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如何提升员工的幸福感

2024-04-10

【人力资源】如何提升员工的幸福感(通用9篇)

篇1:【人力资源】如何提升员工的幸福感

【人力资源】如何提升员工的幸福感?

明阳天下拓展

“心理资本”这一概念来自于积极心理学,与员工的幸福感有关,又与绩效高度相关,被管理者寄予厚望。这一概念的提出者——路桑斯等学者认为,当前对于人才的更高要求和人才环境的不确定性使得人力资源的开发应该寻找一种新范式,而累积心理资本显然就是未来的方向,他们的专著也被命名为《心理资本:打造人的竞争优势》。

在这一概念如火如荼的背景下,学者和舆论越来越信奉心理资本的神奇,甚至将国内近几年涌现出来的海底捞、苏州固锝、德胜洋楼、澳洋顺昌等标杆幸福企业的成功归因于内部强大的心理资本。发展心理资本似乎成为了企业兼顾幸福与效能的不二法门。事实上,对于心理资本的这些关注可能扭曲了其本身的意义。

让人兴奋的概念

路桑斯等学者将心理资本定义为能够有效观察的、状态性的、与绩效高度相关的积极心理能力。根据这一标准,他们从若干的实证研究中提炼了包括信心、希望、乐观和韧性等维度的心理能力,而随着这一流派学者的前赴后继,创造力、智慧、幽默等维度的心理能力也被逐渐纳入。

心理学介入人力资源管理最初是从智力测试、职业性向测试等开始的。从这个阶段开始,学者们似乎就有一种“奢望”,即能够在人的深层特质中找到一些决定绩效的“共同部分”。因为,如果存在这样一些“共同部分”,就能够找到通用的人才识别方法和绩效影响方法。但是,这些努力很快就以失败告终,因为从深层特质到表层行为的因果链条太长,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举例来说,员工的外向型性格并不一定导致在销售工作中的高绩效,如果员工的价值观与企业文化不兼容,就有可能形成导致对于组织的不认同,此外,过多的侃侃而谈也可能降低客户的信任……

在麦克莱兰发表《测试素质而非测试智力》之后,素质(competency,也被译为胜任力)测评开始占据主流,学者们开始意识到素质是高度情境嵌入的,必须在具体情境中(如岗位上)关注更加表层的行为或思维特征。不同的企业、不同的团队、不同的岗位需要不同的素质,这自然打破了学者们寻找“共同部分”的奢望。

所以,“心理资本”的概念足以让人兴奋。在“素质”之后,学者们发现,自己试图寻找的“共同部分”居然又出现了。学者们通过大量实证研究证明,人的深层特质中有一部分共同的积极因素居然是与绩效高度相关的。如果这一概念成立,那么,对于管理学的意义是无穷的。

心理资本究竟是什么

那么,这个决定绩效的“共同部分”究竟是什么呢?

心理资本=幸福感? 一个典型的误会是把心理资本误认为员工幸福感(employeewell-being)。员工的幸福感能够形成积极的态度,自然导致高绩效行为。所以,不少人力资源部已经从传统的选用育留功能转型为“员工关怀中心”,致力于通过EAP计划等形式治愈劳动负荷形成的损害,提升员工对于幸福的感知。

要么是不断地投入福利成本来讨好员工,要么是一遍又一遍地灌输正能量和心灵鸡汤,甚至,一些企业还走向了让人啼笑皆非的模式。例如,我观察到的一个国有企业为了让员工珍惜工作,感恩企业,竟然组织组织到员工到人才市场再求职,参观贫困地区甚至监狱……逻辑似乎异常清楚——“了解别人有多惨,才知自己有多好”。

但是,随着不断的成本投入、喋喋不休和啼笑皆非,员工似乎消除了“不满意”,但是,却并没有导致“满意”,自然也没有形成员工积极的工作状态。“治愈消极性”和“形成积极性”之间是两条逻辑,单纯增加“幸福感”的做法与心理资本无关,那种“幸福感”只是一种浅层次的心理慰藉而非真正的“幸福”,这些企业是误入歧途。

心理资本=心理能力!心理资本是一种心理能力,换句话说,是一种处理外界信息输入的心理机制。当员工具备了这种心理能力或心理机制后,能够适应性地“运用不同的能力”来满足工作的动态要求,同时,这也使得他们能够体验到真实的“幸福感”。不难想象,当员工或组织具备足够的心理资本时,其总能以积极的方式来行动,自然能够获得高绩效。在此基础上,路桑斯等学者又对这一概念进行了让人兴奋的强化。他认为,心理资本是一种动态资源,不仅能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维持,还能够形成增长。当某一个维度的心理能力受到外界冲击时,其他维度的心理能力将发挥作用,持续引导员工的积极行为。换句话说,他假设心理资本是能够自我修复的,心理资本的累积过程是不可逆。

这种阐述却容易让人产生质疑。心理资本作为一种状态类的个体特征,能够被特定情境、事件所影响,说到底,就是来自于个体的现实体验。既然如此,为何负面的现实体验不会造成心理资本的衰退?

现实中不难找到类似的例子,“明星职业经理人”空降后水土不服就是典型。当某人空降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面对排外的文化、复杂的人际关系、现实的既得利益集团,他的一切积极行动都有可能收效甚微,极有可能产生“失控感”。假设他不能从这样一个造成负面体验的环境中脱离,心理资本就有可能衰退(当然,也可能重新建立)。从这个角度上说,假设心理资本的累积是不可逆的过程让人质疑。

但遗憾的是,现有的研究似乎都没有过多关注这一话题。

心理资本不是“燃料”

一个颇具诱惑的想法是:如果针对心理资本设置一些微观干预模式(microintervention),是否能够解决企业在当下面临的种种问题?事实上,路桑斯等学者也设计了心理资本的干预模式(PCI),试图通过一些情境练习来开发员工的心理资本。这些练习的原理是使员工通过成功体验来形成一些积极的心理机制,并希望这些心理机制能够被迁移到现实工作情境中。

如果这样的模式成立,我们甚至可以假想若干心理专家经营的“加油站”,专门为员工提供“燃料”。神奇的是,这些燃料在首次添加后就可以一劳永逸,随后会跟随员工的实践活动自动累积。

如此看来,HR们似乎需要转型为心理专家。所以,在“员工关怀中心”之后,人力资源部再次进化为“员工能力发展中心”,他们的主题已经不再是“治愈损害”和“提升浅层次的幸福感”,而是真真正正地累积心理资本,打造“深层次的幸福感”。我观察到的一个国有企业,通过企业内的情境模拟来对员工进行能力训练,搭建了“企业剧场”。他们的原意是发展高潜质员工的素质(胜任力),但在我后续的跟踪观察中却发现,在诸多的素质维度中,心理资本的上升最为明显,且对于绩效的影响相当明显。

那么,这种转型是正途吗?如果关于心理资本不可逆的阐述是准确的,这种由“员工能力发展中心”推动的情境练习就是一种正途。但是,如果心理资本会在现实体验中容易出现衰退,这种微观干预模式就只能是管理系统的辅助。举例来说,情境练习让员工产生了较强的自信,但在现实的企业环境中,员工被分配到不合理的岗位,同时缺乏强大的后台支持,是否会使其自信衰退?又如,员工虽然充满了对于事业发展的希望,但企业却缺乏公平的分配制度和正向的价值观,是否会使其希望流失? 微观干预尽管是定向塑造心理资本,但其形成的体验相对于现实工作环境还是不足。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说心理资本是“燃料”,其绝不会主要由外部的“加油站”来供给。那些脱离工作情境的虚拟世界中的成功更像是一个乌托邦,真正的“加油站”,是为员工生成成功体验并转化为心理资本的企业管理系统。

另外一点也值得注意,正因为路桑斯等将心理资本定义为一种通用的(非组织专有的)心理能力,那么,员工的迁移必然是没有沉没成本的,这就意味着,一旦组织本身不能够提供适应的环境,员工的积极行为有可能包括“逃离”。如此看来,心理资本对于企业是否会产生负影响?

应该如何看待心理资本?

任何人都不能否认心理资本这一概念对于管理学的意义。但是,实践界和学术界运用这一概念的模式可能需要调整。

强大的心理资本可能是海底捞、苏州固锝、德胜洋楼、澳洋顺昌等标杆幸福企业的共同特征。但是,对他们进行对标,应该是管理系统的对标,绝对不是几堂“幸福课”就可以实现的。

我的忧虑不是杞人忧天。至今,我已经看到了若干打着“幸福课”的幌子售卖的培训和咨询产品。成功学、心灵鸡汤被重新包装后粉墨登场,不厌其烦地要向员工灌输正能量。老板们不去思考自己的管理上有什么差距,反而是责怪员工缺乏心理资本,宁愿花钱送员工参加刘一秒们的培训,购买正能量。一买一卖,这一心理资本的市场异常繁荣,却让心理资本这一精彩的概念一再被误读。仔细观察海底捞等标杆企业,其心理资本的累积都来自于其管理系统。我把这类兼顾了员工幸福和组织效能的企业叫做“新效能型幸福组织”,认为其普遍具备了精巧的组织模式(人力资源的组织)、强大的后台支持、公平的分配制度和统一的价值观。这四个方面实际是一个整体的逻辑:精巧的组织模式分配员工“做什么”,强大的后台支持告诉员工“如何做”,这两方面让员工“省力”;公平的分配制度使员工获得“经济回报”,统一的价值观使员工获得“心理回报”,这两方面使得组织和员工建立了“支付对价”的公平关系,让员工“安心”。在这样一类组织中,员工能够不断地通过正面的行动体验来累积自己的心理资本。

事实上,海底捞等企业依然也不够完美,在上述四个方面也存在不同的短板。但巧就巧在他们的短板在实践中并未被放大,他们的长板却足以让他们快速累积心理资本,赢得竞争。例如,海尔强在组织模式设计,海底捞强在分配制度,苏州固锝强在对于价值观的塑造……我们可以大胆地想象,如果这些企业能够弥补短板,那么,心理资本的累积是否会更有效率,他们的未来是否更加值得期待?

所以,用累积心理资本的标准来构建企业的管理系统也许是一个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说,心理学家的作用也许不只是设计一些对于心理资本的微观干预模式,不再是充当类似富士康员工跳楼之后的“补漏者”。心理资本时代,心理学家应该打破经经济学者和管理学者对于组织设计的垄断和他们从宏观上进行组织设计的传统,基于心理资本的累积路径,对于企业的整体管理模式进行预先规划,打造“新效能型幸福组织”,确保员工在这样一个组织环境中能够处处获得心理资本累积的正面体验。

本文转自明阳天下拓展,转载请注明出处。

篇2:【人力资源】如何提升员工的幸福感

1. 好事一起享受不如分开享受

如果你有几个好消息要公布,你是该分开宣布呢,还是把它们一起发布?答案是:好事一起享受不如分开享受。

根据前景理论,人在“得”的时候是边际效用递减的,所以分两次听到两个好消息等于经历了两次快乐,这两次快乐的总和要比一次性享受两个好消息带来的快乐更大。

同样,如果你要给员工发1万元的奖金,那么最好分两次,每次给他5000元,这样尽管他拿到的总和还是1万元,但较之你一次性给他,他所获得的快乐更大。当然,好事分开享受可以带来更大的快乐,但并不是说要你把一万元的奖金分一万次每次一元钱发给员工。

2. 坏事分开忍受不如一起忍受

如果你有几个坏消息要公布,你是该分开宣布呢,还是把它们一起宣布呢?

根据前景理论,把几个“失”结合起来,它们所引起的边际效用递减会使各个坏消息加总起来的总效用最小。人们常常讨厌雪上加霜、火上浇油的做法,可是在能够承受的限度内,对于很多人来说还是快刀斩乱麻来得更加爽快一些。因为同事知道两个坏消息的痛苦程度并没有分两次知道两个坏消息的痛苦程度的总合那么大。你把两个坏消息一起告诉对方,只会给对方造成一天的不快乐;如果你把两个坏消息分两天告诉对方,却会让对方两天都不快乐。

3. 好事晚说不如早说

如果你今年业绩出色,公司奖励你一次去巴黎旅游的机会,那么请你想一想,你什么时候最开心呢?是在巴黎游玩的时候吗?可能不是。其实,最开心的时候是你听到这个消息以及期盼着去巴黎的那段时间,是在你为巴黎之旅进行规划和整理行囊的时候。很多时候,快乐来源于对快乐的期待,期待也是一种快乐。所以,如果说要给员工奖励的话,晚说不如早说更能极大化他们的快乐,当然也就更能达到激励的效果。

4.  好事静止的不如变动的

A经理管理的部门这几年经济状况比较好,于是他想给手下的人增加报酬以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员工的报酬有两种最直接的方法,第一种是加工资,比如把员工原来50000元/年的工资加到55000元/年;第二种方法是发奖金,就是保持员工现在50000元/年的工资不变,但是每年不定期地给员工发几次奖金,奖金的总额约为每年5000元。事实上,对公司而言给奖金要比加工资好,这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第一, 尽管大家会选择加工资,但在总数相同的情况下,给奖金却会使人更开心。

第二,发奖金给公司带来较大的回旋余地。“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发奖金比涨工资有更大的回旋余地,

人们的适应性是很强的。尤其是对于物质的东西,人们以为会为它开心满意很久,其实过了一段时间就习以为常了。所以好的事情要以变动的形式呈现,这样才不至于让人习以为常。

5. 小奖不如不奖

一般人们总认为要让别人做点事情,就应该给他们奖励,不管多少、不论大小,有总比没有的好。但其实不然。

我在耶鲁大学念书的时候,经常需要找一些学生帮我做问卷。当时我还是一个穷学生,付不起多少钱。我发现如果我请别人帮我做然后给他们1美元的报酬,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帮我做。后来,我索性就不给钱了,直接请他们帮我做问卷,这样反而有比较多的人愿意帮我的忙。要激励他人积极地做事,除非给予和这件事情相匹配的外在激励,否则小的外在激励还不如没有来得效果更好,因为小的外在激励会抹杀内在的动力。

这个道理用在教育孩子或者激励员工上都很适合。如果您的孩子对画画很感兴趣,或者公司员工出于内在的动力很积极投入地工作时,最好不要采用外在激励的手段去鼓励他们。因为一旦有外在激励的加入,内在的动力容易被扼杀,让人感觉做这件事情只是一个经济行为,尤其是奖励比较小的时候,人们会觉得不值得为这点小钱去做事,于是连本来不拿钱自己也愿意做的事情都不愿意做了。

6.  好事有选择不如无选择

当一个公司准备奖励员工时,假设公司可以让员工去度假旅游,也可以送他们每人一台高清晰度的数码电视机,并且两者是等值的。究竟应该给他们选择的权利好呢,还是不让他们选择好呢?

乍看之下,好像是给出更多的选择是对员工好,绝大多数的员工也希望可以得到选择,以为那样可以更加满意,其实不然。在让他们自由选择的情况下,选了度假的员工会感到自己是放弃了实用的电视机作为代价来参加旅游的,旅游回来后看到同事家的那台电视肯定心中不悦;而选择电视的人,在家里看到电视中的那些度假胜地,想到其他员工也正在尽情游玩的时候,一定要顾影自怜了。因此,当你知道两件事情都是对方喜欢的时候,就不要给对方选择,免得导致他患得患失。

送礼的人在选择礼物时,为了满足收礼者的最大效用,经常会问他们想要什么。但这种做法其实不明智。为什么呢?有两个原因:第一,给接受礼物的人选择会使他们觉得放弃哪个都不舒服,最后拿到哪个礼物都觉得不完美;第二,正如我们在前面说的,接受礼物的人往往会从经济利益的角度来选择,而经济效用大并不一定会让他们更开心。

7.  公开的不如不公开的

有些公司对员工的工资和奖金公开。从管理透明,避免作弊来讲,这可能是好的。但从员工的开心来讲,则不然。对于员工而言,公开还不如不公开好。

首先讲讲不公开有些什么好处。一方面,人往往是过于自信的,他们一般会认为自己的能力比别人的强,因而在工资水平不公开的情况下,他们也会认为自己比别人要拿得多。这种过于自信会让他们产生一种满意感,因而对公司来说,也能起到安抚、稳定的作用。另一方面,不公开也就没有比较,也就无从知道分配是不是公平。

再来看看公开工资或奖金有什么坏处。由于大家都觉得自己比别人好,自己比别人的贡献大,如果两个人拿的钱一样,两个人都不满意。如果有一方拿的钱比较多,拿钱比较多的那个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拿钱少的那个肯定非常不开心,说不定还会暴跳如雷。大家都要求公司为自己涨工资,结果是公司不得不为所有的人涨工资,最后大家仍旧觉得自己拿的钱应该比别人多,所以还是不开心。

篇3:如何提升员工幸福感

保持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 及时把握员工的心理感受和意见想法, 从而及时化解可能出现的矛盾或冲突, 增强员工的幸福感。

近两年来, 提升幸福感不仅成了各级政府实施民生工程的重要口号, 也成为近年来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论题。因此, 研究如何提升员工幸福感、如何创建企业幸福文化,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所谓幸福感, 简单来说, 是指个人对事业或生活中各种需求的满意程度的一种主观感受或内心体验, 包括满意、愉悦、高兴、舒适、温暖、积极投入等心态。显然, 它具有个体性, 是一种个人心理体验, 不同的人幸福感不同。这种主观性和个体性, 是幸福感的突出特点。

员工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 有着从物质到精神多方面的需求, 管理者对他们的需求绝不能简单地理解, 而应进行换位思考, 将心比心、感同身受地来理解。按照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人类的需求依次由低层次到高层次可分成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五类, 既包含着物质需求, 也有着精神需求。依据这一理论, 若只是满足了低层次的需求, 人还是不会获到全面的幸福感, 而要都满足这五个层面的需求, 显然需要有一个过程, 而且有着深浅程度的不同。因此, 对于想要提升员工幸福感的管理者来说, 依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对员工多方面的需求予以满足, 显然并不容易, 它需要有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来支持。从人本文化管理角度看, 就是要强调一切以人为中心, 把人当作主体, 在企业内部营造一种尊重人、信任人、关心人、理解人的文化氛围, 从多个方面尽可能满足人们从物质到精神的各种需求。

现实职场中出现的员工缺乏幸福感的种种现象, 实际上就反映着其企业的人本管理存在问题或不足。例如:员工积极付出, 却得不到上级的肯定;付出与获得不成比例, 员工感到不公平;企业压缩员工假日与休息时间, 员工感到工作压力大, 有辛苦感, 无幸福感;企业只重视物质激励, 不关心员工职业发展, 以致员工有“薪”情、无心情⋯⋯从文化管理的角度看, 这类现象实质上都反映着人本理念未能有效贯彻落实到管理实践中去, 对员工的尊重、信任、关心、理解还不到位, 人本文化未能有效地落地生根。

企业要想有效提升全体员工的幸福感, 就要全面把握幸福感的内涵和本质。托尔斯泰的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 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揭示出幸福感既有客观性、绝对性的一面, 也有差异性、相对性的一面。因此, 企业应从主观与客观、个体与群体、相对与绝对、物质与精神、短期与长期、自力与外助等多方面入手, 认识和处理幸福感的辩证关系, 克服片面重视某一方面而忽视其它方面的弊端。概略来说, 企业应在文化建设上重视以下几方面。

一是换位思考, 重视不同员工的幸福感。以往企业文化建设中出现的弊病之一, 就是千篇一律、千人一面, 形式主义严重, 缺乏对企业中不同人的个体差异的了解和关怀, 不能充分了解和考量员工的感受, 以致人本理念失去了个体性的一面, 导致员工难以感受到真正的幸福。对此, 管理者应当在关注员工的群体幸福、客观幸福的同时, 深入到群众当中, 设身处地了解员工的真实感受, 重视关注员工个体的幸福感。

二是以感恩之心对待员工, 建立合理的薪酬奖金制度等物质激励方式。每个有贡献的员工都是企业的恩人, 都值得企业感恩。薪酬应设置得合理、公平、公正, 这是确保员工感到幸福的物质基础, 奖励也是如此。据有关调研表明, 年终奖设置得合理, 有利于增加员工的幸福感和满意度。让那些真正受顾客欢迎、业绩突出、有所创新、以企业利益为重的员工得到重奖, 获得幸福感, 有助于使其更加忠诚于企业, 并由此带动起其他员工。反之, 分配不公就会挫伤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也会大大降低他们的幸福感。

三是关注员工的精神需求, 重视精神激励。企业应从职业生涯、人际交往、文化娱乐等方面积极关注全体员工多方面的精神需要, 并予以充分的关心照顾, 以此来提升员工的幸福感。对于有特殊贡献的员工, 企业应在给予物质奖励的同时, 给予公开表彰等精神上的奖励。企业应支持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 积极开展各种文体活动, 关心员工的家庭生活, 缓解员工的工作压力, 增强员工在企业工作的幸福感。

四是确保企业内部有效顺畅的沟通。据有关研究表明, 企业管理中70%的错误都是由于沟通不足引起的。事实上, 企业通常出现的各种矛盾冲突, 往往都是因为部门与部门、员工与领导、员工与员工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所造成的, 从而导致幸福感被破坏。因此, 保持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 有助于管理者及时把握员工的心理感受和意见想法, 从而及时化解可能出现的矛盾或冲突, 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默契配合, 提高团队的向心力、凝聚力, 进而增强员工的幸福感。

4方面

一是换位思考, 重视不同员工的幸福感。

二是以感恩之心对待员工, 建立合理的薪酬奖金制度等物质激励方式。

三是关注员工的精神需求, 重视精神激励。

篇4:如何提升一线餐饮员工的幸福感

有关员工辛福感的理解可以从以下进行分解:

从认知的层面上来理解,可以将幸福感等同于满意感。将幸福感界定为满意感,以确保幸福指数研究的可操作性。于是,总体生活满意感和具体生活领域满意感(例如,经济状况、工作状况、家庭生活、社会交往、休闲活动、居住环境等)成为考察幸福感的主要指标。这种思路是受到认知心理学的影响,对幸福感的考察被置于个体对自身生活需求满足程度的认知评价的基础之上。

从情感层面理解,幸福感很大程度上被等同于快乐感。由于情感因素较多地与心理健康联系在一起,因而这一研究取向也被赋予了较多的心理健康色彩。

从个人潜能与价值挖掘层面理解,他们将个体的自我实现程度作为衡量人们幸福感的核心内容,自主、环境驾驭、个人成长、生活目的、自我接受与个人价值密切相关的要素成为幸福感的重要成分。认为除了需求得到满足而获得的享受之乐外,还存在一种个人自我展现之乐。也就是,通过全身心投入,以使自我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因自我实现而获得的快乐。

基于以上对主观幸福感的分析,我们可以认为收入的高低、公平公正和谐、个人发展愿望的满足、人性化的关怀等都是影响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当然,员工的幸福感属于主观感受,它完全可以通过主观调适而获得。当我们的实际能力超过自我期望时,当自己实际能力的增长超过自我期望的增长时,幸福感就会产生。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其实让工作不再郁闷,提高员工的幸福感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让工作不再郁闷——先从自己开始

从收集到的各种情绪中,无论是郁闷、苦恼还是抱怨、生气,大多数员工都是将问题归因于外,很少有人从自己身上去寻找原因。当然,负面情绪的产生,原因肯定是多元的,既有外部客观因素,也有自己主观问题。但我们认为,在所有可能发生改变的变化中,只有“自己”这个变量是最容易改变的,也是最快能够产生效果的,只要我们积极行动起来。让我们一起将那些最能引起工作情绪郁闷的问题重新讨论下,转化一下思维,也许我们的工作并没有那么灰暗。

郁闷之一:薪资过低。要知道你的薪资待遇往往和你的贡献成正比,如果你能长期付出,忠诚于自己的事业,上司绝对不会视而不见。此外,薪资收入除有形的货币外,也应算算隐形收入,譬如良好的人脉资源、技能训练和具有挑战的工作机会等。

郁闷之二:自己的能力未受肯定。有时我们会高估自己的能力,一味地怀才不遇、孤芳自赏只会在工作中令人嫌弃。久而久之就会变得愤世嫉俗、失去朋友。多和老板谈谈自己的工作理想和抱负,多参加一些重大项目,也许会对自己的能力有一个正确的评估。

郁闷之三:才能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你对自己的专长和兴趣了解吗?在现在的岗位究竟还有没有发展空间?对于这些问题,你不仅要认真反省自己,也要和老板多多沟通。“天生我才必有用”这句话的确不错,但是要做到适才适用必须和老板共同努力才能实现。人有多方面的天赋,做一行爱一行,用心做好每一件事,才能找到更多发展的机会。

郁闷之四:教育训练不足。在工作中是否能获得长进,培训和教育并非必要,往往取决于你的态度。一个优秀的老板、一群和睦相处的同事,可能比死板的教育训练让你获益更多。

郁闷之五:升迁渠道固化。最近单位里有没有人获得升迁?究竟是老板任人唯亲,还是你的能力不佳?不要嫉妒他人,先入为主地认为其升迁不过是靠关系、拍马屁,而要努力去发现那些自己所不具备的优秀品质和卓越能力,并对照自己的问题不断改进。

郁闷之六:工作时间过长。先问问自己究竟是工作效率太低,还是业务量过重。如果是前者,那么正确的态度是努力提高自己的技能,更加投入地学习和自我提升。如果是后者,则应该主动地寻求老板的支持,并且能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而不是逃避。

员工的自我调节虽然见效快,比较容易操作,但要保持企业长期的人员稳定和从根本上提高员工幸福感要从组织层面多方位进行关怀。

增强员工幸福感需要组织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职业发展渠道。使员工不断实现自我价值。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人的最大幸福,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出人的内在积极性和创造性。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获得更丰厚的物质回报,让自己及亲人的生活质量得以提高;以及获得更好的晋升机会,让自己的才能得到更大的发挥空间。

为实现员工自我价值。首先,应建立以业绩为主要考核指标的薪酬管理制度,“以数据说话,用制度管人”。企业应坚持“多劳多得”原则,根据不同的岗位、工作性质、工作环节等制定科学全面的薪酬管理制度,实行动态管理。这种薪酬制度必须将业绩、责任、职级、技能等予以量化,激励员工不断提升业绩,勇于承担责任。当员工的努力得到最大的薪酬回报时,他们才会觉得幸福。其次,建立畅通的干部职务晋升和员工级别晋升通道,使员工的培养、员工的培训、优秀员工的选拔职务或级别的晋升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一要确定员工的培养体系,根据每个员工的素质及特点与员工一起确定职业发展方向,让员工在明确努力方向的同时,感受到企业对自己的关爱,从而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上进心;二要制定员工培训目标,开展以提高员工业务技能为主要目的的培训。这可以增强员工的安全感,并使其更加得心应手地工作;三要明确优秀员工选拔制度,以德、能、勤、绩为主要考核指标,坚持公平和不拘一格用人才的原则,杜绝暗箱操作。通过科学地组织人力资源,优化人力资源,使人才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要使平凡的人也能成为人才,最终为企业做出贡献。在这样的环境里,员工的工作业绩能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和回报,既有物质驱动力,又有精神激励;既有规章制度的强制执行,又有关怀备至的柔性管理,人际关系和谐,员工以企业为家。增强员工“幸福感”就要建立和谐的干群关系、和谐的同事关系、和谐的工作环境。人生最美好的时光都在工作时段,如果不能在工作中体验到快乐,人生的幸福又能从哪里来呢?首先,管理者要创造一个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工作氛围,激发员工的智慧,让员工快乐地工作,激情地创造,从工作中感受到人生的意义,并使员工时时感受到领导的关怀,从而从心理上产生一种受到尊重的幸福感。其次,管理者要不断地肯定员工的工作业绩,尊重员工的劳动,对员工工作提出褒奖。每位员工都希望把工作做好,都希望自己的劳动价值得到别人的肯定,因此,企业应该关注员工的业绩,不吝啬鼓励之词。比如,对“忍辱负重、埋头苦干”的群体心理,就应该充分重视其无私奉献的精神内核,鼓励“负重”“苦干”的人;不鼓励,就会“鞭打快牛”,让老实人吃亏,使现存的老实人变得不再老实,最终导致人文环境荒漠化。如果企业对员工的成绩视而不见,却对员工缺点大加挑剔,员工的积极性就容易被挫伤,从而否定自己,工作消极,职业幸福感便无从谈起。最后,要创造和谐的工作环境。和谐的工作环境包括外在环境和内在环境,外在环境如舒适的办公室、功能齐全的健身房等,内在环境如工作分配的合理化程度、员工之间工作关系的和谐程度等。

增强员工“幸福感”就要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导向作用。比如,不定期地举办一些岗位技能竞赛、拓展训练、文化培训、演讲比赛等活动,一方面可以丰富企业员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另一方面也陶冶了员工的情操,增强了凝聚力。当个人的需要能在企业内得到满足,感觉在企业工作很“幸福”,员工就会充分发挥积极主动性,充分发挥创造潜力,就会成为企业和谐发展的创造者和维护者。

编辑_赵泽瀛

篇5:医院如何提升员工幸福感

提升服务质量,让患者及家属等“外部客户”满意的前提是让“内部客户”满意,提升他们的幸福指数。只有医院让员工很满意,有良好的声誉,才能源源不断地吸引优秀人才;而有了优秀人才,医院的技术水平、服务质量才会提升,才能做到让病人满意。“员工幸福”和“病人满意”这两点是相辅相成的。医院如何才能让员工感受到幸福?麻省总医院的做法值得借鉴!第一,要有好的领导。

麻省总医院认为,一位员工能否快乐工作,他的直接领导特别重要。直接领导可以是科主任,也可是实验室主任、PI等等,他应该尊重、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员工。麻省总医院有一个领导力模型,总共32个模块,包括人员管理、流程管理、沟通管理、财务管理、领导力等方面的内容,每位管理者都要参加这样的培训。到了年终对各级领导进行考核时,跟员工相关的有三个指标,即本部门员工的满意度、离职率和多元化(如:有无种族歧视)。第二,要有好的同事。

员工要快乐地工作,除了好的上级外,还要有好的同事。麻省总医院提倡,同事之间要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相协作。这些在医院的信条和戒条中都有体现。他们的年终考核表不是考核科研成果、手术量等,而是把医院的信条和戒条逐条分解,比如你是否做到以病人为中心、对同事是否尊重、团队协作情况、工作上是否追求卓越等,然后按五分制打分,评定你的等次。第三,要有好的前途。

要让员工有一个好的发展前景。麻省总医院设有职业发展中心,包括三个办公室:临床职业发展办公室、科研人员发展办公室和女性发展办公室。这些办公室除了提供各类培训,还执行Annual Conference(ACC,即职业发展会议制度),即每年年底直接上级跟员工沟通,谈部门发展目标,谈员工个人成长目标,并帮助寻求两者的契合点,在此基础上双方共同商定员工下和整个职业生涯的发展目标。不仅如此,上级还会根据员工的职业发展需要,给予员工个性化支持。此外,MGH还给员工提供完善的导师制度,丰富的培训资源,以帮助员工更好地成长。第四,要有好的服务。

医院还要给员工提供好的服务。MGH有三点值得国内同行借鉴: 其一,科室管理架构。MGH每个科室除了科主任,负责医教研和学科建设外,还设有行政主任对MGH数年一次的检查。检查过程非常严格,检查人员采用追踪调查法,在病房随便挑一个病人,查完医疗质量后,再查接触过病人的各类人员,检查相关人员是否具有资质、培训情况等等,再按照病人费用的情况顺着查医院财务。如查出了较为严重的问题,检查组可以责令医院关门。诸如此类十分重要的迎评工作,都主要由行政主任负责。当然,国内也曾探讨过学科带头人与行政管理分离的问题。

其二,职能部门人员的Generalist(通才)模式。麻省总医院的行政主任大多从哈佛、耶鲁等名校的管理学专业毕业,在医院人事、财务、运营等部门轮转后,到科室负责科室发展战略、财务、人事、运营等工作,一则体现了专业化管理和精细化管理,二则把科主任从繁杂的行政事务中解放出来。其预算管理的精细化程度令人惊讶,医院所有工作都是按照预算执行,每一分钱的进出都非常清楚。起初以为,如果照此工作,财务部门起码应该有几百人,拜访财务处后才发现其实只有9人。因为科室层面已经把财务预算做得很细了,医院财务部门只需汇总即可。总之,科主任主要负责学术方面的事务,而跟行政相关的事情,一般由行政主任负责。

其三,员工帮助项目。这个项目是免费的、保密的,帮助员工平衡工作和生活,为员工创造良好环境,使其全身心投入工作。如果员工家里有困难,同事相处不好,工作上有压力,员工可以给项目办公室打电话,办公室就会帮助员工寻找社会资源,比如找心理咨询师。有意思的是,2011-2012年员工寻求帮助最多的不是心理减压问题,而是财政问题。

第五,要有好的认可。

医院通过各种方式,感谢和回报员工卓越的工作,增强员工的自豪感。许多员工办公桌上都有院长签名的奖状。医院还会定期举办聚餐会,邀请为医院工作满一定年限的员工聚会,感谢他们为医院的辛勤付出。

篇6:企业如何提升员工幸福指数

员工的幸福,既受其家庭、社区、城市、国家、社会等环境的影响,也受其所属企业环境的制约。

如果说国民的幸福可以用指数衡量的话,那么企业员工的幸福同样可以有一套标准。员工幸福指数与企业合同额、生产总值、利润总额一样重要,一方面,它可以监控企业运行态势;另一方面,它可以了解员工的工作与生活满意度。可以说,作为最重要的非经济因素,它是企业运行状况和员工工作与生活状态的“晴雨表”,也是企业发展和员工凝聚力的“风向标”。

抛开企业之外的因素,对于员工来说,身在一个效益良好、工作环境优越、文化生活丰富、人际关系和谐、发展前景无量的企业,员工当然是幸福的了。尽管幸福是相对的,我们不得不承认,好企业是提升员工幸福指数的源泉之一。那企业该如何提升员工的幸福指数呢?

——提升员工幸福指数,要有一个“把员工利益放在首位”的企业领导班子。企业领导层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把心思凝聚到为员工谋利益上,把精力集中到为员工办实事上,从广大员工最盼望的事情抓起、最需要的事情做起,最大限度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员工的根本利益。同时切实保障职工的民主权利,落实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全方位维护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

——提升员工幸福指数,就要聚精会神搞建设,不断开拓创新,增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企业要努力建设成为“遵章守法、诚信至上、关爱员工、循环发展”的现代化组织。没有效益、高耗能、高污染、破坏自然环境、偷工减料、偷税漏税、上访和投诉频繁的企业肯定给不了员工幸福。企业不和谐,就谈不上员工的幸福。

——提升员工幸福指数,还必须提升管理。好企业的本质是管理规范、凡事有矩可循。企业作为产生利益、分配利益的主要场所,也是各种矛盾多发地。只有制定科学规范的管理章程,才能不断降本增效、实现利益最大化;只有建立公平、合理的分配方案,才能预防和解决各种矛盾,确保员工感到幸福。

——提升员工幸福指数,就要以人为本、善待员工。比如,依法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按时足额支付员工工资,收入还要随着企业效益提高合理增长,依法为员工办理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各类社会保险,实施生活福利制度,严格执行国家劳动工时和休假制度,重视职工健康,全面落实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等制度。和谐稳定、互利共赢的劳动关系,是提升员工幸福指数的保障。

——提升员工幸福指数,就要不断完善选人用人新机制,创造公正、平等、公开的发展机制。企业要大力倡导“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放手让人才干事、支持人才干成事,使员工的个人价值得到最大体现。员工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实现获得有机统一,是重要的幸福指数之一。一个全面发展的员工,才是幸福的员工。

——提升员工幸福指数,就要多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建设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为员工提供精神动力。比如成立文艺、书法、摄影、篮球、羽毛球、乒乓球、台球等各类协会,定期组织文体比赛活动,让职工在文体活动中感受精神愉悦、感受温暖幸福。

毫无疑问,幸福指数统计是一种进步。我们真切希望,企业能够切实地提高发展速度、改进发展质量,真正将幸福指数融入广大员工,让它能够真正反映出员工的心理状态,成为企业的体温计、员工意愿的晴雨表,而不是成为高高在上的空中阁楼。

项目管理模式更需要服务型的总部

工程项目建设经历的环节很多,涉及规划、设计、供电、供水、交通、卫生、消防、环境等部门,既要确保工期、质量和安全生产,又要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过程中操作的复杂性、关系的广泛性和创效的风险性,常常让项目部感觉手足无措、力不从心。有困难找总部——所以,对于项目部来说,服务型的总部最受欢迎。

交给你们的任务为什么没有完成?你们为什么犯这样错误?你们的管理为什么这么差?只顾发号施令的总部、转发文件的总部、批评指责的总部、增加负担的总部,项目肯定不喜欢。他们需要给予正确指导的总部、需要解决实际问题的总部、需要帮助自身提升管理水平的总部。

项目部是我们施工企业的基本单元。搞好项目管理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关键。一个工程,从跟踪到中标,从开工到竣工结算,自始自终都离不开总部的服务。因此,我们的总部各部门必须树立以项目为出发点、为中心、为归宿的管理理念,不仅做到有求必应,而且还要超前服务,帮助项目化解各种问题,为施工生产顺利进行创造条件。这也是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对总部的要求。

当前,我们一些项目履约差、投诉多、收益率不高甚至亏损,简单指责项目成本管控水平差是不公平的,我们的总部更应该检讨:相关部门是否提前发现了漏洞?是否及时发出了预警?是否进行了原因分析?是否提供了对策措施?如果这一切都做到位了,就不会出现亏损,也不会发生项目与总部推诿责任的现象。

所以,我们的总部首先要树立“重视项目、关心项目和服务项目”的意识,经常深入基层、认真调研、诚心诚意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日常工作中,营销部门要经常了解项目对接业主、服务客户的情况,是否具有继续拓展市场、赢取“回头客”的能力;技术部门要经常检查项目的施工计划是否合理、是否延误工期;合约核算商务部门要经常查跟踪项目的合同是否有漏洞、预算是否科学;物资部门要经常审核项目材料计划是否准确、是否存在浪费;财务审计部门要经常监控项目应收账款比例是否过高,结算是否及时.....质检、安检、人力资源、党群、保卫消防等部门也一样,都有及时帮助项目检查、分析、预警、提出对策的义务,协助项目堵住各类“跑冒滴漏”,把风险化解在萌芽状态,不断提升项目的精细化管理能力、履约能力和盈利能力。

当然,我们的企业也要建立健全相关机制,为总部服务项目创造条件、提供方便。比如,企业可以开展总部服务项目评比活动。对服务项目优胜的部门给予表彰和宣传;对服务项目差的部门给予批评和处罚。对于项目来说,总部来人来电要认真对待,如实汇报困难和问题,而不是报喜不报忧。在当前市场不规范、竞争激烈、企业规模不断扩张的环境下,笔者认为,总部服务项目的重点要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为项目部选好项目经理、建好项目班子。他们是工程项目管理的关键,素质高低决定着工程项目的成败。总部一定要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公开选拔,竞聘上岗。项目经理和项目班子成员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技术和领导水平,还要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强烈的责任感和无私的敬业精神。项目经理应从接受过正规培训、具有从业资格的人员中选拔,并建立健全项目经理任用制度,明确项目经理的责权利。项目领导班子建设实行推选与聘用相结合的机制,同时要考虑项目大小和成员性格、特长、管理技能等因素组合班子,以保证班子整体合力的有效发挥。

二是要提前做好项目成本管理的商务策划工作。策划工作要从投标前期的分析招标文件、熟悉投标图纸开始。要抓住投标方案编制、测算工程成本、选用不平衡报价技巧、寻找项目盈亏点和风险控制点、合同交底、制造成本编制、施工预算、过程控制、二次经营等各个重要环节,实施好商务策划工作。工程中标后,技术部要结合经济分析,帮助项目编制出指导施工的科学、合理、经济、节约、针对性强的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

三是在过程成本考核中,要加强检查和督促的力度。对于亏损项目和外埠项目,其成本分析会的相关资料要纳入到过程成本考核的必查范围。要有主材、人工费、周转材料费、机械使用费等明细的节超对比表及其形成原因和改进措施。要结合施工预算,定期或分阶段、分节点召开经济活动分析会,及早发现项目已发生成本同预算成本的差距,提前制订应对措施。对于在施的潜亏项目,总部要采取综合措施积极干预,促使其扭亏为盈。对于盈利项目,总部要指导其进一步增进盈利,创造更好的效益。

四是全力协助项目做好二次经营。要抓住合同外增项、洽商、变更、签证、暂估材料的认质认价、图纸拖延、恶劣气候以及其他不可预见的情况等关键环节,有理有节有据地做足二次经营文章。要确保现场签证及时,生产、技术和经营三条线紧密结合,提高洽商变更的办理质量,杜绝漏项现象发生。采取有效措施手段,加大资金回收力度,提升企业资产质量,确保企业平稳运行。

五是协助项目加强履约管理,提升企业信誉。目前项目班子组建难度加大、管理人员匮乏、优质劳动力队伍紧缺,各类生产性要素调配越来越困难,致使项目的履约能力呈现弱化趋势。总部要密切关注各个项目的进度、质量、成本、资金、安全生产、文明施工、项目稳定等,要按照《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项目管理手册》的标准和要求,要做好对项目履约的服务、监督、指导与协调工作,切实履行好过程控制和过程监管,及时解决项目履约中所遇到的困难与问题,有效提升项目履约能力。

优质高效完成一个工程建设需要科学的管理模式、管理程序、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因此,项目部自身要具备一定的实力,在建立完备的组织措施、施工措施和经济措施基础上,更需要总部的良好服务。虽然总部与项目、控制与服务是相辅相成的。总部要以选准项目经理、建好项目班子为“龙头”,以加强人、财、物管理为重点,以激励约束调控机制为保证,以深化责任成本管理、降本增效为核心,帮助项目提高管理水平、获取管理效益。

建筑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初探

一、以技术应用为支撑。1.全面、合理、精确的策划

“项目工作,技术先行”。在工程前期准备阶段,项目部以技术为核心,结合现场条件和合同条款,从总体部署到分部分项工程以至每一道工序的实施,进行全面策划、分析。策划方案包括施工技术运用、方案编制计划、进度计划、劳动力调配、临建临设布臵、塔吊选型、电梯租赁、模板配臵、脚手架搭设、混凝土供应等多个方面。

全面策划方案遵循降低成本的基本原则,满足工程安全、质量和工期的合理需要,注重指导施工,做到数据精确。

在方案策划中,不可忽视以下问题:

(1)建筑市场上竹胶板质量差别较大,周转次数不等,选择过程中要根据楼座高度、楼层面积、周转次数、质量标准和价格综合对比,寻求最佳契合点。

(2)模板架设材料布臵图也是施工方案的一部分,施工中必须遵照执行,严禁工人随意切割板材或者锯短木方。

(3)对于模板、外脚手架、外挂架以及卸料平台等其他周转材料的配臵,技术人员也要作出相应的方案图。

(4)前期策划方案中,除了周转材料的计划外,重点对塔吊选型、外用电梯租赁以及混凝土供应进行详尽的对比分析。首要考虑的因素是安全、质量和功能要求,其次比较价格。

上述周转材料的最终计划数据均由技术人员认真核算、汇总得出。有了准确的使用量,根据市场价格,就可算出成本。中标价格减去成本,剩下的就是利润和税金。2.注重图纸会审、变更洽商工作

对于图纸中存在的错误、疏漏或者施工中可能产生的问题,通过图纸会审预先消弭,避免了日后改造。这不仅保证了施工的连续性,也体现了企业的实力。正式施工前进行的图纸会审必须细致、严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⑴核对建筑总平面图中红线控制点与拨地钉桩书的坐标是否吻合,核对建筑物控制点坐标是否闭合,为建筑定位测量、验线与规划验线做好准备。

⑵核对建筑外轮廓尺寸、轴线尺寸、细部尺寸等总分尺寸是否都吻合。

⑶核对建筑、结构专业图纸尺寸标注是否有矛盾。⑷认真核对结构垫层、基础设计标高同建筑专业图纸是否吻合。

⑸核对结构模板图、配筋图、大样图有无错误或疏漏。⑹核对建筑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大样图有无错误或疏漏。⑺核对模板图、配筋图中连梁尺寸、标高同建筑平面图中门窗洞口是否吻合。核对结构预留孔洞是否满足专业施工要求。

⑻节点做法、工程做法有无不当之处或有否变更的必要。⑼水暖、电气专业施工图纸有无与建筑、结构专业不符之处。

⑽管井内,吊顶内等公共部位的专业管线是否分布合理。⑾其它与施工图纸有关的注意事项。

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变更洽商要有理有据,措辞严谨。涉及量价增减的洽商,技术部门会同经营部门商讨确定。3.科学编制施工方案和技术措施

方案的编制遵循两个原则:一是科学合理,便捷施工;二是利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⑴特殊工艺编制相应的方案

除了常规的施工方案外,对于特殊工艺或者重大变更,技术部都要编制相应的施工方案。方案中制定详细的改造方法和施工步骤,将不便计量、计价的工序和部位变得直观,便于计量、计价,为经济索赔提供有力依据;在方案交底时,强调实际改造施工中需要灵活掌握的项目。下面是一张改造方案中的附图:

⑵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应用 通过采用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提高效率,降低能耗。除了采用常规新技术降低成本外,根据经验,集思广益,自创许多降低成本的好做法。比如,钢筋集中加工,统一调配,合理节约使用,钢筋损耗量可控制在2%以内。如果让分包各自加工钢筋,损耗率可能接近5%甚至更多。

⑶通过特殊技术措施降低成本

对于施工方案中不便说明的降低成本的事项通过特殊技术措施来体现。在钢筋工程中,项目部通过技术方案优化,从细微入手,钢筋下料尽量使用原材长度,合理搭配,减少了料头。

二、以施工预算为指导。施工预算是指导项目进行成本管理的重要依据。要一直坚持“先算后干,边干边算,干完算完”的原则。在策划阶段,项目部集思广益优选出施组设计、施工方案及技术应用后,结合投标报价实际情况,编制出可操作性较强的施工预算。

三、以消耗控制为核心。项目成本管理关键就是对人、料、机消耗或费用的管理,履约过程的重点也是将其控制在施工预算范围之内。

1、实体性消耗材料控制用量与价格。项目物资部要根据预算材料分析的数量与价格,综合考虑物资供应渠道、价格波动趋势、造价信息、材料消耗水平等因素,编制出实体性消耗材料费的计划成本,并在实施中进行控制。一是对公司集采集供的物资,严把价格关、质量关、验收关和使用关。二是对经公司允许项目自行采购的材料,工程部、技术部共同填写材料计划申请表,由经营部审核采购数量与价格,经项目经理审批后由物资部采购。三是严格按施工预算量执行限额领料制度。特殊原因,工长需出具经技术部和经营部联签的书面说明领料。四是建立材料员分区负责制,防止重复领料。五是重点控制钢筋消耗量,钢筋加工制作由指定专业队伍完成,集中、统一制作,搭配下料。同时采用直螺纹套筒机械连接,既提高效率又降低损耗。六是坚持按图纸量结算商品砼量。七是通过严格模板质量来保证混凝土外观质量、平整度及垂直度,避免事后剔凿,减少后期装修的粉刷石膏和耐水腻子用量。

2、非实体性消耗材料控制使用时间和价格(采购价或租赁价),提高周转次数。非实体性消耗材料费的计划成本,由技术部、经营部和物资部共同编制。

一是对周转性材料,技术部要针对合同工期和工程规模排出精密计划,根据脚手板和模板等的周转次数确定出租赁数量和租赁时间。经营部和物资部要通过多方比质比价,力争将租赁价格降至最低。模板配臵、脚手架搭设等,从数量、预算费用、租购形式几方面同时进行对比分析。考虑工期、综合费用以及后续工程因素,钢管和碗扣租赁,扣件自购。二是在使用方面,与外协签订包保协议,超过约定范围的丢失与毁损要进行赔偿。三是物资部掌握好租赁材料的进出场时间,降低租赁费用。四是对工具、电料等材料采取以旧换新。对云石切割片、扫帚等易耗品,经物资部确认后方可重新领用。

3、人工费控制。劳务队伍由劳务公司和核算部通过招标的方式确定。人工费的控制,项目必须做到四点:一是劳务标底尽可能压低;二是着重从加强现场管理入手,合理编制劳动力计划,精心安排组织施工,努力缩短工期,因为劳务费结算是按平米包干而不是按工日结算;三是确保工程主体结构质量。四是防止窝工、怠工现象,尽量减少预算外零工,尽量做到工完料尽场清,工作一次到位,减少预算外用工。

4、机械费控制。机械选型与数量配备科学、经济。进出场时间合理安排,使用期间统筹考虑,避免长期停臵,提高利用率。属租赁机械的,租赁单价及型号要根据方案多方询价、比价,尤其是大型机械(如塔吊),科学合理的选型,即不一味的追求低价格而降低效率、延长工期,也不超标准、高配臵,无形中增加租赁成本;尽量选择规模大、信誉好、价格低、服务质量高的机械出租企业,所有租赁机械要根据工期要求尽早安排退租时间。

四、以比对分析为检验。项目根据工程进度定期召开施工成本分析会,将实际发生成本同预算成本进行比较。无论节超,都要查找原因,经验要总结推广,错误要及时校正。

五、树立全员经营意识。经营不单是经营部门的事情,而是项目每名管理人员的法定职责。经营也并不仅仅是开源,向业主争取到合理的利润,更包括截流,要求所有管理人员尽最大努力节省费用,控制消耗,堵住跑冒滴漏现象的发生。施工过程中,对于涉及增加工程量、变更材料做法的时候,项目技术部及时与经营部门沟通,结合合同条件,及时办理变更洽商和确认单,为二次经营创造了空间和有利条件。对于分包商和供应商,通过招标、比价,择优选择;结算时严格按照公司结算制度,控制分包结算工程量,使量、价都压到最底线,努力降低分包商使用和供应商供货成本。

篇7:提升员工幸福感的方法

一、建立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常常是幸福感的核心,能够显著提升你幸福感的唯一外部因素;与你喜欢的同事建立关系,减少与你不喜欢的同事相处的时间。寻找一个能够帮助你扩展自己的人际网络的导师或者学生,让你工作起来更有动力,也更有乐趣。

二、寻找工作的意义

我们常常深陷于日常琐细的工作当中,而忘记了去思考更重要的问题——我们工作是为了什么?思考这个问题能赋予我们每天的成就更多的意义。问问你自己:我的工作如何改变他人的生活?我的公司有什么更为宏大的目标?

三、表达感谢

感恩与幸福感之间存在很大的关系。不论是开始关注自己每天的进步还是更经常的肯定你的同事,你都会通过表达感谢的方式使自自己的状态得到提升。

四、挑战自我

挑战自我是提升幸福感的一种方式,在一些你未曾涉及过的领域工作,问问你的老板你能否跟公司其他部门的某个同事共事,以了解不同部门的运作方式。能够让你的工作更具多样性,你也可以成为一

个更主动且愿意接受挑战的员工,而得到老板的青睐。

四、在休闲时不要想工作

你需要在工作上花费一生中三分之一的时间,所以不要再浪费剩下三分之二的时间去为工作忧虑。当你离开你的办公室时,请屏蔽掉脑子里关于工作的内容,去关注你生活中的其他事情——比如说与家人共处、保持健康、放松——这些能够让你成为一个更快乐的人。

五、幸福感与金钱无关

篇8:【人力资源】如何提升员工的幸福感

通过本文的研究和调查, 员工的幸福感和以下三个方面有非常大的关联性。首先, 心理参照体系的不同。心理参照体系的扩大, 从社会层面上的发展来讲, 很多成员的幸福感因为参照体系的不同, 所以缺失性比较大。其次, 在成就动机程度的影响下, 因为成就动机的需要就决定了员工在工作中的抱负。最后一种要素就是员工的安全感, 一个人的对于自我的认同性, 并且在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信心。这三个因素对于员工的幸福感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 很多单位员工离职的原因归结为两个基本点就是, 工资和工作没有成正比, 第二点是工作中有很多委屈心理。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 伴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 企业的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 经过多方面的调整, 社会文化的多元性, 很多企业职工的心理较为复杂, 也非常敏感, 在这样的情况下, 以人为本的心理, 更好的把握好员工在思想上出现的新变化才能让员工的幸福感得到有效的提升, 才能培养员工正确的价值观和认识, 提升员工在企业中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构建起和谐的企业, 这一点非常重要, 以下对提升员工幸福感和凝聚力的途径进行分析很研究[1]。

二、提升员工幸福感和凝聚力的有效途径

(一) 增强员工在单位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和谐的企业文化主要是建立起以人为本的理念, 在更好的工作氛围影响下, 员工能够切实的感受到工作过程中的愉悦感。建立健全人文关怀的机制, 才能够让员工在单位中感受到一种大家庭的氛围, 才能促进彼此更好的帮扶, 对员工也需要进行生活方面的救助和扶持, 让人文关怀在多个方面都有显示, 以此提升企业中的能量感, 更好的让个人目标和企业的统一性目标结合在一起。强化对于员工的人性化管理还需要在企业中建立起较为温暖和和谐的人文性环境, 人性化的管理对于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以及企业的综合实力有非常大的促进性作用。在平时的工作过程中, 就需要对员工的身心健康进行多方面的关注, 不断的丰富企业的文化生活, 在企业盈利的情况下, 提升企业的福利和待遇, 这样员工的本位性意识才能得到有效的提升, 才能让员工的归属感以及自豪感更强。

(二) 建立岗位体系, 实现员工的自身价值

在当前阶段内, 对员工的要进行形势任务的教育, 对于职工的工作进行积极的引导, 关注于生产的基本形势, 关心于企业的发展, 让员工意识到自己工作中的困难以及存在的危险隐患, 还有员工在工作中的发展潜力, 只有对自己职位进行全面的清除的认识, 员工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才会增强, 在工作中也才会有更多的压力感, 进而激发工作的积极性。在思想的引导上, 要关注于员工在本职岗位上的贡献, 建立起完善的岗位体系, 在具体的岗位职责落实下, 才能够让员工各司其职, 坚守自己的岗位, 实现自身的价值。在岗位职责建立的过程中包含了人员的匹配制度, 发挥出人才的作用, 做适合自己岗位的工作, 在业绩的有效获得基础上才能让员工有更多的成就感。还要发挥更大的教育形式, 传递压力, 不断的提升员工的工作动力, 鼓舞员工的士气, 让员工和单位能够同甘苦, 共患难, 兴衰与共。除此以外, 还需要对员工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在当前的形式下, 员工的思想受到网络信息以及科学技术信息多元化的影响较大, 因此一部分职工在职业道德、社会道德和家庭道德方面有一定的缺失, 这样就需要整顿工作队伍的风气, 进行多方面的教育, 帮助员工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让员工无论在家庭中还是在社会中, 责任感都更强, 家庭工作都能够照顾好[2]。

(三) 关心员工生活, 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

关心员工的疾苦和员工幸福指数有一定的相关性, 只有认认真真的听取民众的意见和建议, 听取民众的心声, 才能更好的解决民众的问题, 才能给员工送去更多的温暖, 让员工所遇到的实际性困难得到解决。把这种工作落实到实处就要从平时的点滴做起。例如, 在六一儿童节时, 可以组织员工和子女进行亲子活动, 关心员工的亲人, 关心员工的下一代, 才能让员工感觉到切实的温暖。在活动中, 可以是猜谜语的活动, 也可以是拔河比赛或者是萝卜蹲等等, 这样的活动和比赛能够给孩子、家长提供更好的交流沟通平台, 也减少了员工因为平时工作太忙疏忽对孩子照顾的愧疚性心理。孩子们在活动中获得了自己的奖品和礼物, 会更加开心, 企业提升了员工的幸福感。对于有困难的职工也需要进行多方面的照顾, 例如, 在某单位中, 知晓一个员工的家庭非常困难, 孩子刚刚考上大学, 学费没有着落, 这样就可以发挥单位的集体帮助作用, 可以使单位的一次性捐助, 也可以是发动群众来捐助, 这样孩子的上学问题解决了, 员工才能更加安心的去工作, 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在这里表现的淋漓尽致。

(四) 完善员工的休假制度

员工的休假制度属于员工的意象福利政策, 每一个单位中每一个部分的员工为了实现自己的工作目标通常都比较辛苦, 也会存在经常加班的情况, 为了能够让员工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得到有效的提升就要改变员工对于加班疾苦的怨言。在加班滞后需要及时的进行调休和补休, 以免员工的负面情绪太多对于后续工作有消极的影响。另外也可以再每一年的固定时期, 带领员工进行出游, 做好出游的计划, 给员工放松的机会, 提升员工的幸福感和凝聚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 提升员工幸福感和凝聚力要从增强员工在单位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强化对员工的教育, 建立良好的工作环境、关心员工疾苦, 发挥先进带头作用、完善员工的休假制度入手解决。希望本文的研究, 能够给相关企业单位一定的启示, 对员工的职业幸福感加以关注。

参考文献

[1]郑晓明, 王倩倩.伦理型领导对员工助人行为的影响:员工幸福感与核心自我评价的作用[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6, 37 (2) :149-160.

篇9:员工幸福感如何促进业绩提升

幸福作为人类追求的永恒主题,得到了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文化学等多个学科的诠释,更是受到了社会实践多个领域的关注。同样,在企业和组织实践领域,倡导快乐工作、关注员工幸福也已经成为管理界非常关注的问题。这不仅是因为员工幸福感能够极大提升员工个人和管理者的绩效,还在于员工幸福感在使个人绩效产生辐射和累加效应的同时,使组织绩效也受到积极影响。

近年来,格略集团心理管理研究院与交通银行就“交通银行幸福企业建设”展开了深入的研究与实践,经过系统调研、建模、分析,以及交通银行近10万人大样本验证后,得到了员工幸福感与组织绩效之间结构稳定的模型,(如图1),并得出如下结论:

组织绩效受组织管理行为和员工心理感受(幸福感)的影响。

员工心理感受(幸福感)是组织管理行为和员工胜任能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员工胜任能力对组织绩效的直接影响很小,员工心理感受(幸福感)对组织绩效作用更加明显。

组织行为如何影响员工幸福感

通过在交通银行的研究与他们的实践发现,来自于组织的34个独立且相关的行为,直接影响员工心理在工作及生活方面的28个感受。当这28个心理感受获得满足时,员工的幸福感较足。

在组织内获得的工作幸福感

工作影响员工感知的管理因素包括:工作及其条件、环境是否影响员工的身体健康,工作要求给员工带来的压力程度,工作方式可以自主选择的程度,工作中是否能够获得必要的信息和资源支持,工作职责、权限、程序及其标准是否清晰,工作安排与信念、能力的匹配程度,工作本身具有的价值和成就。

在日常工作中,组织的上述管理因素所构成的相关组织行为,直接影响员工的幸福感受,即安全感、舒适感、清晰感、匹配感、掌控感、投入感、成就感、价值感。

在组织内获得的生活幸福感

影响员工在组织内获得的生活幸福感的管理因素包括:薪酬福利对员工生活的保障程度,员工工作与生活的平衡程度,组织对员工及其家庭生活的关心程度,对员工压力缓解及心理健康成长的关爱程度。因此,组织在上述管理因素方面的相关行为,能直接影响员工在组织工作而获得的在生活方面体会到的幸福感,包括:在组织内获得的成长幸福感,人际幸福感,管理幸福感,以及来自组织内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在组织内获得的成长幸福感。指员工在职业发展受到重视和关注的鼓励感、希望感,以及成长需求的满足感和能力提升的成长感。影响这些感受的因素主要包括员工的成长与发展受到鼓励的程度,员工是否有足够的学习成长的机会,员工培训内容与方法的有效程度,员工职业发展空间与规则的明晰程度。

在组织内获得的人际幸福感。指人际环境为员工带来的和谐感受,包括同事间、团队间的信任感、支持感,团队成员的承诺感,人际氛围的愉悦感,以及对于这个团队的自豪感。影响这些感受的因素包括同事间齐心协力、乐于承担的程度,获得他人支持的难易程度,部门间换位思考、横向协作的程度,同事间坦诚交流的程度,同事间相互欣赏与吸引的程度。

在组织内获得的管理幸福感。指员工对公司、部门各级管理者管理风格的感受,包括公平感、激发感、明确感、参与感、尊重感。影响这些感受的因素包括在绩效、晋升等方面公正对待员工的程度,重视员工建议并鼓励员工参与的程度,员工对上级主管期望及组织变化的了解程度,按业绩及表现对员工进行肯定与激励的程度,鼓励员工创新的程度,各级主管能主动担当、以身作则、亲和沟通的程度,各级主管按员工特征进行授权指导、有效管理的程度。

来自于组织带来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影响这些感受的因素包括战略愿景的明晰程度、整体运行效率的提升程度、文化与经营管理行为的一致程度、在行业内的领先程度、品牌在市场上的影响程度、组织对社会的整体贡献等。

员工心理能力影响幸福感受

员工的心理能力会影响他们的幸福感受。总体来说,有10大心理能力影响幸福感的获得。

自我悦纳:能客观评价自己,接纳和肯定自己并对现实满意的能力。

意义寻求:拥有明确的人生信念和发展方向,并在现实中持续寻求工作和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

自主定向:目标和行为选择的动机来源于员工内在的价值与承诺而非单纯的外部比较和奖赏激励。

乐观积极:能够从正面的角度看待问题,对未来充满希望并积极投入的倾向。

合理归因:在对自己行为因果进行解释时内隐或外显的信念及方式的积极合理程度。

自信坚韧:面对问题坚信自己有能力解决并能持续投入。

情绪调节:能够觉察自己的情绪及其变化并采用健康合理的方式进行表达和调节。

人际促进:能够尊重并理解他人,接纳不同、乐于助人,建立积极的信任关系。

自我拓展:能够主动尝试并不断总结和反思来实现自身进步和突破。

掌控环境:能主动接纳事物的变化与多样,并通过灵活调整来融入环境和把握机会。

员工幸福度与组织幸福绩效

员工活力、敬业度、满意度、组织凝聚力、竞争力、服务提升、综合业绩是衡量组织幸福绩效的七个指标。基于交通银行50000多个有效样本的数据,我们运用回归分析和相关分析的统计方法,探究了交通银行幸福指数与其幸福绩效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幸福指数与幸福绩效之间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84。

幸福度与员工活力

员工活力是指员工在工作场所中与重要的人或事发生交互时,所体验到的一种强度适中的积极情绪反应,具体表现为体力充沛(physical strength)、情绪积极(emotional energy)和认知活力(cognitive liveliness)三个方面。体力充沛指员工具有良好的生理状态;情绪积极指员工能对他人需要感同身受,对他人进行情感支持;认知活力指员工思维的敏捷性。员工活力不仅针对工作领域的积极情感,还包括了对工作场所中的非工作行为(例如同事间社交、文娱体育活动等)的热衷与喜爱。

本研究的研究结果显示,交行幸福指数与员工活力的相关系数为0.73。由图2散点图也可以明显看出,机构员工幸福感越高,员工活力越高,具有极强的相关性。

相关研究也表明,积极情感可以拓展人们的智力资源和生理资源,从而促进个人活力的提升。由于积极情感往往会让人产生安全感,而不是威胁感,因此能促使人们更加发散性地思考问题。所以,积极情感可以让人变得更加富有创新性和灵活应变能力。同时,快乐的人往往精力旺盛,他们会积极投身于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各种体育运动和休闲社交活动。有害健康的行为也较少在他们身上发生,如吸烟、不健康饮食、酗酒和滥用药物。快乐的心情还可以提高睡眠质量。此外,消极情感会减少淋巴细胞的产生,进而降低免疫系统的功能。由于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不会同时出现,因此,积极情感的出现可以缓解消极情感对于免疫系统的负面作用。也有大量的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发现,高活力的员工会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是较好的组织公民。

幸福度与员工敬业度

员工敬业度是员工在情感上认同和投入其所做工作和所在组织的程度,是组织在给员工创造良好的环境和发挥优势的基础上,使每个员工作为所在班组或部门的一份子,并产生一种归属感和“主人翁的责任感”。

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交行幸福指数与员工敬业度的相关系数为0.71。由图3也可以看出,基本呈现机构员工幸福感越高,员工敬业度越高的相关关系。

相关研究也表明,快乐员工的缺勤率和离职率较低,而且他们的行为更接近组织公民行为。咨询公司中盛幸福(IFG)针对《财富》杂志“最令人尊敬的企业”的研究也显示,幸福员工的病假天数仅是不幸福员工的十分之一,幸福员工自愿工作更长时间,也会更投入工作。CEB 公司的调查显示,通过尊重员工价值并提高员工投入度,员工跳槽的概率则能减少87%。此外,Staw等人发现,具有更多积极情感的员工往往能够获得上司和同事更好的评价。管理人员对于快乐员工的工作质量、生产能力、可靠性和创新能力都给予更高的评价。

幸福度与满意度

工作满意度作为一个概念最早是由Hoppock提出的。Hoppock认为,工作满意度指员工在心理和生理两方面对环境因素的满足感受。工作满意度通常被界定为员工对工作的一种积极情感反应,这种反应是基于对工作的实际结果与预期结果的比较。

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交行幸福指数与员工满意度的相关系数为0.82。图4也基本呈现机构员工幸福感越高,满意度越高的相关关系。

现有的大量研究也都证实了员工幸福感与工作满意度二者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Tait等发现,快乐的人通常会表现出更高水平的工作满意度。Judge和Locke通过对护士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主观幸福感和工作满意度之间存在着相互关系。Russell研究发现主观幸福感对工作满意度和工作绩效具有显著的影响。更进一步的研究中,Dolan和White通过对工作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二者关系分析,提出了三类不同的模型:溢出模型、补偿模型和分割模型。其中,溢出模型意味着更高的工作满意度水平会导致更高的主观幸福感水平。而Kahn的研究也发现,个体只有体会到较高的工作满意度时,才能获得较高的主观幸福感。可见,员工幸福感与工作满意度之间也是相互促进的良性关系。

幸福度与凝聚力

凝聚力是指整个单位能够像一个团队那样工作,员工之间相互承担义务,共同对团队工作任务承担责任。

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交行员工幸福度与凝聚力的相关系数为0.80。由图5也基本呈现机构员工幸福感越高,凝聚力越高的相关关系。

相关研究也表明,快乐的人有更多可以依靠的朋友,也能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工作中出现更多积极情绪的员工可以从同事和上司那里获得更多的情感支持和有形帮助。而且,快乐的人较少嫉妒他人,而更多地帮助他人,更愿意与他人合作,而且在工作中表现出更多利他、礼貌、有责任心的行为。此外,钟敏在对高校教师的调研中也发现,凝聚力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和间接影响着教师的幸福感。反过来,教师在一个环境中获得了更多的幸福感之后,自然会凝聚在这样一个环境中。也就是说,凝聚力与幸福感是相辅相成的。

幸福度与竞争力

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交行幸福指数与竞争力的相关系数为0.67。图6基本呈现机构员工幸福感越高,竞争力越强的趋势。

其他种种调查研究也都反复证明了提高员工幸福感对于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性。罗素集团多年研究《福布斯》“最佳雇主100强”榜单上的企业。他们发现,榜单上的多数企业比标普500股价指数上的企业有更高的投资回报率。在中国,咨询公司中盛幸福曾与剑桥幸福研究院进行合作,他们的研究表明,从2000到2005年,《福布斯》“最佳雇主 100强”榜单上的企业,其股票平均每年增长14%,而行业平均增长率为6%。而中盛幸福针对《财富》杂志“最令人尊敬的企业”的研究则指出,“尊重员工价值”指数高的公司,其资产回报要比同业其他公司高出3倍。同时研究还发现,幸福企业历经金融危机依然有最突出的表现。2008年,WPF投资比重最大的企业包括英特尔(4.2%)、微软(4%)、富国银行(3.5%)等知名的幸福企业。实践证明,这些企业在金融危机经济低迷时期依旧充满竞争力,比其他企业在应对市场挑战中有更出色表现及回报率,一些IT类幸福企业还表现出了高于标普指数的优良业绩。我们可以以富国银行为例来说明。2008年,美国道琼斯工业指数下跌33.82%,花旗银行股票价格则重挫77.43%,没有分红派息,美国银行股票价格表现略好,但也下挫66.09%,现金股息仅0.01美元/股。而同期,富国银行股票价格仅微跌3.28%,现金股息更是达到0.34美元/股。2008年末,富国银行市值一跃成为全球第五,超过美国银行和花旗银行,位居全美第二。幸福企业受金融危机和大环境的影响较小,在恶劣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依然能持续保持很好的业绩,当中体现到的竞争力与持续发展力不言而喻。

幸福指数与服务能力

服务能力是指员工能致力于客户服务提升的程度。对同一个服务组织,即使拥有相同员工、相同设施,在不同的时期生产能力也可能不同。这是因为顾客的需求和要求在不断变化,员工提供的服务也是变化的。

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交行幸福指数与服务能力的相关系数为0.64。图7也基本呈现机构员工幸福感越高,服务能力越高的趋势。

George发现由快乐管理者领导的部门其顾客满意率较高,销售部门尤其如此,营销人员中的快乐气氛是顾客满意度的一项独立预测指标。Seligrnan等人的研究发现乐观的寿险代理人能销售较多的保单。可见员工幸福感与组织服务效能之间的相关。

幸福指数与综合业绩

综合业绩是指单位员工能致力于整体绩效改进的程度。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交行幸福指数与综合业绩的相关系数为0.68。图8基本呈现机构员工幸福感越高,综合业绩越好的趋势。

工作幸福感对员工和管理者绩效的影响,得到了许多研究的证实。管理者对正性情绪倾向高的雇员的工作质量、生产率、可靠性和创造性做出的评价更高。Wright及其同事的研究也得到相同的结果,发现上司对快乐的员工评价更高。在一项管理者评价任务中(包括领导能力和对信息的掌握),Staw和Barsade发现快乐的人明显表现得更好,正性情绪倾向高的个体更容易进入管理层。因此,幸福感(或者说积极情绪)可以比工作满意度更好地预测工作表现。Lubomirsky等对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并保守估计工作幸福感和工作绩效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27,也就是说工作绩效的变异至少有7.3%是与工作幸福感相关的。

工作幸福感使个人绩效产生辐射和累加效应,组织绩效也受到积极影响。Wright和他的同事通过研究发现组织的快乐氛围与生产力和利润率显著相关。Harte等提出了与幸福感相似的概念“工作投入”,他们的分析表明,工作场所的幸福感与部门的生产力、雇员保留、顾客满意度、安全以及公司的盈利和股票价值间存在相关。CEB公司的调查也显示,通过尊重员工价值并提高员工投入度,企业绩效能提升20%,员工跳槽的概率则能减少87%。盖洛普的调查也显示,幸福员工的高绩效每年可以使美国企业避免损失3500亿美元。

上一篇:描写紧张心情的小练笔 心儿怦怦跳下一篇:体育卫生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