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茫的心态范文

2022-05-20

第一篇:迷茫的心态范文

迷茫的青春

我的那些花儿早已枯萎了,在花盆中呆呆地站立,我是没有时间给它们浇水的,我相信我不会再想起它们,我现在只能无奈地望望!再一次听到朴树的《那些花儿》我会想哭,我站在风中不停地回忆再准备遗忘。我在长大了的现在才慢慢地体会到我的孤寂,我们只是孤单的一个个体,死了也不过只是孤单地被推入火炉融化。我是不该将任何事物都想得如此的极端,但我不想用任何事物来掩饰我的孤寂的,我只是那么的渺小。

我觉得我是特立独行的,但我只把坚强的一面展示给别人。我的生活常常是这样的:一个人玩耍,漫无目的地在人潮中感受自己,把存了很久的零用钱用来买买自己看中的东西;一个人笑,放肆地,不顾虑形象地,即便别人认为我是疯子;一个人在KFC吃汉堡,看着落地窗外的灯海发呆。我是拒绝看烟花的,因为烟花熄灭后,夜空还是一样的沉寂,我也还是孤单的我。

我是很爱幻想地,也许这真是因为我是双鱼座的吧。我讨厌我地学校和同学,我在上讨厌的课总是是在幻想和梦中度过得得。有人说我自闭,也有人说我清高。在高一时老师对我是满怀希望,在现在的高二老师也对我是无奈了。我曾经的朋友都忙着自己的生活,我们只是一段路上的同路人罢了!也许会一起走到终点,也许半途上就忽然不见了,我们还是要自己一个人继续走。我把自己比喻成一只具有阿Q精神的刺猬,别人一次次地拔掉我的刺,我自己舔着伤口结痂,然后再一次次地被撕裂,当我无法释然时,我在晚上自习课的时候一个人溜到厕所蹲在右边最里面的那格里,点燃一只烟,腾起的烟缕从心中的伤口中抽离出,我是已经忘记了怎么去哭,我是不会去向那些所谓的朋友倾诉地,其实跟放屁没什么两样,我也不想用我的痛去影响别人。她离开我以前,我是不抽烟的,是大家心里的好孩子,现在不知道她在哪里,我们也只是陌生人了,忙自己的生活,我知道我还是好的,我是好孩子,抽烟只是我的发泄工具而已。

常常失眠,我就放上一张碟,泡一杯浓茶,就让我彻底地和夜交谈。在回忆的空隙里不断浮现那些清晰或已模糊的面孔。记得去年的情人节还是一个人在网上度过地,我是忘记了她,她的面孔只剩下个轮廓,听着JAY地歌我们恋爱了,失恋了,长大了。

去年的冬天很冷,我整天躲在家里,海啸死了很多人,好象跟我也很遥远。我想起了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想起了曾经在冬天一起和我吃冰淇淋的的她。我害怕在成长的季节中迷失掉自己的灵魂,所以我记录着自己,好让自己到了失忆的那一天能够想起些什么。

也许青春就是首幽怨的歌,或是我们无聊地涂鸦。我是生活在地狱与天堂夹缝中的人,也许地狱的尽头真的就是天堂吧。而我是会等到爱我的那个天使的。

渐渐的,我明白了,天空是用来仰望地。青春,是用来忧伤地!

第二篇:我的迷茫的八月

八月我流离失所的生活。

我觉得一个没有寄托的灵魂和肉体的居无定所是不可等同的,前者是精神上的后者是物质上的而精神上的游离比物质上的游荡更落寞。

小毅真的走了这以成为客观现实,无法改变的事实。然而我并没有象她说的那样“希望你能随着秋天的降临振作起来”孤寂反而变本加厉的来侵蚀我,我的灵魂在寻找,寻找一个可以像小毅一样陪着我的人。然而周围的人每天都会对我虚假的笑,他们整天被浮华的快乐包围着。没有人可以和我同小毅在一起的时候那样空灵都说朋友是自己的影子可是与我亲密无间的影子离我而去的痛楚的感觉又有谁可以体会的到,我没有保护好她我把她给弄丢了。

不知道谁曾经说过,一朵花的美丽就在与它的绽放而绽放其实就是花心的破碎,只有破碎的东西才是美丽的破碎的灵魂才最美丽,能够破碎的人必定真正活过,我想我这辈子肯定算是真正活过了,因为我现在已经变的支离破碎了。下雾了,雾蒙蒙的早晨可能预示着晴朗的一天克今天怎么了„„唉!不知道是我头脑简单还是这天气复杂多变,提前开学的通知使我结束了整天泡在网上的日子,但生活并没有因此而变的充实相反的使我有些茫然。

面对着那仿佛蠕动的数学公式我的思绪开始混乱,原本很温和的性格边的暴躁

加上学习成绩的不支,使我再度萎靡。

然而这一切似乎在小毅的预料之中,那天再次收到小毅的留言:

自暴自弃萎靡不振不是你的性格吧!别任性了我在这很好,你放心,我永远不会忘记„„

有了小毅的激励此后我便安静的生活,安静的学习,安静的写作,安静的想着小毅,想着那曾经美丽的画面。

一颗流离失所的心沉淀,期待着明年七月。

第三篇:放下迷茫的青春

古典

一代人的青春总是和他们所处的时代联系在一起。今天这个时代,相比以往更加丰富,却也让人更加困惑。而青春,该做何抉择呢?

记得蒋方舟的书里写过,说80后是被“绑架的一代”。80后的青春在时代的巨变中过早觉醒,也过早的领教了现实。北大中文系的毕业致辞里,卢新宁也曾呼喊;“我最害怕的是你们不再相信了。”在这个信仰被解构的时代,青春的迷茫成了某种必然。

但我觉得,在这个青春愈发现实化的时代,我们还应该学一学祖辈和父辈的那种青春热度,去相信一些东西。去掉那些有关“迷茫”“忧伤”的标签,我想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会领略更广阔的天地。

一位大学毕业生,放弃了高薪的工作,而选择自主创业,在京城开了一家面馆,一天只做100份的限量供应。为了做好生意,他还特地回到家乡,请教当地知名的拉面师傅,想让浓浓的家乡味在京城蔓延开。在那么多年轻人高喊创业难时,他把青春的热度奉献给了自己的事业。他说他相信凭借自己的努力,可以让自己的店,成为中国版的“小野寿司”。

还有《舌尖上的中国》记录的那对年轻夫妇,放弃北京的工作,奔向大理,与苍山洱海为伴,他们相信青春就该诗意的栖居,就该在自由的土地上生活;还有马克·扎克伯克,那个用脸谱网改变世界的年轻人,他相信青春的力量是无限的,乃至于可以改变人们的社交方式。我相信他们的青春一定不会为迷茫留出空间,因为他们心中有信念,或去追求事业的广阔,或去追求生命的纯粹,甚至是去改变世界。

想起祖辈和父辈的青春,未名湖畔学生的呐喊似还隐约在侧,建国初期到大西北科研的年轻人的一腔热血还一直在感染着我们。我们的民族能在风雨飘摇中走过这么长的路,与那一代人青春的高昂姿态是分不开的,与他们坚守的信仰是分不开的。今天已不复当年的艰苦,但青春同样不该畏惧。那位大学生,那对夫妇,扎克伯格,他们的青春是敢于和现实反抗的青春,是敢于放下迷茫的青春。现实越发坚硬而冰冷,而他们心中的信仰之火仍在熊熊燃烧。他们的青春,和祖辈父辈的青春一样充满力量,是传奇,是诗篇。

如果有一天,青春由“不相信”转变为“去相信”,由“我迷茫”转变成“我可以”,那么这个时代大概就会少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吧。就如作家冯唐所言:“心里一撮小火,不做蝼蚁,不做神,”青春若能如此,也就能蓬勃地生活,蓬勃地改变自我。

放下迷茫的青春吧。也许我们本就不该以现实太现实的名义去消磨青春。就算我们一无所有,我们还有一颗炽热的心脏在跳动。所以,别急着去迷茫了,趁着时光未老,去感受,去尝试吧!

自评:较上一稿有进步,对文章内容进行了整合。打分:43

第四篇:写给正在迷茫的你我

承续中断了的文化血脉

王丽

当2008年迎新的钟声即将响起之时,这套《国学基本教材》终于要在大陆问世了。 早在前几年,我就有个想法:站在现代的立场,将儒家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四书五经,请国内一流学者重新加以选辑注释,对象为中学以上文化读者。后来咨询了庞朴先生、童庆炳先生等几位师长,他们都认为此事很有意义,但做起来并不容易,首先是找不到有水平又愿意担当的学者,于是只好作罢。

去年五月,我为了写一篇有关民国时期及海峡两岸语文教育对比的文章,从厦门松柏中学的林采凤老师那里得知有这么一套书——台湾正中书局出版的高中《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即《国学基本教材》)。2005年,林采凤老师曾借鉴这套教材,在本校高一年级开设了“两岸语文教学比较”的选修课。开适时由于名额限制才30个学生。第一堂课上完后,学生非常喜欢听,并且认为“很有用”。第二堂课听课人数一下子增加到80多名,不少是从别的科跑过来的,普通教室坐不下,只好换到大的多媒体教室。

林采凤老师的大胆尝试使我对这套教材产生浓厚的兴趣。后来,她应我的要求将书寄到北京。我看了后,觉得这正是我心目中设想的适合中学生学习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读本。 这套教材初版于1999年,是依据1995年台湾“教育部”最新修订公布的《高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编写的。自1967年始,台湾“教育部”便要求各中学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课程。因此,这套教材是在原来教材的基础上,前后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精心打磨、不断修订而成。教材内容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选读,供台湾高级中学三学年六学期教学之用,为每一个国民中学学生在国语课上的必修,不但要逐章逐节背诵默写,还要举行考试。 教材编辑目标为“陶铸中学生优雅之气质、高尚之品德、并启导人生意义,宏扬中华文化。”选辑内容之标准为“以能反映中华文化之精髓,培养伦理道德之观念,且具有时代意义者为考量。”

也许是因为我当过多年中学语文教师,近年来又参与了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故特别注意编者对经典的立场,尤其是从原著中延伸出来的思考讨论题。因为选编一套四书五经通俗读本并不难,市面上充斥的同类读物已经无数,但能够做到即忠实于原著,同时又能将传统与现代打通,以现代来激活经典的却很少见。

而这套《国学基本教材》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尤其是“析论”部分紧扣原著要义进行阐发。如第一册“论君子篇”共选了孔子13条言论。其中第6条为:“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篇》)。’”教材是这样向学生解释的:一个人的内在和外表都很重要。内在等于本章讲的“质”,指学问、道德等而言;外表等于本章讲的“文”,指口才、仪态等而言。假如一个人学问很好,却拙于言辞,不会表达;或者说品德很好,却仪容不整,不够雅观,给人呆板、粗野的印象,这就是“质胜文”。反过来说,假如一个人的言词非常流利,却没有内容;或者说相貌堂堂,威仪过人,却品德低下,给人浮夸、虚假的印象,这就是“文胜质”。“质胜文”或“文胜质”,都有缺憾,因此,内在外表,朴实与文采要配合得当,才能成为表里一致、彬彬温雅的君子。 在此基础上,编者又进一步发挥说:

一个人的内在与外表,犹如一件器物的材质与外貌,材质好、外貌不好看,或者外貌好看、材质不好,人们不一定会很喜欢它,必须要二者兼美,才会得到人的喜爱,做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内在外表双美具备,才能称为彬彬君子。要特别注意的是,外表是指表现在外的语言能力、举止行为,不是指天生外表的美丑。

最后编者总结说:

一个人的内在与外表,又如一篇文章的内容与形式,内容指文章所表达的思想观念,而形式指文笔或书法,也必须二者兼美,才是好文章,要称为一个彬彬君子,又何尝不是如此! 这样的阐释堪称循循善诱,精当恰切,令人信服。

而每小节末的“问题与讨论”尤具特色,启发读者联系现代生活领悟原作精髓,生动活泼。如“君子与小人”一节是这样设计的:

1.你是否有过义、利交战的心理经验?结果如何?

2.想法、生活习惯与你差异很大的同学,你会如何与他相处?你会考虑自己来适应他吗?

3. 对于别人骄傲、骄纵的行为,你作何感想?自己是否也有过骄傲的心态举止?改正了吗?

综观全套教材,感觉编者确实严格依照“以能反映中华文化之精髓,培养伦理道德之观念,且具有时代意义者为考量。”的选辑标准。在解读上即尊重原著又联系现实,深入浅出,生动活泼,无道德说教之嫌。联系学界近年来一直探讨的关于儒家文化如何完成现代转型的课题,这套台湾国学教材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回答和尝试,同时也是一个具体切实的实践范本。后来,我在自己的文章《语文丢失了什么》中对此套教材及台湾国文教育状况做了介绍。文章在2006年6月21日中国青年报刊出后,被各门户网站广泛转载,引起了众多读者的关注。 在引进此书的过程中,我得到了很多师长与朋友的支持。首先是国家图书馆名誉馆长任继愈先生,他是研究中国哲学文化的大家。他以九二高龄,领导主持着中国最大规模的传统文化资料整理工程:107卷、总字数过亿的《中华大藏经》;镇馆之宝文津阁《四库全书》影印出版;总计约7亿多字的古籍文献资料汇编《中华大典》。1996年,他主编了一套多达100册的《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包括考古、史地、思想、文化、教育、军事、经济、文艺、体育十个门类,面向大众普及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毕生致力于中国文化研究的学者,他十分关注儒家文化在现代的转型,并且也很关心传统文化教育在国民基础教育中的应有地位。 当我将书带去请他过目之后,他便认定这是一套好书,认为“严格忠实于原文,朴素、简要、有新意,深入浅出,是一套很适合青少年读者的好书。”他还认为,新加坡、台湾的传统文化传承之所以做得比我们好,原因就在于他们有这样的教科书。任继愈先生还多次表态:“如果找不到出版社来出,我愿意凑一份钱,我们自己来出。”

还有现任山东大学国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庞朴先生,虽然他人在山东,没有见到这套书,但听了我的详细介绍后,积极支持我的想法,多次跟我说:“这件事很值得做。我给你摇旗呐喊。”此外周围还有一些朋友,自始至终地充当我的参谋,给予我最无私的支持。

万事开头难,由于我对出版行业并不熟悉,走了很多弯路。在这里,我特别感谢正中书局海外企划部经理王才方先生,他以“君子”式的诚笃和信义,给我以信任和帮助。

直到今年六月间——距离我起意做这件事已一年的时候,转机出现了:我在《中华图书商报》——那期报纸有我对任继愈先生的访谈——看到一篇报道,其中提到兼事图书出版的批评家、诗人叶匡政先生,于是怀着试试看的心情找到他的联系方式。素不相识的我们对这套书有着出乎意外的共识。在得到他确定的答复之后,我立即通知台湾正中书局,双方很快达成了合作意向,使得这套国学教材终于在大陆有了归宿。教材版权引进后,征得正中书局同意,改名为《国学基本教材》,并以简体字版在大陆出版。

朱自清先生在他的《经典常谈》一书序言中说:“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的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郁达夫先生在《怀鲁迅》一文中说过一段话:“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同样,我们也可以说,有伟大经典而不

知拥戴崇仰的民族,是没有出息的民族;对优秀民族传统文化采取虚无主义态度,无异于自毁根基。

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无论政府还是民间,对传统文化的价值都逐渐开始有了共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一个只有高GDP而不珍惜自己文化的民族是没有长久生命力的,也是很难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

在此背景上,《国学基本教材》的出版有其特殊意义。这套教材将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伦理价值观成功地转化为青少年人格养成和道德建构的资源。它在年轻一代心中种下精神的根,文化的根,并对台湾民众的整体文化素质和道德伦理价值观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点,近半个世纪以来在台湾地区已经得到充分的验证。

同时,还值得一提的是,2006年9月,福建省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全面铺开。林采凤老师所在的厦门松柏中学被确定为福建省高中课改样本校。借此机会,林采凤老师组织她负责的《海峡两岸高中语文教学比较》课题组的老师,借鉴台湾正中书局的这套教材,编了一套《国学》系列校本教材,在高一年级开设,受到学生热烈欢迎。在课上,学生经常分成古代派和现代派进行辩论。如讲到“中国孝文化”中《论语》“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之句,“古代派”认为:孔子的观点是对的,尽孝应尽量留在父母的身边,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照顾他们;“现代派”则认为,好男儿志在四方,况且孔子也说过,“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教师则加以引申:双方各有道理;只是这则“论语”的现代意义是告诫我们,不要动不动就离家出走;让父母担心、操心,这也是不孝啊!不料有个学生说:“老师啊,我们班上某某同学是他父母亲被他气得离家出走了!„„”林采凤老师还让学生参照《论语》中论“士”的句子,归纳古代读书人的优秀品质:以天下为己任;将仁作为最高的理想,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等等。然后让学生说说他们的理想。没想到学生都说:考上大学,找份好工作,买套房子,娶个老婆生个儿子,如果再有一辆车子就更好了。林老师引导学生分析两者的区别及原因。像这样的讲课方式避免了僵硬的道德说教,令学生觉得受益匪浅。学生们还幽默地把林采凤老师称为“国学老师”。更可喜的是,经过一年来的学习和熏陶,高一年级的学生不知不觉地发生了变化——变得明辨是非、温文尔雅了;校长不止一次在行政会上表扬这个年段的学生有礼貌,懂事、很少有打架斗殴的事。林采凤老师认为,是传统文化教会了学生怎样立身处世、做人做事。

最近,笔者在《凤凰周刊》总第271 期上看到一篇题为《孔子在台湾》的文章,其中也提到这套国学基本教材在台湾的影响和作用。作者这样评价:

因为历史的偶然与必然,台湾无可选择地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复兴基地,而孔子及其所代表的儒家思想正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虽然无可避免要面对知识分子的质疑与批判,却从来未曾被破坏或者以“打倒孔家店”的名号连根拔起过,于是就像基督教故事已成为西方社会普同的文化背景和行为规范,孔子的道德思想、个人修养、处世方法、教育主张和政治理想等等,形塑了台湾社会的道德观、伦理观、家族主义以及对待自然(“天”)的态度,虽历经“全盘西化”和新科技的挑战,依然根深而蒂固,不易摇撼,也不被摇撼。

笔者相信,这样的评价应该是客观公允的,也是值得海峡这边的我们深思的。毛泽东当年曾经说过:“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周恩来总理也在1970年代一次接待外宾时说过:“你们看台湾地区,把中华文化保持得要比大陆的好。”而儒家文化是属于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之所以历二千年而生生不息的根源所在。它所倡导的推己及人、反求诸己、诚信仁爱、躬行实践、重义轻利、自强不息和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精神等,是与人类普世价值相通的,是人类共同的精神文化遗产,因此,也是所有炎黄子孙都应该拥戴崇仰并身体力行的经典。在中华民族历经劫难,对新世纪的文化复兴充满期待的今天,我们没有理由对这样伟大丰厚的精神资源采取狭隘虚无的态度。 笔者在文革**中度过中小学时代,于“批林批孔”的大批判声中完成最初的语文教育。笔

者至今记得初一作文课上为写不出批判“孔老二”文章时的着急、苦恼。直到笔者成人后,师范毕业自己做了语文教师,才慢慢习惯用“孔子”的称呼来替代原先心目中那个丑陋的、“丧家犬”般的“孔老二”形象。作为一个中国人,没有机会接受完整系统的传统文化经典教育,已成了笔者一生中无法弥补的缺憾。笔者读这套书,深深觉得这些两千年前的先贤先哲们是还活在我们身边的蔼然长者。他们富于个性,亲切幽默,平易宽和,乐于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和智慧启迪我们,使我们变得更坦荡、更奋发、更仁爱、更勇毅、更有智慧,从而成为既有现代人格又有中国心灵的名副其实的“君子”。

正如叶匡政先生所言:“一本书有它的命运。”今天,笔者终于看到了这套书的出版,也终于可以告慰所有在此过程中帮助过我的朋友和师长。从2005年初起意想编这样一套书,忙碌中三年一晃过去;随着“不舍昼夜”的时光之流,笔者又走过了一段精神历程。笔者愿意将这套书的出版看作是从海峡对岸引来的一根青枝、一泓清泉,以期为大陆语文教育注入新鲜养料和活力,以承续中断了的传统和血脉;同时也使大陆的读者能够一睹台湾中学经典教育的面貌。——当然,如果有一天,这套书能成为所有大陆高中学生语文课堂上的中国文化选修教材,笔者于愿足矣。

初稿于 2007年霜降之日

改毕于冬至之日

第五篇:谁的青春不迷茫

从同学那里看到刘同的这本《谁的青春不迷茫》,纯属偶然。

没看之前,同学说,这种书无非就是写自己如何从社会底层跻身上流社会,其中发生的很多带有传奇色彩的狗血剧情,像肥皂剧一样,没什么营养。于是,它在我的床头安安静静地躺了将近一个月。对于一个有轻微强迫症的人来说,床头不放几本书,是睡不踏实的。

偶然的发现,偶然的翻开,一切偶然的邂逅却导演了这段不偶然的剧情。 每个人都是一个抒情诗人,都怀揣着涤荡心绪的唯美文字,只不过有些人善于表达,而有些更善于伪装罢了。

一个厌恶诺言的人,自然不会给自己人生的任何一个跨度,做任何一个无谓的承诺。她只是青睐于:做最坏的打算,尽最大的努力。因为,这样,才来的舒服自然。

刘同说:回忆是巨大的漩涡,让人无可奈何又身不由己。而当你拒绝了所有的暧昧,却只为了做自己的梦。只是,你要如何从回忆的沼泽中拔出双腿,继续前行呢?

刘同说:每一个玩笑背后,都带着认真的意味。只是,谁在开玩笑,谁又在认真地用心呢?

刘同说:难得的清闲,便是这个年代的奢侈方式。只是,青春还能被我们恣意挥霍多久?

刘同说:人生如戏,人的一生中,若要精彩,总得要靠自己去碰几个配戏的好演员。只是,你确定自己是这出戏的主角,而不只是客串吗?

刘同说:很多人闯进你的生命里,只是为了给你上一课,然后转身匆匆就走。只是,你能正视这突然的抽离,而轻唱着离别的欢乐颂(送)吗?

刘同说:靠幽默与搞笑出道的人,不到功成名就的那一天也许永远都没有流泪的资格,只能重复着自己的过去,打着鸡血活出人的一生。只是,你能确保自己不会忘记怎样流泪吗?

刘同说:等待也是一种选择。只是,你一定能屏息静待花开花落吗?

刘同说:骂人真是让自己的心情变好的一剂良药。只是,你能保证自己的言语不会对其他人产生杀伤力吗?

刘同说:我有无尽的底线,我有超级好的脾气。我可以忍受一些不满,只因我一直把你当做亲人,所以请不要浪费这种信任。只是,这种信任是相互的吗?

刘同说:成长有一瞬间给我的感觉就是——并不是学会了避开危险,而是学会了不怕疼痛。只是,你不觉得这种过分的淡定,湮没了自己的很多感情吗?

刘同说:寻找另外一个自己,或为了“让你到临死前还在追逐梦想”的谎言。只是,请不要戳穿这个谎言,让她一直追逐下去,好吗?

爱上一个认真的消遣,不过只用了一朵花开的时间;遇见一场烟火的表演,只不过用了一个轮回的时间。

这是一个平凡人的平凡人生,却总会产生一阵阵不平凡的共鸣。

上一篇:美文梦如歌范文下一篇:明天读后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