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学术论文心得

2024-05-13

电子商务学术论文心得(共8篇)

篇1:电子商务学术论文心得

通过学习电子商务专业学术报告这门课程,我对经济管理论文写作不再是一筹莫展的状态了。

以前对此类论文认识不明确,现在知道经济管理论文既是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科研成果的一种工具。因此,经济管理毕业论文的内容,也就围绕着这两方面来展开。

如果从经济管理论文是描述科研成果的一种工具出发,论文必须要体现出作者的研究成果,这就涉及到经济管理论文要研究的问题。

经济管理科学所要研究的问题,可以概括为3点:

① 所研究的对象系统(或其构成要素)在新的时空上的特点、状态。

② 反映对象系统特征的变量之间的关系,及变量值的演变规律。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较为简单的线性相关关系,另一类是较为复杂的非线性的相关关系。例如,在一个优化模型中的不同变量取值的相互影响关系,就是较为复杂的非线性相关关系。

③ 基于上面两点,产生改变对象系统的对策。

需要强调的是,经济管理科学改变世界的对策,主要来源于第2点研究。第l点研究主要是诊断,是弄清情况,明了现状。这也是很重要的,“情况不明”通常是决策错误的根源。但是仅仅明了情况,不一定就能够产生恰当、有效的、可操作的对策。

如果把第l点视为诊断,明了症状,那么由此而产生的对策,通

常就是“反症状”的对策。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反症状”对策都是具体的、可行的、有效的。

从经济管理论文是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手段出发,论文必须要反映出作者的研究方法,这就涉及到经济管理论文的研究方法问题。

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从内部理性(1ogos,人的思维、推理、分析)和现实世界的关系来看,各种科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可以分为“从理论到理论的方式”、“数理分析的方式”、“实证研究方法”和“实验研究方法”。其中,前两种本质上是演绎式的,后两种本质上是归纳式的。

有了这些论文结构以及要点的解析,对学习电子商务的我来说,不仅能更快更准确的抓住专业学术论文的大意,也使我的论文写作思路与结构更加清晰,受益匪浅。

篇2:电子商务学术论文心得

安全套接层协议(Secure Socket Layer,简称SSL)是美国网景公司(Netscape)推出的一种安全通信协议,SSL提供了两台计算机之间的安全连接,对整个会话进行了加密,从而保证了安全传输,其主要设计目标是在Internet环境下提供端到端的安全连接。它能使客户/服务器应用之间的通信不被攻击者。SSL协议建立在可靠的TCP传输控制协议之上。高层的应用层协议能透明的建立于SSL协议之上。SSL协议在应用层协议通信之前就已经完成加密算法、通信密钥的协商以及服务器认证工作。在此之后应用层协议所传送的数据都会被加密,从而保证通信的私密性。

2.安全电子交易协议(SET)

安全电子交易协议(SecureElectronicTransaction,简称SET)是美国Visa和MasterCard两大信用卡组织联合于5月31日推出的电子交易行业规范,它提供了消费者、商家和银行之间的认证,确保交易的保密性、可靠性和不可否认性,保证在开放网络环境下使用信用卡进行在线购物的安全,其实质是一种应用在Internet上、以信用卡为基础的电子付款系统规范,目的是为了保证网络交易的安全。SET本身并不是一个支付系统,而是一个安全协议集,SET规范保证了用户可以安全地在诸如Internet这样的开放网络上应用现有的信用卡支付设施来完成交易。SET较好地解决了信用卡在电子商务交易中的安全问题。SET已获得IETF(The 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简称IETF)标准的认可。

SSL与SET协议比较分析

SSL和SET是当前在电子商务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安全协议,两者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作层次

SSL属于传输层的安全技术规范,不具备电子商务的商务性、协调性和集成性功能;而SET协议位于应用层,它规范了整个商务活动的流程,从持卡人到商家,到支付网关,到认证中心以及信用卡结算中心之间的信息流走向和必须采用的加密、认证都制定了严密的标准,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商务性、服务性和集成性。

2.认证机制

早期的SSL协议并没有提供身份认证机制,虽然在SSL3.0中可以通过数字签名和数字证书实现浏览器和WEB服务器之间的身份认证,但仍不能实现多方认证,而且SSL中只有商家服务器的认证是必须的,客户端认证则是可选的。SET协议使用数字证书来确认交易涉及的各方(包括商家、持卡人、受卡行和支付网关)的身份,为在线交易提供一个完整的可信赖的环境。SET协议要求所有参与交易活动的`各方都必须使用数字证书,较好的解决了客户与银行、客户与商家、商家与银行之间的多方认证问题。

3.加密机制

SSL是基于传输层加密,它为高层提供了特定接口,使得应用方无须了解传输层情况;然而由于传输层属于较高层,常用软件实现,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加密处理能力,同时,地址信息由低层控制,这种加密无法免于被攻击者流量分析。SET的加图2 SET协议的工作原理密过程则不同于SSL,SET中广泛使用了数字信封等技术,并采用严密的系统约束来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性。

4.完整方面

SET协议将发送的所有报文加密后,将为之产生一个唯一的消息摘要,一旦有人企图篡改报文中包含的数据,该摘要就会改变,从而被检测到,这就保证了信息的完整性。SSL协议是使用秘密共享和哈希函数进行MAC计算来提供信息的完整性服务的,它可以确保SSL对话的通信内容在传递途中毫无改变地送达目的地。

5.安全程度

在网上交易,安全是关键问题。从网络信息传输安全角度看,只有确保信息在网上传输时的机密性、可鉴别性及信息完整性才真正安全。SET协议是专为电子商务系统设计的,它位于应用层,采用公钥机制、信息摘要和认证体系,其中认证中心(CA)就是该体系的重要执行者,认证体系十分完善,能实现多方认证。而SSL中也采用了采用公钥机制、信息摘要和MAC检测,可以提供信息保密性、完整性和一定程序的身份鉴别功能,但SSL不能提供完备的防抵赖功能。特别是SSL协议不能实现多方认证,从网上安全结算这一角度来看,显然SET比SSL针对性更强,更受客户青睐。

6.运行效率

SET协议非常复杂、庞大、运行速度慢。一个典型的SET交易过程需验证电子证书9次、验证数字签名6次、传递证书7次、进行5次签名、4次对称加密和4次非对称加密,整个交易过程非常耗时;而SSL协议则简单很多,运行效率也比SET协议高。

7.部署成本

SSL协议已被大部分的浏览器和WEB服务器内置,无须安装专门软件;而SET协议中客户端要安装专门的电子钱包软件,在商家服务器和银行网络上也需安装相应的软件,部署成本高。

结束语

相对于SSL协议而言,SET协议更为安全,更适合于消费者、商家和银行三方进行网上交易的国际安全标准。SET协议是专为电子商务系统设计的,它位于应用层,其认证体系十分完善,能实现多方认证。在SET的实现中,消费者账户信息对商家来说是保密的。网上银行采用SET,确保交易各方身份的合法性和交易的不可否认性,使商家只能得到消费者的订购信息而银行只能获得有关支付信息,确保了交易数据的安全、完整和可靠,从而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快捷、方便、安全的网上购物环境。因而SET是未来电子商务安全技术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何长领.电子商务交易[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梁晋,等.电子商务核心技术-安全电子交易协议的理论与设计[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3]李琪.电子商务安全.重庆大学出版社,.

[4]李洪心.电子商务安全.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9.

[5]张爱菊.电子商务安全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12.

篇3:学术期刊编辑的电子化发展浅析

一、学术期刊实现电子化编辑势在必行

所谓学术期刊编辑的电子化, 是指学术期刊编辑利用计算机完成学术期刊编辑工作 (诸如文字、图像、数据处理等) 、编务工作、管理工作及运用网络技术实现学术期刊网络出版 (传播) 和服务读者等功能。这是一种全新的编辑手段, 是编辑模式的一次革命性转变, 同时也是学术期刊编辑部门管理方法的一次大的飞跃, 是信息化时代学术期刊发展的必然趋势趋势。

1、改变传统编辑模式, 促进全新编辑出版局面形成。

目前学术期刊的编辑出版模式还比较落后, 编辑人员仍采用传统编辑手段, 导致稿件处理和出版周期长, 稿件的印刷出版方式比较单一, 信息传播的时效性慢。而实现电子化编辑后, 所有编辑环节都将采用相关计算机技术辅助进行, 如电子组稿和审稿、稿件处理、电脑排版、网上征订发行等。这种“无纸化”的编辑手段简便、快捷、先进、时效性强, 可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编辑模式, 形成新的编辑出版局面。

2、提高编辑素质, 促进新型编辑的出现。

电子化编辑对编辑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编辑具有熟练的业务能力, 而且还要求其具备较强的计算机技能、网络编辑管理能力和较高的外语水平。面对信息化的迅速发展, 在众多纷乱、无序的信息中能否通过自己的判断, 从中获取有价值的、科学性的信息, 并通过自己的中介作用, 将其传播给读者, 编辑人员的素质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实现电子化编辑必将大大促进编辑人员素质的提高, 促进新一代编辑的出现。

3、适应信息社会发展趋势, 促进学术期刊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全球化、信息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种形势下, 传统期刊纷纷选择上网, 以拓展发展空间, 提高发展潜力。学术期刊在追求和传播学术真理、交流和传播学术信息的同时, 也为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服务。学术期刊实现电子化编辑后, 学术期刊的网络出版可以使学术期刊由单一的传统印刷版形态改进为网络版的多种媒体形态, 随之产生信息多、传播快、覆盖广、交流深等效应, 使其新的生长点不断增长, 生命力不断增强, 从而实现学术期刊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实现学术期刊编辑电子化的措施

根据学术期刊的实际情况和科技发展的形势, 今后学术期刊实现电子化编辑主要应采取以下几个措施和对策:

1、完善编辑知识结构, 不断提高编辑素质。

人才是一个国家、民族发展的希望。人才数量的多少和素质的高低决定一个国家、民族的未来, 是衡量一个国家、民族竞争力的标尺。同理, 学术期刊编辑的知识结构和素质也是衡量一个学术期刊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标尺。此完善编辑人员知识结构, 提高其综合素质, 是实现学术期刊电子化编辑的首要前提条件。

信息时代, 学术期刊编辑除了应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广博的科学知识和较高的业务水平外, 还应具有熟练的计算机、网络技能和较高的外语水平。21世纪现代编辑应当是具备全新更高素质要求的网络化编辑。[1]但目前学术期刊编辑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与实现电子化编辑尚有较大的差距。应当着眼于未来发展的需要, 根据各自的情况, 有针对性的补充相关计算机、网络知识、技能以及不断提高编辑的外语水平和对信息的把握、编辑加工、传播和控制能力。

2、实现编辑环节管理电子化, 不断提高学术期刊的制作水平。

学术期刊作为学术交流窗口, 其管理水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所具备的发展潜力和竞争力。由于学术期刊是业务单位, 学术期刊的管理水平主要体现在对稿件处理的诸多环节上。根据这一特点, 结合目前计算机信息发展趋势, 笔者认为, 实现编辑环节电子化是实现学术期刊电子化编辑的重要方面。计算机、数字技术的发展, 为完成组稿、登稿、审稿、编辑加工、发稿、校对、印刷等一系列编辑管理环节电子化提供了可能。特别是近年来出现的数字技术, 甚至可实现学术期刊的即时印刷与按需印刷, 增强学术期刊制作的精美程度, 极大地提高学术期刊制作水平。

3、建立部门出版管理系统, 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电子化编辑不仅体现在编辑加工环节方面, 也体现在学术期刊部门管理、编务管理等方面。由于学术期刊的部门管理工作、编务工作与学术期刊的编辑工作相互交织, 彼此之间相互倚赖、相互依存, 直接和间接影响着学术期刊制作质量。因此, 建立部门出版管理系统是学术期刊电子化编辑的一个重要方面, 也是对编辑环节管理电子化的一个补充。

传统的学术期刊部门管理、编务管理工作, 如财务管理、学术期刊的征订、发行和交流及编务诸方面的工作等, 主要是通过人工完成的。这些管理工作由于程序多、重复性劳动多等因素的影响, 工作效率低下, 易发生差错, 且发生差错后也不能及时发现和修改。建立部门出版管理系统后, 相关工作统统由计算机管理, 所有相关数据也存入各种不同用途的数据库。一旦发生什么差错, 可立即发现并及时在计算机中进行修改。这种自动化系统无疑可以大大提高管理水准。

4、实现学术期刊网络出版和传播, 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传统的印刷版期刊为科技信息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以因特网为代表的信息时代, 其日益受到电子和网络出版物的严峻挑战。学术期刊作为学术期刊上网, 其意义不同于一般报纸杂志, 因为其本身深厚的文化学术内涵, 不仅可以完善网络生存环境, 而且可以将学术交流网络延伸为一所没有任何阻滞的学术交流的大学。[2]从这个意义上说, 实现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是学术期刊电子化编辑工作方式走向成熟的必然标志, 也是学术期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传统的学术期刊出版中, 学术信息的传播是单向的, 读者只能从信息传播过程中感受到来自作者和编辑已固定成形的思想, 而不能迅速把自己的想法反馈给编辑和作者, 也不能了解其他读者的想法。同样, 作者和编辑也因此不能及时了解读者的意见和想法。网络作为一种一对一个性化的媒体, 通过其传播学术期刊就可以突破时空限制, 实现信息的双向交流和期刊的互动服务, 再加上编辑的中介功能, 读者和作者、读者和读者之间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动交流, 而且信息渠道快速畅通。这无疑对提高学术期刊的出版质量, 提高学术期刊的社会效益都大有裨益。

摘要:编辑电子化是学术期刊实现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我国学术期刊的办刊模与及编辑人员的网络意识淡薄等因素限制了电子化编辑的发展。完善编辑的知识结构、实现编辑环节管理电子化、建立部门出版管理系统以及实现学术期刊的网络出版等是学术期刊实现学术期刊编辑电子化的主要方面。

关键词:学术期刊,电子化编辑,网络编辑

参考文献

[1]孙良英, 郝美玲.适应新形势的期刊队伍建设[J].编辑学报.2002, (2) :96-98.

篇4:把关人与电子学术期刊

电子出版物是指以数字代码方式,将有知识性、思想性内容的信息编辑加工后存储在固定物理形态的磁、光、电等介质上,通过电子阅读、显示、播放设备读取使用的大众传播媒体,包括只读光盘(CD-ROM、DVD-ROM等)、一次写入光盘(CD-R、DVD-R等)、可擦写光盘(CD-RW、DVD-RW等)、软磁盘、硬磁盘、集成电路卡等,以及新闻出版总署认定的其他媒体形态。“电子出版”与“电子出版物”的界定虽然各有差别,但都无一例外地强调了信息载体、传播与接受的电子化和网络化特征。在电子出版体系内,电子学术期刊着重以连续刊发形式,为科学研究领域,提供发表、刊出、检索与交互的平台。经过十几年的积累与发展,目前我国不仅逐步构建起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数字化期刊数据库”“龙源期刊网”等纸质学术期刊的电子化数据库,同时也出现了难以统计确切数量的无镜像、无纸质的纯电子学术期刊网站,但是以“电子学术期刊”为命题对象的研究却是零散而偶发性的,并且这些研究中还包含了许多无效研究和伪命题。电子学术期刊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学术印刷刊物网络化和电子化,另一类则是投稿、审稿、修改、排版、刊发全程电子化操作的完全无纸本的纯电子学术刊物。在学术研究领域内,第~类的引用率和学术地位远远大于第二类,第二类则在时效性、原创性和丰富性层面占有优势。在本文的命题范畴内,笔者着重讨论第二类无印刷纸本的纯电子学术期刊。

与纸质学术期刊网络化过程必然要面临的版责问题相同,纯电子学术期刊在规模数量上膨胀扩张的时间,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论文在刊发过程中,严谨的审核环节的缺失是当下影响纯电子学术期刊公信度和学术形象的核心问题。在大部分电子学术网站运作过程中,传统期刊发表模式中的中间人、期刊编辑或审稿委员会等一度缺位。这种发表机制节约了纸质期刊所必须经历的3-6个月漫长的审稿周期,这使电子学术期刊具有了纸质期刊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刊发快速、时效性强、学术敏感度高、出版成本低等等。但是,也正是这种高效率但并不严谨的发表运作,导致了无镜像纸本电子学术期刊的重大缺陷。

首先,过度地贴近当下热点命题。与纸质学术期刊相比,为了突出和张扬便捷快速的发表优势,电子学术期刊更加强调学术的快速反应,也倾向于发表具有较高学术反映灵敏性的论文。例如在新闻与传播学研究领域内,比较《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现代传播》等纸质期刊和“中华传媒网·学术网”电子刊物的选题,可以发现,后者在媒介重大事件、突发性事件、新媒体研究、新概念阐释等方向的研究选题率,远远高于前者。在本质上,学术研究活动的终极目的和价值意义在于,通过对现象的认识与梳理,分析总结其中隐含潜藏的原因和规律,得出对未来社会生活有预测性和有效参考价值的研究结论。但是,过度地贴近当下的社会生活,研究者很容易被事物表面呈现的纷繁复杂的现象所迷惑,难以进行沉静、独立而深入的思考,得出的结论甚至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被颠覆。例如2003年2月春节前后,关于非典型肺炎的各种消息泛滥流传的时候,广州几家媒体以“控制及时得当”为核心观点进行了辟谣。同时,一些新闻与传播学研究者以“危机传播理论”和“集合行为理论”,分析了非正常社会秩序现象发生时正统媒体辟谣之必要性,并迅速地发表在网络电子刊物上。但是,很快在两个月后,卫生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告知民众当时非典型性肺炎蔓延的严重性……这种难以接受社会生活事实考验的研究结论,不仅伤害了电子学术期刊本身的公信力,从而影响刊物的利用率,更为严重的是对真相的误导以及由此可能造成的严重社会后果。这种现象,正是学术界强调学术沉淀而力图避免的。学者或研究人员应当与社会保持适当的距离,除非特别学科,知识界都惯例会避开当下史的写作,也是基于这种立场和考量。

其次,严谨审核环节的缺位,使得论文的学术质量得不到科学检测,从而在整体上影响纯电子期刊和网站获得学术身份和公允的评价。在异常短暂的时间内,期刊网站除了对论文选题方向、学术规范、引文标注等方面进行大致的审核之外,选题的学术价值、论文中包含的数据模型、假设的科学性以及结论的有效性问题则难以详细地考察。目前,无论是纸质期刊还是电子期刊,绝大部分期刊社都采用论文网络投稿、审稿与修改的全程电子化操作模式,这种运作方式在极大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大大加重了编辑与专家的工作量。对于传统纸质学术期刊来说,受到刊物篇数、容量和出版周期的限制,初审编辑会根据刊物的栏目设置和对论文质量的初步判断,迅速地对投稿文章进行初级分类和过滤。这个过程正是库尔特·卢因在把关人理论中,核心强调的把关人对信息的过滤与控制作用。但是,对于电子学术刊物来说,每天接受的电子论文投稿几乎可以海量规模来形容,而网站本身受到种种条件限制尚未建立起能够与纸质期刊一样成熟的论文审核与反馈修改体制,只要论文在政治方向上不存在大的问题,几乎都可以刊发,结果导致期刊论文优劣混杂、深浅不分,影响刊物的学术质量和学术认可度。所以,在当下的学术界有不成文的惯例,纯电子期刊论文的观点、数据、结论一般只能作为研究构思阶段参考,而不能被正式地引用到研究的论证过程,一些科研机构在评估中也不把纯电子期刊引文视作为科学有效的论据。

二把关人理论

作为社会信息传播研究的基础性理论之一,把关人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信息在群体或组织传播过程中,会经过有意的过滤环节,而把关人(政府组织机构、媒介传播机构、编辑、记者、审稿人等等)就是这个环节中的重要力量。在纸质印刷时代,把关人出于某种特定的规定政策、意识形态、价值立场、认知结构和意图动机,而利用垄断的权力,左右信息的传播、流动和扩散,从而造成信息的损耗折扣以及对受众的不平等,所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把关人是较为负面性意义的故意操纵,而将把关人理论引入到传播学研究中,也是为了揭示在信息控制环节的具体机制和和信息的削弱程度。

网络时代的到来极大地削弱了群体传播中把关人的垄断权力,民众获得了与传播者同等的信息知情权。但是,在短暂的欢呼之后,随着把关人缺位和自由化的信息传播衍生的是更加混乱的传播状况,难辨真伪的海量信息、个人化意图的张扬、超文本化的信息存在方式、模糊的信息扩散路径、粗鄙低俗的话语表述方式等等,反而从反向的现实层面证明了在网络化生存时代,把关人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在学术出版层面,印刷学术期刊在长时间的积累中,已经构建起了一整套成熟有效的把关模式:作者一论文一初审

一专家审稿(双向匿名评审)一主编终审。正是经过这样一个严谨的审核体系,学术论文的论证过程、学术价值和数据模型才能获得科学的验证。纯电子学术期刊与其他网络信息传播一样,存在无秩序把关的现象,把关人是模糊而缺失的。很大程度上,网站编辑就是把关人,投稿论文除了在政治方向没有纰漏之外几乎都可以发表。所以,提高纯电子学术期刊的影响力和形象,除了继续保持其出版时效性和便捷性优势之外,还应当增强把关人在学术质量控制层面的作用。

三电子学术期刊与把关人机制

强化纯电子学术期刊把关人的作用,首先要建立起较为完整的把关体系,并在实践运作中对这种体系进行修改和调整。在当下现存的纯电子学术期刊中,很大部分刊物归属于各个学科的研究学会、学术团体、大学研究机构或者以专业方向为划分的学术活动。在稿源上,绝大部分来自于这个研究领域的青年研究者,专家约稿非常少。因为对已经具有学术声誉的研究者来说,还是倾向于通过纸质期刊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所以,这些纯电子学术期刊的技术与文字编辑也基本上是由相关专业的青年研究者甚至在读研究生管理的。青年学者受到知识储备、人生经验和学术历练的制约,面对海量的论文信息,在判断和把握上终究力不从心。建立完整的把关体系,既要加强学术电子网站青年研究学者的学术基本功,更为重要的是要借鉴纸质学术期刊的成熟经验,组织本专业的研究领军人和知名专家,组成规范的审查委员会,定期将经过初选的投稿论文,交由专家审稿并提出修改意见,经过作者修改之后,而发表在相应的专栏中。总之,为学术质量把关,是构建完整的把关体系的最终诉求。

相对延长纯电子学术期刊的审稿周期,为把关人检验论文预留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也是非常重要的。对于纸质学术期刊来说,国内惯例审稿周期是3-6个月,国外惯例是6-12个月,有些侧重于基础性研究的权威刊物的审稿周期,甚至超过了一年。对于这种漫长的审稿周期,论文作者和学术研究界多有批评,认为会造成优质稿源流失、一稿多投等等问题。而纯电子期刊的审稿周期的有一周左右,有的甚至是即投即发,这虽然极大地提高了效率,但却无法保证学术质量。纯电子学术期刊在建立起一整套完整的把关人体系之后,其中各个环节的运转与操作,都需要时间来消化。适当地延长审稿周期,为专家检验论文的具体细节提供充分的时间是必要的,因为学术研究在本质上是对事物规律的认知活动,这个认知活动成果的正确与否,必须要经历时间与历史的检验。

把关人体系的构建与审稿周期的延长,只是在把关人理论运用层面的基本性构建,增强纯电子学术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影响力,还需要从把关意识、把关技术与具体环节上在实践中获得落实。只有将其一一运用到电子学术期刊的运作中,并不断地调整,电子学术期刊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为本学科或研究方向的发展做出具有有效建树性的贡献。

篇5:电子商务学术论文心得

电子商务理论研究

1.电子商务新模式BUC研究彭丽芳等

2.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特点、模式创新与相关建议荆林波等

3.长尾理论及其企业适用性研究黎涛等

4.受在线产品评论影响的零售商与消费者主从微分博弈何建民等

5.基于Web ODS的电子商务体系结构分析与研究李建军等

6.基于电子商务协同过滤推荐系统的关联规则算法研究杨玉等

7.浅议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商品物流配送柳健等

8.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特点分析刘吉华等

9.基于RSA公钥加密算法的电子邮件加密程序之JAVA实现刘 静等

10.基于问答类网站的网络营销策略黎涛等

11.云模型在数据库数字水印中的应用研究张小红等

电子商务应用研究

1.电子商务本科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李 琪等

2.校园网与移动网集成的家庭与学校信息沟通模式何建民等

3.移动金融的法律问题秦成德等

4.基于淘宝开放平台的第三方应用研究与设计朴春慧等

5.电子商务对中小企业的影响及对策分析曹卫美等

6.从新浪谈我国新闻商业门户网站的盈利模式雷萍等

7.丹东农村地区网络信息资源开发与应用的研究王 震等

8.基于UTAUT模型的大学生手机支付行为的实证研究彭红霞等

9.江苏玩具供应企业规避金融危机的网络营销对策研究刘英卓等

10.校园就业创业平台建设的构想张宝明等

电子商务专业教育

1.电子商务专业的网络创业人才培养规范化探索陈德人等

2.电子商务专业实验教学体系设计李洪心等

3.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研究赵 波等

4.电子商务教育:理念误区与人才培养定位吴清烈等

5.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研究与实践孙若莹等

6.电子商务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研究刘培刚等

7.面向岗位技能的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龚秀芳等

8.财经类专业职业教育实训教学模式研究高嵩等

9.构建“知业-专业-创业”的电子商务实践教学体系潘旭华等

10.基于电子商务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王岚等

11.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应用臧玉洁等

12.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探析张宇婷等

13.针对三本电子商务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刘笑萍等

14.职业院校电子商务教学方法探析柳健等

15.电子商务专业《互联网数据库》课程建设与改革徐利敏等

16.基于电子商务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教学理念与途径——以网络营销课程为例

17.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改革《电子商务法》教学模式的思考刘 静等

18.网络经济学课程研究性教学探索韩耀等

19.网络营销教学中强化学生创业意识的思考黄建莲等

篇6:电子商务学术论文心得

1、形而上学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

吴寿彭译

2、忏悔录

[古罗马]奥古斯丁著

周士良译

3、对笛卡尔沉思的诘难

[法]伽森狄著

庞景仁译

4、伦理学

[荷兰]斯宾诺莎著

贺 麟译

5、人类理解论

[英]洛克著

关文运译

6、人类理智研究

[英]休谟著

吕大吉译

7、人是机器

[法]拉?梅特里著

顾寿观译 王太庆校

8、狄德罗哲学选集

[法]狄德罗著

江天骥 陈修斋 王太庆译

9、袖珍神学

[法]保尔?霍尔巴赫著

单志澄 周以宁译

10、先验唯心论体系

[德]谢林著

梁志学 石 泉译

11、精神现象学

[德]黑格尔著

贺麟 王玖兴译

12、逻辑学

[德]黑格尔著

杨一之译

13、哲学史讲演录

[德]黑格尔著

贺麟 王太庆译

14、美学

[德]黑格尔著

朱光潜译

15、科学中华而不实的作风

[俄]赫尔岑著

李原 译 吉洪校

16、物种起源

[英]达尔文著

周建人 叶笃庄 方宗熙译

17、实用主义

[美]威廉?詹姆士著

李步楼译

18、善的研究

[日]西田几多郎著

何倩译

19、西方哲学史[上卷]

[英]罗素著

何兆武 李约瑟译

西方哲学史[下卷]

[英]罗素著

马元德译

20、物理学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

张竹明译

21、物性论

[古罗马]卢克莱修著

方书春译

22、人性论

[英]休谟著

关文运译 郑之骧校

23、人类理智新论[上下册]

[德]莱布尼茨著

陈修斋译

24、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德]康德著

庞景仁译

25、法哲学原理

[德]黑格尔著

范扬 张企泰译

26、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德]叔本华著

石冲白译

27、文明论概略

[日]福泽谕吉著

北京编译社译

28、一年有半,续一年有半

[日]中江兆民著

吴藻溪译

29、实验心理学史

[美]E.G.波林著

高觉敷译

30、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

[美]G.墨菲 J.柯瓦奇著

林方 王景和译

31、巴曼尼得斯篇

[古希腊]柏拉图著

陈康译注

32、论原因、本原与太一

[意]布鲁诺著

汤侠声译

33、健全的思想

[法]霍尔巴赫著

王荫庭译

34、判断力批判[上卷]

[德]康德著

宗白华译

判断力批判[下卷]

[德]康德著

韦卓民译

35、论学者的使命 人的使命

[德]费希特著

梁志学 沈真译

36、对莱布尼茨哲学的叙述、分析和批判

[德]费尔巴哈著

涂纪亮译

37、基督教的本质

[德]费尔巴哈著

荣震华译

38、我的哲学的发展

[英]罗素著

温锡增译

39、论灵魂

[阿拉伯]伊本.西那[阿维森纳]著

王太庆译 40、劝学篇

[日]福泽谕吉著

群力译 东尔校

41、原始思维

[法]列维-布留尔著

丁由

42、躯体的智慧

[美]W.B.坎农著

范岳年 魏有仁译

43、发生认识论原理

[瑞士]皮亚杰著

王宪钿等译

44、艺术的起源

[德]格罗塞著

蔡慕晖译

45、逻辑哲学论

[奥]维特根斯坦著

贺绍甲译

46、理想国

[古希腊]柏拉图著

郭斌和 张竹明译

47、回忆苏格拉底

[古希腊]色诺芬著

吴永泉译

48、范畴篇 解释篇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

方书春译

49、新工具

[英]培根著

许宝骙译

50、培根论说文集

[英]培根著

水天同译

51、第一哲学沉思集——反驳和答辩

[法]笛卡尔著

庞景仁译

52、思想录

[法]帕斯卡尔著

何兆武译

53、知性改进论

[荷兰]斯宾诺莎著

贺麟译

54、全部知识学的基础

[德]费希特著

王玖兴译

55、小逻辑

[德]黑格尔著

贺麟译

56、自然哲学

[德]黑格尔著

梁志学 薛华 钱广华 沈真译

57、人类的由来

[英]达尔文著

潘光旦 胡寿文译

58、感觉的分析

[奥]马赫著

洪谦 唐钺 梁志学译

59、美学史

[英]鲍桑葵著

张今译

60、精神分析引论

[奥]弗洛伊德著

高觉敷译

61、基督何许人也

[日]幸德秋水著

马采译

62、论有学识的无知

[德]库萨的尼古拉著

尹大贻 朱新民译 63、哲学史教程[上卷]

[德]文德尔班著

罗达仁译

哲学史教程[下卷]

[德]文德尔班著

罗达仁译 64、科学与近代世界

[英]怀特海著

何钦译

65、人类的知识

[英]罗素著

张金言译

66、科学与假设

[法]彭加勒著

李醒民译

67、哲学的改造

[美]杜威著

许崇清译

68、精神分析引论新编

[奥]弗洛伊德著

高觉敷译

69、逻辑与演绎科学方法论导论

[波兰]塔尔斯基著

周礼全 吴允曾 晏成书译

70、自然宗教对话录

[英]休谟著

陈修斋 曹棉之译 郑之骧校 71、基督教并不神秘

[英]托兰德著

张继安译 吴云贵校

72、自然哲学

[德]莫里茨?石里克著

陈维杭译

73、人有人的用处

[美]维纳著

陈步译

74、科学史

[英]丹皮尔著

李珩译 张今校

75、时间与自由意志

[法]柏格森著

吴士栋译

76、笛卡尔哲学原理

[荷兰]斯宾诺莎著

王荫庭 洪汉鼎译

77、哲学辞典

[法]伏尔泰著

王燕生译

78、人类知识起源论

[法]孔狄亚克著

洪洁求 洪丕柱译

79、历史理性批判文集

[德]康德著

何兆武译

80、苏鲁支语录

[德]尼采著

徐梵澄译

81、十六、十七世纪科学、技术和哲学史 [英]沃尔夫著

周昌忠 等译

82、十八世纪科学、技术和哲学史 [英]沃尔夫著

周昌忠等译 83、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

[波兰]卢卡西维茨著

李真 李先焜译

84、科学哲学的兴起

[德]赖欣巴哈著

伯尼译

85、天象论 宇宙论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

吴寿彭译

86、灵魂论及其他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

吴寿彭译

87、斯宾诺莎书信集

[荷兰]斯宾诺莎著

洪汉鼎译

88、莱布尼茨与克拉克论战书信集[德]莱布尼茨著

陈修斋译 89、纯粹理性批判

[德]康德著

蓝公武译

90、实验医学研究导论

[法]克洛德?贝尔纳著

夏康农 管光东译

91、最后的沉思

[法]彭加勒著

李醒民译

92、纯粹现象学通论

[德]胡塞尔著

李幼蒸译

93、释梦

[奥]弗洛伊德著

孙名之译

94、性心理学

[英]霭理士著

潘光旦译

95、人生的亲证

[印度]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著

宫静译 章坚校 96、佛教逻辑

[俄]舍尔巴茨基著

宋立道 舒晓伟译

97、神圣人生论

[印度]室利?阿罗频多著

徐梵澄译

98、逻辑与知识

[英]伯特兰?罗素著

苑莉均译

99、哲学研究

[奥]维特根斯坦著

李步楼译

100、形而上学导论

[德]海德格尔著

熊 伟译

101、结构主义

[瑞士]皮亚杰著

倪连生

王琳译

102、游叙弗伦 苏格拉底的申辩 克力同 [古希腊]柏拉图著

严群译

103、诗学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

陈中梅译注

104、新系统及其说明

[德]莱布尼茨著

陈修斋译

105、泛神论要义

[英]约翰?托兰德著

陈启伟译

106、自然的体系

[法]霍尔巴赫著

管士滨译 107、道德情操论

[英]亚当?斯密 蒋自强 钦北愚 朱钟棣 沈凯璋译 108、实践理性批判

[德]康德著

韩水法译

109、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

[德]叔本华著

任立 孟庆时译

110、数理哲学导论

[英]罗素著

晏成书译

111、尼耳斯?玻尔哲学文选

[丹麦]N.玻尔著

戈革译

112、历史与阶级意识

[匈]卢卡奇著

杜章智 任立 燕宏远译

113、面向思的事情

[德]海德格尔著

陈小文 孙周兴译

114、多元的宇宙

[美]威廉?詹姆士著

吴棠译

115、物理学和哲学

[美]W.海森伯著

范岱年译

116、谈谈方法

[法]笛卡尔著

王太庆译 117、道德原则研究

[英]休谟著

曾晓平译

118、算术基础

[德]弗雷格著

王路译

119、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 [德]胡塞尔著

王炳文译 120、路标

[德]海德格尔著

孙周兴译

121、心的概念

[英]吉尔伯特?赖尔著

徐大建译

122、计算机与人脑

[美]约?意?诺意曼著

甘子玉译

123、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

[美]罗伯特?金?默顿著

范岱年 吴忠 蒋效东译

124、圣教论

[印度]乔荼波陀著

巫白慧译释

125、宗教经验之种种——人性之研究 [美]威廉?詹姆士著

唐 鉞译 126、在通往语言的途中

[德]海德格尔著

孙周兴译 127、权力意志

[德]尼采著

孙周兴译 128、拓扑心理学原理

[德]库尔特?勒温著

高觉敷译

129、薄伽梵歌论

[印度]室利?阿罗颇多著

徐梵澄译 130、尼各马可伦理学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

廖申白译注 131、论责任 论友谊 论老年

[古罗马]西塞罗著

徐奕春译 132、哲学和自然之镜

[美]理查德?罗蒂著

李幼蒸译 133、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英]牛顿著

赵振江译 134、科学社会学

[美]罗伯特?金?默顿著

鲁旭东 林聚任译 135、动物四篇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

吴寿彭译

136、动物志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

吴寿彭译

137、爱克哈特大师文集

[德]爱克哈特著

荣震华译

138、逻辑大全

[英]奥卡姆著

王 路译

139、简论上帝、人及其心灵健康

[荷兰]斯宾诺莎著

顾寿观译 140、宗教的本质

[德]费尔巴哈著

王太庆译

141、耶稣传

[德]施特劳斯著

吴永泉译

142、耶稣的一生

[法]欧内斯特?勒南著

梁工译

143、科学的价值

[法]昂利?彭加勒著

李醒民译 144、内时间意识现象学

[德]胡塞尔著

倪梁康译

145、普通认识论

[奥]石里克著

李步楼译

146、艺术即经验

[美]约翰?杜威著

高建平译 147、对莱布尼茨哲学的批评性解释[英]罗素著

段德智译

148、宗教与科学

[英]罗素著

徐奕春 林国夫译

149、尼采

[德]海德格尔著

孙周兴译

150、感觉与可感物

[英]奥斯丁著

陈嘉映译

151、行为的结构

[法]梅洛-庞蒂著

杨大春译

152、自我的超越性

[法]萨特著

杜小真译

153、保卫马克思

[法]路易?阿尔都塞著

顾 良译

154、真理与方法 诠释学I 诠释学II [德]伽达默尔著

洪汉鼎译

155、阿维斯塔——琐罗亚斯德教圣书 [伊朗]杜斯特哈赫编选

元文琪译

156、薄伽梵歌

[古印度]毗耶娑著

黄宝生译

157、给塞伦娜的信

[英]托兰德著

陈启伟译 158、人类知识原理

[英]乔治?柏克莱著

关文云译 159、逻辑学讲义

[德]康德著

许景行译 160、伦理学体系

[德]费希特著

梁志学译

161、认识与谬误

[奥]马赫著

李醒民译 162、科学与方法

[法]昂利?彭加勒著

李醒民译 163、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

[俄]普列汉诺夫著

王荫庭译 164、第一哲学[上下卷]

[德]胡塞尔著

王炳文译

165、哲学作为严格的科学

[德]胡塞尔著

倪梁康译 166、物理学理论的目的与结构

[法]迪昂著

李醒民译 167、思维方式

[美]怀特海著

刘放桐译 168、心的分析

[英]罗素著

贾可春译 169、伦理学中的形式主义与质料的价值伦理学 [德] 马克斯?舍勒著

倪梁康译 170、爱因斯坦文集

[美]A.爱因斯坦著

许良英等编译

171、事实、虚构和预测

[美]纳尔逊?古德曼著

刘华杰译 172、数学、科学和认识论

[匈]拉卡托斯著

林夏水等译 范岱年 赵中立校 173、声音与现象

[法]德里达著

篇7:学术报告心得

摘要:大四下学期刚开始我院领导及老师首先安排的课程就是举办学术报告周,即社会各界杰出人物为我们做报告,报告内容涵盖了专业知识、企业管理、社会交流等内容,还包括互动交流环节,就我们的学习、生活、工作问题面对面交流,其目的就是使面临毕业的学生能够了解自己、了解社会、适应社会,消除我们面临走出校园不知何去何从的恐慌,使我们看到希望,又要认清挑战,这次活动也确实使我们受益匪浅,感受很深,使深藏在我们心中的种种疑虑得到解决,开始更全面的思考毕业问题。

关键词: 学术报告 专业 职业 企业 社会

大学生活的最后一学期开始开始举办学术报告周已是我们院近几年的惯例,今年的学术报告周邀请的有张淑萍教授、梁洪杰教授、苗龙博士、乔明强教授、武四海教授、冯文利董事长、杨广平总经理、田纪春教授、申书兴教授,报告内容涉及了专业知识的深入研究、专业前景、工作与企业管理、社会交流及个人经历等内容,报告形式形式既采用传统的讲述方式,又采用互动交流的方式,气氛活跃。报告效果不言而喻,使我们感受颇深。1 专业研究

虽然我院很多同学选择考研,但多数同学仍在研究生活枯燥,每天都在实验室做着很繁琐的事情,日子久了会得强迫症,因为做实验要很小心细节而且要集中精力,他们选择考研也许是迫于工作压力和社会压力,但张淑萍和苗龙的报告使我们眼前一亮,看到定位荧光蛋白发出的漂亮彩光,我们也看到了研究生活的光彩。而且,从他们的报告中我们也感觉到了研究人员生活的多姿多彩,他们可以去各个国家,给世界顶级实验室工作,与世界专家交流。不从而知,他们的视野会多么开阔,视野开阔的人也必定是心胸开阔、积极乐观的人。他们绘声绘色的描述也使我感觉到了他们是多么热爱这项工作,而且这项工作的意义也是令我们向往的,正如张淑萍教授所讲,看到那些患眼疾的孩子们,她是多么想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在这个世界上,帮助他人也许是最能让人产生满足感和价值感的事情。2专业前景

每当别人提起生物技术都会说有前途,但多数同学都觉得找工作很难,并不像会计、医生、建筑师那样有专业对口的工作。但听了报告后,我觉得我们可以从事的工作很多,比如食品、药品、动物营养、植物营养、乔明强教授关于资源微生物报告使我感受颇深。益生菌、乳酸菌已成为很多食品的卖点,尤其是在人们日益关注生活健康的社会,这些有益微生物的市场需求与日俱增,生产技术改良、效率提高迫在眉睫。而对于微生物的特性、培养、育种确是我们的专业知识,我们可以将这些专业知识用于生产、销售甚至开发新产品。由此一点,就可以看到专业的光明前景,更何况我们的专业知识涉及植物、动物、微生物、分子、生化、无机化学等呢。3职业与创业

现在很多人面临择业与创业问题。对于择业,梁洪杰教授给予我们很多分析与建议,他指出了目前毕业生面临就业困难的各种原因,主要来源于社会与个人。社会方面主要因为经济发展缓慢、企业招聘注重经验。个人则由于期望值过高、不能给自己准确定位。而解决的措施也主要有两方面:意识国家深化体制改革,鼓励学生到基层、到偏远地方发展;二是毕业生应自己准确定位、降低期望值,同时关注国家有关就业的法律法规。通过对国家就业法分析,使我们更明确就业的方向,并能选择合适的就业策略。而对于创业,冯文利董事长提出了很多建议,如企业要有自己的企业文化、销售要按市场需求、设备要价钱适中及企业面临困难时应如何解决等。他作为一个成功的大学生创业者,给了我们很多希望与经验。4社会交流

谈到社会交流,不得不谈武四海教授,他的社会经历让我钦佩,他从文革前走到改革开放30年后,经历了旧中国社会与新中国社会的变化,可谓对社会的发展有深刻的认识,对于适应社会更是有独到的见解。他强调人一定要融入社会,适应社会的灵活性,而不是墨守成规,而且他很注重社会交流。现在作为中阿集团董事长的他,不仅要与中国人民交流,而且要与阿拉伯人民交流。

另外冯文利董事长也强调社会交流,有益社会的发展,他说广泛的社会交流能给企业带来很多发展信息,而且社会交流也使得一些企业问题更易解决,因为团队与朋友的支持对个人和企业都很重要。5个人经历

每个报告中都穿插了报告人的经历,因为那些经历是财富,是他们在社会中逐步走向成功的经验与感悟,对我们既有指导作用又有警告作用,而且讲述经历是讲述一个精彩的故事,是我们对社会的认识更深刻,更能体会人生的是非成败,也使得内容更生动、更吸引人。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张淑萍教授、武四海教授与冯文利董事长。张淑萍教授有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刻,那就是“把坏事变成好事”。几十年里,她由在农场工作,经历考研、考博、出国,到如今的清华大学教授,一直信奉这句话并努力做到。她在美国发生“9.11事件”那一年出国,感受到了美国人民热烈、温馨的欢迎,使她感到很温暖甚至感动的流泪。在研究一种线粒体膜蛋白的过程中,突然有一天,日本发表了一篇相同研究的论文,包含了他们所得实验结果的大部分,但她告诉自己的团队要继续努力做下去,最后,在同一杂志上,他们发表了自己的论文。生活就是这样,不可能一帆风顺,但在逆境中我们要平和心气,继续努力,用于逆流而上,到达成功的彼岸。武四海教授的社会阅历很丰富,67岁的他说话幽默、亲和,用一个词是“温文尔雅”。他是省政协副主席,也是中阿集团董事长,他告诉我们要适应社会,面对困难要积极解决。最有感触的是他关于教育子女的经验,他觉得应早点进入社会,了解并适应这个社会,再进一步学习深造。像正规教育那样,一路学习到终末,再进入社会,很容易使人墨守成规。虽然没规矩不成方圆,但社会是很灵活的,更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冯文利董事长则是一个成功的大学生创业的典例,他讲话简单质朴,他的经历给我们更多的启示。他是学植物保护出身,现在却在做药,而且把方达康做成了山东的知名企业。他说自己失败很多,但我觉得他是越挫越勇,我觉得他成功的经验就是敢做,善于思考,善于总结,理论联系实际,他给我们讲企业文化、管理、销售等理论都是用自己的话简介明了的表达,很切近实际,好多都是自己的经验所得,如他的销售理念是“群狼式”。6互动交流

在互动交流环节,同学们都很积极,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如专业研究中的技术问题、转基因产品的安全问题、选调生与公务员问题。交流很随性,涉及学习、工作、生活各方面,这种方式使报告气氛轻松活跃,而且使同学们心中疑问得到解决。7结束语

篇8:电子商务学术论文心得

1 传统学术期刊发展的现状与困境

1.1 传统学术期刊发展的现状

在我国, 传统学术期刊是指报道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学科的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的研究内容的定期出版的刊物。具有学术性和探索性特点的学术期刊, 其主要内容是刊登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综合评述等学术作品。我国传统学术期刊的发展现状:近年来, 我国学术期刊在数量稳步提高的基础上, 其质量也大幅提高, 无论是编辑出版的总体质量水平还是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均稳步提高。但是, 我国学术期刊的水平与其他科技强国相比, 差距还很大。

1.2 传统学术期刊面临的困境

第一, 发行量小, 经费短缺。学术期刊的受众偏向于特定专业的读者群体, 而且其主要目的在于服务其相关专业领域, 不像普通杂志刊物一样有广泛的读者群。所以学术期刊发行量的拓展空间非常受限。很少有学术期刊能靠发行量来维持成本。发行量小带来的直接问题就是大多数学术期刊要通过别的途径解决经费问题, 比如向作者收取一定数额的版面费等等。

第二, “趋同化”现象严重。我国传统学术期刊的“趋同化”现象非常严重。各家高校的学术期刊在编辑方案上、在编辑模式上、在关注的热点社会问题上, 甚至连分类栏目也都大同小异。很多学术期刊, 特别是高校的学报均涉及文史类、哲学类、法学类、经济学类、教育学类, 小小一本刊物涉及各个领域, 专业性不强, 使读者觉得各种学术期刊大同小异, 无所适从。

第三, 学术腐败现象屡见不鲜。近几年来我国学术期刊刊登作品中, 存在不少拼凑、抄袭现象, 学术氛围略显浮躁。某些编辑自身素质不高, 只要查重检索软件通过了, 对稿件的审核工作得过且过。或是碍于人情世故, 或是诱于权力寻租, 学术期刊稿件鱼龙混杂, 整体质量不高。学术期刊一旦失去了“学术”价值, 将很快失去读者的信任。

2 传统学术期刊在期刊电子化浪潮中发展的路径选择

2.1 创办网络版期刊

电子学术期刊的兴起对传统学术期刊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传统学术期刊只有利用现代化科技创办网络期刊, 才能在期刊电子化浪潮中谋求新的更大发展。电子期刊包括光盘型电子期刊和网络型电子期刊, 网络型电子期刊又包括网络电子学术期刊和传统学术期刊的网络版。例如:“国际网上化学学报”是我国期刊电子化浪潮中的第一个网络学术期刊。“国际网上化学学报”为传统学术期刊提供了参考范例和借鉴。

传统学术期刊编辑部应当积极尝试创办网络期刊, 结合本学术期刊的优势, 创办独具特色的网络期刊, 将纸质版与网络版相结合, 相互促进, 提升学术期刊的品质。传统学术期刊编辑部应当对编辑等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 使其能够熟练应用计算机相关软件进行上网操作, 并引进计算机工程、网络工程专业人才, 来专门负责网络期刊的创办和运行。

2.2 建立官方网站

第一, 传统期刊通过建立自己的官方网站可以使作者、编辑和读者三方沟通更加便捷。期刊电子化大大方便了读者检索查阅学术期刊, 可以利用网络来征集读者意见和建议, 详尽地了解读者的需求, 以提高知名度和扩大读者范围。期刊电子化方便了作者的投稿, 学术期刊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组稿、约稿等活动, 扩大作者队伍, 拓展稿件来源。

第二, 传统期刊通过建立网站, 可以将本刊物的基本情况、联系方式、投稿途径、优秀作者和作品等展示在网站, 把电子期刊链接放在本网站, 以方便读者检索, 同时提高本刊物的知名度。在通过网站宣传学术期刊的同时, 还可以作为适当地加入一部分广告, 以解决经费不足问题。

2.3 建立学术期刊现代化管理制度

传统学术期刊在期刊电子化环境下, 应当扬长避短, 把网络优势变为自身优势, 充分利用网络来拓宽学术期刊的发展空间。

第一, 利用网络和计算机技术审稿。全面利用互联网及计算机的检索功能, 对投稿者的稿件进行反复的判断和比较, 利用检索系统对来稿进行重复率对比, 判断其独创性, 尽最大努力保障来稿的创新性和学术性, 坚决抵制剽窃作品及重复研究的作品。

第二, 利用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编辑。在编辑过程中, 直接在计算机上修改和处理电子版稿件, 极大地提高了编辑效率。刊物编辑负责人在编辑稿件的过程中, 可以与作者通过电子邮件、QQ、微信等通讯工具进行交流, 随时随地商榷稿件中的问题, 很大程度上缩减了编辑加工工作的时间和周期。

第三, 利用网络和计算机技术排版。传统期刊在排版格式时应当利用计算机技术, 实现排版的规范化、标准化。排版时严格修改论文格式、摘要格式、关键词格式、各个层级标题以及符号、脚注、尾注等格式, 使学术期刊在格式上更具有严谨性, 以期尽快与国际接轨。同时, 合理利用声、光、图像等丰富的印刷模式, 提高学术期刊的说理性和趣味性。

3 传统学术期刊在期刊电子化浪潮中发展应当注意的问题

3.1 网络期刊的著作权问题

网络信息具有资源共享的特性, 各大网站相互扩充和互联, 使得网络界限相对模糊, 导致网上的信息在传播时极易变得混乱和无序。网络期刊这种新的作品形式的出现, 应如何适用著作权法以及著作权问题, 也是传统学术期刊在期刊电子化浪潮中发展的一大问题。

笔者认为网络期刊同时存在两类著作权人, 作者是数字化作品的著作权人, 数字化作品是指作者的作品转化成电子形态以后转化为计算机可读的二进制数字码形式的作品;而网络期刊的著作权人则是出版者。两个著作权相较, 作者的著作权应当优先于出版者的著作权。

3.2 多措并举防止盗版侵权行为

随着期刊电子化的发展, 写作、投稿、审稿的方式方式增多, 给学术作品的写作提供了充分的资料和崭新的平台, 与此同时, 也为抄袭、拼凑等盗版侵权行为提供了便利, 学术失范行为增多。网络期刊中的电子版作品相对于纸质版作品, 更容易获取、复制, 亦可被随意更改, 导致信息安全难以保证。加之职称评定也加入了论文发表的标准, 对学术的需求也催生了侵权行为的发生。所以, 应当多措并举防止盗版侵权行为:

首先, 国家立法部门应当进一步完善著作权法, 提高违法成本, 知识产权相关部门应加大执法力度, 严厉打击盗版侵权行为, 严格、全面保护作者的知识产权, 为良好的学术风气保驾护航。

其次, 学术期刊的负责人应当制定严格的制度来防止盗版侵权行为的发生。学术期刊的编辑及栏目负责人等工作人员要严格执行单位的规章制度, 注重信息的版权和安全保障工作, 认真审核并全面检索每一份稿件, 杜绝抄袭、拼凑、一稿多投等盗版侵权行为的发生。对网络媒体实行转载付费原则, 与网络媒体签订转载协议, 明确转载时间和付费标准, 并注明原文作者和刊物名称。

再次, 学术期刊稿件的作者, 应当是具有专业素质的人才。作者写作时可以通过检索相关期刊和文献作为参考, 但不应影响份稿件的独创性, 即作者在撰写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综合评述时, 应当独立构思, 独立创作, 在写作内容、写作形式上有所创新。在期刊电子化环境下, 投稿者应当充分了解自己对稿件享有的权利, 了解侵权盗版行为应负的法律责任, 自觉抵制盗版侵权行为。

4 结论

学术期刊是国家科研成果的载体和传播平台, 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水平的重要标志。传统学术期刊应吸收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科技的成果, 扬长避短, 积极创新, 加入网络刊物的大潮流, 不断提升学术期刊品质, 才能在期刊电子化浪潮中取得新的更大发展, 从而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 为我国的科学研究事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摘要:近年来, 我国学术期刊在数量稳步提高的基础上, 其质量也有很大提高。进入21世纪以来, 随着计算机科技和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 我国学术期刊的发展面临很大的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对传统学术期刊带来很大竞争压力, 另一方面也为学术期刊的发展提供了新技术和新资源。所以传统学术期刊要在期刊电子化浪潮中, 要充分利用电子化浪潮来提升质量, 才能适应社会高速运转的信息化需求。

关键词:传统学术期刊,电子期刊,著作权

参考文献

[1]余树华.论期刊数字化与学术期刊体制创新[J].出版发行研究, 2012 (10) .

[2]夏锦乾.影响当前中国学术期刊创新的三大问题[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 , 2012 (1) .

[3]路艳艳.新媒体环境下期刊的创新之道[J].传媒, 2011 (3) .

[4]刘飚, 邢飞, 徐威.国外科技期刊网站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2 (2) .

上一篇:民族团结教育主题活动总结下一篇:质量部精品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