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管理的常识有感

2024-04-10

读管理的常识有感(通用9篇)

篇1:读管理的常识有感

读《管理的常识-让管理发挥绩效的七个基本概念》有感

营销中心施文国

翻开本书扉页,“献给那些下决心不再在工作中折磨自己和下属的经理人”的献词,便可深深体会作者写作此书的用心良苦。通过读此书,相信每一个读者都能领悟到那种管理者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因为管理本身的深奥,粗浅阅读此书,感觉颇为枯燥;但经过细读此书,再结合实际工作点滴,顿觉其字字珠玑。作为企业中层管理者,学习此书并且加以理解和思索,再结合部门管理,定能提高自身素养、领导团队的能力,并学会对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协调,从而实现组织目标。

管理的常识一书使我更加深入的理解了管理观念、管理要解决的问题、如何有效管理及组织平台、权责利的组织匹配,“向上管理”的领导管理、发挥激励措施的有效作用,制定“集体决策,个人负责”的决策、计划与目标的有效结合。现以“什么是激励”为例,结合部门中个人实际管理工作,谈谈我个人的体会,理解.如果说管理是一种艺术的话,那么激励就是这门艺术的核心。营销部门作为企业的龙头部门,如何调动营销人员的积极性,首先绩效激励是比较有效的措施。企业最终的竞争力来自员工,在以人为本的经营时代只有通过有效的激励模式,才能使营销发挥出卓越的竞争力。

“涨工资并不会带来满足感,只会降低不满”,合适的激烈手段,让工作变成爱好、乐趣、动力,有很多种办法,其中最常用的是薪酬

和晋升,另外授权是一种激励,分权是一种激励,提升职位也是一种激励。

合理的激励方式,“不是满足需求,而是引导需求”;激励方式是正向激励还是反向激励,是分开激励还是个人激励?满足感并不一定带来高绩效,我们要不断的激发员工的成就需求,而不是满足员工需求,当员工的成就需求被激励出来,绩效就是无限的。

薪酬是最重要的激励措施,但不一定是有效的。这对于急需解决生活问题的基层普遍员工来说是重要的,当然赞赏也同样重要。薪酬奖励并不是发挥作用,尤其在以下三种情况:

1、工作量所造成的疲惫。

2、角色不清、任务冲突。

3、不公平。公平是一种感觉,不公平是绝对的,公平是相对的。管理者认为公平,不见得看法相同,因为我们比较的对象不一样。

授权、分权的激励方式,管理者的需要包括权力需要和成就需要,从工作本身得到满足。授权形成良性激励竞争状态,分权形成相互激励状态,相互协作氛围,另外给予每一个人适合的期望激励,让每一个人都成为他所期望的样子。

管理者确定激励方式时,要始终站在对方的角度来做,不能站在自己的方向,要确信激励方式对获得者是有价值的;为了满足不同员工激励的要求,应由管理者设计激励项目,由员工自己选择制定原则。首先要依据企业战略方向明确激励方向,其次逐步建立企业员工相适应的激励氛围,确定激励的效果。根据团队目标确定员工目标,培养激励制度化。

不断更新有效的恰当激励措施,避免激励失效。薪酬、晋升、福利、认可赞赏、员工持股、社会地位成就以及特别的奖励、鼓掌、赞美、鲜花、隆重的仪式等,都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激励措施。结合以上措施,我们完全可以在实际工作中通过引导员工需求,让激励发挥出有效的作用。

通读管理的常识,真正使我受益匪浅,很有启迪指导意义,可以作为我工作的应用指南。

篇2:读管理的常识有感

大文小意

伯顿。马尔基尔(漫步华尔街作者)和查尔斯。埃利斯(赢得输家的游戏作者)两人合著,对于非专业投资者简单易懂。

推荐序

1.股票价格上涨会抬高自己以后购买的成本,所以,股价上涨对于长期投资者来说是坏消息,就相当于牛肉和汽车价格的上涨一样,但当然对那些准备卖股票并且洗手不干的人有好处。反之,股价下跌对于长期投资者来说是好消息,你应该越买越欢喜才对。毕竟,买股票的最终意义在于分享公司长期发展的好处(包括股票价格上涨和每年的分红),因此,进入成本当然越低越好。(价值投资派的典型看法)

2.首先,投资要有长远打算。不要频繁买卖(对于散户来说,必须是平时用不到的钱才去做长期投资)

3.投资不是少数精英的游戏。投资者面对的也是一场攻防战。

4.全书从一些最基本的问题切入,比如,你什么时候需要用这笔钱,你可以承受多大的投资风险等等,理解这些问题,找到准确的答案,你就能够合理设定和调整股票、债券和现金的投资比例,做好资产配置。资产配置要均衡,而投资工具要广泛多元化。最重要的是,投资费用要低。

5.投资者应该采取长期一致的投资策略,并且坚持到底。本书提供了受用一生的储蓄和投资基本原理。

第一章:开始存钱

越早存钱越好,省钱小秘诀,存大钱的秘籍

第二章:指数基金

1.指数基金跑赢大部分面向公众的股票和债券基金。

2.因为市场上所有的玩家,平均来说,都要分享市场的回报,赢者的收入和输家的付出是相对应的,投资就是所谓的零和游戏。

第三章:多元化投资

1.保护好自己:每个投资者都必须多元化投资。广泛多元化至关重要。

2.房地产和股票多年来都被证明是非常有用的资产配置多元化选择。

3.跨时间多元化:定期投资能够有效降低构建投资组合过程中的风险。每个月或每个季度定期定额投资,能确保你在某些价格较低的有利时间点入手。在错误的时间一次性投资,问题会非常严重,导致长时间难以翻身。

4.定投并不是消除股市投资风险的灵丹妙药。需要再最艰难的时候保持现金流和坚持定投的信心。(定投只是适合目前头部资金不大但是后续有不断现金流的投资者)

第四章:避免出错

1.我们本人,而不是股市或经济,才是个人长期投资成功最重要的因素。巴菲特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他避免了历史上的那些重大错误。

2.巴菲特拒绝投资任何一个自己不了解的公司,而他不了解那些复杂多变的科技公司,也搞不懂这些公司持续高速增长的商业模式。避免严重的问题,尤其是不必要的风险所带来的问题,是投资成功的重要秘诀之一。投资者往往因为犯下严重的错误而打败自己,这些错误完全可以避免。(不懂坚决不做,提高标准避免黑天鹅)

3.关于投资,我们需要学的其中最重要的一课是——不要盲目从众,不要被盲目乐观和盲目恐慌的情绪绑架。如果我们确实完成了一次成功的投资决策,我们往往会混淆能力和运气。过度自信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缺点。

4.盲目乐观的情绪会传染,恐慌的情绪也会迅速蔓延,因此人们总是在高买低卖,而没能做到理性地高抛低吸。关于投资,我们需要学的其中最重要的一课是——不要盲目从众,不要被盲目乐观或盲目恐慌的情绪绑架。当心“市场先生”.投资这件事就好比养育孩子,必须持续不断地付出知道他们长大成人。(基于长期的逻辑去做投资,不从众)

第五章:简单至上

重温基本原则:

A.规律存钱,尽早开始。

B.准备应急资金。(意外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要为不时之需做好准备。这笔钱首先考虑的是安全性和流动性)

D.务必购买保险。(人身保险,意外伤残保险,医疗保险为了防范重大风险)

E.采用多元化策略减轻焦虑。(降低波动和风险)

F.避免信用卡债务,毋庸置疑。

篇3:读管理的常识有感

管理是一门实践, 因为管理涉及实践和应用;管理是一种艺术, 它涉及知识、自我认知、智慧和领导艺术等基本要素。读《科学管理原理》, 笔者发现泰勒让人难以回避是源自他的平易, 他所倡导的科学思想, 以及他话语中昭显的人文关怀。

一、科学管理不是“凭经验”

泰勒生活的时代是工业迅速扩大、亟需提高效率的时代, 而当时的工厂生产完全依靠重复性的体力劳动。工人各凭经验劳动, 生产过程没有明确的规范和标准。正是这种隐性的效率浪费让泰勒痛心, 而最好的生产方法和工具的确定, 只有通过系统的科学研究和分析, 同时结合准确、精密实践研究才能发现和形成。

泰勒记叙了他所主导的几个生产实验来佐证他的信念。在进行的铲运实验中, 泰勒逐次递增工人每锨的铲运量, 发现当铲运负荷为21磅时, 工人每天完成的铲运总量最大, 而工人都能以这个负荷持续工作下去。泰勒想证明, 通过科学的计划和制定标准, 体力劳动仍有提高效率的空间, 而社会总体效率的提高, 受益的是全体人民。

科学管理的理念也许很简单:制定标准化的操作方法;科学选择工人并培训;管理者与工人密切合作并共同承担责任。但是真正把劳动过程标准化, 并不比现今的人们把复杂的世界数字化更容易。亚当·斯密发现了分工将有助于生产率的提高, 而泰勒提出标准化也会同样增进效率, 所以科学管理的思想是“一场伟大的心理革命”, 《财富》杂志对此评论:“泰勒的思想决定了麦当劳对厨师翻汉堡包数量的期望, 决定了电话公司希望接线员能接通多少个电话。”

二、管理者不是“监工”

泰勒相信“每天这种磨洋工导致的人力资源上的损失要比物质资源上的浪费大得多”, 但“我们能够看到或感觉到物质资源的浪费, 却对业务不熟、效率低下或指挥不当视而不见或看不真切。”造成这种隐性的效率低下的原因, 在于缺乏对生产现场的系统化管理, 这是管理者职责的缺失。

科学管理首先要重塑管理者的角色定位。管理者不是监工, 不能跟工人对立, 否则工人中会产生“非正式组织”, 并形成反抗。科学管理要求管理者承担新的职责, 对工人的操作进行指导, 以确定他们可以更快地完成任务。管理者和工人亲密无间的协作, 正是现代科学或任务管理的精髓。管理者必须走到劳动工人当中去, 汇集工人劳动数据, 编制成制度和操作规程, 确定详细而合理的任务计划和作业指南, 以有助于工人日常工作。

三、支付薪酬不是出于“怜悯”

泰勒反对血汗工厂的做法, 并坚信雇主和雇员的真正利益是一致的。实行科学管理带来的经济效果理应由工人与企业主共享, 并且支付工人的超额薪酬, 不是出于一种怜悯, 而是对其所取得成就的恭贺。这是科学管理思想中不容忽视的部分。科学管理不应仅在提高生产力上发挥作用, 在社会的人文关怀方面也要发挥作用。

这对我国当今的管理现状仍有启示意义。在我国, 众多工人集中于以体力劳动为基础的行业。企业依然面临如何提高效率、节约资源的巨大问题。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 “血汗工厂”不再被接受, 所谓的“人口红利”优势逐渐消减, 薪酬的激励作用也越来越弱。长三角、珠三角等地相继出现了“民工荒”。外出打工者不仅会考虑薪酬, 还开始关注尊严和职业发展前景, 思索管理体制的改变, 因为新一代工人的需求不会停留在生存层面, 而期望着扩大眼界、获得尊严。可以说, 泰勒当时想要解决的问题, 在当今中国依然存在, 而且科学管理思想的人文色彩, 也将给管理实践更多启示。

四、科学管理思想对社会进步的影响

科学管理思想产生于20世纪初期, 经济迅速发展而企业管理实践相对落后的矛盾时期。然而科学管理思想在推行过程中逐渐变味:企业主仅仅看重其作为工具的一面, 忽视了泰勒所倡导的人文关怀, 任意提高工作强度, 科学管理演化为剥削工人的“泰勒制”。工人进行了强烈反抗, 为此泰勒出席了美国国会组织的听证会, 并接受质询。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面对庞大的军需订货, 各制造企业纷纷引入科学管理, 而劳工利益也开始受到重视, 科学管理由此成了第一个国际化的管理理论。

篇4:读管理的常识有感

在每天的参观学习之余,我也让自己静下心来认真研读了一些教育教学类书籍。其中《中国著名校长的管理细节》一书让我感受颇深。

本书由方国才先生主编,是中国第一部研究著名校长管理细节的经典著作。本书由四大部分组成,分别为实效管理篇、教学管理篇、特色管理篇和自我管理篇。全书汇集了中国40位著名校长的42个经典管理细节,充分展示了我国著名校长卓越的管理思想、管理智慧以及他们的管理奇迹。

正如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的:“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学校的好坏和校长最有关系,一所好学校必定有一个好校长。”在中国著名校长、教育家魏书生先生身上,我领略到了实效管理的魅力。知道一位优秀的校长,既是一位思想者、研究者,更是一位实效的管理者。知道学校管理的核心内容可以细分为:民主管理、时间管理、空间管理、效率管理、信息管理、教学管理、教师管理等。且高效的管理要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时时有事做,事事有时做;人人事事时时依法做。明了加强学校民主化建设,就要尊重人、理解人、关怀人、帮助人、谅解人。要“只琢磨事,不琢磨人”,人人比工作、比贡献。领导班子要带头按“多工作、少得到、勤服务、无亲疏”的原则要求自己。

魏书生先生的“转化一个差生与培养一个优等生同样重要”的观点在我的心里久久萦绕。是的,每一棵小树都渴望长成参天大树,每一朵小花都希望绽放美丽的笑颜,每一个孩子都希望得到老师的鼓励和表扬,没有人会希望自己生来就是差生,在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这样那样的经历,才出现不一样的结果,这时就更需要教师百般呵护,耐心细致得法的指引,帮孩子点燃新的希望,绽放生命华彩。这是我们教师应该而且必须尽力做好的工作。

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勐仑镇少数民族居多,一些家长的教育意识相对淡薄,教育环境、教育条件等相对较差,但我们没有选择的余地,既然做了教师,就要无悔的坚持,与其将希望寄托在客观条件的改变上,不如将希望寄托于挖掘自身潜能上,化为每一天认真的工作中。不论条件如何艰苦,相信在辛勤汗水与智慧的浇灌下,边疆教育也能开出绚丽的花儿,结出甜美的果实!让我们始终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待琢的玉。只要我们用心,也许今天的“差生”就是明天的“成功者”!

对于校长而言,管理工作复杂而多变,但重中之重是教学管理。如何实施科学有效的教学管理是校长的核心工作。

在中国著名校长韩中玉身上,我看到了教学管理的精细,这样的精细就像一杯琼浆,耐人回味。

韩校长说:信心是一个人成功的保证。只有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抓起,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潜能,才能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才能培养出素质一流的人才。他要求教师必须做到“三个一”:每天送给学生一个微笑,每天说一句鼓励学生的话,每天找一名学生谈话。是的,“一个微笑”会温暖学生困乏疲惫的心灵,“一句鼓励”能激发学生的自信,“一次谈话”定能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

韩中玉校长常告诫学生:一个人的一生只有3天。即:昨天、今天和明天。昨天已经过去,永不复返;今天已经和你在一起,但很快也会过去。明天就要到来,但也会消逝。抓紧时间吧,一生只有3天。

为了激发学生的自信心,韩校長还写了50字的学生誓词:我非常聪明,我潜力无穷。我要在老师的教导下,告别三闲,静专思注,刻苦学习,遵守纪律,加强锻炼,全面发展,为40岁做准备!韩校长不仅仅鼓励学生,也激励教师,写下了教师的宣誓词:我们用我们的智慧去启迪学生,我们用我们的情感去感化学生,我们用我们的人格去陶冶学生,从而让学生真正做到亲其师,信其道。

是的,每个孩子都是散落人间的天使,作为师长,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关爱他们、教育他们。而教育的真谛就是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习知识和本领。每个孩子都蕴藏着巨大的智慧潜能,只是在漫长的学习生活中没有恰当的机遇和方法把他激活而已,怎么唤醒这个潜能?那就是我们教师的良知。良知是教师的最后底线,也是百战百胜的法宝。

办学特色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关键,一流的学校一定有公认的特色,学校没有特色,就必然缺乏竞争力。而一所富有特色的学校必定拥有一位能实施特色管理的校长。

有这样一所学校,学校不大,也不豪华,它是一所镇办小学,不足9亩地,人均占地3.7平方米,只有一座1800平方米的教学办公楼。它被有关专家戏称为“袖珍式学校”。但它的一草一木、边边角角,处处充满着教育的匠心独运,闪烁着智慧的奇思妙想,其体现出来的独特、灵动和“玄机”令人击节赞叹——它就是山东省胶州市向阳小学。校长韩珍德用他的智慧经营着教育。他说:“学校无小事,处处是教育”。

韩珍德校长带领师生实施“2433”工程,即“2个4和3个3”。“2个4”包括:突出办学中的养成教育、电化教育、创造教育和艺术教育4个特色;做到优化干部、教师和学生3支队伍,优化学校管理,优化教学过程,优化育人环境这4个方面。“3个3”包括:把学校办成培养学生聪明才智的校园,发展学生兴趣的乐园,陶冶学生美的情趣的花园;抓好校风、教风、学风“三风”建设,构造校风要正、学风要浓、教风要好的教与学的教育教学体系;形成“3个样子”:学校有学校的样子,教师有教师的样子,学生有学生的样子。

而那些随处可见的标语尤其令我印象深刻。如“你扔掉的是垃圾,我捡起的是品质”,“想起妈妈唠叨的,记住老师强调的,完成今天该做的”,“做美的事,做美的人”,“愿我们共创文明,同有高雅”,“向阳少年,领先一步”等等,小标语,蕴含大智慧。

校园内的“空中植物园”,喷绘在精致圆筒上的“中国节气”、“中国节日”、“世界之最”、“世界国旗”、“中国城市别名”、“中国城市市花”等,占地不大却内涵丰富的“文化林”更显独特。

看到这些经典构思下的经典呈现,不由让我想到:校长真的应该有战略家的眼光,教育家的精神,艺术家的头脑,还有不跟“风”,不追“热”,不搞花架子,不做文字游戏,应因地制宜,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改善办学条件上,使现有的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作为校长,就应该有这样的胆略、气魄,有这样的精思妙想。

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校长是师者之师。新的时期对校长自身的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管理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校长要不断加强自我管理:校长要“正人先正己”,修炼魅力,树立威信。

从介绍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刘彭芝的章节中,我欣赏到这样的精辟论述:当好一名好校长,必须有人格魅力。什么是人格魅力?概况起来也是四句话:一是“无欲而刚”。职位无大小,凡事只是一个“公”字。二是“有容乃大”。厚德载物,宽容待众。三是带着爱心工作。一个想干事、会干事、能干事的校长,是一个充满激情的校长。校长要有干事的冲动,要有成功的渴望,要不断提出新的奋斗目标。

刘彭芝校长朴实的话语里蕴含着朴素动人的光芒:做教师时,我的人生大事是做一名好教师;当校长时,我的人生大事是当一名好校长。是的,尽力方无悔!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要努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而在一所学校的历史中,判断一个校长是不是好校长,标尺有两个:一是看其任期内学校的事业是否比前一任校长更上一层楼;二是看其任期内学校的事业是不是给后任校长留下了可持续发展的好基础。而这两个标尺,都是“发展”的标尺。

掩卷沉思,余味无穷。一位位校长的经典管理细节在我的心头萦绕,像一把把小锤敲击着我,让我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管理之路;一位位校长又像一个个不曾谋面的朋友,在身旁提醒着我,帮助着我,让我在今后的从教之路、管理之路上少走弯路,大胆前行。

是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做教师时,我的追求是做一名好教师;当副校长时,我的责任是当一名好助手……

为了我热爱的教育事业,为了我热爱的孩子们,我要努力,努力,再努力!

作者单位

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勐仑镇小学

篇5:读《教育常识》有感

一、教育即转化

“教育的过程是转化的过程。”文前提到这样一种现象:教师觉得自己讲的很清楚了,但学生还是不明白。在教师看来,再简单不过的知识和道理,在学生那里却是一片复杂的混沌。这与简单、浮光掠影式的备课有直接关系。备课备什么?我们是否在课堂上使教学“成为复杂的思考工作,成为获取知识的活动”了呢?是否找到了新旧知识的嫁接点和新知的生长点,引导学生十分明确的理解、感觉到和看到那“不懂的地方”,并且激发其探究的热情?简而言之就是教学重难点的把握与处理方法问题。“交集点”找得准是把握教材的能力问题,而如何处理这个“交集点”是方法论问题。

把握好了这一点,自然在讲与不讲之间可以游刃有余,关注每个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且根据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环节也才成为可能。而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根本:教育即转化,我们所做的所有努力都是促进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去接近新知。

二、教育不是雕刻,而唤醒

“为雕刻而教育”,意味着学生的灵魂只是等待教师雕刻的石头,教师拿刀按照心中早已构想好的模样,随心所欲地砍削删减,学生能做的只是被动承受,偶尔因疼痛不适而抱怨哭喊几声,也很快被教师的呵斥和刀削之声所淹没。“为唤醒而教育”,将学生的灵魂视为等候被唤醒的种子,教育的方式不是直接把种子从土壤中拔出来,而是为它创造条件,所以教育应该是农业而非工业,教育要遵循人成长的规律。在科学教学中,如何循着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课堂教学?在科学知识的学习中,有大量的科学概念,这些概念互相链接,形成了科学的基本框架。要掌握好这个框架,最基础的是要掌握科学概念。但学生在接受正规的科学教育之前就形成了一种概念,这种概念来源已久,是学生对客观世界的朴素概念,其中有些完全与科学概念相悖,这就是前概念。在科学概念的学习中,学生的前概念对建构新的科学概念的有很大影响。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采取头脑中的前概念解释从而阻止科学概念的接受。在平时的教学过程如果能了解学生原有的科学前概念并采用积极有效的教学策略将会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对前概念的教学我们常存在以下误区:

1、对学生的“前概念”熟视无睹,甚至忽略。这样的结果是老师所讲的“科学概念”会被学生们先入为主的“前概念”抵销掉一大半。如在进行牛顿第一定律教学时,若不事先纠正学生“运动需要力”的错误概念,则会对整个教学造成很大干扰。

2、对学生的“前概念”不引导不启发,而是“压下去”的办法,给予否定。如很多学生在学前会认为月相变化的原因是照亮月球的阳光被地球遮住了,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通过启发引导来明确学生的认识,加深理解。

3、对“前概念”的教学干预表现出“无能为力”。这种做法势必导致让学生带着他的“前概念”牵着老师的鼻子走,其教学效果不佳。

其实学生头脑中的不少前概念会促进科学概念的建构与掌握,这样的前概念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种资源。我们应把这种“资源”作为学生理解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前概念中生长出科学概念。所以调查学生的前概念显得特别重要。

三、教育即“生命、实践”

书中提到,什么是教育者存在的使命和不可代替的价值?无非是与“生长”和“成长”有关,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成长,促进人的生命生长的事业。教育实践的重要功能就是生命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而服务。教育的力量就是促进人的生命生长的力量。教育就是“让生长”。杜威说,教育目的不能从外面寻找,而是回到人的生命内部去挖掘,回到生长本身。教育的眼光关注一切与生命生长有关的东西。所以在科学教学中应该从知识中挖掘生命成长的内容,渗透知识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挖掘。如在浮力知识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感悟不管上浮的物体还是下沉的物体,都会受到水的浮力,水有一种“品质”,对浸入它所有的物体不管能否使物体上浮总是不会放弃,坚持着,托住。在溶解性影响因素教学中可以渗透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的思想。在熔化的教学过程中渗透从量变到质变的思想,晶体要达到熔点才开始熔化,之前的吸热都用来准备,蓄积,即量的积累引起质变。在植物与土壤的教学中让学生领悟“给与”与“索取”,土壤给予植物水和无机盐,植物为土壤积累有机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的教学中,让学生懂得不经历磨难的岩石是成不了肥沃的土壤的。土壤虽被我们踩在脚下,但那里也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书中说到有耐心的教育,才会从容,教育者的从容不仅意味着从容接受,即带着一种宁静的心态坦然接受教育过程和生命成长过程中的悲与痛。从科学教学中,生命的起源、发展、衰老、死亡都是正常的生命现象,自然界碳-氧循环、水循环、生物的世代交替等均不谋而合。个人生命成长的过程是短暂的,应该努力体验其中的精彩。书中说教育应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教天地人事,说的是教育内容,教给学生有天地万物的真理和知识,人间之事背后的规范和道理。育生命自觉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培育有生命自觉地人就是一种教育的理想和标杆,有生命自觉的人应具备三大特征:一是明自我即对自我的生命自觉;二是明他人即对他人生命自觉;明环境即对环境的生命自觉。科学教学中又何尝不是如此?

篇6:读《常识》有感1(范文)

——看梁文道先生为人

先生取书名为《常识》, 似有仿效美国立国时期开国元勋托马斯·潘恩(Thomas Paine)之意。后者因目睹当时社会的不公及英国对美洲的殖民暴行,毅然写下了广为流传的小册子《常识》,这本书不仅鼓舞了当时大陆军的斗志,更唤醒了北美民众独立的信念,至今仍被列为“改变美国的20本书”中第一本。先生将本书定为此名,也似乎意在唤醒民众的“常识”意识,一正当前社会的诸多错误认知。

梁文道先生曾说过:“常识”是我很关心的一个概念。所谓“常识”,先生理解为,即一个国家、社会的游戏规则,它是大家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东西,是大家都知道且认同的观念。先生又说本书所提的观念,本无甚高论,多为常识而已,若觉可怪,是因为此乃一个常识稀缺的时代。而“常识”的对立面,先生称为“潜规则”,当今社会便是一个潜规则盛行的社会,大多数人都对潜规则心知肚明,虽不认同,但现实却逼迫着许多人不能不参与这个潜规则,这即“反常识”。先生认为,缺乏常识的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野蛮而荒谬的“反常识”社会中却习以为常,这是非常讽刺的。可见先生对当今社会的评析是何等的犀利与风趣,而这也是深深吸引我的一点,作为一个公共知识分子,梁先生这种对社会深刻剖析并认真反思的精神是值得所有人学习的。

正所谓“读其书,观其人”,通读先生《常识》一书,不可否认,先生有很高的文学素养以及对事物独特的见解和深刻的认识,书中措辞非常严谨,讲的也很客观,可见先生是一个严谨认真的人。据说梁文道先生每日只睡五六个小时,有时候3天才睡10小时,一刻不停的忙于做节目、开讲座、办杂志、写专栏,每一件事他都认认真真、一丝不苟,也正因为他做事严谨认真,所以大家看其节目或读其书,总有一种先生在风趣和你聊天、认真与你探讨的感觉,这也正是这最受读者和观众喜欢的。

先生为人也很谦逊,总是那么的平易近人。那怕盛名在外,他每次给人致电时还自我介绍:“你好,我姓梁,我叫梁文道。”有人夸他,他听完总是说“想不到我写的这点东西都会有人看,真感谢你”。先生在一次见面会上给十几岁的小朋友们名片,也都是一一双手递过。在先生身上,你会看到一份当今社会难见的朴实,一缕古代文人的浩然儒雅之气,这也就使得先生总显得那么的温和近人。先生做事也干净利落,毫不拖泥带水,坚持己见却毫无戾气。在先生节目《开卷8分钟》片尾处,先生总是说完就走,那种潇洒自信和戛然而止绝尘而去的感觉总是为观众津津乐道,仿佛一个好电影的结局。他自己说过,这不是表演,节目都完了还坐在那里假装看书才是表演。可见先生做事的干脆利落。先生陈述观点也总是那么慢条斯理,即使在《一虎一席谈》这种气氛白热化的辩论节目里,依旧只有先生能保持慢条斯理,你有时甚至忍不住想,这个人的情绪底线到底会在哪里。先生就是这样一个有着高深涵养、极高境界的人。

先生总是喜欢一席长袍,因此有人称先生为书生,正所谓“书生意气”,先生总是那么的意气风发,但是先生比书生更高一筹,先生还是个公共时评家,他

是个明白人。知道和明白是两个境界,资深电视人王巍说:“中国公共知识分子和文化名人就五个明白人,王朔、陈丹青、长平、韩寒,还有一个就是梁文道。他们既不偏狭阴险,也不注水膨胀,在这个注定没有伟人和大师的时代,他们都是红太阳。”他不故作晦涩,精英知识分子的专业用语到了他的嘴里,就成了直白通俗的大众化语言,使公众能够听懂明白,而不是像有些知识分子以愚民为目的,这便是一个公共知识分子的良知。

而先生的明白人身份亦遭致了许多人都攻击,如韩寒、陈丹青等一样,先生被人称为“新左派”“不懂国情者”“洋奴”等,不仅许多出版社之类的机构对先生或禁言或批判,而这些或多或少的潜规则正如先生所料想的一样,反映了这个社会的荒谬和缺乏对常识起码的尊重。而先生也曾说过,不管他们是什么立场,更不管他们是什么派别,能和他们共同探讨这个社会的种种问题,是他的荣幸。

篇7:读常识有感高中800字

其次,我觉得作者的语言挺讲究技巧,可能是资深媒体评论员的缘故,说话比较有分寸,既点到了问题的实质,又不过头,也为自己赢得了生存的空间。所以,他才可以继续评论,这大概也是今天许多媒体评论员应该学习的地方。

再有,从作者身上我看到了一种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这一点,在当下尤为珍贵。

关于“知识分子”,前一段时间,看到黄万盛的一篇《西方知识分子的困境和理论》文章,其中介绍到,“康德曾经认为,所谓知识分子,是自觉地将人类进步的责任和道义扛在肩上的人。”而在我们国家,一段时间知识分子被误解为是“有一些知识的人”,“毛泽东在1957年《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文章中认为,凡是初中文化程度以上的人都是知识分子。也就是说,他把知识分子和文化程度的高低联系在一起。”这两种解释的本质显然不同。这就难怪从当下的一些“知识分子”身上很少看到社会责任感了,一些“知识分子”不是自觉地将人类的进步和道义扛在肩上,因此,一些有点知识的专家、学者成为某个政党、某个利益集团的代言人也就不足为怪了。反思我们的教育、医疗、住房改革以及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曾经走过的曲折道路,不能不让我们对一些所谓的“知识分子”提出批判。

而所有这些,都源于当下的一些“知识分子”太过于功利化了,太过于缺乏社会责任感了!

篇8:读管理的常识有感

谁是管理者?一所学校中, 是否校长才是管理者?彼得认为“管理者”泛指知识工作者、经理人员和专业人员, 无论其是否有下属, 不论职位的高低, 主要是因为其职位和知识, 他们必须在工作中作出影响整体绩效和成果的决策。管理者阵营的扩大有利于专业人员、知识工作者等生产力的释放与激发, 实质性地推动组织专业能力的根本性提升;同时, 也可以使“管理”褪去神秘的光环, 走下神坛, 成为一项被广泛掌握的能力。用这样的眼光看, 不仅仅是校长、中层, 教职员工也是管理者。

身为一名管理者, 重心不是该如何管理别人, 而是如何才能让自己成为有效的管理者。管理者能否管理好别人从来就没有被真正验证过, 但管理者却可以管理好自己。

谁都可以做到卓有成效吗?彼得指出, 在他认识和共事过的许多有效的管理者中, 有的讨人喜欢, 有的令人敬而远之;有超然世外、卓尔不群的, 也有遇人羞羞答答的;有的固执独断, 有的因循附和;有的能豪饮, 有的滴酒不沾;有的虽不是自私, 却始终以自我为中心, 有的却落落大方, 始终为人着想;有的专注于他的本职工作, 心无旁骛, 有的其志趣却全然在事业之外, 做社会工作、跑教堂、研究诗词、演唱流行歌曲;有的运用逻辑和分析, 有的靠他们本身的经验和直觉。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在实践中, 经历一段训练后, 人人都具有做好该做的事情的能力。而且, 不管他们是在什么地方, 做什么事情, 这些训练内容都是一样的。所以“有效”是可以学会的。

那么如何学会卓有成效呢?他指出, 作为一个有效的管理者, 必须在思想上养成以下的习惯:

1. 知道自己的时间用在什么地方

人人都是时间的消费者, 而大多数人同时也是时间的浪费者。“认识你自己”这句充满智慧的格言。对我们一般人来说, 是很难理解并做到的, 可是“认识你的时间”却是任何人只要肯做就可以做到的。记录自己时间的实际耗用情形。连续三四个星期为一个时段, 每天记录, 一年内记录两三个时段。有了时间耗用的记录样本, 便能自行检讨:

(1) 找出自身原因引起的浪费:什么事不用做, 做了也是浪费时间, 无助于成果;哪些活动可以由别人代劳而又不影响效果;哪些活动没效果但浪费了别人的时间。各类会议检查就是很好的例证。

(2) 找出那些管理不善和机构缺陷引起的浪费:由于缺乏制度或远见形成时间浪费。事实上时间浪费是可以预见的, 同一种浪费反复出现, 往往是疏忽和慵懒造成的:是否人员过多, 时间没有花在工作上, 而是在人际关系的协调上;是否会议太多;是否信息传递功能不健全。了解了时间用在哪里, 就可以着手安排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 改良一些浪费。“你若不能管理时间, 便什么也不能管理。”所以时间管理, 更多的是时间的概念及做事习惯的养成。

2. 重视对外界的贡献

重视贡献, 我觉得跟重视结果是一个意思。过程固然重要, 然而结果, 或者贡献, 才是真正说明一切的硬道理。并非过程无所谓, 而是, 以最终结果为导向。作为一个管理者, 只有重视贡献, 才会作出大的贡献。因为, 只有学校之外的外部世界, 才是产生贡献的地方。管理者重视贡献, 必然重视外部世界。这样, 管理者不会限制于其本身的部门和工作, 而是从整体绩效考虑, 从整个组织对于外部世界产生的成果来考虑。只有站在这样的思考高度, 一个管理者才是一个有效的管理者, 才会作出较大的贡献。对于教职员工来说, 通常只考虑, 我被分配了什么工作, 而不是考虑我能做什么。当然, 完成既有工作, 这是无可推辞的;但在此基础上, 如果能考虑我能贡献什么, 那么, 无疑进了一大步——不再是一个被动的员工, 而是成了自己的管理者。对自身能力的认识, 是激发自我潜力非常重要的一步。自我贡献的意识实际上是一个自我激励的源泉。即“跳出学校看学校”。例如, 我们现在提的如何提高学校的美誉度, 就是要激发每个教职员工的积极性, 从而达到发展学校的目的。

3. 善于利用长处

包括自己的长处、上司的长处、同事的长处和下属的长处。善于抓住有利形势, 做自己想做的事, 不会把工作建立在自己的短处上, 也绝不会做自己做不了的事情。

有高峰必有深谷, 谁也不可能“十项全能”。所谓的样样皆通, 实际上可能是一无是处。才干越高的人往往缺点越多。世界上并没有真正全能的人, 最多只是有某方面特别有能力的人, 教师群体也是如此。一位管理者如果不能避其所短, 用人之长, 则本身就是一位弱者, 结果是既完不成任务, 又缺乏有效性。

如何发挥自己上司的长处呢?主要是如何有效和上司沟通的问题。我们能左右上司的渠道不多, 没有行政命令, 那么只能沟通。抱怨和建议是两种方式, 但是抱怨只能让你看到不足, 建议则能诱发前景, 并按照你设想的方式前进, 所以沟通方式很重要。如何提出建议, 应该不光是轻重是非, 而是陈述的先后顺序。就如在寺庙里, 对方丈说“可不可在念经时抽烟”和“可不可在抽烟时念经”, 得到的回答各异的效果是一样的。

至于如何发挥自己的长处, 前提条件是认识自己, 明白自己的长处在哪里。但是大多数人是“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时刻地剖析自己必不可少, 也许痛苦但是必定有效。

4. 集中精力在少数重要领域

即要事优先, 有两个原则: (1) 摆脱昨天; (2) 先后次序。开始觉得奇怪, 为什么把摆脱昨天放在要事优先的章节中, 但是回过头看看, 什么对我们作的决定影响最大?是昨天发生的事情, 还是明天可能的结果?现实情况是, 大多数人是非理性动物, 不能很好地整理过去和未来。让自己的判断不受昨天事情的影响, 是很大的学问和能力。微软, 因为在操作系统和office软件上的成功, 而忽视了互联网热潮;因为觉得自己还忘不了以前的女朋友而不肯停步往前, 都是昨天的因素影响了今天的行动和明天的未来。所以过去是成功还是失败, 都应该暂时放到一边。如我们校长在前一个学校成功实施的信息技术和阅读教学就没有完全带到博爱小学来。当然, 生活中没有这么绝对的, 人也不是那么容易摆脱过去, 不像电脑重新开机一下, 就是崭新的未来。这也就是把摆脱昨天放在最重要位置上的原因。

关于先后次序, 可能看上去蛮简单, 但是到了决策层面, 实际上很多东西都会影响我们的判断。书中提到一点:“被搁置的事情, 实际上等于取消。”所以很多管理者, 不敢轻易将一件并不重要的事情缓行。而该工作可能占用关键资源, 问题相当矛盾。书中强调, 要事优先并不是我们平时不知道什么事情应该优先, 而是不知道如何在已知的情况下去做一个有勇气的取舍。但有一点我们必须明白, 任何事情如果同时并进的话, 那么其结果可能是一事无成。比如, 这次博爱教育集团的成立问题, 如果博爱小学自身的问题都没有解决好, 就直接和怡康小学进行集团化操作, 那么其结果是优势资源不能整合, 还会使博爱小学“掺水”, 所以放缓了集团化的脚步。

5. 必须善于作有效的决策

决策的重点不是解决某一具体问题, 这一点必须谨记在管理者脑中。决策是需要解决一系列问题的, 如果仅仅关注某一个问题点的话, 那么相似的问题可能还会再犯。所以管理者要弄明白:什么问题是例行性的, 什么问题是策略性的。对于例行性的问题, 一定要搞清楚背后的产生问题的机理, 然后建立流程来避免例行性问题。策略性问题, 则宜用权变理论来对付。还有一类问题是战略问题, 战略问题要求在还没出现问题的时候, 来看问题可能产生的环境。一个成功的例子就是马云的阿里巴巴战略部署。从B2B开始做, 市场铺垫, 诚信体系, 物流整合, 支付方案, 将所有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因素在最开始就计划进去。然后选择合适的时候推出C2C的淘宝, 形成B2B2C2C模式。再到最近的阿里软件和阿里妈妈的广告平台。每一步都走得踏实, 但是从来不失战略性眼光。所以决策者要分清楚什么是战略决策, 什么是例行性问题, 什么是策略性问题。战略性问题是高层必须时刻谨记的问题, 中层和基层可以建议的问题。例行性问题, 是需要规范和流程来规避的问题。策略性问题, 是执行层要考虑到权变问题。

决策的5个要素如下:

(1) 了解问题的性质, 经常性问题, 用规范和流程解决。

(2) 找出解决问题的边界条件。

(3) 仔细思考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

(4) 确定的解决方案是必须可执行和贯彻的。

() 重视执行过程中的反馈。

对于第二个要素, 这里需要补充一下:解决问题的边界, 不是说解决到哪一步就可以了, 而是要确认, 什么样的答案是不可接受的!最简单的例子是:欠了信用卡的钱, 是赚钱还, 还是办另外一张信用卡来还这张卡!答案很明显, 后者只会让你成为卡奴, 但是如果仅仅从当前的问题来看, 这个手段也解决了该问题。对于第三、四个要素, 需要指出:先考虑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 再考虑可实施性。如果在问题的一开始, 就考虑可实施性, 那么把很多可克服的问题都当成不可克服的问题, 从而排除在外, 实际上采用的是一个最差的解决方案。方案的实施, 有几个要素必须时时考虑: (1) 要做什么; (2) 怎么做; (3) 由谁来做; (4) 何时完成。执行反馈, 这个每位管理者我相信都深有体会, 没有反馈就是没有执行!

有效决策:书中提及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都是从见解开始。这一点我还是持保留意见。我仍然认为事实基础上的见解来得更有说服力。但是在事实基础上, 有效的决策是建立在不同意见的基础上的。我认为如果我举双手赞成, 而又没有反对意见的决策, 十有八九隐藏着更深的问题。这也是为什么领导者不能轻易发表意见, 一旦他发表意见了, 那么下属很可能就顺着他的意思说下去, 诤友很少, 更何况是下属!有效的决策还取决于有效地执行。如果一个决策作出, 那么必须执行。因为一些小问题而出现反对声音的时候, 管理者提出“让我们再研究研究”, 则说明要么管理者没有作出一个有效的决策, 要么管理者缺乏胆识, 因为小错误而停止全盘的策略。

篇9:读《私募基金管理办法》有感

一、大幅规范私募行业

这稿征求意见规定,证券资产管理规模达到一个亿就需要到协会备案。从整个私募行业的格局看,无论是阳光私募还是地下私募,这个资产管理规模是比较容易达到的,因此,此办法一出,基本上所有的主流私募都无一例外的被纳入管理范畴。

这意味着灰色的地下私募将逐渐淡出。一方面,符合监管条件的的私募机构如果不到协会去登记,将马上面临违规的风险,一旦被举报,很有可能受到行业性警告和处罚。另一方面,投资者也会对未登记的私募公司表示怀疑不信任,因此这类私募公司就算业绩突出也很难得到扩张。我认为,只要经过一两年市场化的选择,规范的私募公司将占据主流地位。

一旦私募机构接受监管,就必须定期或不定期向协会或证监会报送相关信息,接受其在是否公平交易、是否存在内幕交易、是否存在利益输送等方面的监督。这会大幅净化私募行业的竞争环境,打击利用私募外壳非法集资或是违规承诺甚至欺诈等丑化行业形象的现象。

二、基金市场将加速市场化的进程

随着本管理办法的出台,私募基金将和公募基金一起,共同平等的竞争国内的资产管理服务需求。在新的竞争格局下,我的理解是,一个好产品将变得更加重要。按照这次征求意见稿的规定,私募基金的运作将和原有的信托模式差别不大,无论是投资门槛还是产品募集方式,都基本一致。但在投资范围方面,却给了私募很大空间。因此,一方面现有的私募公司,尤其是阳光私募适应起来比较快,另外,也有利于未来大量的差别化基金产品不断诞生。加之公募基金也正在审批放松的进程中,未来一个产品能否顺利诞生,一个公司能否成功立足,将更多地取决于市场的接受度如何,而不全部依赖于产品的审批或是牌照的颁发。到时候,不管是公募基金还是私募基金,最重要的上帝可能既不是监管部门也不是渠道,而是投资者。届时,投资者将在基金市场中占有真正的主导权,他们将有权利决定一个公司的生死,一个产品的未来。

三、有利于证券私募快速壮大发展

一般来说,经历过几轮牛熊的证券私募公司都有几个共同特征。首先,这样的公司基本都是相对规范的,因为不规范的公司大多都是在牛市的时候出来挣一把钱,熊市的时候就关门歇业了。其次,这样的公司基本都有自己在投资上的看家本领,因为业绩不够稳定的公司一般都在业绩不佳的时候选择换个名字重新开张。最后,这样的公司一般都是基金经理作为大股东控制公司。因为私募是提取超额业绩报酬的行业,如果业绩平平,私募公司很难生存。但一旦基金经理业绩超群,基金经理和资金股东分家的事情就会发生。因此,几轮磨合下来,在私募行业中基金经理控股就成为主流。

这样的私募公司一般在投资上都有较强的竞争力,但在法律地位上,社会资源整合上,都较其他类型的投资公司有所欠缺。在目前的监管思路下,无论是法律地位上,还是行业产业链的配套服务方面,这类私募公司都将和其他国有投资公司拥有相同的平台。这绝对有利于这类私募公司迅速融入财富管理的行业中,并且根据各自的优势,寻找合适的产业分工模式,快速壮大发展。

上一篇:老师出差之后的作文范文下一篇:小学英语教师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