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风民俗竟有什么

2024-05-20

中华民风民俗竟有什么(精选3篇)

篇1:中华民风民俗竟有什么

中华民族民俗

应持尊重其“保护和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的态度,入乡问俗、入乡问禁、入乡随俗。

名称:汉族。其他55个民族:壮族、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布依族、侗族、瑶族、朝鲜族、白族、哈尼族、哈萨克族、黎族、傣族、畲族、傈族、仡佬族、拉祜族、东乡族、佤族、水族、纳西族、羌族、土族、锡伯族、仫佬族、柯尔克孜族、达斡尔族、景颇族、京族、基诺族、德昂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裕固族、保安族、门巴族、鄂伦春族、独龙族、塔塔尔族、赫哲族、高山族、珞巴族。人数最多,最少的少数民族分别是壮族、珞巴族。

语言:除汉族、回族使用汉语外,其余54个民族都有各自的语言,大体上分属于汉藏、阿尔泰、南亚、南岛和印欧五大语系。

汉族概况:主要源于黄炎、东夷等部落联盟,同是吸收了周围的部分苗蛮、百越、戎狄等部落联盟的成分而逐渐形成。其先民经夏、商、周三代,至春秋战国时已形成为以“华”、“夏”单称或“华夏”连称的族体,以与周边各族相区别。汉代以后,周边的各族即以“汉人”称呼中原人。汉族逐渐地成为中国主体民族百世不易的族称。汉族语言简称汉语,属汉藏语系。

汉族的五大传统节日:

A、春节:于阴历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开始,经过除夕、春节,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其主要节日活动有:操办年货、伏、做新衣、掸尘、祭灶、祭祖、吃团圆饭、守岁、贴春联、挂年画等;节日期间人们还互相拜年、放爆竹、吃年糕、吃饺子、吃元宵、舞狮、扭秧歌、玩花灯等;

B、清明节:于阴历三月间,即阳历四月五日前后;主要节日活动有:主要有扫墓、插柳、踏青、射柳、放风筝、荡秋千等; C、端午节:于阴历五月初五;主要有赛龙舟、吃粽子、挂钟馗像、挂香袋、饮雄黄酒、插菖蒲、采药等活动; D、中秋节:于阴历八月十五;主要有祭月、赏月、吃月饼、吃团圆饭及舞龙灯等活动; E、重阳节:于阴历九月初九 我国主要少数民族介绍

A、满族:主要分布于东北三省,尤以辽宁最多;信奉萨满教后来有人信奉佛教,使用满语满文属于阿尔泰语系 B、蒙古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主要从事畜牧业;

C、维吾尔族:主要分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主要居民;以绿洲灌溉农业。

D、回族:全国绝大多数县都有分布,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主要聚居区;主要从事农业,也经营牧业、手工业、商业,以善于经商著名 E、朝鲜族:主要分布于东北三省,吉林省占60%以上;以垦荒为业,培植高寒水稻; F、壮族:90%以上聚居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4个地区60多个县、市;主要从事农业; G、土家族:集中居住在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的丛山之中

H、苗族:黔东南和湘江鄂渝黔的交界地带有较大的聚居区,以贵州的黔西南、黔南、黔东南等自治州最集中;以农业为主; J、黎族:主要分布在海南省的通什市;

K、藏族: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以牧业为主,也人事农业;

L、彝族:主要分布于川、滇、黔、桂四省区,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为主要副业; M、白族:80%聚居在支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N、纳西族:主要聚承在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以及滇 川间的泸沽湖畔;

O、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德宏两个自治州;以种植水稻为主,有比较完整的耕作体系。我国主要少数民族的语言系属、宗教信仰、特殊文化及工艺品 A、满族:阿尔泰语系;先信萨满教,后还信佛教;

B、蒙古族:阿尔泰语系;信奉藏传佛教;能歌善舞,喜摔跤、爱赛马;

C、维吾尔族:阿尔泰语系;信奉伊斯兰教;能歌善舞,“十二木卡姆”,又名十二部大套曲,是古代维吾尔族人民创作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长期在民间流传;坎儿井 D、回族:信仰伊斯兰教;

E、朝鲜族:语系未定;歌舞蜚声全国,酷爱体育,注意卫生,讲究礼貌,尊老爱幼;

F、壮族:汉藏语系;崇拜祖先信仰多神,佛教道教也有影响;花山原始崖壁画;铜鼓,素有“铜鼓之乡”的誉称;壮歌、壮锦; G、土家族:汉藏语系;迷信鬼神、崇拜土王、相信兆头、尊奉土老师;摆手舞、土家锦(西兰卡普)并称土家族人民的艺术之花; H、苗族:汉藏语系;信仰万物有灵或多鬼神;银饰工艺品、蜡染、织锦、刺绣 J、黎族:汉藏语系;崇拜祖先,崇拜自然;植棉、棉纺,妇女儋耳、雕题

K、藏族:汉藏语系;信仰藏传佛教,少数人信仰苯教;藏医药、天文、历算、戏曲、文学、歌舞、“唐卡”、“热贡艺术”等。《格萨尔王传》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之一; L、彝族:汉藏语系;多神崇拜,祭司称毕摩;

M、白族:汉藏语系;信仰佛教,奉祀本主;大理古城、石钟山石窟;

N、纳西族:汉藏语系;普遍信仰东巴教;东巴文及哥巴文,东巴教、东巴经、东巴文学艺术,丽江古城(即大研镇)、《创世纪》等史诗,丽江古乐和丽江壁画等; O、傣族:汉藏语系;普遍信仰上座部佛教;傣族历法、文献和民间文化艺术;著名的孔雀舞和“赞哈”(歌手)演唱民间叙事长诗和民歌; 我国主要少数民族的特色民居、特殊服饰、代表食品

A、满族:东南开门,其结松形似口袋,三面设炕,西炕供奉祖先神位,俗称“口袋房,曼子炕”;其服饰以袍服,因八旗制度而被称之为“旗袍”,经改良已成为中式女装;主食是小米,喜粘食。善于养猪,喜食白肉血肠、猪肉酸菜炖粉条、饺子、手扒肉、点心“萨其马”;

B、蒙古族:牧区住圆形穹庐顶的蒙古包,穹庐顶已成蒙古族建筑标志;其特殊服饰主要有:首饰、长袍、腰带、靴子。长袍称蒙古袍,靴子尖稍向上翘起;以羊、牛肉奶为主,用手抓羊肉或清水煮全羊款待客人。忌吃虾、蟹、鱼、海味等食物;

C、维吾尔族:房屋一般用土坯建筑,屋顶平坦,开天窗。室内砌实心土炕,大门忌朝西开;男子穿长袍,妇女多穿西式短上装和裙子,或穿宽袖连衣裙,外套黑色对襟背心。男女老少都喜爱戴四楞绣花帽;喜喝奶茶,佐以馕。“抓饭”是民族风味甜饭。夏季多吃瓜果,节日或待客以烤全羊招待;

D、回族:中国传统的四合院为主的建筑式样;男装衣服肥大,裤长及脚面,老年人扎裤腿,穿西装式的长大衣,戴青色圆形平顶小帽。妇女的衣服上空气下宽,达及膝或长过膝盖,戴披肩盖头;只吃反刍类偶蹄食草动物牛、羊、驼肉和食谷类的禽肉及带鳞的鱼类。风味小吃有清汤羊肉、羊羔肉、牛羊肉夹馍、羊杂碎汤、酿皮、白水鸡、切糕、油香和馓子,爱喝盖碗茶;

E、朝鲜族:以木搭架、屋顶四面有坡,墙壁多为泥墙刷白灰;爱穿白衣素服,有“白衣民族”之称。妇女穿短上衣、长裙,脚穿船形胶鞋。男装为短上衣,外加坎肩,下穿宽大裤,外出常罩斜襟长袍,以布带打结。现在多改着西服;米饭为主食,以汤、酱、咸菜和泡菜为副食。喜吃牛肉或狗肉。以冷面、打糕,松饼等待客;

F、壮族:住“干栏式”(又称“麻栏式”)建筑,楼上住人,楼下堆放杂物;广西西北部,年老壮族妇女多穿无领、左衽、绣花、滚边的衣服和滚边、宽肢的裤子,腰间束乡花围腰,喜戴银首饰。广西西南部龙州、凭样一带的妇女,着无领、左衽的黑色上衣,头包方块的黑帕,穿黑色宽脚裤子;男子多穿唐装;年节吃粉糕。喜吃腌制的酸食,以生鱼片为佳肴。妇女有嚼槟榔的习俗;

G、土家族:房屋依山面建,成虎坐形。土司或土官居住的木架屋,俗称吊脚楼;男装为对襟短衫,扣子很多,下着长裤,爱用青布包头。女装为短衣大袖,左衽开襟,滚镶花边,原着八幅罗裙,后改镶边筒裤;头缠墨青丝帕或布帕;爱好喝酒,善食辣椒、花椒、山胡椒。习惯做腊肉、甜酒、团馓和糍粑等;

H、苗族:依山傍水建寨,聚族而居。住房一般为木构干栏式的平房或楼房。平房大部分分为三间,中为堂屋用于接待客人和吃饭,两边分别作卧室和厨房;对襟大褂或左衽长衫,下穿长裤,束大腰带,头裹青色长巾,缠裹腿。女装为右衽大襟或胸前交叉式,下着宽脚长裤。多将银饰钉在衣服上,称为“银衣”;喜食酸腊味,嗜饮酒,喜糯食,有糯米粑粑,糯米饭;

J、黎族:住茅草泥房,有船形、金字塔形等,高架型属“干栏式建筑”;男子穿无领对襟上衣,下穿吊噡,结鬃缠头。女子穿对襟敞胸上衣,下穿筒裙。有些地方妇女有“儋耳”、“雕题”的古俗;习惯腌制生鱼、生肉。吃竹筒饭、爱嚼槟榔;

K、藏族:农区多垒石建碉房,牧区则住帐篷;服装肥腰、长袖、大襟。男女喜爱戴藏式金花帽,上身外套藏袍“朱巴”,男女均穿氇或牛皮的藏靴;酥油茶和糌粑为日常的主食。牧民主要以乳类和肉类为主;农区和城市以糌粑和酥油茶为主食,饮青稞酒

L、彝族:住房木结构,低矮、无窗,堂屋内的火塘,为家庭起居活动的中心。在住房的一端构筑高耸的碉楼,是彝族传统建筑的象征;凉山地区,男女都穿右斜襟贴身镶边上衣,男子下着长裤,妇子下着长百褶裙。男子头顶留“天菩萨”,裹头帕扎成“英雄结”,女子包黑色头帕,中、青年女子头覆绣花瓦式方帕。男女都穿披风“察尔瓦”;喜吃托托肉、饮转转酒。忌吃蒜;

M、白族:平坝地区住房布局为“一正两耳”、“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山区多为上楼下厩的茅草房;尚白色,男子多穿白色对襟衣,套黑领褂。大理一带妇女多穿白色上衣,外套黑丝绒短褂或红色坎肩,下着蓝布宽脚裤,以绣花布或彩巾缠头;已婚者绾髻,未婚者垂辫或盘辫于顶;善于腌制火腿、腊肉、香肠、弓鱼、猪肝、螺丝酱、饵块饵丝、三道茶等名产,还制作密饯、雕梅和苍山雪炖甜梅等;

N、纳西族:丽江的房屋多系土木结构,普遍采用“三房一照壁”的形式;山区居民多系木楞房;丽江妇女上身穿宽腰大袖大褂外加坎肩,下穿长裤、系百褶围裙,脚穿绣花鞋,出门披黑羊皮七星披肩“披星戴月”;丽江的火腿粑粑、宁蒗的琵琶和泸沽湖的酸鱼、鱼干;

O、傣族:住宅建筑以西双版纳的傣家竹楼最具特色,过去以竹子为原村料,第六家一座,属干栏式建筑,竹楼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饲养牲畜或堆放杂物;男子上着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裤,多用白布或蓝布包头;西双版纳妇女上着紧身内衣,大襟或对襟贺领窄袖衫,下身着长筒裙,梳孔雀髻。德宏妇女穿大襟短衫、长裤,束小围腰,束发于头顶;以大米为主食,德宏(粳米)、西双版纳(糯米),喜酸味及烘烤水产食品,嗜酒,喜嚼槟榔 我国主要少数民族的节日、丧葬习俗

A、蒙古族:“那达慕”大会;深埋草原不留痕迹

B、维吾尔族:肉孜节(开斋节)、古尔邦节(宰牲节);盛行速葬、土葬

C、回族:开斋节、宰牲节,婚礼多在“主麻”日举行,由阿訇证婚;实行速葬、薄葬、土葬;

D、朝鲜族:回甲节、回婚节;婚礼分别在女方和男方家两次举行;

E、壮族:歌圩节;歌圩节男女青年以歌传情,常以此寻找意中人,丙经父母请媒说亲; F、土家族:赶年;

G、苗族:芦笙节;青年男女通过“游方”,“跳月”等社交活动,自由对歌,恋爱成婚; H、黎族:三月三;儿女成年后有“放寮”习俗;婚后盛行不落夫家; J、藏族:雪顿节、望果节;实行塔葬、火葬、天葬、水葬、土葬; K、彝族:火把节; L、白族:三月街; M、纳西族:三朵节;

N、傣族:泼水节;青年通过串姑娘、“串寨子”和“丢包”等选择对象和表达爱情;进尚招赘婚;

我国少数民族重要节日的名称、过节民族、过节时间和主要节日活动场所

A、歌圩节:壮族;春、秋两季;以歌传情,还举行抛绣球,碰红蛋、踢毽子、抢花炮等活动;

B、那达慕大会:蒙古族;夏秋两季择日举行;赛马、摔跤、射箭、说书、歌舞、下棋、还有田径、拔河及球类比赛,并有电影放映、文艺表演等; C、芦笙节:苗族;农历正月十六日至二十日和九月十十七日至二十九日;跳芦笙舞,还进行斗牛、赛马、文艺表演、球类比赛等活动;

D、火把节:彝族等;农历六月二十四前后;燃火把奔驰田间,绕行宅院,载歌载舞,饮酒欢聚,并进行赛马、赛歌、斗牛、摔跤、射箭、拔河、荡秋千等活动; E、泼水节:傣族;农历清明节前后;堆沙造塔,浴佛,互相泼水,还举行赛龙舟、丢包、放高升、点孔明灯及唱歌跳舞等活动; F、三月街:白族;农历三月十五日;物贸,赛马;

G、三朵节:纳西族;农历二月和八月羊日;祭拜三朵,进行各种文娱活动;

篇2:谈中华民俗发展趋势

关键词:中华民俗,发展,演变

中华民俗源远流长,中国民间在长期的历史生活中形成了各种风俗习惯。作为群众文化标志的独特生活方式和文明进步,民俗已经成为一种贯通古今的社会文化现象,沟通着物质与精神、传统与现实的联系,是人类社会生生不息的永恒象征。民俗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并受其规律制约而沿着一定的轨迹发展、演变。

1 由粗朴到文雅,由低级到高级

最早的民俗产生于原始社会,充满着神秘的色彩,带有野蛮、粗犷的风格。由于生产力低下,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和利用还处于低级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旧有的落后习俗不断得到改造,逐渐趋向理性化和文雅化。如人类的服饰习俗,早期的服饰多是为御寒取暖,遮羞或保护身体,这当是服饰习俗产生的渊源。人类最早制作衣服的原料是和原始自然采集及狩猎联系在一起的,植物的叶、树皮、鸟皮、兽皮都是制作衣服的原料。随着人类的发展和对服饰的不同需求,在样式上产生了单、夹、棉、皮衣之别,在类型上出现了内衣、外衣、罩衣。在文明时代,服饰又显示了装饰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审美意义。各类服饰不但作工精巧,样式也不断更新。又如原始时期的舞蹈与宗教祭祀活动紧密联系,形式简单,往往是身体狂舞,大声喊叫,甚至裸体而舞。进入文明社会后,舞蹈发展成为一门表演艺术,舞蹈动作优美,格调也变得高雅。

2 由简单到烦琐,再由烦琐到简单

一种民俗形成之初,不仅形式简单,内容也较简单。在其传承和流播的过程中,形式逐渐繁缛,内容也逐渐复杂。近现代以来,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烦琐的习俗逐渐被人们简化。当然,这种简化并不是简单的回归,而是一种高层次,高品味,高水平的简化。如原始社会婚姻礼俗极为简单,进入奴隶社会后,出现买卖婚姻,礼俗也逐渐复杂。到了封建社会,形成烦琐的“六礼”婚俗。即问名、订盟、纳采、纳币、请期、迎娶。近现代以来,这一礼俗趋向简单,形成新式婚礼,甚至出现旅行结婚、集体婚礼等新风尚。

3 乡俗影响市俗,市俗辐射乡村

在漫长的原始社会中,人类生活在山野之间,只有乡村民俗。进入奴隶社会后,出现了城市,有了城市民俗。由于城市吸引众多农民进城,乡村风俗被带入城市,使都市民俗充满乡土气息,城市民俗将不同风格的各处乡村民俗融为一体,形成城市习俗特色。由于城市的经济文化比较发达,具有示范作用和相当的影响力。进城的乡村百姓,往往会将城市的某些习俗带回乡村,加以传播效仿,形成了城市民俗对乡村的辐射作用。城市对其周围乡村来说,是经济文化中心,其民俗的辐射性较强,成为该区域内重大民俗活动的中心和辐射源。特别是近现代以来,随着大众传播媒介和交通的日益发达,城市民俗对乡村的影响会越来越大。

4 由封闭到开放,由冲突到融合

一个民族的民俗,一个乡村的民俗,最初都是封闭和保守的,都自以为最好,而拒绝向其他民族、地区学习,即具有排他性。随着民族之间、地区之间交往和交流不断加强,封闭的格局被打破。各民族和各地区的民俗也得到了交流和渗透。在满、蒙、汉等民族杂居地区,我们看到,满族民俗中很多习俗是从蒙、汉民族中转化来的,而东北的汉族民俗中有很多则是汉族祖先从山东、河南、河北闯关东带来的中原风俗,还有就是从满、蒙各族吸收来的。在中外民俗关系上也是如此。由于中西风俗的巨大差异,在西方习俗东渐之初,与中国传统习俗发生尖锐冲突。后来,随着中西文化交往的加深,西方习俗逐渐被有选择地容纳,中西习俗因而逐步由冲突走向融合。这种趋势,随着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加深,还会进一步加强。

5 由传承到变异,由矛盾到统一

民俗是世代相传的一种文化现象。好的习俗以其合理性赢得民众广泛的承认,代代相传。这种传袭与继承的活动特点正是民俗的传承性标志。比如岁时节日习俗,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灯会和吃元宵;四月清明的祭祖与踏青郊游;五月初五的菖蒲艾叶、赛龙舟及吃粽子;八月十五的中秋赏月和吃月饼;除夕辞岁的年祭和吃团圆饭,都是传袭了千年以来的岁时习俗。不论各代各地有多少差异,但标志该节日的主要内容和形式却始终被承袭下来。但民俗的传承性并不是各民俗事象原封不动的代代照搬,而是随着历史的变迁,不同地区的传播,从内容到形式或多或少有些变化。各民俗事象在不同历史、不同地区的流传所出现的种种变化即为民俗的变异性。民俗的传承性与变异性是两个矛盾的统一体,是民俗发展过程中的一对连体儿,只有传承基础上的变异和变异过程中的传承,绝没有只传承不变异或一味变革而没有传承的民俗事象。如从清代满族的旗袍到现代服装的旗袍;从古代婚礼用五谷杂粮撒向新娘,做驱邪祝吉仪式,到当代用五彩纸屑撒向新娘以致庆贺,可以看到古代信仰、仪式在传承过程中的变异。随着时代的不同,地方生活的不同,民族传统的不同,在流传中变异各种民俗,是很自然的事。探讨变异性的科学规律,推陈出新,删繁就简。既要继承传统,又要革除旧习陋俗。这便是传承性与变异性的矛盾统一。

篇3:铭记中华:传说与中华民俗

中国人逢年过节家里都贴门神画,都买布老虎,买各种玩具,这些都是民俗、民间艺术。民间艺术是怎么产生出来的呢?我们还是先从故事讲起。

“伏羲盘古”与泥泥狗

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国有着丰富多彩的历史典故和民间传说,伏羲的故事便是其中最为久远的传说之一。在河南淮阳,民间现在还制作一种名为“泥泥狗”的泥塑玩具,它造型古朴,具有一种原始图腾的韵味,“泥泥狗”的由来就与伏羲有关。

淮阳的泥玩具很多,各种各样,但有一个总的名字——“泥泥狗”。传说淮阳县古时称“宛丘国”,国王有一个非常美丽的女儿。该地气候条件好,旱涝保收,百姓安居乐业。有邻国垂涎宛丘的富庶繁荣,发重兵围城。国王一筹莫展,急召众臣商议。不曾想,大臣们认为实力不济,再好的计谋也难以抵抗。国王非常生气,只得自己想出一个办法: 谁能在三日内退兵,就以公主相许。话音刚落,宛丘城外的蔡河上漂来一只大白龟,白龟上站着一只高大的黄狗。黄狗冲着城外围兵狂吠三声,只见天上飞沙走石,疾风劲吹,把敌兵一个一个全都吹到天上,然后又重重摔在地面,全部消灭。

之后,大黄狗叼着敌人首领的头颅进殿而来,把头颅往宫殿地上一扔,冲着宛丘国王大叫。人家是来要媳妇来了。公主在绣楼闻听此事后,哭成了泪人。这时,一老臣上前说:“我听说此狗颇有来历,只要将它扣于大缸之下,七七四十九天后,它会变身成人”。众人听后皆转惊为喜。三三见九,二九一十八,三九二十七……但四十四天刚过,公主便急不可耐。天刚擦亮,她就披上衣服三步并做两步到了西厢房,想一看究竟。公主把缸掀起,就见霞光万道,瑞彩千条,屋里香气扑鼻。她定睛一看,看到一个非常英俊的青年的头,但后边的身子还是一只黄狗!公主惊声尖叫,国王与大臣们纷纷赶来。该给它起个什么名字呢?众人商定,就叫伏羲。“伏”字,一个单立“人”加一个“犬”, “羲”是古代汉语的一个语气词“啊”的意思。伏羲,就是人和狗的结合(图1)。因为淮阳人敬重伏羲人祖爷,于是所有的玩具就叫做“泥泥狗”(图2),淮阳人又把它叫作“陵狗”,就是给人祖爷看守陵墓的陵狗。

据说,陵狗很灵,不仅能给全家人带来好运,还可以治病。所以,现在来伏羲陵墓前祭祖拜香的,包括台湾、港澳,也包括世界各地华侨,他们来的时候都要添把土,走的时候,都要挖一点土,然后用手绢包好,装到盒子里带回去,以作纪念。

伏羲女娲成亲与草帽老虎

草帽老虎,本是一个虎头上扣一顶草帽。传说上古时期,伏羲画八卦,畜养白龟。洪水泛滥之时,伏羲和女娲被白龟所救。他们坐着白龟,顺水漂到一座小山。所有的人在洪水中丧生了,为了人类的生存和繁衍,伏羲向女娲提出是否能够结合在一起。谁知,妹妹女娲坚决不同意,她指着天上东、西两面各一块云,说:除非这两块云合在一起。又指着山坡底下两块磨盘,说:除非地上两块磨盘也能合在一起。

话音甫落,天上的云就动了起来,东西方的云向一块合拢,而地下的磨盘也自动地滚到一起。云合了,磨盘也合了。此乃天意让他们兄妹成婚。成婚时,妹妹害羞,就用身边的蒲草,编了一只类似现在的扇子,遮住脸。

这个传说在汉代《风俗通义》、晋代《搜神记》,还有唐代《读异志》都有记载,被称为“古磨成亲、结草为扇”。在淮阳的泥泥狗当中就有这种玩具,一把小扇子盖住老虎的脸,俗话叫“扇面老虎””、“草帽老虎”(图3)。而在现实中,河流纵横、湖水丰盈的淮阳古陆,的确多次发现了白龟,像是对传说的一种佐证。

在我国古代各种习俗中,新娘子结婚时,都要盖红盖头。为什么要盖个红盖头呢?从哪儿传来的呢?有没有历史上的根据呢?很难说。所以中国的风俗习惯,若从历史上往前推都有一定依据,这都得益于咱们民俗文化的传承。人类用“草帽老虎”等民间艺术形式,让后人通过这些玩具和传说,记住祖先生活、繁衍、进化、发展的过程。

桐叶封弟、老子散丹与剪纸

逢年过节,婚丧嫁娶,都离不开剪纸。结婚要剪喜花,过年要贴窗花,老人诞辰要献寿花。剪纸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呢?

传说,周成王小时,与弟弟叔虞非常要好。一天,周成王对弟弟说,将来我要当了王,一定封你为最大的官。为表示说话算话,他随手捡起一片桐叶,到房里找来一把剪子,剪出个长方形的玉圭,以作凭信。经年之后,成王得继王位,成为周朝开国天子。他信守承诺,把弟弟叔虞封到山西的唐国。 而他剪过的那片桐叶,也被传说成最早的剪纸作品。

还有一则传说,道家学说的鼻祖、创始人老子得道成仙后,骑着青牛过函谷关,沿途看到百姓疾苦,于是他一路散丹。同时,他还用一种金箔纸,剪了好些牛,沿途散给,以补百姓畜力不足。现在民间还有歌谣,唱道:“正月二十三,老子来散丹,家家剪春牛,户户保平安”,算是对历史的一种铭记与传唱吧!

剪纸是中国最古老、最具特色的民间艺术之一。朴素的思想情感、悠久的民间习俗、精湛的手工技艺都融入到薄薄的纸片上,灵巧的双手,一剪一刻一琢磨,便幻化出千姿百态的美丽图案,争奇斗艳,异彩纷呈(图4)。代代传承的剪纸艺术,反映出中国深邃的传统思想和古老文化。

我们的一切民间艺术都是依附着民俗的节日,民俗文化而生存的。民俗与民族精神的关联,其根本的在于民俗是民族文化生命构成的基本成分。一国一民族之所以有民俗,并不是那个族群的喜好。民俗与人俱来,是民族文化生命的基因。

世界的经济越来越走向一体化,但是文化绝对不能够一体化。如果文化一体化了,民族就不存在了。民间艺术作为一种活态文化,它的价值不言而喻。尽管在中国,东乡跟西乡,十里不同俗,连做饭的做法可能都大不一样。但是,中华民族在大的方面是一致的,春节(图5)、祭祖、耍龙灯、耍狮子,习俗都是十分接近的。而在这文明的传承中,民俗文化、民间艺术无疑功不可没。

正月十五看花灯; 清明节里放风筝; 今天过节了,你得到你舅家去吧?明天是啥节气了,应该是闺女回娘家了,给娘家割块肉了吧?麦罢了,瓜果下来了,桃也好,李也好,弄一篮子,买点油馍,割一大块肉去看娘去了。每个节气都有固定的内容、固定的文化,而这些文化,教育着人们孝顺父母,怀念祖先,继承发扬先辈精神。这都是积极的,正确的,不能丢掉。保护民间艺术已迫在眉睫,不只是为了记录一种文化形态,一种充满情感的美,更是为了见证与记载祖先赋予我们的历史精神。世世代代都要有这种保护民族文化的强烈意识,维护咱们民族的尊严。

上一篇:小学生我的读书故事作文下一篇:史铁生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