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院学习总结

2024-04-26

设计院学习总结(精选8篇)

篇1:设计院学习总结

设计院学习总结

1.1中国五大电力系统设计院:包括华北(北京)、西南(成都)、华中(武汉)、华东、东北(长春)、西北(西安)。

1.2电气行业的设计院主要由电控室组成即电气室,它包括:1.一科,一次主设;2.二科,二次主设。

1.3电气室——科长|主任|部长,其中,电气室又可以分为一次主任,二次主任,也可以有副主任。

1.4省级设计院机构设置发电处(室)处长(主任)

送变电处(室)处长(主任)

1.5省辖市设计院:院长

电气室:一室、二室

1.6地市级设计院(所):主管电气人员1-2位

2.1风火核水电厂主要负责发电

2.2供电局主要负责变电,其中,风电是新能源管理之一。

3.1我们华孚聚能人的销售理念是:以设计院为龙头,用户为依托,成套厂家为辅助三个环节进行销售,其中三项只要有一样具备就可以进行销售。这其中设计院和用户没有连带关系,要完成销售它们的比例可以是设计院:用户即50:50;1:9;0:100;不难看出只有用户同意进行报价,设计院与用户的关系是即帮组监督用户的权利又听从于用户。

3.2华孚聚能主要销售的产品有:1.HF-ZFK2.HF-WXX|XPF3.HF-LJK

4.HF-PGT5.HF-PQM6.HF-BP,其中,PQM尽可能打包在综合自动化上。HF-PGT是实验电源,可以打包在直流设备,也可以直接采用,也可以打包在开关柜上。

4.设计院的政策问题:1.不轻言许诺

2.不到关键时刻不说能够给多少提

成3.准确记住对每个人的许诺。政策即底牌。

5.1室主任决定着总政策,过节时应该适当的进行客情之类的。

5.2专工,必须是主人认可,可以给到5-10个点不等,关键是看如何做。

5.3副院长(认识)尽可能的多认识领导,给便自己带来方便。

6.兑现中主要的问题包括:1.有项目达成合作意向

3。针对合同回款的问题。2.协议签完以免毁约

7.了解项目信息主要从人和事入手,人(设计院和用户)进行着手,在设计院这边了解是一次设备还是二次设备。在用户这边了解到投资方是谁?工程部主任,电气专工,基建副总等等以便给自己销售带来方便。对于事应该了解项目进度,招标进度。

8.销售一般流程:1.出技术规范2.审核3.发招标文件4.询价5.签技术协议

9.关于市场:市场是一个系统流程,市场中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0.电气行业的理念:1.责任理念2.结果理念(预计销售额)3.权变4.付出5.协作6.感恩7.行动8.商人9.用人10.解决11.泛专业

篇2:设计院学习总结

本次课程设计试验给我们带来了很多苦难,如没有使用过PDF以及不了解他,在开发过程中很多小细节都被忽视了,幸亏老是在讲解的时候及时提醒我们 ,我们才得以重新认识了PDF生成器。还有一些在文件方面系统的问题。归功于肖志辉同学的设计,同时姚国梁同学也功不可没,作为一个团体,我与谢明煜同学虽然也帮了不少忙,但是也只能算是小忙了,这个大作业给予我们的是全新的认识,相对于软件系统这个大方面。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到了这一行业给予我们所带来的各种乐趣。他指引我们以后的工作。但是其中一些问题我们虽然有所了解但是未能够彻底的解决,也只好行人事,做我们能做的了。在最后的这总结里。包含了我们四人组的几个星期的汗水。一起查阅资料。一起讨论这课题。研究问题。这种开发模式对于我们来说还是比较喜欢的。这种模式我们十分的喜欢。也许以后我们将在其他办公桌上和其他同事一起讨论其他课题的问题了。界时我们将会想到某天在学校的这些作为。大学的生活还是挺美好的。

篇3:设计院学习总结

《网络教育学习观与传统教育学习观优势互补研究》是我院承担的

势互补研究》的子课题, 于2002年8月立项, 2002年12月26日开题, 在学院内外和阳泉市内外的大中小学校的近40名教师的参与下, 于2006年7月通过由总课题组组织的专家鉴定, 圆满结题。现就对此课题的研究做一简单回顾。

课题研究的必要性

经过对网络教育和传统教育各自的优势与不足的认真分析, 我们认识到了进行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优势互补应用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对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 实现优化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在深入反思和对现实的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认识“粗放教育”和“粗放评价”概念, 认为教育的本质和核心是人, 人的思想和理念的教育和养成才是教育的真谛。并认为教育评价要倡导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的评价——“人文评价”。

指导理论及研究的方案、方法

指导理论:黎世法教授的异步教育教学理论与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研究的方案与方法:首先成立包括课题领导组、课题指导组、课题组和课题顾问组的课题组织机构。由学院党政领导担任课题顾问和课题领导组的组长, 各部门的主要领导担任领导组的成员和指导组组长, 具有一定研究经验的领导和教师担任课题组的成员, 定期召开会议进行汇报和讨论。课题组成员本着“我要研究”的原则, 主动参与、提出问题、设计专题、潜心研究, 在对自己所从事的学科教学进行反思的基础上寻找问题, 从问题入手进行研究。具体对收集的大量关于网络教育的和传统教育的文献资料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对教育教学的现状认真地进行了观察、分析和反思, 对整个课题进行了全面的探讨与分析。

研究的主要内容

根据我院教育教学的特点, 我们重点以学生为研究对象, 以“学习观”研究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 在对网络学习观与传统学习观各自的优势与不足进行了研究分析之后, 提出了虚践学习观 (隐性学习观) 与实践学习观 (显性学习观) , 即务虚学习与务实学习应互补优化的观点, 并提出了“学习观是天下第一观”的观点。

研究的主要过程设计

讨论了如何运用当前的网络硬件和软件及设备的应用及其对教育教学的影响, 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发挥其最大的作用。重点讨论了教师如何运用网络的思想和技术, 学生如何把握网络的思想和技术。

1. 整合学习、学会发现、异步设计、同步激励、优化发展设计

整合学习 (B-learning) 即混合式或结合式学习。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 进行优势互补。

学会发现, 因为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有价值。即要将网络作为我们创新的平台, 去尝试和探索“异步教育教学”的新方法。

异步设计, 即在教育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特性和个性差异, 对学生进行不同层次、不同内容、不同方法的学习设计, 区别于传统教学中的同一模式、同一方法和同一进程, 从学习思想、学习方法、学习进程、学习速度等方面进行的个性化设计。

同步激励, 即评价激励要一致。使得每个独特的个体在异步学习的过程中, 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同步的激励和评价、指导和促进, 保证学生在其最近发展区的可持续发展。

优化发展, 即科学发展和人文发展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需要以人的优化学习观为指导。

2. 课堂“3-1/3”和“2-1/2”探索研究

课堂“3-1/3”具有两层含义。第一, 课堂结构划分三个1/3:1/3教师采用传统的教授方法引导或总结;1/3教师让学生联系网络学习的资料内容, 自主学习, 发现问题, 总结归纳;1/3教师组织学生集体或分组讨论。第二, 对学习群体设计三层目标, 使得每层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得到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

课堂“2-1/2”也具有两层含义。第一, 课堂结构划分两个1/2:1/2教师采用传统的教授方法引导或总结;1/2教师联系网络学习的资料组织个性化学习。第二, 根据学习群体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个性差异, 设计二步目标, 分别进行不同的指导。

“n-1/n”是动态建构概念, 是理想教育的终极目标。异步课堂完全是由教师自主建构的, 可以拓展为多步甚至n步, 根据学生个性、学科特点、学科内容的不同进行自主设计。

在实验中, 我们选择家中拥有接入了互联网的电脑的学生和家中没有电脑的学生组成了课堂上的学习小组和课下的动态学习实验小组, 利用网络学习和传统模式进行整合学习, 实现课下积累“量”, 课上提高“质”的教学目的。即让学生和教师充分利用共享资源, 在课下大量地积累资料、知识、方法和思想;充分发挥异步设计的作用, 在课堂上展示学生的独特个性, 提高学习质量。

3.“整合学习、学会发现、异步设计、同步激励、优化发展”的教学评价与发展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 要从学生首先是一个发展着的、有差异的人这样的一个前提假设出发,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教育评价倡导教师要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采用多样的、开放的评价方法, 如, 行为观察、情景测验、学生成长记录等, 以了解学生的优点、潜能、不足以及发展的需要。

在教学与训练方面, 我们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个性的特点, 采取了异步训练的方法, 即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了不同的训练题目, 使得每个学生都可以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进行相应的学科知识和技能的训练, 以致达到可持续发展。

篇4:设计院学习总结

以小组学习为主要活动形式的阅读课堂中,根据文体的特点和学生的需求选择合宜的知识,并最终把知识转化为有意义的活动形式,需要借助怎样的学习工具来达成目标?带着这样的思考,我们进行了为期两年的学习单教学法的研究与尝试。浙师大王国均教授带给我们的学习单工具是从“一页纸教学法”中得到启示而进行的创新,通过学习单的研制与使用强化学习方法与学习过程,对学生的发展提出了更有价值的目标。

初期,我们的学习单研制摆脱不了导学案研制的影响,知识细碎,习题倾向明显,学习方法的指导不能在其中很好体现,使用过程更类似于讲习题,对答案。课堂的语文味没有了,琅琅书声消失了,学生的积极性也有所下降,在专家团队的指导下,我们进行了一次次课堂诊断与反思,通过对比导学案与学习单的不同点,明确了语文学习单的学科特性与研制目标。我们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学习单只是帮助学生学习的助学支架,语言的学习不能脱离语境与沉浸言语的活动;对于不同学力的学生,学习单要架设不同梯度的支架。

两年的实践,我们的学习单教学运用于课内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名著阅读指导课、文学圈活动等不同课类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学习单的设计与研制以备课组为单位,由学科组长负责,实行主备课人与二次备课制度。在对课堂效果的观测中、学生评价反馈的数据分析中我们不断对学习单的研制内容进行动态的修改和调整,并把学习单这一学习工具从初期的单一刻板的课堂使用单,变为形式多样,适用于课前、课中、课后,功能不同的学习单。以5份学习单为例,简述实践中我们对学习单的设计与使用。

一、课前学习单,为自主学习和学情分析引路

课前学习单的设置目的为了引领学生先行学习,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我们通过集体备课,深入研读课文,分析本篇的文体特点,文本类型与特质,它在教材中的地位及作用,确定它所承担的学科知识内容,制定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后编制课前学习单。如教学七下《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我们将该篇在小说单元教学中承担的文体知识教学点定位为“伏笔在小说情节中的作用”,在自主学习中就将学习任务设置在学习单中。同时,该学习单中的“感受评论”与“我的疑问”作为学情调查能显露学生的学习差异和学习起点,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真实的依据,直接影响着下一步课堂学习目标的制订和学习内容的选择。下表1为 《爸爸的花儿落了》的课前学习单。

二、设置体现方法与过程引导的路标式阅读学习单,为学生指引阅读路径

传统的以问题解决为课堂推进方式的教学,教师必然关注的是中上等的学生,只要问题有了正确答案,课堂就快速向前推进,一部分学习基础较差或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就会慢慢成为课堂中的旁观者,进而逐渐拉开了距离,造成了分化。以教学七下课文《狼》为例,七年级的学生,对于文言文学习,缺乏学习经验与方法的积累,文言文学什么?怎么学?对于不少学生来说还是不清晰的。那么,课堂学习单的研制重点,便是在方法与过程的引导上进行细化设计。同时,课堂学习单的使用要关注学习差异性,基础题与挑战题给不同学力的学生设置了不同能力层级的学习任务,所示例句启发学生发现本文的四字短语句式,感受言简义丰的言语现象,凸显了教师的教不缺位,学习单上附注的助读链接,为学有余力的学生研究性学习搭建了支架,指引了路径。学生沿单而学,教师沿学而教,《狼》的学习单发挥了助学提升的作用。见表2:

三、创设活动情境,将静态的文体知识教学转化为动态的驱动型任务活动单

实验前,我们的导学案编制,呈现的大多是问题或习题式的文本,是练习推动教学的行进,课堂上缺失情境性教学,一堂课下来,往往只有问题对答,没有了有情有味的朗读声,这样的课堂缺失了语文味。学习单教学依据不同的文本特质,文体特点,设计相应的语言实践活动,用读小说的方法读小说,用读散文的方法读散文,当然也用读诗歌的方式读诗歌。《在山的那边》一课的学习中,我们根据诗歌的阅读方法编制了朗读活动单,让学生自己设计朗读方案来阅读该诗,课堂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内互读,组间竞读,课堂中书声琅琅,学生在活动中加深了诗歌借助意象来表情达意的理解。见表3:

四、转换评价主体,从读者角度设计读写一体的评价性学习单

学生课堂学习成果,即学习目标的达成,需要进行评价,如何进行评价设计?我们尝试转换评价对象,设计评价性学习单,让评价的过程成为学生自查反思学习结果的过程。以八上《学习写消息》写作课为例,基于消息要素与基本结构的评价,让学生以自评互评的方式编制了互评学习单,基于写作目的与读者对象考量,让学生自审自评,编制自评学习单。见表4、表5。

两年的学习单教学实验,让我们深知不同的学习要求,需要有不同的设计,学习单的设计没有定法,它依据学生特点和学科知识,在课标的引领下,在实际教学中,需要不断改进。课前、课中、课后围绕明确的学习目标,构建一个具有内在逻辑的整体的学习设计。学习单就是显现的学习设计,它的研制需要师生共同合作完成,它是教师与学生、教材、课程多重对话的思维成果,它需要教师团队的智慧,需要学习共同体的集体参与,依据不同的课文特点,不同的教学内容,遵循学生的学情特点,依文、依体、依生设计学习单,我们的路还很长。王国均教授建议我们把教材中的选文按照文体进行梳理和统整,采取“阅读困惑—核心知识—知识转化”的分析思路,进行目标、内容与教学策略相应的学习单设计,把学习单的设计纳入课程编制的范畴,那将是一个艰巨而有意义的工程,任重道远,我们在路上执着前行。

参考文献

①王国均:《“比尔斯与普劳布斯特的‘路标式细读法述评”》,《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5年第11期。

②黄本荣:《“导学案”:不是天使,更非恶魔》,《语文教学通讯》,2014年第4期。

③刘仁贵:《初中报纸教育的实践探索》,[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师范大学,2012。

篇5:室内设计学习心得总结

2.找到了理想的工作,工作态度就要保持积极向上;即使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也要保持上进的心态。

3.工作的时候要合理的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结合工作的需要,保持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

4.出来工作无论是什么工作都好,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交流是必不可少的。所谓人际关系多广,你的前途就有多大,没有一个成功人士是靠着自己去成功的,懂得借助外力,才能及时把握机会,让工作事半功倍。

在专业学习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室内设计师除了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要不断提升审美能力要具备广博知识和阅历。

1.有全面综合素质:才可能创造出感动人空间

2.有敏锐洞察力:对时尚敏锐观察能力和预见性是设计师自我培养基本能力站在高度上讲设计师担负着引导时尚责任。

3.细致入微追求:室内设计师所面临是环境中各个不同细节对细节处理关系到整个室内空间设计成败越是简约设计细节越重要要注意室内外空间角色互换。

4.有很强表现能力及丰富表现手段:设计师要清晰准确地表达设计意图和思想让业主能够很容易理解和沟通。

5.要有准确把握材料信息和应用材料能力:市场发展、科技进步使新产品、新材料不断涌现及时把握材料特性、探索其实际用图可以拓宽设计思路紧跟时代在市场中占居先机。

6.重视概念设计风格定位:概念设计是对项目设计思路它是综合结果它是总思路包含对人文和功能、科技与材料综合考虑有设计者对设计项目独特认识因素和个性特征是有别于其他设计方案根本着重体现设计中在满足功能前提下独特个性植入所以不要形成固定风格但可以形成固定思路。

篇6:建筑设计业务学习总结

11.项目负责人制:

1)建筑专业是民用建筑设计行业的龙头专业,要善于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不光要熟练掌握自己专业的知识,也要对相关专业基本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建筑人要有专业自信,勇于担当,树立良好的精神面貌,成为自己所负责工程项目的带头人。建筑专业负责人要担任项目负责人的工作,负责各专业的统筹协调,设计成品汇总收集、消防审查、人防审查、施工图审查意见答复及工地服务问题答复的汇总收集工作,尤其是涉及到各专业的统一意见答复,一定要由建筑专业全部汇总提交给总工。承担项目负责人工作院里会根据工作量给有关人员增加相应的产值,项目负责人工程中遇到问题可直接向总工反映。随着项目日益增多,人员不断扩充及设计院不断的发展壮大,推行项目负责人制势在必行。

2)项目负责人本身也是本工程建筑专业负责人,一定要按计划提出各阶段建筑资料,并且要协助总工督促管理其他专业及本工程整体设计进度。

3)项目负责人负责提供给各专业本工程的图框、封皮格式,工程名称、子项名称、工程号及统一的设计日期。

4)项目负责人一般作为工程项目施工图交底、竣工验收工作的牵头人。

2.工程问题答复制度(含方案、初设、施工图、消防、人防审查及工地后期服务):意见回复时间以不影响工地施工进度为准,一般问题不超过三天,复杂问题不超过一周(特殊情况例外)。问题答复统一汇总至项目负责人处。

3.图纸设计格式要求:

1)目录中的图名要和图纸中的图名完全一致,注意文字、尺寸大小格式统一,文字说明左右对齐,序号要连续,不要缺失或重复。

2)同一套图纸中中一般不要出现两种以上的图幅。

3)各图纸取名以后在各工程中要统一,形成本院的固定模式。例如平面图去掉布置字样,立面图去掉轴字。详细要求参见04J801《民用建筑工程建筑施工图设计深度图样》。

4.给我发电子版图纸只要DWG,不要BAK等无用文件。给甲方提天正图纸一般要转化为T3格式,高版本天正甲方打不开到时还要转成低版本。

5.我通过各种媒介发送给各位的信息收到后要及时回复。

6.各工程根据项目所在地尽量使用当地的省级标准图集。

7.因工作需要购买规范、图集、资料可与我商量后指定人员进行购买,完后到财务报销,一般均购买两套,一套放大办公室一套放总工室。

8.建筑面积计算要严格准确,遵照《建筑面积计算规则》GBT 50353-2005,施工图最终建筑面积和甲方最初的设计任务书相差较大的情况为重大差错。

9.商住楼:底部商业营业厅与住宅组成的高层建筑,划分到公共建筑。住宅下部带营业网点定性还是居住建筑。要明确区分商业营业厅与营业网点。商业服务网点:住宅底部(地上)设置的百货店、副食店、粮店、邮政所、储蓄所、理发店等小型商业服务用房,该用房层数不超过二层、建筑面积不超过300㎡,即地上一和二层可以是上述小型商业服务用房,但地上二层是上述小型商业服务用房,则地上一层必须是上述小型商业服务用房。一层、二层上述小型商业服务用房建筑面积之和不能超过300㎡。采用耐火极限大于1.5h的楼板和耐火极限大于2.00h且不开门窗洞口的隔墙与住宅和其它用房完全分隔,此处的其他用房也可以使上述小型商业服务用房,该用房和住宅的疏散楼梯和安全出口应分别独立设置并不得交叉也不能直接连通。

10.建筑高度(高规):建筑物室外地面到其檐口或屋面面层的高度,屋顶上的水箱间、电梯机房、排烟机房和楼梯出口小间等不计入建筑高度。

11.建筑分类:高层建筑应根据其使用性质、火灾危险性、疏散和补救难度等进行分类。一类:十九层及十九层以上的普通住宅。二类:十层至十八层的普通住宅。

12.一类高层建筑的耐火等级应为一级,二类高层建筑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裙房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高层建筑地下室的耐火等级应为一级。

13.屋面防水等级及设防要求:I级:重要建筑和高层建筑,两道防水设防。II级:一般建筑,一道防水设防。现已取消各防水等级的使用年限要求,注意各种防水材料单独使用及复合使用的最小厚度要求。

14.地下室防水等级的适用范围:一级:居住建筑地下用房、办公用房、商场、娱乐场所、档案库、通信工程、计算机房、电站控制室、配电问和发电机房等,人防指挥工程、防水要求较高的人员掩蔽部。二级:地下车库、空调机房、防水要求不高的库房、一般人员掩蔽工程、水泵房等。防水等级一级,防水混凝土必选,再应选一至两种其它防水材料。防水等级二级,防水混凝土必选,再应选一种其它防水材料。主体结构的其他防水措施一般选用原则:①当只选用一种材料时,宜选用柔性防水材料;当选用两种材料时,宜选用一刚一柔或两柔的组合方式。②防水等级要求为一级时,一般应选两种其他防水材料;但在有些情况下(如埋置深度不大或地下水位低时),如自粘性高分子防水卷材可只作为一种防水材料用。

15.外保温材料要求:还执行《民用建筑外保温系统及外墙装饰防火暂时规定》(公通[2009]46号文件)。陕西只允许屋面

用挤塑板,外墙不允许,主要是因为市场上再生料太多。

民用建筑外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宜为A级,且不应低于B2级。

(一)住宅建筑应符合下列规定:

1、高度大于等于100m的建筑,其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应为A级。

2、高度大于等于60m小于100m的建筑,其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不应低于B2级。当采用B2级保温材料时,每层应设置水平防火隔离带。

3、高度大于等于24m小于60m的建筑,其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不应低于B2级。当采用B2级保温材料时,每两层应设置水平防火隔离带。

4、高度小于24m的建筑,其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不应低于B2级。其中,当采用B2级保温材料时,每三层应设置水平防火隔离带。

(二)其他民用建筑应符合下列规定:

1、高度大于等于50m的建筑,其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应为A级。

2、高度大于等于24m小于50m的建筑,其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应为A级或B1级。其中,当采用B1级保温材料时,每两层应设置水平防火隔离带。

3、高度小于24m的建筑,其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不应低于B2级。其中,当采用B2级保温材料时,每层应设置水平防火隔离带。

(三)幕墙式建筑应符合下列规定:

1、建筑高度大于等于24m时,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应为A级。

2、建筑高度小于24m时,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应为A级或B1级。其中,当采用B1级保温材料时,每层应设置水平防火隔离带。

耐火等级划分比较详细,有B3,B2,B1三个等级(A级就现在的科学技术没办法达到),其中B3级为普通板,即一点就着火,且火势越来越大;B2级为缓慢燃烧级,即点着以后火势不会变大,且滴落物不会引燃滤纸;B1级为离火窒息级,即离开火源后自动熄灭,或10秒内熄灭。

对于屋顶基层采用耐火极限不小于1.00h的不燃烧体的建筑,其屋顶的保温材料不应低于B2级;其他情况,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不应低于B1级。

屋顶与外墙交界处、屋顶开口部位四周的保温层,应采用宽度不小于500mm的A级保温材料设置水平防火隔离带。屋顶防水层或可燃保温层应采用不燃材料进行覆盖。

公消[2011]65号:《关于进一步明确民用建筑外保温材料消防监督管理有关要求的通知》

。从严执行《民用建筑外保温系统及外墙装饰防火暂行规定》(公通字[2009]46号)第二条规定,民用建筑外保温材料采用燃烧性能为A级的材料。

公消[2012]350号:《关于民用建筑外保温材料消防监督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经研究,《关于进一步明确民用建筑外保温材料消防监督管理有关要求的通知》不再执行。

16.台阶及栏杆设计要求:

1)室内台阶踏步数不应少于2级,当高差不足2级时,应按坡道设置。

2)人流密集的场所台阶高度超过0.70m并侧面临空时,应有防护设施。

3)临空高度在24m以下时,栏杆高度不应低于1.05m,临空高度在24m及24m以上(包括中高层住宅)时,栏杆高度不应低于1.10m。注:栏杆高度应从楼地面或屋面至栏杆扶手顶面垂直高度计算,如底部有宽度大于或等于0.22m,且高度低于或等于0.45m的可踏部位,应从可踏部位顶面起计算。

4)栏杆离楼面或屋面0.10m高度内不宜留空。

5)住宅、托儿所、幼儿园、中小学及少年儿童专用活动场所的栏杆必须采用防止少年儿童攀登的构造,当采用垂直杆件做栏杆时,其杆件净距不应大于0.11m。

6)梯段改变方向时,扶手转向端处的平台最小宽度不应小于梯段宽度,并不得小于1.20m,当有搬运大型物件需要时应适量加宽。

7)室内楼梯扶手高度自踏步前缘线量起不宜小于0.90m。靠楼梯井一侧水平扶手长度超过0.50m时,其高度不应小于1.05m。

8)注意要满足各种类型建筑楼梯踏步最小宽度和最大高度要求。

17.地下车库设计要求:

1)地下汽车库每个防火分区的最大允许建筑面积2000m2, 汽车库内设有自动灭火系统时,其防火分区的最大允许建筑面积可按规定增加一倍。

2)地下汽车库,汽车坡道两侧应用防火墙与停车区隔开,坡道的出入口应采用水幕、防火卷帘或设置甲级防火门等措施与停车区隔开。当汽车库和汽车坡道上均设有自动灭火系统时,可不受此限。

3)汽车库、修车库的人员安全出口和汽车疏散出口应分开设置。设在工业与民用建筑内的汽车库,其车辆疏散出口应与其他部分的人员安全出口分开设置。

4)汽车库室内最远工作地点至楼梯间的距离不应超过45m,当设有自动灭火系统时,其距离不应超过60m。

5)停车数少于100辆的地下汽车库汽车疏散出口可设一个。

6)汽车疏散坡道的宽度不应小于4m,双车道不宜小于7m。

7)两个汽车疏散出口之间的间距不应小于10m;两个汽车坡道毗邻设置时应采用防火隔墙隔开。

8)停车车位尺寸及坡道通道尺寸要求

平行停车车位尺寸2.4m x 6m,通道最小宽度3.8m。垂直停车车位尺寸2.4m x 5.3m,通道最小宽度5.5m。

坡道最小宽度

曲线坡道还应满足小型车转弯半径不小于6.0m的要求。通过计算得知,曲线坡道内径最小约为4.0m,舒适内径约为5.5~6m。

9)地下车库出入口数量及宽度要求

停车数<50 辆:可设一条宽度不小于4.0 m的单行坡道出口(技术措施);设计资料集要求25辆以上要两个出入口。停车数< l00辆:可设一条宽度不小于7.0 m的双行坡道出口;

100辆≤停车数≤300辆:出入口不应少于两个;

300辆<停车数≤500辆:两个出入口分开设置,且宽度均不小于7.0 m;

500辆<停车数:应设置不少于3个双车道的出入口。

18.消防控制室设计要求

1)《建规》:11.4.4 消防控制室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单独建造的消防控制室,其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2 附设在建筑物内的消防控制室,宜设置在建筑物内首层的靠外墙部位,亦可设置在建筑物的地下一层,但应按本规范第7.2.5 条的规定与其它部位隔开,并应设置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3 严禁与消防控制室无关的电气线路和管路穿过;4 不应设置在电磁场干扰较强及其它可能影响消防控制设备工作的设备用房附近。

2)《高规》:4.1.4 消防控制室宜设在高层建筑的首层或地下一层,且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隔墙和1.50h的楼板与其它部位隔开,并应设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

3)《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3.1.9消防控制室应设置在地下一层,并应邻近直接通向(以下简称直通)地面的安全出口;消防控制室可设置在值班室、变配电室等房间内;当地面建筑设置有消防控制室时,可与地面建筑消防控制室合用。消防控制室的防火分隔应符合本规范第4.2.4条的规定。

19.人防设计要求:

 防常规武器抗力级别5级和6级(以下分别简称为常5级和常6级);防核武器抗力级别4级、4B级、5级、6级和

6B级(以下分别简称为核4级、核4B级、核5级、核6级和核6B级)。

 甲类防空地下室设计必须满足其预定的战时对核武器、常规武器和生化武器的各项防护要求。乙类防空地下室设计

必须满足其预定的战时对常规武器和生化武器的各项防护要求。

 一等人员掩蔽所,指战时坚持工作的政府机关、城市生活重要保障部门、重要厂矿企业和其它战时有人员进出要求的人员掩蔽工程。二等人员掩蔽所,指战时留城的普通居民掩蔽所。

 人员掩蔽工程和配套工程应按下列规定划分防护单元和抗爆单元:上部建筑层数为九层或不足九层(包括没有上部

建筑)的防空地下室应按要求划分防护单元和抗爆单元(人员掩蔽工程防护单元≤2000m2,抗爆单元≤500m2);上部建筑的层数为十层或多于十层(其中一部分上部建筑可不足十层或没有上部建筑,但其建筑面积不得大于200m2)的防空地下室,可不划分防护单元和抗爆单元(注:位于多层地下室底层的防空地下室,其上方的地下室层数可计入上部建筑的层数);相邻抗爆单元之间应设置抗爆隔墙。两相邻抗爆单元之间应至少设置一个连通口。在连通口处抗爆隔墙的一侧应设置抗爆挡墙。不影响平时使用的抗爆隔墙,宜采用厚度不小于120mm的现浇钢筋混凝土墙或厚度不小于250mm的现浇混凝土墙。不利于平时使用的抗爆隔墙和抗爆挡墙均可在临战时构筑。临战时构筑的抗爆隔墙和抗爆挡墙,其墙体的材料和厚度应符合下列规定:1 采用预制钢筋混凝土构件组合墙时,其厚度不应小于120mm,并应与主体结构连接牢固;2 采用砂袋堆垒时,墙体断面宜采用梯形,其高度不宜小于1.80m,最小厚度不宜小于500mm。

 上部建筑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甲类防空地下室,其顶板底面不得高出室外地平面。

 防空地下室的每个防护单元不应少于两个出入口(不包括竖井式出入口、防护单元之间的连通口),其中至少有一个

室外出入口(竖井式除外)。战时主要出入口应设在室外出入口。(符合第3.3.2条规定的防空地下室除外)。

 当电梯通至地下室时,电梯必须设置在防空地下室的防护密闭区以外。

 扩散室内应设地漏或集水坑。

 防空地下室战时主要出入口的防护密闭门外通道内以及进风口的竖井或通道内,应设置洗消污水集水坑。

 人员掩蔽工程等在进风系统中设有滤毒通风的防空地下室,应在其清洁区内的进风口附近设置防化通信值班室。平战结合的防空地下室中,下列各项应在工程施工、安装时一次完成:

——现浇的钢筋混凝土和混凝土结构、构件;

——战时使用的及平战两用的出入口、连通口的防护密闭门、密闭门;

——战时使用的及平战两用的通风口防护设施;

——战时使用的给水引入管、排水出户管和防爆波地漏。

 防空地下室的防水设计不应低于《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规定的防水等级的二级标准。

 防空地下室的顶板不应抹灰。平时设置吊顶时,应采用轻质、坚固的龙骨,吊顶饰面材料应方便拆卸。

 人防工程内应采用防火墙划分防火分区,当采用防火墙确有困难时,可采用防火卷帘等防火分隔设施分隔,防火分

区划分应符合下列要求:1防火分区应在各安全出口处的防火门范围内划分;2水泵房、污水泵房、水池、厕所、盥洗间等无可燃物的房间,其面积可不计入防火分区的面积之内;3与柴油发电机房或锅炉房配套的水泵间、风机房、储油间等,应与柴油发电机房或锅炉房一起划分为一个防火分区;4防火分区的划分宜与防护单元相结合。 丙、丁、戊类物品库房的防火分区允许最大建筑面积应符合(丁500 m2、戊1000 m2)规定。当设置有火灾自动报

警系统和自动灭火系统时,允许最大建筑面积可增加1倍;局部设置时,增加的面积可按该局部面积的1倍计算。 人防工程的耐火等级应为一级,其出入口地面建筑物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

 位于防火分区分隔处安全出口的门应为甲级防火门:当使用功能上确实需要采用防火卷帘分隔时,应在其旁设置与

相邻防火分区的疏散走道相通的甲级防火门。

 用防护门、防护密闭门、密闭门代替甲级防火门时,其耐火性能应符合甲级防火门的要求且不得用于平战结合公共

场所的安全出口处。

 建筑面积不大于500m2,且室内地面与室外出入口地坪高差不大于10m,容纳人数不大于30人的防火分区,当设置

有仅用于采光或进风用的竖井,且竖井内有金属梯直通地面、防火分区通向竖井处设置有不低于乙级的常闭防火门时,可只设置一个通向室外、直通室外的疏散楼梯间或避难走道的安全出口;也可设置一个与相邻防火分区相通的防火门。

 建筑面积不大于200m2,且经常停留人数不超过3人的防火分区,可只设置一个通向相邻防火分区的防火门。 房间建筑面积不大于50m2,且经常停留人数不超过15人时,可设置一个疏散出口。

 安全疏散距离应满足下列规定:1房间内最远点至该房间门的距离不应大于15m;2房间门至最近安全出口的最大

距离:医院应为24m;旅馆应为30m;其他工程应为40m。位于袋形走道两侧或尽端的房间,其最大距离应为上述相应距离的一半。

 安全出口和疏散楼梯净宽≥1.10 m,单面布置房间疏散走道净宽≥1.20 m。

20.商店建筑设计

 营业部分设置的自动扶梯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自动扶梯倾斜部分的水平夹角应等于或小于30°;

二、自动扶梯上下两端水平部分3m范围内不得兼作它用;

三、当只设单向自动扶梯时,附近应设置相配伍的楼梯。

 综合性建筑的商店部分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3h的隔墙和耐火极限不低于1.50h的非燃烧体楼板与其它建筑部分隔

开;商店部分的安全出口必须与其它建筑部分隔开。

 商店营业厅的每一防火分区安全出口数目不应少于两个;营业厅内任何一点至最近安全出口直线距离不宜超过20m。

(建规、高规不宜超过30米,按30米执行)。

 商业作为高层建筑的裙房一般为封闭楼梯间,近期审图有提高为防烟楼梯间的现象。高层正投影下部布置的商业疏

散楼梯一定要为防烟楼梯间。

21.消防电梯:消防电梯井、机房与相邻其它电梯井、机房之间,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隔墙隔开,当在隔墙上开

篇7: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学习总结

通过这个学期的学习,我觉得在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这门课程中的收获颇多,同时让我了解到在开发一个系统前,进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是重中之重,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实现好的系统,做好前期工作是必须的。比如说从系统这一方面说吧,首先进行信息系统规划,接着是结构化系统分析,结构化系统设计三个部分,其中结构化系统设计主要包括系统总体结构设计,代码设计,数据库设计,输入输出设计,最后一步就是系统的实现与运行过程了。

在这期课程中,通过老师讲解学习到了:在信息系统的概论中,让我们初步认识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其功能,分析信息系统的特征、结构、信息系统的分类和信息系统的发展阶段等。在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概述中,我知道了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指的是管理信息系统由问题提出开始,从系统规划、系统分析、设计、实施到系统的维护、评价的全过程,其次就是创建MIS的方法等。在信息系统规划中,学习了信息系统规划的定义、内容、流程和方法,在信息系统规划的方法中,具体介绍了关键成功因素法、战略目标集成法和企业系统计划法等。在第四章结构化系统分析中,主要学习到了结构化信息系统的分析过程,分析信息系统需求分析方法和主要工具,学习到了数据流程图的基本结构和画法。在学习画时序图过程中虽然也遇到了很多的问题,但是通过老师和同学的帮助都成功得到了解决。在画数据流程图的时候遇到的问题就相对少了点,因为以前学过一些,所以在绘制时就相对轻松一些。在进行需求分析学习过程中,我知道了在需求分析阶段需做的工作、需求分析的任务、需求分析的特点等。在学习体系结构设计中,理解了体系结构的基本概述、体系结构设计需要做的工作。在最后学习了详细设计。其次,在本期学习到的知识中,老师也让我们做了实际的运用,在平时作业中,我们完成了图书管理系统需求规格说明书、小区物业管理系统需求规格说明说、图书管理系统体系结构的设计,图书管理系统详细设计、小区物业管理系统详细设计等,通过这些实际的运用,让我更加深入的了解并学会运用所学知识。

篇8:设计院学习总结

主题学习是针对学校教育学科过于独立提出的, 它源于20世纪中期的西方课程整合运动, 是一种综合课程开发模式。到了20世纪末, 随着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兴起, 同时随着以信息技术为主的教育技术的发展, 主题学习才逐渐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 如今主题学习已成为教育技术领域的热点话题。同时也是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研究过程中应关注的课题[1]。

信息技术对主题学习的支撑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信息技术为主题学习提供资源和环境支撑;二是信息技术为主题学习提供工具支撑。信息技术时代的主题学习有两层含义:首先, 主题学习仍然是一种综合性的课程组织模式。“主题方式”是科恩提出的七种类型综合科学课程之一[2]。我国新课程首次引入了“模块”和“主题”两个概念,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借鉴吸收了西方“主题式模块课程模式”。并且在信息技术时代, 主题学习更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主导模式[3]。其次, 主题学习也是一种学习模式。它是从教学设计层面上实现多学科知识的整合和多元培养目标的融合。在当今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主题学习模式是指:围绕着学生感兴趣的科学、社会或生活主题, 在信息技术有效支持下, 让学生通过信息的搜集整理、问题解决、作品制作、主动探究等实现对主题广泛而深入的理解, 从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主题学习模式是以人本主义理论和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 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内容的综合性和趣味性, 更强调学习过程的活动性和探究性, 这些与我们的新课程理念不谋而合, 因此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 主题学习越来越得到我国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二、主题学习设计

根据主题学习的两层含义, 主题学习设计也分两个层面:一是主题课程开发[4]。参与主题课程开发涉及各个学科的教师甚至课程专家的参与, 需要大量人力物理支持, 这不是本文探讨的话题。本文将着重探讨主题学习设计的第二个层面, 即从教学设计的层面谈主题单元设计。本文以“食品与健康中的科学”主题单元设计为例谈谈主题单元的设计。主题单元设计流程如图1所示。

(一) 主题的选择

主题的来源有很多, 我们可以从科学、社会、生活、学生、自然环境等几个方面来选择主题。当然这几个方面的主题开发并不是孤立的, 通常情况下是融合的。选择“食品与健康”主题是出于如下考虑:首先, 该主题贴近学生生活经验, 也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这在一定程度上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其次, 食品安全问题也是一个社会热点问题, 媒体上关于食品安全问题的报道也是屡见不鲜, 将这一问题作为学习内容, 能增进学生对社会的了解, 使学生具备作为一个社会公民应有的食品安全素养[5];最后, 该主题涉及到的科学知识基本属于化学学科范畴, 新的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涉及食品与健康的知识也很丰富[5], 依据课程标准来设计主题学习单元, 有利于主题学习真正地走进中学课堂教学。

(二) 主题的分解

在选取主题后, 接下来要做的是对主题的问题化分解, 将主题分解为一些可以具体操作的问题或专题。这一步可以让学生参与进来。首先向学生陈述主题名称, 然后让学生围绕该主题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教师将这些问题列成问题清单, 并和学生一起将问题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组, 最后确定主要问题, 也就是确定要深入探究的专题。例如:学生面对“食品与健康”主题提出了一系列问题, 我们将这些问题分类确定了主题课程的5个主题单元, 又将其中涉及科学领域的主题单元分解为“平衡膳食”、“食品安全”、“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热概念”四个专题。

食品与健康主题学生问题清单

(1) 吃什么样的食物我才会更健康呢? (2) 现在的小孩越来越胖, 都是食物惹的祸吗? (3) 可以通过节食的方法减肥吗? (4) 我们能买到不含防腐剂的食品吗? (5) 为什么KFC (肯德基) 在中国那么受欢迎?中国的食品在国外受欢迎吗? (6) 什么是绿色食品, 无公害农产品? (7) 现在的蔬菜大多含有农药, 猪肉也有“瘦肉精”, 我们还能吃什么? (8) 我们在超市买到过期产品怎么办? (9) 为什么南方人喜欢吃米饭, 北方人喜欢吃馒头? (10) 我们人类的寿命不断增长, 和吃的食物有关系吗?……

(三) 学习任务设计

主题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 主题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为了避免学生探究的盲目性和最后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教师应针对每个专题提出学习任务。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学习和探究, 这样就保障了探究的目的性和方向性, 最后也可参考学生任务完成情况对学生进行评价。当然, 任务设计的好坏也是主题学习能否成功开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我们认为好的任务设计至少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 设计的任务应该具备一定的复杂性和综合性, 学习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分工协作, 通过广泛搜集资源并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最终解决问题; (2) 任务的成果应该具备一定的灵活性, 可以让学生完成一些作品, 这样方便成果在小组之间和小组内分享交流。

如:针对“食品与健康”的四个专题, 我们分别设计了相应的学习任务。平衡膳食专题给学生的任务是“给家人设计一份健康的食谱”;食品安全专题的学习任务是“根据提供的众多食品安全事件提炼出食品安全风险清单, 并针对各种风险为大家提出防范建议”;食品添加剂专题的学习任务是“撰写关于食品添加剂利弊的小论文”, “列举常见的食品中所含的各种食品添加剂”等;食品热概念专题的学习任务是“制作一期电子板报或者网页介绍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等这些常见的食品相关概念, 并介绍绿色食品对人类健康的意义”。

(四) 学习活动设计

主题学习是一个基于资源的探究协作学习过程。学生围绕着专题和任务, 通过主题网站或搜索引擎搜集资源, 分析提炼所需信息得出结论, 并通过一定的创作工具 (如ppt、Word、Frontpage等) 制作作品, 最后就是小组之间交流展示作品, 并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和评价。在这个过程中, 不同的小组可以选择不同的专题来进行深入学习, 而最后通过组间交流、学习报告和作品浏览来相互学习从而了解其他专题, 这样学生不仅对某一专题有了深刻的认识, 而且对主题也有较全面的了解。另外, 在这个过程中小组成员内部通过在线交流工具分工协作, 交流和讨论, 小组之间可以通过主题论坛自由发表观点, 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组织者作用, 并对学生疑难问题给于一定的帮助。

从上面对主题学习活动过程的描述可以看出, 探究活动乃是整个主题学习的核心活动。然而, 根据不同专题的性质, 主题学习活动可以设计成为各种不同程度的探究活动。信息技术支撑下, 几种典型的探究学习活动为[3]:信息狩猎 (Scavebger hunts) 、网上调查 (CyberInquiry) 、网络探究 (WebQuest) 和迷你探究 (MINIQuest) 。这些学习活动方式体现着不同程度的探究取向。其中信息狩猎活动, 相对来说是一种探究程度较低的探究方式, 也是一种比较纯粹的信息收集型探究方式。而网络探究显然就是一种相对较深入的探究活动, 学生按照一定的研究步骤, 利用万维网和其他资源进行有目的地探究, 建构反映解决问题的知识的过程。食品与健康主题的四个专题分别采用了这四种典型的探究活动:平衡膳食专题采用的是WebQuest, 食品添加剂专题采用的是CyberInquiry, 食品安全专题采用的是MINIQuest, 食品热概念采用的是Scavebger hunts。下面简单介绍平衡膳食专题活动设计:“平衡膳食”专题探究活动采用WebQuest方式。首先, 创设情景, 以卫生部、科技部和国家统计局2004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为情景, 让学生了解我国居民膳食营养及相关疾病 (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和血脂异常等疾病) 的状况。然后学习者被分成四人小组, 每个成员扮演不同的角色, 分别为营养师、配菜师、医生和“食品与健康”教育主题网特约小记者, 每个角色被分配不同的探究任务。各个角色的任务、活动设计如下:

营养师角色的任务是:向大家介绍食物营养的专业知识。要调查的信息包括:营养师是一份什么样的职业;日常生活的食物都含有哪些营养素;人体需要哪些营养素, 需求量是多少。

配菜师角色的任务是:向大家介绍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配菜。其要调查的结果应包含下面的信息:配菜师是一份什么样的职业;生活中我们食用的菜应如何搭配才合理 (如荤素搭配等) ;收集一些食物搭配禁忌的案例 (如豆腐忌菠菜———同食生结石) ;收集一些食物完美搭配的案例 (如猪肝配菠菜———荤素搭配均补血) 。

医生角色的任务是向大家介绍饮食与健康的关系。其要调查的结果应该包含的信息有:与饮食有关的疾病有哪些;糖尿病、高血压和肥胖等疾病的病因;饮食中我们应该注意什么以防止以上疾病的发生。

“食品与健康”教育主题网特约小记者的角色任务是写一篇报道综述食品与健康的关系以及我们日常饮食应该注意的事项。文章将会刊登在“食品与健康”教育主题网。文章报道的信息至少包括:我国公民健康状况简介;饮食与健康的关系 (与一些疾病产生的关系) ;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饮食注意事项等。

(五) 主题学习资源设计

主题学习需要大量的资源做支撑, 既需要学习者主动搜索、收集和整理信息资源, 也需要教师为学生主动推荐资源, 从某种意义上讲, 主题学习就是一种基于资源的学习, 因此, 资源的设计是主题学习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 特别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 怎样有效选择资源、怎样设计组织选择的资源为学习者提供支持是许多教师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我们认为, 资源的设计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资源丰富

主题学习需要大量资源做支撑, 资源应当涉及面广且有一定的深度。资源可以是数字的也可是文本的, 可以来自学校也可来自社会和社区, 可以是教师搜集也可以是学生搜集, 甚至资源内容之间的观点都可以是相对立的, 总之要围绕主题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全面的资源, 才能使他们对主题形成广而深的认识, 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信息评价、信息判断和信息处理的能力。当然, 资源丰富只是主题资源建设应注意的一个方面, 为了保障资源的质量, 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资源建设还应满足其他两个条件。

2.资源的结构性

主题资源十分丰富, 数据量很大, 那么如何将资源有条理而非零乱地呈现给学生就是主题资源建设应注意的另一个问题。这就涉及到将资源转化成知识的过程。将资源按照主题内在的知识结构来呈现, 也就是将资源围绕一系列的专题 (问题) 来呈现:每个专题的资源都由专题基本知识和扩展资源构成, 其中基本知识部分可以参考学科课程标准来建设, 这部分知识应该是严谨科学的。扩展性资源是对专题知识的补充, 建设的目的是开拓学生的视野, 使学生对某一专题形成更全面的认识, 这部分资源建设正是满足主题资源建设丰富性的要求, 其灵活性较大, 可以采取师生共建的方法。

3.资源的生命性

主题资源的生命性体现为:资源应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 主题资源建设要结合学生的探究活动来进行。学生探究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离不开资源的支持与参与, 且资源只有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服务才能表现出其价值。资源的生命性还体现在资源的时效性、有具体的出处、信息源的可靠性。资源建设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 必须做到时常更新, 并且标明资源的来源, 这样可以通过判断信息源是否权威来评价资源的可靠性程度。

资源组织的具体物化形式便是主题学习网站, 主题学习网站的主题知识区存放的就是专题结构化的学习资源和丰富多样的扩展性资源。

(六) 主题学习网站制作

为了方便学生利用网络进行主题学习, 教师可以为学生开发支撑主题学习的网络平台, 也即是主题学习网站。如:针对食品与健康主题学习, 我们设计制作了《食品与健康》主题学习网站 (http://cer.hebtu.edu.cn/shipin/index.htm) , 网站由“主题知识区”、“主题资源库”、“主题协作性学习平台”和“主题论坛”四个模块构成。该平台作用是: (1) 为学生的主题学习提供结构化的主题学习资源; (2) 为小组内合作学习提供一个交流协作的平台; (3) 为学生提供一个上传资源和交流作品的平台; (4) 为学生提供一个发表意见、思想交锋、发表学习感想的平台。

随着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广泛使用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的不断深入, 主题学习模式将会成为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教学模式之一。而我国对信息技术支撑下的主题学习研究刚刚起步, 展望未来, 对于主题学习的研究应该更加关注主题活动设计和主题资源建设, 这就需要我们广大的一线教师参与进来, 因为资源的建设取决于教师如何去利用资源, 主题资源的建设必须与学生的主题活动结合起来。希望主题学习能引起广大一线教师的关注。

参考文献

[1]李田, 马建峰, 陈志梅.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研究历程[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08, (6) :40-42.

[2]潘苏东.综合科学课程内容组织结构方式的分析[J], 比较教育研究, 2005, (5) :49-53.

[3]顾小清.主题学习设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使用模式[M], 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 2005.37.

[4]顾小清.促进IT与跨学科课程整合的主题学习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 2003, (3) :61-65.

上一篇:大三毕业欢送会主持词下一篇:植入式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