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阿房宫赋》阅读练习题

2024-04-11

杜牧《阿房宫赋》阅读练习题(共9篇)

篇1:杜牧《阿房宫赋》阅读练习题

杜牧《阿房宫赋》阅读答案及赏析

《阿房宫赋》阅读训练

六王毕,四海一(意思: 词活用为 词)。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意义: 用法: )西(意思: 词活用为 )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意思: )焉(意义: 用法: ),囷囷焉,蜂房水涡(意思: ),矗(读音: )不知乎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意义: 用法: )气候不齐。

妃嫔媵(读音: )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意思: 词活用为 )来于(意义: 用法: )秦,朝歌(意思: 词活用为 )夜弦,为(意义: 用法: )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意义: 用法: )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意义: 用法: )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

燕、赵之(意义: 用法: )收藏(意思: 词活用为 词),韩、魏之(意义: 用法: )经营(意思: 词活用为 词),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摽(读音: )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 )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意思: ),弃掷逦迤,秦人视之(意义: 用法: ),亦不甚惜。嗟乎!一人之(意义:

用法: )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意思: ),使负栋之柱,多于(意义: 用法: )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读音: ),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读音: )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 )之心,日益骄固( )。戍卒( )叫,函谷举( ),楚人一炬(意思:

词活用为 词),可怜焦土(意思: 词活用为 词)。

灭六国者(意义: 用法: ),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 )六国各爱( )其人,则足以(意义: 用法: )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意义: 用法: )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下列加点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明星荧荧(yíng) 蜀山兀(wù) 辘辘(lù)远听 鼎铛(dāng)玉石

B.戍(shù)卒叫 囷囷(qūn)焉 尽态极妍(yán) 架梁之椽(yuán)

C.杳(yǎo)不知所之 阿(ē)房宫 摽(piāo)掠其人 金块珠砾(lì)

D.在庾(yŭ)之粟粒 尽锱铢(zhīzhū) 妃嫔媵(yìng)嫱 逦迤(lǐyǐ)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六王毕,四海一 整体

B.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疼爱

C.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宗族

D.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久久伫立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奈何取之尽锱铢 夺取

B.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绸带

C.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灭族

D.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收藏的珠宝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一天天地

B.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可惜

C.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天气

D.楚之精英 人才

5、下列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盘盘焉,囷囷焉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B.骊山北构而西折 而望幸焉

C.而后人哀之 多于南亩之农夫

D.多于九土之城郭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6、下列句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辇来于秦 多于南亩之农夫

B.为秦宫人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C. 杳不知其所之也 燕赵之收藏

D.而望幸焉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7、下列句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而望幸焉 盘盘焉 B.有不得见者 客有吹洞箫者

C. 摽掠其人 输来其间 D.秦人视之 奈何取之尽锱铢

8、 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奈何取之尽锱铢 杳不知其所之也

B.灭六国者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C. 多于南亩之农夫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D.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9、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人亦念其家 使六国各爱其人

B.多于南亩之农夫 月出于东山之上

C. 灭六国者六国也 客有吹洞箫者

D.则足以拒秦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10、下列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可怜焦土 ②楚人一炬 ③韩魏之经营④而后人哀之 ⑤骊山北构而西折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②③/④/⑤

C. ①②/③/④/⑤ D. ①/②③/④⑤

11、.下列句子,句式与“戍卒叫,函谷举”相同是一项是( )

A.垣墙周庭 B.称心快意,几家能彀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而又何羡乎

1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2)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3)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4)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答案

1. B.戍(shù)卒叫 囷囷(qūn)焉 尽态极妍(yán) 架梁之椽(yuán)

2、

B.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疼爱

3、

B.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绸带

4、

D.楚之精英 人才

5、D.多于九土之城郭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6、

B.为秦宫人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7、 D.秦人视之 奈何取之尽锱铢

8、

C. 多于南亩之农夫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9、D.则足以拒秦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10、 C. ①②/③/④/⑤

11、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赏析

从内容结构上看,此赋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

开篇先用四个三字短句领起,音节紧凑,气势不凡,达到了先声夺人的效果。这12个字,既写出了秦始皇一统天下的豪迈气概,也写出了阿房宫兴建营造的非同凡响,语言简练到不能删削分毫的程度,笔力千钧。接下来从全景到本体构筑,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勾勒出阿房宫占地广阔、凌云蔽日的宏伟气势,给人一个总体的印象。“骊山北构而西折”四句,写阿房宫是依着山势、就着水流而修建的,仍然突出了它利用自然、巧夺天工的气派。以下由写渭水和樊川的“流入宫墙”,自然地过渡到写阿房宫的建筑特点。其中实写了楼阁、廊檐,描绘得细致入微;虚写了长桥、复道,想像得神奇瑰丽。然后用夸张和衬托的手法,借写歌舞的.冷暖,描述阿房宫“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的怪现象,陪衬出它的宏大宽广。

第二段,写阿房宫里的美人和珍宝,揭露秦朝统治者奢侈的生活,为下文的议论设伏。

先写“妃嫔”的由来,说明是“六王毕,四海一”的结果,照应篇首。作者一连用了“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等六组排比句式,写宫人梳妆打扮、“缦立远视,而望幸焉”的凄惨生活。镜如明星,鬟如绿云,“弃脂”涨渭水,焚椒兰成烟雾。这些生动的描写,既表现了宫女命运的悲惨,也揭示了秦始皇生活的骄奢淫逸。“燕赵之收藏”以下,由写人的被欺辱转而写物的被践踏。在这里,原来六国珍藏的玉石金鼎,像土块、铁锅一样堆弃着,“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第三段,由描写转为议论,显示出作这篇赋文的本意。

先以“嗟乎”发出感叹,对比人心事理,指出“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进而质问道:“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接着,用了六组“使……多于……”的比喻句排比,尽情地揭露了秦王朝的奢靡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经过重重铺垫,笔锋一转,让“不敢言而敢怒”的“天下之人”同“日益骄固”的统治者进行较量,结果阿房宫成了一片焦土。

第四段,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历史教训,向当世统治者发出警告。

作者连续慨叹,情不能禁。“呜呼”之后提出论点,阐明兴亡自取的道理;“嗟夫”以下申述论据,指出爱民与长治久安息息相关。最后,用“后人”的委婉称谓,提醒唐统治者不要重蹈亡秦的覆辙,意味深长。

篇2:杜牧《阿房宫赋》阅读练习题

杜牧的《阿房宫赋》在艺术风格上摆脱了纤细、绮靡的文风,一扫六朝旧习,有着极大的独创性;在意趣和识度上,一反千古谩嗟荣辱的悲叹,站得高,看得远,借古讽今,寄意遥深,《四库全书总目》评价他“纵横奥衍,多切经世之务”,是恰如其分的。

拓展阅读:杜牧:赠别

赠别

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

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

翻译

聚首如胶似漆作别却象无情;

只觉得酒筵上要笑笑不出声。

案头蜡烛有心它还依依惜别;

你看它替我们流泪流到天明。

注释

1 多情句:意谓多情者满腔情绪,一时无法表达,只能无言相对,倒象彼此无情。

2 樽:酒杯。

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杜牧在大和九年(835年),由淮南节度使掌书记升任监察御史,离扬州奔赴长安,与在扬州结识的歌妓分别之作。

赏析

这一首着重写惜别,描绘与她的筵席上难分难舍的情怀。首名写离筵之上压抑无语,似乎冷淡无情;次句以“笑不成”点明原非无情,而是郁悒感伤,实乃多情,回应首句。

齐、梁之间的江淹曾经把离别的感情概括为“黯然销魂”四字。但这种感情的表现,却因人因事的不同而千差万别,这种感情本身,也不是“悲”、“愁”二字所能了得。杜牧此诗不用“悲”、“愁”等字,却写得坦率、真挚,道出了离别时的真情实感。

诗人同所爱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感情是千头万绪的。“多情却似总无情”,明明多情,偏从“无情”着笔,著一“总”字,又加强了语气,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诗人爱得太深、太多情,以至使他觉得,无论用怎样的方法,都不足以表现出内心的多情。别筵上,凄然相对,象是彼此无情似的.。越是多情,越显得无情,这种情人离别时最真切的感受,诗人把它写出来了。“唯觉樽前笑不成”,要写离别的悲苦,他又从“笑”字入手。一个“唯”字表明,诗人是多么想面对情人,举樽道别,强颜欢笑,使所爱欢欣!但因为感伤离别,却挤不出一丝笑容来。想笑是由于“多情”,“笑不成”是由于太多情,不忍离别而事与愿违。这种看似矛盾的情态描写,把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说得委婉尽致,极有情味。

题为“赠别”,当然是要表现人的惜别之情。然而诗人又撇开自己,去写告别宴上那燃烧的蜡烛,借物抒情。诗人带着极度感伤的心情去看周围的世界,于是眼中的一切也就都带上了感伤色彩。这就是刘勰所说的:“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文心雕龙·物色》)。“蜡烛”本是有烛芯的,所以说“蜡烛有心”;而在诗人的眼里烛芯却变成了“惜别”之心,把蜡烛拟人化了。在诗人的眼里,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的离别而伤心了。“替人垂泪到天明”,“替人”二字,使意思更深一层。“到天明”又点出了告别宴饮时间之长,这也是诗人不忍分离的一种表现。

篇3:杜牧《阿房宫赋》阅读练习题

深刻的沉思,无限的悲慨,酿成了不凡的笔力。“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本文起笔便见不凡。四个三字句,斩钉截铁,铿锵有力,犹如飙风惊雷,忽然而至。具有力敌千钧,涵盖全文的气势。这也正是秦王朝曾经有过的气势。六王俯首,四海归一。多么自豪,多么气派。只这一个“毕”字,就已经把秦王朝的强盛显示殆尽。正是在这样壮阔雄伟的背景上,作者展现出蜀山一空,阿房崛起的景象。“兀”和“出”这两个动词用得特别突兀,特别有力量,好像一个特写镜头,一下子就把气势磅礴的阿房宫推到了人们的眼前。粗看起来,区区阿房宫如何能与四海之大相提并论呢,可作者只是用这干脆利落而又一字千钧的十二个字,就使你不能不相信能凿空蜀山以营造阿房宫的非秦莫属,只有能统一中国的大秦帝国,才能创造出如此壮举,这正是文章先声夺人的力量之所在。然而,这也是为透露秦帝国纵心恣意,导致灭亡而设下的伏笔。难怪前人说:“起四语,十二字,便将始皇帝混一已后,纵心意志写尽,直突兀而起。”

作者就从这直突而起的背景上飞速旋转起来,由大而小,由远而近,广阔而具体:“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寥寥数笔,阿房宫的总貌已矗立于目前。有山有水,亦纵亦横,上蔽天日,下覆三百余,曲曲折折。特别是几个动词,“覆压”、“隔离”、“北构而西折”,写活了阿房宫,给整个静态的宫殿都赋予一种动势,为“蜀山兀,阿房出”作了最形象的说明。尤其可称道的是“直走咸阳”的“走”,这一“走”,仿佛那阿房宫在“北构而西折”之后,竟化为一匹骏马,直奔咸阳而去。这几句虽然只是对阿房宫总体轮廓的总写,可字里行间仍可分明地感觉到那抑制不住的奔腾之势,充分体现了秦帝国的巨大气魄。

至此,阿房宫建筑之宏伟,气势之浩大,已写得洋洋洒洒,可谓粗笔的大写意手法,而接下来,作者又采用细腻的工笔手法,对奢华的内景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摹和刻画。“五步一楼,十步一阁”,极写阁楼之密,“廊腰缦回,檐牙高啄”,状摹廊腰的曲线美和飞檐的结构美,“盘盘”、“囷囷”,则是形容楼阁的奇形怪状;“长桥卧波,未云何龙?覆道行空,未霁何虹?”连续的排比句式和精巧的比喻,则把长桥和覆道写得扑朔迷离,无比壮丽,竟使人不辨东西。这一段描写,四字句、三字句、八字句,比喻、铺陈、夸张、设问、反问,夹杂而下,抑扬顿挫,音调铿锵,有声、有色、有形,今天人们心目中的阿房宫,与其说是秦始皇征用七十余万民夫耗资费力营建起来的,不如说是杜牧用他的笔勾勒出来的。

宫殿如此灿烂辉煌,宫中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如果说,作者在描摹阿房宫时还可以尽可能地不露声色,一味地写始皇帝的纵心溢志,而写宫中生活就不能不写到人,这时,强烈的历史悲剧感使作者再也无法保持沉默了。首先他有意避开秦国的宫人不写,却先着笔写被灭六国的公子王孙、妃嫔媵嫱在国破家亡之后,辞别故乡,来到秦国,居于阿房宫中,朝歌夜弦的情景。“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连用六个“也”字句,却描绘了多么扑朔迷离的气氛,多么绚烂媚人的色彩,把宫中生活的华丽、奢靡写得那样浪漫酣畅,好像天上人间一般。可就在这一切华美、绚烂的描写达到高潮之后,作者却突然笔锋一转,写这些雍容华贵、尽欢尽乐的宫人,并非是在做客,而是在国破家亡之后,才不得不卖欢笑求悦秦皇的。“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縵立而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这几句写尽繁华兴盛的背后,却藏着辛酸,隐含着悲哀怨愤,酝酿着焚毁阿房宫的火种!

接下来,作者又以急促的节奏,笔锋直指秦的奢靡挥霍。“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取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这几句话,看起来依然是那样绚丽,读起来情感的分量却很不一样了,可以说是一字一叹,一句一感慨,一句比一句更为沉重,它凝聚了作者对历史、对现实极为深沉的感受,极为深刻的思考。那曾叱咤风云的秦帝国,在灭六国,平天下的时候,是何等强盛,何等豪迈,而一旦“六王毕,四海一”,竟只知一味贪图享乐,恣意挥霍,因而作者特别点出,阿房宫之盛,全在六国之“收藏”、之“经营”、之“精英”。而秦人竟以为可以毫不足惜。将宝鼎视为饭锅,美玉视如石头,黄金视如粪土,珍珠视如瓦砾,这不正是秦王朝毁灭的悲剧之源?!作者用音调低抑的“秦人视之,亦不甚惜”收束上文,该是包括了多少难以尽述的感慨啊!

作者之所以重彩浓笔泼写阿房宫,其意不在炫奇夸富,而是为抒发议论作铺垫。这时,作者再也无法抑制住自己内心的悲愤,笔锋急转而下,由含蓄深沉的描写一变而为愤怒的谴责,大声疾呼:“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也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六国之人念其家而不得有家,秦人横征暴敛而用之若泥沙,能无怨怒乎?其愤怒之情溢于言表。接着,作者又用排比句式,以六个形象比喻,一件件历数秦统治者的罪行,说明秦王朝终于以它的所作所为激怒了“不敢言而敢怒”的人民。“戍卒叫”则是人民的必然行动。作者只用“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几句话,就生动而简洁地表现了秦末农民起义摧枯拉朽的迅猛之势和秦亡宫焚的可悲下场。

作者在揭露秦统治者荒淫罪行的基础上,连用判断、假设和反诘等三种不同的句式,精辟地分析了秦氏王朝急剧灭亡的根本原因。作者认为:“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这种见解是十分独特的,立意超卓,颇富哲理,使人耳目一新,这里凝聚着足够让人们回味思索的东西。作者又进一步强调指出:假如六国和秦都能恤民、爱民,珍惜民脂民膏,则他们都不至于国亡族灭。统治者不能爱民是六国和秦走上灭亡道路的根本原因。秦因不鉴六国衰亡的教训而重蹈六国的覆辙,则后世之人如果不鉴秦的教训,也必将重蹈秦的覆辙。这是确凿的历史事实,也是血的教训。一个“鉴”字言尽而意不尽,点出了本文主旨所在,表明了作者强烈的悲剧意识,体现了作者的良苦用心。

篇4:杜牧《阿房宫赋》全文欣赏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有不得见者 一作:有不见者)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阿房宫赋》创作背景

《阿房宫赋》写于唐敬宗(李湛)宝历元年(825),杜牧二十三岁。敬宗十六岁即位,昏聩失德,荒淫无度,闹得朝野疑惧,无不怀有危机感。于是杜牧写下《阿房宫赋》。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由此可见其写作目的,是在借秦始皇失败的教训,以警告最高统治者。

《阿房宫赋》评价

杜牧的《阿房宫赋》一出世,就引得士林惊叹,争相诵读。杜牧秉承唐代古文运动的传统,使用散体笔调,把散文的笔法、句式引进赋里,经纶世务,针砭时弊,突破了六朝以来赋文日益骈俪化、声律化、形式化的趋势,开创了我国古代赋体的新体式——散赋。《阿房宫赋》文句奇偶错落,骈散互用,长短结合,融叙述、描写、议论于一体,全文洋溢着史论的理性风采,又焕发着诗画灵动的光芒。纵观全文,以下三点作者独具匠心,历来被人们所景仰,所称道。

篇5:《阿房宫赋》阅读练习以及答案

阿房宫赋

一、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 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今义:各用心机,互相排挤古义:______________

2. 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今义: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 古义:______________

3. 可怜焦土 今义:怜悯 古义:______________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

1. 一

六王毕,四海一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黄鹤一去不复返()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2. 爱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晋陶渊明独爱菊()

三、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

1. 六王毕,四海一()

2. 骊山北构而西折()

3.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4. 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5. 辇来于秦()

6. 朝歌夜弦()

7.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8.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9.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10. 廊腰缦回()

四、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2.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3.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4. 函谷举。()

5. 秦人不暇自哀。()

6.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参考答案

一、1. 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2. 天气(雨雪阴晴)的意思;3. 可惜。

二、1. 统一/数词/一旦/全,都/专一/一体;2. 喜爱/爱护/吝惜/喜欢。

三、1. 一,数词用作动词,统一;2. 北、西,名词做状语,向北、向西;3. 龙,名词用作动词,出现了龙;4. 虹,名词用作动词,出现了彩虹;5. 辇,名词用作动词,乘辇车;6. 歌、弦,名词用作动词,吟唱、弹奏;7. 收藏,动词用作名词,指金玉珠宝等物;8. 鼎、玉、金、珠,名词做状语,把宝鼎当作……,把美玉当作……,把黄金当作……,把珍珠当作……;9. 鉴,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鉴;10. 腰,名词做状语,像人的.腰部一样。

四、1. 判断句 使六国灭亡的是六国自己,而不是秦国。

2. 判断句 使秦国灭亡的是秦国自己,而不是天下百姓。

3. 判断句 一个人(指秦始皇)的想法其实也是天下千万人(百姓)的想法。

4. 被动句 函谷关被人攻下。

5. 宾语前置句 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的灭亡)。

篇6:杜牧《阿房宫赋》阅读练习题

-杜牧

[教学目的]

1、理解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了解体会作者对秦亡的原因的看法,以及文章的写作目的。

3、感受课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

4、体会本文骈散结合的特点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总结历史的兴亡教训可以补察当今为政的得失。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贾谊写了《过秦论》,其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针对汉初的情况,主张施行仁政。同样是总结秦亡的教训,针对唐敬宗继位后,广造宫室,天怒人怨的现实,杜牧作《阿房宫赋》以讽时刺世,那么,在这篇赋中,杜牧又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呢?让我们通过学习来体会。

二、作者介绍: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著名诗人、文学家,唐宰相杜佑之孙。文宗太和二年(828)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文人耿介,不屑逢迎。曾为宣州、扬州等府署幕僚。回京后,历任监察御史,黄、池、睦等州刺史,官终中书舍人。杜牧年

少时即有经邦济世的远大抱负,犹喜论政治、军旅之事,主张固边、削藩,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人称其有“王佐之才”。文学上主张“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兵卫”,强调文章形式要为内容服务。文、赋、诗皆工,诗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杜”(李白和杜甫称“老李杜”)。同学们知道杜牧的多少作品呢?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言,或教师点拔(选其中的几首):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赠别〃其一》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知。

《赠别〃其二》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遣怀》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山行 》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三、背景介绍与解题:

阿房宫,秦宫名,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役夫七十余万,工程浩大,至秦灭时仍未完工。因其前殿所在地为阿房,故称“阿房宫”。杜牧此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自称有讽喻敬宗“大起宫室,广声色”之意。“赋”是古文中介于韵文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形成于汉代,盛行于六朝。多用铺陈夸张手法,极尽渲染之能事,语言讲究对偶,注重声律,辞藻华丽,富有文采,称为骈赋。唐宋时,它已经趋向散文化,句式参差,长短不齐,多以散代骈,押韵也比较自由,人称“文赋”。

四、讲解第一段:(一)补充解释

1、六王毕,四海一

一:数词作动词,统一。

2、骊山北构而西折

而:表顺接的连词。北、西:名词作状语。走:达。

3、各抱地势

抱:适合,随着。4、盘盘焉

焉:……的样子。

5、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落:量词,座,所。

6、复道行空

行空:横跨半空。

7、不知西东

西东:互文见义,指各个方向。

8、歌台暖响

响:声响,指歌声和乐声。

9、而气候不齐

而:然而。气候:天气(风雨晴雪),指情况。齐:相同。

(二)分析内容。

1、前四个3字句:写出秦始皇一统天下的豪迈气概,也写出阿房宫兴建营造的非同凡响。

2、第二句:从全景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

3、第三四句:写阿房宫依山水而建,突出它利用自然,巧夺天工的气派。

4、第五句:由实写楼阁、廊檐到虚写长桥复道。

5、第六句:用夸张、衬托的手法,借写歌舞的冷暖来陪衬它的宏大宽广。

五、作业:课后自译并背诵第一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第一段:检查翻译、背诵及活用词掌握理解情况。

二、分析第二段。

(一)补充解释:

1、辞楼下殿

辞:离开。下:走下,名词作动词。

2、辇来于秦

辇:名词作状语,坐着辇车。

3、朝歌夜弦

朝、夜: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夜晚。弦:名词作动词,弹弦,奏乐。

4、为秦宫人 为:成为。

5、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绿云:黑发。

6、雷霆乍惊 乍:突然。

7、杳不知其所之也 之:动词,往,到。

8、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收藏、经营:动词作名词,金玉珍珠。

9、齐楚之精英

精英:出类拔萃的人。

10、金块珠砾

块、砾:名词作动词,当土块、当石子。(二)分析内容:

1、第一句:照应“六王毕,四海一”。

2、第三句:写宫人梳妆打扮,着力表现其明艳动人。

3、第四五句:写宫人的凄惨生活,揭示秦始皇生活的骄奢淫逸。

4、第六七句:由写人的被欺辱转而写物

被践踏。

5、小结:写阿房宫里的美人和珍宝,揭露秦朝统治者奢靡的生活,为下文的议论做准备。

三、分析第三段。(一)补充注释:

1、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心:心意,意愿。

2、秦爱纷奢 纷:多,繁华。

3、人亦念其家 念:顾念。

4、奈何取之尽锱铢 奈何:怎么,为什么。

5、多于南亩之农夫 于:比。南亩:田间。

6、多于周身之帛缕

周:全。帛缕:借代衣物。

7、戍卒叫,函谷举 举:被攻占。(二)分析课文:

1、前四句:对比人心事理,质问秦统治者的贪婪与残暴。

2、第五句:比喻、排比,揭露了秦王朝的奢靡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3、第六七句:写“不敢言而敢怒”的“天下之人”同“日益骄固”的统治者进行较量,结果阿房宫成了一片焦土。

4、小结:由描写转入本段的议论抒情,逐渐显示文章旨意。

四、分析第四段。(一)补充注释:

1、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族:名词作动词,族灭。

2、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使:如果。爱:爱护。

3、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递:传递。为:做。

4、谁得而族灭也 得:能够。

5、秦人不暇自哀 哀:哀叹。

6、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鉴:意动用法,以为鉴。

(二)分析内容:

1、第二句:阐明兴亡自取的道理。

2、第四句:申述论据,指出爱民与长治久安息息相关。、第五句:用“后人”委婉地提醒唐统治者不要重蹈覆辙,意味深长。

4、小结: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历史教训,向当世统治者发出警告。

五、总结全文

1、揭示主题:不爱人民的统治者必将导致灭亡。、简要比较《阿房宫赋》与《六国论》、《过秦论》在写法上与本文的异同。

分析:

(1)共同特点是:都以秦与六国的兴亡为论题,都针对当时朝政有为而发,规劝当政者要引以为鉴。

(2)各篇的独创性是:

①贾谊论秦亡,在历史上首先揭示了秦亡的根本原因是“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的道理。

②苏洵论六国之亡,第一次从“六国破灭”的内部因素的角度来立论,对这些内部因素的分析又是全方位的,涉及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多方面,而且处处显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③《阿房宫赋》,可以说是用赋的形式来写议论文,这写法本身就具有独创性;其次,作者选择了一个具体、形象的事物作为立论的角度,把阿房宫作为秦始皇骄奢淫逸的象征,作为秦始皇压榨人民的见证,作为秦王朝覆灭的标志,这种立论的方式更具有特色。

3、名家评析。

这篇文章的一开头就很不平几,请看:“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真是突兀有力,如泰山压顶。读了这四句,使人想起李白的《蜀道难》的开端。想一想,如呆取消了这四个句子,直接以描绘开始,那不但使人觉得平板无力,对于这篇赋的意义也会有所损减。作者不知道花了多少心血,费过何等的

匠心,才锤炼出这十二个字。

这四句话,头两句写出了秦帝国统一天下的气概,接下的两句写的是阿房宫的宏伟规模和建造它的辛苦,上下意义衔接,但两句又各自独立。气魄多么雄伟,意义多么重大!时代的形势,帝王的奢侈和野心,一齐跃然而出。这里面隐含着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的讽刺。

这四句是帽子,扣得紧紧的,然而卷轴展开了宏伟壮丽的画图。规模这么大的一座宫殿,怎样去写它,这确实是一个难题。如果只表面上用一些类似“宏伟”、“壮丽”、“巍峨”、“高耸”等等字眼去形容,就容易空洞,不能给人一个具体的印象。相反地,如果仔细描绘,又难免繁琐,失之于罗列现象。《阿房宫赋》作者的艺术概括力就从这里表现出来。他既不作自然主义的铺陈,又不流于空疏,笔墨不多,却把阿房宫的形象、规模、气魄通过具体描写表现了出来,给读者一个鲜明突出的印象。请看他的描写是如何的壮丽:“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这是概括全貌的写法,读者会从这六句中,想象到这座宫殿的高度和它幅员之广大。先给人一个雄伟的感觉,然后作者就展开具体的描写,参差错落,用十个句子写出了阿房宫里楼阁之胜:“五步一楼……矗不知其几千万落。”接下去,作者凭他的如椽大笔,丰富的想象,优美的文字,极尽描绘之

能事,用短小的四字句,两句连接,一连写了六句。……六句排列巧妙,比喻新颖,音调铿锵,就像流着的泉水一样淙淙作响。在这里,作者分别用两句话状写一个景,而写法又都是第一句写实,但其中也有比喻,第二句就光用比喻来写,以加强第一句的印象。最后两句还以感叹抒情的意味对前四句作了一个小结。再往下当我们读到“歌台暖响……而气侯不齐”这样的一些句予的时候,诗情画意,音乐之美,一齐涌来,令人心胸开阔,榆神爽快,忍不住耍为它拍手叫好。

—臧克家《诗人之赋—读杜牧的〈阿房宫赋〉》

[译文]

六国覆灭,天下统一,蜀郡的山林伐光了,于是造起了阿房宫。(它)占地三百余里,(楼阁高耸)遮天蔽日。(阿房宫)从骊山北麓建起,折而向西,一直通到咸阳。(渭水、樊川)两条河流,滔滔地流入宫墙。五步一座高楼,+步一座亭阁;走廊曲折如宽带回环,屋檐翘起似高鸟啄食;(这些楼阁)各随地势而建,座座通连、檐角交错。盘扭回旋的,屈曲勾折的,像蜂房,像水涡,矗立着,不知它们有几千万座。长桥横卧在水面上,(就如同游龙一般,可是,)没有云彩,怎(会有)蚊龙(腾空)?复道横空而跨,(就好像天上的彩虹,)(可是)不是雨过天晴,怎(会有)虹霓(凌空)?(楼阁)高低错落,令人迷蒙,不辨南北西东。台上歌声温润,洋溢着春天般 的欢乐;殿中舞袖飘拂,充满着风雨交加般的凄冷。(歌舞纷繁不断,欢乐悲戚丛生)一天之内,同一座宫殿之中,(让人感到)寒暖不均,气候不同。

六国的妃嫔宫女,诸侯们的公主、孙女,辞别了(自己国家的)搂阁宫殿,被辇车送到西秦。(她们)日夜弹唱,成了秦皇的后宫之人。(光如)明星闪亮,原来是(宫人们)打开了梳妆镜;(色似)乌云纷扰,原来是(宫人们)一早梳理发鬓;渭水涨起了一层油腻,原来是(宫人们)泼掉的漂满粉脂的洗脸水;烟雾弥漫,原来是(宫人们)点燃椒兰香料在香鼎。疾雷忽然震响,原来是(皇上的)宫车驰过;辗辗车声越听越远,无影无声,不知它驶向什么地方。(宫人们)任何一处肌肤,任何一种姿态,都极尽娇艳美丽,(她们)久久地伫立等待,盼望着(皇上)幸临,得到(皇上)的宠爱;(可是,)有的宫人三十六年从未见到过(皇上)的身影。燕国赵国收藏的珠玉,韩国魏国聚敛的金银,齐国楚国的瑰宝奇珍,多少代,多少年,从(本国)百姓那里劫掠而来,堆积如山;一旦(国家灭亡)不能再占有,统统运进了阿房宫中,于是,把宝鼎视为铁锅,把美玉看作石头,把黄金视同土块,把珍珠看成石子,随地丢弃,秦人看着这些宝物并不怎么爱惜。

唉!一个人的心思,也是千万人的心思(人同此心)呀!奏统治者嗜好繁华奢侈,人

民百姓也都顾念自己的家。为什么搜刮(百姓的财物)一点都不放过,挥霍起来却像泥沙一样随便呢?(甚至)让支承屋梁的柱子,比农田里的农夫还多;让架在屋梁上的椽子,比布机上的织女还多;让(建筑物上)颗颗突出的钉头,比粮仓里的粟粒还多;让参差不齐的瓦缝,比全身丝绸衣服的纱线还多;直的横的栏杆,比全国城郭的围墙还多;嘈杂的笛声琴声,比闹市里的人声还多。(终于)致使天下人心里憋满了愤怒,却不敢说话。暴君秦始皇的心,一天比一天骄横顽固。(待到)戍边的士兵们一声呐喊,函谷关的天险就被攻破,(入关的)楚人一把大火,可惜(富丽堂皇的阿房宫)化成了一片焦土!

篇7:杜牧《阿房宫赋》阅读练习题

木兰庙 杜牧

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①。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②上祝明妃③。

①与画眉,指与女伴一起梳妆打扮。

②拂云堆,古地名,堆上有明妃祠。

③明妃,指舍身报国、出塞和亲的王昭君。

下列对诗歌前两句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作”字传神,既显示了木兰的.特殊身份,又表现出她“弯弓征战”的非凡本领。

B.“画眉”借取《木兰诗》中“当窗理云鬓”的意境,反映了木兰女儿身的特质。

C.梦里,木兰和女伴们一起对镜梳妆,表明她想恢复女儿身,不愿继续“替爷征”。

D.诗人运用现实与梦境结合的手法,使木兰的形象更为丰满,更为真切,运笔巧妙。

诗歌后两句表达了木兰怎样的情感?(2分)

答案:

(2分)C

(2分)(1)思乡之情。(1分)

篇8:《阿房宫赋》练习

一、基础知识(每题4分,共20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突兀(wù)

.i)

殆尽(dà.B.珠砾(lì)

.(nì)

涨腻.C.摽o)

掠(pià.(dǐnɡ)

宝鼎.D.极妍(yán)

.)骊山(lì.

n)廊腰缦回(mà.(lǐ)迤逦.)倚叠如山(dié.(yǔ)仓庾.

(shù)胜负之数.(chī)媸.

(xuán)朝歌夜弦.

()(xiá)

闲暇.解析 A项中“骊”应读lí;C项中“摽”应读piāo;D项中“弦”应读n”。“xiá答案

B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有远略①燕、赵之君,始.A. 速祸焉②始.后得一夕安寝①然.B. ②至于颠覆,理固宜然.①六王毕,四海一.C.②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纷奢,人亦念其家①秦爱.D. 六国之人②使秦复爱.解析 B项,都解释为“这样”。A项,①开始,②才;C项,①统一,②数词;D项,①喜爱,②爱护。

答案 B 3.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②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③骊山北构而西折 ...④不敢言而敢怒 .A.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

D.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解析 ①助词,“的”;②代词,“这些东西”;③连词,表承接关系;④连词,表转折关系。

答案 B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B.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C.骊山北构而西折 .D.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解析 D项中的“族”名词用作动词,灭族、杀尽。其他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

答案 D 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B.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C.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D.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解析 A项,一旦,古义:一天之间,形容时间短;今义:不确定的时间,表示有一天。B项,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同意、能够。C项,经营,古义:指金玉珠宝等物;今义:指筹划、计划或组织。

答案 D

二、阅读精练(33分)(一)阅读《阿房宫赋》第3、4自然段,完成下列各题。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 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的意思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3分)A.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B.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C.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 .D.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解析 其他都为助词,的。答案 B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也”字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A.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B.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C.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D.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解析 其它都为判断句的标志。答案 D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锱铢:古代重量单位。锱、铢连用,极言其细微。B.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

庾:谷仓。.C.戍卒叫,函谷举

举:拔,攻占。.D.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炬:火把。.解析 炬:燃烧,放火。答案 D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后人”含义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A.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B.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C.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D.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答案 C 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唉!一个人的心思,就是千万个人的心思啊。秦朝统治者喜欢繁

()(3分)华奢侈,别人也(都)顾念自己的家啊。(2)假使秦国也能爱护六国的老百姓,就可以传递三世乃至万世而做君王,谁能够灭亡(他们的)族呢?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杜牧,字牧之,京兆人也,善属文。初未第,来东都,时主司侍郎为崔郾,..

①太学博士吴武陵进谒曰:“侍郎以峻德伟望,为明君选才,仆敢不薄施尘露!..

②向偶见文士十数辈,扬眉扺掌,共读一卷文书,览之,乃进士杜牧《阿房宫赋》。....其人,王佐才也。”因出卷朗诵之,郾大加赏。曰:“请公与状头!”郾曰:“已得人矣。”曰:“不得,即请第五人。更否,则请以赋见还!”辞容激厉。郾曰:.“诸生多言牧疏旷不拘细节,然敬依所教,不敢易也。”后又举贤良方正科。沈..传师表为江西团练府巡官,又为牛僧孺淮南节度府掌书记。拜侍御史,累迁左补阙,历黄、池、睦三州刺史,后迁中书舍人。牧刚直有奇节,敢论列大事,指陈利病尤切。卒年五十,临死自写墓志,多焚所为文章。诗情豪迈,语率惊人。识.者以拟杜甫,故呼“大杜”、“小杜”以别之。

(《唐才子传·杜牧》)【注】 ①薄施尘露:效微薄之力。尘露,比喻微小的贡献。②进士:唐代凡参加礼部考试者均称“进士”。

1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牧,字牧之,京兆人也,善属文 ..属文:阅读分析文章。B.太学博士吴武陵进谒曰 .谒:拜见。

C.扬眉扺掌,共读一卷文书 ....扬眉扺掌:眉飞色舞,拍掌称快。D.然敬依所教,不敢易也 .易:改动。

解析 属文:写文章。答案 A 12.对下列加点的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峻德伟望教侍郎以然敬依所..

则请以赋见还为文章 多焚所..A.两个“以”用法相同,两个“所”用法不同 B.两个“以”用法相同,两个“所”用法也相同 C.两个“以”用法不同,两个“所”用法相同 D.两个“以”用法不同,两个“所”用法也不同

()(3分)

()(3分)

解析 以:因为/把;所:与后面动词组成名词性词语。答案 C 1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杜牧当初在京城参加科举考试,没有考中,只好流落到东都。B.主司侍郎崔郾和太学博士吴武陵发现了他的才华,一起推荐了他,让他参加了正科考试。

C.杜牧因政绩突出,多次升迁,曾担任三个州的刺史。

D.杜牧因其诗情豪迈,语言直率惊人,和杜甫的风格相似,被后人称为“小杜”。

解析 “一起推荐了他”理解不对,是吴武陵向崔郾推荐了杜牧。答案 B 14.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时主司侍郎为崔郾。(2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其人,王佐才也。(2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识者以拟杜甫。(2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当时主司侍郎是崔郾。(2)这个人有辅佐君王的才能。(3)认识他的人都把他比做杜甫。【参考译文】

杜牧,字牧之,是京兆人,善于写文章。开始时参加科举考试未中,流落到东都,当时主司侍郎是崔郾,太学博士吴武陵向崔郾推荐说:“您因为德高望重,替明君选才,我敢不尽力作点贡献!前几日偶尔见十几个文士,眉飞色舞,拍掌称快,共同阅读一卷文章,我看后,是进士杜牧写的《阿房宫赋》。这个人有辅佐君王的才能。”趁机拿出文章朗诵起来,崔郾大加赞赏。(吴武陵)说:“请您给他第一名!”崔郾说:“已经有别人了。”(吴武陵)说:“不行,就给第五名。还不行的话,就把赋还给我!”言辞面容很严肃。崔郾说:“许多人都说杜牧行为自由,不拘细节,然而我尊重你的建议,不敢再改了。”后来又举荐贤良才参加正科。沈传师上表请杜牧担任江西团练府巡官,又担任牛僧孺淮南节度府掌书记。升迁为侍御史,多次升迁为左补阙,曾担任黄、池、睦三州刺史,后来升中书舍人。杜牧刚直有奇节,敢议论国家大事,指陈利弊特别中肯。死时五十岁,死前自己撰写墓志,焚烧了所写的许多文章。因他诗情豪迈,语言率直惊人。认

识他的人都把他比做杜甫,故称“大杜”“小杜”来区别他们。

三、语言表达(7分)15.依照画线句,续写一句话,要求与画线句句式一致,语意连贯。(4分)读杜牧的诗,像欣赏一件古玩,既有爽目清新的情趣,又有古朴凝重的风貌。我喜欢杜牧,喜欢他诗文中显现的隽永灵秀的情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时应该深入了解杜牧及其诗作,写出喜欢的理由,并且还要对应画线句前的句子的含意,保持与画线句的句式一致。

答案(示例)我喜欢杜牧,喜欢他诗文中流露的忧国忧民的沉思。

16.下面是某校宣传栏上的一段以“感恩”为主题的文字。请你根据上下文,在横线上仿写出恰当的句子。(3分)诗人说:花朵把春天的门推开了。面对“感恩”这个话题,我们认为—— 感恩把和谐的门推开了,和谐则把生活的门推开了;只要你用心倾听花开的声音,生活到处都是和谐的乐章。

感恩把幸福的门推开了,幸福则把未来的门推开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恩把温暖的门推开了,温暖则把情感的门推开了;只要你用心倾听水流的声音,情感到处都是温暖的节拍。

篇9:阿房宫赋练习试题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现在陕西西安)人。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他“杜樊川”。杜牧历任左补阙、膳部、比部员外郎,官至中书舍人。杜牧诗歌创作成就最大,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人们将他和杜甫比,因而称他为“小杜”;他的诗作和李商隐齐名,他俩又被称为“小李杜”。

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这时的唐王朝已是大厦将倾,摇摇欲坠。唐敬宗李湛年少即位,好游猎,务声色,大兴土木,不理朝政。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一文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

赋:是古文中介于韵文之间的一种特殊文体。它是由《诗经》、《楚辞》发展起来,《诗经》是“赋”的远源,《楚辞》是“赋”的近源。到汉代就形成了一种特定的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文心雕龙?诠赋》。它铺陈文采,描写事物,以抒写情志,重视辞藻和押韵,以铺陈、对比、对偶、夸张等传统技法为主,文章显得整齐和谐,清新流畅而又具有磅礴的气势。唐宋古文化运动兴起,一些文人用古文的方法写赋,使之由骈俪趋 向散文化,称为“文赋”以区别于六朝的“骈赋”以及唐代用来科举考试的“律赋”。杜牧的《阿房宫赋》被 视为初期文赋的典范之作。

这是一篇借古讽今的赋体散文。作者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报,表现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的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

西汉的扬雄提出了“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的著名论断。扬雄认为赋的共同特点是词彩华丽,而在内容上却有着“则”与“淫”的区别。他把片面追求形式的赋称为“辞人之赋”,其特点是雕绘铺陈的泛滥(淫);把注重社会内容、有讽谏意义的赋称为“诗人之赋”,其特点是符合儒家的诗教原则。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来衡量,杜牧这篇赋是典型的“诗人之赋”,它在“丽”的同时,也体现了“则”的精神。杜牧这篇《阿房宫赋》之所以能流传千古,正在于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二)内容分析

第1段,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

开篇先用四个三字短句领起,章节紧凑,气势不凡,达到了先声夺人的效果。这十二个字,既写出了秦始皇一统天下的豪迈气概,也写出了阿房宫兴建营造的非同凡响。接下来从全景到本体构筑,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勾勒出阿房宫占地广阔、凌云蔽日的宏伟气势,给人一个总体的印象。“骊山北构而西折”四句,写阿房宫是依着山势、就着水流而修建的,仍然实出了它利用自然、巧夺天工的气派。以下由写渭水和樊川的“流入宫墙”,自然地过渡到写阿房宫的建筑特点。其中实写了楼阁、廊檐,描绘得细致入微;虚写了长桥、复道,想象得神奇瑰丽。然后用夸张和衬托的手法,借写歌舞的冷暖,描述阿房宫“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的怪现象,陪衬出它的宏大宽广。

第2段,写阿房宫里的美人和珍宝,揭露秦朝统治者奢侈的生活,为下文的议论设伏。

先写“纪嫔媵嫱”的由来,说明是“六王毕,四海一”的结果,照应篇首。作者一连用了“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等六组排比句式,写宫人梳妆打扮、“缦立远视,而望幸焉”的凄惨生活。镜如明星,鬟如绿云,“弃脂”涨渭水,焚椒兰成烟雾……这些生动的描写,既表现了宫女命运的悲惨,也揭示了秦始皇生活的骄奢淫逸。“燕赵之收藏”以下,由写人的被欺辱转而写物的被践踏。在这里,原来六国珍藏的玉石金鼎,像土块、铁锅一样堆弃着,“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第3段,由描写转为议论,显示出作这篇赋文的本意。

先以“嗟乎”发为感叹,对比人心事理,指出“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进而质问道:“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接着,用了六组“使……多于……”的比喻句排比,尽情地揭露了秦王朝的奢靡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经过重重铺垫,笔锋一转,让“不敢言而敢怒”的“天下之人”同“日益骄固”的统治者进行较量,结果阿房宫成了一片焦土。

第4段,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历史教训,向当世统治者发出警告。

作者连续慨叹,情不能禁。“呜呼”之后提出论点,阐明兴亡自取的道理;“嗟夫”以下申述论据,指出爱民与长治久安的息息相关。最后,用“后人”的委婉称谓,提醒唐统治者不要重蹈亡秦的覆辙,意味深长。

(三)写作特点

1.想象、比喻与夸张

阿房宫毁于战火,其形制如何,无人能够说清,这给作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空间。可以说,杜牧在这篇赋中艺术地再造了阿房宫。无论是对楼阁廊檐的工笔细刻,还是对长桥复道的泼墨挥洒,都是出自想象。这些奇特的想象不但不给人以造作之感,反而能带动人沿着他开辟的路径走下去,在头脑中活现当年这座宫殿的盛况。这种效果的取得,和本文运用生动的比喻、大胆的夸张有直接关系。如“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一段出于想象,既是比喻,也是夸张,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2.描写、铺排与议论

从整体结构来看,本文前两段以描写为主,后两段以议论为主。前面的描写是为后面的议论作铺垫的。但是,无论描写还是议论,都大量采用了铺排的手法,叙事言情,极尽其致,造成了夺人的气势,令人耳目一新

3.骈句散行,错落有致

本文发挥了骈文的某些长处,如铺排、对偶、押韵等,但也大量使用单句散行,增强表现力。如,在用了“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勾心斗角”六个四字句后,接以“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一个散行的长句。这样,句子整散结合,长短不拘,节奏鲜明,更富于表现力。

【模拟试题】

(答题时间:40分钟)

一.基础练习:

1.下列加点实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六王毕,四海一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B.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C.奈何取之尽锱、铢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

D.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2.下列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盘盘焉,囷囷焉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B.骊山北构而西折 谁得而族灭也

C.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

D.多于九土之城郭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下列加点词语含义与现在相同的一组是()

① 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②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③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④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⑤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⑥ 用之如泥沙

⑦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⑧ 多于市人之言语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③⑤⑥⑧ D.②③⑥⑦

4.选择正确的义项

(1)一

① 六王毕,四海一()

②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③ 黄鹤一去不复返()

④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⑤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A.一旦 B.专一 C.统一 D.数词 E.全部,都

(2)焉

①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② 或师焉,或否焉()

③ 且焉置土石()

④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⑤ 焉用亡郑以陪邻()

A.助词无义 B.兼词“于之” C.什么 D.哪里 E.……的样子

5.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B.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C.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D.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6.译文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王子皇孙,辞别(六国的)楼阁宫殿,被撵到秦国

B.明星荧荧,开妆镜也——(光如)明星闪亮,是(宫人)打开梳妆的镜子

C.一肌一容,尽态极研——任何一部分肌肤,任何一种姿容,都娇媚极了

D.金块珠砾——把黄金看作土块,把珍珠看作石子

二.阅读下段文字,回答有关问题: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7.本段文字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

答:、、8.本段文字从哪些角度来描写了阿房宫的特点?

答:

9.对本段文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段文字突出了阿房宫的雄伟壮观。

B.长桥卧波,未云何龙是指长桥卧在水上,没有云怎么(出现)了龙?形容长桥似龙。

C.“歌台暖响,春光融融”是指在春光明媚的时候,人们在阿房宫唱歌,就像春光那样融和。

D.“舞殿冷袖,风雨凄凄”是指人们在殿中舞蹈,舞袖飘拂,如同风雨交加那样寒冷。

三.阅读下文完成10—13题: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0.下列两句中的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②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A.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不同。

B.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也不同。

C.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也相同。

D.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相同。

11.文中对以下词语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 锱铢:极言贵重的东西;

② 南亩:泛指农田

③ 九土:即九州,指全国;

④ 呕哑:难听的音乐

⑤ 独夫:孤单的人;

⑥ 戍卒:指陈胜、吴广等起义者

⑦ 楚人:指刘邦;

⑧ 焦土:指阿房宫被烧毁

A.①④⑤⑦ B.②③⑥⑧ C.①③⑤⑧ D.②④⑥⑦

12.根据文意“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 哀之;后人② 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③ 而复哀后人④ 也”句中四处“后人”之所指是()

A.①②相同,都指秦以后的人;③是指当时的唐人(如杜牧);④是指秦人;

B.①②④相同,都是指唐人;④是指唐以后的人;

C.①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②④相同,都是指唐以后的人;

D.①④相同,都是指唐人(如杜牧),②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

13.对上述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

B.第一段还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

C.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

D.第二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

四.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4—15题:

过骊山作 杜牧

始皇东游出周鼎,刘项纵观皆引颈。

削平天下实辛勤,却为道旁穷百姓。

黔首不愚尔益愚,千里函关囚独夫。

牧童火入九泉底,烧作灰时犹未枯。

14.请分别从贾谊的《过秦论》和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找出与划线句内容相一致 的句子: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简要概括分析本诗的主旨和立意:

【试题答案】

一.1.C 2.D 3.C 4.(1)CDAEB(2)EADBC

5.B 6.A

二.7.对偶、比喻、夸张

8.来由、面积范围、自然条件、本体构筑

9.C

三.10.B 11.B 12.B 13.C

14.①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②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古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上一篇:被珍藏的感恩作文600字下一篇:慈爱的母亲35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