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城市对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

2024-04-13

各城市对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共10篇)

篇1:各城市对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

各城市对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

生态园林城市是园林城市的更高级荣誉,是国家授予一个城市建设管理的最高奖项。生态园林城市,是指利用环境生态学的原理,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进一步完善城市绿地系统、水体系统,减少城市各种污染和废弃物,促进城市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形象地讲,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就是一个天蓝、地绿、水清、气爽、文明的城市,是“云的故乡、树的世界、花的海洋、鸟的天堂、人的乐园”。具体地讲,是一个市政设施、绿色出行、绿色建筑、循环经济等全方位发展的城市;是一个生态功能完善、生物多样、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的城市;是一个园林绿地布局结构合理、科技含量高、绿化制度健全的城市;是一个人居环境优美、城市品味高、城市影响力和竞争力强的城市。

一、珠海

珠海市是全国最早的经济特区之一,东临香港、南接澳门,山海相拥、陆岛相望,独特的沙田风光与传承百年的疍家文化交融并存,素有“百岛之市”的美誉,俨然一块自然天成的城市“海绵”。30多年来,珠海市始终坚持科学发展理念,走出一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发展道路,在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同时,依然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珠海市是首批“国家园林城市”之一,先后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国家生态市、全国文明城市”等荣誉称号,2015年,珠海市蝉联中国社科院发布的全国宜居城市竞争力榜单榜首。

近3年来,珠海市委、市政府坚持贯彻落实总书记视察珠海的讲话精神,按照“生态文明新特区,科学发展示范市”的定位,大力实施“蓝色珠海,科学崛起”战略,围绕建设国际宜居城市的目标,着力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在绿地功能提升、自然生态保护、城市生态修复上下功夫,积极落实创建工作的各项要求,绿化品质显著提升、生态优势日趋凸显、人居环境不断优化、幸福指数稳步攀升。

实干开创事业,爱拼成就梦想。珠海市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契机,引领新发展,再上新台阶,加快了国际宜居城市建设步伐,让生态家园更加美好靓丽!

二、南宁——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建碧水蓝天美丽南宁

南国风光、民族风情、山水相连、生态宜居。南宁,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全市辖6县6区,总面积2.21万平方公里,总人口730万人,其中建成区面积283平方公里,建成区人口247万人。近年来,南宁市不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了以青秀山为中心,以邕江两岸为轴,内河水系和公园绿地相映成趣的生态系统,呈现出具有亚热带风光的城市园林景观风貌。

南宁市自1997年荣获“国家园林城市”称号后,连续三次顺利通过国家园林城市复查。近年又先后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等多项殊荣。2015年,以第一名的佳绩荣获国家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荣膺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南宁是一座可以呼吸到绿色的城市,享有六张靓丽的名片:全国文明城市、“联合国人居奖”城市、中国绿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核心城市、中国东盟博览会举办地、天下民歌眷恋的地方。

8年“追绿”从不停歇

早在8年前,南宁就把“建设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列为目标,并纳入议事日程。时间追溯到2006年,住建部正式启动“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给南宁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2008年11月,南宁市委、市政府出台《南宁市关于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把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作为今后发展的重要目标。

生态发展提升品位

南宁结合“中国水城”规划,围绕“一江、两库、两渠,六环、十八河、一百湖”水系结构,重点打造18个内河湖泊,把水系两岸绿化作为园林绿化发展的重要载体,营造水岸特色景观。重点开展邕江综合整治和开发利用工程,推进实施了南湖—竹排江、可利江、心圩江、良庆河、楞塘冲等河流水系综合整治工程,打造出了一批秀美的滨水景观区、内涵丰富的文化长廊和人水和谐的生态休憩区。

循环发展开拓新路

南宁市依托青山绿水,做足山水文章。城外,依托盆地地形,以城市周边水库、林区为基础,形成得天独厚的青山绿水环城生态圈。城内,蜿蜒的邕江穿城而过,郁郁葱葱的邕江两岸风光带与城市街道、公园绿地生态相融合。构筑了“青山为屏、邕江为带、山水相衔、绿羽成脉”的绿地系统格局,展现了南宁生态宜居的城市自然风貌。

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是一个城市的品牌和名片,是对一个地区生活、生态和生产环境的综合评价,是全面衡量一个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我们要充分认识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围绕薄弱环节,强化工作措施,咬定目标,真抓实干,以更严要求、更高水平、更好效果,确保创建工作高标迎检,促进全市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协调发展。

三、苏州

在烟波浩渺的太湖之滨,有一座城市,她在青山碧水的怀抱里用诗情画意奏响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乐章;她用古典园林的精巧,布局出现代经济的版图;她用双面刺绣的绝活,实现了东方和西方的对接——这就是苏州。

漫步在苏州的街头,整个城市就像一座园林。大街小巷,绿树花卉映衬下,处处可见小桥流水、假山亭廊的园林小品。

近年来,尤其是随着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工作的不断深化,苏州的城市绿化已不是从单纯的绿化覆盖率来考量,而是积极发挥传统造园优势,围绕民生质量提升的需求,把绿化当作景观、当作文化、当作艺术来建,逐渐形成了“人工山水城中园,自然山水园中城”的鲜明特色。

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是一个城市的品牌和名片,是对一个地区生活、生态和生产环境的综合评价,是全面衡量一个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我们要充分认识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围绕薄弱环节,强化工作措施,咬定目标,真抓实干,以更严要求、更高水平、更好效果,确保创建工作高标迎检,促进全市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协调发展。

篇2:各城市对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

【发布文号】建城函[2007]196号 【发布日期】2007-06-07 【生效日期】2007-06-0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建设部

建设部关于公布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试点城市的通知

(建城函[2007]196号)

各省、自治区建设厅,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园林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青岛市、南京市、杭州市、威海市、扬州市、苏州市、绍兴市、桂林市、常熟市、昆山市、张家港市人民政府: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进一步推动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工作,经有关城市人民政府申请,我部研究确定青岛市、南京市、杭州市、威海市、扬州市、苏州市、绍兴市、桂林市、常熟市、昆山市、张家港市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试点城市。

被确定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试点城市的城市,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以巩固国家园林城市成果为基础,以创建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以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为重点,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认真研究生态园林城市的内涵与要求,详细制定试点工作方案和工作措施,以广泛发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推动生态园林城市建设。

各试点城市应于2007年10月底之前将试点城市的工作方案报我部城市建设司备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篇3:浅谈太原市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1 太原市与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差距

2010年2月太原市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 已达到国家园林城市各项指标要求, 但对照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申报条件和标准, 仅绿化方面还存在以下差距:一是绿化的几项指标不够。目前与一星级生态园林城市标准相比, 绿化覆盖率相差0.93%, 绿地率相差0.82%,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相差0.34m2。二是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远未达标。目前, 虽然该市已规划建设了一大批公园绿地, 但从现状看与标准要求相比, 仍有较大的差距。特别是贴近广大市民的小游园、小绿地严重短缺, 存在服务盲区。三是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系统性、生态性、稳定性、可操作性还不强。四是绿线公示执行及绿色图章制度执行不到位。在公示制度及控制大树移栽、防止外来物种入侵方面还没有相应制度。五是城市公共设施绿地达标率未达到95%以上;道路绿化普及率达不到100%;林荫路推广率达不到一星级生态园林城市规定的85%;林荫停车场推广率还达不到60%;河道绿化普及率还达不到80%;新建改建居住区达标率不足100%;立体绿化效果不明显。六是城市园林科研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太山植物园从2008年确定以来一直处于停滞状态, 需尽快推进。七是节约型园林绿化达不到标准。采用节水型技术未达到10%, 再生水利用率未达到50%, 道路广场透水面积未达到40%, 节约型绿地建设率未达到80%以上。

2 对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议

2.1 园林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要同步

城市绿化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园林规划必须与城市总体规划、建筑规划同步。规划部门要按照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对已颁布的《太原市绿地系统规划》进行修编, 结合太原市现有城区的现状合理选址规划一批游园绿地、一定规模的集中绿地和综合性市级公园;结合太原市“南移西进”发展战略, 要加强太原市南部地区公园绿地、城中村改造配套绿地、住宅开发项目的绿化规划等。规划部门和园林部门要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 以保证规划绿地落在实处。所有规划设计方案必须经市主管部门组织审查, 重要项目要组织专家论证, 努力做到一路一树、一园一景, 能够呈现鲜明的太原园林特色。

2.2 强化观念, 着力打造园林绿化精品工程

纵观太原市实际绿化情况, 园林绿化工程在规划设计上要强化质量观念和精品意识, 根据生态学的原则, 合理配置绿地中乔木、灌木、地被的复层结构, 做好树种搭配、色彩搭配、高低层次搭配, 形成稳定的群落结构。施工要按照规划和设计方案进行, 把握好选苗、栽植、管护等环节, 着力打造园林绿化精品工程。

在公园建设中本着生态、便民的原则, 构建数量达标、分布均衡、功能完备、品质优良的公园体系, 按照300m见绿、500m见园的要求, 合理规划建设一批公园绿地, 确保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低于5.0m2。2013年在该市东环、西环、南中环、北中环快速路建设中, 道路绿化及时跟进, 稳步增大城市绿量。同时, 在小街小巷的道路改造中也保证绿化工程顺利开展, 确保绿化综合指标达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要求。

2.3 加强资源开发, 丰富园林植物

太原市的植物种类有400余种, 其中园林树木达到237种, 但对于山西省有着3 000余种的植物资源来说, 值得开发应用的树种还有许多。因此, 在未来的园林植物发展中, 要坚持引种驯化, 重视育种, 特别是具有代表地域特色的基调树种、骨干树种以及优良花灌木的定向培育, 如彩叶类、斑叶类、矮化类以及有特殊观赏要求的植物品种。同时还应遵循物种多样性与遗传多样性的原则, 重视选择和应用经过人工驯化的优良野生植物类, 提高木本植物指数, 丰富城市园林景观。

2.4 强化绿化养管, 提高养护水平

园林绿地的养护管理, 长期以来是园林绿化建设的薄弱环节, 要坚持建管并重原则, 不断完善绿化管理长效机制, 制定统一养管标准。2013年太原市园林局根据全市绿化情况编制了《太原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标准 (试行) 》等7个地方标准规范, 要求全市各级养护单位按照标准规范执行。目前太原市进行每月道路绿化养管全面检查, 实施城市道路绿化分级管理、千分制考核办法, 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支持养管单位。积极探索养护作业市场化新途径, 逐步形成一套养管作业市场化运作的科学机制。绿化养管实现由“以费养人”向“以费养事”转变, 全面提高养管水平。

2.5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提高科研能力

在创建生态园林城市过程中需要多层次、全方位培养符合园林绿化发展需求的人才队伍, 因此应建立人才引进机制, 吸引高级技术人才参与园林绿化工作。同时通过有针对性的业务培训和专业讲座, 切实提高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科学管理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为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各项园林绿化工程奠定坚实的基础。另外, 应加大对园林科研的投入, 积极采用先进的科学手段, 提高科研能力, 加强生物多样性研究, 新优园林植物的引种、选种、育种的研发等工作, 对适合太原城市园林绿化的植物种类, 进一步加强其繁育、苗木生产、养护管理等一系列栽培管理技术规范的研究。

2.6 实施节约型园林绿化建设

近年来, 太原市按照挖潜补绿的方针对旧城区实施拆建还绿和见缝插绿, 充分利用能够屋顶绿化和立体绿化的屋顶和墙面进行绿化。对于现有的河道进行综合景观治理, 建设生态廊道。对于各类闲置土地要求进行临时绿化, 各单位的停车场要设计树阵等改造为生态停车场。在新建改建工程中, 要保护好现有的绿化成果, 避免大面积重复改造绿地、更新移植树木。

参考文献

[1]太原市人民政府.关于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实施意见[Z].2014.

篇4:各城市对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

【关键词】宜昌;生态园林城市;创建

2014年1月13日,宜昌市五届人大五次会议上,市长马旭明报告政府工作中指出:“突出绿色发展,加快打造美丽宜昌,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强化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确保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核检查,积极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进一步彰显生态宜居城市魅力”,第一次将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早在2011年9月湖北省城市管理经验交流会上,副省长张通就提出武汉、宜昌、襄阳要在“十二五”期间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2012年8月,湖北省住建廳副厅长袁善谋来宜昌检查工作时要求宜昌抓紧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1 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为改善城市居住环境,我国在不同阶段对城市建设提出过不同的建设方案和建设目标。主要有卫生城市、文明城市、森林城市、园林城市以及生态园林城市等。

生态园林城市是一种以人为本、以自然环境为依托、以资源流动为命脉的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社会和谐的人类居住形式。生态园林城市崇尚生态伦理道德,倡导绿色文明,保护和营造地带性植物群落,实施清洁生产,防治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再生能力,保持地域文化特色,在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上,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004年9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深圳举行新闻发布会,首次向全国发出创建生态园林城市的号召,之后部分城市确定了创建生态园林城市目标;2007年6月公布了包括青岛、南京、杭州、威海、扬州、苏州、绍兴、桂林、常熟、昆山和张家港等首批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试点城市名单;2012年,对《国家园林城市申报与评审办法》、《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建城[2010]125号)中生态园林城市部分进行了修订,形成了《生态园林城市申报与定级评审办法》和《生态园林城市分级考核标准》。

“生态城市”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概念,就是要实现城市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整体协调,从而达到一种稳定有序状态的演化过程。尽管我国并未提出生态城市的建设方法,但生态城市的建设应当是城市发展的高级目标。创建生态园林城市作为建设生态城市的阶段性目标,具有可操作性,适合中国的国情,对于改善中国城市的生态环境,以及建设生态城市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基础作用。

《生态园林城市申报与定级评审办法评审办法》指出:生态园林城市评选遵循自愿申报、分级考核、逐级晋升、有升有降的原则,根据考核结果依次分为一星级生态园林城市、二星级生态园林城市、三星级生态园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申报与定级评审办法》规定:生态园林城市评审每两年开展一次,偶数年为申报年,奇数年为评审年。住建部城市建设司负责生态园林城市分级考核标准、分级考核实施细则的制订工作。已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命名,且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命名3年以上是申报生态园林城市的条件之一。

2 宜昌园林建设

2.1 基本情况

宜昌位于湖北省中西部,地处长江中游与上游分界处,“上控巴蜀,下引荆襄”,素以“三峡门户、川鄂咽喉”著称,区域面积2.16万km2,总人口416万,城区人口160万人。

2.2 园林现状

2.2.1 园林建设

宜昌围绕“宜居、宜业、宜旅”主题,全力打造“宜人之城、昌盛之地”, 以“两坝一江、三楔四廊”作为城市特色城市生态廊道空间,保护宜昌江穿城、城镶山的山水园林格局,形成上至三峡坝区、下至白洋新区,长达90多千米的城市景观画卷。宜昌坚持“师法自然、和谐相融”的原则,城市建设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城市与森林同建共进的理念,着力完善城市“绿肺”功能,逐步形成了“林水相依、林田相交、林路相映、林城相宜”的生态格局和“城在山中、绿在城中、楼在林中、人在绿中”的景观特色。据统计,宜昌城区已建成公园、绿地、游园102个,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0.88m2。

2.2.2 城市荣誉

2005年,获“全国十佳宜居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称号;2008年11月,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2010年1月,获第六届中华宝钢环境奖城镇环境类优秀奖;2010年2月,获“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称号,2011年7月,获“2011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和“中国最佳投资城市”称号; 2011年12月,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2012年5月,获 “2009—2012年度全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优秀市”称号;2012年7月,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2.3 生态园林规划

2012年8月,湖北省委、省政府在武汉召开专题会议,听取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情况汇报。省委书记李鸿忠,省委副书记、省长王国生出席会议并强调,宜昌要按照省第十次党代会部署,坚持规划先行,突出绿色生态,体现以人为本,彰显优势特色,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世界水电旅游名城,成为现代化特大城市。

宜昌以“真山真水入城,公园绿地成网”为原则,规划新建生态绿地公园10座,14座市级公园,中心城区绿地面积达到4 000hm2,保证居民在步行10min内能够到达公园绿地或公共开敞空间,形成以城市内部山体为核心,以沿江、沿河、沿路的带状绿地为联系纽带,以各级各类公共绿地为主要活动区域,建立点、线、面结合的复合式、立体化结构。发掘红星路--一马路街区、环城南路--环城北路—环城东路—献福路—璞宝街街区的文化内涵,结合历史建筑的保护,打造承载宜昌特色的历史文化展示街区。

2013年12月,宜昌市委、市政府山台了《关于全面加强城区生态建设打造宜人之城的意见》,到2015年,全面完成“十二五”节能减排任务,节水型城市基本建成,生态建设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单位GDP能耗降至1.134t标煤/万元以下,单位GDP用水量不超过14.4t,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1%以上,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超过9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5%以上,生态环境质量明显好转,积极申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3 对宜昌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议

宜昌城市生态园林与《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对照还存在一定差距,如在城市生态环境指标方面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要达到41%,目前只有40%;城市生活环境指标方面空气污染批数≤100的数一年要达到300d,而今年1~2月连续多天出现空气重度污染;城市基础设施指标方面生活垃圾无害处理要≥90%,目前还只有70%等。

3.1 要确定创建目标

“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是体现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崇高荣誉之一,是一块金字招牌,宜昌要进一步提高对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重要性的认识,确立3~5年内实现目标。

3.2 要成立创建专班

“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创建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要成立宜昌市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领导小组,统筹领导全市创建工作。

3.3 要科学编制创建规划

认真组织专家学者市民研究制定创建实施方案,经人大审查以后以党委、政府的名义发布,纳入年度综合目标考核实行一票否决。

参考文献

[1]黄光宇 陈勇。生态城市理念与规划设计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2]刘健.城市生态园林的构建及其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科研与技术,2005,(5):67~71

[3]王蕾.生态园林及其构建方法研究.中国农学通报,2006,22(7):407~410

作者简介:

篇5: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调查问卷

尊敬的市民朋友:

您好!

为建设更加优美宜居的城市,你市人民政府正在积极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根据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考查要求,现对你市进行问卷调查。您被随机抽选为群众代表,请您根据实际情况和切身感受,对以下问题做出回答。

所有题目均为必答题,每道题只能选择一个答案,请在您选定答案后的“□”内打“√”。我们的问卷调查是不记名的,请您放心。

感谢您的支持和配合!

城市名称:

发放日期:年月日

城市编码:□□□问卷顺序码:□□□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1、您的性别:A.男□B.女□

2、您的年龄:A.0-18岁□B.19-44岁□

C.45-59岁□D.60岁以上□

3、您的身份:A.本市居民□B.外地户籍在本市工作□

C.外地人员临时来本市□

4、您的职业:A.党政机关工作人员□B.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C.企业工作人员□D.进城务工人员□E.待业人员□F.离退休人员□G.在校学生□

H.其他□(请注明)

如您现在或曾经是园林绿化行业管理或技术人员,请选择□

调查内容

一、对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活动的总体评价

1、本市正在开展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活动,您是否知道?

A.知道□B.有所了解□C.不知道□D.不关心□

如果您知道,请问您最早是通过什么途径知道的?

A.市政府或有关部门组织的宣传活动□

B.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宣传□

C.公园、绿地、广场等公共场所的宣传栏□

D.同事或朋友的介绍□

2、您觉得自本市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以来,城市整体面貌变好了吗?

A.有明显改善□B.有一些改善□C.几乎没有变化□

D.比以前更差□

二、对城市绿地数量、分布、功能等方面的评价

3、您觉得本市现有公园(包括动物园、植物园)、小游园、街头绿地等城市绿地足够多吗?

A.很多□B.比较多□C.一般□D.很少□

4、您出门步行500米(10分钟左右)是否有可供休憩的公园绿地?

A.有,不止一处□B.有一处□C.没有□D.不清楚□

5、您认为本市公园(包括动物园、植物园)、小游园、街头绿地的景色是否优美?

A.非常美□B.较好□C.一般□D.没什么美感□

6、您认为本市公园(包括动物园、植物园)、小游园、街头绿地等是否具有本地历史、文化特色?

A.特色鲜明□B.特色比较明显□C.一般□

D.没有体现或没感受到□

7、您对本市公园(包括动物园、植物园)、小游园、街头绿地的服务设施(座凳、垃圾桶、标志标识等)是否满意?

A.满意□B.比较满意□C.一般□D.不满意□

8、据您所知,本市公园(包括动物园、植物园)、小游园、街头绿地以及社区绿地设有科普知识宣传栏吗?

A.几乎都有□B.大的公园里有,其它地方很少□

C.少数有□D.都没有□

9、您知道本市组织过节水节电、低碳消费、家庭养花等专业知识讲座以及园艺栽培体验等活动吗?

A.经常组织□B.组织过,但不多□C.一般□

D.没组织过,或没听说 □

三、对城市园林绿化规划、建设和管理情况的评价

10、按照规定,每个城市须对已经建成及已规划将要建设的绿地进行边界界定,划出边界保护线(即“城市绿线”),并向社会公布。您了解本市绿线的公示情况吗?

A.在电视或报纸等媒体上公示过□

B.听说在规划局政府网站或规划展览馆里公示过□

C.没公示或没听说过□D.不了解情况□

11、按照规定,城市公园、街头绿地等作为地震、火灾等危急情况发生时的临时避难场所,应配备基本的防灾避险设施,并有明显的道路标牌标识。您的住所和单位附近的公园绿地是否符合这两点基本要求?

A.完全符合 □B.有配套设施但没标牌标识□

C.都不符合 □D.不知道□

12、据您所知,本市政府或有关部门是否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站、现场展示等途径对新建或改造的园林绿化项目进行公示公告?

A.几乎全都公告□B.有些公告,有些没有□

C.没公开过□D.不知道□

13、您对本市公园(小游园、街头绿地)的开放时间、环境卫生、便民服务、游园安全等是否满意?

A.满意□B.比较满意□C.一般□D.不满意□

14、据您所知,本市园林绿化管理部门对擅自移植、砍伐树木、破坏绿地、侵占绿地等违法行为,处理是否及时?

A.非常及时□B.比较及时□C.一般□D.不及时□

15、近3年来,您是否参加过植树栽花、认养绿地、栽种纪念性树木花卉、庭院(包括阳台、屋顶等)绿化美化等活动?

A.经常参加□B.偶尔参加□

C.想参加但没人组织□D.没参加过或没听说过□

四、对城市人居生态环境状况的评价

16、您对本市的空气质量是否满意?

A.满意□B.比较满意□C.一般□D.不满意□

17、您对本市的市容市貌是否满意?

A.满意□B.比较满意□C.一般□D.不满意□

18、您感觉在本市出行是否方便?

A.方便□B.比较方便□C.一般□D.不方便□

19、您对本市人行道、自行车道、停车场的遮荫效果是否感到满意?

A.满意□B.比较满意□C.一般□D.不满意□

20、您对您居住的小区绿化、保洁等是否感到满意?

A.满意□B.比较满意□C.一般□D.不满意□

篇6:各城市对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

为了提升校园绿化、美化水平,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在认真规划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省、市、区级园林单位、园林式学校的创建工作,确保创建工作任务落实到位,全面提升学校环境育人水平,提升办学品位和办学质量,我校结合实际,认真落实开展各项工作。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的新思维,把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以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我们工作的新起点,以“绿色校园”创建工作为载体,进一步搞好校园绿化美化工作,优化育人环境,构建具有文化特色的生态园林学校,为广大师生创造一个宁静、优美的学习与生活环境,为尽快实现我市创建国家级生态园林城市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领导重视,全员参与

成立学校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领导小组 组 员:行政会成员

领导小组成员齐心协力、齐抓共管,分工负责,工作有计划、有目标,园林绿化工作实现了规范化管理。在日常管理工作中,为增强全员参与意识,学校积极安排与绿化有关的的工作,植树节安排教职工参加植树活动不断加强建设和管理。同时,倡导每个教师在校园认养一株树,每个班级都定点管理和养护一片绿化责任区,使全体师生养成了爱花、护树、惜草的美化环境、共建家园的良好习惯,形成了绿色的办公、学习和生活环境,达到了人与环境、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三、强化宣传,利用多形式进行环保教育

在创建活动中,我们注重了宣传教育,利用校园广播定期播送环保知识。举办知识讲座、环境调查,让学生了解环保的重要性和环保常以,国内外环保动态和典型事例。我们还利用国旗下演讲和建立了环保专题板报,定期介绍环保知识号召同学们自觉爱护环境、保护环境。我们还组织学生办手抄报大赛,通过办报宣传了环保知识,又提高了自我认识水平。召开了“养成教育”、“学雷锋、树新风”、“倡导绿色生活、共建生态文明”等主题班队会,围绕环保教育,同学们开展讨论,明辨是非,纷纷表决心,争做环保小卫士。少先大队部开展了“弯弯腰,净校园“、“校园垃圾袋装化”、“爱心回收饮料瓶”等活动,各班级设立了安全、卫生监督员,让学生在每一次活动里都渗透环境保护的意识。全校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讲究卫生,爱护花草树木,无折枝毁木现象。厕所干净,无臭味。学生养成了节水、节电的好习惯,再生资源能够得到回收并加以利用,校园育人环境优美如画、清新怡人。

四、科学设计 整体规划 成果显著

在园林绿化设计上,我们聘请具有资质和实力设计师,经过专家和校长办公会多次讨论,多次修改,形成了布局科学、结构合理,集学校功能和地域特色于一体,并将具有现代气息的学校建筑和优美的校园景观统一起来的整体规划方案,并付诸实施,力争做到使历史、地域文化与环境、自然风貌的有机结合。

为了保证绿色园林式学校创建工作顺利实施,我们在科学设计、整体规划的基础上想方设法多方筹集资金,加大投入、分步实施绿化工作成效显著。我们采取自筹资金和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相结合的办法,先后投入绿化资金30多万元,利用三年左右时间对校园进行了全面的绿化美化。开展市树市花进校园活动,学校新增植白皮松、西府海棠的栽种数量,并因地制宜对校园空闲场所进行增绿、补绿,形成了校园整体绿化格局。学校现有树木2752棵,草坪8000余平方米。现在,我们的校园有草坪曲径,点缀石桌石凳、文化摆石,三季有花,四季常青,花草树木错落有致,相互掩映,郁郁葱葱,花香袭人,成为师生课间休息、课外活动和生活休闲的最佳场所,一所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美色怡人,书香满园的绿色园林式学校已经初具规模。

总之,学校通过校园广播、黑板报、宣传栏、主题班会、征文、手抄报等多种形式和活动进行绿化、美化宣传教育活动,增强了师生绿化意识,提高了爱绿、护绿的自觉性。学校通过优美的环境建设,营造了一个宜于生活、宜于读书、宜于育人的良好校园氛围。

春色满园关不住,桃李芬芳自成蹊。创建工作是一项阶段性工作,但我们认识到,它应该成为学校高品位建设的一个起点。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这个新的起点上,不断完善校园环境建设和文化建设,以更加科学的管理、更加扎实的工作,为“绿色园林学校”建设、为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而努力奋斗!

篇7:各城市对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

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十一届三次、县委十三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切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生态园林城市发展,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国家园林城市系列标准及申报评审管理办法的通知》(建城〔2016〕235号)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习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疆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自治区党委九届二次、市委十一届三次、县委十三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天山绿洲生态园林城市”的目标,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遵循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生态优先、保护优先,全面统筹、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按照“规划建绿、工程造绿、见缝插绿、社会增绿、均衡布绿、标准建绿”的工作思路,科学规划,精心建设,高效管理,强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为各族群众创造优美、舒适、健康、方便的生活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确保XXXXXXX早日创建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二、组织机构

为加强组织领导,人民政府决定成立XXXXXXX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人员如下:

长:XXXX、县长

副组长:XXXX 县委常委、纪检委书记

XXXXX·县委常委

成员:xxxxx 委办主任、司法局党组书记

xxxx 县政府办主任

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工作的决策部署、组织协调、推进落实和资金安排,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整合项目资金,健全投入机制。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政府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xxxxx兼任,常务副主任由xxxxx兼任,副主任由苏建新兼任,成员由相关单位抽调。

各乡镇也要成立领导机构,制定操作性强的工作方案,抽调专人负责本乡镇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工作,以及与上级对接落实工作。

三、目标任务

按照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标准和要求,2017年要做好迎接国家住建部评审的各项工作,确保验收成功。

(一)完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综合管理体系。1.制定完善城市园林绿化政策法规制度。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 管理制度等规章制度。修订完善全县园林绿化施工及验收、养护管理和绿地分级管理标准,养护管理检查考核办法等标准与规范。重视科学规划设计,严格把好绿地设计方案审查、论证关,将节约型、生态型、功能完善型园林绿化的具体要求落实到设计方案审查要求中;加强施工和验收,严格按照方案施工和验收,确保方案在建设过程中的落实到位;强化日常管护,加强监督,建立完善科学、规范、竞争的绿化养护体系。建立健全绿线管理、园林绿化工程管理、养护管理、公示制度、“绿色图章”及控制大树移栽、防止外来物种入侵、古树名木保护等各项管理制度。

2.落实全县园林绿化建设维护专项资金,争取市财政支持解决园林绿化建设及养护管理经费,并不低于当地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定额标准。养护管理资金要按照养护管理定额标准视财力情况安排并逐年增加,重大生态园林工程建设项目资金要予以重点保障。

3.修编完善全县绿地系统规划,加快乌板乌水三角地5万亩生态防护林工程建设,合理布局各类绿地,加快绿地建设。

4.加强依法治绿力度。落实《乌鲁木齐市绿地系统规划》,加强对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的规划审批和建设监管,做到不符合绿化规划的不批,不满足绿化指标的不批,不落实绿化资金的不批;绿化工程与主体工程同步设 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提高社会建设项目绿化指标达标率。强化监督管理,建立园林绿化联合执法和信息共享机制,加大对违法占绿、毁绿行为的查处力度。

5.提高全县园林绿化科研能力。加大对园林科研的投入,加强生物多样性研究,区域物种保护与开发研究,耐旱、耐盐碱、耐瘠薄植物的研究以及园林植物育种、引种驯化工作,为我县园林事业良性发展提供科学技术支撑。

6.推进全县园林绿化管理信息化建设。加快建立全县园林绿化数字化信息库、数字绿化管理系统平台,实施绿化养护监督、检查和考核机制,做到“栽管并重”,以养护考核的高标准体现绿化环境的高质量。对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和管理实施动态监管,保障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

(二)加大全县绿地建设力度,提升管护水平。1.实施公园绿地建设工程。继续推动道路绿化、街头游园、小水面及小绿地建设,提升道路绿化的生态性和功能性,建设环境优美、主题突出、健身休闲设施齐全的公园绿地,为外来游客和各族群众营造更便捷、完善的游憩空间。

2.实施景区生态景观提升工程。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突出特色”的原则,全面开展全县各大景区生态景观提升改造工程建设,提升现有景区环境质量和服务水平,形成艺术风格多样、文化底蕴深厚、植物景观丰富、服务设施完善的生态景区。3.实施xxx连湖生态建设项目。建设以板房沟河道治理、景观提升为重点的生态工程,打造十二处人工景观湖及防洪渠,通过梳理水系、水体护坡驳岸的生态化建设等生态恢复技术,运用园林造景艺术手法,对板房沟河流域景观进行改造提升,打造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可供游憩的生态河道景观带。

4.实施xxxx万亩生态防护林工程。目前已完成工程建设xxxx余亩,计划每年以xx亩的规模继续推进。

5.加强对创建“花园式单位”、绿化合格单位及花园社区的监督管理力度。对已命名的定期复查,对复查不达标的给予“黄牌警告”或摘牌处罚。

6.加大绿化管护经费投入,提高树木管养水平。参照乌鲁木齐市绿地养护的基本费用,完善绿地养护所需的各个环节,提高绿地管护质量,优化美化环境。

(三)深入开展城市节能减排工作。

1.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严格执行国家、自治区及市有关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定,强化结构减排、细化工程减排、实施监管减排,对污染物排放实行总量控制,杜绝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

2.加强再生水利用。推进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统筹规划建设污水处理厂及配套中水管网,扩建水西沟污水处理厂,加快乡镇和景区分散式污水处理站及排水管网建设,提高再生水利用率。在绿化、市政公用等方面大力推广 使用再生水。

四、保障措施

一项全局性、战略性的系统工程,各成员单位要成立由行政一把手任组长的创建领导小组,负责领导推进本单位的创建工作。各单位要按照《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考核评审办法》,结合部门工作实际,研究制定部门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工作分解方案,明确创建目标、工作步骤、工作任务和工作时限。要建立考核通报制度,各牵头单位每月将配合单位的工作进度上报县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工作进度缓慢的单位将进行通报。将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工作纳入综合目标管理,实行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确保创建任务的全面落实。

(二)规划引领,有序推进。各相关部门要根据创建要求,做好各个项目的规划方案和实施计划,保证城市生态绿化的先进性和超前性,确保并促进全县生态绿化建设朝着科学、规范、有序和人性化方向发展。

(三)加大投入,提供保障。建立以政府投入及社会投资共同筹措资金的保障机制,筹措园林建管资金,设立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工作专项资金。要根据实际加大对本辖区绿化的投入,安排园林建设资金,争取市财政补贴。大力组织开展认建认养活动,为广大首府市民和城区单位参加我县绿化建设开辟绿色通道。县财政部门要建立财政保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是障机制,多渠道筹资,集中财力,支持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重点项目,为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奠定坚实的基础。

篇8:各城市对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

1 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意义

近年来, 生态意识、生态文明开始深入人心。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关注自己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 认识到人与自然、人与城市应当是一种共存关系, 一种持续协调发展关系, 从而开始以生态学思想来指导城市的规划、建设和发展, 即走生态园林道路, 创建生态园林城市。

首先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 城市发展已经是21世纪最重要的议题, 建设生态文明, 保护自然资源, 实现可持续发展, 已成为城市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开展“生态园林城市”创建, 进一步优化城市生态环境, 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需要和最有效的工作载体。其次, 创建生态园林城市是建设宜居城市的重要途径。生态园林城市的创建, 不仅可以进一步优化城市的人居环境, 造福广大市民;同时, 它对于持续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位, 优化发展环境, 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对不断提高城市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于平顶山市来说, 通过近几年创建园林城市的实践证明, 开展城市创建活动是完善城市功能, 全面提高城市环境水平, 创造良好的生活和投资环境, 促进城市现代化建设、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有效途径。平顶山市九届人大一次会议批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提出了生态建市、产业立市、文化强市、和谐兴市的兴市战略, 把“生态建市”放在首位, 充分体现了对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视。

2 平顶山市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优势和差距

通过近几年创建园林城市工作的开展, 虽然平顶山市的城市绿化建设和管理水平有大幅度的提高, 但是仍存在很多薄弱环节, 要实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这一目标, 困难很多, 任务还很艰巨。

2.1 创建生态城市的优势

一是城市建设基础好;几年来创建工作的开展, 使城市建设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城市基础设施更具完善, 各项城市功能更具完备, 特别是绿化工作积累了较好的基础, 城市绿化规模大, 管理水平较高。二是自然资源丰富;平顶山市依山傍水, 自然环境得天独厚, 白龟山水库、湛河、白鹭洲湿地公园、平西湖湿地公园为城市造景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资源, 城市绿化建设潜力巨大。三是绿化工作进步较为明显;平顶山市是一座煤城, 与外地市相比, 取得同样的成绩, 付出的努力要更多。尤其是煤矿矸石山绿化和采煤塌陷地治理成效巨大, 能够收到明显效果, 更容易得到专家的肯定。四是群众基础好。近几年, 平顶山市通过努力先后取得了“省级园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 城市建设和人居环境都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老百姓深切地感受到了创建给他们带来的实惠, 充分享受到了创建生态城市带来的成果, 因此, 开展创建生态园林城市既能取得市民的拥护, 更能充分调动市民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2.2 创建生态园林城市的主要劣势

《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 (暂行) 中分一般性要求和基本指标要求。平顶山市在应用生态学与系统学原理来规划建设城市方面还有欠缺, 城市与区域之间还未完全协调发展, 城市绿地系统还不完整, 自然地貌、植被、水系、湿地等生态敏感区域还未得到有效保护, 城市基础设施有待继续完善, 城市环境还需进一步改善等等。19项基本与《标准》都有差距, 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等指标差距还相当大, 有些甚至还是空白。因此, 应加快启动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工作, 尽早把各项创建工作纳入目标考核当中, 早日实现市委市政府“生态建市”的目标。

3 对平顶山市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议

目前, 平顶山市正在开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工作, 虽然目标不同, 但具体工作内容大多一致。因此, 在推进城市创建工作中, 要着眼长远打算, 制定较高目标, 体现目标的一致性和实施的阶段性, 尽量满足多层次的需要, 防止出现反复调整, 造成人财物的巨大浪费。对照平顶山市目前园林绿化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开展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工作, 要突出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3.1 健全园林管理体制, 加强行业监管

要加快园林管理体制改革步伐, 健全园林绿化管理机构, 加强行业监管。现有的园林绿化管理机构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全省所处的位次已不适应, 与城市园林绿化发展水平已不适应。借鉴外地经验, 应尽快成立较高规格的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局, 加大行业管理力度, 对目前存在的多头管理现象进行规范, 在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等各个环节进行统一管理, 制定统一标准, 严格监督检查, 树立城市园林绿化管理部门的权威性, 有效地保护绿化成果。

3.2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城市园林绿化是改善城市生态、建设宜居城市、优化投资环境, 投资小、见效快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要根据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发展水平, 不断加大对园林绿化建设和养护管理的资金投入力度, 提高园林绿地的养护管理水平。要对现有绿地进行更新改造, 适当增加绿地内乔木比重, 丰富植物品种, 要尽快完善绿地灌溉系统、景观照明系统等配套设施。充分发挥园林绿化的生态环境效益和景观观赏功能, 为优化城市经济发展环境, 招商引资打下良好的生态基础。

3.3 坚持规划建绿, 稳步增大城市绿量

要严格执行已经公布的《平顶山市绿地系统规划》和《平顶山市城市绿线管理办法》, 保护绿化成果, 保证城市绿化用地。要按照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每年有计划、有步骤、成规模地安排城市园林绿化建设项目, 保持城市绿量稳步增长, 不断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同时加大园林绿化监察保护力度, 巩固园林城市建设成果。

3.4 更新绿化理念, 多建精品工程

在“三统一, 三为主, 两要两不要” (即景观与功能的统一、大气与灵气的统一、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以乔木为主、以乡土树种为主、以专类园为主, 要丰富多彩, 不要杂乱无章;要简洁明快, 不要呆板单调) 这一城市绿化理念的基础上, 根据我国园林绿化发展趋势和城市广大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日益提高的要求, 并结合平顶山市实际, 要不断进行园林绿化工作理论创新、设计创新和管理创新, 真正做到高标准规划、高水平设计、高质量施工, 不断建造园林绿化精品工程。

3.5 注重生态效益, 优化绿地结构

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城市绿地系统, 可以提高绿地的空间利用率, 增加城市的绿化总量, 使有限的城市绿地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根据生态学的原则, 合理配置绿地中的乔灌花草藤的复层结构, 使各植物种群间相互协调, 在有限的土地上, 充分地利用光照、空气、水分、养分等自然资源, 达到一个有序、高效、稳定的群落结构, 从而尽可能地实现生物多样性, 使城市生态群落发挥其最大的生态效益。

3.6 创新工作机制, 提高管养水平

在养护管理上要引入竞争机制, 按照“制定标准、核定面积、核定人员、严格考核、兑现奖惩”的思路, 优化园林专业队伍构成, 落实岗位与责任, 制定统一管养标准, 严格考核, 严格奖惩, 充分发挥园林绿化专业队伍的人才和技术优势, 推进专业化、标准化、精细化管理, 全面提高管养水平。

摘要:根据平顶山市园林绿化建设管理现状, 结合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形势和基本要求, 全面分析平顶山市在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优势和差距, 围绕加快推进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新目标, 提出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城市建设,园林绿化,生态建设,建议

参考文献

[1]王富安.平顶山市如何回忆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之所见.平顶山工学院学报, 2006年第15卷第1期。

[2]王丽红等.生态城市及其建设浅析.平顶山工学院学报, 2006年第15卷第1期。

篇9:苏州: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一、高度重视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把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

苏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确立了环境优先的城市发展战略,通过环境建设优化产业结构、优化建设布局、优化人居环境,坚持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一起推进、产业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一起提升、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一起考核、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一起发展,举全市之力,努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苏州市委、市政府对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十分重视,切实把生态环境工作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早在2004年建设部下发通知后就提出明确要求,列入“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市第十次党代会的奋斗目标,加大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力度,加快建设步伐,力争“十一五”期间苏州市建成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群,全市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

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为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奠定基础

认真实施《苏州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不断加大推进力度,以积极的环境建设和生态恢复优化经济增长努力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为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打下了良好基础。

一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以科技进步为动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优先发展环保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营造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政策环境,促进形成高增长、高质量、高效益、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的增长方式。二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循环型工业、农业、服务业和生态型居住小区建设力度,努力构建循环经济链和产业集团,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实施清洁生产企业的比例达100%,规模型企业通过ISO14000认证比例达到20%以上。全面推进省级以上开发区实施生态工业园建设。三是严格实施生态功能区划。依据“十一五”规划纲要和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全市水源地、湿地、湖泊水面、山地、森林和自然保护区、文物古迹等区域是禁止开发区域,实行强制性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生态敏感区、具有一定生态敏感性和历史保护价值需要适度保护的区域为限制开发区域,实行优先保护、限制开发。沪宁和苏嘉杭高速公路、苏虞张公路沿线非生态敏感区以及沿江部分乡镇为优化开发区域。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等建设用地比重较高的区域,主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三、推进苏州“绿色行动计划”,构建“人工山水城中园、自然山水园中城”的绿色生态系统

近年来,我市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抓手,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管理,城市绿化建设呈现跨越式发展,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彰显了名城特色,提升了城市形象。

(一)城市绿化规划彰显导航作用

以《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修编完成了《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依托自然风景资源和历史人文资源内涵,将整个城市作为一个大园林加以精心打造,构筑“五片、八园、四楔、三带、一环九溪”的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地系统框架。加强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编制,先后编制了国家级太湖风景名胜区的8个景区和2个省级风景名胜区的详细规划,编制了《苏州市三角咀湿地公园总体规划》。构建绿量适宜、分布合理、特色明显、景观优美、功能齐全、稳定安全的绿色生态系统。

(二)城市绿化建设体现区域特色

一是古城内绿化突出园林特色。运用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完成了环古城风貌保护工程、文庙公园等市区级公园,实施了“百园”工程,城区基本达到350米的公共绿地服务半径。二是新城区绿化体现现代特色。运用现代造园手法,大手笔建设大型绿地。工业园区以金鸡湖为中心,建成融现代理念与自然风貌于一体的城市绿地新景观。高新区借助自然山体规划公园绿地。吴中区挖掘太湖丰富的山水资源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营造环太湖生态湿地公园,相城区则积极打造“水相城、绿相城、花相城”。三是城乡绿化共同发展。我市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启动了城乡一体现代林业示范区建设,加快实施高速公路两侧生态防护林工程,实施了太湖、阳澄湖沿线绿化造林工程和湿地生态恢复保护示范工程,建成一批富有水乡特色的生态型城镇和村庄。

(三)城市绿化管理科学有效

2003年市政府下发了《苏州市城市绿线管理实施细则》,积极推行“绿线”和“绿色图章”管理制度。2005年市政府出台了《苏州市市区城市绿地养护管理暂行办法》、《苏州市城市绿地养护管理标准》和《苏州市城市绿地养护管理检查考核办法》,按照“二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运作模式,建立了绿化养护管理市场化、专业化和规范化的管理机制。

(四)依法治绿巩固绿化建设成果

我市始终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城市绿化条例》和《江苏省城市绿化管理条例》,并结合苏州实际情况,先后颁布了《苏州市城市绿化条例》(1995年)、《苏州园林管理和保护条例》(1997年)、《苏州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条例》(2002年),同步制订了《苏州市区移、伐城市树木、占用绿地申报、审批办法》等一系列配套性文件。建立起层级齐全、内容全面、科学系统的法规体系,为我市园林绿化的健康发展提供法规保障。

(五)创新模式实施节约型园林绿化

坚持生态效益优先的理念,大力实施节约型园林绿化。充分保留城市中的自然山坡林地、河湖水系、湿地等宝贵的生态资源;因地制宜,研究推广乡土树种的开发利用和普及,科学配置园林植物;大力推广立体绿化,对高架道路柱体、桥体、以及墙体等实施垂直绿化;保护古树名木,对古树名木进行普查、建档、挂牌,并通过《苏州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条例》进行立法保障。

四、传承历史文化,促进人文景观和生态环境和谐发展

苏州重视历史文化传承,古城、古典园林、历史街区的保护,昆曲、古琴、评弹、苏绣等非物质遗产的弘扬,使历史文脉得以延续。近几年来,苏州市委、市政府先后制订实施了《苏州市古建筑保护条例》、《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办法》、《苏州市城市紫线管理办法》、《苏州市古村落保护办法》等一批文物保护法规规章和行业标准。编制了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市政府加大了文物古建筑保护和修缮力度,我市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539处。市区还有310处控制保护古建筑和790处古构筑物,现有各类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35家,馆藏珍贵文物2万余件,文物数量之多、价值之高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处于领先地位。

作为我国以古典园林群列入世界遗产为特色的城市,我市始终围绕“保护”这个中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并赢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苏州园林的科学保护达到了国际标准”的高度评价。为了提高管护科技含量,建立苏州市世界文化遗产古典园林保护监测中心,研究制定古典园林建筑、设施等监测标准和管理办法,启动建设了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古典园林管理、监测和预警信息系统,开展建筑、假山、陈设、植物、水体等各类要素的实测研究。历时两年的国家“十五”863科技公关项目——“苏州园林水体水质净化和生态修复研究与示范项目”通过国家科技部组织的验收。2004年成功承办了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进一步提升了苏州城市的国际知名度。

五、统筹协调、整体推动,多方面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我市结合创建生态市、节水型城市等活动的开展,全面实施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工作,城市生态环境、城市生活环境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有了较大改善和提高。

(一)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营造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

结合苏州市绿地系统规划,着力推进中心城区公共绿地和周边风景防护绿地的建设,形成覆盖城市的绿色网络和城郊一体的绿化体系。加大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力度,重视人工湿地的保护。建成区绿地率达38.2%、绿化覆盖率达4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14.8平方米。城市热岛效应得到了有效控制,热岛效应值为0.5度。公众对生态环境满意度达到了85%。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自然的植物群落和生态群落的保护,划定国家重点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维持系统内的物质能量流动与生态过程,综合物种指数达到0.611,本地植物指数达到0.744。

(二)保护与治理并重,优化城市生活环境。

苏州,“中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城市”、“中国魅力城市”、“中国投资环境金牌城市”,这些称号的取得,得益于《苏州市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增长方式行动计划》等四大行动计划的实施,得益于苏州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共同推进。苏州优化产业结构和建设布局,节能减排,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进清洁环境建设,大力开展“蓝天工程”、“碧水工程”、“宁静工程”,苏州市生态环境逐年改善。空气污染指数每年小于等于100的天数达320天,城市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100%,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100%。

(三)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生态园林城市人居环境。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苏州市城市道路、供电供气、供水排水、交通设施以及医疗卫生、教育体育等公共服务网络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不断完善和优化,为市民创造了优美、舒适、健康、方便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城市基础设施系统完好率超过85%,市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自来水普及率达100%,城市管网水质年综合合格率达100%,城市污水处理率达76.5%,建成区道路广场用地透水面积比重达68.69%,主干道平均车速平峰期41.8km/hr。

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促进了我市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整体协调,推动了城市和谐发展。

篇10:各城市对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

-----海口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汇报

近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市始终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城市园林绿化工作全局,坚持生态立市、环境优先,紧紧围绕“建设良好生态环境”这一中心任务,按照建设“林城、花城、水城”的工作目标,抢抓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重大战略机遇,持续加大园林绿化工作投入,不断增加城市绿化总量,进一步提升园林绿化管理水平,城市园林绿化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一、主要成绩

1、建成区园林绿地总量显著增加。至2010年底,海口市建成区绿地率达37.5%,绿化覆盖率达41.5%,人均公共绿地达12平方米。具体如下:

 A、公园绿地建设。按照《公园设计规范》标准,先后完成了美舍河带状公园、“一园两湖”(海口人民公园、东湖、西湖)、白沙门生态公园、世纪体育公园、海口湾公园等园区的建设和改造,启动了滨江西带状公园建设;完善了万绿园、金牛岭公园等公共绿地增设健身游乐设施工程、公园无障碍设施建设工程等;加强了对五公祠、海瑞墓园、李硕勋纪念园等园区的景观保护。目前,全市共有各类已建市级公园17个,在建公园2个,面积852.2公顷,初步形成了遍

及城区范围的公园绿地体系。

 B、街边街心小游园建设。先后完成了琼州大桥桥头绿地、凤翔路街景绿地、钟楼绿地、秀英绿地、文明东绿地等102块街边街心小游园建设,面积128公顷。此外,完成了55处“城中坟”景观绿化建设,面积25.72公顷,将城中坟及其周边卫生死角变成赏心悦目的绿地。目前,全市共有街边街心小游园及单位居住区附属集中公共绿地242处,面积202.12公顷,使得城市绿地布局趋向更加合理,服务设施更加完善。

 C、道路绿化建设。按照《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标准,重点突出道路园林景观效果。先后完成了国兴大道、滨江路、琼山大道、椰海大道、秀英大道、丘海大道以及滨海大道、长怡路等65条道路绿化建设及改造。目前,全市道路绿化普及率达100%,市区干道绿地率平均达25%以上,形成了较好的城市道路绿化景观。

 D、单位附属绿地及居住区绿地建设。积极鼓励引导全社会参与绿化建设,扩大建设范围,不断优化新建、改建居住区绿化环境,居住区的绿化水平有了新的提高。目前,全市共有“生态园林小区”、“花园式小区”、“绿化达标单位”632家,占全市单位庭院的63%;城市主干道有97%以上沿街单位已实施拆墙透绿。

2、注重大环境绿化,群众性义务植树活动卓有成效。

认真制定全民义务植树规划,实施义务植树登记卡制度,落实义务植树任务和责任。五年以来,全市共义务植树50万株,尽责率67%以上;收缴义务植树绿化费374万元。

3、立法保护,规范管理,古树名木保护良好。制定实施了《海口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规定》和《海口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标准》,根据古树名木属地管理原则,监督指导管理单位落实保护措施。顺利完成了古树名木挂牌工作,认真落实古树名木保护责任制。各区园林绿化部门每年都不定期对辖区内已建档的古树名木进行巡查,对其生长状况、保护措施及养护管理责任单位等情况进行调查,进一步落实管护责任单位及保护措施。做好古树名木的保护复壮及病虫害防治工作,着手制定古树名木保护利用规划并分期实施。2007-2010年,全市共投入67万元,完成龙华区遵谭镇和人民公园古树名木保护与利用(一期)工程,共对63株古树名木进行加固复壮并建成休闲小绿地。

二、主要做法

1、领导重视,部门配合。市委、市政府把加强城乡绿化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和争创特区新优势的重要举措。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部署每年的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工作,市规划部门积极调整规划,市土地部门配合做好绿化用地调整,市发改、市财政努力为绿化筹措资金。

新闻媒体为城市绿化作好舆论宣传,公路、水务、等有关部门着力搞好公路、河道等的配套绿化,林业部门着力开展城郊农村植树造林绿化,大力推进绿色通道建设,为城市大环境绿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科学规划,规范管理。认真实施《海口市绿地系统规划》,按照城市发展规模编制绿化计划,分解到各区、各部门,列入市政府对区级政府绩效考核范畴。2007年完成《海口市城市绿线控制规划》的编制,并经市政府批准实施。结合城市开发片区“控规”和“修规”的编制,明确对公园、绿地的位置、范围、面积以及城市道路绿化退线,确保规划区内绿地面积不低于国家园林城市的指标要求;要求所有建设项目必须配套完成相应的绿化建设任务,否则不予办理建设项目综合验收备案手续。

3、机制完善,配套落实。修订绿地养护管理标准及检查考评标准,建立道路绿化动态数据库,逐步使养护管理达到科学化、精细化;不断完善加强全市园林绿化考评机制,对全市园林绿地的养护管理进行全面考评。积极借鉴全国各地经验,整合资源,制订了一系列的养护管理考核标准和奖惩办法,做到定岗定人,量化考核,奖惩分明,为绿化养护市场化试点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同时开展各种园艺交流、观摩、示范活动,举办园林技术培训班等,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绿地养护水平明显提高。

4、依法保护,规范管理。近五年来,海口市根据实际情况,制订了《海口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规定》、《海口市义务植树绿化费收缴管理暂行办法》、《海口市城镇园林绿化条例》,为加速海口绿化事业建设提供完备的法制保证。切实加强绿化执法工作,严格控制砍伐或移植各类绿化树木。严格查处各种违章案件,确保绿化成果。几年来,没有出现过非法砍伐树木现象和侵占绿地事件。加大管理力度,实施主动有效的行业指导、服务。几年来过行政许可办理,规范了行政相对人占用绿化资源行为,实现了建设和保护并重,在城市的高速发展中保护了绿化成果,推动了绿化管理事业的法制化和规范化建设。

5、动员群众,营造氛围。认真制定全民义务植树规划,实施义务植树登记卡制度,落实义务植树任务和责任。2005年出台了《海口市义务植树绿化费收缴管理暂行办法》,有效地推动了义务植树工作的开展。每年植树节前后,海口市领导带领市直机关干部、部队官兵、院校师生开展义务植树,广大群众经常自发组织义务植树活动,在全市开展“植树周”、“军地共建绿色家园”、“林木绿地认建认养”和纪念林基地建设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城市绿化工作。

三、存在问题

虽然我市在园林绿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和海南国际旅游岛总体要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宜居、宜业、宜学、宜游”最精最美省会城市的目标相比,和其它先进城市相比,和人民群众对园林绿化更高要求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比如,在园林科研、园林绿化苗木生产方面还相对滞后;城区绿地规模小,功能不完善,富有特色的专项公园缺乏,能为城市居民提供休憩、健身、浏览和娱乐的绿地仍然不足;城市建设用地紧张与绿化用地的矛盾依旧突出;城市绿地景观层次和植物种类丰富度仍须进一步提高等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园林绿化三项指标与全国先进水平存在差距。尽管绿地面积每年以100多公顷的速度在增加,但是随着人口数量尤其是流动人口急剧上升,区域调整,城区范围不断扩大,以及由于道路拓宽、公共设施建设、东环铁路建设等一批大型建设工程大量占用绿地等原因,致使园林绿化各项指标增长速度放缓,增长率下降。我市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园林绿化三项指标与兄弟城市相比较优势不大。绿化建设还不能适应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的要求。

2、城市绿地系统尚未完善,公园绿地分布不均,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发展不平衡。经过多年建设,我市的公园绿地发展水平不平衡的问题仍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市区综合性公园的建设进展滞后。公园建设用地从规划和土地使用上都无法得到落实,造成市、区两级公园绿地建设滞后,影响了全市园林绿化指标的提高,也影响了区域性绿地结构的合理

性,严重制约了我市园林绿化建设。2010年的统计数据表明,建成区公园绿地指标最低的是琼山区,最高的是龙华区,两者差距达6个百分点以上,大型城市公共绿地主要集中在龙华和秀英片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要求城市公共绿地服务半径为500M,我市尚达不到此要求。在绿地功能方面,按照园林绿化生态、环保、景观、游憩、科教、防灾等功能要求,所有绿地防灾功能达不到要求。在城市园林绿化整体推进方面,老城区绿化建设、单位庭院小区绿化建设推进速度慢,发展不平衡。居住区绿地、单位庭院绿地标准较低。新建小区中,大部分没有集中绿地,单位庭院绿化也存在一些绿地率不达标、施工质量差、植物配置水平低等现象,相当一部分未达到国家省市有关规定标准。一些居住小区建设配套绿地的绿地率不达标,造成绿地的流失,影响区域绿地结构合理性。

3、文化建园力度不足,园林精品景点较少。虽然绿地建设力度不小,绿地面积不断增加,但整体而言,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没有充分融入“文化建园”理念,推出的园林精品景点少,富有特色的绿化作品较少,公共绿地、街头绿地缺少景观小品,绿化手段单一,缺乏园林艺术感染力。

4、园林绿化资金投入仍不足。园林绿化资金投入不足,一方面体现在一些新建公共绿化、道路绿化等项目造价过低,使得景观效果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另一方面则体现在

绿化养护经费不足。园林绿化“三分建,七分管”,近几年虽然绿化养护经费已逐年增加,但仍不能满足实际绿地养护管理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总体养护管理水平的提高。

四、今后思路

未来我们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海南国际旅游岛总体要求,按照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突出“沿海”、“沿江”特色,坚持“江海岸线绿屏、慢行休闲绿道、乡村绿网、城市绿景”,进一步加大城市公园绿地建设力度,有效增加绿地总量,扎实推进节约型园林绿化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全面完善城市生态功能,把海口的城市园林绿化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提升到一个新水平。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城市园林绿地体系要更加完善。要以“建设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完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加大城区范围内自然植被、河道、江海岸线、湿地等生态敏感地带的保护和修复力度;加快生态防护林、生态休闲公园、郊野公园建设步伐,形成布局科学、功能综合、经济合理、生态效益明显的园林绿地新格局,全面提升城市园林绿地建设与管理水平,为城市建设五年上水平发挥引领作用。

2、中心城区绿量要大幅度增加。增加绿地843.67公顷,其中公园绿地面积增加664.57公顷。,新建公园、游园绿地

500个以上,五年内城市中心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以上,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服务标准。建成绿地分布合理、景观优美、特色突出的城乡一体化生态园林城市。

3、园林城市创建工作要实现新突破。力争进入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行列,在以城市绿地系统建设为基础的情况下,坚持保护和治理城市水环境、城市市容卫生、城市污染物控制等方面的协调统一。城市园林绿化达到或满足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文明城市的评选标准。

4、现代精品园林工程要取得新进展。要按照国家“重点公园”以及国家 “人居环境范例奖”标准,积极推进城镇公园和重大园林绿化工程建设,建成更多的精品园林工程;结合城市的旅游化改造,完成现有主要公园、街边绿地的景观及设施等方面的改造。

5、城市慢行休闲绿道体系建设要扎实推进。要把城市慢行休闲绿道建设作为城区园林绿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认真按照道路交通完善,服务设施健全,植物配置合理的标准进行建设。

五、保障措施

1、坚持规划建绿,见缝插绿,确立城市绿化规划的法律地位。目前我市已完成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编制工作,但城市园林绿化的体系还不够健全;城市园林绿地的建设规划还

不够细化;城市绿线和管理制度还需进一步落实。应切实推行规划建绿,建立完整的城市绿化规划体系,从规划上确保城市绿化用地,实现用规划科学指导城市绿化建设的目标。

2、强化政府职能,加强对城市绿化工作的组织领导。各级城市人民政府要把城市绿化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列入议事日程,把城市绿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科学决策、正确引导,建立城市绿化目标责任制,保证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实施。进一步健全城市绿化工程设计和施工招投标制度和机制,建立绿化工程监理和质量监督机制,全面提高城市绿化水平。

3、强化精品意识,提高建设水平,倡导以人为本,营造城市景观。绿地建设贴近市民,体现人文关怀。提高绿地的生态效益,以乔木种植为主,以乡土树种为骨干树种,尽量减少整形植物的应用,降低绿化养护成本;增强城市绿化在美化城市方面的功能,赋予不同绿地以不同的个性特色,营造自然怡人的城市氛围。同时体现地方特色,突出海南热带风光,集中力量建设一些具有海南热带园林特色的园林精品。

4、调动全社会积极性,开拓资金渠道,加大园林绿化建设资金投入。进一步加大城市绿化资金投入,建立稳定的、多元化的城市绿化建设和资金管理渠道。城市绿化建设资金应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市、区两

级财政应加大城市绿化隔离林带和大型公园绿地建设的投入,采用市、区两级投入的方式鼓励带动各区公园绿建设地。确保绿化养护费的落实,根据绿地面积按一定标准按时拨付,并逐年增加。采取养护招投标制,提高绿化养护资金的使用效益。继续开展政企共建、军地共建或社会捐资建绿、认建认养绿地、古树名木认养、出让城市绿化设施冠名权、经营权和广告权等方式,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城市绿化。

5、加强绿化法制建设,建立严格的绿线管理制度,切实保证城市绿化用地。结合《海口市城镇园林绿化条例》、《海口市城市绿线管理办法》等法规,以及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完成《海口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修订,划定城市“绿线”,实行严格的绿线管制制度,对“绿线”范围内的土地必须用于城市绿化建设,任何单位、个人不得擅自占用改作他用。尽快出台《海口市公园管理办法》、《海口市义务植树管理办法》。继续加大绿色图章审批及易地绿化补偿制度的实施力度,各类建设工程要与其配套的绿化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达不到规定绿化标准的不得投入使用,对确有困难的可进行异地绿化。坚决查处侵占绿地和破坏绿化成果的行为,进一步健全城市绿化调控机制,规范全市新建、改建项目绿地率、设计施工、质量检查监督等方面的管理。

6、落实责任分工,普及绿化教育,全面开展全民绿化

美化,社会动员工作。认真贯彻国家有关部门印发的《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实施意见》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大力开展创建生态园林城市活动和组织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加强和普及我市园林绿化的教育推广活动,建立奖励机制,发动全民绿化美化,采取奖励制度,鼓励单位和个人深挖潜力,营造参与绿化、保护环境、美化家园的社会氛围。

7、完善体制机制,深化城市绿化体制改革,建立新型运作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管理体制,形成“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长效城市绿化管理机制。加快推进园林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工作,实现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养分离,变“以费养人”为“以费养事”。形成市场激励、竞争和淘汰机制,彻底转变城市园林绿化长期由政府包揽、管理层与作业层不分的状况,促进公共绿化管养工作的良性发展。建立城市绿化作业市场化运作机制,提高绿化管理水平。坚持管理中心下移的原则,建成的绿地要逐步以区为主实施养护管理,市园林局进行考核检查,以奖代补。

8、加强科技创新,提高科研水平,全面推进园林行业的科技进步。园林科研所要重点围绕海口园林绿化的重点技术问题组织研究,成为园林行业的技术研究中心。企事业单位要重点结合本单位的任务,加大新成果、新技术的应用转化,全面推进园林行业的科技进步。结合园林建设实施一批

重点科技项目,提高城市绿化建设水平。重点组织实施城市绿化植物,特别是棕榈植物、乡土树种、地被植物的应用,实施城市立体绿化、屋顶绿化,推广节水技术和中水浇灌及城市透水性铺装技术、城市绿化技术规范等一批项目的研究和应用。继续开展棕榈植物在海边栽种利用以及椰心叶甲虫害防治等科学研究。进一步加强植物栽培、病虫害防治,养护技术的研究和新技术推广应用。加大信息技术在城市绿化行业中的应用,加强档案信息管理,促进信息技术网络化发展进程。

9、重视生产绿地建设,保证苗木供应,确保海口的生产绿地建设和花木生产有序地发展。确保国有园林苗圃流水坡基地、金牛岭公园科研基地、南海大道花木基地等园林苗圃具有良好的苗木结构和生产能力,根据城市绿化建设需要,组织苗木生产和调配,特别是大苗的贮备和适应城市生态建设需要的乡土树种的培育。加强对各区民营苗圃的花木生产进行宏观指导,确保海口的生产绿地建设和花木生产有序地发展。定向培育不同规格、不同种类的苗木,保证城市园林建设用苗和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需要。加强新优品种苗木的引种推广工作。

10、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干部职工素质,建设一支强大的技术队伍。进一步加大中青年干部培训力度,健全和落实干部的学习考核和激励机制,鼓励各级干部在职或脱产

进修,提高文化程度,提升知识素养和管理水平,着力建设一支与园林事业发展相适应的队伍。建立园林系统人力资源信息库,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与人才引入机制,注重现有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教育、培训和管理,适度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做好军转干部、大中专毕业生等人才引进工作,不断调整优化人才结构。逐步提高专业人员的学历和实践能力,培养锻炼一批专业能力强,具有一定经济管理能力的干部队伍和有一定特长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加强对技术工人实际操作能力和园林基础理论知识的培训,提高职工队伍的工作能力的素养。

11、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文明行业,全面提高园林服务水平。以建设生态园林城市为动力,大力开展花园式单位、生态园林式居住区或街道的建设,用高标准的城市绿化养护水平展示园林行业的精神文明和建设成果。利用公园和风景名胜区的资源优势,大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开展科学文化的科普教育,使公园和风景名胜区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阵地。以创建优秀基层站所为契机,在公园和风景名胜区继续深入开展优质服务活动。通过提高园容设施水平、接待服务能力、改善园林景观质量等工作,全面提高园林服务水平。

12、创新工作机制,优化组织结构,全面提高园林绿化干部队伍的行政效能。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开展作风建

上一篇:备课组工作计划(初二英语组)下一篇:与油菜相关的事-叙事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