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入品

2024-04-09

投入品(精选6篇)

篇1:投入品

农业投入品管理制度

一、严把基地农业投入品管理,堵住农药残留源头,对基地使用的农业投入品,必须符合质量安全标准的产品,由基地负责人造册登记、跟踪检查、印发农户使用手册、指导农户按规定使用。

二、建立基地投入品连锁经营和定点销售点,充分发挥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作用,按照服务基地,方便群众的原则,有计划地建立农资连锁店和定点销售,将基地使用的肥料、农药直接配送,确保使用安全。

三、抓好技术培训,严格按照无公害、绿色食品标准和技术规程组织生产,确保产品质量安全,认真贯彻“关口前移”的指导方针,推广实用技术,广泛开展技术培训,开展科学用肥、保护产地环境,使用高效低毒农药,生物农药进行综合防治病虫害。提高农户科技知识,落实各项技术措施和管理制度。

四、我公司对种植基地的农业投入品投放点开展不定期的质量抽查工作,确保基地使用的农业投入品符合相关标准。

五、我公司加强对农药、化肥等投入品的检查,禁用农药、化肥一律不准在种植基地使用。

六、发挥群众的监督职能,鼓励群众对使用违禁投入品的农户进行举报,如情况属实,对举报者给予一定奖励,对被举报者我公司已经核查所属事实拒收种植产品等处罚。

七、各种植基地要有专人负责投入品的使用记录。

八、建立生产管理档案和责任可追溯制度。生产基地农户要按照规定,全面建立生产管理档案,我公司每月一次对基地投入品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发现质量安全有隐患和违规用肥料、农药的,应当及时纠正和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并公开进行警示,做到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跟踪、信息可存储、产品可召回。

篇2:投入品

按照市委、市政府创建全国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市和省工商局等6部门《关于加强农资市场监管和执法的通知》(川工商发〔2017〕55号)要求,为进一步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推进全国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市创建工作,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牢固树立农业绿色、协调、可持续发展理念,坚持以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为核心,以保证农业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为出发点,按照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风险管控的原则,突出农业投入品生产、销售和使用全过程,品种、类别全要素监管,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调、企业担责、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农业投入品市场质量监管体系,不断优化我市土壤环境,为实现市委、市政府明确的有机产品创建目标和土壤污染防治目标,为全市人民生产消费优质农产品提供良好的农业投入品保障。

二、行动目标

通过持续开展农业投入品整治行动,到2020年,全市农业投入品质量得到全面控制,农业投入品市场秩序持续良好,确保不发生重大假劣农业投入品安全事件,种子质量合格率达到95%,肥料质量合格率达到85%,农药质量合格率达到86%,农膜质量合格率达到95%,兽药质量合格率达到96%,饲料质量合格率达到98%。

三、行动内容

(一)清理整顿市场主体

1.开展市场主体资质清查。对全市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主体的企业注册、行政许可、产品登记等资质情况,集中进行一次清理审查,建立完善农业投入品市场主体名录库,严格市场准入,建立健全退出机制,对不符合法定资质条件的,坚决依法予以整改、吊销、取缔其生产经营资格。

2.整顿无证无照经营活动。建立投入品无证无照联合查处机制,坚决打击“黑作坊、黑工厂、黑市场、黑窝点”,严厉整治城乡流动商贩兜售投入品违法行为。

3.建立信息公开共享机制。积极应用各类电子信息公示系统平台,推进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及产品审批信息公开,及时共享各地、各部门审批、撤销、注销、吊销证照等有关信息。督促生产经营主体严格执行产品质量管理制度,规范生产经营档案。

(二)开展市场监督检查

1.突出监督检查重点。以种子、农药、肥料、农膜、兽药、饲料等产品作为监督检查的重点产品。把省市县交界地区、农村和城乡结合部、互联网平台、农业特色产区作为监督检查的重点区域。以投入品批发市场和专业市场、生产企业和经营门店、投入品展会、乡村流动商贩为监督检查的重点对象。

2.开展集中联合监督检查。在春耕、三夏和秋种等重点农时季节,农业、工商、质监和公安等部门对重点产品、重点区域和重点对象,集中开展农业投入品联合监督检查,确保生产经营主

— 2 — 体检查率达到100%,重点查处生产经营假冒伪劣产品、禁用产品、非法添加违禁物质与未登记成分、标签违规、虚假宣传、档案不全等违法行为。

3.开展随机监督抽查。按照“双随机一公开”要求,建立“一单两库一细则”,制定随机抽查计划,对农业投入生产经营主体开展随机监督抽查,对同一市场主体的多个检查事项,统筹相关部门开展联合执法检查,将抽查结果依法公开,对抽查中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依规予以查处。

4.开展投入品经营新业态的监督检查。对农资电商、直销配送、农民合作社等农业投入品经营新业态、新模式,既要鼓励支持,又要加强引导,防范风险。严密监控互联网平台农药、兽药等重点投入品经营情况,加强部门联动配合,严厉打击利用互联网违法发布虚假广告、销售禁用和假劣投入品行为。引导投入品电商平台开办者严格审验入场商户及其产品资质,落实投入品质量安全承诺制度,监控经营者异常经营行为,配合执法部门查处假冒伪劣农资案件。

(三)加强产品质量监管

1.开展投入品质量抽检。根据全市农业投入品供需时节、地域、特点,各职能部门要有针对性地制定投入品质量抽检计划,扩大投入品生产销售领域的质量抽检品种和范围,重点检查产品的真实性、质量状况及非法添加行为。逐步完善以重点、大宗农业投入品例行抽检为主,季节性产品专项抽查、风险产品随机抽查为补充的产品质量监督抽检制度。

— 3 — 2.实施检打联动。建立监管、检测、执法之间的有效衔接,形成整治工作合力,鼓励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按程序参与检测,满足投入品质量检测服务需求,加强部门间协调配合,实现质量检测结果共享。

3.充分运用抽检结果。依法向社会公开农业投入品质量监督抽检结果,对抽检不合格产品,及时组织查处,并上溯源头、下查去向,严防流入农业生产领域。充分运用质量监督抽检结果,建立对重点领域、重要品种的质量预警机制,防范区域性、行业性和系统性风险。

(四)严厉查处各类违法案件

1.持续实施部门专项整治行动。深入开展农业部门实施的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公安部门实施的打假“利剑”行动、工商部门实施的“红盾护农”行动和质监部门实施的农资打假“质检利剑”行动,集中执法力量开展违法案件查处,要打出行动声威、打响行动品牌。

2.畅通违法案源渠道。充分利用报务热线、群众投诉举报、新闻媒体曝光、监督检查中发现、部门间移交等违法案件线索,广开案源渠道,认真受理案件,及时立案调查,依法进行查处。

3.狠抓违法犯罪案件查处。加强区域间、部门间案件线索通报、协查协作和联动查处,建立案件查处快速反应机制,确保违法犯罪案件查处率达到100%。坚决查办一批大案要案,摧毁一批隐藏深、危害大的制假售假窝点,依法严惩一批违法犯罪分子,及时曝光重大典型案件。对制假售假涉及面广、数额巨大、危害

— 4 — 严重、影响恶劣的典型案件,采取联合挂牌督办、集中办案、联合查案等形式,限期查办,查必彻底。保持严管重打的高压态势,对涉嫌构成犯罪的案件,要严格按照规定及时移送公安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五)推进信用体系建设

1.建立企业信用档案和信用平台。将农业投入品信用体系建设作为监管工作的重要抓手,努力构建行政监管、行业自律与信用约束相结合的新型监管机制。结合“双随机”要求和日常巡查、监督检查、信访举报、群众评议等情况,建立农资生产经营主体的信用档案,实行分类监管。建立完善“农安信用”信息平台和广元市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及时归集、公开农业投入品领域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等信用信息,并推送至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

2.建立失信主体联合惩戒机制。认真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农业部等29个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对农资领域严重失信生产经营单位及其有关人员开展联合惩戒的合作备忘录》及相关政策要求,对列入失信“黑名单”的生产经营主体,加大监管力度,提高抽查比例和频次,采取联合惩戒措施,增加企业失信成本,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社会环境。

3.开展“农资经营示范店”创建活动。按照商家自愿、严格标准、部门联合的原则,由工商部门牵头,农业、质监、供销社协助配合,在全市开展“农资经营示范店”创建工作,定期公布诚信农资生产经营主体名单,正本清源,扶正去邪,树立行业正

— 5 — 面形象,加强诚信文化宣传和教育培训,督促生产经营者切实履行主体责任。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由分管农业副市长任组长、市级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农业投入品整治行动领导小组,负责整治行动的组织、协调、督查、考核等工作。农业部门主要负责种子、农药、兽药、饲料的日常检查和监管,清理整顿种子、农药、兽药、饲料生产经营主体的行政许可及肥料登记管理工作,协助开展“农资经营示范店”创建工作,负责投入品整治行动的牵头工作;经信部门主要负责监督肥料、农膜、农药等投入品生产企业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配合相关部门督促生产企业把好产品源头质量关;工商部门主要负责流通领域肥料和农膜质量监管及质量抽检工作,负责清理规范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主体的注册登记工作,负责对农业投入品广告、商标、专利等违法行为的查处,牵头开展“农资经营示范店”的创建工作;质监部门主要负责生产领域农业投入品监管和相关生产许可管理工作,负责生产领域产品质量、产品计量等违法行为的查处,协助“农资经营示范店”的创建工作;公安部门负责依法打击农业投入品市场犯罪行为,及时介入整治行动中发现的假劣产品、无证照生产经营等大案要案的查处工作;供销社系统负责督促所属企业依法生产经营农资产品,扩大连锁经营网络覆盖面,带头创建“农资经营示范店”。

(二)加强工作保障。市、县区政府要将农业投入品整治行

— 6 — 动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各县区政府是投入品整治工作责任主体,要成立整治行动领导小组,制定整治行动方案,落实工作措施和目标任务,严格绩效目标考核。各职能部门要在地方政府统一领导下,严格履行职责,加强协调配合、密切联系、信息共享、齐抓共管、联合行动,做到守土有责,形成农业投入品整治合力,确保整治行动取得实效。

(三)加强宣传引导。要充分发挥舆论监督和宣传导向作用,大力进行治理行动宣传,组织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活动,充分利用“12315”、“12316”和“12365”等服务热线,以及电视、广播、网络、报刊等宣传媒体,采取现场咨询、诚信承诺、现场演示、优质产品推介等形式,大力宣传农业投入品法律法规、安全使用、识假辨假、依法维权知识和整治工作成效,进一步提高农民群众依法维权和质量安全意识,提高企业守法诚信生产经营意识,形成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农业投入品整治行动的良好氛围。

篇3:印度农业投入品补贴政策研究

一、化肥补贴

印度化肥补贴政策包括由政府决定化肥终端零售价, 再向化肥生产、流通企业提供相应补贴, 补贴额等于生产或进口成本与终端零售价之差。自2010年4月1日起, 除尿素销售价格上涨10%至114.8美元/吨外, 其他化肥的销售价格由化肥企业根据国内外市场水平决定, 政府则根据化肥中养分的含量提供相应的补贴。

(一) 主要目标。

政府可对所有化肥产品限定最高零售价, 最高零售价低于交货成本, 交货成本与最高零售价格之间的差额称作化肥补贴。化肥补贴是印度农业补贴中最大的项目。当前实施化肥补贴政策的主要目标有三个:第一, 确保农民以一个可负担的价格获得及时的、充足的化肥;第二, 在国家范围内公平分配化肥农资;第三, 鼓励国内化肥生产, 避免受到国际价格波动的影响。

(二) NBS计划。

自印度独立以来, 化肥价格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2010年4月, 政府为保证国内农业生产发展, 解决印度农业中化肥养分失衡的问题, 印度政府改革化肥补贴政策, 放宽对尿素以外的化肥零售价格管制。撤销对磷肥和钾肥的零售价格管制, 但是政府继续提供补贴, 以保证价格在较低水平。补贴依据相应的氮磷钾养分含量即“基础营养补贴” (NBS) 。

NBS适用于约20种化肥产品, 包括磷酸二铵、氯化钾、磷酸一铵、三过磷酸钙、过磷酸钙、各种规格的复合肥料以及硫酸铵。初级营养素氮、磷、钾和次级营养素硫, 均在肥料补贴范围之内。对富含硼锌的肥料, 还额外进行补贴。这是继2003年印度政府将硫养分纳入化肥生产规范标准后的又一重要举措, 该政策将提高硫养分在平衡施肥中的地位, 对化肥生产、销售和市场规划产生积极影响。该政策将鼓励化肥企业生产含硫化肥, 农户也将重视向缺硫田块补充硫, 通过包装袋上的养分标注计算每年的硫养分投入量, 从而满足高硫作物生长需要。

(三) NBS补贴程序。

根据NBS补贴制度, 补贴养分将根据化肥的生产标准补贴, 由公司决定产品出厂价格, 由政府制定补贴价格, 政策将有效地刺激生产商在化肥中加入微量元素的积极性。在NBS实施的第一阶段, 补贴只支付给化肥行业 (制造商、经销商和进口商) 。目前, 38家磷肥、钾肥的生产商、进口商和82家SSP的生产商享受到了NBS政策。

农民以最高零售价格购买化肥, 此价格远低于化肥的实际成本。农民只需支付化肥实际成本的25%耀40%, 余下的费用由政府承担。

(四) NBS补贴额。

进入21世纪后印度化肥补贴总额上升趋势明显, 特别是2008年达到7, 660亿卢比, 占总投入补贴的47.6%, 是2000年化肥补贴总额的5.5倍。2009耀2011年化肥补贴稍有下降, 但也都超过6, 000亿卢比。根据NBS计划, 2011年政府制定的每公斤营养素的补贴标准见表1。 (表1)

注:汇率假定1美元=52卢比.资料来源:18th AFA Int’l Annual Fertilizer Forum&Exhibition, Feb, 2012.

(五) NBS实施成果。

总体来看, 在2010年实施期间, NBS方案运行效果较好。首先, 深受化肥行业股份持有者的欢迎。化肥企业可根据市场情况调整价格, 能够通过改变生产成本和营销方式得到更多利润, 因此会尽量降低生产成本和进口价格, 提高产量和原材料利用率, 积极投入生产和销售;其次, 结合土壤养分情况, 提供了适当有效的肥料。市场调控将让农民接受并使用更多磷肥、钾肥、中微肥等多种元素的肥料, 有利于平衡土壤养分, 提高产量;第三, 政府的财政补贴也控制在预算范围内。几年来, 印度政府为保证农民的利益一直限制肥料价格, 但随着国际化肥市场的变化和国内农民需求的增加, 政府的补贴压力越来越大, 近两年竟然出现拖欠补贴的现象。新政策实施以来, 政府不再为化肥产品付出全额补贴, 而是根据相应的氮磷钾养分含量支付补贴。政策改革将为印度政府减轻110亿美元的化肥补贴负担。

二、电力补贴

(一) 政策目标。

农村电力补贴是邦政府给予电力供应商的补贴。提供电力补贴的原因是, 供电商提供电力的成本不同, 而农民购买时所支付的价格是固定的, 并且这一价格往往要低于电力成本。政府为了鼓励农民增加灌溉, 提高农业生产能力, 因此支付了电力成本与电价的差额, 即电力补贴。

(二) 政策实施程序。

由于印度各邦电力制度差异较大, 因此各邦的农业用电补贴也不同。在大多数邦, 农业用电采取区别对待的办法, 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农民免费用电, 一般农户可免费使用灌溉用电, 其他用电则享受优惠价。另外, 固定价格的电价只针对政府规定马力的灌溉用抽水机用电。

(三) 补贴额。

2000耀2002年印度电力补贴支出年均758亿卢比, 2006耀2008年年均2, 263亿卢比, 是前者的3倍。2006耀2008年电力补贴总额分别为1, 973亿卢比、2, 066亿卢比和2, 749亿卢比, 总量增加不多。值得关注的是, 三年间电力补贴占总投入补贴份额下降明显, 分别为29.1%、23.6%和17.1%, 2008年相比2006年下降了12个百分点。或许, 政府面临近几年来在电力部门亏损、地下水开采方面的问题, 开始有意逐渐削减这项补贴, 而更倾向于增加肥料补贴。

(四) 政策效果。

在印度, 电力补贴使农业用户享受到低于边际供给成本的电价, 从而降低了灌溉和地下水开采的成本, 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农业生产投入。这些电力补贴也可能产生无效率的经济后果。他们可能会扭曲了电力消耗和地下水开采的初衷, 而引导个体种植更多水资源密集型作物。给定数额下的农业电力补贴在印度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 是一项会产生巨大经济后果的扶贫政策。

三、灌溉补贴

(一) 实施程序。

在灌溉体系运营中, 农民在土地上的收益回报率还不足以负担这些项目的运行维护费用, 更不用说创造便利条件对灌溉设施进行投资了。因此, 政府灌溉体系的运营成本大于总投入, 因此其亏损额也包括在灌溉用水补贴之内。灌溉水费是依照浇灌面积和作物类型确定的。对于一种特定作物, 水费是依据每英亩的统一价格收取的, 不考虑灌溉作物所用水量的多少。同样, 各类作物间的灌溉用水单位成本也不同, 与小麦等不太耗水的作物相比, 甘蔗和稻谷等用水量大的作物, 其收费要低得多。因此, 农民没有任何特别热情来优化灌溉或选用节水作物, 相反, 而是选用耗水量大的作物并漫灌他们的田地。可通过收取水费获得的收益远远低于满足灌溉系统运行维护费用所需的数额。

(二) 补贴额。

灌溉用水补贴是印度第三大投入补贴, 补贴资金由中央和邦政府共同提供。近年来该项补贴总额逐渐增加, 2006年、2007年、2008年补贴总额分别为1, 698亿卢比、1, 946亿卢比和2, 367亿卢比, 2008年相比2006年增加了669亿卢比, 增长近40%。但是, 该项补贴占投入补贴总额的比重却由2006年的25.1%降至2007年的22.2%, 再降至2008年的14.7%。可见, 在投入补贴政策选择上, 印度政府仍倾向于肥料补贴政策工具的使用, 而逐渐削减灌溉补贴支持份额。

(三) 政策效果。

灌溉补贴的实施, 促使农民利用灌溉设施, 提高灌溉强度, 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对水依赖强作物的产量, 比如甘蔗、香蕉和水稻等。但是, 由于农民所享受到的补贴是按每种作物的种植面积和灌溉强度确定的, 因此, 灌溉补贴会促使无效用水和补贴收益的不公正分配。

四、综合评价及启示

(一) 综合评价。

印度对化肥、电力、灌溉等农业投入的支持降低了农业生产者的生产成本, 保证了农产品供应, 提高了农业产量与农民收入, 提升了农业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福利水平, 但同时也衍生出负面效应。对化肥的补贴, 导致化肥过量使用, 土壤与环境进一步恶化;对电力和灌溉的补贴, 导致大量电力资源与水资源浪费;大量的农业生产投入补贴, 加大了财政负担, 降低了农业技术与基础设施的投入。

(二) 启示

第一, 印度的农业支持政策比较明确和具体化, 例如仅农业物资的补贴就细化为化肥、电力、灌溉、农用柴油、种子等各方面补贴。我国的农业支持政策在加大支持力度的同时, 应借鉴印度经验, 将各项支持政策的目标更加明确, 实施方案更加细化, 规则更加具体化, 便于对政策实施效果进行有效评价和跟踪研究, 也便于不断修正无效条款。

第二, 合理制定补贴方案。改变因补贴产生的资源浪费现象, 避免加重财政负担, 同时加强对农业技术与农业基础设施的相关支持政策, 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生产与农民生活问题。

参考文献

[1]张番.印度化肥补贴改革或引起市场变革[J].中国农资, 2010.2.

[2]Measures of support for fertilizers.

[3]降低过度用水应对缺水危机:印度西部古吉拉特邦需求管理策略与市场机制[N].中国水利报, 2003.1.3.4.

篇4:投入品

【关键词】鱼药;存在问题;建议

所谓鱼药主要是指用于预防和治疗鱼病的药物。为预防和控制鱼类病害,渔业养殖生产者在养殖生产过程中常施用鱼药,来减少养殖损失,提高养殖经济效益。随着水产业的迅猛发展,渔业的病虫害日渐增多,新的病种也不断出现,这就在客观上带来鱼药的社会需求量不断增大,但由于鱼药市场很不规范,加之缺乏有效地引导与管理,鱼药的质量难以保证,给渔业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1.我国存在的各类鱼药问题

1.1多头管理,缺乏全程监管

我国现行鱼药管理体制存在严重弊端,属典型的多头管理。农业、畜牧兽医、水产、卫生、工商、环保等多个部门均可直接或间接对鱼药生产、销售和使用环节进行监管,但没有一个部门能够进行全程监管。目前鱼药归属于兽药系列,经营销售鱼药必须先到畜牧局申请审批获得《兽药经营许可证》,然后再在工商部门办理营业执照,证照齐全后便可以从事鱼药经营,水产部门目前无权直接涉足鱼药管理领域,而兽药管理部门、工商行政部门又缺乏对这一行业的认识和熟悉,所以管理难以真正到位。

1.2分类笼统,缺乏统一规范

目前国内鱼药种类繁多,新品种不断涌现,成分相近名称各异,分类笼统缺乏统一规范,从而导致鱼药在使用上存在一定问题。由于缺乏系统而深入的药理学和毒理学实验,不能对鱼药进行科学的分类,对每种药物的有效范围了解不清楚,忽视药物的使用条件,这不仅不能起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甚至有可能会加重疾病。同时一些效果好污染小的药物由于分类不明等原因,甚至在鱼药经销证上明确注明禁用生物制品,如出血疫苗,注射该药对防止草鱼出血病非常有效,既不污染水质,对养殖对象又无毒副作用。因此,这种禁止与目前鱼药生产的发展方向相违背。这些都是由于鱼药分类笼统缺乏统一规范所造成的。

1.3质量不一,缺乏统一标准

现行市场上的鱼药产品,品种繁多,各省产品有各省的地方标准,而且标准一般不公开,省际之间产品无法比较,鱼药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有些鱼药产品不注明产品成分,或只用英文标注,有些厂家、厂址、经销商标注过简,这些均不利于养殖用户对药物质量的识别,同时一些不法分子冒用他人的生产许可证或批号,将失效过期药物、低含量劣质药物重新包装上市,鱼目混珠,损农坑农,造成了十分恶劣的影响。

1.4纠纷处理,缺乏权威机构

生产商、经销商与鱼药用户之间的三角纠纷多是公安部门处理,往往不利于事故的客观公正处理。国家没有指定有权威的鉴定机构来主持鉴定和裁决,对于最终受害的养殖户无法给予根本的保护。经济得不到赔偿,养殖户往往低价处理病害养殖生物寻求经济保障,这是导致水产品质量安全存在问题的一大隐患。

1.5门槛较低,缺乏有效管理

据许多执法部门反映,我国目前生产鱼药的厂家由于门槛较低,导致厂家数量多技术水平低。全国有2000多家兽药生产企业,30多家疫苗制品厂,而产品销往全世界的美国兽药厂不到10家,疫苗厂只有几家。据福建省执法部门2002年一次全省兽药抽检执法时发现,不合格率高达52.3%。这些不合格兽药多是一些规模小、资金不足、技术达不到要求的厂家生产的,由于科技含量不高,没有进行有效试验(如:饲养、药物残留试验等),这些药物对发病的养殖对象多半是无用的,为此,当鱼病等发生时,有的养殖户为了经济效益,往往用剧毒、高残留农药代替鱼药,不仅危害水体环境,同时也埋下了严重的食品安全隐患。同时鱼药经销单位从业人员素质也普遍较低,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缺乏系统的鱼病用药知识,仅从鱼药的使用说明上了解鱼药的性能作用,不懂病理、药理,因此,时常出现误诊,售药不当、剂量偏差等,常给渔业养殖生产者造成损失。

2.建议

2.1合理化监管,抓好源头管理

鱼药监管,要重点落实源头治理、市场监督等措施。目前鱼药市场监管混乱,鱼药归兽药部门管理,而兽药部门又不直接参与渔业的生产管理与技术推广,渔业部门亦无权干涉鱼药管理,形成了懂行的无权管理,不懂行的无能力管理,使得鱼药的质量管理与监控基本上处于失控状态。虽然农业部下发了“关于鱼药管理职能分工的通知”进行职能调整,但其只是农业部内部不同部门之间的调整,要具体落实到地方还有大量工作要做。所以建议各地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建立以农牧主管部门为主体,水产、工商和质检部门配合管理的机制。同时要推行建立农业投入品购销台账制度和农业投入品使用台账制度;继续实施农药、兽药等农业投入品专项整治行动。

2.2标准化实施,确保规范落實

由于缺乏科学依据导致鱼药市场管理极其不规范,市场上产品五花八门,质量良莠不齐。这些情况已经引起国家职能主管部门对鱼药生产的标准化体系建设的重视,农业部决定在其兽药评审委员会内设立鱼药评审小组,参与有关鱼药标准、规范的评审,对鱼药进行审查并提出意见,并由指定的水产科研院所承担“鱼药的安全评价标准”工作。同时,要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标准知识的培训,确保规范得到更好的落实。

2.3规范化管理,提高准入门槛

国家应颁布鱼药管理条例相关的规范性文件,对鱼药产品的审批和监督管理以及鱼药生产企业的管理等进行严格的规范,加强强制约束力,进行责任追溯,促进企业良性发展和市场秩序的规范化。

同时,支持引导我国鱼药生产企业全面实现GMP管理制度,从源头上解决鱼药的生产标准不规范的问题,提高鱼药生产质量,增强鱼药生产企业国际竞争力。

2.4专业化培训,提高人员素质

鱼药经营对专业性要求比较高,经营环节是否规范,服务质量的好坏都会影响到广大渔民的利益。所以鱼药销售人员应当接受渔业养殖相关知识以及鱼药经营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专业的培训,提高自身素质,更好的为渔民服务。也可以建立鱼药经营上岗制度,凡申请进行鱼药销售的单位和个人都要经过考核才能直接参与鱼药的销售。

2.5规范化宣传,引导科学用药

加强宣传,引导科学用药,包括正确选药、适时用药、合理给药和评价药效。此外,国家应增加投入进行鱼药研制开发,提高药物水平,开发高效、低毒、无残留的鱼药,建立适合我国特点的鱼药体系。特别是加强鱼药对养殖动物生理活动影响的研究。报刊杂志对一些药物的使用.要以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地介绍,切不可弄虚作假。 [科]

【参考文献】

[1]宋迁红,卫红星.从大菱鲆的药残谈水产养殖中的安全用药问题[J].科学养鱼,2007(2):5-6.

[2]郭严军.2006年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简析及防范措施[J].河南水产,2007(1):43-44.

[3]乐建盛.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及对策[J].食品科技,2008,6:160-163.

篇5:畜牧投入品打假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

一、领导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实施

兽药饲料专项整治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农村的社会稳定,同时也是畜牧部门日常执法监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尤其是去年3月15日,央视播出专题报道《“健美猪”真相》,引起社会普遍关注。河南“瘦肉精”案件虽然只是个案,但影响恶劣,已对畜牧业生产尤其是生猪产业带来重大损失。为确保我县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我局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了兽药饲料专项整治工作的重点,并结合地区实际,坚持集中整治和日常监督相结合,以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为核心,以加强制度建设和队伍建设为手段,周密部署,细化分工,精心组织,确保了各项措施落到实处,确保了专项整治工作顺利开展。

二、加大监管力度,促进行业发展

今年以来,我局组织执法人员,对列入农业部兽药质量通报的重点监控企业、假劣兽药生产企业进行拉网式清查,清查活动中全县所有兽药销售单位及养殖企业中均未发现列入通报的假劣兽药产品及其它不合格兽药。同时对违禁药物、假劣兽药、不规范标签和说明书的清缴,开展了兽药市场专项整治行动。

专项执法行动开展以来,我县共出动执法人员300人次,检查兽药饲料生产企业及经营单位120个次,检查养殖场(小区、户)50家次,立案查处案件10起,罚没款数0.5万元。一是加大对兽药、饲料质量监督抽检密度。严格抽检范围,使兽药抽检的品种具有代表性和广泛性,从今年4月份开始,组织开展了2012年饲料产品质量抽样检测及备案工

作,抽样检测饲料产品25批次。

二是强化企业投入品监管,保障畜产品安全。为确保我县畜产品质量安全,根据省、市有关工作会议安排,从3月15号以来,陆续在全县范围内开展生猪养殖场“瘦肉精”专项突击监督抽检行动,同时制订了科学合理的抽检方法,对生猪饲养户的饲料购进、使用情况及生猪屠宰前检测等环节开展了专项检查和整治工作,督促生猪养殖户建立了饲料购进索证索票制度,兽药使用记录及检疫防疫制度;督促兽药饲料生产经营单位加强兽药饲料质量管理,建立完善的生产经营台帐。并于还与生猪养殖大户签定了告知承诺书,今年3月份以来,全县共检查投入品生产经营企业25家,抽检饲料样品36个,百头以上的规模猪场、养殖户进行了全覆盖,共抽检尿样115份,无一列尿样检测出阳性结果。

二是严把兽用生物制品经营审批,强化事后监管。兽用生物制品管理工作是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公共卫生安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畜牧水产养殖业健康发展、动物性食品安全以及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根据《兽药管理条例》、《兽用生物制品管理办法》(农业部3号令)等法律规定,兽用生物制品市场逐步放开,在放开经营的同时,我县组织执法人员不定期对全县各兽用生物制品经营单位进行专项检查。彻底查处兽药经营企业超范围经营兽用生物制品违法行为,对发现超范围经营兽用生物制品和经营不合格兽用生物制品的要依法予以从重从严查处,以此全面保障兽用生物制品的保管和使用安全。

三、建设诚信体系,打造健康兽药饲料市场

一是树立企业形象,推荐我县兽药饲料品牌。今年我局积极按照“优质兽药出厂、放心兽药入户”工作部署,并根据质量抽检、市场检查、守法经营情况、消费者投诉、公众评价等信息,建立了兽药市场主体诚信档案和黑名单制度,曝光违规企业和产品,推荐信誉可靠的企业和产品,对信誉好的企业给予了扶持和奖励,减少了例行检查次数;把失信和具有不良记录的企业列入了重点监测检查对象,全面了发挥诚信体系对兽药监管工作的规范、引导、督促功能。

二是多措并举,推进兽药GSP工作。2010年3月1日施行的《兽药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农业部2010年3号令)为兽药GSP的实施确立了新制度、新要求,开展兽药GSP工作,对认真贯彻《兽药经营质量管理规范》,提高兽药经营企业素质,保证畜产品质量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县结合实际,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严格标准、循序渐进”的原则,采取扎实措施,稳步推进兽药GSP实施。全面宣传兽药GSP工作试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全县广大兽药经营户了解兽药GSP工作的标准和要求;同时按照省农委统一要求组织开展兽药GSP管理培训,使监管工作人员和兽药经营户掌握兽药GSP的要求和实施步骤,力争使我县辖区内兽药经营户GSP达标率达到100%。

四、下一步工作安排

上半年的兽药饲料专项整治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兽药饲料市场秩序进一步好转,兽药饲料生产经营企业依法经营的意识逐步增强,但也还存在少数兽药饲料生产经营企业法制意识和质量意识不强,群众维权能力较弱等问题。为此,今后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强化饲料行业监管。开展辖区内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生产企业的摸底调查工作。对辖区内的所有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生产企业实行备案管理,全面掌握企业的生产规模、产品种类、产品配方、饲料原料的来源情况及饲料产品的主要去向。同时,对自配自用饲料的养殖场(小区)也要实行登记备案管理,确保饲料监管不留死角。对摸底调查中发现的无证生产饲料的企业必须及时上报,坚决予以取缔。对有证不

生产且连续两年不备案的饲料生产企业收回生产许可证。二是深化兽药饲料专项整治工作,建立兽药饲料整治长效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增添工作措施、加大工作力度,推动专项整治工作进一步深化,巩固和发展专项整治成果。认真总结专项整治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加强兽药和新型饲料生产企业以及兽药饲料批发企业监管,坚决打击无证生产、不按技术规程生产和生产经营假冒伪劣兽药饲料等不法行为。加强产品质量抽检,依法公布抽检结果,促进兽药饲料生产经营者增强产品质量意识。

二是加强兽药市场整顿。重点清查违禁药物(农业部第193号公告、第560号公告等公布的品种),一经发现,立即收缴销毁,并追查其来源、销售去向,加大清缴力度;重点清查列入兽药质量通报的不合格产品,发现假劣兽药、过期失效产品、废止地标产品要没收销毁,并依法实施处罚;清查兽药标签不规范行为,发现兽药标签与国家标准不符,存在改变产品组方、擅自扩大适应症和使用范围等问题的产品,并按假兽药依法实施处罚。四是加强对特殊药品的监督检查。加强对兽用精神药品、麻醉药品管理,严格原料采购审批、特殊药品定点供应和处方使用的管理制度,严禁原料和成药非法流通。加强对兽用生物制品经营企业监管,防止违法制售假疫苗行为。

三是强化兽药饲料使用环节的监管。以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为重点,加强兽药使用管理和残留监控工作。一是督促和指导养殖企业建立健全动物用药记录。引导业主建立用药档案,载明兽药来源、名称、使用对象、时间和用量等。严厉打击动物养殖过程中滥用和违规使用兽药行为。二是加大兽药法律法规和科普知识宣传力度。普及安全用药知识,提高企业和农户识别假劣兽药的能力,做到不用假兽药,科学合理用药。三是严格执行兽药停药期规定。按照农业部制

定的停药期品种和停药期限,认真执行,对造成药物残留的,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四是加大畜产品兽药残留监控力度。制定兽药残留监控方案,不断扩大兽药残留抽检范围和批次,定期发布兽药残留状况报告。

四是狠抓案件查处。针对制售假劣兽药等违法行为手法多样化和行踪诡秘的特点,下半年,将继续积极摸底排查,登记造册,集中时间,配备力量,对重点地区、重点企业、重点环节进行重点检查。要采取专项检查与综合治理相结合、交叉检查与重点检查相结合、法规宣传与执法检查相结合的工作方式,以抓源头、端窝点为主线,开展多种形式的明查暗访活动;要按照“五不放过”原则,严查大案要案,要严格执行《农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规范处罚文书,建立兽药案件处罚文书档案;同时还要加强与公安、质监、工商等部门的合作,加大联合整治力度,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杜绝“有案不送,以罚代刑”现象,对构成犯罪的案件,要及时移交司法机关,依法加快案件审理,严惩违法犯罪分子。

篇6:食品原料安全生产投入品控制

食品原料安全生产投入品控制

一、农业投入品的概念

农业投入品: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必须投入大量的生产资料,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使用或添加的物质,即农业投入品。广义的农业投入品包括:  农药、兽药、农作物的种子、水产苗种、种畜禽、饲料和饲料添加剂、肥料等农用生产资料产品

 以及兽医器械、植物机械、农用薄膜、农机、农业工程设施等农用工程物资产品 狭义的农业投入品主要是指农用生产资料。

食品原料生产过程的投入品主要包括:农药、兽药、肥料、饲料、种子、保鲜防腐品等,即狭义的农业投入品。

第二节 食品原料安全生产与农药

一、农药的概念和分类

农药:是指用于预防、控制危害农业、林业的病、虫、草、鼠和其他有害生物以及有目的地调节植物、昆虫生长的化学合成或者来源于生物、其他天然物质的一种物质或者几种物质的混合物及其制剂。——《农药管理条例》2017

(二)按防治对象可以分为:

1、杀虫剂 : 有机磷类、有机氯类、氨基甲酸酯类、拟除虫菊酯类

2、杀菌剂:代森锰锌、波尔多液、多菌灵

3、杀螨剂:三氯杀螨醇、三氯杀螨砜、克螨特

4、除草剂:除草醚、草甘膦、杀草丹

5、杀鼠剂:杀鼠灵

6、植物生长调节剂:乙烯利、萘乙酸、矮壮素 其它还有:杀螺剂、落叶剂、熏蒸剂等……

(三)按结构和组成可以分为:

1.有机氯农药:DDT、六六

六、艾氏剂、狄氏剂 2.有机磷农药:甲胺磷、敌百虫、对硫磷等 3.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呋喃丹、西维因、克百威 4.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氯氰菊酯、溴氰菊酯等 5.有机砷农药 :稻脚青、稻宁、甲基硫砷等

6.有机汞农药:赛力散、西力生、富民隆等。其它还有:取代苯、有机杂环、苯氧羧酸、……

(四)按毒性分类:剧毒、高毒、中毒、低毒

三、几类主要的农药

有机氯农药、有机磷农药、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拟除虫菊酯类农药

四、农药残留  农药残留:是指农药使用后残存于环境、生物体和食品中的农药母体、衍生物、代谢物、降解物和杂质的总称,残留的数量称为残留量。 最大残留限量 maximum residue limits(MRLs):在食品或农产品内部或表面法定允许农药最大浓度,以每千克食品或农产品中农药残留的毫克数表示。单位:mg/kg

五、控制农作物中农药残留的措施

1.加强农药生产和经营管理;

 农药三证:  农药登记证(药效、残留、毒理学、环境试验) 农药生产许可证、经营许可证  农药标准号

2.严格遵守并执行有关农药的安全使用规定,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 3.安全合理使用农药;(1)合理选用农药种类

学习农药的基础科学知识,掌握各种农药的毒性、作用方式机理、药效等,了解农作物虫、病、草灾情发生规律,科学选用农药品种。对症下药。

农药作用方式:胃毒、内吸、熏蒸、触杀、驱避、引诱等;(2)适期用药,并应确保农药使用的安全间隔期

选择有害生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易受农药攻击的薄弱时期,适期用药,提高防治效果,尽可能避免对天敌及非靶标生物的影响,减少农药残留。如:棉铃虫在卵孵化盛期用药、甜菜夜蛾在2龄幼虫盛期前用药。(3)选择适宜的剂型

农药剂型:可湿性粉剂(WP)、粉剂(DP)、乳油(EC)、颗粒剂(GR)、悬浮剂(SC)、烟剂(FU)、水剂(AS)、熏蒸剂(VP)、气雾剂(AE)等;

如:防治花生田蛴螬用颗粒剂、冬暖式大棚蔬菜病虫害防治在雨雪天气用烟雾剂或喷粉剂等。

(4)采用适宜的施药方法

农药施用方式:喷雾、喷粉、颗粒、熏蒸等;针对不同的防治对象选择适宜的施药方法,既可以得到满意的防治效果,又可以减少用药量和飘逸污染。如:防治红蜘蛛,喷药,防治玉米螟,颗粒剂撒心叶,防治地老虎、蝼蛄用毒饵诱杀。(5)注意环境因素的影响

合理用药必须考虑温度、湿度、雨水、光照、风、土壤性质和作物长势等因素的影响。如吡虫啉、啶虫眯受温度影响、BT受湿度影响、除草剂受风速和土壤性质的影响。(6)纳入综合防治体系

合理用药必须与其他防治措施相配套,充分发挥其他措施的作用,以有效控制农药使用量。

4.制订和严格执行农药在蔬菜、水果中的最大残留限量标准,加强食品中农药监测。5.制定政策,鼓励开发高效、低毒、低残留品种,实行综合治理等......国家政策将向高效、低毒、环保的新型农药倾斜,农业部将大力推进低毒、低残留农药示范补贴工作,生物杀虫剂中的多杀霉素、除虫菊素、苦参碱、鱼藤酮、乙蒜素、诱虫烯有望走出叫好不叫座的怪圈,绿色生态农药市场前景看好。

六、安全食品生产中农药规范使用

有机食品:不使用农药、化肥、激素等合成物质 绿色食品:限量使用农药、化肥、激素等合成物质

无公害食品:农药残留、重金属和有害微生物等卫生质量指标达到无公害食品标准

(二)绿色食品农药使用规范 1 绿色食品有害生物防治准则

 以保持和优化农业生态系统为基础:建立有利于各类天敌繁衍和不利于病虫草害孳生的环境条件,提高生物多样性,维持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

 优先采用农业措施:如抗病虫品种、种子种苗检疫、培育壮苗、加强栽培管理、中耕除草、耕翻晒垡、清洁田园、轮作倒茬、间作套种等;

 尽量利用物理和生物措施:如用灯光、色彩诱杀害虫,机械捕捉害虫,释放害虫天敌,机械或人工除草等;

 必要时合理使用低风险农药:如没有足够有效的农业、物理和生物措施,在确保人员、产品和环境安全的前提下按照规定,配合使用低风险的农药。非化学药剂种子处理(示例)种子处理:作物、林木种子播种前采用的物理、化学或生物处理措施的总称。目的是促使种子发芽快而整齐、幼苗生长健壮、预防病虫害和促使某些作物早熟。

①精选。在种子晒干扬净后,采用粒选、筛选、风选和液选等方法精选种子。种子精选目的是消除秕粒、小粒、破粒、有病虫害的种子和各种杂物。②晒种。利用阳光曝晒种子。具有促进种子后熟和酶的活动、降低种子内抑制发芽物质含量、提高发芽率和杀菌等作用。

③浸种。作用是促进种子发芽和消灭病原物。方法有:清水浸种、温汤浸种、药剂浸种。应按规程掌握药量、药液浓度和浸种时间,以免种子受药害和影响消毒效果。

④拌种。将药剂、肥料和种子混合搅拌后播种,以防止病虫为害、促进发芽和幼苗健壮。方法分干拌、湿拌和种子包衣。

⑤催芽。播前根据种子发芽特性,在人工控制下给以适当的水分、温度和氧气条件,促进发芽快、整齐、健壮。2 绿色食品农药选用

 所选用的农药应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并获得国家农药登记许可  应选择对主要防治对象有效的低风险农药品种,提倡兼治和不同作用机理农药交替使用。 农药剂型宜选用悬浮剂、微囊悬浮剂、水剂、水乳剂、微乳剂、颗粒剂、水分散粒剂和可溶性粒剂等环境友好型剂型。

 AA级绿色食品生产应按照附录A第A.1章的规定选用农药及其他植物保护产品。

 A级绿色食品生产应接照附录A 的规定,优先从表A.1中选用农药。在表A.1 所列农药不能满足有害生物防治需要时,还可适量使用A.2章所列的农药。

绿色食品生产资料(NY/T 393-2013规定)

绿色食品生产应首选使用AA级和A级绿色食品生产资料农药类产品。

绿色食品生产资料,是指获得国家法定部门许可、登记,符合绿色食品生产要求以及《绿色食品生产资料标识管理办法》规定,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核准,许可使用特定绿色生资标志的生产投入品。绿色生资标志用以标识和证明适用于绿色食品生产的生产资料。范围涵盖肥料、农药、饲料及其添加剂、兽药、食品添加剂等领域。3 绿色食品农药使用规范

 应在主要防治对象的防治适期,根据有害生物的发生特点利农药特性,选择适当的施药方式,但不宜采用喷粉等风险较大的施药方式。

 应按照农药产品标签或GB/T 8321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和GB 12475农药贮运、销售和使用的防毒规程的规定使用农药,控制施药剂量(或浓度)、施药次数和安全间隔期。4 绿色食品农药残留要求

 绿色食品生产中允许使用的农药,其残留量应符合GB 276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的 要求。

 在环境中长期残留的国家明令禁用农药,其再残留量应符合GB 2763的要求。 其他农药的残留量不得超过0.01mg/kg,并应符合GB 2763 的要求。

(三)有机食品农药使用要求 GB/T19630.1-2011《有机产品》第1部分:生产 病虫草害防治 :禁止使用化学合成的植物保护产品

 基本原则:应从农业生态系统出发,综合运用各种防治措施,创造不利于病虫草害孳生和有利于各类天敌繁衍的环境条件,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物多样化,减少各类病虫草害所造成的损失。

 应优先采用农业措施,通过选用抗病抗虫品种、非化学药剂种子处理、培育壮苗、加强栽培管理、中耕除草、耕翻晒垡、清洁田园、轮作倒茬、间作套种等一系列措施起到防治病虫草害的作用。

 还应尽量利用灯光、色彩诱杀害虫,机械捕捉害虫,机械或人工除草等措施,防治病虫草害。

 必要时,可使用下列的植物保护产品。

第三节

食品原料安全生产与农肥 农肥的作用

 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根据FAO统计表明:施肥对提供农作物的产量的作用占40-60%。施1kg肥可增加蔬菜产量5-10kg。】  培肥土壤,提高地力水平。施用农肥可能带来的问题

 不合理、过量施用化肥可导致环境污染;

 造成食品中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累积,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

(一)肥料的种类 农家肥料:指自行就地取材、积制,就地使用的含有大量生物物质、动植物残体、排泄物、生物废物等物质的肥料。

商品肥料:就是按照国家法规规定,由国家肥料部门管理以商品形式出售的肥料。

其它肥料:包括可以用作肥料不含合成添加剂的食品、纺织工业的有机副产品、以及不含防腐剂的鱼渣、牛羊毛肥料、骨粉、氨基酸残渣、骨胶废渣、家畜加工废料、糖厂废料等有机物制成的废料。

(二)我国肥料使用现状

目前我国化肥施用量折纯达5000多万吨,占世界总用量的三分之一,成为世界第一化肥消费大国。

 农用肥料污染状况突出(土壤酸化、水体富营养化) 结构不合理:化肥使用量偏大;单一化肥多,复合肥少;氮肥多,磷钾肥少;速效肥多,长效肥少;

 有机肥无害化处里不够;(常含各种病虫草害传染体或种子) 使用不合理(方法、时间、作物特性、土壤)

二、施肥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1、增加土壤重金属与有毒元素

过磷酸钙中砷的含量每公斤达104mg,含镉10~20mg,含氟296~4960mg,硫酸铵、硫酸钾中砷的含量也比较高。氨水中还含有机污染物-酚,特别是利用焦化废气生产的氨水,每公斤含酚量可达数千毫克,施用后会造成土壤的酚的超量污染,结果不可避免地造成农产品污染。

2、导致营养失调与硝酸盐的积累

化肥施用不平衡,N、P、K投入比例失调,重氮、轻磷、不施钾导致土壤钾的急剧消耗,硝酸盐积累。 施肥量的增加→植物体内硝酸盐积累(相关性r =0.77-0.99),造成蔬菜、水果品质下降,甚至不能食用。苹果因偏施氮肥含糖量下降2-3%,酸糖比提高0.1-0.2。天津灰堆的大白菜可食部硝酸盐含量为3173mg/kg。

 化肥尤其是氮肥,施用不当或过量施用,作物吸收后在转化过程中会产生过量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尤其是叶菜类更明显。亚硝酸盐是国际上公认的强致癌物质,为此,国际上和我国对食品中亚硝酸盐含量有严格的限量标准。

三、肥料的合理使用

(一)合理施肥原理

 养分归还学说:是指认为植物收获物从土壤带走的养分必需“返还”土壤才能维持生产力的观点。

 最小养分定律:是指植物的生长受相对含量最少的养分所支配的定律。 限制因子定律(生态因子):是指限制因子(光、温、湿、O2、CO2等)决定生物生理过程的速度或强度的定律。 报酬递减定律  因子综合作用定律

(二)合理施肥的原则

1、重施有机肥的原则

有机肥营养全面、有机质丰富、肥效缓慢持久,对作物生长、产量和品质都有良好影响。

2、重施基肥的原则

作物生育处于相对休止期前后施入基肥,再在生长季节配合追施速效化肥,可更好地满足作物对养分的需求。

3、平衡施肥的原则

作物对各种养分的吸收是平衡的、按比例的,长期大量单一施氮肥,易造成土壤中营养元素的平衡关系失调,肥力下降,环境污染等问题。

4、安全施肥的原则

控制肥料质量,合理施用化肥,严格控制氮肥,农家肥要充分腐熟,杀灭有害微生物。

5、因地制宜的原则

施肥要“看天、看地、看肥和看作物”。

四、安全食品生产中肥料的规范使用

3、无公害农产品的肥料使用要求

(1)要根据不同种类的蔬菜使用不同的氮肥。

 菠菜、白菜、莴苣等蔬菜容易大量积累硝酸盐,应绝对禁用硝态氮肥。

 对不易积累硝酸盐的果菜类和根类蔬菜,如茄子、青椒、萝卜、胡萝卜等,在生产中也要严格控制用量和使用次数,在采收前30天必须停止使用。

 对叶菜类蔬菜使用铵态氮肥时,每亩用量不得超过30公斤,并严格禁止在叶面上喷施氮肥。

(2)根据种植时间的不同谨慎使用硝态氮肥。

 一般情况下,在高温季节生长的夏菜和秋菜要尽量少用,而冬菜和春菜严禁使用。 氮肥要早施、深施,以减少硝酸盐的积累,并尽量减少用量和次数。(3)根据土壤状况科学施用肥料。

 一般在肥力高的土壤上,硝酸盐积累得较快,应不施或少施氮肥;

 在肥力较低的土壤上,硝酸盐积累得较少,除应增加有机肥料的用量外,还要控制铵态氮肥的用量。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原则  持续发展原则,绿色食品生产中所使用的肥料应对环境无不良影响,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保持或提高土壤肥力及土壤生物活性。

 安全优质原则,绿色食品生产中应使用安全、优质的肥料产品,生产安全、优质的绿色食品,肥料的使用应对作物(营养、味道、品质和植物抗性)不产生不良后果。 化肥减控原则

在保障植物营养有效供给的基础上减少化肥用量,兼顾元素之间的比例平衡,无机氮素用量不得高于当季作物需求量的一半。

 有机为主原则 绿色食品生产过程中肥料种类的选取应以农家肥料、有机肥料、微生物肥料为主,化学肥料为辅。2 绿色食品允许使用的肥料种类

(1)AA级绿色食品生产允许使用的肥料种类

 农家肥料:就地取材、就地使用的各种有机肥料。它由含有大量生物物质、动植物残体、排泄物、生物废物等积制而成,包括堆肥、沤肥、厩肥、沼气肥、绿肥、作物秸秆肥、泥肥、饼肥等。

 有机肥料:主要来源于植物和(或)动物,经过发酵腐熟的富含有机物料,其功能是改善土壤肥力、提供植物营养、提高作物品质。

 微生物肥料:含有特定微生物固体的制品,通过其中所含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增加植物养分的供应量或促进植物生长提高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及农业生态环境的肥料。(2)A级绿色食品生产允许使用的肥料种类  AA级绿色食品允许使用的肥料种类

 有机无机复混肥料

含有一定量有机肥料的复混肥料

 无机肥料 主要以无机盐形式存在、能直接为植物提供矿质营养的肥料。

 土壤调理剂

加入土壤中用于改善土壤的物质、化学和(或)生物性状的物料,可以改良土壤结构、降低土壤盐碱危害、调节土壤酸碱度、改善土壤水分状况、修复土壤污染等。不应使用的肥料

 添加有稀土元素的肥料  成分不明确的肥料

 未经过发酵腐熟的人畜粪尿

 生活垃圾、污泥和含有害物质(如毒气、病原微生物、重金属)的工业垃圾  转基因品种(产品)及其副产品为原料生产的肥料  国家法律法规规定不得使用的肥料 4其它规定

(1)AA级绿色食品生产肥料使用规定

 可使用农家肥料,但肥料的重金属限量指标应符合NY 525有机肥料的要求,粪大肠菌群数、蛔虫卵死亡率应符合NY 884 生物有机肥的要求,宜使用秸秆和绿肥,配合施用具有生物固氮、腐熟秸秆等功效的微生物肥料。

 有机肥料应达到NY525技术指标,主要以基肥施入,用量视地力和目标产量而定,可配施农家肥和微生物肥料  微生物肥料应符合GB 20287、农用微生物菌剂NY 884 或NY/T 798 复合微生物肥料的要求,可与农家肥、有机肥、微生物肥配合施用,用于拌种、基肥或施肥。 无土栽培可用农家肥料、有机肥料和微生物肥料,掺混在基质中使用。(2)A级绿色食品生产肥料使用规定  应选用A级绿色食品允许使用的肥料

 农家肥料的使用应按AA级绿色食品以上第2点的要求,耕作制度允许情况下,宜利用秸秆和绿肥,按照约25:1的比例补充化学氮素,厩肥、堆肥、沤肥、沼肥、饼肥等农家肥料应完全腐熟,肥料的重金属限量指标应符合NY 525的要求。 有机肥使用按AA级绿色食品以上第3点的要求,可配合A级绿色食品允许使用的肥料;  微生物肥料应AA级绿色食品以上第3点的要求,可配合A级绿色食品允许使用的肥料;  有机—无机复混肥料

无机肥料在绿色食品生产中作物辅助肥料使用,用来补充农家肥料、有机肥料、微生物肥料所含养分的不足,减控化学肥料用量,其中无机氮素用量按照当地同种作物习惯施肥用量减半使用

 根据土壤障碍因素,可使用土壤调理剂改良土壤

(三)有机食品土肥管理要求

1、应通过适当的耕作与栽培措施维持和提高土壤肥力,包括:

a.回收、再生和补充土壤有机质和养分用来补充因植物收获而从土壤带走的有机质和土壤养分;

b.采用种植豆科植物、免耕或土地休闲等措施进行土壤肥力的恢复。

2、当上述措施无法满足植物生长需求时,可施用有机肥以维持和提高土壤的肥力、营养平衡和土壤生物活性,同时应避免过度施用有机肥,造成环境污染。应优先使用本单元或其他有机生产单元的有机肥。如外购商品有机肥,需经认证机构评估合格后方可使用。

3、不应在叶菜类、块茎类和块根类植物上施用人粪尿;在其他植物上需要使用时,应进行充分腐熟和无害化处理,并不得与植物食用部分接触。

4、可使用溶解性小的天然矿物肥料,但不得将此类肥料作为系统中营养循环的替代物。矿物肥料只能作为长效肥料并保持其天然组分,不应采用化学处理提高其溶解性。不应使用矿物氮肥。

5、可使用生物肥料:为使堆肥充分腐熟,可在堆制过程中添加来自于自然界的微生物,但不应使用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

6、有机植物生产中允许使用的土壤培肥和改良物质见下表。

兽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畜禽等动物疾病,有目的的调节其生理机能物质。包括血清、疫苗、抗生素、合成抗菌药等。

兽药残留(veterinary drug residue):指畜禽等动物用药后,蓄积或贮存在动物细胞、组织和器官内的药物原体、代谢产物以及杂质。

(三)促使兽药大量使用的原因

 一是集约化、规模化养殖使现代养殖业面临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巨大压力 ——亚剂量预防用药和超剂量治疗用药

 二是养殖业生产者一直致力寻找一种能够促进动物生长的因子 ——促生长的药物

抗生素具有促进动物生长、提高饲料转化率、提高动物性食品的品质等功效。抗生素用于饲料添加的用量一般在每吨饲料中添加 10~15 g 抗生素,一般可提高猪、鸡生产速率和饲料利用率 10%~15%,降低死亡率 5%。以盐霉素为例,对肉鸡的育成率可提高 37%~76%,平均增重 5%~38%,饲料消耗降低 2%~37%。因此,抗生素作为饲料添加剂已很普遍。

(四)我国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残留量超标的原因 1.使用违禁或淘汰药物

将有些不允许使用的药物当作添加剂使用,会造成残留量大、残留期长、对人体危害严重。2.不按规定执行应有的休药期

畜禽屠宰前或畜禽产品出售前需停药(兽药和药物添加剂)。通常规定的休药期为 4~7天,而相当一部分养殖场(户)使用含药物添加剂的饲料,很少按规定落实休药期。3.随意加大药物用量或把治疗药物当作添加剂使用 耐药菌的存在→普遍有超量添加药物的现象,有时甚至把治疗量当作添加量长期使用。如土霉素用作治疗疾病时,可在饲料中添加 0.1%,使用期一般为 3~5天;而用作饲料添加剂时则为 10~15 g/t。4.滥用药物

畜禽发生疾病时滥用抗生素。随意使用新或高效抗生素,任意使用复合制剂。5.饲料加工过程受到污染

若将盛过抗菌药物的容器贮藏饲料,或使用盛过药物而没有充分清洗干净的贮藏器,都会造成饲料加工过程中的兽药污染。6.用药方法错误,或未做用药记录

在用药剂量、给药途径、用药部位和用药动物的种类等方面不符合用药规定,因而造成药物残留;由于没有用药记录而重复用药的现象也较普遍。7.屠宰前使用兽药

用来掩饰有病畜禽临床症状,逃避宰前检验,很可能造成肉用动物的兽药残留。8.厩舍粪池中含兽药

厩舍粪池中含有抗生素等药物会引起动物性食品的兽药污染和再污染。

二、主要兽药

(一)抗生素类 根据其使用的目标和方法,可将它们分为两类  治疗动物临床疾病的抗生素;

 用于预防和治疗亚临床疾病的抗生素,即作为饲料添加剂低水平连续饲喂的抗生素。

 青霉素类:青霉素、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等  头孢菌素类:头孢氨苄、头孢噻呋等

 大环内酯类:红霉素、螺旋霉素、泰乐菌素等

 氨基糖苷类: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等  四环素类: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强力霉素等  多肽类:维吉尼亚霉素、杆菌肽等  氯霉素类:氯霉素、氟苯尼考等

三、兽药残留的危害 1.毒性作用

2.过敏反应和变态反应【是指免疫系统对一些对机体无危害性的物质如花粉、动物皮毛等过于敏感,发生免疫应答,对机体造成伤害。】 3.细菌耐药性

4.菌群失调【是指由于某种原因(如滥用抗生素),正常菌群中各种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可发生较大的变化。】

5.“三致”作用 6.激素作用

四、安全食品生产中兽药的规范使用

(二)绿色食品兽药使用规范 2.绿色食品兽药使用的基本原则

(1)绿色食品生产者应供给动物充足的营养,应按照NY/T391-2013提供良好的饲养环境,加强饲养管理,采取各种措施以减少应激,增强动物自身的抗病力。

(2)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的规定进行动物疾病的防治,在养殖过程中尽量不用或少用药物,确需使用兽药时,应在兽医指导下进行。(3)兽药的质量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兽药质量标准》、《兽用生物制品质量标准》和《进口兽药质量标准》的规定。

(4)所用兽药应来自具有生产许可证和产品批准文号或者具有《进口兽药等级许可证》的供应商。

(5)兽药的使用应符合《兽药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建立用药记录。3.绿色食品的兽药使用要求

(1)AA级绿色食品的兽药使用原则

按照GB/T19630.1-2011的规定执行(2)生产A级绿色食品的兽药使用原则

a)优先使用GB/T19630.1 中AA级绿色食品生产所规定的兽药

b)优先使用《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最高残留限量》中无最高残留限量(MRLs)要求或《兽药停药期规定》中无休药期的兽药

c)可使用国务院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批准的微生态制剂、中药制剂和生物制品。d)可使用高效、低毒和对环境污染低的消毒剂

e)可使用附录A以外且国家许可的抗菌药、抗寄生虫药及其他兽药

(三)有机食品兽药使用规范 1 疾病防治

(1)有机食品生产畜禽养殖疾病预防原则

 根据地区特点选择适应性强、抗性强的品种  提供优质饲料、适当的营养及合适的运动等饲养管理方法,增强畜禽的非特异性免疫力  加强设施和环境卫生管理,并保持适宜的畜禽饲养密度

(3)可采用植物源制剂、微量元素和中兽医、针灸等疗法医治畜禽疾病;(4)可使用疫苗预防接种,不应使用基因工程疫苗(国家强制免疫的疫苗除外),当养殖场有发生某种疾病的危险而又不能用其他方法控制时,可紧急预防接种(包括为了促进母源体抗体物质的产生而采取的接种);

(5)不应使用抗生素或化学合成的兽药对畜禽进行预防性治疗(6)当采用多种预防措施仍无法控制畜禽疾病或伤痛时,可在兽医的指导下对患病畜禽使用常规兽药,但应经过该药物的休药期的2倍时间(如果2倍休药期不足48h,则应达到48h)之后,这些畜禽及其产品才能作为有机产品出售;

(7)不应为了刺激畜禽生长而使用抗生素、化学合成的抗寄生虫药或其他生长促进剂。不应使用激素控制畜禽的生殖行为(如:诱导发情、同期发情、超数排卵等),但激素可在兽医监督下用于对个别动物进行疾病治疗。

(8)除疫苗接种、驱除寄生虫治疗外,养殖期不足12个月的畜禽只可接受一个疗程的抗生素或化学合成的兽药治疗,养殖期超过12个月的,每12个月最多可接受三个疗程的抗生素或化学合成的兽药治疗,超过允许疗程的应再经过规定的转换期。

(9)对接受过抗生素或化学合成的兽药治疗的畜禽,大型动物应逐个标记,家禽和小型动物则可按群批标记。有机食品生产-水产养殖疾病预防

(1)应通过预防措施(如:优化管理、饲养、进食)来保证养殖对象的健康。所有的管理措施应旨在提高生物的抗病力。

(2)养殖密度不应影响水生生物的健康,不应导致其行为异常,应定期监测生物的密度,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3)可使用生石灰、漂白粉、二氧化氯、茶籽饼、高锰酸钾和微生物制剂对养殖水体和池塘底泥消毒,以预防水生生物疾病的发生。

(4)可使用天然药物预防和治疗水生生物疾病。

(5)在预防措施和天然药物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可对水生生物使用常规渔药。在进行常规药物治疗时,应对患病生物采取隔离措施。

(6)不应使用抗生素、化学合成药物和激素对水生生物实行日常的疾病预防处理。

(7)当发生某种疾病的危险而不能通过其他管理技术进行控制,或国家法律有规定时,可为水生生物接种疫苗,但不应使用转基因疫苗。

第五节 其他投入品的安全管理

一、饲料的安全管理

(一)饲料的概念和种类

饲料:能提供饲养动物所需的养分,保证健康,提供生长和生产且在合理使用下不发生有害作用的可食物质。饲料的种类

1.根据营养特征(国际分类法)粗饲料、青饲料、青贮饲料【由含水分多的植物性饲料经过密封、发酵后而成。】、能量饲料、蛋白饲料、矿物质饲料、饲料添加剂 2.根据营养特征:(工业市场产品分类)全价配合饲料、浓缩饲料、预混料、代乳料

1)全价配合饲料:也称全日粮配合饲料,它能直接用于饲喂饲养对象,能全面满足饲喂对象的营养需要。主要包括能量饲料、蛋白质饲料和矿物质等营养物质。例如:宝宝嘉 2)蛋白质浓缩料:指全价饲料中除去能量饲料的剩余部分,国外称平衡用配合饲料,也称蛋白质-维生素补充饲料。主要包括蛋白质(>35%)、常量矿物质饲料和添加剂预混合饲料在畜禽日粮中的比例,依其营养含量而异,一般来说可占25%—40%。

3)添加剂预混料:是添加剂预混合饲料的简称,它是将一种或多种微量组分与稀释剂或载体按要求配比,均匀混合后制成的中间型配合饲料产品。一般由专业厂家配制,根据畜禽生长发育的需要配比混合而成。农户在使用时按畜禽不同生长阶段添加不同比例,便可保证畜禽生长发育的需要。预混料在畜禽日粮中比例很小,一般为1-6%,也是以其营养含量而异。

4)代乳料:是专门为哺乳期动物而配制的。

(一)饲料的概念和种类 3.按饲料物理性状进行分类

粉状饲料、颗粒料、膨化饲料、碎粒料、其他【块状及液体饲料等】

(二)安全食品生产对饲料的使用要求

1、无公害食品生产对饲料的使用要求 饲料的规范化使用

1)查看饲料标签(识别假冒伪劣)2)正确选择和使用浓缩饲料 3)正确选择与使用饲料添加剂

2、绿色食品生产对饲料的使用要求

NY/T 471-2010 绿色食品 畜禽饲料和饲料添加剂使用准则(1)基本要求

 饲料和饲料添加剂应符合单一饲料、饲料添加剂、配合饲料、浓缩饲料和添加剂预混产品质量标准的规定。

 饲料添加剂和添加剂预混料应来源于有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并且有产品标准及其文号,进口饲料和饲料添加剂应具有进口产品许可证及配套的质量检验手段,并应经进出口检验检疫部门检验合格的产品

 感官要求 具有该饲料应有的色泽、气味和组织形态特征,质地均匀、无发霉、变质、结块、虫蛀及异味、异物。

 配合饲料应营养全面,各营养素间相互平衡。 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的卫生指标应符合GB13078的规定,应使用符合NY/T 393 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的要求。(2)饲料原料

 饲料原料可以是依据通过认定的绿色食品,也可以是来源于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的产品,或经绿色食品工作机构认定,按照绿色食品生产方式生产,达到绿色食品标准的自建基地生产的产品;

 不应使用转基因方式生产的饲料原料

 不应使用以哺乳动物为原料的动物性饲料产品饲喂反刍动物  遵循不使用同源动物源性饲料的原则  不应使用工业合成的油脂  不应使用畜禽粪便

生产AA级绿色食品,畜禽产品的饲料原料除须满足上述条件外,还应满足:  不应使用化学合成的生产资料作为饲料原料

 原料生产过程应使用有机肥、种植绿肥、作物轮作、生物或物理方法等技术培肥土壤、控制病草害,保护或提高产品品质

3、有机食品生产对饲料的使用要求

(1)畜禽应以有机饲料饲养。饲料中至少有50%来自本养殖场饲料生产基地或本地区有合作关系的有机农场。

饲料生产和使用应符合植物生产和表B.1添加剂和用于动物营养的物质的要求(2)转换期生产的饲料可作为有机饲料饲喂本养殖场畜禽(有机转换期产品),不得做商品饲料销售。

饲料生产基地、牧场及草场与周围常规生产区域应设置有效的缓冲带或物理屏障,避免受到污染。

(3)

当有机饲料短缺时,可饲喂常规饲料。但每种动物的常规饲料消耗量在全年消耗量中所占的比例不得超过以下百分比

a)草食动物(以干物质计,下同)10%

b)非草食动物

15% 畜禽常规饲料的日消耗量不得超过总量的25%

出现不可预见的严重自然灾害或人为事故时,可在一定时间期限内饲喂超过以上比例的常规饲料。饲喂常规饲料应事先获得认证机构的许可。

(4)应保证草食动物每天都能得到满足其基础营养需求的粗饲料。

在其日粮中,粗饲料、鲜草、青干草或者青贮饲料所占的比例不能低于60%。对于泌乳期的前3个月的乳用畜,不能低于50%。

在杂食动物和家禽的日粮中应配以粗饲料、鲜草或青干草、或者青贮饲料。

(5)初乳期幼畜应由母畜带养,并能吃到足量的初乳。可用同种类的有机奶喂养哺乳期幼畜。在无法获得有机奶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同种类的非有机奶。不应早期断奶或用代乳品喂养幼畜,在紧急的情况下可使用代乳品补饲,但其中不得含有抗生素、化学合成添加剂(表B1中允许使用的物质除外)或动物屠宰产品。哺乳期至少需要:牛马属动物、驼3个月,山羊含绵羊45天,猪40天。(6)在生产饲料、饲料配料、饲料添加剂时不应使用转基因生物或其产品(7)不应使用一些方法和物质:

a)以动物及其制品饲喂反刍动物,或给畜禽饲喂同种动物及其制品

b)未经加工或经过加工的任何形式的动物粪便

c)经化学溶剂提取的或添加了化学合成物质的饲料,但使用水、乙醇、动植物油、醋、二氧化碳、氨或羧酸提取的除外。

(8)使用饲料添加剂应在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发布的饲料添加剂品种目录中,并批准销售的产品,同时应符合本部分的相关要求。

(9)可使用氧化镁、绿砂等天然矿物质,不能满足畜禽营养需求时,可使用表B.1中列出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

(10)添加的维生素应来自发芽的粮食、鱼肝油、酿酒用酵母或其他天然物质,不能满足畜禽营养需求时,可使用人工合成的维生素。

(11)不应使用以下物质(表B.1允许使用的物质除外)

a)化学合成的生长促进剂(包括用于促进生长的抗生素、抗寄生虫药和激素);

b)化学合成的调味剂和香料;c)防腐剂(作为加工助剂时除外)d)化学合成着色剂;e)

非蛋白氮(如尿素);f)化学提纯氨基酸;g)

抗氧化剂

;h)

粘合剂

二、种子和种苗的使用管理

种子:泛指农作物的种植材料或者繁殖材料,包括籽粒、果实和根、茎、苗、芽、叶等。

(一)无公害农产品种子和种苗的要求

1、品种选择

应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市场需求和区域规划,选择优良、优质、高产品种,应对主要病虫害有抗性和耐受性。

2、种子质量

应符合相应的种子质量标准,外来种子具备检疫合格证,自繁种子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的有关规定。

3、种子消毒

可防治病害、烂种,促进发芽等,目的在于提高种子发芽率,出苗整齐,促苗生长,缩短育苗期限,提高产量和质量。

常用的种子消毒方法:物理消毒法、化学消毒法等。

(二)绿色食品种子和种苗的要求

1、品种的选择

①在兼顾高产、优质优良性状的同时,要注意高光效及抗性强的品种的选用

②在不断充实、更新品种的同时,要注意保存原有地方优良品种,保持遗传多样性。

③加速良种繁育,为扩大绿色食品再生产提供物质基础。

④种子和种苗必须是无毒的,并来自绿色食品生产系统。

2、引种要求

①引种必须有明确的目标

②引种前应摸清拟引入的品种各方面性状

③引种时还要把品种特性与其栽培条件联系起来考虑

④生产基地在引种、选择品种时,应保持遗传多样化 ⑤引种试验是引种时必须进行的工作

⑥严格做好引进品种的检疫工作

3、良种繁育要求

①良种繁育

主要是迅速地繁殖大量的优质种子。必须了解所繁育的良种和亲本的优缺点、选择技术、良种的栽培要点。

②种子检验

以国家标准《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为依据,应用科学的方法,对农业生产的种子品质或种子质量进行细致的检查分析、鉴定,以判断其优劣,是保证种子质量的重要措施。

(三)有机食品植物生产种子和种苗的选择  应选择有机种子或种苗。当从市场上无法获得有机种子或种苗时,可以选用未经禁用物质处理过的常规种子或种苗,但应制订获得有机种子和种苗的计划。

 应选择适应当地的土壤和气候特点、对病虫害具有抗性的作物种类及品种。 在品种的选择中应充分考虑保护作物的遗传多样性。 禁止使用经禁用物质和方法处理的种子和种苗。

(一)绿色食品 食品添加剂使用准则 1.食品添加剂使用原则(1)基本要求

 不应对人体产生任何健康危害  不应掩盖食品腐败变质

 不应掩盖食品本身或加工过程中的质量缺陷或以掺杂、掺假、伪造为目的使用食品添加剂

 不应降低食品本身的营养价值

 在达到预期的效果下尽可能降低在食品中的使用量  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产物

(2)在下列情况下可使用食品添加剂

 保持和提高产品的营养价值;

 作为某些特殊膳食用食品的必要配料或成分;  提高食品的质量和稳定性,改进其感官特性;  便于食品的生产、加工、包装、运输或者贮藏。

(3)所有食品添加剂的产品质量应符合相应的国家标准 2.食品添加剂使用规定

(1)生产AA级绿色食品应使用天然食品添加剂;

(2)生产A级绿色食品可使用天然食品添加剂,在这类食品添加剂不能满足生产需要的情况下,可使用(绿色食品生产禁用食品添加剂表)以外的化学合成食品添加剂;

(3)同一功能食品添加剂混合使用时,各自用量占其最大使用量的比例之和应不超过1;(4)复配食品添加剂使用应符合,GB 26687复配食品添加剂通则;(5)在任何情况下不应使用下列食品添加剂。

(二)有机食品加工过程中的配料、添加剂和加工助剂的使用要求 1)加工过程尽可能地保持产品的营养成分和原有属性; 2)配料主要来自有机农业生产体系,尽可能减少使用非有机农业配料,有法律法规要求的情况除外;

3)来自有机农业生产体系的有机配料在终产品中所占的质量或体积不少于配料总量的95%;

4)当有机配料无法满足需求时,可使用非有机农业配料,但应不大于配料总量的5%。一旦有条件获得有机配料时,应立即用有机配料替换; 5)同一种配料不应同时含有机、常规或转换成分。

6)作为配料的水和食用盐应分别符合GB 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和GB 2721食用盐卫生标准的要求。

7)对于食品加工,可使用下表所列的食品添加剂和加工助剂,使用条件应符合GB 2760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规范的规定。

上一篇:在全市征兵工作会议上典型发言材料下一篇:英语面试3分钟自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