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在山的那边》优秀教案

2024-04-10

七年级语文《在山的那边》优秀教案(共12篇)

篇1:七年级语文《在山的那边》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①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②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文学欣赏能力。

③联系生活实际,感悟生活哲理。

教学重点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② 复述课文内容,体味人生的哲理。

课前准备组织学生认真预习《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课文内容:查字典解决“读一读、写一写”和注释中的问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写“在生活中遇到困难自己是怎样处理的”练笔,准备上课时在班里交流。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在山的那边》是诗人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抒写了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设计

初步感知

①导入

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跨入人生道路一个新的起点时,你一定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中共同的目标。《在山的那边》这一课的作者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体验给我们非常有益的启示。《在山的那边》是诗人王家新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在诗里,他述说了童年时代美好而朦胧的“梦”――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诗人虽然已无数次见过童年时所向往的海,但是心目中的那个“海”依然遥不可及。那么,他心目中的“海”是什么呢?让我们来品读一下这首诗歌,从诗中找出答案。

②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

③教师检查预习(学生交流、巩固)

(过渡)《在山的那边》是一首诗,诗歌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在诗中,诗人要用形象而精练的语言来表达他反复体会的情感。我们要理解诗人的情感,就要有感情地朗读,体悟“海”与“山’’的象征意义,领会它们所蕴含的意味。学生先自由朗读,再听老师朗读,并且边听边思考问题。

④屏幕投影思考题

a、诗中的“山”和“海’’除字面意思外,还蕴含着什么意思?

b、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教师配乐朗读,学生带着问题听读,然后讨论回答、相互评论、补充(可由教师鼓励学生探究回答,答案不必求统一,让学生在听读讨论后对诗歌有初步的了解)。

在此基础上,可让全班学生再次朗读诗歌,加深印象,也为进一步赏析诗歌作准备。

精读品味

(过渡)对诗歌有了大概的了解,还要品读诗歌形象而精练的语句,好的诗句总有画龙点睛之处,品读这些诗句,就能更好地领悟诗歌所蕴含的意味,获得思想启迪。

①自主、合作探究

可用屏幕投影思考题,学生思考:

a.自由朗读诗歌第二节,思考作者是怎样看到全新的世界,实现人生理想的?

b.找出你认为最形象、精练的语句,反复品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后,可四人小组讨论,共同探究以上问题。

[教师小结]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抓住不同的语句谈感受,体会到诗人用群山和大海的形象表达了人生的信念;并以自己的人生感悟启示我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只要战胜困难,坚持奋斗,理想终将实现。

②朗读指导

可用屏幕投影朗读知识:重音(重读、轻读)、语速、停顿。

教师指导朗读,把朗读和品味结合起来,通过反复品读,更好地领悟诗歌所蕴含的意味,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感情。

学生可在教师指导朗读的基础上齐读、分读。

[教师小结]诗人以自己的人生感悟启示我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只要战胜困难,坚持奋斗,理想终将实现。这首诗意象壮阔,意蕴丰富。一座山,也可以指无数座山,一次又一次地失望,就要一次又一次地鼓起信心战胜困难。但是,怎样翻无数座山,却是不容易的事情。那么,怎样翻过无数座山,到达理想的境界,是教师和学生下节课共同探究的问题。

作业

①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丰富语言。

②课后练习:读一读,写一写

第二课时

教学热

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生活哲理。与《在山的那边》比较阅读。

教学设计

感知内容

①导人

同学们,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困难?(让学生根据课前准备的内容回答,可七嘴八舌地议论,也可插话。)《在山的那边》的作者一次次翻过无数座山,战胜困难,才看到全新的世界。如果联系你的学习生活,你又是怎样做的?当在生活中战胜了困难,你想过这其中包含什么道理吗?如果把这道理推而广之,就会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今天,老师向大家推荐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文章,看看他是怎样从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给我们以启示的。

②默读文章

(过渡)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中心意思,还要让学生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默读完课文,请学生复述课文内容。

大屏幕投影复述要点: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

[学法指导]

a.默读要求(时间、内容)

b.复述要求(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

学生讨论、交流、补充、评论(可小组交流,也可大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时,要突出重点,给学生创造一个探究阅读的氛围,重点可放在“脱险”的过程。

合作探究

(过渡)以上复述故事情节,同学们了解了文章的大意,是写“我”童年一次“脱险”的经历。既是“脱险”,又是怎样脱险的呢?其中又蕴含什么生活哲理?作者是怎样说的?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最后一段,思考下面的问题。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a.“我”陷入怎样的险境?又是怎样脱险的?

b.这件小事给你哪些启示?

学生朗读课文后,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问题。

教师小结:从这篇课文中,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作者由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的哲理。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

体验反思

(过渡)同学们,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后,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感受。

大屏幕投影问题:

联系生活,说说自己在生活中是怎样战胜困难,实现理想的?

学生拿出准备的练笔,可小组交流,也可全班交流(只要学生联系自己,无论体会大小,教师都要鼓励)。

[教师小结]居里夫人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大家在学习了《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两篇课文,给你留下什么思考呢?进入初中,这是人生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要在新的起点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对无数困难。怎样面对无数困难,将是我们初中学习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实际问题。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学习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希望“山的那边”永远召唤着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达理想的彼岸。

学生再次朗读《在山的那边》和《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最后

拓展延伸

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还给你哪些启示呢?假如你是“我”,将怎么办?假如你是“我’’的同学,将怎么办?杰利与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父亲为什么不把“我”抱下悬崖,而是教“我”自己下来?

以上作业,请同学们在课间讨论交流,整理在练笔本上。

点评

教案把两篇课文内容综合在一起阅读,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确立的。创造性理解和使用教材,体现了教师大胆、灵活的教学观念。教案从初一学生学习实际出发,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在朗读教学中,给学生以朗读方法的指导,并把朗读和品味结合起来,使学生既受到高尚情操的启迪,又得到美的艺术感染。在阅读教学时,教案努力形成一种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了较好的学习空间。例如:教案中《在山的那边》要求“探究诗中的‘海’与‘山’蕴含着什么意思,学生有了探究的体验,知道这个问题并不难。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多角度理解回答。这不仅仅是一种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提高了学习的能力。

篇2:七年级语文《在山的那边》优秀教案

导入:美文需要美读。今天我们从“美”的角度来学习课文《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用探求的眼光来发现课文中的美。

第一个教学板块:读美文。

1.学生听配乐课文朗读。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下面请同学们从“美词、美句、美段”的角度,自由选择内容朗读。

第二个教学板块:品味美点。

第一层次的活动:

1.请同学们说一说你认为需要掌握的课文中的美词:(略)

2.请同学们说一说你喜欢的课文中的美句:

·在他的世界里,没有光亮,没有色彩。

·从此,影子常常牵着盲孩子的手,带着他去牧场听牛儿哞哞地叫,羊儿咩咩地叫,还攀上山坡去采摘野花野果,走过小木桥去听潺潺的流水声。

3.请同学们推选课文中的美段:(略)

教师略作点拨:(略)

第二层次的活动:

1.请同学们品味课文中的美点,每人自选内容,只要言之成理,各个角度的内容都可以说。

2.同学们准备,同学们活动,老师的评点穿插其中。

·美在叠词的运用。不仅形象感强,描写情态逼真,还可以舒缓语气。如“轻轻”“咩咩”“哞哞”“潺潺”“阵阵”“飘飘忽忽”“幽幽”“缓缓”等。

·美在短句的运用。好读,不拗口。如“风停了,雨停了,天晴了”。

·美在按句排列。活泼、跳跃,像小溪流水,自然流畅,适合孩子阅读。如:“他是一个盲孩子。”“在他的世界里,没有光亮,没有色彩。”“他是一个永远生活在黑夜里的孩子。”

·美在句意含蓄,有象征意义。如:“我从阳光里来,也从月光里来,还从灯光里来。”“光明是我的.母亲。是她让我来到你身边陪伴着你的。”“他俩说,我们都是光明的孩子。”

·美在节奏感强。如“话音刚落,一声霹雳炸响,风夹着雨,雨带着风来了。”“他们走过泥泞的旷野,踏上小路,走向家中。”

·美在画面、意境。盲孩子热爱生活,渴望光明,情调轻松欢快,情境多姿多彩,如“牛儿哞哞地叫,羊儿咩咩地叫”“采摘野花野果”“听潺潺的流水声”,萤火虫“幽蓝”“翠绿”的光,“太阳”“月亮”“弯弯的彩虹”“各色的花朵”“绿草”“露珠”等。这一切织成了一种绚丽的境界,吸引、感染着读者,使读者获得美的熏陶……

第三个教学板块:背美句。

1.学生在书上用笔勾画出美句。

篇3:七年级语文《在山的那边》优秀教案

王家新

知识与能力: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诗歌内容;通过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2、体会作者“为理想而奋斗”的思想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诗歌意境,把握本诗主旨;

3、深入诗歌意境,涵咏体会“山”和“海”的不同含义,体会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于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正确方法,激发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追求奋斗的情怀。

教学重点:

1、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

2、“山”、“海”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诗歌的主旨的明确。

教学方法:朗诵;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每个人在童年时代,对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梦想”,对未来,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思。那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他们又在想些什么呢?他们的想法,给我们又会带来什么启示呢?今天,我们学习诗歌《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新诗:

指五四以来产生的白话诗歌,也叫现代诗,是与传统诗歌(旧体诗)相对而言的诗歌体裁。其特点是形式较自由,每节诗和每行诗字数不同,押韵要求不严。

二、走进作者

王家新,1957年出生于湖北均县(现在丹江口市)。1978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85年借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1990年离开。1992年去英国。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年)、《游动悬崖》(1997年)等。

三、初读课文,弄清字词

痴想(chī):1.亦作“痴想”。2.呆呆地想。3.幻想。文学创作上的丰富想象。4.不切实际﹐难以实现的想法。(课文意思:很投入,很入迷,很忘情地思想)

隐秘:隐蔽,不外露。

铁青:形容人恐惧、盛怒或患病时发青的脸色。

凝成(níng):凝结成。

诱惑(yòu):吸引,招引。

喧腾(xuān):喧闹沸腾。

漫湿:水满湿润。

枯干(kū):失去水分,没有水。

一瞬间(shùn):一眨眼之间。

四、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教师范读课文:提示:关于诗歌朗读

2、整体感知:熟读课文,把握内容及感情。

(1)诗中的“海”和“山”蕴含着什么意思?

(2)作者通过对“山”“海”两个意象的描写,向我们传递了什么样的写作意图呢?

(3)本文主旨是什么?

五、作业:

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

1、朗读指导: 朗读指导,初中语文学习要求我们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所谓正确,就是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漏字;所谓流利,就是吐字清晰,停顿合理;所谓有感情,就是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抑扬顿挫,讲究音量、速度、语气、语调的合理配合等,从而更深刻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朗读这两节诗应该分别读出什么语气?并说明理由。

(配乐,营造氛围,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探究学习:(学生分小组探究)教师小结

第一节应读出“向往——疑惑——希望——失望——困惑”的语气;

第二节应以“肯定、坚决”的语气为主旋律。

重点练读语句: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是的!人们啊……照亮你的眼睛”

3、分小组讨论,拟朗读处理方案。)

个别示范后,全班齐读

提示:

欣赏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这样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同学们对句与句之间的语气把握得很好,其实句子内部也有急缓轻重的区别。关键还是对诗歌的每一句深透理解后,才能处理好。再次齐声朗读课文

二、合作探究

1、诗中的“海”和“山”蕴含着什么意思?

海是理想境界,山是重重艰难险阻,2、作者通过对“山”“海”两个意象的描写,向我们传递了什么样的写作意图呢?

要达到理想境界,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唯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才能实现人生理想。(解说:以上探究内容,尽量鼓励学生多参与,多思考,多说,不强求标准的答案,意思正确即可,要注意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

3、“我常伏在窗口痴想”,“痴想”的原意是什么?在这里有什么含义?

讨论并归纳;“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我”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追求新的世界。

4、: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讨论并归纳:因为“我”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而这个想望并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是“隐秘”的。

5、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讨论并归纳:“铁青”不仅写出远山的颜色,也是“我”心情沮丧时的主观感觉。“我”爬上山顶,本以为能看见大海,结果望见的依然是山,大失所望,沮丧极了,好像山在那里责备我痴心妄想,脸色铁青。运用的是拟人手法。

6、“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讨论并归纳:“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明白这是幻想。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然落空。

三、布置作业

1、语言训练:读一读,写一写词语至少选三个造一段话。

2、熟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语句。

3、对不理解的语句质疑。

第三课时

一、检查知识掌握和背诵情况

1、听写生字词。

2、背诵喜欢的句子,丰富语言,积淀语感。

二、继续合作探究

1、为什么说“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讨论并归纳:因为诗人领悟到妈妈所说的“海”,不是自然界的海,而是指理想和信念。

2、既然“海”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诗中的“山”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这“山”不是一座山,而是无数座山,比喻重重困难。爬上一座山是非常吃力的,爬无数座山,那就更要历尽艰难,这就是说,理想的实现是要历尽千辛万苦,需要百折不挠坚持奋斗,理想境界才能实现。

3、“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讨论并归纳:“种子”比喻一个信念,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这是妈妈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这话的,这话也并非指实在的东西,所以说是飘来的。

4、为什么说一座座山顶会“诱惑”着我?

讨论并归纳:因为总以为爬上山顶就可以望见大海,所以每座山顶都是那样富有诱惑力。

5、“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呢?

讨论并归纳: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就像听到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6、“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讨论并归纳:因为“全新的世界”是光辉灿烂的,理想境界的实现使人惊喜,使人兴奋。

7、再次朗读全诗,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三、小结

这首诗中诗人借助于群山和大海这两个意象,表达了这样一种信念与哲理,告诉人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终究将会实现。

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险,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能达到科学的顶点。

——马克思

四、学习后你有什么收获

学完这首诗我们已深深懂得:要见到山那边的大海,必须百折不挠,坚持不懈。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永远牢记,心中要有个“海”,为了这个“海”,从现在开始,就要努力翻过

一座座山。’

五、布置作业

1、请你把自己的生活经历用文字表达出来,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

2、预习《走一步,再走一步》。

板书设计

在山的那边

象征手法

山海

(困难)艰苦奋斗(理想境界)

海 比喻 理想境界

山 比喻 重重艰难险阻

爬山 比喻 艰苦奋斗

篇4:七年级上册《在山的那边》教案

今天我们背着背包,在父母的陪同之下,兴高采烈地来到泸水四中,开始了我们人生当中的另一个转折点。那么,三年以后乃至更长的将来你想要达到什么目的或做什么呢?并说说为达到这一目的,你将如何做?请同学们说说。(根据学生所说的情况来点拨引导并揭示课文)――板书:在山的那边、王家新。

二、整体感知:

1、标题为“在山的那边”,那么,山的那边究竟是什么呢?

(提示: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全新的世界”)

2、提出问题。

(提示:在教学反馈中。)

三、局部品味:

1提问:“山的那边是海”,这个“海”是怎样的“海”呢?

提示: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全新的世界”

2、为什么说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和海是“全新的世界”?

揭示“海”的象征意义。提示:A、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试想一想,云南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大学的校园是怎样?引导学生说了这一问题以后。点拨:这些大学的校园里你没有到过,只是你想像中的校园。用诗中的句子来说,这些大学就是你想象中的“海”;所以说,“海”是作者主观想象的海,并不是自然景物中的大海。但是,当你一踏进这些校园时,学校里的一切,就会给你一种特别美的感觉,这种感觉用诗中句子来回答――全新的世界。B、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知道作者所说的“海”是指人所追求的最终目的,或者说奋斗目标,即理想。(还可以举:搬进新家里、考入泸水四中、经过苦思苦想而完成的一道数学题、通过整理房间后进去房子时的感受等例子来说明。)

板书:海――奋斗目标(理想)的象征。

3、既然说“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那么,作者为了实现看到这个“全新世界”的“海”,沿途中经历了怎样的艰难险阻呢?提示:“山”

4、既然是“山”,那么,“山”又有何特点呢?提示:“山”――“铁青着脸色”、“无数座山”。

5、“铁青”、“无数”的含义?请举例说明:为什么说山是“铁青”和“无数”的?

A、小学――中学――大学(时间长、困难大、苦、坎坷)

B、怒江峡谷――昆明――北京――世界(路途遥远艰辛)

C、人民生活贫穷落后――小康(科技发展慢)

D、爱国人士――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付出了血的代价,才有今天的“全新世界”)

E、今天我们的努力将回成为“明天”的“全新世界”

6、揭示“山”的象征意义。提示:板书――山――奋斗之路(阻拦前进的障碍物――困难重重、挫折)

篇5:七年级语文《在山的那边》优秀教案

这样,我才终于形成了一系列完整的思路,孩子们也对诗歌有了更深的理解。

篇6:七年级语文《在山的那边》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朗读全诗,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2.抓住探究的关键,理解诗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二、教学设想

1.这首诗的重难点在于“山”与“海”所蕴涵的象征意义,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利用多媒体来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2.诗是用来朗读的,教师应在范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使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3.给学生定位于“语文学习的主人”,创设良好的自主合作学习情境,引导和组织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4.本课教学拟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1.导语:童年时代,谁都有过美好而朦胧的“梦”。有一个山区的孩子,童年时他幻想自己会见到大海,长大以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那他的幻想实现了吗?他真的是在寻找“大海”吗?今天就让我们《在山的那边》去追寻答案吧!

说明:教师通过生动有效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体现了营造教室中的积极探究的心理氛围。

2.教师范读。(可以配乐朗读,音乐为钢琴曲《命运》。有条件的可以配合一些多媒体图片;也可让学生谈谈对自然中的“海”与“山”的认识)

说明:作为平原农村的学生,绝大部分对海与山的形象认识来源于电视、图画等媒体而身临其境者甚少。教师可以借助媒体的功能(或自己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感受“海”与“山”,有利于学生对诗的理解。

3.学生自读,教师巡回指导。

4、找学生个读。(可以一人一节)

说明:“书读百遍,其意自见”,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教师指导朗读旨在通过“读”让学生对这首诗有一个初步的感受,为理解全诗作铺垫。

5.诗的语言,除字面的含义外,往往还有深层的含义,请探究一下诗中的“海”与“山”蕴涵着什么意思?说说你是怎样得出来的?

明确:探究“山”所蕴涵的意思,要联想到爬山是怎样吃力,还要考虑到山是一座座山,无数座山。那就很容易联想到人生中的重重困难;而“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由此学生就会联想到人生中美好理想追求。可见,要达到理想境界,是要历尽千心万苦的;惟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说明:教师为学生创设了问题情景,在朗读的基础上学生整体感知这首诗的主旨,为学生合作探究指明了方向。

6.学生齐读,然后自己找诗中不理解的语句,提出问题,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教师给予补充。

说明:教师为学生提供合作探究交流的空间和时间。学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互相弥补,使每个学生都会获得成功的体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这首诗的主旨提问,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良好的自主合作学习的情境中,学生更能创造性的探究和解决问题。

7.请找出一句诗作为你的座右铭,你会觉得哪句好一些,说说为什么?

明确:这道题是开放题 ,教师应放开手脚,只要学生答的合乎道理就可以。

说明:“学以致用永远是语文的最终目的”。教师应依从“人文”的观点,引导学建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通过座右铭的选则使学生对将来如何面对困难有更深的认识。

8.你能用你的文笔(或画笔)描绘出攀上山顶看到的“海”的景象吗?

说明:教师应引导学生实现课内课外相贯通,语文和生活相联系的思想。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学生画出自己对“海”景象的认识,美术学科与语文学科有机的结合,体现了学科间融合,实现课程资源的多元化。

9.小结:通过对全诗的朗读评析,我们感悟到诗作者在“山”面前的那种执着与信念,因为他的心中始终有“海”――一个全新的世界,但愿我们也会为我们心中的“海”而去不懈的跋涉,不懈的追求。

说明:教师结合对文章的感受和体验,注意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10.作业:用上“读一读 写一写”上的所有词语写一段话或写一首诗,表现自己不畏困难,战胜挫折的信念。

说明:教师在安排作业是应考虑到作业的挑战性和开放性,让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方式去思考和想象可能的情况,在思考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品质就会得到培养。

四、板书设计

在山的那边

物象 山 海

意象 困难 理想

篇7:七年级语文《在山的那边》优秀教案

案设计

教材分析:这首诗叙述了一个山区孩子童年的幻想--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去追寻它诗的语言自然,流畅,活泼。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

过程与方法目标: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追求理想的心境。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探究诗中的“海”与“山”蕴涵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作者对理想的憧憬和痴想

2.学习作者追求理想时的锲而不舍的精神

3.了解“海”与“山”的内在涵义

学情分析:这首诗起源于童年经验,诗中那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强烈好奇心的少年。对于刚刚告别童年的学生来说,是熟而又知的。抓住这一共同点,使学生们在感情上产生共鸣,这是这节课的突破点,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这首诗蕴涵的人生思考和感悟。

课前准备:准备:我的梦想。

第 1 页

教具准备:配乐朗读磁带;录音机;投影仪;配文插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同学们,对于我们来说,童年刚刚过去并不陌生,你还能回忆起童年的一些趣事吗?(唤起童年的回忆)你还记得童年时你的那个最大的梦想吗?(同学们争先回答)的确,几乎每一个人的童年都有一些幻想和心愿,可能就是这些幻想和心愿吸引着我们,带我们走进另一个世界,哪怕为之付出代价,也不放弃。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写得就是童年时代追求梦想得事,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作者的童年梦想吧!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检查预习情况(投影)

1、给画横线的字注音并解释词

隐秘 痴想 铁青 凝成 诱惑 喧腾一瞬间

(明确: 隐秘:隐蔽不外露

诱惑:愿意是使用手段使人认识模糊而做坏事。在本诗中是吸引的意思。

喧腾:喧闹沸腾。

2、《在山的那边》选自,作者。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第 2 页

1.配乐朗诵此诗(2 遍)

第一遍:了解本诗的内容

第二遍:把握作者的感情

2.朗读此诗(自己练习)

3. 找同学起来朗读

4.针对中朗读存在的问题加以点评

① 读准字音 ②普通话标准

③自然流畅,不读破句 ④ 有感情的朗读

5.在教师点拨的基础上,再练习朗读

6.再找学生起来朗读

小结: 经过教师的教读,学生们的朗诵水平明显提高。(给予鼓励和表扬)课下可以分组进行朗读比赛,巩固朗读能力。

四、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诗中的“我”的童年幻想是什么?

(明确:“我”是一个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好奇心的少年。“我”是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努力奋斗,不怕困难,并为之锲而不舍的少年。

五、课堂总结。学生总结

六、布置作业。

把自己的梦想用诗的形式表达出来,不超过30行。

七、板书设计。

第 3 页

在山的那边

王家新

山---海

八、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在山的那边》选自,作者。

2、解释词语:

隐秘 痴想

二、精读课文,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1.“我”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了吗?为什么?

(明确:诗中并没明确说出理想实现了没有,只是在诗尾用向大家发出号召的方式提出:经过努力,理想一定会实现的观点。因为这首诗的主旨并不在于实现理想的结果,而至于过程,是要赞美那种为实现理想努力奋斗并锲而不舍的精神。

2.提炼诗的中心思想

(明确:本诗通过写一个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好奇心的少年,赞扬了追求自己的梦想,为实现理想努力奋斗并锲而不舍的精神,并号召大家学习这种精神,发扬这种精神。

建议:最好指导学生自己总结出中心思想,教师给予引

第 4 页 导就可以了。

三、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1.探究讨论:诗中的“海”与“山”蕴涵着什么意思?(分小组讨论,因为诗的中心思想已明确,学生只要用脑一想就能得出结论,所以这个题学生自己讨论就可以了,教师不必要讲解)

(明确:海是少年的梦想,理想(自己总结)信念,想望(诗中的词)山是少年追求理想过程中的一个个困难,一个个小的目标。

2.诗句“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中“铁青着脸”是写山的颜色吗?

(明确:不是写山的颜色,是拟人的手法。把山比拟成人,是修辞方法的一种。拟人--定义:是把事物模拟做人来写的修辞方式。

作用: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建议:让学生举例子,教师点拨

四、、体验与反思(四人小组讨论后发言)

(1)每个人在成长中都会遇到很多困难,主要是看你面对困难时怎样对待,怎样克服困难。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自己的感想。

(2)小结(师)

要想翻过山,见到大海,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在第 5 页 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牢牢记住本课中的”海”.五、拓展延伸,以读带写

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

(提示:1.充分利用想象,想象我翻过一座座大山,经历无数险阻之后,终于见到了日思夜想的大海,这时的心情会是什么样子的?

2.讨论之后写下这段话,找几个代表学生在班里交流一下,答案并不唯一,目的在于开拓思路,发挥想象。

六、、布置作业:

学习本文,你又重新树立了怎样的理想?你将怎样为实现理想而奋斗?课后写一篇练笔,要有感而发。

七、板书设计:

在山的那边

努力奋斗

爬过了山 看到了海

克服困难 实现理想

八、课后反思:这篇课文我们胜利的完成了课前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大家的课堂表现也非常积极,大部分的同学都在主动学习,这是我们这堂课成功的主要原因,我希望今后我们的学习都像今天这样令人满意。

篇8:七年级语文《在山的那边》优秀教案

作为“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王家新,他所写的文章其思想内容具有一定的隐晦性。《在山的那边》其隐晦性表现在“山”与“海”的象征义上。

本文是一首诗歌,部分语言非常精粹。所以应该和学生一起走进文本,品味语言。教学设想:

为了简化教学头绪,理清上课的脉络,所以本课的教学继续尝试运用“主问题教学法”,同时辅以其他的教学方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积累语言;在朗诵中整体感知。

一、导读,走进作品

导入语设计:同学们走过小学,跨入初中,蓦然回首,相信你一定会发现:

曾经你有过某种愿望与理想,有些已经实现,有些目前还没有实现,有些随着时间的逝去已经不可能实现。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你已经实现了的愿望与理想,或者是你没有实现的理想与愿望。操作过程:学生谈自己的愿望与理想,老师着重引导谈其中所遇到的困难。

过渡语:有这样的一位诗人,他曾经居住在一个四面环山的地方,每天他所面对是一座座山,于是他心中就产生一种愿望:翻过这座山,看看山那边是什么?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位诗人(王家新),聆听他的愿望―――《在山的那边》

二、诵读,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理解字词。

痴想 隐秘 铁青 凝成 诱惑 喧腾 一瞬间 2、二读课文,揣摩语气。

3、学生展示读。分个体竞读和集体读。

4、讨论前后两节感情基调的差异。学生分男女读。5、诗人的愿望是什么呢?

(海,是理想境界;山,是重重艰难险阻。)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在探究“海”与“山”的基础上品味语言,陶冶情操。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

二、理解“海”与“山”的内涵与外延

(一)、“山”是怎样对待我的呢?

1、找出相关语句。

(1)一一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2)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3)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

2、品味语言。

(1)“铁青着脸”(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山本无情而人有情。“我”爬上山顶,满以为能够看见大海了,望见的却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丧,所以望见那边的山,看起来就像“铁青着脸”。山色是青的,只因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铁青着脸在那里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2)“失望”(可以从“希望”这个角度来谈。)“诱惑”(因为总以为爬上山顶就可以望见大海,所以每座山顶都是那样富有诱惑力。)

(3)“无数座”(爬上一座山是非常吃力的,爬无数座山,那就更要历尽艰险。这就是说,理想的实现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

3、探究内涵。

(二)当“我”面对这些山时,“我”的表现是怎样的?

1、找出相关语句。

(1)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可是,我却几乎是哭着回来了

(2)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3)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

2、品味语言。

3、对学生的情感进行熏陶。

(三)是什么让“我一次又一次失望”后,又鼓起信心向前去?

2、品味语言。

3、对学生的情感进行熏陶。(可以扣住另外一位诗人在《山民》中所说,“他想,这辈子是走不出这里的群山了/海是有的,但十分遥远/所以没等他走到那里/就会死在半路上/死在山中”。以及结合学生课前的话题。)

4、想象作文―――“我终于见到了大海”

三、质疑:文章学到这里,你还有什么疑惑的地方需要交流吗?

四、作业:

篇9:七年级语文《在山的那边》优秀教案

【内容介绍】

《在山的那边》这篇课文是当代诗人王家新借童年的想望和困惑,用山与海这两个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告诉人们自己成长中的人生感悟,并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不停的翻过无数座山,要一次次战胜失败和苦难,才能达到理想境界。

【教学目标】

1.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3.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文学欣赏能力。

4.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通过对“梦”的讨论,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联系生活实际,感悟生活哲理。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2. 难点是对无数座山的理解。复述课文内容,体味人生的哲理。

【对象分析】

对刚入中学的初一学生来说,这首诗很有吸引力,一方面他们要从小学生过渡为中学生,有很多困难等着他们去克服,另一方面诗的第一节诗人以一个孩子的语调来写,能调动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学生一般能较好地把握诗中的山与海的象征意义,但对诗中“无数座山”的理解,对实现理想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往往估计不足,需要教师因势利导,突破难点。

【教学构思】

1、根据诗歌的文体特点和学生的情况,我制定了两个学习目标⑴、朗读课文,品味语言⑵、联系生活,感悟人生。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朗读训练,调动学生情感来理解作品。

2、借助网络自主学习,扫除字词障碍

借助网络,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熟悉课文,提出疑难,扫除朗读和理解的障碍。

3、共读课文,理清要点

以理清文章结构为目标,以欣赏配乐朗诵为引子,通过师生共读课文,在读中理解课文,在理解中反复朗读,把握要点,品味语言。

【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设计】

1、欣赏配乐朗诵,提高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诗的意境,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熟悉课文,提出疑难,扫除朗读和理解的障碍。

2、利用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百度、搜狐等网站查阅作者王家新及相关资料,欣赏诗歌,开阔视野积累文化,增强学生对文章写作背景、目的的理解。

3、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根据教材特点,培养学生相信理想可以实现,要为之不懈奋斗。

【参考网站】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新语文初中资源网站、百度视频、新浪视频等

【教学过程】

课题 《在山的那边》 总课时 2 第 1 课时

教学

目标 1、通过朗读训练,使学生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初步感知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了解“山”与“海”的意象。

教学

重点

难点 1、诗歌朗读的停顿、节奏、情感。

2、“山”与“海”的象征意义的初步探究。

教学

准备 多媒体课件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跨入人生道路一个新的起点时,你一定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中共同的目标。但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在山的那边》,相信这首诗会对大家有很大的启示。

(教师板书课题、作者)

二、了解诗歌,了解作者情况,解决字词。

1、简要了解诗歌及朗读要求。

提问:同学们,你们了解的诗是什么样子(baike.baidu.com/view/656.htm)

诗歌是通过精炼、优美又有节奏的语言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诗的语言是非常凝练而又有丰富内涵的,我们要通过朗读来品味语言,用情去读,用心去悟。同时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诗歌中得到有益的人生启示,帮助自己成长。

2、关于王家新 (多媒体展示)(www.xinyuwen.com/Article/jiaocan/qsjc/124456.html)

王家新:湖北人,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1985年任《诗刊》编辑。诗集有《纪念》(1985)《游动悬崖》

3、熟悉诗歌,解决字词。

a、请学生打开课本,自己试读两遍。第一遍解决字词问题,第二遍尝试有感情的朗读,理解诗歌的内容。

b、教师出示课件并请同学朗读生字词 (多媒体展示)

痴想chī  隐秘yǐn  铁青tiě

凝成níng 诱惑yòu  喧腾xuān

漫湿màn  一瞬shǜn间

隐秘:隐蔽,不外露。

一瞬间:一眨眼之间。

诱惑:吸引,招引。

痴想:发呆地想。

喧腾:喧闹沸腾。

c、山那边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到诗中去找寻答案。

4、视频范读(v.youku.com/v_show/id_co00XMTY4NDM3Njg=.html)。

(教师可以以几个诗句为例,然后让学生讨论、自己划出节奏及意义重音即可。 )

三、整体感知,初步了解“山”“海”的象征意义。

问题:

*山的那边是什么?请在原文中找出所有的回答。

*你认为诗中的山和海仅指的是大自然的山和海吗?它们还蕴涵着什么意味?

*你怎样理解“在不停的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的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的诗句?

四、再读诗歌,领会诗人艰难的探索、永恒的追求。

(v.youku.com/v_show/id_co00XMTY4NDM3Njg=.html)

五、自学讨论。

(问题:在大家朗读的过程中,哪些地方给你的感触最深呢?哪些句子、哪些词你觉得写得最好?为什么?请大家思考,并和同学们交流自己的看法。)

诗歌欣赏  《乡愁》余光中

you.video.sina.com.cn/b/15227704-1506440570.html

六、作业。

1、字词练习

2、诗人成长中的艰难探索一定早已打动了成长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学习中,一定也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写这首诗给你的启示。

回顾自己对诗歌的学习,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做简要记录。

读课文。查字典或与同学合作解决字词。尝试理解诗歌感情。

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

学生先根据自己理解说出词的意思,然后再归结词的准确意思。

学生听读时,注意老师朗读的节奏、停顿及意义重音。

学生有感情的齐声朗读课文。

学生独立朗读,揣摩诗歌的情感。个别学生做示范朗读。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思考诗句的内涵,体会用词的精妙之处,并和小组同学交流。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让学生能把自己和课文联系起来,便于学生投入诗歌的意境。

调动学生的学习体验,对诗歌的学习有准备。

要培养学生做笔记的好习惯。

不要以自己的范读取左右学生的感情,让学生有自己理解的空间。

教给学生最基本的朗读方法,掌握

朗读节奏与重音,可以帮学生理解诗句意义。

调动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的积极性。

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再读诗歌,更容易掌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为下节课深入的学习做准备。

继续加强诗歌与学生实际的情感链接。

计                    在山的那边

王家新

篇10:七年级语文《在山的那边》优秀教案

1.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

2.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追求理想的心境。

3.探究诗中的“海”与“山”蕴涵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作者对理想的憧憬和痴想

2.学习作者追求理想时的锲而不舍的精神

3.了解“海”与“山”的内在涵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在山的那边》选自 ,作者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解释词语:

二、朗读第二部分,回答一下的问题。

(1).你觉得小时候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他为什么想到山的那一边,而且是“常伏在窗口的痴想”?为什么去爬山?为什么说自己的想望是“幻想”?

(明确:小时候的“我”有强烈的好奇心及对未知世界的向往,迫切地想逃离狭小的天地,追求广阔的新天地。“幻想”是因为自己为想望去一次次探寻,结果一次次失望、一次次困惑)。

.“妈妈那个海呢?”这句话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内容上:照应开头的发问,也是我寻海失败后,想再次从妈妈那儿得到答案的心理体现。结构上:承上启下)。

朗读第二部分,回答以下问题。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指什么?一座座山顶为什么诱惑我?“我”为什么失望?心灵为什么是干枯的?那海潮漫湿干枯的心灵是什么意思?

(明确:“种子”比喻妈妈给“我”的信念,冲出山可以看到外面的世界,“我”失望是因为我看到妈妈所说的海。心灵干枯是因为一次次的失望,“漫湿干枯的心灵”指虽然我经历了许多的困难都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但自己却没失去对理想的渴望,一直不懈地努力来充实自己的心灵。

三、精读课文,深入感悟,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联系上下文,品味下边诗句中的词语(括号里的问题可做参考)。

本题根据诗歌语言凝练的特点,引导学生探究关键词语所蕴含的意义。这种品味,有一定难度,但是品味得好,又很有兴味,能增强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提高欣赏诗歌和其他文学作品的能力,教师应视情况帮助学生探究。

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我小时候神往广山外面的世界,正到痴迷的程度......)

2.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这个想望并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隐秘”。

3.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这是拟人手法。“我”爬上山顶,满以为能够看见大海了,望见的却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丧,所以望见那边的山,看起来就像“铁青着脸”。山色是青的,只因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铁青着脸在那里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篇11:七年级语文《在山的那边》优秀教案

1、训练朗读能力,品味诗歌语言,提高文学欣赏能力。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3.联系生活实际,感悟生活哲理。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2、难点。“山”、“海”的象征意义。

3、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要解决好这三个学习重难点,一是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二是教师要有重点地选择实例引导,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要相机点拨。【教学设想】

1、根据诗歌的文体特点和学生的情况,我制定了两个学习目标⑴、朗读课文,品味语言⑵、联系生活,感悟人生。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朗读训练,调动学生情感来理解作品。

2、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熟悉课文,提出疑难,扫除朗读和理解的障碍。

3、共读课文,理清要点,以理清文章结构为目标,以欣赏配乐朗诵为引子,通过师生共读课文,在读中理解课文,在理解中反复朗读,把握要点,品味语言。〖学习方法〗

读──讲──读──赏──读

1、“讲”,清除文字、词语等障碍,整体把握内容和感情,“赏”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品味语言。

2、课堂讨论──评述、质疑。

3、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出理由;然后师生相互质疑。〖媒体设计〗

第一节诗歌配乐理查德与鲍丁.斯坦博格的长笛与钢琴合奏《母亲教我的歌》。第二节诗歌配乐理查德与鲍丁.斯坦博格的长笛与钢琴合奏《大海》。

(课件提供群山、大海的图片。)【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篇12:《在山的那边》语文教案

1、理解并积累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本诗,通过朗读,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探究“山”与“海”的象征意义。

4、体味诗中蕴含人生哲理。

二、教学重点

1、 朗读课文。

2、 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3、 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童年时代,谁都有过美好而朦胧的梦,对未来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思,当一个山区孩子面对无言的群山时,最美丽的梦便是对山那边的世界的憧憬,这首诗叙述了一个山区孩子童年的幻想――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他真的是在寻找大海吗?让我们一起来寻找答案吧。

二.谈谈诗歌

本文的体裁是诗歌,诗歌,是与小说、散文、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它通过精炼、含蓄、优美而又有节奏的语言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并且有一定的节奏、韵律。

这就要求我们要通过反复朗读来品味语言,用情去读,用心去悟,同时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从中得到有益的人生启示。

诗歌的基本特点:(1)高度的概括性。(2)饱含着浓烈的抒情性和丰富的想象力。

(3)语言凝练富有音乐美。

诗歌的分类:(1)按内容、表达方式,可以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等。(2)按语言的表现形式分为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等。(3)按创作的时代和诗歌所反映的时代内容,可分为现代诗歌和古代诗歌(古典诗歌)。

诗歌这种文学样式,偏重于抒情言志。情绪和感情是诗的基础。优秀的诗篇承担着丰富和美化精神生活的使命,并启示真理。诗以默默的持久的力量,改造并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净化人们的灵魂。所以我们在阅读分析理解诗歌时,须注意以下要领:

1、用心吟诵,整体感受。

2、分析要点,感受诗的形象。

3、借助联想和想象,领悟诗的意境和感情。

4、品味语言,感受诗歌节奏和音韵之美。

三.走近作者

这首诗的作者王家新被誉为“让九十年代推迟到来的诗人。”

作者简介:

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均县(现在丹江口市)。1978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1985年借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1992年去英国。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从事教学工作。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游动悬崖》等。

《在山的那边》是诗人在二十多年前写下的一首诗,那时诗人还是一个从边远山区来到大学校园不久的大学生。

作者生于湖北西北部山区的武当山下,父母为中小学老师,从小随着父母的工作

调动,在五六个地方生活过,但一直没有走出山里的世界。童年的山区生活,是封闭的,压抑的,而诗人又是一个耽于幻想、对外界充满强烈好奇心的少年。这种独特的体验,成了他创作的源泉。所以,《在山的那边》起源于作者童年生活经历。

四.检查学生字词预习情况。

1..请一位同学给加色的字注音。

痴想(chī ) 凝成( níng ) 喧腾( xuān )

诱惑( yu )一瞬间( shùn ) 隐秘( yǐn )

2.请另一位同学解释下列词语。

痴想: 发呆地想。 诱惑: 吸引,招引。

喧腾: 喧闹沸腾。 隐秘: 隐蔽,不外露。

一瞬间 : 一眨眼之间。 凝成: 凝结形成。

五.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1.听课文范读

要求:同学们听读时要注意朗读的节奏、停顿及情感表达。

2.学生练习集体朗读课文。

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这样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请同学们根据范读,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我想同学们一定能读得比老师还好。不过关键还是这首诗写得好,大家喜欢读,老师也给大家配上音乐齐读,好不好? 注意诗人情感的变化。

学生集体朗读课文。

3.指导朗读

同学们的朗读总体不错。但要注意几个地方:

(1)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山那边是什么呢?“是”字读重音,句子呈升调,要读出疑惑和想往的语气。

(2.)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 这个句子中,“终于”要读重音,以突出我爬山费了很大力气,好不容易爬上了山顶。

(3)妈妈,那个海呢?要读出诗人的什么情感?无限的困惑和沮丧,无限的向往和渴望。

(4)今天啊,我竟没想到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

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

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

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这几句中“飘”“扎”“又”“又”“诱惑”要读重音。

(5)“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了漫湿了我的枯干的心灵??”这句要读出诗人的什么情感?说的非常好,诗人对看到“海”的渴望。对实现理想的坚定信心。

(6)结尾几句要读出什么情感?对,看到“海”时的惊喜,兴奋。

六.整体感知

1.整首诗分两部分,请同学们从不同角度概括诗歌两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写我童年时期,对山那边海的渴望和困惑。

上一篇:于描写家的句子下一篇:家长学校管理制度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