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投入品管理办法

2024-05-20

农业投入品管理办法(精选8篇)

篇1:农业投入品管理办法

扬州市农业投入品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了进一步加强农业投入品的管理,保护生态环境,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切实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维护社会稳定,根据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及规章,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指的农业投入品包括农业种植、养殖业生产中使用的农药、肥料、种子、兽药(渔药)、饲料、饲料添加剂,用于农业初级产品生产、加工、储运的保鲜剂、防腐剂、添加剂等材料,及其它用于农产品,可能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物品。

第三条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生产、经营、使用农业投入品的单位或个人,必须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执行本办法的规定。

第四条市、县两级人民政府应引导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单位、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大力生产推广高效、优质、低残留、无污染的农业投入品,以确保农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市、县两级人民政府成立以农林(水产)行政管理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安全生产监督部门、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公安部门以及财政部门为成员的农业投入品监督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监督管理工作,加强对行政执法的协调、监督。

第五条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协调种子、农药、兽药、渔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质量的监测、鉴定和执法监督管理,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科学使用指导,建立健全农业投入品的安全使用制度。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者的质量安全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加强农业投入品安全知识的宣传,提高公众对农业投入品安全的关注,引导农业投入品生产、销售、使用者加强安全意识,保障全社会农产品安全。

第六条工商行政管理、质量技术监督、安全生产监督、公安等部门应按照各自职责分工,负责农业投入品的监督管理有关工作。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在办理营业执照时加强对法律、法规规定的前置许可的审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市场监督管理。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对生产农业投入品的质量进行监督。

公安部门负责保障行政执法活动,打击相关违法犯罪行为。

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做好农业投入品的监督管理工作和引导农业投入品生产、销售、使用者加强安全意识。

第七条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不得生产、经营、使用国家明令禁用的农业投入品。生产者生产农产品所使用的农业投入品,应当符合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国家强制性标准。不得在农产品生产、加工中以国家强制性标准允许添加的保鲜剂、防腐剂、添加剂目录以外的材料,作为农业投入品。

第八条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充分依托农业系统现有的检验机构、技术推广和科研教学单位的检测力量,加强农业投入品检验检测,完善检测仪器设备,充实检测技术人员,突出农业投入品质量安全评价性检验检测。

第九条法律法规对生产或经营农业投入品有许可前置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必须凭有关部门核发的经营许可证办理营业执照。经营许可被撤销、注销或有效期满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经营者的工商营业执照依法责令其办理经营项目变更登记或注销登记。

经营农药和饲料、饲料添加剂的,应符合法定经营条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审查工商营业执照申请时,必须按照《农药管理条例》第十八条、第十九条和《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第十六条规定审查经营条件,必要时可征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意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及时进行核实、反馈。

第十条农业主管部门应加强从事农业投入品经营的人员的业务培训,农业投入品经营从业人员每年至少接受培训一次。培训的具体办法由市农业主管部门制定。

第十一条农业投入品的经营者必须建立经营台帐,保存经营农业投入品合同、票据、账簿、记录以及其他有关资料。台帐至少保存两年以上。农业投入品的经营者购进产品时,应当将产品与产品标识或者说明书、产品质量合格证核对无误,弄清产品有效成份的种类和含量,禁止经营不符合国家规定或检验不合格的农业投入品。

第十二条生产、经营的农业投入品,标签必须符合国家法律规定,注明法定的标准名称,各成份的种类名称和含量,批准文号、生产批号、有效期、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等。

第十三条严格对限用农业投入品经营、使用的管理。属于危险化学品管理范围的,应当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管理规定。

凡经营剧毒、高毒、限用农药及限用兽药、渔药、饲料添加剂的,须经当地县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设立高毒、剧毒、限用农药及限用兽药、渔药、饲料添加剂专柜。凭购买者居民身份证或者所在单位(或村委会)介绍信出售,并记录购买者姓名、地址、购买农药品种、数量以及使用作物和防治对象等详细资料。

第十四条农产品生产者应当按照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严格执行农业投入品限用规定、使用安全间隔期或者休药期的规定,防止危及农产品质量安全。

第十五条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者发现其生产或经营的产品存在安全隐患,可能对食品安全、人体健康造成损害的,应当及时向农业主管部门等有关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向社会公布有关信息,通知购买者停止经营或者使用,主动召回产品,听候监管部门的处理。生产、经营、使用国家明令禁用的农业投入品造成中毒、环境污染、药害或其他经济损失的,赔偿经济损失,触犯刑律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六条 农产品生产企业、大型农贸市场和农产品商业网点,应严格遵守有关农产品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建立实施对农产品质量快速检测制度,经检测合格的进入市场销售,不经检测或不合格的不得进入市场销售。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产品行业协会,应当自行或者委托法定检测机构对农产品是否污染进行检测;经检测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农产品,不得销售。

第十七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农产品,不得销售:

(一)含有国家禁止使用的农药、兽药或者其他化学物质的;

(二)农药、兽药等化学物质残留或者含有的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

(三)使用的保鲜剂、防腐剂、添加剂等材料不符合国家有关强制性的技术规范的;

(四)其他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使用农业投入品的。

第十八条 根据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者行为记录,组织农业投入品的生产、经营单位参与争创诚信单位活动。每年进行一次全市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诚信单位评比,对守法、诚信的生产、经营者进行“生产、经营放心农业投入品单位”挂牌,对违反本办法规定的生产、经营行为,除依法处理外,不得参加诚信单位评比。

第十九条农业(水产)、工商、安全监督、质量技术监督等监督管理部门履行各自监督管理职责,对辖区内的生产、经营、使用的农业投入品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监督检查,依法行使下列职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挠。

(一)进入生产经营场所实施现场检查;

(二)查阅、复制、查封、扣押有关合同、票据、账簿、记录以及其他有关资料;

(三)查封、扣押不符合法定要求的农业投入品,违法生产经营使用的原料、辅料、添加剂,以及用于违法生产的工具、设备;

(四)查封违法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场所,第二十条依法开展农业投入品监督管理的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大对农业投入品管理工作的投入,确保农业投入品监督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

第二十一条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对农业投入品违法行为有权向农业主管部门或相关部门举报。接到举报的部门应当为举报人保密。举报经查实的,受理举报的部门应当给予举报人奖励。

第二十二条违反本办法第十七条第三项规定情形,使用的保鲜剂、防腐剂、添加剂等材料不符合国家有关强制性的技术规范的,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销售,对被污染的农产品进行无害化处理,对不能进行无害化处理的予以监督销毁;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二条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销售的农产品有本办法第十七条第一项、第二项或者第四项所列情形之一的,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销售,追回已经销售的农产品,对违法销售的农产品进行无害化处理或者予以监督销毁;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

农产品销售企业销售的农产品有前款所列情形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照前款规定处理、处罚。

农产品批发市场中销售的农产品有第一款所列情形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违法销售的农产品依照第一款规定处理,对农产品销售者依照第一款规定处罚。

农产品批发市场违反本法第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三条其他违反本办法规定的,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或其他相关行政主管部门依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以及《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没收违法所得、产品和用于违法生产的工具、设备、原材料等物品,给予罚款,造成严重后果的,吊销许可证照。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依照《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向公安机关移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对拒绝、阻挠、妨碍农业投入品管理人员进行农业投入品监督检查工作的,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进行处罚。

农业投入品的监督管理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四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篇2:农业投入品管理办法

一、严把基地农业投入品管理,堵住农药残留源头,对基地使用的农业投入品,必须符合质量安全标准的产品,由基地负责人造册登记、跟踪检查、印发农户使用手册、指导农户按规定使用。

二、建立基地投入品连锁经营和定点销售点,充分发挥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作用,按照服务基地,方便群众的原则,有计划地建立农资连锁店和定点销售,将基地使用的肥料、农药直接配送,确保使用安全。

三、抓好技术培训,严格按照无公害、绿色食品标准和技术规程组织生产,确保产品质量安全,认真贯彻“关口前移”的指导方针,推广实用技术,广泛开展技术培训,开展科学用肥、保护产地环境,使用高效低毒农药,生物农药进行综合防治病虫害。提高农户科技知识,落实各项技术措施和管理制度。

四、我公司对种植基地的农业投入品投放点开展不定期的质量抽查工作,确保基地使用的农业投入品符合相关标准。

五、我公司加强对农药、化肥等投入品的检查,禁用农药、化肥一律不准在种植基地使用。

六、发挥群众的监督职能,鼓励群众对使用违禁投入品的农户进行举报,如情况属实,对举报者给予一定奖励,对被举报者我公司已经核查所属事实拒收种植产品等处罚。

七、各种植基地要有专人负责投入品的使用记录。

篇3:农业投入品管理办法

1 培肥地力

1.1 平衡施肥技术

平衡施肥技术主要是指有机肥和无机肥的合理、高效率利用,尤其是氮肥的科学使用,来调整土壤碳源的供应量和土壤微生物活性。加大有机肥的使用量,尤其是加大生物有机肥的使用,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的通气条件和酸碱度。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根据不同土壤状况和不同产业需肥特点,在关键时期使用适宜肥料,减少化肥的使用。玉米推广应用减量施肥和一次性施肥技术模式,以脲甲醛复混肥、缓控释B B等配方肥为主,根据土壤肥力状况采用一次性基肥和种肥+基肥施肥方式;水稻采用控量简化施肥技术模式,以缓控释肥料与常规肥料配合做基肥一次施用技术为基础,在水稻生育期内根据作物长势及时调控氮、钾肥施用,减少追肥次数。苹果成龄树采用二次计量施肥,按每100公斤果施寒富苹果专用肥6.5公斤+生物有机肥10公斤。

1.2 秸秆还田

秸秆还田既能使农作物秸秆得以利用,提高生产效益,又可避免秸秆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研究表明,秸秆直接还田比施用等量的堆肥效果更好。玉米可采用秸秆还田,水稻采用高留茬20~30厘米还田方式。按每亩产500公斤玉米秸秆算,仅秸秆还田一项,可相当于每亩增施55公斤有机质,15公斤碳铵(相当于5公斤尿素),3公斤过磷酸钙,7.5公斤硫酸钾。秸秆还田简单易行,省力省工,但在还田时,应加施化学氮肥,调整碳/氮比例,避免微生物与作物争氮。

1.3 间套绿肥

栽培绿肥是保护性耕作技术中的一种,通过减少耕作,增加地表覆盖,实现土壤的少动土、少裸露,达到适度松紧、适度湿润、适度粗糙的土壤状态和保存土壤中的碳含量、减少农业机械和化肥使用的目的。玉米可在空行处种植苜蓿草或草木犀等绿肥作物;果园可采用生草的方式。

1.4 合理轮作、间作

合理轮作、间作能够均衡的利用土壤养分,改善土壤理化性状,调节土壤肥力,减轻病虫危害及田间杂草危害。玉米可采用粮豆轮作培肥;菜田可采用轮作倒茬;早期果园可间作大豆、中药材等。

2 绿色植保

在病虫害防治方面优先选用农业、物理和生态调控等措施,减少农药的施用,杜绝单纯依赖化学农药和滥用农药的现象,以形成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如玉米可采用玉米螟绿色防控,应用赤眼蜂、白僵菌封垛、安放杀虫灯等措施防治病虫害。农业措施,搞好果园清洁,及时清除病虫枝、枯枝落叶,早春刮除树干翘皮;合理负载,增强树势,提高果树自身抗病虫能力;早春实施树盘覆盖,防止病虫原菌和害虫上树浸染;物理措施,初冬深翻果园,刨树盘,树干涂白等,消灭大量越冬病虫源;根据病虫的生物学特性,采取糖醋液、频振式幼虫灯和黑光灯等方法诱杀;生物措施,可通过果园生草、间作、招引天敌等方式,改善果园生态环境,利用昆虫性外激素诱杀或干扰成虫交配等;化学农药防治,使用生物源农药(多氧菌素、阿维菌素、灭幼脲3号等)、矿物源农药(石硫合剂等)和低毒、低残留农药。

3 生态循环

生态循环就是最大限度的再生利用、深度利用农业废弃物,通过改良土壤、科学使用肥料、农药,以更小的资源消耗、耕地的环境污染生产出高产优质的农产品,使有限的农业自然资源得到高效利用、永续利用,实现农村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统一。如农作物秸秆、人畜粪便—沼气—还田、畜—沼—菜、果—畜—沼—果、果—草—牧—沼、稻泥鳅共养、稻蟹共养等循环模式。

4 质量监管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至关重要,关乎国计民生。在生产过程中,应坚持农业标准化生产和规范化管理,鼓励农户生产绿色、无公害、有机农产品;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力度,积极推行农产品产地标识、流通记录、信息反馈等质量可追溯体系;加强农业综合执法队伍能力,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确保人们“舌尖上的安全”。

摘要: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的使用在提高农产品产量的同时,对环境和食品安全产生了不利影响。本文针对大田作物、蔬菜、果业等产业,通过采取物理、生物、技术等措施,在保证农产品数量和质量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使农业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篇4:农业投入品管理办法

关键词:农业投入品;监管;安全

所谓农业投入品,指的是在进行农产品生产进程中所添加或者使用的各类物质,包含种子、种苗、肥料、农药、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农用生产资料产品和农膜、农机、农业工程设施设备等农用工程物资产品。农业投入品进行农业生产的基础物质,其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造成影响的关键因素之一,如何保障农业投入品监管工作的效率,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是当前社会各界高度重视的话题[1]。

1 农业投入品市场监管存在的不足

1.1 经营主体资格不规范 最近几年以来,随着农业投入品需求量的持续上涨,全国各地农业经营主体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市场当中上门推销的情况非常常见,许多不法分子采用走村串户或者送货上门等方式来进行假货兜售,这些商贩大部分都没有经营牌照。此外,许多挂靠式的经营模式导致市场监管混乱,致使一些没有经营权利的个人采用承包的名义,向邮政、供销社三农服务点或者科技服务公司缴纳所谓的“挂靠费”、“承包费”之后,采用连锁店、分店的形式来进行农业投入品的经营,对于正规公司的经营活动产生巨大的干扰。

1.2 商品监测工作存在缺失 季节性监测多,检测品种少。

监测渠道窄,检测周期长。现阶段,许多工商检测体系根本没有设置专业的农业投入品检测部门,同时也缺少一些快速检测的措施。倘若要委托社会中具有资质的专业检测机构来开展工作,其从立项审批、采集样品一直到结果反馈,整个检测的进程需要长达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但是销售旺季中,农业投入品的流通速度非常快,当工商机构收到相关的检测报告以后,那些库存的农业投入品早就已经销售完成,通常都难以追回。

监测信息发布不及时。通常来说,监管机构在检测完成以后必须要向广大社会公布其监督与抽查的结果,然而有的监管机构因为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害怕自己承担责任,导致监管部门不愿意、不敢发布相关的信息,检测信息透明度与可信度低,对社会群众科学购买农业投入品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1.3 农业投入品质量参差不齐 根据相关的检测数据分析,通常来说,大型连锁农资企业中的农業投入品合格率较高,而一些个体农资经营户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①内在品质存在问题,最近几年以来,随着农业投入品原材料价格的不断攀升,部分企业在农业投入品当中弄虚作假,将总养分标高,采用低价来竞争。②虚假宣传农业投入品。部分经营商虚假宣传农业投入品的功能,故意夸大种子的抗病性、成活率,或者农药、化肥的功能;一些经销商则从外地购买一些价格低廉的“三无”产品,对农作物的生产造成严重的影响。

2 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的具体措施

2.1 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针对全部农产品经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以及进行农产品的收购的部门与个人构建一套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要求其在种植区域、温室大棚当中悬挂或者张贴质量安全承诺书,针对销售、生产以及养殖进行归档处理。而整个地区应当统一印发关于农业种植、法律、法规以及政策的小册子,通过发放到广大农民的手上,向广大农民宣传相关的知识与技术,从而有效提升农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2.2 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定期针对农业投入品的经营机构实施检查,对于相关的经营人员实施教育宣传,提升其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相关法律的了解程度。对于一些使用国家所禁止的使用高毒农药、抗生素或者化学添加剂的违法行为,必须要实施严厉的打击。

2.3 改革创新监管模式

2.3.1 严格市场准入 根据相关的规章制度,坚持按照“谁发证、谁监管、谁负责”的基本原则,有关的机构必须要各司其职,针对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者的资质实施严格的审查管理,根据职责的详细分工,依法查处并取缔无照经营的个人或机构,彻底防止一些不具备生产经营资格的部门或者个人参与到农业投入品的经营活动中来,从源头上去治理与规范相关的经营行为。

2.3.2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监管 当前社会是信息化的时代,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充分利用信息化监管措施,将农资市场监管信息系统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通过大力推广GPS定位监管、移动执法以及现场采集农资信息等各类信息化技术,达到对农业投入品源头与市场准入进行有效控制的目的。

2.3.3 实施错时巡查制度 在农业投入品销售的旺季中,构建一套市场巡查轮流值班的模式,在早、中、晚这几个时间段运用明察暗访、流动巡查以及跟踪追查的方式,在一些重要的地点采用蹲点,并且安排工作人员到地头、田间去进行抽样检查,通过这些方式来加强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工作,实现市场的全天候、无缝隙监督管理。

3 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农业投入品监管工作中存在的不足,需要相关部门与社会的一起努力。只有通过加大农业投入品监管的力度,才能保障我国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才可以推动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5:农业投入品管理办法

1我县农业投入品经营基本情况

至2005年6月,我县有农业投入品经营企业340余家,其中农药化肥企业240余家,种子经营户100余户,分布在全县37个乡镇及部分行政村。其中乡镇政府所在地占80余户,占总数量的23.5%,其余大部分分布在人口相对集中和交通相对便利的行政村。所经营的化肥品种有50余个、农药品种有100余个、种子品种有50余个,基本满足我县农业生产的需求。

2我县农业投入品经营及从业队伍的现状

2.1经营渠道多样化。从过去单一的供销系~家经营农资产品和农业系统经营种子,到目前供销系统、农业系统及部份个体经营户(主要是种子)三驾齐驾的格局。我县目前所有的农业投入品经营企业中,农资系统占142家,占总量的59%,农业系统占98家,占总量的41%,同时也形成了一批松散型的规模经营企业;种子个体经营户18家,占全部种子经营企业的18%,其余则由农业三站和农资系统经营。市场的多样化促进了农业投入品经营的竞争格局。

2.2经营品种系列化、配套化。过去的农业投入品经营企业所经营的产品,要么是农药化肥,要么是单一的种子。经过几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种子、农药、化肥、农用配套设施等一系列品种,为消费者提供一条龙服务。

2.3网点多,服务质量不断提高。通过十几年的发展,农业投入品经营网点已从乡镇所在地向规模行政村和交通相对方便的自然村发展。据统计,农业投入品经营企业75%以上分布在行政村。由于网点众多,市场竞争加强,商家从单纯追求销售数量转为服务质量的提高,送货上门、缺货预约、夜间营业等等,部分资金实力较好的经营户还在农忙季节对困难农民赊货,大大方便了消费者,同时也发展了自己,扩大了影响面。

2.4经营人员法制意识增强,专业知识逐步得到提高。从过去的单一经营体制发展到现在的多元市场格局,经营者法律法规意识逐步增强,专业知识也得到进一步充实。一是管理部门举办的法律法规和专业知识培训参加的人数比例逐年扩大,自觉办理上岗证的人员也逐年增多,持证上岗比例从过去的85%左右扩大到2005年的98%。进货时严把质量关,从主观上杜绝假冒伪劣,行动上遵守法律法规。

同时通过近几年管理部门组织的较为系统的专业知识培训,经营者的专业知识得到进一步充实,从过去单纯的卖货到现在能为消费者提供使用知识、注意事项及技术咨询,自身的信誉也等到了提升。

3我县农业投入品经营存在的问题

3.1经营规模偏孝流通体制不健全、发展壮大难。我县农业投入品经营企业从数量来看已基本满足广大农民生产的需求,但总体规模小,大多处于分散状态,难以抵御市场风险。据调查,大部分经营企业的注册资金都在5万元以下,从参与调查问卷的133经营企业显示的数据,60%的经营户年经营额在10万元以下,10-20万元占26%,年经营额在30万元以上的只占14%,其中100万元以上的更是凤毛麟角,全县只有2户。

企业规模小,加上流通体制不健全,就很抵抗市场风险,同时也不能产生较好的经营效益,也难以不断壮大自己。

3.2经营人员年龄偏大,文化素质较低,难以适应市场变化。经营人员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是我县农业投入品经营队伍的一个弱点。所有经营人员中,年龄在40岁以下的只占总数的35%,40岁以上的占65%,其中50岁以上的占总数的30%,60岁以上的也不在少数。文化程度初中以下占63%,其中部份还是小学文化;高中以上文化只占总数的37%。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势必难以适应市场千变万化,同时在日常经营中也很难有作为。

3.3经营队伍不稳定、经营年限短、变更频繁。经营队伍的不稳定,也是制约我县农业投入品经营发展壮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经营者没有长期打算,干一年算一年,从2003-2005这三年中,农药化肥经营企业转让或者关门歇业的有近30家,占总数的12.5%;还有部分设在行政村的经营点处于半歇业状态,主要表现为货源不足、经营无规律等,一些松散型联合体因无制度约束,分合频繁。

目前我县所有的农业投入品经营企业(以农药化肥经营户为例),经营年限普遍较短。从参与调查的情况看,经营年限在5年以下的有50户占40%,10年以上的35户占27%,其余为中间类。

3.4无序竞争现象严重,货源渠道混乱,产品质量不容乐观。农业投入品市场准入条件放宽后,在一定程度繁荣了市场,给农民带来了实惠。但现在的农业投入品经营企业大多是承包性质,随着市场的逐渐饱和,加上经营行为准则的缺乏,无序竞争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

竞争是市场规律,它可以起到优胜劣汰、提高服务质量和产品质量、降低商品价格的作用,使消费者等到实惠。但无序竞争所带来的后果是产品质量的下降、缺斤少两、以次充好等现象,加上目前部分经营者进货渠道混乱,进货随意性大,甚至靠流动批发商,致使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给假冒伪劣产品进入市场留下可乘之机,管理部门查处的伪劣农资产品和种子案件,货物的来源大都来自于不规范进货。无序竞争严重影响了农业投入品经营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最终的受害者是农民消费者入。

3.5专业性不强、经营品种混杂,不利于专业化经营体制。由于以承包经营为主,规模小,大多数没有形成专业经营体制,他们在经营农业生产资料和种子的同时,兼营日杂用品、日用百货;一些行政村的经营点还有兼营副食品现象存在,甚至有主业变付业。根据我们对参与问卷统计,同时兼有经营日杂用品和日用百货的农资产品经营企业有75户,占55%,极易产生安全隐患。

3.6农业投入品经营行业利润低,物价不稳定,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九十年代中期,由于市场刚开始转型,经营农资产品利润大,经营企业发展快。而近几年市场基本饱和和竞争的激烈,利润已大不如前,一些大宗产品甚至出现保本或亏损。其中化肥的零售利润已不足3%-5%,农药和种子也仅在8-10%左右,加上生产企业成本不断攀升,价格不稳定,涨价频繁。以尿素为例,在2003年下半年吨价还是1300元左右,到2004年上升到2000元,上升幅度近54%,2005年又创新高。

3.7无证无照经营现象多,冲击合法经营企业。由于一些人法律意识淡薄,加上我县地域广、交通不发达、监管部门协调不够等原因,一些乡村小店无证无照经营农业投入品现象非常普遍。他们大多经营规模孝无长期打算,时常出现坑农事件,特别是种子质量问题尤为突出,但出现纠纷以后消费者往往无法得到合理解决。据我们调查,几乎三分之一的行政村有无证无照经营农业投入品情况,不完全统计,多达365户。这种现象的存在,除了容易发生坑农事件外,由于他们大多是经营食品小百货的小店,也极易发生安全事故。

4农业投入品经营的管理对策

农业投入品市场健康稳步的发展,除了有一个良好的发展氛围,还必须要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长效管理模式和适合于我县的经营思路,以及部门协作、行业自律和经营人员素质的提高,具体就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4.1加强法律法规宣传,提高经营人员守法意识和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科技宣传、咨询等机会,宣传农业投入品监管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假冒伪劣产品的识别知识,以提高经营者遵法、守法的自觉性,使各级领导支持、重视农业投入品的管理工作;引导广大消费者自觉维权,利用96323这个举报投诉平台,抵制和举报假冒伪劣产品,形成一个强大的~压力和监管机制。

4.2加大政府财政经费的投入,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整体管理水平。我县的农药、化肥、种子经营的管理机构主要是农业行政执法大队,以我们现有的人员配置、执法手段难以适应我县面广、点多、交通不便的现状,从而不能对所有的经营企业进行有效的监管。除了我们自身的素质和执法水平亟待通过不断学习、交流和实践来提高外,地方政府应重视农业行政执法队伍的基础建设,加大财政投入,从而保障执法经费、完善执法手段、提高执法能力、稳定执法队伍。

4.3重视岗前培训,规范经营行为,加强行业自律。为规范市场,对农业投入品经营实行一定的准入制度,对经营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应该成为一个经常性的制度,经培训合格才能上岗。一是加强法律法规知识培训,使经营者知法、懂法、守法;二是专业知识培训,使经营者掌握一定的经营理念、懂得假冒伪劣产品的识别方法、能指导农民科学用肥用药用种;同时引导经营者自觉规范经营行为,合理公平竞争,不卖假劣产品,提高服务质量。

4.4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和品牌经营,推行信誉承诺制。要使农业投入品经营得到长足发展,必须结合当地实际,借鉴连锁超市经验,推行连锁经营和品牌经营,改变现有规模孝散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的现状。我县可以发展2-3个连锁实体,推出2-3个经营品牌,实现经营连锁化、品牌统一化、进货渠道规范化,从根本上杜绝假冒伪劣产品。同时推行信誉承诺制,一旦发生质量纠纷,可以进行有效的监督举报、投诉和索赔。

4.5加大违法查处力度,严惩违法行为。对零售环节杜绝假冒伪劣农业投入品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加强市场监管,加大抽检力度,严把流通关。除了平时不放松的同时,积极开展“绿剑”集中行动,加大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对屡次违法不改的经营户从严处罚,特别是对经销明令禁止销售农资产品行为要作为重点监管对象。对经营假冒伪劣产品的经营者在处罚的同时,要通过各种媒体予以曝光,增强经营者的法律意识,增强管理机关的影响面和威慑力。

4.6开展诚信企业建设活动,增强经营者的诚信意识。在做好市场监管、加大执法力度和重视培训等工作的同时,联合工商、质监等有关职能部门,开展诚信企业建设活动,对守法经营、信誉好的企业授予“诚信企业”称号,奖优惩劣,籍以增强经营者的诚信守法意识。

4.7加强部门协作,共同规范和繁荣市常农业投入品的市场监管除了农业行政执法机构外,应联合其他执法部门,如工商、质监等,共同探讨一套长效管理模式,相互支持、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共同参与、形成合力。

同时,作为农资产品经营主渠道的供销和农业部门要加强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要利用技术优势,开展综合防治、配方施肥、高产栽培等技术的宣传和咨询,大力推广配方肥、专用肥、高效低残留新农药、新种子、新技术,使广大农民用上放心肥、放心药、放心种,造福于广大农民消费者。

篇6:农业投入品整治行动方案

按照市委、市政府创建全国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市和省工商局等6部门《关于加强农资市场监管和执法的通知》(川工商发〔2017〕55号)要求,为进一步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推进全国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市创建工作,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牢固树立农业绿色、协调、可持续发展理念,坚持以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为核心,以保证农业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为出发点,按照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风险管控的原则,突出农业投入品生产、销售和使用全过程,品种、类别全要素监管,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调、企业担责、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农业投入品市场质量监管体系,不断优化我市土壤环境,为实现市委、市政府明确的有机产品创建目标和土壤污染防治目标,为全市人民生产消费优质农产品提供良好的农业投入品保障。

二、行动目标

通过持续开展农业投入品整治行动,到2020年,全市农业投入品质量得到全面控制,农业投入品市场秩序持续良好,确保不发生重大假劣农业投入品安全事件,种子质量合格率达到95%,肥料质量合格率达到85%,农药质量合格率达到86%,农膜质量合格率达到95%,兽药质量合格率达到96%,饲料质量合格率达到98%。

三、行动内容

(一)清理整顿市场主体

1.开展市场主体资质清查。对全市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主体的企业注册、行政许可、产品登记等资质情况,集中进行一次清理审查,建立完善农业投入品市场主体名录库,严格市场准入,建立健全退出机制,对不符合法定资质条件的,坚决依法予以整改、吊销、取缔其生产经营资格。

2.整顿无证无照经营活动。建立投入品无证无照联合查处机制,坚决打击“黑作坊、黑工厂、黑市场、黑窝点”,严厉整治城乡流动商贩兜售投入品违法行为。

3.建立信息公开共享机制。积极应用各类电子信息公示系统平台,推进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及产品审批信息公开,及时共享各地、各部门审批、撤销、注销、吊销证照等有关信息。督促生产经营主体严格执行产品质量管理制度,规范生产经营档案。

(二)开展市场监督检查

1.突出监督检查重点。以种子、农药、肥料、农膜、兽药、饲料等产品作为监督检查的重点产品。把省市县交界地区、农村和城乡结合部、互联网平台、农业特色产区作为监督检查的重点区域。以投入品批发市场和专业市场、生产企业和经营门店、投入品展会、乡村流动商贩为监督检查的重点对象。

2.开展集中联合监督检查。在春耕、三夏和秋种等重点农时季节,农业、工商、质监和公安等部门对重点产品、重点区域和重点对象,集中开展农业投入品联合监督检查,确保生产经营主

— 2 — 体检查率达到100%,重点查处生产经营假冒伪劣产品、禁用产品、非法添加违禁物质与未登记成分、标签违规、虚假宣传、档案不全等违法行为。

3.开展随机监督抽查。按照“双随机一公开”要求,建立“一单两库一细则”,制定随机抽查计划,对农业投入生产经营主体开展随机监督抽查,对同一市场主体的多个检查事项,统筹相关部门开展联合执法检查,将抽查结果依法公开,对抽查中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依规予以查处。

4.开展投入品经营新业态的监督检查。对农资电商、直销配送、农民合作社等农业投入品经营新业态、新模式,既要鼓励支持,又要加强引导,防范风险。严密监控互联网平台农药、兽药等重点投入品经营情况,加强部门联动配合,严厉打击利用互联网违法发布虚假广告、销售禁用和假劣投入品行为。引导投入品电商平台开办者严格审验入场商户及其产品资质,落实投入品质量安全承诺制度,监控经营者异常经营行为,配合执法部门查处假冒伪劣农资案件。

(三)加强产品质量监管

1.开展投入品质量抽检。根据全市农业投入品供需时节、地域、特点,各职能部门要有针对性地制定投入品质量抽检计划,扩大投入品生产销售领域的质量抽检品种和范围,重点检查产品的真实性、质量状况及非法添加行为。逐步完善以重点、大宗农业投入品例行抽检为主,季节性产品专项抽查、风险产品随机抽查为补充的产品质量监督抽检制度。

— 3 — 2.实施检打联动。建立监管、检测、执法之间的有效衔接,形成整治工作合力,鼓励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按程序参与检测,满足投入品质量检测服务需求,加强部门间协调配合,实现质量检测结果共享。

3.充分运用抽检结果。依法向社会公开农业投入品质量监督抽检结果,对抽检不合格产品,及时组织查处,并上溯源头、下查去向,严防流入农业生产领域。充分运用质量监督抽检结果,建立对重点领域、重要品种的质量预警机制,防范区域性、行业性和系统性风险。

(四)严厉查处各类违法案件

1.持续实施部门专项整治行动。深入开展农业部门实施的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公安部门实施的打假“利剑”行动、工商部门实施的“红盾护农”行动和质监部门实施的农资打假“质检利剑”行动,集中执法力量开展违法案件查处,要打出行动声威、打响行动品牌。

2.畅通违法案源渠道。充分利用报务热线、群众投诉举报、新闻媒体曝光、监督检查中发现、部门间移交等违法案件线索,广开案源渠道,认真受理案件,及时立案调查,依法进行查处。

3.狠抓违法犯罪案件查处。加强区域间、部门间案件线索通报、协查协作和联动查处,建立案件查处快速反应机制,确保违法犯罪案件查处率达到100%。坚决查办一批大案要案,摧毁一批隐藏深、危害大的制假售假窝点,依法严惩一批违法犯罪分子,及时曝光重大典型案件。对制假售假涉及面广、数额巨大、危害

— 4 — 严重、影响恶劣的典型案件,采取联合挂牌督办、集中办案、联合查案等形式,限期查办,查必彻底。保持严管重打的高压态势,对涉嫌构成犯罪的案件,要严格按照规定及时移送公安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五)推进信用体系建设

1.建立企业信用档案和信用平台。将农业投入品信用体系建设作为监管工作的重要抓手,努力构建行政监管、行业自律与信用约束相结合的新型监管机制。结合“双随机”要求和日常巡查、监督检查、信访举报、群众评议等情况,建立农资生产经营主体的信用档案,实行分类监管。建立完善“农安信用”信息平台和广元市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及时归集、公开农业投入品领域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等信用信息,并推送至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

2.建立失信主体联合惩戒机制。认真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农业部等29个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对农资领域严重失信生产经营单位及其有关人员开展联合惩戒的合作备忘录》及相关政策要求,对列入失信“黑名单”的生产经营主体,加大监管力度,提高抽查比例和频次,采取联合惩戒措施,增加企业失信成本,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社会环境。

3.开展“农资经营示范店”创建活动。按照商家自愿、严格标准、部门联合的原则,由工商部门牵头,农业、质监、供销社协助配合,在全市开展“农资经营示范店”创建工作,定期公布诚信农资生产经营主体名单,正本清源,扶正去邪,树立行业正

— 5 — 面形象,加强诚信文化宣传和教育培训,督促生产经营者切实履行主体责任。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由分管农业副市长任组长、市级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农业投入品整治行动领导小组,负责整治行动的组织、协调、督查、考核等工作。农业部门主要负责种子、农药、兽药、饲料的日常检查和监管,清理整顿种子、农药、兽药、饲料生产经营主体的行政许可及肥料登记管理工作,协助开展“农资经营示范店”创建工作,负责投入品整治行动的牵头工作;经信部门主要负责监督肥料、农膜、农药等投入品生产企业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配合相关部门督促生产企业把好产品源头质量关;工商部门主要负责流通领域肥料和农膜质量监管及质量抽检工作,负责清理规范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主体的注册登记工作,负责对农业投入品广告、商标、专利等违法行为的查处,牵头开展“农资经营示范店”的创建工作;质监部门主要负责生产领域农业投入品监管和相关生产许可管理工作,负责生产领域产品质量、产品计量等违法行为的查处,协助“农资经营示范店”的创建工作;公安部门负责依法打击农业投入品市场犯罪行为,及时介入整治行动中发现的假劣产品、无证照生产经营等大案要案的查处工作;供销社系统负责督促所属企业依法生产经营农资产品,扩大连锁经营网络覆盖面,带头创建“农资经营示范店”。

(二)加强工作保障。市、县区政府要将农业投入品整治行

— 6 — 动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各县区政府是投入品整治工作责任主体,要成立整治行动领导小组,制定整治行动方案,落实工作措施和目标任务,严格绩效目标考核。各职能部门要在地方政府统一领导下,严格履行职责,加强协调配合、密切联系、信息共享、齐抓共管、联合行动,做到守土有责,形成农业投入品整治合力,确保整治行动取得实效。

(三)加强宣传引导。要充分发挥舆论监督和宣传导向作用,大力进行治理行动宣传,组织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活动,充分利用“12315”、“12316”和“12365”等服务热线,以及电视、广播、网络、报刊等宣传媒体,采取现场咨询、诚信承诺、现场演示、优质产品推介等形式,大力宣传农业投入品法律法规、安全使用、识假辨假、依法维权知识和整治工作成效,进一步提高农民群众依法维权和质量安全意识,提高企业守法诚信生产经营意识,形成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农业投入品整治行动的良好氛围。

篇7:农业投入品经营户承诺书

为确保本经营户组织销售的农业投入品达到安全、优质的要求,深入贯彻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种子法》、《农药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肥料登记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规范农业投入品经营行为,从源头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本着对购买者负责、对自己负责的态度,本经营户现郑重承诺如下:

一、依法从事经营活动。切实履行维护农产品质量安全职责,确保证照合法齐全,严格按照许可范围依法从事经营活动,建立健全质量管理、经营安全防护等制度,落实管理责任人。组织本经营户人员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文件精神,并结合本经营户实际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

二、依规经营、诚信经营。确保有符合规定的营业场所及仓储、安全设施设备,配备具有相关资质的从业人员,履行销售产品质量承诺,投诉举报电话上墙。严格执行国家物价管理政策,所有商品明码标价,使用合格的计量器具。保证农业投入品来源正当,从有正规生产经营手续且手续完备的进货商或生产单位处进货,并索取相应的证件及票据;销售产品开具销售票据。不断完善设备设施,主动推进农资监管与服务信息化建设。

三、严格规范进货销售记录。建立完善的进货销售台账,真实填写进货记录和销售记录,保证填写的内容和提供的有关材料真实、准确,确保进货、销售台帐保存二年以上,保证产品质量可追溯。

四、确保不销售假冒伪劣等农业投入品。保证绝不销售以下农资产品:无产品三证、无单位名称、单位地址、生产批号、生产日期、保质期的农资产品,过期、失效、变质的农资产品,伪造或者冒用他人标志的农资产品,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等不合格农资产品;并及时清理过期、失效、变质农资产品,绝不违规经营国家明令禁止的违禁药物等非法投入品,对限用农药做好指导服务工作。

五、积极主动配合监管部门依法监管。自觉接受、配合监管部门和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督检查、抽样检测等工作,保证不在检查中发生做假、逃避等行为。发现有质量问题的农业投入品,立即停止销售,主动上报当地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服从监管部门的处理决定,并及时告知购买者,及时召回已售出的不合格投入品,并按有关规定处理。

六、文明经营、优质服务。积极参加有关部门组织的培训,熟悉农资产品的性能、使用方法及相关知识。主动向购买者告知正确的使用方法、使用范围、防治对象、安全间隔期、用量及限用、禁用范围、存放要求等注意事项,不得夸大产品的防治效果,不得误导产品使用者增加用药种类、用药次数和用药剂量,不得违反规定推广新技术、新产品,不得向社会发布伪造、变造的农作物病虫害预报预警信息、防治意见。

七、依法承担经济和法律责任。认真按本承诺书履行义务,因销售不合格农业投入品或不按产品标签说明、不按规定销售造成他人财产损失、对社会造成不良后果的,自觉接受处理,依法承担经济和法律责任。

本承诺书一式两份,经营户和镇农业服务中心各执一份,经营户负责人签字后生效,在本经营户醒目位置上墙公示。

经营户名称:经营户负责人(签字):

篇8:印度农业投入品补贴政策研究

一、化肥补贴

印度化肥补贴政策包括由政府决定化肥终端零售价, 再向化肥生产、流通企业提供相应补贴, 补贴额等于生产或进口成本与终端零售价之差。自2010年4月1日起, 除尿素销售价格上涨10%至114.8美元/吨外, 其他化肥的销售价格由化肥企业根据国内外市场水平决定, 政府则根据化肥中养分的含量提供相应的补贴。

(一) 主要目标。

政府可对所有化肥产品限定最高零售价, 最高零售价低于交货成本, 交货成本与最高零售价格之间的差额称作化肥补贴。化肥补贴是印度农业补贴中最大的项目。当前实施化肥补贴政策的主要目标有三个:第一, 确保农民以一个可负担的价格获得及时的、充足的化肥;第二, 在国家范围内公平分配化肥农资;第三, 鼓励国内化肥生产, 避免受到国际价格波动的影响。

(二) NBS计划。

自印度独立以来, 化肥价格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2010年4月, 政府为保证国内农业生产发展, 解决印度农业中化肥养分失衡的问题, 印度政府改革化肥补贴政策, 放宽对尿素以外的化肥零售价格管制。撤销对磷肥和钾肥的零售价格管制, 但是政府继续提供补贴, 以保证价格在较低水平。补贴依据相应的氮磷钾养分含量即“基础营养补贴” (NBS) 。

NBS适用于约20种化肥产品, 包括磷酸二铵、氯化钾、磷酸一铵、三过磷酸钙、过磷酸钙、各种规格的复合肥料以及硫酸铵。初级营养素氮、磷、钾和次级营养素硫, 均在肥料补贴范围之内。对富含硼锌的肥料, 还额外进行补贴。这是继2003年印度政府将硫养分纳入化肥生产规范标准后的又一重要举措, 该政策将提高硫养分在平衡施肥中的地位, 对化肥生产、销售和市场规划产生积极影响。该政策将鼓励化肥企业生产含硫化肥, 农户也将重视向缺硫田块补充硫, 通过包装袋上的养分标注计算每年的硫养分投入量, 从而满足高硫作物生长需要。

(三) NBS补贴程序。

根据NBS补贴制度, 补贴养分将根据化肥的生产标准补贴, 由公司决定产品出厂价格, 由政府制定补贴价格, 政策将有效地刺激生产商在化肥中加入微量元素的积极性。在NBS实施的第一阶段, 补贴只支付给化肥行业 (制造商、经销商和进口商) 。目前, 38家磷肥、钾肥的生产商、进口商和82家SSP的生产商享受到了NBS政策。

农民以最高零售价格购买化肥, 此价格远低于化肥的实际成本。农民只需支付化肥实际成本的25%耀40%, 余下的费用由政府承担。

(四) NBS补贴额。

进入21世纪后印度化肥补贴总额上升趋势明显, 特别是2008年达到7, 660亿卢比, 占总投入补贴的47.6%, 是2000年化肥补贴总额的5.5倍。2009耀2011年化肥补贴稍有下降, 但也都超过6, 000亿卢比。根据NBS计划, 2011年政府制定的每公斤营养素的补贴标准见表1。 (表1)

注:汇率假定1美元=52卢比.资料来源:18th AFA Int’l Annual Fertilizer Forum&Exhibition, Feb, 2012.

(五) NBS实施成果。

总体来看, 在2010年实施期间, NBS方案运行效果较好。首先, 深受化肥行业股份持有者的欢迎。化肥企业可根据市场情况调整价格, 能够通过改变生产成本和营销方式得到更多利润, 因此会尽量降低生产成本和进口价格, 提高产量和原材料利用率, 积极投入生产和销售;其次, 结合土壤养分情况, 提供了适当有效的肥料。市场调控将让农民接受并使用更多磷肥、钾肥、中微肥等多种元素的肥料, 有利于平衡土壤养分, 提高产量;第三, 政府的财政补贴也控制在预算范围内。几年来, 印度政府为保证农民的利益一直限制肥料价格, 但随着国际化肥市场的变化和国内农民需求的增加, 政府的补贴压力越来越大, 近两年竟然出现拖欠补贴的现象。新政策实施以来, 政府不再为化肥产品付出全额补贴, 而是根据相应的氮磷钾养分含量支付补贴。政策改革将为印度政府减轻110亿美元的化肥补贴负担。

二、电力补贴

(一) 政策目标。

农村电力补贴是邦政府给予电力供应商的补贴。提供电力补贴的原因是, 供电商提供电力的成本不同, 而农民购买时所支付的价格是固定的, 并且这一价格往往要低于电力成本。政府为了鼓励农民增加灌溉, 提高农业生产能力, 因此支付了电力成本与电价的差额, 即电力补贴。

(二) 政策实施程序。

由于印度各邦电力制度差异较大, 因此各邦的农业用电补贴也不同。在大多数邦, 农业用电采取区别对待的办法, 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农民免费用电, 一般农户可免费使用灌溉用电, 其他用电则享受优惠价。另外, 固定价格的电价只针对政府规定马力的灌溉用抽水机用电。

(三) 补贴额。

2000耀2002年印度电力补贴支出年均758亿卢比, 2006耀2008年年均2, 263亿卢比, 是前者的3倍。2006耀2008年电力补贴总额分别为1, 973亿卢比、2, 066亿卢比和2, 749亿卢比, 总量增加不多。值得关注的是, 三年间电力补贴占总投入补贴份额下降明显, 分别为29.1%、23.6%和17.1%, 2008年相比2006年下降了12个百分点。或许, 政府面临近几年来在电力部门亏损、地下水开采方面的问题, 开始有意逐渐削减这项补贴, 而更倾向于增加肥料补贴。

(四) 政策效果。

在印度, 电力补贴使农业用户享受到低于边际供给成本的电价, 从而降低了灌溉和地下水开采的成本, 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农业生产投入。这些电力补贴也可能产生无效率的经济后果。他们可能会扭曲了电力消耗和地下水开采的初衷, 而引导个体种植更多水资源密集型作物。给定数额下的农业电力补贴在印度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 是一项会产生巨大经济后果的扶贫政策。

三、灌溉补贴

(一) 实施程序。

在灌溉体系运营中, 农民在土地上的收益回报率还不足以负担这些项目的运行维护费用, 更不用说创造便利条件对灌溉设施进行投资了。因此, 政府灌溉体系的运营成本大于总投入, 因此其亏损额也包括在灌溉用水补贴之内。灌溉水费是依照浇灌面积和作物类型确定的。对于一种特定作物, 水费是依据每英亩的统一价格收取的, 不考虑灌溉作物所用水量的多少。同样, 各类作物间的灌溉用水单位成本也不同, 与小麦等不太耗水的作物相比, 甘蔗和稻谷等用水量大的作物, 其收费要低得多。因此, 农民没有任何特别热情来优化灌溉或选用节水作物, 相反, 而是选用耗水量大的作物并漫灌他们的田地。可通过收取水费获得的收益远远低于满足灌溉系统运行维护费用所需的数额。

(二) 补贴额。

灌溉用水补贴是印度第三大投入补贴, 补贴资金由中央和邦政府共同提供。近年来该项补贴总额逐渐增加, 2006年、2007年、2008年补贴总额分别为1, 698亿卢比、1, 946亿卢比和2, 367亿卢比, 2008年相比2006年增加了669亿卢比, 增长近40%。但是, 该项补贴占投入补贴总额的比重却由2006年的25.1%降至2007年的22.2%, 再降至2008年的14.7%。可见, 在投入补贴政策选择上, 印度政府仍倾向于肥料补贴政策工具的使用, 而逐渐削减灌溉补贴支持份额。

(三) 政策效果。

灌溉补贴的实施, 促使农民利用灌溉设施, 提高灌溉强度, 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对水依赖强作物的产量, 比如甘蔗、香蕉和水稻等。但是, 由于农民所享受到的补贴是按每种作物的种植面积和灌溉强度确定的, 因此, 灌溉补贴会促使无效用水和补贴收益的不公正分配。

四、综合评价及启示

(一) 综合评价。

印度对化肥、电力、灌溉等农业投入的支持降低了农业生产者的生产成本, 保证了农产品供应, 提高了农业产量与农民收入, 提升了农业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福利水平, 但同时也衍生出负面效应。对化肥的补贴, 导致化肥过量使用, 土壤与环境进一步恶化;对电力和灌溉的补贴, 导致大量电力资源与水资源浪费;大量的农业生产投入补贴, 加大了财政负担, 降低了农业技术与基础设施的投入。

(二) 启示

第一, 印度的农业支持政策比较明确和具体化, 例如仅农业物资的补贴就细化为化肥、电力、灌溉、农用柴油、种子等各方面补贴。我国的农业支持政策在加大支持力度的同时, 应借鉴印度经验, 将各项支持政策的目标更加明确, 实施方案更加细化, 规则更加具体化, 便于对政策实施效果进行有效评价和跟踪研究, 也便于不断修正无效条款。

第二, 合理制定补贴方案。改变因补贴产生的资源浪费现象, 避免加重财政负担, 同时加强对农业技术与农业基础设施的相关支持政策, 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生产与农民生活问题。

参考文献

[1]张番.印度化肥补贴改革或引起市场变革[J].中国农资, 2010.2.

[2]Measures of support for fertilizers.

[3]降低过度用水应对缺水危机:印度西部古吉拉特邦需求管理策略与市场机制[N].中国水利报, 2003.1.3.4.

上一篇:诗词生日祝福语下一篇:公司住房租赁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