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历作文

2024-04-12

游历作文(精选13篇)

篇1:游历作文

游历作文

游历作文

1.参观三峡博物馆

今天,妈妈带我去参观了三峡博物馆。一下车,我就我远远就望见了雄伟壮观的重庆三峡博物馆。博物馆的屋顶是浅蓝色的玻璃做成的,那造型非常独特,就像弯弯的月牙,博物馆的外墙也是玻璃做成的。清澈的水顺着倾斜的玻璃缓缓流下来,好看极了。

我迫不及待地跨进博物馆大厅,“哇!好气派。”我情不自禁地叫了起来。博物馆整个建筑有四层,地面和楼梯都是用鹅黄色的地砖铺成的.,地砖上面有花纹。整个大厅呈圆形大厅的左右两边各有两个大柱子。每层楼都有三个展厅每个展厅展示的物品都不一样,各具特色。

我和妈妈进入了一楼的“长江三峡”展厅。这里主要介绍了瞿塘峡、巫峡、西陵峡这三大峡谷。三峡以它雄伟神秘展示出自己独特的魅力。展厅里还有我们熟知的四位大诗人,他们是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我想,这些伟大的诗人是怎样和三峡联系在一起的呢?看了影像资料才知道,原来诗人们曾在此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激情,留下的那自然豪放的诗句不正是三峡那雄伟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吗?这些诗人和诗篇就像三峡的水这般流传千古。

参观了一楼的展厅,我们又沿着宽宽的石梯来到了二楼。走进“重庆城市发展”展厅,咦?我眼前一亮,这里有许多台电脑,每台电脑的屏幕上都有“请你设计未来重庆”几个字,我和妈妈兴趣盎然地玩了起来……

我和妈妈还上三楼、四楼参观了:“历代钱币”和“历代书画”等几个展厅,整个参观过程历时近四个小时。最后,我和妈妈依依不舍地离开了重庆三峡博物馆。

今天过得真充实,参观重庆三峡博物馆,不但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还令我大开眼界。

2.一次游历

我是一只小野猫,在山上住着。我喜欢去出门找我的朋友玩。我的全身都是白的,因为我的眼睛很像水晶,所以我的名字就取了“水晶”这个词。“水晶,开门!”“谁呀?来了”我慢吞吞地把草堆扒开一个洞钻出来。我猜是谁呢,原来是我的猫朋友叶子。我开没开口,她就拉着我飞快地跑起来,风声在我耳边作响。我大声问她:“哪里去?”她有点吃力地回答道:“带你去个好地方。”

慢慢的叶子停下来,我睁开眼一看,呵!叶子还真会找地方呀,一大片油菜地印入眼帘。我轻轻地走着,怕眼前的一切会被我吓走。我和叶子躺在地上晒日光裕“兄弟。堵住我家门口了!”我惊得马上站了起来。“没事吧,不用这么夸张,我会被吓出心脏病的!”定眼一看,原来是一只蚂蚱,它对我笑笑说:“你是新来的吧!以前没见过的。”我对他点点头。叶子忙过来凑热闹,见到蚂蚱眼前一亮,两只耳朵一动一动的说:“豆芽,是你呀,她是我的朋友,叫水晶。”蚂蚱也哈哈笑道,一挥手示意我们跟他走。

走着走着,眼前出现一片大池塘,还有好几朵荷花呢!知了大叔不停的练着高音:“知――了――知――了――知――。”掉不上去了,蚂蚱笑着大喊道:“大哥,别白费力气了。”知了很生气的把屁股对准了蚂蚱。“啊!”蚂蚱头上的叶子被狠狠的打了一下,叶子很生气的大叫道:“你也太不讲义气了吧!这个风水宝地竟不带我来!”我把手,不应该是前爪挡在两人面前说:“别吵了,时间是很宝贵的,让你们吵完,我就来不及看风景了!”哗哗的水声似摇篮曲,轻轻的。几声清脆的鸟叫像诉说着今日的欢跃。

晚霞不知不觉映红了一切,白云披上了一条亮丽的彩衣,太阳慢吞吞的一点点下去,是不舍得我吗?半个红通通的脸蛋似乎想把光再放下去。月亮姐姐来了千哄万哄的才把太阳宝宝送了回去。

我该回家了,叶子和蚂蚱也起身了。“真美!”我低吟道。萤火虫“领行员”把我们前面的路点亮。我走在月光下回想着今天愉快的游历。

篇2:游历作文

我正在幻想着,一只小虫,一只看起来像一位不屈的骑士的小虫,出现在我的眼前,我的目光追随着它的脚步,开始了奇异的游历。

这位不屈的骑士一路上,穿丛林,过小溪,翻山岭……可遇到了不少艰难险阻,可骑士就是骑士,面对困难它没有一丝的畏惧。

突然,眼前的草丛显得格外茂盛,小虫子多了起来,它们还不停地相互打招呼,我好像来到了小虫子的快乐天地——虫子的村落。我能看得出来这村落哪是街道,哪是小巷。大街小巷里,粗壮的黑甲虫,来回踱着方步,像是在巡逻。美丽的小圆虫,穿着华丽的衣装,像是去参加盛大的舞会。

不知哪里传来一阵阵的欢呼声,我顺着僻静的小路探索,近处,一只穿着五颜六色彩衣的虫子,在一片绿油油的地毯上,正随着风翩翩起舞,它优美的舞姿吸引了不少村民,它们驻足痴望,投以敬佩的目光,还不时传来“啧啧”的赞叹声。它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它是那么的随心所欲,我也陶醉在这优美的舞蹈之中了。

今天,我好开心啊!因为我游历了虫子的村落。

篇3:乾隆皇帝游历辉县百泉的原因钩沉

一、乾隆行宫和乾隆石碑

百泉是豫北名胜, 誉驰中外。1750年春, 在得知乾隆皇帝将要来此地游览后, 时任辉县知县的王椿, 依照朝廷的吩咐, 为迎接皇帝驾临而特地在辉县百泉湖东面, 将原来的明代百泉书院进行了改造和修缮, 作为乾隆的行宫, 并取名为“翠华行宫”。根据相关文献记载“翠华行宫”共占地达一顷零八十一亩, 南北长190米, 东西宽110米。另外, 在行宫南对面, 王椿还特命人建有东华门, 辽阔的砖筑影壁墙, 高达丈余, 所有的墙脊顶全部采用了雕砖花纹。行宫的外门建造为权星门, 权星门迎面可以见到面阔三间、进深两间的宫殿门, 悬在山顶上, 两边是绵延的八字墙, 墙檐下立有立柱, 且在柱头营造有阑额普柏杭以及雀替。前殿是庞殿顶, 面阔三间, 进深两间, 两立柱, 四隔扇, 前为御路踏步。前殿院中两旁, 植有古松柏六棵。在殿顶两端, 雕刻有两个活灵活现的吻兽, 张口吞脊, 两目侧视, 十分生动, 也彰显了皇帝的气派。兽身雕龙飞舞, 垂兽、俄兽基本已经定型。整个翠华行宫的修建工程, 共用了七八月的时间才得以全部建完, 在行宫四周的垣墙, 则均为砖石结构。行宫完成后, 乾隆十五年 (1750) 九月廿二日上午, 乾隆皇帝终于驾临此地, 入住了翠湖行宫, 随同而来的太后则住进了行宫的白露园。那么乾隆皇帝特地修建行宫, 长途跋涉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难道仅仅是为了来此地游玩[1]421?

二、为六巡江南做一个试探

乾隆在登基之初, 就曾有南巡的意图, 但是当时他的皇位还不够稳固, 因而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来治理国家。自1735年即位后, 乾隆在京城兢兢业业, 努力治理朝政。有一个事件很能说明乾隆的勤政, 当时军机处值班的有十多个人, 每天晚上留下一人值班, 但是由于害怕第二天有事情, 一人难以应对, 因而在每天早晨也特地轮一人值班。这样军机处平均每人也就是五六天轮一个早班, 即使如此, 大家已经举得非常辛苦, 因为当时早班需要在卯时, 也就是现在的早上五点到七点之间, 如果是夏天的话, 天已经亮了, 但是在冬天也是五更才尽。但是乾隆皇帝却每日都在这个时候从他的寝室出来, 到乾清宫处理朝政, 而这时还需要燃完一寸长的蜡烛才会天亮。也正是在这种勤奋之下, 乾隆即位初期在政治、军事上均取得了较大成就, 乾隆的才能也逐渐得到大臣们的认可, 稳定了自己的权威。但六巡江南是一个非常耗费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事件, 从北京到江浙, 往返6000华里, 那时没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 全靠车装船载、马拉人扛, 来回一趟, 至少需要三五个月的时间。每次出巡, 皇帝带领的皇亲国戚、文武百官、卫队侍从有两三千人, 动用五六千匹马、四五百辆车、上千只船, 需要耗费一二百万两白银。虽然有康熙圣祖在前, 但是当时西藏的叛乱问题、八旗制度问题等都还未完全解决, 因而如果此时提出南巡, 必然会遭到不少朝中大臣的反对, 整个南巡计划可能就此流产。因而乾隆皇帝在考虑良久之后, 决定先从较近的豫北辉县入手, 以此来试探大臣们的反应, 果然乾隆皇帝的这个决定并没有得到大臣的反对, 而之后, 乾隆皇帝的六下南巡也充分说明了这次试探取得的成功。但是在华夏版图上, 值得欣赏的美景不计其数, 乾隆皇帝为什么又选中了辉县呢[2]133?

三、百泉出才俊, 自古多风流

苏门山百泉确是一个钟灵毓秀的地方, 自地穴迸出的累累如贯珠的清澈泉水, 不仅蕴含着北方平原俊朗的风情, 也富含江南水乡柔美的雅韵, 儒家经典《论语》中曾经说过“知者乐水, 仁者乐山”, 宋代理学大师二程的著作《宋·程颢、程颐·二程外书·卷七》也曾提到过, “乐山乐水, 气类相合”, 因而百泉湖那翡翠般的光华和天然毓秀的气质自然吸引着风雅的乾隆皇帝, 在诱惑着、招引着乾隆皇帝内心那股乐山乐水的情怀, 从而使得他充满智慧和仁德的性灵找到一个能够契合的灵气之地获得释放。百泉的灵气之处俯拾即是, 错落在湖水上的亭台楼阁、极富诗意绵延相连的曲桥回廊, 还有极为难得的清静幽雅的竹林书院, 乾隆皇帝置身其间自然能感受到和其性情合拍的古典韵味。而从乾隆皇帝之后的南巡来看, 亭台楼阁、清澈灵泉、典雅书院几乎成为他游览之地的共同之处, 而百泉拥有的这些特点能够吸引着风流倜傥、颇富才情的乾隆皇帝自然也不奇怪了[3]56。

事实上, 百泉的人文建筑也相当出名, 且自从周朝开始就已生就已经名声在外了。宋朝时著名的文学家、诗人苏东坡来到此地后, 为这里的自然景物所震撼, 曾都激情泼墨“苏门山涌金亭”, 为百泉增添了无数风流。除此之外, 湖畔的卫源庙、坐落在山腰的孔庙以及夫子祠等寺祠院殿和百泉钟灵毓秀的山水交相辉映, 共同荟萃起来, 定然会让莅临者产生疑是西湖照人来, 惊如园林皇家开的惊喜之情。自《诗经·泉水》中缓慢倾斜出的《柏舟》里, 橹桨荡漾的旋律除了激发写诗人的幽情, 也让之后的风雅文人都对此地产生了无穷向往。西晋的孙登在这里一声长啸, 竹林七贤的代表人物嵇康、阮籍, 乃至唐朝的张籍、贾岛, 宋朝的邵雍、苏东坡, 乃至金朝的元好问, 元朝的耶律楚材等人, 从平民百姓到朝野官员无不千里迢迢, 接踵而至, 来到百泉游览隐居、吟诗唱和, 或者挥毫泼墨、题词镌碑, 由此使得此地带有了浓厚的文雅之气, 如此大规模的文人荟萃在全国也是极少数的。自诩为风雅的乾隆想来这里过一把风雅瘾也就不难理解了[4]166。

四、深知天帝理数蕴, 不作语言文字儒

乾隆皇帝作为一代君王, 而且是颇有治世野心的君王, 玩乐或许是他游玩的一部分目的, 但是绝不可能和他的统治截然分开。百泉之地, 早在宋代时就有宋代的理学大师周敦颐、邵雍、程颐、程颢等人在这里讲学布道, 到了元朝姚枢、许衡也来这里传道授业, 之后明代的孙奇逢也来过这里, 这些学者的加入使得太极书院声名远震, 也吸引了大批致力于修人治国思想的名流汇聚此地, 乾隆皇帝身为一国之君, 自然也想要朝着这些理学大师的足迹, 寻求一些和治国有关的笈语。乾隆皇帝在这里游览时, 不仅留下了行宫这一至今令后人瞻仰的建筑, 也留下了十一首诗歌、六块匾额以及一副对联。从这些乾隆皇帝自己留下的东西里, 我们可以更为直观地感受到乾隆皇帝的心怀。乾隆皇帝在游览苏门时, 亲自登上了苏门山西峰, 前往瞻仰一代理学大师邵雍的故居安乐窝, 同时也做了一首同名《安乐窝》诗作, 诗中的首句写道“前者周程后者朱, 同归何碍却殊途”。大师周敦颐率先把佛教和道家融入儒学中, 继而提出了新儒学的理念, 也构建了一种新的理学形态。之后, 邵雍又创造了“内圣”说, 认为造成圣人之所以为圣的主要原因, 就是他们善于内心修养, 这种观点极大地促进了理学的发展, 也为理学研究开辟了新方向。邵雍在太极书院讲学布道期间, 二程慕名前来成为他的座下弟子, 周敦颐也慕名前来, 四人进行了诚心切磋, 最终程颢程颐自立一派, 形成真正的理学。到了南宋又被理学大师朱熹所借鉴, 成为著名的程朱理学, 至此理学基本已经走向完善。而在乾隆皇帝看来, 邵雍、二程以及周敦颐等人“深知天帝理数蕴”, 绝非是只懂卖弄文字的“语言文字儒”。自古以来, 我国诗人就讲求“寄物抒情”, 乾隆皇帝也绝非仅仅在谈论古人, 更重要的是借助理学的这种传承对一个朝代命运传承的思考, 并试图据此找出一条更适合民族未来发展的和谐道路。理学这门学问的传承是依靠这些理学大家们继往开来、精诚合作的奉献精神来使其不断发扬光大, 并最终在南宋得到统治者的信任, 一跃成为“国学”。理学如此, 民族和国家更是如此, 如果缺失了这种团结、传承的精神, 就只能沦为一个涣散、颓废的民族, 这样的民族也只能败落。乾隆皇帝的这一句“同归何碍却殊途”的反诘, 在有力、微妙间传达了对国家、民族和未来的思考。当然后世有人在探讨此事时发出了质疑, 乾隆此话不过是为自己的游玩打上一个治国思想的幌子因而遭受诟病。

乾隆皇帝游历辉县百泉既有辉县百泉钟灵毓秀、人文精神浓郁的原因, 也是其为六次南巡所做的铺垫, 更是传承理学精神, 振奋国家统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本社影印室辑.乾嘉名儒年谱[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6

[2]段玉裁, 鲍桂星.清代徽人年谱合刊[M].黄山书社, 2006

[3]江庆柏.清代人物生卒年表[M].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篇4:游历西安古都

西安与雅典、罗马、开罗并称为世界四大古都,从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10世纪左右,先后有13个朝代或政权在西安建都及建立政权,历时1100余年。

西安交通

市内出租车:西安出租车收费低廉!桑塔纳起步价6元,3公里后为1.6元/公里,其他车型起步费均为5元,3公里后,夏利1.4元/公里。在市区距离内,一般10元左右就可以,稍远距离一般20元内即可。

西安市旅游公交:有610旅游专线车,以火车站为起点,经过北新街、革命公园、钟楼、鼓楼、广济街、朱雀门、小雁塔、南稍门、大兴善寺、陕西历史博物馆、大雁塔、秦王宫等地,票价在1—2元之间,且都在景点正门下车,西安公交车中,以数字1、2、6打头的车是普通公交车,上车1元;以5、7打头的是中巴,前三站5角,以后每四站加5角。

西安景点

西安是带着历史古迹和文明的地方,在这里能够感受到古老文明。

西安古城墙

西安古城墙呈长方形,墙高12米,底宽18米,顶宽15米,东墙长2590米,西墙长2631.2米,南墙长3441.6米,北墙长 3241米,总周长11.9公里。有城门四座:东长乐门,西安定门,南永宁门,北安远门。西安古城墙包括护城河、吊桥、闸楼、箭楼、正楼、角楼、敌楼、女儿墙、垛口等一系列军事设施,构成严密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攻略:绕城墙一圈步行大概需要3~4小时,也可以在南门租一辆自行车,或者坐电瓶车、黄包车。自行车单人20元,必须原地返还,并交纳200元押金或押证件,租借时间为100分钟。在含光门可以参观一下含光门遗址博物馆,了解西安城墙的更多信息。

钟鼓楼

钟鼓楼(bell tower and drum tower)中国古代主要用于报时的建筑。钟楼和鼓楼的合称。钟鼓楼有两种,一种建于宫廷内,一种建于城市中心地带,多为两层建筑。宫廷中的钟鼓楼始于隋代,止于明代。它除报时外,还作为朝会时节制礼仪之用。西安钟鼓楼位于中国陕西西安市中心。钟楼与鼓楼东西对峙。钟楼初建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原址在今西大街广济街口,明万历十年(1582)重修。

攻略:除了广场以外,钟鼓楼本身目前都是封闭景点,需要购票才能进入。钟鼓楼门票每人30元,联票制,不单卖。作为城市中心的地标建筑,购票进入钟鼓楼内部,既可以登高揽胜,又可以欣赏古乐表演。

大雁塔

大雁塔是西安市著名的旅游景点。唐代永徽三年(公元652年), 玄奘为藏经典而修建,塔身七层,通高64.5米。被视为古都西安的象征。又名大慈恩寺塔,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南郊大慈恩寺内。

攻略:

一层塔内,还设有古塔常识及中国名塔照片展,展示了佛塔的起源与发展,佛塔的结构和分类。

二层的塔室内,供奉着一尊铜质鎏金的佛祖释迦牟尼佛像,系明初宝贵文物,被视为“定塔之宝”。到此游览的游客争先礼拜瞻仰。

三层塔室的正中,安置一木座。座上存有珍贵的佛舍利及大雁塔模型。有关舍利的由来有着一段故事,系印度玄奘寺住持悟谦法师所赠,属一乘佛宝。

五层塔内,陈列着一通释迦如来足迹碑,该碑是依据唐代玄奘法师晚年于铜川玉华寺请石匠李天诏所刻制的佛足造像复制而成。

六层塔内悬挂有唐代五位诗人诗会佳作。

七层是大雁塔的最高处,可向四周远眺,古城四方四景尽收眼底。

秦始皇陵兵马俑

兵马俑坑在秦始皇陵东侧约1公里半,先后发一、二、三号三个坑。一号坑最大,东西长230米,宽612米总面积达14260平方米。在这个坑内埋有约6000个真人大小的陶俑,目前已清理出的有1000多个。

兵马俑的排列是3列面向东的横队,每列有武士俑70个,共210个,后面紧接着是步兵与战车是的38路纵队,每路长约180米,左右两侧各有一列分虽为面南和面北的横队,每队约有武士俑180个,西端有一列面向西的武士俑,武士俑有的身穿战袍,有的身披铠甲,手里拿的青铜兵器,都是实物。游历兵马俑,会让你感受到当年秦始皇的宏图伟业。

西安美食

最出名的羊肉泡馍,还是名扬海内外的“西安饺子宴”,此外还有梆梆面、柿面糊塌、凉皮、炒粉鱼、锅盔、千层油酥饼等特色小吃。

在西安品尝小吃除可在南稍门、东新街的夜市外,还可以去鼓楼后的小吃街。

购物指南

篇5:游历优秀作文

秋天到了,我哼起了欢快的小曲:“啦啦啦!啦啦啦!我是快乐的小秋雨……”接着,便开始了我的“游历”。

我先来到了母亲河——黄河。你看那滚滚的河流多么有气势。我一时间怔住了,心想:“我一定要投入母亲的怀抱!”心动不如行动,于是,我叫来了风哥哥,他使劲一吹,便把我送进了黄河母亲的怀抱,看到那位慈祥的母亲,我心里暖暖的。随后,无数个兄弟姐妹来与我打招呼,我们一起谈天说地,好不热闹!

随后,我又来到了干渴的土地前。土地爷爷见了我便露出无比欣喜的神态,就像见到了他失散多年的兄弟一样,他跟我热切地打着招呼,而我也如同找到了自己的爷爷,我在土地爷爷身上钻来钻去,用自己的身体来滋润那“满脸皱纹”的土地爷爷,干渴的土地变得湿润起来了。

接着,我来到了果园,看见那些果子各个都是灰头土脸的,于是,我便给苹果们来了一吹大清理,经过我的洗礼后,你看它们各个面颊红润、精神饱满。灰尘随着我流到了大树伯伯的脚下,大树伯伯见了我呵呵直笑,说:“终于又见到你了,纯天然的你。”

“呵呵!大树伯伯,多日不见,你变幽默了。”我说道。

大树伯伯正要说什么,便被远处的`农民伯伯给打断了,“哎!好不容易的一次大丰收被一场秋雨给搅合了!”那位农民伯伯望了望乌云笼罩的天空,抱怨道。

听了这句话,我顿时沮丧了起来,难道我的到来是农民伯伯的灾难?于是,我悄然离开了这里,来到了街道上。

“哇!终于下了一场秋雨,炎热的夏天压得我喘不过气来了!“这位路人说着,张开双臂,尽情享受着我的洗礼。我见了这个路人的行为,心想道:“看来,我还是蛮有作用地嘛!”

想着想着,另一个行人的抱怨打破了我的好心情。“真讨厌,我又没带伞,等回到家就成落汤鸡了。”我伤心极了,正准备离开时,一群小朋友印入了我的眼帘。

“噢噢哦!下雨喽,下雨喽!”几个小朋友在人行道上飞快地奔跑。

我感动极了,于是,我便落在了他们的身上,流进了他们的心里……

太阳公公出来了,他叫我赶快回家,不要在闹了。我听道后,便结束了这次的游历。乌云也散开了,天空中出现了一道美丽的彩虹。

篇6:快乐的游历作文

当我来到凤凰时已是晚上十二点,刚到宾馆放完东西,我就拉着爸爸来古城看夜景。来到古城,走在石板街道上,人们三三两两的散聚在酒吧里观赏夜景,他们的声音没有那么喧哗,只是用说悄悄话的音量来交谈。当我看到美丽的古城时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它的美,灯火辉煌的灯光照射在建筑物上,建筑物显得金碧辉煌,个个建筑旁都有一栋栋故老的房子。慢慢流动的河水衬托出凤凰夜晚的宁静,我走到一个水车前,水车打上来的水被丝丝凉风吹散出了水珠,小小的水珠滴在身上凉丝丝的。我觉得凤凰的夜景丝毫不亚于它的名声,只要见过就,这灯火辉煌的夜晚便让人很难忘却。

第二天早晨,我们又马不停蹄驱车赶往张家界的天门山。经过九十九道弯之后,我们来到了天门山,听当地人形容天门山是人间通往天庭的一扇门,只要爬上这座山,凡人便可在这天庭之上当神仙。当神仙是什么滋味,我们也去一探究竟,开始爬山了,在爬山的过程中,我脑袋里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超过他们得第一,山越来越陡,我的内心越来越坚定,速度也越来越快。当我返头时,大人们还在半山腰,而我已在山上等候多时。我们还去了溶洞,溶洞真大而且好凉快,据说这里湖南卫视还举行过飞翔比赛。我们还去了玻璃栈道,好吓人,你往下一看,妈呀,感觉自己是悬空的。站在上面,张家界的景点让你一目了然,好壮观。

篇7:早晨游历作文

早晨,我推开门就听见了小鸟的招呼声,看见树叶调皮的摇头,闻到了花儿散发的香气。我又抬头仰望天空,并不是所谓的蓝色,而是白色的,我深吸一口气,早晨空气好新鲜!我走在一条小路上,滴水声就是伴奏,鸟儿才是今天的音乐家,我深陷其中,不知不觉双手打起了节拍,步伐也有了节奏。我停在一盆宝石莲的面前,整体看上去真像一枚闪闪发光的宝石,真觉得它自身就有着主角的光环,它在十几盆花中出类拔萃。风一吹,花儿随风摇曳,滴下了几滴露水,那露珠圆滚滚的,有的还在花瓣上停留着,也是给花儿进行点缀。我又来到了小河边,河上的浮萍虽长相普通,但是也别有一番风味,突然下起了小雨,我正想躲雨时,发现水面上异常美丽,一滴水落在水面上,便会波光粼粼,从而散开,现在的水面上全是波光。如果落在浮萍上,浮萍会凹下去,然后再上来,还会有音乐呢!那浮萍仿佛是琴键,雨则是手指,这样就汇成了一首泉水叮咚!

这些,全是我平常难以感受到的,看不到这舞动的宝石莲;听不到那泉水叮咚;嗅不到那令人陶醉的花香。如果可以,一定要好好欣赏我看不到,听不到,嗅不到的美!

所以,我觉得―这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世上不是没有美妙的声音,而是缺少听见声音的耳朵;这世上并不是没有香气,而是缺少嗅到香气的鼻子。

篇8:从张岱游历管窥明代旅游文化

一、影响张岱游历的主要因素

明朝中后期, 随着城市的日益繁荣以及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市民文化蓬勃兴起, 商品经济的出现以及人们思想的日趋解放, 不断冲击着人们保守而又封闭的生活方式, 人们的视野不断开阔, 社会生活也变得丰富多彩。作为丰富业余文化生活、充满生气和活力的旅游文化, 也在社会中日益流行起来, 并逐步发展成一种全民性出游风潮。自明朝中叶以后, 许多文人也开始走出书斋, 陶冶于广阔的社会生活, 一些文人撰写游记, 表达自己对旅游的兴趣, 如张岱的《陶庵梦忆》、《西湖梦寻》, 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 张瀚的《松窗梦语》, 王士性的《广志绎》等游记, 都是这一时期的游记佳作。由于上层文人、士大夫思想观念的变化以及旅游观念的变化, 晚明时期, 在全国范围内, 掀起了一股以上层文人、士大夫为主导的旅游热潮。作为这一时期著名文人, 张岱必然会受到这股旅游热潮影响, 养成一种寄情于山水, 生性好游的个性。他的游历足迹遍布江南繁华都市, 他领略了秀丽的江南山水, 考察了各种各样的市井人物以及独特的风土人情, 同时, 也留下了许多流传后世的美文佳作。他的许多散文、诗歌, 都是游历时的乘兴之作, 记录了张岱的旅游心态以及所感所想, 这些, 对研究明代旅游文化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张岱自幼生活条件优越, 在张岱幼年时期, 家族属于家境殷实的官宦之家, “百口丛我食。婢仆数十人”, 因此, 少年时期的张岱是一个“纨绔子弟”, 比较讲究享乐的生活。但是, 张家毕竟是一个具有浓厚书香气息以及浓厚文化氛围的书香门第, 张氏几代人都是学者, 所以, 张岱还是有许多地方与一般豪门子弟不同, 张家所接触的, 有许多是当时非常有名的文学家、艺术家, 张岱自幼耳闻目染, 在一个文化意蕴浓厚的家庭氛围中, 也养成了相当高雅的文化品位。张岱自幼聪慧, 小时候就有“神童”的美誉。在其十六岁时, 就写出了《南镇祁梦疏》一文, 表露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以及生在繁华之家, 志在补天的历史使命感。张岱少年时期, 各种社会矛盾凸显, 明王朝大厦将倾, 所以, 张岱立下“补天”之志, 热心于“举业”, 希望能够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和政治抱负。与当时多数文人一样, 张岱虽然有着远大的理想, 对于功名有着强烈的愿望, 但是, 对于当时的八股取士却有着矛盾的态度。科场蹭蹬以及长时间的痛苦煎熬, 使张岱放弃了科举这块走入仕途的“敲门砖”, 从科举和八股文中解放出来, 转而倾力于史学与文艺, 并且专事著述, 把自己同社会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和旅行游历结合在一起, 通过四处游历, 感受市民文化和人文主义思想, 同时, 通过四处游历广交朋友, 拓宽了眼界, 接触各种各样的市井人物以及奇人逸士, 感受丰富多彩的风土人情。

二、张岱游历与明末社会尚游风气

张岱一生笔耕不辍, 生平“好著书”, 撰写过哲学、文学、艺术、历史等各方面学术著作, 因此, 张岱一生的游历, 许多和学术考察有关。受家庭环境熏陶, 张岱少年时立下修史之志, 曾以一人之力完成明史巨著《石匮书》。修史是张岱最值得骄傲的、毕生最大的使命。张岱修史重视实地考察, 重视采集历史资料, 要取得第一手历史资料, 必须行遍天下, 访问各地遗老。崇祯十五年十月, 张岱为了了解李自成攻打河南南阳等地情况, 亲自到金陵至淮安游历, 并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录在《石匮书后集·盗贼列传》中。在编撰《石匮书》时, 张岱苦于手头史料不足, 文献不足关乎史著的质量, 因此, 顺治十年八月, 为收集第一手史料, 张岱上三衢, 入广信, 实地考察, 访问当地遗老, 搜集了大量真实史料, 为撰写有关崇祯至清初时期的历史著作《石匮书后集》积累了丰富资料。张岱能以一人之力编撰出《石匮书》, 也和他与周围众多“史学知己” (如黄道周、李长祥等人) 相互切磋、交游往来分不开。出于著书立说需要, 张岱交游各方, 四处出行, 广泛搜集史料, 张岱将旅游与学术研究结合在一起, 这一点, 也蕴含着晚明时期文人旅游文化特色。

明代中后期, 旅游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各个阶层都比较认可的, 全民参与的社会时尚, 无论是达官贵人, 还是黎民百姓, 无论是贵族士大夫, 还是文人墨客, 上上下下皆好游成风。由于交通因素以及时间因素影响, 人们出游, 都选择距离较近的景点, 只有少数的文人士大夫才有能力和机会去从事长距离旅游。大部分黎民百姓以及文人墨客只会选择短距离游览附近名山胜水。张岱虽然早年家境比较殷实, 但是异地远游的次数也是屈指可数, 其游综多盘桓于江南等地。张岱第一次远游, 是崇祯二年自杭州赴山东兖州为其父张耀芳祝寿。当时, 张岱之父张耀芳就任山东鲁王长史, 张岱自杭州, 沿京杭大运河北上来到兖州。在山东期间, 张岱拜访友人, 游历了曲阜、泰安等地, 历时两年多载, 才自山东归里。此次远游, 张岱留下了《孔庙桧》、《岱志》、金山夜戏》、《鲁藩烟花》等名篇佳作。张岱另一次远游, 是崇祯十年七月, 以探望其仲叔张联芳为由, 赴江苏瓜州叙叔侄之情。张岱前往瓜州游览了金山寺和焦山, 随后, 又来到天平山访好友范长白。明王朝灭亡以后, 张岱家道中落, 四处沦落, 其宗亲也是客居他乡, 四处奔散, 顺治十四年, 张岱至杭州灵隐寺, 专程看望出家的族弟具德和尚, 第二年, 灵隐寺大殿方丈落成, 又恰逢具德和尚六十寿辰, 张岱还作诗志贺。

文人实现社会交往, 交游结社是一种重要方式和途径。张岱出游, 交游结社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张岱一生交游十分广泛, “生平所遇, 常多知己”, 如史学知己有黄石斋、李研斋;时艺知己有马巽青、赵驯虎;游览山水知己有刘同人、祁世培;古文知己有倪鴻宝、陈木叔;诗学知己有王白岳、张毅儒、王予庵;曲学知己有袁萚庵、祁止祥;字画知己有陈章侯、姚简叔等等;张岱志同道合的友人众多, 日常出门访友或者与友人相邀一同结伴出游是张岱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乐事。如在万历四十一年三月初三, 为参加王右军祠修禊活动, 张岱相邀周戬伯、陆癯庵, 同赴天章寺侧的兰亭旧址;崇祯十一年, 张岱与祁世培、陈洪绶赴白洋观潮;随后, 又与好友嵇仲举、吕吉士、姚简叔等人访问闲居南京祖堂山的阮大铖等等。在交游活动中, 张岱不仅增长了学识, 还结识了许多工匠、和尚、艺人等, 虽名不见经传却身怀绝技的奇人才士, 张岱与艺伎王月生、竹刻艺人濮仲谦、盆景艺术家范与兰、串戏明角彭天锡等人都互有往来, 这些人物, 对张岱雅、俗一体的文化意蕴以及奇特的文化品位都有很深的影响。张岱不仅悠游四方, 结交各地奇人雅士, 还喜欢与友人结“诗社”、“斗鸡社”、“蟹社”、“丝社”、“噱社”。访友、交游、结社, 蕴含着明代末期士大夫旅游文化特色。

三、张岱出游与明代旅游文化

张岱一生喜好游历, 旅游是张岱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张岱出游以鼎革之变为转折点, 前期出游多以娱乐消遣、学术考察、异地省亲为目的, 既有纯粹冶游性质的出游, 也有非游乐性质的出游。鼎革之变以后, 张岱出游次数大大减少, 由于时局动荡, 家道中落, 张岱出游多以寻访故旧、收集学术资料为主要目的。从张岱一生出游经历我们可以看出, 张岱喜好游历, 主要受明代社会尚游风气的影响, 在当时, 旅游已经成为一种大众化的、深受时人推崇、富于生气的生活方式, 张岱也深受此种风气的浸染, 一生喜好游历。在张岱的一生中, 旅游多以短途旅行为主, 长途旅行次数较少。在选择出游时间上, 张岱不仅喜好在岁时节令之时出游, 而且喜欢刻意错开出游的高峰期, 在游人较少的月夜、雪夜、雨夜出游, 喜欢独赏美景, 喜欢“山空人静, 独往会心”。在出游时机的选择上, 张岱身上既有与民同乐、热心参与的一面, 同时也有彰显文人个性与审美情趣, 不与庶民同流的一面。他将方兴未艾的世俗文化与传统的高雅文化融为一体, 呈现出雅俗之辨的旅游心态。随着明代旅游活动的日趋成熟, 明代中后期, 在许多城市, 尤其是旅游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 已经出现了旅游活动市场化的倾向。张岱出游喜好水路, 当时旅游业发达地区已经出现了租赁船只方便出游的方式, 出游住宿, 张岱出游以投相熟故旧为主, 但是, 有些时候也会选择景点的客栈投宿。张岱出游还十分注重舒适感, 注重结伴同游, 因此, 张岱出行不仅常有仆人跟随服侍, 而且身边还有一些好友、戏子、家优等陪伴, 在当时, 这种游历方, 是一种时尚之举, 也体现了明代旅游文化的一些显著特征。

参考文献

[1]滕新才.明朝中后期旅游文化论[J].旅游学刊, 2001 (6) .

[2]夏咸淳.明末奇才张岱传[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9.

[3]余冬林、何仁杰.浅论明代文人之“游道”[J].九江学院学报, 2006 (4) .

篇9:纸上的游历

吉卜林,19世纪英国享有盛誉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的作品题材广泛、体裁多样、数量众多,《旅行书简》收录了其在北美、亚、非各地的旅行笔记,其文笔简洁凝炼,充满异国情调。马克·吐温曾说,“我了解吉卜林的书……它们保持着缤纷的色彩,永远是新鲜的。”1907年,吉卜林获诺贝尔文学奖,他是第—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英国作家,也是至今诺贝尔文学奖最年轻的获得者。获奖理由:“这位世界名作家的作品以观察入微、想象独特、气概雄浑、叙述卓越见长”。

约翰·巴勒斯,被称作“美国乡村的圣人”、“走向大自然的向导”。在他的《河上漂流记》中,他不仅确立了自然文学的写作标准,同时也向人们昭示了一种贴近自然,善待自然的生活方式,并使之成为一种时尚,一种自然与心灵相交融的风景。书中主要描述巴勒斯生活之所的自然风光,如乘坐木筏旅行的沿岸风光,林中蜿蜒的泉水,山谷里忙碌的蜜蜂等,读来清新闲适。适于缓解都市人繁重的生活工作压力,为枯燥的都市钢筋生活,增添一抹清新的自然之绿。

唯一两度获茅盾文学奖的作家张洁,因为特立独行,最近几年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直到这本旅行随笔《流浪的老狗》的出现,我们才发现,原来张洁这些年一直“在路上”,把旅行当作信仰,将自己比作流浪的老狗。张洁步履所至,大多是旅游者很少涉足的小镇。她深入到世界最有特色和活力的肌理当中,记下她的独特感受和这个世界让我们忽略的,以及我们无法想象的美妙。这样的旅行,充满了脉脉温情,充盈着生命最真实最值得回味的故事,比美景本身更值得书写。

英伦才子阿兰·德波顿的《旅行的艺术》,就像一场完美的旅程,教我们如何好奇、思考和观察,让我们重新对生命充满热情。德波顿根据旅行的时间序列,选择了旅行的出发、动机、风景、艺术、回归五个片段,并捕捉了机场、火车站等不为常人所关注的审美场所。并将历史名人和名作融入对旅行的观察与思考,信手拈来,游刃有余。他的视角并不局限于经验本身,而是更进一步地思考人为什么要旅行的问题。所以,与其说是旅行的艺术,不如说是在艺术中旅行。

带着驴的旅行,你见过吗?斯蒂文森的《携驴旅行记》,就是一次逗乐的旅行。斯蒂文森一个人带着一头驴旅行,本身就具备了某种创想与喜剧色彩,偏偏这头倔驴还在大部分时候不予配合时,自然的喜感就完全呈现出来了。再加上作家对于如此困境描绘得有声有色,让这本书更有了可读性。一路上随处与偶然相识的人闲聊,到夜里睡在星光下。宁静贫瘠的山野,简单粗陋的山村小旅馆,迟钝热心的乡农,热情好客的老板娘,都在作家笔下生动地表现出来,给人清新脱俗、自然随意之感。

旅行是获得知识的游历,陈丹青却说是《无知的游历》。书中完整收录陈丹青在土耳其、俄罗斯、德国、匈牙利所写的长篇游记。画家的独特眼光和丰富的人文知识,使得这些游记显得与众不同。除游记本身外,书中还附有300余幅历史和现场图片,以及陈丹青旅途中所画速写手稿。独自身处异国的陈丹青,无论是对往事的回忆,还是对现实的体察,都能感受到他真实的情感,真诚的内心。在这样一个都市人都渴望着逃离束缚、独自旅行的时代,这本书应该会带给我们更多的共鸣。

天底下还有什么比走路更自然而简单的事呢?古往今来的城市变迁与走路有着怎样的关系?丽贝卡·索尔尼的《浪游之歌》,就是一部关于走路的历史,这里有城市的游荡家,也有荒野的探险者。在索尼尔的笔下,走路不再是平日里再寻常不过的移动方式,而是一种探索,一种仪式,一种沉思;是一种将心理、生理与世界熔铸于一炉的状态。索尼尔以其丰富广博的学识,引领我们漫步于哲学、历史、文学、建筑学等人类历史的智慧之林,沐浴这一亘古不变的行为为我们所带来的惊喜。

篇10:游历作文500字

突然,一声“轰隆隆”的巨响,把所有的动物都吓了一跳。

这时,一片乌云笼罩了整片天空,不一会儿,雨便淅淅沥沥的下了起来。许多动物落荒而逃,雨珠们却嘻嘻哈哈的笑了起来,我也是。

我落在了叶子哥哥的身上,我对他说:“我想去下面冒险,你可以让我下去吗?”叶子哥哥点点头,他侧过身子,倾斜的叶片使我滑了下来,真好玩呀!我对叶子哥哥告别,叶子哥哥对我投以微笑。

一阵风吹了过来,让快要掉在地上的我落在了河里,“扑通”。

小河慢慢地流动着,雨已经停了,岸边不时传来蝉和青蛙的叫声,组成一首独特的交响乐。

我在水里慢慢地游着。我看见了鱼姐姐,我对她说:“鱼姐姐,你要去哪儿呀?”她回答道:“我去朋友家玩,那么你呢?”我答道:“我该去哪儿呢?哦!对了!大海!我要去大海!”

在这一路上,我们成了好朋友。鱼姐姐到达了目的地,恋恋不舍地目送我离去。

在前往大海的途中,我又交到了许多朋友,我高兴极了!

“沙沙沙,沙沙沙······”雨又开始下了起来,许多雨珠都掉落在了河水里“扑通,扑通······”

篇11:游历作文500字

儿子问:“老爸,你在找什么?”

我想了一下,是呀,我到底是想找什么?哦,我想起来了。我想找出唐朝诗人李白的隐居之处,还有他写下的“断岩如削瓜,风光破崖绿。天河从中来,白云涨川谷。”的石刻,以及明进士罗汝芳镌刻的“太白仙踪”四个斗字和他的“莫题诗”的警世句。

我对儿子说:“唐至德二年,李白随永王举兵东征获罪后,一为避难,再则久慕司空胜境,遂隐居山中。后人纪念李白,建“太白书堂”。附近岩壁上刻有李白所作的《避地司空原言怀》诗篇。可惜这里没有人指引,我们一处也没有找到。南宋末年,安抚使张德兴和潜山野人寨农民起义军首领刘源聚会司空山,在此协力抗元,并建“朝天宫殿”。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亦率部于司空山练兵、扎营。所以这里还有“洗马池”、“刀枪洞”、“张德兴石刻”和宋末所筑司空山“石寨”等等名胜古迹,我们也是一处都没有找到。”

儿子说:“有机会下次来找吧!”

我摇了摇头,说:“不可能了。古诗云:‘司空斜插一枝峰,压倒群山万千重。借问仙家何处有?鸡鸣犬吠白云中’。司空山的美在于它的静、奇、美。这里很快就将被旅游开发了,这些以后都将不复存在,跟深圳的那些俗不可耐的人造景观一样,只是一处红尘俗物罢了。”

篇12:乌塔游历记作文

乌塔游历记作文

乌塔独自一人游历了欧洲,这是多么了不起啊!不管来到哪一个国家,都不忘自己的爸爸妈妈,买礼物送给他们,这又是多么孝顺啊!而去欧洲时,有一半是自己挣的,这又是一个多么独立的想想自己,和她相比之下,我不禁觉得自惭形秽。在这个年龄,我们没有这种勇气,也没有这种胆量。当我一个人独处时,我的内心会感到很孤独,很无助,感到茫然无措,就会觉得自己像流浪儿一样,孤立无援。因为这种莫名的恐惧,使我们把自己闷在家里,虽然有图书、有电视,但是,这毕竟不能满足我们的愿望。“使之锁向金笼听,不及人间自在啼。”是呀,在我看来,我们的家就像一个大鸟笼,而我们就像是蜷缩在笼中的.一只小鸟,没有自由,不能感受生活,也不能去体会人生的哲理。这时,我又想起了我们中国孩子。我们只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根本不敢自己旅游。别说欧洲,就连一个离家很近的景点也不敢去。难道我们还不如乌塔吗?中国的素质教育就这样吗?我觉得家长应该让孩子锻炼锻炼独立自主的能力了。

篇13:散漫的心灵游历

《大勇和小花的欧洲日记Ⅱ》(最浪漫的续曲德、奥之旅)

作者/ 大勇,小花湖南教育出版社

两个普通的都市白领,大勇和小花,带着对茜茜公主故乡的美好想象,踏上16日德、奥自助行程,不必匆匆忙忙地赶路,借助从不晚点的德国交通系统和准备充分的线路攻略,度过又一个悠闲的欧洲假日:在莱茵河岸的古体堡中徜徉,迷失于中世纪的罗滕堡小镇,看白天鹅跳舞,感叹一代童话国王的悲伤;漫步海德堡的雨中,做一天慕尼黑人,在维也纳金色大厅见识光鲜殿堂的另一面,从湖畔小镇到世外桃园,尽情享受纯粹的奥地利乡间生活,更意外遭遇人生中第一次滑雪经历……“钱花完了,留下的只有感受和记忆,可这是属于我们自己的财富,一切都是值得的。”700多张照片见证了这个浪漫的行程,幸福,就在相机前的那两张笑脸上。

《我只能为你画一张小卡片》作者/几米人民文学出版社

这是一本绘本的书集,书中包含有丰富多彩的绘图和文字,更加吸引读者。

《我只能为你画一张小卡片》像一位极熟的人在广播中读诗。这是一本贴近生活的几米绘本。清新的文学语言,因为角色的变化而显得有趣,文章就像是带着淡淡忧愁的广播节目,低声诉说着诗人的心事。于是我知道,原来卡片可以这样写,这样画。“勇敢地说出心事吧!你可以为我画一张小卡片,我也很乐意为你画一张小卡片。”

在书的最后,有一句这样的话“不论路途多么遥远,我一定会把这卡片,送给你……”短短的一句话,里面却蕴含着一股温馨的情感,与真挚的友谊。无论路途多遥远,一定会把自己的心意传递给自己的朋友,这是让我最感动的地方。“是的,我只能为你画一张小卡片,除此之外,我还能做些什么呢?”几米写了这句话,让我深深领悟到,一张小卡片,虽小,但分量大。的确,真正的友谊在乎它的大小吗?只在意朋友的那一片心意……

《明朝那些事儿》(朱元璋卷) 作者/当年明月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明朝那些事儿》一书最早是悄悄走红于天涯网的一个小众论坛“煮酒论史”。2006年3月,当年明月的写作迅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到5月份,他的帖子已经超过了100万的点击,到现在,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网络传奇。

上一篇:教师伴读心得体会下一篇: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计划:教学重难点-一年级语文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