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迁移教学设计

2022-07-22

第一篇:学习迁移教学设计

一、什么是学习迁移?迁移的种类有哪些?

第7章学习的迁移

一、什么是学习迁移?迁移的种类有哪些? 学习迁移是在某一种学科或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理解或态度对在另一学科或情境中技能、知识、理解或态度的获得的影响。简单地说,学习迁移就是指一种学习活动对另一种学习活动的影响。

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可以看到迁移现象。例如,掌握英语的人学起法语来就比较容易;会骑自行车的人比不会骑的人学开摩托车要容易一些;会拉二胡的人,再学习弹三弦、拉小提琴,也比较容易。此外,也可以看到一些与此相反的现象,如学汉语拼音对有些英语字母语音的学习常常发生干扰;习惯于右脚起跳的跳高技能对掌握用左脚起跳的撑杆跳高也有干扰作用。这些都是学习迁移现象。

1.从迁移的性质来分,可以分成正迁移和负迁移。

正迁移也叫“助长性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促进作用。如学习数学有利于学习物理,学习珠算有利于心算,掌握平面几何有助于掌握立体几何等,懂得英语的人很容易掌握法语。

负迁移也叫“抑制性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阻碍作用。如掌握了汉语语法,在初学英语语法时,总是出现用汉语语法去套英语语法,从而影响了英语语法的掌握,在立体几何中搬用平面几何的“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相互平行”的定理,则会对立体几何有关内容的学习产生干扰等。

2.从迁移的方向来分,迁移可以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顺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发生的影响。在物理中学习了“平衡”概念,就会对以后学习化学平衡、生态平衡、经济平衡产生影响。通常所说的“举一反三”就是顺向迁移的例子。

逆向迁移是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发生的影响。如学习了微生物后对先前学习的动物、植物的概念会产生影响等。

3.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式来分,可以分为特殊迁移和非特殊迁移。

特殊迁移是指学习迁移发生时,学习者原有的经验组成要素及其结构没有变化,只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要素重新组合并移用到另一种学习之中。如跳水的一些项目,弹跳、空翻、入水等基本动作是一样的,运动员在某些项目中将这些基本动作熟练掌握,那么在学习新的跳水项目时,就可以把这些基本动作加以不同的组合,很快形成新的动作技能。

非特殊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态度对另一种具体内容学习的影响,即将原理、原则和态度具体化,运用到具体的事例中去。如学生学习中获得的一些基本的运算技能、阅读技能可以运用到各种具体的数学或语文学习中。

4.根据迁移的层次,把迁移分为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

横向迁移也叫做水平迁移,指先行学习内容与后继学习内容在难度、复杂程度和概括层次上属于同一水平的学习活动之间产生的影响。如通过加、减、乘法学习后获得的一些运算技能会促进除法运算学习等。

纵向迁移也叫垂直迁移,指先行学习内容与后续学习内容是不同水平的学习活动之间产生的影响。例如,小学生学习掌握了水果这一上位概念,要学习芒果这一下位概念,如果告诉学生芒果是一种水果,学生就很容易掌握芒果这一概念。这种迁移就是纵向迁移。

5.根据迁移的范围不同来分,可以分为自迁移、近迁移与远迁移。

如果个体所学习的经验影响着相同情境中的任务操作,则属于自迁移。近迁移即把所学的经验迁移到与原初的学习情境比较相近的情境中。个体能将所学的经验迁移到与原初学习情境极不相似的其他情境中时,即产生了远迁移。

二、形式训练说关于学习迁移的基本观点。

形式训练说是最早的学习迁移理论。形式训练说主张迁移要经历一个形式训练过程才能产生。形式训练说的心理学基础是官能心理学,形式训练说把迁移看作是通过对组成“心智”的各种官能分别进行训练来实现的,迁移的发生是自动的。它把训练和改进“心智”的各种官能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认为一个学科的直接效用并不重要,心理官能的锻炼才是最重要的,即学习的内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所学材料对官能训练的价值。该学说还认为,学习要收到最大的迁移效果,就要经历一个“痛苦的”过程。形式训练说重视能力的培养和学习的迁移,强调对于有效的记忆方法、工作和学习的习惯以及一般的有效工作技术加以特殊训练,这些都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心智”的各种官能是否可以分别训练使之提高,从而自动地迁移到一切活动中去?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不是训练“心智”的各种官能?该学说缺乏充分的科学依据,早期的以及近现代的心理实验研究都对这一学说提出了挑战。

三、共同要素说关于学习迁移的基本观点。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心理学家开始借助实验来检验形式说的迁移理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士在1890年首先通过记忆实验来研究学习迁移问题。继詹姆士之后,桑代克和伍德沃斯以刺激—反应的联结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学习迁移的共同要素说,认为只有当两个机能的因素中有相同的要素时,一个机能的变化才会改变另一个机能的习得。也就是说,只有当学习情境和迁移情境存在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影响到另一种学习,即产生学习迁移。

桑代克在1901年所做的“形状知觉”实验是共同要素说的经典实验。桑代克认为,学习迁移是非常具体的、有限的,只存在于含有共同要素的一些领域,同时,学习活动中存在的共同要素越多,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这对形式训练说影响下的只重形式训练而忽视实际生活的教育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对避免学校教育与实际生活脱离具有重要意义。但桑代克的共同要素说只能机械解释具体的特殊迁移,难以揭示复杂的学习迁移的实质。

四、概括化理论关于学习迁移的基本观点。

贾德以实验研究了原则和概括性的迁移后认为:两个学习活动之间存在的共同成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而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即在于主体所获得经验的类化。所以贾德的迁移理论又称概括化理论。

贾德在1908年所做“水下击靶”的实验,是概括化理论的经典实验。根据迁移的概括化理论,对原理理解概括的越好,在新情境中的学习迁移越好。贾德的概括化理论突破了桑代克相同要素的局限,第一个将相同要素的范围上升到更抽象的原理原则,同时把学习者对学习情境的共同原理原则的概括作为迁移的基本条件,从而扩大了迁移研究的范围,促进了学习迁移研究的发展。这一理论对教学实际产生了广泛而深刻地影响。对教学而言,重要的是在要鼓励学生对核心的基本的概念进行抽象和概括。

五、关系转换说关于学习迁移的基本观点。

关系转换说是格式塔心理学家提出的迁移观点。他们主张学习迁移的重点不在于掌握原理,而在于觉察到手段与目的之间的关系。他们认为学生“顿悟”两种学习情境中原理原则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手段—目的之间的关系,是实现迁移的根本条件。也就是说,迁移不是由两个学习情境具有共同成分、原理而自动产生的某种东西,而是学习者突然发现两个学习经验之间存在的关系的结果。

苛勒(K.Kholer)所做的“小鸡觅食”的实验是支持关系转换说的经典实验。关系转换说认为对关系的顿悟是学习迁移发生的关键,认为学习的主体越能认清、了解和发现事物之间的关系,则越容易产生迁移,迁移的作用也越普遍。

六、奥斯古德的迁移三维曲面模型。

奥斯古德在总结了大量迁移实验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迁移的三维模型,又称“迁移的逆向曲面”,以表明刺激或学习材料的相似程度和反应的相似程度与迁移之间的关系。奥斯古德提出的迁移三维曲面模型,系统地考察了学习材料的相似性和反应的相似性两个维度的组合与迁移效应之间的关系,并将这种关系用三维曲面图描述出来。由于他的实验数据来自机械的对偶学习,其理论对于了解机械的联想学习的实质是有益的,但不能说明高级学习特别是有意义学习的实质。

七、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的基本观点。

布鲁纳和奥苏贝尔把迁移放在学习者的整个认知结构的背景下进行研究,他们在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迁移的理论和见解。布鲁纳认为,学习是类别及其编码系统的形成。迁移就是把习得的编码系统用于新的事例。正迁移就是把适当的编码系统应用于新的事例;负迁移则是把习得的编码系统错误地用于新事例。

奥苏贝尔在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有意义学习是不存在的。一切有意义的学习必然包括迁移,迁移是以认知结构为中介进行的,先前学习所获得的新经验,通过影响原有认知结构的有关特征影响新学习。

奥苏贝尔认为,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稳定性是影响学习迁移的三个关键因素。

认知结构变量的可利用性是指学习新知识时,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是否有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可以利用,即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是否具有用来同化新知识的适当观念。根据有意义学习理论,如果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具有可利用的知识经验,则有助于新知识的同化,有助于学习迁移。例如,学生掌握了水果这一概念,如果要学习芒果这一概念,原有认知结构中的上位概念(水果)与新学习的下位概念(芒果)相互作用,最终被上位概念所同化。再如学生掌握了大量的金银铜铁锌等下位概念,然后去学习金属这个上位概念,认知结构中已有的下位概念会促进对这个上位概念的掌握等。

认知结构变量的可辨别性是指学习新知识时,学生原有的观念与新的学习知识的区别程度,新旧知识之间是否能够清晰辨别。如果学生原有的知识是按照一定的结构分层次严密地组织好的,在学习新知识时,不仅能够迅速地找到起固定作用的知识,而且也容易辨别新旧知识之间的异同,有助于新知识的同化,有助于学习迁移。

认知结构变量的稳定性是指学习新知识时,学生原有认知结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巩固程度。原有认知结构中的观念越巩固,越有助于促进学习迁移。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指出,学生学习新知识时,认知结构可利用性高、可辨别性大、稳定性强,就能促进对新知识学习的迁移。“为迁移而教”实际上是塑造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问题。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改革教材内容和教材呈现方式改进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变量以达到迁移的目的。

八、产生式迁移理论的基本观点。

产生式迁移理论则是针对认知技能的迁移提出的,其基本思想是:前后两项学习任务产生迁移的原因是两项任务之间产生式的重叠,重叠越多,迁移量越大。两项任务之间的迁移,是随其共有的产生式的多少而变化的。

所谓产生式就是有关条件和行动的规则,简称C-A规则。

产生式迁移理论是根据安德森的思维适应性控制理论(简称ACT)发展而来。根据ACT理论,技能的学习分两个阶段:首先,规则以陈述性知识的形式进入学习者的命题网络,然后经过变式练习转化为以产生式表征的程序性知识。当两项任务之间有共同的产生式或产生式的重叠时,迁移就会发生。也就是说,产生式的相似是迁移产生的条件。

安德森等设计了大量实验来验证他的迁移理论,但目前该理论的研究仍停留于计算机模拟阶段。尽管如此,它在实际教学中的含义还是十分明显。因两项任务共有的产生式数量决定迁移水平,因此要注重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则的教学,以便为后继的学习做准备。此外,先前学习的内容必须有充分的练习,才易于迁移。

九、论述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学习迁移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既受学习材料、学习环境等客观条件的影响,也受学习者智力、年龄、认知结构、认知技能与策略、学习态度与心向、情绪与精神状态等主观条件的制约。归结起来学习迁移主要受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影响:

1.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要素或相似性

凡是在先前的学习同后来的学习之间所包含的共同要素越多,迁移也就越容易产生。在学生的实际学习活动中也是这样,学习内容方面的共同要素越多,需要运用的相同原理、产生式越多,则正迁移现象就较明显。

2.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

原有的知识经验概括水平越高,迁移的可能性也越大,效果也就越好。反之,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越低,迁移的范围就越小效果也就越差。

3.认知结构

任何将学习内容的最佳知识结构以最佳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使其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并最终优化为各种能力,是促进学习积极迁移的重要条件。一个具有良好认知结构的学生总能敏锐地把握各种学习材料之间的结合点,并能由此及彼地进行分类与组合,使习得的知识经验系统化,在学习中容易产生积极迁移。相反,具有不良认知结构的学生,习得的知识经验往往杂乱无章,缺乏系统性,新旧知识容易混淆,容易导致消极迁移的发生。

4.认知技能与策略

迁移过程是通过复杂的认知活动实现的,因此认知技能和策略的掌握及其水平,就必然影响迁移的实现。有时学习对象有共同因素,或已有知识经验的概括程度也比较高,可是学习者对新的学习内容却仍然不能实现迁移,原因是学习者虽然掌握了有关的知识,但没有掌握解决迁移中问题的认知技能和策略。在教学中,有时新旧知识的性质完全不同,也没有一般与特殊之间的原理关系,但分析问题的认知方法有相同之处,这种情况也能实现有效的迁移,这里迁移的是认知技能和策略。

5.心理定势

心理定势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是由先前学习引起的对后继学习活动能产生影响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心理定势对学习迁移的影响有积极的一面,它反映出心理活动的稳定性和前后一致性。

定势对学习迁移的影响也有消极的一面,它妨碍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不利于智力的形成和发展,使心理活动表现出惰性,显得呆板,而不利于适应环境,有碍于解题的速度和灵活性。

6.学习态度与方法

一个学生对某项学习活动的态度,对学习迁移的引发也非常重要。当对学习活动具有积极的态度时,便会形成有利于学习迁移的心境,这样他便有可能将已知的知识与技能积极主动地运用到新的学习中去,找出其间的联系,学习迁移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反之,学习态度消极,则不会积极主动地从已有的知识经验中寻找新知识的连接点,学习迁移就难以发生。

学习方法也会影响学习迁移,掌握了灵活的学习方法就会有助于学习迁移。

7.智力与年龄

智力对学习迁移的质与量都有重要的作用,因为智力体现出学生的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等,智力较高的学生能比较容易地发现两种学习情境之间的共同要素或关系,易于总结学习内容的原理原则,能够形成比较完善的认知结构,能够比较顺利地将以前习得的学习策略和方法灵活的运用到后继的学习中。

年龄也是影响学习迁移的一个因素,因为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不同,学习迁移产生的条件与机制不同。

8.教师的指导方法

教师有意识的指导也有助于学习迁移的积极发生。教师在教学时有意地引导学生比较学习材料的异同,启发学生总结概括学习内容,注意提高他们的学习策略与学习方法,进行启发式、引导式教学,都会促进学生积极学习迁移的发生。

十、论述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原则。

1.科学精选教材

要促进学习迁移的发生,对教学的内容需要进行科学地选择。根据学习迁移规律的要求,应把各门学科中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成果作为教材的主要内容。

精选教材要突出每门学科的基本结构、;要随着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更新;必须把最基本教学的内容和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成果放在首位;要突出学习材料的共同要素,突出学习材料的内在联系、学习材料的组织结构和应用价值。

2.合理编排教材内容

教材内容如果编排得好,迁移的作用就能得到充分地发挥,教学中就省时省力;如果编排不好,迁移的效果就小。依据学习迁移规律和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编排教材要做到使教材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

3.确立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导向,是学习评价的依据。有了科学合理的教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在每个新的单元教学之前确立具体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是促进学习迁移的重要前提。

4.有效设计教学程序

在教学过程中发挥迁移的作用,还要求合理处理教学程序。教学程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宏观方面,即整体安排,先学什么,后学什么,学习的先后程序要确定。二是微观方面,即每个单元、每一节课的教学程序的安排。教师要根据教材的难点、重点,结合本班学生的智力特点、知识程序,来把那些具有最大迁移价值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放在首位。把那些概括性高、派生性强的主干内容突出出来,以使学生在学习中能顺利地进行迁移。

5.扎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知识之间、技能之间的共同要素是产生学习迁移的重要客观条件,学生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就为新知识和新技能的顺利学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为了能更好地促进学习的迁移,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中,应尽量在回忆旧知识的基础上引出新知识,要尽量突出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强调新旧知识之间的共同要素。这样不但可以复习旧知识,也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新知识,也就是说前面的学习是后面学习的准备,后面的学习是先前学习的发展。

6.注意启发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概括

在教材的选择和组织上,应把每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放在教材的中心地位并作为教学的重点,突出教材重点内容之间的逻辑。基本概念的掌握与学生的概括能力是密不可分的。如果学生具有独立地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能觉察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善于掌握新旧知识、新旧课题的共同特点,这就有利于知识和技能的迁移。学生的概括能力越强,越能反映同类事物间的共同特点和规律性联系,就越有利于迁移的产生。

7.教学中多应用比较的方法 在教学上应用比较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全面、精确、深刻地分析不同学习材料的异同。对学习材料进行系统的比较,可以帮助学生全面、精细而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促进学生的积极迁移,防止消极迁移。

8.灵活地运用变式进行教学

变式是通过变更对象的非本质特征而形成的表现形式。变更人们观察事物的角度或方法,以突出对象的本质特征,突出那些隐蔽的本质要素,让学生在变式中思维,从而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通过变式,使学生学会掌握事物的本质特征的方法,才能使他们懂得怎样从事物的千变万化的复杂现象中,去抓住本质,举一反三,使思维既深刻又灵活。

9.重视学习策略与学习方法教学

学习不仅是掌握知识与技能,还要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和方法。为了促进学习迁移,教师必须重视对学习方法的指导,把学习策略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突出出来。

第二篇:《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一.教材

湘教版

二.章节

第一章第三节

三.学时

个学时

四.程标准解读

“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标要求学生能够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在此之前,学生必须对人口迁移的基础知识有所了解,包括什么是人口迁移、人口迁移的分类;进而学生需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运用所学知识,举例分析。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人口迁移的概念;人口迁移的分类;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2难点

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六.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通过向学生展示丰富的文字、图片、动画等材料。

2案例分析法。通过文字和图片材料,让学生自主分析,得出结论。

七.教学过程

【问题引入】引起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动的原因有哪些?

自然增长: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影响全球人口数量变化);

2机械增长(人口迁移):人口机械增长率=迁入率-迁出率(对区域人口数量变化有影响,对全球人口数量变化无影响)。

【人口迁移】

概念: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三大要素:两个地区间的移动(需跨越一定的行政区划界限);居住地变更(旅游、度假、出差、暂时搬迁等不属于)和时间限度(通常为一年)。

2分类:国际迁移(跨越国家界限)和国内迁移(跨越行政界限)

3人类迁移历史

(1)国际迁移

9世纪以前:旧大陆(亚、非、欧)→美洲、大洋洲等大陆(欧洲的殖民主义扩张、新大陆的开发)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亚、非、拉等→西欧、北美、西亚、北非等(迁入地区经济发展快)

(2)国内人口迁移

古代:迁往自然条好的地区;

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有东部迁往西北和东北,主要受计划经济和国家政策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有西部迁往东部沿海和工矿区,主要受经济因素的影响。

【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思考:人们为什么要进行迁移?

推力因素:农村生活困难;就业机会少;升学与升迁机会少;生活质量低;就医不便;公共设施不足;社会地位低······

2拉力因素:工作机会多;赚钱机会多;医疗服务相对理想;教育与升迁机会多;休闲机会多;居住舒服;社会地位高······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自然生态环境因素

①气候

气候不仅直接影响人的身体,而且影响着一个地区的土壤、植被和水文等,从而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并通过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而影响人口迁移。

②淡水

淡水的分布及其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生活、生产的空间布局,从而决定着人口迁移的方向和规模。

③土壤

土壤是影响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条,对农业生产有着特别的重要意义,因而也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一个重要因素。

④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是生产发展、特别是制造业发展的基础。随着一个地区矿产资源的开发,人口会发生相应的迁移和流动。

(大庆市位于松嫩平原中部,距哈尔滨19公里。1960年以前是草原与沼泽。199年9月26日松基三井打出石油,正值建国十周年大庆前夕,故定名大庆油田。总面积21万平方公里,人口239万,其中城市面积0平方公里,人口103万。)

2、经济因素

①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是主要的,是经常起作用的因素,是人口迁移的基本动因。

②交通和通讯的发展

相对缩小了地区之间的距离,减少了妨碍人口迁移的各种困难,从而促进了人口迁移。

3、政治因素

①政策

国家人口流动政策会对人口迁移产生重要影响。

②战争

战争是对人类正常生活环境和秩序的破坏,并常常引发人口迁移。

③政治中心改变

一个国家政治上的变革,政治中心的改变,也常常引发人口迁移。

4、社会文化因素

①文化教育的发展

改变了人口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期望,也改变了人们认识外部世界的态度,从而促进人口的迁移。

②家庭和婚姻

婚姻是影响青年人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而家庭因素则在未成年人和老年人口的迁移中起着重要作用。

③宗教信仰

印度人口多信仰印度教,巴基斯坦人口多信仰伊斯兰教。1947年,为了躲避宗教歧视或迫害,出现了规模空前的人口迁移。印度境内有100万左右的穆斯林迁入巴基斯坦。巴基斯坦境内则有200万的印度教徒迁入印度。

【拓展】人口迁移对迁入、迁出地的影响

迁入地

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增加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等

迁出地

加强对外联系;减少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收入等

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练习】

第三篇:迁移练写教学设计详案

师说:同学们,我这里也有一个写红军长征的小故事,请大家自由读读这个小故事。

师出示:(屏幕显示以下内容)

故事发生在1935年的春天,在甘南地区。当时,红军战士刚突破了敌人的封锁线,伤员很多。队伍里有一个叫英子的姑娘,二十来岁,她身材矮小,身体单薄,却果断、机智、勇敢,是担架队队长。这时候,她正在跑前跑后,安排抬担架,照顾伤员。可安排到最后,再也找不出担架和人来抬一个伤势严重、生命垂危的小战士了。英子看看前面的路,看着奄奄一息的小战士,她毅然决定自己背着小战士走。可是,受伤的小战士却不让英子背他走。后来,在英子的再三劝说下,小战士终于同意英子背他走。

学生读完后,让生说说这段文字主要讲了什么事情。然后,师出示以下要求:

请同学们展开合理的联想,当时英子是怎样说服小战士的,请把她和小战士的对话写下来,注意写上人物的动作、神态、语气等。 师课前发给学生人手一张作文纸。 学生练笔,师巡视,留意哪些同学写得好。

写得好的上台展示习作,让该生自己读。其他学生听,并让学生点评,写得怎么样。点评时,如果学生谈不到抓住动作、神态、语气等,教师引导看看有没抓住以上几点写。 下课铃响,师说,同学们,到底小战士的最后结果这样呢?英子的结局又是怎样的呢?请大家阅读《魂驻小红桥》这个故事,大家会找到答案。这个故事收集在老师为大家汇编的这个《抗战英雄故事集》里面。老师把这几本书送给大家,请课后互相传阅。

第四篇:彝语正负迁移对汉语教学的影响

陈建祥

所谓“迁移”主要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迁移有正负之分,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的叫正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抑制作用的则叫负迁移。彝族学生受家庭和周围环境影响,大多数交流都用彝语,大脑中的彝语信息量已相当丰富,在接受汉语信息的时候,彝语对汉语的干扰是不可避免的,这种干扰的程度会因年龄、语言的接受能力以及学习方法等因素的不同而不同。我们楚雄彝族自治州彝族人口65.3万人,占全州总人口的25.3%,在汉语教学中,科学合理地运用彝语迁移规律,能使学生更有效地掌握彝汉两种语言在表达上的异同,从而准确地接受和运用汉语知识,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彝语与汉语有许多相似之处,都属于汉藏语系,彝语属藏缅语族彝语支,汉语属汉语语族。教师可通过两种语言的对比,实现汉语教学的正迁移;彝语与汉语更多的则是不相融,即负迁移。正确地识别正负迁移对彝族学生学习汉语是极有帮助的,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从语音、词汇、语法、语序、文字等方面来探讨彝语的正负迁移对汉语教学的影响。

一、语音

1、 彝族语言,自成一派,与其它民族语言完全不同。一音一义,彝语于口腔的发音部位,与汉语稍有不同,无论唇音、齿音、舌音,均须参以喉音,或者鼻音,其语调才能准确,且有时发音极其短促,有时发音又特别深长。

1、彝语辅音数量多,有43个,结构较复杂,基本特征是浊辅音发达,43个辅音的清浊比例为21∶22,除喉部外,各个部位都有浊辅音,它们同相应的清辅音两两对立。在浊塞音和浊塞擦音中,又区分为带与不带鼻冠音的两类。但就声母而论,结构又很简单,都由单辅音组成,没有复辅音声母。 汉语有22个辅音。辅音按阻碍部位可以分成7类:双唇音、唇齿音、舌尖前音、舌尖中音、舌尖后音、舌面前音和舌根音;按发音方式可以分成5类:塞(sè)音、擦音、塞擦音、鼻音和边音。按声带是否振动可以分为清音和浊音。清音又有送气不送气之分。

2、彝语元音松紧对立。元音共10个,y、i、o、u、e是松元音,yr、ie、uo、ur、a是紧元音。这十个元音组成十个韵母,没有复韵母,没有塞辅音韵尾和鼻音韵或鼻化韵。

汉语元音10个,1.舌面元音:前元音i、ü 、ê ;央元音:a ;后元音o、e、u; 舌尖元音:舌尖前-i,舌尖后-i;卷舌元音:er儿。

3、声调

彝语有四个声调。一至四声的调值依次是

55、

44、

33、21,从调值可见只有平、降两种调型。

汉语声调中有四个声调:阴平调值[55]、阳平调值[35]、上声调值[214]和去声调值[51]。发高音时,声带相对紧张;发低音时,声带相对松弛。汉语语音的最大特点是:声调区别意义。

4、音节结构

彝语主要由辅音(声母)+元音(韵母)组成,少数由元音(韵母)单独构成,每个音节都有固定的声调。辅音不能单独成音节,但鼻音(双唇、舌尖前)、边音在一定条件下有近似自成音节的现象,即它们同弱化的舌尖元音(y、yr)、闭元音(u、ur)结合时形成这种现象。

汉语一个汉字对应一个音节,除了个别情况外,普通话的每个音节中都有一个韵母,有时有声母,有时无声母。无声母而有韵母的音节,叫做零声母音节。音节按韵母的不同,分为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和撮口呼四类,总称四呼。

汉语拼音和彝语语音在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上有很多类似的地方,标准彝语43个辅音,全部按汉语拼音发音,元音中有o,e,a,i,u,也仿汉语拼音即可,不过o开口要小一些,以与uo区别,通过比较读音的异同,绝大部分彝族学生一般能掌握正确的汉语读音,实现汉语学习的正迁移。

二、词汇

彝语与汉语在词汇方面存在很大差异。

按词的使用范围、彝语词汇可分为方言词和全民词(同源词),两者比较,同源词约占所比较的2800多个词的40%~60%。按词的结构方式划分彝语词汇,有单纯词、复合词和派生词三类。从构词角度看,单音根词和词根占优势,在单音根词和词根的基础上构成的复合词较多,复音的单纯词很少。双音复合词在现代彝语词汇中占首要位置,代表彝语词汇发展的趋势。表意丰富、生动的四音格联绵词很发达,它是一种特殊的复合词,多半是“双音格”的扩展形式。

汉语的词大多由单音节 “语素”构成。单音节语素在构词上有神奇的力量,单音节语素写出来是一个字,所以我们计算单音节语素的数量可以以字的数量来计,常用的大概有三千多个,次常用的又有三千多个。六千多个单音节语素,以一定的语法结构组合,可以构成的词有几万个,常用词也会有上万个。

在学习汉语之前,彝族学生已经能用彝语进行交际,时间、地点及空间概念已经形成,只需要教会一种新的符号、表达形式即可。一般来说,汉语中指称意义的词汇大多能从彝语中找到相应的词来表达,如彝语“ɡu21ɡa33”对应的汉语是“道路”,彝语“vi55vi55ɡa33” 对应的汉语是““衣服”,彝语“mu21”对应的汉语是“细”)等等。因此,我们在记忆这些汉语词时,借助彝语就能够更加迅速理解及掌握,实现汉语学习的正迁移。

三、语法

彝语表示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是利用语序和虚词。单句的基本语序是“主语——宾语——谓语”。虚词有组合、定性和表示语气等语法作用。例如彝语可用不同的结构助词作多种句子成份的标志,用不同的时态助词表示五种时态。彝语与汉语的语法结构不同,特别是动宾式的合成词与汉语完全相反,如“跳舞”的彝语顺序是“舞跳”。

彝语有词的形态变化等表达语法意义的辅助手段。人称代词有表示“数”、“格”、“人称”等范畴的曲折变化;动词、形容词重叠(多音词则重叠最后一个音节)并变调表示疑问式;疑问代词重叠表示全体等等。

汉语缺少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一个词不管出现于什么位置上、与什么样的词语组合,形式没有任何变化。语法意义主要靠语序和虚词来表达。单句的基本语序是主语-谓语-宾语。

如汉语“不快乐”用彝语表达是“u55(快)mα21(不)di21(乐)”,宾语在前,谓语在后。另外,彝语的介词一般在宾语后,指示代词一般在名词中心词后,数量词可在名词前,也可在名词后,显而易见,彝族学生学习汉语时还是可能使用彝语语法从而产生彝语的这种负迁移现象影响了汉语的语学习。

四、文字

彝族有自己的语言也有自己的文字,彝文从形体上看虽与汉字很接近,实际不是从汉字演变出来的,它是长方形为主体的音节文字,自成一派,一字一音。彝文最基本的笔画仅两种,即直线和圆弧,彝文的造字法可大致分为四种:象形、指事、会意和通假,以通假为最多。其书法从左到右横写或纵写。虽然,彝语字从右到左的书写顺序会对汉字从左到右的书写顺序会对汉字的学习带来负迁移,但是,多数的彝族学生对彝语来说,只是会说不会写,因而,这种负迁移影响不大。

总之,彝汉两种语言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汉语学习中,由于经常不可避免地受到来自彝语的影响,彝族学生汉语学习的质量及效果大打折扣。在进行交际时,由于彝族经常借助彝语来表达思想,与汉族学生交际存在一定障碍。正因为如此,我们更要细心对比研究这两种语言间的相似点,借助彝族学生已经掌握的彝语知识及积累的彝语学习经验,充分激活、利用、发挥彝语的正迁移,防止彝语干扰的消极的负迁移作用,从而提高彝族学生汉语学习质量,促进汉语教学。

参考文献:

1.白显云主编《汉彝词典》(楚雄版) 2. 伍精华:《规范彝文方案》 3. 陈康,巫达 :《彝语语法》

4. 普忠良:我国彝族地区彝汉双语教育现状与发展前瞻

第五篇:读中积累、读中感悟、读中迁移《雨点》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雨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的第2课,是一首诗歌。全诗四句,句式整齐,韵律感强。分别写了雨点落进池塘、小溪、江河、海洋里的不同姿态,并用四个拟人化词语生动地描绘出来。课文的插图形象地再现了雨点的不同样子。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放在(1~2年级)阅读教学阶段目标的第一条。一年级的阅读教学应把“让学生能朗读课文并感受阅读的兴趣”作为起步阶段阅读教学的第一要求,采取多种手段让每一个学生都喜欢读书,主动地读书,进而视读书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让学生通过读书实践,“向往美好的情境”,“感受语言的特点”和“阅读的乐趣”。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认识4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认识池塘、小溪、江河、海洋,并通过雨点的动态变化认识它们的特点,激发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春天到了,春姑娘带来了春风,也送来了春雨。滴嗒,滴嗒,雨点落下来了。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诗歌《雨点》。(板书课题:雨点,并读题。)

小朋友,雨点来到不同的地方,它们分别有哪些不同表现呢?认真读了课文,你们就会明白了。

【导语的语言亲切而又简单,同样赋予了雨点以生命,使学生不仅能明白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更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二、层层递进,引导初读。

1.自读课文:请小朋友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读课文:课文一共有四句话,配有四幅图,请小朋友按顺序,看图读有关的一句话,再想想它的意思。

3.检查初读效果:

(1)通过读课文,你知道雨点来到了哪些地方?(引导学生用“雨点落进________”说话。)

根据回答,贴出:池塘图、小溪图、江河图、海洋图。

(2)你能把刚才四位小朋友说的四句话并成一句话来说吗?(引导用“雨点落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说话。)

4.师:雨点来到不同的地方,它们的表现究竟有什么不同?我们一句一句来读,好吗?

【学生通过两次不同要求的读,对诗歌有了一个整体感知。接着让学生用“雨点落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的句式,说清了诗的大意,把感知课文与听说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又用“雨点落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进行了句式的转换,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同一意思可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

三、创设情境,读好课文。

1.指导读第一句。

(1)指名读第一句。

(出示池塘图。)

(2)感悟句子意境:雨点落进池塘里,在池塘里。(贴出词语:睡觉。)

呀,小雨点怎么一落进池塘就睡起觉来了呀?(看图回答:因为池塘里的水静静的;池塘边很安静;池塘里的水一动不动,很舒服。)

(3)指导读:你能把小雨点感受到的,用朗读告诉大家吗?(指名读,自由读。)

2.指导读第二句。

(1)指名读第二句。

(2)理解“散步”。

(出示词语:散步。)

小朋友,你们散步过吗?谁愿意和我一起来“散步”?

师生共同表演,教师叙述:原来像我们这样轻轻松松走,就是散步。

(3)读词语。

(4)感悟句子意境:小雨点怎么会在小溪里散步呢?请看——(出示雨点在小溪散步的情景)

(5)指导读句子:能把你感受到的情景用朗读告诉大家吗?(指名读、齐读。)

3.指导读第三句。

(1)自由读第三句,边读边想想雨点在江河里的情景。

(2)指名读。

(3)指导读。

①感悟“奔跑”的情景:你奔跑过吗?你在什么时候奔跑的?

②出示词语,读好词语。

③感悟句子:雨点怎么会在江河里奔跑呢?(出示图,学生说:因为江河里的水在哗哗地流着,小雨点也随着江水哗哗地流着,像在奔跑。)

(4)反复朗读句子。

4.指导读第四句。

(1)一边想像,一边自由读句子。

(2)指名读句子。

(3)评读:你觉得他读懂了没有?从哪里听出来的?

相机理解“跳跃”:(出示图)海洋里波浪汹涌,一浪比一浪高,小雨点在海洋里一会儿被掀到浪尖,一会儿被抛到浪底,就像小朋友在跳跃。

(4)反复读句子。

5.齐读课文。

【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语言基本训练。它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有助于增强语感,发展语感。学生学习书面语言,其主要途径是范文语言的内化,教学时,教师应该让学生直接去感受语言、积累语言。一年级的学生处在阅读的起始阶段,所以借助色彩鲜明的贴图、动画、音像手段等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好奇心、求知欲,在跃跃欲试的状态下进入阅读。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应该使学生始终保持主动参与的角色意识,激发他们围绕课文内容,感受雨点落在不同地方的不同情态,从而产生真切的情感体验,读好课文。】

四、凭借板书,复述课文。

1.情境中背诵。

教师提示:你们能看着板书和图来给大家介绍雨点落在哪些地方,各是什么样子的?

【这是一种借图画和板书引导学生进行背诵的方法。】

2.自由介绍后,再指名指着板书介绍。

【背诵、复述是读书内化的重要过程。通过背诵不仅可以积累语言材料,增长知识,同时可以全方位地积淀语感经验。本课设计的这一背诵环节,不提背诵两字,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背诵。这样,规范的书面语言反复进入学生的口语,就会自然地同化、改造学生的语言,在不知不觉中帮助学生重构语言模式。】

五、创设情境,运用语言。

1.小朋友,你们注意观察过吗?春天的雨点还会落在哪些地方呢?

根据回答,相机板书:雨伞、玻璃、花朵„„

2.它们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根据回答,相机板书:跳舞、打鼓、开放„„

3.小朋友,能把你看到的情景也作成一首小诗吗?

4.朗诵诗:把你作的诗朗诵给大家听。(评点。)

【“说话”是我们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事情。而语文教学中,说话训练尤为重要。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说和写并不是同步的,为了缩短说和写间的差距,创设了一个让学生当小诗人来作诗的情境,这样不但让学生产生了新奇感,而且运用了所学语言。】

六、识写训练。

写字指导。(略)

附板书:

雨点

(池塘图)睡觉 雨伞 跳舞

(小溪图)散步 玻璃 打鼓

(江河图)奔跑 花朵 开放

(海洋图)跳跃 „„ „„

【这个板书的设计,左边一部分不但体现了朗读训练的重点,同时也帮助了学生复述课文。而从左到右,又是一个从读到说的转变,也为学生的说话、写话提供了提纲。】

上一篇:小学深化德育改革下一篇:新刑诉法常用法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