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传统美德教育

2024-05-24

初中传统美德教育(精选8篇)

篇1:初中传统美德教育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与初中语文教学

桂林市大和初中 唐林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的优秀道德规范的积淀,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支柱,教育和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在对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已经成为一个研究的课题,引起更多国人的关注。

中国文学和语文教学历来有“文以载道”、“文道并重”的传统,《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根据语文教学特点和教材特点进行思想教育,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智育与德育的统一。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美德是推动学校德育工作的改革和培育“四有”新人的有效途径。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善于将传统美德施与潜移默化之中,让传统美德在语文课堂闪光。

一、“传美”教育与初中语文教学的结合点

语文教材是民族文化的凝聚点,始终保持着民族传统的思想道德的丰富内涵。要使学生在学习中情感受到熏陶,思想受到感染,心灵得净化,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懂得是非曲直与美丑善恶,并依此确定自己的行为准则,就必须在语文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树立传统美德的教育意识,挖掘传统美德教育内容,并且融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因此,语文教学渗透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是必然的,“传美”教育应视为语文教学的基本目的之一。

在现行语文教材中,几乎大多数的课文都蕴含着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美德教育较其他学科而言更具可行性。翻开初中语文教材,体现崇高的民族精神、高尚的民族美德的课文随处可见。有的教人尊老爱幼,严已宽人;有的教人立志报国,振兴中华;有的教人勤学苦读,立志成才;有的教人勤俭节俭,天下为公;有的教人爱国爱民,团结互助;有的教人诚实守信,学会做人„„其内容之丰富,意义之深远,足以体现语文教材所具有的“传美”魅力。可见,语文学科渗透传统美德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美德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美德教育时,强调的是“渗透”二字。即在语文教学中贯彻思想教育,要渗透,不要强加,不要牵强附会地将语文课讲成品德课。要不露痕迹地渗透,潜移默化,做到“润物细无声”。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找好教材的渗透点,并关心学生的思想动向,把教材内容的德育因素与学生思想动向的教育要求结合起来,巧妙地自然地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一)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中,都有与语文双基相联系的而又相对独立的德育目标:或是要求具有有关德育方面的有关知识,或是要求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或是要求具有某种意志和精神,或是要求具备某种德育方面的能力,这就使教师能从主观上自觉地发挥主导作用,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实施德育;也使学生能从主观上自觉地发挥主体作用,达到德育目标。

比如,一向被认为是枯燥无味的说明文《苏州园林》,也可以作为对学生进行传美教育的素材。众所周知,中国文化灿烂,中国地位曾一度辉煌,可目前确是贫

瘠落后,许多学生对此悲观失望,将希望寄托于出国留学、去沿海城市上,这种崇洋媚外的思想,当然不利于初中生的身心健康,更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均衡发展。学习了《苏州园林》,让学生自己积累全国各地名胜古迹的照片,在展览的时候,让学生在旁侧注批,写下感受,也是很好的方法,学生在参观各地风光之后,自会对中国的大好河山生出一种热爱之情,既丰富了学生的视野,又对学生进行了爱国教育。

另外还有许多课文篇目都可以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如《背影》让学生感受到骨肉亲情感人的力量,《散步》写了一家四口一起散步互敬互让的浓浓亲情,学生学了不仅感动,而且羡慕,更有一些学生带回家和家人欣赏,说自己的家人更加和睦了,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只要我们善于抓机会,就会对学生有良好的帮助。而《我的叔叔于勒》以金钱为标准衡量兄弟关系的炎凉世态从反面告诉学生友情和亲情的可贵,失去这两样感情是多么的可悲。学生联系实际进行分析和交流,感受自己所享受的亲情和友情,回忆曾经错失的或者是忽略的亲情和友情,自然变得格外珍惜和重视神圣的感情。

实施德育重要的是切忌板着面孔生硬说教: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而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需要,使其心悦诚服,让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心灵碰撞出火花,让教材中的情感与学生情感产生共鸣。在此基础上,逐步达到社会规范与个人需要的统一。

(三)在诵读训练中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初中课本中的文言文、古诗词占有一定的比重,它们大多短而精,韵律上平仄起伏、抑扬顿挫;结构上讲究起承转合,琅琅上口。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意图,在文章之中均有所体现,教师引导学生合理诵读、有感情朗读,采用录音配乐与范读相结合的方法,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从而渗透传统美德教育。如学习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文章之中五柳先生的形象可谓陶渊明的自画像,全文不到二百字语言朴素洗炼,平淡之中却寓意深刻,为了加深理解,可以用《渔舟唱晚》这首曲子配学生的朗读,让学生体会到了陶渊明身上的“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精神境界。

采用录音配乐与范读相结合的方法还可以应用在诗、词、曲的朗读上,目的是教师根据每首诗不同的感情基调选择曲子,使学生在朗读上有更深的体会。

(三)在语文活动中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教育改革不断地发展,教育对语文教学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光凭每周几节课的学习当然是远远达不到《课程标准》的要求的,所以,我们必须“开小灶”——搞一些语文活动给学生补充“营养”。比如,词语接力赛、表演课本剧比赛、演讲比赛、手抄比赛等等,这样,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又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借此机对学生进行传美教育。就语文实践活动而言,有学生感兴趣的各种比赛,办黑板报,办文学刊物,采访、参观、游览,实地写作等多种形式,学生能够各取所需,易于领悟、接受和内化。比如,词语接力赛、表演课本剧比赛、演讲比赛、手抄比赛等等,这样,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又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借此对学生进行传美教育。此外,传统美德教育还可适时进行,如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不尊重父母,不尊重师长,不珍惜同学情谊的问题,在我们日常的语文教学工作中,应该对学生加强亲亲仁人的传统美德教育;针对学生中存在的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动不动打架,缺乏礼让等情况,在我们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应该对学生加强谦和宽厚的美德教育;针对学生中存在的不珍惜劳动成果,人为破坏公物,用完水不关水龙头,以朴素为耻等情况,在我们日常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对学生加强节俭奉公的传统美德教育。

总之,我们教师只有为断探索,不断完善,努力自身综合素质迥僄传统美德教育才能免不断地取得成果,中化传统美德才能够发扬光大,为了中华民族的未来,我们的语文教师应该用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教育,熏陶表青少年一代,使他们形成中华民族道德人格,担起振兴中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重任,让传统美德在语文课堂闪光。

篇2:初中传统美德教育

摘要:历史教育,历来就是道德教育重要手段之一。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是历史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华传统美德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精髓,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内容。中学是学习知识、学会做人的黄金时期。中学生肩负着振兴民族的重任,高素质需要从小培养熏陶,在这方面历史学科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该把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和现代化建设中的新道德有机结合起来,塑造出新型的、符合二十一世纪要求的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

关键词:历史 教学 传统 美德 新课程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改革开放不断深化,面对世界多元文化碰撞与交融,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问题日益凸显。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对此,新课程改革强调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历史教育,历来就是道德教育重要手段之一。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是历史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传统美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1、忠心报国、勇赴国难的精神教育

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为了维护祖国的荣誉和尊严,给后人留下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几千年来,在国家兴衰、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无数仁人志士挺身而出,不惜以身报国。忠心报国、威武不屈,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经久不衰、执着追求的民族精神。

2、勤劳节俭、勤奋好学美德教育

中华民族是一个吃苦耐劳节俭朴素的民族,它不惜汗水、不辞辛劳、用勤奋的大脑和双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翻阅中国历史,国家的成败、前辈的功过、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都与勤俭、奢侈有关。勤劳俭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可以说,神州大地是靠勤和俭开发的,中华灿烂文明是靠勤和俭创造的,正因为有了勤劳俭朴这个法宝,我们中华民族才发展成为今天的繁荣富强。即使以后经济发达了、人民富裕了、祖国强盛了,我们中华民族勤劳俭朴的传统仍然不能丢。勤能补拙。勤劳、勤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3、民族传统道德准则的教育

家庭和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人历来重视家庭关系的调节,赡养父母、抚育子女、夫妻和睦、兄弟友爱等都被视为传统美德的内容。这些内容主要应通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和日常的工作、生活中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从而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对青年学生开展传统道德准则教育,让学生真正懂得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帮助人,创造社会主义和谐友受的新型人际关系。同时要注重引志学生践履、躬行,让他们参加诸如希望工程、献爱心、支援灾区等社会奉献活动,使其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达到教育自己的目的。

二、历史教学中传统美德教育的方法

1、立足课堂,结合课本素材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初中历史课本中有很多内容涉及能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好素材,教师应深入研究,充分挖掘,寓传统美德教育于高中历史教学中,可以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世界观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例如,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必修三《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教师就可以利用儒家思想发展的历程,让学生对祖国文化有深入认识,从中汲取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仁者爱人的博大胸怀、克己复礼的谦恭自牧、自强不息的阳刚之美、厚德载物的阴柔之德等民族精神,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2、晓之以理

首先要寓教于史。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具体事实的知识对于形成观念和信念,起着很大作用。教师在叙述历史时应始终用丰富鲜明的事实来揭示传统美德思想,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历史知识中提高认识,懂得道理,逐步形成有关的观念和信念。其次要启发诱导。中国古代教育家早就提倡循循善诱的启发式的说服教育。最后要联系实际,针对学生存在的思想疑虑和不良行为进行教育,但教育时要注意分寸,抓住要害。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库,加强历史教育中的传统德育渗透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现在网络生活逐渐成为学生生活的重要内容。教师可以利用校园网络开展活动,进行传统美德教育。例如,我们可以开辟“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线阅读专栏,通过“优秀传统美德事迹”“名人传记”等方面的知识宣传,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开展以“宣传传统美德教育”为主题的电子作品竞赛活动,在收集材料、分析、制作的同时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理解和认识。让学校网络教育平台真正成为新的传统文化教育阵地,形成新一代的网络教育模式。

4、导之以行

一位法学家说的好:命令的道路是漫长的,范例的道路既简单又实际。在现实生活中,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无数模范英雄先辈们,具有高尚的思想品格,是人们学习的榜样。针对中学生善于模仿、崇拜英雄的特点,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历史人物的成长道路、创造发明、英雄事迹、豪言壮语进行教育,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结语: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形成了一些新的道德观念。我们在历史教学中,要大力提供和宣传这些道德价值观念,历史教学中注重传统美德教育的渗透,只有教师潜心研究,充分利用大量的传统美育素材,开展多种教育教学活动,把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和现代化建设中的新道德结合起来,并吸收借鉴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先进文明成果。通过教育,使青年学生逐步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新道德观念。

参考文献:

篇3:立足知行统一 开展传统美德教育

没有认识上的飞跃, 就不会有行动的自觉。在学生中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 首要任务是打好认知基础。我们在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活动中, 紧密结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充分运用“传美”教材, 在学生心灵上打下深刻的烙印。例如, 在开展“诚实守信”教育中, 在低年级将曾子杀猪的事例编成短小精悍的故事, 讲给学生听, 使学生产生较为深刻的感情认识。在此基础上, 再强化学生道德意识的训练。如到了四五年级, 要求学生不仅熟知“传美”教材中诚实守信的故事, 而且动员学生搜集名人伟人的诚实守信的故事, 寻找自己身边的先进人物和感人事迹, 还要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 做小宣传员和教员。

学生到了高年级, 不仅要求他们通晓各年段传统美德的教育内容, 而且还要具有传统美德的评价能力。学校设板报专栏, 给学生提供广阔的评价空间, 他们利用诗歌、小评论、小品文或发表个人评论, 或提供传美案例, 在自身道德观念不断深化的同时, 为其他年级的同学提供了大量的感性材料。

二、知行统一, 培养美的习惯

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打牢学生思想道德基础, 用于约束指挥自己的行为, 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目前实施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开设的综合实践活动课, 为促进学生的知行统一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在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活动中, 我们力求与综合实践课、少先队活动、思想品德课进行整合,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在低年级结合“孝敬父母”题目, 在学生感知孝敬父母的感人教材事例基础上, 开展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活动, 利用传美教育课, 向老师和同学汇报: 自己为父母减轻了哪些负担, 帮助父母做了哪些事情?

随着年级的增高, 教育活动范围也应不断拓展, 教育内容也由比较单一化逐步趋向综合化。以综合实践活动课与“传美”教育课整合为例, 一项活动从“传美”教育范畴看, 既包含了“孝敬父母”, 又包含了“关心他人”“天下为公”多项内容相结合的教育。从综合活动课的范畴看, 既包涵了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又涵概了劳动技术教育内容。教育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整合, 为学生广泛了解社会、锻炼自己、展示自己, 养成优良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学生在家庭“做父母的小帮手”, 在社会深入到屯村、车站、街道, 开展公益性活动。老人节期间, 为敬老院孤寡老人奉献爱心、送去温暖, 使学生体验到了自身的价值, 传统美德道德观念得到了升华。

关注学生传统美德习惯的形成, 重在从“我”做起, 从身边小事做起, 坚持常抓不懈, 不能寄希望于几次活动。为此, 我们在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活动中, 每开展一个德目的教育, 在学生有了认知基础后, 都让他们首先从自身做起, 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认真思考在家里、在社会、在学校分别该怎么做、做什么。然后, 在班队会或传美课、品德课上展开讨论, 各抒己见。长此以往, 学生的认识不断加深, 行为更加自觉, 中华美德得到了发扬光大。

三、寓教于乐, 激发美的兴趣

开展“传美”教育, 打牢认知基础, 形成良好习惯, 仅靠空洞说教无法调动学生的全部积极因素, 只有寓教于乐, 使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 才能陶冶美的情操、鉴赏美的真谛、促成美的行动。

我们在开展传统美德教育活动中, 把影视教育、法制教育、艺术等一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作为开展传统美德教育的最好形式, 除定期组织学生观看学校审定的影片外, 购置了大量的音像教材, 通过广播、电视、讲座, 在学生头脑中打牢“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道德基础。例如, 在纪念中国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 周年之际, 除组织学生统一观看预定的抗日题材影片外, 还有目的地要求学生观看抗日题材的电视剧, 学生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在艺术节活动中, 学生自编自演了短小精焊的小节目, 其中《王二小放牛》掀起了活动的高潮, 赢得了长时间热烈掌声。可见, 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的实效性是空洞说教所无法比拟的。

四、多方配合, 形成教育合力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活动, 必须取得社会、家庭的广泛支持与配合, 才能保证教育的实效性、稳定性。

首先, 要建立起学校与家庭互通信息的绿色通道, 保证相互信息畅通, 使教育活动同步, 在教育主旋律上产生共鸣。实现这一目的的方法途径很多, 可以建立信息联系卡, 选派信息联系员, 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 通过这些办法和途径, 学校可以自查教育成效, 家长可以知晓学校教育目标、目的、内容, 了解孩子校内外全部情况, 有利于形成教育合力, 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其次, 要与社会建立广泛联系, 最大限度地争取全社会的支持。可以采取走出去, 广泛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 可以采取请进来, 让有关人士现身说法或剖案解析, 发表见解、意见或建议, 使教育更具说服力。

此外, 要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在家庭, 有以自然屯和同一班级的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小组, 做到有辅导员、有活动组织者及责任者; 在社会, 有以自然屯或全屯在校学生组成的统一活动小组, 做到组织落实、责任落实、活动落实, 避免活动走形式、走过场, 保证学生知行统一的稳定性。

篇4:初中德育与传统美德教育

【关键词】德育教育 传统美德 中华文明 初中生

由于现代经济发展迅速,国与国之前的交流也越发的密切起来,所以学生们通过不同的途径接受了许多外来知识、不断的增长了自身的见识。但也是因为这些“来路不明”的生活经验使得学生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的树立了各式各样的人生观念,这些观念有积极向上的,但也有消极的,所以许多学校在目前的德育工作方面都或大或下的受到了不同的挑战。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是它也存在糜烂不堪以及黑暗的一面,尤其是对初中学生来说,他们处在对社会生活好奇心最强的阶段,他们渴望自由、刺激的生活,所以在这一阶段教师如果没有引导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和积极的生活态度便使得学生很容易在社会中迷失自我、误入歧途。所以教师一定要对初中学生展开积极的德育教育,让学生们能够在学习中学会判断事物的好坏、善恶,进而有效的使学生自觉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为自身今后的身心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现阶段社会对学生德育素质的影响

虽然初中阶段的学生还没有完全确立长久的人生观念,但他们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后已经有了一个大概的成长趋向,但这些趋向中有的是积极的,如受社会中平等竞争关系的影响,学生们不断增强了自身的竞争观和平等观;受自身对未来期盼的影响学生们自觉的朝着目标进发,努力拼搏;社会市场竞争是激烈且残酷的,为了适应“适者生存”的原则学生们必须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以及技术水平;看到了社会给学生发展带来的积极作用外我们也要看到它带来的消极作用,教师应该结合学生们的实际情况找到合适的方法来端正他们现阶段缺乏的良好德育素质,一步一步的引导学生们找到正确的人生发展方向。

二、集体主义观念淡薄

受我国计划生育的影响,大多数学生都是家庭中的独生子女,他们在家中享受着“帝王般”的呵护和关爱、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所以致使许多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个人竞争意识不断增强,偏激、任性的个性也因此而形成,从而导致他们的群体合作意识和协作精神被逐渐的消磨殆尽,长期下去将会导致这些学生淡忘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义务感,忽视了国家和集体的利益,只在乎个人的利益而不会顾全大局,虽然他们个人得到了快速的成长,但是在集体的力量中却得不到发展,进而逐渐的脱离群体。没有拥有良好的集体观念不论在任何地方都找不到立足之地的,这对青少年健康正直的德育素质发展来说是非常不利的,所以教师们一定要积极的创设有效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们认识集体的作用和必要性,让学生们能够自觉的领悟凡事要“顾全大局”的原则。例如,在平时的教学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合作探究学习或者是课外合作游戏的方式来引导学生们树立正确的集体观念。

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思想滋长

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处于大孩子阶段,而且家庭中对其偏爱有加所以他们基本上都是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再加上现在社会上多姿多彩、外来文化冲击着学生们的生活,逐渐的出现了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这两大负面主义严重危害了初中学生的心灵成长,使得学生们养成迷恋金钱,崇拜金钱的不良习惯,讲究“吃喝体面”一味的去攀比和追求奢侈品牌,当他们养成这个肆意挥霍的恶习之后很有可能在将来没有钱的时候走上犯罪道路。所以教师们一定要及时的帮助学生扼制这两大不良主义的恶意滋长,通过有效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树立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中华传统美德精神。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给学生们播放一些贫困山区儿童的成长视频,让他们直观的感受一些同龄孩子艰苦的生活环境和对学习以及走出那片山区的强烈愿望,从而使他们能够自觉的了解到别人在为了生活在顽强的努力,而自己却在这么幸福的环境中挥霍,惭愧感油然而生;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教师还可以与山区孩子开展“书信作文批改”的活动,让学校统一把山区的孩子作文收集起来寄过来,然后给每一个学生发放一篇,让他们通过作文的审阅去感受山区孩子心灵的淳朴与真实,进而逐渐的感化学生们的心灵,让学生们能够在成长的过程中自觉的树立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精神,为今后学生健康、正直的身心发展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结论:

的确,总的来说一个人的行为道德素养往往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一个人在公共场合以及自己独处的过程中都能保持良好的道德形象那么就算是拥有了良好的德育素养。所以教师们在初中生成长成型这一发展中,一定要积极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集体主义人生观念以及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精神,从而找到准确的人生发展方向,使学生们能够在步入社会之后迅速的适应社会的浪潮,并在浪潮中站稳脚跟而不会迷失自我,进而为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随着岁月的发展、良好德育素质也得以更加完善、成熟。

【参考文献】

[1]毛谦余.德育生活化的实施途径与尝试[J].课程教育研究,2012(34).

篇5:传统美德教育简讯

简讯 第(2011)5号 阴田中心学校编2011年3月9日

弘扬节日文化 继承传统美德 ——开展传统节日主题班会设计活动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国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进一步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切实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根据《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民政部、文化部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要求,阴田中心学校组织开展传统节日主题班会设计活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各种重要节日、纪念日,蕴藏着宝贵的道德教育资源。要利用“五四”、“七一”、“八一”、“十一”等革命节日,“三八”、“五一”、“六一”等国际性节日,以及民间传统节日和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纪念日等,举行形式多样的庆祝、纪念活动,使人们在集体聚会、合家团圆的同时,增强对祖国、对家乡、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陶冶道德情操。阴田中心学校重视对学生进行传统节日教育,不断赋予传统节日旺盛的生机和活力,不断增强传统节日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让广大学生更好更多地了解、认同和喜爱传统节日,进而内化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学校精心挑选二十九个传统节日,设计节日主题班会活动方案,形成节典文化。各位班主任结合学生成长发展的特点,充分发掘清明、端午、中秋、重阳、春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和国庆节所蕴涵的文化内涵,突出教育重点,设计出一个个内涵丰富、形神兼备、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方案。

篇6: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实施方案

六年级一班

一、指导思想

以德育教学为载体,通过切实可行的各项活动,把传统美德教育作为一项长期性、基础性工作,发掘和利用各种宣传资源,把廉洁教育作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贯穿于学校教 学的全过程,形成诚信做人、遵纪守法、廉洁奉公等良好的道德意为 构建和谐校园、和谐教育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二 基本原则

1、正面教育原则。以正面事例和正面说明为主进行教育。

2、可接受原则。根据中小学生年龄特点,以浅显的事例生动的形式开展教育。

3、心理保护原则。教育要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保护其身心健康。

4、整合原则。整合教材,整合活动,整合教师资源。

5、浸润原则。在日常教育中进行渗透、实践和感悟。

三、目标要求

着眼于传统美德教育教育,养成适应和谐社会的公民意识。以培养青少年理想信念、道德观念、法制意识为主旨,把诚信教育融入课堂教学、道德观念、法制意识为主旨,引导学生从小养成廉洁的思想道德情操,养成诚信、自律的良好习惯,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

四、具体措施

1.创设校园廉政文化环境氛围。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浓厚氛围,使廉政文化进校园、进课堂,使廉政文化成为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2.建设廉政文化传播渠道和阵地。通过学校红领巾广播站、国旗下讲话定期播放廉政教育讲稿,廉洁小故事、好文章,定期举行廉洁教育的主题班队会,进一步发挥其廉洁从政的表率作用。

3.开展丰富多彩的廉政文化活动。观看反腐倡廉题材电影或电教片并开展影评活动,以“敬廉崇洁”为主题举办讲故事比赛或征文演讲比赛,举行“敬廉崇洁、诚信守法”签名活动。通过学唱社会主义荣辱观歌曲、讲廉政故事、学廉政格言警句、读廉政文章、写廉政作文、看廉政电影、开廉政主题班会等活动,增强全校学生敬廉崇洁、诚信立身意识,增强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能力,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和辨别是非能力。

4、编写符合小学生认知规律的廉政教育教材,有计划地组织教学。有目的的培养廉政文化教育的教学骨干,依据教材编写教案,将廉政文化教育融入学校德育教育之中。

五、主要内容

以诚实、正直、节俭、廉洁和有责任心为基本的核心价值观开展基础道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传统美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遵循新课程改革的启示,发掘、整合和凸显各学科中有关廉洁自律的教学知识点。

(一)理想信念教育。通过典型示范、榜样引路培养中小学生的高尚人生信念和远大理想,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传统道德教育。以诚信、正直、节俭、公正廉洁为重点,深化“八心、八德、两意识”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培养崇尚廉洁的道德观念。

(三)法制意识教育。拓宽廉洁教育领域,下移廉洁教育中心,从学生抓起,重点培养起遵纪守法、崇廉自律意识。

不同教育阶段内容安排:小学五六年级主要安排讲述老一辈革命家的高风亮节和建国以来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以及历史清正廉明故事;初高中阶段主要安排学生了解相关的廉政法律法规,并结合案例进行讨论。

六、主要方法途径

(一)发挥宣传功能,促进廉洁教育。充分发挥板报、宣传橱窗等宣传工具在青少年廉洁教育中的作用。

(二)开展主题活动,使学生在参与寓教于乐的廉政文化活动中益知养廉。让学生收集古今中外的廉洁自律故事和典型事例,作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材料;结合班级活动,分层设计、组织开展各类符合青少年身心特点的主题教育,如以廉洁为主体的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知识竞赛、辩论大赛、漫画和书法征集,开展“廉洁教育、廉洁文化”活动等。

(三)参加社会实践,使青少年在参与中得到廉政体验。中小学要安排一定课时,用于以廉洁教育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课。

七、实施步骤和内容

(一)宣传发动阶段(11月1日至7日)

(二)出一期黑板报(11月8日至14日)

以廉洁教育内容为主题,内容要丰富,形式多样,版面美观。

(三)材料交流(11月15日至21日)

检查学生材料的 收集情况,学生班内交流。

(四)汇报展示总结(11月22日至30日)

篇7:初中生描写中华传统美德的作文

爱国是高于一切的美德,正是如此,我们中华民族涌现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爱国英雄,他们的英雄事迹成为中华美德的音。邱少云就是的例子。在他埋伏在茅草堆的时候,敌人使用了燃烧弹,火苗随着风由茅草烧到了邱少云的身上。这个时候,只要他从火里跳出来,在地上打几个滚,就可以把火扑灭,可是他却没有这么做,他为了战斗的胜利,为了国家的安危,他却任火在他身上乱蹿。

是什么使他做如此举动?是爱国的美德,是一种深切的情感,是一种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善待自然同矢志爱国一样,一直被人们所推崇,也是中华美德的重要体现。我们青少年要从我做起,改进个人的环境观念和环境行为,齐心协力,使我们这颗美丽的蓝色星球永远有清洁的河流,茂密的树林,湛蓝的天空,清新的空气和悦耳的鸟鸣所环绕。

宽以待人也是中国人民的光荣传统和崇高美德。在我国,有不少诗人,学者用富有哲理的名言佳句来赞美宽以待人这一美德。

“见人之过如已有过”、“不责人所不及,不强人所不能,不苦人所不知”,由此可见,宽以待人是人与人相处时的重要问题。

宽以待人是我们民族美德的精华之一,而尊师重道义何尝不是呢?

毛泽东同志就是尊师重道的典范。他在百忙之中还想着给自己的老师徐特立祝寿,这表达了他对老师的深深敬意和不忘师恩的深厚情愫。

篇8:历史教学中的传统美德教育

所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就是中华民族优秀道德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它对中华民族的形成、繁衍、统一、稳定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起到了巨大作用。

今天, 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 人民物质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因此, 在现代化建设中, 在大力发展生产力, 更多地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 还必须创造能够适应新经济关系的新道德体系, 即适应时代需要的高度的精神文明。这样不但能够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而且能够保证物质文明按照既定的价值导向健康地发展。大力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是历史赋予教育工作者的重任, 对教育青少年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影响, 激励他们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 树立正确的思想、信念和价值观, 成为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 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历史教学中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中学历史教材蕴涵着不胜枚举的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极好素材。针对当今改革开放形势和青少年学生思想的实际, 我认为应大力提倡的传统美德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1. 精忠报国

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气贯长虹、戚继光英勇抗倭、林则徐虎门销烟、陈天华钟鸣狮吼、谭嗣同快哉赴死, 都是在国难当头之时, 或为国御侮, 或抗争不屈, 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

2. 天下为公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把“天下为公”作为崇高的理想, 如墨子推崇的“摩顶放踵, 利于天下而为之”、诸葛亮的“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范仲淹主张的“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顾宪成的“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孙中山提倡的“天下为公, 大同世界, ”这种崇高的志向和博大胸怀, 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精髓, 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和自豪。

英语并不等同于专业英语, 它的最终培养目标是学生的听、说、读、写技能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 教材的编写也应朝这一方面靠拢, 在内容上增加文化背景知识, 在任务设计上将听、说、读、写技能和文化背景知识糅合起来, 使学生在学习、掌握语言知识的同时培养文化意识。

(3) 教师应有相应的文化意识

英语教师的工作是教授英语这一语言知识, 教学的好坏往往由学生的考试成绩来决定, 而试卷中的语用知识仅占极小的一部分, 因此, 他们没有提高自身文化意识的动力。此外, 大部分教师对英美文化背景知识了解的也不多。由于手边没有现成的材料, 平时缺少培训, 教学大纲没有这一方面的要求, 在实际的英语教学工作中,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只能是零星和散乱的努力。

(4) 文化教学的内容难以确定

在一个学期的实验中, 结合课文和自己的知识积累, 对中职生进行了一定的文化输入。但是由于实验无法遵循系统的教学步骤, 教学内容的选择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性, 缺乏科

3. 勤劳节俭

中华民族自古褒扬勤劳俭朴的美德, 所谓“奉公以勤, 律身以俭”, 史书上不乏这方面的箴言, 如“一生之计在于勤”、“由俭入奢易, 由奢返俭难”、“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等。中华民族以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 以吃苦耐劳著称于世。如马钧发明翻车、李春建赵州桥、黄道婆改良纺织工具……都是劳动创造世界的生动事例。

4. 自强不息

中华民族具有自强不息、奋勇进取的传统意识, 提倡做人要“刚健有力”, “自强不息”, 为事业要“废寝忘食”。自强不息, 奋勇进取, 表现了中华民族高尚的民族志气, 是我们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历史上不乏前人自强不息之记载, 如越王勾践, 卧薪尝胆;左丘失明而作《左传》;孙膑双脚被膑而作《孙膑兵法》;司马迁被处宫刑而发愤十五年著述成《史记》……这些感人肺腑、催人奋进的生动事例, 将激励学生为实现理想而奋勇进取。

5. 立志勤学

从古到今, 炎黄子孙立志勤学的言论、事迹比比皆是。从古人的韦编三绝、墨池、划粥、悬梁、刺股、囊茧、映雪、借书、挂角到今人的为民族昌盛而学, 为中华崛起而学, 其精神感人至深。立志勤学是一种民族责任感, 是人才成长必须具有的精神, 也是事业成功、国运昌盛必须具有的精神。

6. 仁者爱人

孔子最早提出“仁者爱人”的思想。要教育青少年懂得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帮助人, 做到“与人为善”、“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我国历史上有过不少杰出人物热爱人民的事例, 如李冰父子为民修建都江堰、变水害为水利;扁鹊周游列国, 为民治病救命;林觉民“将爱你 (妻子) 之心去爱天下的同胞”;罗盛教舍己救人的壮举, 都充满着对人民群众关心、热爱之情。

三、历史教学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历史教学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途径有两条:一为历史课堂

学依据。

(5) 文化包容性

在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同时, 我们应尽力减少学生民族中心主义态度, 避免用我们自己的文化、道德、价值观的标准去衡量、评判异国文化, 同时又要避免盲目追随, 模仿异国文化。而应坚持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 比较两种文化的异同, 使自己在跨文化交际中能恰当、得体地进行交际。

总而言之, 要真正有效地掌握和使用语言, 只学习语音、语法和词汇是不够的, 还必须学习同语言有关的各种文化背景知识。对于中职生而言, 由于他们的目标不是升学, 而是就业, 因此掌握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他们较为现实的目标。文化教学在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中才刚刚起步, 从制订大纲、编写教材的政府部门和教育专家到实施教学的每一位教师, 在“教什么”和“怎么教”上都还不甚清晰、明了。本文仅是起抛砖引玉的作用, 希望在今后的实践中能摸索出一条成功的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文化教学之路。

(安徽科技贸易学校) 教学, 一为历史课外活动。这里, 就历史课堂教学方面谈些做法。教师是历史课堂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 他可以通过制定明确的德育目标、有意识地选择德育内容与手段, 达到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目的。

1. 制定明确、具体、恰当的德育目标

教师在制定课堂教学的德育目标时要明确、具体, 而且具有热爱祖国、忧国忧民、关怀民情等高尚的思想情操。应当以此向学生进行做人要德才兼备的教育。在制定目标时, 还要注意恰当。如果脱离了所教内容空设目标, 或超越学生水平制定高深而不切实际的目标, 都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2. 深入研究教材, 把握丰富的德育内涵

中学历史教材涉及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非常丰富, 十分广泛, 其中包括显性的和隐性的。教师应该时刻把“给青少年播下传统美德种子”作为己任, 深入研究教材, 努力挖掘教材中包含的传统美德教育内容, 并作统筹安排, 通盘考虑。根据各个时期教材内容制订施教计划, 一步一个脚印地去落实历史教学中传统美德教育任务。

3. 选择恰当的施教方法和手段

一是要寓教于史。叙述历史时, 应始终用丰富鲜明的事实来揭示传统美德思想, 通过摆事实、讲道理, 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历史知识中提高认识, 懂得道理, 逐步形成有关的观念和信念。二是要启发诱导。思想教育不能采取硬灌的办法, 而应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从中悟出真谛, 在心灵中受到启迪和教育。三是要联系实际。一些学生不爱惜劳动果实, 浪费粮食比较严重, 针对这种现象着重讲提倡节俭, 爱惜谷物的事例。四是在教学中进行情感陶冶, 使用电化手段作为辅助会收到奇效。利用电化手段可创设情境, “再现”已消逝的历史现象和人物, 调动起学生听觉、视觉等感觉器官, 使学生感受到历史的氛围, 从而进入历史角色, 受到感染和教育。五是榜样示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中国古代教育家历来重视榜样教育, 孔子常举尧、舜、周公等人作为榜样, 教育弟子们“见贤思齐”。针对中学生善于模仿的特点, 在历史教学中, 教师应结合历史人物的成长道路、创造发明、英雄事迹、豪言壮语或隐性的内容进行讲述, 在学生的心灵中树立可供学习的榜样。六是对比分析。在历史教学中适当地进行比较教学, 可以收到烘云托月的教育效果。中国历史上有对祖国对人类做过杰出贡献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和艺术家, 也有碌碌无为、游手好闲的寄生虫、恶霸、流氓、地痞;有为保卫祖国而献出宝贵生命的爱国主义者, 也有委身外敌, 卖国求荣的不屑之徒。将这些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进行对比分析, 可使学生明白如何做人的道理。

一位教育专家曾经说过:“课堂教学蕴涵着巨大的生命活力, 只有师生们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 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们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 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专家的话给人以启迪,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和主要形式, 而素质教育的核心内涵则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因而, 激活课堂, 增加教学中的生命意识是现代教学的当务之急。激活英语课堂教学的四项要求是:

一、导入活跃式———带着兴趣, 带着思索

如何在短时间内有效地导入课文, 唤起学生潜在的好奇心和迫切的求知欲, 使学生都能带着兴趣去学习、理解课文呢?现代教学论强调的是creative, 要求的是培养创造性的学生。为了让学生既能拓宽思路, 又能以最佳状态进入课文的学习, 可采用一种新的手段导入课文, 学生热情高, 进入角色快。例如:在讲大家都熟悉的足球“Soccer“一课之前, 我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When you hear or see the

word“soccer/football”, what's the first word or expression appearing in your mind?问题

很简单, 主题也熟悉, 因而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高涨起来, 并纷纷展开各自的联想。可把他们的联想一一罗列在黑板上, 归纳在不同的板块中, 便于总结。从黑板上罗列的内容来看, 学生的思维是积极的, 联想是丰富的, 几乎人人参与, 且无重复。虽然由于时间与黑板大小关系, 展示的还只是学生说出的大部分的联想, 但已能看出它基本上覆盖了课文的内容。在以后课文的学习中, 无论是掌握课文的质量还是速度, 都是令人鼓舞的。

二、形式求活泼———方式多样化, 发挥主动性

说起课堂教学, 人们就会想到这样一个教学模式:复习———导入新课———讲授新课———练习———布置作业。课堂活动为: (1) 听:听老师、听录音、听同学; (2) 说:背诵、回答、小品表演; (3) 读:读课文; (4) 写:作业巩固。无可厚非, 这种教学模式的运用有它一定的合理性, 大多数的教师和学生已习惯此教学方式。但会发现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 课堂缺乏生气, 学生缺乏活力。学生为学而学, 一个字“苦”。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对象和实际条件, 个人的教学风格和特长, 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一法为主, 多法配合, 灵活地运用各种手段, 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上每一分钟的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 长时间地保持同一姿态会使人产生厌倦, 学生如发生厌倦感, 任其加深, 那他上课时就会情绪低落, 注意力不集中, 即使是最积极的学生上课期间有时也会跑神或心不在焉。为振奋学生的精神, 让学生思路重入正轨, 为保持学生高昂的学习激情, 让学生思想集中, 可不断采取新的教学手段, 采取让学生眼、耳、口、手并用的新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始终主动观察、主动思维、主动回答, 使教学过程本身成为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发展和提高的过程。

三、探索有活力———思维有深广度, 见解有创新度

在某些课堂教学活动中, 学生只是被动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参与的动机不明确, 老师也只是让学生以指定的方式参与指定的活动, 尽管参与人次多, 课堂活跃, 但学生毫无主动性, 他们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并未得到提高。因而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生如果有明确的学习动机, 参与的活动具有交际性, 通过活动学生能收到明显的学习效果, 那才是学生的有效参与。而教师能做的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之在学习时进行积极思维, 激活学生已有的图式, 并能准确、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思想。

上一篇:职业中学班主任总结下一篇:第三季度县残联安全工作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