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的疾病护理

2024-05-06

骨科的疾病护理(共6篇)

篇1:骨科的疾病护理

摘要: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快速进步,骨科护理和治疗专业也在发生着变化,不断地进步和发展。

由于骨科患者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患者的活动能力受到很大程度的制约,同时并发症较多,所以对骨科疾病患者的护理要求不断增高。

本文详细阐述了骨科护理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关键词:骨科护理;现状;前景

1 骨科护理的发展现状

1.1 常见病发生了变化:在现代社会生活中, 骨科患者的主要对象为建筑工程事故和交通事故的受伤病人。

这些患者中粉碎性骨折和多处骨折比较常见,比较严重的患者还伴随有脑肾心肺等脏器的问题。

这些现状都要求骨科护理人员具有更高的水平,首先必须具备熟练的基本护理操作能力, 果断的处事能力,敏捷的思维;其次,必须掌握相关科室的知识,这样才能很好的处理骨科的各种并发症,其中主要应该掌握泌尿科、脑外科、胸外科等高度相关科室的基本知识,以便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1.2 老年患者越来越多:人口老龄化已经成我我国人口结构不可逆转的趋势。

伴随而来的就是老年病的增加,如包括腰椎退行性疾病、颈锥病、关节炎等老年多发疾病。

保守牵行治疗是早起老年骨折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发展到现在已经逐渐被淘汰,目前以关节置换、手术内固定等手段为主。

现代骨科护理工作的新难点主要是:高龄老人(80岁以上老人)在术后的并发症相对要更多,这种情况应如何处理。

老年患者的护理对工作人员的要求更高,护理过程中要及时与病人和家属进行沟通了解,定期向病人和家属交待注意事项并做健康宣教,这些工作有助于提高家属的看护能力和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

1.3 骨科病患的诊疗手段的发展与进步:骨科医生在进行诊疗时所采用的技术手段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也在不断更新, 新项目、新技术、新工艺日新月异, 单纯的诊疗手法已经被淘汰,当前骨科主要的治疗手段为及时手术取得固定疗养。

骨折固定从内固定到外固定再发展到髓内钉阶段;断肢再植从单侧肢体发展到多侧肢体, 关节置换从股骨头到全髋和全膝,从单侧置换到双侧置换等;甚至多个节段的再植;脊柱手术从腰椎到胸椎和颈椎,手术方式从后路到前路,骨科病患的诊疗手段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诊疗手段的变化对工作人员的护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4 病人的护理要求逐渐提高:病人对术后的护理要求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也越来越高。

截瘫病人大部分要求及时进行手术,以达到恢复肌力的目的,甚至自立活动;骨折病人希望早日摆脱束缚尽早离床自由行动;关节重建病人要求术后肢体活动功能基本恢复,达到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骨肿瘤病人要求保肢性治疗等。

每一个患者都希望自己得到最好医生的治疗,使用最佳的手术方案,获得最满意最优质的护理工作。

针对患者的需求, 医院首先必须不断地提高医疗水平,然后不断加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 注重与患者的沟通,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并处理好医患关系,定时定期对病人进行问询,了解病人的需要,提供最好的医护服务,使家属放心,让病人满意, 有效降低医疗纠纷。

1.5 病人多选择家庭康复:骨科疾病具有活动不便的特殊性,需要长期卧床休息,活动受限,恢复时间长,且并发症高发,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家庭康复。

我国的家庭社区的护理能力和医疗护理制度发展比较缓慢,远远比不上医院护理。

但是随着家庭康复患者的增多,必须克服这一系列的问题,这种情况下护理人员应该对病人家属进行科学指导,教授一些日常的康复措施,增加电话回访的次数,使病人在家也能随时得到医护人员的帮助好指导。

2 骨科护理发展前景

2.1 护理工作日益重要:在发达国家,护士基本承担了患者入院到出院期间的`一切护理措施,包括社会及生活护理、心理、健康教育宣传等。

在这样的情况下护理工作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我国21世纪护理改革的方向为以护理程序为基础的系统化整体护理。

技术的革新,新设备的使用,这些都对护理工作提出新的要求,护理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护理工作人员的准入标准,素质要求以及继续教育问题都将受到重视。

2.2 针对个体差异性,循证护理将进一步实现:骨科治疗具有病种复杂多变,治疗方法多样,患者活动能力差,治疗周期长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骨科整体护理必须针对个体差异进行,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能一概而论,病人的医疗和护理服务都必须具有针对性。

2.3 远程医疗的应用: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远程医疗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已经在生物医学领域得到了成功应用和广泛的发展。

在骨科的康复训练中,将远程医疗和虚拟现实结合起来,进行远程虚拟康复已经不再那么神秘。

远程医疗的应用将更加方便地为家庭病人作康复训练指导。

3 结语

随着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骨科护理专业的专科性和综合性逐渐加强,对护理人员专业化素质和综合素质要求也在逐步提高。

因此,骨科护士要在临床护理的基础上,不断增加专业知识储备、拓宽视野,不断进取,才能适应专业技术的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燕. 浅谈骨科患者的康复护理[J]. 甘肃中医, ,(04)

[2] 代玉枝. 浅析康复护理的重要性[J]. 青海医药杂志, , (07)

[3] 康复护理学[J]. 中国医学文摘.护理学, 2010,(03)

[4] 李静虹, 郑彩娥, 张荀芳. 在病人康复护理中开展健康教育[J]. 护理研究, ,(24)

[5] 王淑敏, 林文霞. 再造手指术后康复护理[J]. 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 ,(18)

细心护理儿童骨折【2】

儿童天性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发生骨折或脱位的几率较大。

在临床上,儿童骨折大约占骨科病人的1/3,且大多数患儿只需复位后进行石膏或小夹板外固定即可。

真正需要住院手术的是少数,所以,患儿一般是在家中休养。

那么,如何正确护理骨折的患儿呢?

首先,在进行石膏或小夹板外固定后的两周内,父母要常观察患肢的血液循环情况。

密切注意患儿肢体远端的皮肤颜色是否红润,特别注意指甲的颜色、皮肤的温度和感觉是否正常(用针轻刺即可了解),患肢的手指或足趾能否进行伸屈活动。

如果发现患肢肿胀明显、肢体发凉、发紫甚至远端苍白,针刺时感觉麻木、迟钝甚至患儿不觉疼痛,手指或足趾进行伸屈活动时引起剧烈疼痛,这便是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表现,骨筋膜室综合征能够造成患儿的终生残疾。

所以一旦发现应立即到医院由骨科医生对石膏或夹板重新进行包扎固定。

其次,保证患儿得到充足的休息,加强营养,儿童骨折或脱位后,一般应当卧床休息4―7天,以利于骨折端的固定及肢体的消肿。

在骨折的初期,患儿由于卧床及缺乏活动,食欲差,饮食注意清淡易消化、刺激食欲。

可多补充一些肉汤、鸡汤及新鲜鱼汤。

以后逐步增加瘦肉、鱼类和大豆制品等。

同时,鼓励孩子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摄入足够的维生素,增加含钙、含锌较多的食物如牛奶、牛肉、芝麻、牡蛎等以促进骨折的愈合。

有些父母认为骨头内含钙量高,于是天天给孩子喝骨头汤,这种做法并不科学,一方面影响了孩子的食欲;另一方面,由于骨折后一段时间内,骨折端钙离子会向血液中转移,从尿中排出,此时大量补钙,反而可能发生尿路结石。

再次,当石膏或小夹板固定后,要防止其折断、松动、脱落和受潮。

骨折的肢体,休息时可以将枕头或毛巾抬高,这样可以促进血液的回流,减少骨折端的肿胀及疼痛,从而促进骨折的愈合。

当肿胀消失后,如石膏或夹板有松动,应及时送患儿到医院进行重新固定,以免复位后的骨折端移位。

另外,在固定期间,父母应鼓励或配合患儿进行患肢功能锻炼。

因为复位和固定虽为骨折及脱位愈合创造了有利条件,但骨折能否较快愈合,患肢功能能否迅速恢复,与功能锻炼恰当与否关系密切。

小夹板固定时,骨折部的上、下关节应适当活动,可以减轻患肢废用性的肌肉萎缩、骨质疏松及关节僵硬的程度:若是石膏固定,也应进行石膏内肢体肌肉的舒缩运动及未固定关节的活动,当外固定拆除后,肢体的周径变细,关节活动受限,这是正常现象,父母不必惊慌。

只要经过一定时间的锻炼,就会恢复正常。

最后提醒年轻父母,儿童骨折的特点多为不完全骨折,其骨折端的生长比成人迅速。

所以,应定期复查、拍片(一般二、三周为宜),以便能及时、准确拆除外固定,加强功能锻炼,最大限度的恢复患肢功能。

篇2:骨科的疾病护理

【观察要点】

1、肢体血液循环、皮肤温度、感觉、运动。肢体是否置于功能位。

2、生命体征的改变。有无并发症,如皮肤完整性、肺部、泌尿系感染、便秘等。

3、感染征象,如体温、局部红、肿、热、痛等。【护理措施】

1、手术前后及麻醉后病人护理常规同外科手术前后及麻醉病人护理常规。

2、病人应卧硬板床,必要时卧气垫床,保持床铺的整洁干燥,预防压疮发生。

3、对新牵引或打石膏的病人应列为交班项目。

4、触摸末梢浅表动脉搏动,除骨筋膜室综合征的病人外,均应抬高患肢,卧位时患肢垫软枕或肢体垫,高于心脏水平20-30CM,以预防肢体肿胀,正确地安置体位,对牵引、石膏固定、长期卧床的病人,应保持关节功能位。

5、保持固定效果,观察石膏、支具、牵引装置是否妥当正确。

6、骨病病人应保护患肢,根据骨骼破坏程度予以制动,或石膏托固定,防止发生病理性骨折。

7、脊柱骨折合并截瘫者,应按时翻身。翻身时保持躯干成一直线,避免屈曲、扭转使椎体错位加重损伤。

8、对长期卧床患者,加强基础护理、心理护理、营养调配,协助咳嗽排痰,预防坠积性肺炎。嘱多饮水,多吃粗纤维食物,如芹菜、韭菜、香蕉等食物,预防便秘、泌尿系感染并发症。

9、指导病人正确进行功能锻炼,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直。【健康教育】

1、饮食指导

病人多吃富含钙食物,如新鲜牛奶、鱼虾、新鲜蔬菜等。

2、功能锻炼

(1)病人解释功能锻炼可以预防关节僵硬、防止肌肉萎缩,有利于局部肿胀的消退,骨折复位的维持及愈合,使病人自觉地配合锻炼。

(2)向病人强调功能锻炼的主动性、适应性、计划性、科学性和时间性。

(3)功能锻炼的原则是全身和局部情况兼顾,以恢复患肢的固有生理功能为主,功能锻炼以主动运动、活动为主,辅以必要的被动活动。功能锻炼应循序渐进,以病人不感到疲劳和疼痛为度,活动计划应根据病人锻炼后的不同反映予以及时修订。(4)术后功能锻炼可分三期:初期术后1—2周;中期从手术切口愈合、拆线到去除牵引或外固定物的一段时间;后期从骨、关节等组织的伤愈时到全身、局部恢复正常功能。

3、定期复查:遵循医嘱及时复查。

骨盆骨折

【观察要点】

1、生命体征。

2、腹痛、大小便颜色和量、排便情况。

3、牵引效果。

4、有无并发症,如坠积性肺炎、压疮等。【护理措施】

1、如需紧急手术者,应迅速作好术前准备,如备皮、配血、留置导尿、各种药敏试验及术前必要的支持治疗。

2、尽量减少搬动病人,如必须搬动,应将病人放置平板担架上移动。

3、休克病人的护理参照休克病人护理常规。泌尿系损伤参照泌尿科病人护理常规。腹腔内脏器损伤,如肠道损伤参照普外科病人护理常规,需牵引的病人参照牵引护理。

4、因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致便秘,鼓励病人多饮水,多食蔬菜和水果,腹部按摩,指导病人床上排便。

5、需要卧床休息,同时进行功能锻炼。

(1)不影响骨盆环完整的骨折:①单纯一处骨折无合并伤,又不需复位者,伤后需卧床休息,可取仰卧位与侧卧位交替,早期严禁坐立,可在床上做上肢伸展运动和下肢静态收缩以及足踝运动。②伤后l周进行半卧位及坐位练习,同时做双下肢髋关节、膝关节的伸屈运动。③伤后2—3周根据全身情况指导病人下床站立并缓慢行走逐日加大活动量。④伤后3—4周不限制活动,可练习正常行走及蹲下。

(2)影响骨盆环完整的骨折:①伤后无并发症应卧气垫床,同时进行上肢活动。②伤后2周开始练习半卧位,并进行下肢各肌肉的收缩练习和关节伸屈活动③伤后3周在床上进行髋关节、膝关节活动先被动活动再过渡到主动活动④伤后6~8周拆除牵引固定,扶拐行走⑤伤后12周逐渐弃拐负重行走。【健康教育】

1、向病人宣传医疗常识,解释自我护理的意义,予具体指导,逐渐恢复自我护理的能力。

截肢手术

【观察要点】

1、全身情况、生命体征。

2、残端出血、残端疼痛性质、残端水肿。

3、情绪变化。【护理措施】

1、急危重疾病时按急救护理处理。做好心理护理。

2、对截肢侧肢体皮肤完整者术前应做好皮肤护理。肢体有开放伤者应换药,并加厚包扎,在截肢处做好皮肤准备。

3、介绍并讨论术后假肢的选择、安装及康复计划。

4、手术前、后按外科手术前后护理常规护理,床旁准备止血带。

5、术后残端应妥善包扎,所有骨凸处均用棉垫衬护,然后用弹力绷带裹扎,直到安装假肢为止。术后下肢抬高不可超过2日,及时使残端维持在伸直位或固定与功能位。

6、膝下截肢术后病人躺、坐时不要让残肢垂下床缘,不能长时间处于屈膝位,膝上截肢术不要将枕头放在两腿之间,更不要把残肢放在拐杖的手柄上。

7、病情稳定后开始残肢功能锻炼,鼓励病人翻身,每日俯卧2次以上,每次30分钟以上,俯卧时,在腹部及大腿下放置一枕,残肢用力向内挤压以增强内收肌肌力,防止外展挛缩。

8、早日床上坐起,上肢截肢1—2日可离床活动,下肢截肢2—3日后练习起床坐起,全身情况好者5—6日可离床扶拐活动。

9、伤口愈合后,指导病人每日用中性肥皂清洗残肢,但不能浸泡或在残肢上涂搽冷霜或油,以免软化残肢的皮肤,也不可擦乙醇。每日观察残端的皮肤,对残端给予经常和均匀的压迫,进行按摩、拍打、用残端蹬踩在柔软物品上,由软到硬,并逐渐增加残肢断负重。如此可强化残肢面对韧性及肌肉力量,促进新血管的形成,通常肢体于2—3月后缩至原来肢体的粗细大小,以合适穿戴假肢。

10、保持残端清洁,注意皮肤护理。根据疼痛的原因解除疼痛。

【健康教育】

1、指导病人注视残端。通过心理治疗预防幻肢痛。一般数月后幻肢痛自然消失。

2、早期装配假肢,如下肢假肢者可早期下床、对残肢间隙性加压刺激。

化脓性骨髓炎

【观察要点】

1、生命体征及伤口局部红肿、渗出表现。

2、局部冲洗液的量及引流液的量和颜色。

3、用药后反应。【护理措施】

1、卧床休息,按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高热者及时降温。

2、保持局部冲洗液的量和速度及引流通畅,防止引流液逆流。准确记录引流物的性质、量、颜色。严格交接班。输入管连瓶应距床60—70cm,引流管与引流袋连接,及时更换冲洗液,及时倾倒引流液。严格无菌操作,引流袋定期更换。术后3天内冲洗液量要多,滴入快,3日后即可适当减量,术后7—10天,引流液的颜色变淡、变清,直至变得澄清,即可停止冲洗,先拔冲洗管,2—3天后拔除引流管。

3、按医嘱输入抗生素。做好口腔、皮肤、饮食、生活等基础护理。

4、患肢活动,保护患肢,搬动时动作要轻,尽量减少刺激,减轻痛苦,必要时应用药物止痛。【健康教育】

1、经常与病人谈心,安慰鼓励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帮助病人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满足其生理需要。

2、介绍病情及治疗方案,减少病人的疑虑,积极配合治疗。

3、按摩肢体,未固定的肢体关节应主动活动,作引体向上、抬臀和深呼吸等活动。

肢体骨折内固定术

【观察要点】

1、疼痛性质、疼痛程度,有无肿胀、麻木感。

2、患肢血运、观察肢体动脉搏动、皮肤温度和色泽。

3、感染征象、伤口有无红、肿、热、痛、波动感。

4、功能恢复状况。【护理措施】

1、同骨科一般护理常规。在生活上关心病人,协助病人生活护理,尽量满足其生活要求,取得病人的信任和依赖。鼓励病人进食,受伤或手术早期供给较清淡的饮食,病情稳定后及时调整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

2、对需手术的病人应讲明手术治疗的目的、定义和重要性,通过成功病例的宣传,消除病人顾虑,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取得病人配合。

3、加强临床观察,辨别疼痛的不同性质及临床表现,以确定引起疼痛的不同原因,针对不同原因作对症处理,遵医嘱使用镇痛药物,减轻疼痛。

4、在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动作要轻柔、准确,防止粗暴剧烈,以免引起或加重病人疼痛。

5、严密观察肢端有无剧烈疼痛、肿胀、麻木感,皮肤有无温度降低、苍白或青紫,发生以上情况说明肢端血液循环障碍,须立即查明原因,汇报医生,对症处理。

6、对血液循环不良的肢体(骨筋膜室综合征除外),除对症治疗外,患肢抬至略高于心脏水平,并严禁热敷、按摩、理疗,以免加重组织缺血、损伤。

7、观察伤口有无红肿、波动感,遵医嘱使用有效抗生素积极控制感染。伤口疼痛性质的改变常为感染的早期征象,一旦发生感染,应及时进行伤口处理。

8、一切锻炼活动须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进行,随着骨折部位稳定程度的增长及周围软组织损伤的逐步修复,功能锻炼循序渐进,活动范围由小到大,次数由少渐多,时间由短至长,强度由弱增强,功能锻炼以病人不感到疲劳、骨折部位不发生疼痛为度。功能锻炼以恢复肢体的固有生理功能为中心,上肢主要以增强手的握力进行活动,下肢重点训练负重行走能力。

【健康教育】

1、向病人宣传功能锻炼的意义和方法,使病人充分认识其重要性,早期积极主动配合锻炼,以尽早恢复其肢体功能。

2、如有石膏固定的按石膏固定病人护理常规,告知随访时间。

骨筋膜室综合征

【观察要点】

1、有无持续性烧灼剧烈疼痛。

2、患肢末梢血运:观察肢体动脉搏动、皮肤温度和色泽。

4、病人生命体征:体温、血压、脉搏、氧饱和度等。【护理措施】

1、创伤后肢体持续性烧灼剧烈疼痛,并传向远端,且进行性加重,疼痛和损伤程度不成比例,这是骨筋膜室内神经受压和缺血的早期重要表现,所以要严密观察疼痛性质,发现异常,及时汇报医生。

2、对单纯闭合性软组织损伤者,急救时尽量减少患肢活动,严禁按摩,以免增加组织损伤。严密观察患肢肿胀程度和末梢血运情况。

3、骨筋膜室综合征一经确诊,立即松解所有外固定物,将肢体放平,严禁抬高患肢,患肢避免热敷、烘烤,尽可能使患肢温度降低,必要时给予冷敷。

4、凡是确诊病人,均及时做好手术准备。同时做好病人及家属的思想工作,介绍同种疾病治愈情况,使病人对疾病及治疗护理有所了解,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

5、护理操作应熟练、准确,动作应轻柔,神情应镇静,增加病人的安全、信赖感,减轻病人可恐惧紧张心理。【健康教育】

1、四肢骨折特别是胫腓骨骨折病人,如出现剧烈疼痛和肿胀者,应高度警惕该病发生。

2、一旦发生此综合征,告知病人患肢制动,并严禁热敷和按摩。

膝关节置换术

【观察要点】

1、观察呼吸、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等。

2、观察体温、血象变化;伤口局部有无红、肿、热、痛。

3、观察肢端皮肤颜色、温度、肿胀、疼痛及动脉搏动情况等深静脉血栓是否形成。

4、功能锻炼和恢复情况。【护理措施】 术前护理

1、按骨科一般护理常规。护理人员主动与病人沟通,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及手术的必要性、方法和效果。通过成功病例的介绍,消除病人的顾虑,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取得最佳配合。

2、术前评估

了解病人全身状况,既往病史,有无基础病及服药情况。发现皮肤破损及其他感染征象,及时告知医生处理。协助病人完善各项检查。

3、饮食护理

指导病人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和丰富纤维素的饮食,以增强病人体质,提高组织修复和抗感染能力,但应避免油腻食物。

4、术前适应性训练

指导病人掌握有效咳痰方法、床上使用便器法、助行器和拐杖的正确使用方法。

5、康复指导

教会病人股四头肌静力收缩以及踝泵运动方法,以利于术后功能恢复。

6、术前12小时禁食,6小时禁水。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遵医嘱使用抗凝剂等。术后护理

1、按骨科一般护理常规。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意识状态。观察患肢运动、感觉及血液循环情况。

2、术后伤口局部可予以冰敷,以减少出血、肿胀和疼痛。观察伤口有无渗血及红、肿、热、痛等征象。

3、患肢体位

术后早期肿胀高峰期应将患肢抬高,保持中立位。密切观察病人感觉、温度、颜色、足背动脉搏动、足趾活动及病人肿胀情况。

4、伤口引流管护理

妥善固定引流管,观察并记录引流液颜色、性质、量。

5、导尿管护理 保持尿管通畅,观察尿色、尿量。夹闭尿管,每次待病人有便意时开放。会阴护理每日2次,嘱多饮水,预防泌尿系感染。

6、术后遵医嘱使用抗凝剂,注意观察抗凝剂的不良发应。

7、功能锻炼:术后6小时即开始在床上做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及踝泵运动,以促进静脉血液回流。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逐渐进行屈伸膝关节练习和行走练习,锻炼应循序渐进,以病人可以忍受为度。【健康教育】

1、弃拐时间因人而异,一般术后1个月,行走平稳且无行走痛后,可建议病人使用单拐。上楼以健肢先上,下楼患肢先下。

2、建议病人保持适当体重,避免过多负重,加强患肢膝关节的屈伸练习,努力使关节功能达到最佳状态。避免膝关节在负重状态下做反复的伸屈活动,不要做剧烈的跳跃和急停转动作,以尽可能地延长假体的使用寿命。

3、注意预防感染,包括呼吸道、泌尿道、皮肤、口腔等。

4、定期向医生随访至终身。

髋关节置换术

【观察要点】

1、观察呼吸、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等。

2、观察体温、血象变化;伤口局部有无红、肿、热、痛。

3、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患肢足穿防旋鞋等。

4、观察肢端皮肤颜色、温度、肿胀、疼痛及动脉搏动情况。

5、功能锻炼和恢复情况。【护理措施】 术前护理

1、按骨科一般护理常规。护理人员主动与病人沟通,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及手术的必要性、方法和效果。通过成功病例的介绍,消除病人的顾虑,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取得最佳配合。

2、术前评估

了解病人全身状况,既往病史,有无基础病及服药情况。发现皮肤破损及其他感染征象,及时告知医生处理。协助病人完善各项检查。

3、饮食护理

指导病人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和丰富纤维素的饮食,以增强病人体质,提高组织修复和抗感染能力,但应避免油腻食物。

4、术前适应性训练

指导病人掌握有效咳痰方法、床上使用便器法、健肢屈曲抬臀法及助行器和拐杖的正确使用方法。

5、康复指导

教会病人股四头肌静力收缩以及踝泵运动方法,以利于术后功能恢复。

6、术前12小时禁食,6小时禁水。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遵医嘱使用抗凝剂等。术后护理

1、按骨科一般护理常规。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意识状态。观察患肢运动、感觉及血液循环情况。

2、术后伤口局部可予以冰敷,以减少出血、肿胀和疼痛。观察伤口有无渗血及红、肿、热、痛等征象。

3、患肢体位

保持患肢于外展30°中立位,患肢足穿防旋鞋。必要时两腿之间放置梯形垫或软枕防止髋部内收外旋,预防关节脱位。密切观察病人感觉、温度、颜色、足背动脉搏动、足趾活动及病人肿胀情况。

4、伤口引流管护理

妥善固定引流管,观察并记录引流液颜色、性质、量。

5、导尿管护理 保持尿管通畅,观察尿色、尿量。夹闭尿管,每次待病人有便意时开放。会阴护理每日2次,嘱多饮水,预防泌尿系感染。

6、术后遵医嘱使用抗凝剂,注意观察抗凝剂的不良发应。

7、功能锻炼:术后6小时即开始在床上做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及踝泵运动以病人不感到疲劳为度。下地行走的时间根据假体类型、术中状况和病人体力恢复等情况而定,但必须在医护人员指导下拄双拐或使用助行器。【健康教育】

1、使用助行器或双拐6周后改单拐再拄6周。

2、建议病人应避免重体力劳动,避免患肢屈髋大于90°,生活中不使用蹲便器,不坐矮凳,不两腿交叉,不盘腿、不翘二郎腿。

3、注意预防感染,包括呼吸道、泌尿道、皮肤、口腔等。

4、定期向医生随访至终身。

关节镜手术

【观察要点】

1、感染征象:伤口局部有无红、肿、热、痛。

2、选择适宜的外固定支具。

3、功能锻炼的效果。【护理措施】

1、按骨科一般护理常规。告知病人关节镜手术是治疗各种关节疾患的微创技术,手术创伤小、恢复快、效果好、住院时间短,消除病人的恐惧心理,更好地配合手术。

2、术后患肢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并予以抬高。密切观察病人患肢感觉、温度、颜色、足背动脉搏动、足趾活动及肿胀情况。术后伤口局部可予以冰敷,以减少出血、肿胀和疼痛。观察伤口有无渗血及红、肿、热、痛等征象。

3、根据手术情况选择外固定支具,并指导病人掌握支具的佩带方法。

4、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功能锻炼。【健康教育】

篇3:骨科的疾病护理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础资料

2005年4月至2009年1月达县人民医院外三科住院骨疾病合并糖尿病患者手术病例60例,其中男性33例,其中股骨颈骨折10例、腰椎间盘突出13例、股骨粗隆间骨折7例、肱骨骨折3例;女性27例,其中股骨颈骨折11例、腰椎间盘突出6例、股骨粗隆间骨折6例、肱骨骨折4例;年龄51~74岁,平均年龄67岁,60例均采用手术治疗。60例患者在入院前均有明确的糖尿病病史,病程在1d~20年。入院前43例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有17例高于正常值,空腹血糖波动幅度在为7.4~18.8mmol/L,平均为(14.3±2.8)mmol/L,尿糖+~++++,其中有早期糖尿病性肾病3例(5%)。

1.2 围手术期护理对策及方法

1.2.1 术前护理方法

(1)术前心理护理:术前对患者进行系统的心理咨询和治疗,通过护士主动与患者的交流和沟通,进行对患者的入院健康教育,加深患者对疾病的认识,使患者对自身情况做一详细的了解,同时开展患者康复座谈会,让患者与患者之间相互交流,增强其他患者的治疗信心,消除其抵触情绪和依赖思想,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配合各项治疗和护理工作。(2)术前准备:术前对血糖、生化、肝肾功能、胸片、心电图等的常规检查。发现高血压、高血糖、心电图异常等请相关科室会诊进行有效控制和监测。(3)术前并发症的预防以及护理:术前保持患者大便通畅,做好患肢固定,对患者褥疮、肺炎等并发症应预防,避免加重病情。

1.2.2 术后护理方法

(1)饮食护理:麻醉过后进食以及合理的饮食控制。(2)按医嘱用药:如抗生素控制感染,术后血糖的控制用药等。(3)患肢及伤口观察:术后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循环,观察肢端情况,保持引流通畅,记录引流量,每天更换引流袋,定时更换伤口敷料,保持伤口清洁,预防伤口感染。对卧床患者进行定时翻身局部按摩,促进局部血液循环。(4)功能恢复护理:术后2d鼓励患者床上健侧肢体活动,患肢足趾(指)活动,术后1周可坐起,患肢股四头肌活动,2周后可扶床站立,并用步行架活动,定期复查。

2 结果

60例患者均接受系统而复杂的骨科手术治疗,如关节置换、股骨头置换、腰椎滑脱和钢板脊柱内固定等。术前患者全身情况准备良好,血糖控制比较理想,仅仅2例在术后第2天出现血糖波动,但经过2d调整恢复正常控制,余未发生褥疮、肺炎等其他护理并发症。术后未发生切口感染,均甲级愈合,术后患者肢体功能恢复良好。

3 讨论与体会

骨病合并糖尿病在骨科是非常容易常见,同时又容易并发各类并发症以及影响患者恢复的综合性疾病,心理问题在糖尿病患者中非常多见,它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会对血糖控制造成不良影响。从现代医学心理学来说,糖尿病是一种身心疾病,患者的行动不便和精神抑郁[1]产生一些列心理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职业性质、特殊环境氛围、超负荷的工作、社会评价不公平等多重因素,导致护患关系在某些问题的不协调,如何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是我们目前应认真思考的问题,护患关系是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在提供和接受护理服务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一种帮助与被帮助的人际关系[2]。在骨科的护理中,护士通过主动与患者沟通,加深患者对糖尿病与骨疾病的认识情况,做好入院教育,消除其抵触情绪和依赖思想,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配合各项治疗和护理工作是手术成功及患者恢复的重要环节,因此心理护理在骨科病合并糖尿病的患者中的护理中显得至观重要。骨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术前的充分准备[3],如术前对血糖、生化、肝肾功能、胸片、心电图等的常规检查。排出高血压、高血糖、心电图异常等疾病对手术和预后的干扰,是手术成功以及术后良好恢复的前提。其次,源于糖尿病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容易并发各类并发症,如并骨质疏松、组织修复及抵抗力低、多伴有血管病变等,所以术前术后控制血糖也显得非常重要,当然合理的饮食控制是其基础条件[4,5]。从对达县人民医院60例骨疾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在骨科手术围手术期护理的回顾性分析,可以看出,护理工作好与坏直接影响到患者的健康和术后的恢复,随着现代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更明确了这个问题,疾病已经不是本身的问题,还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患者是一个整体的、社会的人。帮助患者的护士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正确处理患者以及家属心理状况,缓解患者和家属的心理压力,是一切护理应对对策的前提和基础,是促进患者康复和提高护理质量所必需的。对骨疾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在骨科手术围手术期的护理重点应心理护理,协助患者通过调整饮食、用药和血糖监测等控制好糖尿病,以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增强抵抗力,预防感染,避免并发症发生,促使患肢功能恢复。

总之,骨疾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在骨科手术围手术期护理我们应该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方向,重视人是社会的人,然后才从人是生物体的角度进行治疗和护理,即重视患者的心理护理,但同时也应患者的生物机能为前提和基础的综合护理和治疗。

参考文献

[1]邹树芳,干锦华,周玲.老年住院糖尿病患者抑郁状况分析及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5):387-388.

[2]杜雪梅,任宪玲,马伶俐,等.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J].现代预防医学,2006,33(12):2379.

[3]谭永菊,魏陶军,谭永红,等.骨科手术伴糖尿病患者手术前后护理干预[J].泰山医学院学报,2008,29(10):851-852.

[4]闵燕.骨科糖尿病患者的程序化护理[J].江西医药,2005,40(10):679-670.

篇4:骨科的疾病护理

方法:对20例需行骨科手术治疗的糖尿病患者正规使用胰岛素调节围手术期血糖,注意胰岛素用药护理,将血糖控制在控腹<7.8mmol/L,餐后2h/11.1mmol/L水平。术后随访12~42个月。

结果:无一例发生感染和酮症酸中毒等并发症,骨科疾病的痊愈,日常生活能力恢复至术前水平。

结论:围手术期正规使用胰岛素有效调控血糖能有效地预防糖尿病手术并发症。

关键词:骨科疾病糖尿病围手术期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121-02

糖尿病是骨科病人常见并发病之一,由于糖尿病患者抗感染及组织愈合能力差,骨质疏松发生率又高,并发感染或内固定松动和出现并发症可能性大,增加了手术治疗的风险,因此做好围手术期护理很有必要。

1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收集我科自2008年5月~2010年10月并存糖尿病的骨疾病患者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45~70岁,平均年龄58岁。所患骨疾病种类为:股骨颈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腰椎间盘突出症等。采用治疗方法有全髋关节置换、股骨头置换、空心钉肉固定、UHS内固定、伽玛钉内固定切开复位,后路开窗椎间盘髓梳摘除等。

2围手术期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和饮食护理。护士应关心体贴患者,注意其心理变化。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护患关系,通过耐心细致的解释倾听,最大限度地诱导患者的心理适应性。与营养师配合,按患者体重(kg)确定饮食,控制总热量,严格限制各种甜食,合理搭配膳食,改进烹调方法,做到定时、定量、定餐。同时,注意戒烟,充分休息。

2.1.2术前血糖监测和控制。术前进行常规检查,监测电解质和肾功能。指导患者正确服用各种降糖药,及时纠正不良反应。开放性手术患者,在手术前3d停服降糖药,三餐前30min皮下注射普通胰岛素。手术当日晨皮下注射剂量减少1/3~2/3,术前准备要求血糖空腹控制在7.25~8.34mmol/L(130~150mg/d),24h尿糖少于5~10g,无酮症和酸中毒。非开放性手术患者可不必改变治疗方案,定时查血糖、尿糖。

2.2术中血糖监测。当空腹血糖<7.8mmol/L餐后2h血糖<11.1mmol/L时,即可实施手术。手术中给予胰岛素加葡萄糖按1IU胰岛素3g葡萄糖的比例,8IUE胰岛素5%葡萄糖(500ml)静脉滴注,进行粮原保护。术中严密监测血糖变化,观察可能发生的低血糖症状,如皮肤潮湿多汗、脉速等。由于手术刺激,病人血压会有波动,应尽量把血压控制在140/90mmHg左右,严格无菌操作,认真止血,严密缝合。

2.3术中抗生素使用。糖尿病患者由于代谢紊乱,血细胞、淋巴细胞功能低下,干扰抗体的生成,组织抑制微生物侵入的能力下降,导致免疫能力下降,容易出现感染。因此对无感染的患者,也应主张在术前2d~3d使用抗生素,以使白细胞特别是中性白细胞降至正常范围。由于外围组织的血流障碍或供血不足,术前30L,常规从静脉给足量抗生素,术中在术野局部放置抗生素,增加局部组织的抗生素浓度,有利于抗感染的效果,术后抗生系使用持续5d~7d或控制住感染为止。

2.4麻醉选择。局部麻醉或硬膜处麻醉对糠尿病患者的应激反应较小、全身麻醉引起的应激反应较大,刺激血糖的上升,同时不利于有无低血糖性休克的观察。因此,应避免使用全身麻醉。

2.5术后血糖监测及护理。麻醉过后即可进食,要掌握科学合理的饮食知识是有效地控制糖尿病的基础。饮食中营养素、糖、蛋白质及脂肪的分配比例要适当,根据医师指导,合理使用葡萄糖与胰岛素,监测血糖、尿糖,纠正电解质紊乱;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和神志变化,将血糖控制在基本正常水平,这样才能保证病人需要,促进康复。术后患肢用软枕抬高,可促进血液循环,注意观察肢端血运情况,保持引流通畅,记录引流量,每天更换引流袋,保持伤口干燥,定时更换敷料,预防伤口感染,定时翻身局部按摩,必要时使用气垫床,翻身时注意患肢正确姿势,患肢要处于中立外展位,防止内收或外旋,而造成固定松动或关节脱位。还要做好口腔护理、尿管护理,预防感染。

3小结

对糖尿病患者骨科围手术期的护理,重点是对患者术前、术中、术后的血糖控制,并做好饮食、用药,以改善病人的營养状况,增强抵抗力,预防感染,避免并发症的发生,促使患肢功能恢复。

参考文献

[1]彭淑,李江涛.并存糖尿病的老年病人手术体会[J].临床外科杂志,2003,11(2);68~69

篇5:骨科疾病护理教学大纲

【目的要求】

了解 运动系统检查内容

理解 牵引和石膏绷带固定病人的适应症 掌握 掌握牵引和石膏绷带固定病人的护理。【授课学时】3学时 【教学内容】

1、理学检查的原则、内容与方法。

2、周围神经的检查方法。

3、影像学检查。

4、牵引术的定义、适应证、护理措施

5、石膏绷带固定术的定义、适应证、护理措施 【重点难点】

重点:牵引和石膏绷带固定病人的护理。难点:运动系统的理学检查和特殊检查方法 【教学方法】 讲述法、问答法。

第六十六章 骨与关节损伤病人的护理

第一节 概述

【目的要求】

了解 骨折的病因、骨折的分类、骨折的愈合和辅助检查。理解 骨折的临床表现和治疗要点。掌握 骨折的护理评估、诊断、护理措施。【授课学时】2学时 【学习内容】

1、骨折的病因、分类。

2、骨折的愈合和影响因素。

3、骨折的全身表现、局部表现、并发症、辅助检查、治疗要点。

4、骨折的护理评估、诊断、措施、评价和健康教育。【重点难点】 重点:骨折的护理评估、诊断、措施、评价和健康教育。难点:骨折的愈合过程和影响因素。【教学方法】

1、讲述法、问答法。【思考题】

1.骨折病人如何取合适体位?

第二节 锁骨骨折 第三节 四肢骨折

【目的要求】

了解 锁骨骨折、常见四肢骨折、骨盆骨折的病因、分类和辅助检查。理解 锁骨骨折、常见四肢骨折、骨盆骨折的临床表现和治疗要点。掌握 锁骨骨折、常见四肢骨折、骨盆骨折的护理措施。【授课学时】4学时 【学习内容】

1、锁骨骨折的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要点、护理

2、肱骨干骨折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要点、护理

3、肱骨髁上骨折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要点、护理

4、尺桡骨干双骨折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要点、护理

5、桡骨下端骨折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要点、护理

6、股骨颈骨折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要点、护理

7、股骨干骨折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要点、护理

8、胫腓骨骨折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要点、护理

9、骨盆骨折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要点、护理 【重点难点】

重点:锁骨骨折、常见四肢骨折病人的护理

难点:锁骨骨折、常见四肢骨折病人的临床表现和治疗要点 【教学方法】

1、讲述法、问答法。

第四节

脊柱骨折和脊髓损伤

【目的要求】

了解:脊柱骨折的病因和分类、脊髓损伤的病理生理 理解:脊柱骨折和脊髓损伤的临床表现和治疗要点 掌握:脊柱骨折和脊髓损伤病人的护理 【授课学时】2学时 【学习内容】

1、脊柱骨折的病因和分类

2、脊柱骨折的临床表现和治疗要点

3、脊柱骨折病人的护理

4、脊髓损伤的病理生理

5、脊髓损伤的临床表现和治疗要点

4、脊髓损伤病人的护理 【重点难点】

重点:脊柱骨折病人的护理、脊髓损伤病人护理措施 难点:脊髓损伤的病理生理 【教学方法】

提问式、案例导入式、图片、多媒体结合板书

第五节 关节脱位病人的护理

【目的要求】

了解:关节脱位的病因、分类,肩关节、肘关节、髋关节脱位的病因、病理,关节脱位的辅助检查

理解:关节脱位的概念,关节脱位的分类,关节脱位的临床表现、治疗要点,肩关节、肘关节、髋关节脱位的临床表现、治疗要点

掌握:关节脱位的护理措施 【授课学时】2学时 【学习内容】

1、关节脱位的概念

2、关节脱位的病因、分类、临床表现、治疗要点、护理措施

3、肩关节脱位的病因、分类、临床表现、治疗要点

4、肘关节脱位的病因、分类、临床表现、治疗要点

5、髋关节脱位的病因、分类、临床表现、治疗要点 【重点难点】 重点:关节脱位的专有体征,肩关节脱位的专有体征,关节脱位的护理措施。难点:肩关节、肘关节、髋关节脱位的发病机制,肩关节、肘关节、髋关节脱位固定的时间和方法。

【教学方法】

理论讲授、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案例分析

第六十七章 骨与关节感染病人的护理

【目的要求】

了解:急性、慢性血源性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的病因、病理、辅助检查 理解:化脓性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要点 掌握:化脓性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的护理 【授课学时】2学时 【学习内容】

1.化脓性骨髓炎感染途径和分类

2.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要点 3.慢性血源性骨髓炎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要点 4.化脓性骨髓炎的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目标、护理措施、健康教育 5.化脓性关节炎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要点、护理措施 【重点难点】

重点: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临床表现、治疗要点,化脓性骨髓炎的护理措施

难点:化脓性骨髓炎的病理、化脓性关节炎的病理,开窗减压引流、持续闭式冲洗、关节腔持续灌洗的护理

【教学方法】

理论讲授、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案例分析

第三节 骨与关节结核病人的护理

【目的要求】

了解:骨与关节结核病人的病因、病理、护理诊断、护理目标

理解:脊柱结核的临床表现、髋关节结核的临床表现、膝关节结核的临床表现、骨与关节结核的辅助检查、骨与关节结核的健康教育

掌握:骨与关节结核的治疗要点和护理措施 【授课学时】2学时 【学习内容】

1.骨与关节结核的病因、病理

2.骨与关节结核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原则

3.骨与关节结核的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目标、护理措施、护理评价、健康教育 【重点难点】

重点:骨与关节结核的临床表现、治疗原则、护理措施、健康教育 难点:骨与关节结核的病理、骨与关节结核的阳性体征 【教学方法】

理论讲授、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案例分析

第六十九章

手外伤及断肢(指、趾)再植病人的护理

【目的要求】

了解:手外伤病因、检查和诊断,断指再植概念,病因。理解:手外伤治疗要点,断指再植治疗要点

掌握:手外伤病人护理,断指再植急救、断指再植病人的护理 【授课学时】2学时 【学习内容】

1、手外伤病因、检查和诊断

2、手外伤病人治疗要点

3、断指再植分类、急救处理、手术顺序

4、断指再植病人护理 【重点难点】

重点:手外伤病人护理、断指再植病人急救和护理 难点:手外伤检查和诊断、断指再植血管危象的观察和处理 【教学方法】

理论讲授、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案例分析

实验课大纲:

实验一 第六十九章 手外伤及断肢(指、趾)再植病人的护理

【实验类型】验证性(或综合性、设计性)

【目的和要求】 理解

1、手外伤病人检查、处理

2、断指再植病人急救处理 掌握

1、手外伤病人的体位、护理要点

2、断指再植病人术前准备

3、断指再植病人术后观察

4、断指再植病人血管网危象的观察和处理

5、断指再植病人健康教育

【实验设备和材料】体位垫、棉袖带、注射器、稀释的肝素钠溶液 【教学方法】临床见习,集中讨论 【实验内容提要】

1、选择典型手外伤病人,在老师指导下,学生分组评估手外伤病人外伤原因、伤后处理,确定病人的主要护理诊断。

2、选择典型断指再植病人,在老师指导下,学生分组评估断指再植患者受伤原因、伤口特点、急救处理、手术前准备、术后体位要求、血管危象的观察和预防、健康教育

篇6:骨科的疾病护理

一、锁骨骨折

常见的骨折之一,约占全身骨折的5%左右,幼儿更多见。【概述】按解剖部位分类:①内侧1/3骨折,由直接暴力引起。可以合并第11前肋骨折;②中1/3骨折;③外侧1/3骨折。大约80%的锁骨骨折发生在中1/3部位。外侧1/3锁骨骨折义可分成两型:①无移位:啄锁韧带未断。②有移位:喙锁韧带已断。【诊断】 1.临床表现

(1)典型表现:有明确外伤史,以间接暴力多见。骨折部位肿胀、淤血、疼痛、患肩及上臂拒绝活动。

(2)查体:骨折部位肿胀、淤血、外观可有凹陷畸形.可触及骨擦感.锁 骨有叩痛。幼儿可根据外伤史;检查时,头倾向患侧.下颏部转向健侧.从撇下托起或提拉上肢出现哭闹或痛苦面容,提示可能有骨折。2.检查X线片可湿示骨折及移位情况,对疑有喙锁韧带损伤者,可加 拍对称持重时的X线片判定,即双手持4kg左右之重物譬垂直状态下拍双肩正位片。如喙突与锁骨间距加大及骨折端移位程度加剧,则表明喙锁韧带断裂。【治疗】

1.内侧1/3骨折

三角巾悬吊上肢4~6周。2.中1/3骨折

(1)儿童无移位骨折,用“8”字绷带外层用宽胶布加固,固定:3~4 周。

(2)有移位者先行手法复位,然后做“8”字形石膏固定,固定时间为4~6周。老人、粉碎性骨折应延长固定期,疼痛消失.两上臂高举过头时不痛,并可摸到锁骨内侧亦有动作,说明骨折部位已有连接。锁骨中1/3骨折不强调解剖复位,即使畸形愈合,亦不影响上肢功能。多次复位会产生骨不连接。

锁骨中段骨折手术指征为:①开放性骨折;②有血管神经损伤;③骨不连接;④追求美观或早期活动要求手术治疗等情况。内固定方法有髓内针固定和接骨板螺丝钉固定。3.外侧1/3骨折

依据骨折线与喙锁韧带的关系可分为3型:

I型:骨折在喙锁韧带和肩锁韧带间,骨折相对稳定,无移位,最为常见。治疗上可选择三角巾悬吊保护6周左右。

II型:喙锁聊带与锁骨近端分离,骨折中度移位。因骨折段与喙锁聊带分离,骨折移位小易手法复位,原则上考虑切开复位及内周定治疗。III型:锁骨外端关节面骨折。一般采取保守治疗,如继发创伤性关节炎可手术切除锁骨远端。

二、肱骨近端骨折

【概述】肱骨近端骨折系指肱骨头骨折及肱骨解剖颈骨折、肱骨外科颈骨折及肱骨大、小结节骨折。【诊断】

1.局部疼痛、肿胀,腋前皱褶处有瘀斑。2.需拍正侧位X线片。有时正位片显示骨折并无明显移位。但往侧位片上却可看到有明显的成角畸形。如因疼痛而上肢不能上举者,可采用经胸投射法拍片。

【肱骨近端骨折的Neer分型】 I型:无移位或移位<1cm或成角<45° Ⅱ型:解剖颈骨折(2部分骨折)Ⅲ剐:外科颈骨折(2部分骨折)lV型:大结节骨折(2、3、4部分骨折)V型:小结节骨折(2、3、4部分骨折)VI型:骨折脱位型(2、3、4部分骨折及累及关节面的骨折)【治疗】

1.无移位骨折

一般采用保守治疗,如三角巾悬吊等。1~2周肿胀消退,疼痛缓解后即开始功能锻炼。

2.解剖颈骨折

易发生肱骨头缺血坏死,保守治疗效果多不佳,可考虑切开复位及内同定,对老年人或难以复位固定的骨折可考虑一期行关节置换。

3.外科颈骨折

首选闭合复位治疗。对无移位骨折,用三角巾悬吊。外展型骨折不必复位,三角巾悬吊或石膏固定。内收型骨折,手法复位后外展使固定。粉碎骨折如移位不大也可保守治疗。对骨折移位明显,手法复位困难或有软组织嵌入时,可选择手术切开复位及内固定。4.大结节骨折

单纯大结节骨折常有明显的移位,手法复位闲难,可行切开复位内到定。如系肩关节脱位合并大结节脱位.肩关节复位后 大结节常自发复位。

5.小结节骨折

少见。多合并关节后脱位。骨块小可行保守治疗。若内旋受限,可行手术复位固定。

6.3部骨折和4部骨折

手法复位困难,应行切开复位、简单固定,尽量保留胧骨头血运。如发生肱骨头坏死,必要时可行关节置换。7.骨折脱位

根据骨折脱位情况决定,2部骨折脱位首先行闭合复位。3部骨折掊位多考虑手术。4部骨折脱位、累及关节面或关节劈裂时可考虑关节置换。

7.骨折脱位 根据骨折脱位情况决定,2 部骨折脱位首先行闭合复 位,必要时进行切开复位。3 部骨折脱位多考虑手术。4 部骨折脱位、累及关节面或关节头劈裂时可考虑关节置换。

三、肱骨干骨折

【概述】 肱骨干骨折多见青壮年患者,发生率占全身骨折的伤 1% ~1.5%。

【诊断】 1.有外伤病史,局部肿胀、瘀斑和畸形都比较明显。轻微外伤即产 生骨折时,应怀疑病理性骨折。

2.肱骨干骨折可分为上 1/

3、中 1/3 和下 1/3 骨折。肱骨中下 1/3 骨 折容易并发桡神经损伤,应检查有无腕下垂,伸指、伸拇和外展拇指 功能是否丧失,并详细记录。

3.拍正侧位 X 线片,上 1/3 骨折的骨折线在三角肌止点的近端,肱

骨上段处于内收位,中 1/3 骨折的骨折线在三角肌止点的远端,肱 骨上段处于外展位。

【治疗】 肱骨干骨折复位要求不高,接触面达 1/4~1/

3、成角畸 形不超过 5°都可以获得良好的功能和外观的恢复。多次复位是肱骨干 骨折骨不连接的原因之一。1.非手术治疗

(1)U 型石膏夹

(2)悬吊石膏(4)尺骨鹰嘴突牵引

后两种方法已很少应用。

2.手术治疗 手术指征:

(1)骨折断端间有软组织嵌入。

(2)开放性骨折有条件的在清创时即行内固定。

(3)已产生骨不连接者。

(4)复位位置不满意,希望能达到解剖复位者。内固定方法很多,有各种接骨板、螺丝钉以及交锁髓内针等。

3.并发症的处理 桡神经损伤以观察为主,但应使用肌电图随访观察神经恢复情况。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

四、肱骨髁上骨折

肱骨髁上骨折是小儿常见的一种骨折,多发生于 10 岁以下。

【分型】 根据暴力来源和移位情况,可分为伸直型和屈曲型。跌倒时,肘关节半屈或全伸位、手掌着地,暴力经前臂向上传递而达 肱骨下端,使肱骨髁上最薄弱处发生伸直型骨折。其骨折线从前下方 斜 向后上方,骨折近端移向前方,而骨折远端移向后上方,骨折处向前形成成角畸形;当跌倒时肘关节屈曲、肘后着地,暴力由肘部传至 肱骨下端时,发生屈曲型骨折。其骨折线由后下方斜向前上方,骨折 远端向前上方移位。

【合并伤】伸直型骨折近端向前方或侧方移位,可压迫或挫伤肱 动脉、正中神经、桡神经。血管损伤后可并发前臂肌肉缺血性挛缩,导致“爪形手” 崎形。

【临床表现】肘部明显肿胀变形,有时出现皮下淤血和皮肤水疱。伸直型骨折时,鹰嘴与远侧骨折片向后方突出,骨折近侧端向前移,外形上似肘关节脱位。但骨折时仍保持肘后三角的关系。合并肱动脉 损伤时,桡动脉搏动消失。X 线片可以明确诊断。

【治疗】

1.对无移位或移位小不影响功能的肱骨髁上骨折,可用三角巾同 定。移位明显者需行手法复位和石膏固定。

2.伸直型骨折复位时,用对抗牵引解决重叠移位,同时必须将骨 折远端推向桡侧,防止肘内翻。复位后,石膏固定,肘关节屈曲固定后,应密切注意末梢血液循环、手指的感觉和运动情况。手法复位不 成功,或因骨折部肿胀和水疱严重无法进行复位时,可行前臂皮牵引 或尺骨鹰嘴部骨牵引,经垂直牵引复位。如上述疗法失败,或为陈旧 性移位骨折,或疑有血管、神经断裂者,应及时切开探查。

3.屈曲型骨折治疗原则与伸直型相同,但复位的方向相反。复位后,用石膏托同定,肘关节置于半伸位或伸直位,一周以后改为功能位。

五、股骨转子间骨折

股骨转于间骨折指股骨颈基底到小转子下平面区域内的骨折,为关节囊外骨折。恢部位血供良好,因此很少有骨不连接或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发生,但常可引起髋内翻畸形。

【临床表现】多见于老年患者。患髋直接暴力外伤史。【诊断】 1.症状

(1)外伤后引起髋部剧烈疼痛。(2)髋关节活动受限。(3)不能站立、行走。2.体征

(1)患髋肿胀,局部皮下淤血。(2)下肢90°外旋、短缩畸形。(3)髋部前方压痛。(4)大转子有叩痛。(5)下肢传导叩痛。

3.辅助检查对疑有骨折的患者均应拍髋部正侧位X线片以明确诊断和分型。特别注意小转子区骨折情况。通常按照骨折后稳定程度分类: I型骨折:指骨折线自外上方向内下方延伸。

(1)骨折沿股骨转子间线延伸,自大转子到小转子而骨折无移位,属稳定性骨折。

六、股骨干骨折 股骨是人体最坚硬的长管状骨之一,可承受较大的应力,对行走、负重、支撑均起重要作用。股骨骨折常由高能量损伤所致,且股骨周围有丰富的肌肉群,易造成广泛软组织损伤。此外,尚可能伴有内脏损伤,而导致创伤性、出血性休克。因此.骨折后的现场急救、全面检查和初期抗休克处理均十分。

七、髌骨骨折

髌骨是人体中最大的籽骨,背面与股骨髁形成髌股关节,是伸膝装置的重要支点,传导并增强股四头肌作用力,维护膝关节稳定.同时也保护膝关节。

【临床表现】常因防止跌倒时滑倒,膝关节屈,股四头肌的强加力收缩所致;或跌倒后,髌骨若地,直接的撞击造成骨折。外伤后局部剧烈疼痛、忡胀、膝关节活动受限。

【诊断】髌骨位于膝前方皮下,一旦骨折,局部压痛、膝关节肿胀、皮下淤血常常十分明显。局部检查常能触摸到骨折凹陷区,仲膝功能诞火。注意排除髌韧带或股心头肌撕裂可能,X线检查可明确什折的类型和移位程度:

(1)横形骨折:骨折片有移位,还可伴有关节囊和髌骨两侧股四头肌扩张部横向撕裂。

(2)粉碎性骨折:通常骨折移位较少,关节囊雨和股四头肌扩张部的撕裂也较少.但做什的关节面和股骨髁常有严重损伤。

(3)粉碎性骨折:少数髌骨骨折线呈纵形走向或昼边缘型骨折,膝关节轴位片可明确。此时应与双髌骨畸形相鉴别。【治疗原则】

1.非手术治疗

适合于无移位、移位少于0.5cm、火节面平整或老年体弱的各类髌骨骨折。可采用加压包扎或各种抱膝同定。早期进行股

四、大肌功能锻炼。

2.手术治疗

目的在于恢复髌骨关节面平整,恢复伸膝装置连续和完整,膝关节和股四头肌进行早期功能锻炼。手术应尽早进行。方式主要有:

(1)切开复位髌骨周围缝合同定或闭合复位经皮髌骨周围缝合。(2)切开复位内固定,常用内固定方法有:①克氏针、张力带钢丝内固定:②钢丝或螺钉内固定;③形状记忆骑缝钉或抓髌器固定。同时修复关节囊和髌骨两侧股凹头肌扩张部横向撕裂。

(3)髌骨部分切除.适合于髌骨下极或上极骨折,切除不侵犯关节面的骨折片,将骨断端与髌韧帖近端或股四头肌远端缝合。

(4)髌骨全切除,适合于年龄偏大、严重粉碎性竹折。髌切除,将明显影响伸膝功能,故应慎重考虑。

八、胫、腓骨骨干骨折

胫、腓骨骨干骨折 胫、腓骨骨干骨折是最常见的损伤之一。因胫骨位于皮下,常见开放 性骨折,可伴有骨髓炎、骨不连接等严重并发症。

【临床表现】多见于交通事故、工伤或其他暴力外伤史。外伤后局部 剧烈疼痛、肿胀、肢体畸形、异常活动。开放性骨折还可伴有创伤性、出血性休克表现。【诊断】局部疼痛、肿胀、畸形较显著,甚至有骨擦音,异常活动。骨折可有成角和重叠移位。应常规检查足背动脉、胫后动脉、腓总神经有无损伤。注意骨筋膜间 隔综合征的发生。X 线检查,了解骨折类型。对于胫、腓骨远端涉及干骺端及关节面的骨折(Pilon 骨折)诊断上 除了标准的前后位和侧位摄片,还可行 CT 及三维重建,了解骨折移 位、压缩方向及程度。

【治疗原则】 1. 无移位的胫、腓骨骨干骨折,可采用长腿石膏或小夹板固定,有移位的稳定型骨折,闭合复位后也可用石膏或夹板固定。2.不稳定性骨折虽可在闭合复位后用夹板和跟骨骨牵引维持骨 折的稳定性,但固定时间较长且有再移位的可能。目前多采用交锁髓 内钉内固定,尽量采用闭合插钉间接复位技术,不强调骨折解剖复位,只要恢复力线及长度,达到纠正成角及旋转畸形,早期行关节功能锻 炼的目的。也可采用切开复位、螺钉与接骨板内固定。对于近端和远端骨折,髓内钉内固定不稳定,宜采用切开复位、螺钉与接骨板内固 定的方法。采用接骨板固定时,宜微创操作,注意软组织保护及覆盖。3.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十分常见。需特别注意软组织创伤处理,尽早变开放骨折为闭合骨折并改善骨折部血液循环。跟骨骨牵引可用 于某些开放损伤患者,而外固定支架也具独特优点,为较佳方案。髓 内钉、接骨板螺钉内固定应谨慎使用。

九、胸椎及腰椎骨折脱位

胸椎及腰椎骨折脱位的损伤机制和分类与C3-C7最常见的是屈曲型损伤,其巾以胸腰段交界处的楔形压缩性骨折多见。以骨折脱位最为 严重,常伴有脊髓的损伤。稳定的骨折叫保守治疗,不稳定及有脊髓损伤的患者需要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分类】 1.压缩骨折

(1)仅前柱被破坏。

(2)X线:椎体前方楔形变,后缘皮质骨完整,椎体后缘高度正常,相邻椎体无脱位。可有后凸畸形。(3)CT显示骨性椎管结构正常。2.爆裂骨折

(1)中柱破坏。椎体后缘骨片容易向后方突入椎管压迫脊髓。(2)X线:正位片:椎弓根间距增宽,可有椎板骨折,上关节突外展。侧位片:椎体后壁骨折,椎体后缘高度降低,一侧或双侧终板骨折,骨片进入椎管。

(3)CT显示椎管的环形结构破坏,有骨片突人椎管内。3.安全带骨折

(1)后柱及中柱受到牵张暴力而前柱作为暴力的支撑轴相对完整。(2)X线:横突和椎弓根水平骨折。椎体后间隙增宽。(3)CT平扫多无阳性发现,矢状位重建有意义。4.骨折脱位

(1)指压缩、牵张、旋转、剪切等暴力复合作用导致的三柱骨折。.(2)X线:正侧位片均可见半脱位或全脱位征象;常伴有多发横突、肋骨、关节突、椎弓根骨折。(3)CT可有助于诊断。【临床表现】

1.外伤史、局部疼痛、活动受限。

2.合并脊髓损伤时可有损伤平面以下的运动、感觉、反射及括约肌和自主神经功能受到损害。由于腹膜后血肿对自主神经刺激,肠蠕动减弱,常出现腹胀、腹痛等症状,有时需与腹腔脏器损伤相鉴别。【诊断】

1.体格检查,同时特别注意神经系统的全面检查,记录截瘫平面及其 变化。

2.X线检查对早期诊断很重要。

3.X线检查无法明确诊断时,可进行CT、MRI等检查。4.有条件时可进行肌电图检查(SEP和MEP)。

【治疗】 治疗原则是:早期治疗;复位、减压、同定,避免二次损伤;积极治疗脊髓损伤、预防及治疗并发症;注重功能恢复。1.不伴有脊髓损伤的稳定性骨折 睡硬板床;腰背部垫高以使骨折复位;根据病情可佩戴腰部支具。

2.不稳定性骨折合并不全性脊髓损伤 对合并脊髓损伤的患者,进行初步查体后即应该开始药物治疗,以减轻脊髓水肿,减少神经破坏。药物治疗包括脱水剂和激素(甲泼尼龙冲剂治疗),请参考后文。手术治疗的时间选择:

1.脊柱骨折合并不全性脊髓损伤者,如果患者一般情况可以耐受手术,应尽早在伤后6~8小时内手术,超过8小时也可考虑手术治疗,以便早期解除脊髓受压。

2.3周以上的陈旧骨折,如果存在不全性脊髓损伤或脊柱不稳定,也可手术治疗。

手术中应注意:彻底的椎管减压;稳定坚强的内固定;良好的植骨脊柱融合。内固定器械类型较多,目前多使用经椎弓根固定器械等,可视损伤情况和医疗条件加以选择。术后可佩戴支具保护。

第十

腰椎间盘突出症

【概述】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腰椎间盘退行性改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或马尾神经所产生的临床症候群。【临床表现】

1.腰痛和一侧下肢放射痛是该病的主要症状。腰痛常发生于腿痛之前,也可两者同时发生;大多有外伤史,也可无明确诱因。疼痛具有以下特点:

放射痛沿坐骨神经传导,直达小腿外侧、足背或足趾。如为L3、L4间隙突出,因L4神经根受压迫,产生向大腿前方的放射痛。

一切使脑脊液压力增高的动作,如咳嗽、喷嚏和排便等,都可加重腰痛和放射痛。

活动时疼痛加剧,休息后减轻。卧床体位:多数患者采用侧卧位,并屈曲患肢;个别严重病例在各种体位均疼痛,只能屈髋屈膝跪在床上以缓解症状。合并腰椎管狭窄者,常有间歇性跛行。2.脊柱侧凸畸形主要弯曲在下腰部,前屈时更为明显。侧凸的方向取决于突出髓核与神经根的关系:如突出位于神经根的前方,躯干一般向患侧弯。例如,髓核突出位于神经根内前方,脊柱向患侧弯曲,如向健侧的弯曲则疼痛加剧。

3.脊柱活动受限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使腰肌呈保护性紧张,可发生于单侧或双侧。由于腰肌紧张,腰椎生理性前凸消失。脊柱前屈后伸活动受限制,前屈或后伸时可出现向一侧下肢的放射痛。侧弯受限往往只有一侧,据此可与腰椎结核或肿瘤鉴别。

4.腰部压痛伴放射痛椎间盘突出部位的患侧棘突旁有局限的压痛点,并伴有向小腿或足部的放射痛,此点对诊断有重要意义。

5、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由于个人体质的差异,该试验阳性无统一的度数标准,应注意两侧对比。患侧抬腿受限,并感到向小腿或足的放射痛即为阳性。有时抬高健肢而患侧腿发生麻痛,系因患侧神经受牵拉引起,此点对诊断有较大价值。

6、神经系统检查:腰3-4突出(腰4神经根受压)时,可有膝反射减退或消失,小腿内侧感觉减退。腰4-5突出(腰5神经根受压)时,小腿前外侧足背感觉减退,伸及第2趾肌力常有减退。腰5骶1间突出(骶1神经根受压)时,小腿外后及足外侧感觉减退,第3、4、5趾肌力减退,跟腱反射减退或消失。神经压迫症状严重者患肢可有肌肉萎缩。如突出较大,或为中央型突出,或纤维环破裂髓核碎片突出至椎管者,可出现较广泛的神经根或马尾神经损害症状,患侧麻木区 14 常较广泛,可包括髓核突出平面以下患侧臀部、股外侧、小腿及足部。中央型突出往往两下肢均有神经损伤症状,但一侧较重;应注意检查鞍区感觉,常有一侧减退,有时两侧减退,常有小便失控,湿裤尿床,大便秘结,性功能障碍,甚至两下肢部分或大部瘫痪。【辅助检查】

需拍腰骶椎的正、侧位片,必要时加照左右斜位片。常有脊柱侧弯,有时可见椎间隙变窄,椎体边缘唇状增生。X线征象虽不能作为确诊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依据,但可借此排除一些疾患,如腰椎结核、骨性关节炎、骨折、肿瘤和脊椎滑脱等。重症患者或不典型的病例,在诊断有困难时,可考虑作CT扫描和MRI等特殊检查,以明确诊断及突出部位。上述检查无明显异常的患者并不能完全除外腰椎间盘突出。【诊断】

大多数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临床症状或体征即可作出正确的诊断。主要的症状和体征是:

①腰痛合并“坐骨神经痛”放射至小腿或足部,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②在腰4-5或腰5骶1棘间韧带侧方有明显的压痛点,同时有至小腿或足部的放射性痛;

③小腿前外或后外侧皮肤感觉减退趾肌力减退,患侧跟腱反射减退或消失。

X线片可排除其它骨性病变 【鉴别诊断】

(一)腰椎后关节紊乱 相邻椎体的上下关节突构成腰椎后关节,为滑膜关节,有神经分布。当后关节上、下关节突的关系不正常时,急性期可因滑膜嵌顿产生疼痛,慢性病例可产生后关节创伤性关节炎,出现腰痛。此种疼痛多发生于棘突旁1.5厘米处,可有向同侧臀部或大腿后的放射痛,易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相混。该病的放射痛一般不超过膝关节,且不伴有感觉、肌力减退及反射消失等神经根受损之体征。对鉴别困难的病例,可在病变的小关节突附近注射2%普鲁卡因5毫升,如症状消失,则可排除腰椎间盘突出症。

(二)腰椎管狭窄症 间歇性跛行是最突出的症状,患者自诉步行一段距离后,下肢酸困、麻木、无力,必须蹲下休息后方能继续行走。骑自行车可无症状。患者主诉多而体征少,也是重要特点。少数患者有根性神经损伤的表现。严重的中央型狭窄可出现大小便失禁,脊髓碘油造影和ct扫描等特殊检查可进一步确诊。

(三)腰椎结核 早期局限性腰椎结核可刺激邻近的神经根,造成腰痛及下肢放射痛。腰椎结核有结核病的全身反应,腰痛较剧,x线片上可见椎体或椎弓根的破坏。ct扫描对x线片不能显示的椎体早期局限性结核病灶有独特作用。

(四)椎体转移瘤 疼痛加剧,夜间加重,患者体质衰弱,可查到原发肿瘤。X线平片可见椎体溶骨性破坏。

(五)脊膜瘤及马尾神经瘤 为慢性进行性疾患,无间歇好转或自愈现象,常有大小便失禁。脑脊液蛋白增高,奎氏试验显示梗阻。脊髓造影检查可明确诊断。【治疗】

(一)非手术治疗 卧硬板床休息,辅以理疗和按摩,常可缓解或治愈。

(二)手术治疗 手术适应证为:

①非手术治疗无效或复发,症状较重影响工作和生活者。

②神经损伤症状明显、广泛,甚至继续恶化,疑有椎间盘纤维环完全破裂髓核碎片突出至椎管者。

③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有大小便功能障碍者。④合并明显的腰椎管狭窄症者。

可根据突出物大小,患者体质等决定手术方式,如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开窗髓核摘除术、半椎板或全椎板切除术,如手术对椎体稳定性破坏较大,宜同时行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术。

第二节

腰椎椎管狭窄症

【概述】腰椎椎管狭窄症是指椎管(中央椎管)、侧椎管(神经根管)因某些骨性或纤维性结构异常导致一处或多处管腔狭窄,压迫马尾神经或神经根引起的临床症状。

【诊断】1.典型表现:

(1)、本病由先天性椎管狭窄或退行性病变引起的继发性狭窄所致。多发生在中年以上,男多于女,下腰段为主。

(2)、多年的腰背痛,逐渐发展到骶尾部,臀部下肢痛,行走站立时加重,前倾坐位、蹲位时减轻。(3)、间歇性跛行。

(4)主观症状重、客观体征少。

2.查体腰部过伸试验阳性为重要体征,脊柱后伸受限,过伸时 可出现下肢症状。下肢可有肌力、感觉障碍,跟腱反射常减弱或消失。3.检查

(1)X线平片:见腰椎弧度改变,关节突肥大,椎间隙变窄,椎体

滑脱等。X线平片椎管测量只供参考。脊髓造影:可出现完全或不完全梗阻。

(2)CT、MRI扫描:cT在显示侧隐窝的变化和神经根受压变形或移位方面有优势,而MRI可显示蛛网膜下腔受压的程度,直接观察到椎间盘纤维环膨出,在显示病理变化及周围关系方面具有优势。诊断步骤

1.初步诊断多年的腰背痛伴间歇性跛行,主观症状重客观体征少。腰部过伸试验阳性为重要体征,脊柱后伸受限,过伸时可出现下肢症状。

2.确定诊断根据临床特点及典型X线、CT或MRI扫描阳性结果确定诊断。

【临床分类】1976年wllli s和Mclvor将椎管狭窄症分为三类:中央管狭窄、神经根管狭窄及椎间孔狭窄。此分类简单明了,临床易于应用,但这种分类方法小能包括所有腰椎管狭窄症的病理特点,小能提示狭窄的程度及于术减压范围。Arnoldi等根据腰椎管狭窄症的原因、解剖及病理生理,将腰椎管狭窄症分为两大类及诸多亚型。第一类为先天发育性椎管狭窄症,其中包括特发性和软骨发育小全性椎管狭窄症。第一类为继发性椎管狭窄症,其中包括退行性椎管狭窄症、混合型椎管狭窄症、脊柱滑脱或狭部小连椎管狭窄症、医源性椎管狭窄症、创伤晚期改变所致椎管狭窄症和其它代谢和炎症引起的椎管狭窄症。此分类方法根据腰椎管而定。同时也适用于脊梓其它部位的病变。这种分类方法详细反映了腰椎管狭窄的病理生理特点,全而分析可能发生腰椎管狭窄的病因,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可靠的诊断依据。1988年Lee等根据腰神经根管走行方向及形状特点、内容物、病理生理及于术减压的小同需要,将神经根管狭窄分为三类:神经入口狭窄。此区位于腰椎管侧方至上关节突下方。中间区狭窄,位于关节突关节及椎弓根下方。神经出口狭窄,位于椎间孔围绕的区域。此分类方法明确了神经根管狭窄的范围,对确定于术减压目的,减少对脊柱的损伤,保持脊柱的稳定性有其极大的临床意义。【治疗】

1.非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改变活动方式、应 用支具和硬膜外激素封闭。有效的理疗方法是腰肌强度锻炼和有氧健 康训练。用于软组织理疗的方法较多,包括:热疗、冰疗、超声、按 摩、电刺激和牵引等方法,虽较常用,但对腰椎疾患的疗效尚未得到 证实。

腰围保护可增加腰椎的稳定性,以减轻疼痛,但应短期应用,以 免发生腰肌萎缩。硬膜外激素封闭治疗腰椎管狭窄的方法仍有争议。2.手术治疗

(1)手术指征:当患者生活质量降低,疼痛小能耐受,且经保守 治疗无效时,可考虑手术治疗,同时症状和体征应与影像学检查结果 相一致。单纯影像学改变绝不能作为手术适应证。必须强调:手术日 的是减轻下肢症状,而小是减轻腰痛,虽然术后腰痛也有减轻;手术 日的是减轻症状而非治愈。

(2)手术方式:腰椎管狭窄减压术式基本上分为广泛椎板切除减 压和有限减压两类。

(3)植骨融合间题:下列因素应考虑需同时行植骨融合术: 1)伴退行性变性椎体滑脱。

2)伴有脊柱侧凸或后凸:对腰椎椎管狭窄合并退行性腰椎侧凸行 广泛减压,有造成脊柱失稳或畸形加重的可能,因此有必要同时行关 节融合术,但并小是所有椎管狭窄伴侧后凸者均行融合术。是否同时 行融合术,取决于4个方而:①弯曲的柔韧性。如果在侧屈位X线 片显示弯曲可部分纠正,单纯减压有弯曲发展的危险;②弯曲是否台进展,若有进展就有融合的指征;③是台伴有椎体侧方滑脱,如有侧方滑脱则表明该节段小稳定,单纯减压会加重小稳定;④侧凸凹侧有明显的神经受压时,行凹侧椎板和部分小关节切除,难以达到凹侧神经充分减压,扩大减压需考虑融合术。

3)同一半而复发性椎管狭窄:当确定再次行手术治疗时,应考虑同时行关节融合术。因再次手术需增加小关节的切除,以扩大侧隐窝和巾央椎管,关节突关节切除超过50%会导致节段性不稳。复发性椎管狭窄伴有医源性滑脱时,再次手术要考虑植骨融合,以增加脊柱稳定性。

4)小关节去除过多:由于手术时小关节切除或切除>50%会引起小稳定,应同时行脊柱融合术,以防术后脊柱不稳或疼痛。如果至少 有一侧小关节的完整性保留,脊椎的稳定性就能维持。

(4)脊柱内固定:植骨融合是否同时应用内固定器械争议较多。内固定的目的是:纠正脊柱畸形;稳定脊柱;保护神经组织;降低融 合失败或提高融合率;缩短术后康复时间。适应证为: 1)稳定或纠正侧凸或后凸畸形。

2)2个或2个以上平面行较为广泛的椎板切除。3)复发性椎管狭窄且伴有医源性椎体滑脱。

4)动力位X线片示,椎体滑移超过4mm,上下终板成角大于10°。内固定方法的选择应以短节段固定为主,根据术者掌握的熟练程度和患者的实际情况灵活应用。

上一篇:56民族文化简介下一篇:大学生一学一做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