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 自我管理 有感 读后感

2024-05-06

读 自我管理 有感 读后感(通用12篇)

篇1:读 自我管理 有感 读后感

关于工作

一、为什么要工作?

当我们感受不到工作的价值甚至不想工作时,或者是我们希望想明白一些事继而获得动力坚持下去时,就要经常思考一下几个问题:

1、继续工作的意义是什么,我们为了什么要继续工作?

贡献,感恩,认同感,生活来源,实现自身价值,积累经验,提升能力,实现自身梦想等;

2、你希望自己因为什么被人铭记?

如果你拥有自己的志向,比如说“我要立志是我的贫穷的家乡变得富有”,那么你的这个志向很有可能让你的工作和生活充满力量,不会无所事事,虚度光阴。而因为志向改变了自己的生活,不仅自己会获得很高的自信,而且领导同事和朋友也会对你非常认可。

当然,这一切最好是正面的,如果是负面的话,就该去看看心理医生了。

二、被调到自己不想去的部门,心不甘,情不愿

被调到自己不喜欢的部门,也要积极面对。然而要想在新的工作中得到好的结果,就要求我们必须集中精力去做公司需要自己做的工作。把你调到那个你不喜欢的部门,说明公司需要你,需要一个能站出来解决这个部门现实存在的问题的人。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公司对你的重视。

这时,需要你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为了获得工作成果,自己应该怎么做”,而不是去思考“现在的这份工作离自己的梦想差距有多远”。不仅要认真思考,还要积极的像领导请示,询问这份工作的目标与内容,以及公司要求自己达成的目标与取得的成果。在做事之前先要弄清这样几个问题:为什么,什么时候,要达到什么成果,为此该做些什么?

补充:刚到一个陌生的部门,参与陌生的工作,一定会遇到很多困难,这时就要学会汇报工作。不要等到所有工作都做完才去汇报,这样不仅中间已经产生的错误很难更改,或者很可能已经没有时间去改了;而且领导也会认为你办事效率比较慢,这么长时间没有出结果。想要避免这一点其实很简单,就是要做到定期汇报,将工作成果与遇到的问题积极的与领导交流,这样不仅会让领导看到你工作积极,不懈怠,而且还会理解你的辛苦,即便晚 一点交差也没有关系。当然,汇报也需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要过分汇报。

三、不想输给竞争对手

要注意实力的积累,不要急功近利。单纯的头衔并不能保证你在这个位置上长久以往,而实力的积累却能保证你能逆袭成功。如果你不是能力超群的人,就要厚积薄发,一步一个脚印,在工作中注意追求“完美”,勇于担当,敢于承认错误,并从中积累经验。一时的输赢并不能决定什么,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你坚忍不拔的努力与耐心,就像花儿开放一样,无论是哪个季节开放的花朵,都各自有各自的美丽,如果要等到冬季才能开放的花朵一定要提前在春天开的话,那么等待他的只有在还没开放之前就凋零的危险。

四、学会利用自己的优势

优势就是能力,不是技术和技能,而是强调在擅长的领域里的适应能力和包容力。

一个人在职场中的优势除了学历,还有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分析能力,抗压能力,谈判能力,交际能力等等,所以不要轻易被高学历所吓倒,只要学会发现自己的优势,同时学会利用自己的优势,一定有机会与高学历的同事并驾齐驱,或者超越他们。

我们不妨将自己一段时间内做的好的事和没有顺利完成的事记录下来,并用这个方法在“取得成绩的事情中发现自己的优势”。

每个人都有不止一个优势,我们需要不断的去学习,去发现,去巩固,去强化,将自身的一个能力发展成为下一个优势。

五、应该从哪里下手

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自己的优柔寡断而感到烦恼。当公司领导、客户、同事、前辈给自己安排了太多的工作时,我们就会想为什么当初没有下决心回绝一些呢?现在这么多工作该怎么安排呢?剪不断,理还乱,毫无头绪。

那么,此时我们就要制定标准,决定优先顺序。

我们可以从“紧急性高”,“不早点做完会给很多人带来麻烦”,“领导的要求是第一位的”或者“客户的要求是第一位的”出发,来制定优先级顺序。但是这还要从公司不同的价值观和文化理念出发,所以没有一定的标准。但下面四点大概适应大部分公司:未来的事优先于过去的事;新机遇优先于公司内部问题;独 创性的工作优先于模仿性的工作;困难但与改进相关的工作优先于容易的工作。

六、要合理的使用时间

不能合理的安排时间,有时不知是自己的问题。在一个多人合作的团队中,自己效率的地下往往会导致整个团队的工作成绩。这时你浪费时间就是在剥夺别人的劳动成果。

要想知道我们把宝贵的时间都浪费在了哪些方面,这里介绍一个方法:将一天内自己做过的事情,开始做每件事的时间和结束的时间,以及每件事情所取得的成果都记录下来。这样持续一个星期,大概就能分析出平时自己的时间都浪费在哪里了。

管理时间要做到以下几点:不做无用功;别人也能做的事情尽量让他们自己做;根除浪费时间的根源(斩断诱惑,改正坏习惯)。

另外,把时间放在“能发挥自己优势的事情上”,其次是放在优先级靠前的事情上。当然也要考虑公司的价值观和文化理念。

七、不能只依赖上司

对上司首先要做到尊重,即便是自己不喜欢的上司,也要十分尊重。要知道,任何一个人能做到领导的位置,都有自己的手段和方法。

对上司绝对不能做的两件事:不能再上司不知情的情况下做出让上司非常惊讶的事情,即便是出于好心;不要在未得到上司允许的情况下,就像别人透露对上司不利的消息,特别是出席会议或商务谈判时。

作为领导,同样存在不足;作为下属,就要去弥补上司的这种不足,让整个团队更加完美。从而取得成绩更容易。让上司去做他们擅长做的事情,将一些基础性的,复杂的,自己擅长的工作都交给自己来做,建立彼此之间的信任,才能创造优异的成绩。这一点看看西游记中的师徒四人就知道了。

八、在工作中犯了大错误

在工作中犯了大错误,要及时像领导反映,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供领导参考。千万不要觉得自己能弥补错误,这反而会让你陷得更深。因为这不仅关系到工作能力问题,更重要的是关系到做人的品质,也就是诚实的问题。对于不诚实的人,人们很难对他产生信任感。诚实是做人,做事的基础。在管理学中,诚实还有“目的,使命与言行一致”的意思。

九、为什么客户最重要

因为客户才是真正能给公司带来实质效益的人。没有了客户,经营企业的意义何在?我们可以做慈善,但是我们不是慈善家。优衣库的主席兼社长柳井正先生曾经说过:“事业的目的就是创造客户”。在我理解,创造客户有两层含义。一层是增加客户的数量,通过改进产品和增加产品种类,来创造出更多的受众群体,通过客户数量的不断增长,来使公司的业绩节节攀升;但伟大的产品往往有第二层意义,就是帮助客户发现新的自我和人生,进而改变世界。我相信很多企业已经做到了,就像苹果核三星一样。

客户最重要还有一个原因——客户是我们最好的老师。我们要从客户那里学习如何改进我们的产品,才能更加贴合市场。也可以称之为“微创新”。微创新虽然是周鸿祎为360所创造出来的创新方式,但如果能够灵活应用的话,可以适用于任何一家公司。微创新用简单的话说,就是从小处着眼,贴近客户内心最渴求的需求心理;并快速出击,不断试错。也许每一个微创新都不会让我们的公司出现大的改观,但所有的创新加起来就足以改变市场格局,我们不断蚕食这个市场,不断的以满足客户心理需求为途径加强客户的粘性,最终主导整个市场。但这一切的源头是要求我们积极的向客户学习,学习该如何、该在哪方面将我们的产品或服务做出怎样程度的改变。

十、教育新人很麻烦

在教育新人的同时自己也在成长;既然作为前辈就要为公司的长期健康发展做贡献,培养新人不仅能锻炼自身的管理能力,还能使公司长久的发展;以身作则,让新人从自己身上学到专注,勤奋,积极的态度,从而激发新人的工作热情,加快他的成长。

十一、想出一些新办法

创新的7个机会:

1、遇到意料之外的突破或困境时;

2、业绩、理解、价值观、顺序等不一致或不协调时;

3、意识到人才储备和知识储备不足时,要积极引进人才并对员工进行再教育,让思想碰撞出火花;

4、产业、市场结构发生变化时,比如说零售市场出现了网络购物,其成本更容易控制,价格更加优惠,这就迫使传统行业必须做出创新以应对;

5、人口结构发生变化时,比如说人口进入老龄化,国家放 开单独二胎等,都将对市场的相应产品的供给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比如说保健品或者婴幼儿产品等;

6、认识发生变化时

7、市场上出现新技术和新知识时。

要想成功的做到创新,就要关注现在或者将来的需求,不要拘泥于过去的成功或失败,只要发现了一个新的需求,就要想尽办法去满足这个需求,进而做到创新。

十二、得到更高的评价

在努力的工作了一段时间后,我们都希望能得到公司领导或同事的更高的评价。但事实却总是事与愿违,我们不但没有得到较高的评价,而且还受到领导的责备,心里不免非常委屈。

但是这一切不能完全怪罪于公司对自身的工作不理解,而恰恰相反,往往遇到这样的事,原因大部分都在自己的身上。

因为公司是一个集体,所以在做事时要从集体的利益出发。我们需要考虑自己的工作效率是否影响到了集体的工作效率;我们需要考虑自己的办事风格是否影响到了集体的荣誉;我们需要考虑自己努力实现的结果是不是真的就是领导最初的意图,或者打了折扣?我们需要考虑很多方面,而不是简单的考虑自己有了付出为什么没有得到回报!

一个团队中有很多种性格的人,有的人只求做到问心无愧,却不注重集体的利益;有的人却能做到既能实现目标,又能得到应有的回报,奖赏。其实在现在的公司当中,想要得到更高的评价其实很简单,就是在领导安排一件任务时,认真的去理解每一个细节,不懂的地方要跟领导进行应有的讨论,而且要去猜测领导的真实意图,如果这些工作都做到位了,相信结果一定会让领导满意,自己也一定能得到应有的奖赏。

十三、应该在一个专业领域达到顶峰吗?

特别是从事技术类工作的人员,特别想要在自己的专业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而往往会忽略了自己的这种成长是否一定符合公司的发展。与寻求自身发展相比,公司需要你如何发展才更重要!曾经有人问三个石匠,“你们为什么工作”?

第一个石匠:为了生活;

第二个石匠:为了提高自己的技术; 第三个石匠:为了建造一座美丽的教堂。也许很多专注于技术的人会觉得第二个石匠的回答最合理,但是事实上却是第三个石匠才是最符合管理学理念的人。因为他有意识的为实现公司的目标而工作。那么他为自己的发展所定的计划往往更符合公司的用人需要。

当然,我们并不是反对深造自身的专业,只是在深造专业的同时,要多涉猎其他专业的知识,这样跟其他专业的人沟通起来才更顺畅,也只有当各种不同的专业相碰撞时才能擦出改革、创新的火花。

十四、与公司的价值观不一致

很多时候我们会与公司的价值观不一致。现在很多公司大都一味追求业绩,对员工采取强压的管理模式,往往会忽略了很多人性化的管理,或者只注重金钱,而不注重员工的成长,发展机遇很小。这些都会导致自己的价值观与公司的价值观产生严重的分歧,很多时候我们会因此想到辞职,想要去寻找一家更好的公司。那么我们应该在什么时候选择辞职呢?自我管理一书中总结了一下几点:公司允许不正之风蔓延,而自己不愿参与其中时;公司不懂用人培养人,自己无法在喜欢的工作岗位上发挥自己的优势,更加得不到发展时;成绩长期不被认可,得不到正确评价且小人当道时;公司的价值观和自己的价值观不一致且无法调和时。

但是,如果公司的价值观是正确的,且能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只是暂时的工作强度比较大时,我们不妨现将自己的发展与价值观放一放,不要一味的坚持认为自己的价值观才是正确的,公司不会以你个人为中心。另外,辞职时不要“以去寻找自己的梦想”为借口,因为梦想是目标,不是你拿来说事的借口。

十五、希望大家都能掌握领导力

领导力不是才能,而是行动,领导力往往体现在行动上。也就是说领导不是先天具备的,而是可以通过后天培养的。作为员工,我们都要有意识的去培养自己的领导意识,这样才能养成为大局着想的观念。

在培养自身领导力的时候,要注意一下几点:要做到以身作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勇于担起责任,出现意外状况时,不要推诿,更不要一味的批评小组成员,要做到“责任在我”,大家想办法的局面;能够做到协调组内人员,大家都各司其职,为实现小组目标甘心付出。

领导就是后面有人愿意跟随的人。作为领导成长起来以后,一定要努力回报周围人给予你的信任。只要努力去完成挑战,每个人都会掌握领导力。

十六、想得到新人的信赖

成为前辈之后,难以避免的要带新人。那么如果想要新人对自己认同并愿意跟随你一起成长的话,首先自己要做好自我管理。也就是注意培养自己的职业道德与良好的个人品质,在大量的工作面前不急躁,积极的想办法解决,找到自身的优势,将无法完成的工作安排给有能力完成工作的人去做,做好协调工作;做事要有责任心,跟身边的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切莫在新人面前抱怨工作,因为这是无能的表现。

最后,就是书中的镜子测试。每天都要扪心自问:每天早上起床时想看到什么样的自己?自然,这个你自己心中想要看到的自己也便是别人眼中想要看到的那个你。

另外,坚持看书,并鼓励新人也要坚持看书,这对大家的成长都非常有帮助。

篇2:读 自我管理 有感 读后感

《中国的修养》是研究生导师雷老师推荐的必读书目中的非专业书籍。我把这本书作为读书计划的开端。书中很多精彩之处略显高深,不甚理解,用书中所讲之理反观自己,自觉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关于感恩,书中写到:让每一个帮助你的人感受到你的感激之情,让每一个帮助你的人感觉到你还可以做得更好,有着更加深远广阔的前途,这样别人就会继续帮助你。自己对这一点感触较深也是一直以来在践行的一件事。我是一个喜欢帮助别人的人,如果别人有需要我帮忙的地方,我一定会伸出援助之手的。一直以来,都觉得自己是个幸运的人儿,虽然也会有不能和平相处的人,但那必定是少数,也不是所有人都和自己有缘分的不是吗?突然想起张爱玲书中的几句话: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迟一步,遇上了也只能轻轻地说一句:“你也在这里吗?你们便是我想遇见的人。

关于做事,书中写到:当我们把一个事特别当成事的时候,就容易用心去做,否则,就容易失败。这句话也是我对研究生阶段的自己的一个要求,希望自己可以用心的去做每一件事,不管这个事情重要与否,不管这个事情是自己的还是帮助别人的,不管是不是很困难的事情。既然自己决定去做了,那就用心的做,而不是马马虎虎,随心所欲的。我是一个有任务便会立刻执行,不喜欢身上一直有担子的人,也享受任务做完之后的那种畅快之意。研究生的时候希望自己可以变得更成熟一些,尤其是在做事上,一点要思虑成熟,果断出手。当然,我们也要学会从失败中寻找经验,反思,争取成为更优秀的自己。做事也就是实践,永远是学习的重要环节之一,我们不可忽视。所以一定好学习做事之道,践行做事之道。

关于说话,书中提到说话之道,季羡林总结为: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讲。似乎自己很多时候是反其道而行之,真真假假亦有之。首先,不说假话。很多时候,出于保护自己所爱的人以及自我保护的目的,我们会选择说假话,或者不得不说假话。但是还是要改正这个缺点,做到不说假话。尽管这个过程会很难吧。或许我们可以想一些有效的方法要改正。比如:在说话前自己有意识的提醒自己不说假话,想说的时候就说,如果怕自己说假话那就不说。自己一定要有这样的意识,才能主动去改正存在的缺陷。其次,不说闲话。想一想自己什么时候又开始八卦别人的生活,我们不要总是一副想窥探被人隐私的样子。想一想当你在说别人闲话的时候,同样的道理,那别人是不是也在说你的闲话呢?不好的东西一传十,十传百到最后一发不可收拾了又怎么办呢?然后,真话不全说。每个人都有想保持沉默的时候,也有想全部说出的时候。适当的保持沉默也是一种优雅。我们也要学会掌握说话的时机,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样的话,也是有要求的。不是什么话在任何场合都能用到的。该说的时候就说,不该说的时候一定不要多言。

篇3:我是谁——读《自我》后有感

其实从詹姆斯的《心理学原理》开始, 心理学界有了关于自我的探讨, 詹姆斯分析道, 自我有“社会自我”、“物质自我”等等划分。他也是最先认识到自我由主我和宾我组成。弗洛伊德也在他的意识分层理论中也涉及到本我、自我、超我的界定。当然, 其后对自我的研究就不再是针对弗洛伊德所定义的狭窄自我范围所进行的。各个心理流派的研究者们从多角度对自我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探讨:比如精神分析流派, 霍妮对自我的强调和概念细化;认知流派的自我建构, “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冲突分析;人本主义流派的自我实现等。

《自我》是一本关于自我研究的论述著作, 作者是美国心理学教授乔纳森·布朗。本书详细地记录了多年来这些变化中的概念和心理学自我研究的价值, 而且进一步描述了对这个日益重要的社会心理学思想的其他解释。布朗将前人的理论作了详尽的介绍, 而后又把当前对自我的相关研究一一为读者展现、分析。

一、“我”的构成———自我的分类

一千多年前, 庄周梦蝶, 从而也提出了一个让人迷惑至今的问题———“我是谁, 谁是我?”在很大程度上, 这是一个哲学问题, 但科学家们也同样对其兴趣盎然, 并试图给其一个合理的解释。

一百年前, 美国心理学的创始人威廉·詹姆斯声称:“自我是个体心理宇宙的中心”, 也就是说, 心理活动的方方面面都与人的自我意识有关系。很长一段时间里, 我们想要如何思考和感觉我们自己, 以及思考和感觉如何塑造和指引我们的行为, 诸如此类的问题是我们在理解“我是谁”这个人生终极问题时需要询问的最有趣和重要的问题, 这样的问题来自于我们对自我的心理分析的最深处。

“我”的重要性在人的一生中是毋庸质疑的。我们知道, 是否有人失败或成功对我们而言并没有任何意义, 但我们知道, 如果这个人是我的话, 那就变得极端重要了。每个人的胸膛里都有一个最宏亮的声音, 那就是我不能失败, 让失败见鬼去吧, 我一定要成功。我们每个人都被一种特别看重自己个人存在的完美原则所鼓舞。我是最宝贵的, 因为是我, 所以是宝贵的;我的都不能失败, 因为是我的, 所以不能失败。

《自我》从一个科学的角度分析了自我的构成, 自我分为主我和宾我, 宾我分为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及精神自我。物质自我在最底层, 精神自我在顶端, 身体外的物质自我和各种社会自我在中间。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层次, 西方国家非常崇尚个人主义。他们是竞争性的, 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不同之处。这种倾向使得这些国家的人们把个人特性看得很重;相反, 东方文化更倾向于是合作性的、集体主义的和相互依赖的。他们的文化认为人与人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因而他们更看重社会特性。

在詹姆斯《心理学原理》一书中自我感受的相关性质, 它们包括自豪感、内疚感、羞愧感和羞耻感。在詹姆斯的心理学理论中, 情感体验可以称得上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自我是与情绪紧密相连的, 即情绪是定义自我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特征。在我看来, 就自我的构成而言, “我是谁”这个问题似乎就可以理解为探求我们内心深处情感取向的问题。

二、寻找“我是谁”———寻求自我认识

把认识自己作为自己的任务, 这是世界上最困难的课程。

苏格拉底总是自称一无所知。他的名言就是:认识你自己。

认识你自己, 其实这个命题是千古以来一个最难的命题。在西方的神话寓言体系里面, 这被表述为著名的斯芬克斯之迷。狮身人面兽斯芬克斯每天都在问过往的行人一个问题, 谁知道这种动物是什么, 它在早晨的时候是四条腿, 在中午的时候两条腿, 在晚上的时候三条腿, 那么这个腿不断在变化的动物是什么呢?过来的人答不上来就会被狮身人面像吃掉。那么后来年轻的俄狄浦斯在路过的时候, 说出了最终的答案, 他说这个动物就是人。那么斯芬克斯大叫了一声, 就跑到悬崖跳下去了。

这个故事在说明什么呢?说明离我们最近的往往是最难认知的。我们在整个人成长的经验过程中, 可以不断地认知天地万物, 增长经验, 但唯独难以认清我们自己。

正如塞万提斯所说的, 认识自己、真正了解我是谁是很困难的。《自我》对于这方面的论述是从追寻自我认识的过程中开始的。自我认识是开始于已有的社会文化中的, 即文化因素是自我认识之路上的第一个坐标。虽然是对自己的认识和探索, 但既然人类大多生活在社会的环境里, 自我的研究实际上是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射。书中的很多话题都是从对自我的意识开始, 到理解这样的看法在他人的眼里, 和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主观体验。社会特性的不同导致了文化概念的不同, 从而也导致了进入自我概念的东西多种多样。这就引起了“我”的本质差别。这也是每个人自我概念不同的原因。一个很有趣的例子就发生在我和一个朋友身上。朋友是美国人, 西方社会种种价值观浸淫在她脑海中, 从而使她产生了于我这个东方人完全不同的家庭观。在她的认知中, 父母家庭只是港湾或是朋友的概念, 家庭中的所有人为自己而活、互不干涉。而对于我而言, 家的概念分量就大了很多, 我的种种选择都将家庭因素摆在了较前位置。

自我的寻求也有主动与被动之分。往往在生活出现重要转折点时。人更倾向于主动去寻找我是谁。根据多伊奇的观点, 在重要转折点出现时, 人总是会主动地将自我概念与新的信息相结合, 从而适应新的变化。

在我看来, 寻求我是谁的过程大多都是痛苦的。从质疑的痛苦到追寻过程的痛苦。追寻自我依赖于三个动机:自我提高动机、准确动机和一致性动机。

清晰准确的自我认识有助于最大程度地体验到自尊感。成功是使人们对自己感觉良好的因素之一。确切地知道自己真实的样子更有可能获得成功。例如, 一个笨手笨脚的人可能在做木匠活时不断体验到失败。对于他而言, 在决定是否从事木工这个职业时知道自己在这个方面的才能有限应该是有好处的。同时当我们相信其他人对我们的想法和我们自己对自己的想法相一致时, 会让我们感到更舒服和安全。设想一下, 当你突然得知你并非象你自己所想的那样时, 你会有多不安。

三、“我”来自哪里———自我的来源

每个“我”都是不同的, 一般而言, 有三种信息来源:物理世界、社会世界、你思维和感情的内部世界。物理世界为我们了解自己提供了手段。如果你想知道你有多高, 你可以对你的身高进行测量, 同时我们可以把自己的一些很难量化的性格和特征去和别人进行比较, 和与自己相似领域的人比较最为常见, 这样的比较相对客观。观察他人对我们的反映也是获得自我认知的方式, 我认为这样的方法有可能是不真实的, 因为人不一定能从所有的人里得到别人对自己真实的评价, 往往这样的感受是自己想象和推断出的, 往往是受我们自己对自己的想法的影响。内省是自我认识的一个过程, 它指的是个体向内部寻求答案。

对自身的认识是非常复杂的, 在各个环境, 面对不同的人, 每个人所表现出来的特点是不完全相同的, 这样在不同的状况下面对同样的一个人, 也需要有认知的过程。对自我的认识在社会角色中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是通过比较所产生的评价, 这样的评价牵涉到比较对象的选择, 往往能提高或降低人的满足感。接下来是身边的人或很在乎的人给你的评价, 这样的评价往往会影响人的自我评价。还有就是一些特殊事件的影响, 这里的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都可能会让自己对自己的角色产生一个很深刻的看法。

篇4:读 自我管理 有感 读后感

在每天的参观学习之余,我也让自己静下心来认真研读了一些教育教学类书籍。其中《中国著名校长的管理细节》一书让我感受颇深。

本书由方国才先生主编,是中国第一部研究著名校长管理细节的经典著作。本书由四大部分组成,分别为实效管理篇、教学管理篇、特色管理篇和自我管理篇。全书汇集了中国40位著名校长的42个经典管理细节,充分展示了我国著名校长卓越的管理思想、管理智慧以及他们的管理奇迹。

正如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的:“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学校的好坏和校长最有关系,一所好学校必定有一个好校长。”在中国著名校长、教育家魏书生先生身上,我领略到了实效管理的魅力。知道一位优秀的校长,既是一位思想者、研究者,更是一位实效的管理者。知道学校管理的核心内容可以细分为:民主管理、时间管理、空间管理、效率管理、信息管理、教学管理、教师管理等。且高效的管理要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时时有事做,事事有时做;人人事事时时依法做。明了加强学校民主化建设,就要尊重人、理解人、关怀人、帮助人、谅解人。要“只琢磨事,不琢磨人”,人人比工作、比贡献。领导班子要带头按“多工作、少得到、勤服务、无亲疏”的原则要求自己。

魏书生先生的“转化一个差生与培养一个优等生同样重要”的观点在我的心里久久萦绕。是的,每一棵小树都渴望长成参天大树,每一朵小花都希望绽放美丽的笑颜,每一个孩子都希望得到老师的鼓励和表扬,没有人会希望自己生来就是差生,在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这样那样的经历,才出现不一样的结果,这时就更需要教师百般呵护,耐心细致得法的指引,帮孩子点燃新的希望,绽放生命华彩。这是我们教师应该而且必须尽力做好的工作。

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勐仑镇少数民族居多,一些家长的教育意识相对淡薄,教育环境、教育条件等相对较差,但我们没有选择的余地,既然做了教师,就要无悔的坚持,与其将希望寄托在客观条件的改变上,不如将希望寄托于挖掘自身潜能上,化为每一天认真的工作中。不论条件如何艰苦,相信在辛勤汗水与智慧的浇灌下,边疆教育也能开出绚丽的花儿,结出甜美的果实!让我们始终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待琢的玉。只要我们用心,也许今天的“差生”就是明天的“成功者”!

对于校长而言,管理工作复杂而多变,但重中之重是教学管理。如何实施科学有效的教学管理是校长的核心工作。

在中国著名校长韩中玉身上,我看到了教学管理的精细,这样的精细就像一杯琼浆,耐人回味。

韩校长说:信心是一个人成功的保证。只有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抓起,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潜能,才能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才能培养出素质一流的人才。他要求教师必须做到“三个一”:每天送给学生一个微笑,每天说一句鼓励学生的话,每天找一名学生谈话。是的,“一个微笑”会温暖学生困乏疲惫的心灵,“一句鼓励”能激发学生的自信,“一次谈话”定能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

韩中玉校长常告诫学生:一个人的一生只有3天。即:昨天、今天和明天。昨天已经过去,永不复返;今天已经和你在一起,但很快也会过去。明天就要到来,但也会消逝。抓紧时间吧,一生只有3天。

为了激发学生的自信心,韩校長还写了50字的学生誓词:我非常聪明,我潜力无穷。我要在老师的教导下,告别三闲,静专思注,刻苦学习,遵守纪律,加强锻炼,全面发展,为40岁做准备!韩校长不仅仅鼓励学生,也激励教师,写下了教师的宣誓词:我们用我们的智慧去启迪学生,我们用我们的情感去感化学生,我们用我们的人格去陶冶学生,从而让学生真正做到亲其师,信其道。

是的,每个孩子都是散落人间的天使,作为师长,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关爱他们、教育他们。而教育的真谛就是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习知识和本领。每个孩子都蕴藏着巨大的智慧潜能,只是在漫长的学习生活中没有恰当的机遇和方法把他激活而已,怎么唤醒这个潜能?那就是我们教师的良知。良知是教师的最后底线,也是百战百胜的法宝。

办学特色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关键,一流的学校一定有公认的特色,学校没有特色,就必然缺乏竞争力。而一所富有特色的学校必定拥有一位能实施特色管理的校长。

有这样一所学校,学校不大,也不豪华,它是一所镇办小学,不足9亩地,人均占地3.7平方米,只有一座1800平方米的教学办公楼。它被有关专家戏称为“袖珍式学校”。但它的一草一木、边边角角,处处充满着教育的匠心独运,闪烁着智慧的奇思妙想,其体现出来的独特、灵动和“玄机”令人击节赞叹——它就是山东省胶州市向阳小学。校长韩珍德用他的智慧经营着教育。他说:“学校无小事,处处是教育”。

韩珍德校长带领师生实施“2433”工程,即“2个4和3个3”。“2个4”包括:突出办学中的养成教育、电化教育、创造教育和艺术教育4个特色;做到优化干部、教师和学生3支队伍,优化学校管理,优化教学过程,优化育人环境这4个方面。“3个3”包括:把学校办成培养学生聪明才智的校园,发展学生兴趣的乐园,陶冶学生美的情趣的花园;抓好校风、教风、学风“三风”建设,构造校风要正、学风要浓、教风要好的教与学的教育教学体系;形成“3个样子”:学校有学校的样子,教师有教师的样子,学生有学生的样子。

而那些随处可见的标语尤其令我印象深刻。如“你扔掉的是垃圾,我捡起的是品质”,“想起妈妈唠叨的,记住老师强调的,完成今天该做的”,“做美的事,做美的人”,“愿我们共创文明,同有高雅”,“向阳少年,领先一步”等等,小标语,蕴含大智慧。

校园内的“空中植物园”,喷绘在精致圆筒上的“中国节气”、“中国节日”、“世界之最”、“世界国旗”、“中国城市别名”、“中国城市市花”等,占地不大却内涵丰富的“文化林”更显独特。

看到这些经典构思下的经典呈现,不由让我想到:校长真的应该有战略家的眼光,教育家的精神,艺术家的头脑,还有不跟“风”,不追“热”,不搞花架子,不做文字游戏,应因地制宜,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改善办学条件上,使现有的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作为校长,就应该有这样的胆略、气魄,有这样的精思妙想。

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校长是师者之师。新的时期对校长自身的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管理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校长要不断加强自我管理:校长要“正人先正己”,修炼魅力,树立威信。

从介绍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刘彭芝的章节中,我欣赏到这样的精辟论述:当好一名好校长,必须有人格魅力。什么是人格魅力?概况起来也是四句话:一是“无欲而刚”。职位无大小,凡事只是一个“公”字。二是“有容乃大”。厚德载物,宽容待众。三是带着爱心工作。一个想干事、会干事、能干事的校长,是一个充满激情的校长。校长要有干事的冲动,要有成功的渴望,要不断提出新的奋斗目标。

刘彭芝校长朴实的话语里蕴含着朴素动人的光芒:做教师时,我的人生大事是做一名好教师;当校长时,我的人生大事是当一名好校长。是的,尽力方无悔!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要努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而在一所学校的历史中,判断一个校长是不是好校长,标尺有两个:一是看其任期内学校的事业是否比前一任校长更上一层楼;二是看其任期内学校的事业是不是给后任校长留下了可持续发展的好基础。而这两个标尺,都是“发展”的标尺。

掩卷沉思,余味无穷。一位位校长的经典管理细节在我的心头萦绕,像一把把小锤敲击着我,让我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管理之路;一位位校长又像一个个不曾谋面的朋友,在身旁提醒着我,帮助着我,让我在今后的从教之路、管理之路上少走弯路,大胆前行。

是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做教师时,我的追求是做一名好教师;当副校长时,我的责任是当一名好助手……

为了我热爱的教育事业,为了我热爱的孩子们,我要努力,努力,再努力!

作者单位

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勐仑镇小学

篇5:读 自我管理 有感 读后感

记得这是第四次阅读这本书了,从我刚进入大学开始。每次阅读它的感受都会不一样,总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为了珍藏,刚入学我就买了这本书,可以放在书架上,当自己有疑惑的时候可以翻阅,当自己迷失方向的时候可以及时的纠正。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这本书对于管理者来说,对于有志于成为管理者的人来说,是一本很好的理念和实践指南。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管理者,这是德鲁克对管理者限定,无论是技术型的工作者,还是基层的体力劳动者,他们都在为自己所做的每一步工作做出决策,都在对自己做出一些管理。

企业的中枢神经在于管理层,而构成管理层的就是许多的管理者。企业需要管理者,迫切需要有成效的管理者。对于这样的要求,管理者必须面对现实,必须从自身的情况出发,使知识与资源有效的结合,产生更多更好的成果。卓有成效是可以学会的,这是德鲁克对管理乐观态度。管理者有不同的类型、性格和才智,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他们都经历过了一段之间过程中的训练。每位管理者都可以从管理实践中探索出属于自己的管理理念和原则,都可以从这些实践中总结出有效的管理方法,使之成为自己的管理手段。

管理者的有效性重要的是在于他们的思想,这是对于实际管理行动的规范和方向,具有原则性,具有一定的指导性作用。属于一种战略的范畴而非战术性的繁杂聚合。

时间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最宝贵的资源。如何使得这种资源最大限

度的运用是每个人所追求的目标,特别对于企业管理者这一特殊的群体,他们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很多事情,做出很多重要的决策。时间永远是属于自己的最匮乏的资源,管理者要学会掌握自己的时间,这是重要的战略控制,是成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的重要前提。德鲁克谈到掌握自己的时间这部分内容,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准备一本时间记录小册子,可以由自己记录,也可以由秘书或者其它人帮着记录。这样很清楚的知道自己在活动的过程中时间的分配情况,容易知道哪些时间是有效的,哪些时间是浪费了的。我曾学着这样的方法,对自己的时间使用做了一段记录,很是有效果,时间的分配一目了然。惊讶的发现,自己的有效时间真的并不多。实际上的认为,却成了那份时间记录册后面的错觉。德鲁克对于时间的掌握的描述里还有一处令我印象深刻,那就是给自己腾出一整块的时间去做一件事情。也就是说,要一口气在一段时间内工作或者学习,不能断断续续。之前有过这样的感受,没想到德鲁克给我指出来了,有些惊讶,有些高兴。自从那起,我一直在督促着自己,集中精力在一定的时间内做某一些事情,就像现在一样,要一口气把这篇文章写完。如果写到一半,留到下次完成,思路可能又是另一个开始。在学习和生活中,这样的方法对我来说很是受用,对以后的工作也是一种方法的积累。

如何发挥人的长处,我觉得这对于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来说,是一种内在的能力。无论是对于管理者自己,还是对于他们的下属或者上司。人无完人,这是每个人都知道的真理。根据人类的心理特征,人们往往对于别人或者自己的缺点关注比较多,因为他们都在寻找别人比自己差的地方或者都在督促自己把缺点改正而达到一种完美。可真正忽视的却是他人或者是自己的优点,这往往是真正产生效率的源泉。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更需要挖掘别人的长处。无论是对于下属还是上司,管理者应该想到的是如何让他们发挥长处。德鲁克在文章中举了好多个例子来说明了这个问题。如美国总统任命嗜酒的格兰特将军为总司令;美国钢铁之父卡内基的墓志铭上有这样的一句话:这里躺着的人,知道选用比自己能力更强的人来为他工作。在企业中,每个人都是一个角色,如果他的优点能使他的角色中扮演的出色,就放手让他去干吧,当然要在他的缺点不妨碍的情况下。如,企业绝对不能容忍品格和道德低劣的人存在,即使他的能力和智力有多么强。对于管理者自己来说,运用自己的长处来促进企业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

唯物主义辩证法里提到,做事情要捉住重点,要善于发现事情的重要方面。在企业管理中,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也应具备这样的眼光。上面讲到,时间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是最有限的资源,他不可能把精力都分散在很多地方,所以,如何抓住重要的事情,对于管理者来说就显得格外重要了。许多管理者感觉到自己的时间在无形中消失了,但自己又好像没有做多少事情。就我自己来说,很是喜欢回味昨天的一些小成功,对于促成这些成功的方法往往是死拽着不放。对于未来的思考,对于过去清醒的分析才是最重要的,这才是事情的重点。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要做到确定要事优先,把精力集中在一些重大的决策当中,这样也可以留给下属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的空间,促进上级和下级之间的信任。

对于管理者来说,做重要的职能莫过于做决策,这也是管理者与其

篇6:读 自我管理 有感 读后感

——对管理的思考

“全世界的管理者都因该感谢这个人,因为他贡献了毕生的精力,来理清我们社会中人的角色和组织机构的角色,我认为彼得.德鲁克比任何其他人都更有效地做到了这一点。”这是通用电气前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奇对德鲁克的评价。“在所有的管理书籍中,德鲁克的著作对我的影响最深。”这是比尔.盖茨对德鲁克的评价。安迪.格鲁夫这样评价德鲁克:“德鲁克是我心中的英雄。他的著作和思想非常清晰,在那些狂热追求时髦思想的人群中独树一帜。”美国管理协会也给了他很高的赞誉:“如果说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是管理的话,那么彼得.德鲁克无疑是最伟大的发明家。”一代管理学大师德鲁克用他的智慧和思想为世界的管理学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初次接触德鲁克的书,就被他书中阐述的管理思想所吸引。德鲁克以其深厚的人文素养,强调人的理想性、价值观及判断力,成了组织绩效表现的关键资源。他指出:管理是一种器官,是赋予机构以生命、能动、动态的器官。最欣赏他的一句话: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惟一权威就是成就。他的管理思想深深的影响了我整个管理学的思想基础,可以说他的思想已经扎根在我的思想中。他在管理的各个方面阐述了他独特的观点,形成了一整套的思想体系,从而创建了管理这门学科。

〈〈管理的实践〉〉是我看的第一本德鲁克著作,是德鲁克经典的一部著作,是第一本将管理视为一个整体的管理书籍。我的管理思维

也从他的这本书开始,也许会影响我这一生。〈〈管理的实践〉〉提供了观念、原则和工具,是一套极具系统化的管理知识。以管理的本质切入,就管理者的角色、职务、功能的认知及未来面临的挑战,有着精辟独到的见解,掀开了管理的奥秘与务实。在本书中德鲁克提出了三个经典的问题:我们的事业是什么?我们的事业将是什么?我们的事业究竟应该是什么?还率先提出“企业的社会责任”这一概念。德鲁克认为:如果企业不尽社会责任,政府一定要强制企业去履行这个责任。他反复的强调,认真负责的员工确实会对管理者提出很高的要求,要求他们真正能胜任工作,要求他们认真地对待自己的工作,要求他们对自己的任务和成绩负起责任来。责任是一个严厉的主人。如果只对别人提出要求而并不对自己提出要求,那时没有用的,而且也是不负责任。如果员工不能肯定自己的公司是认真的、负责的、有能力的,他们就不会为自己的工作、团队和所在单位的事务承担起责任。进入德鲁克管理世界的捷径就是认识管理者的责任、员工的责任和企业的责任开始。德鲁克的管理思想的核心就是责任,责任是维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则。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中阐述了管理的本质,以一些成功的企业为例指出管理者怎样去管理一个企业,以及管理者如何去自我管理。他在书中分析了企业应该建立怎样的管理结构去发展,介绍了管理者对员工和工作的管理方法。从德鲁克的书中我们可以看出,管理是一种观念而非技术,自由而非控制。管理是实务而非理论,绩效而非潜能。管理是责任而非权利,贡献而非升迁。管理是机会而非问题,简单而非复杂。

对我来说,德鲁克的思想理论清晰而富有内涵,他提出的观点总让我去深刻的思考和了解,然后被我所接受。在书中他经常用一些经典的成功的管理案例说明他的观点,而且举的例子都很贴切,这也是他的书容易读懂的原因之一。总觉得德鲁克的思想给我有一种源远流长的感觉,在我脑海中不时的呈现出来。真的有些无法言语他的管理思想对我的影响。在读书的过程中或者是在实践中遇到一些管理问题,我总是无意识的采用了他的管理思想去分析问题,他的思想总是第一时间出现在我的脑海中。

从德鲁克的管理著作中,自己得到了很多收获,他的思想建立了我的管理思想基础,深深的影响了以后的学习与发展,在此基础上,在以后的实践过程中不断的领悟和发展德鲁克的管理思想,实际运用到自己的工作或者是事业中去。

篇7:读《超越自我》有感

读完这本以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为主的这本术后,让我这名刚入职的新员工更深的了解了沈鼓集团的文化背景和作为一名沈鼓人应尽的职责。深入的体会到沈鼓企业文化所展现出的创新魅力。正因为有沈鼓集团独特而又创新的企业文化,使我们沈鼓人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中乘风破浪,创下诸多不可逾越的骄人业绩。

企业需要发展,发展就需要创新。创新不仅仅只产品上的创新,它还包括许多,比如说企业经营上的创新,管理上的创新。我们向外国学习的精益生产模式,从中吸取适合自己的一套生产管理方法,5S是精益生产的一个模块,但我们在实际生产运营中总结出安全也是生产经营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就将其加入到5S中形成一个全新的生产理念6S,运用到实际的生产管理中,让我们收获颇丰

安全与生产是紧密相关的,如果没有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员工将不能为企业创造出最大的效益,所以我们要严格遵守安全理念“防微杜渐,一生平安”。只有在安全的前提下,企业才会有更好的发展。作为沈鼓一名员工,我们时刻都要把安全理念牢记在心中,这样我们才能每天高高兴兴的上班,开开心心的下班,为我们今后的幸福生活编织一张安全温馨的网。

诚信不仅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对于企业来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真诚的对待客户,才能取得客户对企业的信任。正像企业的价值观所说“永远让客户满意”,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步。

篇8:读 自我管理 有感 读后感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也是世界著名的教育家。他当过30多年的小学、中学的教师, 所以写出的东西没有深奥的教育理论, 非常贴近教师的工作与生活, 而且没有居高临下枯燥的说教, 就如同一位身边的良师益友在耳边娓娓道来, 道出我们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绝大多数问题与困惑。读了这本书, 有些困惑多年的问题在心中有了答案, 有一种登高望远而豁然开朗的感觉。这里有差生转化的问题, 有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问题, 有课堂教学管理问题, 有班主任工作问题……并且有着各种问题的解决办法。

其中首先打动我的是这样一种为人师的理念:先为一个人, 后为一名教师。为人要有起码的良心、责任、是非观, 为教师要富有爱心、恒心、耐心和进取心, 其中最首要的莫过于教师的道德感。我一直敬重医生和教师这两个社会角色, 医生是生命的拯救者, 而教师是生命的牵引者。正如书中所说“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 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教师在每个人的生命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足以对这个人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 孩子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往往是在我们的教育中渐渐形成的。回想我们年幼的时候, 教师一个小小的细节、动作或是事件, 对幼小心灵的震撼是无法估量的, 而这些的发生却往往是最容易被教师忽略的。“教书育人”, 教书只是途径, 育人才是宗旨, 很多普通的老师辛勤工作从来不看在“钱的份上”, 而是看在“学生份上”, 教师们经常以是否“凭良心教书”来衡量自己。如果教师连这一道防线也崩溃的话, 那中国的基础教育也将彻底崩溃。可见我们肩上的担子有多重大, 所以我们的道德修养才会显得尤为重要。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 享受热烈的、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在新一轮教育改革中, 新课程更关注和提倡创设情境教学, 而恰当的情境能焕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同策略来同化和顺应新知, 为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开好头。在化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如果能够有的放矢地巧设悬念, 创设问题情境, 不仅能够引起学生的直觉兴趣, 启迪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还能够活跃课堂气氛, 充分调动学生紧张和迅速的思维活动。教学中在设置悬念, 创设问题情境时, 教师一定要吃透教材, 准确地把握好教学重难点, 明确教学目的。只有这样, 才能把悬念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最终达到理想的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 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书中第二十二条讲到“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 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 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 他们的爱好、禀赋、才能、志向才能自愿地建立起来。如何让学生喜欢化学这门学科, 首先,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 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 创设情境, 从一上课就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抓住, 使学生思维处于最佳活跃状态, 提高学习兴趣。例如, 我在“燃烧与灭火”实验前, 首先为学生表演了一个魔术:把手帕用酒精浸湿点燃, 学生看到手帕燃烧, 但燃烧一会儿后手帕完好无损。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顿时兴趣盎然, 跃跃欲试, 掀起了一轮学习高潮, 同时还启发了学生渴望探求真理的心理。

我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后, 就其中的受益颇深的几个建议, 谈谈自己的感受:教师应根据课的不同性质、不同阶段, 有机地创设不同的学习情境, 给学生一片崭新的、辽阔的发展空间, 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 在学习中体验、感悟, 使学生在充满智慧和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魅力。

篇9:读《私募基金管理办法》有感

一、大幅规范私募行业

这稿征求意见规定,证券资产管理规模达到一个亿就需要到协会备案。从整个私募行业的格局看,无论是阳光私募还是地下私募,这个资产管理规模是比较容易达到的,因此,此办法一出,基本上所有的主流私募都无一例外的被纳入管理范畴。

这意味着灰色的地下私募将逐渐淡出。一方面,符合监管条件的的私募机构如果不到协会去登记,将马上面临违规的风险,一旦被举报,很有可能受到行业性警告和处罚。另一方面,投资者也会对未登记的私募公司表示怀疑不信任,因此这类私募公司就算业绩突出也很难得到扩张。我认为,只要经过一两年市场化的选择,规范的私募公司将占据主流地位。

一旦私募机构接受监管,就必须定期或不定期向协会或证监会报送相关信息,接受其在是否公平交易、是否存在内幕交易、是否存在利益输送等方面的监督。这会大幅净化私募行业的竞争环境,打击利用私募外壳非法集资或是违规承诺甚至欺诈等丑化行业形象的现象。

二、基金市场将加速市场化的进程

随着本管理办法的出台,私募基金将和公募基金一起,共同平等的竞争国内的资产管理服务需求。在新的竞争格局下,我的理解是,一个好产品将变得更加重要。按照这次征求意见稿的规定,私募基金的运作将和原有的信托模式差别不大,无论是投资门槛还是产品募集方式,都基本一致。但在投资范围方面,却给了私募很大空间。因此,一方面现有的私募公司,尤其是阳光私募适应起来比较快,另外,也有利于未来大量的差别化基金产品不断诞生。加之公募基金也正在审批放松的进程中,未来一个产品能否顺利诞生,一个公司能否成功立足,将更多地取决于市场的接受度如何,而不全部依赖于产品的审批或是牌照的颁发。到时候,不管是公募基金还是私募基金,最重要的上帝可能既不是监管部门也不是渠道,而是投资者。届时,投资者将在基金市场中占有真正的主导权,他们将有权利决定一个公司的生死,一个产品的未来。

三、有利于证券私募快速壮大发展

一般来说,经历过几轮牛熊的证券私募公司都有几个共同特征。首先,这样的公司基本都是相对规范的,因为不规范的公司大多都是在牛市的时候出来挣一把钱,熊市的时候就关门歇业了。其次,这样的公司基本都有自己在投资上的看家本领,因为业绩不够稳定的公司一般都在业绩不佳的时候选择换个名字重新开张。最后,这样的公司一般都是基金经理作为大股东控制公司。因为私募是提取超额业绩报酬的行业,如果业绩平平,私募公司很难生存。但一旦基金经理业绩超群,基金经理和资金股东分家的事情就会发生。因此,几轮磨合下来,在私募行业中基金经理控股就成为主流。

这样的私募公司一般在投资上都有较强的竞争力,但在法律地位上,社会资源整合上,都较其他类型的投资公司有所欠缺。在目前的监管思路下,无论是法律地位上,还是行业产业链的配套服务方面,这类私募公司都将和其他国有投资公司拥有相同的平台。这绝对有利于这类私募公司迅速融入财富管理的行业中,并且根据各自的优势,寻找合适的产业分工模式,快速壮大发展。

篇10:读 自我管理 有感 读后感

当我的思维操控着我合上德国着名作家埃克哈特·托利写的《当下的力量》时,我深刻的感受到:活在快乐的现在,千万不要让思维把你激怒。

作者指出,人类受苦的根源是来自我们大脑的思维。他举过一个这样的例子:今天你被某人激怒,晚上,引你发怒的人早已安然入睡,但你却被气得睡不着。那件事已经过去了,是你的思维不放过你。许多人都知道ABC理论,A是引发你情绪波动的人或者事,B是你的信念,C是你的负面情绪,通常当人们不喜欢C的时候,都会去找A的制造者,可我们不知道,B是我们唯一可以改变的,而且引发C的不是A,而是B。

在书中,作者还提出了一个我们受苦的原因——“痛苦之身”。剧作者描述,痛苦之身好像一个寄生虫。在它沉睡时,一切都安然无恙。可是,一旦外在的人、事、物启动了它,它就会苏醒。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文质彬彬的人,会忽然间变了一个人,出现语言或肢体上的暴力行为,或是有时候自己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为了一件小事而激怒。

也许,很多人认为自己已经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但从你的内心来讲,你并不了解自己,如果了解,就可以快乐的享受生命。

篇11:读 自我管理 有感 读后感

在这个寒假里,我读了《斑羚飞渡》这本书籍,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这个故事讲的是,从前,有一支狩猎队打猎,在猎犬的帮助下,找到了一群斑羚,斑羚皮毛价格昂贵,肉的味道鲜美、滑嫩,而且猎杀时没有危险,它到死也不会反抗,把斑羚群撵到悬崖边,使他们没有退路,这就好比瓮中捉鳖一样的简单,所以猎人们沾沾自喜,以为自己可以大捞一笔财富,可谁也没想到,斑羚群竟然会想出牺牲一半救一半的方法来获取生存的机会——让老羚羊的身体做途中的`踏脚板,从而使强壮、健康的羚羊跳过悬崖,逃离危险。而剩下老羚羊们面对危险境地义然无悔,牺牲自我,献出生命,这都是为了家族的生存延续。

看完这个故事,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由然而生,如果不是人们的贪婪也许就没有这样的结果,我心中既为人们的贪婪、野蛮行径而悲愤,又为老羚羊牺牲自我,勇于奉献的精神而感动。这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去延续。这不禁使我想起我们生活中的许多事,如,在四川大地震中的一位老师,在地震来临的那一刻她用自己的身体挡住倒下来的石板,把生的机会留给了自己的学生,自己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这就是可敬的奉献精神。现在的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把自己的零用钱、压岁钱等等捐助给那些贫困而急需的人。也可以用自己的微薄之力去做一些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如果社会上每个人都有老羚羊的那种勇于奉献的精神该多好啊!

让我们行动起来,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学习老羚羊那种勇于奉献的精神,让社会变的更加美好起来!

篇12:读 自我管理 有感 读后感

——读《心理学与成长》“自我认同”有感

黄茂灵 10071550120

【摘要】

人,只有真正的认识了自己,才能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当一个人发现得越多,接受得越多,并且克服害怕,那么对自我的认识会更客观也会更深入,越能恰当地表达自己。很多东西是因为它离我们太近了反而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靠近自己,发现自己,成为自己,是回答“我是谁”的最好方式。

【关键词】认识自己,接受自己,实现自己

梭罗开始在森林里生活,是因为:希望能够有意识地生活,只面对生命中基本的事实,看看能否学会它教导我们的,而不是等到将死之时,才猛然发现自己从来没有真正地生活过。

生命中的一个基本事实是如何选择并创造一种真实的生活,一种真正经历过的生活。知道你是谁,你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你现在是什么样,以及你正在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一直在问自己,我想要什么。在大学以前,每一个阶段都有这么一个确定的目标。很小的时候,不懂事,只是乖乖地跟随父母,与同龄的孩子玩耍,然后期待着长大;小学,为了考中学,中学为了考大学,但当很顺利地进入了重点大学后,不再有人督促,不再有人告诉你你该做什么,朝什么目标奋斗,突然不知道生活究竟是什么,就这样,我的心一下子空了,迷茫、颓废充斥着我的大学生活,当无意间在图书馆看到这本书——《心理学与成长》,然后很随意地翻了翻,突然有三个字吸引了我——“我是谁”。是呀,我现在连自己是谁都不确定,我又怎么能知道怎么走,当一切都非常不确定时,人是恐惧、迷茫、纠结的,做什么都觉得难,没有动力没有激情,似乎自己不是自己,没有了清醒的头脑。我开 1

始思考,开始问自己,自己想要什么,开始探索——我想要的生活。

现在不是封建社会,我们不是在体制化的环境下生存,没有谁规定自己的身份,自己应该穿什么,做什么,甚至吃什么,当然,又或许这样还可以少些寻找自我的“负担”,少些从听命于人到自主行事的不安定与不愉快。然而,习惯了自由的我并不会喜欢这种拘束的生活(尽管时间让它变成习惯,习惯使它变得自然),我并不打算养成这样的习惯,那会让现在的我伤心、难过。我要寻找自我,找到“我是谁”的答案,迷惑、迷惘地过让我的心很不安定。但是,我又是那么害怕自己这么赤裸裸地暴露在自己面前,害怕在花蕾的根部,已是腐烂不堪,害怕原来自己是如此失败,所以有过退缩的冲动,可是如果永远去害怕,就永远也不会长大,只有正视才可走得更远。越来越觉得自我是需要去发现的,当一个人发现得越多,接受得越多,并且克服害怕,那么对自我的认识会更客观也会更深入,越能恰当地表达自己。很多东西是因为它离我们太近了反而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靠近自己,发现自己,成为自己,是回答“我是谁”的最好方式。

人,只有真正的认识了自己,才能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很多人都或多或少地对自己不满意。

和自己的内心世界沟通,建立一种良好的关系,就会开始欣赏并喜欢自己,而不是憎恨和怀疑。喜欢自己,信任自己,我们每个人最重要的一种关系应该是和自己的关系,可是我们当中绝大部分人根本不把这当做一种关系,有时我们在这种关系中表现得非常冷漠,以一种绝不会对待他人的方式对待我们自己,我们都意识到了外面世界的存在,有时却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仿佛是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被遗落了,显得孤独又悲哀。在我们的生活中,自己既是演员又是观众,当然,观众席中还有其他人,他们的响应告诉我,他们是怎样看待我,我该怎样做,在他们观察我的同时我也在观察他们,也在观察自己,不断塑造“我是谁”。

有时候,我认为一个人的成功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如果从积极的角度看待自己,认为自己付出努力就会有回报,进而不断努力有一天就有可能成功,如果不自信,评价不高,就有可能不去做一些事情,那么结果就可能被认为“失败”。要发现一个人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这个方法就是看他怎样看待他人。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喜欢从观察一个人的做法然后对他们进行评价,认识这个人。

喜欢并接受自己的人也容易接受其他人,如果我们不喜欢或拒绝自己,结果

就是自己和其他人的关系不好。我们发脾气、不开心,有时候对象不是其他人,而是我们自己,我们是把对自己的感受转嫁到了别人身上。人是有多重自我的,一个人有时表现得外向,有时忧郁,有时做出的事按常理说是不像这个人所为,这就是所谓的次级人格,只有正视自己,真正认识自己才会觉得可以理解,也就不会太疑惑。勇敢地展示自己真实的一面——就算是对自己。人总会因为各种各样的顾虑而选择欺骗,选择逃避,这无可厚非,人总会向利于自己的方面展现自己,但是不能因为伪装和习惯从而把自己最终塑造成那个伪装的自己。如果我们打算成为自己,那么就必须不断地去理解自我,但是这种理解不是一蹴而就的、全面的。这种理解随着我们不断观察处于各种情况下的自己,渐渐加深。死亡对于那些从未真正活过的人来说是最难被接受的,因为他们不仅失去了生命,还丧失了成为自己的机会。要读懂一个人是需要用时间,用心的。

当父母在征求我买家具装修房间的意见,当一个孩子称呼我为阿姨,当我可以去兼职收获自己的汗水时,我突然间懂得——我长大了!有些人用时间划分他们的生命,另一些则是借助事件。有一天,你会结婚;有一天,你会有孩子;有一天,你会参加父母的葬礼„„有一天,很多事都会发生,现在,没有发生的事我们会觉得它很遥远,但是这些遥远的事有一天是变得那么近。

我们正处于花样年华,20多岁的年纪,充满了很多的犹豫不决、困惑和迷茫,我们即将离开学校这个保护伞,未来是未知的,将有很多的不同。二十多岁的人通常都处于一种心理过渡区,我们需要努力找到路标,从而知道下一步该如何做、目标是什么和自己是谁等问题。当然,这段时间是充满尝试和错误的,也会做出一些不成熟的决定,有时甚至因为犹豫不决而停滞不前。

总之,一个人如果想要成长,就先问问,我是谁,然后在想想该怎么做。

文献

上一篇:防溺水小学广播稿下一篇:仿真花店的宣传广告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