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内校外

2024-05-09

校内校外(精选六篇)

校内校外 篇1

如何积极地对在校生进行创业教育从校内走向校外是学校面临的一个新的教育课题。我们在这方面进行了初步实践,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构建创业从校内到校外教育体系

我校提出了“一个宗旨、两个能力、三个特点”的办学方针。

“一个宗旨”即:“让学生学会生存”的办学宗旨。

“二个能力”即: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创业能力。

“三个特点”:突出学生在校期间学到一技之长, 终生受用;专业相对稳定, 不存在多次择业, ;毕业后工资待遇在一千到三千元不等。

按照这个办学方针, 我们合理地把职业指导创业教育和专业教学、德育活动、政治课教学等有机结合起来, 安排适当的活动, 这些活动周而复始, 每年形成一个循环, 以保证教育内容通过有效的活动来实现。在创业教育体系设计中, 我们将创业教育融进这些活动中, 不仅丰富了活动形式的内涵, 也增强了活动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也降低了实习材料的成本。

二、开展创业从校内走向校外的做法

我校开展创业指导主要采取三结合的方法, 即:创业与德育教育相结合、与教学相结合、与实践相结合。

1、创业从校内走向校外与德育教育相结合

创业从校内走向校外与德育教育相结合, 是培育学生创业能力最佳途径, 创业指导教育包含着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态度的培养, 创业知识的传授, 创业技能的训练与创业实践的积累。在创业指导教育中, 具有良好创业意识和心理素质是创业成功与失败的关键, 因此创业教育不仅仅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训练, 同时也要通过各种有益的德育活动来培养适应形势、大胆创业、努力进取的创业精神。

2、创业指导与教学相结合

以实践为主, 多形式、多渠道开展创业教育。

(1) 开设了创业教育指导课, 传授创业知识。

在两个数控班级中开设了创业指导课程, 数控班级三年内实习课程达到了24周。并在全校各班级举办了创业教育指导系列讲座。通过开课, 转变了学生的就业观念, 培养了学生的创业意识, 普及了创业知识。

(2) 将创业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中

将创业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中, 有利于营造浓厚的创业教育氛围, 培养学生初步创业意识, 心理品质和能力技能, 使之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和较好的独立学习、生活意志及本领, 最终形成开创型个性, 真正走向创业路。

3、创业指导与实践相结合

(1) 为加强创业基地建设, 我校先后投入800多万建设校内实训车间, 同时以实训车间为依托, 实行产教结合联合办学的教学模式, 加大实训教学的比例, 在校学习期间组织学生到附近相对应机械加工厂进行参观, 短期实践实习, 在毕业前组织学生到市区天明机械、黄海机械、鹰游纺织等地实习单位进行为期3个月至半年的顶岗实践。培养学生以专业为基础的创业能力, 并实行“双证制”的教育, 把毕业实践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结合起来, 有技能等级证书, 才能取得毕业证。

(2) 学校大力开展社团活动,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公共活动的设计、创意, 私营与管理的创业实践中去。建议学生利用节假日打工, 注意通过这些活动, 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 树立市场意识, 增强与他人合作共事的能力, 为今后创业打下基础。

(3) 我校特别重视对学生进行的动手能力培养。每年、每学期都要进行专业技能大赛, 坚持开展青年自愿者活动, 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实践运用能力, 提高了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

三、创业教育取得的成效

通过全面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和开展创业教育活动, 使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和创业观, 培养学生树立了敬业精神、勤业作风、乐业品质和创业意识。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特点, 学会正确选择职业, 掌握就业的知识和技巧, 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使学生们学会了正确选择职业、正确对待就业以及如何进行创业, 学会了基本的职业技能, 有了创业创新意识、成为社会各行各业需要的合格人才, 这是开展课题研究、开展创业指导最直接、最有效的工作成果。

摘要:本文主要对如何推动学生创业从校内走向校外在数控教学中采取“行为引导型”教学模式进行探讨。深化学校的教学改革, 遵循“以能力为本位, 以学生为主体, 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原则, 加强和改进实践教学环节, 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 为企业输送高素质的职工, 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 从而增强学校的综合竞争能力。在机电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中进行了分层教学、理实一体、专业课程周、实习工艺卡、工种选修制等一系列的改革, 提高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创业体系,做法

参考文献

[1]建立校外实习基地长效机制研究与实践,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8, 59。

[2]中职学生实训期管理初探, 滨洲职业学院学报, 2006, 2, 53。

校内育人校外实践 篇2

——学校与校外活动场所联系的几点做法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加强学生的校外社会实践教育有利于帮助学生获取真才实学,实践出真知,宋代诗人陆游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缺少社会实践,学生往往把课本当世界,变成书呆子,遇到实际问题就往往措手无策。但是通过社会实践,可以把在学校学到的知识进行消化和强化,使得课本的知识成为真正的知识,同时也锻炼了动手能力。另外,通过实践,也可以掌握其它的社会或动手的技能。

“加强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讲究实际效果,克服形式主义倾向。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继续搞好军训工作并使之制度化。加强校园的精神文明建设,严禁一切封建迷信和其他有害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及物品传入校园……社会各方面要为青少年提供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和德育活动基地,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德育工作的新格局。”那么,我们采取以下的措施来保证校外实践教育的实施:

第一,我们可以建立学生假期社区社会实践活动制度。我们可以要求学校寒暑假期间组织学生回到社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并将此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考评之中。学校在放假前与所在街道和居委一起商议假期活动内容,学生放假后凭联系单到社区报到,参加社区组织的法制教育、交通安全教育活动,担当文明小卫士,慰问老干部和孤寡老人,参加义务劳动,开展各类文体活动,使他们在社区志愿服务和道德实践中陶冶情操,丰富社会经验,提高多种能力。

第二,建设校外学生综合社会实践基地。我们可以联系社会上各类文化场所如: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纪念馆、少年宫等。

第三,我们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学生夏令营活动。积极组织新生军训工作。这些实践教育都成了学生生动活泼的第二课堂,给学生留下了许多终身难忘的美好回忆。

第四,承办上级各类竞赛,提高学校和学生参与积极性。如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等各种竞赛活动。

校内校外 篇3

关键词:校外教育;英语教学;优势

一、校外教育的含义

校外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实践中,已经形成了一套不同于学校教育系统的活动机构、活动方式、活动内容和活动结果,在人才培养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校外教育和学校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学校教育是主体,校外教育应该是补充。

目前,学校教育受到一些条件的制约,比如在课程设置和教材选择上有着局限性和不可变更性,课程单一,难以满足学生的多重需求;班级规模普遍过大,教室拥挤不堪,在这样的情况下,课堂教学中教学覆盖率小,教学中很难顾及到每个学生的学习要求和学习的兴趣,进行言语训练时只能一部分学生有机会参与,学生不可能在学校都受到均衡的教育,也不能自由地发展;《新标准英语》容量大,内容多,课堂上老师用于操练的时间少,旧的内容还没有完全掌握,又开始学习新的内容,学生一直处于“疲惫”状态。老师为了赶进度,也只能是“讲也匆匆、练也匆匆”。而且,练习册中有的题目难度太大,超过了半数学生的能力,老师不得不在课堂上处理练习册,这又要占去学生课堂训练口语交际的时间;英语教师尤其是小学英语教师数量不足,班额较大,学生基础参差不齐,课程资源严重匮乏等原因,造成教师课时不够用、工作量大、工作压力大,这些均使英语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面临重重困难。

二、校外英语教育的优势

校外英语教学与学校英语教学相比,在学习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活动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为了充分发挥这些优势,笔者做了下列尝试:

(一)课程与教材的灵活选择,让学生学得轻松

校外英语教学没有统一的考试,不受统一的大纲、统一教材、统一要求的制约,因而能根据青少年的兴趣来设置教学内容,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适合青少年的灵活安排,内容结构也可以不拘一格地随时调整。

我们当地小学英语采用两种版本的教材,一种是外研版的,一种是人教版的,这两种版本的教材,在小学阶段都没有系统的语音教学。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发音特别难听,语音、语调不准,而且背单词全靠死记硬背。《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强调,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的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是一个学生如果不过语音关,只是单纯模仿,离开老师没有学过的单词肯定就不会,随着学习难度的加大和词汇量的增多,首先会感到拼读单词非常吃力,学得快,忘得快。最初的新鲜感没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自信心也一落千丈。根据大多数英语教师的教学经验发现,学生失去英语学习兴趣是从不会读单词开始的。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课程中加入了语音内容,常用的做法有下列几点:

1.从字母读音中分解出部分元音和辅音。如字母B/bi:/,可以分解出/b/和/i:/,以此类推。

2.从常用的单词(bad,fat,man;make,cake,take等)中也很容易发现单词读音与拼写之间的规律。

3.从汉语拼音和英语音标的比较中(如/b/,/p/,/m/,/f/,/ei/,/ao/,/au/等)又能迁移出一些读音。

4.用切蛋糕的方法来划分音节,掌握字母和读音的对应关系,学生很容易能读出有发音规律的单词。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归纳,不断积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过了语音这一关,为轻松地学好英语、掌握这门技能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学得有趣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建立初步的语感,获得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为真实交际打下基础;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中外文化差异,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世界意识,使他们初步形成健全的人格,为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现实情况是,由于学校班级人数多,加上课时任务重,教师需要赶进度,英语课堂上能参与语言实践活动的人数就很有限了,一堂课上单词、对话或课文等教学内容一项接一项,对于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来说犹如看电影似的过了一遍,根本掌握不了。更有些学生由于内向、孤僻的性格,不愿开口,不善交往,开口少,与他人接触少,往往模仿能力也差,这就使得他们更不愿参与各种英语练习活动,内向的性格使他们回避与别人交往,缺乏自我表现的习惯和勇气。就连不得不参加的活动都是极低的声音,试图不引起别人的注意。在学校,这部分学生最容易被忽视。

与学校教育不同,青少年宫采取的都是小班化教学,这样可以照顾到每个学生,而且校外英语教学因为不受考试这支指挥棒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能以趣味当先,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性格、兴趣和特长,采取不同的教学和活动形式,用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激活课堂,带给学生广阔驰骋的空间和身心愉快的体验。这为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特长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客观条件。青少年宫学生压力不大,普遍对教师无抵触情绪,学习较为放松,教师正好可以利用这一点,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

例如,根据学生不愿开口的现象,笔者在每节课开始都会根据每个学生设定不同的问题。刚开始非常简单,务必要求每个学生都开口,让他们尝试到与他人成功交流的喜悦。慢慢地,一点一点加深难度。由于少年宫的学生在平时一周只来一次,间隔时间长,学习新知的遗忘性大,我就趁问答的时间把之前的内容都复习了一遍,学生都乐于接受。像回答“What day is it today?”“Whats the date?”“Whats the weather?”等问题时,掌握了当天东西还嫌不够,还要求补充新的内容,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像回答“How do you go to school?”一个学生回答了“By plane.”引起一阵大笑以后,大家的思维立刻活跃起来,结果一个个抢着举手,回答五花八门,把知道的交通工具全都用了个遍,在欢乐的氛围中达到了教师设定的要求。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要有了兴趣,就会有学习的积极性,就会由被动变主动,由死记硬背到灵活运用,由乏味变趣味,从而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学生对不了解的事物总是充满了好奇。每一期教学中,总会碰到中西方的重大节日。比如十一月时,笔者就重点给他们讲“Thanksgiving Day”的背景来历,与我们不同的一些美食,进而引导他们要学会感恩。在十二月,则会尽可能多地准备一些关于圣诞节的文化、背景、景观等资料,并且与中国的春节做比较。学生对此往往非常感兴趣,从而激发学习英语的更大的热情,同时也加深他们对异国文化的了解,培养他们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三)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提升能力

学习和掌握语言知识不仅仅是为了储备知识,其最终目的是将所学习和掌握的知识运用于语言实践中去。

1.创造语言环境

如,在学习有关问路的对话时,笔者将市区的主要街道、商店、车站、邮局等建筑物缩小在了教室里,并随时将其变换方位,让学生采用Groups work(小组活动)的形式,合作学习。分别扮作旅客和民警,进行问路、指路的情景对话。实践证明,这种课堂组织形式让学生充满好奇心,大大激发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欲望,激起了学生之间的交际。

2.随文介绍,促进交际

在一些课文中,一旦学生遇到中国人不好理解的西方习俗和社会现象,笔者就见缝插针,随文向学生介绍英美人的宗教、习俗、重要节日、婚姻等社会知识,使学生逐步把这些社会知识融合到已有的英语知识中,这无疑会促进他们的英语交际能力。比如,西方人听到别人赞美的话时,一句“谢谢”就可以了,而中国人比较谦虚,这种场合往往回答“哪里哪里”,如果互不了解文化差异的话,就容易闹笑话。

3.游戏、比赛层出不穷

除了知识目标的教授外,校外英语教学更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以让学生听、说、做、唱、玩、演、仿写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表达,使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感知、实践、参与和交流,形成语感,提高对语言的感受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总之,教师要尽可能创设语言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动中学”、在“用中学”,在实践中获得经验、知识与能力,充分发挥潜能和优势。

校外英语教育任重而道远,我相信,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必能更好地服务校内教育,我们的明天一定会更加辉煌!

参考文献:

周晓东.浅谈如何利用和发挥校外少儿英语教学优势[J].中国校外教育,2010(S1).

校内校外 篇4

关键词:思政课,课堂教学实践,校内实践,校外实践,相结合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 特别强调高校所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 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 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 由于人们对实践教学的理解不同, 其着力点不完全相同, 效果也不一样。有的教师认为教学实践应该包括课堂教学实践、校内教学实践和校外教学实践, 因而这部分教师努力使这三种教学实践有效地结合。有的教师认为课堂教学就是理论教学不应再提课堂教学实践, 而且教学管理部门和上级领导机关讲的教学实践都是有课时要求, 指的都是课堂教学之外的实践。因而这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不考虑课堂教学实践环节, 他们实施的教学实践是课堂以外的学生实践活动, 在课堂上学生只有听课, 没有参与教学活动的安排, 虽然课外实践活动搞得轰轰烈烈, 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却没有得到锻炼, 这无疑又重走课堂教学教师唱独脚戏的老路。

一、课堂教学实践是育人的重要环节

课堂教学实践相对于校内教学实践和校外教学实践来说, 是最重要的最基本的教学实践, 是实施校内教学实践和实施校外教学实践的基础和前提, 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环节。如果忽略了课堂教学实践环节, 就忽略了学生成长成才最主要的教学环节。

首先, 课堂教学实践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性学习。刘强先生主编的《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就学生课堂教学实践的作用和意义进行分析, 作者认为, 从教学理论上讲, 无论是进行道德教育、政治思想教育, 还是使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自身的稳定的观念和素质, 都必须使接受教育的学习主体得到实践训练和亲身体验。这里既包括情感和思维的体验感受, 又包括对社会和现实的体验感受。这里强调的学习主体实践训练和亲身体验, 是包括道德教育、政治思想教育和把理论知识转化为自身观念及素质的过程, 也就是课堂教学实践的活动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彰显的是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 学生运用的是新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全面的提升。

课堂教学实践提升教师教书育人的新境界。实施课堂教学实践教师需转变两种观念, 一是把学生看成是课堂教学的积极参与者, 而不仅仅看成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二是教师是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指导者, 而不仅仅是完成知识传授职责的教书匠。教师以开放的心态, 把教育教学变成平等交流和对话, 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尊重, 教师的教学活动建立在师生平等的相互交往的基础之上, 体现民主、平等、沟通、理解的新型的教与学关系, 教学过程变成师生之间共享知识、经验、智慧和意义的过程, 变成培养学生主体意识、主体能力、主体人格, 发展和提高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使教学活动融入学生的现实生活, 与学生的内在需求直接沟通, 能真正帮助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学会自我教育。

课堂教学实践使学生迈出全面发展的新步伐。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转变学习观念, 从被动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变, 从以学习知识为主的知识目标向以掌握学习方法为主的能力目标转变, 从维持性学习向创新性学习转变, 运用学习策略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自觉进行自我识别、自我选择、自我钻研、自我培养, 克服了被动接受教师的知识传授, 缺乏主动参与和独立思考, 只会重复仿制, 不能独立创新, 记忆能力强, 判断能力差的旧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方法。

其次, 课堂教学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传授教材的知识, 完成教学任务, 缺乏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严密性、思维的独创性的教学方法。学生形成的思维习惯是深信教师课堂上讲的都是正确的, 形成了顺向思维的习惯, 不用质疑, 不用反思。所以, 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必须从改革教学方法起步。

许多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实践中, 反思了传统教学方法缺乏通过激疑法引导启发学生思维, 缺乏通过示范性引导启发学生思维, 缺乏通过实证性引导启发学生思维, 缺乏通过逻辑性引导启发学生思维, 缺乏通过探索性引导启发学生思维。这些教学方法不能达到创设情境, 诱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动机, 不能达到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不能达到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灵活性, 不能达到培养学生思维的新颖性和独特性, 不能达到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开放性。

在比较分析和反思中, 许多教师力求加强教学实践环节, 针对学生思维的局限性, 用理论讲授撞击学生的理论思维, 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批判力, 冲击其思维中的惰性、保守性和凝固性, 推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反思态度和创造精神, 锻炼和提高理论思维能力。有的教师在课堂讲授中重在讲授思想方法, 传授获得知识的手段和运用知识的本领, 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

再次, 课堂教学实践有利于学生形成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学生的思维能力与问题意识密切联系在一起, 有了较强的思维能力就容易形成问题意识, 容易发现问题。基础课教学中常常碰到的问题, 是教材中的基本理论问题、教材内容与社会联系的问题, 即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疑点问题, 还有是学生成长中的学习、就业、友谊、爱情等需要而产生的问题。由于课堂实践教学淡化了教师单向灌输的做法, 而代之以平等的沟通心态与学生更多地交流;淡化了学生以模仿、机械操作和背诵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 强化了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收获更多知识的学习方式, 鼓励学生参与问题的提出, 参与问题的讨论, 参与问题的研究、解决。这就有利于学生用谨慎的态度对待现有知识和现成观点, 学习中始终做到自我质疑、思疑, 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校内教学实践重在理论学习的拓展和深化

校园教学实践是课堂理论教学实践的直接延伸, 校园有丰富的理论教育和理论学习资源, 一是有博学多识的教师, 而且教师很愿意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二是有丰富多样的图书资料, 随时能提供学习参考。三是有众多思维活跃随时随地可以切磋、交流、探讨、辩论的学习伙伴。因而, 校内教学实践重点应该放在课堂理论教学的拓展和深化。

首先, 是运用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观察、分析大学生的现实道德状况和成长成才中的道德要求, 观察和分析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观念和守纪守法行为。这就需要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 提供更多的大学生道德生活素材, 积累感性认识材料。这些调查应是大学生开展的校园自我调查。从道德教育的层面看, 能有利于大学生自我反思的调查内容有:大学生掌握道德知识的情况调查, 有些大学生读到毕业了还不能准确回答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原则、基本要求、“三德”等最基本的道德常识;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现状调查;大学生校园文明行为和不文明行为调查;大学生恋爱观及违反恋爱道德的行为调查;大学生理想、信念状况调查, 等等。在法制教育层面值得大学生反思的调查内容有:大学生违纪、违规、违法行为典型案例调查;大学生法制观念淡薄的典型表现, 等等。这些调查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 可以以小组的形式分工深入调查, 然后将调查结果进行交流, 变成大家共同的收获。也可以个人自愿调查以及个人与小组结合开展调查。其目的都是对大学生自身的道德状况及法制观念有感性认识, 真心体验大学生学习道德理论知识、学习法制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必要性、迫切性, 从而进一步激发深化学习这些理论的热情。要拓展和深化课堂理论教学, 这样的调查实践绝对不可忽视。

在此基础上, 可采取教师讲坛、学生论坛、师生共同研究的形式深化理论学习。教师讲坛可由教师分工负责, 每位教师负责二、三个专题, 既可促进教师搞科研, 又可丰富学科教学理论知识。还可聘请校内或校外有关专家围绕课堂理论教学开展系列理论知识讲座, 对拓展学生的理论知识, 开阔学生眼界很有必要。教师讲坛的选题, 既是课堂理论教学的延伸和深化, 又是学生学习的理论疑点、难点和关注的社会热点。譬如, 现代以德治国的理论与实践、八荣八耻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指导意义、大学生法治观念教育的针对性等。学生论坛可组织学生边阅读、边研讨。如关于法制知识学习论坛, 可以讨论一些案例, 也可以组织模拟法庭, 运用角色扮演、角色转换、辩论等方式, 从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三、校外教学实践重在了解国情、民情和实施社会服务

校外教学实践活动是贯彻教育为社会主义服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 使大学生在学习期间能够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国情民情, 培养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意识, 增强社会责任感, 走正确成长的道路, 并在实践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全面素质。

校外社会实践资源丰富, 社会性、现实性强, 更能体现实践教学的主旨, 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高, 效果好。根据不同的学校、不同专业的学生, 校外实践教学活动大体有调查、参观、服务三大类。调查、参观重在了解国情、民情。如以弘扬革命传统为主题的调查、参观活动, 包括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烈士纪念馆、访问老英雄老模范, 等等。以感受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文明新村建设、文明社区建设活动, 可包括参观先进企业、建设成就展览、文明新村等等。要充分利用当地历史资源、文化资源和建设成就, 对大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优良革命传统教育。要充分利用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典型, 让学生目睹和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改革的辉煌成果, 从而坚定社会主义信念。与此同时, 还可以开展实践基地建设, 紧密结合教学实践需要, 选择经济体制改革的先进典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典型作为教学实践基地建设, 组织有说服力的材料, 有序、有效地为整个实践教学持续发展提供服务。

服务活动主要是组织学生依托专业知识广泛开展科技文化服务。可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 实施不同服务项目, 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 既提高熟练运用相关知识的技能和方法, 又增强社会责任感, 达到业务学习和思想品德双丰收。如每年各高校都派出大学生“三下乡”服务团, 利用假期开展社会实践服务活动。学生们根据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群众提供有关医疗、教育、法律、农业科技等咨询和义诊服务, 体现了服务农村的宗旨。通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学生们深入农村、接触实践, 不仅了解更多的社情民意, 而且思想深处实实在在地受到了教育, 增强了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责任感。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N].2005-2-7.

[2]刘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3]唐鹏.民族院校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研究[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5.

校内校外的不文明作文 篇5

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也是个隆重的季节。可就在这个秋高气爽的季节里,不文明的事却常常在我们身边发生。

近来,记者发现了很多不文明的事。在一条大马路上,一男青年随手扔下一节电池,电池在马路上滚来滚去,许多人看到了,却没一个人肯弯下腰去捡。在一所英语学校里,大家把零食吃完了,袋子扔在地上,垃圾箱就在旁边就没人看到。有一户人家的窗户上画着乱七八糟的图片:什么三角怪、六头兽……还有的`在墙壁上竟然写着:你是猪!你是神经病!还有很多很多……

这些不文明的事常常在我们―边发生,为什么?为什么人们只随意破坏环境,破坏杭州的市容市貌呢?如果再没有人来治服这些人,我们的城市会变成什么样子呢?就没人注意到,这多么需要改进啊。

校内校外 篇6

回眸校外教育历时半个世纪的发展轨迹,我们看到了校内外合作发展所经历的三次重要变迁。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延伸,到八十年代的并举以及二十一世纪的衔接,校内外教育一同走过了一条教育变革之路。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校外教育机构的初创阶段,由于规模较小,影响范围有限,受益群体只是少数城市少年儿童,校外教育仅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1957年,《关于少年宫和少年之家工作的几项规定》指出:“少年宫和少年之家是少年儿童的校外教育机关,它的基本任务就是配合学校对少年儿童进行共产主义教育,培养他们具有优良的道德品质。”一方面,这说明了校内外教育的依存关系,界定了校外教育功能,奠定了未来校内外教育发展的基本格局,校外教育在发展初期所形成的受制于学校教育的局面一直延续至今。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确立了“学校教育和学校外、学校后的教育并举”的方针,它肯定了校外教育独立存在的价值,强调共同发展,这为校外教育摆脱对学校教育的依赖提供了一个政策参考。这一政策为中国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二十一世纪初期,中国校外教育迎来一个跨越式发展阶段,校外教育普及、推广工作得以深入开展。2006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对校内外衔接提出了具体而翔实的要求,教育行政部门要会同校外教育机构的主管单位“结合学校的课程设置,统筹安排校外活动,要把校外活动列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逐步做到学生平均每周有半天时间参加校外活动,实现校外活动的经常化和制度化”。校内外衔接的制度化建设首次被列入日程,这是校外教育体制建设的一个突破。同时,也出现另外一个问题:衔接的内容、时间安排和活动方式基本上由学校课程设置要求而定,很少考虑到学生个体需求,给所有学生提供的是没有差异的衔接服务。这种衔接方式如果落实到实践中去,校内外教育之间可能又会出现另外一种延伸和互补的关系,即“校内课程校外上;知识类课程校内上,实践类课程校外上”,如果这种衔接被形式化的内容所迷惑,则会造成周一至周五校外教育机构爆满,上演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秀”。关于校内外互补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现有政策文本对互补的规定更多地局限于资源、活动方式层面,对于两种教育机构的功能和满足教育需求方面存在的互补性还没有明确的规定。所有这些问题都指向了对校内外教育合作的理解。

从组织的角度看,合作使组织的资源交给两个或多个实体联合的新实体,并基于他们各自都不能单独完成使命的认识而行动[1]。校内外教育合作的基础在于二者在促进少年儿童发展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而且具有不可替代性。学校教育更多关注的是人的发展的一般性和一致性;校外教育则重点考虑的是人的发展的差异性和丰富性。二者之间的衔接与互补应该是建立在促进人的发展,解决人的成长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的合作,至于资源互补、课程衔接、活动方式衔接,只是途径和手段,而不是目的。

在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的合作是建立在促进青少年发展基础之上的互补性合作。按照罗尔斯的公平原则,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首先必须遵循平等原则,即保证适龄儿童接受教育的自由权利;其次要考虑到差异原则,让不同的教育资源可以按照个性差别的需求照顾到每个人;再次是补偿原则,给予那些处境不利的、有特殊需要的人以补偿[2]。这三个原则都涉及到了教育机会和教育过程的机会均等。平等的原则可以保证在接受教育起点上的机会均等,但是很难保证过程和结果的机会均等。差异性原则和补偿性原则很难通过学校教育来实现。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起点上,就同一个地区、同一所学校内部而言,要保持在微观教育领域的差异性和补偿性原则,实现教育过程的均衡发展,仅仅依靠学校教育自身可能无法实现,而校外教育则有了用武之地。美国的校外教育活动项目“二十一世纪社区学习中心计划”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成功的范例,该计划将社区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将社区、学校和家庭相结合,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学生的成绩,让学生拥有更为丰富、健康的课余生活。

对互补性资源的需求是推动组织间合作的关键[3]。校内外教育是在满足人的发展需求的差异性上,在对各自所拥有的互补性教育资源的需求上开展的一种平等性合作。对于校外教育而言,寻找新的发展路径就是要摆脱学校教育模式的束缚,建立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发挥自身的优势,与学校教育携手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化,维护教育公平公正,实现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促成人的发展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Barbara Gray.Conditions Facilitating Interorganizational Collaboration[J].Human Relations,1985(10):911-936.

[2] 刘新成,苏尚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三重意蕴及其超越性[J].教育研究,2010(5):28-33.

[3] 汪锦军.公共服务中的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合作:三种模式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09(10):77-80.

【康丽颖,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 / 苗 培

上一篇:新形势发展策略下一篇:声带增生性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