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现状监测方案参考

2024-05-12

环境现状监测方案参考(精选9篇)

篇1:环境现状监测方案参考

青城外滩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现状监测方案

一、项目概况

1、项目名称:青城外滩环境

2、建设单位:知新工程

3、建设地点:青城外滩

4、联 系 人:陈婷联系方式:

二、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

1、采样布点:本次大气监测共布设4个大气环境质量监测点,位置在项目所在地,具体布点位置见附图。

2、监测指标:SO2、NO2、PM10,TSP , SP,大气降水,烟尘等等

3、监测周期及频率: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要求,3个大气污染指标均监测5天。其中SO2、NO2按四个时段,一小时浓度每次采样不低于45分钟,PM10采样时间不低于12小时。

4、监测指标分析按GB3095-1996所提供的国家标准方法和推荐方法进行。

三、地表水环境现状监测

1、采样布点: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设置3个断面。Ⅰ号断面设置在走马河下游1000米,Ⅱ号断面设置在青城路500米,Ⅲ号断面设置在江河下游1500米。

2、监测指标: pH、DO、COD、BOD5、氨氮、石油类、硫化物、水温、流量,总磷,总氮,氢化物,挥发酚,各种重金属离子,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氯化物,硫酸盐。。。。

3、监测周期及频率:地表水监测天数为连续三天,每天一次。

4、采样、质控、数据处理方法:按国家标准方法和推荐方法进行。

5、分析方法:按GB3838—2002所提供的国家标准方法进行。

四、声学环境质量现状监测

1、采样布点:本次环评在项目拟建工程场界及敏感点布设噪声监测点4个,其中江河为边界点,青城路为敏感点,具体布点位置见附图。

2、监测指标:噪声,昼间、夜间连续等效A声级。

3、监测周期及频率:共监测1天,昼、夜各1次。

4、监测方法及数据统计:按《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测量方法》(GB/T14623-93)进行。

篇2:环境现状监测方案参考

环境应急监测系统现状与思考

摘要:简要介绍了环境监测部门应急监测系统建设的.情况,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经济发展的需求与环境保护工作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突发环境问题层出不穷,在这种新形势下,如何提升应急监测水平,有效应对突发污染事故,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建议.作 者:王金辉 WANG Jin-hui 作者单位:蚌埠市环境监测站,安徽,蚌埠,233000期 刊:工程与建设 Journal:ENGINEERING AND CONSTRUCTION年,卷(期):,24(4)分类号:X830.7关键词:应急监测系统 突发环境问题 预警体系

篇3:环境现状监测方案参考

根据世界各国对矿井事故的调查, 相当一大部分矿难伤亡都是因为在矿井透水、火灾和爆炸后, 工作人员不能及时升井或逃离高温、有毒有害气体现场而发生的。因此, 各国都在致力建设矿井避难硐室和矿用救生舱, 以便在矿井发生事故后能够为无法及时撤离的矿工提供一个稳定可靠、保障齐全的维生空间, 把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

2010年7月, 国务院下发通知要求, 煤矿和非煤矿山要在3年之内完成矿山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安装工作, 包括监测监控系统、井下人员定位系统、井下紧急避险系统、矿井压风自救系统、矿井供水施救系统和矿井通信联络系统。可移动式救生舱是井下紧急避险系统中的重要技术装备。随后, 国家安监总局也下发通知, 要求“必须在距离工作面500米范围内建设避难硐室或设置救生舱”。

目前, 我国矿用救生舱技术正在不断完善, 其中, 环境监测系统是其关键技术之一。《AQ1029—2007 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及检测仪器使用规范》和《AQ6201—2006 煤矿安全监控系统通用技术要求》要求煤矿企业必须按照其规范建设完善监测监控系统[1,2]。本文将介绍国内外矿用救生舱的发展现状, 并提出救生舱环境监测系统的设计方案。

1 国内外救生舱发展现状

西方发达国家在救生舱的设计与研究方面积累了多年的经验, 他们的矿山法规和标准对推广、使用矿用救生舱有着硬性的规定, 一些具有较强科研实力的企业单位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参与其中, 如澳大利亚的MineARC公司、美国的Strata Products Worldwide (斯特塔安全设备公司) , 他们在救生舱的研发方面处于世界领军地位[3]。图1为国外厂商设计的不同类型的救生舱, 包括固定式救生舱、移动式救生舱和快速充气式救生舱。

他们研制的救生舱的外壳是采用钢制焊接而成的密闭空间, 可承受0.10 MPa的超压, 内外舱壁之间采用特殊的隔热材料。目前, 上述两家公司生产的救生舱可承载20人左右, 其中斯特塔安全设备公司的可充气式救生舱最大可容纳50名矿工, 同时可提供超过96 h的救生时间。应急救生舱整体内部结构主要分为过渡舱和主舱。过渡舱内配置压缩医用氧气、压缩空气以及处理人体垃圾的设施等。主舱内主要有有毒有害气体置换和氧气、空气供给设备、空调系统、环境监测监控系统以及通信装置[4,5]。

与国外相比, 国内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的研究相对比较晚, 设计技术还不成熟, 其相关的标准还在制定中。目前, 国内超过20家企业、单位从事相关产品研发, 通过专家鉴定的只有3家单位, 取得安全标志 (新产品) 的只有一家单位[6]。因救生舱壳体的制造技术及对其隔爆、耐爆能力的检验能力不够, 国内救生舱的舱体以国外引进为主。舱内各类系统的检测技术也不够成熟, 整机设备检验周期过长。在救生舱舱体制造及其使用的舱内环控生保系统、实时环境监控系统技术中, 环境监测技术是我国目前较为成熟的技术。

2 救生舱环境监测系统

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研究包括应急救援密闭舱、舱内环测生保系统、实时环境监控系统三大部分。作为关键技术之一, 环境监测在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中非常重要。

2.1 环境监测系统简介

救生舱的环境监测系统是避难人员在密闭空间内生存依靠的重要保障, 可对现有舱内的压力、温度、湿度等环境参数提供实时监测。由于被困人员在救生舱中生存通常从几小时到几天都有可能, 随着时间的推移, 舱内氧气不断减少, 同时将产生CO、CO2、CH4等有毒有害气体, 这都影响着人的生命安全, 因此, 舱内应对这些气体参数即时监控, 并根据气体对人体影响设定仪器监测范围和报警参数, 同时对供氧速度、有毒有害气体净化、温湿度调控、供电、通信等实现控制, 保证在与外界隔绝的情况下, 提供舱内一定时间内人员生存的重要条件。救生舱还应具备监测舱外气体环境的设备, 及时观察舱内外的环境情况, 判断是否处于危险状态[7]。

MineARC公司的各类救生舱配置的是电子气体监测仪, 对舱内O2、CO2、CO等气体含量进行实时监控。电子气体监测仪有预置警报系统, 一旦气体浓度达到某个值点, 警报系统就会自动发出警报, 避险人员根据警报判断是否需要更换化学吸附剂。电子气体监测仪机身轻巧、携带方便、操作简单、安全可靠。

我国可移动式救生舱内主要设置环境监测仪表, 该仪表主要采用带有煤安标志的本安防爆型气体传感器, 一方面监测舱内数据, 提醒舱内人员根据不同情况作出相应决策, 保障生命安全。同时, 在舱外一定区域设置监测仪表, 以便舱内人员了解外部环境, 在外部安全的环境下, 通过通信系统与井下联系, 实施自救、配合他救。

2.2 救生舱环境监测系统设计方案

2.2.1 系统设计要求

对于救生舱环境监测系统, 要求灾变情况下能够长时间独立监测、传输数据, 人机界面友好, 安装便利, 维护方便, 操作简单, 可扩充性好, 易于实现产品工业化。

(1) 救生舱应能对舱内环境参数进行实时监测、显示, 并超限报警, 并应有对舱外环境监测功能。救生舱内、外环境监测系统宜独立运行。

(2) 救生舱内环境监测的参数至少应包括CO、CO2、O2、CH4、H2S、温度和湿度;舱外环境监测参数至少应包括CO、CO2、O2、CH4、温度。

(3) 救生舱内环境监测系统应根据表1的规定设置超限报警点, 环境参数超出表1的规定值时自动声光报警, 声级不宜大于50 dB·A。

(4) 具有边界参数开关量控制功能, 以便在监测到气体参数不符合舱内安全生命标准时启动相关设备。

2.2.2 系统设计目标

2.2.2.1 系统软件设计

(1) 救生舱环境监测系统与巷道中监控分站相连, 组成全矿井监测信息管理中心, 并可通过网络实现监测信息适时共享。

(2) 环境监测系统软件平台采用先进的组态软件, 具有人机界面友好、操作简单方便、功能强大等优点, 具有容错纠错功能, 人为的误操作不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

(3) 环境监测系统对所监测参数可根据需要随时显示监测数据、图形、曲线和报警点及数值。图形功能丰富直观, 点开图形即得所需测点信息。

(4) 具有自检及自诊断功能, 系统能自动切除故障区域, 非故障区域仍能正常运行。

2.2.2.2 系统硬件设计

(1) 在正常情况下, 救生舱环境监测系统应包括监控主机、传输接口、监测分站、电源箱、监控软件、显示器、传感器及传输电缆。

(2) 在灾变后线路遭到破坏时, 救生舱内环境监测系统应包括舱内电源、显示器、传感器及传输电缆。

(3) 建立救生舱环境监测系统需要完成舱内仪器仪表的选配, 气动开启与电动开启的转换控制及连接, 通信信号的统一处理, 舱内仪器仪表布局及位置确定, 仪器操作控制柜设计, 舱内设备连接电缆桥架布置以及舱内外电缆密封接口设计。

2.2.3 系统信号传输

舱内环境监测系统对外提供所需传感器的信号, 同时接入到分站, 实现远距离传输, 通过传输媒介接入到监控主机。其信号传输的原理框图如图2所示。

舱内外配有多种传感器, 用来测定温、湿度、大气压力、气体 (CO、CO2、O2、CH4、H2S等有害气体) 的浓度。舱内同时具有显示各种传感器参数的仪表, 然后将采集到的数据通过传输电缆送到集中控制显示器进行显示。同时, 救生舱环境监测系统与巷道监控分站相连, 监控分站收集传感器的监控数据, 通过传输媒介到达监控主站, 实现所有仪表的远程实时监控, 并自动调节舱内气体环境。

环境监测系统一方面作为平时正常情况下的安全监测系统, 另一方面在井下事故发生时, 监控舱内维持生命的各种参数, 并在其边界条件下自动启动舱体内报警装置。

3 结语

分析了国内外救生舱的发展现状, 针对当前国内救生舱的研制和推广背景, 提出了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环境监测系统的软件设计、硬件设计、信号传输的技术性能要求, 为当前国内救生舱的研制和使用提供技术参考。 随着移动式救生舱的大量推广应用, 其环境监测系统也将是不断改进和完善, 将会出现新的功能需求。同时,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 移动式救生舱的环境监测技术将会朝专业化方向发展。针对救生舱的特殊需求, 将会设计出各种体积小、功耗低的专用传感器, 甚至可以直接分布在救生舱内外腔体上, 使用和维护更加方便。

摘要:介绍了国内外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的发展现状, 分析了可移动式救生舱环境监测系统的设计要求, 提出了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环境监测系统的软件设计、硬件设计、信号传输的设计目标和相应的设计思路, 可为当前国内救生舱的研制和使用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环境监测,信号传输,设计方案

参考文献

[1]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关于建设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通知 (安监总煤装[2010]146号) [EB/OL].[2010-09-10].http://www.chinasafety.gov.cn/newpage/contents/channel-5901/2010/0826/105911/content-105911.htm.

[2]孙继平.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作用和配置方案[J].工矿自动化, 2010 (11) :1-4.

[3]艾长波.矿用救生舱国内外发展概况[J].舰船防化, 2010 (6) :5-8.

[4]程健维, 杨胜强, 程涛.国外矿井救生舱研究现状及问题分析[J].煤炭科学技术, 2010, 38 (11) :93-96.

[5]刘承秘.井工煤矿避难舱在美国的研发应用现状[J].中国煤炭, 2009, 35 (8) :122-125.

[6]崔新龙.“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研发成功[N].山西日报, 2009-04-17 (1) .

篇4:环境监测转型发展的现状探析

关键词:信息化;环境监测;转型发展

随着我国环境监测信息化的加快发展,现而同时也产生了“信息孤岛”等诸多问题因素,这些问题的不断凸显已经严重制约了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环境监测信息化相对于现在信息化技术的日新月异,步伐明显滞后,对环境监测转型发展的促进作用难以进一步显现。因此如何进一步深入信息化工作,促进信息技术与环境监测业务更为紧密融合,将信息化建设的成果全面应用于环境监测工作中,有效的提升监测工作服务环境决策的效率和水平,不断促进环境监测转型发展值得深入思考。

1、环境监测的意义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对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世界上各个国家都在关注环境问题。目前环境监测主要借助监测仪器和设备对水资源、空气质量、固定的源废弃还有很多放射性元素进行监测。通过环境监测得到相应的数据,进一步的和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定的数值相对比,为人们和环保部门提供报告。最重要的是通过获得的数据了解当前环境问题,更好的让环保管理工作者及时采取环保措施,使人类与地球生活的更加和谐。

环境监测就是通过一系列的系统调查,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进行分析,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工作,是环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监测减少了我们保护环境的盲目性,明确我们的工作目标并了解现阶段存在的环境问题,方便我们建立以及执行各项环保法规。同时环境监测为我国家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持,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技术监督。环境监测是环保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只有全面的了解环境监测才能更好的推动环保工作的进行,促进社会持续稳定的发展。

2、环境监测信息化现状及问题

在规划设计方面,由于环境监测信息化起步较晚,加之建设初期缺乏长远的统筹规划能力,在环境监测信息化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行性等方面都存在着欠缺,不仅造成信息化建设出现了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等现象,而且无法满足在纵向上监测部门之间和横向上与主管部门之间实现信息互通与数据共享;在基础能力建设方面,网络及软硬件设施建设虽然能够根据规划和建设需求,保证相关方面的资金投入,但是没有按照标准化建设要求开展实施,与建设标准相差很大;在系统建设方面,对具体业务需求在信息化方面的实现,在环境监测各业务之间的关联,以及环境监测业务与信息技术之间的关联不够深入,不能满足逐步实现监测一体化的要求,同时各系统始终由各业务科室自行组织建设,没有统一的建设标准,尤其是数据多口、多次采集、使用和维护,造成数据同步更新较差,严重影响数据安全;在数据利用方面,由于各系统存在大量的数据资源分散、冗余现象,致使数据使用管理效率低下,不能形成有价值的,能够跨部门、跨系统的综合性信息,局部信息不能提升为管理知识,以至管理决策支持流于空谈。

3、深化信息化建设建议

3.1 科学规划整体布局

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要制定总体规划,首先,要考虑规划布局的统一和科学,要用整体性、前瞻性和可拓展性的思维去指导监测信息化的建设,在框架思路阶段,在设计与规划的前期,不仅要考虑到现有业务的需求,更要结合监测的转型发展考虑到未来可能发展的业务需求,为可持续发展留下建设空间。另外,在规划制定方面,不仅要兼顾到主管机关以及其他同级业务部门的工作要求,还要兼顾到上级监测部门乃至国家监测总站转型的总体部署和要求。最后,对于业务数据及信息资源要及时做好汇总和整合,切实将现有的监测信息系统、操作平台和功能模块有机的融合到整体规划布局中。

3.2 以标准化建设为标尺

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要以标准化为纲,在硬件方面,以“环境信息机构标准化建设”要求为基准,确保资金投入,扩大网络覆盖范围,增强基础设施建设;在软件方面,加强标准规范先导性和基础性作用,重视环境监测基础要素数据库的建设,同时明确规范系统建设方面的编码体系和数据规则,建立统一规范的环境监测数据标准和信息管理体系;在项目建设方面,建立信息系统规范化、标准化和系统化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具体建设需求由业务科室提出,由信息化建设专门科室整理,并对项目招标、建设、验收过程进行扎口和维护管理,保证新建系统与原有系统的兼容性和统一性。

3.3 强化信息化与监测业务关联

信息化技术的核心产品是监测业务系统,与监测业务关联越深入,越能够进行动态、有效的剖析,融合相关监测业务种类越多,越能够进行综合、深度解析。随着监测业务领域的不断拓展,信息化技术植入业务领域不局限于常规监测和自动监测中,还可以扩展到应急监测、预警监测和遥感监测等领域,功能不局限于对监测数据开展规范性采集和有效性审核,还可以对业务信息规范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抽取,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效能的集合数据库、GIS等多种技术和多种监测分析方法全方位、多层级、立体化的环境监测业务系统,进而通过信息产品的实现做到环境监测业务发展和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并重,通过信息技术展现监测业务转型成果。

3.4 注重数据挖掘与综合分析

环境监测历来缺乏的不是监测数据的积累,而是数据的深度挖掘和综合分析能力相对薄弱。一方面通过技术创新,致力于手工监测平台建设,注重对监测数据的挖掘,并通过平台开发的功能模块,对信息开展分析,抽取信息价值,从中得出造成环境污染的因素及其发展趋势。一方面通过不断强化自动化监测方法的研发与仪器的升级,提升自动监测监控能力,加强自动监测系统的统计功能,逐步实现对数据的深度处理、科学分析和有效使用,实现宏观性与趋势性分析。不断通过信息化手段对环境监测数据的挖掘、深层次剖析,提升监测工作的精准化,支持环境保护有的放矢。

4、结语

环境监测正值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环境监测部门要充分认识信息化建设在转型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要根据监测转型的要求,兼顾宏观与微观、当前与长远、点线面的科学规划与整体布局,以标准化建设为基准,以监测业务系统建设为重点,注重有机融合各项业务,逐步实现对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解析,以提高监测信息服务效能、提升监测能力为核心,全力打造科学完善的监测信息化体系,开创环境监测新局面。

参考文献:

[1]王合生.对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思考[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8,20(4):57-59.

[2]刘鹏,曹红.监测信息化思考[J].环境保护科学,2010,36(3):9-98.

[3]朱怀松,白雪.我国城市環境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战略[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8,36(1):111—112.

[4]罗爱民.对设区市环境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信息化博览,2009(10):49-50.

[5]张瑶,石爱军.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J].中国环境管理,2011,30(6):42-44

[6]尹红波.环境监测信息资源整合探索[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20(7):4796-4797.

篇5:地质环境监测现状及对策论文

摘要:我国是矿业大国,大范围的矿产、矿工活动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影响重大。但是随着矿产业的开采、开发带来了一系列相关的地质环境等问题,在某些地区,这一系列相关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了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以及生活秩序的稳定。迄今为止,国土资源部门在中国各地都建立了地质环境监测站,形成了我国大部分地区、城市的地下监测网雏形,可以向相关部门汇报监测成果,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关键词:地质环境;现状;监测方法

随着科技的发展,地质环境的监测方法以及手段各方面都在逐步向现代化的方向迈进。通过监测以及了解矿山地质环境的动态变化规律,可以预测矿山地质环境的发展变化走向,进一步提出相关的防治方法。

篇6:环境现状监测方案参考

我国政府十分重视环境噪声污染的.防治工作,在成立各级环境保护机构的同时,就开始注重环境噪声的管理,监测和治理,并从科研,标准,立法等方面逐步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环境噪声控制工程.但是,由于我城市建设欠帐较多,工业结构及工业布局不尽合理,设备老化,工艺落后,导致我国的环境噪声污染严重.

作 者:屈红艳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环境监测中心站,黑龙江,哈尔滨,150000 刊 名: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英文刊名:CHINA NEW TECHNOLOGIES AND PRODUCTS 年,卷(期): “”(8) 分类号:X8 关键词:环境噪声污染  

篇7:分析环境监测科技发展的现状论文

7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提出了“全面设点、全国联网、自动预警、依法追责”的总体任务。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省级环保部门直接管理市(地)县的监测监察机构,承担其人员和工作经费。环境监测在监测内容、运行管理方式上都将发生重大变化,结合已经发布实施的《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环境监测科技的发展面临一个全新的局面。

1、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对环境监测科技的新要求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对环境监测的业务要求主要体现在内容和运行方式2个方面。从内容上主要体现为“全面设点、自动预警”,要求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实现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监测全覆盖;通过加强污染排放监控和环境质量预报预警等全面提升风险防控和应急预警能力。从运行方式上主要体现为“全国联网、依法追责”,建设大数据平台,实现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共享和信息统一发布;通过考核问责和同步执法促进政策落地,并确保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的真实可靠。

在环境监测科技方面,要求健全生态环境监测法律法规及标准规范体系。研究制定环境监测条例、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络管理办法、生态环境监测信息发布管理规定等法规、规章。M统一大气、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海洋、生态、污染源、噪声、振动、辐射等监测布点、监测和评价技术标准规范,并根据工作需要及时修订完善。增强各部门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的可比性,确保排污单位、各类监测机构的监测活动执行统一的技术标准规范M。

2、环境监测垂直管理对环境监测科技的影响

环境监测省级以下机构垂直管理,将有效逼制地方保护、干预执法、数据不实等情况的发生。但对环境监测技术体系(特别是环境监测标准、规范、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环境监测的运行管理也将因此发生较大变化,整体方式大体可以分为2类:一类是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社会化运营,另一类是环境监测部门自行运维。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社会化运营,将改变以往按照年度监测任务的开展方式,以合同管理方式为主,监测方法、质量控制、数据评估都将通过合同约定的方式进行。省级以下环境监测垂直管理,将改变以往按照各级行政区开展监测的运行方式,由省级环保部门统一规划实施。这2个变化都要求通过执行统一的技术标准,建立统一的环境监测技术体系。

3、科研管理体制的新变化

“十三五”的科研体制也有较大变化,强调对科技资源进行统筹,强化顶层设计,打破条块分割,在考虑部门功能性分工的基础上,建立公开统—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

从管理机制上看,建立部际联席会议作为部门协调的主要工作平台,成立专业机构、战略咨询与综合评审委员会为基础的统一的评估和监管机制,并建立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部际联席会议由科技部牵头,财政部、发改委等相关部门参加,制定议事规则,负责审议科技发展战略规划等工作。专业机构受理项目申请,组织项目评审、立项、过程管理和结题验收等。战略咨询与综合评审委员会对科技发展战略规划、科技计划布局、重点专项设置和任务分解等提出咨询意见。科技部、财政部对科技计划的实施绩效、战略咨询与综合评审委员会和专业机构的履职尽责情况等进行评估评价和监督检查。

从具体内容上看,中央各部门管理的科技计划将整合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基地和人才专项5项,并且全部纳入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管理,加强项目查重,避免重复申报和重复资助63。

为适应这一变化,环境监测科技工作导向要从“监测科研可以帮助监测工作解决什么问题”转变为“国家需要监测科研做什么”主动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积极拓展系统内外合作,逐步开创国家需求大背景下的科研工作。

4、环境监测科技的现状和挑战

4.1 环境监测标准方法现状和挑战

环境监测标准方法目前面临3个主要挑战:—是根据新的排放标准和质量标准,部分新的污染物尚缺少国家和行业标准方法;二是部分标准方法因可操作性问题、方法之间可比性问题,尚待修订或制定新的方法;三是各部门、各地区的监测方法、评价标准尚不统一61。

4.2 水环境监测科研现状和挑战

“十二五”期间,水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水专项”)设立了“国家水环境监测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项目。该项目围绕流域水环境监测业务化平台、监测装备、水环境监测分析方法、质量管理、体制机制5个模块开展技术研发、技术集成攻关研究,开发了水环境监测信息集成、共享与决策支持平台,在示范区初步实现了流域水环境监测的分析方法标准化、质量管理规范化、数据平台信息化、仪器设备国产化、技术天地一体化和网络示范业务化。

从总体上看,水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研究内容超前,启动时间早,科研成果领先于环境监测业务发展,但是地下水的研究相对滞后。

4.3 大气环境监测科研现状和挑战

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试点专项第一批项目已经于2011月发布,按照“统筹监测预警、厘清污染源头、关注健康影响、研发治理技术、促进成果应用”的思路,确定了六大类25项主要任务。其中第一类为监测预报预警技术,包括大气有机物集成化在线测量技术、大气污染多平台一体化监测技术、重点行业多组分大气污染源排放高精度在线监测技术、精细网格大气动态污染源清单技术、大气环境监测数据共享技术及应用5个部分。

其他与环境监测相关的任务还包括大气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影响、空气质量改善管理支持技术、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技术示范等。

从总体上看,“十三五”期间空气质量监测和预报预警业务工作和科研工作将同步推进,主要挑战应当是及时将科研成果应用到业务工作中。

4.4 土壤环境监测科研现状和挑战

土壤污染防治重点专项实施方案已经列入国家科技部际联席会议的议事日程。环保部已经于年启动了公益专项“国家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构建和业务化运行保障研究与示范”项目。土壤环境例行监测也已经正式列入国家环境监测任务。

从总体上看,目前土壤环境监测科研工作尚不足以指导土壤环境监测业务工作,有关研究相对滞后。

5、“十三五”环境监测科技发展方向与展望

5.1 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建设

根据《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的相关内容,结合环境监测工作现状和发展趋势,编制发布《国家环境监测网环境监测技术体系》。该体系以环境监测标准、方法为主,包括相应技术文件,将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分为基础技术、监测技术、评价技术、信息技术、质控技术及其他技术6个部分,分要素梳理现有技术、已立项标准和需要建设的内容,重点解决部分标准方法实用性差的问题,努力推进各部门的监测标准方法统一工作,并为地方环境监测网络的工作开展提供技术指导与依据。

5.2 水环境监测科技工作与展望

水环境监测科技工作应促进试点业务平台的实际应用和相关标准方法的实用化,将试点业务平台范围逐步扩大为水环境监测预警业务体系。按流域水环境功能和污染源时空特点,在现行监测点位、监测项目的基础上,进行系统优化设计,按流域系统重新整合水环境监测技术。制定统一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开展严格的全过程质量控制,针对水环境监测的采样、预处理、分析测试各环节,制定全国统一的技术标准,确保监测数据的科学性、准确性、可比性。

5.3 大气环境监测科技工作与展望

大气环境监测科技工作应紧密围绕气专项,以空气质量监测质量保证/质量控制体系建设和预报预警建设为重点开展工作。一是深化大气污染监测(观测)技术研究,努力解决重点行业多组分大气污染源排放高精度在线监测技术。二是努力开展大气环境监测数据共享技术及应用,为研究大气环境变化和制定污染防治政策提供标准化共享数据集,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大气污染预报预警技术研究,稳步推进重点地区空气污染源解析方法研究和大气污染与人群健康关系研究08。

5.4 土壤环境监测科技工作与展望

土壤环境监测科技规划应积极跟进“土十条”对环境监测的需求,提前参与土壤污染防治重点专项实施方案的需求编制工作,及时总结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并将其纳入土壤污染防治重点专项实施方案中。努力做好“国家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构建和业务化运行保障研究与示范”项目与“十三五”土壤污染防治重点专项的衔接工作。

5.5 其他环境监测科技工作

从国家层面上“十三五”环境监测科技工作还可积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申报。从地方层面上,可以结合国家需求和本地重点工作申报地方的科技专项和科技计划,形成以国家专项为重点,自然科学基金和地方科技计划为补充的环境监测科技体系,全面推进环境监测业务工作。

6、结语

篇8:环境现状监测方案参考

1 突发环境事件及应急监测响应

1.1 突发环境事件

突发环境事件是指由于突发事件, 导致的污染物或放射性等有毒有害物质排放到自然环境中, 进入到以大气、水体和土壤的介质之中, 瞬时或短时间里导致突发事件周边环境质量的下降, 对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较大破坏, 危及周围公众的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 而需要紧急采取相应对策加以应对的突发事件。

根据《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规定, 突发环境事件划分为了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以及核与辐射污染事件。

1.2 环境应急监测

环境应急监测是指在环境应急情况下, 对突发事件中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浓度和污染范围, 以及生态破坏程度、范围进行的监测[2]。采取环境应急监测的目的就是要帮助人们在最短的时间里掌握突发事件发生后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情况, 主要是监测因突发事件而导致的区域受污染的程度和范围。

2 应急监测准备

2.1 编写应急监测预案

根据《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的具体要求, 县级及以上地方环保部门及相关企业事业单位都应制定相应的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以保证在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时能及时、有效地加以应对。而应急监测预案则是为了应对突发环境事件需要采取环境监测时所预先制定的方案, 是环境应急监测工作有条不紊开展的外在保证。通常来说, 环境应急监测预案包括:预案编制的依据、应急监测的组织机构与具体职责、应急准备与事故预警、应急预案的启动程序和适用范围、应急监测的具体要求、事故处置原则、终止及信息报告的发布、激励与追责机制和应急监测的保障措施等等。

2.2 应急监测装备

应急监测装备主要包括采样、监测需要用到的仪器设备和安全防护器材: (1) 安全防护器材:应根据突发环境事件类别配备必要的安全防护设备, 主要用到的设备有:防生化服、防毒面具、防腐蚀手套、胶靴等等各类防护用品;必备的防毒呼吸器材以及解毒药品;醒目安全帽、报警指示标志、防护安全带。 (2) 监测仪器设备:配置常用的现场监测仪器设备:如经常用到的检测试纸、快速检测管等快速检测仪器设备。 (3) 通讯及交通器材:对讲机、数码摄像机、GPS定位仪以及应急监测车及其他交通工具等。

2.3 应急监测技术

(1) 监测点位。监测点位是监测工作即将开展的区域, 监测点位的设立位置和数量要结合突发环境事件的严重程度, 结合不同事故的特点、类型以及对周边区域影响的范围、事故地点及人口分布、事故地点气象条件。总的来说采样布点应以突发环境事件所发生的区域为主要监测对象, 如果周边有居民点或农田、饮用水源等敏感区, 也应予以重点关注。 (2) 监测频次。监测频次以现场污染状况而定。要保证监测能够适时反映事故的动态变化和现场的处置效果, 事故刚开始时, 监测频次可适当增加, 待监测之后, 掌握了现场污染物变化规律后, 对现场的环境监测频次可以适当减少。

2.4 应急监测项目

应急监测项目的确定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根据环境突发事件已经明确了污染物而确定相应的监测项目, 但对突发环境事故发生之后周围环境发生的变化也要充分考虑, 适时增加必要的监测项目。对于其他未知污染物的监测, 则根据突发事故现场调查, 对发生事故的生产企业的寻访以及现场查看污染特征等方式, 利用试纸以及快速检测管等监测手段确定。

2.5 应急监测方法

实施应急监测时, 可以根据对不同的监测对象采取不同的应急监测方法:气体:气体检测管—便携式气体检测仪—便携式气相色谱—便携式红外光谱—便携式GC-MS;水体:试纸—水质检测管—化学比色法—便携式分光光度计—便携式综合水质仪器法—便携式红外光谱—便携式GC-MS[3]。

2.6 几种常见应急监测模型

2.6.1 泄漏量预测[4]

液体泄漏:根据伯努利方程建立小孔泄漏的速度计算公式:

式中:Q———液体的泄漏量, kg/s;Cd———排放系数, 取0.6-0.64;A——泄漏区域的面积, m2;ρ———泄漏液体的密度, kg/m3;p——泄漏容器内的介质压力, Pa;p0———环境压力, Pa;g———重力加速度, 9.8 m/s2;——泄漏区上液位高度, m。

气体泄漏:多数突发性环境事故的气体泄漏是声速流, 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Q———气体泄漏量, kg/s;Cd———排放系数, 取1.0;P———容器内气体压力, Pa;A——泄漏区面积, m2;λ———绝热指数, 是等压比热容与等容比热容的比值;M———气体分子量, kg/mol;R———气体常数, 8.314J/ (mol·K) ;T——容器内气体温度, K。

2.6.2 泄漏后的扩散[5]

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 会有大量的污染物向事故发生地周围迅速扩散, 会对周围的水体、大气、土壤产生一定影响。通过及时的预测泄漏后的污染物扩散范围和程度, 可以为接下来采取相关应急措施提供科学的技术支持。

河流中的扩散:假设河流是稳态的, 污染物在河内的扩散是均匀混合, 运用完全混合模型估算受污染河流中污染物浓度。

式中:C——污水与河水混合后污染物质量浓度, mg/L;Cp———河流上游污染物质量浓度, mg/L;Qp———河流上游的流量, m3/s;Ch———泄漏点污染物质量浓度, mg/L;Qh———泄露处的污水流量, m3/s。

空气中的扩散:泄漏源有效高度为H, 取其在地面投影为坐标原点, x轴指向风向, 运用高架连续点源的高斯模型估算下风向任一点 (x, y) 浓度。

高架连续点源面源浓度:

式中:——污染物质量浓度, mg/m3;Q———源强, mg/s;u———泄漏高度的平均风速, m/s;δyδx———用浓度标准偏差表示的y轴与Z轴上的扩散参数;H——泄漏源有效高度, m。

3 目前区 (县) 级环境监测站应急监测现状与对策

3.1 区 (县) 级环境监测站应急监测现状

突发环境事故的应急处置应按照就近应急原则, 环境应急监测也不例外, 除非是特别重大的跨区域重特大环境事件, 一般应由环境突发事故所在区域的市县级环境监测站完成。 (1) 做好应急预案。各级政府积极谋发展, 基层监测站基本都能根据上级要求, 制定了相关的应急监测预案, 但这些预案应在实际应用中不断的加以完善和补充。 (2) 增添了部分应急设备和药品。基层监测站根据当地可能发生的环境事件危险源添置了部分应急设备和药品。 (3) 监测设备储备不足, 应急处置能力不足。当前, 大多数基层环境监测站限于资金的不足, 只能对日常的环境监督性项目进行常规监测, 或者为了掌握环境质量状况而进行的常规性监测, 监测站内所储备的监测仪器和设备一般都以常规性的仪器为主, 专门应用突发性环境事故时需要使用到的简便、快捷的监测设备往往配备不足。专门针对基层环境监测人员的系统性、针对性地应急实战演练和培训相对较少, 无论是在应急设施的储备还是应急能力方面都难以满足当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的现实需要。 (4) 部门间的协调机制不畅。环境监测站属于公益性事业单位, 上下级监测站之间、同级监测站之间互不隶属, 在应急监测技术上联系较少, 因而很难真正实现资源共享、技术共享[6]。在行政机构设置中, 基层环境监测站大多为环保局的组成部分, 与其他部门之间进行应急演练往往需要由环保局对外联系, 难以直接以应急事件处置主体与外界加强训练, 导致了应急监测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之间的衔接不畅。

3.2 加强区 (县) 级环境监测站应急监测对策

针对当前基层环境监测站现状, 提高基层环境监测站应急监测能力, 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强: (1) 加强应急监测机构建设, 完善应急监测工作程序。成立以更强有力的应急监测领导小组, 配齐机构设置, 领导小组应包括现场监测组、实验分析组、后勤保障组和对外联络组等等。 (2) 加强日常应急监测技术和资料的收集整理。基层监测站应根据当地实际和自身现实, 做好平时的应急监测资料的收集, 建立符合辖区需要的重点危险源应急监测危化品档案库、设备库、专家咨询库, 以便于一旦发生突发情况能随时监测。 (3) 加强日常的应急监测技术培训。加强对监测人员应急监测知识的培训, 尤其是模拟各种突发事件的实战演练, 强化应急响应能力。争取专项应急资金, 购置应急监测所需的必要的设备仪器。 (4) 加强与相关部门日常联系。改革现有机构设置体制, 赋予基层环境监测站拥有独立与当地消防、气象、公安、医疗、宣传等部门之间的联系, 通过加强部门之间联系, 加强日常部门之间应对突发环境监测时的现实需要, 整合各方力量, 提高环境监测结果的科学性, 共同应对突发环境事件。

参考文献

[1]刘德生.环境监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1.

[2]肖勇泉, 齐燕红.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中的监测支持[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J]2005, 17 (2) :4-6.

[3]李珊珊.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J].北方环境, 2013, 29 (3) :159-161.

[4]刘诗飞, 詹予忠.重大危险源辨识及危害后果分析[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

[5]田子贵, 顾玲.环境影响评价[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

篇9:环境现状监测方案参考

关键词 环境噪声 监测现状 问题完善

一、环境噪声污染现状

环境噪声污染主要来源是交通噪声、工业噪声、施工噪声和生活噪声。在我国城市环境噪声污染已经成为干扰人们正常生活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据统计,在影响城市环境的各种噪声来源中,社会生活噪声占470%,工业噪声占8%一10%,建筑施工噪声占5%左右,交通噪声占30%。我国重点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总体水平在56-58dB(A),处于中等污染水平,约有2/3的城市人口生活在高噪声的环境中。我国重点城市道路交通噪声总体水平近10年来居高不下,已有3/4以上的城市交通干线两测噪声平均值超过70dB(A);低于70Bd(A)的城市比例不到20%。全国每年因道路交通噪声污染导致的经济损失约合人民216亿元。

二、我国环境噪声监测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的环境噪声监测已具备了环境噪声常规监测的能力。但仍存在诸多问题。

1、噪声监测专业人员医乏

目前,环境监测系统内部声学专业人才十分稀缺,而且最近几年,由于各级政府对噪声环境监测工作不是十分重视,很多搞噪声的老员工有的退休有的“转业”干其他更重要的监测工作,接替的新人员大都是非专业人员,能力较差,又缺乏技术培训,使噪声监测专业人员严重匾乏。在实施噪声例行监测,特别是噪声纠纷监测时,有些监测站的技术能力不能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

2、监测数据收集与处理落后

监测数据收集与处理是评价声环境质量,提高噪声监测工作的环节之一,也是重要的环节。可目前总站收集与处理噪声数据是:收集过程困难,处理手段落后。近来情况已有了相当改善,但仍有问题。一方面有我们软件系统需要提高的原因,但更多的是人员的责任心问题。我国环境噪声监测频次:道路交通噪声每年监测一次,仅靠一年一次的测量尚不足以真实反映一个城市本年度的平均噪声水平。

3、监测技术体系的不健全

我国声环境保护及监测方面的标准、规范相对发达国家还不完善,标准滞后于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监测规范操作性差的弊端日益显现。而且标准修订、规范建立往往时间很长,跟不上监测与管理的需要,

一定程度的阻碍了监测水平的提高。特别是随着城市化建设结构的变化,新出现的环境问题,如:敏感点与企业同一楼的噪声监测问题、服务行业的噪声干扰问题,楼内的设施噪声监测问题等,还没有相应的技术依据。

4、监测仪器设备落后

由于噪声检测人员使用的仪器大多都是便携式,需要监测人员到现场。如此多的点位要需要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繁琐而简单的工作耗费了监测技术人员大量的精力,因而大多数噪声监测只停留在简单的数据获取阶段,而无暇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和评价,导致我国环境噪声监测水平的滞后。

三、对噪声工作的建议

1、提高对噪声工作的认识

近年来我国的环保压力越来越大,监测任务日趋繁重,噪声工作欠帐较多,监测站为完成管理紧迫任务疲于奔波,顾及不到噪声工作。但也有主观上轻视噪声工作的原因。噪声工作对于“水”和“气”监测工作而言,还不处在主战场。但是这不等于就可忽视噪声工作。噪声工作也有位置,环境监测工作是多角度,全方位的。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对噪声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根据噪声工作的特点,使噪声监测工作进一步同管理需要结合,一方面进一步同老百姓的需求结合。努力做好噪声工作。

2、加强噪声管理

噪声污染是客观存在,完全没有噪声干扰是不可能的。我们所需做的就是把较大的噪声降低到对人无害的程度,把一般环境噪声降低到对脑力活动或休息不致干扰的程度,这就需要加强噪声管理。从世界各国的经验看,比较有效的措施是研究低噪声车辆,改进道路的设计,合理规划城市,实施必要的标准和法规。据统计,城市噪声中交通噪声约占75%,其中机动车影响面最广,而汽车则是其中的主要因素,因此一些工业发达的国家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对机动车噪声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制定出有关法规和标准进行控制,并每3到5年进行一次修订,30年来使得欧洲汽车噪声平均减小了lOdB,有效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环境,这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3、加强培养,形成稳定的噪声监测队伍

对专业人员匾乏的不利局面,各级环境监测站要确保噪声监测相应机构和人员配置,保证噪声监测人才的相对稳定。通过科研合作、定期开展交流与培训等形式,坚强技术人员的培养,提高监测人员的工作能力、增强监测人员的工作信心。总站也应将筹划建立噪声监测人才库,稳定监测系统噪声监测队伍,发挥监测人员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万本太.中国环境监测技术路线研究[M].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2]吴忠标.环境监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3]吴勇,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测量方法若干问题探讨[J].沪天化科技,2009(4):370-372.

[4]GB12348- 2008,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S].2008.

[5]舒适,朱云芳,噪声监测中背景值问题的探讨[C].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09:609- 611.

[6]HJ 2004- 2009,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S].2009.

上一篇:国家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三年攻坚工作的实施意见下一篇:合同变更或解除申请表