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环流试题及答案

2024-05-22

大气环流试题及答案(精选7篇)

篇1:大气环流试题及答案

任何行星上,只要其上空有大气,就应该有大气环流。何谓大气环流?就是行星大气一方面从太阳电磁辐射中接收热量,一方面把自身的部分热量发射到行星际空间。在收与发的过程中,一些区域常年温度高,气压低,形成低气压,另一些地区常年温度低,气压高,形成高气压。气压的高低不同,导致大范围的大气流动,这就是大气环流。

地球上有三种环流。首先是信风,就是地球低纬度地区的一种大气环流。它相当稳定,按时前来,决不轻易失信,因此叫做信风。古代商人利用它推动风帆飘洋过海,从事贸易活动,因此又称贸易风。除了信风,在南、北两半球的大气中各有两个环流圈,分别位于中纬度地区和两极地区。此外,在地球对流层上层或平流层内还有强而窄的气流(称为急流),对整个大气环流起发动机作用,将低纬度地区的暖空气推向高纬度,将两极地区的冷空气向低纬度地区输送。

这三种环流在火星上都有。不过,太阳辐射在火星表面造成的响应与地球不同,火星表面上夏季最热的地方不在赤道,而在夏季半球(即处于夏季的半球)的热带和亚热带,因此火星上夏季环流圈不是像在地球上那样分布在赤道两边。此外,火星大气里还有两种特有的环流。一是热潮风,它是火星上的昼夜温差驱动,沿火星天空中太阳运动的方向传播。二是凝致流动,是二氧化碳季风性凝结形成的。在火星冬季半球高纬度地区,二氧化碳会冻结成干冰。这样,火星冬季半球高纬度地区的气压就比别处低。高气压地区的大气向低气压地区流动,就形成一股强劲的环流,将热量和质量向极冠区转移。这股环流就是凝致流动。

在金星上虽然没有像地球、火星上那样的环流,但大气中有从东向西流动的高速大风,风速由行星表面向上逐渐增加,表面风速为每秒l米,云顶风速可达每秒100米。以每秒100米速度前进,4天可以环绕金星一周,所以此风被称为四日风,四日风的能源是什么?是怎样产生的?至今还是谜。

(选自《大自然探索》)

6.下列有关大气环流成因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星上的大气由于不同地区气压的高低不同,而导致的大范围的大气流动。

B.行星大气在接收和发射热量的过程中,造成不同区域常年温度高低不同,而导致气压的高低不同,最后形成大气的流动。

C.地球上的对流层上层或平流层内有强而窄的气流,它将低纬度地区的热空气推向高纬度,将两极地区的冷空气向低纬度地区输送。

D.火星上夏季环流圈不是像在地球上那样分布在赤道两边,是因为太阳辐射在火星表面造成的夏季最热的地方不在赤道,而在夏季半球(即处于夏季的半球)的热带和亚热带。

7.下列关于地球上三种大气环流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信风,就是地球中低纬度地区的一种大气环流。它相当稳定,按时前来,决不轻易失信,因此叫做信风。

B.地球南北两半球的大气中有两个环流圈,分别位于中纬度地区和两极地区。

C.古代商人利用地球低纬度地区的大气环流推动风帆飘洋过海,从事贸易活动,决不轻易失信,因此又称贸易风。

D.急流是地球对流层上层或平流层内的强而窄的气流,它对整个大气环流起发动机作用。

8.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夏季半球的热带和亚热带,是火星表面接收太阳电磁辐射热量最多的地方。

B.热潮风由火星上的昼夜温差驱动,它沿火星天空太阳运动的方向传播,是火星大气里一种特有的环流。

C.在火星夏季半球的高纬度地区,二氧化碳会冻结成于冰,从而造成高气压地区的大气向该地区流动,形成一股强劲的环流。

D.凝致流动,是二氧化碳季节性凝结形成的一股强劲的环流,它将热量和质量向火星极冠区转移。

参考答案:

6.D 7.D 8.C

篇2:大气环流试题及答案

1.(•湛江一模)下列地区相比较,地膜覆盖的保湿、保温、保土作用最显著地是( )

A.北方地区 B.西北地区

C.东北地区 D.青藏地区

解析:西北地区比较干燥,地膜覆盖可以防止水分过度蒸发,防止风力侵蚀搬运作用。

答案:B

2.(2014•肇庆调研)人类活动会引起温室效应增强,温室效应增强的原因是大气( )

A.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增强

B.射向地面的辐射增强

C.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强

D.射向宇宙空间的辐射增强

解析:温室效应就是二氧化碳的物质增多,过多吸收地面辐射增温,反射回地面的辐射增多,保温作用强。

答案:B

读下图,完成3~4题。

3.上述图中纬度相同的四地,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

A.a B.b C.c D.d

4.导致上题中昼夜温差最小的作用是( )

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②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

③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解析:昼夜温差的大小和地面的性质及大气保温作用的强弱有关,陆地和海洋的比热容不同,海洋的比热容较大,增温降温都缓慢,昼夜温差小,阴天和晴天相比,多云的白天大气的逆辐射作用和多云的夜晚大气的保温效应要强,也会使昼夜温差减小,所以有云的海平面的昼夜温差是最小的。

答案:3.D 4.C

5.下图中,不能正确表示热力环流的是( )

答案:C

6.图中a、b、c、d四点,气压值最低的是( )

A.a B.b C.c D.d

答案:C

7.读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示意图,完成(1)~(4)题。

(1)将图中①~④所代表的内容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

(2)对地面有保温作用的序号是________。

(3)由图可知,大气吸收的④要多于大气直接吸收的①,这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运用上述示意图,说明非洲撒哈拉沙漠地区昼夜温差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太阳辐射、地面、大气的相互关系。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推出①~④的含义。结合图示相互关系可得①是太阳辐射,②是大气辐射,③是大气逆辐射,④是地面辐射。

答案:(1)太阳辐射 大气辐射 大气逆辐射 地面辐射

(2)③ (3)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

(4)沙漠白天天气晴朗,大气逆辐射作用弱,气温高;夜晚天气晴朗,大气的逆辐射作用弱,气温低,所以昼夜温差大

一、选择题

1.大气透明度是指太阳辐射透过大气的程度。读我国大气透明度空间分布示意图,影响其分布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气温 B.地势

C.土壤 D.植被

解析:根据我国大气透明度空间分布示意图分布特点,我国大气透明度大的地区主要在青藏高原上,大气透明度低的地区主要在东部平原地区,因而影响其分布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地势。

答案:B

热岛强度是指中心城区比郊区气温高出的数值大小,下图是某大城市热岛强度日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2~3题。

2.有关该城市热岛强度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晴天热岛强度一直高于阴天

B.阴天不存在热岛效应

C.晴天正午时,热岛强度最大

D.晴天时,热岛强度会出现两个峰值

解析:根据提示“热岛强度是指中心城区比郊区气温高出的数值大小”和图示,可知晴天热岛强度大部分高于阴天但不是一直高于阴天,阴天也存在热岛效应,晴天时,热岛强度在8时左右最大,在16时也会有一个较大值,即可知晴天时,热岛强度会出现两个峰值。

答案:D

3.对城市热岛强度成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城市绿化越好,热岛强度越高

B.上午8时的峰值与人流、车流高峰期有关

C.地势低洼的地区,热岛强度较小

D.热岛强度仅受天气状况影响

解析:城市绿化越好,热岛强度越弱,地势低洼的地区,空气不易扩散,热岛强度较强,上午8时的峰值是人流、车流高峰期,使城市气温偏高,加强了城市热岛强度,所以热岛强度不是仅受天气状况影响。

答案:B

近年来,山东已成为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之一。根据下图和所学知识完成4~5题。

4.大棚中生产出来的蔬菜质量略逊于自然状态下生长的蔬菜,原因是大棚中( )

A.光照太强

B.热量不足

C.日温差较小

D.年温差较小

5.在冬季为了保温,菜农一般在傍晚往大棚内洒水,其原理是( )

A.增强地面辐射

B.增强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反射

C.增强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

D.增强地面保温

解析:第4题,塑料大棚使晚上大棚内的温度不会太低,日较差相对较小,而晚上温度高,蔬菜的呼吸作用比较强,消耗的能量比较多,不利于营养物质的积累。第5题,在大棚内洒水,增加空气湿度,有利于空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

答案:4.C 5.C

6.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纬度相当,但青藏高原比四川盆地气温日较差大得多,原因是青藏高原的( )

①地势高,离太阳近②太阳高度角小得多 ③云层厚,而且夜长 ④地势高,空气稀薄 ⑤白天太阳辐射较强 ⑥夜晚大气逆辐射较弱

A.①②④⑤⑥ B.③④⑤⑥

C.④⑤⑥ D.①④⑤⑥

答案:C

7.低层大气(对流层),平均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 ℃。其原因是离地面愈高( )

A.获得的地面辐射愈少

B.空气愈稀薄

C.获得的太阳辐射愈少

D.气压愈低

答案:A

8.火山灰云团可能使当地夜晚气温升高,其原理反映在下图中相应的数字编号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C

下面甲、乙两图分别表示北半球某滨海地区某日海陆上空大气运动和海陆气温变化情况。据此完成9~10题。

9.由图乙可推知图甲出现的时间约为( )

A.16时至次日8时 B.8时至16时

C.18时至次日6时 D.6时至18时

10.图甲1、2、3、4四处中气压最低的是( )

A.1处 B.2处 C.3处 D.4处

解析:第9题,图甲的气流方向显示,此时,海洋气温高于陆地气温,据此在乙图中找出符合要求的时段为16时至次日8时。第10题,由于气压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同一水平面上,气流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故3处气压最低。

答案:9.A 10.C

11.下列热力环流图示,画法正确的是( )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答案:B

二、综合题

12.读图(a、b表示等压线),完成(1)~(4)题。

(1)由图可知,图中B处温度比C处________(填“高”或“低”)。

(2)A、B、C、D四处气压按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_。

(3)画出大气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运动。

(4)如果该图表示海陆间白天的热力环流,则B、C中昼夜温差小的为______________。

答案:(1)低 (2)B>C>D>A

(3)图略(大气流动方向为A→B→C→D→A) (4)B

13.我国南海一滨海城市的学校开展了“海陆风的现象及其影响”地理课题研究。以下是这组学生的研究报告,请根据你所学的知识协助他们完成这项工作。

“海陆风的现象及其影响”研究报告

(1)海陆风是滨海地区在一天之中,由于________的差异,风向以________为周期,随昼夜交替而转换。

(2)完成海陆风气流(箭头)示意图。

(3)下面是调查获得的数据(完成下列数据分析,得出研究结论)。

各月平均海陆风的天数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年

海陆风 2.3 2.6 2.1 5.0 7.0 12.6 10.7 13.7 9.7 9.3 3.7 2.3 81.0

数据分析的结论:

一年中海陆风出现的天数,因季节而异。从表中可知,________(季节)最少。最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强盛,从而“掩盖”了昼夜的海陆风。

(4)分析海风对该滨海城市气候带来的影响。

解析:本题组借助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将之迁移到海陆风中去,以当前较为流行的研究性学习的形式进行考查,代表了新课标的命题思想。解题时要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入手,分析出海、陆之间的温度差异,从而判断出气压差异,再得出近地面的风向。

篇3:大气环流试题及答案

关键词:青藏高原;季风;大气环流;全球气候

一、青藏高原对东亚大气环流的影响

(一)青藏高原对对流层下层风场的动力作用

冬季,北半球的西风带南移,控制我国广大地区的上空。由于高大的青藏高原的存在,使得西风气流因地理因素产生南北分支。南支气流通常会在青藏高原西南部形成强劲的高原西北气流,使得南亚地区西北部气候比较干燥,而这股气流经过高原南侧时,又会变成西南气流,西南气流又会继续向东北方向运动,进而影响我国云贵高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我国江南地区每年的“暖冬”天气的形成就与这股南支暖性气流有关。北支线一般在高原西北地区形成湿度很大的西南气流,给新疆中都地区和青藏高原北部带来降水,减轻新疆地区的干旱程度。当这股北支气流经过新疆北部地区后与南下的极低气流汇合,形成冬季常见的西北气流。最后这两股高原南北气流会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进行汇合向东亚地区运动,这就形成了所谓的北半球强劲的西风带。

(二)青藏高原对东亚大气环流的屏障作用

青藏高原不仅阻止西来的天氣系统东移,并且阻挡着西部地区对流层下层冷暖气流的交流。冬季阻挡了冬季风的南下,使南侧的印度比同纬度的其他地区温度高,气压低。并且对西来气流下层冷暖气流的合成进行阻挡。在冬季会将南下的冬季风进行阻挡,使得高原地区南侧的印度气温会高于其他同纬度地区。同时也阻挡了西风带气压直至该气压消亡或减弱,在其东侧的四川盆地的气流运动较小,没有强劲的风力。蒙古高压的形成受高原北侧冷空气堆积的影响,而新疆地区的干旱原因主要由于高原阻挡了印度洋细润气流的进入,使得新疆地区成了非常少有的少雨或无雨区。在夏季高原将西南季风阻挡使其不能进一步北上,印度大量暖湿洋流停留在高原东南侧和南亚东北地区,使得这部门地区降水加剧,还有不部分会进行北上,给我国华南、华中等地区带来强降雨。

(三)青藏高原的热力作用影响东亚大气环流

青藏高原夏季的加热作用,使中下层大气产生强烈的辐合,而高空大气产生巨大的辐散,形成强大的、稳定的、范围极广的高温高压中心。

青藏高压是夏季大气环流中的一个重要的系统,从而影响东亚大气环流,它对我国东部地区的旱涝有一定的影响。伴随着高原热力因素的影响,使得南亚高压偏离高原上空向中国东部平原地区以东,给高原东部地区带来大量降水。当它的位置偏北,则华北多雨、偏涝,华中干旱;当它的位置偏南,长江中下游地区多雨、偏涝,华北干旱;当它的位置偏西,则长江中下游、川东及贵州多雨,而川西与华北少雨;当它的位置东移,同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重合,则造成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结束,伏旱开始。

二、青藏高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地球系统中大气圈质量最小但其运动速度也最快,而且存在于地球的各个角落空间,对地球圈的大气环流产生了巨大影响。高燕对大气影响的主要作用的气候天气的影响,下面将对主要影响进行分卡分别论述。

(一)高原季风形成及其对高原地区气候的影响

众所周知,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以大约6.5℃/km的递减率下降,因此随着高原隆起,广阔的高原面上地面气温自然会较该地区隆起前降低。据推算,目前高原上的年平均气温比上新世晚期低12~20℃。根据国内外研究数据显示,青藏高原地区的隆起使得该地区冬季气温比未隆起前降低13℃,而在夏季7月气温比之前降低了20℃,还促使夏季降水增加。可见,青藏高原的隆起不仅造就了全球最高的一个巨型构造地貌单元,同时也形成了一个独特的高原气候区。

(二)影响新生代以来的全球气候变冷

在早起的研究中,有学者认为全球变冷与造山运动有着很大的关系,冰期的出现也是其造成的。但近年来,一些国内外学者又提出了新生代构造隆起对气候变化产生影响的假设,认为青藏高原的隆起对大气、海洋环流、风化侵蚀、CO2浓度降低等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高原隆起还影响到全球气候的变冷,主要由于高原的抬升使的地面气温降低变冷,同时大范围的大地隆起使部分地面进入冰冻期,形成高原大范围的冰雪覆盖,通过反射作用进而影响到全球气候。两一个原因是由于青藏高原的抬升通过一些间接的生化反应,使得高纬度地区气候变冷。在高原地带,常年风化促使地表硅酸盐矿物质因吸收大量空气中的CO2生成了碳酸钙,从而使大气中的CO2含量降低,进而使得气候变冷扩至到全球范围内。

(三)北半球中纬度干旱气候的发展影响

大量的地质证据揭示了亚洲中部及北美内陆自晚新生代以来气候在向着干旱化方向发展。现代高原气象学研究表明,由于过山气流的动力性绕流以及夏季高原上升气流在高原外围的补偿性下沉,使得包括中亚和我国西北在内的高原邻近地区的干旱气候变得干燥。近年的很多数值实验也印证了中纬度干旱气候是受到青藏高原的影响,Broccoli与Manabe在这项工作中最为突出。他们利用一个具有较高分辨率的GCM,通过有、无地形试验的对比分析表明,地形强迫形成的驻波槽的上游为中纬度干旱区,因为这些地区抑制了风暴扰动的发展。与经向分布的落基山地形引起的西风气流强迫上升及其随后的下沉相联系的“雨影”效应,是造成北美内陆干旱的重要原因。由于夏季西风带的北撤,致使在欧亚地区的西风带主流基本上遇不到青藏高原。中亚的干旱是由青藏高原通过激发夏季风环流而影响的,即与低层相对干燥的气旋式流动、中亚的下沉气流、风暴路径的北移都有着密切的关联。

三、 结语

青藏高原的形成是由于全球地质构造运动引起的,而目前全球性气候格局与高原的隆起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如亚洲季风体系、北半球大气环流以及高原冰川的建立于形成都受到青藏高原隆起的影响。因此,加强对青藏高原气候特征的科学分析研究,将成为目前全球性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马耀明,胡泽勇,田立德等.青藏高原气候系统变化及其对东亚区域的影响与机制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14,

[2]谢冰晶,程捷,田明中等.浅析青藏高原隆升对第四纪的气候及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冈底斯中段为例[J].地质与勘探,2011,47(1):121-132.

[3]齐冬梅,李跃清,李英等.夏季青藏高原东部大气热源变化及其对相邻区域气候的影响[J].干旱气象,2010,28(2):113-120.

篇4:高中地理大气环流教案

知识目标:

1.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模式。

2.了解1月、7月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

3.掌握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4.了解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关系。

能力目标:

1.运用对比、类比方法,在三圈环流示意图上理解、识记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特点。

2.读“亚洲季风”图,会分析季风的形成,特别是东亚、南亚季风形成的区别。

3.读1月、7月海平面等压线图,分析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

德育目标:

1.通过三圈环流的学习,了解大气环流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影响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的形成,认识地理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2.理解我国的气候深受季风环流的影响,从而能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教学重点

1.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成因、对气候的影响。

2.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受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高低压中心名称、所在位置、成因及冬夏季风的关系。

教学难点

1.三圈环流形成的动态过程。

2.季风环流形成,东亚与南亚季风的区别。

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一边引导启发,一边画板图和读图讲授有助于学生理解本课难点。

2.讲授要循序渐进、前后呼应、步步深入,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最终促使学生对本节课知识要点的理解和有效地掌握。

教具准备:投影仪(片)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大气时刻不停地运动着,运动的形式和规模复杂多样,既有尺度很小的局地性运动,像上节课我们所学内容可以说是小尺度的大气运动,也有规模很大的全球性运动。那么,全球性的大气运动又是怎么样运动?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2.4全球性大气环流”(板书)

新课教学:

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常称为大气环流。大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主要形式,它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有重要作用,也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本节课主要讲述典型意义的两种环流形式: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下面我们先来学习三圈环流。

一、三圈环流(板书)

为了简化起见,假设大气是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的,而且不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此时,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间的受热不均。因而在终年炎热的赤道地区,大气受热膨胀上升;在终年严寒的两极地区,大气冷却收缩下沉。这样,在高空,赤道形成高气压,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指向极地,大气由赤道上空流向两极上空。在近面,赤道地区形成低气压,两极形成高气压,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指向赤道,大气由两极流回赤道。因此,在北半球,赤道和极地之间形成了单圈闭合环流。如图。

1.全球大气运动——单圈环流(板书)

但实际上赤道与极地间的这种闭合环流是不存在的,因为地球时刻不停地自转着,大气一开始运动,马上就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三圈环流。

2.全球大气运动——三圈环流(板书)

由于地球时刻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着,此时仍然假设地表性质均一,则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以北半球为例,说明此时大气运动情况。

赤道地区上升的暖空气(画箭头①),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由赤道上空向北流向北极上空(南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由南风逐渐偏转成西南风(画箭头②),到30°N附近上空时,风向偏转到与等压线平行,变成了西风。这样气流就不能继续向北流向北极,而是变成自西向东运动了。由于赤道地区上空的空气源源不断地流过来,又不能继续北进,便在30°N附近上空堆积,空气密度加大产生下沉气流(画箭头③),这样使得低空气压增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在低空,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是由副高指向赤道低气压带,大气在向南流动过程中逐渐向右偏转,形成了东北信风(画箭头④)。这样在赤道与30°N之间形成一个低纬度环流圈。

(1)低纬环流(板书)

近地面,副热带高气压带一部分气流向赤道低压带流去。另一部分气流向北流,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由南风逐渐向右偏形成西南风,也叫盛行西风(画箭头⑤)。与此同时,从极地高气压带向南流的气流,逐渐向右偏形成东北风,又叫极地东风(画箭头⑥)。盛行西风与极地东风这两支冷暖不同的气流,在60°N附近相遇,形成上升气流,在低空形成副极地低压带。上升气流到高空,一部分流向副热带高气压带上空(画箭头⑦)为补充副热带高气压带下沉气流的来源(画箭头⑧)。这样在30°N与60°N之间形成一个中纬环流圈。

(2)中纬环流(板书)

北纬60°附近的上升气流,另一部分流向极地上空(画箭头⑨),补充极地高气压带下沉气流(箭头⑩)。这样在60°N与极地之间形成一个高纬环流圈。

(3)高纬环流(板书)

在南半球,同样存在着低纬、中纬、高纬三个环流圈。由于南半球的地转偏向力使气流向左偏转,所以环流的方向与北半球不同。

这样,在近地面,全球共形成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投影图)

7个气压带即:赤道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和南、北半球的极地高气压带。

在气压带之间的风带为:南、北半球的低纬信风带,南、北半球的中纬西风带,南、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

问:赤道低气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形成有何不同?极地高气压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成因有何差异?

赤道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是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运动而形成的,所以是由热力原因形成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是大气运动所引起空气质量的变化而形成的,因此,这两气压带是由动力原因形成的。

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导致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读图2.17)。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气压带、风带在一年内有规律地南北移动,常使同一地区在不同季节出现完全不同的天气、气候状况。

承转:上述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是不考虑海陆分布和地形影响的理想模式。实际上,地球表面并不是均匀的,由于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大气环流实际情况比理想模式要复杂得多。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二、海陆分布与大气环流的影响(板书)

请同学们先读图2.18“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和图2.19“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分析一下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分布有何不同特点?

从图上可以看出,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基本上沿纬向呈带状分布,特别是南纬30°以南的地区,而北半球气压带则断裂成块状,特别是亚洲与太平洋地区气压带被_为一个个范围很大的高压区和低压区。

问:为什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上南北半球的气压分布有这样的差异?

投影世界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图,对照1月和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就可以看出这是因为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北半球的陆地面积显著增大,而且海陆相间分布的缘故。

问:海陆性质不一样又是怎样影响气压分布的?

在河里或海、湖里游泳的人,都有这个体会。盛夏的中午,如果你躺在岸边沙滩上会感到热乎乎的,而在水里却是温和的;冬季恰好相反。这主要是因为海水的比热比陆地大的缘故。在同样的太阳照射条件下,海水温度变化比陆地要缓慢得多。夏季,大陆上的气温比海上气温高得多,形成热低压;冬季,大陆上的气温比海上气温低得多,形成冷高压。海陆的热力性质差异,从而影响到海陆的气压分布。具体的气压分布情况,请同学们再来看图2.18和2.19。

从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图上可以看出,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所切断,特别是亚洲大陆夏季增温强烈,亚洲热低压(又叫印度低压)最为突出,这就使副热带高压只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北太平洋的夏威夷高压和北大西洋的亚速尔高压。在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图上,副极地低压带也被大陆上的冷高压所切断,尤其是亚洲高压(又叫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势力,控制范围最广。亚欧大陆的东部几乎都在它的控制之下。这就使副极地低压带也仅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北太平洋上的阿留申低压和北大西洋上的冰岛低压。

冬、夏季海陆上的这些高、低气压中心,势力强,范围广,称为大气活动中心。它们随季节而南北移动,对世界各地天气、气候有着重大影响。这些大气活动中心位置和强度一旦异常,就会造成世界各地天气和气候的异常。

同学们课后要阅读“副热带高压与我国的降水和旱涝”,了解一下副高对我国天气和气候的影响,副高的位置和强弱一旦异常,会引起我国哪些不同地区的水旱灾害等情况,从而认识规律,认识自然。

综上所述,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我们可以简单归纳为以下几点:(投影片)

承转:以上我们了解了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情况,季风环流也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气候深受季风环流的影响,那么下面我们来学习季风环流这部分内容。

三、季风环流(板书)

首先请同学们看课本了解什么是季风?

1.季风的概念(板书)

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

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和图2.20“亚洲季风”,看看季风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风向怎样变化?

2.季风分布及其风向(板书)

季风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地区,这一地区夏季吹东南风,冬季吹西北风。正如歌曲“黄土高坡”中唱到的“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实际上指的就是东亚季风。

问:为什么亚洲东部的季风最为典型?风向的季节变化情况又是如何形成的?

3.季风形成原因(板书)

亚欧大陆是世界的大陆,太平洋是世界的大洋,东亚居于两者之间,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使海陆的气温对比和季节变化都比其他任何地区显著。冬季,东亚大陆位于蒙古西伯利亚高压的控制之下(见图2.20),海洋是低压,这样在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气流由陆地指向海洋,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向右偏,于是在东亚地区冬季形成西北季风。同样道理,夏季,东亚大陆受印度低压控制,海洋上则是高压,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东亚夏季刮东南风,由此可见,东亚季风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导致冬夏间海陆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而形成的。

冬季,东亚盛行来自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前缘的偏北风,低温干燥,风力强劲;夏季,东亚盛行来自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北部的偏南风,高温、湿润和多雨。

读图2.20,同学们再看一下我国西南地区及印度一带的风向的季节变化情况又是怎样?

从图上可以看出,我国西南地区及印度一带冬季是东北季风,夏季是西南季风。

问:东北季风和西南季风又是怎样形成的?

冬季,南亚地区也受蒙古——西伯利亚高压的影响,在海陆间由于海陆热力差异从而形成东北季风;夏季,则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北移,气压带和风带位置也随着北移,这样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就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向右偏转而形成西南季风。

由此可见,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形成季风的重要原因,但并不是惟一原因。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等也是形成季风的原因。

我国气候深受季风的影响,同时季风也给我国带来一些好处,请同学们看“活动”2,讨论季风给我国带来哪些好处。

举例如下:

在世界上北纬15°~30°的纬度带上,大都是干旱的沙漠或荒漠。如西亚、北非。我国处于这一纬度带上的长江以南地区,所以成为降水丰沛的“鱼米之乡”,主要是受惠于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

受季风气候影响,夏季,我国除高原、高山外,南北普遍高温,而且比世界同纬度的许多地区气温偏高。夏热是我国气候资源的一大优势,使我国广大的北方地区都能种植棉花、水稻、玉米等喜温作物。我国水稻、棉花的种植界之北,在世界上是数一数二的。在高温季节,农作物生长旺盛,需要大量水分。而夏季又是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最多的季节。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是我国非常优越的气候资源,对农作物、森林、牧草的生长都十分有利。

课堂练习:

住在海滨或去过海滨旅游的同学,都会有这种体会:盛夏白天,站在海边,只觉海风习习,暑热尽消。为什么白天风由海洋吹向陆地(海风),夜间风由陆地吹向海洋(陆风)?

解析:如图所示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白天(如左上图),陆地增温快,在近地面形成热低压,高空形成高压;海洋增温慢,相对形成近地面高压,高空形成低压,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气流从高压流向低压,就形成如图所示的环流圈,由于近地面是由海洋高压指向陆地低区,所以白天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形成海风。这就好比东亚夏季风的形成。

夜晚(如右上图),陆地降温比海洋快。陆地在近地面形成冷高压,高空形成低压;海洋则正好相反,在低空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气流形成如图所示的环流圈。因此,在低空气流由陆地流向海洋,所以夜晚风由陆地吹向海洋形成陆风。这种形成过程好像似东亚的冬季风的形成。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大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主要形式,它是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其中典型意义的是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

首先,要求同学们明确三圈环流的形成同样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等因素的影响。全球气压带和风带是大气环流在近地面的结果。

其次,理解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大气环流的影响,表现在随季节而改变的气压带和风带沿纬向的分布被破坏,北半球尤为明显。

篇5: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大 气 热 力 环 流

单位:迁安二中

任教学科:地理

姓名:刘兴华

电话:***

《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也是学生理解大气运动这部分内容的最基础的知识和最佳切入口,对于理解由于热力原因而引起的大气运动、学习大气环流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因此,学好这部分内容是学好大气运动的基础,有助于大气运动原理、大气环流和季风环流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打下理论基础,高考中结合等压线、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等是考查形式。

二、课程标准: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本条标准虽然简短,但它要求的内容是比较多的。包括了解大气受热的热量来源;大气受热过程,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的基本原理等。另外,学习大气受热过程,是为理解大气运动打基础,所以大气热力环流是需要阐述的另一个基本原理。

三、设计思路:

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学习、探究、发现和解决日常生活问题,并且掌握地理原理和规律。本节课的基本教学思路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加深理解。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2)通过实验、绘图、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绘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地环流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活动和亲自操作,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五、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六、教学难点:空气的垂直运动与气压的关系(判读等压线图)

七、教学方法:实验演示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八、用具:玻璃缸,塑料薄膜,热水,冰块,玻璃管,香,打火机,黑布,香皂。【教学过程】:复习提问:

⑴太阳辐射最强的地形区是哪个?而为什么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地区? ⑵乞力马扎罗山雪山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⑶一天最高气温出现在14时左右是为什么?

引入新课:大自然中风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目标一:热力环流: 教师举例如下:

(1)夏季空调的位置在屋子的上方,冬天暖气的位置为什么在下方?(2)在初中物理为什么在山顶鸡蛋煮不熟? 带着疑问观察下面实验。

实验步骤: A、实验前先在玻璃缸内壁用香皂轻涂一次。

B、用黑布遮住玻璃缸面向讲台的一侧。C、把一小盆热水和一小盆冰块分别放入玻璃缸内的两侧,迅速在缸顶盖上胶合板,小孔对着装冰块的小盆。

D、点燃几支香,让烟通过玻璃管慢慢流进玻璃缸内。

E、观察烟的运动方向——烟会在冰块一方下沉,然后流向热水一方,再上升,在上空再流回冰块一侧,形成热力环流。

实验结论:由于近地面的冷热不均导致空气的上升或下沉,在同一水平面形成气压差,空气由气压高处流向气压低处,从而形成热力环流。

通过上面的实验,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探究,解释前面两个问题,师生进行知识的建构。

2、绘出热力环流的简略示意图:

3、总结规律:

教师指导学生填写下面等压面与气压、气温的关系相关问题: 同一水平面上(高度相同),等压面凸起的地方是

区,等压面下凹的地方是

区。在近地面,一般情况下等压面上凸,说明气温

气压

;等压面下凸,说明气温

气压

。在垂直方向,近地面气压、气温比上空

。规律:地区的冷热不均,引起空气的上升或下沉的垂直运动;空气的上升或下沉,导致了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气压差异又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大气的水平运动即是风,4、图解过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联系框图

目标

二、热力环流的应用:

分析城市和郊区之间温度差异,然后画出城郊之间的热力环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绘制城郊热力环流示意图,导出城市风这一新名词。接着展示海陆和山谷示意图,引导学生画图并得出“海陆风”和“山谷风”因受热不均而在不同时间风向不同。

推理分析:海洋和陆地,山谷和山顶白天和夜晚的风向有什么变化。学生可获得引起空气流动的主要原因是地面的冷热不均的经验。由于下垫面的不同,导致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高气压流向低气压,空气从密度大的地方流向密度小的地方,从而形成了热力环流。【板书设计】:

一、热力环流大气的热力状况→地面的冷热不均→大气的垂直运动→同一平面的气压差异→空气的水平运动→热力环流

二、热力环流的应用:

山风:

谷风:

海风:

陆风: 城市风: 【目标检测】:

1、有关热力环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近地面,热的地方形成低压,冷的地方形成高压 B、上空的气压与近地面相反 C、近地面的气压总比高空要高 D、气流无论在什么方向上,总是由高压流向低压

2.读下图,判断正确的是

A.图中4点气压: ①<②<③<④ B.甲地多晴朗天气

C.甲地温度高于乙地

D.气流由甲地流向乙地

3、(事例分析)请同学们做以下思考:

某城市为我国重要的钢铁、化学工业基地,该城工业区、商业、文化及住宅区的分布如简图所示,住在该城的居民们发现,白天商业、文化和住宅区的大气污染现象会加剧,每到夜晚则减轻,请分析其原因。还有,该城市是新兴工业城市,这里的老居民们说,现在一年中阴天的日子比过去多了,请分析其现象及原因。【教学反思】:

篇6:全球性大气环流教案

全球性大气环流

地理科学系1002班 舒颖莲

1,教学目的:

A.掌握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模式。

B结合图形,理解、识记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特点。

2,教学重点和难点:近地面的气压带和风带;三圈环流形成的动态过程。

3,教学方法:用多媒体授课 4,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大气时刻不停地运动着,运动的形式和规模复杂多样,既有尺度很小的局地性运动,也有规模很大的全球性运动。那么,全球性的大气运动又是怎么样运动?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授课内容]

全球性大气环流

了解大气环流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 一、三圈环流

1.假设大气是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的,而且不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此时,赤道和极地之间会形成怎样的大气运动形式?(单圈环流)

2.(1)赤道地区上升的暖空气(画箭头①),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由赤道上空向北流向北极上空(南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由南风逐渐偏转成西南风(画箭头②),到30°N附近上空时,风向偏转到与等压线平行,变成了西风。这样气流就不能继续向北流向北极,而是变成自西向东运动了。由于赤道地区上空的空气源源不断地流过来,又不能继续北进,便在30°N附近上空堆积,空气密度加大产生下沉气流(画箭头③),这样使得低空气压增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在低空,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是由副高指向赤道低气压带,大气在向南流动过程中逐渐向右偏转,形成了东北信风(画箭头④)。这样在赤道与30°N之间形成一个低纬度环流圈。

(2)两者在60°N附近相遇后大气将怎样运动?

近地面,副热带高气压带一部分气流向赤道低压带流去。另一部分气流向北流,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由南风逐渐向右偏形成西南风,也叫盛行西风(画箭头⑤)。与此同时,从极地高气压带向南流的气流,逐渐向右偏形成东北风,又叫极地东风(画箭头⑥)。盛行西风与极地东风这两支冷暖不同的气流,在60°N附近相遇,形成上升气流,在低空形成副极地低压带。上升气流到高空,一部分流向副热带高气压带上空(画箭头⑦)为补充副热带高气压带下沉气流的来源(画箭头⑧)。这样在30°N与60°N之间形成一个中纬环流圈。

(3)北纬60°附近的上升气流,另一部分流向极地上空(画箭头⑨),补充极地高气压带下沉气流(箭头⑩)。这样在60°N与极地之间形成一个高纬环流圈。

3,全球共形成几个气压带和几个风带?分别是什么?

5,本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认识了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

湖北师范学院http:///

湖北师范学院 http:// 6,课件设计

全球性大气环流

一、大气环流的概念及其作用 二、三圈环流

(1)低纬环流、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2)全球形成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

篇7:“大气环流”专题

一、核心考点(表1)

二、知能构建(图1)

三、图表剖析

1.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规律

地球高低纬度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形成三圈环流和全球性的气压带和风带,突破该知识点应注意“三抓”。

(1)抓“偏转”——突破风带、风向。在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中,0°、30°、60°、90°纬线分别是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的中心纬线,依据高、低气压带相间分布可确定原始风向,根据所在半球确定偏转方向,这样就可判定风带的具体风向。

(2)抓“分布”——突破位置判断。

①记忆——看纬度位置:0°、30°、60°、90°纬线分别是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的中心纬线。

②辨别——看相间特点:气压带是高低压相间分布的;气压带和风带是相间分布的。

③判断——看图形特点:气压带和风带从不同角度观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高考地理试题常涉及局部图和变式图的考查,主要有侧视图、俯视图和剖面图三种(图2、图3、图4)。

(3)抓“移动”——突破季节影响。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会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对于北半球而言,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而南半球则恰好相反,如图5所示。具体的判读方法还是看气压带与其中心纬线的相对位置关系,如果气压带位于其中心纬线北侧,则直射点应位于北回归线;气压带被中心纬线均切,则直射点应位于赤道;若气压带位于中心纬线南侧,则直射点应位于南回归线,根据直射点的位置亦可判断出时间。

2.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三圈环流在近地面形成了六个风带和七个气压带,地表各地在气压带风带控制下,气流的运动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风带中气流的水平运动,二是气压带中气流的垂直运动。只要气流在运动过程中气温逐渐降低,水汽就易于凝结,受这类气流控制的地区降水就较多,如西风带、赤道低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与此相反,若气流在运动过程中气温逐渐升高,水汽则不易凝结,受这类气流控制的地区气候干燥或降水稀少,如信风带、副热带高气压带、极地东风带、极地高气压带。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气候。单一气压带、风带影响下形成的气候类型及特点如表2所示。

由于气压带、风带的移动会使同一地区的气候呈季节性变化规律(见表3)。需要指出的是,气压带和风带是气候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惟一因素。一个地方气候的形成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面状况(海陆分布、地形)、洋流、人类活动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3.季风环流

由于地球表面有海陆之分,特别是北半球,海陆相间分布,受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影响,北半球夏季陆地上形成低气压,冬季形成高气压,分别切段了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破坏了气压带和风带的完整性,使气压带形成了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图6)。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气压带基本保持带状分布的特征。这种冬夏间海陆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也导致了亚洲东部典型的季风环流的形成。

如图7所示,冬季亚欧大陆被势力强大的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盘踞,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所切断,仅以低压中心的形式存在于海洋上,高、低压中心之间气压梯度大,形成势力强盛的偏北风,寒冷干燥。

如图8所示,夏季亚洲大陆被印度低压控制,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所切断,高压带已不存在,仅以高压中心形式存在于海洋上,海陆之间存在明显的气压梯度,盛行由太平洋副高西侧吹来的偏南风,温暖湿润。

四、技巧点拨

1.采用图文转换法理解大气环流的成因及其分布

根据试题材料中的相关文字和图片信息提炼核心知识点,联系相关地理原理和规律,为解决问题提供有效路径。

根据图9信息所示,以图①为例进行图文信息的转换:a.根据图①中纬度可得该气压带为副极地低气压带;b.根据风向偏转方向可得图①为北半球;c.副极地低气压带位于60°N以北即可得出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该日为6月22日。同理可得出图②为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东南信风带,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时间为12月22日。

2.采用比较法分析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本专题重难点的理解和应用方面建议多运用地理比较法,可以通过知识的逻辑关系和核心知识点来对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分布、成因、表现和影响进行比较。比较时最常用的方法是列表对比法,寻找合理的比较项目,逐一对比。如图10中M、N海域均是世界优良渔场,从大气环流对天气的影响分析,比较M、N两渔场捕捞作业的天气条件。根据图示信息可得出,M、N海域同处大陆西岸,但因所处纬度有差异,因此在不同的季节受到气压带、风带的影响有差异,因此会导致不同的天气状况(表4)。

五、典题精练

(2013年全国卷Ⅱ)雾是近地面大气层中出现大量微小水滴而形成的一种天气现象。当暖湿空气经过寒冷的下垫面时,就易形成雾。图11中,S市附近海域夏季多雾,并影响S市。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S市附近海域夏季多雾的主要原因是:

A.沿岸暖流提供了充足的暖湿空气

B.半岛东侧海湾海水温度较低

C.海陆间气温差异较大

D.沿岸寒流的降温作用较强

2.S市夏季常被雾笼罩,是因为:

A.降水较少 B.气温较高

C.风力较弱 D.光照较强

3.夏季,S市主要受:

A.季风影响 B.西风带影响

C.低压控制 D.高压控制

上一篇:电动机正反转实训总结下一篇:社区文化队伍建设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