小学生良好英语学习习惯养成策略研究

7、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进行语法知识的渗透研究

8、小学英语“互动学习”模式研究

9、在课堂中激发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研究

10、提高小学各年段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研究

11、恰当使用多媒体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效率研究

12、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方式的研究

13、游戏教学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研究 …… 高初中物理

1、研究性学习在高中物理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研究

2、指导高中学生开展课题研究的有效途径与策略研究

3、物理校本教研的有效实施途径探索

4、物理新课程中三维教学目标有机整合研究

5、初高中物理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

31

6、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7、新课程背景下优化初中物理课堂练习设计研究

8、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9、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整合的研究

10、利用多媒体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研究

11、提高学生物理学科学习兴趣研究 …… 高初中化学

1、运用多媒体辅助分子空间结构教学的研究

2、在化学实验设计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研究

3、提高初中化学实验操作技能的研究

4、在初中化学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研究

5、化学课中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探究的研究

6、在初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创造性教育研究

7、近三年高考化学试题命题方向归类演变的研究

8、初高中化学新教材中进行实验探究性学习的研究

9、化学用语在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10、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即时反馈策略的研究

11、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情景导入的研究

12、初中化学预习学案的设计研究 …… 高初中生物

32

1、基于网络环境下生物学科自主学习模式的行动研究

2、高中生物教学软件的研制和应用

3、中学生物学科探究性学习与学生科学素质培养的研究

4、中学生物学科素质教育评价研究

5、生物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探究与实验

6、加强生物学科校本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7、关于高中生物奥赛辅导有效途径的研究

8、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研究

9、学案导学,自主学习在生物教学中的有效实施

10、新课标下生物课堂学生活动与掌握知识的关系研究

11、生物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策略研究 …… 高初中政治

1、思想品德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关系的研究

2、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德育的途径与形式

3、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研究

4、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与发展研究

5、政治课课堂活动的有效性研究

6、提高政治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途径与策略研究

7、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方式应用研究

8、初中思想品德课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研究

9、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研究

33

10、思想品德课程课堂教学推进策略研究 …… 高初中历史

1、历史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和构建合理知识结构的研究

2、探究性学习方式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研究

3、历史课堂教学中有效记忆方法指导的研究

4、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研究

5、在历史教学中创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途径研究

6、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研究

7、整合历史教材构建高效课堂

8、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情景教学的实践研究

9、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 …… 高初中地理

1、地理教学中问题导学法研究

2、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的研究

3、地理课堂练习题的选择和使用研究

4、地理学科教学中学生获取信息、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研究

5、地理学科教学中充分使用新课标教材研究

6、地理讲练结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研究

7、研究性学习方式在初中地理课教学中的应用

8、地理教学图文结合的途径与策略研究

34

9、电教手段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10、初中地理地图教学的策略研究 ……

综合、心理和信息技术

1、综合实践活动课中资源、信息、方法的整合应用研究

2、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设计和实施的研究

3、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有效性研究

4、拓展综合实践活动课活动空间的可行性研究

5、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提高组员合作能力的途径研究

6、目前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局限性与对策研究

7、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与实施过程有机整合的研究

8、情景教学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的运用

9、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互动教学研究

10、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学中课程资源整合研究

11、中小学研究性学习在心理健康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音乐、体育、美术

1、音乐欣赏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意识的研究

2、民族音乐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3、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音乐课堂教学研究

4、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研究

5、小学音乐课情境教学方法研究

35

6、小学音乐唱歌教学中“喊唱”问题的研究与对策

7、寓快乐教育于体育健康课的途径研究

8、在体育与健康课中开展传统民族体育活动的途径研究

9、在体育与健康课中渗透爱国教育的研究

10、在体育与健康课中渗透美育教育的研究

11、提高女生参加体育锻炼兴趣的研究

12、情景教学法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13、小学传统体育游戏的编创与实践的研究

14、中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研究

15、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效指导的策略研究

16、在美术教学中加强学生生活体验的研究

17、将民族音乐引入美术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18、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19、(回族、苗族、彝族等)传统文化在美术课堂中的传承与研究 20、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研究

21、民间艺术在小学美术课堂中的渗透 ……

36

第五篇:城市规划城市规划原理范文

08城市规划 考纲

《城市规划原理》作为一门理论性考试科目,内容是关于城市与城市发展的知识,城乡规划学科知识,城乡规划体系知识,城市用地与空间布局形成的知识,城乡规划编制的知识,城乡规划实施的知识。本科目考试的目的是:考核应试人员所具备的城乡规划理论知识的状况,包括对城市发展及城市规划学科的基础理论,对城乡规划制定、编制、实施等有关的专业理论的熟悉、掌握、了解程度。

1.城市与城市发展

1.1城市与乡村

城乡“二元”化,收入差异大,单向集中,公共资源供给失衡

1.1.1☆☆☆☆☆掌握城市和乡村的基本特征

城市相对乡村存在,要素聚集,动态变化,系统性

1.1.2☆☆☆熟悉我国城乡社会经济的特点

集聚、生产效率、生产力、职能、物质形态、文化观念

1.2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规律

1.2.1☆☆了解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因

资源开发、科技创新、全球化、文化特质

1.2.2☆☆☆熟悉城市发展的阶段及其差异

1.2.3☆☆☆熟悉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基本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

单一多中心,平面——立体,生产——生活,分离——连续

自然、社会、经济、政策

1.3城镇化及其发展

1.3.1☆☆☆熟悉城镇化的含义

农——非农

1.3.2☆☆☆熟悉城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

7个方面:

1)农业剩余贡献;2)工业化推动;3)比较利益推动;4)制度变迁与促进;5)市场机制导向;6)生态调控;7)城乡规划调控

1.3.3☆☆☆熟悉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历程及当前状况

1)持续、加速、健康发展;2)东快于西,南快于北;3)城市群,城市圈;4)特大城市的国际化

1.4城市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及资源环境的关系

1.4.1☆☆☆熟悉城市发展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核心与基础)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按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

1.4.2☆☆☆熟悉城市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载体与表象)

1.4.3☆☆☆熟悉城市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1.4.4☆☆☆熟悉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2.城市规划的发展及主要理论与实践

米利都、希波丹姆、维特鲁威

2.1国外城市与城市规划理论

2.1.1☆☆了解欧洲古代社会和政治体制下城市的典型格局

希腊(公共场所)、罗马(炫耀与享乐)、中世纪(城堡、教堂)、文艺复兴(古典广场)、君主专制(放射轴线、广场、宫殿)

2.1.2☆☆了解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

2.1.3☆☆☆熟悉现代城市规划的早期思想

(2主2辅)

2.1.4☆☆☆熟悉现代城市规划主要理论发展

2.2中国城市与城市规划的发展

2.2.1☆☆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和政治体制下城市的典型格局

2.2.2☆☆了解中国近代城市发展背景与主要规划实践

2.2.3☆☆☆熟悉我国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和发展历程

2.3当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探索和实践

2.3.1☆☆了解当代城市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和趋势

2.3.2☆☆☆熟悉当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理论或理念

2.3.3☆☆☆熟悉当代城市规划的重要实践

3.城乡规划体系

3.1城乡规划的内涵

(对一定内城市)

3.1.1☆☆☆☆☆掌握城乡规划的概念

3.1.2☆☆☆熟悉现代城乡规划的基本特点与构成

基本特点:综合性、政策性、民主性、实践性

构成:法律体系(核心)、行政体系(职能分配、行政管理)、工作体系(编制与实施)

3.1.3☆☆☆熟悉城乡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

3.1.4☆☆☆熟悉规划师的角色与地位

1)调控、保障;2)协调,改善环境

3.2我国城乡规划体系

3.2.1☆☆☆熟悉我国城乡规划法规体系的构成

3.2.2☆☆☆熟悉我国城乡规划行政体系的构成

横向与纵向

3.2.3☆☆☆熟悉我国城乡规划工作体系的构成

编制(组织、审批、内容)、管理(实施、项目——用地、工程——划拨与出让、督察——行政监察、立法监察、社会监察)

3.3城乡规划的制定

3.3.1☆☆☆☆☆掌握制定城乡规划的基本原则

3.3.2☆☆☆熟悉制定城乡规划的基本程序

3.3.3☆☆☆☆☆掌握城乡规划编制的层次及其相互关系

总体——分区——纲要

总体——分区——逐步深化

详细——控制性

详细——修建性

3.3.4☆☆☆熟悉城乡规划编制的公众参与

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4.城镇体系规划

4.1城镇体系规划的作用和任务

4.1.1☆☆☆☆☆掌握各层次城镇体系规划的作用

4.1.2☆☆☆☆☆掌握各层次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任务

编制——互动;实施——公示;修改——互动;修改详规——相关人

4.2城镇体系规划的编制

4.2.1☆☆☆熟悉城镇体系规划编制的基本原则

4.2.2☆☆了解各层次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

5.城市总体规划

5.1城市总体规划的作用和任务

5.1.1☆☆☆☆☆掌握城市总体规划的作用

指导与调控城市的重要手段,有公共政策的属性

5.1.2☆☆☆☆☆掌握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

原则:1)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

2)积极稳妥推进城市化

3)加快建设节约型城市

4)为人民生产生活提供方便

5)统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5.2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程序和方法

5.2.1☆☆☆熟悉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基本工作程序

现状调研(踏勘、访谈、区域调研、收集汇总、现状分析)、基础研究与方案构思、纲要、成果、评审

5.2.2☆☆☆☆☆掌握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基本工作方法

定性、定量、空间模型

5.3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研究

5.3.1☆☆☆☆☆掌握城市总体规划现状调查的内容

5.3.2☆☆☆☆☆掌握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评价内容与方法

(自然、人工、现状、政策)

5.3.3☆☆☆熟悉城市发展条件综合评价内容与方法

1城市职能: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经济、社会发展中所承担的分工与发挥的作用

基本职能,对外,对内(非基本职能)

2城市性质:城市在一定区域内的发展中处的地位与主要职能

1)内容:对主要职能的高度概括

2)依据:从城市在区域中的职能,内在基本因素两方面确定

3)方法:定性为主,定量为辅

5.3.4☆☆☆熟悉城市发展目标和城市性质的内涵

5.3.5☆☆☆熟悉城市规模预测方法

5.3.6☆☆了解城市总体规划的其他专题研究

5.4城市总体规划纲要

5.4.1☆☆☆☆☆掌握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主要任务和内容

5.4.2☆☆☆☆☆掌握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成果要求

5.5城镇发展布局规划

5.5.1☆☆☆熟悉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和方法

6个:城镇建设用地、乡村建设用地、交通用地、其它建设用地、农业生产用地、生态旅游用地 生态适应性:鼓励开发区、控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

主体功能区:优化调整区、重点控制区、适度开发区、控制发展区

5.5.2☆☆☆☆☆掌握划定规划区的目的及其划定原则

目的:控制城市建设

原则:科学发展、城乡统筹、因地制宜、可操作

5.5.3☆☆☆☆☆掌握城市结构与城市形态的类型

6种:集中、带状、放射、星座、组团、散点

5.5.4☆☆☆☆☆掌握城市空间布局选择的基本方法

城市布局原则:

1)城乡统筹

2)功能协调、结构清晰

3)依托旧区,紧凑发展

4)分期发展,留有余地

5.6城市用地布局规划

5.6.1☆☆☆☆☆掌握城市建设用地分类的标准

10大、46中、73小

5.6.2☆☆☆☆☆掌握各项城市建设用地间的相互关系及布局要求

5.6.3☆☆☆☆☆掌握城市建设用地变化及分布的特征

5.6.4☆☆☆☆☆掌握城市用地布局与交通系统的关系

5.7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5.7.1☆☆☆熟悉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的主要内容

城市交通发展战略、城市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5.7.2☆☆了解城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的要求和方法

5.7.3☆☆☆☆☆掌握城市对外交通与城市道路网络规划的要求和基本方法

5.7.4☆☆☆熟悉城市交通设施规划的要求和基本方法

交通枢纽设施、立交桥、停车

5.7.5☆☆了解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规划的要求和基本方法

5.8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5.8.1☆☆☆熟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5.8.2☆☆☆☆☆掌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内容和成果要求

5.8.3☆☆☆☆☆掌握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内容和成果要求

5.9其他主要专项规划

5.9.1☆☆☆熟悉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主要内容

功能(247),绿地人均9平方米,公共绿地7平方米,内容(249)

5.9.2☆☆☆熟悉城市市政公用设施规划的主要内容

5.9.3☆☆☆熟悉城市防灾系统规划的主要内容

5.9.4☆☆☆熟悉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主要内容

分大气、水、噪声、固体废物

5.9.5☆☆☆熟悉城市竖向规划的主要内容

5.9.6☆☆了解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主要内容

5.10城市总体规划成果

5.10.1☆☆☆☆☆掌握城市总体规划成果的文本要求

5.10.2☆☆☆☆☆掌握城市总体规划成果的图纸要求

5.10.3☆☆☆☆☆掌握城市总体规划成果的附件要求

5.10.4☆☆☆☆☆掌握城市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

6.城市近期建设规划

近期建设的意义:

1)完善城市规划体系

2)发挥城市宏观调控作用

3)加强城市监督管理

6.1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的作用与任务

6.1.1☆☆☆☆☆掌握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的作用

行动计划、落实的重要步骤

6.1.2☆☆☆☆☆掌握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的任务

6.2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的编制

6.2.1☆☆☆☆☆掌握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的内容

6.2.2☆☆☆☆☆掌握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的成果要求

7.城市详细规划

7.1控制性详细规划

7.1.1☆☆☆☆☆掌握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作用

承上启下的环节,管理的具体手段,协调利益的平台

7.1.2☆☆☆☆☆掌握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内容

1)确定用地界限

2)规定各地块的控制指标

3)提出城市设计的指导原则

4)交通的布局与衔接

5)工程管线的布局与确定

6)土地使用管理

7.1.3☆☆☆☆☆掌握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方法

7.1.4☆☆☆☆☆掌握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成果要求

7.2修建性详细规划

7.2.1☆☆☆熟悉修建性详细规划的作用

具体的建设安排,用以指导建筑设计与其它工程设计

7.2.2☆☆☆熟悉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基本内容

7.2.3☆☆☆熟悉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方法

7.2.4☆☆☆熟悉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成果要求

8.镇、乡和村庄规划

8.1镇、乡和村庄规划的工作范畴及任务

8.1.1☆☆☆熟悉镇、乡和村庄规划的工作范畴

8.1.2☆☆☆熟悉镇、乡和村庄规划的任务

8.2镇规划的编制

8.2.1☆☆☆熟悉镇规划的内容

8.2.2☆☆☆熟悉镇规划编制的方法

8.2.3☆☆☆熟悉镇规划的成果要求

8.3乡和村庄规划的编制

8.3.1☆☆☆熟悉乡和村庄规划的内容

8.3.2☆☆☆熟悉乡和村庄规划编制的方法

8.3.3☆☆☆熟悉乡和村庄规划的成果要求

8.4名镇和名村保护规划

8.4.1☆☆☆熟悉名镇和名村保护规划的内容

8.4.2☆☆☆熟悉名镇和名村保护规划的成果要求

9.其他主要规划类型

9.1居住区规划

9.1.1☆☆☆☆☆掌握居住区规划的目的与作用

9.1.2☆☆☆☆☆掌握居住区规划的内容与方法

9.2风景名胜区规划

9.2.1☆☆了解风景名胜区规划的任务

9.2.2☆☆了解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基本内容 文本、说明书、规划图纸、基础资料汇编

9.3城市设计

9.3.1☆☆☆熟悉城市设计在城市规划中的地位与作用

9.3.2☆☆☆熟悉城市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好建筑的六个标准:

1)秩序与统一

2)表达

3)完整性

4)平面与剖面

5)细节

6)整合

10.城乡规划实施

10.1城乡规划实施的主要影响因素

10.1.1☆☆☆☆☆掌握影响城乡规划实施的基本因素 分为5个方面

1)政府组织管理

10.1.2☆☆☆熟悉公共性设施建设与城乡规划实施的关系10.1.3☆☆☆熟悉商业性开发与城乡规划实施的关系

上一篇:农业工作的述职报告下一篇:那一次我读懂了父亲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