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公开课

2022-07-12

第一篇:沁园春长沙公开课

沁园春长沙公开课教案

沁园春 长沙

一、单元导读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中国杰出诗人,多如夏夜之繁星,他们的光芒,照亮了一代又一代国人思想的夜空。

数千年前,我们的先民在集体劳作采石运木时,为了统一步伐,协调动作,自然而然地发出杭育之声,这整齐铿锵的杭育声便是最原始的诗歌。

诗歌产生于劳动,所以多反应劳动人民的现实生活,如《诗经》中的《伐檀》、《采薇》等。

随着时代的变迁,诗歌的形式也不断更新。总体上讲是由自由趋向于规整,然后由规整回归自由。我们来了解一下诗歌的分类。(屏幕展示)

这一单元主要学习现代诗,有人会说,毛泽东的《沁园春 长沙》是一首词呀。对,毛泽东的词形式是传统的,但内容是现代的。

读诗使人聪慧。那么,我们该如何去鉴赏一首诗呢?首先要做到知人论世,就是要了解作者生平、所处时代、写作背景。其次要掌握一些技巧,通过激情诵读、揣摩词句、捕捉意象、展开想象、描述画面,进而把握诗歌主旨,领会诗歌意境。

二、导入课题

我们今天来学习《沁园春 长沙》。先看屏幕上的两首诗,大声朗读,然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读,发言。(志向远大;敢为天下先的霸气)

《立志》是1909年毛泽东准备离家求学时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咏蛙》是毛泽东17岁在湘乡东山高等学堂入学考试时所作。我们一齐朗读这两首诗,要读出作者远大志向和霸气。

通过《立志》和《咏蛙》这两首诗,我们感受到了少年毛泽东的气宇不凡,而《沁园春 长沙》可以说是青年毛泽东宏伟志向和人生抱负的艺术写照。我们先了解本诗创作背景。(屏幕展示)

三、朗读,整体感知

下面,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一遍:读准字音;第二遍:结合书下注释了解词意。

点名认读生子。

刚刚我们朗读了这首词,能不能简要概括一下,这首词描述了哪四幅画面?

四、鉴赏第一幅图画

我们来鉴赏第一幅图画。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把词的前三句描述成一幅诗意的画面。注意:诗歌语言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我们首先要恢复正常的语序,然后还要发挥想象补充一下内容,让画面感更强。(生发言,映出)

第一句中有一个词非常值得我们品味。“独立寒秋”能否改为“站立寒秋”或“伫立寒秋”?(明确:站立、伫立太平淡,没诗味。独立方能显示出一种气概,独立于天地之间,给人一种顶天立地的感觉。)

大家想象一下毛泽东独立寒秋时的姿态和神情是怎样的?(生发言,表演) 如:双手叉腰,神情严肃;倒背双手,昂首挺胸;一手叉腰,一手挟烟,深沉豪迈。

同学们想象力非常丰富。那么,我们朗读时就要把这种凝神远望、心潮澎湃的感觉读出来。自己朗读体会一下。(指名读,点评)

五、鉴赏第二幅图画

诗人毛泽东站立在湘江边,看到了一幅怎样的图画呢?我们来欣赏湘江秋景图。齐读“看”字领起的七句。

思考: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是如何展开描写的?试从远近、视角、动静等方面加以分析。(生发言,映出板书)

我们来欣赏几幅图片。看了这几张图片,不知道大家对诗中描述的湘江秋景图是否有了鲜明印象。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湘江秋景图。要求:

1、意思完整,但是不能流于翻译。

2、发挥想象,丰富画面景物。

3、语言优美。

(学生写作,展示)

同学们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再现了词中美景。而作者勾勒这幅图画仅用了31个字,足见语言之概括、凝练、富有表现力。我们能否找几个词来品味一下。(生品味,发言)

如:遍写枫林之广;染写树色之浓;漫写江水之满;透写江水之清;争写船行之奋;击写雄鹰的矫健;翔写出来游鱼的轻松自如;竞写出来万物的生机勃勃。

品味了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我们再来鉴赏诗歌的意象与意境。首先了解一下什么是意象、意境。(映出意象、意境;小结本诗意象、意境、手法)

这七句该怎么读?(乐观昂扬,激情满怀)酝酿一下情绪,一齐读。 面对如此壮丽的江山,作者豪情满怀,自然提出: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谁主沉浮”是什么意思?(谁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即革命领导权归谁)

面对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广袤的宇宙,诗人自然地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引发了深沉的思考,提出谁是大地主宰的问题。因此,这三句应该读得深沉有力,我给同学们示范一下。同学们一齐读。

小结: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问题。我们一齐读上片。

六、鉴赏第三幅图画

作者深沉的思考自然唤起了对年轻时的革命同志和革命活动的思念和追忆。我们看下片。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两句在词中有什么作用?(过渡) 思考:“同学少年”是一些怎样的人?“峥嵘岁月”又是一幅怎样的图景?(生思考,发言) 从下片的开头到“粪土当年万户侯”几句该怎么读?谁来谈一下体会?(首二句语气稍舒缓,充满深情,接下来几句节奏要快,要读出意气风发之势。)

同学们自己读一读。指名读。

七、 鉴赏第四幅图画

回首少年时那段不平凡的岁月,诗人有会生发出怎样的感慨呢?我们来鉴赏中流击水图。思考:“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生发言,映出)

末三句要读出豪迈的气势,一齐读。

八、 总结(见屏幕)

让我们带着饱满的激情、昂扬的气势,大声朗读这首诗。

九、欣赏毛泽东书法

毛泽东不仅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同时也是当代狂草大家。我们来欣赏他的书法作品。(谈感受:狂放大气,飘逸灵动,有帝王之气)

九、 延伸阅读

任先清先生曾写过一首诗,题为“诗人毛泽东”,我们来读一读。

第二篇: * 沁园春 长沙优质课一等奖

共1课时

1 * 沁园春 长沙 高中语文

人教2003课标版 1教学目标

①品味关键词语,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②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 2学情分析

同学们在初中有学过毛泽东诗词和有关秋景的诗词,但自古逢秋悲寂寥,同学们一定对毛泽东笔下的秋景不熟悉,对现代词也不熟悉,这是要重点讲授的地方 3重点难点

①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境界。

②从词中关于湘江秋景的描写把握词作的形象性、抒情性。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沁园春·长沙

同学们在初中应该有学过毛主席的诗歌以及有关秋天的诗作,毛主席的诗歌通常给人豪迈激昂之感,面对着自古悲寂寥的秋天,我们的诗人又会发出怎样的感慨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活动2【讲授】讲授

二、写作背景

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杰出的文学家。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景,回忆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不禁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词。

三、关于词的知识。

1、定义:词,又称长短句,产生于唐代,流行于宋代。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又称为“诗余”。

2、特点: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在“沁园春.长沙”里面,“沁园春”就是词牌。为什么会起这么个名字呢?相传东汉明帝有个女儿名沁水公主,她的园林名沁园。后来沁园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吟咏这件事,“沁园春”词牌由此得名。既然“沁园春”是词牌,那“长沙”,就是这首词的标题。

3、词牌和词的标题的区别: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长沙,作为这首词的标题,揭示这首词的主要内容均与诗人当年在长沙求学时有关。

4、词的分类:词按字数的多少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0字以上)。词的流派分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是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作品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题材较狭窄,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四、整体感知,熟悉内容。

1.听录音,正音。 舸 寥廓 峥嵘

稠 遒 遏

五、赏析课文上阕:

请问:上片描写了几幅图?请概述。

明确:独立寒江图、湘江秋景图(先分析诗句,再导出每幅画的名称)

1、鉴赏第一句:独立寒秋图。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1)起句“独立”二字破空而来,以“寒秋”、“橘子洲”点明时间、地点、独立的形象,北去的江流,又有“寒秋”着色,便有了无限的涵咏之味和沉郁豪迈之气。这一句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环境等因素。所以可以概括为独立寒秋图。

(2)诗歌语言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份省略了,要靠想象把诗意串合起来。那么,那位同学能把它按正常的语序调整好,并把词的大意说一下? 明确:寒秋(时节),(我)独立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 词意: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凝望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3)思考讨论:“独立”能否改为“站立”或“直立”?

明确:不能。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使人中流砥柱的气概。联系当时背景,诗人遭军阀通缉,身处险境却能独立寒秋,何等的坦荡从容!

联想到柳宗元《江雪》中“独钓寒江雪”。这是他政治革新失败以后,被贬到永州后写的,表露了他决不妥协的决心。一个“独钓寒江”,一个“独立寒秋”,意境相似,但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2.具体研习第

二、第三句:描绘绚丽壮观的秋景图,即湘江秋景图。

(1)一个“看”字,一直控制到哪里?

明确:万类霜天竞自由。共7句。在古诗中,这叫一字起领,俗称领字,是词学中的专用名词。读诗词要注意找出这种领字。(请同学读一下。注意“看”是领字,要稍顿,以下几句要读的抑扬顿挫,最后一句是哲理概括,要读出感叹之情。)

(2)这里诗人看到了哪些内容?找同学读一下。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现在大家来找一下,“看”字统领了那些意象?(山、林、江、舸、鹰、鱼) (3)在这几句中,那些字用得好?为什么好? 明确:遍、染、争、击、翔

万山红遍:指漫山遍野都是红色的枫林,也就是像火一样的枫林。遍:写出红之广。这一句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什么?(让人联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因为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大有燎原之势)。 层林尽染:树经霜后变红的程度和红遍现象。

联系: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染:用了拟人的手法。古人早就用了“染”字来描绘秋林,王实甫在《西厢记》中即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名句。一个“染”字就把一带枫林彷佛人工染成的一样的壮美景色描绘出来。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满江的水如碧玉般清澈见底,江面上往来的船只争先恐后,你追我赶。描写了一个十分热闹的场面。漫:写出江水满溢之状。争:展现了江面上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 鹰击长空:击,能否改为“飞”字?

明确:不能。击:把雄鹰展翅奋飞、迅猛有力地拍打天空的那种矫健的勇猛的雄姿绘显出来,“飞”太一般了。 鱼翔浅底:“翔”是不是改为“游”更准确一些,鱼怎能像鸟一样飞翔呢?

明确:“浅底”并非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蓝天倒影在碧水中,看上去鱼好像在天空中游动,好像飞翔一样。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鱼在水中酣游时的那种轻松自如的神态。

万类霜天竞自由:竞:竞争、竞赛。竟:出人意料。(板书:竞、竟)由眼前之物一下子扩展到世界万物,并作了哲理性的概括。既然世间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在斗争中获得生存的自由,那么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特别是被压迫的人民,不是更应该争自由吗?照此理解,可以认为这句话实际上是对被压迫人民的一种什么?(问)是号召和呼唤。 (4)毛泽东笔下的秋景,给人的总体感觉怎样?

明确:绚丽多彩,生机盎然。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把秋写得萧杀悲凉,清冷惨淡,什么“自古逢秋悲寂寥”、“万里悲秋常作客”、“秋风秋雨愁刹人”等等。 这么一副绚烂的秋景图,词人是怎样变换视角来描绘的呢?

明确:有远有近,有仰有俯,有动有静,有颜色的对比(红,碧),有动作的对比(击、翔) 为什么毛泽东笔下的秋如此绚丽多彩、充满生机?这与一个人的什么有关?

明确:与气度、胸襟、性格、身份有关。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杰出的政治家。他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 (5)品读上片最后一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A:面对着绚丽多姿、充满生机的湘江秋景,词人为什么会感到“怅”呢?(联系时代背景)

明确:词人面对着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面对着在大自然和宇宙中竞自由的万物,他想到了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于是感到了“怅”。这里的“怅”不是失意,是怅惘。于是他就开始了“问”。

B:“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词人怎么样的感情?

明确:词人由大自然的万物引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主沉浮”在这里是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质是词人进入深沉的历史思索,提出革命领导权的问题。(板书:问:谁主沉浮)抒写出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 写壮景,抒豪情,表凌云之志。(板书: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六、课堂小结。

上片写景,借景抒情,提出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体现出诗人的博大胸怀。

七、作业:背诵全词。

1 * 沁园春 长沙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1 * 沁园春 长沙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沁园春·长沙

同学们在初中应该有学过毛主席的诗歌以及有关秋天的诗作,毛主席的诗歌通常给人豪迈激昂之感,面对着自古悲寂寥的秋天,我们的诗人又会发出怎样的感慨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活动2【讲授】讲授

二、写作背景

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杰出的文学家。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景,回忆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不禁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词。

三、关于词的知识。

1、定义:词,又称长短句,产生于唐代,流行于宋代。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又称为“诗余”。

2、特点: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在“沁园春.长沙”里面,“沁园春”就是词牌。为什么会起这么个名字呢?相传东汉明帝有个女儿名沁水公主,她的园林名沁园。后来沁园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吟咏这件事,“沁园春”词牌由此得名。既然“沁园春”是词牌,那“长沙”,就是这首词的标题。

3、词牌和词的标题的区别: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长沙,作为这首词的标题,揭示这首词的主要内容均与诗人当年在长沙求学时有关。

4、词的分类:词按字数的多少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0字以上)。词的流派分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是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作品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题材较狭窄,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四、整体感知,熟悉内容。

1.听录音,正音。 舸 寥廓 峥嵘

稠 遒 遏

五、赏析课文上阕:

请问:上片描写了几幅图?请概述。

明确:独立寒江图、湘江秋景图(先分析诗句,再导出每幅画的名称)

1、鉴赏第一句:独立寒秋图。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1)起句“独立”二字破空而来,以“寒秋”、“橘子洲”点明时间、地点、独立的形象,北去的江流,又有“寒秋”着色,便有了无限的涵咏之味和沉郁豪迈之气。这一句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环境等因素。所以可以概括为独立寒秋图。

(2)诗歌语言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份省略了,要靠想象把诗意串合起来。那么,那位同学能把它按正常的语序调整好,并把词的大意说一下? 明确:寒秋(时节),(我)独立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 词意: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凝望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3)思考讨论:“独立”能否改为“站立”或“直立”?

明确:不能。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使人中流砥柱的气概。联系当时背景,诗人遭军阀通缉,身处险境却能独立寒秋,何等的坦荡从容!

联想到柳宗元《江雪》中“独钓寒江雪”。这是他政治革新失败以后,被贬到永州后写的,表露了他决不妥协的决心。一个“独钓寒江”,一个“独立寒秋”,意境相似,但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2.具体研习第

二、第三句:描绘绚丽壮观的秋景图,即湘江秋景图。

(1)一个“看”字,一直控制到哪里?

明确:万类霜天竞自由。共7句。在古诗中,这叫一字起领,俗称领字,是词学中的专用名词。读诗词要注意找出这种领字。(请同学读一下。注意“看”是领字,要稍顿,以下几句要读的抑扬顿挫,最后一句是哲理概括,要读出感叹之情。)

(2)这里诗人看到了哪些内容?找同学读一下。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现在大家来找一下,“看”字统领了那些意象?(山、林、江、舸、鹰、鱼) (3)在这几句中,那些字用得好?为什么好? 明确:遍、染、争、击、翔

万山红遍:指漫山遍野都是红色的枫林,也就是像火一样的枫林。遍:写出红之广。这一句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什么?(让人联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因为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大有燎原之势)。 层林尽染:树经霜后变红的程度和红遍现象。

联系: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染:用了拟人的手法。古人早就用了“染”字来描绘秋林,王实甫在《西厢记》中即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名句。一个“染”字就把一带枫林彷佛人工染成的一样的壮美景色描绘出来。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满江的水如碧玉般清澈见底,江面上往来的船只争先恐后,你追我赶。描写了一个十分热闹的场面。漫:写出江水满溢之状。争:展现了江面上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 鹰击长空:击,能否改为“飞”字?

明确:不能。击:把雄鹰展翅奋飞、迅猛有力地拍打天空的那种矫健的勇猛的雄姿绘显出来,“飞”太一般了。

鱼翔浅底:“翔”是不是改为“游”更准确一些,鱼怎能像鸟一样飞翔呢?

明确:“浅底”并非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蓝天倒影在碧水中,看上去鱼好像在天空中游动,好像飞翔一样。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鱼在水中酣游时的那种轻松自如的神态。

万类霜天竞自由:竞:竞争、竞赛。竟:出人意料。(板书:竞、竟)由眼前之物一下子扩展到世界万物,并作了哲理性的概括。既然世间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在斗争中获得生存的自由,那么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特别是被压迫的人民,不是更应该争自由吗?照此理解,可以认为这句话实际上是对被压迫人民的一种什么?(问)是号召和呼唤。 (4)毛泽东笔下的秋景,给人的总体感觉怎样?

明确:绚丽多彩,生机盎然。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把秋写得萧杀悲凉,清冷惨淡,什么“自古逢秋悲寂寥”、“万里悲秋常作客”、“秋风秋雨愁刹人”等等。 这么一副绚烂的秋景图,词人是怎样变换视角来描绘的呢?

明确:有远有近,有仰有俯,有动有静,有颜色的对比(红,碧),有动作的对比(击、翔) 为什么毛泽东笔下的秋如此绚丽多彩、充满生机?这与一个人的什么有关?

明确:与气度、胸襟、性格、身份有关。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杰出的政治家。他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 (5)品读上片最后一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A:面对着绚丽多姿、充满生机的湘江秋景,词人为什么会感到“怅”呢?(联系时代背景)

明确:词人面对着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面对着在大自然和宇宙中竞自由的万物,他想到了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于是感到了“怅”。这里的“怅”不是失意,是怅惘。于是他就开始了“问”。

B:“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词人怎么样的感情?

明确:词人由大自然的万物引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主沉浮”在这里是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质是词人进入深沉的历史思索,提出革命领导权的问题。(板书:问:谁主沉浮)抒写出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 写壮景,抒豪情,表凌云之志。(板书: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六、课堂小结。

上片写景,借景抒情,提出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体现出诗人的博大胸怀。

七、作业:背诵全词。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写作背景,进一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能力目标:通过诵读,品味关键词语,把握词中描绘的意象;分析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3、德育目标:理解这首词的思想感情;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

教学重难点:

品味关键词语,把握词中描绘的意象,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扫除文字障碍,理解诗歌的大致含义。

2、研读法、点拨法。师生共同探究、品味字、词、短语的妙用。

3、赏读法。进一步感受作品,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能力,感悟作者博大的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从而找到自己最佳的赏析点,从作品中读出自己的毛泽东来。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卡片:词的体裁方面的知识(幻灯片)

(1)释义: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 (2)名称:初起时称“曲子”“杂曲子”“曲子词”,后来也称作“乐府”(如《东坡乐府》)“长短句”(如《稼轩长短句》),“诗余”(如南宋何士信编的《草堂诗余》)等。 (3)特点: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调名称,叫“词牌”,如《满江红》、《沁园春》等,词牌规定着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词牌原是曲谱的名称,乐曲失传后,就成了词的形式格律的标志。词牌和词的内容并无必然联系。有的词在词牌的下面另立标题和小序,表明作品的主题或作者写作的缘由,如毛泽东的《卜算子》下有标题“咏梅”,又有“小序”,“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用来进一步说明写作意图。

词从结构上看多数是分段的。一段在音乐上叫一阙(曲)或一片。一首由两片构成的词,其下片的起句,具有承上启下及过渡转折连结两片的作用,称为“过片”或“过变”

(4)分类:词从字数上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有人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词从片数上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词从风格上可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的代表作家有柳永、秦关、周邦彥、晏殊、李清照、姜夔,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

二、导入

我们初中学过一首写秋天非常有名的诗歌,它就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让我们齐声回忆背诵一下这首诗。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词描绘出一幅暗淡、萧瑟、冷清的迟暮秋景图。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楚辞》里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贾岛说:“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杜甫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徐再思说:“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其它的还有“自古逢秋悲寂寥”、“风急天高猿啸衰”、“秋风秋雨愁煞人”等等。古人诗中的秋天多是万木凋零的颓败萧索景象,但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词中的秋天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它就是毛泽东的一首词《沁园春长沙》。

三、文题背景

1.题目解说(幻灯片)

沁园春,词牌名,又名“洞庭春色”“东仙”“念离群”“寿明星”。“沁园”相传为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戚窦宪所夺,有人作诗咏其事,这个词牌由此得名。长沙是词的题目。这是一首登临诗,属登山临水,写景抒情之作。 2.写作背景简介(幻灯片)

这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农民运动正在全国开展,这一年的10月份,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表达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高远志向和豪迈情怀。

四、整体感知

【活动】 先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在读的时候请大家注意有关字词的读音,看看自己在预习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 【正音】 舸 阔 遒 遏

通过诵读,我们对这首诗歌的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这种诵读,我们就称为“了解性诵读”。(幻灯片:

一、了解性的诵读)

【活动】接下来,请同学们进行“理解性的诵读”,所谓“理解性的诵读”也就是要求大家一边读,一边对照课文的注释,还可以查看工具书,看看词中的哪些语句我们已经理解了,哪些语句还没有理解,大家可以讨论,也可以举手询问,在读懂的基础上,再注意一下句子的停顿和语序。下面自己小声地进行理解性诵读。(幻灯片:

二、理解性的诵读) 【难词释义】 粪土:意动用法,把……看做粪土;峥嵘:形容特殊,不平凡的意思。

五、具体研习课文

理解性的诵读只是要求同学们掌握诗词字面上的含义,但是要深入体会诗歌的深层的含义,还要进行“评赏性的诵读”,现在我们就一起来鉴赏《沁园春·长沙》这首词。(幻灯片:

三、评赏性的诵读)

(一)上阙

【提问】这首词在词里面是属于长调,全词分上下两阙(板书:上阕,下阕)先看上阕,上阕主要写了什么?大致可以分为几个层次?请在书上标明。 【明确】上阕侧重写景,主要是描绘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板书:描绘湘江秋色),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是前三句,第二层是中间七句,第三层是后面三句。 1.第一层

【提问】 朗读前三句并口头翻译,思考这三句语序和现代汉语的语序是否相同,为什么不同。

【明确】在秋天,独自站在橘子洲头,看湘江向北流去。它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同,把第二句和第三句颠倒了,这样做是为了适应格律的需要。

【小结】这首词一开篇作者就从实处落笔,围绕一个“立”字,交代了人物、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气氛。(板书:立——人、时、地、境) 2.第二层

【提问】 看第二层,中间的七句,请同学们具体朗读。诗人立于橘子洲头,看到了什么? 【明确】红遍万山的树叶,清澈见底的湘江水,很多船。诗人看到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板书:看——湘江秋景)在湘江秋景图里面,作者具体描绘了山(林)江(舸)天(鹰)水(鱼)(板书:山林、江舸、天鹰、水鱼)还有自然界的外物。(板书:自然界、万类)

【提问】 作者对这些景物的描写有什么特点? 【明确】(1)由山上到湘江,由江面到天空,再到江底,远近相间;万山、层林、江面、百舸、雄鹰等都是具体的景物描写,万类是对自然景物的概括,这是由具体到概括。景物描写远近相间,由具体到概括,层次井然。(板书:层次)大家在今后写景的时候也要注意层次。 (2)作者对景物的描写,山、林,都是静态的景,而百舸争流,雄鹰在翱翔,游鱼在自由自在的游动,这些都是动态的描写,所以第二个特点是动静交错。(板书:动静) (3)画面色彩鲜明,山是红的,水是绿的,帆是白的,天是蓝的,色彩非常鲜明。(板书:色彩)

【小结】作者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红绿相衬,对照鲜明。文学作品的景物描写要注意角度、动静、色彩等方面的特点。 【提问】这幅秋景图为什么能够描绘得如此的开阔,如此的生机勃勃?除了作者多角度的绘色绘形,还得力于词语的恰当运用,也就是古人讲究的炼字,也就是对语言的锤炼,古典诗词,诗人词人很讲究炼字,古代有“春风又绿江南岸”,和“推敲”的典故。请同学们说说这部分里面哪些词语用得好,好在哪里。

【明确】遍:红得全面,写出了红之广;漫: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透:绿就绿得彻底写出了绿的程度、色彩的浓艳和神韵;击:写出了雄鹰一飞冲天,搏击风雨的矫健有力;翔:本是鸟的飞翔,鱼的飞翔说明鱼在水里自由自在,写出了游鱼动作的轻快自如;竞:写出了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这些字把湘江的秋景写得非常细腻和生动,如果把它改一改,比如改成:万山红了,漫江碧绿,百舸漂流,鹰飞长空,鱼游水底,万类霜天很自由。就远不如这些字神韵飞动。作者把湘江的秋景写得如此细腻生动,为下文的抒情烘托了背景,渲染了气氛。 第二个要注意的是领字的作用。(板书:领字)所谓领字,也就是有统领作用的字,就是指在诗词当中,某一个字的用法,从文意上来看,不仅管着这句话,而且还管着下面的若干句话,在古典诗词当中领字大多数是动词,如,“望长城内外”,“惜秦皇汉武”,“看万山红遍”,但也不完全是这样,有时候也用副词、连词或者介词,如,“恰同学少年”,就是副词。 那么领字到底统领到什么地方呢?要根据文意来看,就“沁园春”而言,一般情况下,上阕统领七句,“看”一直统领到“万类霜天竞自由”;下阕统领七句,一直统领到“挥斥方遒”。 了解领字的作用是为了更好地诵读,在诵读的时候读到领字,要把这个字突出,语气要加重,节奏要适当的延长,和后面的语句形成停顿。所以有人又把这个领字叫做“一字顿”。另外,领字后面的几句语势要贯通,要一气呵成。 【活动】 生试着读这七句话。 3.第三层

【提问】 面对着这壮丽的秋色,诗人有什么感受呢?看上阕的最后三句。一齐朗读。 【明确】所谓“怅寥廓”,就是怀着怅恨的心情,所谓“寥廓”,就是面对着广阔无边的宇宙,“问苍茫大地”,就是不禁要问,这苍苍茫茫的的大地,该由谁来主宰升降沉浮呢?这三句从手法上来看,不是写景,而是抒情,是直抒胸臆,面对着这种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色,作者不禁触景生情,感慨顿生,从内容上来看,这一怅一问,深刻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深切的思虑,以及整顿山河的崇高的使命感。

【小结】 上片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并且由景而自然地抒发了作者的感受,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活动】 连起来朗读。

(二)下阙

【引入】壮丽的秋景不仅引发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思考,还勾起了诗人对往事的回忆。词的下阕,作者通过回忆往昔的峥嵘岁月,来形象地概括青年学子当年的战斗风貌和豪迈的气概。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写对往事的回忆呢?这主要是艺术地回答“谁主沉浮”的问题。 下阕仍然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是开头两句,第二层,是中间七句,第三层是最后三句。 1.第一层

先看第一层,作者说当年和胡书恒、蔡和森等许多革命战友携手结伴而来,那时候的岁月是多么的不平凡,作者用了“峥嵘岁月稠”几个字,这是一种概括的回忆。 2.第二层

【提问】 第二层是中间七句,是具体的回忆。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述同学少年时候的峥嵘岁月呢?先读一下,同桌讨论。

【明确】下阕主要写学子议政的一些情景。“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翻译出来就是: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风采焕发,才华横溢,革命热情奔放,奋发有为,这是写青年学子的精神风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是写他们的革命实践活动,或者说是写青年学子对祖国命运的关心,对黑暗现实的抨击和对军阀官僚的蔑视。 【小结】第二层作者写具体的回忆,写青年学子议政的情景,语言很平实,但是具有强烈的动作性,我们读到这些文字的时候,就可以想见,当年青年学子慷慨激昂的情景,蔑视权归,豪情万丈的英姿。

【活动】 一起读。提示:粪土当年万户侯,要读出蔑视的情感来。 3.第三层

【提问】第三层是典型的回忆。这个典型的回忆突出了一个特写镜头,写当年青年学子在湘江游泳,击水湘江的情景。这一层,以青年学子搏击风浪,力能遏舟的矫健身姿,进一步强化了学子的形象,我们从这群青年学子浪遏飞舟的情景里面,可以看到,他们是一群胸怀宽广,思虑深沉而又气势如虹的革命青年。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个特写镜头呢?

【明确】 这句话可以回答上面的问题,主沉浮的,将是这样一些革命青年,从而巧妙地回答了上阕的深切思虑。

【活动】 把下阕连起来读。

六、课堂小结

通过刚才的分析,可以看出,这首词,上下两阕结构是相当紧密的,作者由立到看,由看到问,由问到忆,然后巧妙的回答了这个问题,步步深入,抒情和议论结合得很紧密,前后照应,使得上下片浑然一体,不可分割。

七、深化总结 1.背诵

刚才我们一起评赏了这首词,下面我想请同学们在理解评赏的基础上进行古典诗歌的诵读第四步,叫记忆性的诵读(幻灯片:

四、记忆性的诵读)。所谓记忆性的诵读,就是要求同学们能够根据板书的内容默想、回味课文的内容,进一步地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一边读,一边想,课堂上争取能够背诵。

【活动】 一起读,一起看,看谁背得快,背得熟。齐背。同桌之间互背,请你给它评分。 2.结束语、作业

学习诗词重点在于诵读,如何进行诵读,今天我介绍了四种诵读的方法,要想真正提高自己的诵读水平,还不够,还要把这种东西转化成为能力,进行迁移性的诵读,所谓迁移性的诵读,就是这一课老师讲了我们读懂了,我们自己能不能按照了解性的诵读,理解性的诵读,评赏性的诵读,记忆性的诵读,也来自己读一读老师没有讲过的课文呢?

古典诗词的阅读,要提高自己的欣赏能力,还要学会把自己读了以后的感受写出来,因此写一个小作文,就是写一篇文艺评论,题目就叫《我读<沁园春·长沙>》。

【板书设计】

山(林)遍

层次 上阕:描绘湘江秋色

立—人、时、地、境

江(舸)透

自然界(万类)竞 (领字)看—湘江秋景

天(鹰)击

动静

向—深切思虑

水(鱼)翔

色彩

概括的忆

精神 忆—峥嵘岁月

具体的忆:学子议政

实践

下阕:回忆峥嵘岁月

典型的忆:击水湘江

第三篇:《沁园春·长沙》

写作背景

1911年,十八岁的毛泽东同志来到湖南省会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十三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自1913年至1918年,他在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1918年4月,与何叔衡等同志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1919年起,他先后在长沙修业小学、第一师范附属小学等校任教。“五四”时期,他组织领导了长沙学生和市民的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随后,又领导了驱逐湖南督军兼省长、皖系军阀张敬尧的斗争。1920年9月,他与何叔衡等同志建立了湖南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又组建了中共湘区委并任书记。1923年4月,他离开长沙,赴上海、广州等地继续从事革命工作。1925年春,他回湖南老家指导农民运动。同年秋,自韶山赴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游橘子洲、岳麓山,追怀1911年至1923年间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因有此作。本篇首次公开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

“沁园春”介绍

(1)沁园:沁园为东汉汉明帝为他的女儿沁水公主修建的皇家园林,园址位于焦作西北部的沁河出山口一带。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沁水公主的舅舅窦宪倚仗其妹贵为皇后之势,竟然变相强夺公主田园,后人感叹其事,多在诗中咏之叹之,渐成“沁园春”这一中国文人所钟爱的词牌。

(2)沁园春:词牌名。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大盛于宋,以后作者仍代不乏人。

段落层次

《沁园春·长沙》上片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词的下片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谁主沉浮”作答: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已任,蔑视反动派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描述了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结构图如下:

研讨分析

这首词由“独立寒秋”、“湘江秋景”、“峥嵘岁月”、“中流击水”四幅图景组成。

具体研习“独立寒秋”图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将这三句词的正常语序调整好,并简要说说它们的大意。

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分省略了,要靠想象把诗意串合起来。这三句词的大意是:在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凝望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词中的“独立”能否改为“站立”“直立”等?

不能。“独立”不仅仅是表明站在橘子洲头的是一个人,而且可以让读者想象词人面对湘江滚滚北去时表现出来的砥柱中流的英雄气概。

具体研习“湘江秋景”图

“湘江秋景”图有何特点?

作者以短短四句诗,描绘出一幅立体的寥廊万里、绚丽多彩的江南秋景,宛如当代著名的岭南画派大家关山月浓墨重彩的彩墨山水图,不愧为“驱山走海置眼前”(李白《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咫尺应须论万里”(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的大手笔。它与作者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雪》所描绘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均是古典诗词中前所未有的雄奇伟丽的全景式风景画。

“湘江秋景”图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沁园春·长沙》本词前半阕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则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阕的抒情乐章。 词人为什么“怅”?联系时代背景,想一想“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词人面对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面对在自然和宇宙中竞自由的万物,他想到了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特别是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于是不由得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而生“怅”。

词人由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引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主沉浮”在这里是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质是词人进入深沉的历史思索,提出革命领导权的问题。抒写出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

下片中的哪两个字标志着词人由上片的眼前景的描写转入对往事的回忆?

“忆”和“记”二字。

具体研习“峥嵘岁月”图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是什么?

一般地,分上下两片的词,其下片首句又称过片,在词中起承接过渡作用。词的上下片写法上也有分工,常常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因此填词时非常注重过片,既不能明粘,又不能全脱。本词上片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想到以前与“同学”一起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的回忆中。过渡自然,衔接巧妙。

具体研习“中流击水”图

“中流击水”这一情景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情?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取象征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帆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气概豪情。

本词上、下片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词的下片通过写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的同学少年,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同学少年,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同学少年,艺术地回答了上片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这样,上下两片浑然一体,天衣无缝。

这首词是怎样把写景抒情完美地结合起来的?

《沁园春·长沙》本词上半阕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则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阕的抒情乐章。

《沁园春·长沙》下半阕虽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忆往峥嵘岁月稠”,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将无形的不平凡的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的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可以说,《沁园春·长沙》的崇高美,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它不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第四篇: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长沙》

整体感知:

1以词人的活动(动作)为主体,找出表现全词线索的动词。 上阕:立、看、怅、问 下阕:携、忆、记

2概括全词,展开想象,看看这首词描述了哪四幅图画?(请用四字短语概括)

二、文本研读

独立寒秋图: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1、这首诗写于1925年的哪个季节?是大约在冬季吗? 寒秋寒秋也就是深秋。

2正常语序应该是:橘子洲头,独立寒秋,湘江北去。

为了适应格律的要求或者是为了获得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古诗词经常出现语序倒置的现象。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携来百侣曾游”是诗人回忆的内容,应该放在“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的后面。这两句的位置为什么要调换呢?因为“沁园春”这种词牌名,下阕的的第一句是六个字,第二句是八个字。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学过吗?下阕的前两句是…… 生: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第一句是六个字,第二句是八个字。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杨直上重霄九。应该是九重霄,为什么要写成重霄九? 为了压韵

为了适应格律的要求或者是为了获得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古诗词经常出现语序倒置的现象。

3哪位同学能按调整好的正常语序,把三句的大意顺畅地说一下? 生:在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看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这三句字数一样,也不压韵。因此,调换语序不是为了适应格律的需要,而是为了获得一种表达效果。你体会了什么效果?

师:古诗词是一种高度浓缩的艺术。一首诗词就好象一块压缩饼干,需要我们用自己的想象力把它泡开,用我们自己的想象力把诗歌的画面、诗歌的内容呈现出来,这样就能很好的欣赏诗歌了。所以黑格尔说:“想像是最杰出的艺术本领。”下面请同学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三句诗所描写的画面。

师:如果你能想象到诗句所描写的画面,也就能够体会到这里采用语序倒置的手法所获得的表达效果,谁来说一说。

师:“独立寒秋”,我独自一人伫立在寒冷的秋风之中,把这一句提到最前面,诗人想突出什么呢?这就要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

1925年8月毛泽东回到韶山养病,并利用这段时间创办农民夜校,组织农民协会,还秘密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韶山支部。这些举动惊动了省城长沙。湖南省省长密派快兵赶赴韶山捉拿毛泽东。幸亏毛泽东老师的儿媳妇从朋友那里得到了消息,毛泽东扮作乡下郎中,被人用轿子抬出了韶山,来到了他老师的儿子郭梓阁开的食品店,军阀随后就追到了这里,当时的情况十分危急,郭梓阁把毛泽东藏到店铺的夹壁里面。两天以后,追兵撤走了,毛泽东才从夹壁里面走出来,马上一个人秘密地回到了长沙。

在长沙他不敢抛头露面,不敢与家人联系,不敢与朋友来往,感到十分孤独。所以诗人把“独立寒秋”放到最前面是为了突出自己当时的孤独的情怀。当然也能使我们在诗歌的一开头就能体会到诗人顶天立地的气概和中流砥柱般飒爽英姿,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

生:(记)语序倒置;突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也能使人体会到诗人顶天立地的气概和中流砥柱般飒爽英姿,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

师:孤独是诗人最常见的个性,李白“独坐敬亭山”;柳宗元“读钓寒江雪”等。

2、近代著名文艺理论家王国维说:“文学中有二原质焉:曰景,曰情。”

这里的文学主要指古诗词,王国维认为景物和情感是构成诗词的两个最基本要素。王国维是浙江海宁人。《沁园春-长沙》是由情个景构成的吗? 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王国维的一句话就说出了古诗词的本质。景与情有何关系?感情是诗歌的胚胎,是诗歌最原始,最本质的东西;这种最原始、最本质的东西通过景物描写呈现出来,读者通过欣赏诗词里面的景物来体会诗人的情感,因此景物是诗歌的媒介。、

湘江秋景

看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 竞自由

1、这里的景物描写富有变化吗?

视角变化:“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远眺;“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是近观

颜色变化“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师:“鹰击长空”是仰视;“鱼翔浅底”

动静变化“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描写的是静态的景物;“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2、炼字古人写诗作词非常注重炼字。有两句诗: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唐 卢延让《苦吟》)为了推敲一个字,不知不觉竟然捻断了好几根胡须。

师:古人写诗是很认真的,十分讲究炼字。课文描写景物的七个句子里面有几个字用得很好,富有表现力,可以说是炼字的典范。例如:“层林尽染”的“染”,“百舸争流”的“争”的“争”,“鹰 方法提示:分析字的表达效果,高考经常考。怎样分析一个字的表达效果?首先看字所在的句子的意思,再看字所描写的内容,最后看用这个字所取得的效果。

生:(记)首先看字所在的句子的意思,再看字所描写的内容,最后看用这个字所取得的效果。

师:例如,分析“层林尽染”的“染”的表达效果,先看“层林尽染”整句话的意思:岳麓山一带的枫林重重迭迭,经霜以后,一片火红;再看“染”描写的内容(对象):枫林一片火红;最后看“染”字的表达效果:枫林红得像人工染的一样美。我们把这三方面的内容整合一下,就成了“染“字的表达效果:”“染”字描写出了枫林仿佛人工染成一样的壮美景色。

“染”字描写出了枫林仿佛人工染成一样的壮美景色。 “争”字描写出了江面上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

我认为“击”显得更有力量感,给人一种气势,写出了凶鹰展翅高飞,勇猛矫健的雄姿。 ”鱼应该用游,怎么用飞翔的“翔”呢?即使飞也一般是呆在海洋里,只有遇到危险时,才向空中跳。高度一般在5~6米的高度,直线距离一般在100米左右,这不是飞翔,是跳跃。

三、四组同学?

“翔”表现了鱼儿在水中自如轻快的神态,形象生动。

这里的景物描写富有变化,而且用词富有表现力。我们在齐读一遍。

4、陆机《文赋》里面有一句话: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中国文人有悲秋的传统,这可以从“愁”字的结构看出。什么是愁,秋天的那种心情。可见中国文人有一种悲秋的传统。毛泽东继承了这一传统吗?他笔下的秋天给了怎样的感受?把这七句再齐读一遍。 师:他笔下的秋天给了怎样的感受?请同学跟着自己的感觉走。

绚丽多彩,生机勃勃。用刘禹锡的诗句来概括就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三、峥嵘岁月图:面对广阔的宇宙毛泽东,老毛想到了?齐读有关诗句。 齐读——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毛泽东向天老爷问了个什么问题? 生:谁主沉浮

师:谁来主宰中国的命运。这个问题很有力感,充满阳刚之气。每次读这几句,我都很激动。是男人的,是伟大男人的,就应该问这种充满阳刚之气的问题。当然,在座的诸位都是青年才俊,也应该多问充满阳刚之气的问题。

师:上阕通过描写长沙绚丽多彩、生机勃勃的深秋之景,提出了“谁主沉浮”这个充满阳刚之气的问题。在毛泽东看来哪些人才能主宰中国的命运呢?请看下阕分解。齐读下阕。 生:齐读下阕

“指点江山”,“江山”指代什么? 生:国家大事

“激扬文字”,“激扬”是“激浊扬清”的省略。(抨击坏人坏事,奖励好人好事)。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体现出了青年学生身上哪种可贵的品质? 关心时事,以天下为己任。

以天下为己任。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毛泽东有两句诗:为有牺牲多壮士,敢叫日月换新天。当的进步青年富有献身精神。

“粪土当年万户侯”中的“粪土”,什么用法? 名词用做意动,“把……当作粪土”。

万户侯指当时的反动军阀。反动军阀你不要认为自己是带头大哥,在我们青年学生的眼里你只是一堆臭狗屎。这又体现青年学生身上哪一种可贵的品质? 蔑视权贵。

师:军阀文化素质很低,确实是一堆狗屎,谁都可以鄙视他们。

下阕主要是回答“谁主沉浮”这个问题。谁主沉浮呢?同学少年。这一群同学少年很酷,很炫。他们风华正茂,意气风发,才华横溢,心系祖国,蔑视权贵,英勇。

师:鉴赏诗歌要善于联想。读到下阕你就要联想一群翩翩少年,他们风华正茂,意气风发,才华横溢,心系祖国,蔑视权贵,英勇无畏。真实迷死人了。

师:毛泽东是浪漫主义诗人,也是豪放派词人,下阕里面哪几句最豪放? 生:曾记否,到中流出水,江遏飞舟?

游泳时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前进的船只。文笔多豪迈。这种豪迈体现了毛泽东的超自信,他说过:“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有时候,每个人很有必要把自己想象成超人,告诉自己两个字:我能。齐读一遍。 生:我能。 师:下课。

板书 上阕 写景 描写绚丽多彩,生机勃勃之秋景 下阕 抒情 抒发革命青年之豪情壮志。

第五篇:沁园春 长沙

《沁园春 长沙》说课稿

李寿华

导语

我们中国是一个伟大的诗的国度,文学艺术也起源于诗歌。一个人文学素养,文学趣味的高低主要看他对诗歌的感悟和鉴赏能力如何。综观新高考以来的诗歌鉴赏提的误答原因有:轻读诗,重做题,平时阅读品质不良,缺乏阅读激情,语感弱,对诗的感受浅薄。著名文艺美学家,理论家朱光潜也说,一般青年喜欢听诗而不喜欢读诗,这也说明现代学生在诵读、品读诗歌上下的功夫远远不够。俗语也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所以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单元的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为主,教学重点必须放在如何指导学生阅读鉴赏这方面。鉴于此,特制定以下几点宏观的教学原则

单元教学理念:鉴赏诗歌是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要从语言文字描绘的形象出发,结合对作品的创作背景和 作者创作意图的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联想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品味言外之意,从而培养良好的读诗趣味。

单元教学思路:(1)通过不同方式的“读”让学生循序渐进的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诗中的节奏,体会诗中浓郁的感情。(2)通过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进行联想和想象再现诗中生动、鲜明的意象,通过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领悟诗的主旨和意味,增补诗中没有说出的内容,表达独特的感悟,缓缓咀嚼出诗歌的滋味。

《沁园春

长沙》的教学设计

地位与作用:新教材每一册有一个诗歌鉴赏单元,而《沁》也被编排在了第二册的诗歌单元的首位,可见《沁》在现代诗歌鉴赏中是重中之重。如何指导学生通过不同方式的阅读感悟理解诗歌,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读诗习惯,如何让学生步入正确的鉴赏诗歌的轨道,都取决于教师对《沁》这首诗歌的教读方法和策略,因此上好这节课具有深远而积极的意义。

教学安排: 1 教学内容:通过阅读鉴赏,了解诗词的写作特点,体会文中所表现出的真挚而豪放的感情,从而深入诗歌所创造的艺术境界。

2 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

(使用依据:多媒体教学具有声、光、形、色同时再现的特点,能够对知识加以形象化、立体化展示。多媒体教学在培养学生素质方面起着独特的作用,充分合理地利用多媒体教学,是提高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使得语文知识形象、逼真、多渠道、多形式、多侧面传输给学生,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充分展示文中的语言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去感知具体的语言信息,以引起阅读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 教学方法:朗读与鉴赏、评说相结合。(确立依据见导语) 4 课时安排:一课时 5 教学流程:

(一) 教学目标:1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抱负

2 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3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朗读能力

(确立依据:《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诗歌教学要以读,以把握作者感情和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为主)

(二)教学重点

:反复吟读,体会深秋意境,领会作者情

(三)教学难点:对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分析

(确立依据:培养语感要靠读,理解诗意,感受意境,领会主旨要靠对凝练的语言的揣摩和分析)

(四)教学设想

抓住诗的思路,反复朗读,着重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进而具体、深入地感受诗的意境,学习诗人的宽广襟怀和昂扬的革命精神

(五)教学过程:

1、导语:毛泽东不仅是全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也是一位思想深刻的哲人、诗人。他在各期的诗词或抒情或咏物或怀古,描写了世间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形式和中国人民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历程。 师讲:著名诗人 臧克家说过:“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2 、今天我们来学习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

(1)〈导入设计依据:〈沁〉是以古典诗词格律写成的一首现代诗歌,所以教学时必须让学生了解有关词的背景知识,而学生在初中初步学过毛泽东的另一首〈沁园春

雪〉,由〈沁园春

雪〉导入目的在于温故而知新〉

(2)

师点击“作者背景”并讲解

(3) 本词写作背景:1925年2月,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的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到达长沙,并独自去橘子洲头,是后作《沁园春 长沙》。

〈设计依据:学习诗歌要“知人论世”,才能从更广阔的面上理解诗歌主旨和感情〉

3、反复朗读,深入领会本词的意境和词人的胸襟

(1) 听读,初步感受词的意境 ——

播放朗读录音

出示原词,欣赏该词手迹

〈设计依据:用标准的范读去规范学生的朗读节奏以及感情的把握 用毛泽东的手迹激发学生想象的思维和激情,更有感染力〉 (2)初读,入境,审美感知——学生自由朗读

师提示朗读技巧

(注意节奏的把握)

〈设计依据:适时适当的指导会使学生的自由朗读事半功倍

(3)齐读,深入体会词的情感、意境——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词的意境请两名同学分别用自己的语言把本词描绘出来.老师最后描绘:深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湘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远望层层叠叠树林,经霜染后,一片红火;近看碧绿清澈的湘江,无数船只在争相行驶。雄鹰在高空展翅飞翔,鱼儿在江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泳,宇宙间地万物都在竞相向上,蓬勃发展。面对这一派勃勃生机地大千世界,怎能不思绪万端:广阔无垠地大地呀谁才是你的主人呢?回忆往昔,曾经同许多同志在这一带游览、聚会,度过了许多不平凡的岁月。那时侯,正当青春年少,风采发,才华横溢;同学们意气奔放,正显得遒劲有力,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反动统治者视为粪土。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只?

〈设计依据:让学生进一步领会诗歌与散文的区别,领会诗歌的含蓄与凝练的特点〉

(4)再读,归纳概括内容,章法——参照一下思考题思考讨论

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什么

词的上下两阕各有一个领字,请找出来。

上阕中,诗人是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来描绘绚丽多采的秋色图的?

全诗诗眼是什么?

第一问:

学生讨论后回答

上阕写景

描绘湘江绚丽多采的秋色图

下阕抒情

抒发凌云壮志的革命豪情

第二问:学生回答,上阕领字是“看”,领起七句。下阕领字是“忆”,领起八句。

第三问:学生讨论后回答,

四个方面:山上、江中、天空、水底

四个角度:远眺、近观、仰视、俯察

第四问:学生回答,“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浮沉?”

〈设计依据:在读的基础上把握诗的结构和内容〉

4、师讲:诗歌是以高度概括凝练、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表达诗人的丰富的思想感情的,因此诗人都会注意“炼字炼意”,试体会下列红色字的好处 (1)独立寒秋(2)层林尽染(3)鹰击长空(4)鱼翔浅底

学生分小组讨论代表回答

(1)“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 (2)“染”字用拟人手法,写出秋色之深。

(3)“击”字显示出雄鹰展翅奋发,搏击大气的强劲有力。

(4)“翔”字写出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的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设计依据:从细处着眼理解诗人炼字炼意的功夫和创作的不易以及不同字代来的不同表达效果〉

5、 品读,激情体验——联想想象,化抽象的描写为具体可观 的形象

师讲:雨果说过“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下面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诗人所描绘的绚丽多彩的秋色图。

请学生根据词的意境边品读边再脑海里绘出秋色图,老师点击四幅图画,让学生欣赏。

〈设计依据:激发和提高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比较语言文学艺术和绘画艺术的不同,领略语言带来的无穷艺术魅力〉

6、师讲:下面让我们由本词展开联想,从自己的诗文词库里寻找与下面两句词意境相似的语句,加以品评鉴赏,对比感知毛泽东的乐观昂扬的豪情壮志。

毛泽东的“独立寒秋”

学生回答:柳宗元的“独钓寒江” 学生齐背《江雪》

师讲解: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写,表露了诗人与恶势力绝不妥协的心志。“独立寒江”和“独钓寒江”意境相似,然而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层林近染” 学生回答: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 学生齐背《山行》

师讲解: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着力写出了枫林的火红,开朗的意境。把秋景写的极富生命力。杜牧的“山行”是优美的写景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美好景物的感情;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则暗喻蓬勃发展。

老师提问:古人笔下的秋景多萧杀悲凉,清冷惨淡而毛泽东 的秋景为何如此绚丽多采,充满生机?

学生讨论并回答,老师补充: 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的文人 所以他的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设计依据:比较古代文弱诗人和革命领袖不同的胸襟和气度,从而理解诗歌是不同性情的人的不同的心情写照,领会本诗流露出的诗人的革命豪情〉

7、研读下阙,体会青年毛泽东将

7、 老师归纳小结并出示板书

上阕

万山红遍,(山上)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江中)

百舸争流。

色彩绚烂的秋景

鹰击长空,(空中)

(画

图)

鱼翔浅底,(水底)

万类霜天竟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胸怀博大的凌云壮志(抒情) 情

谁主沉浮?

下阕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峥嵘

书生意气,

同学青春年少

挥斥方遒。

风华正茂

岁月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豪迈

到中流击水,

我辈破浪锐进

气概

浪遏飞舟?

奋然前行

〈设计依据:让学生系统直观的领会本诗 的内容、结构和艺术特色,整体上把握本诗〉

8、古诗词鉴赏指导

(一)反复朗读、感知语言

(二)体味意境、感悟挚情

(三)把握类别、辨析风格

(四)明辨手法、把握技巧

(五)明析典故、加深理解

〈设计依据:贯彻执行“目标教学“的理念,总结教学流程,给学生一个有关鉴赏诗歌的完整的方法的指导〉

9、布置作业:用以上五点鉴赏方法激赏《立志》《咏蛙》 〈设计依据:练习巩固对以上鉴赏方法的掌握〉

上一篇:浅谈现代企业管理下一篇:汽修设备购销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