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生最美的祝福

2024-04-25

这一生最美的祝福(共14篇)

篇1:这一生最美的祝福

就是能信靠主耶稣

走在高山深谷

他会伴我同行

我知道,这是最美的祝福

在无数的黑夜里

我用星星画出你

你的恩典如晨星

让我真实的见到你

在我的歌声里

我用音符赞美你

你的美好是我今生颂扬的

篇2:这一生最美的祝福

走在高山深谷

他会伴我同行

我知道,这是最美的祝福

走在高山深谷

他会伴我同行

篇3:孩子,一生最美的祝福

不久前,一位四十多年的医师老友,邀约几位朋友一起吃饭。席间大伙儿聊天,谈到我的四个孩子都已结婚生子,而且我有九个孙子了;同桌的朋友都好惊讶,因为我们是年龄差不多的多年好友,但有的小孩还没生孙子,甚至有的小孩才刚结婚,但我却已经是九个孙子的爷爷了!我开玩笑地说:“我是1940年出生,刚好是一甲子一次的金龙年,而且从怀孕到出生都在龙年,是标准的龙头龙尾,再加上我出生在被称为龙岩的广西桂林丽江七星岩,这么好的质量当然要多传宗接代!姓黑的人口实在太少了,只好努力增产报国!”想想看,从我一个人姓黑,到四个孩子、九个孙子,他们成长过程中会接触许多朋友及同学、同事,这样的人际网络开枝散叶下来,应该可以让很多人知道有人姓黑啰!

虽然是半开玩笑,但心理感触良多。我回想起父亲年老时,常常会自言自语的说:“想当年,我十几岁就离开老家,一个人白手起家打天下,没想到后来生了六个孩子,现在则有了十三个孙子,想不到、真想不到啊……”每次听到父亲这样嘟嚷着,我都会想,父亲这么说,到底是引以为傲,还是觉得他的人生和家庭一路走来,实在有些不可思议呢?

小儿子黑立行在美国结婚的时候,有一个亲戚从墨西哥州来参加婚礼,他告诉我:“你今天的成就、名望,我一点都不羡慕,但我最羡慕的是你有这四个好孩子!”当时我连声说不敢当,但我必须承认,内心其实是非常安慰满足的。我的母亲也说过同样的话,妈妈都会跟我说:“龙龙啊(我的小名),你生这四个孩子真好!”我也觉得很开心。还有一次在机场,一群空中小姐认出我,说要跟我拍照,拍照的时候一位很漂亮的空姐问我说:“黑先生,你的孩子都结婚了吗?”我说:“是啊,都結婚了。”结果她说:“好啦,那我们没希望了!”然后就很失望地离开,让我不禁失笑,但觉得很高兴。

出版《黑幼龙慢养教育》和《黑+的幸福秘密》这两本书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孩子有多棒,有多与众不同。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二十年前,我们和四个孩子都还住在美国,孩子们正是青少年时期,非常叛逆。有一天,我们的几位邻居还一起到我们家抗议,说我们对四个孩子管教不当,让孩子满口粗话,行为不检,会带坏他们的小孩。我那时心情真的好低潮,甚至很气、还想跟邻居吵架,真的觉得非常没面子。孩子是慢慢养大的。如今,当这两本书从台湾大好书屋来到大陆中信出版社,考虑到诸多原因,就把这两本书合成一本,我们最后敲定书名为《慢养》。“慢养”,并不代表放任孩子,而是能够给孩子学习的机会,让他们在学习中成长,找到最好的自己。如此一来,家,就是孩子生命力的来源,家也才能为孩子的人生加分。经过前二十年培养孩子们自由决定、自我负责的过程后,近来这二十年,他们每一个人在工作及家庭上,都有不错的生活,感觉很像是前二十年的“慢养”教养方式,终于有了丰硕收割!现在回想起来,真的觉得很不可思议。我们也曾走过孩子叛逆、最不听话、行为最恶劣的岁月,经历过最糟糕的黑暗期。其实,我并不喜欢教别人怎么教养孩子,因为每个家庭的状况都不一样,如果父母天天跟小孩在一起,都不知道怎么教导小孩的话,我们外人哪有资格置喙什么?而且大家对所谓“好孩子”的定义不同,是很会念书的孩子,就叫好孩子吗?

像我的四个孩子,个性完全不同,成长的背景也不一样。老大老二出生的时候,我还在空军,太太百龄在内政部卫生司药政科上班。每天早上我们就把一大迭、两三包的尿布准备好,送到托儿所;晚上才去接他们,回到家后,我和百龄一个人煮菜,另一个洗尿布。遇到下雨天,尿布晒不干,又怕电费太贵,只好用木炭来烤尿布,现在回想我们老是用木炭烤尿布,竟然没有一氧化碳中毒也算幸运的了。就这样,夫妻两人分头忙到小孩睡觉后,才有时间可以坐在床边聊聊天。日子真的很苦,不晓得当初是怎么熬过来的,但也是一段很有意思的回忆。我也相信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老大和老二,他们许多价值观就会跟老三及老四不一样,如果父母亲能够注意到这一点,考虑到孩子成长的过程和环境的不同,自己就会少掉很多烦恼。

黑幼龙

卡内基训练大中华地区负责人,幼龙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负责人。

篇4:背负这一生的散文

幕晨幕夕,起伏一念,归根结底,我们都是尘世中的渡客。该来的你挡不住,不及的,随它去,你留不住。就像你期待什么,什么就离你越远。

如今二十二岁的年纪,曾在外城的日子拥有着自己喜欢的事情,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然而,时间与地点的不等,阴差阳错的就驻足在了这片黄色的土地里重头开始。然而自己所喜欢的事情又在这片黄色的土地里起步。是的,人不管在哪里,只要有着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哪里就是停留的脚步。何况在这片黄色的土地上,有着爱我的,和我爱的。

是的,就是这样。就是因为这片黄色的土地,似乎它在我的眼里总有着不一样的情义。我也不知道怎么去说,更不知道手中的这支笨笔,该怎样将它谱写,只能在这个月亮挂起的时刻,轻轻的敲打着键盘,将这瞬间的情愫去记录。

黄土高原的`风,向来以猛烈著称。今夜的寒风也不例外。寒风它还是一个劲儿的刮着。窗外是灯火阑珊的街头,路的街头总是在一个时间段,有着一个穿着火红一样颜色衣服的女孩骑着自行车走过。而在今夜在拐弯处的她,单薄的身体险些被风刮倒。让蹲守在窗内的我不经替她捏了一把汗。母亲说过,“这辈子你最在意一件事的时候,就是你爱上她的时候,只是不知道该如何面对。”是吗,我也不知道,但现在似乎对母亲的那句话,在心里慢慢的开始被认可。是的,就是这样,每个夜晚的这个时候,这个女孩总是会出现在这个时间段。也因此我习惯了在这个时间段,看她来来往往。或许是我爱上了那个穿着火红颜色风衣的女孩,然而心却告诉自己,那不是爱,是一种心里的牵绊。

女孩的身影转眼即逝,门被风敲击,发出生响。同时还有块破了玻璃的窗户,同样发出忧扰的声音,一声、俩声……

那年十七八岁的我,独自一人背着行李,离开了这片黄色土地。四年的学习生涯既游走城市的角落时间,让我不由的有些想念故土的一切。直到我在外城的最后一天,同样我用离开故土的情绪,离开了外城的一些人,离开了外城的一切。回过头来,同样的不舍、同样的情义,是痛苦的难言和不舍。

我记得我留在这片故土的时候,母亲还说过,“让我留在这片土地上,那些曾经有过的,走过的,就必须丢掉。如果不曾舍弃,怎么会有舍与得。”是的,不曾抛弃,怎么会拥有新的开始啦?舍与得之间,往往就是这种微妙的关系。

如今,当我翻阅记录着在外城的文字的时候,内心是一种难言的情绪。似乎那四年之间游荡过得脚步,一个又一个的脚印,深深地就刻在了脑海里。如今俩眼望去,眼神里除了空洞,仅剩一根燃烧烟头的烟蒂,闪耀着昨日的光芒。外城的故事也因此就这样落笔。

如今在归来的日子里,总是喜欢平卧在黄土高原的一角落里。闻一闻荒野上野草的味道,和和着沁人心甜的地泥土气息。对就是这样,因为这样才能将外城归来的心事慢慢的愈合起来。

黄昏下,炊烟在度升起的时候,才会翻身起立。找一最高点,看一看这山坳上的夕阳红,望一望这一望无际的山川。因为它独特荒芜美,总是在这一刻显得越加美丽。

都说叶落归根,可是谁又知道。叶落归根,归的是心境,还是灵魂的躯壳啦?那些背负一生的选择,痛的是那么彻底,清晰,让自己变的孤独又无依。

有时候,时常一个人点着一根兰州。看着烟火的亮与暗。这一亮一暗之间,它张扬了我曾经在外城的日子,暗了我对外城的故事。

篇5:经典散文:这一生的平淡

说不出它的味道,只知道自己很愧疚,妈妈这一生都很平淡的人,总是以最好的来满足我们需要的,没有穿金用银,以车代步的享受,没有豪华的`住宅,但她并不奢望,可以全都拥有,她想要的也只是每个父母都有的一颗心愿,子女能够成材,能够幸福,至于自己她想过吗——

我不知道妈妈的心里的幸福到底是什么,夫妻间的争吵有时候也是家常便饭,她也会生气地和我说,:“你爸,一点也不会体谅我,我不能和他永远呆在一起,脾气和不来”虽然她嘴里是这样说着,但我也知道那只是一种说不出话的理由,她这一生的平淡就和我爸过着朴实无华的生活,虽然没有新世纪的手牵手的逛街浪漫,没有可以靠在他肩膀上的闲情逸致,但我知道他会坐在我爸的单车上一起去菜市场,这就是平淡的生活,平淡的她。

因为工作的关系爸和妈分开了,在不同的城市过着她们不同的生活,妈也曾经说:分开了最好,免天天吵架”可看到她眼睛时却闪动着另一种情怀,没有我们陪在她身边她一定寂寞了,可她并没有向我爸提一个字,我想这并不是隐瞒,只是她怕爸爸牵挂。

就这样过着她的生活,对我们的要求并不是没有,只是不再压迫,她只会是教育,不是她无能,只是,她说可以让我们自己去做,去思虑,人生的路要锻炼,要自己去走,她能给我们的也只是鼓励,当我们的观众。当我做错事的时候,她会的也只是给我们最基本的道理。

篇6:人的一生只有这5天

1、感谢前天

前天是我们无法选取的,对生命的存在我们就应心存感激,感谢父母给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把我们带到这个完美的世界,能够看到晨辉落暮,能够感受生命精彩,尽享生命的乐趣。

2、总结昨日

昨日是我们行走的轨迹,在那里有过快乐、幸福和成功,也有痛苦、不幸和失败,但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昨日的失败是明天成功的基础,不能放下学习,更不能放下进步。

3、把握这天

这天就应倍加珍惜,好好学习,多多实践,让自己脚踏实地向前走。昨日已经过去,明天尚未到来,能拥有的`就是这天。只有这天辛勤的耕耘,才有明天丰硕的成果。

4、追求明天

明天是充满期望的未来,对我们有着十足的诱惑,理想只有在这天埋下,才能在明天实现。

5、不惧后天

正因这天、昨日我们已经认真度过,我们的后天就会是精彩的,对后天又何惧之有?后天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就像白天和黑夜永远不能分开。

篇7:王明的这一生

【米夫的“得意弟子”】

王明与中共中央的关系,是从反对中共中央开始的。

王明原是武昌商科大学预科的一名青年学生,1925年11月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在那里,他成了校长米夫的得意弟子,成了一个教条主义者,并积极参加了学校里的派别斗争,形成了以他为首的一个小宗派。由于以瞿秋白、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不同意他们的做法,王明于1928年带头开展了反对中共代表团的活动,“这就是后来延安整风时博古所说的王明宗派‘反对中国党的第一战’”。(《杨尚昆回忆录》,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1929年3月,在莫斯科呆了5年多的王明回到上海。有的回忆说,当时中共中央提出让王明到革命根据地去工作,但他不愿意,也“不愿到基层工作,坚持要留在中央机关,一心一意想当领袖。他既害怕白色恐怖,又害怕做艰苦细致的群众工作”。(师哲《在历史巨人身边——师哲回忆录》,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但据王明自己回忆,开始时他的工作很不顺利。直到“五一”节前,他才和中央机关接上头。李立三对他说:“你虽然在莫斯科学习过,但没有实际工作经验,要到最下层、最艰苦、最困难的地方去。”于是派王明到中共沪西区委,做《红旗报》的通讯员。但王明到达后,才知道那里已经有了通讯员,于是只能做候补通讯员,每天只是领来报纸,送发报纸。直到7月27日,才被调到沪东区委宣传部。10月中旬,又调任中共中央宣传部《红旗报》编辑。1930年1月12日王明被捕后,雇了一个印度巡捕到中央秘密机关送信,请求营救,致使党的许多机关不得不立即转移。所以2月18日王明刚被交保释放,党中央就批评了他,给了他党内警告处分,改派到全国总工会宣传部做《劳动》三日刊的编辑。6月初,又调任中宣部秘书。这期间,王明写了几十篇文章,极力宣传共产国际的左倾错误主张,在很多问题上的观点比李立三更“左”。

1930年6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了代表“立三路线”的《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几省的首先胜利》的决议。当王明听说共产国际远东局驻上海代表罗伯特反对这个决议,共产国际也一直未批准这个决议时,便揣摩其意图,在7月9日中央机关工作人员政治讨论会上,与博古一起对这个决议提出不同意见。当时,李立三、向忠发等很恼火,立即给他们扣上“右派”、“小组织者”等帽子,又给了王明留党察看的处分。第二天即7月10日,王明又给中央写信,重申他在会上讲的意见。8月,中央又给他留党察看六个月的处分,并调出中共中央宣传部,下放到江苏省委宣传部工作。王明提出的一些意见虽然是对的,但更多的是站在更“左”的立场上反对李立三的。

【从一般干部到掌控中央大权】

为纠正李立三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中共中央根据共产国际7月23日关于中国问题决议案的精神,在瞿秋白、周恩来主持下于9月召开了六届三中全会。这次全会虽然没有指出李立三犯的是“路线错误”,但实际上纠正了李立三的左倾错误。对于六届三中全会,王明也曾表示拥护,并表示服从党的分配,到农村革命根据地去工作。

但共产国际看到中共中央报去的材料以后,改变了原来的看法,认为李立三犯了“路线错误”,并于1930年10月发出《共产国际执委关于立三路线问题给中共中央的信》,即“十月来信”,实际上否定了中共六届三中全会。王明在离开上海以前,从苏联回国的学生那里得到了共产国际的“十月来信”,立即改变态度,从拥护三中全会变为反对三中全会,并以未撤销对他的处分为借口,赖在上海不走。11月13日,他和博古联名给中共中央政治局写信,用激烈、尖锐的词句反对三中全会和三中全会后的中央。四天之后他们又向中央写了第二封信,提出撤销对他们的处分等三条要求。

中共中央于11月16日接到共产国际来信后,中央政治局接连召开会议进行研究,认为不宜扩大讨论,以免妨碍正在进行的工作转变并造成党的分裂,指出王明等人的活动是为了反对六届三中全会后的中央。但王明根本不听劝告,进一步展开宗派活动。他一方面加紧撰写、修改他的《两条路线》,即后来改名为《为中共更加布尔什维克化而斗争》的小册子,一方面进行串联,与罗章龙等人联名写信要求召开紧急会议,解决党内的政治、组织问题。于是,中共中央不得不于12月9日作出《关于召集中央紧急会议的决议》。

但正在这时,米夫以共产国际代表的身份来到上海。他认为召开紧急会议并没有把握把瞿秋白赶下台,把王明扶上台,于是提议召开扩大的六届四中全会。在米夫的一手把持下,中共中央撤销了对王明等人的处分,并任命他为江南省委(习惯上称江苏省委)书记。在1931年1月7日召开的六届四中全会上,王明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这样,王明作为一个刚回国不久的不到27周岁的青年学生,一个原来连中央委员也不是的一般党员干部,在米夫的一手扶植下,一跃登上了中央的领导岗位。从2月开始,他又成了中央政治局常委。(杨奎松《王明上台记》)

有个问题有些读者一直有疑问,即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王明只是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他成了中央政治局常委后,也只排名第四,前面还有向忠发、周恩来、张国焘。张国焘于这年4月到了鄂豫皖根据地以后,王明也只排名第三。那么,为什么从六届四中全会开始的错误叫做“王明路线”呢? 我想这里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王明虽不是中央主要领导人,但操有实权,并且最受共产国际的信任。毛泽东在批判王明的时候也说:王明在四中全会上实际上是“夺了权”,他“实际上做了总书记”。这就像李立三犯错误时不叫“向忠发路线”,而叫“李立三路线”一样;二是六届四中全会后的中央工作,实际上是以王明的《两条路线》的小册子为纲领的,当时的各项方针政策不过是这本小册子的内容的体现和具体化。以后王明虽然到了国外,但新成立的中央临时政治局贯彻执行的还是王明走前制定的那条路线,即“国际路线”。在延安整风时,中央曾把博古和王明并称,将这条路线称为“王明、博古的机会主义路线”。后来博古不幸牺牲,加上认错态度又较好,所以以后就只称王明的左倾路线了。当然,王明的这本小册子也是贯彻共产国际的决议的。

【从坚持左倾错误到较早提出一些正确主张】

1931年10月18日,王明秘密乘船离开上海,11月7日到达莫斯科,开始就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并在共产国际领导机关负责处理中国党的事务。后来他担任了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委员、政治书记处书记、书记处候补书记,是中共在共产国际里职务最高的人。

过去很多著作认为,王明到共产国际以后,仍在遥控中共中央,贯彻他的左倾主张。我认为,这只讲了一个方面,说他遥控中共中央,似乎有些夸大。因为莫斯科和上海及中央苏区相隔万里,电讯、交通都十分不便,王明即使要遥控,也鞭长莫及。况且,王明和博古后来也发生了分歧。

由于王明在共产国际工作,能够比较早地了解共产国际及苏联政策的变化,因此,随着苏联对外政策及共产国际主张的转变,他的思想也开始发生变化。他与博古主持的临时中央政治局和新的中央政治局发生了分歧。

例如1933年11月30日,王明在《中国苏维埃区域底经济政策》一文中,提出了一些修改对富农、土地、工商业、劳动政策等方面的左倾错误的意见,指出当时不能从苏区经济中铲除资本主义,而应利用它振兴苏区的经济;不能消灭富农和频繁地重新分配土地,应当保护、发展工商业和允许自由贸易等。这与博古主持的临时中央政治局的认识是不一致的。

又如1934年8月3日,王明和康生在给中共中央写的一封长信中,对博古主持召开的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政治决议案》中关于粉碎六次“围剿”(这里说的第六次“围剿”,即通常说的蒋介石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作者注)的斗争“是阻止中国走殖民地道路的斗争”,“是争取苏维埃中国完全胜利的斗争”,要扩大百万红军,争取一省数省的首先胜利等提法提出了批评,认为中国革命是一种长期性的坚(艰)苦斗争,六次“围剿”不仅不是最后决定中国命运的斗争,并且也不是决定胜负的斗争;把扩大百万红军的口号作为目前实际行动的口号,会不可避免地发生许多难以解决的困难(像武装、干部、供给等),同时还会发生把地方武装都集中到红军来的现象,因之不能不减弱在敌人后方两翼的广大的游击战争。目前必须首先提出“反日反蒋”的口号。在这口号之下,团结一切有可能参加这个运动的力量,来反对目前革命的最主要最凶恶的敌人。

尽管王明并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自己所犯的左倾错误,他的思想转变并不彻底,但对于他的思想转变和他对博古等人的批评,是应该肯定的。

【从宣传抗日统一战线到犯下“严重错误”】

1937年11月,王明与康生等启程回国,11月29日回到延安。在12月9日至14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上,王明被补选为中央书记处书记,并决定由他与周恩来等组成中共中央代表团,负责与国民党谈判。12月18日,他与周恩来、博古等到了武汉。在12月23日召开的中共中央代表团与长江中央局联席会议上,他被确定为中共中央长江局书记。

在长江局工作期间,王明在一些大的问题上与中央是一致的。第一,他也是坚持抗战、反对投降的;第二,他也是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合作,反对分裂的;第三,他也是主张保持中国共产党组织上的独立性,反对取消中国共产党的。他在长江局期间也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长江局的成绩,有王明的一份功劳。

但是,王明在长江局工作期间也宣传和贯彻了他的右倾主张,在不少工作上犯了严重错误。1941年10月8日,毛泽东在中央书记处工作会议上对王明这个时期的错误作了以下概括:“(一)对形势估计问题——主要表现乐观;(二)国共关系问题——忽视在统战下的独立性与斗争性;(三)军事策略问题——王明助长了反对洛川会议的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的方针;(四)组织问题——长江局与中央的关系是极不正常的,常用个人名义通电给中央与前总,有些是带指示性的电报。不得中央同意,用中央名义发表了许多文件。这些都是极不对的。”

1938年9月至11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六届六中全会。毛泽东在会上肯定了刘少奇对“一切经过统一战线”口号的批评,强调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并因武汉失守撤销长江局,结束了王明对南部中国党的领导,基本上克服了王明右倾错误的影响。

长期以来,一直把王明在抗战初期的错误称为“右倾投降主义”。直到2002年出版的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写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下册,才改变了这种提法,只说王明在抗战初期犯了“右倾错误”,没有再提“右倾投降主义”。

近年来,不少学者又提出了新的看法,认为不能再把王明抗战初期的错误看作右倾错误。 看清这个问题的关键,我认为是站在什么角度来分析。如果站在中共党史的角度,王明的一些做法当然可以认为是右的;但如果站在中国现代史的角度,就不能认为王明在抗战初期是右倾的。王明回国的时候,第二次国共合作已经建立。既然是合作,就应该互谅互让,不能一味地强调斗争。特别是他回国不久,就到武汉与国民党进行谈判,并主持中共中央长江局的工作,直接在那里同国民党打交道。在这种情况下,他更多地强调联合、团结与合作,强调有些事情要经过国民党同意,并没有什么错误。

即使从中共党史的角度,也很难说原来批判王明的那些问题都是右倾错误。例如毛泽东批判的那几条:第一条是“对形势估计问题——主要表现乐观”,以及“以速胜论反对持久战”,这只能说是认识问题,如果一定要说倾向的话,那不仅不是“右”,而且是“左”;能够说“右”的问题只有第二条,即“国共关系问题——忽视在统战下的独立性与斗争性”。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王明也不是一概错误,要作具体分析。第一,王明并不是不要中国共产党和军队的独立性。他在提出“一切经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切服从抗日”口号的同时,对这个问题是强调的。第二,王明并不是没有开展对国民党错误思想及行动的斗争。第三,王明讲的很多话,毛泽东也讲过。当然,王明在很多问题上与毛泽东的看法还是不同的。其中最大的不同,是毛泽东与国民党殊死斗争了10年,对于如何反对国民党的限制和打击,发展壮大自己的力量,考虑得更多一些。而王明是带着斯大林和共产国际关于加强国共合作的使命回国的,因而对于怎么和国民党合作抗日考虑得更多一些。所以后来毛泽东批评王明是“对自己的事(指中国革命问题)考虑得太少了!对别人的事却操心得太多了!”(1945年6月毛泽东同师哲的谈话,见师哲《在历史巨人身边——师哲回忆录》)

很多著作认为王明这次回国是来夺毛泽东的权的。但从现有的材料看,没什么材料可以说明斯大林曾想过以王明取代毛泽东。相反,王明回国前,季米特洛夫曾一再告诫他回国后不要争权:“你回中国去要与中国同志关系弄好,你与国内同志不熟悉,就是他们要推你当总书记,你也不要担任。”(徐则浩《王稼祥传》,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版)

【从讨好毛泽东到对抗整风运动】

自从在六届六中全会上受到批评以后,王明为了扭转被动局面,开始极力吹捧毛泽东。

1940年5月3日,王明在延安“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开学典礼上作了《学习毛泽东》的讲演,说要学习毛泽东“始终一贯地忠于革命的精神”、“勤于学习的精神”、“勇于创造的精神”、“长于工作的精神”、“善于团结的精神”,说党的一大以后毛泽东“便是我们党的主要的领导人,便是中国革命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大革命失败后毛“如鹤立鸡群一样英勇坚决地继续革命工作”,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和战略家,而且是伟大的理论家”,“在农民工作中,他是一个有名的农民工作大王;在军事工作中,他是伟大的战略家;在民权工作中他是天才的政治家;在党的工作中,他是公认的领袖。不管什么工作,只要放在他手里,他都能做好,只要你向他请教,他都能告诉你经验和方法”。所以,“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学生以及全国的优秀青年,应该以毛泽东为模范,应该学习毛泽东”。对于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王明说是马列主义的“新发展”。在这篇讲演中,一切好听的名词几乎都用上了,和林彪、康生之流在“文化大革命”前后的吹捧相比,毫不逊色。对毛泽东做出这么高的评价,王明是第一个。

可是在王明的心里,在另外的场合,对毛泽东就不那么“尊重”和“赞成”了。例如1941年5月毛泽东作《改造我们的学习》报告后,王明在女大传达报告时便说,理论联系实际要反对这也联系那也联系,变成“乱联系”,并说“不要怕说教条,教条就教条”,学它几百条,学会了,记住了,碰见实际自然会运用。

在整风运动中,王明更是拒不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且利用一切机会对毛泽东等人的批评进行反扑。他抓住1941年10月4日季米特洛夫的一份电报,说应与大资产阶级蒋介石搞好关系,中央的方针太“左”了。在10月8日的中央书记处工作会议上,他说“我们与国民党的关系弄得更好些是有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新民主主义论》中未说要联合大资产阶级,“这是缺点”。王明发言后与会同志对他进行了批评,他几乎逐条进行了反驳和解释。可是当会议结束时毛泽东提出准备在政治局会议上讨论王明提出的这些政治问题,希望王明对武汉时期的错误及对目前政治问题的意见在会议上说明时,王明突然于10月12日宣布有病,不能参加政治局会议,并说他同意毛泽东关于他在武汉时期所犯错误的结论。从此,他就以生病作为拒不检查错误的挡箭牌。

从1941年10月12日至1945年,王明就一直在医院或家里养病、治病。在治病过程中,他又抓住对他用药不当的“技术事故”大做文章,说是毛泽东通过李富春指使医生“谋害”他,并说给他治病的金茂岳医生有政治问题甚至特务嫌疑。

1943年3月中央机构调整以后,王明不再是中央书记处成员。从此,他退出了中共中央的权力核心。

1943年6月共产国际解散以后,为进一步清算王明的教条主义错误创造了有利条件。9月上旬至10月上旬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批评了王明在抗战初期的错误。11月29日,李富春与王明谈话,说很快就要召开七大,希望他认真作出检讨。在这种情况下,王明感到靠山已去,不得不于12月1日让妻子孟庆树代笔,给中央政治局写了一封信,再一次声明“我完全放弃我自己的那些意见”;对于1941年10月间毛泽东等同志的批评,他“很感谢”,说这些批评“使我有可能和我的这些错误和缺点作斗争”。信的最后,他说:“我愿意尽我力之所能,对自己过去思想言行加以深刻的检讨,在毛主席和中央各位同志的领导与教育之下,我愿意做一个毛主席的小学生,重新学起,改造自己的思想意识,纠正自己的教条宗派主义错误,克服自己的弱点。”但是,这只不过是一个“表示”而已,在以后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并没有对自己的错误进行检查。

【从“愿意做个驴子”到拒绝继续认错】

在1945年党的七大前夕,毛泽东把六届七中全会准备讨论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送给王明看,并派人同他谈话,建议他写一个承认错误的声明书。王明迫不得已,于4月20日六届七中全会通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同一天,给六届七中全会写了一封长信,表示赞同这一决议,并高度赞扬了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的正确与功绩,检查了自己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错误。在此信的最后王明说,中央对他作出任何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结论,“我都服从接受”,并认为应撤销他党内外的一切职务,让他作最接近广大群众的下层群众工作。

在这封长信中,虽然有些问题检查得还不够全面、不够深刻,但这是王明一生中对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所犯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的一次最系统的检查,态度似乎也是沉痛的、诚恳的。但是,在后来的《中共半世纪与叛徒毛泽东》(莫斯科进步出版社1979年版)一书中,王明却说这次检查是被迫的,并不是真心真意的,并攻击《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是毛泽东伪造中共党史的第一个文件”。

因为王明检查了自己的一些错误,毛泽东在七大上做了工作,七大仍然选举王明为中央委员。在1949年3月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王明在发言中从各个方面吹捧毛泽东和《新民主主义论》,但毫不检查自己的错误。对于他的发言大家提出了批评,他不得已在3月10日的第二次发言中作了一些检查。他对有的问题进行了检讨,对有的问题进行了反驳或解释,说他从未反对过新民主主义,从未反过毛,只是“不知道他如此伟大”,“心里也没有想过当总书记”,等等。在大家的批评帮助下,他表示“愿意做个驴子,慢慢走,跟毛走”。毛泽东在会议的结论中,指出要帮助王明改正错误,并要求王明写一份检查错误的声明书。但是,王明一直没有写这个声明书。

1950年6月召开的中共七届三中全会,王明因病请假。由于他迟迟不写检查错误的声明书,会议作出了《关于王明同志的决定》,要求王明将“声明书写好后,应即提交中央政治局审阅,并在必要时,由政治局提交以后的中央全会讨论”。可是到9月上旬,王明便提出“请求到苏联医治”,10月25日动身到苏联去了。他虽于1953年12月回国,但1956年1月30日,又再次到苏联去了。

【晚年以反毛为业】

自1956年去苏联,王明再也没有回国。他去苏联固然是为了治病,但毫无疑问也是为了躲避检查。1960年以前,他一方面养病,一方面写了很多诗歌,有些是赞扬国内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和社会主义国家、第三世界人民的胜利的,有些是怀念家乡、亲人及战友的。在抒发个人情感的另外一些诗歌里,则明显地表达了他对毛泽东的不满。对于国内的政治运动,他做了很多指责。其中一些指责,不能说没有道理,因为这些运动确实搞错了,如他批评的“反右运动”和“三面红旗”等。但他在这些诗中竭尽嘲讽和挖苦之能事,而且把责任归咎于毛泽东一人。从1960年以后,王明写的一些诗则明显地是对毛泽东的攻击了。

“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王明写了一系列诗歌和文章,从各个方面反对“文化大革命”和毛泽东。这个时期王明的“代表作”共三部。一部题为《论中国事件》,1969年3月19日首先刊登在加拿大共产党党报《加拿大论坛报》上,随后由苏联政治书籍出版社印成小册子。第二部“代表作”是他于1970年4月借纪念列宁诞辰100周年写的《列宁、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一书,继续攻击毛泽东。第三部“代表作”是1971年以来所写的一些文章拼凑成的《中共半世纪与叛徒毛泽东》一书(现代史料编刊社和东方出版社在国内出版时,名字改为《中共五十年》),这可说是他反对毛泽东的“登峰造极”之作。这本书刚编完,王明就于1974年3月27日在莫斯科去世。

还在1968年12月8日,王明便在一首题为《生死斗争》的七律中写道:“坐行都苦睡眠苦,何不飞升到太玄?争取生存为党业,力求述作反毛篇。”由此可见,王明晚年的全部精力都用在了反对毛泽东身上。

纵观王明的一生,可谓大起大落。他不到27周岁就成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并掌握实际大权,但不到一年就离开斗争第一线。33岁时作为共产国际派来的“钦差”回国风光一时,也是不到一年就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后失去实权,并在37岁时受到批判,实际上离开中共中央的领导岗位,很快成为左、右倾错误的代表人物受到全党的批判。

王明的一生贯穿了一条线,那就是教条主义。他精通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著作,但由于坚持教条主义,接连犯了“左”的和右的两次错误,并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这是他的悲剧。

篇8:爱上你我这一生的错误的诗歌

是月,是无比夺目的虹

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水和肥

我是那长在深沟古道崇山峻岭上的

小草一颗

我爱你爱入心扉,只因你与我从小定了缘分

当那离离原上草,唐朝的司马不太小心

让我知道你的王朝你的眼睛你那心中的美

我爱上你爱上这一切的一切

我爱那夜的纷飞

篇9:这一生的执着与爱散文

生命的火光在跳动,生命的意义将是永恒。那些回不去的昨天,那些憧憬好的明天,或许在我的脑海里,是幸福,是快乐。秋的桂花香,是浓浓的爱,像一缕缕隐形的轻纱,总在我的鼻尖环绕。火红火红的枫叶,照亮了孤寂而落寞的前方。黑暗中的旅人,终于有了生命的火把。秋,你在我心中闪耀。秋,你是四季的光泽。孤单的空灵,痛心地啜泣,一滴一滴,捶打,我的心。秋呵,你终究还是一个人。往事,过眼烟云,不曾去回忆,不曾去忘记,只喜欢一个人静坐阑珊旁,手捧书,品着淡淡的茶香,然,愿时间在这一刻停止。

曾,梦想着路过了许愿池,幻想着那触不可及的天蓝彼岸。像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子,藏于云里雾里,只想翻动着人世间凄美的爱情故事。愿化作泡沫,飘向天际,去寻找我的自由,不再惦念,我的痛苦。尘封中的煎熬,那般烦躁,伸手去抓,属于我的悲伤。我心悠悠,淡漠了一生,也,飘渺了一生。

折翼的枯叶蝶,扑棱着翅膀,无助,无奈,在生死边徘徊。美丽的枯叶蝶,谁敢与你齐飞?美丽的枯叶蝶,谁愿与你共度苍生?美丽的枯叶蝶,燃烧的火花何时灭?美丽的枯叶蝶,冰魄的刺骨和寒冷,何时困住,你的心?呵,一年有一年,挣扎着,也在,愤怒着。我漂洋过海,轻碰你的翅膀,枯叶蝶,你的天你的`地,究竟在哪里?

月光朦胧,星光璀璨,路旁的灯下,扑朔迷离。萤火虫,自在的飞行,隆聚的荧光,在夜中隐隐闪烁。风,一直在吹着,不论何时,不论何地,都有风,沉重的鼻息。午夜十二,正值月圆,咆哮的狼群啊!让万物担惊受怕。驰骋的边疆野马,一路飞驰,生命的旋律在颤动!生命的节奏在敲击!

篇10:关于母爱的故事随笔:舅妈这一生

二十多岁成为人妇,还没还得及享受初为人母的喜悦,26岁丧母,自此兄妹俩与老实巴交的父亲相互取暖。

住在大山深处的父亲,与世无争,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家中几亩薄田和几头牛陪伴着年迈的父亲和憨厚的弟弟。

生活本就不宽裕的他们,且没有更多谋生的手段,只能把希望寄托在一亩三分地上。土里刨食的日子,终也没能使老人安享晚年。十六年前的冬季,弟弟半夜喂牛时,晕倒在冰天雪地中。使本就苦难的家庭雪上加霜。孤零零的父亲,几亩薄田,家徒四壁。这一切都深深刺疼舅妈的心,于是一人挑起赡养父亲的重担,且还要照顾家里。于是一月中半月在家里照应一家老小,半月在老父亲那儿,安顿他的生活起居。

柿树湾和拐峪构成了生活的两端,母爱在这端,父亲在那端,这端的母亲要饰演好,力争照顾好家中每一个人;那端的父亲年迈体虚,生活半不能自理,还有几亩地的庄稼,也要侍弄。一端也不能割舍,一端也不能抛弃。夹在期间的舅妈,又不是左右逢源之人,顾此失彼,偶有委屈从不对外人言。

父亲实在不能下地干活,索性和孩子们商量离开拐峪老家,和舅妈一起在柿树湾生活。表哥表妹从没嫌弃过外公,但凡有好东西总是第一时间和外公分享。老人倒也在此安享几年清福。93岁寿终正寝,安详离开人世。

家中的小孙子也日渐长大,上学住校,舅妈终于可以舒一口气,乐享晚年。

新农村社区搬迁仅仅两年,幸福的日子刚刚开头,冬日的午后,舅妈猝不及防晕倒在地,开颅手术业已清除颅内淤血,ICU病房躺了三天三夜,终也没能挽救,年仅67岁的她,就这样静静地一人上路,留下相依为命的舅舅和三个叫天天不应,哭地地无声的三个孩子,默默地走了。

挥一挥衣袖,作别西天的云彩。

舅妈,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是中国千千万万普通成员的一个。建国初期一穷二白的生活,历经大跃进,经历三年自然灾害,尝尽生活苦辣酸甜,幸福 的晚年刚刚开始,却不幸罹难。

不善语言,从不多言的她,与世无争,只希望一家人过上安稳的生活,别无他求。刚触摸幸福之门,却走上天国之路。

天堂的路,希望你能走好,舅妈!

篇11:这一刻的疼,温暖你一生

炊烟袅袅地飘,弥散在粉红的朝霞里,亦如《诗经》里飘出的那一缕缕情思。

踏雪而行的人们,穿着厚重而温暖,心态安然。呼着热气,小心慢行,怕踩疼了雪。

天儿好蓝,世界好安静。

老爷爷推着自行车,也慢慢地走,是怕摔疼了小孙女。穿红羽绒服的孙女,坐在车后座上,红线帽捂得她只露着双亮亮的眼睛,却举着戴了厚而俏皮白兔手套的手,边拍边喊:“大雪!白雪!白雪!大雪……”双脚还踢着车子,震得枝头的雪团儿,闪着凛凛的光泽,无声地纷落。喜鹊也从枝头,“呀”地一声打着弧线飞走了。

昨天化了一部分又被冻了一宿的雪地,格外打滑。爷爷握紧有点抖动的车把手,脚下迈得更仔细,不敢回头,嘴里轻呵着:“坐好,坐好!别摔了。手套戴好,别冻着。冻坏了可怎么上学哟。”

“爷爷,我戴着呢。你怎么忘戴了呢?冻坏了可怎么送我上学哟!”女孩儿学着爷爷的腔调,稍稍安静了下来。

“我不冷。爷爷抗冻,不用手套。”

“冻得疼吗,爷爷?”

“不疼。你坐好!戴好手套啊……”

女孩儿的红,爷爷的灰蓝,慢慢消失在白皑皑的雪里……

校门口的女孩,举起手,用毛茸茸的小兔子和爷爷说,拜拜。爷爷疼爱地注视着,久久没有离去。

女孩儿,可知道,这疼将温暖你一生。

因为,这温暖,一直在我心里。

也是儿时,也是隆冬早晨的雪地里。只是那时,没有小手套捂住我的小小手。脚下穿的,是那个年代里最享受不过的黄帮鞋。这鞋伴我走过了春秋———夏天是要打赤脚的,又踏在冬天的坚冰利雪上。要快跑啊,到爷爷家的热炕头上。不然鞋都冻透了,脚能不疼吗?手已经是猫咬了。

一冬里的白天,爷爷家的炕头上,总是捂着一床小被子,等待着哪个冒了风雪扑进来的孩子,好伸进手脚去取暖。我家的热炕头儿,白天是不太热的,冬天也是忙在队上的爸妈,舍不得也没时间让那炕头像个热炕头。

于是吃过早饭,奔往爷爷家。在奶奶打理灶底的忙碌中,在爷爷笑瞇眯的目光中,我如一条敏捷的鱼儿,倏地爬上炕头。脚丫子捂在被底下,冰冷的小手儿捂在爷爷满握的手心里,如雪凉的小脸儿贴在爷爷温暖的脸颊上。我暖了,爷爷却疼了:

“噢,凉死我了,你这小淘气……”

我傻傻地笑着,知道呵呵笑着的爷爷,心疼着我呢。

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爷爷的笑依然清晰,我的一双早已长大了的手,却抓握不到爷爷那粗糙的双手,只留下满握的温暖,是爷爷曾经给我的疼。

女儿,远在异地的南方求学。瑞雪纷披北国时,南方的枝头上,依然有繁的花,硕的果。女儿想家了,想家乡的雪。电话里,偏要找姥爷,问的是雪,撒的是娇。接电话的父亲,笑语盈盈,说的都是孩子话。我知道,一份可以穿越时空的疼和历久弥新的爱,已跨过千里,飞临女儿的身边。

一句念,一握手,那一刻,那份疼,要温暖,你一生。

篇12:回味这平淡无奇的一生心情散文

一个人回味这平淡无奇的一生。总能悟出许多受益一生的道理。——题记

青泥石板上嗑嗑碰碰的我就长大了,我的小脚丫在这块石头上不停的上下摆动,父亲从外面工作完回来后,希望我能给他递上一杯热茶,二三块糕点。我然后再来几次轻快的按摩。他脸上总是面带严肃的表情,他很喜欢批评我,责骂我。说我哪里哪里不好,什么又都不会,哪里哪里又需要进步。但在我看来大多的是废话,完全不用全精神惯住的铭记。然而摆在我眼前的是一道道家规。他总是有那么一句话:“你现在的努力,将会是你后面人生的硕果。”这句话一直感染我,即使我不怎么理解。但却值得我去深深铭记在心中,或许也可能是因为他的一次次唠叨吧。

天渐渐的由雨转晴了,鸟儿在空中欢唱,不停的叫唤,而我的心情却是异常糟蹋。刚刚被人狠狠的数落了一遍,心情肯定不好。心情一下子掉到谷底。往日的追溯和向往全烟消云散。残留的全是自己心中的不快。尽管空中七彩云桥。但在我眼中却只有一片灰暗,失去了生机。父亲的话不仅宛如尖刺,更像一把剑深深刺透我的心脏,让我像死去了一般,停止了心跳,然后再慢慢的流出了血。血淋淋的让人惊恐!

我若步于这个街上,风悄悄卷起我的.短发,和裤腿,让我发麻。恍若黑发少年摇身变成了青丝白发的老人了。“时光匆匆溜去,我只在乎你”这句歌词让我想起了父亲因时光的悄然溜去而因而变老,就不由自主的伤感起来。往年的我不理解他,现在的我心中很对不起他。他还用自己来警示我上学的松懈。想到这里,我似乎悟出了许多道理。他从小没有上过学,只是靠厨艺来赚钱的。我很理解他的心情。那个父母舍的打自己的孩子,那都是因为我们的不听话。

回味不仅是对以上的次次总结,其中蕴含了许多我对他的不理解和对他经常提起的那句话深深留恋和回忆。我极其不想忘却,父亲的那张严肃的脸孔,那一句句刺人心的话,还有那句话……

我希望他能回来陪我过年,因为我想他了,我每天在窗户面前期盼他凯旋归来的那一天。

篇13:这一生最美的祝福

“我是谁?

是啊,我是大清的皇后,自从册封那天起,我就侍奉太后,尊重皇上,善待妃嫔。处事谨慎,我怕行差踏错,怕被天下人指责,我贤良淑德,怕被皇上厌弃,我不愿,我不妒,我也不恨,我替皇上护好妃嫔,我甚至把她们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可是皇上,我得到了什么,昨天,除夕之夜,合家团聚,却让我在这一天失去永琮,我用生命生下了他,他是我这世上最珍爱的人,我容音,一生没有做过一件坏事,为什么会落得如此下场,为什么皇上。”

容音,白月光终究是白月光,落在宫墙上的永远不会抹去的白月光。累了,肩上的责任,竟比不上儿女私情,竟比不上对所爱之人的牵挂。

“对妃嫔,可以有宠,不能有爱。”

容音明明是那么得理解皇上,可是永琮的`去世还是让她失去了对爱人唯一的理智,她的眼里只有怨恨只有难过。

女人,不能干涉大清之君,天下之主管理天下,就算是唯一的情分在天下面前也如尘埃一般。

而我唯一喜欢的,是她的温柔。

篇14:这一生,我们都走在回家的路上

回家,这是每个人每天都在进行的动作。随着年岁的增长,“回家”越发显示出它独特的魅力,记住乡愁,记得回家,成为一种责任和时尚。这一生,我们总是走在回家的路上。从呱呱坠地到苍苍暮年,回家就与我们紧密相伴,无法分离。当我们撒腿上学后,父母是守望着陪伴着我们放学及时回家。

当我们工作了,远离父母在外工作时,我们总是盼望着节假日回老家。

当我们为人父母时,又开始守望着孩子早点回家。

当我们暮色苍苍时,总期待儿孙回家欢聚一堂过一个团圆年。

„„

这一生,为了回家,我们都走在回家的路上。

记住乡愁,记得回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人生归宿。

随着年轮的增长和社会飞速发展,回家,本该是容易的事情,但这恰恰相反,回家却成了子女和父母心中的渴望,很多时候,“回不去”成了人们心中的借口。很多时候,回家成了走亲访友,度假休闲,成了一种时尚。生活压力,让回家成了一种遗憾。正如央视公益广告《别让等待成为遗憾》所说的一样:“等你考上大学,„„妈妈就享福了,等你毕业工作了,妈妈就享福了,„„等你结完婚,有了孩子,妈妈就享福了,„„”然而,当父母躺在病床上高兴地说出“回来了”那三个字时,“回家”却成了父母一生渴望和牵挂,成了子女一生的追求。

其实,不是不想回家,不是没回家,只是为了让父母早点享清福,早点看看城市的繁华,“回家”成了在外的游子沉重的担子,生活生存的压力让“回家”成为一种奢望。

为了“常回家看看”,2013年国家出台了《老年权益保障法》,倡导年轻人常回家看看。然而,这并不符合中华民族的传统,回家靠的自觉而不是法律,这一生我们都走在回家的路上。

自觉回家,来源于爱家爱国。钱学森远涉重洋,到了美国求学,新中国成立时,百废待兴,为了国家富强和民族的独立,他选择了回国,回到祖国这个大家庭,心中就是因为爱国爱家,他毅然决然在磨难中回来。无数的“钱学森们”也都纷纷从世界各地回国,这些靠的是信仰。

自觉回家,来源于强大的中华民族凝聚力。中华民族历来讲究团圆。为了这个“团圆”,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过节。逢年过节的时候,就是中华民族万家团聚的时刻,那一刻泱泱华夏是最幸福的国度。每年春节,几亿人口在涌动,朝着回家的方向奔忙。这就是我们记得回家,记住乡愁。

自觉回家,来源于心灵休憩的需要。带着爱,回家,回家就是幸福。在外打拼的人们在每一次回家,除了有事回家,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家是避风港,家的粘性在爱,那里是爱的港湾,在外过得不如意,总会想着回家,因为家可以疗伤,家给人希望。无论来自父母、妻儿还是家里的那只猫和狗,总有一股温暖和力量。

上一篇:游记黄山作文400字下一篇:金佛山的雪四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