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海门教育考察报告

2024-05-11

南通海门教育考察报告(精选4篇)

篇1:南通海门教育考察报告

南通海门教育考察报告

2009年5月16日,随县教育局和进修学校考察团赴海门市考察了海门市东洲小学的教育教学学情,我们听取了这所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校本培训、教学理念、学校办学特色以及语文、数学、外语、科学、美术、音乐等方面的专题汇报教学研讨课,现场查看了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两天的考察活动,紧张而又充实,收获丰富而又实在。

一、学校校长有自己的办学思想。

俗话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校长是学校的最高决策者,是学校的领路人,校长的思想决定着一所学校的办学方向。海门市东洲小学的“新生活教育运动”、“新生命教育活动”、“以人为本”的校本师训模式、“阅读文化”的建设等,无不源于校长的先进教育思想,那就是:让我们的教育适合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而具个性的发展,用真爱和真知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以人为本、科研立校、科研兴校,以儿童的文化、儿童的哲学构建以儿童阅读为核心的校园文化生态等等。

二、学校办学有特色。

千人千面、千校千模。这所学校都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在校长的办学思想、学校的办学理念引领下,学校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了极富个性色彩的办学特色。一方面,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培养合格的小公民,一方面,根据学校的具体状况,设计并培育学校的办学品牌,打造别样的个性化产品。学校的办学特色是在合格基础上的特长,是在共性基

础上的个性,是一所学校的名片。学校办学有特色,才有活力、有个性、有生命力。

三、学校发展的动力在教师。

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具体实施者,是学校校长办学思想的实践者,是学校办学特色的打磨者。一句话,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动力。海门这所学校高度重视教师的培养培训,校本师训工程扎实有效,尤其是海门市实验小学,该校自80年代就组建了青年教师讲习班,根据教师的年龄、业务水平等状况,组建精英教师俱乐部、骨干教师俱乐部、红花教师俱乐部,通过理论学习、业务培训、公开教学打磨、专家引领、艺术熏陶等手段,打造出一支有内涵的品牌教师队伍,有力地支撑着学校的高位运行,值得借鉴。这四年的发展更快,并与香港、加拿大进行教学交流,培养了近百名青年骨干教师,积极推动了学校发展,学校有一个切合学校实际的培养培训计划,都是在一系列的活动过程中打磨打造,都是以提高教师的内在素质和品位为目标,品牌教师都极富个性。

今后我的打算:

此次海门之行,与教育发达地区的同行们相比,我们有不小的差距。差距主要在理念、在思想,在水平上。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只有自己拥有渊博的知识才能做到这一点,所以我必须学习、学习、再学习,及时充电。立足课堂,站稳讲台,不断实践,在教学活动中育人、活动中培养学生个性特长,开发学生的聪明才智,努力提高我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水平。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只有努力加强自身修养,才无愧于祖国的重托。

以上,是我此次海门之行的点滴体会和感受,敬请斧正。

2009年5月

考察报告

王磊阁

篇2:南通海门教育考察报告

摘要:本文通过对南通教育成功因素的分析,揭示了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一些现状,同时反映了基层对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的两种看法,最后提出了对我国教育改革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

新课程改革

教育改革

正文:在基础教育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全国教育看江苏,江苏教育看南通”。南通的基础教育,尤其是高中教育究竟如何呢?带着这一疑惑,我们一行十二人来到了江苏省南通市,进行了为期七天的南通教育暑期实践活动。

一、应试教育

南通的高中教育之所以全国闻名,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其奥赛成绩与高考成绩相当突出。今年高考结束后,南通市再创佳绩:全省理科前十名中,南通有四名;600分以上高分者,南通占四分之一;在全省十三个市的各项指标综合排名中,南通名列第一。一个普普通通的市,为何有如此骄人的成绩?是占据天时的偶然还是内在因素的使然?

经过一周的了解,我们发现南通教育现象并非偶然现象,而是有着内在的必然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㈠.积淀深厚的教育传统。早在北宋初期,天下道德君子之首的胡瑗就倡导“苏湖教法”。20世纪初,清末状元张謇目睹民生凋弊,回家乡进行实业救国、教育救国,提出了“父实业母教育”的救国方略,主持兴办了许多所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学校,在全国创下了41个第一,构建了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因此,南通的许多学校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在这一传统的影响下,南通形成了浓厚的执教氛围和尊师重教的风俗,而这些直接影响到了南通的基础教育。

㈡.比较雄厚的经济实力。在考察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高考成绩与经济水平的关系大致成抛物线型,即经济过差与过好的市区,其高考成绩都不是很好。究其原因,可能是经济太差,则发展教育心有余而力不足,硬件、软件都受制约;经济太好,则对应试教育不是很重视,高考成绩自然较差。南通gdp居全省第四,实力差于苏南,而它又濒临长江,经济状况足以满足当地教育的需求,所以其应试教育稳居全省之首。

㈢.相当完备的教研体系。南通教育坚持以研为先的教学策略,分为三个层面:一是课题研究,二是群体教研,三是高考研究。同时南通教育坚持以联见长的教学机制。高中有学科教育基地和教师培训制度。值得推崇的是学科基地,这是指市内的九所重点高中各担任一科的教学基地任务,基地负责相关科目的教师培训与教学研究。由于全市的重点高中不进行排名,所以这些学校市内竞争的压力很小,可以很好地做到资源共享。这些教学与研究体制对于平时的教育、教学有很大的帮助,自然促进了全市的教育发展。附图1:

附图2:

㈤.能够吃苦的学生群体。学生只有主动自觉地刻苦学习,才可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在应试教育中,这往往是关键。在采访中,人们普遍认为南通的学生较之其他地市的学生更能吃苦,尤其是农村的孩子天性淳朴,没有杂念,读书升学是他们走出去的最佳信息途径。通过对天星湖中学、海门中学和南通中学的学生的了解,我们发现他们的作息时间都很紧,除自习外,每天有八至十节课。进入教室,最大的感觉就是书多,有的甚至连地上也放着书。在假期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参加家教班。“书海泛舟”是升学的唯一途径,这在应试教育中是无庸讳言也是无法回避的事实。而如果没有坚毅的吃苦精神,学生很难坚持下去,更不用说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了。

以上五方面基本上是南通市在应试教育方面出色的原因所在。尽管素质教育已提出多年,但全国上下仍以应试教育为主,这是无奈的事实。南通教育自然也是以应试教育为主,而且在这方面成绩斐然。但是,我们并不能据此就否定南通的教育,毕竟,这里也有素质教育生存的空间。

二、素质教育

然而,这毕竟是小学的素质教育。众所周知,小学由于离高考的升学压力较远,因而兴办素质教育较容易。那么,南通高中的素质教育状况又如何呢?

在实地采访中,我们发现了一个并不惊人的事实,条件越好的高中,素质教育的程度越高。海门中学与南通中学即是其中典范。这两校均为当地的重点中学,办学条件不错,尽管学校仍以应试教育为主,但我们还是能发现一些素质教育的现象。比如,两校都有科技节、艺术节和运动节,三年一轮回,尽管并非人人都参与其中,但毕竟让部分同学得到了锻炼,增长了才干,同时也调剂了紧张的学习生活。此外,两校均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能较早地接触社会,这一活动受到了学生们的普遍欢迎。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素质教育在中学尤其是在高中的规模与成效并不大,连专搞素质教育的许校长也认为:素质教育正处于两难地步。这一点恐怕举国上下无人置疑。那么,素质教育究竟难在何处?

答案显而易见:高考,亦即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使然。尽管高校年年扩招、扩建,大多数高中生可以上大学,但大家又将竞争的目光投向重点高校。升学的目的是接受教育,而受教育的目的是为将来的就业积累人力资本。所以,说到底,就业压力、生存压力是问题的关键。正如南通中学教导主任所言:“人多、就业岗位少的国情决定了家长将孩子未来的就业竞争转为了现在的升学竞争”。

素质教育如此艰难,但难道教育改革就此偃旗息鼓了吗?当然不能!于是,作为一种深化素质教育的尝试——新课程改革应运而生。

三、新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2001年启动,今年在10个省市推广,江苏省也在其中。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南通市教育局已就新课程改革等事宜向下属的各县、市发了通知。同时,个别学校已开始对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于是,在采访中,我们就此项改革向一些领导与教师作了专访。从中我们大致听到了两种声音:

一种声音对此表示乐观。南通中学教导主任认为,新课程改革与该校的教育理念完全吻合,因而该校将继续沿着课改之路走下去。但是,另一种声音也不容忽视。在采访中,南通市教育局的一些领导认为,新课程改革缺乏实践基础。义务教育阶段的课改可以轰轰烈烈,但高中的课改应当更加理性,更加慎重。因为只改革课程,不解决评价标准这一根本问题,课改将难以深入下去。同时,有人建议,理论家们应多关注基层,了解一下基层教师的素质。这些忧虑不无道理。

看来,新课程改革仍存在一定程度的争议。作为深化素质教育的一种手段,新课程改革备受教育界关注。无疑,它肩负着重担,满载着人们的希望。究竟课改的试点效果如何,它能否成为实现素质教育的一个突破口,这仍有待于实践的检验。但可以肯定的是,此次改革如同其它改革一样,不会一帆风顺。

四、路在何方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一件关系着民族兴衰,联系着千家万户的大事。现行的教育体制主要是沿用前苏联的模式。时代发展至今,许多弊端凸显了出来。尽管我国曾对此制度进行了一些改革,但似乎离人们的期望还有相当大的距离。那么,教育的症结在哪里?教育改革的出路在何方?

我认为,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两个字:人、钱。具体而言,人口众多、经济不发达。教育问题自然也涉及到这两个因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教育理所当然地受着不发达地区的经济的制约。人多就意味着工作岗位少,使得人们的就业乃至生存压力增大。这些竞争最终反映在了教育上。在人口总量继续攀升的现状下,要想使教育变得更加理想,根本的一条出路是发展经济,只有经济水平大幅提高后,兴办教育的软、硬件才会有较大的改观,人们对教育的理念才会有所转变,教育的质量也才能得以提升。但是,发展经济是慢功夫,我们不能光指望着经济的好转而对现行教育制度无所作为。而且,良好的教育对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因为人力资源本身就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教育与经济互相促进。而在经济还欠发达的国情下,对于眼下的教育改革,我们必须另谋出路。

教育的两个主要环节是教学与评价,而评价是教学的指挥棒。因而,教育改革应当在评价体制上下功夫。评价体制大致可分为两类:学校考核与社会检验。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方面最成熟的学校考核当属高考。高考制度在我国已持续了数十年。当然,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方面,高考制度也不例外。一方面,高考作为升入普通高校的选拔性考试,承担着选拔人才的重任。客观地讲,它为选拔人才、输送人才和培养人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二十多年前通过高考检验的学生,如今正活跃在国家建设的各个岗位上。若没有他们的努力,经济发展很可能不会如此迅速。而且,今天的高考选拔出的人才并非完全高分低能。相反,许多人高分高能。实际上,分数与能力并非简单的正比或反比关系,甚至二者没有必然的联系。不可否认,高分低能的现象确实存在,但低分低能者可能更多。更进一步,在教育方面,对于大多数民众尤其是贫苦百姓而言,高考是唯一公平的制度。读书是穷人的最佳出路,统一的高考制度则是他们的龙门,给了他们脱离贫穷的希望。所以,高考制度于国于民皆有利,在数十年的社会发展中,它功不可没。正因如此,高考才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在可预见的将来,它仍将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高考也存在许多弊端。最常见的说法是“千军万马挤独木桥”,“一考定终生”。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感受到的是极大的压力。于是,一部分学生畸形发展,在思想道德上出现了问题,酿成了许多悲剧。对于家庭,这是一个极大的打击;对于社会,这是一种教育资源的浪费。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高考制度也应当与时俱进。作为一种学校考核方式,高考主要涉及两个内容:考什么、怎么考。在研究高考制度时,我们理应着眼于这两个主要内容,而在具体的革新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完善高考制度。实际上,这些年我们一直在完善着高考制度。在考核的内容上,从过去以单纯的知识性试题为主过渡到以灵活应用的试题为主。这使得光记知识不用知识的备考策略不那么灵验了。以后的试题命制可以更加灵活多样一些,尤其是新课改推广后的高考试题,内容可以更宽泛,更贴近生活实际,更注重活学活用。在考核方式上,从以前的文理各考六科变为如今的“3+x”“3+x+1”“

3+大综合+1”等多种形式。这种变化自然引起了试题编排的变化,同时也要求考生在一份试题中有思维的转变。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学生学习上的定式思维。当然,这些考核形式哪种最好或者是否有更好的方式,这都值得继续研究、实践。比如,如果条件成熟,尤其是经济条件允许的话,文科可增加口试,理科可增加动手操作的考核。新课程改革推广试行后,高考考什么、怎么考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我们不妨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完善高考制度,使之更加合理。另一方面,可以改变高考制度。在采访中,东洲小学的许新海校长介绍了他在澳大利亚访问学习时看到的“高考”:学生可以自编自演话剧,可以自己动手制作实物,由评委评分;学生日常的表现也由教师评分,折算后计入总分;以及其它非试题化的考核。当然,这马上让人想到一个问题:老师的日常评价可靠吗?这不光涉及到老师自身的素质问题,更牵连到诚信问题。目前,我国的诚信体制很不健全,社会满意度较低。即便是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教师,也常常弄虚作假,有失公平。因此这种考核方式目前并不适合我国。但是,如果我们将失落的诚信找回来,将不完善的诚信体制健全起来,我们也可以尝试着“洋为中用”。这种考核方式与我们传统的高考显然不同,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方式上都更进一步。它更有利于选拔学以致用的人才,而这也正是我们孜孜以求的。学校考核在评价体制中占据主导地位。希望我们能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完善自身制度,着眼于考什么、怎么考这两个内容,着手于完善高考、改变高考这两个方面,使学校考核更加符合国情,更加称合民意,更加有利于人才的选拔与培养。

当然,我们也可以在社会检验这一环节上着手。所谓社会检验,就是将人才推向社会后,由社会评判,优胜劣汰。目前教育上的升学竞争归根结底是为了适应将来的就业竞争乃至生存竞争。只要我们抓好社会检验这一环节。人才培养的目的就更加明确了,培养方式也就更加合理了。实际上,这些年我们在这方面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高校毕业生不再包分配,而是双向选择;国家公职人员不再抱着“铁饭碗”,而是能者上庸者下;整个社会大变革,不再是大家一样穷,而是优胜劣汰;等等。这些举措直接影响到了教育。学生如果一味地死读书,只看重眼前的分数,结果很可能是读书死。当前,我国仍处于转型期,教育仍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学生必须善于活学活用,培养创新思路,发展各种潜能,才能真正适应社会的需求。社会检验实质上是教育评价的最终环节。只要我们在这个环节上把好关,那么不论教育模式如何变,目的和结果只有一个——培养出更好地适应社会的人才。

教育的评价不能仅拘泥于教育,还必须着眼于社会。为了真正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我们有必要双管齐下。短期内,我们应当着重于学校考核,但从长远来看,我们必须完善社会检验。只有评价体制更完备了,教育制度才能更完美。

同时我们也可以在教学上有所作为。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好。因而主要是两个方面:学什么、怎么学。学习的内容与考核的内容密切相关,也与社会的需求紧密相连,实质上与学校考核和社会检验即教育评价相关。只要教育评价标准明确,学习的内容也就很明确了。学习的方式大概可分为课堂教学与课外自学。常见的课堂教学是老师教,学生听,缺乏互动,很可能出现“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课堂氛围死气沉沉。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南通的“二李”在这方面有比较好的突破。课外自学主要靠学生自觉主动。这一方面需要老师较好地引导,另一方面需要学生享有充裕的课外时间与自学所需的资料。这就要求制度上和物质上均有保障。实质上,我们所提倡的素质教育也主要体现在这些方面。许多发达国家的教学制度比较好,我们可以适当借鉴。但有一点需引起注意,学习本身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古人即有“头悬梁,锥刺股”的先例。不论教学模式怎么改,学习都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轻轻松松成才只是美丽的谎言,踏踏实实学习才是成才的途径。我们所希望的只是减轻学生不必要的负担,使其健康成才;我们所提倡的教学革新,只是学习内容更加适用;课堂教学寓教于乐,更加活跃;课外自学苦中有乐,更加有趣。

教育改革事关重大,既不能踯躅不前,亦不能贸然挺进;既需理论上的指导,更需实践的检验。套用兵法术语,叫做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以上仅是在微观层面上对教育的一番思考,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存在一个办学主体和办学方式的问题。在办学主体上,我国以公办为主。近几年,民办教育也正兴起,有望丰富教育资源。在采访中,我了解到了另一种办学主体:国有民办。或许它因产权不明晰,正存在争议,但我认为这可以成为有中国特色的办学主体。在办学方式上,主要存在教育是否产业化之争。大众对此褒贬不一。我认为教育是公益性事业,没有充分的把握时,不宜轻率地实行产业化。因为产业化之后要想再变回来就很困难了。目前,我们应“按兵不动”。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事业,也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公益事业。在教育革新的过程中,应牢牢抓住教学与评价这两个环节。在兴办教育的过程中,可尝试办学主体多元化。二者应统一于教育的宗旨:培养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的高素质人才。

篇3:海门考察学习报告

——赴江苏省海门市考察学习报告

贺栋

2009年5月,根据县教育局安排,我有幸随队赴海门市海南中学挂职学习一个月时间,并在此期间参观了海门市东洲中学、天补中学、三厂镇中心小学,通过听课、参加教研活动和例会,走访师生,参观了初中英语口语测试和理化生实验考核,并观看了海门市2010年新教育阅读节启动仪式,亲身感受到了海门市先进的教育理念、丰厚的文化底蕴、鲜明的办学特色、高效的人本管理等,我感到此行收获很大,他们的经验和做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学校基本情况

海南中学创建于1994年,是海门市教育局直属的一所初级中学。学校占地面积约6000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8000平方米,三组“C”型的现代化大楼高高耸立,办公楼通过天桥与实验楼、教学楼衔接。近年来,学校规模不断扩大,现已发展为47个班级,2684名学生,192名教职工,其中本科以上学历153人,占79.7%。三年来,学校教师获市级以上各种奖励或荣誉的达300多人次,先后有41人次在市以上学科优课评比中获奖。在全市“初中素质教育十项指标考核”中,始终列全市前茅,中考低分率全市最低,升学率连续几年全市第一。全校有827名学生在全国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科技等竞赛中获奖,3名学生获中考状元,并有3名学生荣获了“江苏省十佳好少年”等称号。学校先后荣获全国首批科学教育实验基地、江苏省科普教育基地、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江苏省实施教育现代化示范学校、江苏省实施素质教育先进学校等称号。

二、践行人本理念,构筑生态校园。海南中学秉承“让每个人获得成功”的办学理念,努力为每个学生搭建成才的阶梯,让每位学生得到成功的教育;为老师构筑成功的平台,让每位老师都能享受到教育的成功。

1、营造舒适安静的书香校园。

海门市有着深厚的教育积淀,20世纪初,清末状元张謇目睹民生疾苦,回乡进行实业救国、教育救国,主持兴办了许多所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学校,在全国创下了41个第一,构建了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因此,在海门形成了浓厚的读书氛围。走进海南中学,仿佛置身于一座花园,亭台楼阁,相映生辉,小桥流水,清馨怡人,道路平整宽阔,两旁绿树成荫。一块大牌子上写道:海南中学欢迎你!显示了海南人的热情与自信。校园中有植物园,各种花卉和谐相处;校园生态池中,池水清澈见底,一大群鸭子在水中嬉戏,呈现出一派详和之气。试想,在这种环境下,你的心还会烦燥不安吗?更有趣的是,道路两边的树林旁、花丛间、池水中都会看到催人奋进的名人名言,就连电话亭也被包装起来,上写着文明用语中。自行车棚上的标语更是富有新意:“整齐是力量的象征,秩序是文明的体现。”从中可以看出,其教育的内涵丰富且具有极大的暗示性和渗透性。在进入操场的花园中,有一座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雕像,下书其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漫步校园,不仅可以亲历小桥流水、绿柳叠翠的美景,还可载一园书香,品一园文韵,读一园情趣,写一园诗话。学校的每个教室都设有一个班级展示窗,上有班级全照、集体宣言和一些学生的优秀习作。教室内的墙

壁上,有学生用毛笔书写的激励上进的条幅,丰富多彩的黑板报,整齐有序的读书角,这一切充分体现了他们“让墙壁开口说话”的环境教育理念,充分发挥了环境育人的熏陶作用,使班级成为温暖的学习家园,使学校成为会说话的教育乐园。

2、打造生态课堂,力保教育质量。纵观海门的课堂教学,“预习交流、合作探究、自主检测、反馈总结”已成了课堂的主旋律。海南中学的张健校长说道:我们的课堂就是要通过设计最优秀的课堂教学设计和组织有效的学生自主活动,配合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能得到有效的开发,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因此学校经常致力于课堂教学研究和改革,以科研课题为切入点,深入课改进程。从2008年开始,他们以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初中课堂生态文化的构建研究》为中心,逐步深入,重新审视课堂,完善课堂,努力构建生本、生命、生活、生动、生长的生态课堂。

教学中,按照“学程导航”的教学范式,先让学生进行预习,完成预习作业,再在课前组织学生对预习情况进行交流,通过“兵教兵”的方式让一小部分学生弄清预习时的学习疑惑。这一环节可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心态中,分享预习成果,提出学习疑惑,初步解决所遇问题,并在相互交流中实现“语言表达更加完整,思维更加清晰”之效。同时也使教师能更加准确地把握学情,为后面的以学定教奠定基础。接着老师通过多媒体或生活实例展示一个情境,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在小组内参与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再通过小组间的交流,全班范围内的交流,最终达成共识。最后,进行自主测评,学生给自己客观打分,总结得失。整个教学中,自始至终,老师没有站在讲台上,而是不断深入到各个小组中,精心指导,适时调控,客观评价,完全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学习服务。譬如在听取了陆建忠老师所讲的《浮力》一课后,我清楚地记得,在这节课上,没有一个结论是老师总结的,没有一个例题是老师讲解的,学生的探究实验是自己设计的,就连所用的仪器有一部分也是学生亲手制作的,这不正体现了一种生态的教育模式。

3、智慧管理,唤起师生生命的活力。

在学生管理中,海南中学用心营造“和谐自主、关爱生命、彰显个性”的校园人文气息。首先,采用名师名生激励机制。学校大力宣传本校教师的先进事迹,在学校中大路两旁的宣传栏中,左边是学校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坛新秀的专题介绍,右边是优秀学生,各种学科竞赛获奖学生名单以及历届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的先进事迹,教学楼上,每隔三米,就有学生撰写,自我勉励的平凡小语。其中该校原0208班,现就读于清华大学的朱家杰同学这样写道:“勤于思考,人生才不会迷茫;乐观向上,生命才充满活力。”诸如此类的,整个楼上有200多幅。这些无形中对学生起到了非常大的教育作用,他们会为能在这所学校里学习,能在这些老师的班里上课而感到自豪,由此更加热爱学校,尊敬老师。第二,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学校曾邀请著名的演讲家彭成老师来校演讲,邀请所有学生家长来校与孩子一起参加互动,场面非常感人,教育效果非常良好。至今,学生撰写的许多感恩文章已有80多篇在报刊上发表,有200多篇在国家、省市级获奖。第三,成立学生自管会,实现学生自主管理。学生自管会由学生选举产生,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负责监管学校的卫生工作,大课间活动和学生日常礼仪。

在教师管理中,学校重点以激励为主,以领导影响,名师帮扶,带动一般教师,共同提高,共同成长。海南中学的张健校长是全国化学会会员、江苏省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省环境教育学会理事、南通市学科带头人,施福涛副校长是省特级教师、南通市学科带头人,施俊进副校长是中学高级教师、南通市的骨干教师。在这样的领导和一大批名师的感召和帮扶下,青年教师们先按照预定的模式组织教学,逐渐加入自己的特色,最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学校把教师的培训当做给予教师最大的福利,不断派教师出去学习,将年轻的老师推到学校的重要岗位上,努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学校要求在搞好教学的同时,要抓紧教学研究,每年至少有一篇论文在市级以上刊物获奖或发表。刚入校的青年教师,三年之内必须坚持每周五天的夜办公制度,学校安排名师定期辅导。在这种压力下,青年教师通过努力学习,迅速成长起来,每年有数十名老师在市级以上的优课评比中获奖,学科带头人、教学骨干、教坛新秀不断涌现出来。

三、几点思考与启示

对照海门市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管理制度和一流的教育质量,反思我们自己的教育工作实际,我觉得我们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以努力:

1、转变理念,保证教学工作的主方向。首先要转变学校的管理理念。管理的目的在于发展人,在于激活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我认为学校就是“土壤”,教师就是“草根”,要让每一个“草根”能够在“土壤”中自由舒展地生长。“草根”呼吸的是自由的空气,他们在学校这块“土壤”里,读书、反思、研究,不断获取成功的教育,不断享受教育的幸福,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个性。其次,要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的价值在于师生间象开发宝藏一样,将蕴涵在每一个人心里的美好情感、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多样的发展需求、潜能挖掘出来。老师要做一名服务人员,在课堂上积极引导,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踊跃表现自己,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每节课上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2、打造学校文化的魅力品牌。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要重点做好营造以‘书文化’为核心的校园环境,通过让学生“晨诵、午读、暮省”的读书方式,倡导学生有特色、有个性的阅读。阅读初中生必读书目及结合课文推荐的优秀作品,阅读名家名著并写出感悟,成立文学社、悦读社对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散文欣赏及写作能力的培养。开展专题讲座,师生共读一本书,畅谈阅读与写作,品味文学世界的乐趣。开展诗文朗诵比赛、英语美文赏读及征文比赛、演讲比赛、读书小报展览等,让学生与文学相约,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教育,从而在书香中成长。

3、将教研作为服务教学的生命线。强化教学科研,夯实课题研究,让教研直接为教学一线服务。学校要从各自优势出发,以课题为纽带,组建起自己的科研集团军,形成一支教育科研骨干队伍。大力推广科研成果,使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课堂教学效益,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使更多的教学骨干和教科研能手成长起来,迈向科研型、学者型教师的行列。

在生态教育的阳光下且歌且行

——赴江苏省海门市考察学习报告

巨 家 中 学

篇4:赴南京南通四学校的考察报告

自20xx年新课程方案颁布以来,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逐步与之靠拢,进一步强化了课程管理制度,把学分细分为合格学分、奖励学分和绩点学分等。如某学生在某学科竞赛中获得了一定层次的奖励,则该生的该学科可得绩点学分的满分,再如学生评标兵、评三好等必须具备合格学分达到一定要求的条件等等。这样建立了多元的学分管理制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自主发展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空间。

学校的研究性学习起步较早,先在教改实验班上展开实验,实验班不参加高考,借助于大学的力量,请大学老师讲课,曾经开过高等数学课、英语强化课、论文写作指导课等。到推广到了高一和高二年级,有了一些收获,但也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学生参与的人数较多,规模太大,教师人数少,指导工作跟不上,工作落不到实处。同时教学管理上也有弊端:每周上一次课与学生交流课题,学生所选的课题尽管属于同学科的,但研究的方向不尽相同,当然教师指导的针对性就不强。另外,学生需要查资料,学校对进网吧玩游戏的学生的管理难度较大等。于是在―20xx年学校进入了调整和反思时期,把课题研究的周期由一年延长为两年,分为四个阶段――高一上是学习阶段,高一下是设计阶段,高二上是实施阶段,高二下为总结阶段,在学校内聘专职教师,负责课题的研究进展情况,各阶段均开设讲座――课程管理6讲,STS课程7讲,研究方法的学习6讲等,其中包括分析以前学生的研究案例,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指导,以便确定自己的研究方案。

上一篇:爱不要太满的作文550字下一篇:文物保护工程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