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带教心得体会

2024-04-26

导师带教心得体会(共8篇)

篇1:导师带教心得体会

导师带教总结

2010年9月,在我校开展的“导师带教”活动,我与柳亚红老师结成师徒关系,我以身作则,深入教学研究。在本学年的教学工作中,我总是身先士卒,带头做好学校的教学研究工作。因此,我和徒弟时刻注意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自建立帮带关系以来,结合实际教学工作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规范了教案,尤其在教学目标的确立上,我们两个人进行过多次探讨,使得教学目标更加符合新课标的理念,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2、帮助柳老师备课,分析教材,使其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课堂上能应用自如。

3、经常深入课堂听柳老师的课,指出她课堂上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帮她改进了教学方法,使她的课堂变得更加生动。

4、听课后的评课和小结也是必不可少的内容。每节课后,我都会对她所讲内容进行小结,找出成功与不足,完善教学,达到提高教学的目的。

5、除了针对她的备课、听课加以指导外,她也多次深入我的课堂,实地体会我的课堂教学,并通过对比查找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

一年来,在我们双方的不断努力下,无论是从专业理论知识,还是业务水平,柳老师都得到了提高,并且已经适应了初中英语教学要求。

此外,我 勇于创新,搞好教学工作。本学年,我坚持做好教育科研工作。在其他工作方面,我也积极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与学校其他教师密切合作,付出了辛勤的汗水,也收到了很好的成绩。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是我一贯的工作作风,同时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学校的支持更加激励着我不断学习,不断前进,不断创新,以期取得更大的进步。以后我会更加无私的把我所知道的教给别人,我们共同研究,共同学习,共同提高,不断的为我们密云六中的教育事业填砖增瓦。

导师带教总

密云六中魏银香

2011年12月结

篇2:导师带教心得体会

为了增强校园教科研氛围,学校积极搭建了“师徒结对”这一平台——以“传、帮、带”为主要手段,开展了师徒结对活动。活动伊始师徒双方签订了《师徒结对协议书》,明确了双方的职责和义务。根据自身特点特制定本学期起规划如下:

一、勤学多问,认真备课

根据教材介绍和教研员提供的教案,结合自己班实际,认真备好课,有疑问及时询问师傅,做到勤学多问,尽快适应教师岗位,成为师傅优秀的徒弟,不让师傅失望。

二、听课学习,转化经验

师傅是一名非常有经验的优秀班主任,很有带班经验,教学能力也很强,要多听师傅的课,从课程中吸取优秀经验,内化为自己的能力,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三、多讲多练,指导提高

篇3:药学专业实习生导师制带教体会

进入21世纪后, 以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中南大学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高校开始在部分院系尝试本科生导师制。导师制的核心是按照学生的个性, 帮助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 其在我国研究生教育中早已施行, 并取得了良好效果。笔者在对药学专业实习生采取导师制, 通过对实习过程和结果的分析, 认为这一模式它能督导学生学习, 便于管理学生,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更有利于教学相长, 达到师生双赢。笔者对药学专业实习生采用导师制, 对这一年来作为带教导师的经验和心得写下来交流探讨。

1 导师条件

具有中级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或具备本科以上学历工作满五年以上, 业务精良, 热心实习生带教工作。导师和实习生按照1:1配备。

2 导师心得

2.1 鼓励学生在提问中学习

《南方日报》报道过这么一个故事, 著名学者、职业经理人李开复先生在广州某著名高校做演讲, 李先生长期接受的是美式教育, 按照国外的习惯, 在演讲的后阶段会留出一些时间让听众提问的, 结果, 一些天之骄子的提问竟然是“李先生, 我能不能与您合个影”, “李先生, 能不能请您给我签个名”, 直问得李先生哭笑不得。中国文化的最大流弊是努力培养会听话的孩子, 而不是培养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中国教育的最大流弊在于致力培养会回答问题或者会做题的学生, 而不是会提出问题的学生。因为, 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往往不怎么听话, 会提问的学生往往被认为爱出风头或刁难老师, 不仅得不到应有的鼓励, 反而会受到传统思想的排斥和习惯势力的打压。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正宁教授在谈及中国学生和外国学生的差别是, 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 中国学生善于回答问题, 而不善于提出问题。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要重要。因为提出一个问题是创新的开始, 也是创新的动力。科学研究始于问题, 终于新的问题。所以, 导师在带教中既要积极鼓励实习生大胆发问, 又要设法保护其发问的积极性。实习生存在差异, 有些提出的问题质量好、价值高, 有些问题质量一般、价值不大等, 但这些问题比金子还宝贵, 需要老师悉心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 比操作能力和实习出科考试成绩更有价值, 需要老师适时引导、耐心培养。所以, 实习生导师要善待学生提出的问题, 爱护和鼓励提出问题的学生。

2.2 多鼓励学生

心理学家指出很多人回顾以往的经历时都会发现, 他之所以在某个方面成绩卓著, 是因为曾经有人以某种方式鼓励过他。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长处, 作为一个好的实习生导师, 应该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尊重学生的人格, 以欣赏的眼光去看待、赞赏实习生。有时, 我会有意给学生布置一些难度较大的操作任务或练习, 然后多给他们一些自主发挥的空间, 这时我发现, 实习生往往会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 他们的能力实际在我们的预料之外。作为实习生导师, 有时是太不相信我们的实习生了, 低估了他们的能力, 总是不敢太放手任他们自由探索, 实际在无形中影响了学生自学、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另外, 批评实习生不要在众人面前批评, 而是选择合适的地点, 合适的时间, 既能让他改正错误, 又不会让他在众人面前伤了自尊。总之, 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减轻学生心理上的负担, 增加对药学工作的热爱和干好工作的信心。

2.3 以人为本和以情带教

现在的实习学生大多为八零后或九零后, 很多人是独生子女, 比较以自我为中心, 缺乏团队合作精神, 到了生疏的实习环境, 易产生无所适从的心理[3]。正所谓, “亲其师, 信其道”。导师与学生是平等和民主的关系。其要教育好学生, 首要的任务是要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导师要放下架子, 与学生多沟通, 跟他们交朋友, 在生活上、学习上都关心他们。让每一位同学能随时感受到亲切、温馨、随和、自然。处处浸润平等、宽容、理解和鼓励。在老师的关心和爱护下, 同学们潜能会充分发挥, 特长充分展现, 才能做到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4]。

带教老师应主动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能从细节发现问题, 及时与学校老师和家长沟通, 关心爱护学生。良好的带教环境, 人际交往与积极互动是产生教与学情感共鸣的重要条件, 也是导师有效带教的基础。老师对学生关心和爱护, 是影响、增进师生交往的前提。此外, 实习生进入临床药学部实习后, 各项科研技术操作缺乏经验, 教师自己操作的多, 对学生手把手教得少, 这样不同程度地加重实习生的心理负担。不要因为他是学生, 带教教师担心学生出错, 只让学生干一些比如取蒸馏水、递移液器等最为简单的操作, 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 对学生操作做到原则要严格, 操作要放宽。

2.4 举办学术讲座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十六条规定"本科教育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理论、基本识, 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 具有从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医学知识不断更新、日新月异, 实习生除了要充分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操作能力外, 还必须要了解当前的学术动态, 专业领域发展程度、研究方向及各种学术观点。学术讲座为医学生提供一个重要的与交流平台, 特别是对当前医学发展的新问题和新进展, 有效地拓宽他们的知识面。通过交流学习新的理论和新观点, 及时了解、掌握大量国内国际科学研究的发展和动态, 吸纳他人的真知灼见, 多角度、多层次、反复思考, 有利于激发出医学生新的思维、引发出新的研究[5]。激励医学生继往, 不断学习进取的科研态度。作为集教学和科研于一体的教学医院, 实习生聆听各类学术讲座, 有利于培养高层次、素质, 具备创新思维的学术型人才, 以及能直接为医事业服务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我们和药剂科合作每隔一周就会给实习生举办一次学术讲座, 讲授内容会根据实习生的兴趣和以后工作的需要, 充分征求实习生和辅导员的意见。例如他们曾提议多学习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我们便组织院内相关的专家做了一系列的学术讲座, 实习生感觉受益匪浅还和辅导员一起给我们写了感谢信。总之, 讲座中应介绍实习生感兴趣而又与临床实践密切相关的新动态、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 以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3 导师制的成效

3.1 有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

素质教育要求教育要有利于人的全面协调发展, 而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则是相统一的, 全面发展是以个人合乎本性的自由发展为条件的。由于每个大学生所处的环境不同, 具有的自身素质和客观条件也不同, 形成的兴趣和特长也就各不相同。他们需要更加明确和有个性的学习目标、更加专业的学习和生活指导。个性化教育是发展学生个性的一个重要教育模式, 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是“因材施教”原则在学校的一种体现。但是, 由于大学生个性张扬、发展随意性强, 其发展需要专业教师和管理者的悉心引导。

实习生导师制是遵循这一教育规律而的, 它是个性化教育的需要, 其主旨在于为教师与学生创造一个沟通的桥梁, 凸显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 有效地遵循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 一方面导师能更好的了解学生的专业学习、思想和生活情况, 制定适合学生就业发展的学习模式。另一方面, 导师可以经常与学生聊天, 在愉快的气氛中, 解决学生在学习, 生活中的难题, 进一步拉近学生与教师的距离。其次, 导师可以弥补辅导员不能面面俱到的现况, 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在这种教学制度中, 导师具有教育者与管理者的双重身份, 不但要授之以知识, 而且利用言传身教对其进行熏陶, 有效促进教学与育人的统一, 并充分发挥教师的育人作用[6]。

3.2 有助于教学相长和增进师生情谊

药学专业实习生导师制的实施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师生互动、交互式指导与学习的过程。通过导师的悉心指导, 既有利于学生学识、能力等方面素质的增长, 也能促进导师加强自我学习和再教育, 自觉不自觉地使知识体系得到更新与充实, 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和指导水平。例如自从作为药学专业实习生导师之后, 我会去图书馆翻阅文献资料或到网上查询最新的医学知识, 并加紧自己的业务及其他方面的学习, 不断补充自己的知识, 力争自己从思维、语言、体态等方面表达准确到位, 从而带动实习生的不断进步, 提高自己的带教质量。其实质就是起到了教学相长和优化师资的作用。

药学专业实习生导师制的实施, 使得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增加, 增进了彼此间的了解。学生尊敬导师, 从导师那儿学到不少知识, 提高了能力;导师爱护学生, 从指导学生和学生成长发展中得到了乐趣和成就感, 加强了自我学习, 提升了指导能力。双方不仅仅是普通的师生关系, 更是良师益友, 很多实习生实习结束和我都是好朋友。总之, 药学专业实习生导师制不仅融洽了师生关系, 而且培养了和谐默契互信的师生情谊[2]。

3.3 有助于实习生身心健康发展

实习生正处于身体、心理的成长和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实习生处于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特殊过度阶段, 是思想发展从不成熟逐渐走向成熟的特殊时期, 也是其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 会受到就业压力、同学间竞争、社会风气冲击, 以及家庭经济状况和情感变化等引发的矛盾与碰撞, 往往会使大学生无所适从, 甚至出现心理障碍等严重问题。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等诸多方面。实习生身上表现出来的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不足, 思想情绪缺乏稳定性, 自我控制力较弱以及心理方面的障碍等问题, 都说明必须加强教育和个别引导, 而我们现行的大一统的管理制很不适应这一需要。恰恰相反, 在实习生导师制下的导师则可以与学生进行个别交流, 针对学生个体的不同情况进行个别引导。同时, 导师们还可以通过自己的思想观点、自身的人格魅力与广博的学识来影响学生, 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管理制度存在的不足。每个实习生拥有自己的导师, 能给予关爱和稳定的成长环境, 在学习上得到及时的帮助, 在生活和情感上得到及时的关心, 让实习生在关心互助的环境中为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3.4 有助于提高毕业论文写作质量

在对药学专业实习生没有采用导师制之前, 毕业论文写作成为一大难题。导师制之后, 导师会从课题选题、计划书的撰写、课题研究的过程等环节进行把关, 带领实习生高质量地完成实验和毕业论文。在此过程中, 学生掌握了整个科研的立项、完成和结题过程, 提高实习生的科研意识、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 营造浓厚的学术科研氛围, 能培养医学生对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和科研意识的形成[7]。对医学生未来从事医学科研事业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深远意义。如在引导实习生查阅资料过程中, 便可以使其掌握医学科研的专门理论, 了解医学科研的原理、程序和方法, 启发与诱导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培养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锻炼医学生的表达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动手能力、解决困难的能力。而发现、分析和解决新问题的过程, 正是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及奉献科学精神的全面展现过程。

总之, 实习生导师制可以根据实习生的特长、爱好和个人优势, 有的放矢地做个性化的指导, 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 架设了导师和实习生之间感情的桥梁, 使实习生倍感关怀和温暖, 有利于其身心健康的发展。实习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对实验和论文的完成, 提升了其科研意识和兴趣, 对其未来从事医学科研事业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深远意义, 这一切为其今后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实习生导师制在素质教育中的这些优势正是我们过去实行的班主任、教学秘书和辅导员制的传统管理模式的软肋。传统的教育一切都是统一标准, 根本谈不上因材施教, 个别指导。一个辅导员带几十甚至上百个学生, 根本无法了解每个学生的个体情况、思想意识、发展状态, 所以, 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基本无人问津, 这就是传统管理模式的一大缺陷。由此, 实习生实行专业导师制势在必行, 我们的做法密切联系实际, 可操作性强, 具有良好的推广前景。

参考文献

[1]胡晋红, 石力夫, 蔡溱, 等.适应药学模式的发展, 探索本科生实习改革[J].药学服务与研究, 2003, 3 (1) :16-18.

[2]陈远明, 黄维宪.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优势与作用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09, 27 (631) :153-154.

[3]李淑萍.提高护理学生实习质量的探讨[J].医药产业资讯, 2006, 3 (13) :121.

[4]沈爱宗, 刘琳琳, 唐丽琴, 等..规范药学专业实习生带教工作的实践和体会[J].安徽医药, 2011, 15 (1) :131-132.

[5]王新华.对大学生参加科研活动的思考[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2007, 24 (3) :72-75.

[6]于世明, 赵为.本科生导师制的理论与实践[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2011, 35 (163) :120-122.

篇4:“高校导师带教”校本研修案例

关键词:高校导师带教 ; 校本研修 ; 案例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7-011-001

校本研修是指以学校教育、教师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切入口,以学校教师专业成长需求为目的,以学校自身力量、资源优势为依托,在教师发展共同体相互作用下,进而在教育专家的指导与专业引领下,由学校自行设计与策划安排实施的一系列、分阶段、有层次的教师实践与研究彼此融合的过程与活动。

校本研修有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多种功能,2014年我校校本研修的一个典型案例是《高校导师带教研修——初中骨干教师专业再成长的校本实践研究》。

一、我们的设想

2013年之前,我校只有1位特级教师、1位大市学科带头人、15位市区学科带头人,落后于同类型学校。而在对我校40岁以下的教师进行的“在教师专业发展中有何建议?”的调研中,绝大多数中青年教师希望得到各种更专业、更有效的教师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的机会,获得更高层次的理论指导。因此,“促进骨干教师专业再成长”成为学校校本研修的一个重要课题。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是以科研为龙头、高层次人才培养为目标,集科研、教学、管理和服务于一体的教学与科研单位,于是学校想借助华东师范大学的科研学术力量,落实我校发展规划,凝聚骨干教师团队,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和层次,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推动课程改革深入发展,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二、我们的方案

2013年9月,我校与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签订了合作项目协议书。项目分两期,在三年内完成。每期华师大派出五名教授,每位教授分别带教三位研修学员。按照协议书,他们为每名骨干教师制定了培养计划与个人专业成长方案;指导骨干教师在听科研讲座或其他教研活动的基础上,完成4篇学习体会;指导骨干教师认真开好三堂课,完成三篇教学设计与课堂行为反思,从而促进校本教研活动;指导骨干教师在读书的基础上,完成两篇读书札记;指导骨干教师完成一项行动研究课题,并完成一篇教科研论文。导师来校指导每学期不少于三次,研修的平江骨干教师要在导师的指导下,围绕学校课改和学校发展确定研究方向,开展研究,期间要有研究成果在知网收录的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其读书笔记和论文以及研究团队的研究成果将汇编成集。

三、我们的收获

1.提升学校课改品味。我校的课改进入关键期,学校与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的合作项目——高校导师带教研修,为学校的实践探索找到了理论依据,为学校的课改从更高层面找准定位、明确方向,可以说是一次从实践上升到理论、又用理论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理论的深化和升华过程。

2.提供教师展示机会。在教授们的推荐下,我校教师参加了第二届“华夏杯”全国中学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全国首届洋思高效课堂教学大赛、全国中小学微课程设计与翻转课堂教学实践优秀成果展示、全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创新教具交流等,获得了五个一等奖和多个其他奖项。我校教师带着“学·教·评相融合的课堂” 研究与实践成果参加了华师大第12届国际课程论坛“指向改进的教学与评价”会议,受到了与会专家的关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12月1~5日,学校成功举行了为期一周的“思练结合、学教融评——探寻苏式课堂”华师大带教骨干教师汇报展示课,这项活动为我校骨干教师提供了锻炼、展示的平台。

3.提高教师科研能力。按照研修项目的要求,在导师们的引领和督促下,学员们养成了每开一次课、每听一次专家讲座、每看一本书、每参加一次沙龙活动,甚至有时聊到感兴趣的话题后,都会总结、思考,形成文字,乃至论文,思和记逐渐成为一种习惯。第一批研修学员基本上都是各个学科的教研组长,他们又将研修的理念、研修的习惯带到了本组,扩大了校本研修的成果。

4.提振教师专业成长。通过导师的听课、评课,学员们潜移默化地学会从理论的高度清晰地剖析一节课的得与失;通过参加导师安排的外出参观学习或研修团队沙龙活动,学员们能够在与导师的互动交流中解疑释惑,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思路,学员们在教学中自信心大增,大胆尝试,改变原有风格,突破固有模式,教学方法更多变,教学手段更灵活。

5.提点教师以生为本。教授们每一次踏进课堂,每一次与研修学员沟通,总是将“以生为本”放在首位,一言一行中始终渗透着对学生的关爱、关注和尊重。教授们提出课堂上的老师要十八般武艺样样精,游戏、辩论、竞赛换着方法指导学生学习,这样才能让学生有新的期盼,有学的动力;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要探究其元认知,而非简单的批评和订正;在课堂上除了师生互动,更要重视生生互动,“学习金字塔”顶端上的“听讲”只占学生学习的一部分,更多的是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自主学习。

四、我们的反思

1.调整研修节奏。纵观第一期的带教研修活动,可以看出后期活动过于密集,除了行动研究课题的结题和论文答辩外,还安排了“思练结合、学教融评——探寻苏式课堂”的课堂展示活动、微讲座、主题沙龙等,使研修学员疲于应付。针对第一期研修过程 “前松后紧”的现象,第二期带教研修活动将整体规划,统筹安排。

2.提高研修实效。带教的五位华师大导师虽然都是国家各个学科领域中的领军人物,但他们对初中教育尤其是苏州市的初中教育课堂接触并不是很多,而每次都是匆匆来匆匆走,研修学员们希望除了得到一些宏观的指导及建设性的意见,能够和教授有更多的接触机会,让教授更多地了解初中教育的实际情况,让学员有更多机会提问、教授有更多时间解惑,以便学员获得更多、更具体、更针对性的学科指导。

3.拓展研修范围。在研修活动中,尽管研修学员获得了很多展示交流的机会,但他们更希望借助华东师范大学这个高平台,有更多的机会“走出去”参与观摩学习,与更多区域的优秀教师开展交流,从而提高课程实施能力;希望教授推荐优秀的教育书目,组织讨论,指导阅读,来拓展研修的宽度和深度。

篇5:导师带教协议书

甲方(指导教师):

乙方(被带教师):

根据《丰台区青蓝工程项目实施方案》,为了充分发挥特级教师、市级学科带头人和市骨干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保证导师带教工作取得实效,经过甲乙双方的自愿选择,特级骨干教师工作室认定,由甲方担任乙方指导教师,并就有关事项达成如下协议::

一、甲方带教乙方:自_2016_年9月至2018年7月止。

二、甲方责任

1、原则上,特级教师、市级学科教学带头人对区级及以上骨干教师进行指导,指导侧重在专业理论及教科研方面;市级骨干教师对校级骨干教师进行指导,指导侧重在教育教学实践方面。

2、根据乙方的自身特点和教育教学实际需要对其进行全面指导,一要带德,培养良好的“师德”;二要带才,提升其专业水平;三要带教,提高其教育教学技能;四要带研,指导其开展教研和科研。

3、带教初期帮助乙方制定个人发展目标,并结合此目标制定带教周期内要达到的带教目标。在带教周期内的每学期初要制定本学期的带教计划,包括带教内容和具体措施。

4、每学期对乙方的指导不得少于5次,每次活动不少于两学时。采取面授指导为主,多种形式辅助的带教活动形式。

5、根据工作室下达的“八个一”量化指标(见下文)完成相应的带教任务。不定期的审阅学员提交的过程性材料,在每学期末按要求完成评价反馈。

三、乙方责任

1、尊重甲方,认真完成甲方安排的每一项任务,谦虚谨慎、勤奋好学,努力提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2、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一要学做人,即为善,求真;二要学思想,即教育教学理念;三要学本领,即教育教学基本功。

3、在甲方的指导下积极从事教学实践,课堂教学向甲方全面开放,接受甲方的面授、听课等方式的指导,并认真做好活动记录,积极开展教学反思。

4、按照工作室下达的“八个一”量化指标完成相应的带教任务。具体为: 一个目标:在带教周期(两年)内制定一个个人成长目标,并同导师一起制定一个带教目标。

一个计划:每学期同导师一起制定一个带教计划,包括带教内容、实施方法和措施。

一篇活动记录:带教活动每学期至少五次,在每次活动后需撰写一篇活动记录。

一节汇报课:在导师的指导下,每学期要在校内或集群内上一节汇报课,并撰写相应的听课记录表,教学设计,制作课堂实录光盘。

一篇论文:每学年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一篇较为精辟的教育教学论文或教学案例。

一项课题:每个带教周期内(两年),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一项教育教学课题研究,按照研究进度撰写开题报告、中期总结、结题报告等研究过程性材料。

一篇总结:每学期写一篇带教总结。

一篇读书笔记:每年读一本由导师推荐的书籍,读后写一篇读书笔记。

5、积极参加“青蓝杯”系列竞赛及其他各类教学评优活动。

四、其他:本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签订之日起生效。

甲方(签名): 乙方(签名):

乙方学校(盖章)

篇6:导师带教心得体会

关键词: 高校导师 骨干教师 带教 研修 专业成长

“导师”一般是指高等学校或研究机关中指导他人学习、进修、或撰写学术论文的教师或科研人员,他们相对注重理论方面的引领。而“带教”一词常见于“师傅带教徒弟”、“老教师带教新教师”,师傅、老教师相对注重实践层面的引领,帮助徒弟、新教师尽快适应工作环境、熟悉工作流程。当青年教师经过多年的历练,他们之中会涌现出一批较高师德修养和职业素质的骨干教师,这个群体具有一定的教育经验,但如何让他们突破发展瓶颈?如何让他们进入更高的成长平台?高校导师的带教为此提供了一条途径。

一、规划带教方案,推动初中骨干教师梯队建设

在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主任孔企平教授的支持下,2013年9月我们签订了合作项目协议书。项目分两期,在三年内完成。每期华东师大派出五名教授组成导师组,每位教授分别带教三位研修学员,每月定期到我校进行指导。按照协议书,导师组和我校共同制订了骨干教师专业成长方案:在每期一年半的研修期内,每位骨干教师在导师的引领下,根据自己的强项和弱势确定研修方向和研修计划;在听科研讲座或其他教研活动的基础上,完成四篇学习体会;每月向导师开一节公开课,并上交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反思;阅读专业书籍,完成两篇读书札记;参加一次学术沙龙,围绕教学中的实践和思考,向导师提出问题;完成一项教学实践行动研究课题,完成一篇教科研论文。研修期间,被带教的骨干教师要有研究成果在知网收录的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其读书笔记和论文及研究团队的研究成果将汇编成集;研修结束时,被带教的骨干教师将赴华东师大参与论文答辩,完成带教方案各项要求的研修学员才能颁发结业证书。

二、依托高校导师,提升初中骨干教师专业素养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是以科研为龙头、高层次人才培养为目标,集科研、教学、管理和服务于一体的教学与科研单位。该系一贯强调研究的科学性与前瞻性,突出研究设计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我国教育研究的重点和教育决策的重要学术单位之一。为了落实我校整体发展规划,我们借助华东师范大学的导师学术力量,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和层次,培养一支兼具实践经验和理论素养的初中骨干教师团队,引领学校师资水平的整体提升。

让我们这些骨干教师们感触最深的是,高校导师们每一次的带教指导,总是将“以生为本”放在首位,对于研修学员中不规范的教学行为总是毫不客气地及时纠正,导师们的一言一行始终渗透着对学生的关爱、关注和尊重。教授们提出课堂上的老师要十八般武艺样样精,游戏、辩论、竞赛换着方法指导学生学习,这样才能让学生有新的期盼,有学的动力;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要探究其元认知,而非简单地批评;在课堂上除了师生互动外,更要重视生生互动。某些学员表示通过高校导师带教研修,从过去的钻研教材、教好教材,转变为倾听孩子们的声音,尊重孩子们的想法,调动孩子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爱学、乐学、会学。

三、明确研修方向,激发初中骨干教师内驱动力

在高校导师们的带教下,这些骨干教师们有的将研修方向着眼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如: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初探、提高初一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举措、初中地理“图说”作业的设计和实践初探等;有的将研修方向着眼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如:初中数学教学落实“双核”结构的实践研究、打造思维可视化的高效历史学习方式、打造“一个‘愚者’在观察,无数个‘精灵’在行动”的灵动课堂等;有的将研修方向着眼于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如:“问究―研究―探究”初中生物课堂实践研究、追问式教学方法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把握提问张力,构建有效课堂”――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的“四度”策略、打造“学生思维活跃,敢于质疑、释疑的课堂”等;有的将研修方向着眼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如:例谈以学生“学”为中心的高效教学方式、初中物理“自主型”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初中语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初探与思考等。

四、立足课改实践,提升初中骨干教师研修能力

我校的课改进入关键期,能否继续推进,能否取得成果,需要骨干教师们对课改目标和要求的深入理解、深入研究,而骨干教师要善于学习,懂得反思,有全新的教育理念,离不开更高层次专家的指导和引领。学校与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的合作项目――高校导师带教研修,为我们学校的很多实践探索找到了理论依据,为学校的课改从更高层面找准定位、明确方向,可以说是一次从实践上升到理论、又用理论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理论的深化和升华过程,在提高骨干教师专业素养、促进骨干教师专业发展的同时,使得我校课改的后劲更足,使得我们在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和学校文化高品质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按照带教研修方案的要求,在导师们的引领和督促下,学员们每开一次课、每听一次专家讲座、每看一本书、每开一次沙龙,甚至有时聊到感兴趣的话题后,都会总结、思考,形成文字,乃至论文,思和记逐渐成为一种习惯。高校教师带教研修让我们的老师把平时教学中零散的、在课堂随机生成的一些课改实践经验进行提炼总结,引领我们的老师在经验的基础上作理性的思考,尤其是通过行动课题研究,着力解决在课改中的实际困难和疑惑。第一批研修学员基本上是各个学科的教研组长,他们将研修的理念、研修的习惯带到本组,为本学科的课改实践提供专业支持,将学校“思练结合、学教融评”的课改理念贯穿日常教学中。

五、创设展示平台,促进初中骨干教师专业成长

为了展示我校的课改成果,为了给骨干教师提供一个锻炼和提升的机会,围绕学校“思练结合、学教融评”的课改方向,我们举办了为期一周的“华东师大带教骨干教师汇报展示课”活动,每天安排三位骨干教师开课,每天请一位导师开设微讲座进行点评。而为了成功举办此次活动,导师们和每一位初中骨干教师进行了充分的沟通,每一份精心设计的教案都凝聚着导师和研修学员共同的智慧。这次活动,吸引了近800名来自苏州大市及绍兴、济宁等地的教师前来听课、交流,课堂里常常挤满了听课的老师,来得晚的只能坐在走廊里听课。

这项活动为骨干老师提供了展示的平台,扩大了我校课改成果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苏州市教育局在其官方网站上进行了推介。某些专家作了如下点评:平江中学的老师善于运用生活化的场景,内化学生的生活体验,促使学生通过生活生成知识、生成能力;今天听课的最大感受就是平江中学“思练结合、学教融评”的新课堂模式很好地改进师生互动的方式,让课堂更具有生命力。

篇7:导师带教心得体会

一、规划带教方案, 推动初中骨干教师梯队建设

在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主任孔企平教授的支持下, 2013年9月我们签订了合作项目协议书。项目分两期, 在三年内完成。每期华东师大派出五名教授组成导师组, 每位教授分别带教三位研修学员, 每月定期到我校进行指导。按照协议书, 导师组和我校共同制订了骨干教师专业成长方案:在每期一年半的研修期内, 每位骨干教师在导师的引领下, 根据自己的强项和弱势确定研修方向和研修计划;在听科研讲座或其他教研活动的基础上, 完成四篇学习体会;每月向导师开一节公开课, 并上交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反思;阅读专业书籍, 完成两篇读书札记;参加一次学术沙龙, 围绕教学中的实践和思考, 向导师提出问题;完成一项教学实践行动研究课题, 完成一篇教科研论文。研修期间, 被带教的骨干教师要有研究成果在知网收录的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 其读书笔记和论文及研究团队的研究成果将汇编成集;研修结束时, 被带教的骨干教师将赴华东师大参与论文答辩, 完成带教方案各项要求的研修学员才能颁发结业证书。

二、依托高校导师, 提升初中骨干教师专业素养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是以科研为龙头、高层次人才培养为目标, 集科研、教学、管理和服务于一体的教学与科研单位。该系一贯强调研究的科学性与前瞻性, 突出研究设计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是我国教育研究的重点和教育决策的重要学术单位之一。为了落实我校整体发展规划, 我们借助华东师范大学的导师学术力量, 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和层次, 培养一支兼具实践经验和理论素养的初中骨干教师团队, 引领学校师资水平的整体提升。

让我们这些骨干教师们感触最深的是, 高校导师们每一次的带教指导, 总是将“以生为本”放在首位, 对于研修学员中不规范的教学行为总是毫不客气地及时纠正, 导师们的一言一行始终渗透着对学生的关爱、关注和尊重。教授们提出课堂上的老师要十八般武艺样样精, 游戏、辩论、竞赛换着方法指导学生学习, 这样才能让学生有新的期盼, 有学的动力;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 要探究其元认知, 而非简单地批评;在课堂上除了师生互动外, 更要重视生生互动。某些学员表示通过高校导师带教研修, 从过去的钻研教材、教好教材, 转变为倾听孩子们的声音, 尊重孩子们的想法, 调动孩子们的主观能动性, 使学生爱学、乐学、会学。

三、明确研修方向, 激发初中骨干教师内驱动力

在高校导师们的带教下, 这些骨干教师们有的将研修方向着眼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如: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初探、提高初一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举措、初中地理“图说”作业的设计和实践初探等;有的将研修方向着眼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如:初中数学教学落实“双核”结构的实践研究、打造思维可视化的高效历史学习方式、打造“一个‘愚者’在观察, 无数个‘精灵’在行动”的灵动课堂等;有的将研修方向着眼于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如:“问究—研究—探究”初中生物课堂实践研究、追问式教学方法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把握提问张力, 构建有效课堂”———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的“四度”策略、打造“学生思维活跃, 敢于质疑、释疑的课堂”等;有的将研修方向着眼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如:例谈以学生“学”为中心的高效教学方式、初中物理“自主型”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初中语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初探与思考等。

四、立足课改实践, 提升初中骨干教师研修能力

我校的课改进入关键期, 能否继续推进, 能否取得成果, 需要骨干教师们对课改目标和要求的深入理解、深入研究, 而骨干教师要善于学习, 懂得反思, 有全新的教育理念, 离不开更高层次专家的指导和引领。学校与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的合作项目———高校导师带教研修, 为我们学校的很多实践探索找到了理论依据, 为学校的课改从更高层面找准定位、明确方向, 可以说是一次从实践上升到理论、又用理论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理论的深化和升华过程, 在提高骨干教师专业素养、促进骨干教师专业发展的同时, 使得我校课改的后劲更足, 使得我们在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和学校文化高品质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按照带教研修方案的要求, 在导师们的引领和督促下, 学员们每开一次课、每听一次专家讲座、每看一本书、每开一次沙龙, 甚至有时聊到感兴趣的话题后, 都会总结、思考, 形成文字, 乃至论文, 思和记逐渐成为一种习惯。高校教师带教研修让我们的老师把平时教学中零散的、在课堂随机生成的一些课改实践经验进行提炼总结, 引领我们的老师在经验的基础上作理性的思考, 尤其是通过行动课题研究, 着力解决在课改中的实际困难和疑惑。第一批研修学员基本上是各个学科的教研组长, 他们将研修的理念、研修的习惯带到本组, 为本学科的课改实践提供专业支持, 将学校“思练结合、学教融评”的课改理念贯穿日常教学中。

五、创设展示平台, 促进初中骨干教师专业成长

为了展示我校的课改成果, 为了给骨干教师提供一个锻炼和提升的机会, 围绕学校“思练结合、学教融评”的课改方向, 我们举办了为期一周的“华东师大带教骨干教师汇报展示课”活动, 每天安排三位骨干教师开课, 每天请一位导师开设微讲座进行点评。而为了成功举办此次活动, 导师们和每一位初中骨干教师进行了充分的沟通, 每一份精心设计的教案都凝聚着导师和研修学员共同的智慧。这次活动, 吸引了近800名来自苏州大市及绍兴、济宁等地的教师前来听课、交流, 课堂里常常挤满了听课的老师, 来得晚的只能坐在走廊里听课。

这项活动为骨干老师提供了展示的平台, 扩大了我校课改成果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苏州市教育局在其官方网站上进行了推介。某些专家作了如下点评:平江中学的老师善于运用生活化的场景, 内化学生的生活体验, 促使学生通过生活生成知识、生成能力;今天听课的最大感受就是平江中学“思练结合、学教融评”的新课堂模式很好地改进师生互动的方式, 让课堂更具有生命力。

在近两年的时间里, “高校导师带教初中骨干教师专业成长方案”不断推进、不断修改、不断完善, 第一期研修学员已结业, 第二期学员开始投入研修之中。在高校导师的带教下, 骨干教师自觉地将新的信息、新的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 不断提高课堂品质;在高校导师的带教下, 骨干教师有意识地将原发性的、碎片化的工作经验提炼升华, 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打造自己的课改模式, 逐渐从“教学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变;在高校导师的带教下, 骨干教师从关注教材、关注教法, 转向关注学生、关注学法, 更注意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更注意研究学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 更注意营建民主的、互动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在高校导师的带教下, 骨干教师在专业化的道路上不断走向成熟。第一批研修学员基本是各个教研组的组长, 随着这批骨干教师的成长, 他们在本学科形成强有力的辐射, 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给传递给全组教师, 有效地推进我校的课程改革, 有效地推动高效课堂的建设, 在2015年的中考中, 我校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考取四星级高中的人数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

参考文献

[1]范桂宁.与师范院校合作培养幼儿园骨干教师的实践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 2015 (06) .

篇8:导师带教心得体会

一、班导师工作选题的确定

工作伊始的活动内容就是在学生中通过座谈交流、网络联系以及班委动员等方式熟悉了解了每一位学生的个人情况、兴趣爱好和疑难困惑。在汇总了班级学生的总体需求后,我们发现,专业认同感欠缺、学习动力薄弱、自我发展方向不明确是目前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帮助学生认识自身特点、明确学习目的、做好学业计划和职业生涯规划成为我们班导师工作的首要任务。为此,我们拟定了以了解国内其他院校相关专业为调研和比较的班导师活动原则,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专业定位和职业预期。

二、营养学相关专业院校的选择和教学背景比较

经过同学们前期调查,共同确定了国内本科教育中涉及营养学的代表性院校,并将其归为三类:医科类、综合类和农科类。为此选择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和南京农业大学三所院校为各自代表,对其本科生教学进行分析比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营养系成立于2004年12月,是在原公共卫生学院营养教研室基础上,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瑞金医院、仁济医院等临床营养中心(或科)的人才资源和科研力量整合而成,同时也是上海市医学重点学科—营养卫生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交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系为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的下设专业,该专业成立于1993年,以培养优秀的食品科学人才为目标,培养的人才大多活跃在食品行业的各个领域。南京农业大学中涉及营养专业相关的动物科学专业为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的三个本科专业之一。动物科技学院在9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于动物科学各领域取得了一批丰硕的科研成果,培养了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任继周教授和刘守仁教授在内的一大批高级专门人才。

三、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比较

为了更全面了解上述三类院校中营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内容,我们采用现场走访、学生座谈或是电话咨询等方式初步获得三类不同院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异同点。首先从培养目标上来看,三类院校根据各自专业的人才就业定位不同制定相应的培养目标:医科类院校的营养专业主要培养具有现代医学、营养学和食品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熟悉营养相关疾病的营养防治,熟悉营养与食品卫生检验、食品卫生监督和管理等营养相关领域的高层次营养专业人才。和医学院营养专业以医院营养师为主的宽口径培养目标不同的是,综合性院校中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化学、生物学、食品工程、食品安全与营养、食品分析与检测等方面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食品领域内从事食品生产技术管理、科学研究、产品开发、工程设计及食品质量与安全检测、控制、监督、执法、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而农科类院校中的动物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则是培养具备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现代畜牧生产、经营与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能在畜牧产业及其他相关部门或单位从事有关教学科研、生产开发、经营管理及科技推广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由此可见,正是由于三类院校的专业定位不同,培养目标也不同,学生的就业目标也就大相径庭了。和上述培养目标相衔接,三类不同院校中营养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也呈现部分重叠和各有专业导向的特点。如表1所显示的,三类院校的营养相关专业在基础课程和专业特色课程方面都有部分相同的课程设置,如在基础课程阶段的化学课程设置(包括无机、有机、分析化学),在专业特色课程的设置上,上海交大和交大医学院都有设置食品营养学、食品工艺、食品检验和分析等课程;三类院校课程设置中的特色课程则体现了这些院校中对专业的精确定位和未来就业的知识和技能储备:如在医学院营养专业中,设置的病理生理、生物化学、医学免疫学、公共卫生类课程等,将以医学院营养专业毕业的学生针对医院人群和亚健康人群进行营养辅助支撑为目的,上述这些课程的设置可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生理和病理条件下的人群状态;而在以工科为特色的上海交通大学食品专业中,还设置和食品生产相关的课程,这也主要基于该专业培养的学生会有一部分进入食品生产领域,在食品质量控制、生产设备更新换代、电子化改造等方面都可以在本科教育阶段奠定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相对于上述两个学校在课程设置上的相似性,调查中涉及的农科类院校中的涵盖营养学的学生更多的是针对现代畜牧业发展需要而培养的人才,所以在他们基本围绕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育种、环境、种类等方面进行专业课程设置,显示出显著的专业差异和特色。

四、本科阶段培养过程比较

在本科学习阶段,三类院校的培养过程也是各有特色: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依托医学院的临床教研资源,医学营养专业的本科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将依托医院为基地进行临床实习;上海交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依托农业与生物学院的实践培育中心和科研服务平台,为本科学生提供食品安全与营养相关的实训项目和实践内容;南京农业大学不仅重视本科生的基础科研能力训练,还将就业技能培训和畜牧产业生产实习作为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三类院校相关专业的本科阶段修业年限均为四年,学生本科毕业后,医学院授予理学学士学位,上海交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授予工学学士学位,南京农业大学授予农学学位,这也是由各个专业依托的院校所决定。在学生就业方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培养学生的毕业去向多为医院营养科室、科研院所、营养与食品监督部门以及营养相关企业等;上海交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去向主要有食品制造加工企业、相关国家监督防疫部门、科研院所等;南京农业大学学生毕业去向主要有与动物饲料、动物养殖相关的畜牧产业、科研院所或技术管理部门等。

五、综合比较分析

通过班导师活动比较了目前国内不同类型院校中营养学相关专业的培养现状后发现,在不同类型院校中的营养学相关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模式既有相似性又各具特色和侧重点。医学院的营养专业以人体健康和疾病预防为教学重点,所培养的人才主要服务于临床科室和健康监督部门;综合类大学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以食品科学为教学核心,涉及食品相关的方方面面,这就要求学生掌握多门学科的交叉知识,同时还重视实践应用,因而学生毕业后就业方向较为多元化;而作为农科院校的动物科学专业则紧紧围绕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动物(家畜),教学内容具有鲜明的专业针对性和实用性,培养目标清晰明确。从比较结果来看,不同类型院校的营养学相关专业丰富了人们对营养学各个方面的研究,使不同类型的营养学专业人才得到系统完整的教育和培养,更好地满足了社会生产中的实际需求,使之成为不同领域中的专业指导者。同时,虽然分属不同类型的院校,但三个专业在课程设置上还有不少相似或相同之处,因此在未来就业或继续深造方面可以互通,通过增加彼此间的交流学习,从学生自身发展和学科创新性建设等方面都会带来益处。

通过本次班导师活动,使本小组带教的2010级营养系本科生较为全面地了解了本专业的教学和培养特点,同时也掌握了目前国内不同类型院校中营养学专业的发展形式,拓展了他们对营养学专业的认识。通过分析比较,同学们更加明确了在未来本科阶段的学习方向和学习目标,并可以充分结合自身兴趣特长更有针对性地做好职业规划和人生发展计划。因此,我们深切地感受到,班导师工作制的实施有效对接大学生思想状况多样化和个人成才发展的需求,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指导大学生专业学习中的欠缺,将切实推进卓越人才培养目标,提升人才培养内涵。

摘要:班导师工作制是在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上,围绕“思想引领、专业导航、科研启发、创新激励”的目标开展的专业教师和本科生在其课堂教育以外创建的探索性本科生教育模式之一。作为论文撰写小组带教的2010级营养系班导师工作的活动之一,我们通过走访、座谈、电话询问等多种方式,对目前国内不同类型院校中营养学专业的本科教育培养模式进行比较和分析,帮助医学院营养系本科生更全面了解和掌握国内营养学相关专业本科教育的发展近况、培养模式和未来发展方向,以此探索和发挥班导师在本科生教学中的“思想引领,专业导航”中的作用。

关键词:班导师,营养学,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比较研究

参考文献

[1]吴静芳.以效率为视角的高校班导师导学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08,(6):59-61.

[2]赵铸.发挥本科生班导师的立德树人功用[J].中国高等教育,2008,(17):38-39.

[3]蒋青青,黄晓阳.激发本科生学习动力的班导师工作方法的探讨[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243-244.

上一篇:各种血液成分输注的护理要求下一篇:职初教师的内心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