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中介机构选聘制度

2024-05-12

法律中介机构选聘制度(精选7篇)

篇1:法律中介机构选聘制度

文章标题:县选聘中介机构工作制度

第一条找文章到更多原创-(http:///)

为进一步规范选聘代理业务的中介机构行为,提高选聘行为的公开性和透明性,加强廉政建设,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县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县所属党政机关、国有集体企事业单位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建设工程招投标、产权交易、森林资源交易、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资产评估等市场经济活动中选聘为其提供招标代理、资产拍卖、资产评估等服务的中介机构,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标确定中介机构,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竞争的原则,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采取任何方式干预中介机构的评选或指定中介机构。

第四条

从事建设工程招投标、产权交易、森林资源交易、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资产评估等市场经济活动代理服务的中介机构的选聘,采取招标的方式进行。

第五条

招标分为公开招标和邀请招标两种方式。标的在500万元以上(含500万元)或佣金标准在5万元以上(含5万元)的,必须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选聘中介服务机构;标的在200万元以上(含200万元)至500万元或佣金标准在2万元以上(含2万元)至5万元的,可采取邀请招标的方式选聘中介机构;标的在200万元以下或佣金标准在2万元以下的,选聘中介机构可不进行招标。

本县事业单位且列入财政监管的中介机构暂不实行公开选聘。

第六条

选聘中介机构的招标,由该项活动相对应的行政主管部门和县招投标管委办负责监管,聘用中介机构的单位负责组织实施。

第七条

聘用中介机构的单位在选聘中介机构招标前,须向相对应的行政主管部门和县监察局、县招投标管委办告知。单位应召开班子会议,制定出招标、开标、评标方案,并将方案报相对应的行政主管部门及县招投标管委办审定后实施。对招标限额以下的拟直接委托中介机构,在委托前也须召开班子会议,并将相关情况向相对应的行政主管部门和县招投标管委办报告。

第八条

对公开招标的,必须在相关招标媒体上发出公告,邀请招标的,必须向三家以上中介机构发出邀请函,所有的招标必须有三家以上的中介机构报名且参加投标,方可开标。达不到要求时应重新组织招标。

第九条

参加投标的中介机构,必须有依法取得的相应资质、营业执照等准许从业的证件。参与投标单位的有关证照须经聘用中介机构的单位及其相对应的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合格后方可报名参加投标。

第十条严格按照评标方案进行评标,无特殊理由,评标排序第一的投标人为中标人。

第十一条确定中标人后,需向中标人发出中标通知书,并与中标人签定委托合同。

第十二条所有的招标活动必须在县统一的招标投标中心进行。

第十三条

聘用中介机构的单位违反本规定,应当实行招标而擅自委托中介机构或者不经班子会议研究制定招标方案的,一经查出,责令其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追究单位直接负责的领导和其他责任人员的责任。

聘用中介机构的单位与投标的中介机构串通而影响中标结果的,中标结果无效,并追究相关单位直接负责的领导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

第十四条

投标的中介机构采取非法手段谋取中标的,中标结果无效;中介机构在办事代理业务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操作,如有违规行为,将记录在案,并取消其一年内参加本区域内的投标资格。

第十五条本规定由县招投标管委办负责解释。

第十六条本规定自2007年4月1日起试行。

[1]

《县选聘中介机构工作制度》来源于,欢迎阅读县选聘中介机构工作制度。

篇2:法律中介机构选聘制度

中介机构选聘及使用管理办法

(草案)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市国资委统计评价出选聘中介机构从事审计及相关中介业务的活动,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统评处选聘中介机构参与年报决算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专项审计及其他专项财务检查等中介业务。

第三条选聘及使用中介机构要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和择优的原则。

第二章选聘程序

第四条 选聘中介机构基本程序:由统评处提出选聘方案,方案包括参审项目、选聘年限、评分标准等要素,报分管副主任同意后,按我委规定,交由法规处组织选聘工作。

第五条 选聘中介机构原则上采取公开招标方式,特殊事项报经分管领导同意后,采用邀请比选方式。

(为便于强化参审中介机构的考核及约束,对我处2014-2016审计业务拟采用打包招标方式进行,本办法下文中的管理使用办法,以采用该招标方式为前提。)

第三章 使用原则

第六条对入选中介机构按照招标评分进行排序,审计项目的安排顺序原则上以该排序为准,并兼顾经济责任审计和决算审计回避的原则进行轮转,该排序结果报分管领导及法规处。

第七条 同一批次审计项目安排时,根据被审计项目付费金额大小对审计项目进行排序,按照入选中介机构排序结果依次安排审计。对未采用排序结果轮转的,应提供依据说明。该安排方案由统评处内形成草案,处内经办人员、副处长、处长签字后报分管领导同意后实施。

第八条 对参审中介机构按照项目对参审质量进行评分,实行百分制考核,考核由统评处负责,考核内容及标准包括:

(一)审计实施方案内容完整规范,实施方案符合审计目标,审计事项的确定详尽准确;(10分)

(二)审计质量符合预定要求,审计事项应审尽审,审计档案规范;(20分)

(三)审计成果突出,发现问题显著;(20分)

(四)审计报告规范,问题表述准确,审计建议针对性强且有较强建设性;(10分)

(五)审计过程审计力量投入符合要求;(10分)

(六)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能及时反馈沟通;(10分)

(七)服从工作安排,符合审计进度要求,无无故拖延进度情况;(10分)

(八)遵守工作纪律,未有违反廉政情况及其他违规问题反映;(10分)

第九条评分办法

评分由项目分管老师和处内参审人员、分管副处长、处长共同确定,按照分管1:1:1的比例按百分制进行折合。评分结果在首轮轮转完成后,报分管领导及法规处。

第九条轮转办法

入选中介机构首轮参审任务轮转结束后,按照评分结果,对初次入选排序结果进行动态调整,调整原则为:

初次入选排序按第一名100分,第二名99.5分,第三名99分,依次递减打分,该打分数为A;首轮评分结果得分为B,按照A×B的结果重新排序。

第十条 考评成果利用

统评处按照动态调整后的排序结果,重新安排下一轮审计项目,安排原则同首轮。

连续三轮考评居前五位和居后五位的中介机构名单,交法规处在下一轮招标中参考使用。

实行后末位淘汰制,重新排序后的末位中介机构,不再安排审计项目。

连续两轮排序居后五位的中介机构,不再安排审计项目。考核结果居后五名的中介机构,因工作质量不高,报经分管领导同意后,可依照合同扣减中介费用;严重工作过失造成损失的,除依法追究赔偿责任外,五年内禁止聘用其从事相关业务。

国资委统评处

篇3:我国金融机构防风险法律制度研究

金融机构法律风险主要是指因为金融法规的缺失或者对法律条文的解释产生歧义、没有有效执行、规定不细致等一些原因造成双边合约无法正常履行,给金融机构造成损失。在我国当前经济面临着巨大挑战的时期,国内经济的转轨和国外经济的动荡,都可能成为导致金融机构法律风险的原因。我国金融体系目前存在三类比较突出的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跨市场、跨行业金融风险。从金融法律制度的视野来看,当前我国金融体系存在的高风险,尤其是这三类金融风险突出存在,在很大程度上与一些法律制度的缺失或不完善有关。

2 金融机构法律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

2.1 信用风险依然是中国金融业面临的最主要风险。

信用风险是金融业建立之初就存在的,这是由金融业的从业性质决定的。贷款和投资是金融机构的主要业务活动。贷款和投资活动要求金融机构对借款人和投资对象的信用水平做出判断。但由于信息的虚假性、滞后性,金融机构对这些信息的判断并非总是正确的,借款人和投资对象的信用水平也可能会在评估后因各种原因而下降。因此,金融机构需要面临的一个主要风险就是交易对象无力履约的风险,即信用风险。尤其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借贷企业的经营情况随时可能发生变化,给信用度的评估活动带来了更大的阻碍。因此,信用风险仍然是目前我国金融业面临的最主要风险。

2.2 操作风险多发是我国金融风险中一种较突出的表现形式。

金融机构面临的操作风险,一是来自各种灾难事件或信息技术系统的重大失效而给金融机构带来的损失,二是源于内部控制及公司管理机制的失效,金融机构对各种失误、欺诈、越权或职业不道德行为,未能及时做出反应而遭受的损失。纵观近几年金融机构发生的各类案件不难发现,操作风险是由管理层腐败,内部工作人员违规行为,金融诈骗等构成。近来商业银行案件不断出现,这在一定程度上与银行深化内部改革,强化对业务运作流程的监控,使过去隐蔽较深的案件较为集中地出现有关,但无论怎样都反映了我国金融业中操作风险相对较高的事实。

2.3 跨市场、跨行业金融风险正成为我国金融业面临的新的挑战。

目前我国的金融市场由证券市场、期货市场等构成。随着分业经营模式在实践中被逐步突破,银行、信托、证券等机构都在不断推出各种横跨货币、资本等多个市场的金融产品或工具。金融机构加快金融创新的想法是正确的。但这在提高金融机构竞争力的同时,也带来了风险在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之间的相互传递。

3 金融机构法律风险的成因

3.1 当前,我国的经济金融体制仍在不断的进行改革,还不能轻易地对整个经济局势进行法律调整。

如果草率的制定法律,会使得这种社会关系受到固化,并不利于我国的经济发展。相反,这也使得我国的法律对于金融领域的调整能力受到一定限制。

3.2 制定相关的金融法规时,由于此方面立法历史较短,法学理

论体系并不完善,法学理论和经济学理论尚未全面融合等因素,致使在立法的考虑上防风险意识薄弱,法律的可操作性不易掌握,对执法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和风险估计不足。

3.3 经济体制处于转型期,由于体制尚未最后定型,因此立法重

点不清晰,对于不断深化的改革进度难以掌握,规划性比较差,法学和经济学理论结合不融洽,立法水平整体有待提高。

3.4 世界经济区域全球化,对外贸易频繁,法律法规也应该力求与世界接轨。

世界经济对我国经济影响极大,而我国相对的防范型法律规定比较薄弱。

3.5 科技时代发展迅速,工业产品、信息技术、金融产品的的创

新无论是数量还是速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造成的市场的不稳定性。

4 我国金融企业防风险的法律制度的完善

4.1 全局地、科学地做好金融立法工作。

目前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都已经进入了改革重要阶段,原来采取的单一的改革策略已经难以适应当前改革开放的需要。金融立法也应当围绕这一转变,确立统筹规划、科学立法的思维,做到时刻与时俱进。

4.2 把保始终保护存款人和投资者的利益作为金融立法的基本思想指导。

保护金融机构金融产品投资人、存款人的利益是维护金融机构信誉的决定因素。当前应当强调对基础金融法律关系的研究,同时不断完善金融创新产品的法律关系的规范。

4.3 坚持不懈地做好金融法律关系的研究。

金融法律关系的创新是金融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屏蔽风险最好的方式。实际上经济和法律也正在有机地融合,法律的经济分析就是两者有效融合最好的证明。在金融法律关系创新方面的研究也从理论层面走到了实务层面。因此,金融法律研究不能只局限于法律论法律的圈子,应当更多的运用其他的学科的相关知识。运用经济学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推动金融法律的发展的步伐。

4.4 大力宣传并培养金融机构的金融法律意识。

防范金融风险、保障金融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要在金融机构中大力普及宣传金融法律知识,并在整个行业上真正树立金融法治观念。在加强金融法治意识的过程中,要重视信用观念的建立,要培养金融投资者的风险防范意识和合法投资观念。

摘要:时下,金融危机带给世界经济的动荡并没有完全平息,各国经济百废待兴。虽然此次的经济危机对我国的实体经济影响不大,但是却给很多金融机构上了很好的一课。对国外经济过度的依赖、对经济波动贫乏的对策,以及对投资项目的盲目,都成为了危机来临前培育的温床。所以,更好的从金融危机中发现问题、总结问题。使我国的金融机构的防风险法律制度早日完善,成为了人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金融机构,防风险,立法

参考文献

[1]吴志攀.金融法的“四色定理”[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2]吴志攀.经济的法制框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3]刘兴亚,朱其龙.金融法律风险的表现、成因及防范治理[J].中国金融,1998.

[4]杜彬瑜.金融法律风险及其防范[J].农村金融研究,2001

[5]王国强,赵永利.运用法律手段防范金融风险[J].陕西金融,1999.

篇4:法律中介机构选聘制度

摘要:海牙国际私法会议《中介机构所持证券若干权利法律适用公约》开创了针对无体物冲突法进行国际立法的先河,其规定的证券物权,中突适用“相关中介机构所在地法”,是传统“物之所在地法”的更新;其调整对象是证券交易中的物权,包括证券完全转让时的所有权和以证券作为担保物时的担保物权。该公约顺应并有力促进证券的跨国交易,推动间接持有体制下证券物权冲突法立法的统一化进程,并对各国立法具有导向作用;但公约也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影响。

关键词:证券;间接持有体制;相关中介机构所在地法;积极影响;消极影响

中图分类号:F832,4;D922.2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4)01—0156—05

前言

20世纪末,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使证券交易的语境与范式发生了从直接持有体制到间接持有体制的革命性转换,这使证券物权冲突适用“物之所在地法”法则陷入了困境,因为间接持有体制下投资者持有的证券是显示为无形电子记录的证券账户而非直接持有体制下的证券实物券。海牙国际私法会议为此经过多年的努力,起草并于2002年通过了《中介机构所持证券若干权利法律适用公约》(本文“中介机构”一词作为一个概括性词语,包括投资者权益借以持有的各种金融机构,例如,经纪人,受托公司,银行和其他托管人,交收系统和托管人。另外,我国学者将intermediary译为“中间人”,但笔者在本文写作中向证券公司的实务人员请教有关问题提到“中间人”时,他们说实务界只用“中介机构”的提法,所以,考虑到实务界的提法,尽管“中间人”和“中介机构”指称的都是同一个主体,但本文选取后者,以便和实务界统一起来),开创了针对无体物冲突法进行国际立法的先河,并对各国立法具有导向作用,但公约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一、《中介机构所持证券若干权利法律适用公约》的调整对象是证券交易中的物权

《中介机构所持证券若干权利法律适用公约》的调整对象是证券交易中的物权,包括证券完全转让时(例如,证券买卖)的所有权和以证券作为担保物时的担保物权。我国学者在介绍时,往往将包括各种形式的担保简称为“质押担保”。对此,在公约的起草过程中,海牙国际私法会议负责该公约起草的会议常设局首席秘书克里斯托夫·伯纳康尼(Christophe BERNASCONI)教授解释:这里的pledge(质押)一词用作通用术语,不但包括占有的证券权益,而且包括非占有形式的证券权益(例如mortgage(按揭)和charges(财产上负担));还包括作为证券的权利转让。由于“担保物权”的英文se-curity interest容易与“证券权益”的英文interest insecurities发生不可避免的混淆,因此,在用英文表述时pledge一词比通用词security interest更为可取。“担保物权”一词主要用于美国统一商法典中。其1~201(37)条中担保物权的定义是“保证支付或者履行义务的动产或者不动产定着物的权益”。其第9条是对投资证券“担保物权”的实际规定。因此,我们足以认为,“质押”一词起初仅局限于对有形财产的占有权益。由于国际(以及多种语言)语境下有关security interest的表述可能存在的混淆,所以,我们仍然倾向于使用pledge一词,并且谨慎地扩展其传统意义,以便能够包括非占有的权益。在担保中,担保人保留担保证券的所有权。然而,在目前的经济中,有许多募集资金和获得免于信用暴露的方法,并且并非获得这种保护的所有方法都得运用担保的方法:有些运用权利转让的方法,在该种方法下,担保物的所有权移转给担保权人,担保权人只负有返还等量证券的合同义务。这种权利转让的例证包括“回赎协议”、“买卖返还协议”、“证券贷款”和以权利转让体系的方式做担保的互换交易。这些权利转让协议广泛地用来发挥担保的作用,并且这时,即使(从技术上而言)它们没有在担保物上设立担保权,但只要发挥担保的作用,也应被视为担保交易。另外,应该清楚的是,将来公约中的“担保”一词用于包括让与担保,即使在一些地方它比当地的定义更为宽泛,也做这种解释。

从伯纳康尼教授的论述可以知道,公约中的担保物权形式实际上是指只要事实上起到担保作用的一切形式,所以,不仅包括典型的担保物权形式,还包括非典型的担保物权形式。在典型的担保物权形式中,既包括移转担保物占有的担保形式,如质押、留置,也包括不移转担保物占有的担保形式,如按揭、财产上负担。这里可能是考虑到各国对担保的不同规定而这样做的。所以,在用汉语介绍或者论述时,我们应将“质押(pledge)”还原为“担保物权”(security interest),因为security interest(担保物权)和interest in securities(证券权益)的汉语表述并不发生混淆,除非加以特别说明,否则,就排除了只要事实上起到担保作用的一切形式中除质押以外的所有形式,那么,这将是对公约的重大误解。

二、《中介机构所持证券若干权利法律适用公约》的主要内容

公约共5章24条。第一章是定义与适用范围(第1~3条);第二章是准据法的确定(第4~8条);第三章是一般规定(第9~14条);第四章是过渡条款(第15、16条);第五章是最后条款(第17~24条)。主要内容是第一、二章。核心条款是确定准据法规范的第4和5条。现将主要内容介绍如下:

1.公约和准据法的适用范围仅限于证券交易的物权领域:公约第2条用三款从正反两方面规定公约和准据法的适用范围仅局限于证券物权的法律适用,将纯属合同和人身关系,以及证券发行人及其登记与转让代理机构的权利义务排除在外。

2.冲突法规范是意思自治原则和最密切联系原则的结合:公约在第4和5条规定证券的法律适用。首要条款第4条是意思自治原则的运用,但帐户托管协议当事人选择的法律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所以,它是一种有条件的意思自治。它规定:协议订立时,相关中介机构在根据本款确定的应当适用的法律的国家的营业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适用该国的法律:(1)单独地、与相关中介机构的其他营业地、与相关中介机构的其他代理人,在该国或者其他国家有下列情形之一:①对证券帐户进行登记或者监督登记;②管理中介机构所持证券的结算或者服务活动;③其他日常营业或者托管证券帐户的其他定期活动;(2)经帐号、银行密码、其他具体的识别方法的认定,在该国托管证券帐户。由此可见,帐户托管协议当事人选择的法律,必须是与中介机构有实际联系的国家的法律。

对于物权领域是否能运用意思自治原则,学术与立法上一直非常保守。但是,如果说法律选择法保护的是超国家关系中所有人对所有物自由支配的权利,那么,调整超国家物权关系时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当事人选择应适用的法律,正是这种精神的体现。当事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法律,可以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利。而且,由于动产是可以移动的财产,与地域联系不稳固,因此,动产的所在地,是由动产所有人任意决定的。动产适用当事人选择的法律,不仅符合民事法律尊重并满足当事人意志的宗旨,也可以最终适用与动产有最密切联系的法律,还可以提高法律适用的确定性和结果的可预见性。这一法律选择无疑对法律选择法的合理调整超出国家民事关系、力求个人利益的有效实现。当事人为维护自己的权益而选择法律,可以避免法律因未针对具体情况而确定了准据法,以致给当事人权益带来损害。虽然物权法律适用运用意思自治原则未为广泛接受,但已有了开端,如1988年《瑞士联邦国际私法法规》第104条第1款、1992年《罗马尼亚关于国际私法法律关系的第105号法》第53条第1款以及1999年《白俄罗斯国际私法》第1120条第1款和第1122条都引入了意思自治原则。所以,公约引入意思自治原则,特别是运用于无体物的法律适用,既是私法自治精神的重新发现,也对各国立法有巨大的示范作用。

特别应当提及的是,公约不仅运用了意思自治原则,而且还规定了多个连接因素,这正顺应了“二战后连接因素多样化的普遍而且可能是必然的趋势”,以使交易尽量有效,促进证券的跨国交易。

最密切联系原则体现在公约次要规范第5条。该条第1款规定,准据法根据第四条无法确定,但在书面帐户协议中明确且清楚地约定,相关中介机构通过某营业地已达成帐户协议,该营业地当时满足了第四条第一款第二项规定的,准据法是该营业地当时所在地国家的或者多法域国家中某法域的现行法律。第2款规定,准据法根据本条第一款无法确定的,根据下列方式确定:(1)订立书面帐户协议的,或者没有书面协议时设立证券帐户的,适用相关中介机构据以合并或者以其他方式设立的国家的或者多法域国家中某法域的现行法律;(2)前项不适用的,适用相关中介机构的营业地国家的或者多法域国家中某法域的现行法律;相关中介机构有一个以上营业地的,适用书面帐户协议订立时主营业地国家的或者多法域国家中某法域的现行法律;没有该协议的,适用证券帐户设立时主营业地国家的或者多法域国家中某法域的现行法律。第3款规定,适用前款第一项时,相关中介机构根据多法域国家的法律而非多法域国家中某法域的法律合并或者以其他方式设立的,准据法是该多法域国家中相关中介机构的营业地法域的现行法律;相关中介机构有一个以上营业地的,准据法是书面帐户协议订立时主营业地国家的或者多法域国家中某法域的现行法律;没有该协议的,准据法是证券帐户设立时主营业地国家的或者多法域国家中某法域的现行法律。

其实,公约第4和第5条确立了一种证券物权冲突领域准据法的确定方法——“相关中介机构所在地方法”(place of the relevant intermediary ap-proaeh),简称“PRIMA”。

三、《中介机构所持证券若干权利法律适用公约》之评论

该公约的通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消极影响。

(一)积极影响

1.开创了针对无体物的法律适用进行国际立法的先河。迄今为止,作为国际私法专门立法的组织,海牙国际私法会议的最大贡献仍在于家庭法(特别是儿童保护)和司法协助领域,对物权领域关注甚少,至今也不过有1958年《国际有体动产买卖所有权转移法律适用公约》和1985年《信托法律适用及其承认公约》。针对无体物的法律适用进行国际立法还属首次,所以说,它开创了针对无体物的法律适用进行国际立法的先河,能使我们从中得到有关无体物准据法确定的更多启示,会使无体物的法律适用驶上快车道。

2.顺应并能有力促进证券的跨国交易。交易的效率要求促使证券无纸化,利益的驱动促使交易跨国化,这些都不是主观意志所能够阻挡的。法律只能为经济发展提供便利。现在每天几十亿美元或者欧元交易额的证券,就是通过金融中介机构持有的,但是这种新颖的方式很难、甚至不可能使人将投资者与某种有形资产联系起来。在间接持有体制几乎成为证券交易的国际化模式下,本公约正是顺应了这一体制的需求而立项的。因此,海牙国际私法会议在2000年5月8日到12日召开的综合事务与政策特别委员会上,考虑到该问题的紧迫性,决定在召开外交会议之前成立工作组,准备该项议题。所以,该公约立法项目的基本目的,就是为间接持有证券交易的金融市场提供法律的确定性。在确定间接持有证券的转让或者担保的物权方面,公约若能提供一套统一合理的规则,这将为市场利用人、市场参与人和金融体制整体上都会带来非常重大的利益。因此,公约一旦生效,会有力地促进证券的跨国交易。

3.推动了间接持有体制下证券物权冲突法立法的统一化进程。现在的证券交易基本上都在间接持有体制下进行,然而,相应的法律规范绝大多数却是基于直接持有体制的语境,这无疑极不利于证券的交易。因此,公约以国际立法的形式统一了证券交易间接持有体制下的冲突规范,并以其广泛的示范力对各国的相应立法产生导向作用,推动证券物权冲突法立法的统一化进程。公约第13条关于统一解释规定:“解释本公约时,应当考虑其国际性和促进其能统一适用的必要性”。第21条关于保留规定:“本公约不得提出任何保留。”由于解释和保留往往会损害法律的统一化进程,所以该两条规定,特别是关于保留的规定能保证,一旦加入就能从根本上实现该领域法律的国际统一。公约关于保留的规定是其他公约的类似规定所少见的。

日前,PRIMA已为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德国和美国的立法所采纳,也为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百慕大群岛(Bermuda)、英属维尔京群岛(theBritish Virgin Islands)和荷属安的列斯群岛(theNetherlands Antilles)等其他一些地方的立法所考虑。1998年《欧盟交收最终指令》已经在其所有成员方采纳了PRIMA,但在实施上还没有得到完全统一。在一些成员方,PRIMA仅在以中央银行、欧洲中央银行和特定的交收体制参与人为担保权人时才被采纳;在其他方面,它也较广泛地被采纳以保护交易对方。在英国,PRIMA在1999金融服务和破产(交收最终)条例的第23号条例SI 1999/2979中被有限地采纳,只适用于为中央银行提供发挥其作用的担保,或者为特定指定结算体制的参与人(旨在适用于ICSD以及欧盟成员方的国家支付和证券制度)提供该体制下其所参与的担保。根据《欧洲议会与理事会金融担保协议的提案指令》(通称《欧盟担保指令》),在间接持有体制下,将持有的证券供作担保物的所有情形中,PRIMA作为一项首要规范适用。

PRIMA对于完善我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中无体物的法律适用立法,意义更大,值得深入研究。

(二)消极影响

1.未普遍反映各国的意志。从公约的起草过程来看,公约的起草国、谈判国都是证券市场发达的国家,证券市场欠发达的国家没有参加,所以,公约的内容基本上反映的是发达国家的意愿,没有反映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意愿。因此,该公约未能普遍反映各同的意志。

2.证券专业性强和立法语言的特殊性所导致公约理解上的偏差会影响各国的借鉴和国际统一化进程。该公约集专业性强与立法语言差别于一体,容易使人们对公约的理解发生偏差。前述pledge和intermediary的翻译就是两例。另外,第1条第1款第3项中的maintain究竟应怎么翻译。有学者将其翻译为“维持”,笔者认为值得商榷。间接持有体制下中介机构的功能一般集登记、结算、托管于一体。针对帐户而言,其有保管义务;如再将其其他义务涵纳进来,就是托管,所以,翻译成“保管”或者“托管”都可以,或许翻译成“托管”更好。但是,“维持”无法揭示出这些内涵。此外,该条该款第9项的perfection应当怎样翻译,有人译为“完全”,但是根据交易情况应当译为“生效”。还有第8条第2款第l项是the ranking of categories of claim or the a-voidance of a disposition as a preference or a trans-fer in fraud of creditors,其中的claim既有“债权”的意思,又有“请求权”的意思,但不能说类似情形下之我国《民事诉讼法》第204条“破产企业所欠税款”就是债权,所以公约中的claim泽为“请求权”比较妥当。而the avoidance of a disposition as a prefer-ence or a transfer in fraud of creditors,实际上是破产撤销权的适用规范,而不是“无效”,尽管结果一样,但起因不一样。所以,本项应译为“各种请求权排序的、撤销为了欺骗债权人而享有优先权的处分的或者转让的规定”。还有人对该款第2项“破产程序开始后权利的行使”中的“权利”不知为何物,实际上是别除权、取回权、抵销权以及破产费用的请求权等等。本公约涉及的领域很广,如证券的实务操作、破产法、诉讼法、民法,甚至会计实务操作等,只有对这几个相关领域有较多地了解,才能翻译好及理解好该公约,否则都会使人们对公约的理解容易发生偏差。

篇5:法律中介机构选聘制度

发布部门:大连国资委 发布时间:2015-12-24 16:50:22 信息来源:市国资委 审计处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大连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市国资委”)中介机构选聘行为,提高国有资产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等法律法规,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市国资委选聘审计、评估、法律、财务顾问及其他与国有资产监管相关的中介机构的行为。

第三条 选聘中介机构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择优的原则。

第四条 市国资委成立选聘中介机构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选聘领导小组”),组长由主管委领导担任,成员包括相关处室及大连产权交易所(以下简称“产交所”)的负责人。选聘领导小组下设选聘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选聘办公室”),选聘办公室设在审计监督处。

选聘领导小组主要职责:提出中介机构选聘、备选库建立和管理的指导性意见;部署相关工作;对中介机构进入备选库综合评审等重要事项进行决策;听取选聘办公室相关情况汇报,提出具体要求。

选聘办公室主要职责:组织建立中介机构备选库;组织协调日常中介机构选聘工作;对外统一发布信息;负责中介机构备选库的动态管理;建立中介机构服务质量评价档案;向选聘领导小组汇报情况,提出建议;完成选聘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等等。

第二章 建立中介机构备选库

第五条 市国资委根据国家相关规定,经公开征集和评审,建立中介机构备选库,实施分类、动态和规范化管理。

第六条 符合下列条件的中介机构,可提出加入备选库申请:

(一)依法设立并具有相关执业资质;

(二)有良好的社会信誉,近三年没有不良执业记录;

(三)上通过了有关部门的年检;

(四)具有为国资服务的实践工作经验;

(五)其他专项条件。

第七条 申请加入备选库的中介机构,需提交以下材料:

(一)申请书;

(二)营业执照(副本)、执业资质证书、组织机构代码证、执业人员资格证书的复印件;

(三)部门设置、人员构成等基本情况;

(四)内部质量管理和风险控制制度;

(五)近三年的业务收入及业绩证明、行业排名、年检和荣誉证书等材料;

(六)要求提交的其他材料。

第八条 选聘办公室对备选中介机构资质、规模、工作业绩等情况进行审核,按类别提出入库名单,报送选聘领导小组进行综合评审,经批准后予以公布。第九条 中介机构备选库原则上每两年调整一次。选聘办公室根据工作需要、中介机构服务质量评价、行业协会数据等客观情况变化,适时更新中介机构备选库,对新增符合条件的中介机构即时纳入,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即时调整出备选库:

(一)已不符合本办法第六条任一条款规定的;

(二)发现与服务单位存在恶意串通等不诚信行为的;

(三)泄露国家或企业秘密的;

(四)出具虚假、不实报告的;

(五)因服务质量等原因受到企业投诉经查证属实的;

(六)服务质量评价档次为差的;

(七)其他不符合要求的情况。

第三章 选聘中介机构程序

第十条 经市国资委分管领导批准,需要中介服务的业务处室向选聘办公室提交中介服务申请表,内容包括:项目情况说明,中介机构资质、经验、完成时限等方面要求和其他需说明的事项。

第十一条 选聘办公室根据业务处室要求,组织开展选聘工作。

(一)挑选。选聘办公室从备选库中挑选与业务需求相适应的中介机构,将名单转送产交所;

(二)摇号。在选聘办公室、相关业务处室(必要时可邀请业务需求企业)的共同监督下,由产交所负责部门按照拟聘请数量与备选数量1:3的比例摇号选取备选中介机构,并将选定中介机构名单送交选聘办公室;

(三)通知。选聘办公室向选定的中介机构发出通知,中介机构按照项目要求制订工作方案;

(四)报方案。中介机构将工作方案密封,报送选聘办公室,准备参加评审;

(五)评审。选聘办公室、相关业务处室和有关专家(必要时可邀请业务需求企业)组成不少于5人的评审专家组,对工作方案进行评审,确定聘用名单。

(六)签合同。选聘办公室将评审情况报分管领导后,与入选中介机构签订委托合同。涉及企业付费的项目,由选聘办公室将评审结果通知企业,由企业与中介机构签订委托合同。

第十二条 特殊项目的选聘工作,经委决策程序批准可特殊处理。

第十三条 财务顾问的选聘直接履行评审程序。分管领导、选聘办公室、相关业务处室、业务需求企业组成评审专家组,对备选库中或企业推荐的不少于3家备选机构的项目方案进行逐一评审。选聘办公室将评审情况报委决策程序批准,确定入选中介机构。财务顾问经企业聘用后,原则上不再参与市国资委其它企业财务顾问的选聘。

第四章 评价监督与责任追究

第十四条 根据“谁使用谁评价”的原则,由使用处室在项目结束后一周内对中介机构服务质量进行评价,填写《中介机构服务质量评价表》送交审计监督处,作为备选库调整和选聘中介机构的重要依据。

第十五条 相关工作人员及评审专家与中介机构有利害关系的,应主动申请回避。

第十六条 中介机构及其执业人员,应当按照委托合同约定,独立、客观、公正地执业,不得将项目转包或分包。

第十七条 相关工作人员在选聘工作中有徇私舞弊、谋取不正当利益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按有关规定给予党政纪处分,涉嫌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机关;评审专家及中介机构有上述行为的,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警告或解聘,取消入选备选库资格、限制或禁止其在市国资系统从事中介服务等处理。

第五章 附则

第十八条 出资企业需报市国资委审批的事项,涉及聘请中介机构的,由市国资委统一选聘;需报市国资委备案的事项,涉及聘用中介机构的,由企业从市国资委备选库中选聘,并将相关情况报送市国资委备案。

第十九条 本办法由市国资委审计监督处负责解释。

篇6:法律中介机构选聘制度

根据《审计法》对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强制审计的规定,随着政府投资工程项目的增多,相应的工程项目审计任务越来越重,政府审计力量与审计任务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为此,不少地方审计机关基于《审计法实施条例》第十一条关于“审计机关可聘请专业人员参加审计工作”的授权规定,开始逐步尝试和探索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参与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工作的模式,如重庆市、苏州市、青岛市等地方审计机关开始陆续出台了委托审计的管理办法。为此,笔者结合对政府审计工作的认识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委托审计所涉合法性、委托范围及相关法律风险控制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建议。

一、委托审计的含义

(一)审计监督权内涵和外延

审计监督权作为国家法律赋予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有关单位和相关人员进行检查、督促并进行处理、处罚的资格和权利,本质上属于行政监督权,理应由国家审计机关行使,且不得超越范围行使也不得随意放弃或拒绝。

根据《审计法》及《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所规定的内容,审计监督权包括要求报送资料权、监督检查权、调查取证权、建议纠正有关规定权、向有关部门通报或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权、经济处理权、处罚权、建议给予有关责任人员行政处分权以及一些行政强制措施权等。

(二)委托审计的概念和要件

委托审计是指审计机关根据工作需要委托中介机构或者聘请具有专业技术资格人员完成审计机关指定的工作,并对审计机关负责的行为。从法律的角度讲,委托审计属于行政委托,即被审计机关委托的中介机构或个人必须以委托机关的名义行使特定的行政职能,并由委托机关承担法律责任。

根据我国依法行政的理念,委托审计作为行政委托应具备如下要件:

1、委托审计需有相应法律法规规定依据,2、委托审计机关需具有相应的行政权力,3、受托单位需具备相应的履职资格,4、需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审计委托。

二、委托中介机构审计合法性分析

目前《审计法》未对委托审计予以规定,但《审计法实施条例》第十一条规定:“„„审计机关根据工作需要,可以聘请具有与审计事项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员参加审计工作。”《审计署关于印发政府投资项目审计规定的通知》(以下简称“《审计规定》”)第十三条规定:“审计机关实施政府投资项目审计,遇有相关专业知识局限等情况时,可以聘请符合审计职业要求的外部人员参加审计项目或者提供技术支持、专业咨询、专业鉴定。审计机关应当制定有关聘请外部人员的工作规范,加强对聘请外部人员工作的督导和业务复核,保证审计质量„„”。另外,在地方规定方面,如《四川省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计条例》(以下简称“《四川审计条例》”)第十二条规定:“审计机关根据工作需要,可委托或者组织具有法定资质的社会中介机构、聘请具有相应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参与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计工作。”

根据上述规定,国务院及审计署对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委托方面已明确审计机关可根据工作需要聘请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员参加审计工作,即受托主体为具备相应资格的自然人,而四川省等地方立法机关将委托审计的受托单位扩大至中介机构,即可委托或者组织具有法定资质的中介机构参与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的审计工作。

我们理解,上述规定从原则性已授权规定了审计机关可委托个人或中介机构参与审计工作,但由于对于相关中介机构如何参与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工作及相应的方式、范围等未予以明确,因此,在审计机关委托中介机构参与审计工作时,建议制定相关管理办法并向立法解释机关请示报告后,进一步明确审计工作可委托范围、参与方式、审计质量控制、审计责任和廉政建设。

三、委托中介机构审计所涉法律风险防范性分析

由于委托中介机构参与审计工作系将审计监督权委托由非行政机关来行使而法律责任仍要由审计机关承担,因此,审计机关在实施委托中介机构参与审计工作时更需谨慎,建议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在按照规定程序向审计署等相关单位进行书面请示和报告后,对中介机构参与方式及范围、审计工作质量控制、廉政建设及审计责任方面予以明确。

1、委托中介机构参与审计工作的方式和范围

审计机关在委托中介机构参与审计过程中仍应坚持国家审计的基本形式,即由审计机关发出审计通知书、制定审计工作方案、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出具最终审计报告和其他业务文书、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处理和处罚等,同时,审计机关还需监督指导相关中介机构按照国家审计的程序和要求开展工作,严格限定委托审计的工作范围,不在涉及国家秘密、重大经济责任等政府投资项目上实施。

2、委托中介机构参与审计工作的质量控制

由于政府投资项目一般均涉及公共利益,需保证审计工作和成果的高质量,因此,审计机关在实施委托中介机构参与审计工作时,建议从择优选择中介机构、进行审计规范及纪律宣传和培训、实施审计作业程序监督及审计参与工作过程控制、追究民事及行政责任等方面对审计质量予以控制。

3、委托中介机构参与审计工作的审计责任

委托中介机构参与审计工作则意味着审计机关将承担较大的审计风险,建立完善的问责、约束机制尤为重要。因此,审计机关在实施过程中,建议建立相应的责任约束机制,如实行“谁参与、谁负责”,重大事项报告,应对审计日记、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证据、审计成果内容的真实性、合法性及有效性负责,不得超越委托范围,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等。

4、委托中介机构参与审计工作的廉政建设

篇7:法律中介机构选聘制度

1 患者的生命健康权及影响因素

1.1 患者的生命健康权

生命健康权是一项基本人权, 虽然我国在1982年制订的《宪法》中没有对其作出明确的规定, 但全国人大在2004年公布的宪法修正案第二十四条中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该规定可视为对公民生命健康权的宪法保障。另外, 《民法通则》第98条也明确规定:公民享有生命健康权。生命权是最大的人权, 任何一个国家的法律和道德, 都以保护和尊重生命为第一。

1.2 威胁患者生命健康的因素

为保障患者利益, 防止医方滥用权利, 法律赋予患者权利, 但由于我国相应法规滞后, 这些条款主要偏重于规范医方行为, 强调和充实患者话语权, 忽略了患者是否有能力正确行使权利以及患者家属的意志是否是正确代表了患者的意志, 使患者的生命健康仍受到严重威胁, 对患者来说更具有社会危害性。

1.2.1 患者及家属的自决能力不足。

法律赋予患者知情同意权, 知情同意权包括两个层面, 一是知情权, 一是自决权。实践中, 由于医疗行为具有高度的专业性, 尽管医生已经认真履行了告知义务, 使患方明白治疗方案及其风险性, 但由于患者及家属没有对等的医疗知识, 没有足够的能力做出正确的判断和理性的选择, 患者的生命健康权得不到保障。

1.2.2 患者权利意识缺乏。

患者权利法则在国外比较常见, 但在中国还不乐观。长久以来, 由于不同的社会分工模式决定了男女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 也形成了一套男主女从的价值判断体系。虽然现代提倡男女平等, 但有一些农村妇女, 特别是边远山区的女性患者, 这类患者的权利意识极低, 当医生询问意见时, 尽管患者有自己的治疗取向, 但却往往把决定的权利交给丈夫、儿子或宗族内其他男性, 由他人主宰自己的生命和健康。

1.2.3 代理人不作为。

《医疗机构管理条例》 (简称《条例》) 指出:无法取得患者意见时, 应当取得家属或者关系人同意并签字。也就是说, 当患者无能力 (如昏迷、精神障碍、未成年等) 作出决定时, 患者的知情同意权由家属或关系人代理行使。但患者的家属及关系人可以受利益、感情、文化水平、人格等多种因素制约, 从而影响到他们对于治疗措施选择的态

·法规与标准·

度, 进而决定着患者的生与死[1]。如果代理人失去理智或动机不良, 自主选择损害患者利益的决定, 那么患者的生命健康将受到严重威胁。

2 现行医疗法律制度的缺陷

2.1 伦理与法律的冲突

《执业医师法》以及卫生部的医德规范都规定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要想方设法为患者解除病痛、挽救生命。临床实践中, 常常遇到伦理与法治冲突的案例, 使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陷入守法与救死扶伤的两难处境。如大出血患者, 需要立即进行手术止血, 否则危及生命, 如果患者或家属明确表示不同意手术, 那么医生将不敢为了救人而强行手术, 因为此种情形下, 即使医方的治疗行为没有过错, 治疗结果令人满意, 也是不合法的;如果由此引起医疗纠纷, 根据后果医方要承担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2]。

2.2 法律与法规的冲突

《执业医师法》规定, “对急危患者, 医师应当采取紧急措施, 不得拒绝急救处置”;“医院只有在进行实验性临床医疗的情况下, 才必须要患者本人或其家属同意。医生有权利采取合理的方案抢救患者”;但《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33条指出, 手术必须征得患者或其家属或者关系人的签字同意才能执行。如果医生在抢救患者时, 必须行手术治疗, 但是患者或家属不同意, 医生履行职责应该以哪个法条为依据?

2.3 举证责任倒置有悖于制订法律的目的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四条第八款明确规定, 医疗侵权诉讼案件适用举证责任倒置的证明责任。举证责任倒置的提出, 要求医方在应诉时, 要证明医疗行为不存在过错以及针对患者的要求作出医方诊疗护理行为与患者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着因果关系的证明, 否则法院将通过过错推定原则判定医院败诉。由于疾病的复杂性、人类认识能力和医学科学自身发展的局限性, 决定了治疗结果的不确定性, 医方并不都有能力去证明医疗行为与结果有无因果关系, 一旦发生纠纷, 医方面临举证困难。另外, 由于患者的个体差异性、缺乏医学知识和对健康的期望值过高, 使他们对医方的医疗行为越来越挑剔, 稍有不满便将医院告上法庭。为规避风险, 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往往无奈、消极地采取过度医疗、保守医疗等防御性医疗手段, 其结果是增加了患者经济负担, 也制约了医务人员一些正常的医疗行为, 使医生不敢违法去抢救患者生命, 也不敢大胆采用高风险但效果好的治疗方法, 最终危害了患者, 也阻碍了医学科学的发展, 这有悖于制订法律的目的。

3 对完善医疗机构强制救治权制度的思考

3.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3.1.1 赋予医疗机构强制救治权。

当患者无自决能力或代理人不作为时, 如果患者的生命健康受到重大威胁, 法律应赋予医疗机构强制救治权, 为医疗机构积极挽救患者生命的行为提供法律保障, 并且不管救治结果如何, 医生的决断都受到法律的保护。为避免医院滥用强制救治权, 法律可确定使用强制救治权的条件及范围, 如危及患者生命、不及时救治病情进一步发展最终危及患者生命或者不及时救治造成不可逆损伤危害后果严重等。

3.1.2 给予医生特殊干涉权。

在我国, 一般情况下患者有权拒

2010年3月第7卷第9期

绝治疗, 但这种拒绝必须是理性、法律允许、符合社会公序良俗。当患者或家属作出非理性决定时, 需要给予医生特殊干涉权来实现医生的意志, 以达到完成对患者应尽的义务和对患者根本权益负责的目的[3]。允许医生行使特殊干涉权的情况:拒绝治疗将给患者带来严重后果或不可挽救的损失;或这种决定是无行为能力或限制行为能力的人作出;或患者的精神情绪处于极不稳定状态下作出;或是在药物对思维、认识能力产生影响时作出等[4]。医生的特殊干涉权是知情同意的有益补充, 是维护患者和社会人群的根本利益和生命健康权的有力保障。3.1.3举证责任分配要兼顾医方举证能力的客观限制。举证责任倒置对于医患双方都具有重要的伦理意义。但是, 由于医学领域的未知性和疾病自身的复杂多变性, 将举证责任全部落在医方身上显然是不公平的, 这样必将导致医务人员为保护自己而采取防御性医疗行为, 最终受损害的不仅是患者的利益, 而且会阻碍医疗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3.2 设立医法权威评审机构

当患者生命垂危不能有效表达自己对病情的处理意见, 而其亲属又不能或不愿为此承担责任和义务时, 应设立一个医法评审机构, 由其决定医疗机构是否可以采取强制治疗措施。可建立一个由医院、法律部门共同参与的紧急处置机构来专门应对相关问题, 并保证有流畅的工作流程, 让医疗机构从“死规定”中松绑, 在紧急情况下能快速救死扶伤, 使患者得到最及时有效的抢救和治疗。

3.3 建立医疗责任保险制度

台湾学者提出:由于现代医疗的复杂性, 许多不良后果依现代手段尚无法避免, 责任不应由努力实施救助的医院负担, 而应由全体公民共同分担 (无过失责任保险) 。目前台湾已经出现医疗责任保险 (仅限于过失责任) , 主要由医师自行购买, 当其出现医疗过失时由保险公司代为支付所需费用, 同时保险公司还向投保人提供律师顾问等服务[5]。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对于医生的高风险性都有专门的社会保险, 美国的医生参加职业保险是一项法定义务, 一旦发生争端, 都由保险公司处理。在我国, 社会各项保险起步较晚, 医师执业保险还没有, 医疗纠纷的参与者还是医院或医生, 这增加了医务人员的负担[6]。我国可借鉴国外和台湾做法, 为医生购买医疗责任保险, 一旦发生医疗事故, 患者可以直接向保险公司索赔, 这样可以消除医务人员的后顾之忧, 放心地履行救死扶伤的义务。

参考文献

[1]刘奇, 贺新华.从肖志军案看医学人文教育[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08, 29 (2) :25-26.

[2]仇永贵, 倪松石.从法律角度谈患者的知情同意权[J].法律与医学杂志, 2001, 8 (2) :63-64.

[3]王岳.从肖志军案看我国医疗违法阻却理由的立法完善[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08, 29 (2) :20.

[4]安媛媛.浅论医生干涉权及其行使之应用程序[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5, , 24 (1) :52-54.

[5]潘德明, 肖峰.医疗侵权诉讼中举证责任倒置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7, 9 (5) :39.

上一篇:银行管理岗位工作总结下一篇:小学生美德主要事迹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