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教案2课时

2024-05-20

沁园春长沙教案2课时(精选6篇)

篇1:沁园春长沙教案2课时

《沁园春•长沙》教案

教学目标

1、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通过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2、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革命气概。

教学难点

1、从意象的角度了解关于湘江秋景和少年同学的描写。

2、领会浪遏飞舟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

1、语言品读法。通过朗读、品读、诵读,体会词中意象,把握词作情感。

2、比较法。如对《沁园春 雪》《沁园春 长沙》的比较。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题解与背景):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谈起中国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

毛泽东同志的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指挥才能被世人所公认,他的文学才华也同样被世人所称道,尤其是他的诗词更是表现出了很高的文学修养。

我们从初中学过的《沁园春•雪》(长征)中已经感受到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和磅礴气势。这堂课我们学习他用“沁园春”作词牌的另一首词“长沙”。

创作于1925年秋,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赴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并独自去了橘子洲头,游橘子洲、岳麓山,追怀1911至1923年间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因有此作。

长沙是毛泽东革命人生的起点,让我们一起来领会诗歌的意境,同时感受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

二、朗读,了解大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思路理清

1、听录音,注意字音、节奏、感情基调。

2、齐读(模仿、评价)

3、说出大意。指名

①通过读,你能说出这首词的大意来吗?你认为自己读懂了哪几句?

②词作一般分为上、下阙,上阙写景,下阙抒情。这首词分上下两阙,各写什么? ③找出思路关键词。明确: ①

②上阙:写景,橘子洲头的秋景

下阙:抒情,回忆了早年的革命斗争生活 ③

(二)品析上阙

1.①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上阙所绘之景。作者是怎么来构画这幅秋景图的? 学生讨论这里抓住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为什么说这些词语富有表现力?

(这里不拟定标准答案,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② 前三句交代了什么?“独”字写出了怎样的情境,是否表示这里清静人少?(投影原文)

明确:时间、地点、(除此,你还能读出什么来?诗的语言跳跃性比较大,语序也经常会有调动,读诗时要发挥想象,进行合理的调整和补充。)

③这三句连起来怎么说?

在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看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独”字写出了诗人虽然遭通辑,处境危险,却仍然坦荡从容。(联系背景)

2.请用两个以上的形容词准确概括这幅秋景图的特点。如果要在原文里找出一句话来表达画面特点,是哪一句话?

①色彩绚烂、生机勃勃;②“万类霜天竞自由”

3.赏景:作者独立橘子洲,看到了哪些景?词人是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来描绘湘江生机勃勃、绚丽多彩的秋景的? A、齐读七句;

B、找出领字:这几句由哪个字领起呀?“看”就是词中特有的领字了,一般上下阙都有一个,读诗就要注意找出这种领字,比如:我们在〈雪〉的上阙中就能找到“望”这个领字。

C、讨论:(投影)这几句描写了哪几种景物?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按什么顺序来写的,观察角度相应的有什么变化?用哪句诗来概述了眼前的秋景?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作者为什么不写“落叶、枯草”之类呢?

D、指名明确:投影上阙写景:描绘湘江生机勃勃、绚烂多彩的秋色图

四个方面 角度

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远眺)

江中: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近观)

天空:鹰击长空

(仰视)

水底:鱼翔浅底

(俯察)

“自古言秋多寂寥”在毛泽东的笔下是不是也悲凉、凄清、死气沉沉呢?用什么词来概括一下?古人笔下秋景多萧杀悲凉、清冷惨淡,而毛泽东笔下的秋景为何如此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的文人,所以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一切景语皆情语”呀!

E、表情朗读:下面找个表演能力强的同学来模仿一下诗人当时“独立”饱览秋景时的神情、动作,特别是他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的胸襟与乐观态度。(神态从容、显出伟人的气度)

4.大家都想象一下,如果你就是这幅画中实境的游客,你会有什么感觉? 进行想像力的训练

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诗人所描绘的绚丽多彩的秋色图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分为四步:

(1)勾勒形态:将群山、层林、江水、船只、雄鹰、游鱼的轮廓„„勾勒出来。(2)染上颜色:把黑白屏变成彩色荧屏,火红的枫林、蓝天碧水„„

(3)使画面动起来: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的枫叶,像熊熊燃烧的烈火;江水流淌,大小各式船只争发;雄鹰在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轻快地嬉戏„„

(4)让画面更细致、逼真,在脑海中来几个特写镜头:船上耀眼的白帆,游鱼的细鳞,水底的沙石„„

5.面对眼前如此富有激情活力的秋景,作者是什么感觉?想到了什么?置身于这样一种万类多姿竞自由的蓬勃画境里,作者何来“怅”慨?(此间相机落实一些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的理解)

让学生讨论,通过想象,体会到了什么样的意境,感受到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齐读)明确:①在这里诗人“独立寒秋”,不是想着自己被军阀追捕的处境,而是放眼宇宙,胸怀祖国,关注着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沉浮,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足见青年的毛泽东就有胸怀天下的豪情,有伟大的抱负。

(这是一种什么心境?生:这是忧国忧民的心境,是以天下为已任的心境,是一个革命伟人广阔崇高的心境。)

②诗人立而观景,借景抒情。在对大自然万物的激情关注中融入了自己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对国家命运的由衷关怀。

(学生的表达要求基本准确)

4、师小结:上阙就是这样通过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文字投影:伟大抱负)

(三)品析下阕

1.下阕所抒何情?用什么方法抒情?

2.与意趣相投之人结伴同游是一件很快意的事情。当年与作者同游的是怎样的一群青年?他们是不是跟我们平常旅游一样是游山戏水去了?

交待诗词背景:

1925年2月,毛泽东从上海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他,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秘密从韶山来到长沙,并独自去了橘子洲。长沙是毛泽东早年生活学习和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沁园春长沙》。(1)讨论几个重点词的用法:

①“携”、“侣”、“同学”表明人物关系亲密团结。

②“峥嵘”、“稠”表明时代特点,艰难时世反衬人物的奋发有为。③“恰”引起的铺叙表明人物的气质禀赋、精神状态和战斗行动。④“粪土”形象不美,表现对军阀官僚的蔑视恰到好处。

⑤“中流击水”写尽豪情壮志,意味深长,令人联想到“中流砥柱”。(2)从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中,我们联想到怎样的形象呢?

提示:想其人忆其事,我们看到的既非古代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非当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赌明天”。倒令我们想起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更令我们想到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

明确:忆的是“同学”、“书生”,站在我们面前的分明是一群敢于向旧世界宣战的斗士。

(三)内容小结

1.上下两阕的写景抒情是怎么联系起来的? 2.请从课文中找出几个词来概括全词的行文思路。

四、深读解味

1.我们都是有自然生活常识的,当时的橘子洲头有红叶、有苍鹰可能不假,但肯定还会有枯草落木一类秋天特有的景象的,作者为什么不写这些?

2.形容词、动词是描形绘色的必要工具,有人说这首词对这两类词的运用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请找出你认为用得极妙的形容词或动词来,说说你的理由。

3.除了形容词和动词,你认为还有哪些词语在这里运用得特别巧妙?说说你的理由。4.如果我们来作一个置换:“立”改成“站”,“击”改成“飞”,“翔”改成“游”你觉得好不好?或者干脆把写景部分全部改成“看万山衰遍,枯林尽灰;湘江浊透,朽木横流。鹰哀长空,鱼藏水底,万类霜天尽忧愁”,这样改后意象色彩也还是统一的,你认为好不好?

5.总结本词中心、特点以及鉴赏诗词的方法。

鉴赏方法:诵读入境,抓关键词句厘清思路,整体把握形象;了解抒情方式,体会情感特征。

五、总结提升

这是一首秋的赞词,自由的赞词,风华少年的赞词!年轻的的毛泽东,泰山一般沉着独立于深秋的辽阔江天,不作感伤文人的悲吟哀鸣,不学孤傲文人的高蹈自适,而是表现出了主宰天地的青春豪情,充满了高度自觉的社会使命感。在当时革命不利的背景下,毛泽东依然积极乐观,逆境中勇拼搏,灰色际遇里寻亮色,只因他胸襟宽阔有天地,性格里烙着绚烂的底色。

“英雄自古出少年”,伟大领袖毛泽东不是生下来就命比帝王的,历史上的许多伟人,也都是青春年少时就表现出了崇高的壮怀:

(一)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终不还。

埋骨何必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

——毛泽东《呈父亲》

(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面壁十年图破壁”

——周恩来

(三)“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

(四)啊,青春!青春!或许你美妙的全部奥秘不在于能够做出一切,而在于希望做出一切。

——屠格涅夫

(五)做一番伟大的事业,总得在青年时代开始。

——词德

(六)青春啊,永远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属于这些永远力争上游的人,永远忘我劳动的人,永远谦虚的人!

——雷锋

(七)你们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

——鲁迅

结语:这就是青春!青春在任何一个时代,在任何一个年轻人身上赋予的意义都是一样的,相同的年龄,必有相同的激情,只是时代不同,任务不同而已。承前启后靠我们,世界的未来和希望,在我们的身上,大家能不能充满自信地来一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综观全词,造像写意,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游人;借景抒情,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诗人;深沉发问,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哲人;怀人忆事,我们看到的是一群斗士。

依据朗读提示,朗读全词,读出感情。

1、作者回忆往昔和同学战友在这里的不平常的战斗生活。这里哪个是领字?带出的内容到哪里?

2、指一男生朗读(提示,这里该用怎样的语气读,不平常的战斗生活,应读得激昂、自信,稍快些)

想:这里给我们塑造了一群怎样的革命青年?

明确投影:年青有朝气、有才华、有抱负、有热情、有力量,关心评论国家大事,写激浊扬清的文章,贬斥丑恶,弘扬善良,视军阀如粪士,蔑视反动统治者。

3、最后三句如何理解?这里写一群青年到水深的地方游泳,激起的浪把疾驶的船都阻住了,多么大的气魄!(夸张)说明这是一群怎样的青年?(激流勇进、奋发向上、敢作敢为)

你认为他只是在回忆游泳这件往事吗?为什么?(其实他是以抒情的方式回答“谁主沉浮“的问题:正是需要这样胸怀崇高理想、敢于英勇奋斗的热血青年来肩负主宰大地的重任。

上阕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是怎样回答的呢?下阕为什么不能直截了当地回答呢?譬如说:“承担大任舍我其谁,革命前途系于我辈。”这样不是更明白易懂吗?(诗歌讲究艺术形象,不能像散文那样,太直白了就不像诗。

(五)、领会作者情怀

1、综上所述,你认为整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讨论明确:

询问大自然的命运——表现了诗人胸怀祖国,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

塑造一群革命青年形象——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革命精神和伟大抱负。

2、齐读,体会感情:把作者的伟大抱负和革命精神读出来。

(六)展开想象、描述意境,入境欣赏、审美创新。

1、从时代背景出发,充分发挥联想与想象,以记叙与描写为主,用300字左右写出意境来。

提示:什么时间、地点、作者看到了什么、联想到了什么、回答了什么问题?

2、准备、指名、投影参考:

词的上阙写景。作者旧地重游,先描绘了一幅“湘江秋景图”:深秋时节,我独立橘子洲头,望着滚滚湘江水不停息地向北奔流。“远望千山万岭,火红的枫林,重重叠叠;近观满江碧水,无数船只争相竞驶,抬眼望,雄鹰在长空中奋力搏击;低眉处,鱼儿在水中自由地游动。”面对寒秋严霜万物却生机盎然,词人思绪万千,不禁提出:谁是辽阔大地的主宰者呢?是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革命青年,是意气奔放,才华横溢的革命青年,是关心国家命运,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为天下先的革命青年,正是他们,主宰而且能够主宰这个世界。他们有雄心,有才干,是民族的未来与希望,他们不主沉浮,谁主沉浮?

篇2:沁园春长沙教案2课时

使用时间:2012年7月 14日

总编号:02

学习小组:

组内编号:

姓名:

教师评价:

沁园春·长沙 作者:毛泽东 第2课

编制:李珍和

审核:高一语文组②

包科领导:

B.为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社会风尚,崇明县纪委、监察局联合县文广影视局、县教育局于日前举办了“激浊扬清”廉政书画大赛。....

C.地质勘探队员的生活十分艰苦,但他们对这些却不以为然,他们一心扑在工作上,要为国家找出....丰富的矿藏。

D.如今,看过多少人,经过多少事,再也没有书生意气,再也没有万丈豪情。打开《大秦岭》,随它....的镜头重新走进养育了我的这一方山水,竟满怀感恩和愧疚。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检察院通过立案调查,发现王斌在任区税务局长的短短半年时间里,利用正当或不正当的手段,竟然贪污了数百万元。

B.近年来,报刊、杂志、电视和一切出版物经常出现语言运用的不规范现象,主要原因是某些文字工作者本身水平有限却又要卖弄学问造成的。

C.由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提高和普及,为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多媒体教学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D.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一次探讨新世纪人类城市生活的盛会,是一曲以“创新”和“融合”为主旋律的交响乐,将成为人类文明的一次精彩对话。6.按照提示默写词中的句子。(5分)

(1)写词人所见的景物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2)总写所见景物特点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当年活动具体内容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4)总写当年活动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巩固课文知识,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阅读训练,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

一、自主学习·积土成山 水滴石穿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A.上阕(què)空白(kïng)僧侣(lǚ)沁人心脾(qìn)....B.遒劲(qiú)峥嵘(zhēng rîng)看护(kān)漫江(màn).....C.重阳(chîng)碣石(jié)中伤(zhïng)浪遏飞舟(è)....D.逶迤(wēi yí)气魄(pï)尽管(jìn)稠人广众(chîu).....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挥斥方遒 遒:强劲有力

B.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激扬:激浊扬清,抨击恶浊的,褒扬清明的 C.百舸争流 舸:轻快的小船 D.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击水:游泳

3.下列各句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国庆60周年大阅兵规模空前,受阅官兵,________风发,斗志昂扬,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穿过天安门广场。

(2)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________而深邃;那无穷的真理,让我苦苦地求索、追随。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庄严而圣洁;那凛然的正义,让我充满热爱、感到敬畏。

(3)北京队昨天的变阵出乎很多人的预料,尽管薛明全力以赴奋力拼杀,却难以________扭转局面,最终北京队还是以0∶3败北。

A.义气 寥廓 独立 B.意气 寥廓 独力 C.义气 辽阔 独立 D.意气 辽阔 独力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2009年12月26日,在毛泽东诞辰116周年之日,一座32米高的毛泽东青年艺术雕塑在长沙橘子洲头落成,再现了一代伟人风华正茂、胸怀大志的形象。....

二、合作探究·阅读与鉴赏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注:这首词写于1935年。词中描写了红军铁血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紧张激烈场景。

河北省围场县卉原中学高一年级学案

使用时间:2012年7月 14日

总编号:02

学习小组:

组内编号:

姓名:

教师评价:

1.请说说“马蹄声碎,喇叭声咽”中“碎”与“咽”两字的妙处。

2.请说说“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两句词的深刻含义。

3.请分析“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是如何体现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3.班级举行“毛泽东诗词朗诵会”主题活动,现在请你为主持人写一段结束语,来结束这次朗诵会。要求:①要引用毛泽东的诗词;②语言连贯且富有激情;③不少于50字。(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毛泽东诗词选摘】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一九四九年四月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清平乐·六盘山 一九三五年十月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两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二)、语言表达

1.根据语境,在下面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语句,使上下文语意连贯。

秋是什么颜色?谷子说:“秋是黄色的,我就是叫秋风吹黄的。”高粱说:“(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棉花说:“秋是白色的,不然,我哪有这身素装?”墨菊说:“秋是黑色的,我开放的花朵就是明证。”松柏说: “秋和夏没什么区别,都像我一样青翠。”秋天听了摇摇头说:“不,不,我是五彩缤纷的(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下面一段文字,概括说明什么是“低碳族”。(不超过40字)

近段时间随着灾难大片《2012》的热映,“低碳一族”已悄然形成。把家中灯泡换为节能灯,减少收看电视时间,用洗脸盆接水洗脸,每天坚持用手洗衣物,能坐公交就不开车„„这些平日里大家都不注意的小事,如今已经有一些人开始关注。在生活中更注意节能,减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有些人已经开始设计自己的“低碳生活”。

篇3:沁园春长沙教案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进一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2.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3.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境界。

二、教学重难点

1.从词中关于湘江秋景的描写把握词作的形象性、抒情性。2.品味关键词语,把握词中描绘的意象,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代有才学之士、有抱负之士,一旦登上高处眺望远方,必定生出很多感慨。曹操登上碣石山,大发诗兴,写下《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表现出诗人吞吐宇宙的博大胸怀。陈子昂在幽州台上吟诵“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感叹宇宙之寥廓,人生之苦短,抒发了他怀才不遇的愁苦之情。那么,毛泽东重游橘子洲时又会抒发什么样的情怀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毛泽东的词《沁园春 长沙》。

(二)关于词的知识。

1.定义:词,又称长短句,产生于唐代,流行于宋代。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又称为“诗余”。

2.特点: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在“沁园春 长沙”里面,“沁园春”就是词牌。为什么会起这么个名字呢?相传东汉明帝有个女儿名沁水公主,她的园林名沁园。后来沁园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吟咏这件事,“沁园春”词牌由此得名。既然“沁园春”是词牌,那“长沙”,就是这首词的标题。

3.词牌和词的标题的区别: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长沙,作为这首词的标题,揭示这首词的主要内容均与诗人当年在长沙求学时有关。

4.词的分类:词按字数的多少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0字以上)。词的流派分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是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作品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题材较狭窄,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三)赏析课文上片

请问:上片描写了几幅图?请概述。

明确:独立寒江图、湘江秋景图(先分析诗句,再导出每幅画的名称)1.鉴赏第一句:独立寒秋图。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1)起句“独立”二字破空而来,以“寒秋”、“橘子洲”点明时间、地点、独立的形象,北去的江流,又有“寒秋”着色,便有了无限的涵咏之味和沉郁豪迈之气。这一句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环境等因素。所以可以概括为独立寒秋图。

(2)诗歌语言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份省略了,要靠想象把诗意串合起来。那么,哪位同学能把它按正常的语序调整好,并把词的大意说一下?

明确:寒秋(时节),(我)独立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词意: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凝望着湘江水滚滚北去。(3)思考讨论:“独立”能否改为“站立”或“直立”?

明确:不能。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使人中流砥柱的气概。联系当时背景,诗人遭军阀通缉,身处险境却能独立寒秋,何等的坦荡从容!

联想到柳宗元《江雪》中“独钓寒江雪”。这是他政治革新失败以后,被贬到永州后写的,表露了他决不妥协的决心。一个“独钓寒江”,一个“独立寒秋”,意境相似,但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是不可同日而语的。2.具体研习第二、第三句:描绘绚丽壮观的秋景图,即湘江秋景图。(1)一个“看”字,一直控制到哪里?

明确:万类霜天竞自由。共7句。在古诗中,这叫一字起领,俗称领字,是词学中的专用名词。读诗词要注意找出这种领字。(请同学读一下。注意“看”是领字,要稍顿,以下几句要读得抑扬顿挫,最后一句是哲理概括,要读出感叹之情。)

(2)这里诗人看到了哪些内容?找同学读一下。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现在大家来找一下,“看”字统领了那些意象?(山、林、江、舸、鹰、鱼)(3)在这几句中,哪些字用得好?为什么好? 明确:遍、染、争、击、翔

万山红遍:指漫山遍野都是红色的枫林,也就是像火一样的枫林。遍:写出红之广。这一句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什么?(让人联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因为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大有燎原之势)。

层林尽染:树经霜后变红的程度和红遍现象。

联系: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染:用了拟人的手法。古人早就用了“染”字来描绘秋林,王实甫在《西厢记》中即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名句。一个“染”字就把一带枫林彷佛人工染成的一样的壮美景色描绘出来。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满江的水如碧玉般清澈见底,江面上往来的船只争先恐后,你追我赶。描写了一个十分热闹的场面。漫:写出江水满溢之状。争:展现了江面上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

鹰击长空:击,能否改为“飞”字?

明确:不能。击:把雄鹰展翅奋飞、迅猛有力地拍打天空的那种矫健的勇猛的雄姿绘显出来,“飞”太一般了。

鱼翔浅底:“翔”是不是改为“游”更准确一些,鱼怎能像鸟一样飞翔呢? 明确:“浅底”并非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蓝天倒影在碧水中,看上去鱼好像在天空中游动,好像飞翔一样。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鱼在水中酣游时的那种轻松自如的神态。

万类霜天竞自由:竞:竞争、竞赛。竟:出人意料。(板书:竞、竟)由眼前之物一下子扩展到世界万物,并作了哲理性的概括。既然世间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在斗争中获得生存的自由,那么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特别是被压迫的人民,不是更应该争自由吗?照此理解,可以认为这句话实际上是对被压迫人民的一种什么?是号召和呼唤。

(4)毛泽东笔下的秋景,给人的总体感觉怎样?

明确:绚丽多彩,生机盎然。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把秋写得萧杀悲凉,清冷惨淡,什么“自古逢秋悲寂寥”、“万里悲秋常作客”、“秋风秋雨愁煞人”等等。

这么一副绚烂的秋景图,词人是怎样变换视角来描绘的呢?

明确:有远有近,有仰有俯,有动有静,有颜色的对比(红,碧),有动作的对比(击、翔)

为什么毛泽东笔下的秋如此绚丽多彩、充满生机?这与一个人的什么有关?

明确:与气度、胸襟、性格、身份有关。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杰出的政治家。他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

(5)品读上片最后一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A.面对着绚丽多姿、充满生机的湘江秋景,词人为什么会感到“怅”呢?(联系时代背景)

明确:词人面对着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面对着在大自然和宇宙中竞自由的万物,他想到了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于是感到了“怅”。这里的“怅”不是失意,是怅惘。于是他就开始了“问”。

B.“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词人怎么样的感情?

明确:词人由大自然的万物引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主沉浮”在这里是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质是词人进入深沉的历史思索,提出革命领导权的问题。(板书:问:谁主沉浮)抒写出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

写壮景,抒豪情,表凌云之志。(板书: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四)小结

篇4:沁园春长沙教案2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沁园春长沙》教案(人教版高一上册)2014-05-07 → 手手机用户请点此切换到大字体页面

一、教材内容分析

《沁园春•长沙》选自中学语文人教版必修一,是阅读鉴赏第一单元(诗歌单元)的一篇文章。通过对湘江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战斗生活的回忆,颂扬了当时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提出了革艺术的表现了毛泽东关于无产阶级掌握革命领导权的光辉思想。《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诗词中革生活,完善自我人格起着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沁园春 长沙》的写作背景。

2.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诵读能力。

2.着重训练学生抓准词中意象的能力。素质目标

1.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情的热爱。

2.感受革命前辈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珍惜今天的一切,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热情。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诗中的主要意象,通过阅读,能够体会诗中富有表现力的诗句。

四、教学方法

1、朗诵法

2、合作探究法

3、提问法

五、课时安排: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命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的精品,引导学生领会作者主宰天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无所畏惧的革命气概,2、教学难点:抓住作者内心的情感,同时把握作者是怎样运用对比的手法来体现自己远大的抱负“名人少年多立志”,如岳飞的“精忠报国” 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宏愿,都是其青少年时志是成才的动力。我们来看一代伟人毛泽东年轻时的理想抱负。“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小时候的一首《立志》诗可见他抱负远大。他年轻时在长沙求学,后来再次经长沙》。

二、创作背景 游,回忆往事,突发感慨,然后以“沁园春”为词牌写下了集中体现毛泽东年轻时理想与抱负的诗作

《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作于1925年12月。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期间,重游橘子洲,当年,革命形势高涨,群众运泽东意气风发,心情很是舒畅。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便以“这首《沁园春·长沙》。诵读鉴赏

教师范读 学生正音

思考:听完朗读,从这首词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豪迈 大气 一种蓬勃向上的精神)齐读诗词 整体感知

思考:这首词上阙写了什么?下阕写了什么?

(上阙:写眼前景物和心中所思;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精神和理想)

3、鉴赏上阙

读的过程中找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词。“我”的形象:立 看 怅 问 独立置前了呢?

想。这里的“独立寒秋”似乎与晏殊的“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③那么,诗人“独立”橘子洲头,又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思呢?(要抒发出此时此刻的所见、所思。)

看:万山 层林 漫江 百舸 鹰 鱼 万类(看统领七句)①思考:《长沙》的突出特点是塑造了抒情主人公“我”的形象。读这首词就要从词的整体抒情形象②前三句的正常语序应为:寒秋(诗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这里,将“独立(这是用一个“特写”的镜头把人物从景中推出,凸显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从而更能激发在“寒秋”的氛围中我们一般都会想到屈原“哀秋冬之绪风”,想到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不是,这里明显描写的是一副色彩斑斓豪迈壮丽的秋景图,展现的是诗人阔达的胸襟。)们之前讲过诗人作这首词时正好南下去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他是不是也要抒悲秋之情呢?

④要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特征,我们有必要了解诗词的抒情方式。正如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所说“一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忆人忆事抒情,上阙中哪些句子是借景抒情,哪些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看”字统领的七句 由远到近:万山—百舸 静景 由高到低:长空—浅底 动景

顺序来想象,在我们的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壮丽秋景图。)⑤读完之后你觉得上阙有哪些字用的生动传神?(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的花朵”,那么我们一边有感情的朗读,一边按着这些景物由远染:用了拟人的手法,其实古人早就用过“染”,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就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遍:这漫山遍野像火一样的枫林,很容易使人联想起什么?(很容易让人联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勃发展,大有燎原之势。)了)击:鹰应该是“飞”,改成“飞”可以吗?(不好,“击”能够显示出雄鹰振翅奋飞,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翔:鱼应该用“游”,换成游你们觉得怎么样?(不好,翔写出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浅底”并不是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你们想,蓝天倒映在鱼儿就像在天空中游动,在天空中游动不是很像飞翔一样吗?古人就有“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呀要碧个透,所有这些,都让我们感受到毛泽东用词是多么精妙,多么传神。在诗人眼里,山是万山,林是层林,江是漫江,舸是百舸,而且万山红就要红个遍,层林染就要染最后一句“万类霜天竟自由”,由眼前的景物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既然世间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斗争中获得生存自由,那么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特别是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不是更应该竟自由积的情感终于爆发为直白的发问。⑦直抒胸臆:怅 问

革命力量,想到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命运百感交集而“怅”。壮志。

那么到底谁来主宰国家的命运呢?我们下节课再来一起探讨。板书设计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时间)(地点)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远景)(静景)万类 怅寥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近景)(静—动)霜天 问苍茫大地 鹰击长空(上)(动景)竞 谁主沉浮 对被压怕人民的一种什么?(号召和呼唤)如同对被压迫的人民说:起来为生存为自由而斗争吧。怅寥廓:面对广阔的宇宙惆怅感慨,诗人为什么怅?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社会中被压迫的人民、“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提出革命领导权问题,抒写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鱼翔浅底(下)(动景)自由

篇5:《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3课时

【导学创意】:采用点拨式教学法,在学生阅读和朗读的过程中,提出问题,通过问题的跟进,加强阅读理解,把握诗歌主旨。通过提问,让学生学会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把握诗歌鉴赏的规律。让学生通过探究时代背景或写作背景来理解毛主席诗词的思想感情。通过齐读和默写填空来加强识记,强化语言学习。

【教学目标及重点】:

教会学生鉴赏诗歌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体会把握毛泽东诗词的宏大意境及其壮志豪情。

体会本词的崇高的风格特征和重点的审美意象

【教学思路和方法设计】:

思路和方法:诵读词句,欣赏词中景,情感体验的把握,思想的陶冶。

1)诵读:通过老师的诵读或者录音示范,分辨重音,把握节奏和速度,体会诗词的感情和音乐美。

2)讲解:讲解内容包括作者的生平,时代背景,遣词造句的方式,风格的把握。

3)启发: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相关文本之间的自由联想,比如古代文学作品中“悲秋”的作品,毛泽东诗词中同风格作品的配读,启发学生诗歌鉴赏的艺术感受力。

4)品读:对诗眼佳句认真品读,使学生能够对作品深入理解。领悟毛泽东的政治理想,浪漫主义情怀。把握意象,意境,崇高,三个美学范畴,初步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对照注释阅读全诗,做夹注。

2.朗读比赛,看谁读得又准,又有感情。

3.把生字写两遍,然后集体听写。

4.提问:上下片的内容有什么不同?所写意象有什么特点?上下片有什么联系?共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目标3。

【教学关键】上下片是怎样过渡和联系的。

【教学时间】45分钟。

【实施目标】

1.给10分钟时间,对照注释自由阅读全诗,做夹注。

2.找两名同学(男女生代表各一名)朗读比赛,看谁读得又准又有感情,教师计分,并纠正朗读中存在的问题。(5分钟左右)

3.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在本子上把生字写两遍,然后抽查作业,主要看准确性和字体。

4.用5分钟时间集体听写,交听写作业。

5.提问:上下片的内容有什么不同?(预设:上片主要写景,下片主要写人)所写意象有什么特点?(程序:让学生先找出所写意象,看修饰语或具体描写,说出这些景物、人物有什么共同特点。)(预设:景物——生机勃勃;人物——意气风发。)上下片是怎样联系的?(预设:引导学生把上片写景和抒情的句子分别画出来,然后给写景的句子划分层次,找出描写的具象,分析特点。认识由概括到具体的描写方法,指出“看”有总领下面具体描写的作用。小结:作者从概括到具体描写,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充满生机的湘江秋色图。)那么,面对着这样壮丽的山河,作者的心情如何?(预设:让学生对照注释解读后三句── 一个“怅”字,写出了作者当时由沉思到激昂慷慨的心绪。)作者想到了什么?(预设:寥廓江天,苍茫大地谁来主宰?即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深深忧虑,可见毛主席当年博大的胸怀。)当时,作者为什么会想到这个问题?(让学生看背景资料)(预设:当时,正是1925年,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但中国大地正处于军阀混战时期。作为有抱负的革命青年,他怎么能不思考这个问题呢?他也在斗争之列,那时候,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干得挺出名,被称为“农民运动的王”。)(10分钟左右)。

(布置课外作业1:查阅资料,看毛泽东同志在1925年左右,都做了哪些革命工作。)提问:那么,从全词看,作者有没有对这一问题做出回答?(预设:让学生朗读下片,预习下片内容,并留作业。)

反馈练习:一/5页:朗读并背诵这首词,注意把握情感和节奏。(5分钟左右)

篇6:沁园春长沙 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字词

2、作者作品介绍、背景知识

3、理解熟背全词

过程与方法:

1、整体把握,领会本诗,理清思路,抓住关键词

2、分析研读,准确把握诗意

3、合作探讨,从意象、意境、语言、情感等方面品味诗歌,学会诗歌鉴赏的角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悟毛泽东心怀天下的博大胸襟和激流勇进的革命斗志

2、感受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那个时代的有为青年的学习和革命生活,鼓

励学生脚踏实地、把握青春。

3、引导学生把握青春的真谛,抓住光阴,有所作为。

二、教学重难点:

1、领会本诗,理清思路,准确把握诗意

2、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

3、感受作者的博大胸怀和革命志气,引起共鸣,把握青春。

三、课时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熟读全诗,解决字词义

2、查阅资料,初步了解作者、作品,了解写作背景

(二)、导入:

1、我们先来看两首诗:PPT:《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1910年。《赠父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1909年。这两首诗均出自一个十六七岁的少年之手,我想聪明的大家应该都猜出那个他了吧,对,他就是新中国的开创者毛泽东,这两首诗写于他背井离乡,外出实现心中梦想之际,在初中的时候我们就学过了他的一首词《沁园春 雪》,同学们还有印象吗?北国风光···。从这首诗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意气风发、傲视群雄的伟人形象,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词《沁园春 长沙》。

在这里,“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题目,什么叫词牌呢?PPT: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每一个词牌,都有它固定的格式,按着这个格式来填,就是填词,词牌不像我们平常写作文的题目一样,它与词的内容不发生任何关系,比如,一首《浪淘沙》可以完全不讲到浪,也不讲到沙;一首《忆江南》也可以完全不讲到江南,所以,通常在词牌下面会有一个词题,这里,长沙就是词题。常见的词牌名还有哪些:比如说:菩萨蛮、如梦令、水调歌头等等。

词根据长短可以分为:小令:58个字以内;中调:58~90个字;长调:91个字以上。我们这首《沁园春 长沙》就属于长调。

词根据风格还可以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代表人物分别为:苏轼、辛弃疾;柳永、李清照。了解了词的相关知识后,我们来看一看它的作者以及写作背景,所谓知人论世,了解相关背景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作者的情感。PPT:介绍毛泽东:毛泽东,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1893年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府湘潭县

韶山冲······;介绍背景知识,我们来看几个资料:

1、1925年,毛泽东时年32岁,因在湖南从事农运,为军阀赵恒剔所搜捕,于是间道长沙前往广东。在一派深浓的秋意中,独自一人重游湘江橘子洲。目睹眼前秋景,遥想国事纷纭,清寒肃杀中,刚过而立的毛泽东难免怅然,感从中来,于是写下了《沁园春·长沙》一词。

2、此时的中国,国父孙中山溘然病逝北京,以五卅为契机的工农运动正风起云涌,国共虽已统一,但革命的统一阵线由谁来领导,尚存分歧。特别是词人自己,在1923年和1925年两次入湘,均被当时称霸湖南的军阀赵恒剔所追捕,用他自己的话说:“在仅仅几个月内,我们组织了二十几个以上的农民协会,同时引起了地主的怨毒,要求将我逮捕。赵省长派兵来抓我,我逃到广州。”(《毛泽东自传》)

3、而在党内,1925年1 月11日至22日, 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不仅没出席,而且连委员都被选掉。一九五八年,毛泽东在对自己的诗词作的一些“自注”中,曾有言道:“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前夕,心情怆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中国正处于乱世,各路势力风起云涌,都希望于乱世中分一瓢羹。而此时,共产党领导的工农运动也蓬勃发展,初具规模,但遭到军阀势力的残酷镇压,毛泽东于逃亡中路过橘子洲,写下了这一首名篇。

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同时思考两个问题:PPT:

1、这首词的上阕和下阕分别写了什么?上阕重在写景,景中有情;下阕重在抒情,情中见景。诗歌的创作思路:诗人来到橘子洲头,看到了美丽壮观的湘江秋景,不禁怅惘发问,又回忆起往昔风华正茂时的岁月,同时巧妙地回答了上阕的发问。

了解了诗歌的整体思路后,我们首先来品一品上阕,首先诗人是怎么交代他的行踪的?我们来看前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是谁独立?地点在哪里?诗人在做什么?诗歌因为韵律的需要,语言要有跳跃性,有时候还有语序的倒装和成分省略现象,那么,请同学们按现代语序重新整合一下这三句,把它变成正常的语序?明确:寒秋,(诗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寒”字交代了时间是在深秋,“橘子洲头”交代了地点在湘北,既扣题中“长沙”,又为下文描写湘江秋色做了铺垫。那么,通常倒装的目的在于什么?明确:强调,在这里,诗人倒装是为了强调一个“独”字,同学们回忆一下你们学过的诗歌中有没有哪些诗句也有“独”这个字的?明确:柳宗元——独钓寒江雪;晏殊——独上高楼;同学们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也可以与其他的独字进行对比,来谈谈你对这个字的体会,可以小组讨论。

独:明确:特别是着“独立”一词,一者可以见出诗人无畏风寒,顶天立地的中流砥柱的形象;“独立寒秋”,从个人层面来看,“独”是独立不羁的人格,是沉着、镇静,是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是个人命运的急湍激流中的中流砥柱。这是难能可贵的。

接下来,看这个领字,一共引领了几句,到哪里为止?明确:七句。这七句话描绘了一幅壮丽的湘江秋景图,在这里,作者抓住了哪些意象:山、林、江、舸、鹰、鱼—万物,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这七句,找出自己感触最深的诗句进行鉴赏,可以从意象、意境、语言、情感等方面进行赏析,红、染:明确:万山红遍,万—山之多,遍—红之广,层林尽染,层—林之密,尽—染之透,这两句作者的视觉是远眺,描写的是动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憧憬;王实甫《西厢记》“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别具匠心着一“染”字,点明相思离人泪如雨下,竟然染红了秋霜枫林,染红了黎明拂晓,如此夸张和拟人,可谓想象奇特,情趣盎然。而毛词“层林尽染”则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漫山遍野枫叶如丹的灿烂图景,“染”字富于动态,赋予大自然以丹青妙手的神奇,大自然浓墨重彩,大笔挥洒,给我们留下了火红灿烂,辉煌耀眼的巨幅杰作。

漫江碧透,漫—水之盛,透—水之清,百舸争流,百—船之多,争—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这两句作者的视觉角度是近观,描写的是动景;

击:鹰击长空,是仰视,翔:鱼翔浅底,是俯视,“浅底”并非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你想,蓝天倒映在碧水中,看上去鱼儿像在天空中游动,在天空中游动不是很像飞翔一样吗?王勃《滕王阁序》也有名句“落霞与孤鹬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得到秋高气爽,天高云淡,蓝天映着碧水,碧水照着蓝天,天光云影共徘徊,水天一色共空明的优美景致,这正是毛泽东同志用“翔”而不用“游”,反常而不趋俗的原因。

竞:

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他写作时,常在屋里踱来踱去,时而凝眉沉思,时而昂首吟哦,时而坐下来写几句,又摇摇头,把纸揉成一团。第二天清晨,工作人员发现纸篓里已装满了大半。毛泽东这种苦心孤诣,“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锤炼语言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总结:诗人眼中之景,意象密集,组合有序,或远或近,或高或低,有分有总。并从数量(万,总),范围(遍、漫),色彩浓度(尽染、碧透),运动力度(争、击、竞)等方面突出景物特征。明确: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是一幅色彩瑰丽的图画,晚秋静穆的伟大中律动着勃勃的生机,扫尽千古悲秋之气。从这壮阔的深秋意境中,我们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态度呢?明确: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在对大自然万类生物的关注中融入了自己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对家国命运的由衷关怀。

诗人立而观景,借景抒情,蓄积的情感终于爆发为直白的发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怅是什么意思?明确:怅,原来是失意的意思,在这里用来表达因深思而激昂慷慨的心绪。作者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疑问?明确:作者看到自然界万物都可以自由自在地生存着,可是作为万物灵长的人类却并不自由,还受着压迫。那么,到底谁才是主宰呢?我们一起来赏析下阕。

我们一起读一下下阕,看看诗人都回忆了些什么,用一句话来概括?明确: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作者想起了曾经那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下阕的一二句在结构上起了什么作用?明确:承接过渡的作用。一般分上下两片的词,其下片首句又称过片,起过渡作用。词的上下片写法上也有分工,常常是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因此填词时非常注重过片。本词上片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地想到以前同学一起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的回忆中,过渡自然,衔接巧妙。作者忆的是往昔峥嵘岁月,具体表现在中间七句,由恰字统领,所谓想其人,忆其事,作者选用典型事例,将往事化为触手可及的形象,将过去的岁月在很短的篇幅中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来,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恰—正当,正好,翻译为;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书生:青年学生,意气:意志和气概,挥斥:奔放。遒:强劲有力,翻译为“青年学生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 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1913-1918年,他在湖南一师读书,常和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游泳; 1915年9月,诗人印发反袁称帝的小册子; 1918年,与何叔衡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指点:评论,江山:,激扬:激浊扬清,翻译为“评论国家大事,用文字来抨击丑恶的现象,赞扬美好的事物”; 1919年,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粪土当年万户侯:粪土:把··看作粪土,意动用法,万户侯:泛指有高爵显位的人。1919年底组织和领导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短短七句话却高度浓缩了他们的生活和精神面貌,我们来看一段视频,来一起感受一下。

《沁园春•长沙》下片集中笔墨形象地描绘了革命青年的群像:“恰同学年少,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作者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雪》下片则精当传神地评点了历代天子帝王:“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两首词描写的人物群像有什么不同呢?作者对他们各是怎样的态度?注意作者用了一个什么字?明确:惜。《沁园春•雪》里的“秦皇汉武”“唐宗宗祖”“成吉思汗”,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英雄、大豪杰,为什么诗人用一个“惜”字就将它们全部否定了呢?而发出“俱往点,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呼唤呢?在毛泽东看来,谁才是真正的风流人物?明确:恰恰正是这里的“同学少年”。这些“现在”的“同学少年”与历史上的英雄豪杰有什么不同?明确:历史的英雄豪杰“略输文采,稍逊风骚”,武功尚可,文治才华就差多了,“风流人物”应该是能文能武的杰出人物,英雄豪杰。“现在”这首词里所列举的包括诗人在内的“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他们有才华,有能力,能文能武,是真正的“风流人物”。

总结:真正的“风流人物”,能够“主宰沉浮”的人物是那些能文能武,敢作敢为的革命青年。他们朝气蓬勃,奋发有为;他们意气奔放,才华横溢;他们关心国家命运,忧虑人民疾苦,斗志旺盛,蔑视权贵,敢为人先,一往无前,天不不降大任于是人也,更与何人?毛泽东用饱醮激情的笔触对他和他的战友们进行了热烈地歌颂,形象地回答了上片提出的“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问题。

我们一起来看最后三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中流:此指湘江江心。江河中央往往水深流急。击水:毛泽东同志1958年12月21日在文物出版社同年9月版大字本《毛主席诗词十九首》的书眉上批注道:“击水:游泳。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水击三千里”典出《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同学们思考一下,最后三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明确:设问,夸张。作者以生动形象的画面启发人们的联想,激情似火地赞扬革命青年的迎战风浪,勇往直前,勇当时代弄朝儿的英雄风范。画面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江流滚滚,白浪滔滔,一群热血青年战风斗浪,奋勇搏击,他们是惊涛骇浪的征服者,他们更是历史长河风尖浪口的弄潮儿,那份勇者无畏,强者无敌的风范让人想到了毛泽东的词“自信人生两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

上一篇:美食餐饮行业分析下一篇:硬笔书法考级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