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读本》编写指南

2024-05-24

《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读本》编写指南(精选5篇)

篇1:《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读本》编写指南

《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读本》编写指南

医院的核心价值体系是医院精神理念、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的总和,是医院全体员工信奉和遵守的共同观念。在医院的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应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

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和《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在总结部分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读本》编写经验基础上,组织制定本指南,用于指导各级各类中医医院编写《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读本》(以下简称《读本》)。

一、编写《读本》的目的意义

编写《读本》是中医医院加强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法,对于形成医院统一的价值取向,提高全体员工的思想认识,规范诊疗行为,强化员工的责任感、归属感,提升医院管理水平,增强医院的凝聚力和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医院《读本》应遵循仁、和、精、诚的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理念,深入探索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内涵,构建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具有特色的中医医院文化,促进中医医院建设与健康发展。

二、《读本》的编写原则

《读本》编写应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和《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为指

导,紧紧围绕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结合自身医院文化、中医药特色优势、医院管理及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突出重点,彰显特色,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三、《读本》的基本内容

(一)古今中外经典论述 1.中国道德经典论述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自古就崇尚尊老爱幼、同道互敬等美德,具有悠久的传统和独特的文化价值体系。《读本》编写可选取《易经》、《论语》、《道德经》等国学经典中有关修身、进德、律己、述仁的章句,以及各少数民族文化相关经典内容并加以翻译和注释。

2.传统医德经典论述

医为仁术是中医学悠久而优秀的传统医德,《读本》编写可选取《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备急千金要方》等医学经典著作、少数民族医学经典著作和名医名著中有关医德的内容。

3.国外医德经典论述

世界各国医学都有各自的医学道德规范,可选取《希波克拉底誓词》、《南丁格尔誓言》、《赫尔辛基宣言》等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影响的医德准则,纳入《读本》。

(二)历史沿革和文化传承

通过医院介绍、医院发展史和医院学术传承脉络,总结医院自身独有的医院文化和与众不同的发展历程;通过介绍本区域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特点以及中医药学术渊源或流派,彰显本地区中医药

特色或中医传统技术渊源。

(三)核心价值体系具体体现

核心价值体系具体体现为:医院宗旨、发展战略、愿景、核心价值观、院训、院歌、院徽、医院精神、行为规范等,《读本》中可用简明精炼的语言加以表述,并对其内涵进行阐述。

(四)名医典范 1.古代医德典范

选取扁鹊、华佗、孙思邈等在医学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名医、大医以及本区域的名医名家,用小故事、“小贴士”等形式介绍其生平、业绩、医德,作为医德教育的典范。

2.近现代医德楷模

选取在全国影响较大的医德楷模的先进事迹,特别是本院建院以来的名医和身边医德楷模的医德观、座右铭等,以编者点评、“小贴士”等形式,进行介绍。

3.其他道德模范

可适当选取介绍在历史上特别是近现代史中涌现出的具有较大影响的道德模范人物事迹。

四、《读本》的编写方法 1.确定《读本》的基本内容。

根据编写原则,围绕医院形成的核心价值观,结合医院发展现状和管理需求,从本指南所列基本内容中合理选择并确定《读本》内

容,并可根据医院实际情况增加其它有关内容。《读本》应重点突出,内容精炼。

2.确定《读本》的体例和格式。

为了充分体现各区域特色和各中医医院独有风格,《读本》文体不限,形式多样,文风朴实,通俗易懂,图文并茂。《读本》名称可自行确定,体现个性化。

3.注重《读本》的编写过程。

编写《读本》的过程是医院进行爱院教育、牢固树立和培育中医思维模式、提高员工素养的过程。在编写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全院职工的积极性,集思广益,共同参与,达到统一认识、自觉践行的目的。对医院精神的提炼、院歌的创作、院徽的设计等某些重点内容可以在医院进行广泛动员,扩大征集和遴选范围,并最后选择确定共识度和水平较高的作品。

篇2:《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读本》编写指南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国中医药办发〔2011〕51号)要求“深入推进中医药核心价值体系。总结研究中华民族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识与理解,从精神、行为、物质等层面提炼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和精神实质。”为落实文件精神,凝聚行业和社会共识,凝练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特面向公众开展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征集活动,具体要求如下:

一、征集要求:

1、来稿应文字精炼,将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概括为一组词或词组,每个词或词组字数相同,分别由2-4个汉字组成,如:二字:中和;三字:治未病;四字:天人合一。总字数应控制在20字以内。

2、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不同于其他医药文化的,以中医对于生命与疾病等认知观念为基础的最根本的价值观念,来稿应从中医生命观、疾病观、健康观、用药观、思维模式、道德追求、行为方式等方面高度概括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

二、征集方式:

1、书面信函:来信请寄“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办公室收(邮编:100700)”。信封请注明“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征集活动”字样。

2、电子邮件:征集邮箱为yswxs@126.com,邮件主题请注明“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征集活动”。

3、征集截止日期:2013年2月28日(以邮戳和电子邮件发送时间为准)。

4、来稿均由主办方组织相关学者、专家统一评阅,并纳入课题研究范围,用于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凝练,优秀者予以奖励。

欢迎各界人士踊跃投稿!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凝练研究”课题组

篇3:《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读本》编写指南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择2015级护理专业中专两个班130名学生进行实验,其中1班为对照组(65人),2班为实验组(65人)。比较两组年龄、性别、教师配备、所用教材、教学大纲、教学时数、入学成绩,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护士职业素养课堂教学中采用传统的按教材知识内容进行教学。

1.2.2实验组将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仁、和、精、诚”贯穿护士职业素养教学全程,具体如下:

(1)护士职业素养这门课开设于第一个学期。中职教育理念是先教会学生做人,再教会学生做事。在上第一节课时,播放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教育短片,净化护生心灵,并让护生带着问题(“仁、和、精、诚”的内涵是什么?)观看短片。全班分成9个合作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总结和发言。教师依据各组发言情况打分并计入平时成绩,激发护生参与积极性。

(2)教师在授课中选择合适的时机和内容穿插有关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的故事。如在讲授护患人际沟通时引入明代名医喻昌“对患者诚心、耐心,患者才会与你交心”的典故;讲授护理道德基本原则时引入唐代药王孙思邈“患者如至亲,同行勿相轻”的典故;讲授护士素质要求时穿插明代名医徐春圃“钻研技术,精益求精”的典故等。通过各种典故让护生了解如何做人、做事。

(3)课后作业增加有关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的案例分析,每次一个,要求护生联系生活实际讲身边的事例,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分享成果。课后的团队合作学习突破了课堂教学的限制,使学生研究和学习的时间、空间得到拓展与延伸,体现了更大的广泛性、灵活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兴趣得到强化、能力得到提升[4]。在护理教学中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可以促进学生与同伴之间的交流,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5]。

(4)让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既入脑又入心。教师在设计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教学时,要深入浅出,时刻让这种思想感染学生,不仅入脑还入心。要求护生平时互相监督、互相提醒,将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融入护理专业文化,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护理文化。

1.3教学评价

1.3.1效果评价该课程总评成绩计算方法:实践成绩占60%(参与积极性占20%,小组互评占10%,组间评价占10%,教师评价占20%);期末理论考试成绩占40%。

1.3.2问卷评价学期末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了解护生是否热爱护理专业、相关知识和技能掌握程度、学习主动性、团队合作精神等,采用匿名评价。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两组护生期末理论考试成绩和实践成绩比较(见表1)

从表1可见,实验组理论考试成绩及实践成绩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2.2两组护生对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见表2)

从表2可见,实验组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3.1激励机制有助于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入脑和入心

激励教学法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潜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与解决问题能力,且能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6]。教学过程中,当护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时,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性评价,提高护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要想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入脑和入心,光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应逐步扩展到平时的学习生活实践中,让护生在日常生活中相互监督,捕捉各种与“仁、和、精、诚”相关的正能量事例,发扬光大,并且将其计入该护生本门课实践成绩中,努力使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不仅入护生的脑还入护生的心。

3.2贯穿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具有德育功能,可以有效提升护生人文素养。护士职业素养是护生从事护理职业所应具备的综合素质。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的思想逐步进入护生的脑和心,在课堂教学中增添了正能量色彩,使护生更容易掌握教材中的知识点,并且使课堂气氛更活跃;明显提高了护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引导护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调查发现,教学中贯穿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3.3营造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文化氛围

学校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文化氛围,是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入护生脑和心的催化剂。我校有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学校宣传栏、校报等定期展示中医药文化知识,校广播站定时播放相关主题节目,学校还有中医药文化特色的社团等。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与护理文化要求是一致的,可以改善护患关系,提高护士道德情操,提升社会认可度,使护理专业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的、创新的优质护理理念,提高就业率,最终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黄惠清.护士职业素养[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0.

[2]杨莉.中职学校德育问题及对策研究[J].职业时空,2008(6):141-142.

[3]易生富.中医药文化融入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医学与社会,2011(4):104-106.

[4]肖智谦,陈碧瑕,邱琼华,等.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法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及评价[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7,29(2):313-314.

[5]绳宇,赵雁,张欣.在护理技能教学中实施小组学习方法的实践[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7):531-533.

篇4:《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读本》编写指南

关键词:中医药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源性

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1-0082-03

2012年11月,中国共产党在十八大上正式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别从国家、社会和个人3个方面高度概括和总结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而在2009年7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所颁布的《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中指出: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主要体现为以人为本、医乃仁术、天人合一、调和致中、大医精诚等理念。可以用“仁、和、精、诚”4个字来概括。作为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它根植于厚重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是对传统中国文化的创新和升华,纳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要素,和中华传统文化血脉相联。在历史上,中医药文化自古以来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更是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先行者。”中医药文化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繁荣昌盛在历史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当前历史条件下,将中医药文化主动的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之中,不断的实现自我进化,促进中医药文化在现有历史条件下的不断转型,对于促进中医药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同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医药文化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两者之间有着共同的道德人文基础和价值认同点,二者之间共同体现出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和优良品质。进一步系统梳理中医药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理论同源性,既是构建中医药文化价值观的内在要求,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

一、中医药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共同的国家价值目标

中医药传统文化中的“和”即“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价值方面具有共同的目标。

中医药文化自古以来就崇尚自然,把自然作为中医药发展的依托和物质基础。《黄帝内经》中“人与天地相参”“人与天地相应”,《素问·宝命全形论》中提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日人”,所总结出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便包含着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追求自然的思想理念,认为人与天地自然是一个整体,人的一切活动与自然是息息相关的,人要顺应自然,不能违背自然规律过度改造自然,才能实现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平衡与和谐。

尊重自然是中医药文化能够不断持续向前发展的前提。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与自然环境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天然联系,人的一生都与所处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如果所处的自然环境被任意破坏践踏,打破其原有的平衡性,就会引发各类疾病和自然灾害,如近年来高发的H7N9禽流感疫情、埃博拉疫情、登革热疫情等都对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造成巨大的危害。保护自然是中医药文化不断发展的基石。人作为大自然的产物,人体的生物规律与自然的规律有着内在联系,人的各类生命活动受自然规律的约束和支配,所处环境的突变必然对人的生存和健康造成极大的影响,因此中医在治疗问诊中,特别注意人所处的自然环境如何,把人所生活的环境作为其诊断、治疗等方面的依据,不断强调要“顺其自然”。追求自然是中医药文化能够保持可持续性发展的不竭动力。中医药文化重视并崇尚自然,认为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强调要善待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因此,中医药文化相当看重人与所处的自然环境的和谐,既把人看作最重要的资源,又要使人和自然能够和谐相处,不断发挥人的主动性,不断的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又要顺其自然,使之达到一种“天人合一”“天人共美”的和谐境界。

国家富强是促进社会进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制度保证。在国家层面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分别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首位以及价值目标,集中体现了中华儿女为实现近千年来的伟大复兴的共同夙愿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而“和”则是确保这一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保障。只有构建一个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处,实现人的内部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社会才能进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目标才能实现。

在当今社会,随着市场经济和科技的不断深入发展,环境冲突、人际冲突、社会冲突日益凸显深化,人类对大自然掠夺式的开采和破坏不仅造成生态结构的严重失衡,污染了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并严重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建设全面小康、和谐社会所要面对的各类问题错综复杂,道路坎坷,为此我们要不断总结过去的成果和经验,对文化不断进行创新,在前人创造的基础上不断的进行吸收和创新,吸收人类已有的文化成果,产出自己具有时代特色的成果。而中医药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天人共美”的思想,要求建立既重人又重自然,肯定自然规律与道德法则内在统一的生态伦理观,从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独特视角不断的充实这一学说的思想内涵,对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容进行不断的充实,不断推进社会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

二、中医药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共同的社会价值取向

中医药传统文化中的“仁”即“以人为本”所体现的人文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价值方面具有共同的取向。在中医药文化中,“仁”体现了医者之心,仁者爱人,医者以悬壶济世、治病救人为己任,惟有秉仁心、行仁术,视病家情如亲人,于疾苦感同身受,方能造福患者,行善一方。《黄帝内经》中提出“天复地载,万物备悉,莫贵于人”,肖纲在《劝医论》写道“天地之中,惟人最灵,人之所重,莫过于命”,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强调“人命至重,有贵千金”“见彼苦恼,若己有之”等都要求医者必须“无欲无求”“志存救济”,对任何一个病患都要一视同仁,怀有高度的同情心,处处为病患着想;对“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都要把他们看作是自己的亲人;对于治疗中的风险“不得赡前顾后,自虑吉凶”,考虑个人的利害得失;对于病人的痛苦要“若己之心,深心凄枪”,不避“昼夜寒暑,饮渴疲劳,一心赴救”;对“有患疮痰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要不嫌脏臭。这些都体现了中医药文化中生命至上、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爱护生命的伦理思想,是中医药文化中“以人为本”的文化气质和精神品质的具体体现。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上所体现的“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集体层面的高度总结和体现,这个取同不但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同时也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和中华文化一脉相承,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中,对实现“中国梦”和中华儿女所期盼的伟大复兴来说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但是这在一过程中,同样需要得到基层老百姓在感情的共鸣和支持,使其不断转化为内在的驱动力,把人民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把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从而赢得人民大众在情感上的共鸣和价值上的认同,使这一基本精神内化为人民大众的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对于执政党来说,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要相信人民、依靠人民、一心为民,始终保持与人民的血肉联系。所以,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进程,我们要始终以包容的胸怀和心态,以人为本,不断的吸收各类优秀的成果,这是中医药传统文化中所一直提倡的创新包容,也是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所需要体现的方法准则。

三、中医药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共同的公民价值准则

中医药传统文化中的“精诚”即所倡导的伦理道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价值方面具有共同的准则。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4个方面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道德准则层面上的规定。“爱国”从古至今都是每个中华儿女的义务和责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所在;“敬业”是每个公民对所从事工作的热爱,是公民“爱国”情怀的表达;“诚信”是每个公民做人做事必须坚守的道德底线,是维系社会的纽带,也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础;“友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通往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繁荣富强的中国梦是每个中华儿女的梦想,也向我们每个人提出了需要爱国、需要敬业、需要诚信、需要友善的道德准绳,这需要全体公民的共同努力才能够得以实现,才能够形成共同奋斗的合力,否则所有的一切都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和憧憬,为此,更需要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努力和实现。只有公民层面的价值观得到很好的践行,社会层面的、国家层面的价值观才能具备雄厚的根基。所以,作为中华民族的公民,一定要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准则要求自己,使其成为日常行为规范,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面践行打好基础。

在中医药传统文化中“大医精诚”所体现的公民职业操守和品德对于构建伦理秩序和道德氛围良好的社会环境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由唐代孙思邈所著的被誉为“东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的《大医精诚》篇中,对“精诚”做了精辟的阐释。“精”指熟练的专业技能,就是要求为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认为医道是“至精至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诚”指高尚的道德品质,就是要求为医者要有高尚的医德医风,要有“见彼苦恼,若已有之”感同身受的心,进而发愿立誓“普救护含灵之苦”,且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誉”,心怀至诚于内,提出作为医生必须恪守在医学伦理方面以德为先的内在要求,以及施行医德的医生职业道德、“精益求精”的职业生涯追求和“以诚为美”的学术道德追求等职业道德准则。由此可见,在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人文的沉淀后,儒家所提倡的各种“仁善”思想,和中医药传统的“仁爱”思想不断的相契合,形成了“仁者爱人”“精诚至善”“医乃仁术”“仁爱救人”的行医准则,“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侧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孙思邈的《大医精诚》篇,开宗明义地提倡为医者必须要有医德,要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在目前医患关系日益紧张的社会现实中,将“精诚”所蕴涵的公民价值准则内化为全体医护工作者的职业修养,全面提高其业务素质和人文素质,提高与患者的沟通能力,缓解医患关系对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由此可见,中医药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于其具有的同源性,使得二者之间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具有其内在的一致性。中医药传统文化要不断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不断的进行创新构建,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说,也应不断在包括中医药文化在内的各种实践载体中进行实践进而完善自我,实现构建与时俱进的中医药文化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共赢。

参考文献:

〔1〕李玫姬.论中医文化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统一性[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6(3):136—138.

〔2〕王淑萍.儒学价值大众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27(5):46.

〔3〕臧守虎.中医文化研究与中医的继承和发展[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30(4):270—271.

〔4〕李宇遐,曹锡山,刘永君.试论传统中医文化的普世价值[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8,(6).

〔5〕王曼,王芳.论中医医德理念与中医药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7,(5).

篇5:《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读本》编写指南

一、中医药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统一性

中医药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主要体现在根源、理念和目的三个方面的统一。

1. 中医药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源统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土壤, 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 并结合时代要求进行了理论创新。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博大精深的优良品质和内涵。

2. 中医药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统一。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具有以人为本、仁心仁术、调和致中、扶正祛邪、大医精诚等理念, 体现了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思想、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卓越的文明智慧, 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3. 中医药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的统一。

中医药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引导人们崇善向上、弘扬正气、和谐文明等方面目的一致。

二、“四个融入”把中医药文化贯穿于育人全过程

多年来, 河南中医学院十分重视中医药文化的育人功能, 实施了“文化铸校”工程, 把中医药文化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 贯穿于育人全过程, 落实到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各环节, 主要体现在“四个融入”。

1. 在中医药文化学术传承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河南是中医药文化的源头, 是黄帝故里和医圣故乡。为突出办学特色,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河南中医学院先后开办了“仲景学术传承班”“平乐正骨传承班”和“中药传承班”。传承班特别注重中国传统文化及中医药理论素质的养成。成立了仲景学术研究所, 开辟了《仲景文化》专栏, 开通了“中医药文化建设专题网”, 举办了“仲景科技文化节”, 设立了百家讲坛, 邀请专家、学者来校讲学, 在大学生中掀起了诵读文化典籍的热潮, 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在传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的过程中, 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2. 在中医药文化产品开发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河南中医学院在文化建设中积极开发中医药文化产品, 探索文化育人新途径。以学校老院长、首届“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为原型, 联合拍摄了宽银幕故事片《精诚大医》, 宣传、弘扬了老一辈中医专家的优良品质, 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医德医术和大医精神。主持摄制了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河南中医1958》, 讲述了20世纪50年代老一代河南中医学院人在建校初期的艰难办学历程。两部影片已成为新生入学教育的必修课, 深受师生欢迎。

3. 在中医药文化环境营造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在校园环境建设中, 河南中医学院着力突出中医药文化特色。通过幽雅别致的人文景观, 营造了浓郁的文化氛围。医圣张仲景等医药大家的雕像、中医药文化碑廊和历代名医名言, 塑造了仁爱、至诚、奉献、助人的文化氛围。在校园和教学实验大楼建设了仲景文化广场、中医药文化走廊、文化展厅, 在教室、学生活动中心、学生宿舍和食堂张贴以中医经典和格言警句为题材的字画, 等等。系列景观的建成, 使广大师生时时处处都能吸收到中医药文化的精神营养, 陶冶了情操, 启迪了心智, 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育人作用。

4. 在优良校风、优秀教师和学生楷模培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多年来, 河南中医学院秉承“厚德博学、承古拓新”的校训, 坚持“立德铸魂、培育德术兼备的合格人才”的办学理念, 努力打造育人品牌, 形成了优良的校风。发挥国医大师、教学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 深入开展了师德建设和学术道德教育, 铸造了爱与责任相统一的新时代师魂。同时,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 以学校涌现的首届“全国道德模范”“河南省十大道德楷模”王一硕和“全国大学生三好学生标兵”“中国大学生十大自强之星标兵”白云苹等为代表的优秀大学生先进群体为楷模, 强化教育引导,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使全校大学生在追求理想、崇尚科学、艰苦奋斗、诚信自强、团结互助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际行动中健康成长。

上一篇:对文言文教学的一点思考和建议下一篇:2024春季运动会广播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