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调查心得体会

2024-04-09

生态环境调查心得体会(精选6篇)

篇1:生态环境调查心得体会

环境调查心得体会

生态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整个外部世界的总体,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能量基础、生存空间基础和社会经济活动基础的综合体。

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人类的健康。迁安工业比较发达,尤其是近几年铁矿很多开采,给我市的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经过实地调查及各种渠道了解,发现了现存的几点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几点提议。

(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广大农民参与改善生态环境和人居条件的自觉性。

各级政府要经过广播电视、报刊、科普讲座、举办培训班、农广校、农民夜校等形式,多角度、多渠道对农民进行教育培训,提高农民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人居条件职责意识,增强参与的主动性;要充分发挥各地区已建成的为数众多的礼貌生态村的典型示范作用,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象爱护自我的小家庭一样来爱护、建设“大家庭”环境。摒弃陋习,倡导新风,自觉投资投劳。引导他们把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人居条件与提高自我的生活质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目标结合起来,共同建设好自我的家园。

(二)加大投入力度,加快解决农村饮水困难问题。

饮水问题守系广大农民身体健康的大问题。政府应在原有饮水解困计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快饮水解困进度,使困难地区农民从根本上改变生存条件,提高生活质量。

(三)普及与提高并重,加快沼气池健康发展。

沼气池建设的好处是多方面的,也被广大农民认可。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力度,促进这项工作更快更好地发展。一是在普及率上有一个较快的提高。要进取争取上级资金,加大本地投入,充分调动农民进取性,上下结合、促进发展。二是在普及同时,把管理与利用向更高层次发展。一方面,沼气日常安全管理要上位,防止出现安全事故;另一方面,引导沼气向生产领域延伸,如搞沼气发电、生产有机肥、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等。使沼气发展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对促进农民增收发挥进取作用。

(四)增强对农村的环境保护执法力度。

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加强化农村环境保护的执法工作,一方面,要加强对工业企业的监管力度,确保治污稳定达标。对于不贴合环境评估条件的新上企业,一律不予批准。同时提倡农村的工业企业进入工业园区,统一进行污染治理。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强环保执法队伍建设,增强农村环境保护执法力量,不断提高对整个农村的环境保护覆盖面。

(五)深入开展农村水土坚持工作。

一是严格控制新的水土流失。对于无证开采、滥采乱挖、污染环境等破坏生态环境行为,要给予严厉查处。同时,要贯彻“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督导矿山企业经过封矿回填、恢复植被等方式做好生态环境恢复工作。二是对原有水土流失区域的治理,要严格按规划,保质保量、达标治理,治理一片、巩固一片,使生态环境在十几年后有一个大的改善。

篇2:生态环境调查心得体会

本学期老师教给我们一次实践活动,是关于大学生生态文明观调查,这次活动的目地在于增强我们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意识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第一次单列一个部分加以论述,有关内容和要求写入新修订的党章,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说出了党的心声和最广大人民的心声,引起了全社会强烈共鸣,受到党内外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我们小组这次调查就在附近一些学校对当地一些大学生做了调。方式是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的。从这次调查中可以看出大学生普遍有环保意识但是意识还不是很强,也没有做出相应的额环保举动,还有一些学生环保意识淡化,现实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学生浪费的情况,浪费水电,乱扔垃圾等。这些足以体现出他们的环保意识缺乏责任意识不强。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大学生生的我们有这义务也有这责任区加强我们的环保仪式上,如果我们有了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和明确的生态责任义务,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我们就会有很大的自我实现及强大的号召力。而生态文明的建设的目的就是要确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协调好生态价值与人的价值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我们一直主张绿色色消费,消费无污染的产品,消费过程中是倡导消费者在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二是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废弃物的处置,三是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崇尚自然、追求健康,在追求生活舒适的同时,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实现可持续消费!树立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的理念。大自然 提供给人类可资利用的资源是相对有限的。就我国来说,我们的 家底并不厚,“老本”并不多。面对近二三十年内面临包括石油 和天然气在内的各种资源严重短缺状况,一些人大声疾呼:中国 “地大物博”的观念该改改了。必须把合理开发资源和保护环 境,作为我国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树立地球是人类赖以生 存的唯一家园的理念,热爱大自然,珍借自然资源。树立人与自然协调与和谐的理念。目前我国面临的日 益严峻的生态状况告诉我们:必须摆正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万物是唇齿相依,息息相关 的。人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者”或“统治者”,而是大自然家庭 中的一员。人是自然的产儿,自然是人类的家园,珍惜自然就是珍爱人 类自己,爱护地球就是爱护我们的生存空间。为了人类的生存和 发展,我们必须走出天人对立的误区,回归和谐。作为大学生,应该大力弘扬和建设生态文明,为建设“绿色中国”作贡献,广泛参与两型社会创建活动,树立两型理念,养成两型习惯。参加青少年环保志愿者和环保社团活动,全面深入推进“保护母亲河行动”,不断丰富时代内涵、创新活动载体、扩大社会影响。开展“倡导文明新风,美化环境”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组织动员广大农村青年参与城乡环境同治,美化生态环境,同时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节水节电,为两型社会建设提供自己的力量。必须加强资源和环境法规、资源和环境知识的学习、宣传,提高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意识。要全面规划,科学布局,保持生态平衡,防治环境污染。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方法。树立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同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作为当代中学生,我们应高度重视和警惕生态环境恶化所引起的问题,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A、提高环保意识;B.增强法制观念,自觉守法,同破坏资源、环境的行为做斗争;C、落实环保行动,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环境,珍惜资源,守护好我们共有的家园。

篇3:农村生态环境的调查与分析

近几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农村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 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 各种新旧污染相互交织, 不仅威胁农村人口的健康, 制约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影响农村的社会稳定, 甚至还通过水、大气污染和食品污染等渠道最终危害城市人口的健康, 严重制约了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平衡、环境保护成为绿色农村建设研究的重要课题。

2 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2.1 耕地面积减少, 耕地质量恶化

耕地质量和数量是环境优劣的一个重要指标, 保护耕地是保护环境的一个重要内容。近年来, 国家在耕地保护管理上采取了一些有效的措施, 如农田分配制度、建立占用耕地的限额审批制度、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占用耕地的补偿制度和废弃地复垦奖励制度等, 基本上控制了乱占、滥用土地资源的歪风。但从总体上看, 保护耕地还没有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为, 盲目开发、乱占、滥用耕地的情况时有发生, 许多以往粮食产量高的农业耕地正在消失, 大片大片的农田被不断扩展着的工厂和公寓大楼占据。

2.2 水污染严重, 水质不断恶化

目前农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河岸上堆着大量的垃圾, 河面上漂浮着藻类植物, 有时甚至还散发出一股恶臭味, 部分河道几乎已经被垃圾堵塞 (图1) 。

2.3 植被覆盖面积减少

由于滥垦草原和过度放牧, 我国出现了大面积的草场退化, 草原生态日趋恶化。我国是世界上的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沙漠及沙漠化土地已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0.67亿hm2扩大到1.3亿hm2, 占国土总面积的13.6%。在近50年内, 新发生沙漠化的土地有近0.7亿hm2, 其中因沙化退化的草地达0.51亿hm2, 耕地256万hm2。目前, 大约还有约650万hm2耕地和1/3的天然草场受到不同程度的沙漠化威胁, 沙漠化面积扩大的速度还在进一步加快。受荒化危害的人口近4亿, 农田1 500万hm2, 草地1亿hm2。生态系统平衡失调造成各类农业灾害加剧, 受灾面积扩大到年均4 000万hm2。因灾害年均损失粮食2 000多万t, 棉花22万t。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 北方地区“沙尘暴”频繁发生, 危害程度越来越严重。

2.4 污染企业的废水、废气等污染严重

乡镇企业的发展改变了农村的经济结构, 拉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为了加快农村建设, 保护城市的环境, 越来越多的高污染企业转移到了乡镇地区, 如化工厂、发电厂、造纸厂等, 这些企业产生的废气、废水一般未经处理, 就直接排放到大气和河流中, 严重影响了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 给群众的健康带来了威胁, 破坏了农村的生态和谐。

2.5 农民生活垃圾丢弃随意性大, 影响村容村貌

由于农村没有放置垃圾箱或垃圾箱放置不合理, 导致村民的生活垃圾到处乱扔, 有的就近扔到河里, 有的则扔到了路旁。饲养动物产生的粪便等无人处理, 一些用品的堆放杂乱无章。无人居住的屋前杂草丛生, 呈现出“脏乱差”的景象 (图2) 。

2.6 焚烧秸秆污染空气

秸秆作为农业生产残留物, 在农村并没有充分的利用起来, 而是被直接焚烧在农田里。焚烧秸秆不仅污染空气, 而且容易造成火灾, 存在安全隐患。

秸秆的处理和综合利用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为此, 各地也都想了不少办法, 其中也包括一些禁令, 但总体而言, 成效并不明显。每到农忙时节, 很多地方照样“狼烟四起”。主要原因是秸秆的处理十分麻烦, 而最省事的办法就是付之一炬, 或者干脆扔到河里。

3 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严重原因分析

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是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应按照“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 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并举”的方针, 以创建“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文明村”为抓手, 不断探索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切实保护和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3.1 缺乏针对农村环境污染的政策措施

目前, 我国的环境管理体系基本上是针对城市和重要点源污染的, 导致其在解决农村环境问题上适用性不强。同时由于我们在开展农村环保工作中普遍存在重工程, 轻制度的现象, 使得农村环境治理政策措施滞后于农村现代化进程。

3.2 缺乏对农村地区环境监测和统计

农村环境保护是我国环境保护的薄弱环节, 但我国乡镇基本没有形成环境监测和统计工作体系, 这使农村的环境问题难以得到准确及时的反映, 影响相关政策的制定和资金的投入。比如, 我国对农业面源污染缺乏系统、可靠的基础资料, 对面源污染的组成、面源污染对流域水环境污染的影响情况等方面的研究基本上还处于空白状态。

3.3 缺乏对农村环境保护特点的研究

一直以来, 我们对农村的生态环境关注不够, 研究不深, 所以难以抓住关键问题, 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如对生活污染、工业污染和农业生产造成的面源污染等3类污染的具体影响程度、作用机制以及对不同发展程度的农村需要重点解决的环境问题的了解都够不深入, 以致难以准确地把握资金投入的方向。

3.4 缺乏对农村科学发展的考核机制

由于缺乏对农村科学发展的考核机制, 因此不少乡镇选择项目时, 只强调眼前和局部利益, 根本不考虑对环境的影响, 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对企业的违规行为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些项目大都设备相对落后, 产品技术层次不高, 环境污染严重。近年来, 集约化畜禽养殖业又成为新的污染源, 在部分地区这种污染甚至已经超过工业污染。而诸如废品回收加工、地下“十五小”企业等也屡屡在农村地区引发严重的社会冲突。

3.5 缺乏对农村的环保规划

无论是农村城镇化建设还是农村经济的发展, 都缺乏科学系统的环保规划, 没有充分地考虑到环境因素。如绝大多数乡镇在工业化进程中忽视了环境规划, 乡镇企业在布局上仍然呈现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局面。尽管实施了一系列整治工业污染的措施, 但由于企业生存的经济环境、基础条件及管理水平的限制, 污染依然严重。城镇发展布局和产业结构不合理, 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3.6 农村环保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居住小区和乡村聚居点人口迅速增加, 城市化倾向日益明显, 但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落后于经济和城镇化发展水平。与城市比较规范的规划、较完善的基础设施相比, 居住小区和乡村聚居点在这些方面明显落后, 我国大部分中心镇尚未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和生活垃圾无害化集中处理设施。

3.7 乡镇环保力量薄弱

农村环境污染具有分散、隐蔽和面积大的特点。而我国大部分乡村地区没有专门的环保人员, 乡镇环保员大部分是兼职的, 村一级没有环保人员, 难以满足农村环保工作的现实要求。

4 结语

通过在农村推行绿色建筑来寻求解决措施, 同时可以呼吁政府加大农村环保资金的投入, 注重环境保护的宣传, 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 将农村环境保护体现在有关计划和规划中, 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 结合各地实际, 按照不同区域自然生态环境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采取不同的农村环境保护对策和措施, 逐步建立健全适应农村和小城镇特点和环保工作实际需要的政策, 加强部门间的协调与配合, 切实实行“环境优先原则”, 严格限制重污染企业的建立, 推动农村环保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如制定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污染企业、不符合发展规划的企业的退出机制、对生态工业和生态农业的鼓励机制等。

摘要:指出了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从耕地面积、水质状况、植被覆盖面积、生活垃圾等方面分析了农村生态环境目前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农村,环境污染,污染原因

参考文献

[1]龚慧英, 连宏波, 刘义.浅谈农村环境存在污染问题和解决办法[J].环境科学, 2006 (7) :71~72.

[2]张京鑫, 彭克明.关于农村环境问题的思考[J].农村工作通讯, 2007 (7) :17~18.

[3]唐辉远.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与可持续发展[J].科技导报, 2003 (3) :43~44.

[4]何伟.耕地资源节约和集约利用的对策研究[J].湖南地质, 2006 (3) :7~12.

篇4:生态环境地质调查与评价研究

关键词:生态环境地质;调查;评价

1 前言

对于生态环境地质的调查主要是针对人们的生产活动和周围生态地质环境之间的作用与影响关系进行的,在环境与地质的学科研究中属于较为前沿的领域。所谓的生态环境地质按照广义的概念包括城市地质研究、农业地质研究、自然灾害地质研究以及旅游地质研究等内容。在进行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的过程中,是对一定的区域进行地质调研以及水文地质普查,并在调查的同时运用地质科学、土壤科学、地形科学以及生态环境科学等相关的科学理论,获取人们以及其他生物所生活的岩石圈、地下水圈、生物圈以及地表水圈等各种环境的数据信息。在进行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时,所针对的对象包括岩石、土壤、水体、植物、地球动力变化、地球化学变化以及其他地质现象等。通过对一定区域的生态环境地质调查,能够为评判该地区的生态地质条件是否适宜人们的生活与发展提供可靠的依据,同时可以给该地区的下一步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与治理提供可靠的参考数据。

2 潍坊市北部沿海化工基地(滨海新城)简介

2.1 位置以及交通情况简介

滨海新城位于山东省的中部,潍坊市北部滨海地区,北临莱州湾,东与烟台市接壤,西与东营市相邻。地理坐标为东经:118°40′18″~119°33′20″,北纬36°50′00″~37°16′50″,东西长83Km,南北寬10~40Km,工作区总面积为2657 Km2,北部沿海化工基地(滨海新城)为本次工作重点工作区,面积 545.7km2,滨海新城位于现在的海化区和潍坊新港之间,隶属潍坊市直接管辖。区内铁路、公路、港口等海陆空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央赣路、北海路、大九路、大沂路和正在建设中的疏港公路纵穿南北,新海路、荣乌高速公路、大莱龙铁路、益羊铁路横贯东西。距潍坊机场35公里,距青岛、济南国际机场分别一个小时和一个半小时车程,距北京四个小时车程。潍坊森达美港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现有5个3000吨泊位、2个5000吨泊位,3个万吨级码头即将投入使用,3个2万吨级码头正在加紧建设,3万吨级码头建设在即。

3 潍坊市北部沿海化工基地(滨海新城)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的技术原则

3.1 收集资料、遥感解译先行

在进行滨海新城的生态环境地质调查之前,首先要对该区域的相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然后用于遥感图像解译的技术手段,以便能够整体、细致的掌握该区域地形、土层结构、水文环境、工程地质、植物分布以及生态环境等地质数据信息。按照上述方法得到的数据信息对不同的地质体、地质现象以及植物分布情况进行分析、探索,并寻找它们之间的关联性,以此推测该地区生态环境地质的整个作用过程,分析该区域生态环境地质的演变过程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3.2 采用新技术、新手段以及新理论

在对滨海新城进行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的过程中,运用资料信息的收集、遥感解译、综合地质调研、实验、水文长期监测、设置数据信息库、图件编制等方法与手段,同时将新的技术以及理论应用其中,例如3S技术、数字化图形处理技术、数据信息库的设置等。这些新技术、新方法以及新理论的运用,能够更为充分的对滨海新城的地下水资源以及生态环境地质情况进行科学、准确的论证,让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的工作更加快捷、迅速、高效的开展。

4 潍坊市北部沿海化工基地(滨海新城)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的内容

4.1 土壤环境调查

本次调查与评价工作根据潍坊市滨海经济开发区沿海地质特征及未来工农业、城市发展的要求,对工作区内浅层位的土壤进行了系统采样。浅层土壤地球化学调查以了解土壤浅层环境中对各种植物生长有影响的营养元素、有益元素及有害元素的分布、组份特征和生物活动(主要是人类生产活动)对元素含量影响程度为目的,也为了解表生环境中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提供信息。

本区土壤浅层环境元素背景、克拉克值调查结果与黄河下游潮土数据比较如表1所示,滨海新城土壤中污染元素平均含量如表2所示。

表1 滨海新城土壤浅层环境元素背景、克拉克值调查结果与黄河下游潮土数据比较表

项目 元素克拉克值(10-6)黄河下游潮土(10-6)本区土壤浅层环境样品(10-6)

Fe4700029000(河北)23040

Mn800600290.499

Cu10021.4012.401

Pb2014.417.216

Zn4065.139.964

Ca3390052501(献县)255.953

Mg1940015210(献县)110.723

Se0.X 0.118

Hg0.X0.0220.0175

AsX12.948.793

Cd0.30 0.37

Cr90 53.488

Ni40 19.899

N300740(河北)580.657

P1200644616.578

K240001575039.309

Na2640010036(献县)807.401

nlc202309011806

F270452483.783

表2 滨海新城土壤中污染元素平均含量表

最小含量

(×10-6)最大含量

(×10-6)平均含量

(×10-6)

Hg1.1120.517.532

As5.1215.078.793

Pb6.9237.3517.216

Cd0.070.930.37

Cr26.33107.5553.488

Ni9.4750.7919.899

Cu4.5932.0612.401

Zn17.5782.4839.964

4.2 湿地资源调查

湿地资源是重要的国土资源和自然资源,其如森林、耕地、海洋一样具有多种功能。湿地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它不仅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而且具有巨大的环境功能和效益,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蓄洪防旱、控制污染、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陆、美化环境等方面有其它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被誉为“地球之肾”,受到全世界的关注。工作区内的湿地资源较为丰富,以近海岸湿地为主,在昌邑北部及寿光北部均发现了大片的湿地资源,同时生长着柽柳等灌木。滨海湿地是海洋与陆地相互作用的过渡地带,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极高的生产力,是海岸带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莱州湾是山东省沿海面积最大的海湾,沿岸人口密集,土地资源丰富。莱州湾南岸滨海湿地作为环渤海滨海湿地的一部分,具有海洋与河口交互性、海陆过渡性和生态脆弱性等特点。湿地面积广阔,湿地资源丰富。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莱州湾沿岸掀起了海洋开发的热潮,大规模开发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活动导致滨海湿地严重退化,湿地分布及其面积正在发生变化。

莱州湾南岸滨海湿地景观类型如图1所示,莱州湾南岸滨海湿地类型及统计数据如表3所示。

图1莱州湾南岸滨海湿地景观类型图

表3 莱州湾南岸滨海湿地类型及统计数据表

景观类型每一类型面积(km2)所占比例(%)

自然景观河口92.4718.04

滩涂99.6538.67

潮上带低洼地58.3265.07

人工景观盐田603.60552.48

养虾池296.02425.74

自然景观面积合计

人工景观面积合计250.450

899.62921.78

78.22

湿地总面积合计1150.079100

4.3 水环境调查

4.3.1 地表水调查

流经工作区的地表水主要有:小清河、弥河、白浪河、虞河、潍河、胶莱河等河流。根据潍坊市环境保护局环境监测站2006年的监测资料,对工作区内的小清河、弥河、白浪河、潍河等河流进行常年的水质状况监测。2006年度综合污染指数为8.20,污染分担率占潍坊市的13.71%,位居第二。污染负荷比位10%以上的项目有五日生化需氧量、高锰酸钾指数、化学需氧量、氨氮,该4项指标累计负荷比为77.99%。弥河流经临朐县城,接纳了城区工业、生活污水和青州市区部分工业、生活废水,致使该河段污染严重。

4.3.2 地下水环境调查

工作区内的地下水均为咸水或卤水。本次调查评价工作,在工作区内采取地下水质样品132件,为了解重点工作区内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的关系,本次在重点工作区内利用2006年12月山东省第四地质矿产勘查院在进行卤水勘查是采取的四件水质污染分析样品对工作区的地下水进行评价。分析发现,地下水中有害组分均达到标准要求,表明区内地下水未遭受污染,水质较好。

4.4 资源开发与利用现状调查

对于滨海新城的资源开发与利用调查主要包含对矿产资源、土地资源以及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现状调查。

4.4.1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调查

工作区内的矿产资源主要有:卤水、石油及铁矿。工作区内探明资源储量为59.92×109m3,其中石盐(液体NaCl)48420.15×104t、 溴119.41×104t、氯化镁12777.64×104t、硫酸镁4520.42×104t、硫酸钙1736.09×104t,卤水成因类型属潮滩成卤类型。卤水浓度在5~18°Be′之间。

4.4.2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调查

工作区的土地总面积为2657km2,在工作区除了已经开发的盐田以外,其余地区全部为盐碱地,以种植经济林—枣树、棉花以及香菜为主,其余的庄稼非常少见。

4.4.3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调查

工作区位于潍坊市北部沿海地区,地下水矿化度很高,不宜用于农业灌溉和生活饮用水,属资源性缺水地区。淡水全部为客水,工作区(滨海新城)的外部水源——寿光境内的寒桥地下水水源和经平原水库转供的峡山水库水源,可供水量为6500×104m3/a。根据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海化区)供水公司提供的用水量统计(以2006年为例),全区淡水用水量为2624.75×104m3,其中工业淡水消耗量占开发区淡水用量的95.2%,其中淡水消耗量超过100×104m3/a的企业有海化热电、海化纯碱厂、海化氯碱厂、海化重油厂,四家企业用水量占工业用水量的83.69%。

5 生态环境地质评价体系的构建

5.1 生态环境地质评价框架建立

在进行生态地质环境评价的过程中,需要将评价对象细致、全面、深入的剖析,同时还要确保所得到的基础性数据信息具有准确性、可靠性,这样才能科学、正确的确立不同的数据信息指标系统,通过这些指标系统来形成评价模型,让所评价的对象实现量化以及定性。同时,还要对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地质容量以及质量進行评价,这样才能为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地质的进一步管理、布局、发展方向提供依据,为制定正确政策以及目标提供参考基础。生态环境地质评价流程如图2所示。

nlc202309011806

5.2 生态环境地质评价体系的构建

影响生态环境地质的因素很多,层次、条件也有所差异。其内容包含了自然环境因素、地质环境因素、水资源环境因素、自然灾害环境因素以及人类活动环境因素等。自然环境的因素又包含该地区的降雨量大小、植被分布情况、植被种类多少等因子;地质环境因素又包含地貌地形、工程地质环境以及地震烈度值等;水资源环境因素又包含地下水、地表水以及污染源等;土地资源环境包含耕地环境、土壤污染情况、土层厚度及化学组成等;自然灾害环境因素包含灾害强度、灾害发生周期、灾害破坏力等;人类活动环境因素包含人口分布、密度以及人均生产值等。进行生态环境地质评价过程中,一些影响因素的相关因子并不能得到全面的、细致的数据信息,不能达到评价体系的相关标准,我们要从中找出能够获取准确数据信息、数据信息相对完善的因素以及因子进行生态环境地质的评价。综合评价体系如图3所示。

圖2生态地质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流程框架 图3生态地质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图

6结论与建议

本次生态环境地质调查与评价,对滨海新城内的土壤、水质进行了系统的采样及化验分析,联合山东师范大学对工作区内的滨海湿地资源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对工作区内相关的土地、水利、矿产、环境等资料进行系统收集,在综合分析研究各种资料的基础上,对潍坊市北部沿海化工基地及重点工作区进行了生态环境评价。

6.1主要生态地质环境变化

(1)工作区中部地下水开采量较大,形成较大面积的降落漏斗,引发海咸水入侵,造成水资源萎缩、大量的民井报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2)由于过度开发盐田、养殖场,人为改造变化较大,大面积的湿地、滩涂变为盐田、养殖场,使得北部沿海的生态湿地面积不断减少,北部沿海的自然植物群落正急速减少。

(3)矿产资源开发潜力较大,潍坊北部沿海地区具有极为丰富的天然卤水资源,但是存在过度的开采现象,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产品技术含量不高,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经济效益上不去,过度的开采卤水,使得卤水的浓度不断降低,卤水当中所含的溴素等各种元素的含量也不断降低,倘若不对卤水资源的开采进行合理规划,在不久的将来,卤水资源将枯竭,那时北部沿海化工基地将不复存在。

6.2生态地质环境保护区

(1)滨海平原海潮侵蚀、生态环境脆弱—湿地生态养护盐业养殖生态地质环境保护区

该区主要位于潍坊市北部沿海工作区的北部,紧邻莱州湾。主要的生态地质问题是:土壤多为重盐渍土、盐土,海潮侵袭频繁。人口稀少,土地荒芜,由南往北盐生植被(黄蓿草、柽柳)逐渐减少,湿地面积正逐渐被人类蚕食。

采取的保护措施是:一是封滩育草,养护脆弱的生态环境;二是建设永久性防潮堤。

(2)潍坊北部滨海平原盐业化工、渔业养殖生态地质环境保护区

该区位于工作区的中部偏北地区,主要的生态地质环境问题是:由于盐业化工的迅猛发展,在工作区内已经形成由于过度开采卤水资源而形成一定的降落漏斗,若不对卤水资源的开采进行合理规划,在不久的将来,卤水资源将枯竭,那时北部沿海化工基地将不复存在,应引起高度重视。

(3)潍北滨海平原咸水及土壤盐渍化—土壤改良、农田林网防护林生态地质环境保护区

该区位于潍坊市北部沿海工作区的中部地区,主要的生态地质环境问题是:地势较低,易受潮汐侵袭,旱、涝、盐碱、潮一直是本区生产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尤其是土地盐碱化。

采取的保护措施是:一是进行河网化建设,建设更多更密集的农田灌、排水沟渠;二是上粮下渔

(4)潍坊北部滨海平原海(咸)水入侵—地下水调蓄生态地质环境保护区

该区位于潍坊市北部沿海工作区的南部,主要的生态环境地质问题是地下水的采补失调,以前已经形成的地下水超采漏斗持续不断扩大,从而造成北部地区的咸水南侵。

采取的保护措施是:将该区内的河段蓄水;在该区修建坑塘蓄水;节约用水;农田林网化。

6.3建议

(1)工作区南部的地下水采补失调,降落漏斗面积不断扩大;工作区中部的海(咸)水入侵、工作区北部的海潮侵袭,湿地面积不断减少,是影响生态地质环境的三个主要环境地质问题。

(2)对于工作区南部的地下水采补失调形成降落漏斗,应抓好节水、补源两方面的工作。应制定节水条例,在采取节水措施的同时,还应充分利用河流蓄水,调蓄补充地下水,利用坑塘蓄水养殖,减缓北部海(咸)水的南侵速度。

(3)对于工作区中部的平原咸水及土壤盐渍化,应大力加强河网化建设,建设更多更密集的灌排水沟渠,大力推行上田下渔的耕作方式。在统一规划、部署下,应大力鼓励个人投资土壤改良、治理盐渍化。不断加大农田林网化建设。

(4)对于工作区北部频受海潮侵袭、湿地面积不断减少的不利局面,应该切实认识到:湿地,是地球之肾,是调节生态系统、维护生态系统平衡,涵养生态环境的重要屏障,也是各种动物尤其是鸟类重要的栖息地,要加强保护,而不是为了短暂的眼前利益,牺牲不易恢复的湿地资源。要建设或完善北部地区防潮大堤,切实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减少盐渍化土地,改良土质,以利于生物多样性生长。

(5)天然卤水是潍坊市非常宝贵的矿产资源,具有非常独特的优势,应切实加强卤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管理,提高卤水资源的利用率,保持卤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着力推进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培育和发展大型盐业企业集团;努力探索实现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生产、集团化发展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有效实现形式;以科技进步为手段,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步伐;努力实现有限的资源无限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张润丽. 中国地质调查科学发展途径与战略研究[D]. 中国地质大学 2014

[2] 郑长远,张启兴,贾君,田成秀,石维栋,辛元红,尚小刚. 层次分析法在长江源区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脆弱性)评价中的应用[J]. 西北地质. 2010(01)

[3] 赵银兵,何政伟,倪忠云,南希. 四川省甘孜州东部生态地质环境质量研究[J]. 环境科学研究. 2010(08)

[4] 周玲琦,李麒麟,张卫雄,王小伟. 祁连山西段生态地质环境分析与评价[J]. 甘肃科技. 2005(11)

[5] 张永伟,刘怀念,刘元本,王元波. 专家聚类法在青岛市城市地质环境脆弱性评价中的应用[J]. 山东国土资源. 2008(10)

[6] 张森琦,王永贵,朱桦,许伟林,辛元红,石维栋. 关于生态环境地质学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J]. 青海环境. 2007(02)

篇5:大学生生态文明建设调查心得

(1)增加生态文明相关教育课程

当前,在大学的课程开设内容中,并没有针对提高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和知识、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课程,生态文明建设只是在少数通识课中做了些较为基本的讲述。例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讲解到第三章第三节“科学对待人生环境”部分内容时,涉及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在«马克思原理概论»课中,教师会补充介绍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等相关知识;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到了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部分«形势与政治»的教师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个专题来给学生们讲述。但是,这样的讲述和教育,对大学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和践行能力的提高从现实情况看来还是远远不够的。针对生态文明教育的不足,大学要创新生态文明课程授课方式,结合国际、国内实际,系统梳理生态文明理念、发展目标、绿色生活,力求理论与实际结合,保证课程质量,使其具有科学性和严密性,避免课程昙花一现或应时应景。在此方面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做得较好。

(2)多组织开展生态环保活动学校应当多组织有关于生态文明环保的活动,加大活动的次数频率和规模,培养良好的生态文化

氛围。

(3)加大校园生态环保监管和奖惩力度 要加大校园生态环保监管和奖惩力度,这从侧面反映出我校在生态环保监管上还做得不够。乱扔垃圾、过度使用一次性筷子和塑料袋、破坏花草树木,这些不良行为,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加大监管和奖惩力度而解决。在新加坡,哪怕是随意吐口痰警察都要处以高额罚款。大学由于种种限制性因素,虽不可能像新加坡这样做,但可以加强监管,对乱扔垃圾、破坏花草的行为进行及时阻止,奖惩手段和教育手段并用,从而让人和环境更加和谐得相处。

(4)进行多形式的宣传教育,用良好的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感化学生

校园内可以增加一些关于环保的标语提醒,校电视台、广播台多一些对生态文明

建设的宣传,多开展些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知识竞赛等等。学校可以进行多形式的宣传教育,努力提升校内的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用良好的生态文明环境进一步感化学生,提高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

姓名:王翔

篇6:生态环境调查心得体会

中文摘要:作为世界上著名的农业国,我国农村地域占国土面积的比例是较高的,农村地域辽阔广大,搞好农村的环境保护工作,对于幅员辽阔广大的农村乃至受其牵连或影响的城市的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占总人口70%以上的广大农民的身体健康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内蒙古地区是一个农牧业所占比例较大的地区,近年来,在城市环境日益改善的同时,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却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在工业化、城镇化程度较高的城乡结合部更为明显,农村环境污染已经严重阻碍农村的社会发展和影响农民的身体健康。在这个暑假,我随同清水河县环保局一起下乡进行实践调查。在调查中,我发现农村生态坏境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农村耕地面积减少、水土流失严重、水污染严重、乡镇企业对坏境破坏恶劣等等。同时,我也了解到政府在着手大力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时的政策和举措,在努力恢复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同时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努力做到环境和效益和谐发展。

关键词:农村、生态环境、原因、对策

引言:作为大二我的我们离社会已经越来越近了,这就要求我们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校园与社会环境的不同,接触的人与事也不大相同,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在学校学不到的知识。这就形成了从实践中学习,从学习中实践的良性循环。在实践的过程中,要求我们不仅要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而且要锻炼自己的交际、处事等一系列社会能力。本次暑期的实践调查我选择到深入农村。之所以选择到农村实践调查,是因为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严重,农民利益受到了严重损害,这有悖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标。作为世界上著名的农业国,我国农村地域占国土面积的比例是较高的,农村地域辽阔广大,搞好农村的环境保护工作,对于幅员辽阔广大的农村乃至受其牵连或影响的城市的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占总人口70%以上的广大农民的身体健康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我随从的环保局调查小组中我了解到,此行调查的大背景是基于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正式提出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概念,以及我国近年来实施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的一系列成效的基础之上的。事实情上,中国经济在保持连年高增长的同时,生态环境的恶化程度不但没有减缓,反而愈加严重,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愈加突出其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如今,环保生态问题不仅关系到我国经济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也关系到能否改善人民生活质量。

目前,我国已把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作为经济建设工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同时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重视程度也是前所未有的,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搞好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方针的提出,全国围绕“三农”问题展开了一系列措施。经过政府具体实施,农村生态环境还存在哪些问题?破坏浪费资源的情况是否有所改善?调查农村尤其是西部农村对于我们了解西部大开发和新农村建设实施情况以及以后建设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对城关镇八龙湾村生态环境进行了深入调查,以明确如今农村所存在的问题。

正文:本次实践调查上级要求我们小组以明确的目的,合理的方案,准确的参考资料,科学的方案对八龙湾村进行深入了解,并即使反馈当地生态环境现状及治理方案。

一、调查对象、方法、材料来源

对象: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城关镇八龙湾村 方法:实地勘察、访问村名、查阅资料 材料来源:城关镇政府、八龙湾村村名委员会

二、调查的具体情况及分析

(一)农村普遍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退化是指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过度和不合理利用而造成的生态系统结构破坏、功能衰退、生物多样性减少、生产力下降、水土资源丧失等一系列生态环境恶化现象。特点是:一旦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生态平衡失调,恢复起来就非常困难,而且有些破坏甚至是不可逆转的。当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退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水土流失。这是目前最严重的问题。一是大面积破坏林地植被,特别是破坏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人为的乱砍乱伐,用作薪材和建筑,特别是近几年出现树木买卖,大量农户将自身所承包的林地树木砍伐作为交易换取钱财。二是开发生产建设活动没有按规定和要求采取水土防护和治理措施,修公路,乱砍乱伐,破坏地表植被。据调查,全村有5处因地表破坏造成水土流失现象。三是农业开发生产中随意超坡度开垦山坡地造成地表裸露,一遇大雨或暴雨则易形成较大的坡面径流冲刷和山洪冲击。

2、水资源缺乏。金刚村地形以山地为主,多谷地,虽然有河流但是水量却逐年递减,调节水资源季节分配,而大量降水以地表径流的方式外流。其次,人为滥用水资源,造成有限的灌溉用水没能达到优化合理利用,影响农业生产。2009年—2011年三年间,因人们滥用水加之天气大旱,影响水稻、玉米的生长,粮食减产,直接造成经济损失。再次,村民对水资源保护意识淡薄。村民对使用后产生的生活污水习惯性的处理方式是随地处理,经过自然的风干,有的会采取下水道排出方式,而下水道的最后出口却是村庄周围的小河流,这并没有从根本上对污水进行处理,反而加重了周围河流的污染状况。对于养殖业污水,由于大多数的牲畜采取圈养,农户会定期对饲养圈进行清理工作,清理后的污水也随着简陋的沟道随意排除。但在村庄的调查过程中我们也注意到村子里有许多的小污水沟,由于长期缺乏治理,已散发出难闻的味道,招致许多苍蝇,严重影响了周围的环境。据不完全统计,牲畜圈养率为49%,散养为24%,其他27%。猪、鸡基本都是圈养,牛和羊散养的较多。最后,过分开采地下水,地下藏水锐减,全村已有超过30口井已无水,影响人们生活。

3、土地退化、荒化。八龙湾村的耕地面积正在逐年减少。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一是人们的对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土壤肥力下降,已无法种植农作物或农作物产量极低。土壤肥力的退化主要表现在化肥的大量使用,化肥潜在的影响在短期内是不明显或是看不到的,但他们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却是不容忽视的。随着近几年各项农药产品的大量出现和性能的不断改善,村民对农药的依赖性不断增强。在调查过程中村民也坦言,随着生活质量的改善,许多原本由人工来进行的生产活动也改为采用化学的手段,譬如为庄稼除虫除草,以往均是由人在田间地头进行劳作,现在则在庄稼仍为幼苗时就喷打农药进行根除。农药化肥中的大量有害物质都残留在土壤中,造成土壤板结,农田减产,这又刺激村民使用更多的化肥来提高产量,成为一个恶性循环。化肥的流失率高,利用率低,不仅导致农田土壤污染,还通过雨水等造成对水体的污染。农药化肥的不当使用在农村生态环境破坏的进程中是占着相当大的比重的。二是外出务工人员急剧增加,留守农村的大多为老人和小孩,缺乏劳动力,无法耕种大量土地,虽然今年来国家对农业出台了各种优惠政策,可是返乡务农的青壮年依旧很稀少,如此便出现土地抛荒现象,久而久之土地荒废现象就越来越严重。三是发展经济方便人们生活修建公路、水利设施、房屋等,乡镇企业的迅速崛起也占用大量耕地,者也是耕地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

4、固体废弃物污染。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由于农村本身的生产生活环境以及各种历史原因,农民对生态环境的认识维护的意识依旧较低。生产生活废弃物乱堆乱倒,再加上地膜的大量使用,致使白色污染随处可见。家禽粪便也没有得到合理的处理,一到夏季,寄生虫滋生,严重影响农村卫生条件。

5、噪音污染。近年来,噪音污染在农村表现越来越明显。八龙湾村邻近公路,虽然公路的新修使当地交通得到了明显改善,但是来来往往的运煤车了昼夜行驶,这对八龙湾村居民的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此外,乡镇企业和噪音污染较大的工厂也是造成八龙湾村噪音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除了上面所说的五个大的影响生态环境的因素外,还有其他方面的影响。在收割的季节,村民对秸秆的就地焚烧产生的大量烟雾对空气质量的危害;常年未经处理的坑塘中的污水对周边环境的污染;大多数村民由于没有使用太阳能沼气等绿色能源,依赖传统燃烧方式对大气产生的污染等等。这些因素由于都有一定的季节性或其他因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不是那末大,然而也是不能忽视的。

(二)阻碍农村生态环境进程的主要因素

如何采取合理的措施在小问题变为大问题之前就进行解决,如何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共同维护我们的生态环境,是我们的政府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在提出一些建议之前,我们要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我认为对阻碍生态环境进程的因素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民没有维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这是最关键的一条。很多时候农民不是不愿意去维护生态环境,而是他们根本没有生态环境和污染的概念。在八龙湾村的调查中我发现村民对于对于生活污水不觉得随手倾倒有什么不对,只要是倒出了家门且没有影响别人就不存在问题,他们不会联想到污染,不会联想到生态环境。就地焚烧的现象也很严重,村民们只要是方便,不管是垃圾还是收割后的一些秸秆之类的,他们看来最好的办法就是就地焚烧。试想下他们怎么会把一些烟雾和大气污染联系到一起呢?在他们的意识里没有全球变暖,没有酸雨的概念,更不会把这些抽象的东西和自己的生活联系在一起。正是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无知把我们的生态环境逐渐的往危险的道路上逼近。

2、农村生态环境未受重视,政府监督管理力度不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走了一条粗放型的经济增长道路,导致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掠夺式开发。尽管政府部门在城市环境治理和保护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农村的环境问题似乎并没有获得政府不能的足够重视。如果村民对生态环境的无意识是可以理解的话,政府对生态环境的忽视就是难辞其咎。地方政府的意义在于进行合理的宣传和引导作用,而在大多数的农村地区,虽然有政府组织的各种科学宣讲活动、环保科普活动等有利于提高农民环保意识的活动,但是落实的不尽人意,这也是造成农民生态环境意识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据了解,村民认为当地政府在生态方面需要加强的40%首推环保宣传力度。实现当地环保意识主要还要靠当地政府和公民自身分别占52%、43%。地方政府对农民没有起到好的引导作用,对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也没有合理的规划。在一定程度上,地方政府未必对本地区的生态环境做过详尽的调查,制定过保护的措施,更无从谈起维护。在与村委会的环保沟通上地方政府做的不够,村委会更是没有宣传环保的概念。

3、环保资金投入不足,治理力度不够。当前农村环保主要工作靠县市级环保部门,乡镇环保组织机构标准不健全,落实工作还是以县市环保部门为主,使环保工作在工作质量和效率上“折扣”,很难将各项环保方针政策落到实处。环保投入不足,导致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然而,及时是设施到位的,比如说蔬菜基地,没有后期的资金保证,也会污染到环境。因此,环保队伍自身建设难以跟上形势需要,环保机构设置滞后,缺乏有效的手段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4、生态保护与经济利益的矛盾。随着乡镇企业和一切高污染工厂的落户,大力带动了村里的经济发展。然而这些高污染企业没有良好的排污设施,为了降低成本或本身经济条件有限,一些企业将大量污染物随意排放。很多村民投身于企业当工人,虽然赚了钱可是对环境的污染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相关部门为了经济效益的快速提高对这些污染企业的监管也不尽人意。

5、缺乏生态环境方面的人才。在我过发展迅速的这个时期。一方面,经济体制转型提供了经济持续增长的强大动力;另一方面,经济、社会和环境的不均衡,又使得各种矛盾不断暴露;同时,这一时期也是消耗资源最多、人与自然较量最为严重的时期。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公众环保意识,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和谐发展是我们的历史责任。农村的广大地域面积与其人才的引进是不成比例的,许多人在获得较高的受教育程度后是不愿意到农村这样的基层去服务工作,这就造成农村人才的缺乏,也导致无法对农村的生态环境工作提出科学的应对方法和保护措施,无法制定出长远合理的生态环境的维护方案。八龙湾村的分散经营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受阻,降低了新技术的投资收益率,阻碍了农业无公害技术的顺利推广。据调查,近20年只有不到10%的家庭受过农业生产培训,小农经济中有文化的年轻人纷纷到经济发达的地区经商或打工,转向飞农业生产,使农业技术推广更加困难。任何问题的产生都不是纯粹的几方面原因的,农村的生态环境现状也不只是由这些因素决定,它与农村本身的生产生活环境,各种历史原因都有一定的联系。我们所给出的只是几个重要的方面,也就是我们在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时所要首先考虑解决的问题。

(三)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一些措施和建议

在对制约农村生态环境的因素和各个因素的引发都有了一个较明确的认识后,当地政府以及相关部门也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在和八龙湾村村民的聊天中,我们了解到了近年来各种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也在他们心中不断深化,这是与当地政府采取的政策措施是分不开的。我们调查小组对政府的一系列政策进行了翻阅,并且实地调查了环保政策的八龙湾村的宣传。总结起来这一系列环保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开展各种生态环境的宣传活动。在原因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造成各种生态环境隐患的一个很大的方面就是农民的对生态环境的认识维护的意识较低,因而开展各种生态环境的宣传活动是很必要的。具体的可以由政府组织人员对农民进行分批培训,然后再由这些人员将环保的意识传递给其他的村民,可以让村民对生态环境的认识渗透到日常的生活中,明白哪些行为是错误的,哪些垃圾是可以回收的。再由政府组织一些可再利用垃圾的回收工作,在村子里设置专门的回收站点,并付给村民一定的报酬,这也可以调动村民的积极性,从而使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变为一件无意识中的自觉行为。

2、加大农村环保投入,提高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效能。近年来,各级组织已经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投入列入本级财政支出的重点内容并逐年增加,加大对农村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的资金投入,重点解决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上级部门制定了“以奖促治、以奖代补”等激励政策,主要考农民自身力量大力开展绿色名产品基地建设工作。

3、加大对农村的综合管理和整治力度。当地政府已经在近年建立了污水处理厂和垃圾集中收集运转设施,强化了污水处理和垃圾清理条件。村民们介绍环保机构对八龙湾村产生的垃圾会定期集中进行全面清理。在村里也有了生活垃圾桶点,并且为村里配备了环卫机具等作业设施、设备,组建保洁队伍,建立“组保洁、收村集、镇运转”的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清运体系和集中处置机制。此外,加大农村环保执法力度,对污染和破坏农村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依法查处。防止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的污染项目向农村转移,坚决控制新的污染和破坏生态的现象。通过设置环保投诉举报热线、信箱等渠道,认真解决村民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维护村民享受良好环境的合法权益。

4、加强农业科技的推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就在近年,八龙湾村在县农业局的大力支持下引进山东寿光先进的塑料大棚技术,建立起一批设施完善的塑料大棚。塑料大棚的引进实现了八龙湾村产业结构合理化、生产技术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生产产品无害化。开展生态农业的过程中有效的控制了农业污染。全面推进农业的标准化,大力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和推进清洁生产,积极 推动乡镇企业结构调整,鼓励发展技术含量高、物耗少、污染轻、效益好的产业和产品。这一系列的举措已经将八龙湾村建设成为了清水河县新兴的蔬菜种植基地。

5、完善政府管理职能,加大政策拉动力度,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在采取一定的教育引导措施后,也要制定必要的行政法规。生态环境保护本身是一项公共事业,属于责任主体难以判别或责任主体太多,公益性很强,没有投资回报或回报率较小的领域,政府必须发挥主导的作用。制定相应的法规来明确责任,对不合乎规范的行为予以惩治,从强制的角度提高各个责任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

农村生态环境的治理工作需要农民,地方,国家三方面的密切配合,只有农民的环保意识提高,地方的重视程度加强,国家投资力度加大,才可以对生态环境的维护有一个合理科学的渠道,使生态环境的发展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

三、总结

在做完这项调查后,我的整体感觉是欣慰中带着沉重。欣慰的是农村的生活环境还不是差强人意的,生活环境污染总体情况属于轻度污染。空气质量仍然比较好,环境比较清新。然而沉重的是村民对于村庄周围以及自己生活环境中存在的问题认识不够,没有采取积极的处理的态度措施,而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早进行处理,日积月累,对我国的生态环境势必产生不良的后果,对我们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产生阻碍。

这次社会实践虽然时间很短,却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收获。一方面通过这次实践,我们更深一步地了解了农村,了解农村各方面的情况,提高了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另一个方面,它也促使我们来思考如何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来回报社会,为促进农村的发展做出贡献。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也意识到农村地方官员的组成中缺乏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这就导致对许多问题的认识非常的片面和不科学。这固然与国家的引导有一定的关系,从我们自身出发,我们也应该响应国家的号召,到基层去,到需要我们的地方去。农村的许多方面都还有待完善,我们的知识在那里会发挥很大的作用,这对我们以后的就业方向和工作意向也是一次很好的指导课。

同时,在这次时间调查中我也看到了自己明显的不足。首先,自己的沟通能力还有很不够好。例如在和村民的交谈中自己不能够很好的抓住交谈的重点。经过这段时间的锻炼我认识到如何与别人沟通好,这门技术是需要长期的练习。人在社会中都会融入社会这个团体中,人与人之间合力去做事,使其做事的过程中更加融洽,更事半功倍。别人给你的意见,你要听取、耐心、虚心地接受。其次,在社会中要有自信。自信不是麻木的自夸,而是对自己的能力做出肯定。刚开始我还担心自己对农业的了解少之又少,而且缺乏社会经验,导致在调查中无从下手,不过在自己努力虚心的学习中发现自己的能力不比别人差。社会工作经验也是积累出来的,没有第一次又何来第二、第三次呢?有自信使你更有活力更有精神。最后,在社会中要克服自己胆怯的心态。在起初进入调查小组时自己觉得困难挺多的,自己的社会经验缺乏,学历不足等种种原因使自己觉得很渺小,自己懦弱就这样表露出来。如果我们本生就沉静在这种胆怯状态下是永远都不会进步的,只有勇敢的迈出第一步在更有自信的走出第二步。在实践中就是要努力学习,勇敢实践,这样才会有成绩。

这次调查实践虽然结束了,未结束的是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这是一条漫长而繁杂的工作,需要各方的配合和重视。这次实践中我们所得到的数据和进行的分析都是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的,也希望可以对生态环境的治理工作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希望农村的生态环境可以进入一条良性发展的道路,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向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向发展,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扫除障碍。

参考文献:

1、王恩举.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与解决对策2002

2、朱清时.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四条成因1998

3、罗可尧.加强生态农业的建设,走可持续的生态发展之路

4、刘助仁.中国农村生态环境评估及其保护的着力点分析

5、张智芳.环境污染与健康

上一篇:交通管理调查下一篇:材料:务虚会发言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