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能力与核心素养

2024-05-08

阅读能力与核心素养(共6篇)

篇1:阅读能力与核心素养

试论当代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摘 要:高中英语的学习,重在培养学生对英语语言的运用能力,而其中阅读能力显得尤其重要。阅读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核心。可以说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能够随心所欲地应用英语。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先掌握大量的词汇,提高英语阅读能力。与此同时,广泛的阅读将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并学会运用词汇来进行交流。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英语;阅读能力;培?B策略

一、引言

随着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推进,高中英语不再是单纯地为高考服务、为分数服务,而是在当代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当代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含义

在全球化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未来的社会需要的不仅是复合型、创新型的人才,还是善于运用英语的人才,未来的中国与国际社会的交往会更加密切,人才会面临着更多国际化和跨文化的交流。这就需要教师在培养学生英语语用能力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全球意识和跨文化交际意识。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形成语言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塑造文化品格、发展学习能力,还要把信息技术素养、传统文化素养等与外语结合起来,构建学生的综合素养系统。

在科技高速发展、知识获取方便的今天,更新知识观念已经成为了一种世界趋势。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指标,也包括外语素养。传统的英语学科知识体系,已经很难适用于当代的英语教育教学,当代社会需要的是以个人发展和终身学习为主体的英语核心素养模式。

三、目前在培养高中学生阅读能力方面出现的问题

高中英语学习能力的培养离不开阅读能力的培养,但是,就当前的教育情况来看,高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普遍偏低。一些学生认为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的扩展,不一定能够快速提高考成绩。同时,一些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把课本作为知识传播的主要来源,通过对课文中某一典型语言现象的分析,让学生运用单一的学习方式来达到掌握英语的学习的目的。

此外,学生多是通过大量枯燥的练习来达到巩固英语语言学习的目的。学生对英语阅读的兴趣在长期狭隘、枯燥的练习中逐渐减少,甚至对英语阅读产生了厌恶、恐惧的心理。英语阅读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在以分数论英雄的“分数论”下,学生只得采取短期有效提高英语分数的办法:死记硬背或拼命练习。学生由最初的减少英语阅读量到后来的远离英语阅读,学生离长期的英语阅读越来越远,同时因为英语阅读时间与阅读量的减少,学生的英语人文精神越来越贫乏,并逐渐形成恶性循环。

四、高中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阅读应当是学生最基本的学习活动和学习方式,但是在应试教育的指挥下,阅读一直被学校、教师和学生忽视。学生除了教材和教辅书,几乎没有其他的课外阅读,教师不阅读,学生也不阅读,这样的状况是不健康的、令人担忧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高中英语的教育本质,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英语阅读能力、英语写作能力和英语应用能力,而其中英语阅读能力是最基础、最重要的,想要真正的掌握英语,先要从培养英语阅读能力做起:

(1)树立正确的英语教育理念。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在英语方面的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是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传统的英语教育理念,是把学生培养成能考高分的应试英语人才。要实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必须要转变传统教育下的外语教育观念,教师要树立先进的外语教育理念,学生要改变自己对英语的偏见和畏难心理。

(2)保证英语阅读的时间。教师为了让学生“吃透”课本,把大量的时间用在课文的讲解上,一篇课文每个知识点、每个小细节都提出来讲,或者把大量的时间用在辅导教材上,学生在教辅书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就是为了能把上面的知识点全部掌握,达到一看就能复述出来的地步。学生在教师人为圈定的题海中,寻找着解题方法和解题步骤,从而忽略了对英语语言知识的积累和对英语语感的培养。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最基本的就是要保证学生每天或每周都有一定的阅读时间,不仅是在课内,在课外依然如此。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设定一定的课堂阅读时间,课外阅读时间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安排。

(3)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兴趣。学生只有对英语阅读充满兴趣,才会花费更多的时间来阅读英语、学习英语。很多学生对英语的学习是被动的、麻木的,教师要运用心理策略与行为策略,想办法激发学生的英语阅读兴趣。针对每个阶段的学生,教师还要采取不同的激励和鼓励手段,引导学生有计划、有目的的阅读目标。其次,教师要多与学生交流,多倾听学生在英语阅读中的思想,或者组织一个阅读小组,让学生在每次英语阅读后都能互相交换思想。最后,教师要及时地关注学生的英语阅读反馈,发现学生在阅读中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对于学生在英语阅读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教师要鼓励、帮助学生。

(4)阅读材料的推荐。适合学生的阅读材料,才可能让学生读得懂,有阅读的动力与兴趣。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环境,下载英文原版文学作品,让学生在原版英语文学作品中体验英语世界中的文化、情感。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从中获得更多的适合自己的阅读资料和阅读方法。或者征订英文报纸杂志,如二十一世纪英文报,让学生接触不同体裁、题材的文章,扩大视野,提升阅读能力。

五、结束语

未来的社会,需要的是多元化、综合能力强的、复合型的人才。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国家、社会需要的综合型人才。英语是世界通用语言,学好英语能够与国际社会更好的交流,而学好英语首先要懂得阅读,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积累与练习,大量的积累又提高了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如此良性循环中,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必将会有很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建红.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教学策略.中国论文网,教育论文发表.[2]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能飞英语,2011(01).作者简介:

陈家铛,福建省三明市,尤溪一中。

篇2:阅读能力与核心素养

(一)2016年12月22日-23日,“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教学五省市名师工作室读写专题联席教研活动”在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来自浙江、江苏、四川、广东、重庆五个省市的十五个名师工作室的领衔名师与骨干成员240多人参加活动。

本次活动特别安排了一场主题论坛,十五个名师工作室各派出一位代表,围绕“核心素养与读写能力”发表看法,兹将各位代表的发言摘录如下,和大家分享。

名师简介

严英俊,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听涛小学校长,开发区引进人才,曾任杭州市小语会、杭州市小管会常务理事,杭州市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杭州小语教学名师。长期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和研究工作,是浙江省小语会、浙江省青语会会员,浙江省教坛新秀,杭州市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杭州市小学语文名师。曾任杭州市小语会、杭州市小管会常务理事。多次参加教学参考用书、地方课程教材编写,出版过十多本(套)教师、学生辅导用书,主持过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特聘培训专家,曾赴全国10多个省市做辅导讲座40余场。

观点概要

从课文中学习基本的表达方法

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怎么学习?从哪里入手学习?本文以例举的方式,阐述在课文学习时,引导学生关注表达方式,学习有特点的段落的、篇章的写法,以促进有效阅读,有利习作。

阅读教学的内容,我认为至少有如下几点:(1)了解、体会文本的内容和主旨;(2)品味语言,交流阅读感受;(3)积累典型语言;(4)学习基本的表达方法。之前的某些阅读教学,我的感受是:(1)了解、体会文本的内容和主旨,所花时间过多;(2)品味语言,交流感受,办法不多;(3)积累语言,侧重于读背,偏向于应考;(4)学习基本的表达方法,研究不多,效果不佳。

说学习基本的表达方法研究不多,有两个层面的意思:(1)没有意识或关注不够。按传统,凭经验,以前怎样,现在依旧,习惯于走老路,以致教学没有相应的设计,课堂没有相关的环节。(2)没有办法或办法不多。有意识了,知道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很重要,但感觉无从着手,不清楚要做哪些,从哪里做起,也不知道怎么来引领学习活动。实际工作中,我们关注更多的还是字词和句子,即学习构词方式,仿照例子句子等,对课文有特色的表达方法关注不多,或者说,关注的办法不多。

怎么来学习基本的表达方法?课文中哪些表达方法可供我们学习?怎么在教学中渗透基本表达方法的关注、了解、揣摩和感悟?这是一直困扰着我们的课题。人教社郑宇老师曾有专题发言:阅读教学要立足用好教材。她说,从语言习得的角度看,有两种语言现象特别值得关注:一种是有规律的语言现象,一种是“陌生化”的语言现象。

我们来读这段话:“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人教版五下《人物描写一组》)

临死前的严监生,“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他的两个指头代表什么意思?我们读了课文很容易就能知道。知道了,还可以做些什么?——感悟课文的写法。它的写法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有老师这样教:(1)严监生的两个指头代表什么意思呢?读读课文,找到依据。(2)课文不是直接写赵氏,而是先写了一大段的其他内容:众人的猜测;请你按“谁、怎么猜”填写下面的表格;(3)讨论:为什么要这样写?即“为什么要写一大段旁人的猜测,而不直接写赵氏说的话?”

课文不是直接写赵氏说的话,而是先写了众人(大侄子、二侄子和奶妈)的猜测。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学生不一定能说明白这样写的好处,目的是提醒学生关注这样的写法。一提醒,学生发现了,“如果直接写赵氏说的话,直接把原因写明,就没意思了。”这表明,学生开始了解这种铺垫写法的特点了,领会到这样间接衬托的作用了,这对学生的习作提高是大有益处的。

关注之后,推及其他。我们会发现,类似的写法,普遍应用于文章的写作。如《落花生》(人教版五上),父亲说:谁能说说花生的好处,接着写姐姐说,哥哥说,最后写了我说。为什么不直接写我说,或者先写我说?道理与不直接写赵氏说是一样的。

还有,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人教版四上),魏校长让诸生说说为什么而读书。课文先写有的说,有的说,还有的说,最后,再写周恩来怎么说。同样的提示:为什么不直接写周恩来怎么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我们知道,作文之法关键一点是:制造情节。这样的写法值得关注和学习。再如《画家与牧童》(人教版二下),课文这样写:围观的人看了,纷纷称赞。“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一位商人称赞道。“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一位教书先生赞扬道。“画错啦,画错啦!”一个牧童挤进来喊着。这声音好像炸雷一样,大家一下子都呆了……

前半文在写戴嵩如何画画,众人在如何称赞他画画得好,突然——“画错啦,画错啦!”一个牧童挤进来喊着。这声音好像炸雷一样,大家一下子都呆了…… 这是转折,这一转,又转出一片新天地。众所周知,文章的情节推动有重要一法:风云突变。教学中,我们如果引导孩子关注这些,并经常强化,从而形成意识,学生的语文学习一定能获得快速的提高。

进入高年级,我们总在为学生的作文写不好而犯愁,我的一个基本的思考是,阅读教学中,课文学习时,引导学生关注表达方式,学习有特点的写法,尤其是段落的、全篇的。揣摩课文的表达方法,对阅读教学有利,对习作教学也有利。

读写结合,是传统、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重点在结合,怎么结合?读是基础,读出什么?学习基本的表达方法是重要内容。读出了方法,才能运用这种方法练写,才能更好地完成读与写的结合。

名师简介

魏强,“行思语文”名师工作坊领衔人,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启源小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省级优秀教师、省级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开发区第一层次名师、浙江省小学语文高端班学员。多年来潜心于语文教学研究,系统研究小学阅读理解层次教学,探索有效途径和策略,论文获奖发表几十余篇,参与编写著作两部,先后在浙江、江苏、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辽宁、黑龙江等地作课交流,为推动区域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很多新意和参考。目前主持“行思语文”工作坊,旨在探索研究以语文学习为主体的语言思维发展。

观点概要

读写能力的核心是发展思维能力

——魏强行思语文工作坊

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是发展思维能力,无论哪一种能力的培养,其核心是发展思维能力,核心素养三个维度六个方面十八个点,也都离不开思维能力这个本质。对此,语文教学专家也都有共识:

思维是核心竞争力,语文教学要抓住这个本质(特级教师沈小玲);

语文教学培养全面语文素养,包括一主两翼三个方面,一主是思维,两翼是语言和情感(特级教师刘荣华);

人的能力核心是思维,思维能力的核心是概括,由具体到抽象,逐步培养(特级教师曹宝龙); 思维能力的培养,价值指向核心素养,是应时应景。语言是思维,思维是语言的外形。语文是人的语文,有情怀、情感。语文是交际的语文。语文是思维的语文。语文是文化的语文,传承文化。(特级教师滕春友)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对思维能力的思考: 语言与思维是怎样的关系?

学生出现的语言表达问题,与思维能力有什么关系?例如,表达不清楚,表达不准确,表达不细致,这些是思维的哪个方面出现了问题?

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与年段课程目标的要求是否一致?不同年龄段的思维特点是否影响了目标的达成?

思维是复杂的体系,在语文教学中怎样研究思维能力的发展?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行思语文工作坊采取序列化的研究路径。

首先,学习思维的内涵与原理,了解不同学段学生的语言思维特点,分析语言学习和思维发展的关系。

第二,参照已有的思维教学经验,如中学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审美鉴赏教学,如思维导图在学科中的借鉴。

第三,寻求点上突破。工作坊成员结合自身特点在“识字写字”“语境理解”“观察”“培养概念”几个点上进行研究,立足语文教学,让语言与思维同步发展。并且在这个基础上可以进行语文教材的校本整合,实现“课堂——课程——教学”与语言思维发展的融合。

我们行思语文工作坊认为,发展语言思维是培养学习语文兴趣的根本办法。我们经常被一种假象迷惑,一张图片或者一段视频把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过来了,这样设计未必会让学生继续保持注意力,我们的目的是让学生继续学习下去。只有想办法让学生的已有经验进入了新的东西,才可能促进思维发展,发生有效学习。如果长期在学生已有经验和已有知识的平面上教学,学生的求知欲就会下降,思维发展停滞。因此,读写能力的提高要在思维的发展上下功夫,不断产生新问题、思考,唤起新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让思维停滞、懈怠。

语言思维的研究既是传统的研究话题,也是语文教学的永恒话题。

名师简介

曾海玲,省级骨干教师,广东省继续教育专家库成员,深圳市中青年骨干,福田区首席教师,福田区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福田区优秀园丁,福田区小学语文核心教研组成员。她以课题研究带动教育教学实践,先后主持和参与教育部、中央教科所、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的多项课题,多次承担省、市、区观摩课任务,主讲的优质课曾荣获省级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在《语文教学通讯》《教育科研论坛》《班主任》等杂志发表论文多篇,先后有40余项教育教学成果获得区级以上奖励,出版10万字童话习作教材一部,24万字个人专著一部。

观点概要

建构科学的体系,让习作教学找到载体

当下,随便走进一间教室,问一问学生,“最不愿意写什么作业?”答案常常是惊人地一致,那就是:习作。随意采访一下语文教师,“最怕教什么内容?”,回答多半也是习作。中、小学生厌恶写作,已经是很广泛的事情; 中小学语文教师害怕上习作课,同样也是普遍存在的。

导致这一现状的根源是什么?

我认为是习作教学没有得到根本的重视所致。众所周知,现行的语文教材侧重阅读教学,没有专门的习作教材,习作只是跟在阅读教材的后面,成为阅读的附庸。而现行的阅读教材都是以不同的人文性主题为线索来组织内容的,这样的体系就决定了它很难科学规划语言发展的线索,更无从体现螺旋上升的语言发展体系。仔细分析现行的几套小学语文教材,习作训练的内容是杂乱、无序的,要求也不够明确、具体,还有重复现象,缺乏可操作性,让教师难以实施。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我们的习作教学是没有教材的。

怎样才能切实改变习作教学现状,提高学生的习作兴趣和习作能力?

习作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发展语言、训练思维。围绕这两个核心目的,我们潜心探究,试图在遵循儿童语言发展和思维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找到小学习作训练的科学序列和训练重点,使小学作文教学体现序列清楚、重点突出、教法明确、训练扎实的特点。首先,我们对现行教材中的习作内容进行梳理,把每个单元的训练内容、训练要点明确化、具体化,再根据发展需要增补了一些语文教材中没有涉及到的内容。然后打乱现有的杂乱体系,建构了科学、高效的习作教学序列和框架。

习作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成就扎实的言语表达功力,而语言表达的基本功包含了基本的语言知识和基本的语言能力。基本的语言知识,包括词汇积累,句型,标点符号的使用,段落的构成和章法。基本的语言能力从低级到高级,大体又有:遣词造句的能力,有条理表达的能力,生动表达的能力,谋篇布局的能力,修改文章的能力等。我们把语言知识的传授与语言能力的训练这两条线索有序地结合起来,贯穿于整个训练要点之中,织成一张完善的、系统的知识与能力训练网络。

在小学阶段,按照学期,分为12个阶段,我们给每一个阶段设定一个训练专题,突出训练重点。每一个训练重点就作为学期的训练专题,以训练专题为主线,贯串读、说、听、写活动,编制本学期的习作教材。以此一个专题一个专题地突破,一个专题一个专题地累积,至小学毕业时,让全体学生,全面达到小学习作训练的要求。

名师简介

廖永琴,成都市双流区实验小学教师,成都市双流区“周晓玲名师工作室”学员,成都市优秀青年教师。廖老师在周晓玲导师的引领下一直致力于“双融语文”教学研究,探寻“双融语文”教学理念,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读与写”、“课堂教学与课外拓展”、“自主与合作”有效融合教学主张,强调语文知识技能的“融会贯通”和策略方法的“多维融合”。

观点概要

“双融语文”聚焦核心素养,读写结合提升语文能力

——周晓玲名师工作室读写能力提升研究

探源:语文核心素养之读写能力

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达自我情感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运用语言的基本能力,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它是通过人自身的言语活动逐渐建构起来的,可以通过学生具体的听、说、读、写等行为表现出来,最直观、显性的表征之一便是学生的读写能力。

二、破译:“双融语文”内涵追溯

周晓玲工作室自2009年成立起,探寻“双融语文”教学理念,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读与写”、“课堂教学与课外拓展”、“自主与合作”有效融合教学主张,强调语文知识技能的“融会贯通”和策略方法的“多维融合”,着力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研究,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三、载体:“双融语文”聚焦课题研究

工作室于2011年确立《小学生课外阅读有效性实践研究》市级课题,立足于研究多元类型的课外阅读课,探索多样化的课外阅读策略与途径等,以阅读为载体,引导学生通过海量阅读培养其真正的阅读兴趣和能力,实现语言与思维的同步发展。

四、致用:“双融语文”读写“三路径”

(一)读中积累,写中运用

读是输入,即语言积累。我们通过定类积累和定期积累来引导学生在某一段时间将积累对象固化,利用学生的有意注意强化其积累语言的意识和习惯,并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写是输出,即语言运用。我们梳理出训练书面语言表达的几种方式:及时迁移,牛刀小试;读书分享,我型我秀;诗意前行,笔下生花。我们也在低段口头语言表达训练方面实施创新举措:利用家长资源,分享“长了腿的新鲜事”;通过欣赏评价,演绎“课前三分钟,趣文齐分享”。

(二)读中悟法,写中用法

歌德曾说: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在课堂研究中,我们提出“读中悟法,写中用法”,通过“认知——实践——迁移”的三段式阅读教学策略让学生感悟、认知文本写作方法,并当堂练习运用方法进行实践、迁移,形成习作能力。

(三)读中得意,写中达意

既得言,也得意,是文本教学的美好追求,也和“双融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融合的主张相吻合。研究中,我们通过引导学生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本情感,领悟文章主旨,让学生在“得意”中享受文本的情感滋养。在此基础上,设计练笔活动,引导学生将“意”的内容通过自己的语言方式尽情抒发,有效提升表达能力。

名师简介

刘俊,男,1979年10月出生,句容市白兔中心小学校长、党支部书记。孟纪军工作室成员。本科学历,一级教师,1998年从教。从教19年来,多次获镇江市、句容市级课堂教学评比一、二等奖;多篇论文在《小学语文教师》《基础教育论坛》《中小学教学研究》等杂志上发表或获奖;曾在2006年江苏省第七届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中执教。

观点概要

抓表达 促读写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学生读写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探索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了学生应具备的三个方面六大素养。在培养科学精神中指出:要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方面素养。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了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应注重培养孩子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由此可见,学生素养的形成应落实到语文实践中,而学生读写能力的不断攀升成为了学生核心素养落地生根的重要载体。为了在课堂中更好地落实学生读写能力的提升,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得以发展,孟纪军工作室提出了“关注文体,聚焦表达”的教学主张,旨在通过不同文体呈现的特质表达,选择有效教学策略,不断提升学生读写能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一、整体关注思维

整体永远大于部分之和。比如一件瓷器,一旦打碎,无论碎片如何精美,其价值也会一跌千丈,欣赏每个碎片,只会劳而无功。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也是在这样的整体中不断丰厚的。

二、精准知识表达 1.依文而定

文章是个例子,我们就是要依托文章的独特价值,设定学生素养发展的目标。教师将文章这个例子与学生对接时,关键在于“把读本当成什么”,其答案的丰富与单一决定了结合方法的丰富与单一。

2.依生而设

新课标指出:阅读说明性的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有时一篇文章的说明方法有好几种,我们必须有所侧重,站在学生发展的高度进行取舍,正所谓“有所为有所不为。”

只有明确学生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把学习的内容要求和质量要求结合起来,才可以有力地推动核心素养的落实。

三、理性思辨明晰 1.异中求同找规律

教会学生学会比较。比较是策略,有比较才有思辨。学生有了比较,学会判断,才能有效地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

2.同中求异寻个性

篇3:阅读能力与核心素养

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名著阅读单元,学一篇课文就是了解一本名著。按理,这是学生最熟悉,也是最喜欢的内容,可是,上课时却完全不是这回事!《智取生辰纲》选自《水浒传》,除了个别男生,绝大部分男生只了解一些人的姓名及绰号,这还是从某品牌的方便面里学来的,对情节是一无所知,有些女生根本连翻一下的兴趣也没有;《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很多学生只知道曹操、刘备、诸葛亮等经常出场的人物,对杨修、徐庶等人是谁的部下都搞不清;《范进中举》选自《儒林外史》这部长篇讽刺小说更是知者寥寥;对《红楼梦》中的“香菱被人贩子卖与薛蟠作妾”根本不能理解,因为很多同学不认识薛蟠。

文学对人的精神培养意义重大,优秀文学作品能净化心灵,培养高尚的人格、乐观的志趣。孔子云:“不学《诗》,无以言。”在中学加强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十分重要。要从思想上转变观念,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然而,语文教学过程中,机械的重复的所谓“字、词、句、篇”训练充斥于各个环节,严重背离教学规律,损害学生的想象力、联想力。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针对学生实际,有重点地培养文学鉴赏能力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让名著走近学生。

一、激发兴趣,拉近距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材中有许多文学名著,利用好这些优质资源,能有效激发学生文学鉴赏的兴趣,拉近他们与名著的距离。我们从《范进中举》入手。这是一篇讽刺小说,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科举制度下形形色色的士人的丑恶嘴脸和衰颓的世风。教学时,我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可笑的句子来:

丑态之一:“抱着鸡,手里插个草标,一步一踱的,东张西望,在那里寻人买。”

丑态之二:“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

丑态之三:“在一个庙门口站着,散着头发,满脸污泥,鞋都跑掉了一只,兀自拍着掌,口里叫道:‘中了!中了!’”

讨论: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举人老爷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而眼前这个形象却是:穷酸、疯癫、荒唐。两者对比十分强烈,岂能不教“众人和邻居见这模样,忍不住的笑”,从而收到了理想的艺术效果。

范进中举前,被胡屠户称为“现世宝”,受他的训斥和“教导”,范进向他商借乡试的盘费,被他“骂了个狗血喷头”,又是“尖嘴猴腮”,又是“癞虾蟆想吃起天鹅肉”;范进一中举,地位马上从地下升到天上,胡屠户立刻毕恭毕敬,低声下气,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范进不再是“现世宝”,而是“贤婿老爷”,“才学又高,品貌又好”,“是天上的星宿”。胡屠户为何前后判若两人?用他的话说:“姑老爷今非昔比!”这一句话毫不掩饰地道出了他对功名富贵的由衷向往之情。

讨论:作者用漫画式的夸张写法,通过鲜明的对比,辛辣地讽刺了胡屠户欺贫爱富、趋炎附势的丑恶灵魂。更主要的是,作者通过这个人物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气,也从侧面抨击了科举制度。这种讽刺手法很多大师都擅长,比如契诃夫,比如中国的四大谴责小说,它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之阅读更多的名著。

二、创设情境,整体感知

名著教学要在文学的情境中进行,文学作品讲究以情感人,它通过打动读者的感情,使读者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就文学素养培养而言,作品的整体认知尤为重要。在过去的教学中,对文章所谓的“基础训练”比较多,对有关文学思考的少,导致每一篇文章教学的模式一个样,学生没有整体的认知能力,语文水平下降,素质不高。整体认知包括:文章结构的整体把握、人物形象分析的整体把握。莫泊桑的作品《我的叔叔于勒》就比较适合培养学生的整体认知能力。文章围绕于勒的命运构成了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读文章,理解随着于勒的贫富变化,菲利普夫妇的态度也一再变化。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进行排练。在这种氛围中整体感知作品的内容,对理解文章中人物形象、心理描写、小说主题等就有了根基。作品的整体认知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单纯对作品肢解,只会损害作品,于语文教学、语文素养的提高无益。文学情境的营造要求教师既要以教材为根本,又不局限于教材。不盲目拔高,不降低要求。当然,学生的基础不同,对文学能力的培养不能脱离实际,不能取代基本语言能力的训练。

三、陶冶情操、开启智慧

读书,是与高尚心灵的对话,是与人类智慧的对话,是与自己的对话。文学教育一个重要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人格的塑造,文学有陶冶情操的作用。优秀文学作品影响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保尔不是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鲁滨逊身上体现出的种种人类优良的品质,勇敢、智慧、意志坚强和热爱劳动,不正是我们期望学生所拥有的?在学生盲目崇拜这个星那个星的时候,用优秀的文学形象启迪学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良好素养。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对文学形象、作品主题做出自己的评判,使思维训练得以增强。“孔乙己”这个人物,不同的学生心中有不同的评价;对《我的叔叔于勒》的主题,不同学生也有不同的看法。通过阅读,对于名著能尽其所能理解、分析,培养学习的自信心,这也是我们所期望的素质能力的提高。

篇4:阅读能力与核心素养

关键词 项目教学 职高语文 商务助理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0007-02

一、职高语文教学现状:土膏欲动雨频催

在职业学校中,文化课和专业课缺一不可。然而长期以来,职业学校的文化课一直被课堂效率不高、学生语文素养较差的状况困扰。“我国青少年的汉语能力和汉字书写能力正在下降和退化”,这一现象在职高生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因此,对常规语文教学进行反思,为固化的课堂注入生机和活力,已成为职业教育工作者迫在眉睫的任务。

正所谓“土膏欲动雨频催”,近年来国家和省市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为亟待变革的职高语文教学带来了一场场“春雨”, 2009年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颁布实施,职高语文课本也有了相应变革,在遵循语文教学规律的同时,彰显了职教特色。我校的商务助理专业是传统文秘专业的升级,语文课与职业核心能力之间唇齿相依、相辅相成的关系表现得更为明显。

二、语文项目单元制:溪光竹色两相宜

1.什么是语文项目单元制教学

语文项目教学是以职高语文教材为依据,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职业核心能力为目标,根据专业特点,把语文教学内容进行分化整合,形成四个能力项目单元,分步组织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商务助理专业,笔者依据《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结合专业特色,把语文基础模块分为四大项目:读通、看懂、能说、会写。

高一上学期语文项目设置如下:

2.项目单元制的设计依据

其一,语文教学生与职业培养目标的一致性。商务助理专业的学在八项通用职业核心能力中最为需要的就是“与人交流”和“信息处理”两大能力,而作为“工具与人文的统一”,语文课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这种工具,培养他们的接受能力和表达能力”。语文的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记录、处理、传递口头和书面的信息的能力,二者间有许多共通点,语文教师完全可以在教学中借专业之东风,实现语文素养与专业核心能力的双赢。

其二,职高学生偏爱在活动中学习的特点。职高生亟需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然而现实中他们却遭遇到基础薄弱、学习热情缺乏与的学习重点转移的问题。而项目单元制教学有针对性解决了这些难题。

3.语文项目单元制教学的实施策略

以高一上学期为例,语文项目教学的实施方案如下:

三、教学效果:笑歌声里轻雷动

1.放下包袱、快乐出发

多样化的学习任务和充满活力的课堂形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多数职高学生是常规语文课堂中的边缘学生,在初中多次失利的阴影使他们对传统的语文学习方式有畏难、抵触心理,而项目单元制教学则不同,它不再是一篇课文接一篇课文的学习,而是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变换一种学习任务,这就使学生能够走出以往学习失败的阴影,用全新的精神面貌投入到新的学习中去。并且,项目任务的变化自然而然带来课堂形式的变化:教师讲读、学生推介、朗诵会、联句竞赛、写作找茬、写作接力等等各种形式都将出现在课堂中,学生随时都会对语文课充满期待。这种期待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心情中投入学习,获取知识,提升能力。

2.目标具体,进步明显

经过整合后的语文学习项目目标具体明确,学生入手容易,进步过程清晰可见。

职高学生基础薄弱,却又亟需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语文素养,并把它迅速吸收、内化为职业能力,项目教学刚好适应了职高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心理,它把语文学习的任务具体化、单一化,这种具体的任务给学生指出了明确的学习方向,为宽泛的“语文”学习找到一个适当的切口——如“解决字词障碍”、“口头自我介绍”、“填写阅读卡片”等——这些切口与学生的原有能力水平相衔接,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只要学生在按照这种切入点进入学习,就能够获取语文知识,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语文能力。

3.素养能力,双重提升

以能力为本位的生长性课程设置切实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职业核心能力。

职高语文课堂的主要任务不是教师进行知识的传授,而是要学生在积累语文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语文素养,培养职业能力。项目单元制的课程设计正是体现了这一特色,它在教学中依照“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把繁杂的语文教学内容转化为读通、读懂、能说、会写四个项目,通过四个层级的梯度学习,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和与人沟通能力。

2011年和2013年,我校学生在文秘专业技能大赛中都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评委老师对参赛同学清晰大方的解说、流畅丰富的策划方案给予高度评价,正说明了以能力为导向的语文课程改革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

四、反思:邻家鞭笋过墙来

1.项目单元制教学是传统语文教学方式的延伸

项目单元制教学和传统语文的课文学习是可以并行不悖的,采用项目教学后,具体到某一篇课文的学习时,师生依然可以采用传统的教读方式。如利用课文学习文章阅读方法时,教师依然要带领学生分析课文的背景、主题等内容;在写作课中,教师同样可以和学生一起选择一篇课文,分析学习其立意、写法、修辞等语文知识。传统课文教学方式也可以是项目单元制有益的组成部分。

2.项目单元制教学可以延伸到职高其他专业

项目单元制教学把高一语文整合为读通、读懂、能说、会写四项单元,集中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与人交流能力。实际上,这种学习方式同时也锻炼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等能力,而这些能力,正是每个人都需要的,是从事任何职业的学生都需要具备的。因此,项目单元制所培养的学生能力具有普适性和可迁移性,与其说项目单元制教学是在培养商务助理专业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专业核心能力,不如说它是培养了作为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都将具有深远的影响。只要结合专业特点,对项目设置的侧重点略作调整,四步项目单元的教学策略很容易迁移到职高其他专业。

3.项目单元制教学是一个开放生长的系统

多尔认为,课程不该只是一个静态的物,而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是由教材、老师和学生的相互作用形成的“生态系统”。项目单元制课程设置正是这样一个系统,在这个开放式的系统中,学生的探索与学习是课程的主体,所有学习项目的设置均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指向,项目单元的“项目设置”与“单元教学内容”、“单元教学时间”都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调整,不同专业、不同班级的项目设置的侧重也有所不同。

项目单元制的宗旨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职业核心能力,所有有利于此的教学方法都可以设置成为师生学习的项目单元,不仅仅局限于“读通”“读懂”“能说”“会写”。例如在暑假期间,开展“读社会”为主题的项目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访谈记录、调查报告、主题阅读、图片展示等形式,收集企事业单位中与专业相关的信息,开学后与同学交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生在这种活动中不仅加深了对专业的了解,更在实践活动中锻炼了听说能力与书面表达能力,无形中提升了语文素养与职业能力。

教学相长,教学活动都在不停的变化中让师生共同得到提高,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将得到素养与能力的提高,而老师也必将会不断发掘出更多有利于学生能力成长的教学项目。

参考文献:

[1]韩军.韩军与新语文教育[M].北京:师大出版社,2006.

篇5:指向核心素养的英语阅读教学

摘 要:高中英?Z课程目标从原来的“双基”“三维”转向“核心素养”提升。将宏观抽象的核心素养融于英语课堂的每个教学环节,首先必须将核心素养进行分解,形成层级结构;然后根据层级结构,确定教学目标;最后依据学习材料和分解细化了的核心素养和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阅读教学;层级分解;活动设计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文中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1]修订后即将面世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将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定为“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和学习能力”四个维度。

要将核心素养落实渗透于学科教学,首先,必须将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学习话题、学习内容结合起来。其次,核心素养非常宏观抽象,只有将核心素养进行层级分解和细化,才能将核心素养真正落实到教学的每一环节。最后,必须将核心素养转化为教学目标。根据分解和细化了的核心素养,制订教学目标,以目标为标准来进行教学设计,以目标引导和评价教学。

下面以浙江省三门中学王文召老师就NSEFC Book 3 Unit 5中“A trip on ‘the True North’”在仙居中学执教的阅读研讨教学为例,谈谈如何进行指向于核心素养的英语阅读教学。

一、分解核心素养 确定教学目标

毋庸置疑,将素养转化为可以导向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目标,是教学设计的难点和重点。但是,借鉴目标分解的方法,我们可以将核心素养进行分解,形成素养层级结构,即分解成多级结构的细化指标,便于师生结合教材对照,确定教与学目标。分解素养形成层级结构,是指向核心素养教学设计最为重要和关键的环节,也是检验教学设计是否指向核心素养的标准。

首先,我们依据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即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文化品格和思维品质,确定匹配学习内容的一级目标。然后,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分解为相应的二级目标。接着,依据教学内容和二级目标,再进行三级甚至四级分解(详见表1)。

由表1可见,原来强调学科知识与技能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转变成为聚焦培养整合三维目标的学科素养,显然这是一个立体的培养目标。

二、围绕素养和目标 进行教学活动设计

把核心素养分解细化为教学目标后,犹如课堂教学有了导航灯。王文召老师围绕分解后的教学目标,将这节40分钟的课设计了四个教学步骤,七个教学活动。

(一)导入

在导入环节,王老师设计了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作为热身要求学生介绍自己的家乡,包括城市、江河、山脉、旅游、农业和文化等。

活动一 介绍自己的家乡

T: Xianju is a beautiful city.Would you please introduce it to your classmates? What would you like to introduce to us,the city,mountains,rivers,animals,agriculture or local activities?

学生根据教师的问题和预习内容,踊跃发言,介绍家乡仙居。之后进行第二个活动。

活动二 预习反馈

T: Compared to Xianju,what do you know about Canada?

学生给出有关加拿大的位置、城市、河流、山脉、特有动物、枫树等地理知识时,王老师接着问:How do you know so much about Canada?学生回答:From the Internet.From the map of Canada.From...显而易见,第一个活动既为学生学习加拿大地理热身,又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地理文化打下伏笔。第二个活动更是指向核心素养发展的典型例子,学生课前通过预习自学、课外课程资源搜寻,自学加拿大相关知识,达到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除此之外,两个活动都指向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能初步运用相关词汇介绍家乡和加拿大地理方位、山河湖泊、自然景观等信息。

(二)文本解读

在文本解读环节,王老师设计了三个活动。

活动三 标题解读

T: What else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Canada? Let’s go into the reading passage.What is the title? What is “the True North”?

王老师在导入环节结束后,通过问题“你还想知道更多有关加拿大的信息吗?”引入课文,进行文本解读。解读从文章标题入手,阐释标题的文本意义和真正内涵。

活动四 读图

T: Who is going on the trip? What is the route to the destination? Let’s look at the map.Could you please pick out the names of the mountains,cities,rivers and lakes Li Daiyu and her cousin will go through and draw the line or route to the destination?

王老师的这一问题,表面上看是让学生运用语言描述加拿大是个怎么样的国家,但实际指向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地理时空思维能力――通过对加拿大的自然资源、江山河湖、主要城市等信息描述加拿大的自然特征;概括能力――用几个词来概括加拿大是个怎么样的国家;分析推理能力――通过文本提供的信息推断出加拿大是个怎么样的国家。

(四)评价与创新

在评价、创新环节王老师设计了一个活动。

活动七 输出运用

T: The world is so big that it is worth a visit.Suppose you are Li Daiyu,and you are interviewed by a journalist from a local English TV program.You are asked to recommend places to visit and give your reasons.Would you please work in pairs to make up a conversation?

学生听到指令后马上两两对话,比较当地城市,推荐访问加拿大的胜地,并给出理由。

学习的最高境界在于综合评价和创新[2]。王老师设计的输出运用符合第二语言习得“输入――内化――输出”的规律[3]。从预习输入、文本梳理输入到师生讨论内化后再进行语言输出,这一活动不仅要求学生运用本单元新学词汇、语法结构,更是要求学生重组语言描述他们心中喜爱的加拿大城市或景点。输出过程中,他们还需要分析、评价为什么推荐这些地点,而不是其他的胜地。陈述这些因素时,学生还融入了文化元素。最重要的是,学生根据本单元内容,开展了最高级别的甄别与比较,借鉴与包容,将地理概况的描述创造性地迁移到其他类似旅游国家、城市、山脉、湖泊等描述。一言以蔽之,这一教学设计涉及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品格,融入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元素,融入了国际理解和跨文化交际的核心素养元素。

语言学习不是孤立学习词汇、语法和课文,而是通过一定社会情境、话?}内容进行语言理解、内化、重构语言意义的过程,最终运用语言进行思维,形成文化品格,提升学习能力,培养跨英语学科综合素养。学科素养不仅仅是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在新情境中应用知识的能力[4]。核心素养,看似宏观抽象,摸不着、够不到,但只要我们分解素养,形成素养层级结构,核心素养还是能被融入、浸润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每一教学设计都隐藏着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理念。

参考文献:

篇6:阅读能力与核心素养

摘 要:如果要让孩子热爱阅读,并在课外阅读中汲取营养,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陶冶情操,就必须要为学生插上遨游书海的翅膀。作为语文老师,责无旁贷。为此从以下五点去做:搭建亲子阅读平台,培养阅读意识;培养阅读兴趣,诱发阅读动机;创设阅读环境,激发阅读欲望;教给阅读方法,挖掘阅读动力;推荐课外读物,推动阅读愿望。

关键词:课外阅读;搭建平台;创设环境;阅读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进行课外阅读不是为了背记什么,而是为了磨炼意志,开阔眼界,有所发现,有所收获,最终获得一种惊喜。”语文课标中也提出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应不少于145万字。课外阅读的好处是非常多的,首先可以巩固课内所学过的知识,扩大阅读量,提高写作水平,陶冶情操,推动少年儿童健康成长。

一、搭建亲子阅读平台,培养阅读意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从最初的牙牙学语到识字、读书都离不开父母的陪伴。孩子的成长就是一个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增长见识、增强本领的重要积累过程。亲子阅读,就是父母与孩子共同读书,一起学习,这样孩子与父母就会一同进步,通过亲子共读,可以为父母创造与孩子沟通的条件,分享读书的感动和乐趣。因为互动双方是自己的亲人,其亲密程度和安全感决定了阅读的效果。孩子在家长面前愿意质疑,愿意互动,并敢于提问。但是,我们的父母对亲子阅读的理解存在偏差,对阅读和子女教育关系的把握和理解不正确,忽视了对孩子阅读兴趣、阅读习惯的培养。只有改变这样的认识,才能在孩子阅读求知的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从而培养他们的阅读意识。

二、培养学生阅读兴趣,诱发阅读动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因此,语文教师应依据学生的特点,想尽办法来调动小学生读书的能动性。作为小学老师,还要想办法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老师可以用美好的语言给学生介绍文章内容,以激发阅读兴趣,这样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阅读好奇心。其次,要积极主动地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老师就要采取积极主动参与的态度,对学生的读书给予一定的关注。再次,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学生的读后感交流讨论中,让学生把课外读过书籍的内容“借题发挥”,发自内心地去讨论、交流,不但可以提高孩子的?Z言表达能力,还培养了他们读书的积极性。最后,教师在班级中经常开展一些课外阅读优秀片段赏读活动,让学生在课外阅读时,读到优美的、感人的、精彩的句段,把它摘抄下来,然后在学校中与全班同学交流,使他们彼此产生共鸣。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对读书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创设舒适阅读环境,激发阅读欲望

在阅读中,如果对学生不进行指导,就不会收到实效。首先,我们从布置温馨的读书角开始,给学生创造一个小天地,摆上舒适的桌椅,让学生感受到读书也是一种享受。其次,在教室张贴一些有关名人读书成长的挂图、诗词、名言等,用名人激励他们读书,使孩子沉浸在浓浓的书香中,感受读书的乐趣。再次,师生可以为班级图书角捐献图书,还可以向学校图书室借阅图书,让学生能时时看到新书,有更多的书与大家共享。最后,在班级中经常开展一些“读书讲故事”“读书心得汇报会”“诗歌朗诵”“优秀读书笔记竞赛”等活动来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四、要教给学生如何阅读,激发阅读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爱上阅读,就要让学生从内心喜欢阅读,对阅读产生兴趣。首先,依靠语文自身的魅力感染学生,让学生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感悟到语文的美好。其次,帮助学生制订可行的课外阅读计划,在阅读中,不但要给学生定时定量,还要指导他们选择性地读书,还可以根据性别特点推荐适合他们的书。接着,在阅读过程中,指导学生把文中的好词佳句分门别类地摘抄积累下来。对于感受较深的句子或片段可以做上批注,也可以写下对整篇文章的读后感或心得体会。最后,学生可以为自己制作一本课外阅读成长记录本,每读完一篇文章或读完一本书,可以记录在本上,记下阅读日期、篇名,这样学生自然会从课外阅读中受益匪浅。

五、推荐优质课外读物,推动阅读愿望

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时不能盲目,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为小学生选好课外读物。首先从年龄特点上来说,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小,加上心理特点,可以让他们看一些图文并茂的儿歌、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等。如《中华歌谣100首》《少儿十万个为什么》《安徒生童话》等书。高年级学生容易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追求美好的理想,可以给他们推荐一些名人故事、历史故事、散文等,如《爱的教育》《中国古代寓言故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学生通过不同的层次,不同的年龄特点,读适合自己的书,从而让他们对书产生浓厚的兴趣,还能够对书的内容易于吸收、消化。其次,还要注意课内和课外有机结合,根据课内课文的单元主题,向课外延伸,推荐同一主题的课外文章,如学到以“观察和发现”为主题的单元教学时,我们就向学生推荐了《昆虫记》,这样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越来越高。

总之,课外阅读是从兴趣开始的,课外阅读又是提升语文素养的有效手段。我们作为小学语文老师,不但要教好课本上的内容,更要想办法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拓宽学生课外阅读渠道,提升课外阅读能力,给学生课外阅读插上翅膀,让他们遨游在书海,在书的海洋中去积累语言,亲近语文,陶冶情操。

上一篇:社区工作信息下一篇:出差行程日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