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下第二单元作文

2024-04-16

六下第二单元作文(精选6篇)

篇1:六下第二单元作文

六下第二单元民风民俗习作教案

【作文要求】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生活在祖国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大地上,广大人民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特色鲜明而又丰富多彩的各种民风民俗。请你利用课外阅读、调查访问、亲身体验、上网等多种方法调查一些地方的风俗习惯,并加以整理。可以写节日习俗,也可以写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写完后先在小组交流,然后再修改。【教学目标】

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民风民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2.借鉴本组描写民风民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特点介绍民俗的方法。3.选好材料,确定自己要写的内容,做到民俗特点突出。4.作文要内容具体,重点突出,语句通顺。【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一、激发写作兴趣。

同学们,我们在口语交际课上,了解到了各种各样的民族风俗习惯。有的让我们感到新奇,有的让我们感到有趣,还有的让我们赞叹。这节课,我们就来写一写自己所想要介绍的民风民俗。可以是课外阅读时知道的,也可以是通过调查访问了解的,还可以是在别的地方亲眼看到、亲身感受到的,或者是在口语交际课中听到的。

二、确定思路,回顾写法。

1.你最想介绍的是哪种民风民俗?

引导学生回忆口语交际课上听到的和自己在课前收集到的资料,明确自己要写的内容。你知道哪些传统节日?

教师归纳总结: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每一个节日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一个传说、一种风俗,或者有着纪念意义。谁知道在我们传统节日中,都有什么风俗?(学生自由发言)

2.回忆本组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

抓住重点课文,以《老北京的春节》为例,进行指导。课文的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就是北京人的节日民俗。详略的写法

《各具特色的民居》事物的几个方面的顺序来说明。这篇文章运用了许多说明方法,如:列数字、打比方等,让文章更为生动,具体可感。以后我在写说明文的时候,也要把这些说明方法用上呢!

《藏戏》先连用三个反问把藏戏的特点先写了出来,接着写藏戏的来源,分述藏戏的三个特点。4.说说你能借鉴的一些写法。

三、指导学生习作

(一)要指导小朋友观察和体验节日的民俗特点的具体方法(1)要想写好节日事情,要注意观察节日有什么样的活动。(2)观察时要注意认真地观察民俗活动的场面和事件的细节。

(3)观察时不仅仅是看,还要注意认真地听和想。要积极地展开联想和想象。(4)要注意观察人们的动作变化的细节,心情变化的细节。

(二)是要注意观察的顺序。

在写传统节日民俗的事情时,一般涉及到的人比较多,因此还是注意场面的描写,一是要交代清楚时间、地点和气氛,使读者有整体的印象;二是要注意刻画特定环境中的人物的活动,在人物的动态中写出人物的特征;三是要注意“点”与“面”的关系,把个别人物的活动或细节描写与整体概括描写结合起来,渲染气氛,加强艺术效果;四是要把写人、写景、写事。写物融为一体,使文章形象真实而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板书设计 作文指导

一是要交代清楚时间、地点和气氛,使读者有整体的印象;

二是要注意刻画特定环境中的人物的活动,在人物的动态中写出人物的特征;

三是要注意“点”与“面”的关系,把个别人物的活动或细节描写与整体概括描写结合起来,渲染气氛,加强艺术效果;

四是要把写人、写景、写事。写物融为一体,使文章形象真实而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设计意图:通过亲情融融的话题交流,引导学生感知节日的风俗,打开心里的话匣子,节日不是凭空而来的,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地域环境的人们有着对生活的不同理解。追溯一下节日背后的历史、故事,往小处说是了解节日的来源,可以为马上习作时如何设立某个新节日做指导和暗示,往大处说,也是感受不同的节日文化,领略地域风情,提升生活品位,使课堂更充满激情和生趣。

写节日民俗就要体验节日里发生的事情,就要描写节日里发生的事情,写节日活动最重要的是事要写好事情细节,写细节应该写出生活的情趣。

五、下水文 编写提纲

活动时队伍排列和人物的神态、衣着、动作,亲身感受“作大福”的热闹

1.引导学生根据提示编写习作提纲。提示:

①要介绍的民俗是什么?(永定土楼独有的习俗“作大福”。)

②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打算从哪几方面加以介绍?

(每隔三年举行一次,时间从农历十一至十六。农历十一上午九时许从“神宫”一直迎神到“大福场”,接下来是各村依次上供,先是“斋供”,到农历十五开始“荤供”,接着“开斋”,大宴亲朋好友,最后农历十六“送神”,湖坑作大福才算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③哪一部分作为重点将要进行具体介绍?

(农历十一“迎神”踩街活动最吸引人的眼球,十里八乡的人都来观看,甚至有许多外国游客也来凑热闹,理应把这作为重点内容,详细介绍。)

④根据其特点,你打算拟订什么题目?

(指导学生能围绕“作大福”来拟定。)

2.学生自由编写提纲。

3.小组内根据编写提示,互提建议,修改提纲。

4.拟定作文提纲(板书)总—— 概述“作大福”(略)

︱ ︵ {——迎神 铳队 神轿 旗队 舞蹈队 腰鼓队 “故事”队„„(重点 详)︱ 时 {——斋供

(略)分 间 {——荤供(略)︱ 顺 {——开斋(略)︱ 序 {—— 送神(略)︱ ︶

总 —— 总结“作大福”后感受(略)

五、习作欣赏(作文已发表)

奇异的习俗“作大福”

福建省永定县湖坑中心小学 李振鹏

在永定土楼的客家习俗中,最具地方特色的当属每隔三年一次的湖坑“作大福”。据说这种习俗在永定湖坑已流传二百多年了。

回想起三年前“作大福”的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那时我刚读一年级,记得爸爸对我说:“鹏儿,这次‘作大福’,你去装‘福星’好吗?”我高兴得跳了起来,搂住爸爸说:“好啊!好啊!我要装‘故事’,我要当‘福星’喽。爸,您真好!耶!”于是,我日日盼望着“作大福”早日来到。

农历九月十一日湖坑“作大福”开幕了,重头戏是迎神踩街。一大早,父母精心地把我装扮成“福星”模样,与装“故事”的小朋友们稳当地坐在早备好的彩车铁架上。父母们陪护左右,在保证安全地缓慢地转动铁架。我们高坐在铁架上,看着热闹场景,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

上午九时许,随着三声铳响,迎神的队伍终于从神宫出发了。长龙般的队伍浩浩荡荡地向大福场走去,走在最前面的是“三眼”铳队,铳声震耳欲聋。接着是一村一队敲锣打鼓迎神抬神轿的队伍,抬神轿的小伙子黄衣蓝裤,裹红头巾,扎红腰带,走起路来左摇右摆,神轿里的“神仙”显得悠哉游哉。紧跟其后的是扛大龙旗的和擎彩旗的队伍,那大龙旗可真壮观,旗杆是碗口粗的大竹,足有二三丈高,得七八个后生才能扛得起来。装扮靓丽的舞蹈队渐行渐舞,腰鼓队边走边打,她们紧跟在旗队后面。我们装“故事”的队伍也不甘落后,瞧,“福禄寿”、“八仙”和“西游记”在向恭候两旁的群众招手„„

迎神队伍经过近两个小时的踩街游行,到了大福场,各路神仙在大福场的“神坛”里各就其位。我们也结束了“作大福”中装“故事”的特殊身份。

迎神结束后,人们纷纷上供,先是各村照例轮流“斋供”,接着农历十五集中“荤供”,然后“开斋”,各家各户大摆筵席宴请亲朋好友,最后在十六日上午“送神”,把“作大福”期间请来的各路神仙恭送还原处。湖坑“作大福”这才算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每隔三年一次的湖坑“作大福”,真可谓是热闹非凡,地方特色浓郁。“作大福”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我爱“作大福”。

麻婆豆腐

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我可以封自己为“小小美食家”,因为我对菜颇有一番研究。光菜名,我就可以滔滔不绝的说上百种。北京的烤鸭、西安的羊肉泡馍、山西的刀削面„„在这么多可口的美食中,最让我喜爱的,便是麻婆豆腐。

麻婆豆腐不仅吃起来麻辣鲜香而且颜色五彩缤纷。嫩白的豆腐丁排着整齐的“队”站在盘中,穿上了用鲜红的辣酱做成的“衣服”,看上去火红的一片,中间还夹杂着一些外酥里嫩的肉沫,绿色的葱花散落在盘中,就如同一片片绿叶,在绿叶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引人注目。盘中散发出一阵阵诱人的香味,真令人垂涎三尺。麻婆豆腐的做法其实非常简单:把豆腐切成小块,让它们一个个“跳”入热气腾腾的水中热热“身”,再把它们捞出。接着,把肉切成极小的块,用植物油把肉块抄酥。然后,向锅里倒入适当的油,向油中放入事先准备好的干辣椒、花椒和姜片,等油在八十度时放入豆腐丁,再翻抄几下,最后用小火慢慢烧两分钟,这道色香味俱全的麻婆豆腐就大功告成了!

吃麻婆豆腐是很有讲究的。吃时,先夹上一块豆腐,把它轻轻地放入嘴中慢慢地咀嚼,吃上去,辣辣的,这种味道一下充满了嘴的任何角落。吃的时候,先把豆腐上的辣酱舔一舔,顿时,辣酱的麻和辣味一下“扑”入嘴里,再吃豆腐,嫩嫩的豆腐从嘴里一过,顺滑爽口。如果你幸运的话,还能够吃到一点点的肉沫,外酥里嫩,更一步增添了麻婆豆腐的风味,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怎么样,听到了我的介绍,对麻婆豆腐有了一定的了解吧。呀,一盘麻婆豆腐出锅了,我要去品尝了。

篇2:六下第二单元作文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祖国在我心中》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奴隶们起来,起来!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我们要做天下的主人„„”每当听到那熟悉的国际歌,我总是心潮腾涌。

祖国,一个多么亲切的字眼,千言万语最后只汇成了一句话:祖国,我为你骄傲。

我们的祖国多么广大!祖国的山河多么壮丽!

祖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更让每一个炎黄子孙倍感自豪。我们铭记着中华母亲的功德,更不忘她承受的千灾百难。

我们父辈年轻时,只能肩挑背扛的修铁路,但他们或许会欣慰,今天我们用这种方式修铁路;我们父辈年轻时,能建设的桥梁十分有限,但他们或许会欣慰,有一天世界最宏伟的桥梁都在我们的手中建成;为打通工程禁区的天路,由许多先辈付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但他们或许会欣慰,禁区已经无法阻碍我们前进的脚步;父辈们年轻时曾饱受饥荒之苦,但他们或许会欣慰,但今天机械化的耕种使我们这一代人不再为温饱发愁

但是,我大中国之人民从来没有屈服过。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城楼响起毛主席庄严的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从此,中国翻开了崭新的一页。从一无所有到应有尽有,从八国联军到八方来贺,从阅兵武器东拼西凑,到国之重器目不暇接,七万万人民艰苦创业,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实现着强国富民、民族复兴的百年梦想。

篇3:六下第二单元作文

1.通过回忆,交流,确定自己亲身经历的难忘的“第一次”,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2.通过修改文章,学习运用描写人物心理、神态、动作、语言等方法,把自己难忘的“第一次”的经历、感受写具体。

3.学习写好难忘的“第一次”的启示。

[教学过程]

一、“求真”:激活记忆,确定内容

1.齐读课题,师板书:难忘的“第一次”。

2.师:从出生到现在,你肯定有过许多的“第一次”,看一组照片。老师想聘请一位同学当助手,帮忙读读画面下的文字,谁愿意?

出示照片及文字:第一次动手做饭、第一次走夜路、第一次养小动物、第一次去野营、第一次登台表演、第一次得奖、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去外地旅游

3.师:这些照片又勾起了你对哪些第一次的回忆呢?

全班学生起立,说各自的第一次内容,要求:听到别人说的内容和自己的一样,就坐下,不重复说。

(设计意图:选材其实是学生习作的关键点之一。通过照片、文字的渲染,意在激活学生的生活记忆和情绪,确定自己难忘的“第一次”。让全体学生分享各自的“第一次”,实为拓宽学生选材的思路,解决学生“无米之炊”的习作问题。)

4.师:每个人都有很多的第一次,为什么你今天要告诉大家这个第一次呢?说说你难忘的理由。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归纳板书:紧张、害怕、失败、快乐、新奇、收获……

师小结:正因为有了这些独特的感受(指板书),才成了你难忘的第一次。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谈谈自己难忘的理由,自然而然地重温“第一次”带给自己最强烈的内心感受,同时帮助学生确定习作内容的重点。)

5.师:现在有同学心里在打小算盘了,刚才那几位同学说得多好啊,要不我写……吧,但是我从来也没有经历过,怎么办呢?我就编吧,这样行吗?对这样的同学,你想怎么劝劝他呢?(学生规劝。师板书:亲身经历)

师小结:是啊,只有写自己的亲身经历,才能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设计意图:作文要说真话,讲真事,述真情。教师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明辨对错,规劝同学,通过学生的语言总结出作文“求真”的本色,明确了本次习作的内容要求:写自己的亲身经历。)

二、“务实”:评、改、赏交融,领悟写法

1.师:老师来上课之前,有位三年级的同学就托我,请六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帮忙修改他的一篇《难忘的“第一次”》的习作。读读,请你帮他提点建议。

投影出示:

难忘的“第一次”

我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第一次”,而令我最难忘的就是第一次在班级讲台上演讲的事。

三年级上半学期,班级要竞选班干部,我报名参加了“劳动委员”的竞选。

转眼间周四的班队课开始了,竞选的同学一个个演讲完了。这时只听李老师说:“请王毅同学上台演讲。”我一下子感觉紧张极了。走上台,一看那么多同学,我更紧张了。我开始演讲了,一分钟后,我终于讲完了。

最后,李老师宣布竞选结果,我当选了。这是我最难忘的第一次。

2.集体交流和修改。

师:你觉得这个第一次最让小作者难忘的是什么感受?(生答,师板书:紧张)

师:怎么把“紧张”给改具体呢?(板书:写具体)

学生讨论,多向互动补充。教师引导学生特别注意两个“紧张”,运用人物心理、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把这份紧张的感受写具体,并随机用作文修改符号进行修改示范,适时板书:心理、神态、动作、语言。

3.师:有位同学对这篇习作也进行了修改,咱们看看他是怎么改的。

出示修改的习作:

这时,只听李老师说:“请王毅同学上台演讲。”我一听,惊了,那莫名的紧张渐渐漫上我的心头。我缓缓地走上讲台,脚上似乎挂了千斤重的铁块。

走上台,一眼望去,全班同学都在注视着我,底下还有几个在窃窃私语,大概在说我吧。我更紧张了,虽然我在家试过十几次,可是第一次面对班级里这么多人……我冲到嘴边的话又因那种紧张、恐惧咽回了嘴里。此时,时间仿佛僵住了,我站在台上不知所措,脸也不由得红了。

这时李老师开口了:“看来王毅同学非常紧张……”听了这句话后,我的恐惧更加深了,老师会不会取消我这一次竞选的资格?可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老师接着说:“请大家给王毅同学掌声鼓励!”话音刚落,老师带头鼓起掌来。

同学们受老师感染,也一个个鼓起掌来。我的一些好朋友还时不时给我做一个成功的手势鼓励我,一旁的老师也给我鼓励的眼神。慢慢地,紧张和恐惧消散了,我的内心暖洋洋的,仿佛在冬日里沐浴久违的温暖的阳光似的。我鼓起勇气,给了自己一个自信的微笑。等那掌声停止后,我开口演讲起来:“同学们,老师们……”

通过学生课堂讨论,师生总结得出:我们在写作时应该把第一次最难忘的感受写具体,可以运用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神态、动作等描写把这种感受表现出来。

(设计意图:叶老曾说:“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写“第一次”的要求与六年级不同,教师先让学生点评、修改三年级学生的作文,再一起欣赏改完的作文。评、改、赏交融,扎扎实实地让学生领悟写作方法,在实战演练中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神态、动作等描写,表现第一次难忘的感受的写法。将修改作文与写法指导优化整合,一箭双雕。)

4.师:这位同学根据这次习作的要求,把原来的结尾也改了,你觉得怎么样?

出示修改后的结尾:

最后,李老师宣布竞选结果,啊!我当选了!我欣喜若狂!虽然这事已过去两年多了,可当时同学们的掌声,老师鼓励的眼神,至今让我难以忘怀。也就是从那以后,我靠自信尝到了一个个甜头。我从中明白了:人生路上,有挫折有成功,有喜有忧,只要有自信相伴,任何困难都会迎刃而解。

通过学生课堂讨论,师生总结得出:要想写好难忘的“第一次”,不仅要把自己第一次的经历、感受写具体,还要写好自己从中得到的启示。(板书:启示)

5.师:还有一位同学也对原来的结尾进行了修改,我们比较一下,你觉得哪个结尾更合适?

出示另一个结尾:

演讲完了。李老师宣布竞选结果,我当选了!我欣喜若狂,这是我努力后的回报啊!有付出才有收获,有汗水才有成功!这是我最难忘的第一次!

学生课堂讨论,师生总结得出:启示要写得恰当,要和前文相照应,要有感而发。

(设计意图:启示部分是本次习作的难点,分梯度设计,可扎实而有效地化解这一教学难点。第一次比较,意在强化本次习作的要求:写出难忘的第一次带给自己的启示。第二次比较,旨在了解启示要与前文相照应,要有感而发。)

三、“发散”:明确要求,个性表达

师:这次我们就来写写自己难忘的“第一次”。

师(结合板书,说明今天的习作要求):写自己亲身经历的最难忘的第一次,把“第一次”带给你的最难忘的感受、经历写具体,怎样把它写具体呢?(师指板书,和生互动合作总结)可以抓住人物的心理、神态、动作、语言来写。还要注意,写出自己在经历“第一次”之后获得的启示和感受。

师:因为我们今天只有一节课的时间,所以只要写出“第一次”最重要的经过部分和“第一次”之后的启示或感受就可以了。

四、“提升”:集体点评,课后补写修改

1.紧扣本次习作的要求(师指板书),点评学生作品,集体交流。

篇4:第二单元自测题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3分)

蹊跷 ( ) 诧异 ( ) 眷念 ( )

yīn切 ( ) áo游 ( ) diāo谢( )

2.下列各组词语中,每组都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订正。(3分)

(1)风烛残年 故弄悬虚 口齿清楚 得意门生 改为

(2)据理力争 无言以对 壁磊森严 安居乐业 改为

(3)无与纶比 镜花水月 灰飞烟灭 有朝一日 改为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人们常说,天上不会掉馅饼,机遇要靠实力去创造。 机遇摆在你面前,你却没能力去应对,机会就会离你而去。 ,创造机遇,永远是强者的行动指南。一个人 不断锤炼自己,执着努力,勇于进取,才能在机遇到来时脱颖而出,赢得成功女神的微笑。

A.假如 尽管 只要 B.假如 因此 只有

C.无论 因此 只要 D.无论 尽管 只有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吴伯箫写了一篇《我没有见过长城》,实际上是巧取了一个角度来赞美长城。

B.紧贴着那位盲人男子的德国牧羊犬配有专业的拉杆——这是导盲犬的标准装备。

C.新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光辉名字是值得我们仰视的:焦裕禄、雷锋、杨利伟……等。

D.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吉林省档案馆藏日本侵华档案学术研讨会”3日在京举行。

5.常识填空。(3分)

(1)《最后一课》的作者是 (国别)小说家 。

(2)“留取丹心照汗青”中的“汗青”指 。

6.默写。(5分)

(1) ,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

(2)山河破碎风飘絮, 。(《过零丁洋》)

(3) ,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

(4)《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作者将现实与梦境巧妙联系起来,抒发爱国之情的句子是: , 。

7.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八年级(2)班准备开展一次“祖国在我心中”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他们的活动。(6分)

(1)中央电视台曾策划节目《爱国让你想起了什么?》,走遍全球各地,采访各个阶层的人民,提出的问题都与爱国有关。下面是记者采访著名作家王蒙的片段。请你结合语境,在横线处填补合适的内容,使上下文文意贯通,句式一致。(3分)

记者:您公开对别人说过您爱国吗?

王蒙:没有,我觉得爱国不是一个自己宣扬的口号,而是表现在人生的各个方面。我很少说我爱国,但是我回答过美国人提的问题“为什么中国人那么爱国”。我当时带玩笑性地说,第一,我们喜欢唐诗宋词,第二,我们喜欢中华料理,唐诗宋词代表的是中国心, ,我们对国家的感情是心腹的感情。

记者:哦,是这样深厚的感情。

(2)近期,一款“爱国”主题T恤为不少时尚青年所追捧。下面是该T恤上的徽标图案,请你说说其设计的巧妙之处。(3分)

二、阅读精品屋(36分)

(一)阅读《春望》,完成8~9题。(5分)

春 望

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8.《春望》写于“ ”之后,诗人目睹破碎衰败的祖国,黯然神伤,抒发了

的沉痛悲苦之情。(2分)

9.怎样理解“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中的“连三月”和“抵万金”?(3分)

(二)比较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10~13题。(11分)

【甲】晏子使楚(节选)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乙】曾子将行

曾子①将行,晏子送之曰:“君子赠人以轩②,不若以言。吾请以言之,以轩乎?”曾子曰:“请以言。”晏子曰:“今夫车轮,山之直木也,良匠揉③之,其圆中规,虽有槁暴④,不复嬴⑤矣,故君子慎隐揉。和氏之璧,井里⑥之困也,良工修之,则为存国之宝,故君子慎所修。”

(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①曾子:孔子的弟子,比晏子小70多岁,不可能见到晏子,本文当为《晏子春秋》作者杜撰。②轩:车子。③揉:用火烤。④槁暴:晒干。⑤嬴:直。⑥井里:乡里。

10.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圣人非所与熙也 ( )

(2)虽有槁暴 ( )

11.翻译文中画线的语句。(4分)

(1)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2)吾请以言之,以轩乎?

12.由甲文中楚王的“寡人反取病焉”一句话,我们会想起表意相似的俗语:

;乙文中,在赠给曾子的话语中,晏子告诫曾子应

。(3分)

13.甲、乙两文中,晏子采用了哪种共同的说理方法?(2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14~17题。(8分)

一把故乡的种子

蒋建伟

(1)土壤回暖,一天比一天湿,便疯狂想念某年某月的春天来,把心都想绿了。endprint

(2)便偷了某个晚上,给远在河南的老友打电话,想托他给我邮寄一把故乡的种子。

(3)电话那端,他很吃惊:“种子?你们北京什么种子没有!非要猴急似的从老家给你邮寄?……是庄稼种子还是瓜种子?……哦,那就……瓜种子吧,……什么?吊瓜种子!这,这,可不好寻呐。我想想办法吧……用挂号还是平信?”

(4)然后,是一串忙音。

(5)猫在沙发里,我脑海中搜索出吊瓜的形状:藤蔓类,胳膊粗,尺把长,五六斤重,果呈长条,肉微甜、发涩,白皮或花皮,是中国北方果蔬植物中的攀岩高手。然后,便和小儿说那瓜的种种来由,包括我和瓜的一些小事情。小儿却不懂,他对故乡的印象来自于北京的大超市和农贸市场,这不能怪他,城里的孩子怎么可能熟悉农村呢?但我不想放弃,拼命和他解释那瓜的形状,推荐那瓜对于人类的种种好,他还是听不进去,非常不耐烦地说:“要种你种,只要小区物业的工作人员不管,就一切OK!”原本想小儿要反对的,不料他持中立,正合我意。我抱定了决心,想在小区楼下整出一小片土地,也不管属于谁谁家的土地、小区公共绿地,只管种上。待夏末秋初,长长短短的吊瓜儿挂满小区,不管是楼上的还是楼下的,每家每户分上几个吊瓜儿,那一张张笑脸呀,甭提多灿烂了!

(6)说干就干!饭后,趁天还没有黑透,我事先准备好铁锨小铲子之类,一身农民打扮,在我们家楼下瞄好了一块草地,薅草、翻土、施肥、浇水,一连串的劳动环节于5天搞定。搞定之后,便开始信心满满地等老友邮寄的种子,但左等右等,种子总也寄不到,心里犯嘀咕:“这个老邓,怎么回事?”打电话过去,他说寄出去几天了,可能耽误在路上了,说当地的邮递员说不会丢的,让我再等等看。对着那台没有一点表情的电话机,我只好一个劲儿地苦笑。

(7)这样,时间在盼望中又过了7天。

(8)第8天的早上,由于单位有出差任务,我匆忙订了一张晚上赶往上海的飞机票。下午三四点,我接到了老友的一封薄薄的平信,信皮是白色的,右上角贴了一张面值1.2元的邮票,我很生气:他肯定没有找到吊瓜种子,肯定在信里向我一通解释!找不到也就算了,他怎么能骗我呢?我越想越气,恨不得一把抓起那封信扔出门外,但在最后,再三平定了自己的心绪,还是没有扔。

(9)下班的时候,我一眼瞥见了那封信,它把身子缩在桌子一角,好像乡下受了委屈的小媳妇,正怯生生地偷偷观察着我的脸色,我“扑哧”一下被逗笑了。此刻,我的气彻底消了,我打算坦然接受老友在信里的解释,就像不知哪天我犯错后也向别人解释一样。我沿着信封右边撕开,打开了那封信,从里面摸出了两个纸袋子,小小的,薄薄的,一点都不起眼。

(10)袋子里装的,我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全都是吊瓜种子,起码有80粒。每一粒种子,都是从故乡出发的好消息啊!

(11)再细细瞧瞧袋子上,一个写着“白皮”,一个写着“花皮”。

(12)我想跟老友打电话,告诉他,种子我收到了。可是,当拨到最后一个号码时,不论怎么摁都摁不下去,泪水突然奔涌,打湿了我的左手……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年5月15日)

14.整体感知全文,说说作者以“一把故乡的种子”为标题,抒发了什么情感?(2分)

15.第(5)段中,作者为什么要写小儿的“不懂”和“不耐烦”?(2分)

16.第(6)~(8)段中,作者反复提到表示时间的词语“5天”“7天”和“第8天”,有什么作用?(2分)

17.从修辞角度品味第(9)段中画线语句的表达效果。(2分)

我一眼瞥见了那封信,它把身子缩在桌子一角,好像乡下受了委屈的小媳妇,正怯生生地偷偷观察着我的脸色,我“扑哧”一下被逗笑了。

(四)阅读下文,完成18~22题。(12分)

鸟 人

葛取兵

(1)大凡云雾冲的人都有一个喜好,就是扯乱弹时扯不了两三句,就扯到鸟人身上,而且一谈起鸟人,那劲头子,一个字——“牛”!

(2)其实,鸟人非奇人,鸟人是个命苦之人。鸟人年方多少,村人众说不一。鸟人自幼嗜读诗书,父母双亡后,原在村中有一泥砖房,一次暴雨后成了一摊稀泥,鸟人便栖居于村后的林子里,搭了个窝棚,比鸟巢大些而已,自寓为“鸟巢”。

(3)林子多鸟,杜鹃、画眉、斑鸠……村里人哪个都不能一一道出。鸟人自从居鸟林后,晨闻鸟鸣而起,夜听鸟语而眠,久而久之,竟精通鸟语,不但闻鸟语而知其鸟,而且模仿鸟叫也可以以假乱真。鸟人终日在林中与鸟窃窃私语,自得其乐。鸟人从不伤鸟,更不食鸟。有鸟受伤,必寻草药医鸟。鸟视鸟人为朋友。

(4)鸟人为生活所迫偶去闹市露一手,模仿鸟叫,呼朋引伴般,鸟们纷至沓来,歇足于鸟人之手、头、肩。一时鸟声啁啾,如合唱团,惹得闹市人群拍掌叫好。歌至高潮,有鸟飞至人前点头讨喜钱。鸟人遂靠此度日。不过鸟人很少在街头卖弄,每表演一番,募得些钱财,在闹市买些大米、盐巴等,隐居林子,与鸟相依为伴。

(5)这一年,日本鬼子侵占古镇。说来也巧,日本小队长三本太郎自幼喜鸟,后考取东京大学动物专业,专门研究鸟语。可是日本爆发侵华战争,三本太郎应征入伍,不然的话,他成为鸟类专家应指日可待。三本太郎来到神州大地后,发现神秘的中国鸟类更多更奇,战争之余,仍不忘收集鸟类资料,尤其是对一些珍贵的鸟种。

(6)三本太郎到达古镇不久,一日见闹市人群攒动,喧哗声如潮,稍后但见不少鸟雀纷至沓来,鸟语声不绝。三本太郎大喜,欲请鸟人至兵营请教一二。

(7)鸟人无语,面若冰霜,摇头而去。

(8)有汉奸把鸟人的情况详尽介绍给了三本太郎,三本想,如能把鸟语破译,战后回国,岂不成鸟类的研究权威?翌日,三本太郎携点心礼品,赴云雾冲拜访鸟人。鸟人不在,守候半晌未见人影,倒是鸟语声不绝于耳。三本太郎无功而返。endprint

(9)第二天,三本太郎再次赴林子访鸟人,又未见人影,三本心中不悦,面露愠色。

(10)第三天一清早,三本太郎再一次到云雾冲,果然,鸟人正在轻掩柴扉,欲出山门。

(11)三本太郎说:“鄙人专事鸟语研究,闻先生精通鸟语,欲请教一二。”鸟人怒目而视,说:“你双手沾满了鲜血,还谈什么鸟类研究。”三本太郎强压怒火,故作彬彬有礼地说:“咱们不谈政治,只是想与先生探讨鸟语,也算是繁荣中日文化。”

(12)“呸!中日文化?刽子手懂什么叫文化?”鸟人大笑。有日本兵抽刀架在鸟人的脖子上,说:“你的,对皇军的不忠,死啦死啦。”

(13)“死?我上无父母,下无儿女,形单影只一人,怕什么死?”鸟人面不改色,淡淡地说。

(14)“不怕死,好样的!”三本太郎喝退日本兵,望着鸟人看了半晌,突生一计,对日本兵下令,火烧林子,见鸟就杀。

(15)“不能杀鸟!”鸟人闻言大惊失色。半晌,说:“我随你去兵营。”

(16)临走时,鸟人在林子里转了一大圈,叽里咕噜地说了一通鸟语后,随三本至兵营。

(17)三本太郎大摆宴席款待鸟人,鸟人也不客气,开怀畅饮一番。宴毕,鸟人对三本说:“你算什么鸟类研究家,连鸟都不放过。”说完,从口中吐出血淋淋的一肉团,三本仔细一看,竟是鸟人的半截舌头。

(18)三本太郎气急败坏地带领日本鬼子杀至鸟林,林中鸦雀无声,不见一只鸟影。

(19)以后,云雾冲人再也听不到林中的鸟语声了。至于鸟人,有人说,鸟人被气急败坏的三本太郎枪杀了。也有人说,鸟人之举让三本太郎动了恻隐之心,放了鸟人一命,鸟人遂浪迹天涯去了。

(选自《金山》2013年第10期,本刊有删改)

18.阅读第(1)至(4)段,说说鸟人之“奇”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2分)

19.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语都属于神态描写,各有什么表达作用?(4分)

(1)鸟人无语,面若冰霜,摇头而去。

(2)“死?我上无父母,下无儿女,形单影只一人,怕什么死?”鸟人面不改色,淡淡地说。

20.作者不厌其烦地写三本太郎对鸟人的“三请”,有何用意?(2分)

21.第(16)段写鸟人“叽里咕噜地说了一通鸟语”,请结合上下文,发挥想象,“翻译”鸟人此处所讲“鸟语”的内容。(2分)

22.文中,鸟人表现出的大义与节操令人动容。请结合小说中的有关情节,为其撰写一段致敬词。(50字以内)(2分)

三、文笔展示台(40分)

23. 请以“珍惜 ”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作;②自选体裁(诗歌除外),自定立意;③不少于600字。

篇5:六下第二单元集体备课

第二单元集体备课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组围绕着“中华民风民俗”这一主题选入了四篇课文,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每篇课文都能让人感受到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

《北京的春节》描绘的是节日风俗。作者老舍先生用朴素自然、流畅通达的语言,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再现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隆重与热闹、温馨与美好。藏戏被称为藏文化的“活化石”,《藏戏》这篇课文讲的是藏戏的形成和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各具特色的民居》侧重写了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土楼和“傍水而居”的傣家竹楼的鲜明特色。《和田的维吾尔》介绍了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人豁达乐观的性格特征及许多饶有趣味的风俗。《口语交际及习作》围绕着不同的民族不同德风俗这个主题进行,让学生收集整理自己的亲身经历及自己通过一定的方式了解到的风俗风情并形成的作文。《回顾·拓展二》提供了学生了解到的不同的风俗风情及对课文写作方式的讨论的话题,让学生更加深入的围绕本组课文进行交流。日积月累中的两首古诗也展示了不同的风俗风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趣味语文以《清明》这首诗为题,告诉了学生标点的不同标法会有不同的意思,可以以这个为一个点,拓展一些另外的内容,加深学生的印象。学习目标:

1、2、学会本单元14个生字,正确读写翡翠,截然不同等词语

让学生了解一些传统的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涵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

3、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怎样谋篇布局,准确用词,生动表达,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教学重点:

了解一些传统的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中蕴涵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教学难点:

体会语言的表达特点 教学时数:10课时 课时按排:

6、北京的春节„„„„„„„„„„„..2课时 义务教育六年级下册语文学科 第二单元集体备课 主备人7、8、9、藏戏„„„„„„„„„„„„„„..1课时 各具特色的民居„„„„„„„„„..1课时 和田的维吾尔„„„„„„„„„„..1课时

回顾、拓展二„„„„„„„„„„„1课时

口语交际、习作二„„„„„„„„„4课时 北京的春节

教材分析:

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学习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学习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课时安排 2课时 义务教育六年级下册语文学科 第二单元集体备课 主备人

教学准备

关于童谣的课件;歌曲《恭喜》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地表达,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共话春节

1.“锣鼓喧天辞旧岁,爆竹声中迎新春”,在期盼中、在喜庆中,春节向我们走来。这是我们中国人最隆重、最传统的节日,相信大家对它再熟悉不过了。

2.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资料:

①关于春节的来历:春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它是农历一年的岁首,即正月初一,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春节不但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在此期间人们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如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春节,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融入了无限的留恋、回味和憧憬。中国的春节,是最具文化内涵和传统魅力的节日,也是最有凝聚力的一个节日。

②关于春节的习俗:祭灶扫尘 贴春联 守岁 闹元宵等 ③关于春节的传说:年的传说岁的故事等 3.假如请你来写春节,你打算写些什么?

义务教育六年级下册语文学科 第二单元集体备课 主备人

4.的确,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古都北京,过起春节来更是京味十足。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家老舍共同去感受北京的春节。

二、放手初读,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2.检查课文自学情况: ①同桌互查读文情况。

②出示本课需会写的生词集体认读。

③对这些生字你有没有想提醒大家的地方?引导学生从生字的音、形、义三方面需注意的地方做相互交流。

3.默读课文,思考: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4.选自己印象最深的或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想,作者写了哪些天中人们的活动?你可以用笔画下来,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来。(培养学生边听边想,读书动笔的习惯。)

5.快速浏览课文,思考围绕春节的热闹,作者都写了哪些重要日子?按顺序说一说。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概括:

腊月→小年→除夕→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6.春节像一场大戏,在腊八粥的浓香中悄悄的拉开了序幕,请同学们速读浏览,按照年前、过年、结束的顺序找出相应的段落。

三、细读鉴赏,感受春节。

⒈默读全文,思考课文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北京春节哪些热闹、浓烈的画面,你最喜欢其中的哪几幅。

⒉小组研读。出示研读提示:

义务教育六年级下册语文学科 第二单元集体备课 主备人

①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反复读一读,划出最能表现春节年味的句子,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②小组内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交流自己的感受。

③根据小组交流的情况,自己再读相关段落,补充完善自己的阅读感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研读课文,深入了解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感受老北京春节浓浓的年味

2、对比阅读《过年》《除夕》体会作者在写作方法上的异同,从中受到启发

3、总结全文,拓展延伸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热爱

教学过程 :

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1.体会年前的忙碌。

①交流节前的年味主要表现在哪?重点交流节前都有哪些重要的日子,在这些日子里人们的主要活动、讲究及人们的心态。

②指名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关键的词语,读中体会人们忙碌中洋溢着的喜悦和希望:你是从哪些具体的词句中体会到的。

④指导学生抓住学生反馈的词语进行感情朗读。

⑤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在过春节的这段时间都干些什么呢? 2.体会过节的热闹

①交流过节时重点写了哪几个日子?过节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热闹)②同是热闹,但闹中各有不同,默读思考:除夕、初

一、正月十五这三个日子各自的特点是什么?抓住文中关键词句反复读一读,想一想。

③交流各自的体会,教师相机引导:

除夕:喜庆、团圆;初一:悠闲、快乐;十五:红火、美丽。④再读一读,讨论、交流:这些感受你们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到的? ⑤交流反馈“除夕”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喜庆、团圆。抓关键词“赶、到处、都穿起、贴上”感受除夕的喜庆、热烈; 抓“除非,必定”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团圆的氛围。

义务教育六年级下册语文学科 第二单元集体备课 主备人

⑥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第二篇短文,比较:同是写除夕,作者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生自由交流,教师及时梳理:老舍笔下的除夕为我们展现的是全景图,抓住除夕人们主要的活动简单勾勒,语言简洁明快;而“阅读链接”短文二由回忆外婆入手,重点写了一家人怎么过除夕的情景,其中细致描写了准备过程和围炉情景。

⑦交流反馈“初一”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初一的悠闲、快乐。重点指导朗读“逛庙会”时人们的表现来体会悠闲与快乐。

⑧交流反馈十五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十五的红火、美丽。找出文中描写花灯的句子,指导感情朗读,体会排比句的作用。引导想象:还会有哪些花灯呢?除了灯,还有什么?

出示老舍的原文,创设情境:“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元旦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十五的红火、美丽。

⑨总结:从腊八到正月十九,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却被作家仅仅用了一千多字就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作者正是抓住每个节日最突出的特点,用极其凝练的语言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幅热闹喜庆,欢乐祥和的春节画卷。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去用心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二.比较阅读,领悟写法。

1.先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

①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②再读腊八一段,思考:腊八的活动很多,为什么单写腊八粥、腊八蒜,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种抓主要特点描写的方法文中还有很多,你能再举一例吗?

2.自主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第一篇短文,比较:同是写过年,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3.假如此时再请你写春节,你打算怎样写?

引导学生借鉴学到的写法谈,如:选材要详略得当、描写节日要抓最主要的特点、可以加入自己的感受夹叙夹议等。

三.布置作业,课外拓展。义务教育六年级下册语文学科 第二单元集体备课 主备人

以“春节”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内容如下: 1.春节印象:自己修改或写一篇关于春节的习作。

2.春节花絮:从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传说、习俗中选择编写。3.精彩再现:摘抄自己认为描写好的关于春节的诗词佳句或优美片段。4.春节建议:春节怎么过,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5.节日集锦:除了春节,我国的传统节日还有哪些,把你调查的结果记录下来 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独特的民俗文化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热闹 喜庆 团圆 祥和 教学反思:

7* 藏戏

教材分析:

藏戏艺术有600多年的历史,比誉为国粹的京剧还早400多年,被称为藏文化的“活化石”。

课文按说明事物的不同方面为序,以总—分—总的关系结构文章。先用三个排比句概括介绍藏戏主要特点:“戴着面具演出”“演出时没有舞台”“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接下来详细写开山鼻祖唐东杰布开创藏戏的传奇故事,“许下宏愿,发誓架桥”“组成了西藏的第一个藏戏班子”“在雅鲁藏布江上留下了58座铁索桥,同时,成为藏戏的开山鼻祖”。紧接着介绍藏戏的重要特征──“面具”的特点及作用。然后简略地说明其他特色:舞台简朴;剧情靠解说、说唱来描述;开场、正戏、结尾固定的程式;唱腔、动作丰富多彩;演出时间长等。最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点明藏戏这一民族戏剧艺术靠师传身授传承和发展。随着作者脉络清楚、有点有面、有详有略的描述,绚丽多彩的藏戏以及它那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展现在读者面前

义务教育六年级下册语文学科 第二单元集体备课 主备人

这篇课文是一篇知识性、人文性、趣味性都较强的民俗散文。它以准确性说明为前提,以形象化描写为手段,在内容、表达顺序、表达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与《北京的春节》有较大的不同。从内容看,《北京的春节》介绍的是节日风俗,而本文侧重介绍藏戏的形成及艺术特色;从表达顺序看,《北京的春节》以时间为序,而本文以事物的不同方面为序;从表达的方法看,《北京的春节》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方法,而本文主要采用比喻、反问、象征、夸张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从语言风格看,《北京的春节》的语言自然、平实、准确、精练,京味浓郁,耐人寻味,而本文的语言丰富多样、生动传神,颇具文学色彩。

学习目标:

1.学习并积累“鼻祖、旷野、随心所欲”等词语和优美语句。

2.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体会在表达上的特点。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通过默读,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准备有关戏曲种类的录象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观看录象,感受丰富多样的戏曲种类。听一听,看一看,你能说出这些戏曲的名称吗?

2.上节课,我们随作家老舍一同感受了美好快乐的春节,我们的祖国不仅有丰富多彩的节日风俗,还有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黑格尔曾经说过:“哪个民族有戏剧,就标志着这个民族走向成熟„„戏剧是一个民族开化的民族生活的产物。”生活在我国西南部青藏高原上的藏族,就是一个古文化十分发达,堪称相当成熟的民族。她所创造的举世瞩目的藏戏艺术之神奇独特、灿烂辉煌,正好印证了世界智者有关民族成熟与否的论述。藏戏是藏族戏剧的泛称。它有着1300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历史最久远的戏剧之一。藏戏艺术,剧种流派众多,表演 义务教育六年级下册语文学科 第二单元集体备课 主备人

形式富有民族特色,《文成公主》《诺桑王子》《卓娃桑姆》《朗萨雯蚌》《白玛文巴》《顿月顿珠》《智美更登》《苏吉尼玛》八大剧目已成经典,音乐唱腔韵味隽永,面具服饰五彩缤纷、瑰奇神异,名角新秀不断涌现。所有这些,无不昭示着藏戏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去领略有着悠久历史,深受藏族人民喜爱的藏戏。

二、整体阅读,初步感知

1.阅读课前导语,明确自读要求。

2.默读课文,注意默读的速度。读后划出文中不懂的词语,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想想意思。

3.同桌互相交流自己读懂的词语。

4.速读课文,思考:课文哪些段讲了藏戏的形成,哪些段介绍了藏戏的艺术特色。

读后交流、梳理:4-7段讲的是藏戏的形成,8-19段讲的是藏戏的艺术特色。

三、自主研读4-7段,感受藏戏形成的神奇。

1.自由读4-7段,思考藏戏是怎么形成的,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2.指名说藏戏的形成,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后提出需要补充的内容。3.这个传奇故事最打动你的是什么?学生自由表达,如唐东杰布为民造福的美好心愿,七位姑娘的义举,„„

4.把你的感受带入文中,有感情地读一读吧。

小结:这个传奇的故事深深扎根在藏民的心中,唐东杰布不愧被誉为藏戏的开山鼻祖,时至今日,在每一个藏戏剧团,都会供奉有他的画像,接受着一代代艺人的膜拜,也让我们顿生出几分神圣和肃穆感。

四、自主研读8-19段,感受藏戏独特的艺术魅力。

1.出示研读主题:①()的面具;②()的舞台;③()的演唱风格;要求: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读内容,反复阅读相关段落,把藏戏的主要特点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概括出来。

2.集体交流研读结果,说说你是从哪知道的。①面具:多样、夸张、形象鲜明。

②舞台:没有固定舞台、与大自然融为一体。③演唱:固定的程式、唱腔及动作丰富、不受时间限制 义务教育六年级下册语文学科 第二单元集体备课 主备人

3.补充阅读短文,感受藏戏的地域文化特点。

阅读材料如下:有人跟我说,一听到藏戏,尤其是身在他乡,就仿佛又回到在辽阔的草原上,感受着高原的蓝天白云。这话并不夸张。藏戏的声音悠远而铿锵,象冰川汩汩的流水,又如高原遒劲的疾风,它是唱者全身气力的投入,它的感情充沛而丰富,曲调跳动而激越,带点悲伤,带点忧郁,更包含沧桑;藏戏是高原的艺术,自然融入的高原的气魄与雄浑。它那类似西洋咏叹调的唱腔能把人的心紧紧抓住,一顿一扬,忽高忽低之间,贯穿消融了人生的喜怒哀乐,因此听藏戏实际也是在感悟和体会,一曲一调,一章一节也许正应和了你心灵深处的真性情,所以有人在听时便边舞边合,这便是藏戏唱功的神奇了。

藏戏的形式也大有可说之处,仅面具就多样而且表意丰富,这有点象京剧,借助脸谱能够反映人物的性格形象,不过前者的色彩不是直接勾勒在人脸上,藏戏佩带的面具造型粗犷、抽象。从形状上分,藏戏面具有直板式的,也有形象立体的,而质地则多为皮革、绒布,也可以泥塑而成。至于颜色的表意:黑色代表阴险,红色代表权力,黄色代表智慧„„传统悠久,博大精深,这就是藏戏得以传世的根本所在了。

尽管短暂的接触,使得我至今还没有完整的欣赏过一场藏戏。但是以采访为机缘,在视听中感受震撼,在震撼中有所感悟,藏戏在我的西藏之行中已经注入了额外的意义,它也将我引入西藏的神奇之中。

读后交流:藏戏独特的地域特点体现在哪? 4.对照开头,体会写法。

①再读8-19段,请你试着用几句话概括藏戏的特色。②指名读1-3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概括的? ③评一评这样开头的好处。

5.总结:有着千年悠久历史的藏戏艺术,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风雨洗礼之后,时至今日,犹如一朵盛开在西藏高原上的雪莲花,深深地扎根在西藏人民的心灵深处。藏族人民通过它歌颂生活的真、善、美,鞭笞现实中的假、恶、丑。可以说,她是藏族群众衡量生活的一把尺度,是高原儿女创造的一个艺术奇珍。板书设计:

藏 戏

戴面具演出 义务教育六年级下册语文学科 第二单元集体备课 主备人

特点 没有舞台

三五天没结束

形成 为民造福 开创藏戏

教学反思:

8* 各具特色的民居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写我国地方民居的说明文,介绍了特色鲜明的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 客家民居文章首先概括介绍客家民居特点、所在的位置和环境,以及在世界民居中的地位。然后,课文详细介绍了客家民居突出的特点:营垒式的住宅及这样建造的原因和作用。作者用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等方法,具体生动地说明了营垒式住宅的建材、外观和整体布局等特点。紧接着写圆形围屋按八卦布局排列及其象征意义。最后写圆形围屋内部构造特点及体现出的民俗文化特征。

傣家竹楼-文章第一段概括介绍傣族竹楼的建筑环境。第二段写傣族人家“多起竹楼,傍水而居”的传统习俗及缘由:傣族地处亚热带,竹楼具有防酷热和湿气的功能。第三段讲傣族村寨及竹楼的外观特点。第四段说竹楼内部结构简单、宽敞、别致等特点。第五段写傣家建造竹楼时的传统习俗及文化内涵。一家盖房,全村帮忙的习俗,体现了傣家人团结和睦、乐于助人的民族心理和文化传统。

语言简练准确、平实质朴又生动形象,这是课文两篇短文在表达上的共同特点。作者运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通俗、生动、准确地对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加以说明,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均较强。

学习目标:

1.学习并积累“奇葩、安然无恙、和睦”等词语。2.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3.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 义务教育六年级下册语文学科 第二单元集体备课 主备人

教学重难点:

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学习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课前准备:

1.关于土楼和竹楼的图片 2.一组中国民居邮票图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识民居。

1.出示民居邮票一组,说说你认识其中的哪些民居。

2.介绍民居:民居是建筑中最早出现的类型,是中国建筑史上对民间居住建筑物的习惯称呼,作为住房的民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建筑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我国的民居建筑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用自己勤劳智慧的双手,在适应与改造大自然的漫长岁月中创造出来的。由于我国幅员广阔,各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不同,56个民族风格与传统各异,生产和生活各具特色,建筑材料千差万别,使我国的民居建筑多姿多彩,富有创造性。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其中的两个。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读后划出不懂的词句。2.先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己解决不懂的词句,再同桌交流。3.再读课文,把读不通顺、读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4.默读课文,思考: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各有什么特点。5.初步交流阅读感受,并分别用一个词形容它们给你留下的印象。梳理整理:客家民居──世界民居奇葩,傣家竹楼──绿色之家。

三、自主研读,小组合作梳理。

1.将全班同学分为甲、乙两大组,分别研读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研读要求如下:

①研究内容:

从建筑成因、建筑材料、形状结构、文化内涵几方面思考,客家民居为什么被誉为“世界民居的奇葩”?

从建筑成因、建筑材料、形状结构、文化内涵几方面思考,傣家竹楼与众不同之处在哪? 义务教育六年级下册语文学科 第二单元集体备课 主备人

②研读方法:

先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读后整理,可以采用列表格、在文中划主要词句、标感受、列提纲等方法。

2.四人一小组交流整理结果,推选代表准备介绍客家、傣家民居。

四、集体交流,感受民居特色。1.交流“客家民居”特点。

①由甲组代表介绍“客家民居”的特点,其他组员补充。②乙组成员针对甲组介绍情况质疑,甲组成员答疑。2.交流“傣家竹楼”特点。

①由乙组组代表介绍“客家民居”的特点,其他组员补充。②甲组成员针对乙组介绍情况质疑,乙组成员答疑。

3.总结:古人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活在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算得上是最最幸福的人,因为他们常年居住在“竹”楼里,幢幢造型独特,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地理特征的傣家竹楼,飘浮在袅袅炊烟和潺潺流水的画卷里,掩映在茂林修竹和香蕉柚子织成的绿色帷幕中。斑斓多姿的傣族寨子,随着天地间的长风流水,与自然和为一体。而圆形土楼真无愧是客家民居的典范,它象地下冒出来的“蘑菇”,如同自天而降的“飞碟”。土楼格局的恢宏,令人为之肃然起敬。客家人世代相传,朝夕相处,团结友爱,和睦共居的大家族的独特的生活方式,淳朴敦厚,和善好客,刻苦耐劳的民风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体会说明方法

1.默读课文,思考:作者介绍民居特点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2.集体交流,要求:结合文中语句举例谈说明方法,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主要的说明方法列举如下:

①列数字:“„„夯筑起墙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楼。”(具体可感)②打比方:“它们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形象直观)

③引用资料:“按照传统习俗,先要选好地方,打好地基„„”(充实具体)

义务教育六年级下册语文学科 第二单元集体备课 主备人

④举例子:“比如,许多房屋大门上刻着这样的正楷对联:‘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表现了先辈希望子孙和睦相处、勤俭持家的愿望”(真实可信)

3.把自己喜欢的语句摘抄下来。

六、课外拓展,迁移练写。

1.出示课后“资料袋”一组邮票,介绍来历: 2.发放关于这组邮票的简单介绍,拓展阅读。

3.布置作业:选择你感兴趣的一枚民居邮票,上网查询有关资料,了解民居的成因、建筑特色、流传价值和与之相关的历史传说与民间故事,写一篇说明短文。板书设计:

各具特色的民居

客家民居——世界民居奇葩

傣家竹楼——绿色的世界 教学反思: 和田的维吾尔

教材分析:

课文首先讲“我”在和田的一次经历,亲身感受到维吾尔人特有的豪气与乐观。作者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恶劣的天气,反衬出维吾尔汉子的豪气与乐观,表达出“我”的惊奇。第2、3自然段详细介绍维吾尔人热爱土地的程度令人惊叹,课文用列举法说明维吾尔人热爱土地的程度,字里行间透出作者的敬佩和惊叹。第4自然段写恶劣的自然环境并没有扼杀维吾尔人爱美的天性。第5自然段写维吾尔的姑娘漂亮,小伙俊朗,能歌善舞。生动的比喻和准确的描述,说明了维吾尔人漂亮俊朗、浪漫风趣的特点。第6自然段写维吾尔人喜欢聚餐,目的不在于吃而在于载歌载舞。最后一个自然段与第一自然段前后照应,总结维吾尔人豁达乐观的性格特征: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

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结构严谨,生动形象是本文在表达上的特点。作者生动、义务教育六年级下册语文学科 第二单元集体备课 主备人

准确、感情充沛地对和田维吾尔人的特点及民族风俗加以说明,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学习目标:

1.学习并积累“酷热、铺天盖地、美不胜收”等词语和生动的句子。2.了解“和田的维吾尔”的特点,感受文章所展示的维吾尔乡村风情及他们虽苦犹乐的精神风貌。

教学重难点:

独立阅读,交流感受和田的地域风情和维吾尔人的以苦为乐的民族风情。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关于介绍维吾尔族的录像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1.导入:这几天,我们都在通过课文了解中国各地的民俗世情,让我们领略到广博的地域文化。老北京热闹的春节,古朴的藏戏,别具一格的民居,都令我们耳目一新。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和田走一圈,去真正感受新疆的风土人情吧!

2.媒体展示关于新疆和田及维吾尔族的课件内容,看后说说维吾尔族人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刚才我们通过媒体,对维吾尔风情有了一个直观的印象。下面让我们走进课文,通过文字更多地了解和田的维吾尔乡村、维吾尔人。

二、整体感知,合作交流。

1.自由读文,做到正确、流利,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同桌听。

3.速读课文,分别用一个小标题概括2—3.4.5—6小节的内容。2—3小节:热爱土地;4小节:爱花的民族、爱美的天性;5—6小节:能歌善舞。

4.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土、花、歌”具体介绍了新疆和田维吾尔人的哪些风俗习惯,这些习惯表现了维吾尔人的哪些特点?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理解、体会。(学生自读课文,圈划词句,四人小组讨论。)义务教育六年级下册语文学科 第二单元集体备课 主备人

5.学生交流,教师归纳:

土:表现了维吾尔人热爱沙漠、崇拜土地、眷恋泥土、质朴的特点; 花:表现了维吾尔人爱花、爱美、有花一样的容貌、花一样的名字,自信的特点;

歌:表现了维吾尔人豁达、乐观、特别爱好唱歌、跳舞的特点。

三、重点探究,品味赏析。

1.出示课文的结尾:“生活在豁达乐观、载歌载舞之中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

2.再读课文,请你结合课文中的具体描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生交流、师归纳。课文中具体的描写有:

①第1小节:当沙尘暴铺天盖地袭来时,一个汉子迎风引吭,热烈激昂的歌唱,表现和田维吾尔人的豪情和乐观。

②第2.3小节写到了“和田维吾尔人崇拜土地的程度令人惊叹。”烤肉、馕、“库乃其”的烤制都离不开沙土。他们还把衣服直接摊铺在沙漠上晾晒,吸收大地的精华,给寂静而单调的沙漠平添了几分韵味。

③第4小节“和田地处大漠边缘,那恶劣的环境并没有扼杀维吾尔人爱美的天性。他们天生爱花。花儿不仅盛开在南疆的沙土里,还盛开在维吾尔的门框边、房梁上、墙壁的挂毯上。”

④第5小节中“没有歌舞,维吾尔的生活就不完整,歌舞已成了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等等。

3.师小结:生活在沙漠中的和田维吾尔人,物质条件虽然很差,但是他们有豁达、乐观、善良、友好的品性;能歌善舞的特点使他们热爱生活,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享受美。所以无论生活有多苦,他们仍感觉是甜的。

四、感情练读,积累摘抄。

1.选择自己印象深刻的段落,有感情的练习朗读。2.把自己喜欢的语句摘抄下来。附:和田简介

和田古称“于阗”,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最南端,曾是古丝绸之路的重镇。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乌垒(今轮台县)设置西域都护府,和田正式纳入我国版图,其间,佛教传入,和田成为西域最早的佛教中心,直到公元11世纪,义务教育六年级下册语文学科 第二单元集体备课 主备人

伊斯兰教以铁骑、利剑东进,将和田纳入其统治之下。清初,“于阗”改名为“和阗”,1959年,“和阗”又改为现名。

和田的古代文明十分辉煌,尼雅遗址、阿克斯皮力古城、买力克阿瓦提古城、喀拉墩古城、安迪尔古城、约特干遗址、热瓦克佛塔、库克玛日木石窟等世界知名的古遗址及众多出土文物,如古木版画、丝绸地毯残片、金饰佛像、干尸、最古老的钱币、各种服饰用具等像一部部光彩照人的史诗,令无数中外游客叹为观止。此外,和田神奇多样的地貌──巍峨的雪山、瑰丽的冰川、幽深的岩洞、神秘的荒漠丛林、辽阔的草原、美丽的绿洲、多姿的湖沼„„也吸引着众多的探险勇士。

和田盛产瓜果和玉石,其中的羊脂玉和墨玉更是久负盛名,游客除了可以在大大小小的玉石店挑选到称心如意的美玉外,还可以到赫赫有名的玉石巴扎里逛一逛,古今中外、天南海北的奇珍异宝全都汇聚于此,颇值得一游。板书设计:

和田的维吾尔

苦—→甜

热爱生活 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习作二

学习目标:

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民风民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2.借鉴本组描写民风民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特点介绍民俗的方法。3.学习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创编班级习作集。

课前准备:

1.学生通过上网了解各地自己感兴趣的民风民俗,或者调查本地的风俗习惯。2.教师准备有关的图片。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义务教育六年级下册语文学科 第二单元集体备课 主备人

教学内容:口语交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民俗风情源远流长,民俗文化斑斓多姿,在灿烂的人类文化中,民俗文化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所学的文章,都能将极其平常的民间习俗和传统节日描绘得妙趣横生、魅力四射。同学们随同作者一起走遍大江南北,身临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共同领略了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但单元为我们呈现的只是民俗风情画卷的一角,这节课就让我们畅所欲言,谈谈你所调查了解到的民风民俗吧。

二、分组交流

1.出示交流主题:节日习俗、地方服饰、特色饮食、独特民居、民间工艺品,根据学生调查主题将全班分为五个组,进行交流。

交流提示如下:

①说说你要为大家介绍的内容是什么,你的资料从哪得来的? ②把民俗的主要特点讲清楚,还可以谈谈自己的感受。③认真倾听组员的讲述,把不清楚的地方记下来及时询问。

2.根据组员的建议,修改自己的介绍材料,特别是注意把没讲清楚的地方讲清楚。

三、全班交流

1.根据交流主题,每组推荐2—3名同学在全班交流。2.听的同学认真倾听,听后组织评议。可从以下几方面评议: ①主题是否明确,特点是否突出; ②内容是否具体充实; ③表达是否流畅; ④语言是否简洁。

四、激发情感,由说到写。

1.听了同学的介绍,此时你有什么感受?

2.是啊,真是“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啊!透过这绚丽多彩的民俗,我们感受到的是泱泱华夏民族文化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魅力。让我们快拿起手中的笔,把它写下来吧!义务教育六年级下册语文学科 第二单元集体备课 主备人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习作

教学过程:

一、编写提纲

1.引导学生根据提示编写习作提纲。提示:

①要介绍的民俗是什么?

②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打算从哪几方面加以介绍? ③哪一部分作为重点将要进行具体介绍? ④根据其特点,你打算拟订什么题目? 2.学生自由编写提纲。

3.小组内根据编写提示,互提建议,修改提纲。

二、学生进行习作练习。

三、初步修改。

1.大声朗读自己的习作,把习作中语句不通的地方和错别字修改过来。2.小组内互读互听习作的重点部分,提出习作中表达不够清楚和不够具体的地方,并提出修改建议。

3.根据同学的建议修改、完善习作。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习作讲评

教学过程:

一、佳文点播台

1.根据学生习作情况选择其中较好的8—10篇,将习作题目和作者罗列出来,供学生自由点播。

2.由作者朗读自己的作品,其他同学认真听,找出习作的优点。3.师生互动评议。

二、病文会诊室

1.根据本次习作中普遍存在的典型问题,选择病文例子供同学阅读,找出问题,提出修改建议。

2.集体修改,体会修改方法。义务教育六年级下册语文学科 第二单元集体备课 主备人

三、自主空间

根据老师的批语,修改自己的习作。

四、汇编民俗作品集

1.为自己的习作配画,全班汇总。

2.根据全班的习作题目,讨论作品集的分类内容和编排顺序。3.讨论作品集的题目。

篇6:六下语文第二单元课内阅读训练

六下语文第二单元课内阅读训练

班级()姓名()

一、《北京的春节》语段一

按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在腊八那天,家家都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的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搀合成的。孩子们喜吃这些零七八碎儿。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孩子们欢喜,大人们也忙乱。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腊月二十三日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瓜形,又甜又黏,小孩子们最喜欢。

过了二十三,大家更忙。必须大扫除一次,还要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

1、这个片断主要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在片断中找出一个谚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谚语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说“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腊八蒜的做法是这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

5、“色味双美”的意思是颜色和味道都很好。说明腊八蒜色味双美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孩子们准备过年,有哪几件事是喜欢做的呢?

答:(1)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

7、“零七八碎儿”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8、用波浪线划出一个过渡句。

9,哪句话说明了“大人们也忙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北京的春节,年前的腊八要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吃糖,还要大扫除,一片繁忙的景象。同学们想想,你们的年前都有哪些准备或活动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文段的写作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北京的春节》阅读练习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1、用“//”将这段话分两层。这样分层的根据是。

2、文中具体介绍除夕的活动分别是。

3、文中画线的句子表明作者从几方面细腻描写了人们欢庆除夕,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红火热闹。

4、“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从“除非”“必定”中我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北京的春节》阅读练习

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们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城内城外许多寺院举办庙会,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小孩子们特别爱逛庙会,为的是有机会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庙会上有赛马的,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马、骆驼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娴熟技能。

多数铺户在正月初六开张,不过并不很忙,铺中的伙计们还可以轮流去逛庙、逛天桥和听戏。

1、“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光景”一词在句中的意思是()

A、时光景物B、情景C、表示估计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个(),在文中起()的作用。正确的选项是()

A、过渡句 承上启下B、中心句 总结C、总起句 总起

3、“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表现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12年的除夕夜你是怎样过的呢?有哪些人与你一起过呢?你有什么感受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北京的春节》阅读练习

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到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这在当年,也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间灯中都点上烛,观者就更多。

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的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的响。这一天大家还必须吃汤圆呀!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作事。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的时候。过了灯节,天气转暖,大家就又去忙着干活了。北京虽是城市,可是它也跟着农村一齐过年,而且过得分外热闹。

1、“悬”字的部首是(),音序是();“悬”的意思有:①挂②公开揭示③抬④无着落;无结果⑤距离大;差别大。文中的“悬”取第()种解释;“实力悬殊”取第()种解释。

2、请给下面的多音字组词。

处 chǔ()铺 pù()正 zhēng()

chù()pū()zhèng()

3、找出一个夸张句,说说这样写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______

3、说明灯的数量多的词语是:_____说明灯的种类多的词语是:_______

4、根据你的课外阅读理解,把下面人物分类。

林冲、贾宝玉、宋江、武松、林黛玉、薛宝钗、属于《水浒传》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属于《红楼梦》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最能说明“有声有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喜欢北京的元宵节吗?你从哪句话看出来的?读这句话要读出什么感情呢?

上一篇:【年鉴】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成武县支行201下一篇:写考试的作文1000字 期末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