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设计教学论文

2022-04-15

关键词:为学习设计学情分析整合教材调整设计在当前教学过程中,人们更多关注教师的教,而对学生的学不够重视。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伯特·M加涅提出“为学习设计教学”,它是指教师以各种学习和教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自己的教学理念、风格,运用系统的观点与方法,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系统规划、安排与决策。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学习设计教学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学习设计教学论文 篇1:

浅析学习设计为导向的教学设计

摘 要:现今高等教育,偏重内容导向发展的模式,导致忽视了对教学环节与具体教学环节的追踪、辅导;增加学习者认知负荷;不能动态调整学习策略。针对以上问题,寻找能够在教学者、学习者、资源与学习环境之间形成互动的解决方案。学习设计理念强调要关注教学设计过程,重视活动内容与活动顺序的设计,为我们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重要思路。

关键词:学习设计;教学设

一、大学教育的教学体系转型

Robert.Barr与John.Tagg于2001年对于“大学教育体系的转型”提出了精辟的看法。他们主张:传统大学教育的旧定义是“大学是为了教导学生知识而设的机构”,而应时代进步所需要的新的定义应该是“大学是为了造就学习的机会而存在”,简言之,大学教育应该逐渐从“教育型体系”转型为“学习型体系”。

从“教学”转到“学习”的前提重点在于“改变学生主要的学习环境”,其使命不在于“教学”本身,而是要致力让每个学生用最好的方式来学习。从更加宏观的角度来看学习体系,它其实就是“把大学本身看成一个学习者”,它“不断学习如何让每个学生学到更多东西”。反观现今传统单向授课的方式则是相当被动的,这完全违反了“为学生安排最好的学习环境”的原则。

二、从“教学体系”到“学习体系”

1.改变言论方向

不要常把“教学品质”或“教学计划”挂在嘴上,而是要改问“如何才能优质的学习?”;不要一直说“教学作业”,而是要说“学习成果”,并且真正将这些落实到学生的学习计划中。

2.建立由下而上的校风变革程序

要讨论与评价现有课程框架的学习成果,必须从传统的教室教学开始,然后把评价的做法向上发展到课程、学程、学院,乃至于整个学校。做法的关键在于建立一套完整的变革系统,而不是分散于全校各院中各不相关的短期个案。

3.改变传统的课酬计算模式

传统的教育课酬采用教师授课时数来计算,这种以“非关系学习成果因素”的量化点来衡量大学办学成效的做法,严重局限了大学变革的空间与决心。高等教育的管理者们应该努力改变课酬的认定标准,让大学能有更大的空间与动机去发展“有关学习”的创新模式。

这三个思维模式转换的做法,是遵循个人思想改变,到学校内部风气改变,再到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价值观的改变,即由量变引导到质变,如此才有机会将高等教育的体系从教学导向转换到学习导向。

三、教学设计的转型

随着时代潮流的进步,新时代的高等教育改革方向,应逐渐从“教育型体系”转型为“学习型体系”,主要就是衍伸出从以教学为主——“内容导向”,转变到以学习为主——“活动导向”的教材设计议题。

(1)从内容导向到活动导向的教材设计

教材设计依内容或活动定调的发展主轴,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内容导向式(contentbased)、内容导向结合活动式(contentbasedwithactivities)以及活动导向式(activitiesbased)。这三种类型各有其适应的对象(教学者、学习者)与情境,也都需要有实际的教学与促进活动,更应该保持着开放的态度以期让教学创新与互动融入其中。

(2)活动导向教材设计的特点

活动导向式教材设计典型的特点,有别于纯粹内容导向式或内容导向结合活动式之处。其特点内容主要有二:其一,教学者优先规划与设计的是教学活动,而非内容。当融入教学策略的学习活动完成后,再筛选对应的、必要的以及适合的内容素材加入学习活动中。其二,不论是网上学习或混合式学习,教学设计的关键在于如何设计出一个动态学习空间,即创造出一个既适合全体学习者、又充满各种可能的学习路径,让不同的学习者能在这个环境中自我构建出学习成果。

在活动导向式的学习空间里,学习者自己决定当下需要学习哪些教材内容,以及应用哪些知识与经验以符合所参与的学习活动需求,这需要认知能力的应用。这些高层次的认知活动意味着学习者不仅需要自己评估与决策学习内容范畴的广度与深度,而且还被激励要主动活用自己的知识并与老师所提供的新内容结合,延伸与扩大学习内容范畴,以期顺利完成学习活动。

如果我们进一步再加入“合作式、主动式学习元素”在教学设计中,学习者将被鼓励分享学习经验与资源,并且根据课程教学目标构建出自己的知识架构,这样也就进一步实践了建构式学习模式。

四、学习设计规范

学习设计的主要成分是学习单元,这是能满足一个或多个学习目标的最小的单元,可以是一堂课,一个模组,甚至是一堂课中的单个教学活动。学习单元具有以下几个要素:

(1)学习目标(learningobjective):一个或多个学习目标。

(2)角色(role):一般用两种角色来代表参与活动的人,即学习者和教学者。

(3)活动(activity):活动分为学习活动和辅助活动两类,前者以文本或多媒体的形式说明学习者如何进行活动来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后者则规定了教学辅助角色所进行的活动。

(4)活动结构(activity-structure):多个相关的活动可以组合成一个活动结构,它可以是顺序结构或者是选择结构。利用活动的结构,活动可以被扩大或组合。

(5)属性(property):是使用者与角色档案的组成,借由属性可以监控、评价、个性化使用者与角色。

(6)方法(method):是使学习者达到特定的学习目标而设计出来的一组教学方案,同时也规定了学习者能够使用该方法的先决条件。对方法的描述通常采用戏剧上的术语——“剧本”,它由很多幕组成,每个幕包括一个或多个角色,每个角色又协助另一个角色去完成一个活动或活动结构。

学习设计模型以戏剧作为比喻,以描述学习和教学场景中的工作流程,这一工作流程从根本上来说和戏剧一样是连续的,而且前后活动模组的关联性也是环环相扣的。

五、学习设计导向的教学设计

学校教育偏重内容导向发展的模式已经应用了好多年。这样的发展趋势过于强调内容,而忽略了对于学习过程与具体教学环节的追踪、辅助,于是在教学成效中隐藏着缺陷或不足;这样的结果产生了四种现象:

(1)过于强调学习内容,而忽略了将学习内容合并成一个教学单元的设计过程。

(2)确切地组织讯息是帮助学习者降低认知负荷的重要步骤,但目前这些以内容导向的平台系统都难以有效地做到这一点,于是容易造成学习者发生迷失、浏览消耗时间过多等负面效应。

(3)针对不同学习者特质提供不同的教学策略,进行适用性学习是必要的,但是开展适用性学习需要两个必要条件,一是学习诊断,二是根据诊断结果,动态组织内容和选择教学策略。

(4)在对教学模式的支持方面,绝大部分不能动态地调整教学、学习策略,这和当前学习策略日趋多元化、混合学习日渐流行的趋势是有所背离的。

六、结束语

在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教育背景下,教育改革促使人们寻找更贴近教学,能够在教学者、学习者、资源与学习环境之间形成互动,并利用集体智慧(collectiveintellige

nce)设计的解决方案。近些年流行起来的学习设计这种新的教学设计理念面向学习者的实际,关注学习者的学习,而且还很注重学习者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董建春.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设计理念[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8,(1).

[2]程渊.“学习设计”理念在英语课程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J].教学与管理,2008,(27).

[3]吴军其,刘玉梅.学习设计:一种新型的教学设计理念[J].电化教育研究,2009,(12).

[4]王海燕,胡伦,蒙跃平.英国开放大学学习设计新方案项目及启示[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

[5]黄景碧.信息视野的教育原理探新——兼论学习原理[J].开放教育研究,2010,(4).

作者:屈展 文如泉

学习设计教学论文 篇2:

“为学习设计教学”的实践感悟

关键词:为学习设计 学情分析 整合教材 调整设计

在当前教学过程中,人们更多关注教师的教,而对学生的学不够重视。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伯特·M加涅提出“为学习设计教学”,它是指教师以各种学习和教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自己的教学理念、风格,运用系统的观点与方法,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系统规划、安排与决策。“为学习设计教学”的理论比较全面和合理地看待学与教的关系,也反映了人们对学与教关系的认识的深化。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生为本”,在今天,“为学习设计教学”就更有生命力。近几年,笔者遵循“为学习设计教学”的理念进行教学设计,感悟良多。

一、重视学情分析

案例:高一《摩擦力》教学片段

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

通过实验让学生体会到不同物体间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会有所不同,然后提出问题: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呢?

学生作出如下猜测:

A.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B.跟物体间的压力(正压力)有关

C.跟物体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

根据以上几条猜测,师生设计实验进行验证探究(利用控制变量法)。

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在滑动摩擦力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对决定滑动摩擦力的因素进行探究,看似非常符合科学探究的要素,先是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猜想与假设,随后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最后师生对数据进行分析与论证,得出实验结论。上述的步骤每一步都中规中矩。但这样做对高一学生合适吗?有必要吗?

高一学生在初中已学过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物体间的压力有关,现在再进行探究就显得多此一举了,显然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没有正确分析学生学习摩擦力的起点能力。这样类似的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见到,要么是对学生的学习估计不足,要么是对学生的起点能力估计过高,这些都将对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影响,可能会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或者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困难。

“为学习设计教学”强调任何教学活动都要以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了适宜学习者进行学习,必须进行前期分析。前期分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学内容分析;二是学情分析,包括学习者起点能力、认知结构等特征因素的分析。

在现实中,教师对教学内容分析比较重视,但对学情分析不够重视。要重视学情分析,是由下列原因决定的。

1.学情分析是教学内容分析的重要前提。教学内容都是根据需要选择的,而且还经过了根据中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了加工处理,离开了对学生的了解就难以正确解读教材。

2.学情分析是确定教学目标的基础。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特点,才有可能比较准确地把握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从而才有可能设定恰如其分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

3.学情分析也是选择教学方法、安排教学活动的依据。因为不同的班级会有不同的风格与学习特点。脱离学生实际状况的教学设计,容易演变成教师一厢情愿的自我表演。

二、灵活使用教材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明确提出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新观念,提倡教师依据课程标准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材料,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工具。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使用教材的目的是实现教学目标,而不是教完教材。教师应当从教学的实际出发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应甘作教材的奴隶。 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自主地选择、组织适合自己需要的教学材料,而不能过分依赖手中现成的课本。

1.重新整合教材内容

综观高中物理教材,明显可以看出,它是紧紧围绕两条主线,一条是力,一条是能。比如《电场》这是围绕力和能来理解和分析电场的,磁场也同样如此。教材这样编写,知识序就非常清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容易把握,学习的过程中目的性也比较明确。但有的内容知识序就不是很清楚,如果碰上这样的内容,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就应该对教材进行整合,不能盲目照搬教材进行教学。

2.调整教学顺序

教材的编写往往是以知识为主线,以知识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为出发点,它更合适于教师的教而非利于学生的学。如果要为了学生好学而进行教学设计,教师要从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有时必须适当地调整教材的教学顺序。

案例:“磁通量”概念教学

人教版教材中“磁通量”的教学是在《磁场》这一章中完成的,但在这一章中基本没有运用“磁通量”,学生学了“磁通量”之后感觉它却是“没用处”的,直到在学习《电磁感應》时才清楚“磁通量”意义所在。从物理学的发展史来看,法拉第也没有提及磁通量的概念,后来电磁感应的理论化需要才提出磁通量的概念,因此在《磁场》里提出磁通量的概念有点生硬。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可以把“磁通量”的概念调整到《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这节内容里,当学生明白当穿过闭合回路的磁感线条数发生变化时才会产生感应电流,这时才适时地补充物理学上把“穿过闭合回路的磁感线条数”称为“磁通量”,这样调整教学顺序,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教学中调整设计

教学设计的主体工作需要在课前完成,但教师对学情分析不一定有全面、正确的了解,原先的教学设计在教学中可能会有不适。同时课堂教学时出现错误或者一些意外情况,如果教师仍旧按原来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就会变得不太合适,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调整设计。有些时候,教师也会出现某些差错,教师更是应该放下身段,与学生认真讨论的问题,反而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比如在《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一课中,当磁铁插入螺线管中时产生感应电流之后,提问学生:什么情况下能够产生感应电流?有学生会喊出:磁通量发生变化。如果这时教师仍旧继续按照原来的计划来演示实验进行“探究”,这样的探究就变得毫无意义了,因为学生已经知道结果了,因此在课堂中有必要更改原来的教学设计,可以变探究为验证。比如可以提问学生:为什么会是磁通量变化?这明明是切割磁感线,如果条件是磁通量变化,那么也有可能磁通量变化但没有切割磁感线,这时是否有感应电流呢?通过讨论,设计实验,验证上述观点。

总的来说,“为学习设计教学”是为了学生易学、有效地学,要求教师课前认真分析学情,课中关注学生,唯有如此,课堂才会精彩、高效。

参考文献:

1.《教学设计——基于学习环境的教和学》 浙江教育出版社 蔡铁权等著

2. 《教案”问题研究》 《西北师范大学》2004期 牛震乾

作者:张雄伟

学习设计教学论文 篇3: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为学生学习设计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新教材观、教学观和学习观,以其强有力的冲击力,促使教师去思考课堂的本真和教育的真正意义。在重新审视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时,结合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在为学生设计教学方面有了新的认识和做法。

一、在课堂开始时精心设计导语,让学生想学

新课程实施强调教师要联系学生的经验与体验,激发学生对新内容的探究热情和认知欲望。上课伊始,要使教材内容切合学生心理,激起学生的联想和创意,精心设计导语十分必要。如,在教学《再塑生命的人》时,不惜花费几分钟时间,声情并茂地讲述一个贫民窟中被调查者评估为未来发展没有出头之日的200名男孩,在老师爱的力量托举下,最终都出人头地的故事。讲完后,又满怀深情地询问早已被故事感动的学生:“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你的感受如何呢?是‘爱’改变了这些孩子,是‘爱’使他们从宿命的诅咒中脱离出来,‘爱’创造了奇迹!今天,老师将和大家学习的也是一篇‘爱创造了奇迹’的文章,不过这不是故事,而是生活的真实!”学生在深刻的体验中感受到“老师和爱”的伟大,很多学生已情不自禁地翻阅课文。导语已把学生的已知经验和教材内容紧密地联通起来,搭起了教材内容通向学生生活世界的桥梁,为下面学生去探究学习文本内容营造了良好的情境。

二、在整体感知中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易学

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也是知识的发现者。课堂学习的过程,应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在尊重学生、关注教材及编者意图的基础上,鼓励并引领学生从标题、文本内容等方面“学则须疑”。比如,所授文章标题蕴涵丰富,可引导学生针对标题质疑。在教《秋天的怀念》一文时,让学生齐读标题后,说:“标题就是文章的眼睛,从标题中可以洞察出文章的概貌。同学们,你能从‘秋天的怀念’这个标题中生发出怎样的问题呢?”学生反应踊跃,有的说:“是谁在怀念谁?”有的问:“为什么在秋天怀念?”有的说:“那个人到底做了什么受到他人的怀念?”可以看到学生提问积极而精彩,课堂气氛甚是活跃,所问的几乎囊括了文本所写的内容。问题从学生中来,再到学生中去解决,课堂上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三、在不经意间探寻文字背后的价值,让学生会学

文章里潜藏着“金子”,学生很难一时探寻到。尤其是在学生对文本的浅表性解读中,虽然经历了发现、提问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但学生容易处在兴奋松弛的状态,所以发掘文本更有价值的东西很难。这时,教师应适时抛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向文本更深处漫溯,让学生进入富有挑战性的思考中去。如,在教泰戈尔的《金色花》时,学生质疑并明确了“我”变为一朵金色花回报母爱的几件事,感受到了“我”的活泼可爱的形象,很少有学生去探问文中的母亲。这时教师可以相机引导学生:“一个如此可爱的‘我’,背后一定有一个可爱的母亲!同学们,能否从文本中感受出‘我’可爱的母亲形象?”“一石激起千层浪”,问题一出,学生低头静思,迅速阅读文本,查找信息感悟。最后,请学生依照“假如我能变作……我会为妈妈做……因为妈妈……”句式说一句话。很多学生不无哲思睿语,整个课堂弥漫着感恩的温馨。发掘文章语言背后潜藏的“金子”,无疑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在师生互动中搭建合作平台,让学生能学

课堂中时常会遇到意见不一的问题,这时教师应搭建合作交流的平台,引导每个学生参与讨论,让学生在思想碰撞中擦出思维的火花,消弭问题。如,在教《散步》一文时,讨论到“谁做得好,谁的权力最大”的问题时,班级学生莫衷一是。此情此境,教师要做好“平等中的首席”,给足学生辩论争说、畅所欲言的时空,激励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理解文本中的问题。

五、在现实情境中实现整体的发展,让学生乐学

课程标准要求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已知经验,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情境。把“表演”的艺术形式引入语文课堂,不仅可以让学生找到现实情境,体验获知的情趣,甚至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美好成果。

作者:王毅

上一篇:清代农业经济论文下一篇:高职作文教学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