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互联网

2024-04-25

教育互联网(共10篇)

篇1:教育互联网

互联网+教育” 新教育模式

昨日,首届“·贵阳教育产业博览会”组委会的负责人介绍,展会上的“互联网+教育”展区,将带来一种新的教育模式。

该负责人介绍,互联网+教育是一种新兴产业,它的`出现将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在这种全新的模式下,传统的因地域、时间和师资力量导致的教育鸿沟将逐步被缩小甚至被填平。

据悉,在当前开放的大背景下,全球性的知识库正在加速形成,优质教育资源正得到极大程度的充实和丰富,这些资源通过互联网连接在一起,使得人们随时、随事、随地都可以获取他们想要的学习资源。知识获取的效率在大幅提高的同时,获取成本大幅降低,这也为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因此,本次教育博览会以“微信”、现场设置“大数据查询区”的形式,将所有参展企业信息在“贵阳教育博览会”官方微信和现场集中展示。

同时,观众可以通过官方微信与组委会及参展企业互动,获取所需信息。组委会还将招揽系列“互联网+教育”商家,“黔学帮”则被选定为首家在互联网+教育展区参展的公众平台。

黔学帮隶属贵阳日报传媒集团教育类专业平台,与贵阳市教育局有着深度合作关系,并联手打造了全省唯一具有教育类专业的媒体微信公众平台。

篇2:教育互联网

现在农村贫困地区学校通过互联网引入“双师课堂”,让贫困地区的农村娃也能享受到优质的教学资源,用教育扶贫助推精准脱贫。“互联网+教育”正在逐渐打破学校与学校、学校与外界之间的围墙,最大化的利用资源共享的通道,将为老师、家长和学生们创造更大的价值。

关于农村扶贫问题,对于父辈就开始贫困的家庭的孩子,一定要接受优质的教育资源,不仅仅是提高学习成绩,关键是提高自身能力,未来他们就会有自我创新的意识,这是脱贫最根本的途径。“只要是贫困家庭的孩子,都会优先入学。”这已成各地教育工作者心中熟知的“金科玉律。”

然而孩子有学上了,师资、网络等硬件设施仍然跟不上。怎么办?

其一,通过互联网引入“双师课堂”,在学校里就能体验与城里孩子一样优质和丰富的课程与教学。所谓“双师课堂”,是指让优秀的主讲老师通过直播的形式给更多班级的孩子上课,让每个小班的辅导老师课上课下陪伴、辅导本班孩子的学习,两位老师各司其职,分别做好课上教学和课后辅导,从而形成“课堂学习-课后练习-辅导纠正-真正掌握”的高效学习流程。是一种将“名师授课”与“实时辅导”结合的高效学习模式。

其二,以“双师课堂”为代表的智慧教育,正在逐渐打破传统教育模式下优质教育资源的时空限制,不仅有效放大优质师资、课件的价值,更依托于科技和大数据,将个性化培养的能量释放到极致。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能为孩子们创造更有效的学习方式和更美好的学习体验,会让教育实现“质”的飞跃。

但是,很显然乡村教师的互联网知识远远落后于城市学校,有研究资料表明,这种“数字鸿沟”正在成为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一个新问题,亟待以教育为路径,提高乡村孩子与信息时代的匹配度。

篇3:教育互联网

1 互联网提供了全新的教育模式, 但可能会动摇教育的目的

1.1 从学校教育到网络教育———社会需求的满足

互联网为教育提供了全新的模式--网络教育。与传统的学校教育方式相比, 网络教育的最大优点在于突破了时空的限制, 教师和学生能够通过网络在一种虚拟的环境中进行交流, 教学方式由传统的教师控制教学进度改为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学习内容和进度, 从而满足了社会普通性和个体独立性学习的需要, 并为进一步实现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提供了条件。

在这种“虚拟学校”里, 学生只需要有一台连网的电脑, 便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接受教育,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完成学业所需的时间和进度。而且, 学生还可以半工半读, 学生了解社会越真实广泛, 学习的侧重点和努力方向就越明确, 走出“校门”后的适应能力也就越强。

1.2 从情感交流到网络交流--教育目的的动摇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教书育人。传统的教育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面对面地交流、讨论与沟通。学生们必须知道他们应该学习什么, 需要去发现求知的内在涵义, 以获得学习的动力。教师重要的职责之一即是要向学生解释这一切, 并随时给予指导。但是网络教育将会改变这种交流方式, 教师与学生之间无需直接面对面, 而是可以在一种虚拟的环境中进行交流, 不再有面对面的情感交流, 不再有心灵火花的撞击, 不再有由于相处而产生的师生情谊。这种长期的“无情”的交流将会导致学生逐渐失去接受道德与理想教育的兴趣, 对前途产生迷惘的情绪, 失去行为规范。

因此, 互联网可能会削弱教师在德育方面的作用, 从而动摇教育的根本目的。

2 互联网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可能会改变学习的内容

2.1 从填鸭式教学到交互式教学--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互联网的发展为交互式教学的实现提供了可能的工具和环境。首先, 可以预见, 越来越多的教育将会通过互联网来进行, 学生能够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把学习情况反馈给教师, 教师据此能够随时调整学习内容, 或改善教学方法等;其次,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能够突破时空的界限, 让学生直接参与到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来, 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改善教学效果;再次, 利用互联网进行交互式教学, 教师在课堂上只需讲授一些基本原理和方法, 由学生们自己在互联网上查找相关信息, 对主题进行深入分析研究, 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判断能力。这种利用互联网实行的交互式教育无疑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令他们从枯燥无味的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中解放出来, 学生们因此能够得到充分自由发挥、施展个人才华的机会, 从而能够更好地把握某一个主题的涵义, 更透切地理解这个主题。

2.2 从获得知识到获取信息———学习内容的改变

对于教育而言, 互联网带来了新的技术。在这个新的技术环境中, 教育工作者不再提出学习的原因。他们的责任仅是提供一些新的学习方法———寻找一些新的应用技术的学习方法。在这种意义上而言, 学习本身的含义将会改变:学习不再意味着理解与知识, 只是搜索信息, 信息则会被误作为知识。由于互联网的影响, 学习不再是理解与知识的结合, 而变为仅仅是获得信息。

事实上, 信息根本无法替代知识。然而, 在互联网上, 信息已经代替了判断力。学生们学习检索和照本宣科复制网上的信息, 不再学习如何培养独立思考与分析的能力。久而久之, 学生们虽然拥有大量的信息, 但却知识贫乏, 分析能力低下, 这跟检索机器有何区别?

3 互联网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但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

3.1 从口传耳听到虚拟现实--学生知识视野的拓展

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 互联网的不断延伸, 学生们除了学习学校为他们开设的课程之外, 还可以在另外一个包罗万象的“虚拟学校”———互联网上任意翱翔。互联网和虚拟实现技术的迅速发展将会改变传统的 (教师) 口传 (学生) 耳听式的教学方式, 学生能够“去”非洲“实地考察”感兴趣的植物;也可以“潜”到大西洋的海底, “现场观察”喜欢的动物, 学生不再受到时空的限制, 自学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求知的欲望得到了充分的满足, 而那种依靠陈旧的文献、滞后的讲授、过时的道听途说扩大知识面的时代将会成为历史。

3.2 从教师主导到网络主导--学生价值取向的转变

在传统的教育中, 教师一直起着主导作用。但是, 在网络环境下, 互联网将会把教师推到一边, 自己取而代之, 成为教育的主角。互联网取代教师的主导作用将会是一个不可弥补的重大损失。因为, 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除了教给学生知识之外, 更重要的是, 还必须教给学生正确的社会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等, 而电脑是不可能教给学生这些的。在某种意义上讲, 学校是一处把个人集中起来, 培养学生的凝聚力和责任感的场所。所有这些, 互联网都是无能为力的。

事实上, 在网络教育环境下, 由于互联网替代了教师的主导地位, 学生的价值观念与价值取向会因为缺乏必要的引导而变得更加“现实”与功利。学生会误认为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得到一份好的工作, 而金钱的多少则会成为学生评价事业成功与否的标准。

综上所述, 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 就好比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 互联网为教育开辟了令人向往的广阔前景;另一方面, 互联网将会动摇教育的目的, 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 改变学习内容等。事实上, 不管互联网如何功能强大, 归根结底它都只是人类制造出来的一种工具而已。既然是工具, 如何利用就完全取决于利用者。探求如何善用互联网这个工具为教育服务, 将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充满挑战性的新课题。

参考文献

[1]薛伟琳.http://www.fxhj.net/qikan/ShowArticle.asp?ArticleID=1116[EB/OL].互联网与传统教育的关心.[1]薛伟琳.http://www.fxhj.net/qikan/ShowArticle.asp?ArticleID=1116[EB/OL].互联网与传统教育的关心.

[3]袁宏伟.http://www.chinadv.com/tech/148530/[EB/OL].观点:互联网可为高等教育做出更大贡献.[3]袁宏伟.http://www.chinadv.com/tech/148530/[EB/OL].观点:互联网可为高等教育做出更大贡献.

[4]张广斌, 刘向东.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4) .[4]张广斌, 刘向东.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4) .

篇4:互联网教育并非替代线下教育

在我看来,互联网教育是从“非核心用户”“非核心时间”和“非好老师”开始的,其意义不是替代线下教育,而是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来做教育。

首先,在线教育最先吸引的用户,并不是其核心用户。以K12课外辅导为例,其核心人群实际上是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学习中等以上的学生属于边缘用户,但优秀的学生中存在很多非用户(虽然学而思培优很厉害,但其在整个课外辅导的科数占比上仍是少数派)。而互联网学习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学生要有充分的自主学习能力,这也是很多传统教育专家不看好在线教育的原因。毕竟大部分学生没有这样的能力,特别是K12年龄段的学生。然而,目前从互联网教育中最先受益的,反而是这一群自主性强的优秀学生。

其次,在线教育最先攻陷的是学习者非传统学习的时间。仍以k12为例,学生核心的补习时间是周六日,然后是放学后的时间。其他时间要么是在学校上课、做作业,要么是碎片化的休息、路途时间。像“猿题库”“学霸君”这样的互联网学习工具,渗透的正是学生的其他时间。它们的使用情境和传统教育完全不同。

再次,传统教育的从业者都非常看重“好老师”,认为在线教育平台因为无法有效吸引好老师而没有未来。但传统教育的好老师就是在线教育的好老师吗?

任何新事物的开始都一定会吸引传统领域里的优秀者,但大部分传统教育的好老师由于巨大的既得利益,由于考虑到向互联网教育转移的成本高,所以他们不太愿意去尝试。所以,大部分在线教育的好老师,都来自于传统教育的非主流师资,以及大量自由老师群体(包括大学生)。

这说明,互联网教育里的好老师和传统教育里的标准不同。所以,在传统教育领域(如学大教育)由于受制于好老师的瓶颈,做不过好未来很正常。

最后,互联网教育其实是一个由量到质的过程,而不像传统教育的“质量比数量更重要”。互联网教育首先需要有足够分辨力的用户,所以它们不用担心浪费过多的时间和机会成本。而且互联网教育是一个师生比可以达1∶1 000 000 000的课堂。因此,即使是一元课,对于老师来说也是天文数字了。

互联网学习,是代表未来的全新学习方式。它能够逐渐引导学习者以更加主动的学习态度去学习,去寻找自己需要的学习内容,最终突破仍处于工业化阶段的传统教育。所以,我也相信,好未来会在里面占有一席之地。

篇5:“互联网+教育”感悟

互联网+教育,教师怎么办?这是摆在每一个教师面前有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挑战,细看不论是触摸教育资源的公平,触摸自助,还是大数据,其根本还是一个教育资源的建设和优质资源的扩散,面对互联网+教育,带来的教育革命,教师再做传统方式的教师必然会被洗牌出局,不会利用互联的教育也一定注定是死路一条,面对互联网+教育,教师除了能上好课,干好业务,还得及时的去充充电,转变转变观念,去了解互联网,掌握互联网,适应互联网,才能在大数据时代来了,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在教育这个古老而崭新的行业,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无论技术如何发展,我们要始终牢记教育是核心目标,互联网只是用来提升和变革教育的技术手段。因此,我们要坚持“教育为体、互联网为用”的指导原则,从教育的核心需求出发合理使用互联网,而非任由技术胡作非为,让教育自身褪了色。我们不能过分夸大互联网的变革作用,要积极防止不良信息、网络犯罪、网络沉迷等现象对教育造成负面影响,要及时通过健全法律、加强监管等方式净化互联网环境,让互联网更好地为教育所用。

篇6:“互联网+教育”工作方案

高密市姚哥庄小学 电教中心

(2016-2017学)

为深入推进我校教育信息化工作,加快推进教育的现代化,特制定“互联网+教育”工作方案如下。

一、工作目标

到2017年7月,基本实现《山东省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2016-2018年)》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完成校园网改造升级,大力提升教师、学生ICT能力,基本建成学校教育资源中心、数据中心、服务中心(简称“一网两标准三中心”),扎实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应用工作,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对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支撑作用充分发挥,使云教学平台应用达到常态化,完成承担的学乐云“智慧教室”试点工作,总结试点经验,形成成果汇报交流推广。

二、工作原则

坚持深度融合。充分把握“互联网+”的时代机遇,扎实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及应用,推动教育信息化与均衡化、现代化、国际化融合发展,为实现“泛在学习”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引领教育变革。以常态化、深层次、创新性应用为驱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创新的引领支撑作用,在变革教学方式、优化管理流程、创新育人模式等方面深度融合,提升科学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效益,大力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着力协同推进。抓住核心任务,推进重点工作,注重示范引领,形成全员参与、全校共享、全面应用的良好局面,形成上下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运用市场机制引导企业积极参与教育信息化进程。

服务共同成长。支持校长、教师、学生主动融入信息化社会背景下的教育教学改革。引导学生面向未来,大力培养学生信息化环境下的终身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三、重点工作

(一)教育信息化基础能力提升计划

1.推进校园网改造升级。2017年,实现学校1000兆接入、建成覆盖全校的高清视频会议系统,加强校园天网建设,推进网络视频会议、远程培训与教研、突发事件处置等多元应用。实现无线网络覆盖。网络运行保障机制更加健全,安全保障水平显著提高。

2.切实保障“智慧校园”建设试点工作需要。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学生评价、社会评价、后勤保障等方面的综合运用,促进信息技术“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新常态。2017年7月总结推广试点经验。

3.深入推进STEAM教育实验。2016年12,在学校开展“STEAM教育”改革试点,以智慧教室建设为重点,推进“智慧班级”常态化教学。2017年,总结、推广智慧校园先进经验。STEAM教育正常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

(二)教师ICT能力提升计划

1.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员培训。从2016年起,三年内选拔、推荐10名在教育信息化应用方面取得成绩的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和优秀青年教师。到2017年,全校教师完成40学时的信息化提升培训,全员通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引导教师常态化开展电子备课、网络教学、协作学习、在线评估等活动。

2.全面推进“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项目。组织优秀教师按照教学进度录制微课程并上线发布,教师利用移动终端“随时、随地”学习提升,构建“解读、示范、实践、点评”微课程教师培训新模式。

3.开展学校信息化骨干教师及管理员全员培训。全面提升全校骨干团队技术理论水平,充分带动学校“智慧校园”建设深入开展工作。

(三)学生ICT能力提升计划

1.提高学生基于互联网的自主学习能力。对ICT能力低的学生群体实施培训强化,为学生创造公平使用互联网学习的条件。

2.推进“智能终端进校园”。2016年,推进“智能终端进校园”、“智能终端进课堂”试点工作,支持师生合理使用PAD、智能手机等终端设备。学校在教室和校园公共区域设置网络终端设备,鼓励学生开放移动网络,为学生利用互联网自主学习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在“智慧校园”环境下自主积极合理地利用移动设备进行学习。建设完善学校“智慧校园”运行模式。

3.组织实施在线五育活动。以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充分挖掘、利用互联网丰富的教育资源,探索开展网络在线五育活动,提升家庭教育指导水平。遴选一批优秀的德育工作者开展在线教育活动。利用互联网开展“我最喜欢的班主任”“美丽校园”“我喜爱的老师”等主题活动。支持开展学生网络社区建设活动,开展虚拟班级建设试点。

4.推进“全市伙伴计划”。围绕教育信息化主题举办 “校际智慧校园论坛”、“中国教育论坛”。指导老师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区际交流活动,组织学生与市内处友好学校学生结成成长伙伴。

(四)学校教育资源中心建设计划

1.制定成都市教育资源中心方案。健全学校教育资源中心体系。准确把握好学校教育资源中心的定位,实现上下有机衔接,小学阶段教育资源的整体覆盖。2016年,组织电教部门和一线骨干教师共同研究制定学校教育资源中心建设方案。2017年末,启动建设工作,基本完成资源中心建设任务。

2.健全教育资源中心资源归集机制。活动征集资源,2016年,深化“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通过教师网上晒课、优课推荐,归集展示100节优质课例。2016-2018年,连续3年开展云教学平台应用赛课活动。举办全校教师微课及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校企合作开发资源,联合行业企业与学校、一线教师合作开发高质量的教育教学资源。通过政府采购方式购买一批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大力推进资源交换与共享,着力畅通不同层级资源中心的资源共享渠道。通过区域合作方式,与国内发达地区之间开展资源交换、共享工作。

3.完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机制。完善远程教育网络体系,促进“智慧学校”健康发展,完善运营机制。探索开设“优质学校资源专区”,到2017年,学校上传150节以上微课等优质资源。实现音乐、体育、美术优质教育资源双向共享,在帮助区内薄弱学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将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的音乐、美术、体育教育教学资源传送到市级资源中心,丰富课程资源。

4.探索社会培训与社区教育O2O项目。支持社区自主创业应用。提供优质教育资源

四、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运行机制。健全相关部门沟通协调机制。建立经验推广工作机制。健全安全工作机制,切实维护网络与信息安全。建立处室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联络员制度,加强沟通协调。

(二)加强专业引领。组织管理员及骨干老师对教育信息化提供决策咨询服务。与教科院及名校组成教育信息化学科联组,在管理信息化和学科教学应用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三)开展监测评估。研制《姚哥庄小学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监测标准》,开展教育信息化监测工作。健全教育信息化考核工作机制。将教育信息化纳入校教育工作目标考核,定期开展专项督导。

(四)推进机制创新。设立校教育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引导全校教育信息化资金从“建设优先”向“应用优先”转变。将教师现代信息技术能力、教育信息化资源开发等情况纳入教师职称评聘及评优树先范围,在评优评先中向信息技术应用水平高的学科教师倾斜,完善激励机制。健全政企合作、校企合作机制。

高密市姚哥庄小学

篇7:教育互联网

办 事 须 知

一、受理单位:省教育厅

二、办理程序:受理—现场审查—核批

三、申办材料:

1、甘肃省现代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开办申请书。

2、现代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设置基本情况及办学条件一览表。

3、由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与校外学习中心依托单位共同(或分别)提出的书面申请文件。

4、依托单位开办校外学习中心的可行性论证报告。

5、教育部批准的拟设立校外学习中心试点高校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的文件。

6、试点高校在本地区实施现代远程教育的方案。

7、试点高校与依托单位校外学习中心的委托协议书。

8、校外学习中心的管理规章制度。

9、其它需要提供的文件或资料。

四、承诺期限:

分别于每年4月和10月受理校外学习中心的开办申请。对于申报材料齐备,办学条件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进行专家评审,省教育厅结合评审意见于6月底和12月底对所受理的校外学习中心作出审批决定。

五、法律依据:教育法相关条例

篇8:教育互联网

一、“互联网+”理念的提出与特征

“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 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 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 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 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它代表一种新的社会形态, 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 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域之中, 提升全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 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2015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出“互联网+”。

“互联网+”的提出俨然是一场革命, 迅速渗透到各行各业。似乎人们还没来得及整明白“互联网+”是什么东西, “互联网+***”已经铺天盖地涌现在人们面前。那么, 我们有必要先抓住“互联网+”的关键与本质的东西。“互联网+”是两化融合的升级版, 将互联网作为当前信息化发展的核心特征, 提取出来, 并与工业、商业、金融业等服务业的全面融合。这其中关键就是创新, 只有创新才能让这个+真正有价值、有意义。于扬提出“互联网+”理念时认为“在未来, ‘互联网+’公式应该是我们所在的行业的产品和服务, 在与我们未来看到的多屏全网跨平台用户场景结合之后产生的这样一种化学公式”。那么, “互联网+”看上去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 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 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 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 创造新的发展生态。不管互联网+哪个行业, 如果不起化学反应, 都会失去“互联网+”的意义。

二、“互联网+教育”的解析

“互联网+教育”的提出, 不管是出于对教育思想方法论的创新, 还是对目前教育方式的发展, 还是在教育中的互联网应用, 等等, 很多人各有各的想法, 不管对错, 看法不同各抒己见。但是, 不管出于何种考虑, “互联网+”不能离开创新, 教育不要背离自己的本质, 否则都会让人走偏, 无法实现“互联网+教育”的价值, 甚至歪曲“互联网+”的理念。

(一) “互联网+”的含义

“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 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 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 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 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简单来说, 它就是一种平台, 一种工具, 一种包含海量信息的平台并能进行信息高速传输的工具, 但这种平台和工具是革命性的。

(二) “互联网+教育”的解析

教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活动, 旨在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 自内而外引发出来, 以成为现实的发展状态。如果教育仅仅把互联网作为一种教育的工具, 也谈不上“互联网+教育”。要想实现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必须让其发生化学反应, 抓住创新这个关键, 才能明确这个“互联网+”。

有人提出一所学校、一位老师、一间教室, 这是传统教育。一张网、一个移动终端, 几百万学生, 学校任你挑、老师由你选, 这就是“互联网+教育”。听起来, 通俗易懂, 但教育仅仅是学校、老师、教室、学生吗?最多是狭义上的教育。我们引发出本来潜在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 以成为现实的发展状态, 这既体现了教育的目的, 又表达了教育的方式。如果说潜在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是客观的东西, 那么, 引导及如何引导则是主观, 而这种主观又包括个体自身的主观和个体之外的主观, 包括社会、国家、市场、家庭、父母等。明白了教育的本质, 对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等就不难理解了。其实引发出本来潜在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的方式有很多种, 不同的是它的范围有多大, 它是正能量还是负能量, 是狭隘的还是宏大的。至于潜在的东西是好还是孬, 就看如何引出以及个体对引出体的认可与辨识上, 反正都有。所以, 就出现了“龙生龙、凤生凤”, 也出现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出现了博学学多才的智多星, 也出现了连生活都不能自理的数学家;出现了流氓, 也出现了绅士, 等等。这不能说教育的成功与失败, 这是教育的多样化, 也是教育的固有特征, 其实, 正因为这样这个世界才变得丰富多彩, 行于自然。

互联网发展至今, 已经是一个无所不包、大容量、大数据的东西, 而且是更新与传输极快的东西, 不管从环境还是一个个体, 都配称为目前最符合教育的“导出体”, 这样的“导出体”与教育高度的融合才能称为“互联网+教育”。

(三) “互联网+教育”的划时代意义

提出“互联网+”的目的或者是初衷或者是关键应该是创新, 失去了创新的思维去面对“互联网+教育”, 就会变成简单的相加。熊彼特在其著作中提出“创新是指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它包括五种情况:引入一种新产品, 引入一种新的生产方法, 开辟一个新的市场, 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通过互联网我们可以博学, 也可以专攻;可以了解已有的发展历程, 也可以为创新找到支撑;有正能量的东西, 也有负能量的东西;有整个社会的发展, 也有某个专业的进步;具备发展的过程, 又能快速更新达到发展的可持续性要求, 等等。就目前的发展互联网不管是从作为一种新产品还是一种新的生产条件与教育相结合, 都是能结合的, 当然也是创新, 这样, 我们提出“互联网+教育”就有了深远的意义。

三、实现“互联网+教育”可行性分析

(一) 如何实现“互联网+教育”

“互联网+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的理念, 从发展的观点来看, 这种理念很有必要性, 也符合现在的客观, 但是如何把这种理念变成生产力, 则是要进行我们的教学改革, 进行符合“互联网+教育”意义上的教学转变, 也可以说成“教育+互联网”。教学离不开学生与老师, 学生是受教的或者说被引导的个体, 这一点毋庸置疑, 但老师是个体、是团队、是一个领域就难说了, 传道、授业、解惑是靠言传身教还是使用教材、多媒体, 还是富含不同深度、不同层次的教育载体。很显然, 互联网自然会进入人们的视野。这不是对传统教育的颠覆, 而是教育与现有环境的结合, 是与时俱进的教育。

(二) 实施“教育+互联网”教学需具备的条件

1. 高度开放、传输便捷的互联网

这是开展互联网教育的物质基础。

2. 知识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资源平台

教学团队是实施教学的根本, 我们的教学什么时候都不是一个老师就是万能的, 要想培养符合要求的人才需要一个团队。目前, 一般的学校都有教学团队, 但团队的配置、团队的应有的素质很难满足要求。各个学校或者行业可能已经建立相应的资源平台, 但还不成熟, 可能某些学校已经或正在建立自己的教学团队资源平台, 仍需要进一步完善与提炼。不管怎样, 知识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资源平台是进行“互联网+教育”的基础。

3. 广博的资源与个性的发展方向平台

目前的互联网可以说也能提供, 但针对具体的专业或者学生的兴趣方向需要进一步细化或者教师的引导。

4. 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互联网平台

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各自的平台似乎都能在互联网上找到, 但用于教育还需要整合与及时更新, 或者我们自己利用现有资源建立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互联网平台。

具备了这四个条件, “互联网+教育”就会水到渠成, 进而发展适合“互联网+教育”的资源体系、方法体系、评价体系等。

(三) 实施“互联网+教育”的途径与实践

有了“互联网+教育”的教学理念, 进行“教育+互联网”教学就容易抓住实质, 容易达到符合“互联网+教育”的创新教育。不妨从我从事多年的《建筑力学》课程来说说如何进行“教育+互联网”教学, 如何满足“互联网+教育”的教学理念。尽管如今实施“教育+互联网”教学的条件不是很成熟, 但利用目前的互联网资源进行整合和利用还是可以基本满足要求的。互联网在高校已经全覆盖这一条件已经达到要求, 教学团队在各个学校都可以找到每位力学相关教师的资料, 授课老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确定教学团队, 不够用的话可以访问各个高校, 找寻课程相关的专家、学者组成更强大的供教学使用的教学团队。资源与个性的发展方向平台也需要整合与优化, 学习资源互联网上有很多, 有基础知识的, 有实践运用的, 有实例也有软件模拟的, 等等, 可谓应有尽有。教师的职能就是如何进行合理的引导和挖掘潜在于学生身体和心灵内部的那些东西。然后把学生的培养与社会需求都让学生在互联网上看到、感知到, 那么该课程的“教育+互联网”教学基本完成。这个教学过程就是创新!如果一个课堂使用了这种教学, 学习过程、软件模拟过程、互联网纵深发展过程、评价过程、课堂管理过程等都在互联网上实施, 再进一步实现校网以及整个互联网的共享, 那就是很好的“互联网+教育”了。再展望一下, 各门课程、各专业教育都能达到系统的互联网共享, 这应该是什么样的场景, 大家应该心知肚明。我们完成各自的“教育+互联网”教学只是“互联网+教育”的一小步, 但我们要为“互联网+教育”而努力。

四、结语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发展机遇, 我们一定要更新观念, 夯实信息化建设基础, 运用“互联网+”, 让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入融合。从课程建设出发开发应用, 系统, 充分挖掘教学内容, 培养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创新教学方法和模式, 使教师和学生获得更好的教学体验, 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创新改革的推动作用。

摘要:“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 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 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 创造新的发展生态。“互联网+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的理念, 从发展的观点来看, 更符合现在的客观现实, 是教育的创新。互联网+教育不是对传统教育的颠覆, 而是教育与现有环境的结合, 是与时俱进的教育。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理念,创新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2]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

[3]张青, 胡志华, 移动互联网与高等教育变革[J].理论月刊, 2016 (3) .

篇9:教育互联网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数学教育模式;资源;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013-02

一、“互联网+教育”时代数学教育新特点

在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已经与我们的生活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互联网商务、互联网教育、互联网管理,发展迅猛,越来越多地融入到了人们工作、生活等各个方面。

在互联网教育方面,很多有识之士已经开始了大胆的探索。比如,“创数教育”集团就打造了国内领先的中学数学自主学习平台,自创立以来,一直致力于促进互联网与教育融合,通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为学生创造更美好的学习体验。还有由国家财政部与教育部主导,全国各高等院校参与的国家资源库建设,都为互联网教育的实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互联网+教育”时代数学教育变革出现了一下新特点:

1、教学模式由单一向多元化改变。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形式单一,一块黑板,一根粉笔,串起教与学的教学活动全过程。由于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一对多的对应关系,很难实现“因材施教”的理想教育模式。而今,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很多网络资源都可以共享,方便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由选择,使得一对一的教学成为可能。

因此,我们现在的课堂,可以是多种教学模式的相互融合,相互补充,可以把网络资源及时有效的利用起来。传统教学方法有传统教学方法的优点,注重知识的传承,课堂教学便于师生间面对面交流,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互联网,多媒体的教学,优点就是信息量大,直观生动,比如,在学习函数图像,研究函数性质时,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学会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的研究方法。

目前,很多学校都在鼓励老师参与教学信息化建设,通过微课、幕课,把教学内容细化,微型化,通过微信、QQ等手机平台发放给学生,使学习随时随地都可以展开,时时刻刻伴随在学生身边。

2、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随着国家资源库建设,越来越多的教学资源可以被人们所利用,学生学习就由原来的老师传授的单一途径变成了既可以课堂学习,可以网上学习,可以通过QQ、微信等即时工具在线学习等多种途径,实现内容的多选择、时间的多选择、学习方式的多选择性,结合目前的移动4G网络的普及,学生的学习环境也由单一,变得更灵活和开放。学习变得轻松、自由、主动、开放。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都是按教学计划来执行的,学生学习是一种被动式的。可能今天老师讲的内容我已经提前学习过了,掌握了,但还得在教室待着;也可能由于老师前面讲的内容我没有消化吸收好,今天讲的内容听不懂,也得坐在教室里,心里着急也无可奈何。而有了互联网学习平台,作为一名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调整自己的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有选择地学习,把互联网学习平台当做自己课堂学习的补充和自我评价的工具,使学习 “由让我学变成我要学”。

3、网络资源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种新的创新空间。现在的网络资源相当丰富,强大的搜索引擎给了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现在学生中流行的一句话叫“有问题,找百度”。确实是这样,很多问题在网络上都能够找到答案或方法,只要老师在教学中问题设计的合理,完全可以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学生能力培养模式。比如,我们学习分段函数的时候,很多学生初学时求函数值会出现错误,老师可以给同学们布置一个任务,就是用Excel编制一个求函数值的小程序。在学生具备有Excel表格应用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网络寻找方法,摸索、探究,实践、验证,最后获得成功的喜悦。这就是一种互联网学习的创新,多学科、跨门类的横向联合,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素质,为今后解决问题提供一种思路、方法。

现在,手机的普及,很多学习及数学应用软件都是开放式的,几乎不花费什么成本,这也给学生在学习中的“动手实践”活动提供了很大方便。我们学生对函数的作图很畏惧,手机上的作图软件可以方便、快捷、高效地做出函数的图像,可以根据参数值的改变观察图像的变化情况,大大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对本质规律的认识。

二、互联网+数学教育发展的现状和今后的任务:

1、仍然处在探索阶段的“互联网+教育”。目前,互联网教育被炒的红红火火,2013年7月阿里推出“淘宝同学”。2014年8月,腾讯公司成立“腾讯课堂”。百度更是一口气收购“传课网”,投资万学教育和沪江网校。

还有很多专做教育的互联网公司,都做出了各自的特色。

但是现在看来仍然停留在企业层面,这些互联网公司与学校教育还存在脱节现象,具体到应用与教育教学实践上还为时尚早。

教育信息化专家组秘书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任友群在教育部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微言教育”与网友在线交流时表示,科技的迅猛发展,为教育改革提供支撑,催生教育体制机制变革,让“个性化”教育不再只是梦想,“因材施教”能关照更多人。现实教育信息化需要提供“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保证,对学校硬件建设提出要求。就我所知,很多学校多媒体教室都不全,很多都仍然是普通教室。有的多媒体教室设备老化,网络速度非常慢,教学资源储备严重不足。比如,我们这个高职院校,数学作图软件一样都没有,更不要说将其配置到各个多媒体教室里了。

硬件条件是如此状况,而我们的老师自身的条件也没有跟是时代的步伐,可能各个学校的状况不一样,就我们学校来说,有些老师走在了前面,但很多老师还在等待观望,对于自己不熟悉的东西不敢去尝试,当然,现在学校已经在开始做这项工作,利用假期时间,集中对老师进行培训。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王伯鲁认为,在“互联网+”时代,一方面,老师应该有时代感,要跟得上时代;另一方面,老师不用特别担心技术上的事情,“技术上的事情有人会替老师考虑好的”,最根本的还是要努力提高自身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做好了这两点,教师才能在这个时代拥有更大的舞台。

2、转变思想观念,充分利用好“互联网+教育”的资源优势。“互联网+”时代教育形式的多样化,使人们越来越困惑,对传统教育的认识越来越把握不准了,由于,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革,越来越多的人们对传统教育变成了持怀疑的态度,在老师们的思想上造成了混乱。

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孟繁华表示,“互联网+教育”将改变教育,但是不会颠覆教育,更不会颠覆学校的现有体制。

中关村新兴网络教育开发研究院院长李洪波也认为,互联网教育与传统教育之间是互相借鉴、取长补短直至最终融合为一的关系。“传统教育不是一无是处,互联网教育仍然需要吸收传统教育的精华为其所用,而不是另起炉灶或砸烂传统教育、彻底重建。”人大哲学院教授王伯鲁指出,在互联网与教育“亲密接触”的当下,保持一份冷静,牢记教育的本质,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

因此,我们每一位老师,对“互联网+教育”要有正确的认识,找准契入点,把“互联网+”教育的资源融入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将课堂教学与网络课程学习有机结合在一起,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动手能力、思维方法、运用现代计算技术及网络技术的能力统统纳入教学设计中去,敢于放手让学生去摸索学习,以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学习过程。老师可以做出适当的引导,给学生介绍网络是的一些资源,可以是网络课程,可以是教学视频,可以是运用工具等等。

篇10:互联网+教育培训心得

-------青岛培训的感受

此次青岛之行,真的令自己眼界大开,脑洞顿开,因为此行让我了解到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也让我真正意识到“互联网+教育”思维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也明白了翻转课堂它不仅是模式,它更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不二法门。

我一直认为互联网+教育它只是一种高大上的东西,我们只能对它敬而远之,并不实用。现在才真正认识到,互联网+教育=智慧教育。智慧教育内涵丰富,我们又该如何理解,窃以为我们首先应该理解何为互联网+教育,真正意识到信息化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我们教育领域中,一场信息化的颠覆性变革正悄悄地发生着。著名经济学家汤敏曾有这样一个设想:如果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课程被大部分印度年轻人掌握了,10年后几千万甚,至上亿的印度年轻人都是哈佛或斯坦福毕业的。而中国的青年人才还是传统教育教出来的,怎么跟人家竞争?

时下,上网逐渐成为中小学生们学习和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在青岛开发区实验中学,昌乐二中哪里的学生在学校网站上下载作业,在QQ群里讨论功课以及上网搜寻资料等等已成为中小学生们学习和生活的习惯。可以说,随着时代的变迁和高科技的发展,以及家庭电脑和网络越来越普及,网络已成为中小学生们学习和生活中的好帮手。通过网络,既有利于同学与同学之间的互相讨论、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同时,还可进一步增强与老师以及父母之间理解、沟通与交流,让他们健康茁壮地成长。是的这些东西我们我们不能复制,但我们是否可以借鉴一些呢? 互联网具有高效、快捷、方便传播的特点,这一特点我们不能否认。互联网在中小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并成为中小学生们学习的好帮手。这不但有利于提高中小学生上网学习和交流的能力,帮助孩子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启迪智慧,而且还能更有效地刺激孩子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更能有效地养成中小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行为习惯。这样的一个好工具我们应该怎样利用,怎样开发,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

我在网上看到一则消息:“截止2014年底,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达到5.57亿,占中国网民的85.8%。互联网用户从PC端向移动端迁徙已成定局。在线教育从PC到移动再到智慧互联也已是可预见的未来。”我们是否也能在这方面做些文章呢?我们实验小学也作了尝试,例如:我们建立了各种群,教师群,班主任群,家族群。我们是否还能向更深更广的维度开发呢?

我们应让“互联网+教育”托起实验小学未来和希望。我们学校要想成为更广区域的名校,强校,我们可以制定“互联网+教育”计划,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大力发展智慧教育,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影响,增强孩子驾驭网络和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和交流的能力,教育他们逐步掌握从网络获取、传递、加工和处理各种有益信息的能力,从网络上获取新知识,不断增强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和竞争力,充分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互相交流学习和方法,提高学习质量和效果,以达到学习和教育的目的,真正让网络为我们的孩子所用,促进中小学生健康茁壮地成长。

我们要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且教师要适应这种要求。首先,教师应该摆脱传统教育模式的心态和思想。互联网教育时代,教师应调整好心态,应该以学生的视角,以服务者的姿态进行教学,打造互动、个性、灵活的课堂氛围。其次,不排斥互联网技术,把互联网做为提升教学质量的方式。个性化教学,是互联网教育区别于线下教育的最大特点之一,教师要善于主动运用大数据进行个性化辅导。可以预见,未来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教学,必将成为行业发展的大趋势,教师需要善于利于互联网技术,让自己重塑,使教学得到更进一步的提升,这样教师的竞争力才会不可撼动,才会使教师的职业得到不可想像的发展空间,让互联网技术回归为教学辅助利器的本质,终归人的智慧是一切新事物的起源。

我们的每一位教师具有了互联网+教育的思维,技术层面的问题将会迎刃而解,但这还不够,我们还应该有新的教学理念,我们不照办翻转课堂的模式,但我们可以引进翻转课堂的观念。观念决定行为。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只要我们去做,我们还是大有可为的,我们的学生在预习的时候把预习部分转化为观看视频,其效果我相信会更好。其实这就是先学后教的预习化,仔细剖析该教学模式,基本上与我们的先学后教非常相识。,从这点上看,翻转课堂有相识之处,异曲同工,形式相识,目的一样。最终还是让学生先预习,只不过是学生预习的材料丰富一些,伴有教师的指导和建议,把预习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更有利于学生的预习罢了。从课堂教学的流程来看,都是先学后教,然后课堂上学生探究,体现了学生学习的小组合作化。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教师就是布置好任务,然后有学生进行研究讨论,合作探究,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教师只是一个任务的安排着,学生是任务的研究者、执行者和探索者。从该种教学模式来看,他的起源还是源于我们的杜郎口。俗话说:“懒人推进了世界的发展”。正是这种原因,由于“懒教师”的出现,才产生了“勤学生”。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以学为本的教学观,以生为本的学生观。只有定好位,才能做好“在其位谋其政”。才能真正在课堂上把老师解放出来,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才能让以学定教得以实现!

翻转课堂它是一种理念,它是是对传统课堂的一种翻转,只要我们去不断探索,我相信我们会找到我们独具特色的翻转课堂。而对互联网+教育思考和利用则会为我们的教改插上腾飞的翅膀。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一定要加强信息技术的学习,特别是网络新技术,积极探索互联网+教育在教学中的应用,我将尝试一下微信与教学的融合,探索出微信的潜在的教学资源。同是要充分利用家庭教育资源和技术支持。在教学中要深入贯彻“以学定教”的理念,加大预习环节的力度,努力提高课堂效率,积极探索翻转课堂本土化融合。

李道久

上一篇:非政府组织下一篇:6个不错的创业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