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育心得体会

2022-08-14

人一生都处于成长中,面对不同阶段的自己,我们受到各种各样的启发,会有一些心得体会。通过文字记录的方式,写下我们的心得体会,对我们的成长,也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该怎么写出促进自身成长的心得体会呢?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互联网教育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一篇:互联网教育心得体会

互联网+教育心得体会

“互联网+教育”学习心得

如果要评选2016年度热点话题,“互联网+”无疑会成为有竞争力的候选。随着“互联网+”在年初的两会上被纳入国家战略,互联网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而来,各行各业莫能避之。教育是最为保守的行业之一。尽管信息技术培训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开展了一轮又一轮,“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通了一年又一年,网络课程建了一茬又一茬,但只要你走进大中小学的课堂,你会发现,课堂还是那样的课堂,除了PPT替代了传统的板书外,与十几年前相比并没有发生实质的变化。我们不能简单认为这是教育本身的错,只能说是之前的互联网发展对教育的冲击力度还不够,还不足以从根本上改变教育的生态环境。

“互联网+”会给教育带来什么样的改变?在迎接“互联网+”的挑战时,教育又将面临什么样的风险?我们又该如何做才能享受“互联网+”带来的红利大餐,而又不会成为车轮碾过的孤魂野鬼呢?我们不可低估“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这种影响甚至可能深至骨髓,直接摧毁传统守旧的教育生态,重塑一个开放创新的新的教育生态。

“互联网+”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互联网+”打破了权威对知识的垄断,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人人能够创造知识,人人能够共享知识,人人也都能够获取和使用知识。在开放的大背景下,全球性的知识库正在加速形成,优质教育资源正得到极大程度的充实和丰富,这些资源通过互联网连接在一起,使得人们随时、随事、随地都可以获取他们想要的学习资源。知识获取的效率大幅提高,获取成本大幅降低,这也为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互联网+”的冲击下,教师和学生的界限也不再泾渭分明。在传统的教育生态中,教师、教材是知识的权威来源,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因其拥有知识量的优势而获得课堂控制权。可在“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的“互联网+”时代,学生获取知识已变得非常快捷,师生间知识量的天平并不必然偏向教师。此时,教师必须调整自身定位,让自己和学生成为学习的伙伴和引导者。

在“互联网+”的冲击下,教育组织和非教育组织的界限已经模糊不清,甚至有可能彻底消失。社会教育机构的灵活性正对学校教育机构发起强有力的冲击。育人单位和用人单位也不再分工明确,而是逐渐组成教育共同体,共同促进教育协同进步。 从实质上看,“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和整合上。一方面,互联网极大地放大了优质教育资源的作用和价值,从传统一个优秀老师只能服务几十个学生扩大到能服务几千个甚至数万个学生。另一方面,互联网联通一切的特性让跨区域、跨行业、跨时间的合作研究成为可能,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规避了低水平的重复,加速了研究水平的提升。在“互联网+”的冲击下,传统的因地域、时间和师资力量导致的教育鸿沟将逐步被缩小甚至被填平。

在本学期的全市教研活动中,我有幸观摩了现代互联网技术与音乐课堂的新式结合。这次课堂充分运用了互联网的网络课堂,网络评价,网络展示,音乐软件,录音软件等多种功能,不仅仅是老师展示时运用到互联网,学生学习时也充分运用到自己手中的互联网工具,从前需要老师反复讲述的知识,学生通过老师的云空间自学,从前不能人人参与的音乐展示,通过云空间,学生自信展示,在整个课堂中,学生通过互联网,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互联网+”加速教育的自我进化能力。“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系统的自我进化能力是其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传统教育滞后于社会发展,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式落后、教学效率低下,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这种自我进化能力低下的原因在于教育系统自身的封闭性。“互联网+”敲开了教育原本封闭的大门,也就加速了教育的自我进化。人人都是教育的生产者,人人又都是教育的消费者,这种新型的教育生态必然会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

第二篇:互联网+教育心得范文

“互联网+教育”:冰火两重天

一边是“互联网+教育”的“荒漠”,老师都还摸不着头脑;一边却是互联网的“天堂”,各式新鲜的教学方式正逐渐走进课堂。

面对这种冰火两重天的现实,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孟繁华表示,“互联网+教育”将改变教育,但是不会颠覆教育,更不会颠覆学校的现有体制。

互联网时代,奇迹每天都在发生。像“互联网+”这样听起来既专业又时髦的词汇,因为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并从总理口中说出来,着实火了一把。

对于什么是“互联网+”,可以这样理解:互联网+传统集市,淘宝出现了;互联网+传统银行,支付宝出现了;互联网+传统交通,滴滴打车出现了„„也就是说,“互联网+”是用互联网思维、技术对传统行业进行改造,改造的结果是新行业形态的出现。

面对火热的“互联网+”,教育当然不能缺位,那么“互联网+教育”,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 一所学校、一位老师、一间教室,这是传统教育。

一张网、一个移动终端,几百万学生,学校任你挑、老师由你选,这就是“互联网+教育”。

微课、慕课、翻转课堂、手机课堂,这就是“互联网+教育”的结果。

这些新颖的教学模式在实际中的应用怎么样? 记者调查走访发现,在有的学校,手机尚属违禁品,被发现之后要没收;而有的学校,手机却可以带进课堂,当学习工具。在有的学校,老师的板书必须写在投影用的白板上;而在有的学校,学生却可以通过弹幕在PPT上交流互动。面对这近乎于冰火两重天的差距,我们不得不思考,如何理性地看待“互联网+”给教育带来的影响。

火:互联网教育新模式层出不穷

“茧就好比一种苦难,在茧中不断拼搏,才会挣脱出来;如果蝴蝶不拼搏、不努力,就只会作茧自缚,待在那狭小的空间里,永世得不到挣脱。所以说,面对苦难,不能望而却步,要不断拼搏,在苦难中破茧而出,敢于直视人生的愉悦和惨淡。”

这样充满哲理和正能量的优美文字,出自上海市嘉定区迎园中学初中生邱晗的一篇文章——《在苦难中破茧而出——读<安妮日记>有感》。

迎园中学利用微信公众号的平台,别出心裁地创立了“三百字团”的专栏,专门发表学生的作品。通过这个公众平台,任课教师、学生家长都可以看到学生发表的作品,并会把学生的作品分享到朋友圈。

“学生有了这样一个平台,写作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迎园中学一位教师表示,“学生不但特别喜欢读自己同学的作品,而且也积极写作投稿,同学之间相互影响,起到了‘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的良好效果。” 与这种课下开设公众号不同的是,有更大胆的老师,直接把互联网技术“请”进了课堂。

在华中科技大学的一堂广告创意策划课上,“弹幕教学”亮相了。

在上课的过程中,学生手持平板电脑或者手机,随时可以通过网络发表疑问、提出看法,这些内容会即时显示在课件上。授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随时调整授课内容和方式。

这种一边听老师讲课,一边通过网络发送文字在屏幕上讨论问题的教学模式,引起了同学们的极大兴趣。

体验过这种课堂的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学生陈诺说:“虽然发弹幕讨论需要按手机,但起码是用于学习上,大家注意力集中了,不再是‘低头族’,也促进了课堂互动。”

这门课程的任课教师李华君表示,“弹幕”的引入确实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但以后会采取相应的措施,让学生既能集中注意力又不至于偏离学习。

上海交通大学则更进一步,将“慕课”与“一屏多显”技术相融合,努力打造基于“互联网+”的“云教室”。

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有一张网、一个移动终端,便能实现“课程任意选,老师任性挑”的“私人定制”式教育。

冰:互联网授课方式“只是听说过”

去年从西北一所知名大学毕业的王航,现在在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某乡镇中学担任语文教师。 在学校一些中老年教师眼中,年轻、有活力的王航是见多识广的,在大城市接触到的新鲜教学方式也是较多的。

然而,当这位年轻的教师被问及是否接触过微课、慕课以及翻转课堂时,他摇着头表示,“只是听说过”。

“对学校老师来说,互联网的最大用处就是下载课件。”王航解释说,所谓的下载课件,就是去网上寻找相关科目的课件,下载后适当做一些修改,上课的时候拿来用。

“这可能是互联网跟教育联系最紧密的地方了吧。”王航笑着说。

记者从王航所在的学校了解到,该校严禁学生携带手机进校园,如果学校发现有学生携带手机,会当场没收,并通知家长带学生回家反省,有些家长甚至会当着老师的面把孩子的手机摔碎。

“所以,像微课、慕课这样的教学方式,对我们来说,目前还仅仅停留在听说过的层面上,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具体推行。”王航说,“我倒是希望那一天早点到来,毕竟孩子们需要了解外面的世界,需要接触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还发现,不单是西北偏远学校跟不上互联网时代的潮流,中东部地区基层的学校情况也不容乐观。很多学校即使具备了利用网络开展教学活动的客观条件,但由于种种原因,一些设施设备仅仅被当作摆设,没有真正利用起来。

河北省邢台县某中学教师李琼告诉记者,她所在的学校,多个教室里的多媒体设备用得久了开始出现质量问题,投影到白板上的字,讲台下的学生很难看清楚。“用于投影的白板,不得不用来写板书。”

“由于是寄宿制学校,又不准学生带手机,电脑就更不用说了,所以学生通过互联网接触外面世界的渠道受到很大的限制。”李琼认为,相对于大城市能随时接触到互联网的学生而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自己的学生已经被甩开了一大截。

“我现在最担心的就是教育差距在这个互联网时代被拉得更大了。”李琼说,“不能让寒门出贵子变得越来越难。”

在李琼看来,“互联网+教育”真正推广到基层,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像慕课、翻转课堂这样的教学模式,在基层教育中推广还面临着诸多的困难,比如教学设备的问题、教师的观念问题以及学生接受能力的问题等。”

在“互联网+”时代保持一份冷静

一边是“互联网+教育”的“荒漠”,老师都还摸不着头脑;一边却是互联网的“天堂”,各式新鲜的教学方式正逐渐走进课堂。

面对这种冰火两重天的现实,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孟繁华表示,“互联网+教育”将改变教育,但是不会颠覆教育,更不会颠覆学校的现有体制。

中关村新兴网络教育开发研究院院长李洪波也认为,互联网教育与传统教育之间是互相借鉴、取长补短直至最终融合为一的关系。“传统教育不是一无是处,互联网教育仍然需要吸收传统教育的精华为其所用,而不是另起炉灶或砸烂传统教育、彻底重建。”

李洪波认为,“就算在互联网特别发达的美国,目前仍处于互联网教育的探索阶段,没有形成有效的、公认的模式和案例。”所以,“互联网+教育”有一个过程,还有一段很长的路需要我们去继续探索和尝试。

的确,顺应互联网潮流是教育领域无可选择的选择,但是必须认识到,教师才是教育的根本,互联网只是工具和手段。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王伯鲁指出,在互联网与教育“亲密接触”的当下,保持一份冷静,牢记教育的本质,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

王伯鲁认为,在“互联网+”时代,一方面,老师应该有时代感,要跟得上时代;另一方面,老师不用特别担心技术上的事情,“技术上的事情有人会替老师考虑好的”,最根本的还是要努力提高自身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做好了这两点,教师才能在这个时代拥有更大的舞台。

学习感悟:

目前,我也感觉“互联网+教育”存在两级分化问题。一方面在网络上看到很多关于“互联网+教育”的一些报道,也看到很多网络视频,特别是知名高校的视频,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帮助。另一方面在网络上没有体会慕课、微课的实践经历,咱们学校也没有真正引入慕课平台,这样我们对慕课没有真正实践操作的经历。因此,我希望学校在“互联网+教育”方面引入平台,教师才有平台准备材料,或者提供机会参观其他学校慕课情况。慕课开展后,个人认为可以改变现在的教学模式,最起码简单重复的教学过程可以用视频代替,教师只需指导学生做练习或强调一些难理解的知识。

第三篇:互联网+教育培训心得

我对互联网+教育的思考

-------青岛培训的感受

此次青岛之行,真的令自己眼界大开,脑洞顿开,因为此行让我了解到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也让我真正意识到“互联网+教育”思维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也明白了翻转课堂它不仅是模式,它更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不二法门。

我一直认为互联网+教育它只是一种高大上的东西,我们只能对它敬而远之,并不实用。现在才真正认识到,互联网+教育=智慧教育。智慧教育内涵丰富,我们又该如何理解,窃以为我们首先应该理解何为互联网+教育,真正意识到信息化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我们教育领域中,一场信息化的颠覆性变革正悄悄地发生着。著名经济学家汤敏曾有这样一个设想:如果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课程被大部分印度年轻人掌握了,10年后几千万甚,至上亿的印度年轻人都是哈佛或斯坦福毕业的。而中国的青年人才还是传统教育教出来的,怎么跟人家竞争?

时下,上网逐渐成为中小学生们学习和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在青岛开发区实验中学,昌乐二中哪里的学生在学校网站上下载作业,在QQ群里讨论功课以及上网搜寻资料等等已成为中小学生们学习和生活的习惯。可以说,随着时代的变迁和高科技的发展,以及家庭电脑和网络越来越普及,网络已成为中小学生们学习和生活中的好帮手。通过网络,既有利于同学与同学之间的互相讨论、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同时,还可进一步增强与老师以及父母之间理解、沟通与交流,让他们健康茁壮地成长。是的这些东西我们我们不能复制,但我们是否可以借鉴一些呢? 互联网具有高效、快捷、方便传播的特点,这一特点我们不能否认。互联网在中小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并成为中小学生们学习的好帮手。这不但有利于提高中小学生上网学习和交流的能力,帮助孩子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启迪智慧,而且还能更有效地刺激孩子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更能有效地养成中小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行为习惯。这样的一个好工具我们应该怎样利用,怎样开发,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

我在网上看到一则消息:“截止2014年底,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达到5.57亿,占中国网民的85.8%。互联网用户从PC端向移动端迁徙已成定局。在线教育从PC到移动再到智慧互联也已是可预见的未来。”我们是否也能在这方面做些文章呢?我们实验小学也作了尝试,例如:我们建立了各种群,教师群,班主任群,家族群。我们是否还能向更深更广的维度开发呢?

我们应让“互联网+教育”托起实验小学未来和希望。我们学校要想成为更广区域的名校,强校,我们可以制定“互联网+教育”计划,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大力发展智慧教育,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影响,增强孩子驾驭网络和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和交流的能力,教育他们逐步掌握从网络获取、传递、加工和处理各种有益信息的能力,从网络上获取新知识,不断增强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和竞争力,充分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互相交流学习和方法,提高学习质量和效果,以达到学习和教育的目的,真正让网络为我们的孩子所用,促进中小学生健康茁壮地成长。

我们要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且教师要适应这种要求。首先,教师应该摆脱传统教育模式的心态和思想。互联网教育时代,教师应调整好心态,应该以学生的视角,以服务者的姿态进行教学,打造互动、个性、灵活的课堂氛围。其次,不排斥互联网技术,把互联网做为提升教学质量的方式。个性化教学,是互联网教育区别于线下教育的最大特点之一,教师要善于主动运用大数据进行个性化辅导。可以预见,未来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教学,必将成为行业发展的大趋势,教师需要善于利于互联网技术,让自己重塑,使教学得到更进一步的提升,这样教师的竞争力才会不可撼动,才会使教师的职业得到不可想像的发展空间,让互联网技术回归为教学辅助利器的本质,终归人的智慧是一切新事物的起源。

我们的每一位教师具有了互联网+教育的思维,技术层面的问题将会迎刃而解,但这还不够,我们还应该有新的教学理念,我们不照办翻转课堂的模式,但我们可以引进翻转课堂的观念。观念决定行为。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只要我们去做,我们还是大有可为的,我们的学生在预习 的时候把预习部分转化为观看视频,其效果我相信会更好。其实这就是先学后教的预习化,仔细剖析该教学模式,基本上与我们的先学后教非常相识。,从这点上看,翻转课堂有相识之处,异曲同工,形式相识,目的一样。最终还是让学生先预习,只不过是学生预习的材料丰富一些,伴有教师的指导和建议,把预习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更有利于学生的预习罢了。从课堂教学的流程来看,都是先学后教,然后课堂上学生探究,体现了学生学习的小组合作化。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教师就是布置好任务,然后有学生进行研究讨论,合作探究,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教师只是一个任务的安排着,学生是任务的研究者、执行者和探索者。 从该种教学模式来看,他的起源还是源于我们的杜郎口。俗话说:“懒人推进了世界的发展”。正是这种原因,由于“懒教师”的出现,才产生了“勤学生”。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以学为本的教学观,以生为本的学生观。只有定好位,才能做好“在其位谋其政”。才能真正在课堂上把老师解放出来,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才能让以学定教得以实现!

翻转课堂它是一种理念,它是是对传统课堂的一种翻转,只要我们去不断探索,我相信我们会找到我们独具特色的翻转课堂。而对互联网+教育思考和利用则会为我们的教改插上腾飞的翅膀。 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一定要加强信息技术的学习,特别是网络新技术,积极探索互联网+教育在教学中的应用,我将尝试一下微信与教学的融合,探索出微信的潜在的教学资源。同是要充分利用家庭教育资源和技术支持。在教学中要深入贯彻“以学定教”的理念,加大预习环节的力度,努力提高课堂效率,积极探索翻转课堂本土化融合。

李道久

2016年8月29日

第四篇:《智能教育: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展望》

张志勇

大家上午好,我和大家一起在思考,我们的教育要怎样发展?教育让我们要到哪里去? 每次到创新教育研究院的会议上,我都要给大家汇报。他们光给我出题目,不给我写稿子,我昨晚是12点半休息,早晨6点起床后继续做。好在我们是好朋友。我今天给大家汇报的是《智能教育: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展望》。

今天,我向大家汇报什么?

深刻把握中国教育发展阶段的新特征:从发展阶段看,我国教育正在从生存型教育向着发展型教育转变;从发展形态看,我国教育正从农村教育翔城市教育为主转型;从发展内涵看,我国教育正从同质化教育向个性化教育转型;从发展特征看,我国教育正从手工教育向现代智能教育转型——2015年《中国青年报》

这些转型靠的是什么?靠学校的特色, 我们正在呼唤教育的智能化时代,为什么之前没有做到呢?因为云计算、大数据时代没有到来。实质上,我们现在的教育悄然发生着变化。

汇报一下四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智能教育时代正在向我们走来

普适计算之父马克•韦泽说:最高深的技术是哪些令人无法察觉的技术,这些技术不停地把它们自己编织进日常生活。

人类社会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正在加速向教育领域转移。

2010年11月,德国联邦政府启动“数字德国2015”战略,推动互联网服务、云计算、物联网、3D技术以及电动汽车信息通信。

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执行主席克劳斯•施瓦布在其新作《第四次工业革命》中指出,第四次工业革命以新技术的形式。

信息技术正在改变教育形态。比如青岛市第二十四中学,语文课上用PAD开展主题拓展阅读。

青岛嘉峪关学校班会课上学生运用PAD搜集资料。 什么是智能教育?

有人说,智能制造不是简单的给机器装上大脑,那么,智能教育也绝不是给教师的大脑给装上机器,更不是要用教学机器人取代教师,二是将基于互联网和物联网的教育技术嵌入教育教学过程,借助人类教育技术的革命,最大限度地解放教育的生产力。

第四次信息革命——数字革命 第五次信息革命——生物计算

信息技术的发展,实际上就是信息载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石头、木头、竹简、纸张、电话、电视、电脑、手机等与人越来越近。信息设备真正成了人体器官。

智能教育是智慧校园为基础,以智慧课程为支撑,以智能教学和智能评价为核心,以智能管理为保障的一种智能化教育形态。

(一)智慧校园

智慧校园不是传统的校园网和城域网和改造升级,而是在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支持下,基于现代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建设的智能化校园。

智慧校园的构成:互联网+依赖的新基础设施可以概括为“云、网、端”三部分。 “云”是指云计算、大数据基础设施。云计算、大数据基础设施像水电一样为用户便捷、低成本地使用计算资源打开方便之门。涉及到强大的服务能力。 “网”:物联网就是把传感器装备到各种真实物体上。 智能校园——智能教育的技术环境

今年是互联网进入中国21周年,以2014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占有率已超过86%。——“互联网+重新定义信息化”《光明日报》

OECD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报告:特别强调技术和教育的内容跟教学方式之间的关系,“先进的技术只能放大优质的教育,而不可能取代平庸的教育。”

如果用21世纪的技术装进去的是20世纪甚至以前的陈旧的内容,那只会稀释教学的效果。

世界银行行长金墉在2015世界教育轮摊上发表的主题演讲所言,215年后15年教育关注重点已从机会专项质量。“教育2030”

教育需要培养的是电脑、机器人无法取代的人的能力和素养。 四年前富士康痛定思痛,决定把整个富士康机器人化。

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标志物就是用机器人取代人,是“能思考会干活,能感知会筛选,能适应会实践的新时代机器。”不可避免的是,这样的机器将会在世界范围内取代数以百万的工作岗位。

未来社会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

高概念化、高感性的人才。例子,麦肯锡是世界最大的企业,他们最喜欢用具有艺术类素养的人。这些孩子交往能力强、表达能力强,且具有创造性,我们很多行业用的是这些能力。

以幸福与自我实现为核心的职业生涯。中国和美国的GDP,2008年中国人均GDP是3400美金,2013年人均6470美金。

我们现在八千美金是经济学上一个公认的拐点,在这个点之后,幸福和经济收益没有显著的正相关。

(三)智能教学

教室环境从传统的“师生互动学习场所”到当前的“智慧学习环境”的发展演变。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学习资源变得更加丰富,从单一的文本向着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

金乡县AEO课堂,我最关注的是电子交互式课程,其开放性非常重要。 十大信息技术支持的创新教学模式:

1.远程专递课堂—为帮助偏远地区和落后学校的学生享受优质教师资源,实现教育均衡发展。远程专递课堂为薄弱学校因缺师少教而无法开齐国家规定课程的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2.网络空间教学—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时空限制,将线上学习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并利用碎片时间,促进教与学、教与教、学与学的互补;

3.异地同步教学—以网络直播为主,在教学条件相当而教学优势互补的两个班级之间开展同步教学活动,实现校际之间、班级之间“理念共享、资源共用、优势互补、合作共进”;

4.双主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建立了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教学结构(双主教学结构),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全面改革,从而使培养大批创新人材的素质教育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5.翻转教学—对课内课外时间如何运用进行重新安排,从而把学习主动权从教师转移到学生;

6.校园在线课程—学校通过开发或选用符合本校传统和优势、学生兴趣和需求的在线课程,并将这些在线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数字化学习体验; 7.基于设计的学习—作为创客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设计能力,体验和优化STEAM教育的教学过程;

8.引导式移动探究学习—不仅支持学生通过移动设备在课堂上开展内容探究,也支持学生在非正式学习情境(如博物馆、科技馆、生态园等)中开展探究学习;

9.协同知识建构—作为小组协作学习的一种典型形态,师生或学生之间通过交流对话而产生新知识,能够促进高阶认知能力的培养;

10.能力导向式学习—该种模式采用全自主、能力导向的方式,不进行分科教学,围绕学生所需能力图谱开展系列活动。

(四)智能评价 发布课时和试题 历下区智能教室

(五)智能管理

建立基于互联网+物联网的现代教育管理智能体系。

威海的校车智能化管理,家长可以知道几点发车,车速等信息。 第二个问题:智能教育:用互联网技术重构教育 比尔盖茨的语言

现代学校的模式诞生于英国:

(一)课程供给主线

供给者——教师、学生、教学共同体、专业教育机构 教学不再是教师单枪匹马的问题。 “分享经济”也叫“协同消费”,是指资源所有者 互联网+——教育的协作与分工

信息技术革命为分工协同提供了必要、链接、高效的信息工具。 昨天,东平卜庆振和四川韩静的跨界协作不就是教育创造智慧的合成,没有技术怎么能够实现呢?现在可以实现了,打造了流行歌曲学习语文的好课程。

他们现在在组织了长歌行同频创作组,扩展了协同范围。他现在又在做东平文化行旅的研究。

当我们形成了很多课程开发共同体的时候,我们中国的教育会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时代! 课程呈现方式电子化:从教师的电子教案到学生的在线学习资源,中小学课程资源呈现的电子化时代已经开启。

交互式电子课程资源

共享式课程:区域电子课程资源建设

优秀的在线教育资源按理确实应该让更多的师生分享,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他们的作用。

(二)活动反馈线

例如青岛市实验小学的运动手环。建立数据采集系统,这个方向,我个人认为不会很遥远。

这个有什么好处?这是教育个性化、差异化供给的基础。

(三)教育流程再造

青岛市南区生物学科翻转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

(四)学习流程的再造

世界经济论坛20日发布的报告称,数字时代人们的上网时间已经超过睡眠时间。老师的权威受到动摇了。

“学习的范式”强化学生学习的个性化体验,强调学生自我认识与自我实现,推崇学生自学习、自组织、自培养。

着力构建五个学习课堂——传统和显性的教室内课堂、校内课外社团、公益、兴趣小组等活动。

(五)考试评价线

智能考试系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 传统的阅卷负担很重。

我们一直强调,把综合素质评价纳入到高考录取,要从冷冰冰的分数之外,看到活生生的人。

现在,我们把综合素质评价放到里面,就是因为纸笔考试主要是知识。 中国人对付考试是很有办法的。我们的考试评价用技术嵌入后,互联网使得信息数据成为教育生产力解放的最佳催化剂。

现在的很多老师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分析学生,有些地方老师以排名来给家长,刺激家长与学生,而忽略了学生到底哪些知识不会,我们应该建立学习效果的矫正体系。

(六)教育管理再造

数字化技术使学校知礼层级更加扁平,应借助大数据,建立学生从入学、学习、生活的一系列的管理举措。

我们昨天看到了汶阳镇《指尖上的网络移动化管理》,用手机来做管理的做法很好。 教育还需要跨越千山万水,用技术来实现。

(七)教育跨界与协同 清平小学的家长QQ群

第三个问题:教育现代化的信息化战略选择 平台建设:区域集成化

我反对校校搞平台,反对县域搞平台,我赞成区域搞平台。否则就是浪费资金,就是反技术的。

平台使用:区域用户集约化

功能开发:基于学校真实需求的任务驱动

技术应用:最成熟、最普及、最便捷的现实技术。 我建议大家不要太赶潮流,我建议用好最简便的工具,我们支持泰安市智慧教育云平台和白庄矿小手机的用法。

存在的问题:

现在边远地方的教育信息化差距很大。城乡学校“数字教育”鸿沟日益扩大。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运营成本高、浪费大。

技术越发达,越呼唤教育的人文精神

顾明远对教育信息化提出了三个字:第一个字叫做“器” 陶西平先生 谢侃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李锋亮曾表示,互联网教育将有助于信息化浪潮中教育面临的三大挑战

师生之间更多是知识和信息层面的交互,教育的育人功能被弱化; 学习的碎片化让学生

虚拟世界越发达,现实世界越可贵。虚拟现实将每一个人“带回现场”,我们得以通过随意操控身体与环境来改变人的认知。

必须把实践类、探索类课程大大加强,体验教育是未来教育最大的价值取向。 走出教育信息化的陷阱 有着十余年在线教育创业经历的爱乐奇创始人潘鹏凯一针见血地说:“我们目前很多的在线教育企业,说到底,还只是在用互联网技术把应试教育做的更极致。”

我今天给大家讲这些,供大家思考,谢谢各位。

第五篇: “互联网+教育”工作方案

高密市姚哥庄小学 电教中心

(2016-2017学)

为深入推进我校教育信息化工作,加快推进教育的现代化,特制定“互联网+教育”工作方案如下。

一、工作目标

到2017年7月,基本实现《山东省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2016-2018年)》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完成校园网改造升级,大力提升教师、学生ICT能力,基本建成学校教育资源中心、数据中心、服务中心(简称“一网两标准三中心”),扎实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应用工作,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对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支撑作用充分发挥,使云教学平台应用达到常态化,完成承担的学乐云“智慧教室”试点工作,总结试点经验,形成成果汇报交流推广。

二、工作原则

坚持深度融合。充分把握“互联网+”的时代机遇,扎实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及应用,推动教育信息化与均衡化、现代化、国际化融合发展,为实现“泛在学习”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引领教育变革。以常态化、深层次、创新性应用为驱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创新的引领支撑作用,在变革教学方式、优化管理流程、创新育人模式等方面深度融合,提升科学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效益,大力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着力协同推进。抓住核心任务,推进重点工作,注重示范引领,形成全员参与、全校共享、全面应用的良好局面,形成上下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运用市场机制引导企业积极参与教育信息化进程。

服务共同成长。支持校长、教师、学生主动融入信息化社会背景下的教育教学改革。引导学生面向未来,大力培养学生信息化环境下的终身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三、重点工作

(一)教育信息化基础能力提升计划

1.推进校园网改造升级。2017年,实现学校1000兆接入、建成覆盖全校的高清视频会议系统,加强校园天网建设,推进网络视频会议、远程培训与教研、突发事件处置等多元应用。实现无线网络覆盖。网络运行保障机制更加健全,安全保障水平显著提高。

2.切实保障“智慧校园”建设试点工作需要。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学生评价、社会评价、后勤保障等方面的综合运用,促进信息技术“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新常态。2017年7月总结推广试点经验。

3.深入推进STEAM教育实验。2016年12,在学校开展“STEAM教育”改革试点,以智慧教室建设为重点,推进“智慧班级”常态化教学。2017年,总结、推广智慧校园先进经验。STEAM教育正常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

(二)教师ICT能力提升计划

1.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员培训。从2016年起,三年内选拔、推荐10名在教育信息化应用方面取得成绩的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和优秀青年教师。到2017年,全校教师完成40学时的信息化提升培训,全员通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引导教师常态化开展电子备课、网络教学、协作学习、在线评估等活动。

2. 全面推进“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项目。组织优秀教师按照教学进度录制微课程并上线发布,教师利用移动终端“随时、随地”学习提升,构建“解读、示范、实践、点评”微课程教师培训新模式。

3. 开展学校信息化骨干教师及管理员全员培训。全面提升全校骨干团队技术理论水平,充分带动学校“智慧校园”建设深入开展工作。

(三)学生ICT能力提升计划

1.提高学生基于互联网的自主学习能力。对ICT能力低的学生群体实施培训强化,为学生创造公平使用互联网学习的条件。

2.推进“智能终端进校园”。2016年,推进“智能终端进校园”、“智能终端进课堂”试点工作,支持师生合理使用PAD、智能手机等终端设备。学校在教室和校园公共区域设置网络终端设备,鼓励学生开放移动网络,为学生利用互联网自主学习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在“智慧校园”环境下自主积极合理地利用移动设备进行学习。建设完善学校“智慧校园”运行模式。

3. 组织实施在线五育活动。以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充分挖掘、利用互联网丰富的教育资源,探索开展网络在线五育活动,提升家庭教育指导水平。遴选一批优秀的德育工作者开展在线教育活动。利用互联网开展“我最喜欢的班主任”“美丽校园”“我喜爱的老师”等主题活动。支持开展学生网络社区建设活动,开展虚拟班级建设试点。

4.推进“全市伙伴计划”。围绕教育信息化主题举办 “校际智慧校园论坛”、“中国教育论坛”。指导老师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区际交流活动,组织学生与市内处友好学校学生结成成长伙伴。

(四)学校教育资源中心建设计划

1.制定成都市教育资源中心方案。健全学校教育资源中心体系。准确把握好学校教育资源中心的定位,实现上下有机衔接,小学阶段教育资源的整体覆盖。2016年,组织电教部门和一线骨干教师共同研究制定学校教育资源中心建设方案。2017年末,启动建设工作,基本完成资源中心建设任务。

2.健全教育资源中心资源归集机制。活动征集资源,2016年,深化“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通过教师网上晒课、优课推荐,归集展示100节优质课例。2016-2018年,连续3年开展云教学平台应用赛课活动。举办全校教师微课及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校企合作开发资源,联合行业企业与学校、一线教师合作开发高质量的教育教学资源。通过政府采购方式购买一批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大力推进资源交换与共享,着力畅通不同层级资源中心的资源共享渠道。通过区域合作方式,与国内发达地区之间开展资源交换、共享工作。

3.完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机制。完善远程教育网络体系,促进“智慧学校”健康发展,完善运营机制。探索开设“优质学校资源专区”,到2017年,学校上传150节以上微课等优质资源。实现音乐、体育、美术优质教育资源双向共享,在帮助区内薄弱学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将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的音乐、美术、体育教育教学资源传送到市级资源中心,丰富课程资源。

4.探索社会培训与社区教育O2O项目。支持社区自主创业应用。提供优质教育资源

四、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运行机制。健全相关部门沟通协调机制。建立经验推广工作机制。健全安全工作机制,切实维护网络与信息安全。建立处室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联络员制度,加强沟通协调。

(二)加强专业引领。组织管理员及骨干老师对教育信息化提供决策咨询服务。与教科院及名校组成教育信息化学科联组,在管理信息化和学科教学应用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三)开展监测评估。研制《姚哥庄小学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监测标准》,开展教育信息化监测工作。健全教育信息化考核工作机制。将教育信息化纳入校教育工作目标考核,定期开展专项督导。

(四)推进机制创新。设立校教育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引导全校教育信息化资金从“建设优先”向“应用优先”转变。将教师现代信息技术能力、教育信息化资源开发等情况纳入教师职称评聘及评优树先范围,在评优评先中向信息技术应用水平高的学科教师倾斜,完善激励机制。健全政企合作、校企合作机制。

高密市姚哥庄小学

2016年2月

上一篇:互联网业务服务合同下一篇:互联网金融知识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