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市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工作浅议

2024-05-11

平顶山市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工作浅议(共6篇)

篇1:平顶山市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工作浅议

平顶山市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工作浅议

马占峰方伟迅

(平顶山市园林绿化管理处,467000)

摘要:根据平顶山市园林绿化建设管理现状,结合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形势和基本要求,全面分析平顶山市在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优势和差距,围绕加快推进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新目标,提出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城市建设园林绿化生态建设建议

经过近几年的艰苦创建,平顶山市的园林城市创建工作实现了从省级园林城市到国家园林城市的跨越,一举扭转了平顶山市在河南全省园林城市建设方面的落后局面,与省内其它兄弟城市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新的起点,需要确立新的目标。按照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要求,从平顶山市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来看,必须登高望远,加快城市建设步伐,继续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迈上更高台阶,走在全省前列。

一、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意义

近年来,生态意识、生态文明开始深入人心。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关注自己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认识到人与自然、人与城市应当是一种共存关系,一种持续协调发展关系,从而开始以生态学思想来指导城市的规划、建设和发展,即走生态园林道路,创建生态园林城市。首先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发展已经是21世纪最重要的议题,建设生态文明,保护自然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城市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开展“生态园林城市”创建,进一步优化城市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需要和最有效的工作载体。

其次,创建生态园林城市是建设宜居城市的重要途径。生态园林城市的创建,不仅可以进一步优化城市的人居环境,造福广大市民;同时,它对于持续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位,优化发展环境,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不断提高城市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于平顶山市来说,通过近几年创建园林城市的实践证明,开展城市创建活动是完善城市功能,全面提高城市环境水平,创造良好的生活和投资环境,促进城市现代化建设、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有效途径。平顶山市九届人大一次会议批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生态建市、产业立市、文化强市、和谐兴市的兴市战略,把“生态建市”放在首位,充分体现了对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视。

开展国家生态城市创建活动既是巩固国家园林城市建设成绩的需要,又是广大市民 1

对城市建设的要求,也是进一步提高城市绿化水平的重要措施。已经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的重庆、太原等城市以及郑州、焦作、南阳市已把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纳入城市建设目标,创建工作已走在了全省前列。因此,创建工作要抓住机遇,尽早行动。

二、平顶山市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优势和差距

通过近几年创建园林城市工作的开展,虽然平顶山市的城市绿化建设和管理水平有大幅度的提高,但是仍存在很多薄弱环节,要实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这一目标,困难很多,任务还很艰巨。.创建生态城市的优势在于,一是城市建设基础好;几年来创建工作的开展,使城市建设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城市基础设施更具完善,各项城市功能更具完备,特别是绿化工作积累了较好的基础,城市绿化规模大,管理水平较高。

二是自然资源丰富;平顶山市依山傍水,自然环境得天独厚,白龟山水库、湛河、白鹭洲湿地公园、平西湖湿地公园为城市造景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资源,城市绿化建设潜力巨大。

三是绿化工作进步较为明显;平顶山市是一座煤城,与外地市相比,取得同样的成绩,付出的努力要更多。尤其是煤矿矸石山绿化和采煤塌陷地治理成效巨大,能够收到明显效果,更容易得到专家的肯定。

四是群众基础好。近几年,通过创建先后取得了省级园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城市建设和人居环境都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百姓深切地感受到了创建给他们带来的实惠,充分享受到了创建带来的成果,因此,开展创建生态园林城市既能取得市民的拥护,更能充分调动市民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创建生态园林城市的主要差距在于,《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暂行)中分一般性要求和基本指标要求。平顶山市在应用生态学与系统学原理来规划建设城市方面还有欠缺,城市与区域之间还未完全协调发展,城市绿地系统还不完整,自然地貌、植被、水系、湿地等生态敏感区域还未得到有效保护,城市基础设施有待继续完善,城市环境还需进一步改善等等。19项基本与《标准》都有差距,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等指标差距还相当大,有些甚至还是空白。因此,应快启动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工作,尽早把各项创建工作纳入目标考核当中,早日实现市委市政府“生态建市” 的目标。

三、对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议

目前,平顶山市正在开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工作,虽然目标不同,但具体工作内容大多一致。因此,在推进城市创建工作中,要着眼长远打算,制定较高目标,体现目标的一致性和实施的阶段性,尽量满足多层次的需要,防止出现反复调整,造成人财物的巨大浪费。对照平顶山市目前园林绿化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开展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工作,要突出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健全园林管理体制,加强行业监管

要加快园林管理体制改革步伐,健全园林绿化管理机构,加强行业监管。现有的园林绿化管理机构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全省所处的位次已不适应,与城市园林绿化发展水平已不适应。借鉴外地经验,应尽快成立较高规格的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局,加大行业管理力度,对目前存在的多头管理现象进行规范,在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等各个环节进行统一管理,制定统一标准,严格监督检查,树立城市园林绿化管理部门的权威性,有效地保护绿化成果。

(二)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城市园林绿化是改善城市生态、建设宜居城市、优化投资环境,投资小、见效快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要根据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发展水平,不断加大对园林绿化建设和养护管理的资金投入力度,提高园林绿地的养护管理水平。要对现有绿地进行更新改造,适当增加绿地内乔木比重,丰富植物品种,要尽快完善绿地灌溉系统、景观照明系统等配套设施。充分发挥园林绿化的生态环境效益和景观观赏功能,为优化城市经济发展环境,招商引资打下良好的生态基础。

(三)坚持规划建绿,稳步增大城市绿量

要严格执行已经公布的《平顶山市绿地系统规划》和《平顶山市城市绿线管理办法》,保护绿化成果,保证城市绿化用地。要按照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每年有计划、有步骤、成规模地安排城市园林绿化建设项目,保持城市绿量的稳步增长,不断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同时加大园林绿化监察保护力度,巩固园林城市建设成果。

(四)更新绿化理念,多建精品工程

在“三统一,三为主,两要两不要”(即景观与功能的统一、大气与灵气的统一、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以乔木为主、以乡土树种为主、以专类园为主,要丰富多彩,不要杂乱无章;要简洁明快,不要呆板单调)这一城市绿化理念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园林绿化发展趋势和城市广大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日益提高的要求,并结合我市实际,园林绿化工作要不断进行理论创新、设计创新和管理创新,真正做到高标准规划、高水平设计、高质量施工,不断建造园林绿化精品工程。

(五)注重生态效益,优化绿地结构

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城市绿地系统,可以提高绿地的空间利用率,增加城市的绿化总量,使有限的城市绿地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根据生态学的原则,合理配置绿地中的乔灌花草藤的复层结构,使各植物种群间相互协调,在有限的土地上,充分地利用光照、空气、水分、养分等自然资源,达到一个有序、高效、稳定的群落结构,从而尽可能地实现生物多样性,使城市生态群落发挥其最大的生态效益。

(六)创新工作机制,提高管养水平

在养护管理上要引入竞争机制,按照“制定标准、核定面积、核定人员、严格考核、兑现奖惩”的思路,优化园林专业队伍构成,落实岗位与责任,制定统一管养标准,严格考核,严格奖惩,充分发挥园林绿化专业队伍的人才和技术优势,推进专业化、标准化、精细化管理,全面提高管养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富安:《平顶山市如何回忆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之所见》,《平顶山工学院学报》,2006年第15卷第1期。

2、王丽红等:《生态城市及其建设浅析》,《平顶山工学院学报》,2006年第15卷第1期。

3、姬会君等:《生态城市——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平顶山工学院学报》,2006年第15卷第1期。

作者简介:马占锋/男/工程师/平顶山市园林处/467000

联系地址:马占锋/河南平顶山市园林处/467000

联系电话:***

篇2:平顶山市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工作浅议

一、积极配合“卫生城”、“环保城”创建

按照“五城”同创总体部署,加快“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步伐,力争在2016年获得“国家节水型城市”称号,为生态园林城市创建申报取得门票。

二、增加城市绿量,争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1、完成2015义务植树任务。

2、实施增绿工程。广泛开展见缝插绿、拆违补绿、退菜还绿、拆墙透绿以及墙面披绿、坡岸植绿、桥檐挂绿、屋顶阳台绿化等立体绿化工作。按照属地管理原则,抓实“三边”和“三荒”绿化,及时进行绿化维护和补植。各乡镇(开发区)将绿地系统规划纳入总体规划的编制;在进行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时,必须明确城镇绿地建设相关指标。

3、加强社会绿化建设管控,推进绿色系列创建工程。对新建、改建、扩建工程的庭院(小区)绿化,都要经过相关部门的设计图审,严格按照建设工程绿化管理规定审批、监管、验收,确保绿地率符合法定绿地率标准。开展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机关、绿色企业、绿色家庭、生态乡镇及生态村等六大“绿色”系列创建活动;结合文明单位创建,将绿色单位创建工作纳入到文明单位评比“一票否决”项目,凡是不符合绿色单位创建标准或庭院绿化不达标的单位,不得评选为文明单位。

三、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功能

1、推进供水、供电、供气、道路、信息、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完成40公里农村公路建设,推进鄂城新区吴楚大道东段、核心区循环路、南北中轴线,抓紧花湖新区与投资主体联合开发洽谈;加快集镇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集贸市场建设,完善配套功能;加快沙塘新社区等农村新社区建设,完善社区服务体系。

2、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强建成区集镇主要道路、小游园、公共建筑等公共场所无障碍设施建设和管理;启动公园绿地应急避险场所建设,选择适宜场地设置应急避险标志,完善应急避险设施。

四、加强环境综合整治,优化城乡环境

1、加强集镇环境综合管理。整修集镇街道破损路面,清洗维护或翻新临街正立面外墙;完善集镇垃圾、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绿化美化集镇环境;落实“门前四包”责任制;按照市里要求做好集镇亮化工作。强化控违查违,整治乱搭乱建、影响市容市貌的违法建设,大力整治出店与占道经营、车辆乱停乱靠、乱贴(刷)广告等乱象,禁止饲养家禽家畜,禁止临街楼宇、住宅阳台乱搭乱建乱堆乱放。

2、扎实抓好一条“门前四包”示范路、一个标准化管理示范小区、一条“绿化、美化、亮化”示范街的创建。

3、持续推进“清洁乡村”工程。加强垃圾收运一体化的管理,确保“户打扫、村组收集、乡镇清运、区转运、市处理”模式正常运行,村湾保洁制度常态化,确保环卫设施数量充足、功能齐全。建设完成花湖镇、汀祖镇两座垃圾压缩收运站。

4、推进城乡一体化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全覆盖工作,花湖开发区、汀祖镇、碧石渡镇三座污水处理厂要开工建设。

5、加强对建筑工地的监管,降低扬尘污染。重点对新庙、泽林、杜山等三个乡镇的渣土抛洒严格督查管理,保持道路洁净通畅。

五、优化人居环境,提升城镇功能

1、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确保如期完成计划。各属地管理单位不断完善社区教育、医疗、体育、文化、便民服务、公厕、绿地等各类配套设施建设。

篇3:平顶山市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工作浅议

1 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意义

近年来, 生态意识、生态文明开始深入人心。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关注自己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 认识到人与自然、人与城市应当是一种共存关系, 一种持续协调发展关系, 从而开始以生态学思想来指导城市的规划、建设和发展, 即走生态园林道路, 创建生态园林城市。

首先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 城市发展已经是21世纪最重要的议题, 建设生态文明, 保护自然资源, 实现可持续发展, 已成为城市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开展“生态园林城市”创建, 进一步优化城市生态环境, 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需要和最有效的工作载体。其次, 创建生态园林城市是建设宜居城市的重要途径。生态园林城市的创建, 不仅可以进一步优化城市的人居环境, 造福广大市民;同时, 它对于持续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位, 优化发展环境, 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对不断提高城市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于平顶山市来说, 通过近几年创建园林城市的实践证明, 开展城市创建活动是完善城市功能, 全面提高城市环境水平, 创造良好的生活和投资环境, 促进城市现代化建设、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有效途径。平顶山市九届人大一次会议批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提出了生态建市、产业立市、文化强市、和谐兴市的兴市战略, 把“生态建市”放在首位, 充分体现了对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视。

2 平顶山市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优势和差距

通过近几年创建园林城市工作的开展, 虽然平顶山市的城市绿化建设和管理水平有大幅度的提高, 但是仍存在很多薄弱环节, 要实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这一目标, 困难很多, 任务还很艰巨。

2.1 创建生态城市的优势

一是城市建设基础好;几年来创建工作的开展, 使城市建设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城市基础设施更具完善, 各项城市功能更具完备, 特别是绿化工作积累了较好的基础, 城市绿化规模大, 管理水平较高。二是自然资源丰富;平顶山市依山傍水, 自然环境得天独厚, 白龟山水库、湛河、白鹭洲湿地公园、平西湖湿地公园为城市造景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资源, 城市绿化建设潜力巨大。三是绿化工作进步较为明显;平顶山市是一座煤城, 与外地市相比, 取得同样的成绩, 付出的努力要更多。尤其是煤矿矸石山绿化和采煤塌陷地治理成效巨大, 能够收到明显效果, 更容易得到专家的肯定。四是群众基础好。近几年, 平顶山市通过努力先后取得了“省级园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 城市建设和人居环境都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老百姓深切地感受到了创建给他们带来的实惠, 充分享受到了创建生态城市带来的成果, 因此, 开展创建生态园林城市既能取得市民的拥护, 更能充分调动市民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2.2 创建生态园林城市的主要劣势

《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 (暂行) 中分一般性要求和基本指标要求。平顶山市在应用生态学与系统学原理来规划建设城市方面还有欠缺, 城市与区域之间还未完全协调发展, 城市绿地系统还不完整, 自然地貌、植被、水系、湿地等生态敏感区域还未得到有效保护, 城市基础设施有待继续完善, 城市环境还需进一步改善等等。19项基本与《标准》都有差距, 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等指标差距还相当大, 有些甚至还是空白。因此, 应加快启动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工作, 尽早把各项创建工作纳入目标考核当中, 早日实现市委市政府“生态建市”的目标。

3 对平顶山市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议

目前, 平顶山市正在开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工作, 虽然目标不同, 但具体工作内容大多一致。因此, 在推进城市创建工作中, 要着眼长远打算, 制定较高目标, 体现目标的一致性和实施的阶段性, 尽量满足多层次的需要, 防止出现反复调整, 造成人财物的巨大浪费。对照平顶山市目前园林绿化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开展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工作, 要突出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3.1 健全园林管理体制, 加强行业监管

要加快园林管理体制改革步伐, 健全园林绿化管理机构, 加强行业监管。现有的园林绿化管理机构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全省所处的位次已不适应, 与城市园林绿化发展水平已不适应。借鉴外地经验, 应尽快成立较高规格的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局, 加大行业管理力度, 对目前存在的多头管理现象进行规范, 在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等各个环节进行统一管理, 制定统一标准, 严格监督检查, 树立城市园林绿化管理部门的权威性, 有效地保护绿化成果。

3.2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城市园林绿化是改善城市生态、建设宜居城市、优化投资环境, 投资小、见效快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要根据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发展水平, 不断加大对园林绿化建设和养护管理的资金投入力度, 提高园林绿地的养护管理水平。要对现有绿地进行更新改造, 适当增加绿地内乔木比重, 丰富植物品种, 要尽快完善绿地灌溉系统、景观照明系统等配套设施。充分发挥园林绿化的生态环境效益和景观观赏功能, 为优化城市经济发展环境, 招商引资打下良好的生态基础。

3.3 坚持规划建绿, 稳步增大城市绿量

要严格执行已经公布的《平顶山市绿地系统规划》和《平顶山市城市绿线管理办法》, 保护绿化成果, 保证城市绿化用地。要按照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每年有计划、有步骤、成规模地安排城市园林绿化建设项目, 保持城市绿量稳步增长, 不断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同时加大园林绿化监察保护力度, 巩固园林城市建设成果。

3.4 更新绿化理念, 多建精品工程

在“三统一, 三为主, 两要两不要” (即景观与功能的统一、大气与灵气的统一、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以乔木为主、以乡土树种为主、以专类园为主, 要丰富多彩, 不要杂乱无章;要简洁明快, 不要呆板单调) 这一城市绿化理念的基础上, 根据我国园林绿化发展趋势和城市广大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日益提高的要求, 并结合平顶山市实际, 要不断进行园林绿化工作理论创新、设计创新和管理创新, 真正做到高标准规划、高水平设计、高质量施工, 不断建造园林绿化精品工程。

3.5 注重生态效益, 优化绿地结构

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城市绿地系统, 可以提高绿地的空间利用率, 增加城市的绿化总量, 使有限的城市绿地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根据生态学的原则, 合理配置绿地中的乔灌花草藤的复层结构, 使各植物种群间相互协调, 在有限的土地上, 充分地利用光照、空气、水分、养分等自然资源, 达到一个有序、高效、稳定的群落结构, 从而尽可能地实现生物多样性, 使城市生态群落发挥其最大的生态效益。

3.6 创新工作机制, 提高管养水平

在养护管理上要引入竞争机制, 按照“制定标准、核定面积、核定人员、严格考核、兑现奖惩”的思路, 优化园林专业队伍构成, 落实岗位与责任, 制定统一管养标准, 严格考核, 严格奖惩, 充分发挥园林绿化专业队伍的人才和技术优势, 推进专业化、标准化、精细化管理, 全面提高管养水平。

摘要:根据平顶山市园林绿化建设管理现状, 结合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形势和基本要求, 全面分析平顶山市在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优势和差距, 围绕加快推进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新目标, 提出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城市建设,园林绿化,生态建设,建议

参考文献

[1]王富安.平顶山市如何回忆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之所见.平顶山工学院学报, 2006年第15卷第1期。

[2]王丽红等.生态城市及其建设浅析.平顶山工学院学报, 2006年第15卷第1期。

篇4:苏州: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一、高度重视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把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

苏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确立了环境优先的城市发展战略,通过环境建设优化产业结构、优化建设布局、优化人居环境,坚持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一起推进、产业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一起提升、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一起考核、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一起发展,举全市之力,努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苏州市委、市政府对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十分重视,切实把生态环境工作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早在2004年建设部下发通知后就提出明确要求,列入“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市第十次党代会的奋斗目标,加大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力度,加快建设步伐,力争“十一五”期间苏州市建成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群,全市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

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为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奠定基础

认真实施《苏州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不断加大推进力度,以积极的环境建设和生态恢复优化经济增长努力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为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打下了良好基础。

一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以科技进步为动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优先发展环保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营造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政策环境,促进形成高增长、高质量、高效益、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的增长方式。二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循环型工业、农业、服务业和生态型居住小区建设力度,努力构建循环经济链和产业集团,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实施清洁生产企业的比例达100%,规模型企业通过ISO14000认证比例达到20%以上。全面推进省级以上开发区实施生态工业园建设。三是严格实施生态功能区划。依据“十一五”规划纲要和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全市水源地、湿地、湖泊水面、山地、森林和自然保护区、文物古迹等区域是禁止开发区域,实行强制性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生态敏感区、具有一定生态敏感性和历史保护价值需要适度保护的区域为限制开发区域,实行优先保护、限制开发。沪宁和苏嘉杭高速公路、苏虞张公路沿线非生态敏感区以及沿江部分乡镇为优化开发区域。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等建设用地比重较高的区域,主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三、推进苏州“绿色行动计划”,构建“人工山水城中园、自然山水园中城”的绿色生态系统

近年来,我市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抓手,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管理,城市绿化建设呈现跨越式发展,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彰显了名城特色,提升了城市形象。

(一)城市绿化规划彰显导航作用

以《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修编完成了《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依托自然风景资源和历史人文资源内涵,将整个城市作为一个大园林加以精心打造,构筑“五片、八园、四楔、三带、一环九溪”的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地系统框架。加强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编制,先后编制了国家级太湖风景名胜区的8个景区和2个省级风景名胜区的详细规划,编制了《苏州市三角咀湿地公园总体规划》。构建绿量适宜、分布合理、特色明显、景观优美、功能齐全、稳定安全的绿色生态系统。

(二)城市绿化建设体现区域特色

一是古城内绿化突出园林特色。运用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完成了环古城风貌保护工程、文庙公园等市区级公园,实施了“百园”工程,城区基本达到350米的公共绿地服务半径。二是新城区绿化体现现代特色。运用现代造园手法,大手笔建设大型绿地。工业园区以金鸡湖为中心,建成融现代理念与自然风貌于一体的城市绿地新景观。高新区借助自然山体规划公园绿地。吴中区挖掘太湖丰富的山水资源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营造环太湖生态湿地公园,相城区则积极打造“水相城、绿相城、花相城”。三是城乡绿化共同发展。我市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启动了城乡一体现代林业示范区建设,加快实施高速公路两侧生态防护林工程,实施了太湖、阳澄湖沿线绿化造林工程和湿地生态恢复保护示范工程,建成一批富有水乡特色的生态型城镇和村庄。

(三)城市绿化管理科学有效

2003年市政府下发了《苏州市城市绿线管理实施细则》,积极推行“绿线”和“绿色图章”管理制度。2005年市政府出台了《苏州市市区城市绿地养护管理暂行办法》、《苏州市城市绿地养护管理标准》和《苏州市城市绿地养护管理检查考核办法》,按照“二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运作模式,建立了绿化养护管理市场化、专业化和规范化的管理机制。

(四)依法治绿巩固绿化建设成果

我市始终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城市绿化条例》和《江苏省城市绿化管理条例》,并结合苏州实际情况,先后颁布了《苏州市城市绿化条例》(1995年)、《苏州园林管理和保护条例》(1997年)、《苏州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条例》(2002年),同步制订了《苏州市区移、伐城市树木、占用绿地申报、审批办法》等一系列配套性文件。建立起层级齐全、内容全面、科学系统的法规体系,为我市园林绿化的健康发展提供法规保障。

(五)创新模式实施节约型园林绿化

坚持生态效益优先的理念,大力实施节约型园林绿化。充分保留城市中的自然山坡林地、河湖水系、湿地等宝贵的生态资源;因地制宜,研究推广乡土树种的开发利用和普及,科学配置园林植物;大力推广立体绿化,对高架道路柱体、桥体、以及墙体等实施垂直绿化;保护古树名木,对古树名木进行普查、建档、挂牌,并通过《苏州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条例》进行立法保障。

四、传承历史文化,促进人文景观和生态环境和谐发展

苏州重视历史文化传承,古城、古典园林、历史街区的保护,昆曲、古琴、评弹、苏绣等非物质遗产的弘扬,使历史文脉得以延续。近几年来,苏州市委、市政府先后制订实施了《苏州市古建筑保护条例》、《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办法》、《苏州市城市紫线管理办法》、《苏州市古村落保护办法》等一批文物保护法规规章和行业标准。编制了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市政府加大了文物古建筑保护和修缮力度,我市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539处。市区还有310处控制保护古建筑和790处古构筑物,现有各类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35家,馆藏珍贵文物2万余件,文物数量之多、价值之高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处于领先地位。

作为我国以古典园林群列入世界遗产为特色的城市,我市始终围绕“保护”这个中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并赢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苏州园林的科学保护达到了国际标准”的高度评价。为了提高管护科技含量,建立苏州市世界文化遗产古典园林保护监测中心,研究制定古典园林建筑、设施等监测标准和管理办法,启动建设了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古典园林管理、监测和预警信息系统,开展建筑、假山、陈设、植物、水体等各类要素的实测研究。历时两年的国家“十五”863科技公关项目——“苏州园林水体水质净化和生态修复研究与示范项目”通过国家科技部组织的验收。2004年成功承办了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进一步提升了苏州城市的国际知名度。

五、统筹协调、整体推动,多方面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我市结合创建生态市、节水型城市等活动的开展,全面实施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工作,城市生态环境、城市生活环境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有了较大改善和提高。

(一)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营造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

结合苏州市绿地系统规划,着力推进中心城区公共绿地和周边风景防护绿地的建设,形成覆盖城市的绿色网络和城郊一体的绿化体系。加大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力度,重视人工湿地的保护。建成区绿地率达38.2%、绿化覆盖率达4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14.8平方米。城市热岛效应得到了有效控制,热岛效应值为0.5度。公众对生态环境满意度达到了85%。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自然的植物群落和生态群落的保护,划定国家重点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维持系统内的物质能量流动与生态过程,综合物种指数达到0.611,本地植物指数达到0.744。

(二)保护与治理并重,优化城市生活环境。

苏州,“中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城市”、“中国魅力城市”、“中国投资环境金牌城市”,这些称号的取得,得益于《苏州市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增长方式行动计划》等四大行动计划的实施,得益于苏州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共同推进。苏州优化产业结构和建设布局,节能减排,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进清洁环境建设,大力开展“蓝天工程”、“碧水工程”、“宁静工程”,苏州市生态环境逐年改善。空气污染指数每年小于等于100的天数达320天,城市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100%,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100%。

(三)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生态园林城市人居环境。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苏州市城市道路、供电供气、供水排水、交通设施以及医疗卫生、教育体育等公共服务网络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不断完善和优化,为市民创造了优美、舒适、健康、方便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城市基础设施系统完好率超过85%,市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自来水普及率达100%,城市管网水质年综合合格率达100%,城市污水处理率达76.5%,建成区道路广场用地透水面积比重达68.69%,主干道平均车速平峰期41.8km/hr。

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促进了我市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整体协调,推动了城市和谐发展。

篇5:平顶山市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工作浅议

今天,我们召开城市高质量发展暨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工作推进会,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全省百城建设提质工程暨文明城市创建工作(X)推进会精神,总结2019年城市建设提质工作,部署推进2020年城市建设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工作,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城市功能品位,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让市民生活得更美好,让城市发展得更美丽。刚才,拴根同志对去年工作作了总结回顾,对今年工作进行了具体安排。住建局等部门作了很好的表态。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完善功能、提升品质,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是全市人民的强烈共识

城市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发展水平的综合反映,也是一个地区现代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识。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要求,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迫切需要,也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途径,更是产城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城市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揭示了新时代城市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规律和方法路径。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又多次就城市高质量发展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强调要由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上来,并且亲自指导了以北京和雄安新区为代表的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为新时代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省委、省政府在全省部署开展了百城建设提质工程,这是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指导河南时提出的统筹“四个着力”、打好“四张牌”,推动新时代城市高质量发展、打好新型城镇化建设牌的重要战略举措。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启动两年多来,省委、省政府先后七次以“现场观摩+室内会议”的形式推进。各地通过实施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在增强城市承载力和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城市人居环境、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的同时,还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全省各地在百城建设提质工作中明争暗赛、竞相发展。今年X月X日至X日,第X次百城建设提质工程会议在X召开。X省长在会上强调,推动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城市建设必须先行。要将百城建设提质与城市创建作为重要抓手,坚持新发展理念,以文明创建为引领、以人民群众为中心、以品质提升为重点,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河南特点的城市高质量发展之路。我们要切实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部署,深入领会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基本要求,紧密结合X实际,在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上加快步伐、彰显特色、力争走在全省前列。

近两年来,我市抢抓全省实施百城建设提质工程的重大机遇,不断加大对城市建设的投入力度,相继实施城市建设提质项目X项、总投资X亿元,城市功能得到完善,城市品位得到提升。2019年X月,我市召开了全市城建工作推进暨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动员大会,印发了城市未来三年规划建设和建设项目台帐,提出要以提升城市发展质量、提高市民生活品质为目标,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载体,以省百城建设提质工程为契机,加快城市建设和发展,打造秀灵、美丽、宜居、幸福X。去年,完成土地收储X亩,土地出让收入X亿元、增长了X%。拓宽城市建设投融资渠道,X家投融资公司开始市场化运作。加快推进世纪广场改造提升、盘溪河水生态综合治理、古轵公园等重点项目,对中心城区X处X亩空闲土地开始生态修复,城市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X%、X%、X平方米,荣获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市称号,中国人居环境奖通过复检。全年维修城市道路X万平方米,新增各类管网X公里,建成公厕X座,黄河大道东延工程、时代广场地下通道建成投用,第三水厂通水调试,第二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等项目投入试运行。全年商品房完成销售面积X万平方米、增长X%,增幅居全省第一位;建筑业总产值达到X亿元、增长X%,居全省第二位;X个问题楼盘化解取得实质性进展,一批问题项目、问题工程得到有效处置。通过各级各部门艰苦努力、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城市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夯实了基础。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看到,目前X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水平距高质量发展的标准还有较大差距,与先进地区的推进力度、工作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与广大市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对城市发展的期待还有较大差距,还面临着一些比较突出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比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功能不完善,城市道路普遍存在超期服役现象,老化严重、欠账较多,一些路段交通拥堵问题比较突出,管网覆盖不到位、排水不畅、垃圾分类处理不到位等问题亟待解决。比如,环境好、品质高的公园短缺,城市公园、绿地、水系建设的一些短板需要尽快补齐,生态治理和生态修复需要加快推进,中心城区X条河流的水质还不够好,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一些关键指标还没达标。比如,问题楼盘存量较多,化解工作非常困难,任务十分艰巨。棚户区改造没有真正破题,谋划的时间长、启动的项目少,目前还未形成规模。再比如,城市管理服务水平不高,近些年我们缺乏有品质、有品位、有文化内涵的标志性城市建设项目,缺乏拉动商贸服务业发展、带动市民消费需求的大型城市综合体项目,缺乏供城市居民休闲游憩、健身娱乐的场所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引起高度重视并认真加以解决。

今明两年,是我市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关键节点,市委、市政府决定掀起新一轮城市建设高潮,以提高城市发展质量、提升市民生活品质为重点,加快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X的城市建设曾让我们引以为豪,也让省内外一些城市刮目相看。但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城市建设的优势正在逐步弱化。如果不抢抓机遇、奋进直追,在新一轮区域发展中有可能落后于人。全市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忧患意识、机遇意识,切实增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迅速行动起来,既不固步自封、骄傲自满,也不妄自菲薄、悲观失望,更不消极应付、无动于衷,以主人翁的精神、强烈的责任担当、饱满的工作劲头、扎实有效的举措,加快推进重点工作、重点工程、重点项目落实落地,使我市的城市面貌尽快改善、城市形象明显改观、城市品质大为提升,真正让X成为一座秀灵美丽宜居幸福的高质量发展城市。

二、抢抓机遇、突出重点,把握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

当前,全国城市发展正面临着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内涵发展的深刻转型,广大市民对城市人居环境、生活品质的新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要主动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把这次会议作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作为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冲锋号,抓住加快建设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全省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实施的重大机遇,按照“创建引领、河湖联通、提升路网,拓展济东”的基本思路,牢牢把握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经营四个关键环节,在全市掀起城市大建设、大改造、大提升新高潮,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公共服务,持续优化生态环境,着力提升城市品位,全面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同时,随着呼南高铁前期工作的推进及X高铁站站点选址布局和东湖引黄调蓄工程的实施,我们要积极布局推进济东基础公共设施建设,为X发展拓展空间。

(一)以高标准规划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高标准规划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考察一个城市首先看规划,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我们要坚持规划先行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可持续发展,贯通历史现状未来,统筹人口资源环境,让历史文化与自然生态永续利用、与现代化建设交相辉映。要高点站位、准确定位。做城市规划,一定要有世界眼光,坚持一流标准,邀请高水平的专家和团队参与设计、评审,把好规划方向、编制、质量、实施“四关”,使城市规划既符合现代城市的发展方向,又充分彰显X城市的历史人文特色,增强城市规划的前瞻性。对核心区域、重点部位要进行高标准规划设计,济东新区、小浪底北岸新区等区域规划,城市绿线、蓝线等专项规划,重点街区的城市设计都要抓紧编制,全面提升交通、文化、教育、医疗等公共设施的规划设计水平,增强城市规划的指导性。要注重城市风貌的总体把握,注重空间布局、建筑风格、城市色彩的协调,增强城市规划的整体性。要坚持“多规合一、多规同向、多规同步”,推进各项规划深度融合、有机衔接,加快形成系统衔接、功能互补、相互协调的规划体系,增强城市规划的可操作性。要严格规划审批程序。强化“规划即法”意识,维护规划权威性和严肃性,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需要对规划进行修编调整的,必须履行法定程序,对未编制控规的土地,一律不予出让。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凡其他用地性质变更为商住用地的,一律重新挂牌,避免出现“为项目量身打造控规详规”的不正常现象。要加强规划实施监管。严厉查处未批先建、边批边建、私自调整建设红线、提高容积率等违规行为,强化城市规划的刚性约束力,坚决纠正因违法成本低导致私搭乱建等现象的发生。

(二)以高水平建设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建设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要坚持软件与硬件、老区与新区、地上与地下、宜业与宜居“四个相统一”,尽快提升“四个品质”。要提升城市功能品质。今年,我们要实施城市建设提质工程项目X个,总投资X亿元,计划投资X亿元。要把项目投资的重点放在中心城区提质上,不盲目“摊大饼”。加快推进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呼南高铁前期工作,持续推进新城区主次干道、老城区背街小巷和景观路的建设改造,建成南一环、西一环,新建改造新济路、愚公路、黄河大道西沿等城市道路,加快实施沁北电厂城市热源首站及供热管网等项目,确保城市第三水厂投入使用,新建城市水、气、暖管网X公里,实现天然气镇镇通,加快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餐厨垃圾处理等项目建设,持续实施“厕所革命”、新建改造城市公共厕所X座,着力解决如厕难、找厕难问题,推进“掌上公厕”智能化管理。棚户区改造是今年必须破题的一个难点问题,要抓住国家棚改最后的政策机遇,尽快启动棚户区改造。市政府统一规划,坚持整村推进,坚决杜绝“空闲地被卖掉搞项目建设、居民宅基地被留下成为烂摊子”的“吃肉留骨头”做法。在过去城中村改造过程中,个别村(居)干部找一些没有实力的开发商临时拼凑注册一家企业,兜里没钱就有胆量拆房子,再打着搞城中村改造的旗号进行非法集资、高息集资,给党委、政府造成压力,留下了不稳定因素,这种做法必须坚决杜绝。市委、市政府要统筹安排,按照服务城市、区域发展、服务重点项目、实现受益基本平衡的原则,充分考虑群众意愿,真正让群众受益、政府受益、社会受益。市委、市政府初步研究决定,今年把X个基础较好、符合条件的棚户区项目优先列入项目库,其中有X个村要整体拆迁、X个村要同时部分拆迁。要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坚持以绿荫城,城市建设要“留白留绿”,舍得把城市最核心的地段留给公园绿地,把好山好水的自然风光融入城市。利用今春有利时机,加快实施X处中心城区空闲地生态修复和X万亩城郊造林绿化工程,推进济水源牡丹园、古轵公园、X植物园、蟒河公园等综合性公园建设,加快沿南太行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真正实现城在绿中、绿在城中。坚持以水润城,开挖东湖,改造玉阳湖,实施济水西源、蟒河、苇泉河等补水工程,完成湨河、盘溪河、解放河、桑榆河生态综合治理提升,实现小浪底北岸灌区试通水、河口村水库引水入城,改善城市水生态,连通城区水系,实现中心城区X条河道清水常流。打造提升城展馆—科技馆—世纪广场—文化城—图书馆—篮球城中央游憩区,为市民提供更加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要提升城市文化品质。围绕打造“一山一水一精神”城市品牌,坚持以文化城,传承城市文化记忆,加快愚公移山干部学院和愚公移山精神展览馆建设,打造城市文化地标、精神地标。加快推进对济渎庙、延庆寺等重点区域的提升改造、延续X年的历史根脉,在加强文物保护基础上完善景观绿地,逐步打造成集休闲、旅游、观光、购物消费为一体,充分反映X风土人情与文化特色的历史风貌区。引导推进老街区整体更新改造,保留宣化街、南街、北街、八仙街、荆梁路、汤帝路区域传统城市生活记忆。对城市历史文化传统、现代文化建设和城市精神持久挖掘和宣传,培植城市无形资产,打好城市文化牌,让城市更有感情、更有温度、更有气质。要提升城市服务品质。抓好便民生活、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建设,继续推进“一网通办”下的“最多跑一次”改革,实现网上行政审批和便民服务事项全覆盖,建成集“指挥调试、数据分析、决策辅助”为一体的智慧城市指挥中心,加快建设城市书屋、社区文化便民服务中心、足球场、篮球场等设施,打造X分钟生活圈、X分钟教育圈、X分钟康养圈、X分钟文化圈,从细微末节处体现大民生、大文化、大幸福。

(三)以精细化管理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的核心是人,关键是X个字: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城市工作做得好不好,老百姓满意不满意,生活方便不方便,城市管理和服务状况是重要评判标准。城市管理和服务同居民生活密切相关。老百姓每天的吃用住行,一刻都离不开城市管理和服务。我们要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打造环境优美、秩序优良、服务优质的城市。要突出抓好生态环境治“污”。以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为载体,严格生态环境准入管理,大力开展工业炉窑治理等工业污染综合治理,积极推进燃煤设施拆改,严格机动车污染管控,坚决清零“散乱污”企业,确保完成省里下达的大气污染防治目标任务。大力开展空闲地生态修复和河道治理,统筹谋划抓好河流截污、清淤、绿化等工作,国家考核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X%。要突出抓好交通秩序治“堵”。以沁园路、宣化街等拥堵路段为重点,在全市实施城市道路交通依法治理提升、城市交通规划建设优化提升、城市道路基础设施提升、交通结构优化提升、城市交通管理精细化水平提升、交通参与者文明交通素质提升六大工程,构建部门联动综合执法体系,建立健全交通堵点长效治理机制、交通缓堵社会责任制、交通事故快处快赔机制,加快汤帝路、荆梁路等城市道路建设改造进度,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实施城区公交全面免费,着力解决道路容量不足、交通管理方式不优、交通规则意识不强、交通基础设施滞后等突出问题,让城市交通功能更完善,群众出行更便捷。要突出抓好市容卫生治“脏”。大力推进“小区管理物业化、街面管理网格化、集市管理规范化、路面清扫机械化”活动,积极推行环卫精细化管理,持续开展城市清洁行动,尽快消除城市“脏、乱、差”现象,让人民群众切实看到市容卫生的变化。要突出抓好公共服务治“差”。以办好群众关注的民生实事为重点,深入推进城市公共服务供给结构性改革,实施城市品质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着力解决学前教育“入园难”、义务教育“大班额”等问题,启动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建设,创建国家级优质高等职业院校。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启动市人民医院迁建工作,构建“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新模式,进一步解决好市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完善公共文化设施,推进文化艺术中心建设,实现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丰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加快推进老旧小区改造,解决二次供水、停车难问题,开展人行道净化和自行车专用道建设,全面启动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四)以市场化经营支撑城市高质量发展。城市不仅是经济载体,还是资本实体。我们要进一步强化经营城市的理念,把城市作为最大的国有资产,坚持以市场化的办法,促进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资本变资金,走出一条自我增值、自我积累、自我投入、自我发展之路。经营城市资产,关键是加快“两化”。要做好有形资产市场化文章,经营好土地资源,坚持集约节约利用原则,持续加强土地开发整理,不断挖掘土地潜力,提高综合利用效率。今年,我们要通过有计划收储、实施整体开发,推动绿地、水系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前置,提高土地价值,切实改变以往的“先出让后配套”的开发模式,优化土地收储出让流程,加快报批速度,提高供地效率,确保“净地出让”,全年力争收储土地X亩以上,供应国有建设用地X亩以上,完成土地出让收入X亿元以上。要经营好房产资源,打造健康有序、繁荣发展的房地产市场。要经营好城市设施,加强市场化运作,让篮球城、文化城、地下停车场等城市设施充分发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要做好无形资产商品化文章,对于开发权、使用权、经营权、冠名权、广告权、特色文化等无形资产,凡是能推向市场的,引入竞争机制,通过转让、拍卖、租赁等形式进行资本化运作,实现价值最大化。要创新经营机制,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多元投资等多种经营方式,充分发挥投资集团、文旅投、水投、交投、城投等投融资平台作用,依法依规注入经营性资产,增强“造血”能力,逐步形成“融资—投入—收益”良性机制。拓宽投融资渠道,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经营、谁受益”原则,吸引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境外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各相关部门要结合国家发改委、省发改委下发的投资方向,加大向上争资力度,积极申报重点项目。与此同时,要规范运作PPP模式,与改革投资体制、优化投资环境、提高投资效益统一起来,系统整体规划设计,加快项目进度,有序化解存量,进一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资金需求,做好经营城市这篇大文章。

三、加强领导、协调联动,形成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是事关全市战略发展、未来发展的大事,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程,必须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协调联动、汇聚合力。

(一)要加强统筹、搞好结合。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把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作为加快建设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新时代又富又美X、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部分、重要内容、重要行动,统筹考虑、一体推进,切实做到“四个结合”:一是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相结合。坚持以产兴城、以城带产,做好城市转型提质和产业转型升级两篇文章,以高质量的城市发展推动高质量的产业发展,以高质量的产业发展支撑高质量的城市发展,真正把X打造成为空间布局合理、发展活力强劲、城市品质高端、生态环境优良、居民宜居宜业的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二是与树立文明理念、提高市民素质相结合。以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载体,抓好思想道德素质提升行动、诚信守法提升行动、文明风尚提升行动等“三大提升行动”,在优化提升城市硬环境的同时注重提升城市发展的软环境。三是与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相结合。转变治理理念,切实从“为城市管理人民”向“为人民管理城市”转变,持续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创新方式、优化机制,强化服务,科学治理,运用好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市民勤劳之手,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四是与坚持城乡统筹、促进协调发展相结合。把城市工作同“三农”工作一起推动,把城市高质量发展与推动乡村振兴一起实施,把城市建设提质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两个三年行动一起谋划推进,让城市这个龙头舞起来、活起来,全面推行城乡一体化,不断提升城乡融合发展的层次和水平,形成全域城乡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要聚焦项目、强力推进。扎实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对标先进争一流,对表台账抓开工,对照节点抢进度,高标准、高质量组织实施,确保城市建设水平明显提升。要抓住当前的有利时机,统筹安排、科学规划、倒排工期、大干快干,尽快掀起推进城市项目建设的高潮,以开工率促进项目落地、以竣工率倒逼项目进度。要坚持市级领导分包重点项目,及时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的难题。发改、财政、土地、规划、住建等部门要积极协调配合,为项目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要全面规划项目前期工作,推广容缺受理、多规合一机制,确保前期手续办理效率提高。施工单位要精心组织、科学调度,加大人力、物力投入,突出抓好现场管理,严格落实各项环保措施要求,在保证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进一步完善施工方案,全力以赴加快项目施工进度,确保重点项目高质高效、按时间节点有序推进。要着力破解征地拆迁难题。各镇(街道)要落实好属地责任,依法严惩恶意阻工、封门堵路、强买强卖等行为,为项目建设营造良好环境。要严格项目建设程序,完善项目手续,依法依规加快项目建设,力争使每一个项目都经得起历史检验。要加大项目谋划储备力度,提高项目谋划的水平和质量,不断充实完善重点项目储备库,形成项目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开工一批的良性发展格局,为城市高质量发展蓄足后劲。

(三)要全民动员、营造氛围。城市是全市人民共同的家园,市民是城市建设、城市发展的主体。在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政府应该从“划桨人”转变为“掌舵人”,同市场、企业、市民一起管理城市事务、承担社会责任。全体市民要共同参与,从房前屋后实事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要我做”变为“一起做”,真正实现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要尊重市民对城市发展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通过公告公示、新闻发布会、市民听证会等多种方式,鼓励企业和市民参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经营的全过程,广泛听取市民的意见和呼声,着力解决市民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要进一步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在全市上下进一步树立“城市是我家、建设靠大家”观念,对城市违法建设、脏乱差现象和不文明行为通过新闻媒体公开曝光,全市动员、全民行动,真正形成共建美丽X、共享美好家园的良好氛围。

篇6:平顶山市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工作浅议

镇江市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实施方案

为加快推进我市生态园林城市创建步伐,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暂行)》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申报办法》,结合实际情况,制订本方案。

一、创建目标

依托镇江固有的良好自然、生态条件和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创建成果,科学规划,加大建设力度,细化目标,狠抓落实,力争用3—5年左右时间,全面达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创建成功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二、工作内容

充分发挥规划先导作用,修编《镇江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镇江市水体保护控制规划》等专项规划,同时强化各相关部门行业职能管理,加强城市“绿线”、“蓝线”、“紫线”和“环境污染控制排放”的管理,加强城管综合执法,通过规划控制和建设推进,统筹城市经济社会各领域与生态环境建设良性协调发展。

(一)进一步优化城市生态 1.完善“绿色图章”、“绿线”管理制度。划定的各类绿地绿线不得随意侵占,城市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的配套绿化工程,必须与主体项目同步规划、同步审批、同步建设、同步验收。规划部门在核发项目施工许可证时,须有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前置性审查意见;项目竣工验收时,须有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共同参与。城市建设各投资主体实施的重点工程绿化规划设计方案,须经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

2.加快绿化建设,改善生态环境。以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修编《镇江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制定《镇江市绿线规划》。加快市域范围内各类公园、广场绿地建设,优化公共绿地服务半径,合理布局,市民出行500米可达2000平方米以上的公园绿地;加强城市分区内的道路、河道绿化,建成道路水体绿网系统;推进城市分区之间城乡一体的生态防护林、绿色景观通道建设;保护开发和利用滨江湿地资源、南山风景名胜区和宁镇山脉东部森林景观资源;不断创新老城区的各项增绿举措,增加绿量;确保各类新、改、扩建项目绿地指标达到规定要求,新建城市主干道绿化面积不少于30%,次干道不少于25%,新建居住小区绿化面积不少于30%,旧城改造不低于25%;注重各类绿地、风景区建设的功能、地域文化内涵及景观特色,经过3年的努力,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达到43%、38%、12平方米以上,三项主要绿化指标达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3.有效保护自然地貌、植被、水系、湿地等生态敏感区域,在城市建设中融入生态环保理念,保证建成区新建、改造的道路广场用地中透水面积比重≥70%。

4.开展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对市域范围内植物种类进行普查,编制《镇江市植物多样性规划》、《镇江市城市绿化树种规划》;大力推广乡土树种,确保市区本地植物指数≥0.7,综合物种指数≥0.5,生物多样性更趋丰富。

(二)进一步改善城市环境

1.保持镇江“城市山林、大江风貌”的城市地域特色,保护三山风景区、南山风景区等自然生态资源,对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实行重点保护,传承历史文化,形成独特的城市自然、人文景观。利用“南山北水”的特色地貌,科学布局城市建筑和绿地,使城市具有良好的气流循环,确保热岛效应程度≤3℃。

2.通过严格管理废气排放源、推广清洁能源、实施工程治理等措施,努力控制工业废气、机动车尾气、扬尘及饮食服务业的废气排放总量和浓度,确保空气污染指数≤100的天数每年大于300天。

3.加强水环境综合整治。进一步完善污水管网建设,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和处理质量。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确保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城市管网水质年综合合格率100%,自来水普及率100%,实现24小时供水,城市污水处理率≥70%。

4.综合整治建筑施工噪声、交通噪声、工业噪声和社会噪声,科学设置噪声绿化隔离林带,有效控制噪声污染,确保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55dB(A)。

5.合理布局和建设垃圾处理设施,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确保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0%。加强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的集中处置能力,努力发展垃圾综合利用,变废为宝,最大限度减少对人居环境的危害。

6.大力推广建筑节能、节水技术,推广应用低能耗环保建筑材料。提倡节约型园林绿化建设,制定《镇江市建设节约型园林绿地的指导意见》,加强园林绿化科研和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

7.广泛发动全社会参与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对涉及人民群众环境权益的重大决策和开发建设项目,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加强对市民、学生的宣传教育,培养广大市民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中的主人翁意识。开展生态市、生态示范区、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环境友好型企业和机关等丰富多彩的生态创建活动,确保公众对城市生态园林环境满意度≥90%。

(三)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

1.完善道路、供排水、供电、供气、通讯等各项城市基础设施,无重大基础设施事故。

2.加快已确定电网项目的建设,确保电网项目按时投运,为城市发展提供可靠电力。根据电网发展规划和负荷预测,紧贴城市发展重点区域和重点项目进展,科学滚动调整城市输、配电设施规模。

3.完善城市公共卫生设施,进一步建立健全公共卫生急救体系,在医疗机构、预防保健、卫生监督、应急救援、社区卫生服务等方面建成较完善的体系。编制《镇江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建设规划》,加强新扩建城区空白点建设,调整中心站点设置,合理划分服务区域,确保全覆盖。明确社区卫生相关政策,增加投入扶持力度,解决制约发展的核心问题。建立起覆盖全市各地的交通事故抢救绿色通道,确保事故伤者在第一时间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4.建设与完善文化、体育等各种娱乐和休闲锻炼设施,推进图书馆、文化馆(室)达标工作,开展各类公益性文化活动,形成稳定的运营机制。

5.建立高效协作、协调发展的综合交通体系,加强城市交通管理,有效缓解行路难、停车难问题。进一步完善道路交通网络,合理组织交通,加大交通整治力度,全面推行轻微事故快速处理,保障交通畅通有序,实现主干道平峰期平均车速≥40km/h。

6.确保城市道路完好率≥95%,保证交通设施完备、高效、稳定,确保城市交通系统运行高效。开展城市畅通工程建设,落实公交优先政策,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优化公交线网,提高公交车占有率。

三、工作要求

(一)明确职责,狠抓落实。市有关部门将根据《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检查评分细则》,进一步细化工作内容与任务,逐项分解落实。各区、各部门要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做到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要制定具体的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和计划,确保在规定期限内各项指标全部达标。

(二)多元筹措,保证投入。要将公园绿地建设和养护管理资金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在城市建设维护费安排中,要加大对园林绿化建设项目的投入。同时,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建立有效的投融资机制,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引导鼓励全社会参与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

(三)宣传发动,营造氛围。市各新闻单位要运用各种新闻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市民、社会各界主动参与生态建设和积极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的意识,充分调动和激发全社会参与创建工作的积极性,形成全民重视创建工作的良好氛围。

四、组织保障

上一篇:校门须知下一篇:假如我是老师初中英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