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理性思考

2024-05-23

现阶段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理性思考(通用6篇)

篇1:现阶段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理性思考

现阶段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理性思考

请欣赏:《现阶段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理性思考》

会计政策选择也称会计选择,是指在既定的可选择域内(一般由各国的会计准则、相关经济法规等组成的会计规范体系所限定),根据特定主体的经营管理目标,对可供选择的会计原则、方法、程序进行定性、定量的比较分析,从而拟定会计政策的过程。

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贯穿于企业从会计确认到计量、记录、报告诸环节构成的整个会计过程。会计过程其实就是会计政策的选择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会计政策在形式上表现为企业会计过程的一种技术规范,但其本质上却是经济和政治利益的博弈和制度安排。因此会计过程的最终产品――会计信息多半是主观判断的产物,是各个利害关系集团如股东、债权人、政府、企业管理当局等各方利益博弈均衡的结果。企业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会产生不同的会计信息,将导致企业利害关系集团不同的利益分配结果和投资决策行为,进而影响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和结果。所以企业各相关利益集团都很重视和关注会计政策的制定和选择问题。

一、会计政策选择的理论基础

企业的契约签订以后,企业利益相关者就要对契约进行监督。在以会计收益作为企业经理报酬奖励方案基础的激励机制中,企业管理当局的会计政策选择对委托代理关系有重大影响。由于会计数据在契约中的重要性及会计政策本身的契约特性,从会计学的角度看,会计政策选择问题为企业代理等契约关系的确立和考核提供了公平合理的衡量基础。因此,契约理论构成了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理论基础。

1、报酬契约。报酬契约对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主要体现为:(1)若实际利润高于目标利润的上限,经理人员有递延报告盈利的动机以谋求总报酬的最大化;(2)若实际利润处于目标利润的弹性区间,经理人员会使报告盈利达到上限,以即时获得好处;(3)若实际利润低于目标利润的下限,经理人员则可能有“巨额冲销”的动机;(4)如果管理者的报酬契约中包括了认股权,那么管理当局则选择能平滑收益的会计方法,以保持其股票价格的稳定增长。企业管理当局对会计政策的选择是以维护个人收益最大化为企业立场。

2、债务契约。债务契约对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主要体现为:(1)假定其他条件保持不变,企业的负债权益率越高,企业的经理人员便越有可能选择将报告收益从未来期间移到当期的会计政策,如利息费用的处理、研究和开发费用的处理、折旧的计提等会计政策都可帮助企业达到调节收益的目的;(2)如果在某种会计方法下将发生违约行为,管理当局一般会变更会计政策,以避免这种违约行为的发生;(3)企业越是与特定的、基于会计数据的限制性契约条款联系紧密,企业经理人员便越有可能采用可增加当期收益的程序。

3、政治成本。政治活动对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主要体现为:(1)税收。税收会增加企业的成本,减少其现金流量。因此,公司管理人员总是希望通过各种努力降低现实和潜在的税负,包括对现行会计方法的选择和可能出台准则的游说。(2)收费管制。政府机构依据有关会计数据对某些企业的产品价格和收费标准加以限制,受限制的企业一般会游说管理机构和准则制定机构,以便制定出最有利于公司的会计准则。(3)不对称损失函数。在现实经济活动中,人们对损失、失败的敏感度总是高于成功和收益。因此,政治活动之一就是限制一切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具体地说,大公司的失败或破产会产生一种潜在的政治危机,从而把公众的注意力引向某一政治机构。因此,政府机构宁可消除高估资产的潜在根源,也不愿消除低估资产的可能。(4)潜在危机的影响。政治家们总是为各种危机寻找“替罪羊”,企业会计信息中的报告盈利往往会引起政治家和管制人员的注意。

二、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客观必然性

1、从市场经济运作情况来看,市场压力是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必然结果。由于现代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广泛分离,导致委托代理关系出现,企业管理当局的“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不可避免。会计政策的选择实质上是保护企业管理当局利益的。管理当局作为资源投入运作的实际操作者,天然具有其他订约体所无法获得的信息优势。来自市场(证券市场、经理市场和监管市场)的压力是对经理人员会计政策选择最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竞争的经理市场和有效运行的监管市场促使经理人员为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而追求股东价值最大化,这是因为理性的经理人员都希望在经理市场上有一个高的人力资本价值,而其又取决于所经营公司的市场价值。同时如果经理人员未能使公司价值达到最大化,该公司将成为被监管的目标公司,一旦监管成功,经理人员往往被撤换。因此,在证券市场、经理市场和监管市场的压力下,经理人员为了达到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必然会进行会计政策的选择。

2、从会计准则的制定层面看,会计准则制定与完善的渐进性与局限性,为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提供了空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新业务的不断涌现,会计准则的建设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再加上对市场机制的过分依赖,致使政府监管力度不够,这为企业实现其目标而运用会计选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首先,从会计准则制定的技术上看,假如我们能对一系列会计的基本概念作出严密的定义,再通过恰当的思辨过程,即可得出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会计准则,这种会计准则同企业的各类经济业务之间可以形成一一对应的单映射关系,从而使会计实务达到科学、合理且内在一致的完美境界。如果是这样,就不存在企业是否拥有会计政策选择权的问题了。但是,理论与现实往往背离。现实中的财务会计是存在于信息不对称、可能出现市场失灵的非理想的状态下。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不可能对企业发生的每一笔具体业务制定出确切的处理方法与程序,而仅是为人们订立有关契约时所需的会计信息提供一个大致的估计,这就导致实务中各类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方法同会计准则之间不再是一种一一对应的单映射关系,而是一种一对多的多映射关系。正由于会计准则的这种不完全性,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提供了空间。

其次,企业的会计报告不仅仅是反映企业管理当局、政府、工会及债权人等各利益集团决策的结果,而且会直接影响到这些利益集团的决策行为,而这些行为进而又会对其他集团的利益产生影响,因而,会计信息也就会有“经济后果”。从这个意义上说,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不再是纯技术性的,而是各利益集团之间相互竞争的政治博弈过程。而且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本身也是这一博弈活动的参与者,并且是有着自己的效用函数的“经济人”。其效用主要表现为自己在通用会计准则制定上所拥有的垄断权与权威性。因此,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为了保证自己效用函数的最大化,必须平衡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的利害关系,缓解各利益集团对准则制定机构的抵制压力,以保证各利益集团都能接受博弈的结果。显然,放宽通用会计准则中对一些经济业务会计处理的选择空间,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之一。可见面对势均力敌的各相关利益集团之间的冲突,谨慎和理性不在于寻求最终答案,而在于折衷――这本质上就是政治过程。因此,即使我们暂时撇开技术性因素不予考

虑,会计信息的经济后果及由此形成的政治博弈过程亦使得企业被赋予会计政策选择权。

第三,从会计准则制定的效率上考察,会计信息是一种具有外在性的公共物品,由于信息用户数量巨大,为了节约用户之间的直接缔约成本,由政府掌握统一制定会计准则可以形成一种规模经济效应。但是,由于各个企业的情况千差万别,企业经营者拥有更多的企业信息。同时,如上所述,政府在会计准则的制定上是一种多方参与的政治博弈过程,需要以“充分程序”来表现制定过程的决策民主性,而且企业这一组织形式的决策速度远快于政府。为了保证剩余会计准则制定的及时性,政府也不宜拥有全部的会计准则制定权,而应使企业拥有一定量的会计政策选择权。

3、从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角度看,企业具有会计政策选择的内在动机,而且这种选择将是企业长期的、动态的优化过程。由于企业所处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程度越来越高,企业的经济业务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各个企业的情况也千差万别,企业如果不能审慎地从法规允许的若干备选会计处理方案中进行恰当的选择,就无法正确进行会计处理和实现客观公允揭示。同时,依照契约理论,企业是一系列复杂契约关系的连接点,而会计的一个重要功能在于为企业中的各类契约的订立与执行提供相应的数据,以界定契约关系,企业的经理人员有动机利用可供选择的会计政策来改变契约中所使用的会计数字,以协调与契约各方的利益关系。随着竞争的加剧和产业结构的逐步调整以及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市场国际化的加速,企业兼并愈演愈烈,以资本为纽带的企业集团已发展成为一种基本的企业组织形式,因而引发更多的也更为复杂的会计政策选择问题,甚至跨国会计政策选择问题。所以,会计政策的选择将在企业持续经营期内存在,而且呈现出长期的、动态的优化特征。

三、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趋势预测

目前我国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仍滞留在低层次上,如为了获得纳税好处或为了有利于筹资。为了达到前一个目的,许多企业尽可能使账面表现为亏损,从而避免或推迟纳税;为达到后一目的,企业往往粉饰报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今后我国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朝规范化和高层次方向发展。

1、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目标趋向于为满足众多利益相关方所组成的利益集团的需要。随着企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公司已非简单的实物资产的集合,而是一种法律框架结构,在于治理所有在企业财富创造活动中作出特殊投资的主体间的相互关系。包括股东、债权人、供应商、顾客、雇员等,他们都作出了特殊投资。所有在企业从事业务活动中作出特殊投资的各方,为了尽可能维护其自身的利益都需要了解备选会计政策对其利益的影响程度。企业管理当局在选择会计政策时,不得不综合权衡各利益相关者的需要并从中获取自己的那部分利益。因此,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将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取决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2、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效果将越来越注重整体优化。企业会计政策是一个系统,各项看似独立的会计政策却有着共同的目标,但各项会计政策发挥的各自效用却未必一致,由于企业在会计政策选择时所处的环境不同,从单一动机出发进行的政策选择所产生的效用往往十分有限,甚至适得其反。因此,企业管理当局必须全面分析自身所处的环境、发展阶段、本行业的发展前景和在同业竞争中的地位,以及所拥有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明确本企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并在这一目标指引下,结合会计的职业判断,根据会计理论指导会计实务的基本原理,寻找或创立合理的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并对可供选择的方法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形成最优化会计政策组合。

3、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规范和监管力度将不断加强。可以预见,在以会计准则建设为核心的会计规范体系全面建立以后,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和有关部门与机构执法力度的提高,必然会对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规范和监管力度提出新的要求。

4、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揭示程度将越来越规范。会计政策揭示是对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结果的综合披露。从世界范围看,各国会计准则都强调企业既有适当选择会计政策的权利也有进行充分披露的义务。随着我国对企业会计政策披露规范的不断完善,今后我国企业将在遵循其他报表信息揭示的一般原则下,更加注重企业会计政策揭示的重要性、明晰性、完整性、时效性和公正性,使企业会计政策的披露越来越规范。

总之,由于契约理论在会计政策选择中的作用和会计政策本身的局限性,为企业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们所能做到的,就是通过契约的规范和完善以及加强监管,把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控制在企业各利益相关者可接受的范围内。

贝洪俊

篇2:现阶段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理性思考

关键词:会计政策选择;会计核算体系;思考

一、会计政策选择概述

国际会计准则将会计政策定义为“在编制会计报告时,管理人员所采用的原则、基础、法规和程序。但在使用中需要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选用最能恰当地表明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政策。”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规定:“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中所采用的原则、基础和会计处理方法。”

(一)会计政策选择的概念

会计政策选择是会计主体一种有目的的、在会计政策中进行挑选的行为,它既包括某项经济业务事项初次发生时的初始会计政策选择,也包括由于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变更原会计政策,即对以往选定的会计政策进行调整。因此,会计政策的选择是一种行为、一个动态的过程,贯穿于企业从会计确认到计量、记录、报告诸环节构成的整个会计过程。同时,会计准则中的真空地带——即没有规定的一些超前、特殊的经济业务如何进行会计处理之处,也属于会计政策的选择范围,此时企业拥有完全的选择权。企业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会产生不同的会计信息,将导致企业各个关系集团之间不同的利益分配结果和决策行为,进而影响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和结果。因此,企业各相关利益集团都很重视和关注会计政策的制定和选择问题。

(二)会计政策选择产生的原因分析

1.会计政策选择会产生一定的经济后果。所谓经济后果,是指不论有效证券市场理论的含义影响如何,会计政策的选择会影响公司的价值。从本质上说,经济后果就是认为企业的会计政策及其变化是有影响的,虽然可能不影响企业现金流量,但却能影响企业的价值及其股票价格。会计规范制在制定准则或规章时,要考虑制定会计规范的成本;会计规范使用者要考虑会计政策的选择所带来的经济影响。因此,会计规范是规范制定者和各利益集团相互斗争、相互妥协的产物;是在相互平衡妥协的基础上暂被利益各方认同的准则。

2.会计准则的不完全性。会计准则作为一种合约,它的制定并不是纯技术性的,而是各利益相关方相互间多次博弈的结果,在不断地博弈过程中,一次又一次地打破均衡,从而不断完善修订准则。因此,会计准则是一种不完全的合约,这就为企业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提供了可能性。在实践中常常会出现企业的会计处理“无法可依”的现象,这也为会计政策选择提供了空间。

二、会计政策选择遵循的原则

(一)合法性原则

在我国,会计政策一般是国家或政府为规范会计运行,对其运行的原则、程序和方法所做出的制度安排。从而达到在社会各个主体之间合理地调节和分配社会收益,实现社会和谐的目标。因此,所有政策的选择必须遵循国家的意志,各个会计主体必须严格地遵循宏观会计政策的原则和程序,做出符合其规范的选择,不能超越国家规范而滥用会计政策。

(二)公允性原则

企业自主权的扩大和会计准则的不完善,给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提供了很大的发挥空间。我们一定要注意利益协调而不是损人利己。

(三)一贯性原则

为了使企业的会计信息具有可比性,企业选用的会计政策前后各期应该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但是,也要灵活理解和运用,如果已经选用的会计政策使其提供的会计信息就应该从经济环境和自身经营情况出发,重新选择最能恰当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会计政策。

(四)成本效益原则

任何选择都是有成本的,企业在选择会计政策时应权衡操作及提供会计信息的成本与效益。在考虑自身经营特点和基本会计信息质量得到保证的基础上,企业应选择便于理解和实施的会计政策,并尽可能地降低操作成本。

(五)谨慎性原则

企业在选择会计政策时不应该抱有投机心理,而应采纳谨慎的态度,合理的核算企业的或有事项,不高估资产和收益,也不低估负债和费用,从而尽可能的降低企业风险和经济业务的不确定性。转

三、新会计准则体系下会计政策的选择

(一)新企业会计准则

我国财政部于2月15日发布了38项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和一项基本准则,新的会计准则涵盖除小企业外的各类企业各项经济业务,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保持“中国特色”的同时又充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新准则将于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中正式施行,其他企业鼓励执行。换言之,除了上市公司必须执行新会计准则外,对于新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中存在差异的地方,其他企业仍然有较大的选择空间。由此可见,新会计准则的运用仅限于上市公司,与同行业的非上市公司相比较,二者提供的会计信息可能基于不同的核算标准,导致其可比性进一步降低。另外,新准则体系下的许多理论和做法与目前的会计规定和务实有相当大的差异,甚至是根本性的改变。在新理念的贯彻和执行下,新准则中的一些会计核算程序和方法也产生了相应变化。这些账务处理的变化能否得到很好的执行与实施,对我国上市公司和会计人员来说将是一个新的任务与考验。

(二)新企业会计准则下会计政策的选择空间

新准则规定了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现实中如何选择、如何计量,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变得尤为重要。

在我国,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选择会计政策包括一系列会计原则、方法和程序,包括:资产计价基础、存货计价方法、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方法、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合同收入的确认方法等。

四、会计政策改革的思考

由于中国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而形成的管理模式。人们的习惯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等都会不可避免地在一定时期内影响会计政策改革的进程,会计改革不能一蹴而就,必须是一个长期性的,渐进的过程。因此,会计准则和制度往往是在实践中根据我国的国情和经济业务特点,逐步建立颁布新的准则体系,并不断完善现有会计规范体系。而由于我国经济业务的复杂程度不断增大,加之相关会计从业人员水平有限,整体素质在短期内还不能完全达到较高标准。所以,目前当务之急就是尽快切实理解新会计准则的内涵,发挥新会计准则对会计工作的规范作用,进而提高会计职业界的整体实物水平,更好地选择适合的会计政策,在遵守合法性原则和成本效益等原则的同时,增强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一)准则与制度的配套和自身的完善

从现阶段来看,我国暂时还无法取消企业会计制度,绝大多数的企业仍将在一定时期内实施会计制度。为了避免准则与制度中存在的矛盾和冲突,还应该加快修订《企业会计制度》和《小企业会计制度》,使之部分内容与会计准则尽可能匹配。另外,我国目前的会计准则制定尚不成熟,仅有的38条会计准则并不能涵盖实际生活中所发生的所有经济业务,如退休金会计等很多领域都没有出台具体的准则规定。因此,我国会计准则还存在很多不足和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建立健全相关法律责任

我国目前法律体系的缺陷之一就是对法律责任的关注不够,不是处罚太轻就是处罚条款模糊。如果对经济犯罪加大惩罚力度或者更加明确惩罚条款,这样一来,在相关责任人有犯错的企图时总会首先考虑到由此而付出的代价,当他的成本相对较大时,自然就会放弃一些负面行动,从而大大降低经济事件的犯罪率。

(三)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管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建立健全企业的内部控制是贯彻会计法律法规,加强会计核算,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必然要求,也是从源头上遏制企业会计造假的最好办法。因此我们应当建立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先进可靠的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内部审计和监督,规范会计政策选择。

证券监管部门应加大对会计政策选择权的监管力度,充分、准确的信息公开可以有效遏制管理当局为了个人利益利用会计政策操纵企业利润,损害其他各方的利益。因而,应该强制上市公司披露会计政策的选择对利润的影响程度,加强会计信息的披露,包括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特别是会计政策的选用、变更应予以充分及时的揭示。

参考文献:

[1]刘叔申,王林。论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企业会计政策[J].会计研究,,9.

[2]李姝。基于公司治理的会计政策选择[J].会计研究,,7.

篇3:现阶段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理性思考

关键词:会计政策,会计政策选择,对策

前言

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贯穿于企业从会计确认到计量、记录、报告诸环节构成的整个会计过程。会计过程其实就是会计政策的选择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会计政策在形式上表现为企业会计过程的一种技术规范,但其本质上却是经济和政治利益的博弈和制度安排。因此会计过程的最终产品——会计信息多半是主观判断的产物,是各个利害关系集团如股东、债权人、政府、企业管理当局等各方利益博弈均衡的结果。企业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会产生不同的会计信息,将导致企业利害关系集团不同的利益分配结果和投资决策行为,进而影响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和结果。

1.会计政策产生的原因

1)利益的共享性。企业的财务会计应向其相关的利益各方 (包括政府、现有的股东、潜在的股东、债权人、供应商、顾客等) 充分披露其会计信息。而这些利益相关方与企业彼此之间都有其各自独立的利益,且利益不完全一致,尤其是政府与企业的利益相关性更低。政府为了平衡各相关方的利益并使其制定的准则、制度能使各利益方早日顺利接受,从而使制定后的执行成本降低,因此政府就会放宽准则中对一些经济业务事项的会计处理限定,以提供一些可供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

2)会计计量与报告中的主观性。会计计量与报告过程是人们主观地期望以货币计量为手段,采用一些特定的专门方法,对会计对象加以反映以提供相关可靠的会计信息的过程。因此,会计核算过程中一定程度上掺杂了人的主观判断,这表现为人们可能对同一经济业务事项会有不同的看法,从而产生不同的会计观点,并提出不同的处理意见,也由此就产生了会计政策。

2.会计政策选择的客观必然性

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既包括某项经济业务事项初次发生时的初始选择,也包括由于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变更原会计政策,转而选择采用新的会计政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改变了国家与企业的关系,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同时宏观经济环境复杂多变,这些均对企业的会计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从而形成了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客观环境,使会计政策选择这项工作变得十分必要。

1)会计政策选择是企业会计信息揭示的基础。会计的核心问题是确认和计量,经济业务事项的初始确认和计量,以及在此之后的再确认和计量,其本身就是对具体会计原则、具体方法和程序的选择和运用,因此,会计政策的选择是企业会计信息揭示的基础。

2)会计环境的变化要求企业的财会人员探索和选择适宜的会计政策,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与公允。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企业的经营自主权不断扩大,经营范围、业务种类趋向多样化,使企业与各方的经济关系日益复杂。这不仅拓宽了会计活动的范围,而且充实了会计业务的内容,也决定了企业必须在准则、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寻求和选择有利于具体反映企业会计实践,全面满足会计工作要求,且能正确处理企业与各方面经济关系的会计政策。同时,随着技术经济时代的到来,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和会计信息的生成速度极大提高,会计人员就可从原繁重的核算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去不断提高职业判断能力,恰当地选择会计政策,便会计信息的揭示更真实与公允。

3)会计政策的选择是完成企业目标和贯彻经营思想的手段。每个企业都有其自身的发展目标,即使同一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又有可能具有不同的目标。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和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往往会采用不同的经营战略,有时稳健经营,有时锐意开拓。管理人员经营思想的体现,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除了采用不同的经营战略和措施外,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借助于会计政策的选择。比如企业在采用稳健经营的方针时,往往在会计政策的选择上希望尽可能地采用谨慎原则的处理方法,使企业的实力得以保护,避免风险的产生。而企业为了便于开拓市场,显示实力,则需要在会计信息中多显示其经营业绩和发展潜力。必须指出的是,会计信息的披露应当是以客观、真实、公允为标准,会计人员不能违背职业道德,滥用会计政策,进行会计操纵,以误导乃至欺诈与其相关的利益关系方面,这将触犯法律,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3.我国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在导向上还存在许多问题:一是在会计政策选择的目标上,仍主观强调突出国家利益。由于资本市场不够发达,国家仍是企业主要的投资者和债权人,这就使企业会计主要为国家宏观经济管理提供服务。但是,这种要求忽略了一个事实,即会计历来就是企业立场,会计政策的选择不可避免地维护企业利益,这种主观上的愿望与实际上的结果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从某种程度上说,违背经营者意愿的会计政策选择有可能加重会计政策选择的不公允性;二是会计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不够完善和协调,给会计政策选择的公允性带来了困难。任何政策的选择都应在法律法规许可的范围内进行才可以论及选择是否公允,但是,由《会计法》《企业会计制度》《证券法》《税法》及其他财经法律法规所组成的会计规范体系还存在不协调的现象,致使会计政策的选择无所适从,选择的主观性也在所难免;三是由于《税法》与《企业会计制度》对会计信息披露的要求不同,加剧了会计政策偏向选择的可能性。企业为了减少申报纳税时的繁杂调整,在选择会计政策时可能会考虑税法的要求,这无形阻碍了会计准则的贯彻执行,也影响了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判断;四是在会计政策选择的规范上,存在着监管不力的现象。由于缺乏对会计政策选择公允性的具体判断标准,致使会计师事务所在对会计报表质量进行审计时,无法准确把握会计政策选择的公允性,监管也就无从谈起了;五是在会计政策选择的效果上,大部分企业没能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由于会计选择主体缺乏职业判断能力,使企业目标与所选择的会计政策缺乏内在的一致性,这就部分抵消了会计政策的作用。

由于上述问题,企业在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时就不可避免地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比如,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会计政策可选择性较强,企业可通过不恰当的计提比例实施盈余管理。由于《企业会计制度》对各项准备的计提只是做了原则上的规定,对于准备计提与否以及比例的高低都由企业自行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这在客观上为企业操纵利润提供了一定的空间。企业既可以通过少提资产减值准备掩盖风险、虚增利润,也可以通过多提资产减值准备减少利润或加大亏损。《企业会计制度》还规定了“与关联方发生的应收款项不能全额计提坏账准备”,同时也规定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对某些金额较大的应收款项不计提准备,或计提坏账准备比例较低 (5%或低于5%) 的理由”,但并未明确规定集团公司内部企业的应收款项是否计提坏账准备。实际上,内部往来计提准备与否,对企业损益的影响很大。除此之外的其他七项减值准备,大多无明确计提标准,企业在会计政策的选择上具有更大“灵活”性。比如,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和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很少有市场参考价值。

4.解决我国会计政策选择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 进一步完善企业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

通过完善企业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充分发挥会计准则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会计政策日益体现社会公平、促进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并得到相关方面的公认。我国当前完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建立有多方利益关系人参加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制定机构。要制定由科学完善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首先应建立有多方利益关系人参加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制定机构,其中既有学术界又有企业界,既有政府部门又有民间组织,既有审计机关又有会计职业团体的人员,以便使会计准则、会计制度所确定的会计空间尽量与利益空间相吻合。制定出具有普遍认同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尽量消除对同一事项选择不同会计处理方法产生差异过大的现象。

2)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制定应具有适当的超前性。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制定既要符合现实经济状况,同时又要适应经济的发展趋势,应尽量适应会计环境的变化,尤其是要考虑到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些新情况。要较科学地,超前地分析和预测未来会计环境的变化,做到有的放矢,使制度和准则能在相对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并且在理论上具有适度超前的优越性,从而减少在新经济现象出现后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出现真空地带的可能性,避免企业在无章可选时自行选择会计政策操纵利润。

3)适当缩小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给企业一定的会计选择空间是必要的。但立足于我国的国情,在内部、外部监督机制不健全,审计人员技术水平有限,会计信息可靠性差,会计造假现象层出不穷,上处理选择的余地,尽量减少对同类或相似业务处理方法的多样性和可选择性,明确各种处理方法的场合和适应原则,最大限度地降低操纵利润的可能性。

4)规范会计政策选择披露。尽快制定会计政策披露规则,对会计政策披露的内容、方式、时间、格式、范例等予以明确而具体的规定,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性。要求企业在财务情况说明书中披露会计政策及其变更,以便能够集中、系统、详细地揭示本企业会计政策及其变更,便于增进对会计报表信息的理解和利用。对会计政策披露的范围上,不仅披露会计政策变更的内容、理由和影响数,还要披露变更的性质以及对变更的判断,同时在年度审计报告中说明当期存在会计政策变更及其对净利润和每股收益的影响。这能引起报表使用者对会计政策变更的注意。

(二) 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通过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公司治理的效率,维护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保证会计政策选择的公允性。针对我国当前公司治理与会计政策选择的现状,我们应立足解决好以下方面的问题:

1)进一步明晰产权关系。产权的明晰界定,为会计信息系统目标的实现创造了两个重要条件:一是股东追求资本收益的最大化,二是各利益相关方与管理当局之间有契约关系。有了这两个条件,既可允许和鼓励企业根据企业交易费用的高低来选择会计政策,又可以发挥会计准则的激励约束和资源配置的作用,使企业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时减少随意性,尽可能反映各利益相关方的共同利益。

2)强化独立董事和审计委员会的监督作用。现代企业制度下,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的核心是通过特定的治理结构和治理程序,在利益相关者之间形成相互合作、相互制衡的机制。我国上市公司的董事会中内部董事的比例普遍过高,这样就难以发挥董事会的监督作用,而主管部门的介入,则无法消除政府对企业决策的行政干预。因此,增加上市公司董事会的独立董事,特别是保持一定数量的具有专业知识、经验丰富的、并具有独立判断能力的独立董事是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以及对经理层实行有效监督的重要措施。

3)改进公司内部激励机制,进一步探索与上市公司业绩挂钩的股票期权激励机制,制定较长期的经理人经营绩效的评价标准,使管理当局的目标函数与所有者的目标函数趋于一致,以增强公司管理当局对股东的责任心与忠诚度,减少经理人员的道德风险,提高会计政策选择的公允性。

4)努力完善经理人市场,重视经理人市场、资产市场与产品市场对经营者的约束所产生的激励效应。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会计政策选择具有帕累托效率,根本解决会计信息失真严重这一问题,有效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三) 健全法制建设,加大执法力度,明确利润操纵行为的相关法律责任

由于我国《会计法》未对随意变更会计政策做出严格的限定,导致企业钻法律的空子,利用会计政策变更操纵利润,而无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可见,要想用法律制约企业利用会计政策变更操纵利润,必须健全法制建设,明确界定随意变更会计政策的行为。另外,可以对《民法通则》中“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进行补充说明:在证券市场上,第二方投资者无需承担举证责任,只需证明经审计的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审计人员和企业具有举证责任,证明原告的损失并非由财务报表引起的。这样的话,既合理有效地保护了投资者的利益,又可使上市公司的法律责任意识增强,抑制了会计政策的滥用,减少了利润操纵动机,同时也使注册会计师执业更为谨慎,有利于维护证券市场的公平和公正。

(四) 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

会计人员是会计政策选择的主体,会计人员的职业操守和自身素质对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合理性有很大影响,因此,要采取多种形式对企业会计人员进行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素质,让他们充分认识会计政策选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确保会计人员做到既具有扎实的会计知识、积极的创新意识、敏锐的职业眼光和充分的主观判断能力,又要不断地更新知识,熟知现行的财经法规和会计准则,以便在工作中结合企业实际、恪守职业道德,在给定的会计政策空间里自由驰骋。

参考文献

[1]龚光明, 李晚金.会计政策选择:理论逻辑与经济后果[J].会计研究.2004, (7) :24-29.

[2]潘焊双.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公允性[J].会计研究.2004, (10) :25-28.

[3]郑淑峰.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研究[J].集团经济研究.2005, (12) :223.

[4]彭爱群, 孔玉生.关于规范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思考[J].特区经济.2005, (10) :111-112.

[5]张静.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必须处理的关系[J].对外经贸财会.2006, (3) , 50-51.

篇4:现阶段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理性思考

关键词:企业;管理;财务;会计政策;选择

一、什么是会计政策

会计政策,指的是企业在处理会计业务时采用的具体方法和原则,依照《企业会计准则》选择适合本企业会计制度所采用的会计原則,并且在会计核算中面临诸多方法可供选择时采用适合于本企业的会计处理办法。

企业在会计核算中所采用的原则、基础和方法能够指导企业进行会计核算的基础,任何会计业务的处理都必须建立在具体而明确的会计政策上。在分析会计政策时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会计政策必须在国家会计准则所允许的具体原则和具体会计方法之内进行选择,对于会计准则不允许的,不能够选用。如果会计准则对经济业务只规定了一种处理方法,就不存在会计政策选择空间。二是会计核算的直接依据是会计政策,在基本准则中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如可靠性、及时性等都不是会计政策,但它们都作为选择会计政策时因素。另外,在进行会计政策选择的时候,要重点考虑风险性、重要性以及实质性这三个特点。

二、企业的会计政策选择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选择的余地太大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对同类交易允许采用不同的会计政策,并且允许企业自身对会计政策进行变更。国家这样规定的原因是想给企业提供相关、可靠的会计信息。但是,由于会计准则留给企业的选择余地太大,导致企业挑选会计政策显得很随意。如果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可以采用成本法,也可以采用权益法。选择核算方法的标准对企业控制被投资的单位具有很大的影响。在进行选择的时候,还要取决于领导的职业判断,这样的情况下,会计操纵也就无法避免了。

(二)没有真实的反映企业的情况

企业在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时,没有真实的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以及经营情况。企业选择会计政策时不按会计准则来办,造成部分会计信息出现了失真现象。一家公司通过会计政策选择和会计估计隐藏其真实利润,这家公司并没有有效的利用这些资金的战略计划,而是采用了隐瞒事实、掩盖真相的一些方法,向股东或者利益相关者提供了虚假的经营情况和财务情况,导致利益相关者做了错误的投资决策。

(三)会计政策选择的披露不够规范

虽然现行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了企业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着很多重要的会计政策,以及会计政策变更的内容,尽管如此,却并没有详细规定披露的格式,对不按规定进行披露的行为也无相关的处罚规定。很多企业对选定的会计政策从没有深入的解释为何使用该政策,以及使用该政策对企业会计信息和财务指标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企业选择会计政策的动机。甚至还有一些企业利用会计政策进行盈余管理,模糊的披露或者根本不披露会计政策选用的原因,从而掩盖其选用这种政策的真正目的。

(四)缺乏全局性和长远性

企业选择会计政策的目的在于通过合法合理的方法来获得利益的最大化,并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其他情况,为各个利益机构提供高质量的财务信息,方便投资人更好、更正确的进行投资决策。这个时候若是进行了不合理、不正确的会计政策选择,就会给投资人造成一种错误的假象,并且让投资人进行错误或者不合理的投资,在经济市场内,资源的配置就会变得更加的混乱。一部分企业对会计政策选择的目标缺乏全局性和长远性,由于选择的目标比较单一,仅仅只是侧重于减少纳税的费用和从银行中取得贷款,这样就更加错误的加剧了会计政策选择,这种错误甚至还会导致企业在其他方面产生失误和偏差。

三、对会计政策选择的建议

(一)提高财务人员能力和素质

在会计政策选择中,财务人员的能力和素质能够对其到决定作用,所以要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首先应该从法律法规、会计专业知识等方面入手,如果不懂法律法规,就会在会计政策中作出不合规定的选择,因此,对他们进行法律知识的普及是很重要的。其次是要定期对他们进行考核与激励,使他们全面、系统的掌握会计知识体系,做出正确的会计政策选择。另外,政府还要大力给予政策支持,为他们提供便捷的会计资格证考核服务,让他们能够通过考试取得相应证件。

(二)适当的控制企业会计政策权

首先,应该适时的调整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缩小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限制企业随意变更会计政策。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制定应具有适当的前瞻性,保持较长远的适应性,尽量的减少真空地带,避免会计处理中无法可依现象。国家如果需要修订会计准则,应该注意借鉴国外会计准则中的一些条例,适当的缩小会计政策选择的余地,有关会计政策选择的方面的规范应该更加的明确和具体。

(三)降低会计政策选择的机会主义倾向

在贯彻会计的中立原则,使会计行为排除来自各方的干扰,选择能够真正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会计政策。对于来自于企业外部和内部的压力,会计人员应该坚持客观、平等的立场,使会计信息更加可靠。为了降低会计政策选择的机会主义倾向,可以采用AICP的财务报告特别委员会会在《改进的企业报告——用户导向》中提出了核心收益率的概念。核心收益率能够客观、现实的反映企业的各方面指标,而且能够排除资产重组、政府补贴等这一类的项目对企业评价的影响。

(四)完善企业内部的制度

企业内部的控制制度是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真实可靠的基础和前提,所以企业自身应该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因为它能对会计政策起到管理和约束的作用。一方面,管理者要监督内部控制制度有效的实施,另一反面,也要认识到内部控制制度的局限性。针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完善,管理者和监督部门应该发挥积极的作用,可以借鉴一些发展较好的企业,再结合自身发展情况,制定出一套较完善的制度和方案,同时,也要建立激励机制,报酬和业绩相对的激励机制。

四、总结与体会

综上所述,会计政策选择是企业管理中很重要的一项,管理者在进行选择的时候必须要结合企业自身情况,遵循谨慎、认真、合理三个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使会计信息更加正确与真实,并且保证企业更快、更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乾惠敏 刘磊.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下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分析[J].会计之友,2012(29):27-28.

[2]李晓琼.新会计准则下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及控制浅议[J].中国电子商务,2012(15):177-177.

篇5:现阶段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理性思考

内容提要:会计政策在形式上表现为会计过程的一种技术规范,但其本质上是一项社会经济和政治利益的博弈规则和制度安排,不同的会计政策选择产业企业不同结果的会计信息,会对企业利害关系集团产生不同的利益分配结果和社会资源配置效率;因此会计政策选择不仅具有广泛的经济后果,而且还是各相关利益集团为转移财富而进行的政治博弈和竞争。国外会计政策选择问题的重视和研究初始于本世纪四、五十年代,到七八十年代取得了累累硕果;我国对该问题的研究则只是近几年的事,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该问题的研究价值日益凸现,并将成为二十一世纪中我国会计研究特别是资本市场会计问题研究中的一个崭新而重要课题。?

??

一、会计政策选择的本质特征?按照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定义,会计政策是指“企业编报财务报表时所采用具体原则、基础、惯例、规则和实务?①”。会计政策有宏观会计政策和微观(企业)会计政策之分(黄菊波,1995),企业会计政策是企业在宏观会计政策的范围内,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所选择的最能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会计原则、程序和方法的我;宏观会计政策是指一国政府或政府授权的机构为了规范企业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实现一定的社会经济目标而制订和发布的会计准则规范的总和,其核心是会计准则;“所谓会计选择行为,即指前述利害集团(指股东、债权人、注册会计师和企业管理人员等―引者注)选择会计目标和会计准则的行为。?②”。从会计政策及会计政策选择的定义可以看出会计政策在形式表现为会计过程的一种技术规范,但其本质上却是一种经济和政治利益的博弈规则和缺席安排。会计准则的制订过程实质上是会计报告的编制者与会计报告相关利益集团合作博弈达到均衡的过程,已出台的会计准则则大都是各方利益均稀与妥协的产物。财务会计的目标在于向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但在现有的以会计准则为会计政策规范主体的模式下,对某一经济事项的会计处理有多种备选的会计处理方法,为企业进行会计政策选择留下了较大的选择空间;会计政策的选择贯穿于企业从会计确认到计量、记录、报告诸环节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会计其实是一门貌以精确但事实上并不精确的科学,会计理论和实务的中的好多问题并没有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取舍标准,因此会计过程的最终产品――会计信息多半是主观判断的产物,是各个利害关系集团如股东、债权人、政府、企业管理当局等各方利益博弈均稀的结果(张为国,)。不同的会计政策选择产生不同的会计信息,导致企业利害关系集团不同的利益分配结果和投资决策行为,进而影响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和结果,正如迈克尔・查特菲尔德所说“倘若使用了不恰当的会计方法,就可能将投资者引入歧途,在资本市场上,资源就会被错误地配置。……如果说财务报表是一种资源分配的手段,那么,相互对抗的会计方法的滥用就会导致在整个经济中效率不高地分配投资资本?③”。所以相关各方利益集团都很重视和关注会计政策的制订和选择问题。?在以实证研究方法为会计研究主流方法的西方国家,实证会计理论致力于根据各利害集团选择会计准则、会计政策和方法的行为,来解释现存的和预测未来的各种会计实务。他们认为,会计理论的效用在于解释和预测两方面,会计研究中应联系不同的利害关系集团、社会资源的分配及有关的经济理论,运用实证的研究方法,证明有关的会计假设,从而能对会计实务进行解释和预测。实证会计研究的重心是会计选择行为,目的是试图解释和预测各种社会利益集团为何选择这种而不选择那种会计政策。随着实证会计研究的风行,自本世纪60年代起,美国会计界开始研究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所谓经济后果要(EconomicConsequence),是指会计报告将影响企业、政府、投资者、债权人、工会等的决策行为,受影响的决策行为反过来又会损害其他相关方面的利益(Stephen.A.Zeff,1978)。亦即会计准则不再是一种纯粹的技术规范,不同的会计准则及会计政策选择将会生成不同的会计信息,从而到不同利益集团的利益,包括一部分人受益,另一部分人受损失。“利用会计政策选择作弊是一种不通过实实在在劳动就可以改变业绩的捷径?④”。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往往是借助于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来实现的,因此,形式多样的会计政策选择为不同利益集团争取于己有利的“经济后果”和政治利益提供了可能。下面本文主要拟从微观角度探讨企业会计政策选择问题。

二、会计政策选择研究的理论演变?

1、会计政策选择行为的传统认识:稳健主义。传统观点认为,企业管理当局选择会计政策时奉行稳健主义原则,即宁可高估负债和损失,决不高估资产和收益。譬如,在某一经济业务或事项有多种可供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时,他们会选择一种对股东权益产生影响乐观程度最小的会计处理方法。各国在会计政策选择过程中坚持稳健主义的“稳健”程度是有一定差异的。例如,荷兰的会计体系是建立在管理经济学基础之上的,在会计政策选择上表现得较为激进;而德国、日本等国家的会计体系是建立在税法等法律基础之上的,在会计政策选择问题上表现得十分稳健,即使在严重通货膨胀时期政府仍然要求企业恪守原始成本会计,如德国的统一会计原则规定,固定资产和存货计价必须使用最低价原则,即按原始成本、重置成本或可变现净值的最低者计价;日本在会计政策选择上也表现相当稳健,如公司往往计提或有事项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等名目繁多的准备计入损益表。美国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稳健程度则介于上述两者之间。传统的观点认为企业之所以进行会计政策选择的目的是为了使企业会计报表反映的财务状况更为谨慎和稳健,以应对通货膨胀、市场竞争等因素给企业带来的系统和非系统风险,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市场的稳定和发展。?

2、本世纪五、六十年代对企业会计政策选择行为的认识:均衡收益。早期的企业理论认为,作为一个盈利组织,企业经营的目标是企业利润最大化,表现在会计上就是当期会计利润的最大化。然而,1953年一项会计学家由赫普霍恩以及后来由戈登等人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企业管理当局追求的目标并非会计报表利润的最大化,而是使前后各期收益均衡化,亦即管理当局往往通过会计政策选择来平滑收益(SmoothingIncome)。为了验证企业管理当局选择会计政策行为的经济动机,戈登在1964年提出证并验证了以下由5个具体假设构成的收益均衡化假设,以后的许多研究也证明了这一假设的正确性:①管理当局选择行动的准则是提高他们的福利;②管理当局的福利随职务升迁、个人收入和公司规模的增长而提高;③管理当局的职务升迁、个人收入以及公司规模部分取决于股东的满意程度;④股东的满意程度所报告利润增长率是否既高又稳定;⑤管理当局将会以确保会计报表利润增长率既高又稳定的方法来采取行动。因此,企业管理当局选择会计政策的目标是收益均衡化。?

3、实证会计学派的.观点:政治程度与经济后果。第一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实证会计研究论文当瓦茨和齐默尔曼在1978年发表的《构建会计准则决定因素的实证理论》,此后,两位教授潜心实证会计理论研究,并于1986年出版了堪称实证会计理论研究经典之著的《实证会计理论》,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瓦茨和齐默尔曼早期的实证会计研究表明,企业管理当局在会计政策选择过程中,既非人们传统认为的那样信奉稳健主义,也非一般地追求会计收益的均衡化;企业会计政策选择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受簿记成本、契约成本、政府管制成本和政治成本等因素影响,由于各相关利益集团都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参与会计政策的选择,因此,西方实证会计研究的大量成果都证明,企业管理当局往往通过借助于形式多样的会计政策选择与博弈实现对于自己有利的经济后果(R.L瓦,J.L.齐默尔曼1990):(1)若其他条件不变,对管理者实施红利方案(bonusplan)的企业,其管理者更有可能把会计报告利润由未来期间的提前至本期确认;如果企业发生亏损,管理者就会试图把未来所有可能的亏损提前至本期确认,以减轻未来扭亏的压力,尽可能地提高企业未来的获利水平,从而提高管理者未来的报酬;(2)如果其他条件不变,企业的负债权益率越高,管理者便越有可能选择可将会计利润从未来期间提前至本期的会计政策。企业越是与特定的、基于会计报告数据的限制性契约条款紧密相关,管理者便越有可能选择可增加本期会计利润的会计政策;(3)如果其他条件不变,规模越大的公司,其管理者就越有可能选择那些能将本期会计利润递延到未来期间的会计政策,以降低或迟延税负等政治成本;(4)为避免政府和市场管理机构的关注,规模较大的公司更倾向于均衡;(5)对于自来水公司等公用事业部门来说,其收费是受政府管制的,而政府在制订收费标准时常常会借助于资产收益率、投资报酬率等会计数据,这些部门可能会选择最有利于提高其收费标准的会计政策。“由于存在可以产生不同结果的代用方法,所以,人们不断尝试不通过实实在在地改善业绩就能获得盈利和增长的办法。?⑤以上五点即是著名的企业管理当局选择会计政策的假设:分红计划假设、负债与权益比率假设和企业规模假设。实证会计理论把会计政策选择问题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对于美国等国家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完善与资本主义的规范功不可灭。?

4、我国会计政策选择研究的结果:操纵利润与粉饰报表。?对我国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现状的实证研究也部分地验证了上述结论,譬如,有研究表明(孙铮,)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着包括通过利用会计政策选择等手段操纵会计利润的现象:(1)配股现象。目前,在我国,上市公司资格还是一种稀缺资源,上市公司为了达到最近3年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10%这一“圈钱”配股的资本线,不惜代价采取合法或非的手段力保10%,出现了耐人寻味的“10%现象”;(2)微利现象。已经有一定或两年亏损的上市公司,为了免受特别处理或或摘牌的处罚,采取种种手段使上益率保持哪怕0.001%的微利水平、只要不亏损就行。(3)重亏现象。对于无法做与盈利或是首加入亏损之列的上市公司的包袱,为下年扭亏逃脱摘牌厄运埋下伏笔。这些公司利用会计政策选择操作利润和粉饰报表的广告式主要有:①改变固定资产折旧政策;②潜亏挂帐;③利息资本化;④巨额冲销;⑤坏账准备;⑥存货计价;⑦收入的实现与确认;⑧长期投资的计价;⑨合并会计报表范围的伸缩等。以上种种形行为和方式,无一不是上市公司为了逃避市场监管,采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与政府监管部门和其他利益集团博弈斗争的结果。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我国企业执行国家制订的统一会计缺席会计处理方法几乎没有可选择的余地,随着企业自主权的扩大和1993年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企业会计政策逐步有了较大的可选择空间,允许企业有微观会计政策选择权的本意是让其能选择最能反映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会计处理方法,但却成了企业经营者谋取不当利益的手段,并加剧了会计信息2失真和国有资产的流失程度。可喜的是我国新出台的会计法规和会计准则开始对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做出了严格的限制,我们期待着这些法规的实施能收较好的预期效果。如新修订的《会计法》第二十六条规定,“公司、企业进行会计核算不得有下列行为:(一)随意改变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确认标准或计量方法,虚列、多列、不到或者少列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二)虚列或者隐瞒收入,推迟或者提前确认收入;(三)随意改变费用、成本的确认标准或者计量方法,虚列、多列、不到或者少列费用、成本;(四)随意调整利润的计算、分配方法,编制虚假利润或者隐瞒利润;(五)违反国家统一的会计缺席规定的其他行为。”《具体会计准则――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的第4条规定,“企业采用的会计政策,除符合第5条规定的条件外,前后各期应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第5条的规定是:“会计政策的变更,必须符合下面条件之一(1)法律或会计准则等行政法规、规章的要求;(2)这种变更更能够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我国对企业会计政策选择问题的则只是近几年的事,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该问题的研究必将日益显现,并将会成为新的世纪中我国会计研究特别是资本市场会计问题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从长期发展的角度看,笔者认为,我国新《会计法》和具体会计准则的出台和实施,只是政府作为会计政策制订者与相关利益集团围绕会计政策选择问题进行博弈的第一步,序幕刚刚拉开,好戏还在后面,因此无论是从实践还是从理论研究上来说,我国会计政策制订和选择的研究都还任重而道远。

三、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启示及其发展趋势?

1、由于会计政策制订者的有限理性,决定了会计政策的制订与实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徂而就,必须逐步完善。会计政策制订和选择中的有限理性,在现实中表现为政府颁布的会计准则若有了破绽或漏洞,市场主体就会利用机会钻营牟利,政府一旦发现便会完善旧准同、制订新准则规范和加以防范和堵塞,政府和市场主体随即便展开新一轮的社会博弈。一轮博弈结束后,会计准则便达到了暂时的纳什均衡状态,但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迁,当旧有的准则规范又不能涵盖新的会计业务或出现疏漏时,会再次引发政府和市场主体之间的博弈,其结果是达到新的纳什均衡。这样,经过多次博弈之后,会计准则就会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社会公认程度日益提高,纳什均衡点逐步由低层次向高层次递进,最终趋向于帕累托最优状态,因此可以说,会计政策选择过程是一个社会博弈过程,是一个会计政策的帕累托优化过程(五中信,)?2、无论是宏观会计政策还是企业会计政策的制订和选择,都是一个相关利益各方为自身的经济和政治利益而进行的博弈斗争过程。从会计准则的制订到实施,自始至终贯穿着会计选择,相关利益各方均从身的利益出发来参与会计选择过程,会计选择过程实质上是利益分配过程;以会计准则为主体的宏观会计政策的制订过程其实质上是利益分配过程;以会计准则为主体的宏观会计政策的制订过程其实质上就是与会计政策相关的各个利害集团进行博弈斗争的结果,已出台的会计准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各方利益妥协均衡的产物,因此会计准则的制订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政治过程。在每一一会计政策选择中,各个利益集团都企图利用诸如促使或阻碍某项会计政策的通过或实施、利用会计政策的变通机会为自己谋利、力争选择对自己更有利的会计政策等等手段进行博弈斗争,也正是在这一不断的博弈斗争中会计理论得到了不断发展,会计实务在日趋完善。?一部人类会计发展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会计选择的历史。会计政策选择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它受社会经济环境中多重困素的制约。会现代计作为一门应性很强、和现实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科学,发挥着“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调节社会经济利益分配的杠杆和提供决策有用信息的职能,在现有的会计理论规范体系中,会计政策又起着连接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它受会计理论的指导和影响,又直接规范和制约会计实务,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会计信息的功能和会计政策选择的实质决定了会计政策选择必将伴随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存在,各市场主体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博弈也将继续下去。“天下未乱计先乱,天下欲治计乃治?⑤”。会计是事关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计,会计政策又是会计发挥其功能作用的重要实现形式,因此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层面上,我们都必须对该问题给予足够的注意和重视。

?

注释:

①IASC,1993,《国际会计准则第8号―当期净消损益重大差错和会计政策不变》;?

②贝多广主编,1995,《证券经济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第243页;?

③④迈克尔・查特菲德著,1989年,《会计思想史》,中译本,中国商业出版社,第427、426页。?

⑤杨时展,1997,“关于我国政府受托责任制的意见”,载沈如琛选编《杨时展论文集》,企业管理出版社,第281页。?

?

参考文献

1.Stephen.A.Zeff,1978,“Theriseof`Theriseofeconomicconsequences.”JournalofAccountanycy,December.?K.J.ARROW,1963,“SocialChoiceandIndividualValues”,YaleUniversityPress,NewHavenCT.?

2.R.L瓦茨J.L.齐默尔曼,1999:《实证会计理论》,中译本,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3.迈克尔・查特菲尔德,1989年《会计思想史》,中译本,中国商业出版社。?

4.黄菊波杨小舟,1995,“试论会计政策”,《会计研究》第11期?

5.张为国徐宗宇,,“实证会计理论”,载贝多广主编《证券经济理论》第10期,上海人民出版社。

6.孙铮,王跃堂,1999,“资源配制与盈余操纵之实证研究”,《财经研究》第4期。?

7.伍中信,1998,《产权与会计》,立法会计出版社?

篇6:企业研发支出的会计政策选择

然而,这些目标的实现却很难做到鱼和熊掌兼其所得,理由主要来自于会计估计和会计政策选择的灵活性。

长期以来,由于研发支出成功与否以及所能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很难合理确定,使得研发支出的会计处理一直是一个两难的理由。

如果将研发支出全部费用化处理,那么一些企业花巨资投入开发的专利技术就不能作为一项重要的经济资源正确地反映到资产负债表中,同时导致当期利润的下降。

虽然这样做符合稳健性原则,且可减少当期的所得税支出,但显然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没有得到正确反映,对于高新技术企业来说尤为突出。

反之,如果将研发支出全部资本化处理,那么又会由于一些失败的研发支出而导致虚增资产和利润,这又明显违背了稳健性原则。

因此,研发支出有条件资本化的会计处理策略相比较而言无疑是一种可取的策略。

基于上述理由,我国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的做法,对研发支出规定采用有条件资本化处理(如前文所述)。

由于准则中对于研发活动的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划分以及开发阶段资本化的五项条件的规定过于抽象,导致实务中缺乏可操作性,但同时也提供了会计政策选择的可能性。

企业可借此会计政策的选择以实现财务报告的目标,具体可分以下两种情况进行选择:一是以资产负债表报告目标为核心的会计政策选择。

此时对研发支出应尽可能多地采用资本化处理,以正确反映企业所拥有的无形资产这一重要经济资源,并可降低资产负债率,提高企业的偿债能力。

这种选择适用于研发成功率较高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大中型企业。

二是以利润表报告目标为核心的会计政策选择。

此时对研发支出应尽可能多地采用费用化处理,以正确反映企业当期的经营成果,并可降低当期利润,减少所得税支出。

这种选择适用于研发成功率较低的中小型企业。

另外,许多企业的研发活动并不是单一项目,而是多个项目同时进行,这种情况下,对于那些多项目共同发生的研发费用,企业应根据上述会计政策的选择采用适当的标准在不同的项目间进行分配,以取得会计政策选择的最优效果。

[例二]DEF公司设有一个研发部门,该研发部门本期发生如下研发业务:

①针对甲、乙、丙三个研发项目开展市场调研与可行性分析,共发生研发支出30 000元,均以银行存款支付。

借: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 30 000

贷:银行存款 30 000

②经过可行性分析,确定甲、乙项目正式立项,丙项目放弃。

甲、乙项目立项后,分别发生材料费20 000元和30 000元,人工费40 000元和50 000元。

借: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甲项目) 60 000

——资本化支出(乙项目) 80 000

贷:原材料、应付职工薪酬 140 000

③甲、乙项目开发过程中,另发生共同性间接费用90 000元,假设以银行存款支付。

对此共同性间接费用,企业应依据财务报告的目标,合理选择分配标准在甲、乙项目之间进行分配。

假设按甲、乙项目直接人工比例分配结转研发费用。

借: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 40 000

——资本化支出(乙项目) 50 000

贷:银行存款 90 000

④期末,甲项目顺利完成结项,并以银行存款10 000元申请专利成功。

借: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甲项目) 10 000

贷:银行存款 10 000

借:无形资产——甲专利 110 000

贷: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甲项目) 110 000

借:管理费用 30 000

贷: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 30 000

报表附注:本期共开展甲、乙、丙三个研发项目,研究阶段支出30 000元,开发阶段共支出240 000万元,其中甲项目于本期完成结项并申请专利,成本110 000元,乙项目仍在进行中,丙项目因不具备可行性而放弃。

总之,随着新企业所得税法和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企业对研发支出会计政策的选择比之过去更具有灵活性和自主性,企业应充分利用这一变化合理合法地选择会计政策,以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增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严郁.无形资产研发与管理税务理由探讨[J].财会通讯,2012(6)上.

[2]石瑾.研发支出会计处理的不足与改善[J].财会通讯,2012(7)上.

上一篇:2022级大学新生军训心得下一篇:质检主管竞聘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