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灯

2024-04-27

语文教案-灯(共11篇)

篇1:语文教案-灯

一、导入:

1、课文为什么要用《灯》作为题目?这是盏什么样的灯?

2、你是从哪儿知道夜已经很深了?

3、以后,你准备从哪几个方面来尊敬老师?

二、结合音乐游戏进行发声练习:

1、学轮船的汽笛声“呜”:

要求:嘴唇轻闭,口内腔打开,声音从鼻子里出来,要感觉到鼻子发麻,作长鸣,在发声要注意气息的连贯,气息要悠长。

2、把歌曲的最后四句作为发声练习,让学生体验意境。

三、引入情境:

因为歌曲所描绘的情境是晚上,要让学生进入歌曲的情境,可以让学生听舒曼的大提琴协奏曲《梦幻曲》,最好再结合一幅夜空图,带学生更好地进入情境。

1、要求学生安静下来,想象自己已身处深夜,认真地谛听。

2、录音机开始轻柔地播放《梦幻曲》。

3、画外音提示“夜已经很深了,老师的窗口还亮着电灯,这么晚了,她还在为我们批改作业,真辛苦啊。”

4、播放歌曲录音《灯》

四、教唱歌曲:

1、听歌曲,从整体再次把握歌曲的意境。

2、跟琴声进行旋律模唱,要注意的两个地方是:一是旋律中的跳音,二是旋律中的八分休止符,这两个地方唱好了,才能把歌曲的意境较完美地表达出来。

3、完整地演唱歌曲,声音要轻柔、缓慢,用mp或p的力度来演唱。

五、丰富拓展:

1、在演唱时声音要连贯,2、随着旋律线条作渐强、渐弱,3、最后四句要有一个渐弱的过程。

4、请一到两个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可以在课上进行培训,5、其他学生轻声地演唱歌曲,作为两个学生朗诵的背景音乐,把本课的学习推向高潮。

六、布置作业:

预习听音填卡片,旋律倒唱的音符。

篇2:语文教案-灯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理解“灯”“灯光”的象征意义。

2.学习本文作者展开联想,逐层深入地剖析事物内涵的写法。

3.学习运用象征手法托物抒怀、表达感情的写法及文章“形散神聚”的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灯”“灯光”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运用象征手法托物抒怀、表达感情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背景知识介绍:

1.请学生于课文结束处看到本文.写作时间: 1942.3

2.你知道此时的中国是怎样的状况吗?学生分析这段时期的国内形势。

3.教师补充。

4.学生回忆学过的巴金的作品,简介巴金。

巴金的经历需简介,着重点在于他背叛家庭,走向革命的勇气与热情,引导学生品读文字蕴含的力量。

二、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形式:学生依次逐段朗读课文。听读者注意读者的情况,并思考如下问题:

要求:(1)读罢全文,你能发现作者的感情变化吗?请用具体词语例证,是什么力量令其感情变化。

(2)全文哪些段落写灯光?

讨论明示:

(1)作者情绪由低落悲观转为乐观高潮。第一段的“窒闷”,尾段的“微笑”,可以显示灯光令其感情变化。

(2)3-12段写灯光。

难点:2段到底有没有写灯光?应该说涉及了灯光,或说暗写侧写灯光,作者对于灯光已感觉到了。“漆黑一片”到“黑色逐渐谈”以至“终于分辨出来了”,这过程变化靠得是灯光,第3段的内容也恰恰是这一结论的注脚。

三、讨论课文结构内容

1.散文“形散而神不散”,形式在于其线索。本文线索是灯光。引导学生依课文内容.总结出本文的内容脉络。

明确:眼前/现实灯光回忆灯光联想灯光眼前/现实灯光

2.如果我们写这篇文章,多会从回忆灯光后,便以议论抒情性的语言来剖析挖掘灯的内涵,可是作者却联想三个故事,继续实写灯,目的何在?

导析:

(1)请为三个小故事添加标题,概括其内容。

(2)两个神话故事可否去掉一个?为什么?写第三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3)联想灯光的目的何在?

明确:

(1)

a哈里希岛的故事:长明灯,盼归之灯,姐姐点灯照亮渔人归途,长夜孤灯。

b爱之光、希洛与利安得尔的故事

c友人投江被救

(2)不能去掉。

因为第一个故事中的灯是指路的灯,第二个故事中的灯是精神的`灯,灯中蕴含着勇气与希望。二灯光内涵不同,第二个故事中的灯不仅指路,更是精神依托,文意更加深入了。

写第三个故事目的在于显示灯的力量是巨大的。友人投江,心已冷尽,但就是这垂死之人的心竟被灯光照亮,灯光为他带来了人间的温暖和美好的情谊,带来了生活的希望与信念,灯的内涵在这个故事中进一步被挖掘展示。

(3)联想灯光,作者是借此来剖析挖掘灯的内涵,让人们在丰富的感性材料中认识灯的作用,这自然比用议论抒情的方式来讲灯的内涵更形象,更能开阔人的思维。而且这几个故事很具有代表性,现实与理想,古代与现代,中国与外国,人们对于灯的感情都是一样的,灯的意义更明了了。

四、小结

思想内容的小结:

归纳灯包含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感情倾向。

艺术手法的小结:

象征手法的运用。

善于运用联想来感性地揭示文章内涵的写法。

五、作业:

以“灯”为题,用象征手法写一篇揭示“灯”燃烧自己,造福人类的品质的文章,600字左右。

六、板书设计:

篇3:语文教案-灯

一些教师的书架上除了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外, 其他书籍很少, 读书成为一种奢侈。有的教师甚至认为, 语文教师的职责就是指导学生阅读, 至于自己看不看书无所谓。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科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着, 而我们又不可能不断地把日新月异的新的概念和规律性补充到教学大纲里去。因此, 在现代的学校里, 阅读科学书刊就成为教学过程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小学语文教师的阅读储备, 要体现出以文学为主的综合性, 要博览群书。时代在不断发展, 新理念、新思想不断产生, 学科内容也在不断更新, 这就需要语文教师不断阅读, 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一、语文教师对阅读的认识偏差

从客观上来说, 教师教学任务繁重, 工作时间长、压力大, 业余阅读时间有限;从主观上来说, 有的教师端上了铁饭碗, 就放松了自身的学习要求, 认为古今中外的一些名著在学生时代已读过。殊不知一些名著只是在某一历史坐标上或某时段的某一文学样式中处于领先地位, 教师若不阅读当今的优秀作品, 那么, 面对这个思想空前活跃的时代, 面对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莘莘学子, 老师们就要落伍了!另外, 教师对待课外阅读往往显得急功近利, 巴不得今天学明天用, 表现出一种急躁心态, 试图用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回报, 这是不现实的。

语文是最具人文性的学科, 这种不可替代的特殊性, 决定了从事这一职业的人首先必须喜欢这一学科。要让学生对语文感兴趣, 教师必须对语文有浓厚的兴趣。布鲁纳说:“教师不仅是传播者, 而且还是模范, 看不到语文妙处及其威力的教师, 就不见得会促使别人感到这门学科的内在刺激力。”

二、语文教师自身阅读的重要性

1. 阅读能丰富文化底蕴。

“没有一艘船像一本书, 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动的诗行, 把人带向远方”, 书籍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类绵绵不绝的文明, 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极其辉煌的人文精神, 书看得多了, 在文化里浸润时间长了, 文化积淀就厚实了, 久而久之, 就会透出浓浓书卷气, 这种气质的外化就是古人所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语文老师要充实自身的文学功底, 应多一点书卷气。

2. 阅读能摆脱平庸。

在当今这个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社会里, 教师这个崇高的职业出现了功利化的倾向, 有的教师书生气淡化, 聪慧减退, 沉静消失, 渐渐变得粗俗、浮躁, 日趋平庸。黄山谷说:“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 则尘俗生其间, 照镜觉面目可憎, 对人亦语言无味。”这就是平庸的写照。如何摆脱平庸?就要“用古今浇灌”。从名人传记中你可以读到奋斗不息的精神;从描绘高科技发展的文字中你可以领略“雄视天下”的胸怀与气度;与智者对话, 你可以领悟到人生的短暂和生命的崇高;从飘逸着古典情韵的诗句中, 你可以遥想个人的悲欢和时代的兴衰。阅读不仅使人获得各方面的知识, 开阔视野与活跃思维, 更重要的是, 它能使人在一种宁静中、一种美的享受中得到修养的熏陶、灵魂的净化。这一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类的进步, 也许会越来越显得重要。

余秋雨说:“让阅读开发自己的生命, 知识和智慧能指引我们识别美与丑、善与恶, 使我们的生命一次又一次向前展拓;哲人的思想能涤荡我们的灵魂, 使我们的心灵变得辽阔而宽广、坚韧而顽强;同时, 读书也使我们获得一个温煦宁静的内心世界, 以消解尘世的喧哗与浮躁。早一天阅读, 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 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3. 阅读能适应时代发展。

据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调查, 半数的劳动技能在3~5年内会变得一无所用。这也意味着我们在大学里所学的知识有很多已经成为“过去时”。如果我们对当下的作品置若罔闻, 不关心学术界发生了什么, 那么我们就只能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一个语文老师每年不读五六部书, 几年之后, 他就当不好教师了。”在第四十五届国际教育大会上, 德洛尔强调了教师的四点责任, 其中之一就是教师的自身培训提高, 教师必须终身学习并不断地接受培训。联合国第十六届大会确定了“阅读社会”的概念, 倡导全社会人人读书, 并把“读书人口”在人口总量中的比例确定为综合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

在这个知识激增、竞争激烈的时代, 想避免淘汰, 唯一的方法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 只有广泛吸收中国传统文化、近现代文化, 学习外国文化, 学习现代知识, 才可能对新世纪整个世界的变化, 以及当代经济、文化、信息对语文教学所产生的影响做出积极的反映。

4. 阅读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

我们的教育教学对象是处于信息时代的学生, 如果教师的思想跟不上时代步伐, 与学生的“代沟”就会愈拉愈大;如果教师的文学素养跟不上时代步伐, 就无法再“为人师”。试想, 我们不了解多媒体技术和信息高速公路, 怎么引导学生理解网络知识?我们不知道克隆技术与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 怎么指导学生阅读科技说明文?我们不研究市场经济和证券, 怎么诠释新时期的文学作品?未来社会需要的是立体型、多元型、信息型的人才, 教师如果不多读书, 怎么指导学生横向涉猎、纵向求索?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 语文教学更是一门艺术,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以自己的儒雅、神韵、气质、魅力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吸引学生;以自己文化的、精神的、心理的、内在的体验和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美的引导、理的启示。或如长河激浪, 奔腾千里;或如高山之瀑, 飞流直下;或淋漓尽致, 绘声绘色;或鞭辟入里, 妙趣横生。如果是抒情, 应是欣然忘其形, 陶然似已醉;如果是叙事, 应是举手投足, 皆成文章, 一颦一笑, 尽在不言;如果是阐理, 则应是益人智慧, 发人深省。

5. 阅读能更好地适应新课改的挑战。

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已于2001年秋季起在全国陆续推广使用, 新教材体现了时代精神, 吸纳了一定量的现代科技文章, 如杨振宁的《近代科学的回顾与前瞻》、霍金的《宇宙与未来》、王磊的《走向21世纪的机器人》;增加了大量具有深刻人文内涵的著作, 如宗白华的《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钱钟书的《谈中国诗》;专门编写了发展学生爱好和兴趣的选修课教材……教师如果不学习现代科技常识, 不对人类文化兼收并蓄, 怎么辅导学生?

篇4:语文教学路上的指明灯

作为.语文教改的先行者,王鹏伟先生,殚精竭虑、尽职尽责。他扎根教学一线14年,先后在吉林市教育学院、吉林省教育学院任语文教研员,兼任东北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研究生导师。先生之力作《语文教育:世纪之交的嬗变》,凝数年教学之心血,聚十载课改之精华,是一本对世纪之交语文教育热点问题充满真知灼见的思想录。

全书分为“回归原点:语文教育的传统与走向”“走进新课程:语文教育距离课标有多远”“教改实验:在语文教育中实现人的发展”“课堂观察:行走中的语文教学”“高考作文命题评述:生活·思考·性灵”“开拓者的足迹:为鲜活的生命奠基”六部分,书中出现频率最多且给人启迪最大的字眼是:读书、汉语文教育传统、简约主义。

首先说一说“读书”。王鹏伟先生在书中说“读书:回归语文教育的原点”,此语可谓振聋发聩、发人深省。如今很多老师把目光聚焦在习题研究、解题秘诀上,他们眼中所谓的语文基础无非就是做对了几道语音题,巧解了几道阅读题。很多老师忽略了学生的自主阅读。针对种种现象,王鹏伟先生大声疾呼:“如果语文连‘读书’这个基本问题都不能解决,语文课程还是名副其实的‘语文’课程吗?那些高深的教学理论、新潮的教学手段又能体现出多大的价值呢?要破解新课程实施的瓶颈其实并不复杂,最基本的策略是‘少做题多读书’!”那么如何读书?要读些什么书呢?王鹏伟先生明确指出,语文教育回归读书原点,可由教科书中的一篇课文生成一个教学单元,或由教材节选的一篇课文引发学生读整体原著;读书不仅要读文学书,还要读哲学、科学、艺术、政治等书。2005年秋季,吉林毓文中学开展了读书课题实验,学生读《中国新诗选读》《鲁迅杂文选读》《曹禺戏剧选读》《名人传》等,实践表明,.学生的人文素养明显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明显提高。这告诉我们,语文教育一定要回归到读书上面来,我们不必再犹豫。

其次说说“汉语文教育传统”。“汉语文教育传统”是指汉语文教育在长期的发展中所形成的具有特点的遗传因素,“20世纪以来的汉语文及汉语文教育变革是现代意义的变革,有其划时代的进步意义,但受时代局限,它在革除传统汉语文教育弊端的过程中,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背离了汉语文教育传统,日趋西化”,所以王鹏伟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汉语文教育传统是历代汉语文教育发展的主流。从语感习得这_点出发,借鉴传统汉语文教育经验,他提出了“积累一感悟一运用”这条基本途径。语言材料的积累既包括语法、修辞因素,也包括字词句篇等内容;感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理解分析,而是指对语言内涵的体味和对语言形式的深层理解,即“心领神会”;运用一方面指用感悟中形成的语感能力去阅读新的语言材料,另一方面指用自己已经形成的认知能力去写作。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始终坚守汉语文教育传统,坚持“积累一感悟一运用”这条基本方向,强调吟诵,注重博览群书,倡导推敲语言文字、锤炼文章思路等等,那么言必称西方、各大语文教学门派盛行的今天,我们的语文教学该回归到什么道路之上,就不言而喻了。

最后说说“简约主义”。“简约主义”是源于现代主义的一种哲学理念和思想方法,其核心思想是“少就是多”,主张按照“减少减少再减少”的原则进行艺术创作,让空间和形式摆脱干扰,表现其本来面目,从而达到以少胜多、以简驭繁的境界。如今的许多语文课堂普遍舍弃文本诵读,热衷于泛泛讨论,片面追求教学手段花样翻新,很少考虑教学实际需要。王鹏伟先生倡导的“简约主义”正是要科学有效地解决语文“如何教”的问题。前不久王旭明先生听了74岁的贾志敏老师的课后,在微博中说:“郑重建议全国语文教师少用或不用PPT、录音录像以及各种道具,只用嘴和粉笔黑板:让语文教学回归语和文!”这何尝不是一种简约主义的践行呢!

当然,笔者所列观点,挂一漏万,《语文教育:世纪之交的嬗变》蕴涵的思想远非如此。当我们迷茫、不知所措时,不妨以一颗虔诚之心去捧读此书,一定会大有收益的。

篇5:赏花灯大班教案

1、激发幼儿对绘画的兴趣,能表达出自己对过节的快乐感受。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3、掌握仰面人物的画法,运用遮挡关系合理安排画面布局。

活动准备

1、教师范画。

2、幼儿用油画棒、黑色水笔、画纸。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入主题,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教师:快快乐乐的新年过完了,小朋友们玩的高兴吗?

有没有和爸爸妈妈一起赏花灯啊?你们喜欢看花灯吗?

小朋友向学一学,你是怎样看花灯的?

(启发幼儿,了解抬头仰面看花灯。)

二、出示仰面人物的范画

1、引导幼儿观察画面中抬头向上看的小朋友,了解仰面人物的五官位置。

教师:这是一个抬头向上看的小朋友,你们仔细看看他的头发、眼睛、嘴巴的位置和正面人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

2、小结:头发在下,嘴巴在上,和正面的人物相反。

三、请几名幼儿到前面做模特

请其他幼儿观察这几位小朋友,看看他们背面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重点引导幼儿从发型、衣着、高矮、动作等方面进一步观察仰面人物。

四、教师适当调整幼儿的前后位置关系

启发幼儿思考:看花灯的人很多,街道上很拥挤,这可怎么办呢?

引导幼儿用遮挡关系表现人多。

五、幼儿动手绘画,教师逐步指导。

1、教师:今天我们就来画一幅《赏花灯》的情景画,把你看花灯的热闹场景画出来,花灯可以是任意形状的。

2、绘画提示:

(1)注意区分人物的不同表情,可以是男孩也可以是女孩。

(2)运用遮挡关系表人出人多,合理安排画面布局。

(3)注意色彩的协调搭配以及仰面人和背景之间的远近、主次关系。

六、结束

篇6:《灯》适用教案(参考)

适用教案(参考)

知识教学目标:1.知道巴金的相关文学常识;2.结合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感受本文以“灯”为线索,含蓄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构思。

能力训练目标:1.培养寻找线索,快速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2.通过对比迁移,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

德育教学目标:培养心系天下的博大胸怀,并感受人间真情至爱。教学理念: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感受于生活。

教学方向:从课内迈向课外,由课文走向写作,于生活中感受亲情。教学方法设计:以讨论法为主(学生自由讨论,教师适当引导)。教学用具:电脑幻灯投影仪、幻灯片、录音资料。

课前教学设想:本教案不拘泥于传统教学模式,大胆创新与尝试。前半部分主要讨论课内教学重难点,后半部分注重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把课内学习与课外写作联系起来,目的是让学生明白选材与立意的关系,学会从平凡琐碎的材料中挖掘出真情实感,并结合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把握好行文的线索。同时把作文与做人挂起钩来,学会感谢亲人,懂得珍惜亲情!教学过程

一、歌声导入。听郑智化的《星星点灯》后,问:歌中的“灯”有何含义?(希望、光明)今天我们学习巴金的散文(灯),看文中的。灯”有何内涵?(出示课题、作者)

二、简介作者(利用幻灯)。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巴金是他的笔名。代表作有小说“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1981年获“但丁文学奖”,解放后有散文《随想录》等。

三、简介背景 1、1942年2月,巴金在桂林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散文。

2、适当补充。当时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侵略者气势十分嚣张,国内妥协势力重新抬头,悲观情绪日益蔓延,面对险恶形势,巴金曾苦闷、彷徨过。但在中共帮助下,他又坚定了必胜的信念,他用笔干鞭鞑亡国论的鼓吹者,激励民众。在这期间,巴金写下了包括(灯)在内的一系列散文。

了解了作者当时的思想状况,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本文内涵。

四、初步感知

听录音,思考问题(幻灯出示):

1、依次写了哪些灯?(眼前灯、回忆灯、联想灯)标明节次,从本文中找出。

2、作者思想感情有何发展变化?

五、理清思路 研讨上述问题1(1)指名交流后明确板书: 眼前灯(1-4)回忆灯(5)眼前灯(6-8)联想灯(9-11)回忆灯(12)眼前灯(13)

(2)小结:围绕“灯”展开叙写,以“灯”为线索,这一线索也揭示了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

过渡语:作者的感情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六、探求主旨

1、看开篇作者心情如何?为何会有这种心情?(1)“窒闷”(板书);(2)联系背景,让学生讨论其原因:“噩梦”中惊醒,独处“寒夜”,象征政治黑暗,感到“窒闷”,表明作者找不到理想出路的压抑苦闷心情。

2、文末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1)“微笑”(板书);(2)因为作者坚信“灯光是不会灭的”。作者坚信:抗战必胜(乐观主义)

小结:思想由迷茫到坚定,由压抑到振奋

3、到底是什么力量,致使作者由“窒闷”到“微笑”?

围绕此问题,请大家从原文中找出各种“灯”作用的词语或语句(1)眼前灯:“扫淡了黑暗”,给人“明亮”温暖”(2)回忆灯:为人“指路”(3)眼前灯:“安慰”、“鼓舞”、“勇气”、“温暖”(4)联想灯:海上导航、为情人引路(5)回忆灯:拯救生命、人生导航

4、依上述作用,给“灯”前面加上一简短定语 参考:(1)光明、温暖的灯(2)希望的灯(3)精神的灯(4)永远不灭的灯(物质灯→精神灯)

5、由上述小结“灯”的象征义

学生讨论回答后,明确板书:光明、温暖、希望

过渡语:本文为何用象征用法?(当时环境使然,不便明说)

6、下列句子用象征手法写得含蓄隽永,试体会它们的内涵:(幻灯出示)

(1)大片的雪花打在我的脸上,我的皮鞋不时陷入在泥泞的土路中,风几次要把我摔倒在污泥里。我几乎走进了一个迷阵,永远找不到出口,看不见路的尽头。

(2)一盏灯的微光固然不能照彻黑暗,可是它也会给寒夜里一些不眠的人带来一点勇气,一点温暖。

七、归纳总结。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盏灯,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永远不要忘记心中的那盏灯,永远记住巴金的话:“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古往今来,“灯”不知演绎了多少动人的故事,又融入了多少人间真情!

八、拓展迁移。请你讲讲心中有关灯的真情故事,写一篇文章。当堂构思、列提纲,当堂讨论。

九、布置作业。请用笔记下你心中有关“灯”的动人故事吧!(不少于800字)

篇7:灯教案

巴金的《灯》,写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当时中国处于抗战最艰难的时刻,

投降迷雾茏罩着国统区,而人民不屈,希望仍在,一点光明闪烁在作者心头。

“灯”象征光明,象征希望。正是有了这点希望,所以周围的空气尽管令人“窒

闷”,最后还是不觉“微笑”了。这从“窒闷”到“微笑”的心路历程,是学习

这篇散文的重点。 课文简析 本文通过对灯的描写,寓以光明和希望的象征意义,

表达了作者憎恶黑暗、追求和向往光明的思想感情。

全文共13个自然段,可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3段),写从噩梦中惊醒,看到黑夜中的几点灯光。

第二部分(4-8段),从眼前的灯光引起回忆,赞美灯光给人以勇气和温暖,

给人指明前进的道路。

第三部分(9-12段),从眼前的灯光联想到古希腊传说里的灯光以及友人

投河遇救的故事,揭示灯光凝聚着人间的爱和温暖,进一步指出灯光是一种巨大

的精神力量,可以使人坚强地活下去。

第四部分(第13段),紧扣灯光,以“灯光是不会灭的”和“对着山那边微

笑”表达对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心。文章以灯光作为象征物,通过描写灯光给人的

益处,层层深入地挖掘其象征意义,寓理于景,以景寄情,表达了深沉的思想感

情和积极向上的主题,使读者爱到启发的教育。

特点提示

联想(包括回忆)在文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联想,不光着眼于灯的光和

热,而且着眼于灯充满爱心,灯就在民间,从而突出了“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

灭的”这一主题,使灯给人鼓舞、给人希望、给人勇气、给人信心的象征意义有

了着落点。如果没有这些联想,只从眼前的灯光发出感慨,无疑应该说内容和思

想都会贫乏而空洞,缺乏这种水到渠成的.感人力量。

问题思考

作者为什么要运用象征的手法,借写灯光来表现自己的理想,寄托自己的情

感?

解题思路:

可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去思考。从主观上说,运用象征手法,可以使感情的抒

发更强烈,也显得更加含蓄,同时又可增加作品的内涵。从客观来说,作者当时

在国统区,因而采用曲笔的手法,是一种对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斗争的策略,也显

篇8:语文教案-灯

1 无极灯

无极灯没有电极消耗,在理论上拥有几乎无限长的使用寿命。有关无极灯的理论研究起源于19世纪80年代,在以后的近100年时间里,限于当时的成本和电路等问题,一直未能形成产品问世,直到最近十几年,其所需的元件可靠性和工艺水平才接近和达到商业化要求。

1.1 无极灯的创新点

无极灯的创新点是去除了制约传统光源寿命的灯丝和电极,使其有效使用寿命大大延长,避免了传统光源的灯丝和电极损耗等一系列制约灯寿命和性能的难题,从而提高了整个照明系统的性能和寿命,已经成为新一代技术成熟,并且产品化的光源。

1.2 无极灯工作原理

无极灯分高频无级灯(HID)和低频无级灯(LVD)。高频无级灯在输入一定范围的电源电压后,高频发生器产生高频恒电压送给功率耦合器,由功率耦合器在玻壳的放电空间内建立静电强磁场,对放电空间内的大气进行电离,并生产强紫外光,玻璃泡壳内壁的三基色荧光粉受强紫外光激励发光。低频无级灯和高频无级灯发光原理相同(见图1)。在电源设计上,无极灯采用APFC电源控制技术和采用IC技术,一方面使得电源的功率因数高达0.95以上,另一方面使得高频发生器始终以高频恒电压点灯。所以,输入的电源电压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时,其发光亮度均不变。

1.3 无极灯的特点

(1)发光亮度高。无极灯发光机理系真空环境下的惰性气体放电,发光亮度远高于传统的气体放电灯。

(2)超长寿命。无极灯的灯泡无灯丝、无电极,使用优质稀土三基色荧光粉及防衰老工艺,寿命长达60 000小时以上,是白炽灯泡寿命的50倍以上,是一般气体放电灯的10多倍。安装后,无极灯可免除维护管理和高额维护费用。

(3)可见光比例高。无极灯所发出的光中可见光的比例高达80%,所以当用传统照度仪测试其数据时,即使其数据低于相同环境下的大功率高压钠灯,但人的肉眼的视觉环境效果依然优于高压钠灯。

(4)视觉效果佳。无极灯无频闪;保护眼睛;显色性好,色彩自然;色温可选,颜色自然;低眩光,舒适不刺眼;可制成彩色,应用广泛。

(5)功率因数高。无极灯功率因数高达98%,无功损耗大大减少,因此它具有高节能的优点。

(6)电气性能优良。无极灯可靠性高,电流谐波低,输出光通量恒定;瞬间启动,无需预热,减少停电引发照明中断,适用应急照明;多次开关不影响寿命,不产生普通电极灯的光衰退现象;电磁干扰(EMC)符合国家标准;表面温度低,手可触摸,安全性高。

(7)绿色环保。无极灯使用固体汞齐作材料,无汞污染,符合环保要求。

2 高频无极灯和低频无极灯

无极灯按工作频率分为高频无级灯和低频无级灯(是相对而言的名称)。高频无极灯工作频率为2 MHz以上,其泡体为常规型,内置耦合器;低频无极灯的工作频率在2 kHz左右,泡体多以环型为主,外置耦合器(见图2)。

2.1 高频无极灯

无极灯内没有一般照明灯必须具有的灯丝或电极。高频无极灯主要由高频发生器、功率耦合器和空心放电灯泡3部分组成。高频发生器的电磁场以感应的方式耦合到灯内,使灯泡内的气体雪崩电离,形成等离子体;等离子受激原子返回基态时辐射出253.7 nm的紫外线;灯泡内壁的荧光粉受到253.7 nm的紫外线激发产生可见光。

2.2 低频无极灯

无极灯的频率越低,启动越困难,并且其色温、光效和光通量维持率要在更低的频率下达到一个较高的数值需要极高的灯管制作工艺。同高频无极灯相比,低频无极灯的发热量小,可制作大功率无极灯。目前,国内低频无极灯的最大功率已达到400 W。200 W的低频无极灯在稳定期的照明效果可达到400 W (一般金卤灯稳定期的照明效果),已非常适合于大功率照明,节能效果明显。

2.3 两者主要区别

两者发光原理基本一样。在EMI电磁干扰方面,无极灯产品(无论高频、低频)均可通过电磁干扰检测,尤其是高频无极灯,由于其耦合器内置,更易通过电磁干扰检测。但是,两者之间的区别也是很大的。

(1)工作频率。目前,高频无极灯常规工作频率为2.65MHz,即2 713.6 kHz;低频无极灯常规工作频率为250 kHz和140 kHz。

(2)功率。高频无极灯的功率范围是20-200 W;低频无极灯的功率范围是15~400 W。

(3)光效。在保证显色指数Ra=80的情况下,高频无极灯的光效一般都在60Lm/W;低频无极灯的光效一般都在80Lm/W。

(4)灯的形状。高频无极灯的形状有球形、柱形、小功率螺口一体灯形;低频无极灯的形状有球形、环形、矩形,以及小功率螺口一体灯形。

3 高频无极灯和低频无极灯的对比应用

3.1 应用基本特性的比较

高频无极灯和低频无极灯应用基本特性比较见表1。

3.2 其他特性的比较

高频无极灯和低频无极灯其他应用比较见表2、表3。

3.3 综合比较结果

(1)高频无极灯因其工作在高频高压状态下,制造难度大于低频无极灯,技术含量相对要高,制造成本也大于低频无极灯。而低频无极灯因工作在中低频率状态下,相对制造难度小,制造成本低。

(2)高频无极灯最大优点是无频闪,可与常规灯具配套,但是散热性能不好,电磁干扰性能差。而低频无极灯能制造大功率(200~1000 W),但是略有频闪,需要专用灯具。

(3)同等功率的低频无极灯比高频无极灯光效高,但低频无极灯由于泡型特殊不易配备反光器具,需投入一定成本。

(4)高频无极灯更适合用于学校、家用、工矿、隧道及太阳能灯等照明设备上,可以说是大部分工业、建筑、交通、市政等领域专业照明灯具;低频无极灯由于可以制造大功率,因此适用于高大照明区域。

4 结语

无极灯是集电子、等离子、磁性材料、光源等技术于一体的高科技新型光源,其发展方向是更低频率、更长寿命的无极灯。无论是高频无极灯,还是低频无极灯,都因其具有高效节能、绿色环保、长寿耐用等诸多优点和各自的适用特点,正在得到各行业的广泛应用和关注,成为新世纪节能和绿色照明领域的最新应用成果。

摘要:文章通过对无极灯发光原理和创新特点的总结,阐述了高频无极灯和低频无极灯的异同,并初步总结出两者之间的对比应用结果。

关键词:电光源,高频无极灯,低频无极灯,对比,应用

参考文献

[1]陈育明,陈大华,李维德,等.LVD无极灯[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2]电光源研究所,北京照明学会.电光源实用手册[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9.

篇9:语文教案-灯

一、以“文”载道,悟人文之魂

自古以来,“文道合一”是语文教育界倡导的重要教学原则,也是学生感悟人文之美的重要途径。人文教育的关键在于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悟体验机会,让学生在无时不在的教育熏陶过程中明白道义的价值与意义。

无论怎样的语言文句,都不可过度解读,但隐藏其中的人文之魂则不可不悟。如学习《我有一个梦想》,我给了学生这样的思考题目:你的梦想是什么?并通过视频资料展现马丁·路德·金于1963年8月28日在华盛顿林肯纪念堂发表演讲时的情形,让学生透过现场演讲来感受作者表达的平等愿望。我让学生将自己的梦想与马丁·路德·金的梦想进行比较,让他们通过对比感受其中的深刻人文内涵。有的学生认为,梦想是灯塔,给自己指明了目标方向;有的学生说,梦想是一条船,是到达目的地的需要,等等。这些不一样的见解,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的人文体验。

将“道”融入教材文本中,让学生能够在阅读理解过程中深挖一步,使学生主动发现其中的精妙。从教材文本中摘录一定的语句,引导学生在感受其中多元化美感的基础上获得更多的真、善、美,在批判假、恶、丑中生成更多的人文情感与价值意义。学生主动和文本中的人物或者情境进行对话,主动接受教育熏陶,在捕捉美感的过程中获得升华。

二、以“和”为贵,显人文之义

和谐是建构人文课堂的重要阵地,更是学生在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中获得更多的精神依托。走出传统的教师讲解模式,给学生减压,让学生在松绑的过程中主动放下包袱,自由遨游于知识海洋,使课堂更有情境趣味。多给学生尊重与信任,能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越是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越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成功。如在《荷塘月色》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感受轻缓、宁静的氛围,我通过播放凤凰传奇演唱的《荷塘月色》,引导学生感受:歌曲描述的景象与朱自清先生笔下的荷塘月色相同吗?你认为作者在开头提出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对本文有着怎样的影响?带着这样的认知感悟,学生借助同伴沟通、小组讨论等方式来探寻其中的意义,摸清作者的写作初衷。在学生相互交流沟通的基础上,我引导他们深思:如果能有时空穿越的机会,你遇到了朱自清先生,你会怎样表达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和朱自清进行面对面的对话,使学生从中获得不一样的感知体验。让学生从和谐的环境中带着激情主动探寻文本,在充满人情的氛围中获得不一样的感知。

和谐的课堂环境能在活化资源和过程的基础上帮助学生主动探学语文。在指导运用中,教师应多给学生关怀 ,建立融洽、平等、宽松的互动交往氛围,让学生获得不一样的感悟。多给学生肯定和表扬,让他们获得更多关怀,主动调整策略方法,让他们在不断展现中增强自信心。

三、以“读”鉴赏,品人文之果

阅读是学生积累语言文化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他们获得更多经验的最直接渠道。中华五千年文明与人类智慧的结晶无不集中在文学巨库中,尤其值得教师和学生去拜读,需要我们主动感悟获取。

如在《项链》教学中,我建议学生阅读莫泊桑的其他作品,感受其“19世纪的法国小人物无法决定自身命运的悲剧现实”。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围绕项链,针对小说反映的故事情节、人物思想等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帮助学生走进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的生活及内心世界,让他们在主动认知感悟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感悟体验。

阅读,让语文更有现实感,让学生在主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探究的原动力与渴望,在主动尝试体验的过程中发现不一般的精彩。多读书、读好书应该是其中不变的法则,教师不妨多推荐茅盾、巴金、郁达夫、刘心武、蒋子龙等现当代作家的作品和一些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让他们真正适应知识爆炸的时代。教师指导学生在主动阅读优秀书籍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反思,对帮助他们寻找永恒的精神家园定将起到推动作用。

篇10:《灯》教案

一、课文悟读

能站在文学巨人的面前谈巨人的文章,在现行中学教材里是不多见的,而《灯》就是我们可以直面作家的作品。读这篇作品就仿佛随着作者又回到了他作为有理想、有气节的热血沸腾的青年时代。生逢乱世而沉静应对,对自己、对生活、对国家充满必胜的信心。因热情而生希望,因深刻而有信心,因愤怒而显平静,因执著而富有创造——《灯》反映了巴金先生的一贯追求,也反映了他“灯”的情结。

巴金在谈《黑夜行舟》的创作时说:“我看见远方一盏红灯闪闪发光,我不知道灯在哪里,但是它牵引着我的心,仿佛有人在前面指路。”当时他还不满19岁。1931年他在《激流》总序里谈到:“我还年轻,我还要活下去,我还要征服生活。我知道生活的激流不会停止,且看它把我带到什么地方去!”这段话表明了他的生活态度。后来他在《电椅集·代序》中又说:“我确实喜欢自己的文章……光明,这就是我许多年来在黑夜里叫喊的目标。”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求。在写《灯》之前巴金先生在桂林写了一篇《爱尔克的灯光》,我们可以把他看成《灯》的姊妹篇,用“灯”象征希望,象征理想,象征着对生活、对胜利的信心。

与小说相比,散文并不是巴金先生的主体创作内容,但散文作为他小说创作的补充和内容的延续,更明确地谈出了自己的写作意图和人生态度。在“灯”中,作者营造了一个巨大的黑暗背景,但于黑暗中却有着不可遏制的激情。热情之火无处不在,化成灯寓于每一段文字中。

“在右边,傍山建筑的几处平房里射出来几点灯光,它们给我扫淡了黑暗的颜色。”

“这些深夜还燃着的灯,它们(似乎只有它们)默默地在散布一点点的光和热,不仅给我,而且还给那些寒夜里不能睡眠的人,和那些这时候还在黑暗中摸索的行路人。”

“灯光,不管是哪个人家的灯光,都可以给行人——甚至像我这样的一个异乡人——指路。”

“他们点灯不是为我,在他们的梦寐中也不会出现我的影子。但是我的心仍然得到了益处。我爱这样的灯光。”

“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我想着,想着,不觉对着山那边微笑了。”

我们将这些话连接起来看,从作者反复的吟咏中我们会感受到作者的激情与执著,会看到作者之于生活、胜利的信心!黑暗的包围与重压让作者感到“窒闷”,但作者将黑暗和窒闷放在人生的征途上,让“灯光”照彻黑暗,使时空相接,光明的世界飘荡在脑海中,那黑夜怎会蒙蔽追求者的眼睛?苦难只能折磨人的肉体,又怎能迷惑和摧毁智者的精神?作者精巧的构思使现实和往事有机地结合,于人们的脑海中形成了对未来强烈的憧憬。人生的哲理和爱国的激情相互撞击,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力,进发着思想者的火花——人,总该有热情,总该有追求,总该有信心。于己好,于人好,于国好!我们应该把本文看作是巴金先生——世纪老人给青年学生的寄语。

二、亮点探究

1.如何理解“夜是漆黑的`一片,在我的脚下仿佛横着沉睡的大海,但是渐渐地像浪花似的浮起来灰白色的马路”中的比喻内容?

探究学习:从表层看,这个句子只是景物描写,把宁静的黑夜比喻为沉睡的大海;把因视觉逐渐适应黑夜而朦胧看到马路比喻为浪花浮起。从深层挖掘,我们会发现作者把黑夜比作大海除了加深黑暗背景的浓重之外,还有营造大的黑暗强化灯光作用的目的;浮起来的马路也巧妙地暗写了灯光。

2.课文的开头和结尾都提到了“山”,试分析其深刻的思想含义(或作者的设计意图是什么)。

探究学习: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设计了“山”,主要是用以表现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以及作者不畏“山”的阻隔,满怀希望和胜利的自信与乐观。

3.透视作者所举的“简单”例子:“是的,那边不是起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吗?谁从城里走回乡下来了?过了一会儿,一个黑影在我眼前晃一下。影子走得极快,好像在跑,又像在溜,我了解这个人急忙赶回家去的心情。那么,我想,在这个人的眼里、心上,前面那些灯光会显得是更明亮、更温暖罢。”

探究学习:这个例子看似平淡粗糙,但意义重大。这段文字虽然不多,但描写得细腻传神。从听觉、视觉、动作、心理等多方面进行了描写,突出夜行人具有明确的目的——家,用急促的行动衬托灯光的重要。以无名人对家的正常感受为例,具体而微,从小处人手说明追求目标、希望等所产生的动力,喻示只要心里有灯,就会有信心。

4.如何理解“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的”这句话?

探究学习:简单理解这句话就是,我们活着就要吃米,但米并不是我们惟一的需要。那我们还需要什么呢?那就是精神,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理想,是光明,是超越生物、生理需求的社会的、哲学的需求。——朴素的语言,深刻的哲理,鞭策人们奋进。

5.许多同学都很欣赏“我的心常常在黑暗的海上漂浮,要不是得着灯光的指引,它有一天也会永沉海底”这个句子,你对此句子是怎样理解的?

探究学习:我们可以从结构、内容、政治思想和人生哲理等4个方面来考虑。结构上,黑暗的大海照应开头;内容上,用“常常、黑暗、大海、漂浮”表现长期险恶的环境对我的折磨;政治上,表现抗日战争的艰苦卓绝带给人无限的痛苦;人生哲理上,灯光就是光明,就是希望,它指引和鼓舞我,使我的信念变得执著,帮我战胜黑暗。

6.结合句子“但是我想,那一点微光一定还在他的心灵中摇晃”谈谈为什么“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

探究学习:微光已经由“爱之光”变为了“他”的“心灵之光”,人间的灯光则更是光明与希望的象征了。“灯”已经由物质变为了精神,精神是不灭的,所以,胜利一定会来到。主题在这儿得到了完全的升华,同时,作者含蓄的结尾,又让人回味无穷。

三、选题设计

1.对1939年—1942年巴金辗转于上海、桂林、昆明、重庆、成都时所写的散文进行研究。

研究方法:

(1)阅读:《黑土》(1939)上海,《桂林的微雨》(1939)桂林,《爱尔克的灯光》(1941)重庆,《在泸县》(1940)重庆,《火》(1941)桂林,《寂静的园子》(1940)昆明,《风》(1941)昆明,《雨》《日》《星》(1941)昆明,《废园外》(1941)昆明,《灯》(1942)桂林。

(2)对比总结,找出在思想、创作手法上的同与异。

(3)选择能证明所得出的结论、明确观点的材料。

参读书目:

(1)《中华散文珍藏本·巴金卷》。

(2)《废园外》。

(3)《巴金散文集》。

(4)《中国现代文学史》。

(5)《中国现代小说史》第二卷。

(6)网上查“巴金在线”

2.探究“灯”的原型意象和相关灯的意象。

研究方法:

(1)了解“灯”的最初的、最基本的作用。

(2)了解“灯会”的相关内容。

(3)统计与“灯”相关的词语、成语。

(4)了解中外关于“灯神”的传说。

(5)阅读名家的文学作品,总结“灯”的文学意象的普遍性。

(6)得出结论,结合生活层面与精神层面来谈。

参读书目:

(1)傅道彬《晚唐钟声·灯光烛影里的中国诗》。

(2)《古希腊神话》《阿拉伯神话故事》。

(3)《冰心散文选》。

篇11:《灯》教案

我园致力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节”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其中的“戏曲节”活动给幼儿带来了全新的艺术感受和体验。《夫妻观灯》是黄梅戏的经典之作,表现了人们正月十五上街看花灯,人山人海、花灯各异、热闹非凡的场景。两个演员把看灯人的动态、神情表演得惟妙惟肖。

本活动主要表现“长子(矮子、胖子、瘦子……)来看灯”这一片段,教师将重难点前置引导幼儿学习。首先,通过引导幼儿回忆元宵灯会的热闹场面,引出黄梅戏《观灯》片段。其次,通过三组图谱帮助幼儿理清人物的形象特点及动作方式(谁来看灯了,是怎么看灯的)。最后,提供表现的机会,让幼儿自由发挥,并初步尝试合作表演,在唱唱演演的过程中感受戏曲表演艺术的魅力,从而产生自发表现和创造的愿望。

目标:

1.欣赏黄梅戏《观灯》片段,感受诙谐、夸张的表演风格,能初步根据歌词进行表演。

2.萌发对戏曲表演的兴趣,体验想象、表现的快乐。

准备:

1.知识准备:了解元宵节习俗。

2.教具准备:(1)元宵灯会的PPT。(2)黄梅戏《观灯》片段的视频。(3)长子、矮子、胖子、瘦子、小孩、老头的图片。(4)小梅花贴纸。

过程:

一、引出元宵灯会

师:我们中国人要过元宵节。谁知道元宵节是怎么过的?那天我们会做些什么呢?

幼:吃元宵,看花灯。

(播放PPT“元宵灯会”。)

师:你们看,元宵灯会什么多?

幼:灯多。

师:还有什么也很多?

幼:人多。

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去看灯会?

幼:花灯很好看,灯会很热闹。

师:人多了会怎么样?

幼:挤来挤去。

师:人那么多,挤来挤去,那怎样看灯呢?

幼:挤进去看/伸长脖子看/踮起脚看……

师:谁愿意来学学挤来挤去看灯的样子?

师:大家—起来做做这几个动作。

师:有一位叔叔和阿姨在元宵节那天也去看灯了,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看到了什么。

二、了解戏曲内容

1.观看视频,初步感受戏曲内容。

师:看了以后,你有什么感觉?我看到很多小朋友在笑,你们为什么笑啊?

幼:他们在表演,很有趣。

师:他们在表演什么?

幼:他们在表演看灯的样子。

师:是啊,他们在演戏呢。他们表演的是黄梅戏,黄梅戏是中国很有名的一种戏曲。

2.观看视频,了解谁来看灯了。

师:他们都唱了什么?(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相应的图片,并按歌词顺序摆放长子、矮子、胖子、瘦子、小孩、老头的图片。)

幼:长子来看灯。

师:“长子”是什么意思?

幼:高高的人。

师:是的,黄梅戏中把个子高高的人叫作“长子”。

师:还有谁来看灯了?

幼:矮子。

师:“矮子”是什么意思?

幼:矮矮的人。

师:对,个子矮矮的人。黄梅戏中“矮”是怎么发音的?大家一起来学一学。(教师示范发音,幼儿跟学。)

(教师运用同样提问引导幼儿回忆并表达谁来看灯了,直至戏曲唱段中六个人物的图片全部出现。)

师:看一看,这些人有什么特点?(引导幼儿分别观察三组图片,发现人物高矮、胖瘦、老少的特点。)

幼:长的矮的,胖的瘦的,小的老的,他们每组正好是相反的。

3.欣赏教师清唱表演,了解观灯人是怎么看灯的,并学习动作。

(1)倾听教师表演唱,了解内容,学习动作。

师:我也会唱黄梅戏,我来给大家表演这一段怎么样?仔细看,谁来看灯了?仔细听,他们是怎么看灯的?(教师表演唱。)

师:我唱得怎么样啊?

幼:很好。

师:都有谁来看灯了?他们是怎么看灯的?(按人物出场顺序提问。)

师:“长子来看灯”(表演唱),他怎么样啊?(根据幼儿的应答情况适时出示图片,鼓励幼儿学习表演动作。)

幼:头一伸。

师:“挤得头一伸”(表演唱)。

(教师运用同样提问引导幼儿回忆并表达观灯人是怎么看灯的,直至表演唱完以下六句唱词。)

“长子来看灯,他挤得头一伸!”

“矮子来看灯,他挤在人网里蹲!”

“胖子来看灯,他挤得汗淋淋!”

“瘦子来看灯,他挤成一把筋!”(解释“筋”,演示动作。)

“小孩来看灯,他站也站不稳!”

“老头来看灯,切,走不动路来戳呀戳拐棍啊!”(解释“戳拐棍”,演示动作。)

师:最后一句跟前面的歌词不一样,最长。我们一起来学习两遍,大家边唱边做动作哦。

(2)师幼合作表演唱。

师:我来唱第一句,你们接唱第二句。

三、自由表演唱

师:这么多的人来看灯,你想表演哪一位呢?

幼:我想表演瘦子。

师:好,请上台表演。

师:他表演得怎么样?谁也想上来表演?你想表演谁?

幼:小孩。

师:还有谁也想表演小孩?

(请幼儿分别选一角色来表演唱,开始时人可少点,后来可增加,教师简单评价幼儿表演情况。)

四、尝试合作表演

1.合作表演“长子来看灯”片段。

师:叔叔阿姨是手拉手看灯的,请你也找一个小伙伴手拉手一起去看灯吧。

(播放视频“长子来看灯”片段,幼儿自由合作表演。)

2.学习表演该戏曲片段的开始部分。

师:叔叔阿姨有没有看到好看的灯呢?他们是怎么表演自己看到许多灯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观看视频“东也是灯~闹啊闹哄哄啊”片段。)

师:叔叔阿姨是怎么表演自己看灯的?谁来演一演?

师:他们几个演得怎么样?

幼:××演得好,她好像真的看到了灯。

师:我们这儿并没有灯,但××表演出了好像看到灯的样子。她是怎么做到的呢?

师(教师清唱并带领一位幼儿示范表演):看,这边有好多灯呢,我们走过去看看。好看吗?真好看!哎,那边也有灯呢。看到了吗?真漂亮Ⅱ阿!

师:我们大家都来演一演吧。

3.合作完整表演。

师:这是“小梅花”,“小梅花”要找表演得好的小朋友做朋友。我们也来演一演,看看“小梅花”会找谁做朋友。

(教师播放完整视频,幼儿尝试自由结对合作表演。)

4.评出梅花奖。

师:“小梅花”眼睛很亮,它找到好朋友了。(教师将小梅花贴纸粘在幼儿胸前。)

师:现在,有请获得“小梅花奖”的演员给大家表演“看灯”。(教师和几对“小梅花奖”得主共同完整表演。)

附《观灯》唱词:

东也是灯,西也是灯。

南也是灯来,北也是灯。

四面八方闹啊闹哄哄啊。

长子来看灯,他挤得头一伸!

矮子来看灯,他挤在人网里蹲!

胖子来看灯,他挤得汗淋淋!

瘦子来看灯,他挤成一把筋!

小孩来看灯,他站也站不稳!

上一篇:给教师的建议的读书笔记下一篇:鸭绿江畔盛开文明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