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下第四单元答案卷

2022-08-19

第一篇:六下第四单元答案卷

六下语文第四单元复习资料

14卖火柴的小女孩

课文知识点

1、这篇课文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话。安徒生的其他童话作品有《丑小鸭》《海

的女儿》《拇指姑娘》《皇帝的新装》等。

2、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写实(残酷的现实)和写虚(美

丽的幻象)交替进行,是这篇童话的特点。

3、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在火柴的亮光中看到的种种幻象依次是——暖和的火炉,喷香

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慈祥的奶奶,直至跟奶奶一起飞走。五次幻象与现实形成对比,衬托出小女孩的可怜、命运的悲惨。(谈体会时也结合小女孩的可怜、命运的悲惨来谈)

句子理解

①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

这是故事开头的第一句话,这句话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大年夜。对一般人而言,大年夜本是意味着快乐幸福、团圆美满,特定的时间环境、快乐的节日氛围更突出了小女孩命运的悲惨。

②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联系前文的内容,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小女孩离开了人世,在美妙的幻觉中死去了。小女孩只要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只有寒冷,只有饥饿,只有痛苦。

③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前一个“幸福”是指:小女孩临死前是在美好的幻象中度过的,是幸福的;后一个“幸福”的意思是:小女孩只有死了才能没有寒冷、饥饿和痛苦,才是一种解脱。

通过这两个“幸福”,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压抑心头的满腔悲愤,感受到作者对穷苦人民寄予的深切同情和对贫富悬殊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

15 凡卡

课文知识点

1、这篇课文是俄国作家契诃夫的短篇小说。课文通过凡卡给爷爷写信这件事,反映了沙

皇统治下俄国社会中穷苦儿童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契诃夫的其他作品《变色龙》《套中人》等)

2、文章是按写信的过程记叙的(准备写信——写信——寄信)。开始叙述圣诞节前夜凡

卡趁老板、老板娘和伙计们去教堂做礼拜的机会,偷偷地给爷爷写信;接着,凡卡在信中向爷爷倾诉自己难以忍受的悲惨的学徒生活,再三哀求爷爷带他离开这儿,回到乡下去,并回忆了乡下生活的两个情景(一是爷爷守夜的情景,一是和爷爷看圣诞树过节的情景);最后写凡卡把写好的信塞进邮筒里,在甜蜜的梦中看见爷爷正在念着他的信。

3、本文表达上主要有两个特点。

(1) 讲凡卡的悲惨遭遇时,作者的叙述、凡卡的信和他在写信过程中的回忆三部分内

容穿插起来,互相映衬。

(2) 采用了对比、反衬、暗示的表达方法。

文中以引用写信的内容为主,凡卡向爷爷倾诉悲惨的学徒生活,基调是“苦”;文中插叙回忆的内容,主要讲在乡下生活的快乐,基调是“乐”。目的是与现实生活形成对比,以“乐”衬“苦”,更加衬托(反衬)出学徒生活的悲惨。

最后,课文以凡卡的梦结尾,暗示了他愿望的破灭,他的梦根本不可能实现,梦醒之后悲惨依旧。这样的结尾给人留下深刻的思考,激起人们对凡卡的深切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愤怒。

4、凡卡信中集中反映学徒生活悲惨痛苦的段落是

8、

10、15自然段。这几段中,凡卡向

爷爷倾诉了自己悲惨的学徒生活,乞求爷爷带他离开这里。我们了解到9岁的凡卡在老板家过的就是这样痛苦的生活:挨打、挨饿、受伙计们捉弄,整天干活还睡不好觉。没有自由,没有尊严,连做人的基本权利都没有。

16*《鲁滨孙漂流记》

课文知识点

1、 《鲁滨孙漂流记》是一部长篇小说,作者是英国作家笛福。

2、《鲁滨孙漂流记》叙述17世纪有个叫鲁滨孙的英国人,在航海中遇险,孤身一人流

落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为了战胜死亡,他依靠仅剩的一点生产和生活资料,同大自然展开了顽强的斗争,他凭着艰苦的劳动在荒岛上建起了房舍,开垦了农田,营造了羊圈,使荒岛面貌有了改变,他的生活也有了改变。经过二十八年的孤苦生活,他终于脱险,返回故乡。

3、梗概按鲁滨孙历险的时间顺序记叙,写了“遇险岛上”“建房定居”“养牧种植”“救

‘星期五’”“回到英国”,突出了鲁滨孙恶劣的生存环境,表现了他不畏艰险、机智坚强、聪明能干、积极乐观、知足安命等特点。

4、精彩片段写的是鲁滨孙初到岛上的生活状态和面对现实的思考。他把自己的幸与不

幸、好处和坏处公正地排列出来,找到了值得感谢的东西,对自己的处境稍稍有了好感,然后开始知足安命,一心一意安排自己今后的生活。鲁滨孙在严酷环境中心里的斗争,是这个片段的重点,这也是他身处绝境能知足安命、勇敢地生活下去的力量所在。

句子理解

①总的来说,事实证明,我当前的不幸处境,是世界上很少有的。可是,即使在这样的处境中,也有一些消极的东西或积极的东西值得感谢。

这段话要结合前文鲁滨孙把流落荒岛的“幸”和“不幸”排列出来来理解:孤身一人,流落荒岛,艰险重重,是不幸,是消极的东西,可是,比起葬身大海的伙伴还是幸运的,毕竟还活着,活着就有希望,所以应心存感激。这句话是鲁滨孙“知足安命”思想的集中体现。

②我希望世上的人都要从我最不幸的处境中取得一个经验教训,这教训就是:在最不幸的处境之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

这句话是鲁滨孙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的集中体现。他之所以能孤身荒岛二十八年,跟他这种生活态度有密切的关系。他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使自己能理智地面对现实,从绝望中看到希望的火花,从而得到内心的安慰,获得坚持下去的勇气和信心。这种生存的勇气和经验,对于处在现代社会的人们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词语理解

知足安命:对已得到的感到满足,安于命运对自己的安排。

聊以自慰:姑且用来安慰自己。

17*《汤姆·索亚历险记》

课文知识点

1、本课由《汤姆·索亚历险记》这部名著作者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轻松、幽默而略

有讽刺夸张,是作者语言的特点。浪漫有趣,有惊无险,是这部名著吸引孩子的地方。

2、梗概围绕“历险”,写了汤姆的五次历险:一是和哈克半夜到墓地检验胆量;二是和

哈克、乔奇到杰克逊岛当“海盗”;三是和哈克到鬼屋寻宝;四是和贝琪在魔克托尔山洞迷路──真正的历险;五是和哈克再次到洞中寻宝,结果找到了强盗藏匿的金币。

3、精彩片段“找到汤姆和贝琪”讲述的是汤姆和贝琪从迷路的山洞返回家后的故事。先

是讲述贝琪的妈妈和汤姆的姨妈悲痛绝望的心情,以及汤姆、贝琪回来后小镇欢乐的晚上。先悲后喜,充满了喜剧气氛。接着通过汤姆的讲述,介绍他和贝琪在洞中的历险经过,最后讲汤姆去看望伙伴哈克和贝琪,从法官口中意外地知道山洞已被封上,乔埃被困洞中。

词语理解

游手好闲:懒惰成性,不爱劳动。游手,闲着手不做事。

落荒而逃:离开大路向荒野逃去。

衣衫褴褛:衣服破破烂烂。

回顾·拓展四

1、背诵96页日积月累

2、“趣味语文”安排的是一组外国著名作家的轶闻趣事。目的是了解几个外国作家的故

事,体会他们语言的幽默和巧妙。

《巧问妙答》中作家和出版商巧妙借用标点符号,传达了彼此的意思。雨果用“?”表示了自己想知道作品是否能出版;出版商用“!”表示作品棒极了,可以出版。 《一个逗号》作家王尔德对一个逗号删添之间表现出创作态度的严谨。

《文豪与蚊子》 体现作家马克·吐温语言的幽默风趣。

第二篇:2015年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六下教案第四单元比例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1课时:转化的策略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7-28页的例1以及相应的 “练一练”和练习五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联系不同的知识,作出不同的推理,体会策略和方法的多样性。 2.在运用不同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最优化思想。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解决问题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用转化的策略解决分数问题的方法。并且根据具体问题,确定转化后要实现的目标和转化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掌握用转化的策略解决分数问题的方法。并且根据具体问题,确定转化后要实现的目标和转化的方法。 教 学 过 程

一.回顾旧知,整理策略

谈话:从三年级上册起,每一册数学都教学一种策略,你们知道我们学了哪些策略?这些策略你们都学会了吗?今天我们将合理的选择这些策略来解决新的问题,大家愿意接受挑战吗?(板书课题:转化的策略)

二.合作探究,运用策略

1、教学例1(课件出示例1) 学生读题,自主完成。谈话:这是一个稍复杂的分数问题,除了用刚才我们做的方法来解决,你们能否用以前学的策略来思考呢?(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

汇报交流情况:(学生遇到困难可作适当的引导。)

①根据“男生人数是女生的2/3”理解2/3这个分数的意义,可以画线段图,看出男生人数是美术组总人数的2/5。原来的问题就转化成美术组一共有35人,男生人数是总人数的2/5,女生人数是总人数的3/5,男生有多少人?女生有多少人?这是简单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②根据分数2/3的意义,可以推理出“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2∶3”。原来问题就转化成美术组一共有35人,男生与女生人数的比是2∶3,男生、女生各有多少人?这是按比例分配问题。

③根据分数2/3的意义,想到“女生人数看作3份,男生人数是2份”,于是产生解题思路:先算出1份是几人,再算2份、3份各是多少人。

④把作为单位“1”的女生人数设为x,那么男生人数就是2/3x,利用美术组一共35人,能够列方程解题。 谈话:通过刚才的汇报和交流看出大家都有各自的想法,那你们最喜欢哪一种方法呢?为什么呢?(让多名学生回答,征求各自的看法。)刚才我们运用了不同的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你们能检验一下自己做的是否正确吗?(引导学生交流检验方法)

2.做第28页的“练一练”

引导学生运用刚才学过的策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

要求学生说说“你选择了什么策略,是怎样想的”( 通过他们在交流中获得这些体验,让学生体会方法的多样性。) 三.巩固练习,回顾策略 1.练习五第1题。

要求学生根据示意图里的数量关系,写出分数,并转化成比。或者写出比,再转化成分数。(这道题可以看作沟通数学概念之间联系,组建概念系统的练习,有助于问题的转化。) 2.练习五第2题。

根据已知的比或百分数,把线段图补充完整,要求借助线段图,把稍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问题,探索原来问题的解法。 3.练习五第3题。

四.课堂小结,提升策略

谈话: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小学阶段学习了很多解决问题的策略,如果能合理选择,就能起到“化繁为简”的作用,帮助我们更好的解决问题。 五.作业设计

相对应的补充习题

第2课时

假设的策略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8-29页的例2以及相应的 “练一练”和练习五的第4--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通过假设和调整来解决问题,进一步的提升思维水平。 2.在运用假设和调整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假设与调整的多样性。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学会假设和调整的策略来解决问题,并体会假设与调整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 学会假设和调整的策略来解决问题,并体会假设与调整的多样性。 教 学 过 程: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运用已学的多种策略来解决问题,通过对条件的进一步分析和转化,使一个问题多种思维、多种解法。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假设的策略)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课件出示例2)

全班42人去公园划船,租10只船正好坐满。每只大船坐5人,每只小船坐3人。租的大船、小船各有多少只?

提问:解决这个问题,你准备选择什么策略? 学生小组讨论。 (1)画图法。先画10只大船坐50人,再去掉多的8人。

列举法。从大船有9只、小船有1只开始,有序列举。并填写右表。

(2) 列表假设。假设大船和小船同样多,那么我们要如何调整算出大船和小船各有多少只? ① 出示表格。 ②借助表格调整。

第一步:假设租5只大船和5只小船,就会比42人少2人。

第二步:还少2人,也就是这2人还没有上船,那要让这2人也坐上船,大船和小船的数量应该怎么调整?先想一想,再在小组里交流想法,然后在表中填一填。 第三步:集体交流,得出方法:引导思考:少了2人,需要把一些小船调整为大船,一条小船调整为一条大船可以多坐2人,2÷2=1(条),所以调整为小船4条,大船6条。② 检验结果。学生口答检验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29页“练一练”。

(1)引导学生先用第一种方法,根据要求提示动手操作,独立完成。 (2)用列表假设的方法再进行思考练习。 学生交流,并汇报想法。

2.完成练习五第4题。根据题中所给的假设学生自主调整,并汇报调整想法。 3.练习五第5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哪些解决问题的策略?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设计 相对应的补充习题

第3课时 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练习五的第6--9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让学生熟练运用转化和假设的策略来解决问题。

2.在不断练习和反思中,感受运用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

3.通过这些策略的运用,了解解题方法的多样性,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 教学重点: 运用转化和假设的策略来解决问题。并体会转化和假设的策略来解决问题的价值。

教学难点: 运用转化和假设的策略来解决问题。并体会转化和假设的策略来解决问题的价值。 教 学 过 程:

一.谈话导入:在前面两节课的学习中我们主要运用了哪些策略来解决问题的?(转化和假设的策略)你们学会了吗?今天老师想考一考大家对这两个策略的运用情况,你们能接受挑战吗?(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课) 二.练习应用

1.练习五第6题。出示题目:要求先画图表示题意,再解答。结合画的图进行分析:要求中、下层各放了多少本书?可以通过上层放书的数量100本,及所对应的份数5,先求一份的量是多少,再求中、下层各放了多少本书。也可以引导学生从其他方面去思考,如把比转化成分数来解答。

2.练习五第7题。结合图引导思考:根据货车的速度是客车的2∕3,可以想到相遇时货车行驶的路程也是客车行驶路程的2∕3,接着让学生在图上画一画,并解答。

3. 练习五第8题。 学生读题,出示右图:先在图中表示出第

二、三堆的白子和黑子。学生动手画,教师巡视、辅导。(学生可能在第

二、三堆中把白子和黑子平均分,可让学生尽量避免这种特殊情况。)结合图帮助学生理解:第

二、三堆中的白子合起来正好是完整的一堆棋子,也就是60枚,再加上第一堆中白子的数量,这样就解决了这一问题。可让学生尽量避免这种特殊情况。)结合图帮助学生理解:第

二、三堆中的白子合起来正好是完整的一堆棋子,也就是60枚,再加上第一堆中白子的数量,这样就解决了这一问题。 可让学生尽量避免这种特殊情况。)

4. 练习五第9题。 出示题目和表格。先假设两种球分别投中的个数,再通过试验调整找出答案。 学生独立完成。 5.基础训练书上6—8题目

6. 练习五思考题。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自己思考,独立解答。 7.课外了解。(第32页“你知道吗”)

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的数学,渗透国情教育,并思考解决。 三.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了哪些新的收获? 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策略在特定问题中的应用。

四.作业设计 相对应的补充习题

第四单元:比例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3-34页的例

1、例2以及相应的“试一试”,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六的第

1、2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学会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能力目标、: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目标: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呈现例1图片在黑板上。

提问:把放大前后的两幅画相比,你能发现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谈话导入:像刚才把一幅长方形画放大后,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相比,其中变化有什么规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二、教学例1。

1、认识图形的放大

出示例1中两幅图片长和宽的数据。

提问:两幅图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

组织学生先讨论,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比较出两幅图的长和宽的关系:第二幅图的长是第一幅的2倍,宽也是第一幅的2倍;第一幅图和第二幅图长的比是2:1,宽的比也是2:1,等等。

指出:把图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就是把图形按2:1的比放大。

提问:刚才我们在电脑上操作时,把原来的一幅长方形按怎样的比放大了?

2、认识图形的缩小。

谈话:我们可以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也可以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

提问:如果要把第一幅图按1:2的比缩小,缩小后的长与宽各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是多少厘米?

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

三、教学例2

1、出示例2,让学生读题

(1)提问:按3:1放大是什么意思?放大后的长、宽各是原来的几倍?各应画几格?

(2)学生画图,再展示、交流。

(3)让学生尝试在方格纸上画出缩小后的长方形,再展示各自画的图形,并交流思考的方法。

重点指导学生说说缩小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应画多少格。

2、讨论:把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你有什么发现?

让学生明确: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大小变了,但形状没变。(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长与宽的比与原来图形的长和宽的比是完全一样的。)

3、教学“试一试”

先独立画出按2:1的比放大后的三角形,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画的?

提问:量一量,斜边的长也是原来的2倍吗?你发现什么?

小结:把三角形按2:1的比放大后,各条边的长都是原来的2倍。

四、巩固练习。

四、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

让学生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出缩小后的图形,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画的,缩小后有关边的长度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应画几格?

2、做练习六第

1、2题。

第1题要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相关图形边的长度,并完成填空,再组织交流。

五、全课小结。

什么是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要遵循什么原则?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二)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5页的例3,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六的第3—6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比例的意义。

能力目标: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情感目标:在自主探究、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难点:在学生观察、操作、推理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精神

教学准备:两张照片

法制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肖像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昨天学习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

2、关于比你有哪些了解?(生答:比的意义、各部分名称、基本性质等。)

还记得怎样求比值吗?希望这些知识能对你们今天学习的新知识有帮助。

二、教学比例的意义

1、认识比例

(1)呈现放大请后的两张长方形照片及相关的数据。要求学生分别写出每张照片长和宽的比。

(2)比较写出的两个比,说说这两个比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发现的?(求比值,或把它们分别化成最简比)

(3)是啊,生活中确实有很多像这样的比值相等的例子,这种现象早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和研究。人们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起来,写成一种新的式子,如:6.4:4=9.6:6。或6.4/4=9.6/6 数学中规定,像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板书:比例)

(4)你能说说什么叫比例吗?(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在此基础上概括出比例的意义) (5)学生读一读,明确: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反之,如果是比例,就一定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

2、学以致用

(1)学习比例的意义有什么用呢?(可以判断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 (2)分别写出照片放大后和放大前的长的比和宽的比,这两个比也能组成比例吗?

学生独立完成,再说说是怎样想的?由此可以使学生对比例意义的丰富感知。

(3)你能根据以上照片提供的数据,再写出两个比,并将它们组成比例吗?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学生独立完成,再逐题说说判断的思考过程。

2、做练习六第3题。

先写出符合要求的比,再说清楚相应的两个比是否能够组成比例的理由。

3、做练习六第4题

独立审题,说说解题步骤,在独立完成。同时找两个同学板演。

四、全课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

练习六第

5、6题。

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第38页例4,完成“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七的1~4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

能力目标: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情感目标: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引导观察,自主探究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昨天学习了什么内容?(比例)什么叫比例?

2、判断下面每组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⑴ 3:5和18:30 ⑵ 0.4:0.2和1.8:0.9 ⑶ 5/8:1/4和7.5:3 ⑷ 2:8 和9:27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判断过程。

你觉得比和比例一样吗?有什么区别?

(引导学生归纳出:比例由两个比组成,有四个数;比是一个比,有两个数)

二、教学新课

1、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1) 出示: 3 : 5 前项 后项

(2) 出示 :3 : 5 = 18 : 30 内-----项

外------------------项

(3) 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你能指出它的内、外项吗? 课件出示:3/5=18/30 谈话过渡: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比例的意义、各部分名称,也知道了比例在生活中有很多的应用,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研究比例是否也有什么规律或者性质,有兴趣吗?

2、 出示例4

1、提问:你能根据图中的数据写出比例吗?

(1)引导学生写出尽可能多的比例。并逐一板书,同时说出它们的内项和外项。 (2)引导思考:仔细观察写出的这些比例式,你能否发现有没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或规律呢?

2、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探究规律。 (板书: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3、验证:是不是任意一个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 ⑴课件显示复习题(4组),学生验证。 ⑵学生任意写一个比例并验证。

⑶如果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四项,即a:b=c:d,那么这个规律可以表示成

(4)完整板书: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就是比例的基

本性质。

4、思考3/6=2/4是那些数的乘积相等。课件显示:交叉相乘。

5、小结:刚才我们是怎样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写了一些比例式,观察比较,发现规律,再验证)

6、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应用

(1)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什么应用? (2)做“试一试”

a先假设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

b、说出写出的比例的内项和外项分别是几,再分别算出外项和内项的积。 C、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组成的比例是否正确。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 (1)学生尝试练习。

(2)交流讨论。使学生明确:可以把四个数写成两个比,根据比值是否相等作出判断。也可将四个数分成两组,根据每组中两个数的乘积是否相等作出判断,其中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进行判断比较简便。

2、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1.5:3=( ):4 12:( )=( ):5 先让学生尝试填写,再交流明确思考方法。

3、 做练习七第

1、2题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了哪些长进?

五、作业

练习七的

3、4题

解比例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0页的例5,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七的第5—9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

能力目标: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情感目标: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学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掌握解比例的书写格式。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这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5 (1)审题,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提问:怎样理解“把照片按比例放大”这句话?(放大前后的相关线段的长度是可以组成比例的)

(2)如果把放大后照片的宽设为X厘米,那么,你能写出哪些比例?引导学生写出含有未知数的比例式。

告诉学生:“像上面这样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3)讨论:怎样解比例?根据是什么? (4)思考:“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例变成什么形式?” 教师板书:6x=13.5×4。 “这变成了什么?”(方程。)

教师说明:这样解比例就变成解方程了,利用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未知数X的值。因为解方程要写“解:”,所以解比例也应写“解:”。(在6x前加上“解:“)

(5)让学生把解比例的过程完整地写出来。指名板书。

2、总结解比例的过程。

提问:

“刚才我们学习了解比例,大家回忆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再怎么做?”(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再根据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从上面的过程可以看出,在解比例的过程中哪一步是新知识?”(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3、做“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再说说解题思路。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

2、做练习七第

6、7题。先说说按比例“缩小或放大“的含义。再列出相应的比例式并求解。

3、做练习七第

8、9题

学生独立审题并解题。讲评时重点指导学生解决第(2)问。

四、全课小结。

五、布置作业 练习七第5题

认识比例尺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3页的例6,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八的第

1、2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 能力目标: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会把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进行转化。 情感目标:使学生在观察、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培养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含义,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教学难点:看懂线段比例尺。 法制教育:《环境保护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厘米= ( )毫米 1分米= ( )厘米 1米= ( )分米 1千米= ( ) 米 20米= ( )厘米 50千米=( )厘米

二、情境导入

1、谈话:同学们,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国土面积大约有960万平方千米。但这么辽阔的地域却可以用一张并不很大的纸画下来。 出示大小不一的中国地图,并提问:想知道这些地图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习

这方面的知识——比例尺。 板书课题:比例尺

三、自主探究,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1、出示例6,在学生理解题意后提问:题目要求我们写出几个比?这两个比分别是哪两个数量的比?什么是图上距离?什么是实际距离?

2、探索写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的方法。

提问: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单位不同,怎样写出它们的比?

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明确方法:先要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统一成相同的单位,写出比后再化简。

学生独立完成后,展示、交流写出的比,强调要把写出的比化简。

3、揭示比例尺的意义以及求比例尺的方法。

谈话:像刚才写出的两个比,都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我们把图书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提问:这张长方形草坪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启发:可以怎样求一幅图的比例尺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4、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实际意义,认识线段比例尺。

提问:我们知道这幅图的比例尺是1:1000,也可以写成1/1000。1:1000的意思是图上1厘米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1000厘米的距离,也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1000,还表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0倍。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指出: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是1的最简单整数比。像1:1000这样的比例尺,通常叫做数值比例尺。比例尺1:1000还可以用下面这样

的形式来表示。

0 10 20 30米

进一步指出:像这样的比例尺通常叫做线段比例尺。

提问:从这个线段比例尺来看,图上的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多少米?图上的2厘米、3厘米分别表示实际距离多少米?这与1:1000的含义相同吗?

四、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第1题。

先说说每幅图中比例尺的实际意义。同样长的实际距离在哪幅图中画得长?哪幅图中1厘米的图上距离表示的实际距离长?

2、做“练一练”第2题。让学生各自测量、计算,再交流思考过程。

3、指出:

①比例尺与一般的尺不同,这是一个比,不应带计量单位。

②求比例尺时,前、后项的长度单位一定要化成同级单位。如 2.5厘米:1O千米,要把后项的千米化成厘米后再算出比例尺。

③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的前项化简成“1”,如果写成分数形式,分子也应化简成“1”。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计算一幅图的比例尺时要注意什么?

六、课堂作业

做练习八第

1、2题。

比例尺的应用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4页的例7,完成随后的“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八的第3~5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线段比例尺含义。

能力目标:使学生在理解线段比例尺含义的基础上,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

情感目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比例以及比例尺的应用价值,感知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重点

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 教学难点

感知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什么叫比例尺?求比例尺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2、在一幅地图上南京到上海相距5厘米,实际相距300千米,求这幅地图的比例尺?你能画出这幅地图的线段比例尺吗?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7。

(1)出示例7,明确题意,找出明华小学到少年宫距离的线段,说出题目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告诉了比例尺,又告诉了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 (2)说一说比例尺1:8000所表示的意义。 (3)根据对1:8000的理解让学生尝试练习。

(4)交流算法,说说为什么这样算?帮助学生掌握不同算法以及之间的联系。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用列比例式求实际距离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根据比例尺的含义,明华小学到少年宫的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一定与哪个比相等?你能根据这样的相等关系列出比例式?

注意:最后的单位要换算成“米”作单位的数。

2、做“试一试”。

(1)独立算出学校到医院的图上距离。

(2)讨论怎样把医院的位置在图上表示出来。 (3)在图中表示医院的位置。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先独立解题,再组织交流

2、做练习八第4题

重点知道学生在地图上测两地之间的距离和在地图上如何找比例尺。

3、做练习八第5题。重点帮助学生确定合适的比例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比例以及比例尺的应用价值。

4、将下列各题做在课堂作业本上。

(1) 北京到天津的距离是140千米,在一幅比例尺是1:2000000的地图上,

两地间的距离是多少厘米?在一幅比例尺是1:500000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城的距离是12.5厘米。甲、乙两城实际相距多少千米? (2)做练习八第3题。

四、全课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又掌握了什么新的本领?

面积的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的过程中,自主发现按比例放大后面积的变化规律

能力目标:应用面积的变化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比例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探究平面图形按比例放大或者缩小后面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两个粉笔盒。 教学过程

一、 课堂提问:

1.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2.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3.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4.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二、 情景导入,合作探究

1. 出示教科书第48页上面的两个长方形

说明:大长方形是小长方形按比例放大后得到的。

(1) 请同学们分别量出两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写出对应的边长之比 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的比是():(),宽的比是():() (2) 一个长方形的长和宽按比例放大后,它的面积发生变化吗?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面积的变化” ,板书课题。 (3) 请同学们先估计一下,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的面积比是():(),再通过计算,验证自己估计的对不对?

(4) 全班交流,使学生初步感知长方形按比例放大后面积的变化规律 2. 出示教科书48页下面的一组图形

说明:下面的图形是上面相对应的图形放大后得到的。

(1) 请同学们测量相关的数据进行计算,再填写下表,再填写教科书第49页上面的表格

放大前 放大后

放大后与放大前的比 正方形 边长/cm 面积/cm2 三角形 底/cm 高/cm 面积/ cm2 圆

半径/cm 面积/ cm2

(2) 组织讨论:通过上面的计算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3) 小组交流

(4) 总结:把一个平面图形按N:1的比例放大后,放大后与放大前的面积比是N2:1 3.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如果把一个平面图形按指定的比例缩小,缩小前后图形面积的变化规律又是什么?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三.分组练习

让学生选择第49页图中一幢建筑或一处设施,测量并计算它的实际占地面积 四.当堂检测

1. 在比例尺是1:800的平面图上,有一块长方形的草地,长是3.5cm,宽是2cm,它的实际占地面积是多少?

2. 一块长方形运动场,长150米,宽80米。在一幅比例尺是 1:250的平面图上,这块长方形运动场的面积是多大?

3. 在一幅比例尺是1:2000的世界图上,量得一个圆形花坛的直径是2厘米,它的实际面积是多大?

五、 总结回顾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了哪些新的收获和体会?

第三篇:诗词名句填空答案卷

诗词名句填空测试

姓名

得分

1.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 3.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出塞) 4.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绿阴来。 5.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 6.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江畔独步寻花》 7.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

8.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刘禹锡) 9.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10.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 11.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 12.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 13.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 14.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15.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16.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 17.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18.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19.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 20.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曹雪芹) 21.心事浩茫连宇宙,于无声处听惊雷。(鲁迅) 22.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23.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24.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陆游) 25.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26.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陆游)

27.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战国、屈原、国殇) 28.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宋、秦观、鹊桥仙) 29.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望天门山) 30几处早莺争暖树,誰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1.等闲识得春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宋、朱熹、春日) 32.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龚自珍、已亥杂诗) 33.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宋、朱淑真、生查子) 34.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杜甫)

35.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 36.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37.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李商隐) 38.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黄巢) 6

1、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

39.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 40.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41.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 42.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

43.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苏轼)

44.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战国、屈原、国殇) 45.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46.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岑参、逢入京使) 47.烟销日出不见人,欵乃一声山水绿 (柳宗元、渔翁) 48.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辛弃疾、菩萨蛮) 49.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 50.残雪暗随水笋滴,新春偷向柳梢归。

第四篇:古诗文言文 答案卷

一 古诗文默写1.,(陶渊明《饮酒》)

2.闲来垂钓碧溪上,。(李白《行路难》)

3.,去时雪满天山路。(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5.。(李商隐《无题》)

6.。(李煜《相见欢》)

7.。(范仲淹《苏幕遮》)

二 根据提示填空

1.文天祥《过零丁洋》一诗中表现作者“头可杀而志不可屈”的崇高气质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的名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2.李白《行路难》一诗中,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一天会实现的名句是(直挂云帆济沧海)。

3.缺)。

4.陶渊明《饮酒》一诗中最能体现诗人隐居生活悠闲自得的情趣的名句是然见南山)。

5.《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描写雪景最为生动形象的千古名句是,(千树万树梨花开)。

6.龚自珍《己亥杂诗》中比喻自己虽然辞官不得重用,但仍然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愿意为国家效劳,表现作者不怕挫折、不甘沉沦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的两句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7.若比邻)。

8.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中。表现作者不甘沉沦、豁达乐观的思想性格的两句是(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9.李商隐《无题》一诗中,有两句常被用来形容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品质。这两句诗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10.《相见欢》一词中,常被用来形容人的烦恼无法派遣,或形容某些事情难以处理解决的成语是(剪不断),(理还乱)。

11.王安石《登飞来峰》一诗中,有两句可以用来说明站得高才可能看的远的道理,这两句诗是(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2.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13.王维《终南别业》一诗中写诗人观赏行云流水时流露出一种“万事不关心”的生活情趣,且含有绝处逢生,困时再待良机之理的两句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第五篇:八年级名著导读导读《答案卷》

五、《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理想主义的旗帜与人生的教科书”(八上)

1、评价:“理想主义的旗帜与人生的教科书”。

2、《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出自(作者),这部书是他在病榻上历时三年才写成的。故事取材于他自己的亲身经历。

3、《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为线索,展现了从1915到1930年前后俄广阔的历史画面和人民艰苦卓绝的斗争生活。主人公在革命的熔炉中,从一个工人子弟锻炼成长为无产阶级战士的。

4、作为一部闪烁着崇高的理想主义光芒的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造了保尔柯察金这一无产阶级英雄形象。他当过童工,从小就在社会最低层饱受折磨和侮辱。后来在朱赫来的影响下,逐步走上革命道路。其后他经历了一系列人生的挑战,但无论是战场上的搏杀、感情上的波折还是工地上的磨练,都没能使他倒下,反而使他更加坚强。即使在伤痛无情地夺走他的健康,使他不得不卧在病榻上时,他仍然不向命运屈服,而是克服种种困难,拿起笔,以顽强的毅力进行写作,以另一种方式实践着他生命的誓言。

5、保尔柯察金身上凝聚着那个时代最美好的精神品质——强奋斗的高贵品质。

6、这部小说中的保尔回答了作为青年人最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7,同时穿插和日记、格言警句等,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书中的景物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也都相当出色,语言简洁优美,富有表现力。

8、出版后,受到国内外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赞扬。其后,他又开始了另一部小说诞生的》的创作,但只完成了第一部,他就与世长辞了,年仅32岁。

9、典型情节:

六、《骆驼祥子》:“旧北京人力车夫的辛酸故事” (八上)

1、《骆驼祥子》的作者是老舍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骆驼祥子》讲述的是一个旧北京普通的人

力车夫的辛酸故事。

2、典型人物形象:①主人公祥子来自农村,他他选择了拉洋车,他自尊好强,吃苦耐劳,凭自己的力气挣饭吃。他最大的梦想不过是想拥有一辆自己的车,以免受车厂老板的盘剥。他的希望一次又一次的破灭,他与命运的抗争最终以惨败告终。③经历了这买车的“三起三落”,祥子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到小说结尾,祥子已经变成了麻木、潦倒、狡猾、好占便宜、吃喝嫖赌、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正是通过祥子这个人物的变化,老舍无情地批判了这个社会——他不让好人有出路。

3、主要情节:买车“三起三落”。第一次,一辆车,但很快就被大兵抢走了。第二次,车还没买上,钱就被孙侦探敲诈去了。第三次,是他和虎妞结婚后用虎妞的钱买的,可好景不长,虎妞难产而死,祥子又只好把车卖掉去安葬虎妞。 典型情节:在烈日和暴风雨下拉车。(小说精彩地描绘了祥子在烈日下拉车的情景,细腻逼真,令人感同身受。叙述和比喻生动形象,有力地烘托出祥子拉车生活的艰辛。)

4、小说同时还写了其他各色人物,如残忍霸道的车主刘四,大胆泼辣的而有点变态的虎妞,一步步走向毁灭的小福子,以及大学教授曹先生和他所受到的政治迫害,离死亡只差一步的老马小马祖孙两代,还有抢车的大兵,不给仆人饭吃的杨太太、诈骗祥子的孙侦探等等,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怵目惊心的、具有浓郁的老北京风情的人物画与世态图。

5暴自弃的行尸走肉;保尔迎来新社会,在全身瘫痪、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不向命运屈服,以顽强的毅力进行写作。

6、①在《骆驼祥子》中既有刻画,从不同角度对人物性格和命运展开叙述,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②他是语言大师,他创造性地运用北京市民的口语。“把顶平凡的话调动得生动有力”,给通俗相素的文字又增添了“亲切、新鲜、恰当、活泼的味儿”,使人一读就能感受到小说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七、《朝花夕拾》:“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八上)

1、用一句话评价本书:

2、作者:鲁迅 中国现代作家,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笔名鲁迅。我们初中学过选自本书的课文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

3、鲁迅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华盖集》。

4、《朝花夕拾》全书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文字,是记叙文,是回忆性散文。鲁迅先生在一个县城里的家境小康的读书人家,遭逢社会的变革和家庭的日渐败落,因此书中篇章多是写童年往事的,但具体生动地凸显了当时中国的风习和社会情状;又由于作者执著于生活,以“人是生物,生命便是第一义”为圭臬,致力于“改良这一生”,因此不仅洞察人情世故,而且犀燃烛照,时时发表卓异的见解。

5、全书收录了等十篇文章。

6、典型情节:《五猖会》记叙作者儿时父子之间一场微妙的冲突——阻难,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文章最后一句画龙点睛,含蓄地批判了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

7、《二十四孝图》主要内容:童年时代的我和我的伙伴实在没有什么好画册可看。我拥有的最早一本画图本子只是《二十四孝图》。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

8、阅读感受:重温这些文字,感同身受,佩服鲁迅说出了孩子在父母毫不顾及孩子心理时的无奈和厌烦。(《五猖会》)

上一篇:旅游安全责任协议书下一篇:蓝天幼儿园岗位职责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