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电影活动总结

2024-05-05

心理电影活动总结(通用12篇)

篇1:心理电影活动总结

心理电影展播活动总结

为了深入开展我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创建和谐校园,院心理咨询中心联合心灵服务社开展心理电影放映与赏析活动。2011年3月12日晚7点心理电影展播在我院多媒体课室正式拉开帷幕。

本次活动播放《蝴蝶效应》、《七宗罪》、《放牛班的春天》等多部电影,让同学通过看电影去感受探索心理世界的奥秘,观看影片后,邀请了院心理咨询中心许新惠老师对电影进行评析,帮助同学们理解电影细节,并设置了解答环节,让学生了解一些必要的心理知识,在思考中感受心灵的力量,从而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质。

此次活动的流程、内容策划与宣传工作做得不错,活动现场的气氛也较好。因此,在今后工作中,我协会将重点落实宣传工作,重点抓各班生活委员在班级的宣传力度,以达到活动能普及全院,让大家更关注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今后我协会将吸取经验,不断努力。推陈出新,更好地做好心理健康宣传活动,促进心理教育工作发展,为大家更好地服务。

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心灵服务社

二〇一一年五月二十五日

篇2:心理电影活动总结

为加大对我校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力度,增强他们的处理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实际能力,引导、启迪大学生的健康心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我院心理协会迎合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月特开展2011年心理健康教育电影周展映活动。

我院心理协会于2011年12月22日晚上18:00在实验剧场开展了心理电影展播活动,内容为:《忠犬八公的故事》,通过此次观看电影活动来加大对我校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力度,增强他们的处理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实际能力,引导、启迪大学生的健康心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由于此次观看电影活动要收取票的费用,因此我们协会通知各班心理委员在班级进行宣传并且提前与班级商量,希望费用用班费支付,这样从班费里扣除,方便了我们的活动,提高了我们活动的效率。由于每场观看人数不少于500人,因此我们学院每个班级积极参加活动,还有黄蓉老师,汪铭铠老师,和学生会、社管会部门负责人参与,加大了我们协会活动的宣传力度。

为激发大学生的观看热情,同时开展心理电影影评活动,文章字数在300—500字以内。设一等奖5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15名、优秀奖20名。获奖者除发给荣誉证书、奖品外,文章将在我校心理网站上展出。因此每班观看电影后,至少写出五篇观后感上交我协会,并通过我协会上交总院心理健康中心,这样不仅为同学提供了展现自我的机会,而且加大了我们活动的宣传了度,引发了他们的兴趣。

此活动还有点不足之处,中心给我们票共有615张,由于工作中的疏忽,导致票少了两张,因为我们工作人员进行了赔偿,希望通过这次活动之后,我们对于活动更加小心注意,以防出错。

活动举办的很成功,我们学院各班级同学都有序进场,并逐一签到,然后按照自己的票上所对应的序号就坐观看影片。我们了解到,在座大一的同学们反应希望以后多举办类似活动,以增加他们的活动兴趣,丰富他们的校园生活。

信息工程学院大学生心理协会

篇3:利用心理电影进行心理健康科普

所有以人类心理问题、心理现象为题材和内容的电影都可以称之为心理电影, 其中以反映心理问题的心理电影对公众尤具科普价值。

2 利用心理电影进行心理健康科普的理论与实践根据

早在2000年, 就有人介绍过国外的电影疗法。有心理问题的人, 心理医生会提供一些电影, 来访者看完后, 心理医生会与来访者开始一次令人兴奋的谈话, 这使来访者的心理状况得到显著改善。[1]

2003年, 由英国医生弗德尔创立的电影疗法得到英国心理及精神病领域最具权威机构———英国皇家精神病学院的正式认可, 并建议将他的心理治疗方法在全国推广, 这应该标志着电影疗法作为一项心理干预技术被正式认可和接受。[2]

如今, 心理疗法已作为一种心理咨询的重要辅助手段, 得到主流心理学界的认可和主流社会的接受。

从国内研究看, 近年来, 我国的心理电影研究已有一定的积累, 如利用心理电影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用电影疗法治疗心理疾病、电影疗法对未成年犯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心理电影在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电影疗法本身的研究等。

这些理论与实践的积累, 说明利用心理电影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可行和有效的, 进而, 利用心理电影对公众进行心理学、心理健康科普也是可行的。

3 我国心理健康科普的紧迫性

据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公布的《2007我国国民心理健康状况研究报告》, 我国城市居民有近两成被调查者在心理健康方面出现问题, 专家提醒政府各部门亟需采取措施, 积极面对这一问题。[3]

而据卫生部、民政部、公安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联合发布的《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 (2002-2010年) 》披露, “我国目前精神疾病患者约有1600万人, 还有约600万癫痫患者。神经精神疾病在我国疾病总负担中排名首位, 约占疾病总负担的20%。此外, 受到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的17岁以下儿童和青少年约3000万, 妇女、老年人、受灾群体等人群特有的各类精神和行为问题, 也都不容忽视。国内外研究都提示, 心理与行为问题增长的趋势还将继续。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推算,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负担到2020年将上升至疾病总负担的四分之一。”[4]

笔者认为, 我国严峻的国民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 除了依赖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四条主途径外, 心理健康科普也是一条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的重要途径。通过向国民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技能、技巧、方法等, 帮助国民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增长心理健康知识、学习相关技能技巧和方法、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4 心理电影的心理健康科普价值

4.1 通过心理电影可以向公众科普心理学知识

心理电影以心理现象、心理问题为题材和内容, 必然涉及展示和讨论人的种种心理现象、规律和问题, 如人的注意、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绪、情感、意志、行为、道德、各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等。

心理电影通过有艺术魅力的、或是紧张或是曲折的剧情, 将观众引入人类神秘的心理王国, 通过对他人心理现象的观摩、替代性体验, 产生解惑内驱力, 不由自主地思考其中的因果关系, 从而激发观众的好奇心和对心理学的强烈兴趣。如《沉默的羔羊》、《本能》等电影, 其离奇、惊悚、曲折的情节让观众欲罢不能, 对其试图揭开的人类心理暗箱有强烈的好奇心和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这种强烈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 正是成功科普的重要表现之一。

通过心理电影向公众科普心理学知识, 为向公众进行心理健康科普创造了条件。

4.2 通过心理电影可以启发公众树立心理健康意识

树立良好的心理健康意识是个体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起点。观看反应心理问题的心理电影, 使观众对心理问题的诸多表现、给患者造成的严重后果和人生影响等有一个直观、具体、生动、形象的认识, 由此可启发公众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如在《第一滴血》中, 主角因战争创伤后遗症 (创伤后应激障碍) 一时无法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 导致后来的惨剧;在《超人特攻队》中, 反角的惊天阴谋和罪恶的根源竟然是因为幼年时心理受打击, 虽然夸张些, 但符合人类心理发展规律, 这能够提醒观众:拥有健康的人格有多重要;《禁闭岛》则将精神分裂症患者极端痛苦的内心世界和患病经过展露得淋漓尽致。这些电影, 都能起到启发公众树立心理健康意识的作用。

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意识, 意味着对心理健康的重视, 有时它甚至比掌握心理健康知识、方法还重要, 个体掌握了心理健康的众多的知识、方法而不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 是没有用的。

4.3 通过心理电影可以向公众科普心理健康知识

心理电影一般都涉及一些主角由疾患到康复的情节, 它不仅大声疾呼人们要重视个体的心理健康, 还为观众提供一些具体的、可供操作使用的心理健康知识, 这也是一个向公众科普心理健康知识的过程。

如在《拉尔斯与真实女孩》中, 影片不仅表现了拉斯的病症和病因, 更大量展现了拉尔斯的亲人带他去见心理医生、亲人想方设法帮助兄弟、友人配合地将角色扮演疗法进行下去等情节, 这些生动、丰富的情节, 让观众明白了一个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对心理疾患者的康复有多重要的道理。

4.4 通过心理电影可以向公众科普心理健康方法

知识的获取毕竟是有限的, 普及方法却可以举一反三。心理电影往往直接涉及一些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的技术和方法, 这些技术和方法对观众尤有启发性和意义。观众通过这些经典的心理辅导、心理咨询技术、方法的观摩学习,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习得一些心理健康的方法, 自己实践和指导他人, 让心理健康科普取得实效。

《爱德华大夫》就展示了一些经典的心理分析与治疗的方法和技术, 如梦的解析、无条件关怀来访者。观众未必看完电影就认为自己已经完全掌握了析梦技术, 但观众完全可以据此对梦境做些解读的尝试, 并由此兴趣去阅读精神分析类书籍, 从而掌握一定的方法。

4.5 通过心理电影可以直接影响公众的心理健康

心理电影可以向观众普及心理学、心理卫生知识、心理健康方法, 也可以直接影响观众的心理健康。除了观摩与学习, 在观看心理电影的过程中, 观众的心理受到触动, 通过同理心、共情、移情、宣泄、释放等作用机制, 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实现了一定的心灵成长。

如《心灵捕手》是一部优秀的反映问题青年通过心理辅导浪子回头的经典影片, 该片极具启发意义, 该片通过对主角从一个不信任他人的反社会者到开始信任他人的心理健康、勇于追求幸福的人的转变, 大量展示了主角的反社会行为, 深刻揭示了造成主角不信任并攻击他人和社会的心理根源, 诉说了亲情、爱情、友情、社会关爱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的重要性。有类似遭遇的问题青少年, 通过这样一部电影的观摩, 必然会被理解、被触动、被感动, 心灵得到释放和感化, 主角的转变与成长, 也必会启发、影响观众的转变与成长。

5总结

总之, 以人类心理问题、心理现象为题材和内容、尤以反映心理问题的心理电影, 利用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公众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科普是可行的。鉴于我国严峻的国民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健康科普可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四条主途径之外的另一条重要的途径。心理电影有其心理健康科普的价值, 通过心理电影可以向公众科普心理学知识、启发公众树立心理健康意识、科普心理健康知识和方法、直接影响公众的心理健康。

摘要:本文对心理电影进行了界定, 回顾了电影疗法的研究与推广、国内对心理电影的研究和实践, 论证了利用心理电影进行心理健康科普的可行性, 也回顾了我国心理健康科普的紧迫性, 论证了心理电影在向公众科普心理学知识、启发公众树立心理健康意识、科普心理健康知识和方法、直接影响公众的心理健康诸方面的科普价值。

关键词:科普,心理电影,心理健康,心理辅导,电影疗法

参考文献

[1]李国明.看电影能治心理疾病[J].科学养生, 2000 (10) :36-37.

[2]宋艳峰, 薛秀平.欣赏心理电影促进心理健康[J].电影文学, 2008 (22) :161-162.

[3]中科院心理研究所.中科院公布2007年我国国民心理健康状况研究报告[EB/OL].http://www.gov.cn/gzdt/2008-04/15/content_945123.htm, 2008-04-15.

篇4:心理电影活动总结

【关键词】《如父如子》 心理活动 分析 自我救赎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C-0133-03

电影《如父如子》讲述两个家庭由于医院的失误误抱儿子,后来将儿子抚养大之后发现真相的故事。两个家庭父亲经年累月积淀下来的父子亲情,早已超越了血缘的羁绊;如何抉择,让双方家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痛苦抉择。本文通过从心理学角度剖析影片中主要人物野野宫良多的成长经历和行为习惯等,进一步探究男主人公在自我救赎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具有特色的性格特征。

一、电影内容简介

《如父如子》所讲述的故事说起来其实很简单:东京建筑师白领精英野野宫良多一家三口过着优渥平静的生活。野野宫良多(福山雅治饰演的角色)毕业于一流大学,在大型建设公司任职。妻子与独生子庆多一起在市中心的高级公寓生活。当年妻子在家乡群马县的医院生下庆多的时候,因为医院护士的仇富心理与开电器屋的斋木雄大一家的儿子琉晴进行了调换,抱错了孩子,知道了在同一个地方经营电器行的斋木夫妇的长子琉晴才是自己真正的儿子,与他们共同生活了6年的庆多不是自己亲生儿子。彼此的家庭在养育成人的感情和血脉相连的羁绊之间动摇不定,两个家庭纠结于是否要换回自己的儿子这一难题。

二、男主人公野野宫良多心理活动分析

(一)男主人公野野宫良多的童年亲子关系与其人格形成

人格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既受遗传的影响,同时也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体;人格内部包含着认知的、情感的和行为的单元,并且由这些单元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人格发展具有动态性、独特性、系统性及相对的稳定性的特点。

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交往关系,具体包括父亲与子女之间的交往,母亲与子女之间的交往。作为个体最初的人际关系,它会通过塑造儿童的性格,建立儿童的人格,在儿童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中扮演着尤其重要的角色。研究表明,由于家庭是个体最初面临的生活环境,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对儿童的人格成长和发展的影响尤其重要。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助于儿童形成良好的人格。在亲子关系中,亲子依恋和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人格成长的影响最为直接和有效。

电影有一个插曲,看似与主要讲述的故事无关,但却为良多的后来诸多心理活动埋下了伏笔。导演设计了一场良多回家探望父亲的戏。哥哥在路上提醒良多不要忘了叫妈妈。大致可以推出,良多父母早年离异,现在身边照顾父亲的是继母。在老父亲家中的这场谈话戏,让人感到气氛紧张有余,轻松不足。父子见面后虽有几句寒暄,对话就立即转为父亲单方面的数落。一是父亲抱怨邻居家孩子弹琴,学了三年还不成样子,吵人;二是父亲问起孩子的问题,给出的建议也是要换回孩子,血缘至关重要。这时镜头反打回沉默的良多,五分之四的脸都处于阴影,内疚、羞愧、压抑、愤怒的复杂感情彰明较著。由此可以看出良多回家看望父亲和继母,对自己和父亲的互动并不享受,对父亲必需的敬重态度之外更多的是抵触和逃避。电影的另一个细节,琉晴离家出走,后被找回时,良多不禁告诉他“爸爸小时候也离家出走过,因为太想念母亲。只是爸爸立即把我从妈妈那接了回来”。从这两个细节不难看出,幼时的良多生活在单亲家庭,家庭结构残缺,母爱缺位;而作为家庭权威的父亲简单粗暴,强硬倨傲,家庭中的亲子关系紧张。这导致了成年后的良多在对待儿子时无意识地沿用了父亲对于自己的教育模式,也把这种对孩子的严苛要求传递给了自己的下一代。

(二)男主人公野野宫良多的人格塑造对其父亲角色的影响

人们总是在潜移默化之中,承袭了父辈所遗留的一些美好或者丑陋。即使人们厌恶、抵抗那些丑陋,但是很多时候,人们总会无奈地成为自己讨厌的那个人,用自己讨厌的样子去对待下一代。良多对继母的歉意和对父亲的崇敬与厌恶矛盾的心理让他自身在父亲这个角色上并不成熟。父亲的自卑亦自负、可怕的控制欲、怎么难听怎么说的沟通方式、时常迸发的消极和悲观……一一都在良多的身上复制了下来。而良多自己,一方面抵触着父亲这些性格缺陷,一方面又承袭下来并施加在他人身上,譬如对待儿子庆多,对待妻子绿子。电影伊始,首先就是一张全家写真,第一个全镜头,野野宫一家人端坐着接受着幼儿园入学的面试,虽然严肃却又十分和谐。稍后的庆多的入学面试,让良多说出了对孩子的评价:稳重、待人温柔但缺乏进取心。此时良多作为父亲的权威感、一丝不苟的严苛要求、长幼分明的礼节、期望之后时隐时现的失望,不也正如自己的父亲吗?良多对庆多有着毋庸置疑的疼爱,但是在不善表达的疼爱之中,更显著地,是对庆多的期望和失望,一种严苛要求。良多其实一直都很爱儿子,但是童年的经验告诉他,男孩子要成功必须独立,不能依赖他人,所以他一直希望儿子可以和他一样独立,就像他对父亲的感情一样他希望儿子可以变成和他一样“优秀”的人。但是这时的良多不会知道,如若他继续以现有的态度与庆多相处下去,多年以后,他和庆多,也将会是父亲和他的关系的重演。

紧张的家庭亲子关系使得良多养成了一种好强的性格,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当一个人长期被某种烦恼所困扰的时候,他会潜意识地敦促自己采取行动,力求通过积极的行动来尽快地摆脱不利的处境。因此观众看到的良多是一个被上司建议不要一直踩着油门前进、能够稍微停下来陪陪家人的良多;一个钢筋森林里的机器人斗士,放弃所有的休假时间,周末加班,舍不得陪儿子去参加他喜欢的野营和放风筝的良多;孩子的教育交给妈妈一个人,不允许自己比赛没有胜利的儿子甘心接受失败,凡事要尽力不管努力有没有用的良多。 庆多参加钢琴比赛,水平一般,回到台下就坐在自己的父母身旁,心态很平和地感叹台上另一个出色的小女孩:“真厉害啊。” 好强的爸爸就忍不住问小孩:“庆多,你不会不甘心吗?你要是不想弹得更好,继续弹下去就没什么意义。”良多非常不满,意在告诉庆多如果没有不甘心也就不用再学下去了。在和庆多的亲子关系里,良多谈到最多的,是如何让庆多“变得更强”。妈妈护着孩子,反驳爸爸:“不是所有人都能像你那么努力。”爸爸立马回:“说得好像努力不对似的。”良多最不满意的,是庆多“即使输了也不会很不甘心”的温吞性格,在他眼里这是软弱的表现;良多不允许自己的儿子不优秀,不管有没有天分。其实良多是自己当年所得到的亲子关系投射给了庆多。

在放风筝的河边空地上那场戏里,当斋木在河边说要良多陪琉晴放风筝时,良多不自觉就说出了“小时候我爸爸……”斋木说“你不用学你爸爸一样。”他当下就沉默了。良多这么说:“我小的时候,我爸爸就是不会陪孩子放风筝的那种爸爸。”言下之意,这就是为什么,现在“我”成了一个不陪着孩子放风筝的爸爸。一句话浓缩,就是:“我”成为这样的父亲,是因为当“我”是孩子的时候,“我”的父亲,就是如“我”现在这样的一个父亲。虽然良多对父亲诸多抵触,但“不管是否愿意,儿子最终会越来越像父亲”的魔咒在他身上渐渐清晰。斋木建议良多多陪下琉晴,良多说:“我还要做只有我才能完成的工作”,斋木小心提醒他:“(做父亲的)嫌麻烦可不行,对孩子就是要花时间,父亲也是无人能取代的工作。”斋木是在提醒良多:你不必和上一代一样的。良多在树林里邂逅护林员。护林员向他介绍蝉从产卵到孵化再到幼虫出生需要15年的时间。良多惊问:“十五年?这么长?”护林员有些不屑地回答:“长吗?一点也不长”。良多之所以会感叹时间竟是如此之长,一方面是因为良多还未意识到成长或者说养育是需要时间的,有时候可能是很漫长的时间;而在现实生活里,在这个养育的过程中,由于良多对于“自己养了一个优秀孩子”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远远胜于和庆多度过在一起的时光,因此他忽略了和庆多间的父子关系:就像是地下的蝉,早已在不知不觉中存活多年。另一方面,良多对扮演这个父亲角色的执着,对于家庭里父权的执念,远远超过了去思考如何真正参与到庆多的生命中去,让他无法放下身段,像斋木先生一样陪孩子玩耍。作为父亲的高大完美的形象,对良多来说实在太重要了。斋木则作为良多的反面。也许看上去不如良多成功,但是他有耐心,会给孩子修玩具,可以给孩子当箭靶,可以和孩子一起洗澡,这些都让白领精英良多很有挫败感。其实对于孩子来说生活过得好不好根本不重要,拥有一种轻松有爱的亲子关系才是最重要的。

(三)男主人公野野宫良多的自我救赎

以琉晴的离家出走为转折,也因为这个行动而让良多想起小时候自己离家出走的行为,由此他不仅感受到孩子与自己的相像,也对孩子的行动产生了认同感。 在这个转折之后,良多明显变化了,开始像一个大孩子一样陪孩子玩耍,跟孩子打成一片,而不是之前时刻都树立一种父亲的威严。另一位父亲斋木雄大的出现,让良多在傲慢、轻视之后,终于开始自省。他终于渐渐懂得,一位好父亲的真正定义,并不取决于富有建筑师的光环,房子的大小和精美程度,教育程度和社会地位;一位真正的好父亲,他会和孩子一起玩耍嬉戏,他会给孩子做风筝(正如斋木雄大的父亲,在雄大小的时候给他做风筝,而雄大也给自己的孩子做风筝),他甚至会修电动玩具……

如果不是因为这个抱错孩子的事件,良多是否就一直无法成长,一直是一个失职的父亲呢?换句话说,没有这样的一次冲突,这世界上又有多少像良多一样(甚至比良多还差劲)的父母,是一辈子都无法跳脱出来审视自己的呢?整个故事在情感上是无解的,通过良多的自我救赎营造一个积极的结果。对于两个孩子来说伤害或许是不可避免的,但对于一个秉持着精英式教育理念的父亲来说,这个事件的发生未尝不是其能够重新审视家庭的一个契机。所以虽说不幸,但也是幸运的,抱错的孩子,交换的父亲,让之后的故事没有按照原先的轨道继续下去。原来稍微极端一些的父亲在这样一个小概率事件里,得到飞速成长。良多在和斋木家以及和自己亲生孩子的多日相处之后,也终于完成了自己的二次成长,终于懂得用爱、欢笑去爱人,爱妻子,体恤继母,走出了父亲的阴影。说到底,良多还是幸运的,至少他在片尾,终于开始明白为人父母的意义。良多终于听从心灵的召唤,去斋木雄大家接回庆多。良多一路追着逃避的庆多,最后无奈地向庆多喊着“是的,我不是你的父亲。但是我做过你六年的父亲!”实际上良多的这番话已经泄露了自己的心声,否定了之前自己换回琉晴(下转第165页)(上接第134页)的举动。生物学和社会学的父亲,血缘和亲情的纠葛哪一个更让人难以割舍,答案已经自动给出。良多终于颠覆了自己的父亲观,在庆多纯真感情的帮助下完成了自己人生最大的转变,在自我救赎的道路迈出了第一步。在交错的坡道下,良多对庆多说,爸爸错了,任务结束了,我们回家吧。路的尽头,良多把庆多抱在怀里,父与子的路重合了。两条路慢慢汇集到一起,沉默寡言的庆多仍然睁着可爱的大眼睛不说话,但不再向前逃跑。良多揉了揉庆多的头发,没有血缘关系的两个人,却在俯下身轻轻的拥抱中第一次真正成为了父与子。这或许只是一个开始,就像日语片名そして父になる那样,这一刻起,成为父亲。

正如斋木曾对良多说:“你不需要跟你父亲一样,你不需要再制造一个现在的家庭。”良多可以不用生活在昔日父亲严苛教育的阴影下,而是像斋木雄大一家那样去爱孩子,教育孩子。也唯有这样,才能做到“如父如子”,即就如父亲应该对待儿子那样。良多终于不再是自己的父亲,庆多也不会在将来变成第二个良多。

三、结束语

同样的命题,狗血导演会讨论生恩大还是养恩大,拍得歇斯底里;文艺导演则去讨论父子间的相处模式,絮叨一如韩剧。显然,《如父如子》不单单是一部探讨亲子关系的影片,其中更多的是揭示良多的自省一列心理活动。男人对待儿子的态度总是有自己父亲的影子,这样的羁绊甚至超越了血脉的力量。有多少父爱可以重来,电影《如父如子》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但可以看到的是,良多在自我救赎的路上迈出了第一步。虽然这条路会很漫长,但重要的是,良多已经在路上。

【参考文献】

[1]杨丽珠.幼儿个性发展与教育[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3

[2]陈慧.童年经历对创业企业领导风格影响分析——基于教育心理学的视角[J].中国教育学刊,2012( 12)

[3]公桂兰,赵金霞,王美芳.母亲教养方式与幼儿焦虑的关系[J].学前教育究,2006(9)

[4]马卡连柯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

【作者简介】刘 晔(1974-),女,广西柳州人,副教授,武汉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及比较文学。

篇5:观看心理电影活动策划书

吊街中学

张宏业

一、活动主题:流逝的青春

二、活动目的:

通过心理电影赏析活动,在全校学生中营造一种关注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健康、重视心理健康的氛围,在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同时为学生搭建锻炼心理品质、提高心理素质的平台,全方位地加强对我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三、活动前期准备

由各班心理委员负责本次活动的宣传工作。

四、活动时间:2017-9-20

五、活动地点:各班教室

六、活动内容

组织观看心理电影,探讨心理健康问题,引导同学深入思考。

七、活动开展

㈠活动准备阶段

1、对此次活动进行宣传。

2、心理委员调试好各班的多媒体。

3、确定主持人及会场的布置安排。

㈡活动举办阶段

1、主持人开场白。

2、开始电影赏析。

3、在观看的过程中让同学们谈自己的感受。

㈢活动后续阶段

篇6:心理电影活动总结

(四)心理学电影赏析

教学基本要求:

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了解心理障碍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对生活的影响。教学重点、难点:

篇7:5月心理电影总结

心理学鼻祖弗洛伊德有句名言“爱和工作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两件事”。我们能从心理学中深深的感受到爱,而观看心理电影不仅是一次对心灵的升华,更是对我们现有知识的巩固,它能激发我们积极的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正体现了主办方准备和遴选的精心。

本次活动由经贸系心理部、经管系心理部、人文系心理部主办。在观看心理电影之前,我们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工作。首先,心理部部长及成员一起到各班发通知并要求每个班的心理委员确定七个名单。然后,通知事先预定的地点和准确的时间,名单收齐后安排好观看地点的教室。从通知的情况看各班对于看心理电影都十分积极并非常支持心理部的各项工作。这一切,让我们对心理电影的成功举行满怀信心。

本次观看的电影名称是《少女,幕然》,这是一个曾经感动过上亿人的真实的故事,一个让崔永元破例触电的少女,一个被全国媒体争相报道,平凡但却感人至深的故事。

剧情介绍:

张穆然是一名充满梦想的普通中学生,因身患癌症要面对病痛和死亡,然而她的坚强使病痛的磨难成为一种生命意义的真诚体验,也感然了她身边的人。她在人生最后的日子里希望实现把妈妈的户口从陕南办回北京,与自己崇拜的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崔永元一起主持节目。崔永元得知这一消息后,被这个小姑娘的精神所感动。而当实话实说专题节目《感受坚强》播出时,当她妈妈拿着办回北京的户口时,张穆然已经离开了她的亲人、朋友、以及所有关心她的朋友……

6点30分,由各系心理部成员组织各班代表入场。然后由心理委员查人。7点整,电影准时放映。电影全程同学们都深深地投入到影片中,聚精会神的看着投影仪,影片高潮时同学们多次被感动的落泪,心灵得到了升华。纵观整个活动,我们不足的地方是观看影片人数过多,事先没有数清楚椅子的具体数量,导致后面要到隔壁教室搬椅子,不过最后活动还是顺利举办了。到8点钟的时候,影片放映结束,然后由人文系的部长为影片由ppt的方式做详细解说,中间当解说员提问到“你们从幕然的一生中学到了什么?”有同学主动到讲台上说出自己的感受并决定向幕然学习,这正是举办此次电影展的主要目的。8点30分,ppt讲解完毕,全体人员鼓掌后退场,心理电影也在掌声中成功落幕。

通过这次活动,让我们部门成员在各项工作开展中,更好地认识到了自身的优点和存在的不足与许多有待改进和加强的地方,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结合原有的工作经验充分发挥创新精神,做好部门的常规工作的同时更要加强各种活动的举办和开展,也希望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取得新的发展和突破。

经贸系心理部

篇8:心理电影:遇见另一个自己

公众之颤:其实人人都有病

我们生活在标准化的时代,每个人都在不断地标准化别人,也不断被别人标准化着。当这标准化的化学反应达到动态平衡时,我们便被看作正常人。于是,这以人类各项指数取平均数值为模板定义的“正常”就成了我们的行为标准。这时,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正常,我们选择把自己与“标准”的差异隐藏起来。

藏是持久而下意识的,当外界条件激发,这些差异“沉滓泛起”时,我们遇见隐藏在身体内的另一个自己时会惊恐万分。《大象》中策划校因暴力的Eric和Alex只是普通的学生,学校的无能、父母的无理管理,激发了他们的反社会型人格,他们有病,但是围观者们的集体无意识表现出来的病态更深;而《本能反应》中,女主角平时看不出有丝毫异常,但是一旦由性做导火索,隐藏的暴力基因就开始本能反应——心理电影中普通人有病,越普通爆发时越猛。

有些人的“隐藏”是阳奉阴违的,欲望像被压抑在他们内心的岩浆,只要能找到合适的火山口,他们就能喷发出比冰岛火山更厚的火山灰,让整个社会都变得灰蒙蒙。《沉默的羔羊》中的汉尼拔的宽容和仁慈只是外衣,食人魔才是原型;《蓝丝绒》中弗兰克外表普通,就如电影中平静的美国小镇,但是一到晚上,性虐待、暴力都显露无疑——心理电影中高智商的精英有病,智商越高病得越重。

《爱德华医生》中格利高里·派克失忆,《美丽心灵》中罗素·克劳妄想——心理电影中每个人都有病,人越多越病得五花八门。

自我之战:多重人格起纷争

以前,人们把多重人格电影当成科幻来看,因为多重人格实在太过诡异,因为绝大多数人对双重人格的启蒙都来源于史蒂文森的科幻小说《化身博士》里白天正晚上邪的杰基尔博士。随着心理学的普及,多重人格电影也从科幻走进现实。

看到有报道,有一英国女人体内有十几种人格,每一种人格都精通一种画派的绘画。如果心理电影中人格分析的主角们听到这新闻肯定会强烈心理不平衡,因为在现实中,体内各重人格和平共处建设“和谐社会”的情形可遇不可求。在精神分析电影中,各重人格往往都为了争夺身体控制权而争得头破血流。

主体人格强势时会很不厚道,承受不住压力时会分裂出一重对应的人格去做替罪羊:《穆赫兰道》中的女主角,好莱坞明星梦难圆,于是分裂出一重个人人格专门做白日梦,让自己整天沉醉在好莱坞明星的梦魇中得到满足;《爱德华医生》中的男主角为了让自己对老院长的死减少愧疚,让自己患上了失忆症,忘记了自己的真实身份,把自己变成了另一个人——这些人,是因为不能承受压力之重而制造分身去做替身面对惨淡的人生,这与我们平时听到坏消息不能忍受时总要找个好消息“冲喜”是一个道理。

不同的是,在“冲喜”的方式中,坏消息和好消息都是在一个人格掌控之中,是一种主动的调节,类似于用大气环流的方式祛除局部地区的空气污染,是以同化的方式净化的过程。而以分裂人格的方式面对灾难,则好比硬盘杀毒查出病毒后,腾出空间做隔离,让局部承担全部灾难,让主体逍遥快活,这种方式只会让消极的情绪积累、量化、质变,最终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布鲁克斯先生》和《美国精神病人》中主人是杰出代表,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又找不到化解的方法,于是他们就分裂出一重小强人格去承担,起初这重人格还能面对灾难时“坐怀不乱”,但是小强最终扛不住崩溃了,以杀人的方式来化解压力,但主体人格必须为衍生人格的行为买单,惨烈的后果让他们不能承受。

心灵之禅:心灵修复路漫漫

心理电影要讲述的无外乎心理变念、人格分裂,这些电影很多都贴着“惊悚”、“限制级”的标签。这让男性观众雀跃时也让女性观众却步。但是如果你认为心理电影只有男性这一个人格就大错特错了。人格分裂是心理电影的看家本领,它以讲述精神分裂人的故事起家,在与其他类型电影中脱颖而出赢得男性观众的青睐,也可以让自己人格分裂——以不同人群心理变态、人格分裂的破坏性为主题的电影,是它的A面;当翻开心理电影的B面,B面只写了四个字:心理修复。

修复,意味着有个美好的过去做底,有明嵋的术来可期,婴表现的是直面现状的勇气。因此,心理电影的B面,完全不同于A面的阴暗,很多同类型电影都拍摄得浪漫、温馨而励志。

《美丽人生》中,在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幻觉世界中,其他治疗方法都是免疫的,只有爱情才能让他柳暗花明,说的是爱情的忠贞和命运的抗争;《心灵捕于》中老头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来治疗暴力天才的同时,暴力天才儿心捅柳让他走出了丧偶的抑郁,表现的是理解和感恩——他们是因何患精神疾病的,这是个要关心的问题,但这不是要关心的重点,因为心理只是个壳,里边装的是亲情、友情、爱情。

但是,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人成年后的心理问题,在幼年时就坪下了种子。换句话说,他之所以现在长成歪瓜裂枣,和他还是花朵时受到的风吹雨打关系最人。即使你是再强悍的园丁,施肥浇水而到位,也只能做到修补而不是修复。

心理电影,再现我们遇见另一个自己的过程,这些电影,直指人心,通过与另一个自己接触,我们能更了解自己,和自己更亲密。

篇9:大学生心理健康电影欣赏活动

一、会议时间:2017.6.24下午

二、会议地点:618教室

三、开会班级:旅游管理153033班

四、会议主持:本班团支书

五、活动背景:

在当代大学生中,心理问题依然是大学生存在的重要问题,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电影欣赏活动”,利用看电影这个方式,使学生了解电影中体现的心理学背景及相关知识,从电影中激发学生对心理学学习的兴趣,丰富学生的心理学知识。对于那些对心理学感兴趣,渴望学到心理学知识的同学来讲,电影毫无疑问提供了最好的情景和个案,完全可以把某些电影中体现的心理学思想及相关专业知识进行剖析,进而达到寓教于乐的作用。所以将心理学电影赏析活动作为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环节。

六、活动目的:

通过组织同学亲身观看心理学电影,让学生了解电影中体现的心理学背景及相关知识,从电影中激发学生对心理学学习的兴趣,丰富学生的心理学知识。

七、活动主题:

关爱心理健康

八、活动安排:

1、相关负责人筛选电影,要保证电影符合心理学电影的要求,且非限制级电影。

2、完善活动方案,将确定下来的时间、地点,对其所有活动对象,包括所有工作人员予以通知。

3、电影结束后,同学进行电影赏析,对其中的心理学知识进行学习与交流。

九、注意事项

篇10:大学生心理电影欣赏活动的策划书

一、活动主题

关爱心灵,和谐心理,健康人生。

二、活动目的及意义

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培养科学的心理健康观念,提高其自我保护意识,珍爱自己,形成良好的心理社会支持体系,增强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三、活动时间

待定。

四、活动地点、校本部。

五、组织部门

文学院研究生会生活部。

六、活动对象

文学院各全体研究生。

七、活动具体步骤:

(一)、前期准备

1、研究生会与楼层多媒体管理人员沟通、协调;

2、制定切实可行的详细实施方案;

3、征求意见,挑选一部适合大多数同学观看的影片。

(二)、中期策划、实施

1、点名;

2、安排主持人,简要介绍本次观看影片内容、纪律及要求。

3、安排人员操作电影放映;

4、安排专门人员做好会议记录及新闻宣传材料采集、整理工作;

5、观看完毕,请同学依次退出,研究生会做好事后工作。

(三)、后期效应及宣传

1、结合影片故事,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观后感。(要求:①、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②、字数不少于800字。)

2、文学院网站宣传;

3、校园网站投稿。

八、活动总结

支委总结交流会得失。

九、活动备注

1、精心挑选影片,做好充分准备;

2、组织人员提前到场,会前做好准备工作,引导人员有序入场;

3、活动期间组织好会场纪律,不可提前离开,不要大声喧哗,不可随意接打手机。

篇11:电影展播活动总结

忆峥嵘岁月”

——电影展播

经济管理系

团总支学生分会

女工部

二〇一〇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看红色经典,忆峥嵘岁月”电影展播

活动总结

一、活动目的:

此次开展“看红色经典,忆峥嵘岁月”活动,目的在于通过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的形式再现历史,催人奋进、发人深省、给人启迪,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同时这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为此,我部门将组织全系学生观看以红色革命故事或改革开放题材的影视作品,在回顾党的光辉历程的同时,深化革命传统教育,激发爱国主义热情。

二、活动的开展概况

此次“看红色电影,忆峥嵘岁月”电影展播活动是在系学生会的领导下,由女工部所承办圆满谢幕的,活动共历时两天,主要是在11月22日(星期一)、23日(星期二)晚上在19:00-21:30两个时间段进行的,期间,共向全院学生展播了《紫日》、《黄河绝恋》两部革命战争题材电影,在参与了观看的学生中获得了好评,得到了肯定的评价。另外,就此活动组织来说,在展播期间工作开展顺利,出色而圆满的完成了此次展播的任务,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去探讨,总结,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三、活动总结

1.此次活动是我系“金色年华,艺术校园”主题教育系列活动的一个子活动,经过了一段较长时间的充分准备,包括在电影题材的选定、活动策划等方面都有着较为精心的讨论,各种在活动进行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突发情况和细节问题都经过了详细的探讨,有各自相应的活动预案,值得肯定。

2.此次活动宣传上出现了问题。由于准备工作上的疏忽,没有充分考虑到宣传通知这一块,造成同文宣部合作上的仓促。

3.部门间沟通不够,工作开展不协调。

总之,这次的活动还是很成功的!特别是同学们对两部影片的反响挺大,对我部各个成员尽心竭力给予了肯定。

经济管理系

团总支学生分会

女工部

篇12:心理电影活动总结

心理课注重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和自我成长。多年来,活动体验式的心理课堂备受推崇,但单一和千篇一律的心理教育活动,让师生的热情慢慢消退,很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觉得找活动都碰到瓶颈了,很难创新活动形式;有些则学生抱着“打酱油”的心态上心理课,课上花样翻新、热热闹闹,但收获很少。这样流于形式的心理活动课难以触动学生的心灵和促进学生成长。因此,在心理课上研究和尝试新方法,运用新技术十分必要。

中职学生动手能力强,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再加上手机和电脑的普及,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迅速增强,平时喜欢自拍各种照片和微视频,所以笔者大胆创新,在心理课上引入自拍心理微电影,让学生在“创作剧本—拍电影—分享感受”中增强生活体悟,获得情感共鸣,缓解心理压力,释放负面情绪,和谐人际关系,学会团结合作等,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式效果显著,值得不断探索创新。

一、心理微电影的涵义

微电影(microfilm)是指具有电影的制作手段、艺术元素、策划体系和完整故事情节的视频短片,主要在新媒体平台上播放、适宜在移动状态和碎片休闲时段观看,具有“微时(30秒-300秒)放映”、“微周期(1~7天)制作”和“微规模投资”的特点。

心理微电影突出了心理学的意味,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提炼主题,选取学生生活中的素材,发挥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合作能力,制作成短小精炼的视频,具备主题、时间、地点、人物和剧情等要素。

二、自拍心理微电影在中职心理课上的意义

当前,很多教师都在课堂教学中结合了视频素材,更有一些教师建立了素材库,把视频素材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更直观,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传统的视频素材很多来自网络,网络的开放性有时会造成一个视频被很多教师重复播放,学生也看了很多次,很难再引发他们的兴趣。一些视频素材有的缺乏针对性,有的缺乏教育性,有的老套陈旧,不适合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更遑论教育效果。

因此,让中职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现状,自拍心理微电影,更切合教学目标,更能体现教育价值;在剧本的创作和拍摄过程中,更能展现学生的个性和心理特征,制作手法也更开放和自由,有利于学生思维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提升;表达的情感也更多元和原汁原味,让学生的平凡生活通过影像方式真实、立体地展示在大家面前,促进更多学生的自我发现和自我实现,由此满足了中职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心理需求,全面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信息处理技能,摒弃了传统视频的宣教和模式化缺陷。

三、自拍心理微电影在心理课上的实践

笔者大胆尝试在心理课上引入心理自拍微电影的教学方法。通过“设主题—创作剧本—拍电影—评电影”的环节,成功实现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向课外的延伸,让学生在课余有更多的时间来思考和探索心理健康问题,体验也更加深刻和充分。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拍摄、教师指导等加强了沟通,实现了生生、师生的共同成长。在心理课上运用自拍微电影的方法可以说是一次翻转课堂的革命。

(一)主题凸显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课堂上,教师和学生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共同探讨对每个主题的看法。学生结合自身的经历和生活实际,选取能反映中职学生心理困惑和心理冲突的主题。比如反映青春期恋爱心理的“让爱等待”,反映青春期亲子关系的“家的故事”,展现宿舍人际关系的“和谐宿舍”或者是反映自我心理成长的励志类的“成长”“追求”等。微电影的主题应该以小见大,切忌宽泛无边、空洞无物、不知所云。

(二)剧本创作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设计好主题后,教师把全班学生进行分组,发挥学生的协同合作精神,让学生有充分的自主性。各小组先推选组长,组长带领组员展开工作,根据组员的特长分配任务,确定拍摄微电影的分工:有的创作剧本,有的做导演,有的摄像,有的是演员,有的负责技术支持,有的做后勤保障,等等,全程由学生在课外组织完成。

学生通过创作剧本、讨论剧本、修改剧本,到最终确定剧本,经历了心理反思、成长和突破的过程,缓解了自身的心理冲突,不断调适自己的心理状态,反复澄清价值认识,在集体的思维碰撞中取长补短。曾经尝试过教师自己选主题,创作剧本,设计好表演的台词,安排好表演的角色,结果发现课上学生演得很别扭,表演也不够自然,流于形式,很难触动学生的心理、引起学生的共鸣。后来教师转变角色,只负责和学生探讨、确定主题,剧本由学生在课外独立创作,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绝好的学习和成长机会。学生自己创作的剧本更能体现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现阶段的问题,并在设计角色中体悟心理的矛盾冲突,在设计故事情节时完成心理的成长和变化,促进了心理素质的全面提升。

(三)在拍摄中让学生感悟和释放自己

学生根据自己设计好的剧本自选演员,演员更切合角色的要求,表演意愿更高,课下背台词,反复演练和磨合,表演起来更自然。拍摄过程中,演员获得了心理成长,观众也在观看中不断思考,提出意见和建议。拍摄过程中,导演、演员等反复琢磨角色的心理矛盾和冲突,不断调整剧本情节设置或者拍摄手法,有利于学生自我释放和自我成长。每次拍摄后,剧组的每个成员都收获满满:有的发现了自己的写作潜能;有的发现了自己的表演才能,被选为最佳男女主角;有的发现了自身的导演才能;有的提升了自己的协调沟通能力;有的在后期制作过程中,提升了自身的信息技术处理能力。一个主题,一个剧本,一次拍摄,一段字幕,一首插曲,一个技术处理......都凝聚着全剧组成员的心血。学生在拍摄微电影的过程中深挖自身的潜能,体验着自我实现的幸福和喜悦。虽然每一次拍摄都很累,一段3~5分钟的微视频要付出大量的课外时间,却让每一位学生体会到了生活的趣味、成长的意义、合作的快乐和创作的成就感。

(四)在课堂分享和讨论中得到升华

学生将课后制作的微电影带到课堂上,剧组的每一位成员都享受着成果在大家面前展示的快乐。上课时,组长播放电影,负责剧本创作的同学讲述剧情,分享创作剧本的初衷和意义;导演和摄像分享拍摄的艰辛和花絮,分享影片传递的意义;演员分享角色塑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全班同学观看微电影后做出评论,最后大家投票,评选出最佳男女主角(配角)、最佳导演、最优的团队等,给予加分奖励。

自拍微电影给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带来了一场革命,也是信息技术在心理课堂上的一场革命,更是翻转课堂的大胆实践。心理课有别于其他课程,要慎用指导性活动,多用启发性活动,促进学生的自主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帮助学生探索自我,感悟生活。自拍心理微电影大大提升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效果,并将课堂向课外延伸,提升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综合素质,真正实现了师生的教学相长,使心理课堂真正活跃起来。

(作者单位:广东省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校,广州,510663)

上一篇:描写寺庙的好句子下一篇:九年级记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